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范文

      時間:2023-09-10 14:40:44

      序論:在您撰寫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

      第1篇

      >> 商業模式:內涵、構成要素及生成路徑分析 商業模式的成功要素 基于云計算的物聯網產業鏈商業模式結構分析 零售企業實體與網絡零售協同下商業模式要素的構成 基于ASP的電信商業模式發展分析 基于交易費用理論的文化企業商業模式構建研究 商業模式構成要素淺析及創新視角選擇 商業模式中的財務要素 網絡虛擬商品交易的商業模式創建 茶葉產業的商業模式分析 基于錐形價值網絡結構的企業商業模式 基于CAS視角的商業模式進化分析:基于IBM的案例研究 古城特色商業街的商業模式分析 SNS商業模式分析 從商業模式的演變窺視基于O2O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分析及構建 基于價值鏈視角的電視欄目商業模式分析 創意企業基于移動商務的商業模式分析研究 基于價值主張多元轉向的戶外媒體商業模式分析 基于SWOT分析法的B2C商業模式研究 基于商業模式創新的動態環境與物流企業績效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1.Stewart DW &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public policy. J Public Policy Mark 2000

      22.Timmers, P. 1998.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8(2)

      23.Viscio AJ & Pasternack BA. Toward a new business model. Strateg Bus 1996,2(1)

      24.Wei W.,Zhu W.& Lin G., “Approaching Business Models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M].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K.August 2012

      25.Weill,P.& Vitale, M.R,2001,“Place to space: migrating to e-business models”[M].Harvard Business Press

      26.Zott, C. & Amit, 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 , Long Range Planning (2009),doi: 10.1016/j. lrp. 2009. 07.004

      第2篇

      關鍵詞:零售企業;網絡零售;商業模式;扎根理論;蘇寧

      中圖分類號:F71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3)06?0041?07

      一、引言

      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行為方式,也在滲透和改變著商業活動。信息技術以其獨有的方便、快捷改變了每個行業的競爭環境及生存模式,尤其是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零售業,其管理理念、組織結構和商業模式正伴隨著新涌現技術的改變而改變。零售企業為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而進行的不斷更新和調整,歸根結底是商業模式的改進,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拓展網絡業務,以“實體+網絡”的新形式創新其商業模式。近十年來,我國網絡零售市場快速成長,誕生了淘寶、當當等新型網絡零售企業,同時傳統零售企業如國美、蘇寧等零售巨頭紛紛建立了網上零售平臺。在此背景下,零售企業商業模式的研究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重視。正如Johnson認為的那樣,零售企業要想實現變革性增長,依靠的往往不是產品或技術創新,而是商業模式創新[1];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 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 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2]。

      商業模式從本質上講是企業的價值創造邏輯[3]。這一邏輯涉及企業戰略、價值鏈、資源及整合能力、相關利益群體等。由于其范圍較寬泛,眾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McGrath RG等將商業模式描述為企業的運營結構,認為商業模式的重點在于說明企業通過何種內部流程和基本構造設計來創造價值[4]。從企業價值創造角度,高金余、陳翔則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進行價值創造的內在機制,它基于一種體系結構來進行商業運作,其目的是通過給客戶提供價值增加的產品而獲取利潤,在企業規劃與運作中起到連接企業戰略和其實施的作用[5]?;谙到y的觀點,王曉明等人從“要素?結構?功能”的角度對企業商業模式的內涵和演進展開分析,指出商業模式是在特定的環境下,以企業及其相關利益者的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崿F)為目標,圍繞企業的商業活動(業務活動)而進行的一系列整體性、結構性、功能性的設計、安排或選 擇[6]。從要素組合角度出發,一些學者則將商業模式定義為核心界面要素形態的組合,此核心界面包括客戶界面,內部構造和伙伴界面。其中所涉及的顧客價值是指企業以一定的方式探尋并參與到顧客的活動過程中,且能夠為其帶來利益或滿足感,能夠使顧客對企業產生忠誠度的價值所在。企業對顧客價值的考察可以從潛在顧客價值、知覺價值、實際實現的顧客價值等層面進行。

      總體看來,零售企業商業模式是在企業特定的戰略環境下,通過整合企業現有資源,以實現顧客價值及滿足企業自身價值實現的過程。

      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在理論上尚不統一。Osterwalde在綜合各種概念共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包含九個要素的商業模式模型,即包括價值主張、消費者目標群體、分銷渠道、客戶關系、價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網絡、成本結構、收入模型。這是一個較為細致完整的劃分[7]。但是,企業商業模式

      構成要素可能會因其所屬行業、類型等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針對零售企業尤其是基于實體和網絡零售協同經營下的零售企業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其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將具有理論和實際價值。

      根據對現有文獻的分析歸納,本文把商業模式構成要素劃分為三個層面:① 企業資源能力。指配置企業資源的能力,包括企業執行其商業模式所需的能力和資格,為有效實現價值并實現其商業化而形成的合作關系網絡等[8]。企業資源能力除了其整合各項人力、物力、財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企業關注市場動態的能力,包括能否根據市場的風云變化及時調整企業范圍內的各項活動等等;② 客戶主張。是指市場細分、顧客價值確定、客戶溝通等一系列與客戶界面有關的活動。對于實體和網絡零售協同發展的企業,客戶主張呈現出多變性和復雜性;③ 價值創造。包括價值主張、成本結構、收入模式等。價值創造是企業明確運營目的的一個過程,只有與市場有效結合,才能在企業擁有強大的資源能力的同時,實現價值、創造價值,帶來企業盈利。

      二、研究方法和企業選擇

      本文運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實體和網絡零售協同下的企業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作為一種較完善的質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在分析經驗資料的基礎上構建理論[9]。研究主要采用Strauss的階段分析法[10],具體步驟:① 以收集的資料為基礎,通過迭代式開放性編碼對目標企業商業模式的各子模式進行概念化和類屬化;② 依據主軸編碼將各個類屬按因果關系劃分出不同層次,將同類屬性的控件聚類,而后逐步建立各類屬直接的內在邏輯關系;③ 構件類別形成后,不斷進行理論抽樣和比較分析,通過螺旋式比較精細類屬間的關系;④ 進行選擇性編碼,通過故事線將所有變量聯系在一起構建出目標企業商業模式體系,再提煉概括出商業模式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從而得出實體零售與網絡零售協同演進的動態模式,提煉商業模式創新路徑,構建相關理論。運用扎根理論對目標企業進行分析,不僅能提高所得結論的說服力,同時能深度構建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大大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本文選取蘇寧電器為研究的目標企業。原因有二:第一,作為中國商業的領先者、最大的商業零售企業,除了容易獲取其大量資料外,蘇寧的商業模式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對其它企業的發展具有示范效應。第二,自2004年7月,蘇寧云商(蘇寧電器(002024))在深交所上市,蘇寧打造出國內第一的電子商務網購平臺――蘇寧易購,開創了實體和網絡零售共同發展的新模式。此后,蘇寧入選了《福布斯》亞洲企業50強、成為全球2 000大企業中國零售業第一,品牌價值高達815.68億元,這些成功都源于其獨有的商業模式。本文主要分析蘇寧電器發展自2009年起至2013年之間的資料,該期間正是蘇寧電器進行科技轉型,拓展線上業務的階段。

      資料來源主要包括蘇寧官方網站的新聞動態和基本介紹;關于蘇寧的論文、報道評論,包括企業網絡電子宣傳冊、報刊;關于零售電商行業整體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和文件以及對顧客群體的訪談調查等。

      三、蘇寧電器商業模式構成要素分析

      (一) 開放性譯碼

      開發性譯碼階段是一個逐字逐句分解、碎裂資料數據并且重新定義現象的階段,本文運用因果聯系、條件關系、并列關系等邏輯聯系將蘇寧電器的資料進行了分解,將原句打破后重新定義,給重新定義后的現象賦予概念化的標簽,將相關的概念聚類在一起,提煉并形成范疇。具體步驟為:概念化―范疇化―挖掘范疇的性質和維度―界定。開放性譯碼多是按因果指令進行的,指令關鍵詞包括“為此”“目的”“使”“導致”等。按此步驟分析資料,本文發掘出54概念和16個范疇,概念分別是:戰略變革、成功轉型、企業洞察力、企業領先、成長速度、規模效應、企業重塑、逐步擴張、企業形象、企業定位、企業文化、品牌優勢、店面擴張、經營方針、產品類型、市場渠道拓展、創新經營組織、業務拓展、營銷策略、促銷方式、營業額、需求增加、價格優勢、價值創造、客戶調查、細分市場、客戶溝通、市場反應、供應商關系、分工明確、供應網絡、聯系動態、顧客價值、定制服務、用戶體驗、資源整合能力、組織能力、業態創新、網絡零售、物流配送、運營系統、柔性管理、售后管理、協同效應、共享資源、倉儲、平臺運營、數據運維、電子商務人才孵化。范疇是:戰略變革、企業文化、經營方針、營銷策略、組織管理、戰略資產、體驗平臺、供應網絡、顧客價值、核心能力、成本結構、營業額、創新、柔性管理、產品收入模式、組織轉型(見表1)。

      表1 蘇寧資料概念一覽表

      編號 概念 概念性質 標簽 資料語句

      A1 戰略變革 企業戰略的變革與革新 C2R14 躋身世界級的企業是蘇寧未來十年發展的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戰略,蘇寧從連鎖發展、營銷變革、管理轉型等方面制定了新的奮斗目標。

      A2 成功轉型 企業長期經營方向、運營模式、資源配置等方面整體性的轉變 R2R5R8R14

      A3 企業洞察力 企業對市場變化等現象的前瞻力、透視力

      A4 企業領先 企業通過多種手段保持

      行業領先水平 R3R8R11R14R15 隨著第四季度二十周年慶典促銷力度的加大,銷售和品牌形象將會進一步提升

      A5 成長速度 企業規模、發展速度 R4 市場的爆發加強了……網購的成長速度和實體店比較起來是成倍的增速

      A6 規模效應 生產要素比例增加時,產出增加價值大于投入增加價值的情況 R5 網購的成長速度和實體店比較起來是成倍的增速

      A7 企業重塑 企業重新塑造包括企業形象、

      品牌效益等活動 R6 提升蘇寧服務消費者的能力,為其2012年雙渠道、雙品牌作戰,領跑中國零售市場的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后臺支持

      A8 逐步擴張 企業逐步拓寬其業務范圍、

      市場渠道等活動 R7R15R16R23 蘇寧易購的推出,為蘇寧提供了去電器化發展、多元化經營的先行載體

      A9 企業形象 人們通過對企業各種標志而建立起來的對企業的總體印象 R7 是一個通過互聯物聯技術,依托高效的全品類供應鏈、……覆蓋全國的物流網和服務網,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綜合生活平臺

      A10 企業定位 企業通過其產品、品牌,塑造其在消費者心中獨特的個性、

      文化形象 R8 建立面向商品供應商、內容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物流供應商的在線開放、智能協同的生態體系

      A11 企業文化 企業經營指導思想:企業形象 R9 有效增強了蘇寧服務能力,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A12 品牌優勢 客戶品牌忠誠度 R10 蘇寧易購具有蘇寧品牌優勢、上千億元的采購規模優勢……

      AA13 店面擴張 門店連鎖經營的擴散 C11 蘇寧電器針對20周年慶典期間啟動大規模促銷活動并加快連鎖發展速度,一方面……另一方面…………

      AA14 經營方針 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為其實現

      經營目標而提出的指導方針 C12 公司正通過……在經營管理效率,毛利率提升上也具有很強的后勁。

      AA15 產品類型 產品種類 C4C5 進一步全面滲透網上銷售的用品、圖書等品類的綜合銷售上……快速延伸至應用軟件、游戲點卡、機票、充值等增值業務

      AA16 市場渠道拓展 向消費者銷售的流通渠道 C14 新的經營范圍和線上線下的渠道融合,是蘇寧“有區別”的生存保障。

      …… …… …… …… ……

      (二) 主軸譯碼

      主軸譯碼階段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將概念化的資料進行進一步的整理。主要目的是剔除不能與其他概念聚攏成范疇的概念,調整出現頻次較少的范疇,延伸范疇的性質與層面,使范疇嚴謹化。重新閱讀與范疇有關的資料,保證其客觀、嚴密。例如:原因句定義為C1:“電子商務企業的終極目的還是要盈利,蘇寧易購2011年開始的發展是要建立在自身有合理的盈利空間的基礎上的?!苯Y果句R1“我們將逐步切割實體門店與易購的銷售?!苯涍^開放性譯碼階段,將C1概念化為盈利模式、價值實現類別,R1則為分工明確、經營方針類別。連接二者的是“要…,為此…”。初看是為達到C1這一目的,采取了R1這一策略,而實質的商業模式結構中應為采取R1導致C1,為更清晰明了闡述二者在企業商業模式中的因果關系,就要重置其因果順序,這就是主軸譯碼的意義,即重置為:R1導致C1,提取的范疇分別為:組織管理和價值實現。

      通過處理,繼續提煉出核心范疇:戰略變革、組織管理、顧客價值、價值實現。與網絡零售相關的主范疇為:戰略變革、經營方針、營銷策略、組織管理、體驗平臺、供應網絡、顧客價值、柔性管理、產品收入模式、組織轉型市場反應、顧客價值、業態創新、數據運維。

      (三) 選擇性譯碼

      根據第一二階段的處理,再次分析資料,借助發展好的若干個主要范疇間的“故事線”將發掘的核心范疇聯系起來,找出有關實體零售與網絡零售有關的主要范疇和次要范疇,用以鋪陳整個關于蘇寧的資料集。與此同時,構建出因果關系脈絡,并將蘇寧資料集重新審讀應用,檢驗所構建的脈絡圖與“故事線”:

      蘇寧電器在發現網絡零售的新趨勢后,提出了“未來10年,蘇寧將實施虛實結合的戰略”。在這一宏觀戰略的指導下,蘇寧拉開了重塑商業模式的序幕。2011年蘇寧制定了“以‘科技蘇寧、智慧蘇寧’為主線,開始一系列創新”這樣的計劃。由此,蘇寧易購隆重上市,蘇寧電器線上銷售渠道被開通。

      易購網站的特點在于整體設計很簡潔,沒有其他的懸浮廣告窗口之類的出現。在首頁頂部的左側邊有產品的詳細分類,同時采用樓層式的方式展示各個分類下的部分產品,在每一層都有特價商品展示。在網頁右側還有品牌旗艦店推薦,這些店的商品質量一般都比較好,且信譽度高。在最右邊有四個快捷方式,其中有一個問卷調查,這個主要是針對用戶在購物過程的相關體驗調查,用以提升用戶在網購過程中的體驗。消費者有什么意見也都可以在其中提出??梢?,蘇寧網絡業務的開展經過了深思熟慮。所以,易購在擁有了蘇寧的品牌效應、采購規模優勢以及輻射全國的物流配送網絡服務優勢的基礎上,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運營機制,即自主采購、獨立銷售和共享物流服務的態勢。依托于實體,并超越實體的理念使易購和實體形成了共享資源的模式,二者共享遍及全國30多個省1 000個配送點、1 300家產品自提門店、3 000多個售后服務網點的服務網絡,還同時共享著蘇寧得天獨厚的口碑,一方面節源開流,一方面又保障了對顧客的服務。然而,提到盈利模式,易購與蘇寧連鎖則是分而治之,在共享資源的同時又形成了內部競爭的態勢。借鑒于門店20年的運營服務經驗,蘇寧易購將消費者消費習慣、產品喜好、購物體驗的研究融入至網站日常運營和體驗中,并結合網絡成本用戶的行為特點,創立了有別于純電子商務平臺的獨有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在整體供應鏈的柔性生產、大規模定制能力方面具備了其他電子商務平臺不可比擬的優勢[11]。與此同時,蘇寧易購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采購產品,依托自主采購的便捷靈活性,實現產品品類的不斷豐富與擴充,從傳統家電、3C類產品,進一步拓展到服裝百貨、書籍、體育用品、化妝品等種類,充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產品需求。而基于網店的快捷服務,消費者不出門就能了解到所選用商品的規格參數、價格,甚至通過網絡可以看到其他用戶的評價、口碑,再到實體店去體驗時,有目標有分類,提高了購買效率,拉動了門店的服務效率與質量??梢哉f,易購的出現拉動了實體的經營,它不是補充品,而是催化劑,一方面它拉動了實體的服務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對于門店而言,易購的存在是一個極強的內部競爭對手。

      當然,伴隨著易購出現,一系列問題和矛盾也展露出來,除了易購分割實體店的營業額、顧客源外,由于網站設置的不健全還出現了品牌效應下滑、用戶需求處理的不及時等問題,這也給實體門店的運營帶來了負面影響。為解決這一難題,蘇寧不僅拓寬了市場渠道,更在“為顧客服務”的基礎上進行了業態創新,包括:增加產品類型和范圍,重新定義蘇寧的客戶群體,提供更高效的網絡服務,打造一流的倉儲和物流配備系統等內容,以便為消費者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務。另外,為緩和爭奪客戶源的矛盾,蘇寧還特意推出超級店expo,使消費者在實體店享受購物、體驗服務的同時也能享受其線上購物的低廉價格,這是在電商企業熱捧BtoC過程中一次具有意義的嘗試,意味著線上線下的零售業務開始趨于協同并進。

      蘇寧電器在逐步完善本企業的商業模式結構,在不斷地探索、發展、改進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蘇寧特色的商業模式要素組合。

      四、蘇寧實體與網絡零售協同商業

      模式要素組合結構模型

      通過分析,本文將蘇寧電器這一階段的商業模式要素進行歸類,得出:

      1. 企業資源整合層

      產品類型、資源整合能力、店面擴張、組織能力、業態創新、網絡零售、物流配送、運營系統、柔性管理、市場渠道拓展、售后管理、共享資源、倉儲、平臺運營、數據運維、電子商務人才孵化。

      2. 顧客價值實現層

      客戶調查、細分市場、客戶溝通、市場反應、供應網絡、聯系動態、定制服務、用戶體驗。

      3. 企業價值實現層

      企業文化、企業定位、戰略變革、品牌優勢、經營方針、創新經營組織、業務拓展、營銷策略、成本優勢、促銷方式、營業額、需求增加、價格優勢、價值創造。

      根據以上層次細分得到蘇寧電器商業模式要素組合圖(如圖1)和實體與網絡零售協同路徑圖(如圖2)。

      圖1是蘇寧電器商業模式運營總括圖:蘇寧的一切活動以企業戰略為起點,通過對企業文化的深度解讀和準確的定位制定出適時、適度的戰略,為企業指明方向。在此基礎上,蘇寧分別按業務流程、時段、部門制定了經營方針、營銷策略和組織管理的形態,以保證后續工作有章可循,與此同時,企業的文化理

      圖1 蘇寧電器商業模式要素組合圖

      圖2 蘇寧電器實體與網絡零售協同演進商業模式要素構成圖

      念也滲透在價值實現模塊中,加固了戰略在企業商業模式中的地位。此部分定義了構建商業模式的目的和價值實現方向,是整套商業模式體系的中樞神經。

      經營方針、營銷策略的實施需要體現在產品和收入模式上來,而中樞系統指令的傳達需要各部門資源的整合。供應網絡、戰略資產本就是蘇寧作為電商企業的強項。在強大的物流倉儲等設施的支持下,蘇寧又推出獨特的體驗平臺,極大地拉動了顧客價值,促使企業核心能力逐步從強大的硬件系統轉向柔性的服務能力上來;二者相互配合,一方面達到了節源開流、成本領先的效果,另一方面提高了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促使產品收入模式不斷改善。產品收入模式的改善帶來了營業額的提升,組織因資產的豐厚可以開展更多的業務范圍,嘗試更多的變革。而在此過程中,線上線下業務由于爭搶市場份額出現沖突,協同發展就是要解決二者間的沖突,依托不斷創新實現發展,而后實現組織轉型,企業文化重塑,更深層次改變企業整套商業模式系統,形成商業模式創新的良性循環,此時模式創新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優勢,為企業形成獨有的核心能力奠定了基礎[12]。

      圖1還不能清晰地體現出實體和網絡零售的業務整合。為了進一步細化說明實體和網絡零售協同演進的動態演進,在圖1的基礎上,更深層挖掘出實體與網絡的協同路徑圖(圖2)。

      實體與網絡零售業務協同發展的基礎是二者在戰略上的一致,因此戰略一致是該路徑圖的起點。蘇寧電器擁有全國最大的倉儲系統,最便捷的供應網絡,網絡零售在保有其獨特優勢的同時,與實體店共享企業資源,共享網絡系統,大大節省了成本,并獲得了消費者的信賴。圖2上半部分反映實體店的連鎖經營,下半部分則為網絡運營平臺,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實體店的特點體現在其規模效應,顧客購買服務體驗上,連鎖、方便、安全、保障是其相對于網絡零售的優勢;網絡零售主題鮮明,為顧客提供便捷服務,不僅體現在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更體現于價格優勢、顧客評價對比分析,成本優勢成為吸引顧客的最大特色。雖然存在差距,但實體與網絡零售的產品收入模式基本一致,產品定價、收入份額基本一致,單價差距浮動在100~500元之間。二者相互競爭、相互拉動,使企業為適應新變化提供新的服務,如培育電子商務人員,網站維護和管理等,最終促使協同發展[13]。

      由于實體與零售的競爭中易出現爭搶營業額、顧客的沖突,就需要不斷的創新,不斷的轉型以緩解矛盾,蘇寧推出expo超級店就是協同實體與網絡零售的創新,在多樣的矛盾中尋求創新尋求出路,激發了潛在營業利潤,蘇寧獲得了更多的顧客信賴,從而實現了企業的良性發展,為實體與網絡零售的商業模式組合構建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

      五、結論

      第一,企業商業模式、流程的創新歸根結底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只有處理好實體和網絡零售的共用資源和差別資源才能完善商業模式的要素組合。從圖1、圖2中可以看出,實體與網絡的協同發展是商業模式創新的結果,而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沖突也需要通過創新解決。零售企業商業模式要素組合是由企業資源能力、顧客價值創造、價值實現三大部分組成,其中,企業資源能力層包括資源整合能力、組織能力、業態創新、物流倉儲、運營系統、售后管理、資源共享、平臺運營、數據運維等。價值實現層包括戰略變革、企業文化、戰略變革、品牌優勢等。而客戶調查溝通、市場反應、聯系動態、定制服務、用戶體驗則屬于顧客價值實現層。零售企業的創新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需要每一層面要素組合的創新。

      第二,實體零售與網絡零售的協同發展實質上是整個零售企業商業模式各要素的協同變遷,在這一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主次關系、聯系方式、節點與節點、路徑與路徑的選擇都會對整個機體產生重大的影響作用。當實體零售與網絡零售實現共享企業戰略資源,將能提高企業效率,強化競爭優勢,而二者并存也可能導致顧客價值導向紊亂,內部非良性競爭等問題。因此,無論企業是在起步階段還是發展階段,協同的過程是不斷提高各要素的連接與耦合,實現不斷改進、不斷創新、實現系統良性循環的過程。

      第三,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組合創新是推動和保持企業持續競爭力的本源,企業應根據自身狀況、規模經濟選取不同的路徑優化其商業模式構成要素。諸要素的組合形態是怎樣的?網絡零售在企業中應處于什么地位?如何選擇過渡路徑?這都是商業模式所涉及的問題。蘇寧電器的商業模式要素組合是以流程化為基礎,多樣化、多部門、多功能配合影響,實體與網絡平分天下的模式呈現的,這種獨特的創新帶來了蘇寧的發展。同時,蘇寧電器的發展路徑是電商中較為普遍的選擇,即由實體連鎖門店規模效益達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開展網絡業務,這也是基于蘇寧的品牌效應、上千億元的采購規模優勢和輻射全國的物流配送網絡服務等優勢,才保證了易購能夠迅速搶占市場,在實體店的基礎上超越實體,在極短的時間內與實體門店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局勢。這樣的商業模式,對于蘇寧電器來說意義非凡,對于零售業界來說,更是解決矛盾、拓展創新的有益嘗試,對想要創新商業模式的零售企業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福音。

      參考文獻:

      Johnson M W, et al.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9): 51?59.

      Drucker P F. 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5): 95?104.

      Dubosson-Torbay M,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E-business model design,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s [J]. Thunder 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 44(1): 5?23.

      McGrath R G, MacMillan.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Strategies for Continuously Creating Opportunity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M].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高金余, 陳翔. 互聯網環境下的企業商業模式概念和定位研究[J]. 管理工程學報, 2008(2): 152?154.

      王曉明, 譚楊, 李仕明, 等. 基于“要素?結構?功能”的企業商業模式研究[J]. 管理學報, 2010, 7(7): 976?981.

      Osterwalder A. 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 [R]. Switzerland: Université de Lausanne, 2004.

      李艷華. 零售企業自有品牌競爭力評價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11): 7?12.

      Strauss A L.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Strauss A, Corbin J, 著. 徐宗國, 譯. 質性研究概論[M]. 北京: 巨流圖書公司, 1997.

      吳蔚詩, 王婧妮. 蘇寧國美死磕京東: 從線下吃到線上[J]. 市場風云, 2012: 72?74.

      劉勇. 品牌延伸的決策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6, 21: 74?78.

      Ming-Hone Tsai, Yu-De Lin, Yea-Huey Su. A grounded the theory study on the business model structure of GOOGL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9(3): 231?242.

      A Study on the Elements of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Coordination of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WANG Guoshun, CHEN Yiran

      (School of Busines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Coordin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retail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endency, more and more retail enterprise are transforming their business model by means of optimizing elements combin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rising in this proc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mplement Grounded Theory to analyze SuNing, the typical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Thereb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business model patterns and coordination effect to the enterprise. Additionally, it provides new ideas for other retail about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evolution .In this way, the article provides a foundation upon which other researchers may further develop novel theoretical concepts, as well as a set of guidelines for enhancing retail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Retailer; Internet retail; Business model; Grounded Theory; Su-ning

      收稿日期:2013?06?10;修回日期:2013?11?24

      第3篇

      關鍵詞: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構成要素

      G642.0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旺盛,工商管理專業已成為各高校設置率最高的專業之一。專業的大發展導致了該專業的培養對象及規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及素質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卻未能及時跟進,這使得本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及素質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直接導致了高校的“就業難”現象。為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解決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中人才缺乏核心競爭力、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各工商管理專業院校都在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但從實踐來看,對于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一些理論問題尚存在一定的模糊認識,在許多研究中,教育教學實踐者關于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中的核心內容、培養模式的內涵及構成的理解還不夠具體。本文針對以上問題,探討了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構成的具體內容。

      一、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進展

      人才培養模式的不同,所導致的人才培養效果也截然相異,因此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一)關于人才培養模式內涵及構成要素理論的研究進展

      在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研究中,1998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量人才的意見》中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近年來對于人才培養模式內涵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層面和視角出發,形成了不同認識。如朱晟利(2005)[1]提出人才培養模式即人才培養的標準形式(或樣式),它合乎一定的準則,使人可以照做;成中梅(2008)[2]在總結分析前人研究概念的基礎上,將其劃分為狹義論、泛化論、中介論、狀態論等四種觀點。

      對于人才培養模式構成要素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即“兩要素說”――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三要素說”――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方法;“四要素說”――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培養評價;“多要素說”――培養目標、選拔制度、專業結構、課程結構與學科設置、教學制度、教學模式、校園文化、日常教學管理等多個要素。以上四種觀點,“兩要素說”和“三要素說”沒能包含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部要素,而“多要素說”只是對有些要素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分,所以,“四要素說”的觀點越來越受到廣大研究者們的認同(成中梅,2008)[2]。

      (二)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進展

      不少學者通過對我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的分析,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了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應可福等(2004)[3]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工商管理專業“協同式”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岑麗陽等(2007)[4]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為視角,從創新能力的要求、存在的問題等入手,分析創新對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并提出了工商管理本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若干途徑和措施,以上的研究都從培養模式構成要素的不同側重點或視角,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了其在人才培養中的創新點。

      在關于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研究中,閻軍印等(2002) [5]指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的新變化,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從知識型轉向了能力型和素質型,尤其是對于工商管理類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張正堂(2004) [6]認為目前各個高校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基本都體現為寬口徑知識面、較強的專業技能、高級經營管理人才,但是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值得商榷;蔡月祥(2006) [7] 指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應當將職業經理人作為其目標。他認為普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應當滿足社會需要、學術需要和個人需要三個方面。

      二、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成要素及其研究的核心內容

      (一)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及構成要素

      縱觀理論及實踐界對人才培養模式內涵的理解,我們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穩定的人才培養的方式與風格,它體現著一定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為實現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和評價制度,形成的實施人才培養的一種特定方式。

      它具體可以包括四層涵義:1.培養目標和規格;2.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整個教育過程;3.為實現這一過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評估制度;4.與之相匹配的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

      因此筆者認為四要素理論能較好的區分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從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及培養評價四方面可以體現一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及特征。

      (二)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核心內容

      對工商管理專業而言,在以上培養模式的構成四要素中,其研究內容具體如下:

      1.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

      在四要素中,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要求的綱領性表述,它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內容及方向;不同的培養目標不僅定義了學生今后的培養層次;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包括明晰人才培養的層次如應用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基層、中層及高層管理人才;還明晰了人才具有的知識、技能、培養的口徑大小、工作的去向及培養特色。這些對工商管理專業而言尤其關鍵。一是由于目前在專業設置中,一級學科工商管理類下設置了作為二級學科的工商管理和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這使得作為二級學科而存在的工商管理具有較寬的口徑,例如我校的工商管理專業與其他相并列的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相比,在求職的針對性上較弱,因此如何體現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特色,使學生在就業市場中體現異于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的優勢,是在人才培養目標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二是由于目前全國開設工商管理專業及其類別專業的學校眾多,因此如何尋求各學校的特色,走差異化的辦學之路,這些都是各校工商管理專業在培養目標確定中的重要問題。

      2.培養過程的設計

      培養過程包含課程體系、培養途徑和培養方法。培養過程是為人才培養目標實現而設計的一系列知識、技能教育的環節和實現途徑。不同的課程內容的選擇及排列順序,不同的培養方法和實現途徑,會決定學生最終所擁有的知識類型和技能水平;由于學生在校時間的限制,不同環節設置的比重,不同的培養方式會決定著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側重,從而形成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因此在培養過程中,重要的工作包括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人才所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要求,選擇適宜的課程體系,包括課程內容及學時的選擇、課程的設置順序;課內與課外培養過程的安排及學時、培養方式選擇;授課與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時分配及培養方式選擇等。由于工商管理專業口徑比較寬泛,因此在有限的校內時間里如何選擇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的側重點,形成培養特色非常重要;此外由于工商管理專業對人才的高復合、強實踐能力的要求,因此如何通過一定的培養途徑與教學方法實現這一目標,也是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過程設計的重要內容。

      3.培養制度

      培養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組合制度和日常教學管理制度三大類?;局贫扔袑W年制和學分制兩種模式。學年制高度結構化,課程有嚴密的層次劃分及先后順序,課程修習以學時、學年為計算單位;學分制彈性化,以選修制為前提,以學習量為計算單位,其變化樣式有學年學分制、計劃學分制、全面加權學分制等。組合制度原先只是一種權宜性的計劃外安排,意在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課程,如雙學位制度、主輔修制度等。日常教學管理制度是為維護正常教學秩序,使教學過程正常運轉而制定的各種規章、規則等制度體系,如教考分離制度,補考制度及各種懲制度。

      在目前的高校中,培養制度受學校整體的培養制度選擇的制約,例如對我校工商管理專業而言,由于目前學校的培養制度處于從學年學分制向學分制的轉變過程,因此培養制度研究中的主要問題包括,如何在學分制和學年制兩種制度安排下,保障培養計劃的實現;并在條件允許時(如培養制度改革后),進行兩種培養制度下培養效果的評價。

      4.培養評價

      培養評價是對培養目標、制度和過程進行監控,并及時對前幾種因素進行反饋、調節與優化的行為。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評價的研究中,一是應從培養目標的要求出發,以專業對人才培養的特點為基礎,研究目前對于學生培養過程質量的評價標準及方法,包括人才評價的理念、評價方式:一是關于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二是學生培養目標整體實現的內部及外部評價。

      參考文獻:

      [1]朱晟利.論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及構成[J].教育評論,2005(3):28-29.

      [2]成中梅.學習型高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2008,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

      [3]應可福,石興國,宗蘊璋.工商管理專業“協同式”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4(12):42-43.

      [4]岑麗陽,黃河,魏格坤,黃媛.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養改革研究―創新篇[J].高教論壇,2007(4):52-54,67.

      [5]閻軍印,孫班軍,郝英奇.一般院校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2(6):648-650.

      第4篇

      商業模式是近年來管理學領域研究的熱點。許多創業者盡管能夠識別很好的創業機會,擁有豐富的資源,但仍然無法成功創業創業,究其原因可能是沒有能夠設計出合理的商業模式。彼得德魯克曾說過,未來企業的競爭不再是只限制在產品或服務,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梢娚虡I模式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學者們對商業模式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本文從商業模式內涵、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商業模式評估等方面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理清現有研究發展的脈絡和不足,并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關鍵詞】

      商業模式;內涵;構成要素;創新;評估

      一、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商業模式作為專業術語出現以來,圍繞商業模式的理論探討逐漸興起。目前,眾多學者探討了商業模式的方方面面,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均有很大的發展。本文系統梳理了商業模式的內涵、構成要素、創新以及評估這四個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以期發現現有文獻的不足,為后續研究提供更為豐富的視角。

      二、商業模式內涵的研究

      商業模式的內涵具有復雜性體現在商業模式是一個系統,研究者很難全面的去把握,因此也就出現對商業模式多種多樣的解釋,無法形成較為權威的定義。在整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較為有代表性的大部分是從盈利模式、運營結構、戰略方向以及系統視角來定義商業模式的。

      (一)盈利模式

      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獲取利潤來維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盈利的角度去理解商業模式也體現了商業模式的最終目的。Rappa(2000)認為企業的商業模式的核心就是指導企業如何賺取利潤,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模式,并詳細地描述企業在價值鏈中如何獲取利潤。Timmers(1998)認為商業模式是包含產品、服務和信息的框架,并在其中對參與者的利益以及利潤的來源給予了很好的描繪。Afuah和Tucci(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獲取利潤的依據,他們認為,企業通過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大的價值來贏得顧客賺取利潤。Itami和Nishino(2010)認為,商業模式應該是一箭雙雕,既要滿足企業當前利益與利潤訴求,還要服務于企業未來的發展。

      (二)運營結構

      Amit和Zott(2001)認為商業模式的核心是為企業自身、供應商、伙伴以及顧客創造價值,并且將商業模式看成是聯結各商業活動參與者交易的平臺。Mahadeven(2000)認為商業模式的框架式由企業與商業伙伴以及買方之間價值流、收入流和物流構成的。Magretta(2002)將商業模式與價值鏈結合,認為商業模式是描述企業如何運作的,并且以客戶為中心為企業創造價值。Mayo和Brown(1999)提出商業模式是為了創建競爭力強勁的企業并保持企業的競爭力,為企業相互依存的關鍵系統進行的總體設計。

      (三)戰略方向

      許多學者認為戰略是與商業模式漸趨融合的。王偉毅和李乾文(2005)認為商業模式與戰略有融合的部分,但是也存在著差別。他們認為,商業模式描述的是一個相互協調的有序系統而戰略是將戰勝競爭對手,獲取良好的績效為主要目的。但在很多時候,商業模式是與戰略融合的。因此,從戰略的角度來思考商業模式也是值得嘗試的渠道。DussonTorbay(2002)等認為商業模式是對企業及其伙伴網絡為獲得可持續收益流,創造目標顧客群體架構、營銷、傳遞價值和關系資本的描述。李振勇(2009)認為商業模式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核心,形成一個相互協調的,高效的,并且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系統,企業通過提品和服務為企業獲取可持續發展的資本的整體解決方案。

      (四)系統視角

      Morris等(2005)將商業模式的主要定義進行歸納分為三類:經濟類、運營類、和戰略類,并認為應用一種整合的視角來對商業模式進行定義。Osterwalder(2005)提出商業模式是一個商業模式是一個概念性工具,它借助一組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聯系,用以說明一個企業的商業邏輯。它描述了企業向一個或多個顧客群提供的價值,企業為產生持續的贏利性收入所建立的架構以及移交價值所運用的合作網絡與關系資本。

      雖然學者們從多個側面給予商業模式解釋,但是本文可以發現在解釋商業模式時逐漸傾向于“盈利模式+運營結構+戰略方向”這三種視角整合來認識商業模式這一概念。因此本文認為商業模式是用來描述企業的盈利模式、運營結構以及戰略方向的邏輯結構體系。

      三、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研究

      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商業模式構成要素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早期對商業模式的研究大多是將商業模式簡單的羅列,沒有突出關鍵要素。例如,Howitz(1996)提出了價格、產品、分銷、組織特征以及技術五個要素。Donath(1999)認為,商業模式構成要素是理解顧客、營銷戰術、公司治理、內部網絡能力、外部網絡能力五個要素。

      近年來,學術界對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研究逐漸傾向于將各要素之間形成一個邏輯結構體系。比如:Gordijin等(2001)提出了e3value用于指導商業伙伴合作的價值網絡建模,以及判斷價值網絡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的盈利能力研究。e3value的根本貢獻在于提供了一種以價值為主線的研究方法,用于分析商業模式構成體系,并對體系中的價值交易活動建模,說明參與主體為誰提供何種經濟價值。Osterwalder(2011)提出九要素模型,具體包括價值主張、消費者目標群體、分銷渠道、客戶關系、價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關系、成本結構以及收入模型九個要素。

      本文認為對于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研究要么簡單化,要么太過于豐富,還無法將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準確、簡潔、全面的概括起來。雖然學術界對于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研究參差不齊,但是也有許多交叉的地方,比如顧客,價值主張以及經濟模式等,這些關鍵要素的重復出現,體現了企業在運營過程對哪些環節的關注度較高。根據王偉毅與李乾文對商業模式組成要素整合的進行分析,學者們對構成要素的研究大多來源于案例的歸納總結特別是電子商務領域的案例,這樣對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理解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四、商業模式的創新研究

      商業模式創新作為商業模式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眾所周知,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企業要想持續贏利并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定的生存空間,就需要在商業模式的設計上持續創新。本文從商業模式創新的概念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途徑兩個維度來對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

      (一)商業模式創新概念的研究

      現有對商業模式創新概念的界定呈現多元化的現象。本文根據文獻[12]、[13]以及[14]整理了主要商業模式創新概念(見表1)。

      表1商業模式創新概念概覽

      ily:宋體;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盧小平.廣州汽車:后來居上[J].大經貿,2007(3)

      作者簡介:

      金晶(1990.02-),浙江寧波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2013級在職研究生,現供職于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分行東門支行,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實踐。

      由表1可以看到,對商業模式創新的解釋大部分圍繞價值鏈、戰略以及系統的視角來界定。雖然學術界對于商業模式創新概念在研究視角上存在許多分歧,但這也為深入研究商業模式創新這一領域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二)商業模式創新途徑研究

      1.從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角度

      商業模式是可以分解為若干的關鍵要素的,從這些要素入手來設計商業模式,也是對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渠道。例如,Weill(2000)等提出的“原子商業模式”的概念,他們認為改變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很重要的,并提出每個原子商業模式具有戰略目標、營收來源、關鍵成功要素和必須具備的核心競爭力這四個特征,企業可以改變原子商業模式的組合方式來構成新的商業模式組合時,往往會忽略商業模式的整體性,這給商業模式創新帶來了難度。Osterwalder(2002)指出,在商業模式這一體系中企業可以通過改變價值主張、目標客戶、分銷渠道、顧客關系、核心能力、價值結構、伙伴承諾、收入流和成本結構等因素來激發商業模式的創新。

      2.基于價值鏈的商業模式創新

      邁克爾?波特認為任何企業的價值鏈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創造價值活動構成的。按照其提出“價值鏈分析法”,企業的價值活動包括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大類。價值鏈將企業所有的利益參與者都納入其中,再進行優化排列。企業可以集中優勢資源專注于價值鏈上某幾個環節,在這幾個環節上尋找利潤增長點。企業也可以對價值鏈的某些環節的順序進行重新排列。在價值鏈中,企業要處理好與上下游企業的關系。在衡量企業資源和外部環境條件下,對價值鏈優化整合可以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高闖、關鑫(2006)認為,在明確的外部假設條件、內部資源和能力(企業被界定在某一產業內)前提下,企業商業模式是企業價值鏈的一個函數,并可以將其看做是一種基于價值鏈創新的企業價值活動及對這些價值活動所涉及的全體利益方進行優化整合以實現企業超額利潤的有效地制度安排的集合。

      本文通過對商業模式文獻的梳理,發現對商業模式的創新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有很多不足。學者在對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汲取了對商業模式定義和構成要素等的相關研究成果,但還很不成熟,并且商業模式創新的理論研究在實踐中的操作較少,缺乏實踐的支持。從價值鏈和構成要素的角度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觀點固然很新穎,但是價值鏈和構成要素是由許多變量組成,這給管理者在實踐中帶來很大的困難。

      五、商業模式的評估研究

      目前大部分的學者都致力于對商業模式定義、構成要素和創新等的研究,而對商業模式評估這一領域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很不成熟。Hayes和Fenngegan(2005)從創新(內部技術創新和外部創新)、經濟控制、功能整合、供應鏈或價值鏈整合以及投入來源五個方面來對商業模式進行評估。本文根據Morris等(2003)提出的內部匹配性和外部匹配性以及DubossonTorbay等(2002)使用平衡積分卡來評估商業模式的基礎上,利用主觀測量法和客觀測量法嘗試建立了商業模式匹配度測量指標體系(見表2和表3)。

      表2商業模式匹配度客觀測量指標

      總體來說,客觀測量法所使用的指標雖然難以獲得,但是其測量準確性相對較高;而主觀測量法的測量結果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導致測量結果模糊不清。

      六、未來的展望

      商業模式的理解一直都沒有明確,學術界無法給予正式的地位,甚至有些學者認為其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國內外對商業模式的研究日趨增多,并且越來越深入,可見商業模式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不是只有修辭學而已。

      本文通過對商業模式定義、構成要素、創新以及評估的綜述和

      概括,也為日后商業模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是要想確立商業模式在理論界的地位,還需要學者們多多努力,來進一步解決在研究商業模式時出現的質疑和爭論。本文認為未來至少可以從幾個方面對商業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準確界定商業模式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對商業模式的定義有許多不同角度的解釋,拓展了商業模式的研究視角,但不利于商業模式的深入發展,因此,在理論研究方面,首要任務是進一步厘清商業模式的定義,這會給商業模式構成要素、創新以及評估等的研究帶來直接的影響。

      第二,現有研究對于商業模式評估的關注度不高。目前,對商業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定義、構成要素和創新的研究,為了形成對商業模式更加系統性的研究也應對其評估問題進行探討。

      第三,本土化研究。對于商業模式的探討具有理論和現實的意義,但是,目前國內的研究較少且不夠充分。中國的文化有其獨特性,我國的學者應借鑒國外的優秀研究成果加以本土化,使商業模式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田志龍,盤遠華,高海濤.商業模式創新途徑探討[J].經濟與管理,2006(1)

      [2]Timmers P.Business model for electronic markets [J].Electronic Markets,1998(2)

      [3]原磊.國外商業模式理論研究評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10)

      [4]張敬偉,王迎軍.基于價值三角形邏輯的商業模式概念模型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6)

      [5]Mahadan,B.Bus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an anatom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J].2000(4)

      [6]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

      [7]王雪冬,董大海.商業模式的學科屬性和定位問題探討和未來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3)

      [8]王偉毅,李乾文.創業視角下的商業模式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11)

      [9]方志遠.我國商業模式構成要素探析[J].中山大學學報,2012(3)

      [10]王水蓮,常聯偉.商業模式概念演進及創新途徑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2)

      [11]王迎軍,韓煒.新創企業成長過程中商業模式的構建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9)

      [12]郭毅夫,趙曉康.商業模式創新研究及發展展望[J].企業活力,2012(3)

      [13]歐陽峰,趙紅丹.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的演化路徑與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14]王雪冬,董大海.商業模式創新概念研究述評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11)

      [15]王鑫鑫,王宗軍.國外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12)

      [16]高闖,關鑫.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實現方式與演進機理―一種基于價值鏈創新的理論解釋[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

      作者簡介:

      第5篇

      【關鍵詞】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創新 文獻綜述

      一、商業模式的概念界定

      商業模式一詞雖然早在1957年就出現了,但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卻是90年代以后的事了,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商業模式備受廣大研究者的關注。在理論研究中,各個研究者從自己的視角對商業模式提出定義,雖然這一詞的出現頻率極高,但到目前為止,關于它的定義仍然沒有一個普遍被接受的權威版本。

      (一)國外學者對商業模式概念的界定

      Timmers(1998)認為,商業模式是由產品、服務與信息流構成的一個系統流程,能對企業商業活動參與者的利益與企業的利潤來源進行描述。Stewart(2000)認為,商業模式是描述企業獲得并且保持其持續收益流的邏輯陳述。Mahadeven(2000)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與相關利益方之間價值流、收入流和物流的唯一混合體。Hamel(2000)認為,商業模式是存在于經營者頭腦中關于如何經營、如何滿足顧客需求的并且已經付諸實踐的概念。Amit和Zott(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創新的焦點,是企業為自己和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Afuah等(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獲取并利用資源,為顧客創造比競爭對手更多的價值以賺取利潤的方法。Dubosson-Torbay(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為了對價值進行創造、營銷和提供所形成的企業結構及其合作伙伴網絡,是產生有利可圖且得以維持的收益流的客戶關系資本的描述。Applegate(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對復雜商業現實的簡化,通過這種簡化,商業模式可用來分析商業活動的結構、結構元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商業活動響應現實世界的方式。Petrovic(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價值創造的邏輯,其目的在于為顧客創造價值,它存在于真實商業活動的背后,是企業戰略在抽象層面的一個概念化描述,在企業商業執行過程中起基礎性作用。Weill等(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對企業的顧客、合作伙伴與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關系與角色的描述,目的在于辨認主要產品、信息和資金的流向以及參與主體能獲得的主要利益。Magretta(2002)認為,商業模式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關于企業如何運作的解釋。Morris等(2003)將商業模式的定義為一種簡單的陳述,旨在說明企業如何對戰略方向、運營結構和經濟邏輯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內部關聯性的變量進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場上建立競爭優勢。Osterwalder等(2005)認為,商業模式是一種建立在許多構成要素及其關系之上、用來說明特定企業商業邏輯的概念性工具。Doz&Kosonen(2010) 從兩種角度對商業模式進行定義,商業模式客觀上體現企業與客戶、供應商、互補者、合作者及其他股東之間結構性的且相互依存的業務關系,同時也反映了企業內部單元或部門之間的關系;主觀上體現企業如何理解所處環境并展示企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機制。

      (二)國內學者對商業模式概念的界定

      王波和彭亞利(2002) 提出了對商業模式的兩種理解: 一是經營性商業模式,即企業的運營機制;二是戰略性商業模式,指一個企業在動態環境中怎樣改變自身以達到持續盈利的目的。翁君奕(2004)將商業模式定義為核心界面要素形態的有意義組合,即客戶界面、內部構造和伙伴界面的各環節要素的可能組合,而每一種有意義的形態組合稱為商業模式原型。羅珉等( 2005) 認為企業的商業模式是指一個企業建立以及運作的那些基礎假設條件和經營行為手段和措施。馬君(2007)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組織在明確的外部假設條件、內部資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組織本身、顧客、供應鏈伙伴、員工、股東或利益相關者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創新意圖和可實現的結構體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李振勇(2009)認為,商業模式是為了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把能使企業運行的內外要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內部化的,或者利益相關的、高效率的、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運行系統,并通過最優實現形式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客戶價值,同時使系統達成持續盈利目的的整體解決方案。魏煒和朱武祥(2010)認為,商業模式是本質上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本文認為,商業模式是一種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關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闡明某個特定實體的商業邏輯,它描述了公司所能為客戶提供的價值以及公司的內部結構、合作伙伴網絡和關系資本等借以實現這一價值并產生可持續盈利收人的條件。

      二、商業模式的要素

      由于商業模式概念的多樣性及研究者對商業模式認識的側重點不同,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劃分也呈現出高度的差異性。

      各個研究者由于采用不同的歸納方法,以及考察深度和廣度不同,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數量差別較大,但有些要素是被重復提到的,如價值主張、經濟模式、顧客界面/關系、伙伴網絡/角色、內部結構/關聯行為和目標市場等。本文從價值流向完整過程的角度出發,將商業模式劃分為四個板塊: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和價值維護,每個版塊包括一些要素,如圖1所示。

      圖1 商業模式的四大板塊

      表1 商業模式構成板塊和要素

      構成模塊 構成要素

      價值 目標客戶定位

      主張 客戶需求定位

      價值 確定業務范圍

      創造 設計盈利模式

      價 品牌模式

      值 渠道模式

      傳 服務模式

      遞 客戶關系管理

      價值 整合產業鏈

      維護 建立利潤壁壘

      第6篇

      關鍵詞:商業模式構成要素;Osterwalder模型;魏朱模型;創新

      一、Osterwalder和魏朱關于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觀點

      (一)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

      該模型由Osterwalder提出,他指出商業模式應該包含四大支柱――產品或服務、資產管理界面、客戶界面和財務,這些支柱下還包含九個構成要素――價值主張、目標消費群體、分銷渠道、客戶關系、資源配置、核心競爭力、合作伙伴網絡、成本結構、盈利模式。這個模型用于分析公司經營中的商業邏輯,它描述了該特定實體所能為其客戶提供的價值以及實現(創造、推銷和交付)這一價值并產生可持續盈利收入的要素(公司的內部結構、合作伙伴網絡和關系資本等)。他還給出了各要素的內涵及之間的聯系及每個要素的內在含義。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所建立的商業模式關系圖如下:

      其中,箭頭指向部分表示分析時需要考慮的子要素,比如:對消費者分析時應該明確其分類標準,才能找到目標客戶;對渠道討論時要分析公司與消費者如何建立聯系等。實線表示要素間存在的聯系,對一個要素分析時應該連帶考慮與之相連的要素?!糂P(〗比如:對渠道進行討論時,應該結合價值建議和消費者的情況來考慮,他們會對渠道產生影響;對價格進行研究時,應該考慮產品或服務能為消費者提供什么,其在渠道鏈中處于什么位置,這些都對價格的制定產生影響。虛線框表示四大支柱各包含的要素,比如:消費者界面包括:渠道和消費者分析。

      該模型由于要素概括全面,關系表述清楚,四大支柱可以單獨作為一個獨立分析模塊使用,簡明扼要的表示出組織的商業模式的優點,當時被應用于諾基亞研究院《諾基亞研發體系商業模式改進實施方案》項目。但運用者該模型進行分析時,需要對各模塊的要素予以澄清;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聯系,容易造成歸類不清楚;模型要素較多,較為復雜,對于商業模式較為簡單的組織適用性較差,因此提高了應用了難度,并且有些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還有待商榷。

      (二)魏朱六要素模型

      該模型由魏煒、朱武祥、林桂平(2012)提出,他指出商業模式應該包括以下6個要素:定位、業務系統、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能力、現金流結構、企業價值,如圖2。其中定位指企業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式(產品、客戶、需求和方式);業務系統指企業選擇哪些行為主體作為其內部或外部的利益相關者(構型:連接的結構;關系:交易內容、交易方式、交易性質;角色:〖JP3〗有一定資源能力的利益相關者);盈利模式指以利益相關者劃分的收入結構、成本結構以及相應的收支方式;關鍵資源能力指支撐交易結構背后的資源和能力;現金流結構指以利益相關者劃分的企業現金流流入的結構和流出的結構以及相應的現金流的形態;企業價值指未來凈現金流的貼現,對上市公司而言,直接表現為股票市值。

      把商業模式定義為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打開了企業黑箱,能夠為理解、診斷、設計、調整企業商業模式提供全面的視角,也使我們可以把商業模式與戰略、管理等概念加以區別,凸顯了商業模式概念和理論體系可以,而且需要作為管理學科的重要分支,獨立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但將商業模式定性為一種交易結構,本身值得商討。如果說商業模式是一種交易結構,即商業模式里所謂的利益相關者的交易關系的一種列舉和排序,僅僅是概括了商業活動的參與者的角色,較少的反應角色之間的關系?!糂P(〗其次,這種商業模式模型包括定位、業務系統、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能力、現金流結構和企業價值等六個方面,這類似商業計劃書或者構建商業模式的框架,不能全面的反映商業模型的內涵。最后,從外延看,這種定義容易造成商業模式的狹義和趨同,企業有商業模式,其他組織也有商業模式,而對于有些非盈利性組織而言,它不一定必須是什么交易結構,也不一定非要什么盈利模式。商業模式是為研究和實踐獨特的商業活動而誕生的,是一種有明顯特征的個性的,是鮮活的,而不是共性的,也不應該成為一種概述商業活動基本原則和規律的大而泛、廣而全的定義。

      二、創新視角選擇

      目前而言,有關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研究主張非常龐雜,從不同企業實際出發,自然會衍生出多種研究流派和觀點,究其原因還是學者在對商業模式進行研究時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視角。研究視角的好處在于幫助我們撥冗去繁,有效地避開細枝末節,準確地抓住所要研究問題的關鍵和要害。關于商業模式創新理論研究可以基于不同的參照系或基點開展研究。而商業模式創新不僅要考慮企業內部各要素的作用及其關系,更要考慮到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因此商業模式創新也可基于不同的視角:(1)基于不同類別的商業模式創新。原磊(2007)認為包含四大類商業模式,即經濟類、運營類、戰略類和整合類商業模式,出現以上分類,均來源于研究學者的側重不同,基于不同類別的商業模式創新將更有針對性。(2)基于外部環境視角。由于企業經營都有一定的外部環境,本文提及了技術、消費者、競爭、商業環境,及它們構成的系統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基于外部環境視角能夠關注到外部驅動力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3)基于要素視角。對于系統類的商業模式,其把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系統,系統有各個構成要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Alexander Osterwalder的九要素模型和魏朱的六要素模型較能反映商業模式的實質,因此要素視角的商業模式創新,可以拿以上兩個觀點做參考。(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Afuah,A.,Tucci,C.L.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cs:Text and Cases[M].NY:Graw一Hill,2001.

      [2]Osterwalder,A.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D]1University de Lausanne,2004.

      第7篇

      關鍵詞 商業模式 構成要素 路徑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63

      Abstract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model and value creati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o by practitioners, strategist and scholars' attention. Through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business model, elements, and on this basis to build commercial pattern generation path, to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usiness model and helps promote business model from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the chang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business model; elements; path

      0 引言

      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一般用來描述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企業生存運營狀態以及其進行商業活動的行為邏輯,①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驅動力。②自1988年Timmers③首次界定商業模式概念以來,與商業模式相關的研究成果顯著增多。然而不同的研究視角,不同的研究層面往往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研究成果,因此,不同研究成果很難相互支撐相互佐證。在此情況下,有必要厘清學者們在運用“商業模式”概念時所涉及的真正含義,并深入探討其生成路徑即商業模式實際構建問題,以促進企業實體正確應用商業模式理論,推動管理實踐。

      1 商業模式的內涵

      商業模式一般指的是企業在向客戶提品和服務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復雜過程的簡化描述,這種描述涵蓋了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包括企業價值創造以及利益相關者交互兩大部分。由于研究者們對商業模式理解維度與側重不同,因此在理解商業模式內涵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觀點。

      經濟角度。該觀點認為企業從事商業活動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利潤,因此商業模式描述了企業的成本結構、收益來源以及為獲得超額利潤所應采取的措施戰略。例如,Afuah等(2000)④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通過向消費者提供更多價值的商品來戰勝競爭對手從而獲得利潤的方法。Stewart等(2000)⑤指出商業模式是為實現企業持續收益流的內在邏輯。

      運營角度。該觀點認為企業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層級結構與內部流程尤為重要,企業間關于價值創造過程以及價值鏈的傳遞過程是不同的,商業模式是對企業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如何交易、企業如何運轉的歸納總結,聚焦于企業內部結構與設計。例如Chesbrough等(2002)⑥強調商業模式是對企業運營秩序的描述。

      戰略角度。該觀點指出,企業在進行商業活動中所展開的一系列行為,包括消費者需求研究、市場產品定位、營銷渠道分析、可持續競爭優勢研究等都屬于戰略層面,因而商業模式是對企業戰略定位的宏觀歸納,是企業實踐的指導藍圖。

      由此看來,商業模式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應該涵蓋企業經濟實質、發展戰略與運營過程的每個方面,以孤立視角看待商業模式是不科學且缺乏可靠性的。商業模式并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為獲得持續競爭優勢所制定的一系列決策,這些決策應包含組織戰略、內部結構、價值傳遞等多種相互關聯的因素。

      2 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業模式的概念與內涵從框架上規定了其構成要素。例如,從經濟角度來看,成本結構、盈利模式是構成商業模式的重要成分;從運營角度來看,資源配置、合作網絡更為關鍵。目前關于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模型主要為Osterwalder(2005)⑦提出的九要素模型(如圖1所示)。該模型認為商業模式主要圍繞四大模塊構建:產品服務、客戶界面、管理結構以及財務結果。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應該詳細描述其產品服務的價值主張、創造獲得這種價值的企業資源、支撐這些價值活動的企業結構以及將這種價值傳遞給目標客戶的渠道,獲得利潤的成本結構等。具體來說,商業模式由價值主張、目標客戶、分銷渠道、客戶關系、資源配置、核心能力、合作網絡、成本結構以及盈利模型九大模塊構成。它能解釋所有實體商業模式,為商業模式的設計和描述勾畫了一個框架。不同企業的商業模式差異和特色體現在各要素內容的差異、要素重視程度的偏差以及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差異中。例如戴爾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以無中間商的直銷渠道為特色的典型代表。

      這個分析框架以系統觀的視角涵蓋了運營、利益、戰略等多個方面,比較完整的概括了商業模式的組成要素,實踐性較強。因此,在設計、描述某企業的商業模式時,要考慮企業的產品價值、管理結構、客戶界面以及財務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3 商業模式的生成路徑

      不難發現,商業模式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復雜系統,因此在研究其生成路徑時要考慮各種要素。白宏(2012)⑧認為在設計商業模式時應運用一套科學完整的思路和邏輯,他強調商業模式的根本目標就是創造價值,原則上商業模式的形成過程應該也是價值的形成過程。由此他提出實際商業模式生成二維模型(圖2所示),即依據商業模式物質基礎和價值運動邏輯兩個維度進行商業模式的構建。具體來講商業模式中的物質基礎為企業運營過程中涉及的利益相關者,包括目標客戶,合作網絡,主體企業以及股東。價值運動邏輯則是圍繞價值發現、價值聚集、價值交易、價值實現這一系列活動產生的影響利益相關者相互交易和結合的規則制度(例如競爭模式、營銷模式),它決定了商業模式內在要素的結構和關系。由于不同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以及偏重點不盡相同,因此該模型能解釋各類行業、各種企業不同的商業模式,并能指出各個構成要素的角色定位。

      商業模式作為涵蓋價值邏輯和利益相關者交互界面的系統框架,其穩定性和統一性要求企業各要素之間保持內外的一致性從而來應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因此,實際商業模式構建過程中還要考慮企業所面臨的影響企業價值形成、創造、分配的內外部影響因素。

      4 研究啟示及意義

      通過梳理國內外文獻,本文從經濟、運營、戰略等多角度對商業模式內涵進行了探究,在現有商業模式構建模塊的基礎上,沿用價值運動邏輯對商業模式的生成路徑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因此,企業在設計商業模式過程中,首先應確立其獨特價值鏈,即異于競爭對手的價值主張、價值創造過程以及價值分配方式,立足于利益相關者交互界面,確立符合企業自身價值邏輯的基本要素。換言之,企業首先確立目標客戶及價值主張的獨特配套的支撐結構,然后進行資源配置,運用核心資源和能力創造產品和服務,再確定相匹配的營銷渠道將價值傳遞給目標客戶。當然,獨特的成本結構與關系網絡也起到關鍵性支持作用。

      注釋

      ① Pateli A G,Giaglis G M.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eBusiness 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13(4):302-314.

      ② 孫永波,陳柳欽.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機制及其路徑選擇[J].發展研究,2011(11):78-85.

      ③ Timmers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Electronic markets,1998.8(2):3-8.

      ④ Afuah A, Tucci C L.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M].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0.

      ⑤ Stewart D W,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public policy[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2000.19(2):287-296.

      ⑥ Chesbrough H, Rosenbloom R S.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3):529-555.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