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29:27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我國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形勢
作為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畜牧生態經濟的發展需要滿足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不過在當前的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同時,只有很少的區域意識到了生態以及環保的重要性,當前生態經濟發展緩慢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比如,缺乏科學的畜牧生態經濟發展制度,養殖人員素質較低等,都會影響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進程。目前的畜牧生態經濟完善程度較低,而且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不斷的提高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水平,需要對其有更多的重視,比如可以利用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科技相融合,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也可以保證經濟效益[1]。
2我國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政府需要給予大力的支持。在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主要體現在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把控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科學監督和調控,而且需要結合畜牧生態經濟市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要制定科學的畜牧生態消費措施,并且要用合理的法律來保護畜牧經濟市場的發展,在發展的同時,政府支持可以推動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給予更高的關注,可以提高起市場競爭力,重視畜牧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等,為畜牧生態經濟的發展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2]。2.2注意環境保護和衛生。在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良好的環境條件有助于動物的健康成長,所以需要重視環境的作用,比如引進清潔生產的理念,并且要注意在動物的產前、產中和產后進行清潔生產,確保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同時也要為動物提供足夠空間的養殖場地,盡量減少畜禽污染,合理的空間安排能夠為動物帶來更好的環境,不過這一空間的設置也要保證合理,不可過大也不可過小,否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此外,還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動物飲水問題始終是一個關鍵問題,避免水資源浪費,同時也要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為了更好的促進畜牧生態經濟的發展,需要重視動物的福利,比如動物生長的環境以及動物的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況等。動物福利一般有生理、衛生、心理福利等,而且要保障動物在較寒冷的環境下不會挨餓受凍,在炎熱的環境下不會難以忍受。因此要求為動物提供符合科學標準的福利,不斷的完善飼養方式以及環境的建設,保障動物的健康。2.3進行合理的營養搭配。動物的飼料要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因此在調整動物飼料的過程中,最好可以結合科學的方法,并且添加一些無害的添加劑,減少畜禽排放物中的氮污染。因此在進行營養搭配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幾點要求,第一要注意調配糧食的營養,營養的調節,主要是包含糧食營養調節以及能夠調節消化系統的調節技術。第二,要使用特制的調控劑,注意根據飼料的情況進行合理的調配,然后注意環境的保護,使用環保的添加劑,制定調控秘方,并且要通過科學技術進行再一次的加工,還可以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提高飼料的使用價值,不過在使用添加劑的時候,拒絕使用抗生素類藥物。第三,飼料的調配,需要分析傳統飼養模式的弊端,在當前的條件下,要選擇符合現代動物生長的飼養模式,比如采用分段飼養的方式,對不同禽類采用分開飼養的方式,都是符合環境保護的他要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飼料的浪費。如果將公和母進行分開飼養,則有利于養殖人員對動物進行針對性的營養調節。第四,要注意改變飼料的工序,比如采用粉碎等方式,能夠更大的發揮飼料的營養價值,結合調查分析,飼料如果采用膨化的方式,營養價值會發生質的變化,如果是粉碎后的飼料,會幫助動物更好的消化[3]。
隨著動物的不斷成長和發展,動物的產品也會質量越來越高,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的走向國際。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就要注意環境的優化、飼養模式的優化以及政策的扶持,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需要引起更多的關注。
作者:王啟席 單位:山陽縣南寬坪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參考文獻
[1]董全民,趙新全,徐世曉,趙亮,周華坤.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三江源區生態畜牧業優化經營模式[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04).
1井岡山生態經濟現狀
1.1區位條件井岡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東臨江西泰和、遂川縣,南鄰湖南、炎陵縣,西靠湖南茶陵縣,北接江西永新縣,是江西省西南的門戶。全市現有21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4.8萬余人,總面積約為1308kfn2。
1.2現狀井岡山地處贛西南低山丘陵區,屬于典型的欠發達地區。由于區位和自然條件的影響,除少數城區及旅游開發區以外,大部分地區還處于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特別是廣大農村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較為普遍,很多山區農民依然過著“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生活依然貧困。井岡山市生態基礎和條件好,具有很大的生態經濟發展潛力。井岡山要堅持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構建生態經濟高效、生態社會和諧、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生態旅游城市”,走出了一條落后山區縣域可持續發展道路。筆者分別從井岡山生態產業建設、生態文化建設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構建井岡山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體系,力爭將井岡山建設成為以生態產業、生態文化和生態景觀為特征的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生態環境良好、資源永續利用的生態市。
2井岡山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以科技為先導。培育井岡山特色生態產業區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生態產業作為支撐,井岡山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培養一批富有特色、競爭力強、環保型的生態產業群,作為井岡山市生態經濟建設的核心和支柱。按照現代生態經濟學的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地理和資源優勢,系統開發地域資源。因地制宜發展井岡山特色生態工業、生態農牧業、生態林業及生態旅游業,壯大井岡山縣域經濟,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2.1.1積極發展井岡山特色生態農業。井岡山要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作物布局,使傳統農業向高效的生態農業轉型;農業結構調整要緊緊圍繞優質、高產、高效這一戰略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規模求發展,以企業作后盾,大力發展井岡山特色生態農業。有機茶、中藥材、花卉、竹筍、金桔、生姜等一直是井岡山市頗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特產品,市場前景廣闊。井岡山市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和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無污染綠色有機食品,充分利用并打好“井岡山”這張綠色品牌,延伸綠色食品產業鏈,大幅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生態農業效益。改變傳統的“糧豬型”農業生產模式,在保證井岡山市糧食生產安全的條件下,加快發展畜禽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發展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探索適合丘陵、坡地的“豬一沼一果”(菜、茶、魚、稻)等生態農業模式;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庭院經濟,建設具有山區特色生態旅游觀光休閑農莊,達到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統一。此外,要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加大農業科技和信息的投人,促進井岡山及周邊地區農民的持續增收和高效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2.1.2加快井岡山生態工業發展。對當前井岡山市陶瓷、造紙、硅酸鹽、花崗巖、竹木加工及農產品加工等傳統企業進行生態產業的轉型改造,使之達到生態化目標。特別是造紙、陶瓷等傳統產業對資源依賴性強,對環境影響大;應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力度,擴大產品種類,生產工藝和產品取向應逐步走向清潔、節能、節水、科技含量高的發展方向。做大做強具有井岡山特色的生態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推行“種、養、加”一條龍,走農業工業化道路。積極發展醫藥、電子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大企業的科技創新投入,增強井岡山經濟發展后勁,減少對資源的過分依賴,實現井岡山市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還要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工業發展政策體系,優化投資環境,切實推進井岡山生態工業快速發展。
2.1.3大力發展井岡山生態旅游業。生態旅游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井岡山市特色的“紅色”人文景觀與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交匯與融合,為井岡山市的旅游業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條件。旅游業已經成為井岡山市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旅游客源量的逐漸增多又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井岡山市要積極開展生態旅游項目并加強旅游生態化管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遵循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自然人文景觀保護相協調的原則,將井岡山打造成為最具歷史文化品位的經典紅色旅游區。在開發紅色旅游資源的同時,深入挖掘井岡山特色客家民俗旅游資源,將農村自然生態旅游、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及民俗等休閑度假旅游項目有機結合,不僅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而且形成多元化的特色生態文化旅游帶,從整體上推進井岡山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此外,強化生態旅游的景觀學效應和城鎮化效應,在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同時,配套建設相適應的具有生態新理念的飯店旅館、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飲食、旅游娛樂等多種形式的綜合產業體系,真正把井岡山建成一個集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為一體的旅游區,實現井岡山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2誘導生態價值取向。建立井岡山市生態文化
2.2.1控制人口快速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引導山區居民向城鎮集聚。井岡山地區要嚴格控制人口總量和增長率,嚴格控制井岡山人口的增長將能夠有效地防止生態足跡總量的增長和生態承載力的下降。通過各種途徑大力發展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事業,不斷提高當地居民綜合素質。加快井岡山城鎮體系建設,加快城鎮生態產業發展和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構建良好的生態人居環境;積極引導山區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聚,使小城鎮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體,徹底改變廣大山區農民“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
2.2.2積極實行人才興市戰略。人才的缺乏是制約井岡山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井岡山生態經濟建設既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需要依靠現代科技和高素質人才而加快發展;井岡山應該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并且爭取國家各項政策對老區的傾斜,積極走人才強市戰略;同時也要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措施,不斷提高當地居民的綜合素質和科技文化水平,培養一批技術含量高農民和工人。
2.2.3倡導綠色消費模式,提高節約和保護意識。對居民綠色消費形式加以引導,提倡適度消費和環保的生活方式;合理調整消費模式,使之與生態環境更加協調,從而有效緩解由于消費而產生對生態經濟系統的壓力。加強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增強當地居民的生態文化意識,特別是要改變廣大山區居民“靠山吃山”的生活觀念。要提高全民的資源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變為自覺的行動,加大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廣度和深度,著力營造全市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2.2.4加強城鎮與鄉村生態人居環境建設。依據井岡山自然山地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等特征,形成具有鄉風、鎮俗特色的生態城鎮和生態村落。以城鎮化為契機,積極推動傳統建筑業向生態人居業的轉型。城鎮建筑布局與開發要基于傳統風格、以天然建材為主,提高傳統特色文化建筑品味和風格;鄉村景觀要新穎、別致、樸俗、生態氛圍濃郁。加強村鎮體系的人居環境建設規劃,建立全市村鎮綠地景觀網絡體系,要把村鎮環衛建設作為生態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以實施。完善公共設施建設,綜合治理村鎮環境污染,提高區域生態人居環境質量。
2.3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加強井岡山市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是井岡山市的立市之本、興市之基。近年來,城鎮建設的需要也占用了大量的農地,加上井岡山市自身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地質災害多發等一系列的人為及自然因素正威脅著井岡山市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要進一步保護和提升井岡山市的生態環境,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運用環境科學、生態經濟理論和系統工程手段,將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完整地生態經濟系統,積極建設井岡山優良生態環境。
2.3.1加強井岡山市土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集約各類用地。井岡山市土地利用要以提高區域生態承載力和維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出發點,積極實施“土地向規模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戰略,集約各類建設用地。在土地開發利用方面,應按照科學有度的原則,按丘陵山區地貌特征,可將土地分外、中、內三圈,外圈高山發展用材林,中圈丘陵緩坡發展果茶和經濟作物,內圈進行園田化建設,建成高產穩產良田。要切實保護好耕地資源,合理控制城鎮用地規模,嚴格控制農村住宅用地標準,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加大農村居民點和未利用土地的整治力度,使其向農業用地或者生態用地轉化;還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避免農民外出務工而使耕地大量拋荒現象。此外,完善廣大農村和城鎮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井岡山市整體生態承載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3.2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井岡山應加大科技的投入和研發力度,積極開發水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加快水電、太陽能、農村沼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直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消耗。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淘汰落后的技術工藝,通過技術創新和升級,減少污染產生量。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模式;實現末端治理到過程治理的轉換,對污染防治進行源頭和全過程控制,并繼續加大政府對環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時提高環保投資的利用率。
2.3.3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是用經濟的手段達到激勵人們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維護和保育,解決由于市場機制失靈造成的生態效益的外部性并保持社會發展的公平性,達到保護生態與環境效益的目標。建立我國生態補償機制,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戰略,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井岡山市為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投入了很多,卻在產業發展上受了很大制約,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首先要加強生態保護立法,這樣有利于環境財政稅收政策的穩定實施、生態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及生態環境管理的有效開展。其次,健全井岡山天然林保護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制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標準。此外,要建立生態環境防治的多元投資融資制度,在以政府投入為主要渠道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社會融資,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財政支持。
關鍵詞:生態旅游;經濟發展;可持續;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2-0-01
一、生態旅游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生態旅游是為了實現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的目標,而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游行為。在實際開展中,生態旅游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最大程度上降低旅游的負面影響,從而避免對自然地域的干擾,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
生態旅游作為重要的旅游形態之一,以保護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維持旅游資源利用的可持持續性、提供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經濟獲益為目標,強調對旅游者的環境教育,要求生態旅游管理者必須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旅游業的進步促進著經濟進步,生態旅游對于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刺激消費、刺激供應以及促進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
二、生態旅游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生態環境問題全球化的今天,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已發展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在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各類環境問題的頻繁出現使得生態旅游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目前生態旅游經濟發展并不穩定,諸多不良因素使得生態旅游經濟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旅游資源盲目開發利用,破壞浪費嚴重
目前,一些旅游區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然而開發旅游資源前,開發商缺乏對當地的自然保護區的考察、研究,不能提供相關資料作為生態旅游整體規劃依據,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導致旅游資源遭到破壞、浪費嚴重,生態旅游風景區的環境嚴重惡化。
(二)管理體制混亂、方式落后,有效性缺失
由于部分自然保護區缺乏規劃和管理,甚至將旅游區承包給旅游部門,致使旅游部門在缺乏指導和監督機制的情況下隨意經營,生態旅游業在開發建設上出現秩序紊亂現象。這就使得生態旅游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三)基礎設施薄弱,投資宣傳不到位
現在一些景區只限于局部景點,對于整個景區的系統性規劃嚴重缺失,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同時,受政府投資力度不足的影響,景區的宣傳力度不到位,旅游區的特色景觀得不到充分展現,無法達到景區知名度提高的目的,阻礙著景區的生態旅游經濟發展。
三、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分析
生態旅游作為現代旅游業產品的關鍵內容之一,是社會經濟、環境現狀要求下的重要產物。在開展推廣過程中,生態旅游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社會旅游消費的需求,有利于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促進人們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解結合相應原則的基礎上,必須深化理念,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采取有效手段,確保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建設。
(一)完善投資、規劃體系
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在生態旅游開發之前必須對當地的地理生態環進行調查、研究,擬出不同開發模式,在不同開發模式下對開發成本、成本回收進行評估。同時,制定個性化模式,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此外,要將生態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結合作為生態旅游規劃的基礎和前提,制定完善的規劃體系。
(二)完善管理體制
完善管理體制并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旅游管理機制是促進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就需要在結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對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體制,以及相應的技術和方法實施適當的引進和借鑒。同時,要注意因地制宜,開展特色化生態旅游系統的構建,建設切實有效的政策法規,從而完善相關機制,保證生態旅游經濟管理順利進行。
(三)深化生態意識
旅游區應該不斷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使游客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從根本上杜絕破壞行為的發生。同時,還要建立相關的體系,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規定,對旅游區附近的居民及游客進行約束,使旅游資源得到高效持續利用。
(四)加強人才培養
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增加員工的技能,使員工把所學的知識宣傳給游客并告知旅游活動的要求及“最佳環保操作”,從而培養出高水平的生態旅游專業的人才,是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這需要相關教育機構發揮出關鍵作用,對旅游專業學生和企業員工進行高素質的培養,確保其對旅游理論及規劃研究的科學性。
(五)擴大宣傳力度
針對一些旅游區宣傳力度不大,應采用與周邊城鄉、景區資源、信息及交通互補的等優勢加大景區宣傳力度。在相互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系統協調下進行聯合開發,實現多元化宣傳。
(六)發展地區特色文化
地區特色文化是促進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可以根據相關新農村建設的政策發展民俗旅游經濟。在展現地區民俗特色文化的同時,也使生態旅游經濟得以展現,促進當地生態旅游經濟發展,增強景區的綜合實力,加快了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寧銀蘋,陳學紅.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以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為例[J].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2]吳萬剛.龍門溪流域生態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當代經濟,2011(06).
[3]覃素素.丹江口水庫移民后靠安置區生態產業發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關鍵詞:林業;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應對經濟增長帶來的挑戰,重視林業生態建設與管理,實現林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選擇合適方式推動林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做好相關研究工作。
1林業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
1.1林業資源分布失衡
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林業資源需求量持續增加,造成林業破壞程度加劇,出現不同程度的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問題,直接威脅到當地生態系統穩定,影響到林業健康發展。開發與利用林業資源過程中,缺少完整的計劃,造成林業資源總量持續減少,培育的樹種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
1.2林業補償機制不完善
林業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就是經濟補償機制,但受到各種因素影響,造成林業經濟補償機制不完善,直接影響到林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林場以國有林場為主,林業散戶為補充,無法調動散戶工作積極性,砍伐后不能及時補種,造成當地環境持續惡化。
1.3林業市場培育的不足
林業市場發展過程中市場培育不細致制約到行業發展,現有林業市場缺少足夠的競爭力,也沒有搭建配套的市場競爭機制,造成林業資源開發與市場聯系不足,無法及時掌握林業市場信息,限制林業市場規模的擴大,加之產品營銷策略不合理,限制到行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2林業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優化措施
2.1合理選擇造林技術
播種造林技術,即直接在林地區域播撒樹種,使得種子自然發芽生根。播種造林技術成本較低,造林效率高,適合大面積林地造林項目。但樹種從發芽到成林需要較長時間,因此不適合對營林周期要求高的項目。應用播種造林技術時,林業人員不需要提前催芽處理,對播種區域的環境條件要求較高。幼苗栽種技術,即將完整根系的幼苗栽種在林地內,對土壤與氣候條件要求較低,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幼苗栽種時需要保護好幼苗,根系是否完整直接影響到造林成功與否。運輸幼苗時重視根部保護,定期澆水,避免直接風吹日曬。當前幼苗栽種技術分成兩類:裸根苗栽植與帶土苗栽植,前者用于穴植、縫植及靠壁植,后者用于城市綠化或栽植珍貴樹種。
2.2做好生態技術的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的產業發展過于粗放,因此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林業的技術創新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需要重視技術應用與林業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森林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就是生態技術創新,隨著環保理念的加強,林業的產業化發展也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當前,我國生態系統的建設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在推進生態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重視生態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從而更好地推動林業產業的發展。
2.3重視病蟲害預防管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森林樹木病蟲害防治理念發生改變,其中,要樹立好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輔的方針。將各類病害蟲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從而降低對樹木種植的影響。防治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針對性,結合實際情況,在特定的時節,對于易發的病癥需要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加強技術指導,做到防患于未然。對于樹木種植中的常見病蟲害,需要采用針對性的處理辦法。
[關鍵詞] 和靜縣 生態經理林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S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4-0109-01
最近幾年,和靜縣委、縣人民政府始終把生態建設放在全縣工作大局中來謀劃部署,立足推進“兩個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打造“生態之域”、建設“生態宜居”之城的生態建設理念,經過持之以恒的努力,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建設成效初步顯現,巴音布魯克、博斯騰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推進,全縣退耕還林4.55萬畝,完成北山綠化1.46萬畝、通道綠化294畝,縣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建設生態、保護生態已經成為和靜縣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的共識。
1 生態經濟林的特點和發展意義
1.1 生態經濟林特點分析
首先,生態經濟林可以顯著提升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經濟林和一般的經濟林有著明顯的區別,但發展生態經濟林最基本要求是要促進當地生態環境改善,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這與一般經濟林建設的原則是基本相符的;其次,生態經濟林多以果樹為造林對象,生產出來的果品應該達到生態標準。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越來越高,因此,積極發展有機水果和綠色水果已經成為為來發展趨勢。因此,發展生態經濟林,必須以培育綠色、無公害水果產品為本質目的,在提升地區生態效益的同時,還要保證農民群眾經濟效益提升,這樣廣大農民群眾才能積極參與到生態經濟林建設中;最后,生態經濟林有利于地區實現可持續性的經營發展。在植樹造林過程中,一些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的樹種在生長過程中,隨著立地條件逐漸降低,會影響到林木后期的生長,進而對林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發展生態經濟林出了要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保證有利于林業產業生產和經營。
1.2 發展生態經濟林的重要意義
發展生態經濟林是指在特定的區域和地理條件下,用具有較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樹種進行植樹造林。在對這些樹種進行選育和培育之后,在地區積極推廣,將樹種種植到各個地區。對于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在發展生態經濟林過程中,必須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選擇最好的樹種營造生態經濟林,其對于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有著很大幫助。最近幾年,和靜縣積極發展北山生態經濟林,選擇了適合本地區生長的核桃、毛桃、蘋果、大果沙棗、杜梨、海棠果、山楂、紅棗、枸杞等各類果樹20余種,經過三年的努力,北山的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30平方公里區域實現林網化,栽植片林1.46萬畝、300萬棵樹,在全縣各單位的精心管護下,樹木成活率達到85%以上,生態林、防護林已展綠生枝,昔日的亙古荒原如今已經綠意盎然。北山公園的建成不僅大大提升了縣城的外部形象、內涵品質,而且還極大的提升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社會經濟水平顯著提升,其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
2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林發展對策分析
2.1 科學營林造林,做好管理工作
當前發展生態經濟林一個顯著的問題就是人們不懂如何營造生態經濟林,樹種選擇不科學,不適合本地區生長,林木成活率低。因此,要想實現生態經濟林可持續發展,需要通過聘請專業人員對造林地進行科學分析,確定合適的樹種,對林木進行科學的經營,從而不斷提高造林質量,此外,造林結束后還要做好造林地管理工作,通過采取科學手段,提高林木成活率。生態經濟林還應該做好保護工作,禁止砍伐,只有這樣才能切實保證生態經濟林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2.2 強化資金支持,提高群眾造林積極性
政府部門應該切實發揮好自身職能作用,強化對生態經濟林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對于積極營造生態經濟林的農戶要給予一定額度的補貼,這樣群眾的造林積極行會顯著提升。此外,還要加大資金投入用于生態經濟林樹種購買和日常管理,保證樹種質量,讓農民群眾用科學的管理手段對林木進行管理,保證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安全、無公害。通過發揮政府職能作用,讓群眾在營林造林中獲得較高經濟收入,提高地區群眾的造林積極性。
2.3 建立完善的經濟林保護獎懲措施
在積極發展生態經濟林過程中,單獨依靠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并不能從本根上解決生態經濟林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多種問題。這就需要從制度和政策方面對相關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政府部門應該盡快建設關于生態經濟林管理和保護的約束機制,對于存在破壞生態經濟林的行為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懲處,要給予保護人員資金獎勵,通過建設完善的獎懲制度,吸引更多農民群眾參與到生態經濟林建設保護工作中來。讓社會大眾更加關注整個地區的生態效益。通過完善政策和制度,讓整個社會的生態效益得到切實保護,在全社會形成積極發展生態經濟林的和諧氛圍,這對于實現生態經濟林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語
總之,隨著居民對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加強,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而積極發展生態經濟林不僅有利于環境的保護,而且對提高人民經濟收入,改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很大的助益,因此,發展生態經濟林需要社會大眾廣泛參與,需要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從制度、政策、資金等角度出發,實現生態經濟林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曉建,黎章矩,戴文圣,喻衛武. 生態經濟林與可持續發展[J]. 浙江林業科技. 2003(03)
人與生態經濟存在辯證統一關系,人是自然的組成,是生態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存在必然的互生性與完整性,相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屬于人與自然、生態經濟中的組成,彼此調節。人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但是人具有思維,具有哲學上所講的主觀能動性,在發展生態經濟的過程中,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滿足自己的各項需求。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需要一定的約束與限制,必須遵循自然生態既定的發展規律,在規律允許的范圍內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該情形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對自然生態起到補充與調節的作用。人的主觀能動性并不是隨意的,盲目的,受人的主觀意識的控制。如果人類主觀意識中認為人是自然的主宰,企圖借助各種人類活動征服自然,成為自然的主宰,那么人與自然生態原有的生態關系將會失衡,引發人與自然生態的災難,自食惡果的是人。而這種不和諧也體現在人與人中,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展開激烈的資源爭奪,人與人之間不公平的競爭加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失衡,最終威脅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在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從目前生態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導致的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現象十分突出。
二、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之間存在的問題分析
1.人類盲目的中心主義觀念及發達國家轉嫁生態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利益的膨脹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更加激烈,甚至引發嚴重的利益沖突。經濟沖突的不斷擴大導致生態危機的出現,發達國家為了轉嫁生態危機,利用發展中國家相對廉價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將污染大,能耗大的企業建立在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生態危機的轉嫁,導致不發達國家面臨著各種環境威脅,人類整體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2.片面發展經濟,忽視環境保護。
這主要是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部分發展中國家為了改變自己落后的經濟狀況,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忽視了生態安全。此外,生產技術落后,環保意識低下等都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污染。惡劣的環境激化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河北省張官屯小朱莊因為化工污染導致水中苯胺含量超標,動植物在飲用被污染水源后死亡,即使是400米深處的井水也呈粉紅色,地下水質惡化,影響民眾生活與生產,激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也進而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人與生態經濟出現嚴重失衡。
三、生態經濟與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分析
1.經濟與生態發展兩手抓,為子孫后代留下碧水藍天。
經濟發展應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實現當代人受益的同時,兼顧后代子孫。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對生態環境的關注與保護,以人類整體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堅持人本主義的經濟生態觀,滿足人們基本“衣食住行”需求,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態環境的自凈能力,經濟發展既不超前也不滯后,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步伐相協調,相一致。
2.“以人為本”,堅持人本主義經濟與生態發展模式。
人是經濟活動中主要開展者,在發展經濟時應堅持“以人為本”,將人的利益與幸福作為一切經濟活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人在經濟生活中除了經濟利益的需求,更存在著對生態環境的安全訴求,因此在發展經濟與生態時堅持“以人為本”,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本主義經濟與生態發展之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同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3.立足國際,積極創造合理公平的國際經濟發展新秩序。
在長期的經濟與生態發展中,人、社會與自然是主體因素,存在著人到社會到自然的依次連接關系。該發展模式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同地位,發達國家始終占據技術、科技上的優勢,而發展中國家只能以犧牲自然環境、浪費自然資源為代價獲取經濟的短暫發展。這是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發展秩序作用的結果。要想實現人與自然的持續發展勢必要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發展新秩序,減少生態危機轉嫁,世界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同步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結語
關鍵詞:生態農業;甘肅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6-0-02
甘肅省想要在經濟中有跨越式的發展,就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模式,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道路。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發展生態農業有十分優勢,一是資源豐富,二是是勞動力充足,三是農民有精耕細作的經驗。再加上廣大群眾有勤勞致富的迫切愿望,各種因素的結合匯成了發展生態農業的強大優勢,可以預見,只要我們積極實踐,認真總結,加速推廣,生態農業就會在我省開花結果,帶動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什么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二、生態農業的特點和優勢
發展生態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生態農業的特點是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再生和能量多級利用。
(一)整體協調發展
生態農業重視系統整體功能,把農業生態系統和生產經濟系統內部各要素,按生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進行調控,要求農、林、牧、副、漁各業組成綜合經營體系。并要求各要素和子系統之間協調發展,包括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物種之間、區域內的森林、農田、水域、草地等之間以及經濟、技術與生物之間相互有機地配合,使整個農業經濟體系得到協調發展。
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二)提高綜合功能
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組成的多樣性,能提高空間和光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增加生物生產量。物種的多樣性可發揮天敵對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使有害生物與天敵保持某種數量平衡,從而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能提高整個系統的抗逆力,抵御不良條件的侵襲。并能增強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以維持整個體系的穩定性。產品的多樣化,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生態農業可以針對甘肅省地域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省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三)改善生態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甘肅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進展。但由于長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我省的自然生態環境還很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及其伴生的自然資源災害,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難度,加劇了我省人民生活的貧困程度,嚴重制約了甘肅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是生物的自然再生產和人類的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產業,農業的經濟增長,不僅取決于資本、勞力和技術的貢獻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資源的影響。如果不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無節制地利用自然資源,再生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必然下降,最終結果是農業經濟增長率下降。
生態農業通過對農村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結構的改造和調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熱、光、氣候與土壤等自然資源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副產品和廢棄物得以多層次、多途徑的合理利用,減少化肥和農藥的用量,逐步恢復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因此生態農業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資源,增加了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而且逐步提高了農村生態環境的質量。
甘肅省存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因此,我省要以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為基礎,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核心,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為人類造福。
三、對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的思考和建議
(一)以生態保護為重點,著力強化生態環境保障體系。生態環境良好是發展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特色農業的必要條件。發展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特色農業首先必須重視生態環境建設。
(二)以優勢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為重點,著力強化主導產業支撐體系。圍繞深化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形成產業群和產業帶,加快規?;?、專業化生產。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重點,著力強化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突出質量興農,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質量管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三)以農業品牌塑造為重點,著力強化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一是實施品牌帶動戰略。要樹立品牌意識,注重品牌策劃、包裝、推介和運營,盡快解決品牌帶動面窄、知名度低等問題??蓢@甘肅特色農業產品,通過實施品牌資源整合,策劃包裝“拳頭產品”。
(四)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為重點,著力強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通過培育骨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壯大產業化市場主體。堅持不懈抓好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使之成為引進品種、示范技術、創新機制、吸納投資、保護生態和培訓農民的基地,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五)以擴大農業有效投入為重點,著力強化強農惠農政策支持體系。進一步確立合力發展的理念,更加注重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社會各級都要加大對發展生態農業的扶持和投入,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態農業宣傳、推廣的力度,并切實加強有關市場監管,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四、發展生態農業的客觀必然性及現實意義
生態農業是適應甘肅省情特點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它體現了生態與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又是一項農民自發創造、政府積極支持、科技人員主動參與的偉大實踐,有著客觀的必然性。
甘肅農業長期以來以相對緊缺的資源承擔著巨大人口壓力。全省優質耕地少,氣候環境差,水資源更加緊缺。資源基礎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壓力客觀上要求我省農業必須走一條資源節約及合理利用的道路。生態農業正適應了甘肅這一省情特點,是我省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符合甘肅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也符合甘肅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發展生態農業、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有利于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生態農業,確保食品衛生安全,有利于提高我省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發展生態農業、改善農產品品質,有利于提高我省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發展生態農業,對于甘肅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改善生產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生態良性循環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興江,楊悅.甘肅發展生態農業的模式分析[J].甘肅農業,2005(1).
[2]周美瑛.試論農業科技與中國的生態農業建設[J].蘭州商學院學報,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