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智慧教學的實踐與探索范文

      時間:2023-11-28 16:11:39

      序論:在您撰寫智慧教學的實踐與探索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智慧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第1篇

      一、引言:智慧教育的培養理念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三網融合等技術興起和快速發展,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注入新的推動力,教育進入智慧教育階段。智慧教育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下,尊重每位學習者個性化與多元化的發展需要,創建智能化的教育環境,以最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習者知識建構與智慧發展的一種教育形態?!爸腔劢逃弊钤缡鞘堋爸腔鄣厍颉钡母拍顔l而延伸過來的,IBM公司倡導的“智慧地球”是應用物聯網、移動通訊、智能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世界更全面地互聯互通,改變政府、企業和人類的生產、協作與管理方式,讓所有事物、流程、運行方式都實現更深入的智能化,最終讓人類能夠更透徹地感應和度量世界的本質和變化。而智慧教育的本意也是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變革今天依然停留在工業時代的“教學工廠”式學校教育,提升教育系統的效率和智能化程度,為信息社會培養適應時展的人才。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不同國家、不同研究團體也賦予智慧教育不同的內涵。韓國認為智慧教育是智能化、可定制的個性化教與學。韓國政府提出發展智慧教育的推進戰略,這個戰略包含教育云框架與平臺開發、加強教師能力建設、推進在線課堂與評估和采用數字化課本四個部分,目標是培養在21世紀社會中能夠引領國際社會,具有創造力和個性的全球化人力資源。澳洲也推出智慧教育計劃,認為新的智慧教育系統可以轉變澳洲教育系統、吸引更多的學生,能授權給教師和管理者培養有高價值和全球技能的勞動力。我國學者祝智庭教授在綜合國外對智慧教育研究之后,提出信息時代智慧教育是一種最直接的、幫助人們建立完整智慧體系的教育方式,其教育宗旨在于首先引導發現學習者的智慧,并通過協助發展、指導應用學習者的智慧,進而培養創造出學習者的智慧見解。

      網絡的普及加劇了數據的爆炸式增長,大數據時代已席卷而來。未來將是從數據中“鉆取石油、開采黃金”的時代,企業對掌握信息管理與數據分析技術的信息管理類專業人才需求激增。本文提出如何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應用“智慧教育”創新完善信管專業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式手段,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以有限靜止知識為中心”向“以無限動態資源為中心”的轉變。

      二、基于智慧教育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具有四個特點:一是信管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二是信息管理與數據分析技術變化迅速;三是企業基于數據分析的管理模式快速演變;四是信息管理與數據分析依賴于智能感知、網絡傳輸等相關設備。因此,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教學手段和模式必須不斷創新,以盡快適應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企業對信管人才的需求。

      (一)智慧教育的環境要求

      智慧教育通過新技術與周圍教育環境進行智能化互動構建智慧學習環境,進而運用智慧教學方法促進學習者進行智慧學習,學習者從而獲得多種智慧以滿足自身和社會的需求。智慧教育環境(如圖1所示)包含六個維度:學習者、促學者、資源、設備、工具和學習活動。學習活動作為中心環節代表著學習活動的發生。學習者在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是學習有效性發生的最終體現者。促學者作為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在不同學習環境中有不同的稱呼,如學校教育環境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起引導性作用。資源包括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資源作為知識的承載體,它的形式和使用方式將會影?學習活動的效果。設備和工具是數字化環境下對學習活動的關注,是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利器。

      智慧教育更加強調信息技術在促進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中的變革。通過明確智慧教育的教學環境,可以建構更加符合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技術特征和專業教學需求的文化共享(倫理、責任、價值認同、利益觀)學習共同體,為信管專業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內容、學習工具和實踐機會等。

      (二)基于智慧教育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學與實踐環境構建

      基于智慧教育的信管專業課堂與實踐教學學習環境框架,包括底層學習資源數據庫、彈性分析云和用戶使用終端三個部分組成(如圖2所示)。智慧教育底層學習資源數據庫分為原始用戶數據庫和聚合信息數據庫,原始數據庫保留了所有未經處理信息數據;彈性分析云的作用是綜合用戶需求,基于智能推送選擇學習、教學和生活方式,促進學習的社會協作、深度參與知識建構;用戶使用終端是基于移動、物聯、無縫接入等技術,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優質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和多種學習工具,使學習者擁有隨時、隨地、隨需的學習機會。

      第一,信管專業智慧教育資源數據庫(包括原始和聚合信息數據庫)。原始數據庫來源于電子教學資源數據文檔,教學資源可細分為理論性教學資源和實踐性教學資源。理論性教學資源包括多媒體課件、課程視頻資料、各種輔導資料、課程相關的案例庫和試題庫等;信管專業實踐教學資源豐富,除了科研訓練項目、開放性實驗項目之外,還有學科競賽、學術活動、企業實訓等教學資源。聚合信息數據庫根據原始數據庫存儲的數據,進行內容聚合,將高利用率信息提取出來形成“學習元”和“教學元”,再通過智能推送將這些信息推送到彈性分析云中進行分析,以便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

      第二,信管專業智慧教育彈性分析云(包括期望分析和智慧內容分析)。彈性分析云根據社會期望、教師期望和學生期望在數據層傳遞來的原始“學習元”和“教學元”上添加相關的個性化、共享化和智能化標識,形成具有可重用的、支持學習(教學)過程的共享信息,以實現自我發展的、智能性數字化學習(教學)資源。彈性分析云利用學習分析技術進行智慧內容分析,通過記錄學習歷史數據,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優化學習過程,設計多種智慧型學習活動,提高智慧生成與應用的含量,并提供具有說服力的教學管理服務。

      第三,信管專業智慧教育用戶使用終端。用戶使用終端設計是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優化學習過程、干預教學的服務管理。通過聚集、分類以及關聯規則等操作,分析記錄在學習管理系統中的學習者行為數據,生成實時的數據報告,并利用行為數據中反映出的規律來生成預測模型,評估學生知識建構能力,進而針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如能力、偏好、需求)提供學習診斷、建議和服務,形成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學習元和教學元,通過智能推送服務和終端設備實現資源的互聯和人的互動協作,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三、基于智慧教育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

      在大數據時代企業緊缺大量具有“大數據”思維方式、掌握數據分析技術的信息管理人才。如何利用智慧教育的技術與方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培養,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和實踐教學水平,完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培養企業滿意的信息管理專業人才,是我國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不可懈怠的追求目標。

      (一)基于Moodle平臺構建信管專業主動式智慧學習服務平臺

      Moodle平臺(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K化面向對象的動態學習環境)是澳大利亞教師Martin Dougiamas基于構建主義教育理論而開發的課程管理系統。Moodle平臺中教育者和學習者都是平等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教育者和學習者相互協作并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共同構建知識。Moodle平臺具有完善的web日志功能,學生自登錄Moodle平臺訪問課程的那一刻起,其學習行為就被平臺記錄下來,其瀏覽時長、訪問各模塊情況、互動情況等均被記錄下來,這些記錄都可以在課程的“報表”功能中找到。同時,教師使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NodeXL對學生在討論區的交互關系進行分析,可以得到節點度量基本數據圖和交互網絡圖,從這些圖中可以了解每個學生對專業課程自主討論、參與情況,并且能夠掌握每個學生的回復與被回復情況,利用這些內容來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目前信管專業可以選擇與數據分析技術密切相關的一些課程開展試點,這些課程有“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原理與技術”“商務智能與數據挖掘”(如圖3所示)。

      信管專業通過Moodle平臺動態記錄與跟蹤學生在不同場景學習的相關信息,利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數據挖掘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抽取、轉換、分析和模型化處理,進而了解學生學習的行為動機和學習實效等,從衡量學生“在座位上的學習時間”轉移到衡量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改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基于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提升專業教師教學水平

      2010年我國政府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模式,造就專業化教師隊伍。2012年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因此,如何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成為信管專業建設的焦點問題。

      整合技術學科教學法知識(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是在舒爾曼PCK概念基礎上整合技術而形成的面向21世紀信息技術時代的教師知識框架。TPCK代表著教師能夠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景的需要,綜合考慮學科知識、教學方法和技術支持,設計恰當的教學方案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案知識。TPCK的核心是技術知識(TK, Technology Knowledge)、學科內容知識(CK,Content Knowledge)和教學法知識(PK,Pedagogy Knowledge)三者的動態平衡。TPA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 將技術“整合”到具體學科內容教學的教學法知識當中去,對于有效使用技術進行教學,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核心關鍵要素,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至關重要(如圖4所示)。

      從TPCK的發展機制來看,教師學習技術需要具體情景的支持和教師親身參與設計技術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TPCK對教師應用技術的有效教學具有支配作用,它包含了具體教學情景中技術與學科知識、教學方法的真實的復雜關系,包括教師對技術的深刻理解,對自己原有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的重新審視與反思,敏銳地在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方法的相互關系中尋求新的可能,如根據具體教學情景的需要設計新技術或利用新技術開創新的教學空間。

      教師利用TPACK思維框架從教學―內容―技術三者重疊交互教學法,根據信息管理專業特定的教學/學習情境(如師生的信息素養、基于問題情境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風格與偏好、現有的數據分析實驗教學設備環境等)的特點和約束條件,保持技術、學科知識和教學法三者的動態平衡,智慧靈活地選擇應用恰當的教學法、學科內容以及支持技術,促進學生的智慧學習和智慧行為的涌現。

      (三)基于學習分析技術(Learning Analytics)構建師生互動教學平臺

      智慧學習環境中的信息技術可以為教師團隊提供各種支持,包括教學資源的獲取、教師間的協調、師生的互動等。為促進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有效學習,通過整合論壇空間、微博、QQ群等多種方式,為師生提供一個互聯網、移動網無縫互通師生教學平臺,教師可以設置課程視頻資料、課程設計任務庫、各種輔導資料,課程測試空間歷年試題等相關教學資源庫,實現連接課堂教學、社區學習、資源環境的“聯結”教學模型,通過網絡虛擬環境和在線社區來連接教學、教師與學習者,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隨著數據日益智能化,信管專業利用無線網絡環境和學習分析技術重構傳統教育模式中的基本過程與結構,教師通過數據挖掘、推斷和建模等方法來分析學習者數據、用戶信息、課程信息等重要數據,并對師生互訪社群圖和中心性進行分析發現潛在問題,從而在討論區與學生開展互動交流進行個性化教育。教師借助互聯網師生教學平臺定期設置大數據相關問題的專題討論,或對某個信息管理典型案例進行在線分析,通過對當前學習難點的在線集思廣益和在線方案討論,對學生實現個性化的教育指導。

      (四)建設面向數據管理時代的實用自制教學實驗的開放式實驗室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企業管理進入了“從數據到信息,再從信息到知識”的發展階段,眾多企業都面臨著大量的數據,但缺乏實用技術支持定量分析的困境。無論是在數據準備和數據清洗期間,或者在數據探索期間,數據分析基本理論復雜性對常見的統計分析軟件如Excel、E-views、SPSS等分析方法的應用提出了挑?穡?數據驅動領域的實踐者對于如何學習、應用一系列實用的計算分析工具和解決方案存在著迫切的需求。

      為迎合社會數據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發展的時代要求,加速培養與信息化社會相融合的復合型人才,信管專業改革實驗教學手段,利用Python、D3、Mlpy、Openrefine和MongoDB等數據分析工具設計有推廣價值的實驗軟件、實驗設備及教學方案,進行數據分析和模型構建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實驗教學,加深學生對數據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與掌握。根據數據分析實驗教學的需要,自制實驗軟件具備完整的數據分析處理、方案設計、圖表再現等功能, 滿足數據分析、統計決策等方面的教學和實驗需要, 培養學生應用數據分析理論和計算機技術的能力,解決數據時代的管理問題并進行相關決策。通過建設面向數據管理時代的實用自制教學實驗的開放式實驗室,使學生能夠針對來自不同管理領域復雜的數據分析需求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提高學生在數據分析領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特色鮮明的信管專業人才。

      (五)針對大數據行業建立開放式企業實訓基地

      大數據分析技術快速發展和現代企業管理決策模式的轉變,決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學必須與企業緊密結合。積極與阿里巴巴、杭州網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臺灣鼎捷軟件公司等多家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建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的企業實習實訓基地。針對各類型企業不同用人需求,將企業實踐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實際運作層面上理解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中抽象的定義、理論、模型,從整體上對專業內容進行認知與把握,實現課堂教學與企業現實業務結合,實現數據、環境和需求的互動。

      為充分利用企業在信息化管理實踐方面的知識積累優勢,還鼓勵學生參加企業實際項目開發,這樣學生能最直接面對企業需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技術能力(工具、流程、專業知識)、管理能力(現代化管理理論、項目管理)和系統能力(系統開發、企業規劃),通過企業工程師鑒定的方式驗收項目成果,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相關課程的實際理解情況,使學生在實踐中快速提高技術應用能力。

      第2篇

      眾所周知,圖樣是工程界的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技術思想的重要工具。機械制圖對工科專業特別是機械類專業來說,是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僅進行機械制圖的理論學習是不夠的,學生往往會出現繪圖和讀圖不熟練、制圖技能不扎實的現象。這樣,就有必要在制圖課程之后,增加相應的實踐環節,以提高學生的制圖水平。技工學校高級工段招收的是技校、中?;蚋咧挟厴I生,相比于初中起點的中級工段學生,他們具有接受能力較強、學習自覺性較強的特點,針對這一特點,廈門高級技工學校從2004級開始,對機械類高級工專業調整了教學計劃,增加了一周測繪實踐周,將以往分散在課堂中進行的部件測繪,集中在一個測繪周進行,提高了學生的制圖技能,使學生的制圖學習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飛躍。

      2 測繪及測繪周的教學組織安排

      2.1 測繪

      測繪是在機械制圖課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完成一個由若干零件組成的簡單機器的拆卸,對零件進行測量,繪制零件圖及裝配圖的工作過程。

      2.2 測繪周之前的教學安排

      在測繪周之前,通過機械制圖課內的“零件的結構分析”和“零件測繪”章節的學習,對零件的結構、加工工藝及零件測繪的方法與步驟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完成了根據四類典型零件的軸測圖,繪制其零件草圖和零件工作圖的作業。

      2.3 選定適當的測繪方案

      測繪部件可以選擇齒輪油泵、減速箱等具有常見裝配連接關系和典型零件的部件。高級工班學生畢竟與高職、本科生不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這樣的一套測繪方案:①齒輪油泵模型中泵體零件的測繪。②依據另一較為復雜的齒輪油泵零件圖拼畫裝配圖。

      2.4 準備好測繪所需工具

      測繪周一開始,就必須準備好圖板、丁字尺等繪圖工具、適當的裝拆工具及卡鉗、游標卡尺、半徑規、螺紋規、角度尺等測量工具。

      2.5 提供測繪指導書等資料

      教師應提供一份測繪指導書,其內容主要包括:部件工作原理及裝配示意圖;用于拼畫裝配圖的齒輪油泵零件圖;測繪進度安排。另外,教師還應提供本次測繪將用到的標準件、常用件的國家標準或機械零件設計手冊等參考書。此外,還要求學生攜帶制圖教材及配套的習題冊。

      2.6 分組

      按照學生繪圖能力的不同,每組搭配能力不同的同學,讓每一組的總體繪圖水平相當。這樣有助于能力差的同學繪圖能力的提高。分組后,發放模型及測量工具。

      2.7 確定測繪任務

      要求每位學生按照教師安排的進度進行測繪,完成:⑴拆裝齒輪油泵模型,繪制泵體零件草圖、零件工作圖各一張。⑵依照另一有20個左右零件的齒輪油泵的零件圖拼畫其裝配圖。這兩項任務各需費時1.5天和3.5天。

      2.8 測繪周的時間安排

      根據本校的專業教學計劃,測繪實踐周安排在機械制圖課程之后進行。此時,大多數機械類專業的計算機繪圖課程尚未講授完畢或尚未開課。因此,不要求學生用繪圖軟件完成零件工作圖和裝配工作圖,而使用儀器繪圖的方式完成。這種作法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學生更熟練地掌握儀器圖的繪圖方法,得以有更堅實的繪圖基本功。

      2.9 成績評定

      按我校教學計劃,制圖測繪是作為一門單獨的實踐科目評定成績的。該成績以學生上交的零件草圖、零件工作圖、裝配工作圖的質量為主要評定依據,并以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是否愛護借用的資料及繪圖、測量工具的情況作為參考,得出最后的成績。

      3 測繪能達到的教學效果

      3.1 測繪強化了多門技術基礎課的學習

      以齒輪油泵為例,對其工作原理的理解與《機械基礎》科目的知識是分不開的,而零件材料的選擇、熱處理及表面處理的選擇是《金屬材料》科目知識的應用,零件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零件配合性質的選擇與《公差與配合》知識的掌握情況相關??梢哉f,機械測繪是《機械基礎》、《金屬材料》、《公差與配合》等多門技術基礎課程的融合點,通過測繪,多科目知識得到了合理的應用與強化。

      3.2 測繪可以評估學生的制圖水平

      機械制圖科目的成績是通過對學生平時表現的評價及各學期期末試卷完成情況獲得的,其中期末試卷占了大頭。這種成績體現得更多的是對試卷所涉及的教學內容的檢測,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對所學課程掌握的程度。而測繪成果體現的是讀圖及繪圖能力的真實水平,掌握制圖知識及綜合應用制圖知識的能力。因此不能不說測繪可以評估出學生的制圖總水平。

      3.3 測繪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及應用已學知識的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除了教授知識還應教授學習方法。我們的學生是未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完成一項技術任務不像學校的閉卷考試那樣,有很緊迫的時間限制而且手頭沒有資料可供查詢。應該讓學生養成查閱資料的習慣,充分應用已學知識的能力。測繪時,要求學生資料不離人,遇上問題不是先問,而是先查,查閱標準、查閱教材、查閱手冊,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能獨立完成工作打下基礎。

      3.4 測繪培養了學生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鉆頭錐坑一定要畫120°嗎?”,“剖面線每一條都要畫成45°嗎?”,“這也要畫?這也要查?真麻煩!”。這一類的話在每個班級的測繪過程的前期總能聽到。測繪一開始,教師對學生的圖線寬度、卷面的整潔度、剖面線的角度、文字書寫等每一細節就應嚴格要求;對每一典型結構如螺紋聯接、齒輪嚙合等不光要知道怎么畫,更要清楚為何這樣畫;還要求學生有疑問先查資料,確實無法解決才請教老師。隨著測繪的深入,當學生因缺少一個尺寸就不能繪出零件圖,因為零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尺寸不正確使拼畫裝配圖出現錯誤時,學生切身感受到了制圖的嚴謹性,對測繪的牢騷話少了,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得到了培養。

      3.5 測繪加強了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責任意識,培養了學生的互助協作精神

      測繪周的出勤情況、是否愛護借用的資料及繪圖、測量工具的愛護情況是測繪成績評定的依據。為此,我安排了一天四次的考勤及借用的資料、工具“誰使用誰保管,誰損壞誰賠償”等責任落實到人的舉措,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及責任意識得到了明顯的加強。而同組學生共用測量工具,共用一個齒輪油泵模型,培養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增強了同學之間的團結。

      4 制圖測繪的教學方法

      4.1 以“繪――測――再繪”為主線繪制零件圖

      零件測繪中,“繪”指徒手繪制零件草圖,零件草圖應與零件圖具有一樣的內容。因此,在“繪”的這一過程要求“圖形正確”、“表達方法”初具雛形,對制造和加工工藝有所了解,尺寸線、尺寸界線、箭頭、表面粗糙度符號一應俱全。

      “測”指測出尺寸,填寫尺寸數值、表面粗糙度數值及形位公差框格。測量時應注重測量方法的掌握,靈活運用各種測量儀器和工具。

      “再繪”是根據零件草圖繪制零件工作圖的過程。應該對草圖的表達方案進行校驗,依照資料校驗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和形位公差,填寫技術要求。

      4.2 拼畫裝配圖應注重圖樣表達方案的選擇

      裝配圖往往需要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基本視圖及局部視圖、斷面等來表達。重點是如何選擇適當的表達方法將各裝配干線上各零件間裝配關系、相對位置關系表示清楚,同時應能恰當地表達出各主要零件的結構。這是本部分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階段中,應組織學生探討各種表達方案的優缺點,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表達方案。

      4.3 應重視教師和學生在測繪中角色的不同

      在機械制圖理論課的教學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而在測繪這樣一個實踐環節中,二者的角色互換了,學生成為主角,拆卸模型、測量尺寸、確定表達方案、繪制草圖、繪制工作圖等工作均應自己動手;而教師成了配角,更多地起到輔導、引導、參謀、發現錯誤、提出修改意見的作用。

      測繪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摸索,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教師,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多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實踐中去學習,去總結。

      4.4 教師在測繪中的輔導方法

      4.4.1 多提問題、及時講評

      學生實踐經驗不足,自己能發現的問題不多,教師應多提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例如,在分析齒輪油泵結構特點時,應啟發學生分析構成裝配體各零件的結構特點,零件間的裝配關系、位置關系。此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

      泵體泵蓋的聯接、齒輪與軸的聯接各采用了什么樣的聯接形式?軸上零件如何定位?零件的配合是什么性質的配合?為什么選擇此種性質的配合?各零件的結構特點是什么?它們在裝配體中起什么作用? 各零件如何裝拆?機器如何工作?等等。

      巡視中,常常會發現許多有代表性的錯誤,針對這樣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講評,予以糾正,不讓同樣的錯誤一再地出現在不同學生的圖面上。

      4.4.2 輔導中應遵循因材施教原則

      同一班級的學生,制圖知識掌握情況往往有所不同。對于制圖知識掌握情況欠佳的學生要耐心些,幫助他們分析裝配關系、確定合適的表達方案,提高他們的繪圖能力;對于掌握情況較好的學生,應側重于各典型裝配結構的分析和繪制,(上接第62頁)要求這部分學生測繪后,拿出高質量的圖紙;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適當多布置一些測繪任務,并要求他們幫忙檢查其他同學的繪圖情況,從幫助同學的過程中提高自己。

      5 結束語

      經過一周的實踐,學生們普遍反映從來沒有這么辛苦過,也從來沒有這么有收獲過,感到測繪周把整本制圖書都串了起來,把幾門技術基礎課都串了起來。聽到這些,我深感欣慰。機械制圖測繪實踐周使學生們親身體驗到了部件測繪的全過程,綜合地培養了他們的繪圖和讀圖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今后的專業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測繪中,學生們還獲得了責任感、互助、協作、遵守組織紀律的教育,提升了個人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 雙語教學;教學實踐;教學改革;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1-0073-05

      為了貫徹教育部“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的相關精神,按照《上海政法學院雙語課程建設實施意見》,結合上海政法學院“十二五”內涵建設,筆者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重點學科課程《中外社會保障制度比較》開展了雙語教學工作。本文結合上海政法學院重點建設課程《中外社會保障制度比較》的雙語教學實踐,試圖深入分析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進一步推動雙語教學的建議,以積極探索雙語教學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

      1 中外社會保障制度比較雙語教學實踐

      《中外社會保障制度比較》(以下簡稱《中外社保比較》)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科選修課,2學分,30學時,開設時間為大三春季學期。上海政法學院從2009~2010學年春季開始對該課程進行了雙語教學改革試點。4年來,共計5個班122名學生選修了《中外社保比較》雙語課程,其中60%左右學生來自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1.1 教學目標設計

      《中外社保比較》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學生繼二年級學習《人口學》后的第2門雙語課程。該課程主要授課對象是本專業三年級學生,大部分同學已經具有全國英語四級水平,并掌握了社會保障基本知識。因此,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雙語授課進一步拓寬專業知識,即通過英文教材的使用與學習,熟悉社會保障專業英文術語,加強學生對中外社會保障制度的深入了解以及為完善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借鑒,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尤其是專業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

      1.2 篩選教學材料

      筆者搜索了有關社會保障制度比較方面的英文書籍和論文等資料,參考了多所高校針對此門課程的相關教學大綱,并充分考慮選課學生的英文閱讀水平,精選了5篇英文文獻[1-5]作為教學材料??傮w而言,這些文獻行文流暢、語言規范、可讀性強;內容不僅涉及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狀況(文獻[1]、文獻[2]和文獻[3]),也介紹了外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文獻[4]和文獻[5]);作者不僅有政府相關部門(文獻[1]和文獻[3]),也有相關專家學者(文獻[2]和文獻[5]);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有1942年時貝弗里奇的偉大設想(文獻[4]),也有當今社會最新前沿試點(文獻[1]、文獻[3]和文獻[5]);不僅有中國國人自己介紹中國情況(文獻[1]和文獻[2]),也有外國學者對中國社保的評述(文獻[2]),還有外國學者對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四個國家社會保障現狀的調查研究報告(文獻[5])等。鑒于學生外語閱讀水平可能參差不齊,教師也推薦了穆懷中主編的《國際社會保障制度教程》等中文教材作為課外補充書目。

      1.3 組織課堂教學

      鑒于《中外社保比較》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其授課時間為每周2學時(90分鐘),15周,共計30課時。將5篇英文文獻作為5章教學內容進行課前備課工作。教師在課前必須精讀教學內容,并使用英文備課,準備多媒體課件,課件全為英文。課件內容主要是將文獻內容分成不同的reading,提前設計好課堂提問的問題和答案,并準備好重點講解的知識點。

      筆者在借鑒李楨[6]提出的課堂教學模式基礎上,設計了自己的教學模式來開展課堂教學(見圖1):首先,進行熱身運動,即簡單介紹本次課堂主要內容和用中英文解釋文獻涉及的專業術語;其次,在進行正文內容授課時,根據事先分組的reading進行閱讀、提問和回答,接著對該reading涉及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然后進入下一個reading;最后,在結束時,對本次上課內容進行總結,并簡單提示下節課內容。

      筆者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法(multimedia aids)、互動式教學法(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分組討論法(group discussion)和反饋教學法(feedback)等多種教學方法。授課時,除了英文多媒體課件、中英文板書外,主要內容是閱讀每個reading時的問答互動環節和重點講解。在問答互動環節,最大限度地調動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帶著問題閱讀材料、積極回答問題,從而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在采取中英文結合講解時,除了關鍵概念和要點在講解時使用中英文,其他分析盡可能地使用英文,有利于同學們重溫以前中文的專業基本知識,也使得他們可以從英文角度加深其理解,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為了加深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解,筆者一共安排了2次分組討論。在學習China's Social Security White Paper后,進行了第一次分組討論,討論的主題分別是:(1)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Basic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for Employees in Urban Areas);(2)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 Rural Areas);(3)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for Urban Employees);(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ervice System);(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Guarantee of the Minimum Standard of Living for Urban Residents);(6)廉租住房制度(Low-rent Housing System)。在學習整個5章后,進行了第二次小組討論,討論的主題分別是:(1)老年人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 for the Elderly);(2)兒童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 for Children);(3)殘疾人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 for Disabled People);(4)流浪乞討人員救助(Relief for Urban Vagrants and Beggars);(5)災害救助(Natural Disaster Relief)。小組討論的具體安排是:首先將學生分為5人一組,共5個小組左右,自行選擇感興趣的主題準備討論;討論時,要求用英文為主、中文為輔準備10~15分鐘的討論材料,并制作多媒體課件;小組間還需進行問答環節;最后,教師對小組討論進行點評。

      筆者除了在上課時間請同學們隨時提出有關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外,在期中時(第7周)特地布置了中文的個人報告,請同學們談談學習本課程的心得體會,反饋上課信息,廣泛收集建議和意見。同學們十分重視這次作業,各抒己見,總結了個人的學習體會,例如從懼怕全英文文獻到能接受并習慣全英文文獻,從開始的看見不認識的單詞就立刻查字典從而導致閱讀速度緩慢到熟悉專業詞匯并提高閱讀速度,從課堂被動學習到在課外主動學習等等。另外,同學們也提出了諸多建議和意見,有的同學建議增加一些相關的視頻資料,有的同學建議提供一些介紹他國社會保障制度狀況的網站和網頁,有的同學建議推薦社會保障中英文專業詞匯集,還有的同學建議授課教師談談自己在國外的親身感受等。這些反饋體現了同學們對更好地學習這門課程、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中外社會保障制度的強烈學習需求。針對這些建議和意見,筆者在后來的課程教學中增加了一些教輔內容,如觀看并討論反映美國醫療保險體制的電影Sicko等,推薦一些社會保障相關的政府和機構網站和其他大學的課程網站,授課教師整理并介紹在中外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個人體會等等。這些教與學的互動過程,讓授課者受益匪淺,也更感性地、深刻地體驗到教學相長的重大意義。

      1.4 考核學習狀況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基礎知識,教師在每一章學習后會簡短地用英文總結和回顧課堂知識,要求學生在每一章學習后用英語完成一定量的練習題。對學生的成績評定,著重于學習過程,因此采取過程考核為主的方法,即15%學習態度(考勤、課堂回答問題和參與討論等)、10%平時作業、25%期中論文、50%期末論文。其中,期中論文和期末論文都是用英文命題。期中論文要求學生搜集某國某一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資料,并概述該制度的特點;字數要求在500個單詞左右。期末論文則要求學生針對上述國家這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查找我國相同或類似的社會保障制度資料,并概述我國的特點,然后進行中外比較;字數要求在1000個單詞左右。這兩次所撰寫的論文,都要求全英文,以考核學生專業英語的讀寫能力。

      2 中外社會保障制度比較雙語教學效果

      根據上海政法學院教務網絡管理系統對《中外社保比較》課程的數據庫,筆者將從授課質量和學生評教兩個方面分析本課程雙語教學效果。

      2.1 授課質量的評估

      從5個班級學生總評成績來看,優秀(100~90分)的比例在30%以上,50%以上集中在89~80分,平均分都在79~87之間(見表1)。從不同學年來看,2010~2011學年優秀率因為選修該門課程的學生僅為17人,較其他學年選課人數相對少些,因此在同樣考核方法下該班級總評成績的優秀率(41.8%)相對較高。從2009~2010學年和2011~ 2012學年3個班級的學生總評成績可以看出,大多集中在89~80分,并且優秀率穩定在20%~40%之間。2012~2013學年也與2010~2011學年的選課情況類似,優秀率高達47.82%。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中外社保比較》雙語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激勵了授課教師繼續進行雙語教學和改革。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在開設專業雙語課程過程中,也遭遇了學生們對雙語課的“暫不適應”情況。2010~2011學年選課學生人數比上一學年銳減,僅為17人,未達到教務處要求的最低要求(下限為20人),但后來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還是把雙語課程開設了起來。隨著雙語課程的推廣,2011~2012學年的選課學生人數恢復到了之前的水平。而2012~2013學年的選課人數僅比最低要求多3人。

      表1 《中外社會保障制度比較》雙語課程學生總評成績情況

      2009-2010學年 2010-2011 2011-2012 2012-2013

      1班 2班 學年 學年 學年

      學生人數 21 27 17 34 23

      100-90分 5 10 7 9 11

      優秀率 23.81% 37.04% 41.18% 26.47% 47.82%

      89-80分 10 15 9 25 9

      良好率 47.62% 55.56% 52.94% 73.53% 39.13%

      79-70分 4 0 0 0 0

      中等率 19.50% 0.00% 0.00% 0.00% 0.00%

      69-60分 2 1 0 0 1

      及格率 9.52% 3.70% 0.00% 0.00% 4.35%

      59-0分 0 1* 1* 0 2*

      不及格率 0.00% 3.70% 5.88% 0.00% 8.70%

      最高分 97 92 95 92 94

      最低分 62 0 0 80 0

      平均分 82.57 83.78 82.82 86.97 79.70

      及格率 100.00% 96.30% 94.12% 100.00% 91.30%

      * 因平時出勤率未達到學校規定要求,而取消考試資格,總評分數為0分。資料來源:上海政法學院教務網絡管理系統《中外社會保障制度比較》課程數據庫。

      2.2 學生對教學的評價

      學校要求學生在修課后,必須對所學課程進行教學評價,滿分為100分。從118名學生參評情況來看,本課程四年來的評教結果均在90分以上,最高達到95.79分(見表2)。學生們從教師的品格和教學質量等諸多方面肯定了《中外社保比較》授課教師的教學水平,也鞭策了授課教師進一步完善本課程的雙語教學工作。

      3 推行雙語教學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推行雙語教學的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1)學生對雙語課程重視度不夠。由于《中外社保比較》為選修、雙語課程,在每年秋季選課時,學生們因對自身英語水平的不確定而對選修雙語課產生了恐懼感,導致選修本課程的學生人數不太理想。例如2009~2010學年,在社會管理學院領導、輔導員和任課教師的鼓勵下,本課程才能選夠20人及以上、順利開班;而2010~2011學年,雖然有教師的鼓勵,本課程尚未選夠20人,但出于對雙語課程的支持,學校同意開班。經過這兩學年已選修課程的同學們的大力宣傳和推廣,在2011~2012學年時達到了34人選修。而2012~2013年卻僅有23人選修。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本專業學生對雙語課程的重要性認識嚴重不足,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

      2)學生學習投入水平低?!吨型馍绫1容^》的授課對象主體為本專業三年級學生,少數為本專業二年級學生和其他專業二、三年級學生,因此英語程度相對較好。但由于大多學生是高年級的,且已進入大學三年級下學期學習,面臨就業或者升學選擇,學習態度較以前松懈,因此對課程學習的投入水平不高。在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因長期習慣應試教育、被動學習,對要求較高的雙語教學的準備還不充分,沒有及時調整學習心態和學習方法,從而導致對雙語學習的投入不足。大部分學生基本不做課前預習,僅在上課時間學習,課后基本上很少復習。而在短短的每周90分鐘的課堂時間中,同學們被動地接受授課教師的講解分析,即使當時沒弄明白,課后也不太花時間去解決問題,從而聽之任之,產生畏難情緒。如此少的學習投入,即使采取全中文的教學形式,對《中外社保比較》這樣中等難度的課程來說,也是遠遠不夠的。

      3)教師的英文水平有待提高。授課教師是雙語教學重要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英文水平對教學效果的影響舉足輕重?!吨型馍绫1容^》的任課教師雖然在香港大學攻讀了博士學位,也有短期留學經歷,但尚未受過系統的、專業的英文授課訓練,在語言的準確性、規范性以及中英文互換等能力上,與專業英語教師存在客觀的差距,對英文授課也需要適應,因而也會影響到教師的授課質量?!吨型馍绫1容^》是針對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因此對授課教師本身的英文水平的要求也較高,需要教師較全面地掌握中外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沿革、現狀和改革新動向等,用英文熟練表達出來,并能和學生用英文進行無障礙的雙向溝通,從而達到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4)教學計劃有待改進。近年來上海政法學院積極推動雙語教學,不少院系也嘗試開展雙語教學,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僅開設了《人口學》和《中外社保比較》兩門雙語專業課程,《人口學》是惟一的雙語必修課程,《中外社保比較》是唯一的雙語選修課程,且《人口學》安排在大二上學期授課,《中外社保比較》則設置在大三下學期選修,兩門雙語課程間隔時間長達整整一學年之久。這表明當前的教學計劃對雙語教學的開設課程和開設時間缺乏系統、科學的設計,無法保障雙語訓練的連續性,也不利于檢驗推行雙語教學的效果。

      4 對進一步推行雙語教學的思考

      為了進一步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筆者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進行如下探索。

      1)堅持雙語教學改革,積極改進教學條件。雙語教學首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專業知識和外語學習這兩者的關系。在雙語教學逐漸成為現代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大趨勢下,學生們也認識到了雙語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學習中,雙語教學實踐卻傾向于犧牲專業知識而側重英文教學,那么這樣的改革是本末倒置的。因此,對于教師資源和學生條件不太優越的學校而言,需要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改進教學條件,逐步推進雙語教學,如大力引進歸國留學人員,加強現有教師外語培訓,提高英語水平,改進雙語教學方法;改善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強化其英語應用能力;根據專業實際情況,全面調整教學計劃,確立雙語教學課程體系,雙語教學難度從低到高,確保雙語課程教學的連續和均衡。

      2)探討積極有效的雙語教學形式。教學是教師授課與學生學習的結合,因此雙語教學必須要考慮到選課學生的英語水平?!吨型馍绫1容^》雙語課程的主要授課對象雖然是大學三年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同學,但少部分是二年級本專業或者外專業的同學,因此同學們自身的英語水平不盡相同。另外,同學們對這種英文授課為主、中文為輔的雙語教學形式的接受程度不同,有的同學接受目前的英文授課、中英文板書的形式,有的同學希望用英文講授、中文板書,有的同學建議用中文講授、英文板書,有的同學提出同時學習中英文教材等。這說明學生的需求是不同層次的,雖然可以為其提供相應的教學活動,以改善教學效果,但由于師資有限等現實,在短期內實行分類教學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雖然母語教學比雙語教學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但同時學習中英文教材,對于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隨時進行雙語轉換等存在較大難度,也可能對教學效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雙語教學推進工作中,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從易到難,逐步地增加外語講授比例,最后實現全英文授課。

      3)改善雙語教學的考核激勵制度。從根本上推動雙語教學工作,就是要從授課教師和選課學生兩方面來著手。雖然上海政法學院大力支持雙語教學,例如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雙語課程建設、院級重點課程建設中對雙語課程實行傾斜政策、開設雙語課程后計入多倍教學工作量,但教師開展雙語教學,其備課難度遠遠高于中文教學,加上選課制的實施,雖然有的教師有心想開設雙語課程,最終卻因學生選課人數不夠而取消開班,有的教師卻因學生對雙語課程的評價不高而不愿繼續開班,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教師開展雙語教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選擇雙語課程,其所修學分并未和授課教師工作量所計算的系數同步增加,而且在專業知識和英語學習兩者不能兼顧時,由于對自身英文水平評價較低,會傾向于考慮中文學習,放棄難度較大的雙語教學。如果教師和學生都對雙語教學認同不高、缺乏熱情,那么開展雙語教學工作必然會很困難。因此必須從師生兩方面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大對雙語授課教師的支持,例如通過適當降低現有雙語課程工作量計算辦法從而鼓勵教師先開課、逐步提高雙語比例,同時設立雙語教學專項教學項目,通過國外進修、相互聽課、探討交流等方法幫助授課教師改進雙語教學效果等;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雙語教學宣傳,強化雙語教學的重要性,營造雙語教學氛圍,對選修雙語課程給予學分計算上的傾斜等。

      參考文獻

      [1]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China's State Council.China's Social Security White Paper[EB/OL](2004-09-07)[2013-09-11].http://.cn/english/doc/2004-09/07/content_372369.htm

      [2]Feldstein M.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2):99-107.

      [3]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Statistical Communique on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Development in 2008[M].Beijing: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2009.

      [4]Beveridge W.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EB/OL].(1942-09-01)[2013-09-11].http://sochealth.co.uk/history/beveridge.htm.

      第4篇

      【關鍵詞】實踐教學 改革探索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2-0047-02

      一、引 言

      服務社會、促進就業和社會對畢業生的滿意度,是高等職業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實踐教學是高職高專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環節,是人才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我校圍繞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學生專業技能明顯提高,在大學生技能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生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的通過率明顯提高,大多數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適應期短,上手快,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為提高我校就業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文作者曾多次主持或參與本校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收到了不少的啟迪,下面就實驗實訓室建設、實踐教學方法創新、實訓教學考核等三方面談幾點體會,供相關專業的人員參考。

      二、實踐教學改革的成效和體會

      1.建設高質量的實驗實訓室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

      在學校各級領導的重視下,實踐教學的投入不斷加大,新的實訓室不斷增加,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的硬件平臺逐步改善。在實驗實訓室建設時,本人的體會是:必須認真、細致的調研、規劃,合理的購置設備,充分考慮實驗實訓室的系列性、先進性、多項性(多專業、多學科)和實用性,在有限的建設費用內,避免設施重復建設、利用率不高的現象。建設的實訓室應能達到:讓學生盡可能多受到實踐訓練,接受到更新的知識,學到更實用的技術。例如,我校電力工程系目前就電力二次方面,已具有發電機、變壓器、10KV線路、35KV線路、110KV線路及220KV線路等相對應二次系統的實訓設備,實訓設備已形成系列且利用率極高。如電力二次系統實訓室,每學期擔負著電力系統自動裝置、變電站綜合自動化、電力系統微機保護等課程的實驗教學及繼電保護綜合實訓、電力二次系統實訓等實訓教學任務,涉及的專業有發電廠及電力系統、供用電技術、電氣自動化、電力系統繼保及自動化等我校有關電力類專業;同時,每年完成多期的專業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任務。尤其是在基于工作過程一體化專業課的教學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實訓設備――現場資料――兩者對比”三步教學法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舉措之一

      盡管近年來學校對實驗實訓室建設投入較多,實驗實訓設備與生產現場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由于電力二次設備技術更新快、價格貴等特點,現有電力二次方面的實訓設備種類和數量仍然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經過實踐,我們采用“實訓設備――現場資料――兩者對比”的三步教學法(簡稱三步教學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叭浇虒W法”的第一步是首先利用現有的實訓設備、實訓教材進行教學,在教師的講解下使學生通過實物學習,對設備的結構、原理、操作、調試達到脫開教材能夠講解與操作;“三步教學法”的第二步是對生產現場(現場某一變電站)的圖紙資料進行學習,選擇的圖紙資料與第一步學習的內容相似(但有一定的擴展)。這一步的學習只有圖紙資料,沒有文字解釋,教師根據資料提出問題,學生同小組討論、自己總結完成,本步驟的教學目標是在擴展知識的同時,主要訓練學生分析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步教學法的第三步是教師將實訓設備與現場的圖紙資料對比,進行講評總結,本項的目標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達到逐一旁通的效果?!叭浇虒W法”第一步教學是通過實物教學,直觀性好,學生邊學邊做,很快能夠達到學習目標;在第二步教學時,由于采用真實變電站的圖紙資料,學生有一種親臨現場的感覺,對問題的討論、學習興趣更大,教學目標總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在第一、第二步的基礎上,教師采用啟發、對比實施第三步教學,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更深刻,對今后知識的學習欲望更加強烈。

      總之,“實訓設備――現場資料――兩者對比”三步教學法,經過繼電保護實訓、電力二次系統實訓、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實訓等實訓教學的反復實踐,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該教學方法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舉措之一。

      3.加強過程監督,實施完善的考核制度是提高實踐教學的必要手段。

      在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中,我們將實訓課程考試與職業技能鑒定的技能實操考試合二為一,考試按照技能鑒定考試的方式進行。在實踐中發現實訓過的內容,甚至是多個實訓環節曾經練習過的內容,一部分學生在考試時仍然不會操作或者不能完全正確操作,經過分析并與學生座談,發現問題出在實訓過程中監督力度不夠,實訓考核制度不夠完善。經過反復實踐,建立了由以下四部分組成的新型考核體系:①日考核:主要檢查學生當天訓練任務的完成情況和技能掌握情況,本考核由實訓小組組長考核,指導老師抽考。②模塊考核:每一實訓環節,由若干個訓練模塊構成,每一個訓練模塊完成后,由組長考核,老師抽考。③技能鑒定:完成某一實訓環節實習后,組織學生參加技能鑒定。④整個環節總考核:當整個實訓環節完成后,根據日考核、模塊考核、實訓報告、技能鑒定及整個環節中的考勤、值日等多項成績,給出本實訓的總成績。這一考核體系保證了學生訓練中的過程控制,加大了實訓過程的監督和考核,實施后實訓教學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三、結束語

      現實表明,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而實踐教學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關鍵,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是高等職業教育本身和提高學生就業、創新能力的需要。只有重視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上創新,才能更好的培養出社會所需的人才。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任重而道遠,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加強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是必備的基本素質和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高職教育;專業英語;詞匯教學

      作者簡介:毛程(1985-),女,遼寧阜新人,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石油化學工程系。(新疆 獨山子 83360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6-0226-02

      專業英語(ESP)是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除了強調基本的閱讀和翻譯技能外,更注重專業知識的英語表達以及專業詞匯的內涵和外延。著名的語言學家Wilkins曾經說過“沒有語法知識,人們很難用語言交流;但如果沒有詞匯知識,則完全無法通過語言交流”。[1]有研究表明,詞匯學習可以促進英語水平的提高。[2]可見,在專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詞匯學習十分重要。但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較薄弱,詞匯量儲備不足,甚至有不少學生的單詞發音不準確,詞性詞義分辨不清,對基本的構詞法知識知之甚少;對詞義的理解較為狹隘;對記憶詞匯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只是簡單地把英語單詞和漢語意思籠統地對立起來。目前雖然有部分研究對如何提高專業英語詞匯教學質量提供了一些參考意見,[3,4]但對于高職學生專業英語的詞匯學習來說,其目的性、功能性不強。

      筆者認為要想提高高職院校專業英語詞匯教學的質量,教師應針對高職學生的學習弱點以及在詞匯學習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采取靈活豐富的詞匯教學策略和方法。本文結合專業科技英語的特點,總結了幾種詞匯教學方法和策略,討論了如何增強學生的英語能力,以提高高職院校專業英語的詞匯教學質量。

      一、通過構詞法,加強邏輯記憶

      相較于本科學生而言,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對單詞的記憶更多的只是死記硬背,掌握一種科學的、邏輯性強的詞匯記憶方法,對高職學生的詞匯學習尤為重要。邏輯性詞匯記憶就是對英語單詞進行構詞分析,利用構詞法知識研究詞形結構,學習和記憶詞匯。大多數英語詞匯都是通過派生法(即一個詞根加上前后綴)派生而來的,專業科技英語詞匯也是如此。但有許多英語單詞人們原本很熟悉,放在科技領域后卻又另有含義;同一個詞在日常英語中具有的意義,在不同的科技專業中則表示出一種甚至幾種意義差別很大的不同含義,這也是專業英語詞匯的一個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向學生傳授合成法、派生法、轉換法等構詞方法,學生掌握這些詞匯記憶方法后,可以以點帶面,舉一反三,在短時期內迅速增加詞匯量。

      1.合成法(compounding)

      部分專業英語詞匯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構成的一個新詞。兩個詞一旦結合成復合詞后,語義有的是原來兩個詞的語義疊加,有的是從中引出了新的語義。

      例如,overheat是由over(過、超)與heat(熱量)組成,意為“過熱”;workholder是由work(工作)和holder(夾具)構成,意為“工作夾具”。這些只是原來詞義的疊加,只要掌握組成詞的專業含義,合成詞的詞義也就很容易理解。但“Greenroom”不是“綠色的房子”而是“演員休息室”,“restroom”常翻譯為“公共廁所、洗手間”,這類合成詞超越了原來組成詞匯的語義,引出了新的語義。在教學中,可通過從原有語義引申到新語義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記憶詞匯。

      2.派生法(derivation)

      派生法是通過在詞根前、后加上前綴或后綴而派生出的一個新詞。其中前綴改變詞的意義,后綴除了改變詞義,也改變了詞性。構成派生詞的詞綴構詞能力很強,大多來源于拉丁語和希臘語。

      例如,“anti-”這個前綴有“與…相反”之意,“freeze”有“冷凍、凝固”的意思,那么“anti+freeze”就是“防止+凝固”,在化工英語中就是“防凍劑”的意思,同理,“antifriction material”就是“耐磨擦材料”?!癿ono-”這個前綴表示“單一”的意思,那么“monoacid”是“一元酸”、“monofuel”是“單元燃料”。再如,“-er”或“-or”可以表示“人或物”,那么“distribute+or”表示“可以分配的東西”,“distributor”即是“分配器、分電器”。這樣既改變了詞義(“分配、分發”變成“分電器”),又改變了詞性(動詞變為名詞)?!?ane”是“烷烴”的后綴,那么甲烷、乙烷、丙烷等烷烴的詞匯構成末尾都出現了“-ane”:methane(甲烷)、ethane(乙烷)、propane(丙烷)。按照這個思路,學生只要有針對性地牢記專業詞匯的基本詞根和常用前后綴,就可以舉一反三、循環記憶、事半功倍,迅速擴大專業英語的詞匯量。

      專業英語中常見的前綴有:in/im,a,anti,sub,en,mega,multi,semi,tele,medi,up,hyper,kilo,auto,micro,inter;后綴有:er/or,ee,ment,sion,tion/ation,ity/bility,ness,ship,ize,less,alice,ence,hood,able,fill,ly等。

      3.轉換法(conversion)

      還有一些詞既在普通英語中使用又在專業英語中使用,我們可以把這種一詞多義、詞義多變的經典學科基本詞匯稱為半技術詞匯。[5]這些日常詞匯經轉義后被賦予了新的詞義,變成了科技英語專業詞匯。比如:collar(衣領)——墊圈、法蘭盤,bush(灌木叢)——襯套、軸瓦,energy(精力)——能量、能,moment(片刻)——力矩,base(基礎)——堿,Spring(春天)——彈簧,Bear(熊)——軸承,Cell(細胞)——電池,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的聯系,講清這類詞匯由普通詞義向專業詞義轉變和演化的過程,并列舉例句加以說明。

      二、通過聯想法,擴大詞匯量

      由某一事物(或觀念)聯想到另一事物(或觀念)的心理過程,可以促進人的思維、記憶和想象等心理活動。高職學生的詞匯量小,并且他們沒有意識去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在高職專業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同義詞或近義詞、同類詞或形近詞、反義詞等;或者由一個詞擴展出若干個含義與之相似、詞性不同的詞。根據聯想的規律幫助學生記憶新單詞,復習已經學過的單詞,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起詞匯網絡,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增加詞匯量。

      例如,在表示“由…組成或構成”這個意思時,可以用“be composed of”,也可以用“consist of”,還可以用“be made up”;表達“分類”就用fall into、be referred to、separate into、be divided into、be subdivided into等詞組;表達“工件、零件”的專業詞匯有work、workpiece、part、piece、member、component、hardware等;“in junction with”與“together with”都可以表示“與…一起”,等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用英語交流專業知識時用詞不會過于單一,同時也擴大了詞匯量,豐富了英文寫作詞匯,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三、讓詞匯教學不再枯燥

      高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較弱,而且他們往往在通過英語B級考試后,就失去了學習英語的動力,尤其對于專業英語更是毫無興趣。因此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努力讓學習不再枯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尤為重要。

      1.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

      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科技專業英語單詞,使學生記憶英語專業詞匯更為輕松。例如,“水套”翻譯成英語是“water jacket”,該詞組由兩個簡單的單詞組成,將其直譯,就是用水做的夾克。而水套就是環繞著氣缸和氣缸蓋的水腔,用以儲水并可以對氣缸和氣缸蓋進行冷卻,就像穿著水做的夾克一樣。再如,“series”是“系列、連續”的意思,“in series”是把一系列物體一個挨著一個地連在一起,對于電路來說就是“串聯”。

      2.在教學中引入西方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

      在教學中,把枯燥的單詞與時下流行的西方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聯系在一起,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其注意力?!皌ransformer”是科幻大片《變形金剛》的英文名,但它也是“變壓器”的英文翻譯;“adopt”有“采用、接受、收養的意思”,在講到“收養”這個意義時,可以引用《功夫熊貓2》中的一句話,在阿寶問他的鴨子爸爸“Where did I come from?”時,鴨子說“You might have been kind of…adopted”,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adopt”的記憶。

      3.東西方文化背景

      詞匯是文化信息的縮影,它們常??梢悦舾械胤从橙藗兊纳鐣顒?、思維方式、心理過程和價值觀念等。[6]包括專業英語在內的所有英語學習都應該是一種文化的學習。例如,在講解“separate”這個詞時,可以引入一個習語“separate sheep from goats”(區分好壞),短語中的“goats”(替罪羊)出自《圣經》的典故。再如,“dog”在機械專業中是“止動器”,在氣象學中是“日虹”,在英語俚語也經常出現。比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這就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這種異同也可以在“cat”、“dragon”“peacock”等動物上體現出來。

      加強詞匯文化內涵學習,在教學中引入東西方文化知識對比,在講解單詞和短語的字面意思的同時,結合其涉及到的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及詞源典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認識到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寓教于樂,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四、總結

      專業英語詞匯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千秋,而英語詞匯的記憶方法也是層出不窮,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在教學中通過基本構詞法來記憶單詞,通過聯想法來擴展單詞量,通過各種生動的、寓教于樂的教學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一定有助于學生對專業英語詞匯的理解、記憶和運用,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提高高職專業英語詞匯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Wilkins,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2.

      [2]Wen Qiufang.Learner Variables to Learning 0utcome[D].Hong Kong: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3.

      [3]朱振英,潘洪良.高職院?!肮W結合”英語教學模式探討[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9(10):107-109.

      [4]羅清芳.活記單詞巧拆句子提高專業英語學習效果[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1,(4):86-87.

      第6篇

      【關鍵詞】默會知識 獨立學院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11-0035-02

      “我們知道的要遠比我們能夠說出的多?!盵1]這是波蘭尼關于默會知識的理論核心。波蘭尼認為:“知識具有默會的成份,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傳的。從這種意義上說,知識也是具有個人性質的?!盵1]不純粹通過言語傳達,通過觀察、領會和操作實現默會知識的潛在表達。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文字記錄的知識就是知識的全貌的傳統認知,因為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認知成果不一定能發展成理論,相反,人們由實踐所獲得的知識有一大部分是默會知識。[2]

      獨立學院是我國本科教育的一種新型辦學模式,它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其辦學宗旨。獨立學院更多的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因此它在課程環節設置上更多的強調實踐環節的課時安排,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這既符合獨立學院的教學目的,也符合獨立學院學生的群體特征。默會知識依托實踐得以傳授的特征與獨立學院對于實踐教學的特殊要求,為我們探索基于默會知識理論下的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提供思考和啟示。

      一、默會知識的概念

      默會知識也稱作“緘默知識”、“隱性知識”或“意會知識”,是默會知識理論的核心概念。代表人物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被譽為“朝圣山三巨星”之一的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那么什么是默會知識?在波蘭尼看來,“人類有兩種知識。通常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地圖、數學公式來表達的,這只是知識的一種形式。還有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表達的,例如我們有關自己行為的某種知識。如果我們將前一種知識稱為顯性知識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后一種知識稱為默會知識?!盵1]顯然,默會知識是相對于顯性知識而言的。

      顯性知識是能夠明確地表述的知識,它可以量化,可以定義,是一種能夠憑借書面文字來表述,通過言語來轉述、傳授的知識。而默會知識則無法量化或予以文字化,無法通過言語形式來傳授、轉述,它存在于人的預感、直覺、情感、價值和信仰等中,它是由經驗和行動發展而來的,蘊含于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通常通過高度互動式對話、說故事和分享經驗等方式來進行傳播。默會知識的擁有者通常無法通過語言或其他溝通方式來向他人描述所擁有的知識,甚至默會知識的擁有者通常是在沒有認知和了解的情況下使用到這種藏于自身意識的默會知識。默會知識是非常個體化的,擁有者通常很難或不可能與他人來進行分享,同時,默會知識也是非常內化的,默會知識擁有者感知默會知識的知覺,通常也是一現即逝的。

      不同學者對于默會知識有不同的闡釋和理解。Ikujiro Nonaka將對默會知識的理解歸納為兩個層面:一是技術層面,包括非正式的個體技巧,或者如我們所說的知道如何做;二是認知層面,包含根深蒂固于我們腦中的信仰、理念、價值、心智模式會影響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3]在此闡釋基礎上,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一個不會描述如何讓自行車騎得既快又穩的人可能是一個騎車高手,一個高明的機械師不依靠任何儀器而單憑聽覺或觸覺就可以判斷出機器和引擎的種種故障。至此,默會知識的概念和內涵也就更為清晰和明了。

      二、默會知識的特征及其對獨立學院實踐教學的指導意義

      獨立學院是一種新型的辦學模式,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其主導辦學宗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在實踐操作演練和工作中展現學生的應用才能是獨立學院一以貫之的教學目標。而默會知識通常蘊含在實踐過程中,如何充分地利用這種潛在的默會知識,如何抓住默會知識的特點提升實踐教學的效率和水平,這對于獨立學院的實踐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默會知識有其顯著的特征:

      1.情景依附性

      默會知識的獲得總是與特殊的問題或任務的情景聯系在一起,是對這種特定問題或任務情景的一種知覺綜合把握,它通常鑲嵌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中,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的說明,只能在行動中展現、被察覺、被意會,當這種實踐活動并未發生時,我們難以感覺到此時默會知識的存在,而當這種相同或相似的實踐情景再次出現時,附著于個體的默會知識就會自然的被喚醒,再現于對問題的解決當中。

      顯然,這種悄無聲息而又無處不在的潛在默會知識在實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如何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教學體系中的比重,如何重新認識實踐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知識能力的重要性,這些問題為提升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水平提供重要的思考。獨立學院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理論功底和同類一本和二本學生相比略差,純粹的或過多的理論教育只會讓他們感覺枯燥和乏味,甚至抵觸,而獨立學院的學生具有綜合素質較強的特點,快速接受新生事物和從旁觀他人的實踐中找到動手訣竅是他們的特長,我們在教學環節設置中,更多的安排課程實踐環節,讓潛在的默會知識更多的融入學生的實踐當中,在更多的情景中喚醒學生這種無形的默會知識,抓住獨立學院學生的群體特征,提升他們的能力水平。

      2.學徒制傳遞

      默會知識不同于明確知識,它不能通過教育培訓機構、大眾媒體等正規形式傳遞,它的知識傳遞過程不能同時為不同的人所分享,知識的傳與授的過程只能在個體與個體之間展開,它的這一特征是由默會知識本身難以言傳,連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也無法表達清晰的特點所決定。這就為我們在獨立學院實踐和教學體系中建立一種“師徒一對一”培養模式提供思考。

      獨立學院的學生相對缺乏穩坐課堂接受理論知識傳授的自覺性,在實際操作中讓他們自己動手或到實習場合親身體會實踐操作過程,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將課堂放到實習基地,與實習單位聯合培養學生,讓他們與實習基地或實習單位的指導老師或師傅建立一對一的師徒關系,學生和“師傅”一起上班,跟隨“師傅”一起進行實踐操作,讓這種極其個體化的默會知識在“一對一”的操作演練中得以傳遞,默會知識的學徒制傳遞特征為獨立學院的實踐教學體系設置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3.自動性與非批判性

      默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和運用都不受個體主觀意志的控制,通常是以靈感、訣竅、習慣、信念與個性的方式顯現,而默會知識的運用者也很難在確定的時間、確定的地點,以確定的方式有目的的運用到這些知識,默會知識的形成、存在以及接受者對它的接收都具有自動性,不具有目的性和事先安排性,它無法通過推理或者程序設定而獲得,因此默會知識也不可能像顯性知識那樣通過理性過程加以反思和批判,它具有不可批判性。

      抓住默會知識這一特征,聯系獨立學院學生好動手愛實踐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將更多的課程放置到實踐環節中去完成,可以更多的為學生提供實踐訓練場所,一方面加強實踐環節課時量,完全通過實踐學習技能,另一方面在理論課程之后直接進入實踐操作,在兩者互融互補中接受和消化知識??偠灾?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訓練,讓學生在實踐環境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實踐操作習慣和訣竅,運用到自作演練中,無形中形成個體知識能力,自動提升自我能力水平。

      三、默會知識對獨立學院實踐教學的啟示

      1.重新詮釋“掌握知識”的內涵,尊重學生個體的默會知識。

      “掌握知識”這一要求不僅包括客觀的、明確的顯性知識,也應包括自動的、潛在的默會知識。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能力水平的提升僅僅依靠邏輯嚴謹的理論知識顯然是不夠的,尤其是在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獨立學院這種特殊的辦學模式下,在學生理論知識相對欠缺的特定條件下,強調主動建構學生自身必要的默會知識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默會知識理論以它的實踐證明這樣一個簡單的教學原則:學生親歷體驗和直接經驗的獲取在教育過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再好的教師,再好的教學也不能替代學生通過親歷的方式獲取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極為重要的默會知識。[4]

      當然,強調“知識”結構內涵中“默會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須以尊重學生個體的默會知識為前提,在理念上,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自我默會知識的存在,并充分相信其潛在的巨大能量;在教學中,我們要弱化教師的“強制”教育,改變教師將知識“強加”于學生的教育形式。實踐證明,教師強加給學生的知識越多,學生基于自身默會知識的探尋和建構就越少,提升學生自我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就越難實現。獨立學院的實踐教學更應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默會知識,最大量地挖掘學生在實踐中的領悟和理解能力。

      2.加強教師對默會知識的認識,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教學過程是一個知識多元化吸收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顯性知識的傳遞和掌握,也有通過實踐活動領悟和獲得默會知識,這既是一個知識的接受過程,也是一個知識的體驗過程,傳統的教育模式遵循群體授課原則,以班為單位,以教師為主體,以主動講述和被動接受為主要傳授模式,教師充分抓住顯性知識的特征進行講授,顯然,這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淹沒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我學習能力,扼殺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在當今教育理念下,教師要認識到教學過程中兩種知識存在的同等重要性,尤其要改變以往重顯性知識輕默會知識的教育理念,充分意識到默會知識在教學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此理念基礎上,獨立學院的教學應該充分掌握獨立學院的學生特征,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安排上,更多的激發學生自我默會知識的形成,更多的培養學生通過默會知識發現問題的意識,讓實踐活動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3.重新認識學徒制在教育中的作用,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

      波蘭尼十分強調傳統手工藝時代的學徒制形式在當代教育中的借鑒作用。在他看來,“不能夠詳細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過規則的方式加以傳遞,因為它并不存在規則。它只能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加以傳遞。當科學的內容在全世界成千上萬所大學被教授的時候,科學研究不可能詳細描述的技巧卻一直未能滲透到大學教學中來。――好的學習就是服從權威。你聽從你導師的指導,通過與他競爭,科研新手就能不知不覺地掌握科研技巧,包括那些連導師也不是非常清楚的技巧。這種默會的技巧只有通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無批判的模仿才能被消化?!盵1]波蘭尼突出強調“一對一”的師徒指導關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知識通過師徒之間的彼此相處得以傳遞,這種傳遞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過程,而是在相互接觸中一種潛移默化的體會與領悟。

      學徒制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徹底打破了現今普遍使用的集體授課形式,集體授課制局限于教師的主觀講和學生的被動聽,知識的傳遞處于一種固態的交接過程,這種授課形式很難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尤其面對基礎知識相對較弱的獨立學院學生,這種授課形式的局限性和弊端也就表現得更加突出。針對獨立學院的學生特點和現狀,推行師徒制的實踐教育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觀察中模仿和操作,這一方面解決了他們不喜歡端坐課堂接受教育的問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獨立學院學生好動愛問的性格特征,學徒制形式下的實踐效果大有改觀。因此,在獨立學院這種新型的辦學模式下,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參考文獻

      1 [英]波蘭尼.個人知識(許澤民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2 郭 強.現代知識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第7篇

      關鍵詞:會展英語;會展專業人才;教師;教材;教學改革

      會展活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在一定時期內的產物,這一產物所表現出的某種經濟形態,即會展經濟也就應運而生。過去的幾十年間,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經濟合作的日益增加為會展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如今的會展經濟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現代服務貿易型產業,它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和發展,它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國際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高技能的會展專業人才對于會展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那些既懂會展操作又能用英語進行國際交流的復合型會展英語人才更是發展會展經濟所必不可少的。

      一、高職會展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及任務

      高職會展英語課程是會展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技能課程,其教學仍然符合高職外語教學的一般規律,即進行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的訓練。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英語來從事會展調研、會展策劃、會議與活動管理、現場運營管理、行業規劃及研究等工作,特別是要培養學生在英語環境下從事國際性大型會展項目運作的能力。所以,會展英語的教學任務應針對以下三個目標:(1)繼續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和能力;(2)講授與會展相關的專業知識;(3)培養應用會展專業知識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幫助學生最終實現用英語進行會展活動的實際工作能力。

      二、高職會展英語教學的現狀

      會展英語人才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我國的高職會展英語教學并不成熟,就教材來說,還未形成一套科學的、有效的教材系統。教材的編者們大多都是根據自己對會展英語的了解和認識來著書,對部分專業名詞的解釋不夠精確不夠權威。另外,市面上的會展英語教材缺少相對應的練習材料及輔助資料,比如參考資料、書籍、視聽音像資料以及教學軟件。因而,現有的會展英語教材不但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知識需求,也難以適應會展經濟發展的要求。此外許多高校缺少專門的會展英語教師,會展英語教師多是由原來的大學英語教師充當,這部分教師雖有豐富的英語知識,但由于不懂會展,不了解會展業的專業特色,上課時還是采用老式的英語教學法,在課堂只是賣力的講授語法知識,其結果是會展英語教學失去了自己特有的實踐特色和專業特色,這樣的專業英語教學極大的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很少有機會參加實踐訓練,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力和交流水平得不到應有的提高。這些問題表明雖然經濟的發展急需會展類專業人才,但會展英語教學并不成熟不完善,可以說還在初級階段,因此我們要加快會展英語的課程開發,努力提高會展英語教學的實效性。

      三、高職會展英語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根據當前會展英語教學的現狀結合會展業發展的態勢,各高職高專必須迅速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調整:

      3.1科學設置課程,合理安排教學課時

      為改變忽略會展英語教學的局面,高職高專的課程設置必須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院校應根據會展專業的特點進行人才培養的設計,要特別重視課程的針對性,會展的課程設置要由業內的資深的專家指導委員會把關。在課時設計上應該靈活,學時安排根據需要而定。另外還可以探索設置合理的會展英語等級考試或會展師資格考試。建議組織會展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在適當時機推行新型的會展英語等級考試和會展師資格考試制度,以切實促進學生對會展英語學習并提高他們的會展技能,從而增強我國會展業在國際中的競爭能力。

      3.2加大校企合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高專院校在加強對從事會展英語教學的師資隊伍規劃和培養中,應積極邀請會展業界人士參與到教師隊伍中來,大力實行校企合作,從而做到教師與企業專業人士的無縫對接,盡快建立起一支英語水平高,又熟悉會展專業知識的富有專業英語教學經驗的英語教師隊伍。同時加強各兄弟院校間會展英語教師的學術交流,積極開展會展英語教學法的研討,認真解決會展英語教師實習與業務培訓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大力提高會展英語教學質量,以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我國會展業對會展英語人才的需要。

      3.3加快會展專業英語教材的編撰,

      高水平的教材建設是保證教學改革順利實施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為培養高素質的會展人才會展專業英語教材應做到:第一,教材建設必須以課程建設為依據,結合課程體系來改革。根據會展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然后確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細化,還要制訂教學大綱規范教學內容的實現。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特別要注重實踐教學內容的優化綜合,力爭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加大實訓的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教材建設的基礎工作才能做好,教材選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校企聯合共同編寫會展英語教材。在教材編著者的組織選擇上,注重行業專家與教師的結合,發揮高校教師了解會展英語教學規律和教材編寫規范要求的優勢以及企業第一線人員熟知會展行業的規范和流程的特長,使兩者聯合編寫教材,從而保證教材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第三,教材的知識編排體系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內容覆蓋面要涉及會展的整個流程,貫穿會議和展覽兩條主線,能反映整個會展類相關學科的基本內容。同時,將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的習貫穿于每一個會展流程,使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學”,通過實踐各種會展實務運作來提高學生有效的交際能力。第四,構建立體化教材。會展英語立體化教材的建設不應是僅僅局限于教材載體形式的立體化(包括紙質教材、電子教材、網絡教材等),而且還要體現在教材使用方式的立體化(包括課堂教學教材、課外自學教材、復習備考教材等),教材涵蓋教學環節的立體化(包括理論教學教材、實訓教材等)以及教學內容的立體化(包括傳統內容、現代內容、相關學科內容之間的聯系、行業的發展趨勢等)。通過這樣的全方位的立體化教材建設,能夠促進任課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3.4利用產學結合,倡導教學方法的創新

      會展英語的教學除了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角度出發,積極鼓勵教師改進和更新教學方法,使學生課堂里學到的知識能在實際工作中運用,力求使教學過程交際化。通過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如讓角色扮演,對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參觀實踐,案例分析、模擬練習等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互動式的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勇于運用所學的專業語言知識進行學習和思考。另外,要求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與會展行業協會建立起廣泛的聯系,與重點展覽館、展覽企業共同進行產學研合作,為學生在實踐性的環節上作好鋪墊。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應強調課堂教學與實踐環節的緊密結合,教師組織學生到企業生產一線鍛煉和學習,參與企業項目的開發,并將合作的成果直接反饋到人才培養和教學計劃制定的過程中。

      只有以就業為導向,積極尋求企業單位的支持,探索用人單位的需要,實行產教結合,才能充分提高會展英語教學水平,培養出真正符合會展業需要的高水平人才。(作者單位:1.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2.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

      注:本文為秦皇島市科技局2012年度軟科學研究計劃《基于環渤海經濟圈教培市場需求的高職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2025A010

      參考文獻:

      [1]陳燕.高校會展專業教育的現狀及特點分析[J].中外企業家,2009,(9).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