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包裝工藝分析范文

      時間:2023-09-08 17:00:56

      序論:在您撰寫包裝工藝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包裝工藝分析

      第1篇

      關鍵詞:液氯;包裝;工藝;比較;屏蔽泵

      一 前言

      氯氣在常溫、常壓下為氣態,不便于儲存和運輸。由電解產生的氯氣溫度高(85℃),含有大量的水分,經冷卻、干燥除水后,加壓冷卻液化,氣態變為液態,體積大大縮小,便于貯存、運輸。把液氯送至用氯單位,遠距離要用鋼瓶或槽車,近距離則多用管道輸送。液氯的包裝是在氯氣生產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因鹽水中不可避免地含有銨(胺、氨),在電解過程中會與氯氣反應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存在于氯氣中,也會分散在液化后的液氯中。三氯化氮極易爆炸,在空氣中體積分數達到5~6%時就會爆炸,受熱、見光、震動都會誘發分解發生爆炸。在氯氣液化過程中,三氯化氮不斷積累積聚在液氯貯槽的底部。為消除這一隱患,需采用合適的措施處理,選擇適當的包裝流程相當重要。

      二 液氯包裝工藝發展歷程

      目前,液氯包裝的方法大致有四種,壓縮氣體加壓法、汽化器加壓法、液下泵法和屏蔽泵法。以下給予簡述分析。

      1. 壓縮氣體加壓法

      用干燥的空氣或氮氣對液氯貯槽加壓至所要求的壓力(0.8~1.0 MPa),將貯槽液氯壓出,完成后貯槽的廢氣抽空處理。

      優點:工藝簡單、操作方便。

      不足:不能連續包裝輸送液氯;受空氣和氮氣來源的限制,不能有更高的壓力傳遞給液氯;廢氣處理量大,排到系統統易引起波動;能耗高;對空氣或氮氣的含水要求高。已逐漸淘汰。

      2. 汽化器加壓法

      將貯槽內液氯壓至沒有壓力的汽化器內,用溫度低于60℃的熱水加熱,將汽化器內的液氯汽化升壓后,將液氯貯槽加壓至0.8~1.1 MPa[1],將液氯壓出貯槽進行包裝輸送。

      優點:加壓氣易得,操作簡便易行。不足:包裝時間長,汽化器重新進料時需排氣降壓,操作不連續,必須使用蒸汽加熱熱水,能耗高(包裝一噸氯氣需要200 kg蒸汽)[2];汽化的液氯在包裝結束后要排入系統,容易造成系統壓力波動,影響正常生產;液氯汽化殘留物中易造成三氯化氮的富集,若不及時排放,容易發生三氯化氮爆炸事故,包裝過程中整個液氯系統處于1.0MPa高壓下,對設備管道的安全壓力等級要求高;汽化溫度控制要求嚴格;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3.液下泵的使用

      液下泵用于液氯的包裝和輸送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它是一種安裝在中間罐上的立式多級泵。中間罐與液氯貯槽連接,液下泵將中間罐內的液氯抽出,貯槽內液氯連續進入中間罐。

      優點:實現了液氯的連續恒壓輸出(輸出壓力可達到1.2MPa以上);操作簡單,具有包裝時間短、自動化程度高、無需對貯罐進行加壓;無尾氣產生;將氯氣中含有的三氯化氮化整為零,防止了三氯化氮的富集,安全性能好。工作效率高。

      不足:工藝復雜,需增加中間罐;要求條件高,在泵與中間罐連接上部需要多級密封,要用干燥空氣或氮氣進行梳齒密封,氣體壓力要求大于中間罐內工作壓力,露點溫度不大于-45℃,如出現空氣壓力小或無壓力時,就會造成氯氣的泄漏;維修困難,當泵出現故障時,須抽空中間罐內的氯氣,把泵內的氯氣抽空,將泵吊出進行維修,拆裝復雜;設備價格昂貴、一次性投入高;原料氯對含水、含酸要求也高。

      4.屏蔽泵輸送包裝法

      在低于液氯儲槽底部3.5m以下安裝屏蔽泵,液氯由貯槽經屏蔽泵直接包裝的方法。

      特點:代替液化氣加壓包裝液氯,液氯貯槽不必再受氣化加壓產生的高壓,液氯系統設備安全運行的可靠性進一步提高。

      可消除液氯汽化造成的三氯化氮的富集,避免了汽化器、液化器、液氯貯槽三氯化氮的定期排污,避免了三氯化氮爆炸的危險提高了操作的安全系數。

      包裝成本低,減少了氯氣消耗和蒸氣消耗。

      包裝速度快,包裝時間彈性大。該泵能實現液氯的連續輸送和包裝,在設計流量內可以同時給十幾只鋼瓶充裝,速度快、效率高、升壓快;可以即包即停,操作彈性大。

      三 屏蔽泵的結構、特點

      屏蔽泵是類似于清水泵的臥式離心泵,其泵頭和電機連成一體,泵的葉輪與電機軸連接,共同組成轉子部件,屏蔽套嵌在定子內側以隔離轉子腔和定子腔,確保所輸送物料絕對無泄漏。

      該泵采用內循環方式,液氯由軸向吸入,徑向排出,從葉輪出口高壓區分流出一部分液體進入空心軸。經電機后部輔助葉輪進行冷卻和,最后回到葉輪的高壓區。這種高壓內循環方式充分保證了液氯不會由于吸收熱量而在轉子腔內氣化,造成滑動軸承的摩擦損壞。

      第2篇

      [關鍵詞]供應室; 診療包; 紙塑包裝; 棉布包裝

      [中圖分類號] R19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044-01

      無菌器材包裝材料是醫院供應室常規性耗材,隨著消毒滅菌技術的發展,滅菌包裝材料的種類增加,不同種類的滅菌包裝材料在技術指標和使用成本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別,在工作中若選擇得當可減少醫療成本。由于各??茦I務范圍不同,各種無菌診療包的使用頻率也不同,如各種穿刺包使用頻率高,而氣管切開包(氣切包)、靜脈切開包(靜切包)使用頻率比較低。今年我科通過研究各科無菌診療包的使用率,分別采用棉布包裝、紙塑包裝方法優化組合,減少過期包比例,節約人力、物力,取得良好效果?,F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選擇我院于2010年4月至9月的高壓消毒部分常備無菌診療包共768包(內含紙塑包裝診療包146個),其中過期診療包86個;去年同期棉布包裝診療包共1523個,其中過期診療包86個,分類進行統計,分析2010年4月至9月與去年同期各類診療包過期率,并進行χ2檢驗(見表1)。

      注:①括號內數字為無菌包(或過期包)內含紙塑包裝診療包數量。②2010年4月至9月與去年同期各類過期包比較,P

      由表1可知,經優化組合后,骨穿包、胸穿包與去年同期過期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腹穿包、腰穿包、氣切包有非常顯著性差異。靜切包二者雖無明顯差異,但由于過期消毒次數明顯減少,器械損耗降低,成本明顯減少。

      2 分析

      棉布包裝在醫院使用最廣泛,通常都被認為使用成本低,如果按《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2009 版)規定,棉布須達到140支紗,但購買棉布時很難確認是否符合標準,而且在使用過程中經過回收、清洗、烘干、包裝、滅菌.運送,加上過期包的多次重復消毒等,易造成大量棉纖維脫落,同時洗滌劑、水、電的消耗,以及人力的投入,均可增加資源的浪費。而且,棉布經反復清洗,滅菌等,其纖維結構易變形,造成布孔稀疏,甚至出現肉眼不易察覺的小孔,而導致包裝隔絕細菌失敗;另外,在棉布的使用中可能因為節約成本,一用一換洗難以落實,增加了院內感染的風險[1]。因此其綜合使用成本反而較其他滅菌包裝材料高。

      紙塑包裝為多層塑料膜組成的透明塑料薄膜和>60mg的紙包的熱密封成。高質量的醫用紙塑可最大限度的阻隔細菌侵入,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利于滅菌介質的穿透,阻菌性能高,包裝封口方法簡便,塑膜層具有可視性,包裝袋外有滅菌指示標識,可明顯區分此物品是否經過壓力蒸汽滅菌或環氧乙烷滅菌,從而省去了棉布包裝外需要貼滅菌指示膠帶和包裝帶的消耗,無外包部的洗滌費用,滅菌后安全期限較長,減少過期包的出現,有效降低包裝成本等優點[2],為消毒供應中心提高無菌物品的屏障作用。但其成本高,易有褶皺和封口裂開,被銳器刺破等缺點。棉布包裝與紙塑包裝的優缺點如下(見表2)。

      綜上所述,根據各種滅菌器材的包裝要求,靈活搭配使用滅菌包裝材料,將棉布包裝用于使用頻率高的診療包,將紙塑包裝用于使用頻率低的診療包,可大大減少過期包數量,這樣既能減少滅菌包裝成本,又能提高滅菌包裝質量。使用紙塑包裝臨床的器械診療包,可以延長無菌包的保存期,增加器械物品的使用壽命,減輕護士的工作量,提高供應質量和服務水平,為醫院節約人力物力資源。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對稱度;工裝;定位基準;裝夾方法

      中圖分類號:TH162 文獻標識碼:B

      1工件結構分析

      該輪體是YB45包裝機1號輪組件中的關鍵零件(如圖),要求16.3mm尺寸對A-B軸線的對稱度誤差≤0.025mm。尺寸16.3mm左右面安裝夾緊爪,夾緊爪要完成已整理好的整包煙支從1號輪到2號輪的輸送,該對稱度誤差值的大小直接影響4個夾緊爪輸送煙支到2號輪的準確位置,因此,該對稱度的保證尤為重要。

      2工藝分析

      該工件材質為鋁合金,加工中變形比較大,精加工時工件的剛性已很差,且工件相關聯要素比較多,定位基準的選擇及裝夾方式直接影響16.3mm左右面的加工精度。工件經過粗加工,時效各工序,精加工要素為圖1所示Ra1.6mm各面。精加工工序安排如下:(1)精銑132mm左右面,保證兩面平行度≤0.01mm(工藝基準)。(2)以132mm右面定位,精鏜孔16H6,30至30H7(工藝孔),保證兩孔同軸度<0.01mm,鏜2-16H7孔。(3)以132mm左面及2-16H7孔定位,鏜孔14H6,60至60H7(工藝孔),保證兩孔同軸度<0.01mm,鏜4-12H7孔,保證圖示各形位公差要求。(4)加工16.3±0.05mm對稱面。從以上加工工序可看出,加工16.3±0.05mm對稱面前,16H6mm,14H6mm,4-12H7mm及132mm左右面均已精加工成。均可作為加工16.3±0.05mm對稱面的精基準。

      3原加工工藝

      原工藝是在四軸加工中心上加工16.3mm左右面的,利用兩端60H7mm,30H7mm孔(均為工藝孔)及132mm左右面定位,借助定位芯軸1和定位芯軸2將工件定位裝夾在分度頭和尾座之間。按兩端定位軸找正同軸,按4-12H7mm找正方位(孔內穿銷子,找平銷子)旋轉分度頭,用立銑刀底刃完成銑削加工的。裝夾方法如圖2所示。加工后的工件經過檢驗,對稱度誤差極不穩定,時好時壞。特別是靠近尾座頂尖處的尺寸很難保證對稱度要求。一般在0.03~0.04mm。質量的不穩定,給生產造成了很大的被動。經過分析,造成對稱度超差的原因如下:工件裝夾后,要保證分度頭中心與尾座頂尖在一個軸線上,必須要通過工件來找正。工件的找正必須借助兩端的定位芯軸來實現。因定位芯軸與工件裝夾在一起會存在配合間隙,又因工件剛性差,找正的過程中會引起工件的變形,導致加工后的工件對稱度超差。裝夾的過定位是造成工件超差的根本原因。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改變工件的定位基準及裝夾方法。

      4改進后的加工工藝

      改進后的工藝是在有翻轉工作臺的機床上借助于工裝完成的,如圖3。工裝由定位底板、定位彎板、定位塊三個零件組成,利用螺釘及定位銷裝配在一起。裝配后的工裝要保證圖示各形位公差要求,以保證產品的加工精度。將工裝定位裝夾在工作臺上,以工件132mm左面為定位基準,以2-12H7mm定位孔定方位,利用M12拉緊螺桿及4-M8螺釘將工件直接定位裝夾在工裝上,按工件132mm右端孔找正中心后,翻轉工作臺,用立銑刀側刃完成銑削加工。加工中注意事項:(1)工裝裝在工作臺上后,要校正定位彎板B面與定位基準面的垂直度保證在≤0.005mm。該垂直度是影響加工尺寸對稱度的關鍵因素。(2)12mm定位銷子(兩個)連接定位塊和工件的時候,要保證插入順利,不能過松,也不能過緊。過松會導致定位不準確,過緊易過定位,導致工件變形,加工質量都會受到影響。

      5輪體尺寸

      16.3±0.05mm對稱面對稱度的檢測將輪體尺寸16.3mm左右面分別置于等高墊塊上,用杠桿表分別測量兩端14H6mm、16H6mm孔的最低點。表針的差值即是對稱度誤差。見圖4經過檢測,一批工件對稱度誤差均保證在≤0.015mm。

      6結語

      第4篇

      一、現狀

      龍巖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市級統籌。根據龍巖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實施細則規定:用人單位按其職工工資總額的8%繳納,職工個人按本人月工資總額的2%繳納,退休人員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最低繳費年限為25年;劃入個人賬戶的具體比例是:40周歲以下(含40周歲)按本人繳費工資的2.8%(含個人繳納的2%)劃入,41周歲以上至法定退休年齡按本人繳費工資的3.1%劃入,退休人員按本人養老金的4%劃入。每年征收的基本醫療保險費中,劃入個人賬戶部分就占了整個收入的近50%。

      以龍巖市長汀縣為例。2015年參保職工為32241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收入為8689.89萬元,劃入個人賬戶為3859.06萬元,占全年基本醫療保險費收入的44.41%。一方面,造成統籌基金結余率低,2015年長汀縣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收入為5082.54萬元(含利息收入251.72萬元),統籌基金支出為4905.06萬元,結余率為3.49%;而個人賬戶基金收入為6545.51萬元(含公務員醫療補助劃入個人賬戶部分2594.76萬元),個人賬戶支出為4881.82萬元,當期結余率為25.42%,個人賬戶結余資金沉淀過多,長汀縣個人賬戶結余資金達7001.1萬元,使用效率不高,又缺乏共濟功能。

      二、問題

      (一)增加財政和用人單位經濟負擔

      增加的負擔主要體現在個人賬戶基金收入方面,以長汀縣為例,實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前,職工的門診醫療費是實行定額包干制度,在職職工根據工齡分別按每人每月2元3元4元的標準(平均約人均3元/月),退休人員按每人每月6元的標準包干使用,按月隨工資發放。長汀縣2015年參保職工為32241人,其中在職職工20559人。退休人員11682人。依此計算,2015年參保職工的門診醫療包干費用需158.12萬元,僅占職工繳費工資基數的0.19%。2015年單位繳費劃入個人賬戶基金部分為2157.73萬元,比原制度下的門診包干費用多了1999.61萬元,占了參保職工繳費工資基數的2.48%。截至2015年12月底,長汀縣個人賬戶基金結余達7000余萬元,使用效率不高,沉淀資金過多,又缺乏共濟功能,同時又增加了財政和用人單位的經濟負擔。

      (二)影響了企業的參保積極性,職工利益沒有得到有效保障

      由于繳費費率過高,負擔過重,導致企業參保率低,經過與工傷保險的參保數據對比,長汀縣2015年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在職職工僅占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9401人的70.06%,尚有8842名職工游離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大門之外,只能自行參加城鎮居民醫?;蛐罗r合,而不能享受到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待遇,職工的合法權益未能得到保障。

      (三)不利于基金的平衡運行

      2015年,長汀縣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收入為5082.54萬元(含利息收入251.72萬元),統籌基金支出為4905.06萬元,結余率僅為3.49%,如果剔除利息收入因素,基金將出現收不抵支。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劃入個人賬戶的比重過大。2015年個人賬戶基金收入為3859.06萬元,占了全年基本醫療保險費收入8689.89萬元的44.41%;二是由于企業的參保率低,導致參保職工在職退休供養比過低,不利于基金的平穩運行。2015年長汀縣參保人員在職退休供養比為1.73:1,遠低于全省3:1的合理水平,而基金也剛好處于收支平衡的臨界狀態。

      二、建議

      (一)建立單建統籌模式

      所謂單建統籌模式,就是職工不享受個人賬戶待遇,只享受統籌基金待遇,繳費全部由用人單位支付,職工個人不需承擔繳費義務,靈活就業人員按用人單位繳費標準繳納,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繳費年限不低于最低繳費年限(25年),退休后不再繳費,也可享受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的待遇,但不享受個人賬戶待遇。繳費標準根據參保職工前三年統籌基金收入、支出占在職職工年繳費工資總額的比例,來確定單建統籌模式的繳費費率。如長汀縣2013年基本醫療保險費統籌基金收入為3688.09萬元(不考慮利息收入,將利息收入用于支付商業補充保險費,下同),占在職職工年繳費工資總額為64362萬元的5.73%,統籌基金支出3214.02萬元(不含商業補充保險費支出,下同),占繳費工資的比例為4.99%,當年收支結余474.07萬元,結余率12.85%;2014年基本醫療保險費統籌基金收入為4077.01萬元,占在職職工年繳費工資總額為75814萬元的5.38%,統籌基金支出3990.51萬元,占繳費工資的比例為5.15%,當年收支結余86.5萬元,結余率2.12%;2015年基本醫療保險費統籌基金收入為4830.83萬元,占在職職工年繳費工資總額為85067萬元的5.68%,統籌基金支出4564.86萬元,占繳費工資的比例為5.34%,當年收支結余265.97萬元,結余率5.51%。我們可以發現,前三年基本醫療保險費劃入統籌基金的比例都在繳費工資5.5%左右,前三年統籌基金支出占繳費工資的比例都在繳費工資5.2%左右,基本確保了基金的收支平衡、略有結余,考慮到近三年來統籌基本支出占繳費工資的比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我們可以將單建統籌模式的繳費費率定為6%,這樣,既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又確保了基金的平穩運行。

      (二)做好新舊制度的平穩過渡

      當然,從統賬結合到單建統籌,必然會影響到原來參保人員特別是退休人員的個人賬戶待遇。這就需要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來對參保人員進行補償。

      1.利用養老金補償方式。將參保人員進行分類,對不同的人群按不同的方法處理是比較可行的方法。一是對已經退休的參保人員統一按2016年1月份的養老金標準,按4%的比例通過增加養老金的方式進行補償(未參保的退休人員不增加;二是對距離退休時間在10年內的參保人員,在職職工個人不再繳費,而靈活就業人員只按用人單位繳費標準繳費,退休前也不進行補償,退休時按退休時養老金4%的比例計算的補償部分,根據退休時間距離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單建統籌出臺時間的年限(不滿一年按一年計),每延遲一年退休,減少補償部分的10%,依此類推,10年期滿,減至為零;三是對距離退休時間在10年以上的參保人員,在職職工個人不再繳費,而靈活就業人員只按用人單位繳費標準繳費,退休后也不再進行補償。

      2.實行普通門診統籌方式進行補償。參照城鎮居民和新農合的政策,對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發生的門診醫療費用給予補償80%,門診特殊病種可延伸到縣級以上醫院。這樣,既引導了參保人員小病治療在基層,大病治療到縣以上醫院,起到了分級診療的作用,又對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順利改革起到了平穩的過渡作用。

      第5篇

      【關鍵詞】建筑墻體;節能保溫;外墻外裝涂;工藝流程

      建筑在人類生活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墻體是建筑的重要結構組成。隨著建筑施工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開發,人們對于建筑性能的需求愈加多元化,現代環保節能理念的提升,深化了人們對建筑保溫性能的追求,采用相關技術工藝材料優化墻體保溫性能,在現代工民建筑施工中應用廣泛。當前建筑施工技術條件下,運用新型裝涂保溫材料工藝加強建筑外墻外保溫,彰顯了相對明顯的效果。

      1、傳統式建筑外墻外保溫技術的弊端

      外墻保溫是運用相關隔熱保溫材料,處理建筑外墻并促使建筑內部結構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維持溫度熱能平衡的施工方法。建筑外墻外保溫是將保溫材料設置在墻體外側,并運用相關輔材料加強墻體保溫阻熱效果的墻體施工技術工藝方式。目前,由于建筑外墻保溫通常需將相關保溫隔熱體系置于外墻外側,直接承受自然界中狂風、高溫、冰凍、酸雨等相關因素的浸潤侵蝕破壞,加上施工材料性能以及施工工藝的局限性,傳統式外墻外節能保溫施工技術下的保溫體系結構極易產生質量問題。注重墻體保溫節能效果與裝飾美化效果,是當前建筑墻體施工所共同探究的技術問題,但當前很多建筑外墻外保溫施工過程中,通常將外墻外保溫技術與墻體裝飾施工技術割裂施工,其程序不能有效銜接,特別是在材料的相容性、間層的親合性、性能的互補性、施工的協調性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凸顯性的問題,由此造成墻體外墻外保溫層出現開裂、滲水、空鼓甚至脫落等弊端,不但影響了建筑物的外觀,降低了保溫隔熱效果,甚至會嚴重損壞墻體質量。

      2、建筑外墻外保溫裝涂的技術優勢簡述

      外墻外保溫方式隔熱保溫效果較好,對墻體結構具有保護作用,外界環境適應性強,屬于科學高效的保溫節能體系。外墻飾面是建筑外墻保溫施工的重要環節,外墻外保溫裝涂是指利用相關保溫隔熱材料或涂料針對建筑外墻外側實施涂裝處理,起到有效避免熱橋產生,防寒隔熱,防護墻體受自然因素破壞,提高提高建筑室內舒適性及其使用期限的墻體保溫技術工藝方式,外墻外保溫裝涂通常采用天然石材、鋁板磁磚、彩色玻璃等保溫隔熱材料外掛在外墻外或利用相關保溫涂料涂裝外墻形成裝飾面。外墻外保溫裝涂體系是把墻體保溫隔熱層與裝飾層統一融合,集保溫、防水及裝飾功能于一體,通過層間柔性聯結,達到荷載應力均衡、美化外觀保溫節能目的的外墻外保溫施工技術體系,其基本構造一般為混合顆粒保溫砂漿+EPS保溫板+混合顆粒保溫砂漿+抗裂抹面砂漿配合網格布+滲透型彈性底漆+柔性膩子+飾面涂料。

      新型外墻外保溫裝涂體系將保溫隔熱與裝飾美化的功能相互融合,采用滿粘法將混合顆粒保溫砂漿與保溫板材緊密聯結,又以混合顆粒保溫砂漿做抹面層,構成夾芯式保溫結構層,用抗裂抹面砂漿配合網格布作保溫隔熱層的增強層和防護層,再以滲透型彈性封底漆做防水養護膜,根據由內向外柔性漸變抗裂原理,以柔性膩子找平處理界面過渡,選擇具有高效隔熱保溫、耐候防污效果的太陽反射隔熱涂料進行涂飾面層,既增強了墻體保溫層的穩固性、又相應減少了保溫板材的厚度,實現了各層面的柔性相接,形成一個整體結構性強、接縫處理嚴密、保溫性能高效的外墻外保溫系統,具有空腔密實、保溫隔熱、耐火耐候、防水防污、科學實用的綜合保溫技術體系,較大程度地避免了其它傳統式墻體外保溫技術的弊端。外墻外保溫裝涂體系工藝適用于民用建筑墻體保溫以及需要采暖和空調的工業建筑墻體的新建或改建。

      3、建筑外墻外保溫裝涂體系的施工工藝

      建筑外墻外保溫裝涂體系的施工技術相對復雜,施工前應在明確建筑墻體結構性能及墻體保溫效果需求的基礎上,強化施工人員的責任意識,優化墻體保溫施工設計方案,嚴格控制和選擇質量性能良好的外墻保溫材料,做好安全施工防護措施。建筑外墻外保溫裝涂體系的具體施工工藝流程為基層處理抹混合顆粒保溫砂漿鋪壓耐堿網格布涂刷彈性底漆批刮柔性膩子彈性外墻涂料施工養護監管,具體操作方法誒下:

      3.1 基層墻體處理:針對建筑墻體表面基層,首先要清除附著于墻面的灰漿、油污、浮灰等雜物,利用混凝土填堵和找平墻體基層界面,采用射釘器械鉚固膨脹螺栓,在基層墻面上根據施工要求吊彈裝涂控制線。

      3.2 抹混合顆粒保溫砂漿:用保溫漿料做灰餅、沖筋、做口,抹混合顆粒保溫漿料,其厚度應低于設計厚度20mm左右,干燥后再綁扎六角鋼絲網,抹二道保溫漿料找平,同時將一定尺寸規格的保溫板材滿粘揉壓于保溫砂漿中,并用保溫砂漿填實板縫,養護5~7d后批抹混合顆粒保溫砂漿要求批抹平整。

      3.3 鋪壓玻纖網格布:混合顆粒保溫砂漿批抹養護后,抹抗裂砂漿、同時鋪設耐堿性玻纖網格布,將網格布壓入砂漿表面層下,不可反復搓壓,注意上下層及橫向搭茬控制,確保網格布片無皺折凹凸現象;待第一道抗裂砂漿初凝后,再均勻涂抹厚度為1~2mm的二道抗裂砂漿,控制其平整度,以防出現空鼓。

      3.4 涂刷彈性底漆:網格布抗裂砂漿防護層初凝后,立即用絨毛滾子均勻涂刷1~2道滲透型高分子乳液防水彈性底層涂料或彈性封底漆,要求涂刷厚薄均勻、不得有遺漏,以便與柔性膩子銜接,養護7d后再進行飾面涂裝。

      3.5 批刮柔性膩子:外墻外保溫體系保護層干燥后,分層批刮厚度1~1.5mm刮抗裂耐水柔性膩子兩遍,批刮應橫向運行,干燥后應進行收光處理或打磨光滑保持墻面潔凈平整,使柔性膩子與防裂砂漿共同組成墻體的防水屏障。

      3.6 彈性外墻涂料施工:對于外墻外保溫體系的飾面涂料,可采用滾涂、刷涂或噴涂等方法,均勻涂抹2~3道太陽熱反射隔熱涂料等等淺淡色調的防水性、耐候性較好的彈性外墻乳膠漆,涂抹厚度控制在60~80μm間,顏色切忌深色。

      4、結束語:

      總之,建筑外墻保溫技術,是節能環保理念與建筑工藝相互結合的一種綜合性施工技術。當前施工技術條件下,采用外墻外保溫涂裝技術工藝,能夠融合墻體保溫節能技術與其裝飾美化工藝的性能優勢于一體,充分發揮建筑墻體的保溫、節能、美觀的施工效能,對于提高建筑結構的舒適性能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社會保障 政策缺位 權益 農民工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6-0021-01

      農民工是具有農民身份的產業工人,是介于農民和市民之間的群體,他們是城市繁榮和發展的建設者,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固有的經濟社會體制,使得他們不得不游離于城市和農村之間。農民工的權益得不到合理的有效保障,因此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成為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建立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據統計現階段我國農民工總數在1.5億以上,其中80%的農村家庭都有人在外打工。如果農民工的基本待遇問題沒有良好的保障,勢必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由于起初社會保障事業的重心一直放在了城鎮發展,使得農民工社會保障機制和體系的發育相對滯后,隨著農民工數量大幅度的增長,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建設和改革勢在必行,而且至今我國尚無一部完整的關于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全國性專用法規,這就使得農民工游離于當前的“城鎮型”社會保障體系。由此可見,在我國現階段,如何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全民型”社會保障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農民工社會保障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保障都是個人和社會的福祉。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不僅在社會層面上具有積極性,而且作為單個個人群體會有更高的參與熱情??墒菫槭裁丛谵r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建設過程當中我們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情況呢?種種數據足以顯示出農民工對此項政策并不積極。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歸根結底還是農民工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相對滯后。在現有的《勞動法》實施以后,在城鎮單位工作的農民工在某種原則上是適用于此法的,同樣參加國家法定的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墒菍嵸|上我國現今還沒有一部完整的關于農民工社會保險的專門法規,才會導致現今更多的農民工游離于制度之外。在我國目前農民工社會保險的覆蓋面還是比較狹窄的,保障水平程度還比較低。至2011年年底,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比例分別只有24%、19%、12%左右。作為社會中一項比較重要的改革項目,要想成功,必須有一套完整的科學管理體系,對于我國目前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情況來看,政策方面的缺陷正是許多問題存在的根源。

      三、改進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幾點建議

      一是必須做好農民工社會保障政策的完善工作。在現今新的社會形勢下努力做好農民工社會保障工作,本著低標準、廣覆蓋、可持續的原則來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不斷擴大農民工社會保障覆蓋率,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工對社會保障權益的認同程度。

      二是降低農民工參保門檻?,F今在我國各個地方對于農民工參保的門檻過高,目前很多農民工工資相對比較低、家庭負擔比較重,根本沒有能力來承擔社會保險的相關費用,因此我們可以適當降低繳費基數和各種險種的征繳比例,可以適當免去個人繳費部分和降低單位繳費部分,這樣就可以提高一些用人單位對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

      三是加大農民工工傷保險的政策落實力度。在社會中盡快實現工傷保險對整個農民工群體的全覆蓋,簡化農民工一些復雜的糾紛處置程序,同時建立完善的農民工醫療保障體系,與用人單位簽訂完整的有法律效應的勞動合同,同時建立起牢固的勞動關系,并逐漸開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并可以促進完整的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轉移辦法。

      因此合理地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是目前我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問題,不僅僅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打好基礎。同時建立完善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也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團結;有益于加速城市化進程;有益于加速工業化進程;是應對我國老齡化高峰的良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有益于推動勞動力市場的發育。

      【參考文獻】

      [1]盧漢龍.均衡與穩定二發展的新價值.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袁華平.簡議我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3]石慧農.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農業經濟,2005/1.

      第7篇

      【關鍵詞】醫療責任保險;分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013-02

      為有效化解醫患糾紛,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四川省某某市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推行醫療責任保險,建立第三方理賠機制,促進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改進建議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筆者對該市2010年-2012年醫療糾紛發生情況及醫療責任保險理賠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分析如下:

      1 基本情況

      某某市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2007年,該市建立了醫療糾紛調解中心,將醫療糾紛調解職能從衛生主管部門調整到司法行政部門,實行了第三方調解矛盾糾紛。2010年,按照“大數法則、應保盡保、保本微利”和“統一標準、統一理賠”的原則,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推行醫療責任保險,議標確定人保財某某分公司作為全市醫療責任保險的承保公司,要求全市公立醫療機構必須參加醫療責任保險,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參照全市統一標加醫療責任保險,形成了第三方調解、第三方理賠化解醫療糾紛的新機制。某某市醫療機構構成見表1。

      2 討論

      2.1 成效

      一是通過第三方介入調解醫療糾紛,群眾對調解的信任度明顯提高,結案時間有所縮短。二是通過第三方理賠,醫療糾紛賠償款兌付較為及時,患方滿意度有所提高。三是醫院切實加強管理,改進服務,在醫療機構業務量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醫療糾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四是依法打擊醫鬧,患方在醫療機構糾纏鬧事的問題相對減少,醫療秩序好轉。

      2.2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2.2.1醫療機構參保的積極性不高

      衛生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10年2月印發的《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完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積極發展醫療意外傷害保險和醫療責任保險新舉措。且醫療機構有通過參保醫療責任險而轉嫁自身經濟風險、通過第三方調解、盡快化解醫療糾紛的強烈愿望。然而現狀并非所愿,目前某某市醫療責任險有限的保費、較低的理賠封頂線和單一的險種無法有效解決醫院所面臨的風險。一是保險理賠數額有限,目前的理賠方案為醫療機構承擔全部責任的,最高賠付比例為100%;醫療機構承擔主要責任的,最高賠付比例為70%;醫療機構承擔同等責任的,最高賠付比例為50%;醫療機構承擔次要責任的,最高賠付比例為30%;醫療機構承擔輕微責任的,最高賠付比例為15%。。通常情況下,醫院仍需自付相當部份的經濟賠償費用。二是理賠時間較長且程序繁瑣。該市目前的理賠程序為醫療機構先墊支所有賠償費用,保險公司通過查勘估損、核損理算等一系列程序后將理賠金額劃至醫療機構帳戶,此過程中醫療機構與保險公司多有爭議。三是發生醫療糾紛時,醫院仍需投入較大的人力、時間與患方處理,保險公司在減輕醫療機構處理醫療糾紛工作壓力、維護醫療機構正常工作秩序方面所起的作用較小。以上原因使得部份醫療機構,尤其是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人力資源豐富的縣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參保動力不足。

      2.2.2保險公司改進險種的后續動力不足

      因“醫鬧”、患方糾纏不休等多種因素影響,醫院墊支的賠付費用往往超過保險公司按相關規定計算出的費用,即存在“酌情多賠”的情況。保險公司往往也不得不酌情多賠。在賠付費用達到收入保費80%以上,其它成本不斷上漲,縣級以上醫療機構脫保普遍的情況下,市場前景不明了,保險公司此險種經營連續徘徊在虧損邊緣。該市僅一家保險公司承保醫責險,其它保險公司對醫責險市場準備不足,暫未開展相關業務。無競爭壓力亦使保險公司對該險種的改進動力不足。

      2.2.3第三方理賠機制的運行存在風險

      從前期醫療責任保險運行情況來看,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的合作已從政府推動、雙方合作的“蜜月期”進入利益博弈的“磨合期”,在縣級以上參保醫療機構減少,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的同時,保險公司不得不通過提高保費來保證經營,保費的上漲又使在保醫療機構的脫保意愿增加。第三方理賠機制持續健康運轉的內生動力不足,運行存在風險。

      3 建議

      3.1在醫責險方興未艾的情況下,適當鼓勵“自由戀愛”

      國內醫責險一直處于“應當鼓勵”的非強制地位,多年來一直處于“有項目、沒業務”的狀態,即使寧波、深圳等保險市場發育較成熟、醫責險試水較早的地區,也存在市場規模小、發展速度緩慢等問題,但仍有值得內地學習借鑒之處。建議由市衛生行政部門、司法行政部門、保險公司聯合學習考察國內先進地區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的經驗,深入本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進行調研,根據市場需求及醫療機構的特點,制定科學的醫療責任統保方案,加強宣傳動員,督促公立醫療機構應保盡保,鼓勵民營醫療機構積極參保。保險公司通過保費浮動、增加相應險種、及時理賠、全程參與醫療爭議處理等方式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為醫療機構和患者提供多樣的險種選擇和更好的理賠服務,努力解決現階段醫責險本身存在的問題,提高醫責險對公立大型醫療機構的吸引力。

      3.2在醫責險發展較為成熟之后,采取行政手段統籌推行醫責險

      在醫責險產品和服務方面均有所改善、醫療機構參保意識有所提高,即醫院和保險公司進入“穩定期”之時,可借鑒交強險的經驗,將投保作為醫療機構執業的前提條件,如納入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年審、醫療機構年終考核、“平安醫院”考評、醫療機構等級評審一票否決內容等,切實提高醫療機構參保率,使醫責險在“大數法則”的原則下,充分發揮其在分擔醫療機構風險方面的作用。

      3.3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協調機制,使第三方理賠機制健康持續運行

      建立由衛生行政部門、司法行政部門、保險公司、醫療機構等相關單位組成的醫療責任保險工作領導小組與監察小組,明確責任部門與責任人。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及時通報醫療糾紛調解、保險理賠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協商和解決,以保障第三方理賠機制的健康持續穩定運行。

      4 結語

      《侵權責任法》施行三年以來,醫療糾紛的賠償金額逐漸增加,具有救濟患者和保護醫療機構雙重功能的醫責險的推行逐漸成為各界共識。本文僅提出了初步思路,如何進一步細化完善醫責險產品、服務及系列與之配套的制度已成為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胥林花,推進醫療責任險的現狀和思考 [J],衛生管理,2012,(6):30-31.

      [2] 周成泓,我國醫療責任保險模式選擇――以醫療訴訟為視角[J],經濟與法,2013,(3):185-188.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