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食品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2-09-10 10:37:06

      序論:在您撰寫食品文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食品文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食品品牌文化敘述策略

      隨著產品同質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當代社會的消費形態與形式正日益從大眾的、務實的消費走向感性的、有文化意義的消費。構建個性化的品牌文化不僅是食品品牌塑造的凝聚劑和催化劑,更是增強產品競爭力,提升品牌形象力的核心動力。在某種意義上,未來企業競爭是品牌文化之間的競爭。因此,食品品牌文化建設應努力尋找文化與經濟的最佳結合點,依據社會消費思潮變化,將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化元素加入到品牌傳播之中,利用文化的共享性有效地影響消費者,以獲得與受眾之間溝通的平臺,促進消費實現。

      文化是提升品牌形象的核心

      文化是人類生存的第二自然,是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復合體”,它包括道德規范、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情趣、語言思維方式以及風俗習慣等,具有明顯的共享性與規約性。處于相同文化語境下的群體,不僅擁有普遍遵守的共同生活準則和情感,而且都自覺不自覺地以共同的文化為參照,做出自己的各種決定,選擇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在“文化符號”的敘述中形成共同的敘述內容與敘述方式。因此,“人是文化的存在”,特定的文化環境必然決定著特定的消費意識和行為。在今天,了解文化,特別是不同民族、地區文化的差異已成為企業品牌發展的重要前提。

      在現代市場活動中,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已不再滿足于對食品物的消費,開始追求“感性的生活”,其消費實踐往往意味著一種文化選擇,折射出其對高層次精神追求的需要。他們購買符合自己文化需要的風格化、感性化商品,在物質需求滿足的同時,更要享受精神與情感上的愉悅與滿足,從而獲得某種身份的確證與認同。因此,食品品牌要打破現有市場的品牌壁壘,必須有針對性地傳遞文化,努力開掘企業內外的一切文化資源,將豐富的文化意蘊融注于食品品牌創意之中,提高品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附加值。即把單純的商品信息變成品牌文化信息,以對人的理解和尊重和對人精神需求的迎合和滿足為核心,在人文文化的特定語義中尋找和倡導一種品牌觀念、品牌情感,表現品牌生活形態下的豐富體驗,以文化的獨特魅力產生巨大的品牌增值效應,打動消費者。

      食品品牌的文化敘述策略

      作為品牌傳播的一種形式策略,文化敘述必須采用消費者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與文化價值觀。它既體現在對社會價值觀、思想方法、人際關系、風俗習慣、流行時尚、民族傳統等諸方面,甚至還表現在文化符號、修辭手法的運用上。食品品牌要贏得廣大受眾的青睞,必須依據品牌的市場定位和產品概念,注入與品牌相適應的文化背景元素和核心價值理念,并進行合理的整合、演繹與擴展,從而形成豐富而獨特的品牌文化個性。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提倡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是一種大眾生產和消費的商品性文化,它標志著一種普遍實踐和熱烈追隨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是現代社會里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食品品牌應及時追蹤流行文化,以社會時尚為創作的話語資源,在塑造流行生活模式的參與中,“攻目標消費者的心”使之產生情感共鳴?,F代社會中,具有后現代消費色彩的消費觀念、生活模式、行為方式正日益為眾人所效仿。關愛生命、提高生活品質、提倡綠色環保、追逐名星和視聽刺激等已然成為人們,尤其是中青年崇尚的潮流。因此,食品品牌可以將環保、生態、營養、安全、健康、運動、活力、方便、時尚等具有現代感的流行文化作為創意基點。如農夫山泉迎合現代消費需求,以“天然健康”為核心,將產品實體利益與環保、健康等結合演繹產品的存在價值,引起消費者共鳴。喜力啤酒堅持以流行文化的敘述方法進行傳播,舉辦搖滾音樂節,贊助自由式滑雪的世界杯賽,表現其年輕、時尚、富有情趣的時尚魅力,使其迅速成為流行文化運動的一部分,喚起廣大青年的追崇和向往之情。

      (二)引領前鋒文化

      引領前鋒文化是一種富有創新精神,具備前沿性、前瞻性的超前文化,常常表現為受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影響而呈現出的新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審美意識等,在特定時期和環境下,它也可能會發展與衍化成為一種流行文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量的異域文化蜂涌而入,食品品牌不僅要表現時尚,更要關注消費者新的精神品質、思想觀念、社會時尚、生活主張與方式趣味的變化,積極地引領前沿文化,塑造獨特的品牌個性。

      “勁王野戰飲料”抓住酷文化中個性、自由、理想的價值內涵,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作為廣告語,配以迷彩背景、中間懸掛一白色五角星軍用掛件的包裝。其張揚叛逆的口號,火紅的底子,雪白的字跡和前衛、獨特、充滿激情的廣告表現,一下子切中了青少年成長期渴求獨立的焦灼心態,激起了目標消費群心中的驛動,成功地實現了與消費者進行價值共振的愿望。星巴克針對特定知識分子群體,以精致純正的咖啡文化作為敘述載體,使商品的高尚定位與文化價值理念得到完美的體現,咖啡的品飲被“消費夢想、影像與”所充斥,給消費者帶來尊貴和品位生活的超值享受。三)展示地域文化

      品牌文化總是依附于特定歷史地域文化的影響。不同地域受社會發展、經濟及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形成了自己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中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差異性巨大,食品品牌應積極挖掘產品的地緣文化優勢,以特定區域的風物、習俗、人物、歷史、建筑、服飾等人文景觀為背景,表現地區文化的差異美,不斷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度和忠誠度。

      “上海老酒”選取石庫門這一極具濃郁地方特征的象征性符號,彰顯中西合壁的上海弄堂文化和海派文化,在特定的地域和情味中勾起人們的懷舊情結,賦予廣告豐富的文化內涵。云南紅葡萄酒巧妙而充分地與自己特有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結合起來,其產品包裝和廣告以清純的傣族少女、翩翩起舞的蝴蝶、帶著晨露的葡萄、椰樹、大象等等構成一個美妙奇異的世界,渲染出云南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從而在眾多品牌的壁壘中異軍突起。而姚生記瓜子之“花樣年華篇”,以1931年的上海為背景,在江南特有的小橋流水,迷朦煙雨等象征符號詮釋下,表現了姚生記瓜子獨特的江南韻味,一種地域情結和江南文化流動其中,感人至深,實現了強勢地域文化逐漸向產品或者品牌轉移甚至增值的效應。紹興的咸亨酒店、孔乙已茴香豆更是巧妙地借用了魯迅作品中的人物而身價倍增。

      (四)融注傳統文化

      成功的品牌總是其民族文化的對象化,只有體現民族的特定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才更易獲得消費者心理上的共鳴。食品品牌建設時應巧妙利用傳統的民族道德情感與價值取向,表現與弘揚民族道德、意識、倫理觀念、禮儀風俗、民族藝術與文學,藝術地傳達人對物的心理要求,以民族文化豐富品牌的內涵。在長期的封建宗法農業社會熏染下,華夏民族形成了濃重的家國意識、鄉土情誼、孝親忠信仁和等富有人倫情感的民族特點,因此,品牌文化創意時可具體從“忠信文化”、“家文化”“福文化”、“禮文化”、“和文化”、“名文化”、“財富文化”、“情義文化”、“愛心文化”、“健康文化”等方面進行訴求,創造產品的附加值。

      非??蓸穲猿帧爸袊?當然要喝自已的可樂”,激發起消費者的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喜之郎將美味果凍布丁的產品功能擴展為“傳達親情”的產品理念,借青少年、情侶和家庭相聚為表現形式深刻地表達了喜之郎“親情無價”的品牌理念和主張,傳達出人們對親情的期盼。金六福酒則始終以“福文化”進行品牌核心訴求,從個體的福,走向民族的福,最后定位于世界人民共同的福,讓消費者不斷感受“好日子離不開金六福酒”、“喝金六福酒,運氣就這么好”、“喝了金六福,年年都有?!薄ⅰ敖鹆?中國人的福酒”、“奧運福•金六?!钡让篮玫钠放企w驗與回憶,達到情感與理智的認同。這些廣告都與中國人的民族情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深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有著極強的情感感召力。

      品牌文化不僅需要融注傳統文化思想,還可通過特定的傳統生活場景、傳統修辭方法、敘述方式等來表現。南方黑芝麻糊的挑擔賣食品,杜康酒的曹操煮酒吟詩等借用歷史生活場景進行現實訴求??煽诳蓸?、水井坊等甚至直接以中國結、石獅、龍等抽象符號進行表達,賦予品牌鮮明的文化個性內涵。

      食品品牌文化敘述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品牌文化應外化與吻合目標消費者的偏好

      品牌文化是消費者文化的充分演繹與展示,應體現特定消費者群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審美情趣和追求,以獲得消費者心理上的認同。在當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中,消費文化追求日趨個性化。食品品牌文化建設應從研究市場、研究消費者入手,深刻理解中國老百姓因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傳統文化心理和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消費群體和消費欲望和消費者心理,通過對目標市場文化心態的分析,把握文化的發展趨勢,駕馭文化消費的差異性,使品牌文化個性契合其心理需要,促進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

      (二)品牌文化應體現與闡釋產品物理屬性的文化內涵

      品牌文化契合于產品特點,才易被消費者自然接受。應充分發掘產品自身的文化因素,特別是傳統文化內涵。根據消費者的認同需要,選取產品歷史上、地域上、品牌上、功能上、制造原料或工藝、設計、包裝上的不同文化特征作為品牌文化建設的要素,探求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或文化情愫,提供一種物質性基礎上的精神向心力,以激發消費者對產品的深刻理解和共鳴。

      (三)品牌文化應凝聚與升華消費者與產品之間精神上的關聯點

      消費者有著各自不同的情感歸屬體驗和價值認同。食品品牌成功的精髓在于對消費者群體心理以及自我意識進行準確把握,將品牌信息傳達與消費者認同的形象、情感、生活情境結合起來,賦予其特定的象征和情感,甚至向消費者傳遞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促使品牌成為象征符碼而被文化地接受并被文化地消費。其中,對產品與人之間某種關系的全新發現和詮釋是品牌文化創造的關鍵。

      (四)品牌文化應結合與統一企業內外部文化資源

      品牌文化是由品牌本身的資源(如企業名稱、商標、CIS系統等)所形成的文化與企業文化外部資源兩部分組成,應充分整合內外部各種文化資源,使品牌對外表達和傳播的內容,與企業內部文化理念一致,確保內外部文化的一致性。

      食品品牌應當借助審美與文化,緊跟時代消費文化思潮的流變,不斷創新文化的敘述話語,構筑鮮明獨特的品牌文化,從而形成品牌效應,贏得市場。

      參考文獻:

      1.李建立.廣告文化學[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

      2.謝榮華.食品廣告[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第2篇

      1.實現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教育相結合。高校食品文化藝術節不僅是食品文化傳播的窗口,更是食品安全教育的大舞臺。比如,大學生們用各種日常食材為原料,手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真的藝術作品,通過親手制作蛋糕、水果拼盤等,有力地宣傳了中華美食文化,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傳統食品文化知識的普及、理解和傳承。

      2.實現院企合作與就業創業教育相結合。例如,湖南農業大學食品文化藝術節一直遵循“打開門來辦活動”,依托“學研產”良性互動的辦學優勢,充分挖掘與學院聯系密切的企業資源,十三年來,邀請國內近二百家食品企業前來活動現場展示校企合作產品、企業產品,同時舉行人才招聘。不僅為企業做出良好的宣傳,促進了院企合作和雙向交流,擴大了活動影響力,而且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實習和創業機會,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

      二、現狀與問題

      1.活動涵蓋面受限,育人內涵拓展不夠。高校食品專業文化活動往往離不開“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這兩個核心主題。但隨著高校食品文化藝術活動的不斷增加,很多高校對食品文化育人的內涵和活動形式缺乏深入的挖掘,食品安全和食品文化藝術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問起大學生對有關“食品文化”或“食品安全”的理解時,發現他們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魂,深談則不知所以然?;顒尤狈ο到y的文化內涵,往往局限于一些粗淺的層面,比如只涉及食品原材料的 文化、食品加工的文化,忽略了與之相關的食品器械、食品典故等關聯文化,而整個活動的各個版塊之間聯系性也不強。另活動中設計的內容涉及中國現代、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內容較少。這使得大學生通過參與專業文化活動的學習效果并不深刻,學習的內容也較為局限。

      2.活動參與面受限,育人效果凸顯不夠。高校專業文化藝術活動育人的效果不應僅僅局限在主辦高校,而應該帶動其他相關院校和單位部門,產生廣泛的育人效果,起到弘揚食品文化,宣傳食品安全的實質作用,拓寬社會影響。而在現行高校食品專業文化活動中,往往是由某一高校牽頭來主辦,舉辦地點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園內,影響到了活動規模,也直接影響了活動的參與面和育人效果。加之,高校主辦方經費有限,組織實力較為單薄,其他高校的大學生和社會群眾參與少,使活動規模、活動地點、活動持續時間和活動參與面受到了限制,未能使食品文化藝術節的效果輻射到校外乃至更廣的范圍,導致社會影響力受限。

      3.學生能力提升受限,專業性指導不夠。校園文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大學校園生活相對沉悶的狀況。大學生是一個具有創新性、帶動性的群體。高校食品文化藝術活動本身既含有豐富的專業元素,又含有活潑的文化藝術元素。因此,高校食品專業文化活動往往是在高校輔導員老師和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實行由大學生群體自主策劃、籌辦與參與的模式,這使得校園文化活動更加富有創造性、快樂性、民主性。但在實際組織過程中,由于專業教師在思想上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設計缺乏專業教師的直接參與和有效的專業指導,活動模式多泛而不精,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大學生在專業理論和實踐教育的延伸不夠。

      三、對策與建議

      1.尋求多方支持,實現強強聯合。同一地區采用強強聯合的方式籌辦一場專業文化活動能夠擴大其影響效果,單一高??梢院屯恍再|高?;蚝邢嗤瑢I的高校聯合舉辦專業文化活動。高校更可以將每一屆的專業文化活動以項目的形式上報地方教育廳,以省級專業文化活動項目進行開展,針對面拓寬到全省高校大學生,宣傳效果也會增大。同時,多個高校合作可以爭取更多方的贊助方合作,確保資金支撐并逐漸擴大規模。

      2.挖掘文化底蘊,實現內涵延伸。把握時代背景,抓住高校自身的特色背景環境,著力熏陶文化氛圍,是加強專業文化活動人文藝術性建設的重要點。食品安全的教育則應該挖掘時代熱點與大眾的關注點,例如,湖南農業大學2011年食品文化藝術節中將世博會的各大展館與藝術展結合等,用大眾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達到育人效果。此外,隨著精神文明意識的逐漸深入,每所高校都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以育人為根本目標,構建符合時展要求,為廣大師生喜聞樂見,具有實效、多元化的社會主義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體系。而在以往的食品專業文化活動中,較為缺乏的是傳統文化、西方文化、食品精神文化和關聯文化,食品文化不僅僅是食品原材料、工藝的文化,烹飪工具、烹飪技巧等也是一門獨特的文化。選擇主題時,應注意選題的精讀和廣度,不局限在某個地域、某個時代或者某個方向。配合性地挖掘關聯文化同樣可以拓展大學生的視野和思維。

      3.加強專業指導,實現“學”“、玩”結合。專業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以學生的專業能力素質培養為核心,緊緊圍繞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展開,實現專業文化特色和活動育人緊密結合。那么,應將專業教師的指導貫穿于整個活動過程,實現全程指導?;顒討贡M可能多的大學生參與其中,不僅參與籌辦,還參與引導。同時,專業的內容、思維、視野和標準應貫穿其中。從專業的角度去籌辦活動,才會使大學生深入認識和了解專業內涵,提升和鞏固專業學習熱情。除此之外,娛樂性的活動內容也應該進一步探索:以節日食品的制作與創意為內容的專業實踐活動,以娛樂游戲、節日食品分享饋贈、詩文吟誦等為形式的文化熏陶活動等。只有運用專業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式舉辦活動,才能真正做到大學生“學”與“玩”的結合,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最佳育人效果。

      第3篇

      將傳統文化運用在包裝設計中,既可以很好的傳達商品信息,又可以在視覺感官上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同時,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因此,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包裝設計相融合,是包裝設計發展的有效途徑。傳統文化元素在食品包裝設計中的運用,為食品包裝設計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食品包裝設計的類別

      2.1傳統食品包裝設計

      傳統包裝來自于自然,是自然的產物,體現了自然美。粽子包裝,采用植物葉與麻繩作為包裝材料,自然、環保。酒的包裝,主要采用的包裝材料為陶器,體現著包裝形式的發展以及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技術的提高,包裝設計的表現形式發生著重大變化,傳統包裝設計仍被運用在現代生活中。傳統包裝綠色環保,親近自然,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如福建竹筍皮包裝的茶葉,就是運用竹筍皮來制作茶葉的包裝,即體現了茶葉的環保性,又拉近了商品與消費者的距離。絲綢,作為一種傳統包裹物的形式,也為現代包裝設計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動力。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青玉戈、銅鉞上就留有絲織物的印痕。

      2.2現代食品包裝設計

      食品包裝設計體現著一個時代的科學技術水平、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和設計水平。由于包裝材料與包裝機能的不斷演進,人們對于包裝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包裝的樣式要求也越來越多。在這樣一個經濟與物質快速發展的社會里,食品包裝受到現代消費、現代文化傳播、現代時代精神等方面的影響,從而使其發展更趨于合理化與人性化。現代包裝設計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由原本的重視功能性、合理性轉到重視情感與人性化等方面。將傳統文化元素與包裝設計結合,就體現了商品人性化的這一特征。

      3安陽傳統文化

      3.1文峰塔文化

      文峰塔位于彰德府文廟東北方,在安陽古城西北隅。它之所以叫“文峰塔”,是因為它象征當地的“文風”。塔高38.65米,周長為40米。由于塔身上大下小這一特點,所以在整體形式上呈傘狀,這樣的塔在國內極為罕見。

      3.2甲骨殷商文化

      殷商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安陽殷墟則是商代后期都城遺址,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2006年7月13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殷墟記載了商朝這一歷史文化,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器與甲骨。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其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農業、家族、疾病、宗教等方面,是研究商代社會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

      3.3文字博物館

      文字博物館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建筑面積為34500平方米,主體館高32.5米。其建筑采用殷商時期的圖案,展現殷商宮殿“四阿重屋”的建筑效果,其建筑錯落雅致,體現了人文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哲學內涵。

      4安陽傳統文化元素在食品包裝設計中的運用

      圖案代表了包裝設計的整體形象,它的造型及色調都是與主題相切合的。圖案運用準確,便可以直接傳達商品的主要信息,吸引消費者從而促進銷售。安陽作為我國古都之一,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甲骨殷商文化使得安陽這個不起眼的小城市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將甲骨殷商文化與食品包裝設計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食品的知名度從而促進銷售。從殷商文化中提取一些代表性元素,如司母戊鼎、玉豬龍、玉雁、甲骨等元素,運用一些表現手法將他們轉化為圖形,并運用在食品包裝設計的版面設計中,達到增強商品文化氣息,拉近消費者與商品之間距離的目的。

      5傳統文化在包裝設計中運用的意義

      第4篇

      飲食文化在高職食品專業學生人才培養中的必要性

      (一)飲食文化與高職食品專業研究內容上的一致性

      高職食品專業研究的內容有食品基礎理論的研究(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等);食品生產與加工的研究;食品生產中的新技術應用;食品質量安全的研究;食品營養的研究;食品營銷消費的研究;食品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其他食品包裝、食品法規、食品流通、食品檢驗等。飲食文化研究中所指人類的食事活動內容包括:一是,食生產。原料、加工、保藏等。二是,食生活。原料的獲取、食品流通、消費、烹調、進食、禮儀等。三是,食事象。與食相關的具體行為、現象等。四是,食思想。食認識、知識、觀念、理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等。五是,食慣制。習慣、風俗、傳統等[3]。飲食文化是研究關于人類(或民族)在什么條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樣等等的學問。由此可見中國飲食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食品專業重要的學科結構內容。

      (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食品行業是關系民生的朝陽行業,也是不折不扣的良心行業,其對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素質要求。隨著我國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高職教育職業性的特點正好能夠滿足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將飲食文化貫穿于高職食品專業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使技術和文化成為高職食品專業學生成長的雙翅,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發揮大學功能的需要

      中國飲食文化雖然博大精深、遠源流長,但由于近代中國科技的落后,再加上西式文化的沖擊,人們對中國飲食和文化失去了信心。而國外許多先進的國家十分重視技術和文化的統一,十分珍視自己的食品文化,保護和發揚自己的食品文化,甚至把它作為維護民族權益,保護本國農業的戰略。如日本、法國、韓國等[4]??倳浽趹c祝清華大學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把文化的傳承創新明確為大學的第四大功能。因此作為食品專業的學生,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飲食文化責無旁貸。

      飲食文化在高職食品專業人才培養的應用

      中國飲食文化,一方面,如清代著名美食家袁牧所云,它是一門須“先知而后行”的“學問之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包含飲食、美器與禮儀、食享與食用等多重文化內涵的一門“綜合藝術”。如今人們普遍認為高等職業教育,除了提高學生實踐操作的水平外,還要使大學生在人文素質上有所提高和深化,其中當然包括和本專業相關的人文知識。飲食結合文化,古今交匯,中外貫通,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高職食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一)作為專業知識的有益補充,完善知識結構

      雖然經過近20年的大力發展,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由于高等職業教育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培養模式,我國高職食品專業在人才培養中較重視專業技術教育的系統性,忽視了文化的作用,更不用說飲食文化的教育。過去人們只把文化列入歷史、文學領域里的事,其實各行各業都有其文化。通過調整食品專業課程體系,把飲食文化作為人才培養必修課,形成學習技術必先學習相關文化的習慣。這樣將飲食文化應用于高職食品專業學生人才培養,不僅完善了食品科學知識體系,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而且還使專業知識和技能得到有益補充,有益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傳承飲食文化優秀成果,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如“茶文化”、“酒文化”、“炊具文化”、“醫食同源”的食療保健文化等,是人類文明、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科學生素質培養中比較重視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對人文素質教育大部分通過選修課來實施,各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在人才培養中難以達到預期的設想和目標。針對中外飲食文化,我們要本著辯證唯物主義原則,取其精華、剔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和吸收,創新地發揚和光大,對提高食品專業學生人文素質具有積極影響。以“茶文化”為例,在茶加工技術之外,讓學生誦讀關于茶的詩詞歌賦可以來修身養性,利用茶道精神可以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和道德修養教育。如舉辦飲食文化節,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文化內涵。

      (三)培養從業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

      第5篇

      近代實驗心理學認為:色彩的經驗類似感動或情緒的經驗,詩人對色彩的把握不亞于畫家,雖然反映形式不同,但通過語言的描寫,可以喚起讀者相應的色彩聯想和與之密切相關的情緒體驗。由此可見,色彩的感知在詩畫欣賞中的主要意義。蘇軾稱贊王維十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敝袊旁娕c國畫的這種親密關系,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最深厚的歷史根源,是一種共同的文化品位在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方面的典型體現。“丹青”是兩種色彩,但一度成為中國國畫的別稱,古代畫家特別重視顏色的點化運用。因此,克服孤立學詩的慣性審美模式,以一種頗具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非常態視野,由畫及詩地培養學生對古詩中色彩美的審美感知能力,則有望把初中寫景題材的古詩教學,帶入更加廣闊的傳統文化領域。現在以初中語文課本中的相關古詩為例,試分析詮釋中國古典寫景題材詩歌獨特的調色技巧,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趨向如下:

      從民眾的受教育程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的本質就是封建知識分子階層的精英文化;從文化的歷史沿革審視,則打上了深深的儒家學說印記。表現在寫景題材古詩的創作方面,詩人對色彩的把握與調動,其審美心態具有明確的文化排他性,與一般的民間審美情趣差異非常明顯?!疤焐n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保ㄒ姳背窀琛峨防崭琛罚┦且环N對生活中自然色的客觀把握,體現出民間對色彩的樸素把握與認識,明顯有別于文人雅士的審美趨向和思維定式?!拔魅角鞍橈w,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的《漁歌子》)雖然是一首唐末文人創作的曲子詞,但純粹是客觀勞作圖景的真實寫照,毫無些許傳統文人山水詩“詩言志”的跡象,色彩斑斕,反映了作者對色彩的自然取舍。與同題材的作品柳宗元的《江雪》和關漢卿的《大德歌·冬景》,差異迥然。對景物色彩的自然把握,是民間創作或客觀再現民間生活內容的山水詩,最典型的有別于文人創作詩的獨特的色彩選擇方式和審美趨向。

      有別于對色彩的自然把握,文人雅士對于寫景題材古詩中的色彩運用和取舍,都鮮明地反映著傳統文人的具有文化排他性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趨向,體現出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特殊色彩的巧妙攝取。古代文人生活范圍有限,基本自絕于日常勞作,往往通過很敏銳的攝取生活中最曼妙的單一色調,以增強詩作的生活性內涵和詩情畫趣?!皟和弊咦伏S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黃色的相容,通過動靜、隱露辯證詮釋生活的瞬間情景,讓人忍俊不禁,富有詩情、詩趣和詩理?!巴\囎鴲蹢髁滞恚~紅于二月花?!保ǘ拍恋摹渡叫小罚徱暽钋飾魅~的獨特色調,體現出作者對秋色、秋味、秋韻的抽象思索?!疤旖中∮隄櫲缢?,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保n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員外》作者通過對煙年里最美妙的柳色和草色的獨到把握,寫出了自然綠色最特別的時令特色,表現了對正處蓬勃茁壯期的春景及其生命力的熱情贊頌。

      《虞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敝袊诺渖剿娨灿醒灾臼闱榈膭撟鱾鹘y,獨特色調濃縮形成的詩畫景象,往往會使人和景之間構成情緒的映襯或沖突,從而為抒情言志提供了可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四字濃縮了無限的色調風物,超越了空間限制,于有限的語詞中包含了無盡的生活內涵,涵蓋了作者對游人的綿綿情思。同樣是對獨特色調的濃縮把握,“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的《泊秦淮》)用兩個“籠”字,將相近的三份色調揉為一體,彼此難分,從色調方面勾畫出“秦淮”、“酒家”紙醉金迷、忘憂的墮落情狀,為作者的詠史言志提供了色調基礎。景物與情緒的協調一致如此,而景物和人物行為的激烈沖突,同樣也會有精妙的表達效果。“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保谠摹督罚┩ㄆ匝┌诪榛旧{,冷色的雪,凄清的氣候特點,都顯示出釣魚人與周圍環境的極不協調與高強度的沖突,詩作以此表現了作者的孤傲人格和政治生活感喟。

      二、調色及其所反映的審美內涵??鬃釉唬骸半[惡而揚善,執其兩端,而其中于民?!惫啪霸娫谏蔬\用方面,特別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協調與對比,明確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影響。暖色讓人感覺華麗,橙色是最暖色,紅、黃是暖色,紅紫、黃綠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給人感覺樸素,紫、綠是中性微冷色,藍紫、藍綠是冷色,藍是冷極。詩人習慣調動的色彩,基本沒有冷暖兩極,主要是中性色調之間的協調與對比,這是“中庸之道”影響詩人色彩審美趨向的最好印證。

      紅、綠是一對高純度的互補色,互補色構成的對比效果最強烈、最刺激,如果正確處理面積比例關系,往往會取得既對比強烈,又豐富調和的良好效果?!按荷珴M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保ㄈ~紹翁的《游園不值》)示紅隱綠,既顯示了紅的突出與奪目,以及由此表現出的世故人情,也隱含著紅綠的和諧搭配與襯托,相得益彰?!敖犹焐徣~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保钊f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性微冷色的綠的大面積的陪襯高亮度的紅色,色調豐富調和,在這首送別詩中給人以充分的熱烈和熱情的審美體驗。

      包括紅綠色在內,兩種對比色的冷暖調和,會對比強烈,但調色也明朗寧靜,給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叭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的《憶江南》)紅藍兩色的冷暖對比強烈,使畫面明鏡,讀者對江南美景也有了一個高度凝練的體驗機會。“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保ò拙右椎摹赌航鳌罚┭t的殘陽對碧綠的江水,顯示出同一位詩人對同一種調色方法的純熟使用?!昂谠品凑谏剑子晏閬y入船?!保ㄌK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雖然寫自然界瞬間的天氣突變,但通過色調的對比,以及動靜的調動,使詩句間跳躍出一種畫境的“氣韻生動”。

      兩種類似色彩的調和與搭配,會營造出平靜安詳的生活情調?!熬G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保虾迫坏摹哆^故人莊》)與“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同寫途中所見,波瀾不驚,呈現出一派祥和氣氛?!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保ǘ鸥Φ摹督^句》)兩個詩句中同時存有類似色調的協調與陪襯,動靜增趣,色調明麗,意境和諧,富含生機。都從中體現出詩人對生活的深情投入,以及對美好生活情趣的苦苦追求。

      類似色彩的調和與對比,也能渲染出一種特別的情緒氛圍,并進而取得情景交融的詩情畫趣。“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保ǘ鸥Φ摹洞阂瓜灿辍罚﹥煞N不同明度的暖色的對比與調和,既使畫面色調對比強烈,也在單純的雨景層面上顯示出作者對這種祥和溫馨的雨趣的獨到把握。“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保ǜ哌m的《別董大》),高明度的冷暖色調進行對比與調和,于對比的抑揚褒貶中表現了作者對友人遠行前途的擔憂,各句中冷暖色調的調和又沒有使感情基調過于低沉,從而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昂勸慰提供了前提鋪墊。

      第6篇

      (一)城市文化品牌研究

      對城市文化品牌進行研究的學者比較多,學界從各自不同研究視角、理論和方法來探究城市文化品牌問題,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國外,最早提出城市品牌概念的是美國杜克大學商學院的凱文•萊恩•凱勒教授,他認為城市品牌是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綜合形成的復雜體系[1]。國內圍繞城市文化品牌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二個方面:一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理論研究。以田根勝、曾望軍等為代表的學者對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城市文化與市場及資本的對接與轉化進行了研究。田根勝認為,通過文化資本的運營,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形成城市核心競爭力[2]。曾望軍認為,城市的歷史文化、社會活動、建筑風格、文化氛圍、文化產品等共同構成具有鮮明特性的城市文化品牌,代表著城市在國內外社會公眾心中的總體形象和評價,并提出用品牌效應來塑造城市形象,通過實施科學的戰略管理,實現文化與市場對接,完成文化向資本的轉化[3];二是城市文化品牌的實踐研究。許多學者從實踐方面對諸多城市進行了研究,并就相關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針對性地提出了思路和建議。如余霖對鼓浪嶼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塑造過程進行分析研究,指出其存在著品牌塑造的高度和深度不夠,主觀決斷多于客觀科學定位等問題,嘗試重新規劃鼓浪嶼品牌塑造戰略和流程[4];張平分析了張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特色,對其文化品牌塑造提出了合理化構想和建議①;謝朝清通過分析研究連云港的文化特征,明確提出了連云港城市文化品牌的發展戰略,并指出其最終目標就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5];曹錦揚分析了南通現階段城市文化的特點,為南通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供了策略[6]。

      (二)文化資源整合相關研究

      文化資源整合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發掘、選取和價值再造的過程,根據市場的需要加以集中優化,形成具有較高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文化資本[7]。隨著城市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化資源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中的支點作用,認識到文化資源整合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關鍵。許多學者對文化資源整合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就如何進行文化資源整合提供了方法和策略。主要研究路徑有:一是針對文化大省進行文化資源整合的研究。如陳野研究了浙江文化資源及現狀,明確了傳統文化資源是浙江文化資源的特色和優勢,指出在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中還存在著粗放、盲目、低效、閑置、難成品牌等問題,并提出山水生態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青瓷石雕文化、經典名作、宗教文化、農村傳統民居等傳統文化資源整合的構思[8];何炳武等學者對陜西省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了研究,指出存在著開發保護不夠、保存現狀堪憂、傳承力度不足及研究不足等問題,并提出了文化資源整合的有效路徑,即開發歷史文化旅游線路、利用與傳承古籍文獻、積極挖掘并申報非遺項目、宣傳和推廣特色文化等[9];二是針對城市進行文化資源整合的研究。如王克明對天津文化資源及現狀進行了研究,強調整合開發天津文化資源應遵循的原則,并從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培養和挖掘文化消費需求、重視現代科技和創意、推動文化企業整合重組、發揮民間力量開發文化資源等五個方面對天津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開發[10];王偉等研究了景德鎮陶瓷文化資源概況,提出景德鎮加強陶瓷文化資源的整合,可以從加大資源保護力度、維護品牌形象、加強產學研聯合,以及政府要加強規劃和引導等四個方面進行推進[11]。

      (三)文化資源與城市文化品牌的關聯機制研究

      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前提和基礎是整合文化資源,圍繞文化資源與城市文化品牌的關聯機制問題,許多學者展開了細致的研究,如:曹萌探討了遼寧文化資源整合與文化品牌建設戰略,提出了名人牌、名地牌、名產牌及藝術牌“三名一藝”的文化品牌建設戰略[12];王運濤研究了鄭汴一體化過程中的文化資源整合問題和鄭開兩市的文化品牌建設問題,提出要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科學有效地界定用來打造品牌的文化資源,形成文化資源整合戰略和品牌建設思路,尋求有效的方法打造品牌,并做好品牌的保護、保值、增值和創新[13];關睿研究了武漢市城市文化資源及其整合現狀,對如何處理開發城市文化資源和建設城市文化品牌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4];湯建中則圍繞吳文化與城市文化品牌建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京杭運河歷史悠久,世界聞名,穿越了蘇州、無錫、常州、宿州、齊寧等五個城市,于是提出了打造常州“運河五號”城市文化品牌[15]。綜上所述,圍繞文化資源與城市文化品牌的研究,通常都是通過梳理城市文化的演變邏輯,探討文化資源對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影響,以及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資源背景下城市文化品牌的特征,從而揭示文化資源與城市文化品牌的關聯性,旨在塑造具有城市鮮明特色、傳承歷史文化、被市民所認同的個性鮮明的城市文化品牌。整體而言,目前有關文化資源整合與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研究,重點尚停留在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等層面,對文化資源、政府組織、公民素質等要素對城市文化品牌的影響認識尚不足,對城市文化品牌如何精準定位、政府如何主導、市場如何運作、市民如何參與等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基于文化資源整合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分析框架

      城市文化是城市特有的一種氣氛,也是城市的特征和靈魂,具體而言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面[16]。物質文化可分為城市景觀、文化產品及文化設施等三個類別,包括城市建筑、城市面貌、自然環境、人文景觀、道路交通、文化館藏、生產條件、經濟水平,及特色鮮明的各類文化產品等,物質文化是有形的,但也能反映出城市的價值觀念、歷史文化、城市精神、民俗風情等,是塑造城市外在形象的客觀載體;制度文化可分為文化法規、機制體制及戰略規劃等三個類別,包括各類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制定的各類規章制度,約束著組織和個人的行為,是維持社會有序發展的重要制度支撐,特別是政府組織,其制定的制度、政策及規劃等,對所在城市的未來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也深刻地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可分為市民素質、民風民俗及城市精神等三個類別,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體現在城市的公共秩序、公共衛生、公共服務等領域,特別是城市精神,凝聚著城市的思想精髓,是城市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引領著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概括而言,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彼此相互關聯,物質文化是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物化體現,制度文化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中介,精神文化是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的統領,三者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共同構成完整的城市文化綜合體系。文化資源整合與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密切關聯,文化資源整合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則是文化資源整合的主要目的之一。通過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來打造出特色鮮明、公眾認同、符合城市個性和未來發展的城市文化品牌,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和美譽度?;谖幕Y源整合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分析框架如圖一所示(見下頁)。

      三、基于文化資源整合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地方實踐

      文化資源是城市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要進行城市文化品牌建設,首先必須對城市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在整合歷史和現代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打造出符合城市個性特色的、引領城市未來發展的、被受眾群體廣泛接受的城市文化品牌。在實踐過程中,許多城市通過整合該市的歷史和現代文化資源,大力推行凸顯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有效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表1所示。四、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流程與推進策略

      (一)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流程

      城市文化品牌塑造需要在整合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城市定位、文化品牌塑造、城市文化行銷等三個方面構成一個相互支撐的完整系統①。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具體流程見圖二。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前提是在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把握城市定位。所謂城市定位,就是充分發揮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資源的優勢,據此擬定城市未來發展中扮演的角色,簡單的說就是給城市找一個主題,主題就是作為城市文化特色、核心價值、優勢資源等集中反映的“魂”,再根據主題提煉出城市的核心價值。而城市核心價值,是指一個城市具有根本性的、不可替代性意義的價值,是一個城市差異性、城市精神的核心源泉。比如一提到成都,大家想到的就是“花重錦官城”的景象和閑情雅致的生活場面,一提到上海,則是作為國際大都市標志的繁華外灘和緊張工作節奏。城市精神作為文化資源長期積淀的產物,體現了歷史的厚重感,因而是深邃而抽象的。要讓城市精神為世人接受和廣為流傳,就需要發揮想象和創新,使抽象的意蘊具象化,這就離不開文化創意。所謂文化創意就是以文化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關學科、利用不同載體而構建的再造與創新的文化現象。創意與文化的兩種力量結合使得傳統的歷史文化資源得以有效整合和提升,將可能變異消融的傳統文化轉化為現實文化。文化創意具有的點石成金的力量,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核心推動力。譬如,西湖是杭州城市文化的經典代表,西湖上的斷橋因為許仙和白娘子的故事成為堅貞愛情的象征,在江南地區隨處可見的一座普通石橋通過文化力和創意力轉化為西湖文化精神的象征。文化創意使抽象的城市精神具象化,為塑造、傳播、宣傳城市精神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文化創意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定位具有鮮明城市文化特性的城市文化品牌,使之呈現文化創意的效果。城市文化品牌就其內涵而論,一定是具有唯一性和壟斷性的,因為唯一性就是特色,特色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生命力;就其感觀而言,一定是具有強烈可識別性的,是能夠在一定區域內獨樹一幟的②。進行城市文化品牌定位,首先要確定城市文化品牌的載體,該載體可以是自然或人文景觀,或是某個名人,或是代表一個城市特性的系列形象組合,也可以是某個產品。比如,以“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罄、薄如紙”而聞名天下的瓷器就是千年瓷都景德鎮最有價值的名片和金字招牌,最生動、最直觀、最形象地深度體現“大器成景,厚德立鎮”的景德鎮精神和陶瓷文化資源特色。再如聞名遐邇的成都“嬌子”品牌靈感來源于大熊貓“嬌子”,珍稀而憨憨的大熊貓將成都人休閑文化、對生活的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很好地詮釋了天府之國成都的休閑文化。城市文化品牌確定后,需要通過一系列特色活動的文化行銷,鮮活地展現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意蘊。比如由張藝謀、王潮歌和樊躍組成的“鐵三角”聯合打造《印象•西湖》、《印象•大紅袍》、《印象•麗江》、《印象•普陀》等系列《印象》作品,巧妙地利用文化創意宣傳城市文化品牌,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代表作《印象•劉三姐》創意團隊把廣西舉世聞名的兩個旅游文化資源———桂林山水和“劉三姐”的傳說進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機的融合,利用國內最大規模的環境藝術燈光工程及獨特的煙霧效果工程,把廣西的音樂資源、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完美地結合,讓陽朔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從一個新的角度升華了桂林山水。

      (二)推進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策略

      城市文化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有形之手”的強力推動,也需要遵循市場“無形之手”的規律調節,更需要作為建設主體的廣大市民的認同和參與。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過程中,政府、市場及市民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政府的職能在于定規立制、謀劃規劃、調節控制等,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主導、統領作用;市場則通過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城市文化品牌進行市場營銷,推動城市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同,從而在受眾心目中形成明晰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市民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主力軍,也是重要推動者和受益者,市民參與的積極性,決定著城市文化品牌建設最終的效果。因此,只有政府、市場、市民三者協同合作,上下聯動,才能真正推進城市文化品牌建設,提升城市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1.政府主導

      政府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設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具有關鍵性作用。可以說,要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文化品牌、怎么建設、預期效果如何,其關鍵點就在于政府如何作為。政府應當主動出擊,結合城市文化現狀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制定相關文化法規,建立相關機制體制,將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總體戰略規劃中,把城市文化品牌建設任務落實到具體部門,有效引導、推動、跟進城市文化品牌建設,打造出具有城市特色與個性的城市文化品牌。目前,許多地方政府越來越意識到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重大意義,意識到城市應當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重慶把城市文化品牌構建、城市經濟模式設計、城市戰略定位、城市主題設計融合在一起,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區域經濟環境等城市特質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山水之城、激情之都”和“紅色重慶”作為城市文化的兩個基調,城市文化品牌圍繞這兩點進行規劃、進行創新組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①。而千年瓷都景德鎮充分利用陶瓷文化這個最為寶貴的文化資源,通過大力發展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啟動老城核心保護和利用區、陶瓷文化科技產業園區、陶瓷文化創意新區等三大文化功能片區建設,大力宣揚“大器成景,厚德立鎮”的景德鎮精神等各種有效措施,形成了濃郁的陶瓷文化氛圍,“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歷史盛況正再一次呈現。

      2.市場營銷

      “得品牌者得市場”,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實際上就是一個商業化運作的過程,也是與市場充分溝通、建立良好互動關系的過程。城市文化品牌一經確立,對其進行推廣,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進行市場營銷。市場是一個動態系統,市場運作的過程一定要以物質作為媒介。根據市場規律,充分運用市場這一無形的手,加強城市人文景觀和文化設施的建設,鼓勵文化產品的創新創意,以此推動城市文化品牌的物質化,增強受眾對城市文化品牌的直觀認知。對城市文化品牌進行市場營銷,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要進行整合營銷。根據城市文化品牌的傳播目的和受眾群體的特點,整合各類傳播媒介、公關資源與營銷渠道,圍繞城市文化品牌的核心價值,以強化對城市文化品牌的認知為目的,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營銷活動;二要充分運用新媒體。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對城市文化品牌進行營銷不能僅停留在主流媒體和廣告宣傳方面,還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微博、微信、游戲等新型媒介;三是打造城市文化特色鮮明的政府網站。城市的政府網站是一個很好的對外窗口,把城市文化品牌相關的標識、口號、色彩、風格等元素融入其中,特別是建成英文版的政府網站,是進行城市國際營銷的最有效的渠道。如,杭州市政府官方網站很有特色,融入了西湖的典型景觀,以綠色為主背景色,還可直接鏈接到英文版網站;杭州宋城的王牌節目《宋城千古情》,將傳統舞蹈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演繹了岳飛、梁祝、白蛇傳等經典故事,每天進行多場演出,讓觀眾對杭州的歷史文化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其視頻及相關材料在網絡上也大作宣傳,實行網上訂票等,通過多渠道的市場運作,成為了杭州最具影響力的城市文化品牌之一。

      3.市民參與

      第7篇

      研究表明,人腦處理圖像的速度是處理文字的60,000倍,而且,圖示教學法也已經在多門學科的理論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圖示法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也可以使零碎的知識系統化,從而簡明扼要地概括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在日本,研究人員以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們廣泛使用的生物化學以及分子生物的實驗方法參考書普遍采用了圖文并茂的格式,筆者在考察中了解到大家普遍認為這種圖文并茂的表現格式化無形為有形,形象生動,簡單明了,而且使讀者便于對實驗內容的整個流程進行整體的把握。為了考察圖示法在食品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效果,我將圖示法引入實驗操作步驟的說明中,并且對其效果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們對照使用常用的文字描述形式的實驗方法和圖文并茂形式的實驗方法,并且對問卷進行了回答。問卷的內容包括:1.從第一印象看,你更愿意選擇哪種形式的實驗方法?2.在實驗操作前,哪份實驗方法介紹的內容更容易讀懂?3.在實驗過程中,你主要參照了哪份實驗方法?4.實驗課結束后,哪份實驗方法更容易回想起來?5.如果讓你設計實驗方法,你喜歡選用哪種形式來設計?來自5個班的209名學生在對兩種形式的實驗方法進行對比使用的基礎上,對問卷進行了回答。在對前4個問題的回答中,分別有94%、93%、91%和97%的學生選擇了圖文并茂式的形式。在對最后一問的回答中,有87%的學生選擇了圖文并茂的形式。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無論是從第一印象、易懂性、實驗指導性還是在容易記憶性方面,90%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圖文并茂形式的實驗方法。對問卷的最后一問,雖然選擇圖文并茂形式的學生人數低于90%,但課后調查發現,多數學生是因為對畫圖沒有自信而選擇了用單純文字描述來設計實驗。因此,圖示教學法使實驗內容形象生動,簡潔概括,便于學生迅速而有效地理解和全面掌握實驗步驟,其教學效果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和好評。

      二、通過適時安排實驗設計,及時進行知識的回顧和綜合

      食品生物化學實驗課通常安排在理論課教學之后,起到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作用。因為受到課時數、儀器設備、師資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實驗課的內容是由幾個獨立的有代表性的實驗內容組成,而且各實驗內容之間缺乏內在的聯系。為了使所學的知識通過對比而得到理解加深,通過綜合運用而實現全面的掌握,并且也為了同時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我在淀粉的顯色和水解實驗、氨基酸紙上層析實驗和蛋白質的呈色反應實驗之后,及時地引入了實驗設計的課題。課題的目的是通過復習單糖、淀粉、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性質,運用已經學習的生物化學反應原理和檢測方法,鑒別未知混合溶液的組成成分。課題的實驗對象是三種未知混合溶液。課題的實驗要求是:(1)首先,自己設計鑒定方法與操作步驟,并預測實驗結果。(2)實驗中,根據實驗設計選擇試劑,實施檢測方案,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實驗結果。(3)實驗后,分析實驗結果,判斷溶液的組成成分,完成實驗報告。實驗設計課題布置后,學生們翻閱理論課教材和實驗指導,回顧已經學習的相關章節和已做過的實驗內容,積極地思考檢測方案,并且以小組為單位,各抒己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從課堂檢查結果來看,大部分的實驗小組能夠制定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方案,雖然他們所用的時間長短不一。其他一小部分實驗小組的方案在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后,也趨于完善。在實驗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們抱著比通常的驗證性試驗更強的好奇心,仔細觀察每個實驗現象,驗證自己提出的預想和假設。從實驗結果來看,大部分的實驗小組能夠正確地推斷出三種未知溶液的組成成分。雖然正確的實驗結果能給予學生成就感和自豪感,這對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至關重要。但是,從任課教師的角度來看,實驗設計課題的實施過程更為重要。與一般的應試復習截然不同的是在此過程中學生們對已經學習的書本知識進行了能動的復習,而且通過對比進行了進一步的鞏固和認識的加深。與此同時,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食品生物化學實驗設計課題的導入,在加深和鞏固理論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等諸方面,都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三、以附加實驗補齊各實驗組之間的進度差異,及時進行實驗總結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