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學生物學重點范文

      時間:2023-09-14 17:27:56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生物學重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化學生物學重點

      第1篇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生物化學;典型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0-0277-02

      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有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教學方式,已成為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所謂研究性教學,就是將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教材與閱讀有機結合并達到完整、和諧、統一的教學。研究性教學的本質在于“教”和“學”的全過程都貫穿著研究性的特征,包括教師研究型的“教”和學生研究型的“學”[1]。

      生物化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驗性完美結合的科學。在其發展過程中,科學家們通過對未知領域內的問題的不斷探索,對生命現象化學本質的揭示,逐步積累形成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這個過程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高度統一的過程。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也就是科學問題探索實踐過程的再現。結合我們十余年教學與科研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就生物化學中的幾個案例談一些研究性教學的體會。

      一、“科學實驗再現”型研究型課堂設計

      作為一門探究性、實踐性強的學科,在設計研究性教學時,可以循著“提出問題、科學實驗再現、解決問題和自主探究”的模式。如教學案例“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提出問題:“如何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2.科學實驗再現。重點講述經典的三個實驗。

      ①1928年,Frederick Griffith利用肺炎雙球菌和老鼠進行的體內轉化實驗,結果證明細菌的遺傳訊息會因為轉化作用而發生改變。②1944年,Avery等人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首次證明DNA是細菌遺傳性狀的轉化因子。③1952年,Hershey和Chase用35S和32P標記的噬菌體T2感染大腸桿菌實驗,證明噬菌體DNA攜帶了噬菌體的全部遺傳信息。

      3.解決問題和自主探究。在這一階段,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并引導學生了解,自20世紀上半葉三個經典實驗的證明,繼而1953年Wtson和Crick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解析了DNA作為遺傳物質的分子機制,自然轉接到后續DNA結構的相關內容的講述。另一方面讓學生自主探究,如:Avery轉化實驗的不足之處是什么;自主設計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證明對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有哪些深遠的影響。

      類似的案例如:三聯體遺傳密碼的證明;脂肪酸β氧化途徑的發現等。

      二、“物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研究型教學設計

      這一類型的典型案例是“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在學習了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單位氨基酸、蛋白質的共價結構以及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后,教師通過有效的研究性教學指導,促使學生探索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的緊密聯系,自主地提出、解釋、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暗鞍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研究性主題承上啟下、知識容量大、開放性強,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有所研究和收獲。

      1.教師布置任務,啟動研究。蛋白質多肽鏈上氨基酸的排列方式,即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包括同源蛋白質的特種差異與生物進化的關系(以細胞色素c為例)、分子?。ㄒ早牭稜钬氀槔?;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改變引起空間構象的變化進而導致功能改變:包括血液凝固的機制、酶原激活的實質以及核糖核酸酶變性與復性實驗;蛋白質空間構象改變引起功能改變:變構現象(以血紅蛋白與氧結合的關系為例)[2]。以上提出的問題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上該章節的內容,它們涵蓋了蛋白質、酶、核酸的相關知識。通過這些問題的探究,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掌握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還可以使學生認識生物體內大分子物質的相互聯系,為后續的物質代謝相互聯系的知識作鋪墊。

      2.組織協調,跟蹤指導。教師深入班級,巡回檢查或召開分組會議,聽取匯報,掌握學生的研究過程,督促學生的研究正常開展,及時發現并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答疑解惑,保證研究進度和質量。

      3.研究成果展示與交流。學生匯報研究成果,“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這一章節內容是生物化學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結構復雜。這部分內容所涉及的知識背景豐富,在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鼓勵每位同學從不同的視角提出問題,組織同學們進行討論,深化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并應用知識解釋身邊的生命現象,學會探索性學習,探索性工作。類似的案例如:DNA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糖鏈的結構與糖生物學等。

      三、“例證型”研究型教學案例設計

      生物化學是解釋生命現象的化學本質的科學,因而其理論內容與實際緊密聯系,在理論教學時教師常常列舉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現象以解釋抽象的理論知識,增強學生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濃厚的研究興趣。如:禽流感病毒,其案例應用主要有以下章節[3]。

      1.蛋白質的分類。禽流感病毒表面有兩種蛋白質都屬于糖蛋白,一種稱為紅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另一種稱為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中的“H”指代前者,“N”指代后者。而就目前而言,紅血球凝聚素有18(H1-H18)種形態,神經氨酸酶則有11(N1-N11)種形態。

      2.酶的競爭性抑制作用。在酶的競爭性抑制劑中典型的例子是琥珀酸脫氫酶的競爭性抑制劑丙二酸。禽流感防治藥物的開發是酶競爭性抑制機理的完美應用。目前市場上有效的抗流感藥物是羅氏公司獨家生產的達菲,通用名稱為磷酸奧司他韋(Oseltamivirphosphate),化學名稱為(3R,4R,5S)-4-乙酰胺-5-氨基-3(1-乙基丙氧基)-1-環己烯-1-羧酸乙酯。奧司他韋口服后經肝臟和腸道酯酶迅速催化轉化為其活性代謝物奧司他韋羧酸,奧司他韋羧酸的構型與神經氨酸的過渡態相似,能夠競爭性地與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的活位點結合,因而是一種強效的高選擇性的流感病毒NA抑制劑,它主要通過干擾病毒從被感染的宿主細胞中釋放,從而減少流感病毒的傳播。

      3.酶的作用機制?!傲鞲忻福‵ludase)”是美國NexBio生物制藥公司研發的最新抗流感藥物。與達菲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類藥物不同,“流感酶”的主要成分是唾液酸酶融合蛋白。它作用的對象是細胞本身,使宿主細胞表面的唾液酸受體失去活性,流感病毒就無法與受體結合,也就無法附著細胞。而達菲等藥物的原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經氨酸酶,使其無法感染細胞,因此病毒容易發生變異產生耐藥性。流感酶的作用機理可以用來說明酶的誘導契合學說,該學說認為當酶與底物分子結合時,底物分子誘導酶分子構象發生改變,酶的催化基因與底物的反應基因正確結合,形成酶與底物復合物,以利于催化。流感酶能切斷唾液酸的糖鏈,使神經氨酸酶與無法與底物結合發揮催化,則流感病毒無法脫離宿主細胞去感染新的細胞,從而達到預防流感的目的。

      4.基因重組。核酸作為遺傳物質有三個功能:一是通過復制將遺傳信息由親代傳遞給子代;二是通過轉錄使遺傳信息在子代得以表達;三是通過變異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獲得新的遺傳信息。變異是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改變的結果,它包括由于核酸損傷和錯配得不到修復而引起的突變,以及由于不同核酸分子之間的交換而引起的遺傳重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變異包括抗原漂移和抗原轉變?;螯c突變正是造成病毒抗原漂移的主要因素??乖D變的主要原因則是基因重組。如果兩種不同病毒同時感染同一細胞,則可發生基因重組形成新亞型。中國杭州疾控中心和WHO中國流感中心共采集,分析了4個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基因組,并在GISAID數據庫上公布。2013年,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賀建奎副教授用這4個基因組以及1193個已知的流感各亞型的基因組,做了一個全面的系統生成樹和進化分析。結果表明,在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8個基因中,表面血凝素蛋白基因來自于H7亞型病毒,神經氨酸酶基因來自H11N9,其余6個內核基因都來自H9N2。也就是說新H7N9甲型禽流感是由這三個病毒的基因重組產生的一個全新的基因。禽流感在近幾年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禽流感病毒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化學知識,在教學中充分引導學生發掘,一方面可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收獲,另一方面讓學生從不同側面了解禽流感,消除對流感病毒的神秘感,建立科學防控流感的信心。類似的案例如反式脂肪酸、各種激素等。

      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它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難度大。許多同學在學習時缺乏自信,怯而止步[4]。我們通過以上典型案例的教學實踐證明:生物化學研究型課堂教學改革有效促進了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針對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研究型教學模式,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學知識,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取得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立軍.關于研究性教學在大學教育中的若干思考[J].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13,32(增刊):187-188.

      [2]王鏡巖,朱圣庚,徐長法.生物化學(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

      關鍵詞:生物;學業不良;轉化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5-0210-01

      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后,困擾許多教師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促進學業不良學生的轉化,因為只有這些學生學業成績好了,才能有效提高整個班級的教學成績,所以關注高一生物學業不良的學生,對新課改的核心任務的達成意義重大。當然,轉化高一生物學業不良學生不是一項簡單輕松的工作,只有綜合多種措施,因材施教,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就高一生物學業不良的學生做了諸多的嘗試,下面是我個人在高一生物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1.給予高一生物學業不良學生多一點的愛

      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愛也是創造奇跡的力量源泉,作為教師,我們要用真心去對待生物學業不良的學生,用愛心去感化學業不良的學生,用寬容心包容學業不良的學生,可能由于高一生物學業不良的學生還沒有完全適應新的老師,或者學習態度較差,或者缺乏學習興趣等,因此教師要主動找這些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走進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上,摸透他們在生物學業上存在的疑惑或不懂的地方,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才能迅速地使生物學業不良的學生發生轉化。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也就是這個道理。高一生物學業不良的學生往往也有一種自卑的心理,不敢和老師交流問題,這時如果老師主動一點,學生或許會改變這種心態,以后也會積極主動地問老師問題。

      2.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業不良學生的學習效率

      常有學生問我高一生物怎樣才能學好,其實并不是一句話能總結和概括的。但我認為,學好每一節課是最重要的。"授人以漁",讓學業不良的學生成為學會學習的人,教師必須加強學法指導。高一生物學業水平不良的學生其實在聽課環節上效率是很低的,因此,首先要指導他們有目的地聽課,弄明白這節課講什么,要掌握和理解哪些內容;其次,在聽課時要讓這些學生大膽地提問,把自己的想法或疑惑講出來,也就是要多動腦,勤思考,踴躍發言,同時也要學會記筆記,對于重點難點上老師處理時的思路是什么,以及老師如何運用知識運用于實際問題等都可以記錄下來;最后,要學會將已學的知識建構到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不要死記硬背,根據自己的遺忘規律,有規律的將自己新學的知識拿出來復習,以便達到記憶的最優化。

      3.激發學業不良學生的成就感,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學習行為,并使這種學習行為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動向。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支持性條件,對學習活動起著激發、定向、維持和調節作用。學業不良學生往往把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歸因為自己笨、學習基礎差、老師不會教等原因,忽視了自身學習動力的問題上。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個體的認識、動機、情感和選擇過程,進而對行為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激發學業不良學生內在的成績提高的成就感是很重要的。教師要讓這些學生形成這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讓學生意識到是為自己學,不是為他人,也不是為了獲得老師或家長的獎勵而學,這樣學生才能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才會自主學習。

      4.巧用評價手段,強化學業不良學生的學習行為

      由于高一生物學業不良學生的學習思想具有不穩定性和反復性,如果不及時補救,這些學生又會回到原來的學習狀態,此時若想再補救就非常的困難,教師要經常對這部分學習成績進步和積極進取的學生進行表揚,這些行為有時也可以通過評價手段來促進,高一生物學業不良的學生最初一階段可能作業錯誤率較高或考試成績不理想等,但如果巧用評價手段,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當某位學生作業態度端正了,可以一句"好樣的"來表揚下;當某位學生成績提高了,可以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表揚這位學生是潛力股;當某位學生學習態度或成績還沒有明顯提高時,可以用期待性的語言或眼神給他獲得提高的機會等等。

      以上是筆者在實際教學時就如何轉化高一生物學業不良學生的幾點嘗試,事實上也是有效和成功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教師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待每位學生,特別是學業不良的學生更要認真對待,不能用異樣和有色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其實,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要我們教師用心去教,善于發現和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這樣才能及時轉化他們。我們教師也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對于各種類型的學生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要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只有這樣,轉化高一生物學業不良的學生才會穩步推進,才會有希望。

      第3篇

      【關鍵詞】興趣 積極誘導 學法指導

      Thought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Biological Class in Junior High School

      Zhu Zhuangqing

      【Abstract】To fulfill the aspir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is passage have some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of biological in junior high school. By inspiring their learning interests, so as to make students want to learn and be capable of learning. This passage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inspiring students’ interests and methods. It nar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est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age a green life in future. What’s more, this passage actively induc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 emphasizes that students are the subject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s serving for 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induce students actively and absolutely participate in the learning through group teaching and cooperation to implement the goal. Lastly, to focus on the guidance of learning and help students to love learning, able to learn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ir achievements.

      【Keywords】InterestActively induceGuidance of learning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鞏固、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會學”,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屬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對認知活動起著指導、調節和強化的作用,是學習過程順利而有效進行的心理條件?!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觀察、思考生物現象、認識現象本質及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過程中感到興奮和激動,使之體會到學習生物知識的樂趣和成功的愉快。從而以興趣激發起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這是生物學教學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興趣的源泉在哪里?

      1.1興趣在于探索隱蔽的現象或事物。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司空見慣的現象常常會熟視無睹,而揭示這些現象的本質,卻會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絢麗多彩,可作為學生觀察、研究的對象十分豐富。我們應該把生物教學的背景擴大到廣闊美麗而又蘊含許多奧秘的自然環境之中,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生物知識,探索生物現象的本質。如在講述《有機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節時,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實和現象的聯結點上,即“在陽光下每一片綠葉都在進行生命活動”。對學生說:“在陽光下每一片綠葉都在進行生命活動,這生命活動在盛夏尤其活躍,沒有這種復雜的生命活動,樹木便無法活下來。這種生命活動不僅能夠決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也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許多科學家利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索這種奧秘,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然而利用這種生命活動實現糧食生產的工廠化還處于探索階段。讓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細想想,這種生命活動是怎樣依靠土壤、空氣中的物質來生產有機物質的,它又是怎樣影響我們的環境與生活的,并暢想‘綠色與我們未來的生活’?!睂W生聽之,有躍躍欲試之感,對大自然的奧秘感到驚異。

      1.2運用知識,激活思維,是興趣不竭的源泉?!叭说膬刃挠幸环N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蘇霍姆林斯基語)。我們應該不斷地激發、強化學生的這種精神需要,盡最大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創造者”,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實踐中,應堅持走課內外相結合之路:課內,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識并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外,重實踐、重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探索新問題,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外與課內相結合有利于學生鞏固課內知識,使學生每掌握一個新知識,都能得到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如講述《花的結構》一節內容時,課外要求學生觀察各種花的形態、結構,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比較各種花的異同,大多數學生會驚訝地意識到自己經??吹降母鞣N植物的花盡管形狀、大小、顏色多種多樣,可是它們的結構卻是基本相同的。課外讓學生完成教材中動動手的內容,收集有關花的詩句、名言、諺語等。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查閱了很多資料,表現得興趣盎然。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在校園中,或到大自然的廣闊天地之中觀察形形的動植物,讓學生在觀察中驗證生物學知識與規律,領悟生物學觀點,并從已知中不斷地引出未知,這種做法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影響將是十分深遠的。

      2.積極誘導學生參與教學。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雙方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才能獲得成功。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應該為“學”服務。學生只有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中,才能使課堂中的問題成為學生自身的問題,學生才會學得積極主動、生動活潑。正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識、解決的任何問題是他們自己獲得的,所以就比通過其他途徑得來的更徹底地屬于他們自己。但是“一刀切”、“齊步走”等陳舊的教學組織形式,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少、慢、差、費的現象。如,教師滿堂地講,學生毫無興趣地聽;教學內容封閉;教學信息缺少雙向的交流,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教學效果較差,優秀學生吃不飽,后進生消化不了等。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在哪里?

      首先,應優化教學組織形式,實行“分組教學、合作達標”。所謂“分組教學”是指通過學情分析,將所教班級學生按照學業水平、能力、性別、個性特征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4-7人不等,根據學生特長如生物基礎知識、實驗技能、某種生物的觀察或飼養等,選出組長(組長可根據學習內容選定),為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往、合作學習、公平競爭創造條件?!胺纸M教學、合作達標”的程序是:①目標定向。教師布置可供選擇的適合于小組合作學習的作業內容,各小組自主選擇、接納。②組內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先個體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再小組內發言交流。教師對小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和調控。③全班交流,小組代表綜合學習結果向全班匯報。事實證明,采用“分組教學、合作達標”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如此,這一教學組織形式能有效地糾正教師“獨占課堂”的不良傾向,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競爭意識也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其次,注重學生思維的參與。課堂中學生的參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如講述《生物的生活環境》一節時,筆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講臺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要讓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學們提供什么條件?反之呢?這說明了什么?如何把影響月季的生活因素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問題回答得也比較準確深刻。②學生活動的創造性。如,教學目標可由學生提出,使教學中的問題真正成為學生的問題;教學過程主要通過學生自學、討論完成;實驗先由學生設想、設計、操作,再由教師點評;各種動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及其應用前景讓學生暢所欲言等等。在整個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是教材或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自己主動努力獲得的豐碩成果。

      再次,注重教學信息的反饋調節。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意味著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越鞏固。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學信息的獲得、反饋和調節上。教學過程是一個結構復雜、影響因素眾多且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的系統。在課堂上,教師應不斷地從學生學習中取得反饋信息,了解教學情況,并相應調節教學的內容、難易、進度、方向,使學生忙而有序、忙有所獲。雖然教師退居二線成為課堂教學的旁觀者,但是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要求更高。如在講述生物進化歷程時,筆者引導學生比較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心臟結構,有位同學卻標新立異把蚯蚓的心臟拿來比較,并得出動物的心臟是由無到有、由多到少、由簡單到復雜的結構,這是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筆者捕捉到這一信息,鼓勵這位學生向全班同學闡明自己的觀點。該同學的觀點引起全班的一次大討論,這是一次探索求知的方法的大討論,這次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理解,有助于學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成功的反饋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強有力手段,它能夠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與信心。成功反饋一方面要及時,另一方面教師要采用鼓勵性評價,擴大反饋范圍和內容,爭取“東邊不亮西邊亮”的效果。在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鼓勵,這種做法能夠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創新潛能得到激發。當學生獨立思考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及時給以提示、點撥;當學生對某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時,教師應及時引導或轉移學生討論的主題。

      3.加強學法指導。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方法不夠科學、有效。因此生物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法指導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會學知識,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敖處煹呢熑尾辉诮?,而在教學,而在教會學生學習”(陶行知語),“一個優等教師教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語)等都說明學法指導的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適應學生的學習要求,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主學習的觀念。學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會觀察、會思考、會自學、會應用,才能學會學習。

      第4篇

      關鍵詞:生物化學;課堂教學;生活常識;飲食習慣

      生物化學是我校藥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我承擔生物化學的教學工作已十余年,感到生物化學是一門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課程,主要原因有三:其一,生物化學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化學基礎,特別是有機化學的基礎,而我校學生普遍有機化學基礎較為薄弱。生物化學中那些復雜的結構式和代謝反應過程往往使他們無所適從。其二,生物化學涉及的學科知識非常廣泛,不僅有化學方面的知識點,還涉及微生物學,甚至是藥理學方面的知識,如,酵母菌的酒精發酵、乳酸菌的乳酸發酵、磺胺類藥物的作用機制等。作為教師不僅要涉獵廣泛,還要將各種知識合理地融入生物化學的教學

      過程中,難度頗大。其三,生物化學中許多有機物的代謝途徑抽象又枯燥,如,糖酵解的EMP途徑、HMP途徑、生物氧化呼吸鏈等。照本宣讀的傳統教學模式會很快地使學生失去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任課老師如在平時多注意觀察、積累,將生活的點滴融入生物化學的教學中,會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大增,整個課堂效果也會事半功倍。下面介紹我在生物化學課堂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將生活常識融入生物化學教學中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生化教學可以和生活中的許多常識聯系在一起。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常識講起,可以將抽象、深奧的生化概念變得具體、形象,使學生的知識領域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從零星到體系不斷地衍生。這種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我在講授生物氧化這一章時,先設置了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人為什么需要氧氣?”大多數學生回答:“沒有氧氣人會憋死?!边@正合我意,我順勢往下講:“這是沒有學過生物氧化的學生的回答。但如果你們學過了生物氧化你們就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人要進行新陳代謝,就需要能量,而能量是靠體內有機物脫氫氧化獲得的。對人而言,有機物脫下的氫必須交給氧,生成水,能量才會產生。如果沒有氧氣,氧化過程就不能順利地進行,能量就不會產生?!边@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大增,我又提出:如果你們學好了這一章,就能解釋人為什么會煤氣中

      毒,氰化物中毒的機制是什么,人感冒發燒為什么會覺得全身無力等這樣的生活常識。

      二、將健康的飲食習慣融入生物化學教學中

      健康的飲食習慣往往是許多學生所缺乏的。因此,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引入健康的飲食意識,不但能使課堂生動有趣,而且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飲食理念。例如,在講解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時,我說蛋白質一般不作為能源物質,人體最主要的能源物質是碳水化合物。因此,在配置飲食時,一定要注意合理搭配。如,早餐喝一杯牛奶和吃兩個雞蛋,顯然是不合理的,應該再配一些淀粉類食物如饅頭、面包等。我還列舉出各種食品中的蛋白質含

      量、淀粉含量、脂肪含量和其所含的熱量,以及人體每天對這些物質的需求量。然后將課堂分成小組,讓每個小組討論出每天的健康食譜,并加以一一點評。

      三、將生活技能融入生物化學教學中

      盡管生物化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專業基礎課,但如果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融入與課程相關的生活小技能,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實踐。這樣,不但使課堂教學氛圍變得生機盎然,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操。我曾買了葡萄、糖和廣口瓶,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制葡萄酒,學生邊動手、邊觀察葡萄的發酵情況,我邊講授糖的分解代謝過程。酵母(葡萄表皮的“白膜”)分解葡萄中的糖分,經過復雜的分解代謝,先生成丙酮酸,在無氧條件下進一步進行酒精發酵(這就解釋了廣口瓶為什么要蓋蓋子)生成酒精,并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瓶子的液體中有大量的氣泡)。如,在有氧條件下,丙酮酸就經過三羧酸循環,徹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結合廣口瓶中葡萄糖液的變化,整個過程鮮明而生動。

      第5篇

      [關鍵詞]生物化學實驗 圖示教學法 教學方法 教學實踐 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5-0048-02

      生物化學常見實驗技術包括分光光度技術、電泳技術、層析技術、離心技術、色譜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等六大類。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實驗在《生物化學》和《有機化學》課程的學生實驗中長期使用,也是各層次的醫學生《生物化學》課程中的必開實驗課。但是,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實驗步驟相對較多,且受人為操作因素影響較大,很容易出現失敗的實驗結果。多媒體教學雖然能夠進行形象化實驗教學,但受學科建設經費所限,在基層教學單位裝備多媒體設備的實驗室并不普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傳統的板書來講授并指導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實驗課,仍然是當前普遍且急切的問題。近年來我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將圖示教學法成功運用到生物化學實驗《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微量法》的實驗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 教學對象

      教學對象是我校2008級至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口腔學專業、影像學專業和預防學專業本科學生,進行傳統式實驗教學,即教師實驗課堂授課30分鐘、學生實驗和最后10分鐘的實驗小結。教學按教學計劃進行,實驗課教室未安裝多媒體設備,授課手段為傳統的口述結合黑板板書。

      二、圖示教學法講授生物化學實驗《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微量法》實驗原理

      (一)電泳原理(如圖1)

      (二)蛋白質兩性電離原理(如圖2)

      (三)血清蛋白電泳效果圖(如圖3)

      (四)《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微量法》實驗操作――濾紙吸去醋酸纖維素薄膜上多余的緩沖液(如圖4)

      (五)《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微量法》實驗操作――血清和溴酚藍混勻(如圖5)

      (六)《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微量法》實驗操作――點樣(如圖6)

      (七)《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微量法》實驗操作注意點――電泳槽(我校生物化學實驗采用的特制電泳槽)左右電泳方向相反(如圖7)

      (八)《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微量法》實驗操作――將醋酸纖維素薄膜放置到電泳槽(我校生物化學實驗采用的特制電泳槽)(如圖8)

      (九)《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微量法》實驗操作――將醋酸纖維素薄膜放置到電泳槽的常見錯誤(如圖9)

      三、生物化學實驗《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微量法》實驗授課時口述注意事項

      (一)將醋酸纖維素薄膜在pH為8.6的緩沖液中浸泡5-10分鐘,使醋酸纖維素薄膜內充滿pH為8.6的緩沖液。

      (二)用濾紙吸去醋酸纖維素薄膜上多余的緩沖液,注意不能吸得太干或太濕。

      (三)加樣時,動作應輕、穩,用力不能太重,加樣只能加一次,注意加樣需均勻,使形成一定寬度、粗細均勻的直線。

      (四)醋酸纖維素薄膜浸泡和上電泳時粗糙面要朝下,這樣才能保證浸泡充分。

      (五)印好樣立刻擺進電泳槽,注意電泳方向。全部同學的醋酸纖維素薄膜擺好后,調節醋酸纖維素薄膜間的隙縫,使之緊挨著,但醋酸纖維素薄膜之間不能接觸,蓋好電泳蓋,再置2分鐘后才通電,以保證每一片醋酸纖維素薄膜都能充分濕潤。這樣電泳時強度均勻。

      (六)麗春紅染色時間要充分,大于5分鐘。并不停用鑷子攪散,以防有兩張以上的醋酸纖維素薄膜緊貼在一起而不能充分染色。印樣的血清量少和染色不充分都會使結果的帶條不清。

      (七)其他:避免電泳儀或電泳槽正負極接錯;避免醋酸纖維素薄膜正負極擺放錯誤等。

      圖式教學法,是指用一些簡單的線條、圖形、圖像和表格,將授課中的重點難點簡明扼要地概括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知識,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其本質就是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零碎的知識點系統化。圖示教學法的核心就是要設計出能夠高度概括知識點的一連串的圖。授課老師刻苦鉆研教材,整體把握授課內容的所有知識點(包括重點難點)是使用該教學法的前提條件。而如何做到主次分明,重點難點突出;如何做到將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理清,將知識點條理化系統化;以及如何繪制簡單的圖表,以適應傳統板書的要求,也是做好應用圖示教學法的關鍵所在。圖示教學法廣泛應用于包括生物醫學在內的各學科的教學中。[1-5]而我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自2009年以來將圖示教學法成功地運用到生物化學實驗《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微量法》的實驗教學中,設計了包含該實驗所有重點難點在內的直觀且系統的9個圖,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楊留才.圖示教學法在生化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20):61-62.

      [2] 張秀萍,田迎春,安力彬,姜波.在統計軟件SPSS教學中應用PBL和圖示教學法的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08,22(6):1487-1488.

      [3] 丁春芳.圖示教學法在數據結構教學中的應用[J].邢臺學院學報.2010,25(2):127-128.

      第6篇

      從2007年開始,我省已經進入普通高中全面新課程改革階段,新課改把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作為一名高中教師,我們應該以新課改的要求來教學。教學中要用求變的思想來思考問題、備課、上課,同樣鼓勵學生用求變的思想思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瘜W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首先要引導學生發掘“空白點”??瞻c是別人沒有找到的,找到并填補空白就是巨大的創新。中學化學教學中尋找空白點是指尋找新的解題方法、新的觀點等。如在學習了物質結構知識后有同學提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差異為什么不能用相似相溶原理來解釋?元素周期率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表有什么樣的聯系?”我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公布給全班同學讓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加以解決,其中有很多同學借助網絡信息的幫助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和討論。這樣對所有的同學都是一種激勵,班級逐漸形成一種善于質疑的積極向上的學風。

      其次是引導學生尋求“缺點”、改善“缺點”。這也是一種創新,讓學生在批判過程中成為一個建設者。我們要對學生的表現及時肯定和鼓勵,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創新意義的學習,有了體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進一步加強了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學習動力。

      再次是引導學生尋求“交叉點”。對于交叉點主要是在解決某一個問題時不同方法的選擇及選擇不同方法的優缺點,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培養綜合性人才。在教學中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解”訓練,提高他們對待問題的立體感。如在討論物質鑒別時,有這樣一道開放性試題:兩只試劑瓶各盛有500ml未污染的無色澄清液體,一瓶飽和NaCl溶液,一瓶是蒸餾水,把它們鑒別開來。這是一道非常開放的習題,我給學生的時間是一周,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也可以和物理、生物老師請教。作業的答案也體現了創新思維習慣培養效果,學生從不同角度,應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具體方法歸納起來有:物理方法有稱重法,密度法,導電性實驗法,浮力比較法;化學方法有溶質溶解法,硝酸銀實驗法,蒸發溶劑法,焰色反應法;生物方法有品嘗味道法,植物失水吸水比較法等。這樣多的結論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聰明才智也給我極大的鼓舞。

      第7篇

      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方法不得當、不注重教學實效、為電教而電教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對課堂電化教學的設計缺乏必要的研究。為此,筆者就生物課堂電化教學的設計問題談些粗淺的認識。

      一、整體考慮課堂電化教學的總目標

      教學設計就是應用系統的方法研究教學問題和要求,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過程與操作程序。課堂電化教學設計從屬于教學設計,但與教學設計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課堂教學中介入了電教媒體,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著眼于從整體上考慮課堂電化教學最優化這個總目標。

      課堂電化教學即借助于現代教學媒體并結合傳統教學媒體、應用系統的方法研究課堂教學最優化的一種教學形式。最優化教學其實是教師所期望的一個理想目標,生物教學實踐表明,教師進行課堂電化教學并不一定都能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這也是相對而言的。要實現課堂電化教學最優化的目標,是有一定條件的。首先,教師要具有較好的教學基本素質、教學能力等。因為課堂電化教學效果的優劣,主要取決于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否則就難以實現教學最優化的目標。

      其次,課堂電化教學也不是每堂課都能進行的,因為中學生物學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個章節的內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進行電化教學,這就要進行具體的分析與研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而定。教師在進行課堂電化教學的設計時,無論選擇哪些教學媒體、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應從整體上考慮教學最優化這個總目標。如果不從整體上去考慮,而是從局部去考慮,那么就較難取得最優教學的效果。

      二、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對學生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和展開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備支配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在規定性,起著支配和指導教學過程的作用,也是教師進行課堂電化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它首先確定教學對學生學習內容所達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學有明確的方向;其次它給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提供測量和評價的標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B.S.Bloom)等人把人類學習分為三個主要的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我國中學生物教學的教學目標的分類,主要是根據布魯姆等人的分類方法來分類的。生物學科也同樣包括這三個領域,由于《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只規定了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意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比較忽視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那么在課堂電化教學設計時,教師如何來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呢?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首先,教師應處理好《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學科教學目標與章節教學目標的關系。學科教學目標是宏觀的教學目標,它“統帥”章節教學目標;而章節教學目標是微觀的教學目標,它受宏觀教學目標的制約。生物教師在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章節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教學目標,又要考慮教學內容的深淺及學生原來的學習基矗其次,教師應處理好全體與個別的關系。教師確定教學目標的等級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渡飳W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章節教學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所以教師在確定實際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認真加以分析,不能機械地照搬。教師在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如果能根據《生物學科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日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無疑為實現生物教學最優化的目標創造了可能的條件。

      三、教學策略的制定與媒體的選擇

      教學策略是指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的程序與方法、媒體的選擇與優化組合等。教學策略是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和確定的。教師制定的教學策略必須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所以教學策略的制定是課堂電化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在制定教學策略與選擇教學媒體時,教師應重點考慮如何通過教學策略的制定,盡可能地發揮電教媒體的技術優勢,并與傳統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在規定的時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