•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醫學超聲影像學重點范文

      時間:2023-09-27 09:30:20

      序論:在您撰寫醫學超聲影像學重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醫學超聲影像學重點

      第1篇

      關鍵詞:超聲影像學;教學;改革

      R-4

      超聲影像學是一門以影像為主的實踐性很強的醫學學科,是介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是使學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同時,提高對超聲影像圖像的獨立分析與判斷能力,為今后更好地勝任超聲臨床診斷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近二十年來,隨著科技發展日迅猛,新技術層出不窮,超聲影像學成為臨床醫學中發展較快的一門學科,在臨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已不能滿足目前教學的需要。因此,如何高質量地完成現代超聲影像學的教學,是業內共同關心的問題。

      一、超聲影像學的特征

      1.超聲影像學發展日趨強勁,使其教學內涵在不斷豐富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中的廣泛應用,醫學影像診斷已從顯示宏觀結構發展到反應分子、生化水平的變化;從顯示形態改變到反映功能變化;從單純診斷向治療方面發展[1]。在現代醫學四大影像診斷技術(超聲醫學、CCT ,、同位素掃描、MRI)中,超聲醫學發展尤為迅速,目前,介入超聲、三維、四維超聲已取得或正在取得驚人的進步。隨著超聲診斷技術不斷提高,其臨床地位日趨重要,專職從事超聲影像學診斷的醫療工作者、技術人員人數不斷增多。

      2.超聲影像學是一門綜合學科,涉及學科知識面較廣

      超聲影像學涉及多門學科、多個專業,這就要求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有很寬的醫學知識面。想要很好掌握超聲影像學,我們應有好的基礎,一個好的超聲診斷醫師必須熟悉內、外、婦、兒等多方面知識,了解各科疾病的臨床表現,這樣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由臨床醫師提出的主要診斷問題,從而避免出現誤診、漏診。

      二、傳統的超聲影像學教學模式存在一些問題

      1.教材、教W模式無法滿足目前的教學需要

      《超聲影像學》教學內容多、涉及知識面廣,但它的學時數較少,同時醫學高校附屬醫院中的醫生平時既要給病人做檢查,又要承擔教學任務,較為繁忙,這是超聲影像學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很多醫學高校中,在課程設置上,一般超聲醫學與CT、核磁共振、X線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超聲診斷學盡管屬于影像診斷學體系,但有著其自身的特點,超聲診斷學尤其超聲心動圖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與其他醫學課程相比,超聲影像學教學具有其特殊性,正因為該學科這一特點,才使得超聲的診斷是靠動態和實時做出的。因此,超聲診斷必須是醫生親自操作,而不是僅靠讀幾張片子就做出診斷。此外,盡管超聲醫學近年來發展很快,導致超聲診斷學在教學內容和學時安排上不盡合理,課時較少,導致學生對這個學科掌握的不夠好。

      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理念的滯后,不能滿足信息化、大數據時代要求

      由于超聲影像學是影像醫學與核醫學下而的分支學科,教師均為醫學高校附屬醫院臨床醫師,在很多高校,針對超聲診斷的超聲診斷學教學研究較少,目前主要還是傳統的講授模式,超聲診斷學教學方法仍然處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較少涉及CBL(Case-based Learning,以案例為基礎)教學法,更不涉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2],所以,目前的教學方法己經明顯落后于當今飛速發展的醫學院校高等教育,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醫學高校附屬醫院中超聲影像學教學的一些教學改革措施

      隨著醫學影像學的飛速發展,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培養面基礎好、知識面寬、技能高的高層次超聲影像學專業人才,超聲影像學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修訂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改革超聲影像學課程體系

      我們醫學高校的教學目標是為了培養基礎寬厚、臨床實踐能力強的醫學影像學高素質人才,所以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發揮醫學高校附屬醫院的實踐平臺較多這一優勢,運用現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修訂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計劃,使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充分體現課程體系的實踐性、先進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對課程體系進行科學的調整和優化,更新教學內容.

      2.抓住超聲影像學教學重點,轉變教學理念

      現代超聲影像學已經發展成為規模龐大的一類多分支的綜合學科,依據現在醫學影像學專業的本科生的課程設置狀況,教師要想系統、全面地講授全部超聲影像學內容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超聲科教師必須走出傳統的單技術、單病種的教學模式

      3.結合大數據時代的特點,更新教學手段,實現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的現代化

      大數據時代的發達的互聯網為我們的超聲診斷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這樣,就促使學生們和老師們建立了新的資源觀,大數據時代資源的獲取方法,避免了醫學高校附屬醫院超聲科教師因其不同的的個性化特征導致的同題異構。但是,目前超聲診斷學的教學,并沒有恨充分地、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大部分的教學仍然是醫學高校附屬醫院超聲科教師將自己個人的經驗通過傳統的PPT的形式進行講授。

      總之,教學改革是個比較龐大的課題,涉及到很多方面,我們調查了其它一些醫學高校附屬醫院超聲影像學的教學現狀,結合學科特點以及我們科室積累的教學經驗和一些比較前沿的、優秀的專家的教學經驗,提出了關于超聲影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一些見解,我們要瞄準社會發展要求,不斷總結、探索好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用新的內容與知識充實自己,充實學生,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加優秀的超聲影像學專業技術人才。

      總之,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醫學影像學教育也面臨更大的挑戰,舊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面對21世紀醫學影像的發展,我們要順應時代,推陳出新,總結經驗,不斷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內容與知識充實學生,以培養更多的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超聲;介入超聲

      自倫琴1895年發現X線以后不久,在醫學上,X線就被用于對人體檢查、進行疾病診斷,形成了放射診斷學的新學科,并奠定了醫學影像學的基礎。至今放射診斷學仍是醫學影像學中的主要內容,應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應用超聲與核素掃描進行人體檢查,出現了超聲成像(USG)和Y閃爍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ray CT或CT)、磁共振成像(MRI)和發射體層成像(ECT),如單光子發射體層成像(SPECT)與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術。這樣,僅100年的時間就形成了包括X線診斷的影像診斷學(diagnostic imageology)。雖然各種成像技術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不同,診斷價值與限度亦各異,但都是使人體內部結構和器官形成影像,從而了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以及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的目的,都屬于活體器官的視診范疇,是特殊的診斷方法。70年代迅速興起的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y),即在影像監視下采集標本或在影像診斷的基礎上,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使影像診斷學發展為醫學影像學的嶄新局面。醫學影像學不僅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提高了診斷水平,而且可以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這樣,就大大地擴展了本學科的工作內容,并成為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近20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與計算機技術密切相關的影像技術也是日新月異,影像診斷學也成為醫學領域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常規X線正在從膠片轉向計算機放射攝影(CR)或更為先進的直接數字化攝影(DR)的數字化時代。誕生時即與計算機緊密相關的CT、MR則發展速度更為驚人。CT已從早期的單純的頭顱CT發展為超高速多排螺旋CT、電子束CT。在速度提高的同時,掃描最薄層厚也從早期的10mm到現在的0.5mm,最高圖像分辨率也達到了1024*1024。這些使CT的應用不僅在于早期橫斷面呈像,同時可以作細膩的三維重建,模擬內窺鏡,手術立體定向,CT血管呈像(CTA)。MR也從早期的永磁體、低場強發展到現在的超導、高場強,分辨率在常規掃描時間下提高了數千倍,磁共振血管呈像(MRA)已成為常規檢查項目,同時灌注、彌散、功能呈像以及磁共振波譜(MRS)技術正在研究發展之中。超聲醫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與X線、CT、磁共振、核素并駕齊驅,成為臨床五大醫學影像手段。

      聲波是一種機械能的表現形式。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頻率,一般用赫茲表示,簡寫為Hz。頻率在2000Hz以上的聲波即為超聲波。超聲波在傳播過程中要發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應等。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發生聲能衰減。因此超聲通過一些實質性器官,會發生形態及強度各異的反射。由于人體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況的不同,對超聲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減各不相同。超聲診斷就是根據這些反射信號的多少,強弱,分布規律來判斷各種疾病。醫用診斷超聲波的發生與接收,均由特制的探頭來完成,它能把電能和聲能互相轉換。按照超聲回聲顯示方法來分類,超聲診斷儀可分為脈沖回聲式和頻移回聲式兩大類型。脈沖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包括幅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A型超聲儀,簡稱A超)、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B型超聲儀,簡稱B超)以及回聲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M型超聲儀,簡稱M超)。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D型超聲儀)包括頻移示波型超聲診斷儀(脈沖波式和連續波式多普勒)彩色編碼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簡稱彩超)等。

      超聲診斷學是一門邊緣學科,以解剖學、病理學等形態學為基礎,緊密結合臨床醫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與X線、CT、磁共振、核素并駕齊驅,成為臨床五大醫學影像手段。超聲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一、臟器病變的形態學診斷以及器官的超聲解剖學的研究。超聲診斷是以形態學為依據的,因此它的基礎是病理解剖學形態改變及由此而產生的組織的聲學變化。超聲檢查可獲得各臟器斷面圖像,此即為診斷的形態學基礎,能夠對病變進行定位定性診斷。二、功能性檢測。超生圖像可顯示由于臟器、組織的生理變化而出現的相應規律性變化,如膽囊收縮、胃排空、胃腸道蠕動、膈肌運動、卵巢功能性變化及心臟的舒縮。多普勒超聲可顯示心臟及其他臟器血管的血流變化,以判斷其功能狀況。三、介入性超聲。包括內窺鏡超聲和術中超聲,介入性超聲在臨床的廣泛開展使得超聲診斷與臨床、病理學、組織學緊密結合,不僅提高了診斷水平,還進一步開展了一些臨床治療,開辟了超聲診斷、治療在臨床醫學的新領地。

      介入超聲技術作為現代超聲醫學的一個分支,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介入性超聲學術會議上被正式確定的。它是在超聲顯像基礎上為進一步滿足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其主要特點是在實施時超聲的監視或引導下,完成各種穿刺活檢、X線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藥治療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術,達到與外科手術相媲美的效果。與其他影像學介入手段相比,由于介入性超聲具有實時、準確、便捷、無輻射、費用低廉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而不斷出現的各種新型介入性超聲內鏡,在進行穿刺過程中,內鏡視野和超聲視野同步,超聲影像上可以顯示穿刺進針的全過程,精確控制針尖在病變內的位置,使穿刺準確安全,大大提高了可以穿刺的范圍。同時彩色多普勒在介入性超聲內鏡中的應用,有效地區分血管和非血管結構,保證了穿刺的安全性。目前國內外學者更多將研究重點放在了介入性超聲內鏡的腫瘤治療,如光動力治療、射頻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組織間放療等。

      介入性超聲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有些疾病的治療已成為臨床不可取代的治療方法。同時,醫學影像學的整體水平的發展為患者診療提供了更寬廣的選擇空間,患者可權衡各種手段的利弊作出更為合適的選擇。

      作者單位:徐州醫學院

      參考文獻:

      第3篇

      1.多媒體課件的總體設計

      超聲診斷學強調從觀察圖像的角度來認識各種病變,理解病變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同時它又是一項實時診斷技術,有些疾病的影像表現空間概念強,不便于單純口頭講解或者講解的效果不好。而影像診斷手段正日益先進,影像診斷水平明顯提高。為適應影像設備迅猛發展的需要,適應影像學科建設的需要,本教研室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中。而多媒體課件是一種利用計算機技術設計并開發的教學軟件。合理選取并設計教學內容是制作好多媒體課件的關鍵,教師在設計課件中,應根據教學大綱的內容和要求,結合超聲診斷學的特點。課件結構分為兩種,教師對課堂教學應采用演示型:根據教學大綱內容和要求,選用文字、圖形、圖像和動畫等多種媒體教學,這種教學環境可以做到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視聽并用。教師對課間實習應采用交互型[1]:以超聲圖像為主配合部分動畫、三維圖像和少量文字說明。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教師應選用清晰典型的聲像圖,文字要精練,避免冗長乏味,字體應采用適當的顏色,突出重點,給視覺適當的刺激。教師要采用動畫或變化圖像的切換方式,增強動感效果,加深學生印象,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對教學內容要明確重點和難點,內容表現條理清晰,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準確把握重點難點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2.應用多媒體課件授課

      首先,授課教師必須在課前吃透教材,對松散的內容加以濃縮,取其精華;對教材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及圖像資料認真進行整理,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理清授課思路,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其次,教師授課要熟悉教學大綱,綱舉目張,突出重點,講清難點,概念準確,條理清楚,聯系實際,深入淺出。教師要在上課時解釋好重點難點,逢重點難點,可以慢而有節奏地反復演示,來增強教學效果,對于非重點及易點速度可偏快,甚至一帶而過。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教學特點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善于抓住重點、難點問題,使問題解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使學生能直觀地了解醫學影像學具體的操作方法與步驟,在最短的時問內增加學生對具體檢查的感性認識。

      3.多媒體課件教學的主要優點

      3.1形式多樣,生動直觀,增強教學內容的表現力。

      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豐富多彩。教師應運用音頻、動畫,使多媒體課件能生動、多層次地表現所講授的內容,這樣學生易于接受,易于記憶。如教學所需疾病典型聲像圖,經過多媒體技術剪切編輯后投影到屏幕上,使圖形、圖像更清晰。另外,教師要把超聲理論中所提到的比較難以理解的概念,如“聲影”、“彗星尾征”、“旁瓣效應”等編輯成圖像后投影到屏幕上,使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一目了然,使學生容易理解。另外,在超聲診斷學多媒體課件制作中,如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局部放大、顏色改變、動畫閃爍、箭頭指示等形式加以強調,用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運用多媒體的超級鏈接功能,回顧前面內容,使前后知識點呼應,讓學生充分理解本課程的層次脈絡和邏輯關系,便于學生理解和記記,增強教學內容的表現力。

      3.2教學內容豐富、信息量大。

      隨著超聲診斷學的不斷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學科發展前沿進展,教學傳授知識的規模和內容不斷擴大。目前,教材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十分突出[2]。教師使用傳統教學方式,如板書、繪圖、卡式幻燈片投放等在授課時占用較多時間,例如講述心臟病這一章,要把重點和難點講授清楚,使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師不展開則講不透,展開則時間受限制。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向學生傳授大容量的知識,能較好地緩解教學內容與課時存在的矛盾,滿足當前的教學需要。同時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加、豐富相關教學信息,充分完善教學內容的表達,例如增加聲像圖的數量,融入解剖學、病理學、外科學、內科學等知識,讓學生借助已掌握的醫學知識更好地認識疾病超聲聲像圖特征,更好地理解獲取從未接觸的新學科知識。另外,多媒體課件在以教學大綱內容為基礎的同時,適當增加超聲診斷學前沿研究信息,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的新進展、新技術和學科發展前景,豐富教學內容,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多媒體在超聲診斷教學中的應用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培養學生多維化的思維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小慶.醫學影像學專業多媒體課件設計與應用[J].現代醫用影像學,2000,12(9):279-280.

      第4篇

      1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教學現狀分析

      1.1超聲診斷學課程設置不足

      超聲診斷技術作為一門年輕但發展迅速的學科,在臨床應用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診斷方法,也成為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知識體系中的必備部分[4]。但是由于醫學界乃至社會上對超聲重要性的誤解或觀念的落后,導致超聲診斷學在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的影像診斷技術或物理診斷學教學中所占比例太?。?,6]。有些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生中涉及超聲的課程只有4-6個學時,往往在診斷學中一帶而過;有些院校臨床醫學生課程內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聲診斷學,或者將其納入考查課、選修課,導致學生認為其“可學可不學”;更不要說安排見習、實習課。而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沒有上機觀摩或實踐課,學生會覺得超聲診斷非常抽象、晦澀難以理解,基本上達不到學習效果。

      1.2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知識掌握現狀

      由于在校期間基本上沒有接受過超聲診斷學課程的培訓,導致年輕的臨床醫學生對超聲診斷知識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聲檢查適應證及用途,不清楚超聲檢查的原理及優勢,甚至看不懂超聲報告單,認為其只是輔助診斷,更不用說了解超聲診斷技術的前沿發展方向和趨勢。殊不知超聲診斷目前在臨床各學科疾病的診斷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包括了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產科、淺表組織器官、心臟、肌腱韌帶、關節、神經、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據統計,所有的臨床學科都與超聲醫學存在或多或少的關聯,超聲在一些疾病的診斷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學方法而成為首選或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7]。有研究者對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碩士研究生針對超聲基本知識的了解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4%學生認為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其對超聲知識的掌握,73.4%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超聲知識的了解差,僅24.9%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超聲知識了解一般;在問及對超聲報告的認識上,38.7%學生認為他會關注超聲報告中描述內容,32%學生會關注部分與自己專業相關較強的報告內容,僅17.5%學生認為自己能讀懂描述內容,46.5%學生表示完全不能讀懂報告描述內容[6]。由此可見,臨床醫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知識了解嚴重不足。

      1.3超聲診斷學教學師資現狀分析

      由于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年輕的、但發展非常迅速的技術,專業人才儲備相對不足,尤其缺乏高學歷、高年資、臨床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目前,一些醫學院校從事超聲診斷學理論授課的教師仍多為本科或大專學歷,缺乏碩士以上學位人員,有些甚至是技術員轉行,其學歷層次、知識體系、綜合素質尚有待提高。同時,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帶教也是重要的教學環節。由于臨床超聲醫師隊伍整體偏年輕,缺乏超聲診斷學專業人才,尤其是高年資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以上的教師,加之帶教醫師一般都缺乏技術規范化培訓,帶教過程中教學內容分散,缺乏系統性、針對性、規范性,帶教過程中常夾雜著個人習慣性和隨意性,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2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教學改革策略

      為滿足現代醫學事業快速發展和社會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需求,實現現代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應改革現有的醫學教育模式,彌補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超聲診斷學專業教育上的不足。

      2.1結合當今醫療體制改革和醫學發展的需要,重視超聲診斷學課程教育

      超聲診斷技術由于其發展迅速、易于普及、實用性佳,不僅成為各大醫院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見病、多發病的篩查、診斷和人群健康檢查中更是占據了無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價廉、無放射性、應用廣泛,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學檢查方法。CT、MRI雖然具有分辨率高、診斷價值大等優勢,但由于其昂貴的價格或有放射性等缺點難以在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推廣普及。隨著近期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隊伍的建設,完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超聲診斷作為一種易于推廣的影像學技術,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因而改變超聲診斷是輔助診斷的陳舊觀念,在臨床醫學生中普及超聲診斷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2.2組織編寫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診斷學教材

      目前的超聲診斷學教材主要是面對醫學影像學專業,因而編寫一本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診斷學教材至關重要。臨床醫學生學習超聲診斷學的目的主要為:第一,了解超聲成像的原理、特點、發展方向、前沿技術,從而能根據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確選擇超聲檢查方法。第二,了解超聲成像的常見干擾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釋某些組織器官超聲檢查前特殊準備的意義。第三,能正確分析超聲診斷報告。第四,能根據臨床實際需求,充分發揮超聲診斷優勢,不斷拓展超聲診斷應用范圍。這就要求教材深入淺出、圖文并茂,重點突出超聲診斷的成像原理、類型、技術優勢、常見病診斷要點、臨床應用,并結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臨床表現等內容,將基礎、臨床、影像學科相結合,同時將高頻超聲、腔內超聲、三維超聲成像、超聲造影等當前臨床應用研究中的熱門課題加入教材中,廣征博引,力求知識的先進性[5]。

      2.3將超聲診斷學納入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增加實踐課

      超聲診斷既是一門獨立的技術,也是一種公共的、通用的、臨床多學科涉及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在臨床各學科疾病的診斷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包括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系統,超聲在一些疾病的診斷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學方法而成為首選或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7]。因此,教學主管部門應將超聲診斷學納入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合理分配教學課時,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的學時數應不少于30學時,讓學生充分了解超聲技術的原理、類型、優勢、臨床應用范圍及當前發展方向和前沿技術,更好地為日后開展醫療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技術。超聲診斷學是一門醫、理、工交叉結合的專業課,基礎理論較抽象;相比于X線、CT等影像學方法,圖像是實時動態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圖像千變萬化,實踐性非常強,所以超聲診斷學的見習、實習課程顯得尤為必要[5,8];臨床醫學專業該課程見習課不少于8學時,實習時間不少于2周。開展好實踐教學,有助于加強影像與臨床學科的結合,培養橫向思維,避免基礎、臨床、影像學科之間的知識脫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學方法的成像特點、優勢,將知識融會貫通;通過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理論,有助于臨床醫生讀懂超聲報告。

      2.4加強超聲診斷學師資隊伍建設

      第5篇

      關鍵詞:醫學;超聲影像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1-0131-02

      隨著醫學超聲影像技術不斷的發展,超聲造影、三維超聲、彈性成像、腔內超聲、介入超聲、超聲靶向診斷與治療等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超聲影像成為一種全新的診療學科,與外科學、腫瘤學、微創醫學等學科聯系越來越緊密,在臨床診斷及治療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臨床對超聲檢查的依賴性越來越高,以及診斷范疇拓寬,導致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在大幅上升。用什么樣的思維方式才能更好地適應醫學超聲影像技術發展和專業學科的發展,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的,這是從事超聲影像學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課題。

      一、改善超聲影像學教學方法

      醫學超聲影像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為了實現共同教學目標,完成共同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可采用教授法、談論法、演示法、練習法、實驗啟發、實習等多種方法,以便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過去多采用教師教授為主的方法,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超聲影像學內容學生不易接受難于理解,學習興趣不高;當前以案例教學、研討互動、情景模擬等方法更加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醫學超聲影像學的主要學習內容包含各系統、器官的理論基礎和超聲圖像的識別,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內在聯系,不能認為課程標準要求什么教師就教什么,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學生初次接觸超聲圖像,很難把超聲圖像與解剖圖像之間進行聯系,可視化超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將超聲圖像與解剖圖像之間進行概念轉換,建立人體器官解剖斷面圖像與超聲圖像間的立體思維概念,改變單純平面思維概念,幫助學生加強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轉變。為了真正體現醫學超聲影像學的教學特點,不斷的豐富超聲影像圖庫,插入大量的典型超聲聲像圖、對比結構解剖圖,根據教學內容適當插入簡短的三維超聲動態圖像。因此利用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可以化抽象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變復雜為簡單,變枯燥為生動,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為直觀的、形象的、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內容。

      醫學超聲影像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必須具有豐富臨床實踐能力。在實踐教學中采用學生一對一互動操作練習,通過自身練習來體會和學習正常聲像圖。對于異常超聲聲像圖的學習,我們建立了超聲圖像庫和可視化超聲實踐教學軟件系統,組成超聲診斷典型病例的聲像圖資料庫,所選病例圖片均按疾病分為心臟及血管、腹部、婦產、小器官等,充分利用學生第3年學習的時機,由帶教老師指導學生通過軟件系統調閱并查獲感興趣的病例,用于?W生示教。

      二、改進超聲影像學教學效果的評價

      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可以從老師和學生兩方面入手來評價,首先我們應明確評價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檢驗教學效果,制定評判標準,結合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教齡、學歷、職稱、成果),按照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通過學生評價、同事評價、教師自評、專家評價、領導評價等多種方式,采用紙筆評價或網絡評價。對于醫學超聲影像學課程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過去多采用理論課考核成績占100%,現使用考核形式為期末理論筆試考核成績占70%,實踐能力考核成績占30%,包括上機動手操作、典型病例思考與分析、以及檢查報告的書寫完整性和規范性。

      三、轉變教學模式

      常見教學模式類型有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以教育教學民主為中心的溫和型、以學生為中心的松散放任型、以程序模式為主的管理型。醫學超聲影像學理論課內容抽象,學生不容易聽懂,對超聲圖片的理解難度大,所以需要將超聲圖像與解剖圖像之間進行概念轉換,建立人體器官解剖斷面圖像與超聲圖像間的立體思維概念,我們通常采取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結合以教育教學民主為中心的溫和型融合教學模式。

      過去采取“4+1”的教學模式,即前四年公共課、基礎課以及專業課的教學,最后一年進行實習。為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結合學??傮w培養方案,為使醫學超聲影像學教學方案更加科學、合理,依據教育教學規律及本學科教學實踐,安排第七學期學生在接受理論課學習的同時,穿插性的在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實踐教學,并專門配置超聲診斷儀用于教學,老師可以一對一的進行教學演示和指導,學生可以隨時親自動手操作,從而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聯系更加密切。

      在第八、九學期實踐教學實習,比傳統實踐教學安排提前一個學期,不僅體現了早期接觸專業、早期接觸臨床的理念,又避免了學生考研、就業等社會因素對實習的影響,第十學期采取個性化強化培養,使學生能力和素質進一步提高。

      四、加強師資建設

      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師資是關鍵。師資力量建設應滿足學科發展建設的需要;滿足專業和專業特色凝練的需要;滿足科研工作上水平的需要;滿足提升教學質量的需要,師資力量在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過去我們師資力量薄弱,僅2―3名理論課教師,現師資隊伍不斷強大、結構更加完善合理。

      1.加強理論課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建設,需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積極引進超聲醫學高學歷人才,建立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積極加強對教師的知識和技能培訓,使其不僅具有扎實的超聲醫學知識,及時掌握超聲醫學的新技術、新方法,還要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同時要加強師風師德建設,樂于奉獻、忠于職守、嚴謹求實、率先垂范,創造性地做好教學工作,充當教育教學改革的中流砥柱。

      2.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分實驗室和醫院,醫院工作的重點仍然是臨床工作,加強與實踐教學基地溝通和交流,提高實踐教學基地對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資源,努力提高實踐教學基地教學的效果。

      第6篇

      【關鍵詞】 超聲診斷學;教學模式;改革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以影像為主的實踐性很強的醫學學科, 作為醫學領域中知識更新最快的學科之一, 其在臨床工作中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舉足輕重, 超聲診斷學作為醫學影像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向著微觀化、數字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新的診斷技術、新設備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日新月異[1]。而超聲診斷學在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 更要求超聲診斷學的教師能夠以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使教學方法、內容更合理、更高效, 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與基礎理論相結合、臨床思維能力與超聲知識相結合的能力, 提高對超聲聲像圖的分析與判斷能力。而傳統的一本教材一支筆就可以完成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21世紀教學的需要。因此, 超聲診斷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 超聲診斷學的特征

      1. 1 超聲診斷學發展日趨強勁 自上個世紀40年代德國精神病醫師Dussik用A型超聲探測顱腦以來的60余年間, 超聲學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影像設備和檢查技術的不斷創新, 以及計算機技術在影像醫學中的廣泛應用, 影像診斷不僅依靠形態變化進行診斷;還可根據功能與代謝的變化進行診斷。而其中尤其以超聲醫學發展更為迅速, 超聲診斷以其檢查儀器體積小、價格相對便宜以及對人體無創傷并且可以重復檢查等優點, 受到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由于各種不同電子探頭的問世, 以及數字化后處理的實現, 使圖像的質量、圖像的儲存以及圖像的編輯的能力有了極大提高。而現在超聲探查的途徑也已由體外進入到腔內。目前, 胎兒三維超聲、頭顱超聲、血管超聲、介入超聲以及三維、四維超聲已取得或正在取得驚人的進步。 隨著超聲診斷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超聲診斷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也呈日趨廣泛的趨勢, 且在臨床醫生中的也地位日趨重要, 專業從事超聲診斷的醫生和技術人員也日益壯大。

      1. 2 超聲診斷學是一門綜合學科 超聲診斷學涉及病理、生理學, 解剖學以及內、外、婦、兒等多門學科, 多個領域,這就要求不論是超聲醫學的教師還是學生應有一定的廣范的醫學知識面。①解剖:解剖是超聲診斷學的基礎, 超聲檢查能清晰顯示各臟器的形態結構、空間位置、連續關系等, 因此, 只有了解及熟知人體的大體解剖, 才能了解正常斷面解剖,空間結構、連續關系,才能正確認識正常組織的圖像和異常聲像圖,并對病變做出準確定位。②病理:病理是超聲診斷的關鍵, 各種疾病的不同病理生理表現決定了超聲波會對其產生不同的反射,從而反應出不同特征的超聲聲像圖表現。因此, 將疾病的病理生理改變與超聲聲像圖結合起來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臨床的結論。③臨床:超聲診斷的目的是為向臨床醫生提供診斷依據, 因此一個好的超聲醫師必須熟知多方面的臨床知識, 了解各科相關疾病的臨床表現,這樣才更加全面地分析臨床提出的主要診斷問題, 從而避免出現診斷的漏診誤診。

      2 超聲診斷醫學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

      目前, 盡管超聲診斷醫學屬于影像診斷學體系, 但是超聲診斷學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影像學的特點。超聲診斷醫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 超聲診斷要求是實時、連續、動態以及多個切面的觀察病變的聲像圖改變。因此, 超聲檢查者的操作手法非常的重要, 由于手法及切面的不同, 有時會造成同一患者同一病變的診斷結果懸殊很大, 因此, 超聲的診斷必須由超聲診斷醫師親自操作而不是僅靠讀幾張片子而能做出診斷。

      盡管超聲醫學近年來發展迅猛但人們對其的認知還是相對的不足,以致超聲診斷醫學的整體教學課時數還是相對較少, 而教學內容又比較多,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黑板為主體的填鴨式教學, 把知識大量的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 不僅抽象而且難以理解。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出的學生, 雖然理論知識可能較好, 但缺乏形象思維能力, 無法將學到的知識很好地運用到臨床工作中, 更談不上運用超聲醫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2]。雖然近年來, 多媒體教學的普及使得超聲影像教學有了飛躍, 大多數教師都采取了教科書加多媒體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 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圖片、視頻, 使其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動,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 講授內容多是以解剖為基礎, 病理為依據, 超聲表現為重點, 輔以超聲圖片或動態圖像來加深學生理解, 學生建立的僅是從因到果的單向思維過程。然而, 在臨床實際工作中, 往往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來判斷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變, 即需要從果到因的逆向思維[3]。因此, 要求教師探討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建立起這種臨床思維能力。

      3 超聲診斷學教學模式的構建

      為了培養基礎寬厚、臨床實踐能力強的超聲診斷人才的目標。增加教學課時數同時, 更新教學內容, 對課程體系進行科學的調整和優化, 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拓展學習思路, 靈活運用所學各科基礎及臨床醫學知識, 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目的[4]。

      3. 1 更新教學手段,實現超聲診斷學專業教學的現代化 多媒體課件制作在影像學教學中至關重要, 教師借助于交互式的課程設計與組織, 多種圖、文、聲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 生動形象地展示所講授的知識, 建立豐富的教學情境, 拓展教學時間和空間, 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提高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課件應文字簡潔、重點突出、圖片清晰、動畫生動、起到多層次、多角度地模擬動態過程, 很好地體現超聲檢查的實時特點的作用, 使深奧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 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5]。

      授課教師平時要細心收集臨床病例資料, 以教學大綱為中心, 選擇典型病例, 將病例資料合理的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3. 2 引導學生融會各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超聲醫學是建立在解剖學和生理學基礎上, 研究活體組織器官形態、結構以及功能狀態的學科。因此, 教師要將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診斷學以及內科學、外科學等學科的知識較好地融合到教學中去, 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礎上, 熟知各系統常見病的病理生理改變, 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聲影像特征, 為學生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模式打下良好基礎[6]。這一過程不僅僅是正確的思維模式的培養, 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布置題目, 讓學生帶著問題上課,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教學法, 由學生組織討論, 發表診斷意見。通過啟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記憶, 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4 效果評價

      通過多媒體課件, 教師借助于交互式的課程設計, 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提倡學生的獨立探索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從單純的講授知識轉變為主導者, 而學生則通過自己主動探索去獲得知識, 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的平日成績及理論考試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體現在病例分析能力方面進步較大, 說明學生的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提高, 起到了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

      總之,超聲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 醫學超聲診斷學的教育也面臨更大的挑戰,舊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 面對21世紀超聲診斷醫學的發展,我們應該推陳出新,總結經驗,不斷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內容與知識充實學生,以培養更多、更優秀的超聲醫學診斷醫師。

      參考文獻

      [1] 呂發金, 謝鵬, 羅天友.分子影像學及其對醫學影像學的影響. 重慶醫學, 2005, 34(5):775.

      [2] 徐珞, 吳梅, 孫向榮, 等.《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幾點體會.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6, 42(4):361-362.

      [3] 邱文生, 張彥, 岳麓, 等. 醫學教育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利弊分析.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6, 42(4):363.

      [4] 田軍章, 江桂華, 鄭麗吟, 等.基于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的交互式CT影像教學模塊的開發與實踐.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2, 36(3):276-278.

      第7篇

      1.1超聲診斷學課程設置不足

      超聲診斷技術作為一門年輕但發展迅速的學科,在臨床應用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診斷方法,也成為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知識體系中的必備部分[4]。但是由于醫學界乃至社會上對超聲重要性的誤解或觀念的落后,導致超聲診斷學在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的影像診斷技術或物理診斷學教學中所占比例太?。?,6]。有些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生中涉及超聲的課程只有4-6個學時,往往在診斷學中一帶而過;有些院校臨床醫學生課程內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聲診斷學,或者將其納入考查課、選修課,導致學生認為其“可學可不學”;更不要說安排見習、實習課。而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沒有上機觀摩或實踐課,學生會覺得超聲診斷非常抽象、晦澀難以理解,基本上達不到學習效果。

      1.2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知識掌握現狀

      由于在校期間基本上沒有接受過超聲診斷學課程的培訓,導致年輕的臨床醫學生對超聲診斷知識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聲檢查適應證及用途,不清楚超聲檢查的原理及優勢,甚至看不懂超聲報告單,認為其只是輔助診斷,更不用說了解超聲診斷技術的前沿發展方向和趨勢。殊不知超聲診斷目前在臨床各學科疾病的診斷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包括了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產科、淺表組織器官、心臟、肌腱韌帶、關節、神經、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據統計,所有的臨床學科都與超聲醫學存在或多或少的關聯,超聲在一些疾病的診斷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學方法而成為首選或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7]。有研究者對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碩士研究生針對超聲基本知識的了解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4%學生認為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其對超聲知識的掌握,73.4%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超聲知識的了解差,僅24.9%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超聲知識了解一般;在問及對超聲報告的認識上,38.7%學生認為他會關注超聲報告中描述內容,32%學生會關注部分與自己專業相關較強的報告內容,僅17.5%學生認為自己能讀懂描述內容,46.5%學生表示完全不能讀懂報告描述內容[6]。由此可見,臨床醫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知識了解嚴重不足。

      1.3超聲診斷學教學師資現狀分析

      由于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年輕的、但發展非常迅速的技術,專業人才儲備相對不足,尤其缺乏高學歷、高年資、臨床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目前,一些醫學院校從事超聲診斷學理論授課的教師仍多為本科或大專學歷,缺乏碩士以上學位人員,有些甚至是技術員轉行,其學歷層次、知識體系、綜合素質尚有待提高。同時,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帶教也是重要的教學環節。由于臨床超聲醫師隊伍整體偏年輕,缺乏超聲診斷學專業人才,尤其是高年資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以上的教師,加之帶教醫師一般都缺乏技術規范化培訓,帶教過程中教學內容分散,缺乏系統性、針對性、規范性,帶教過程中常夾雜著個人習慣性和隨意性,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2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教學改革策略

      為滿足現代醫學事業快速發展和社會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需求,實現現代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應改革現有的醫學教育模式,彌補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超聲診斷學專業教育上的不足。

      2.1結合當今醫療體制改革和醫學發展的需要,重視超聲診斷學課程教育超聲診斷技術由于其發展迅速、易于普及、實用性佳,不僅成為各大醫院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見病、多發病的篩查、診斷和人群健康檢查中更是占據了無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價廉、無放射性、應用廣泛,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學檢查方法。CT、MRI雖然具有分辨率高、診斷價值大等優勢,但由于其昂貴的價格或有放射性等缺點難以在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推廣普及。隨著近期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隊伍的建設,完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超聲診斷作為一種易于推廣的影像學技術,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因而改變超聲診斷是輔助診斷的陳舊觀念,在臨床醫學生中普及超聲診斷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2.2組織編寫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診斷學教材目前的超聲診斷學教材主要是面對醫學影像學專業,因而編寫一本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診斷學教材至關重要。臨床醫學生學習超聲診斷學的目的主要為:第一,了解超聲成像的原理、特點、發展方向、前沿技術,從而能根據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確選擇超聲檢查方法。第二,了解超聲成像的常見干擾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釋某些組織器官超聲檢查前特殊準備的意義。第三,能正確分析超聲診斷報告。第四,能根據臨床實際需求,充分發揮超聲診斷優勢,不斷拓展超聲診斷應用范圍。這就要求教材深入淺出、圖文并茂,重點突出超聲診斷的成像原理、類型、技術優勢、常見病診斷要點、臨床應用,并結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臨床表現等內容,將基礎、臨床、影像學科相結合,同時將高頻超聲、腔內超聲、三維超聲成像、超聲造影等當前臨床應用研究中的熱門課題加入教材中,廣征博引,力求知識的先進性[5]。

      2.3將超聲診斷學納入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增加實踐課超聲診斷既是一門獨立的技術,也是一種公共的、通用的、臨床多學科涉及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在臨床各學科疾病的診斷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包括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系統,超聲在一些疾病的診斷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學方法而成為首選或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7]。因此,教學主管部門應將超聲診斷學納入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合理分配教學課時,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的學時數應不少于30學時,讓學生充分了解超聲技術的原理、類型、優勢、臨床應用范圍及當前發展方向和前沿技術,更好地為日后開展醫療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技術。超聲診斷學是一門醫、理、工交叉結合的專業課,基礎理論較抽象;相比于X線、CT等影像學方法,圖像是實時動態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圖像千變萬化,實踐性非常強,所以超聲診斷學的見習、實習課程顯得尤為必要[5,8];臨床醫學專業該課程見習課不少于8學時,實習時間不少于2周。開展好實踐教學,有助于加強影像與臨床學科的結合,培養橫向思維,避免基礎、臨床、影像學科之間的知識脫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學方法的成像特點、優勢,將知識融會貫通;通過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理論,有助于臨床醫生讀懂超聲報告。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