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5:26
序論:在您撰寫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學科服務;高校圖書館;就業服務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7.019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7-0084-03
A Research of University Library Employment Service Based on Subject ServiceHe XiaozhenZhu Huihua
(Library,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growth of graduates year by year,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creases constantly with the 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The library,as the“second class”,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employment services.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employment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such as the deficiency actively participating consciousness in the employment service,the weakness in enforcement of the employment service and the lack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mechanism.The concept of subject service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ways by means of deepening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of employ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
〔Key words〕subject service;university library;employment service
目前,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據教育部官方網站數據顯示:2009年畢業生人數611萬,2010年630萬,2011年660萬,2012年680萬,2013年將達699萬,“十二五”期間高校畢業生人數平均規模將達700萬人。就業人數逐年攀升,就業崗位數量有限,就業形式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不再是個人問題,而與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安全穩定息息相關。圖書館作為高校的“第二課堂”,作為大學生的聚集地,應積極參與到大學生就業中,發揮圖書館自身價值和優勢。
1高校圖書館在就業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
1.1主動參與就業服務意識淡薄
高校圖書館本著“以人為本,讀者至上”的服務理念,逐步改變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水平,但服務范圍仍停留“教輔部門”層面上,對學生熱切需求的就業信息服務出現“盲區”。部分高校圖書館的管理者甚至認為大學生就業是院系的事,是就業指導中心的事,與自己無關。這種消極的想法制約了圖書館在就業服務功能上的開發。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化的快速發展,就業指導中心無力應對新形勢下畢業生的就業需求,擁有人力、信息資源優勢的高校圖書館因種種限制不能直接接觸原始就業信息,無法保證信息及時、準確、有效,使得參與就業信息服務流于形式,得不到深入。
1.2開展就業信息服務力度不足
現階段部分高校圖書館的管理者逐漸認識到開展就業信息服務的重要性,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開通文獻檢索課、就業文獻導讀等服務,逐步完善高校圖書館的就業服務功能。圖書館因資金問題造成就業政策法規、就業創業信息輔導書、就業數據庫等文獻資源和網絡資源不能及時采購,無法滿足高校畢業生對就業信息的渴求,不利于圖書館就業服務功能的開拓。傳統圖書館埋頭于文獻資源建設,偏重于教學與科研,對于學科就業信息渠道開發不足,造成就業信息的收集、管理與服務處于一種滯后的狀態。
1.3缺乏就業服務長效發展機制
大學生就業服務是一個系統工程[1],要求掌握國家就業政策、企事業單位人才需求、高校人才培養、各學科發展等諸多信息,單純依靠某一個機構是很難完成的,需要就業指導中心、各個院系、網絡中心以及高校圖書館的積極參與。目前高校多采取舉辦就業招聘會、講座、招聘信息等形式,不成系統,沒有長效的發展機制,尚未調動起學生、院系,尤其是圖書館參與其中,使得圖書館的就業信息資源、就業服務功能得不到發揮。
2學科服務內涵及優勢分析
2.1學科服務的內涵
所謂學科服務是指在新的信息環境下由學科館員根據用戶學科背景、需求取向、信息素質等特點而開展的諸如學科資源建設、參考咨詢服務、用戶培訓等由文獻信息服務轉向到知識服務的新型信息服務模式,是現代圖書館延伸服務理念、拓寬服務范圍、深化服務層次的具體體現。
學科服務的產生與信息化高速發展、數字化圖書館、虛擬圖書館的出現以及師生的“個性化”需求是息息相關的。隨著學科服務理念深化和實踐活動的拓展,學科服務經歷了由“被動性單向度的參考咨詢服務”到“輔助式雙向互動的信息服務”的質化轉變,繼而又邁向“主動嵌入式多元互動的學科化知識服務”[2]的嶄新階段。目前學科服務主要側重于開展專題講座和培訓、參考咨詢服務等服務,對于就業服務尚未挖掘。
基于學科服務視角的高校圖書館就業服務研究2.2學科服務在高校圖書館就業信息服務中的優勢
2.2.1人力資源優勢
高校圖書館引進了學科館員制度,學科館員(Subject Librarian)是指具有圖書情報專業基礎、學科化專業知識,熟悉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以學科用戶為對象,主動上門為用戶提供高水平、深層次的專業文獻信息服務,承擔圖書館與學科或院系之間密切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的圖書館高級專業服務人員[3]。他們在學歷層次上、職業能力上、科研水平上都較為突出。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學科館員的學科優勢、科研優勢、能力水平到圖書館的就業教育上,提升圖書館的就業教育服務。
2.2.2信息推送優勢
學科服務是一種主動推送服務,其服務方式主動性、單向性和靈活性[4]。學科服務深入到用戶的科研或教學活動中,為學科用戶提供更加深入和周到的服務,他們更側重于與專業用戶的交流,幫助他們發現和提供更多的專業資源和信息導航,并不斷開拓新領域、探索新方法,為用戶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針對性很強的信息推送服務。
2.2.3“館——院——生”橋梁優勢
高校圖書館通過學科館員搭建圖書館與各院系、大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紐帶,有效推送就業文獻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普遍采用“學科館員院系負責制”,若能合理利用好“館——院——生”橋梁紐帶,對于圖書館文獻資源利用、大學生能力水平以及解決大學生就業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3高校圖書館以學科服務深化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的實施途徑3.1開辦就業專題閱覽室,合理利用館藏資源
高校圖書館大多將就業信息資料按“中圖法”、“人大法”分類典藏到各個庫室,不便于讀者查找與利用。若將與就業指導有關的圖書、報刊等文獻集中起來,建立就業指導圖書專題閱覽室[5],既可充分開發、利用自己獨特的信息資源優勢,又可強化大學生就業的信息指導和服務工作。因此,建立就業指導圖書專題閱覽室是圖書館深入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拓展服務職能的重要途徑。
3.2跟蹤學科發展動態,優化就業文獻資源
高校圖書館被譽為大學的“心臟”、學校的“第二課堂”,是知識文化的“寶庫”,為學校的教學與科研提供文獻信息資源保障。學科服務重點在于關注學科的發展教育,儲備專業的文獻資料,為大學生“量身定做”就業服飾。學科館員首先是圖書館管理員,要具備一定的圖書情報知識,了解圖書館館藏資源,其次才能夠根據學科發展及時、準確地采購所需的圖書和數據庫網絡信息資源,優化圖書館的館藏資源結構。
3.3設立學科就業信息員,主動參與就業服務
高校圖書館提高重視就業信息服務的意識,主動參與到就業信息服務中來,設立學科就業信息員[6](由學科館員擔任),將圖書館建成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的前沿陣地。學科就業信息員通過開展文獻檢索課、行業發展講座、興趣交流會、就業沙龍、就業知識教育論壇等,為大學生選擇資源、確定推送頻率、推送方式等,最大程度地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學科就業信息員在就業信息的建設和就業信息的推送環節至關重要。
3.4開辟學科館員博客,打造學科就業服務平臺
近年來,博客的發展突飛猛進,以學科為依托的學科博客悄然而生,成為學科館員深化學科服務的重要工具。學科博客(Subject Blog)是指以某一特定學科的研究人員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傳播特定學科的知識為目的,開展學科館員的深層次學科信息服務[7]。在信息化的今天,大學生面對的不再是信息貧乏,而是信息超載,大量有價值的資源掩埋于信息浪潮中。學科館員需要集中力量按照學科范疇,結合館藏資源提供學科專業數據庫、圖書信息資源,經過篩選、加工、處理后按專題放在學科博客上,從而打造一個學科就業服務平臺。學科就業服務平臺是聯系大學生和學科館員的媒介,是學科就業服務系統的外在表現形式,具有信息對口、簡單快捷等特點。該平臺是學科館員圍繞學校各學科的發展,利用快捷的校園網絡、豐富的館藏資源、現代化的網絡篩選信息源,將圖書館的就業服務融入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的全過程。
3.5開展個性化信息推送,提升就業服務效率
在網絡化、數字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以人為本”的觀念深入社會的各個層面。高校圖書館個性化服務指的是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用戶的需求,將信息內容主動推送給用戶的一種綜合性的信息服務機制[8]。圖書館學科館員作為院系讀者與圖書館交流的橋梁紐帶,能夠及時了解讀者的需求,通過文獻傳遞、“My Library”等開放存取資源,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實現信息共享,及時了解就業動態、就業政策、職場現狀與招聘信息,避免就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從而提升圖書館就業服務效率。
3.6建立就業培訓體系,提升大學生個人素養
高校圖書館開展就業信息服務可以根據資源優勢,建立一套就業培訓體系,針對不同階段、不同需求的大學生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開展新生入館培訓,讓新生熟知圖書館館藏資源、圖書檢索借閱方法、庫室分布和開放時間等,快速融入圖書館。對大二、大三學生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和專業數據庫培訓,培養學生的文獻信息檢索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提高自學、研究和創新能力,為成功就業奠定堅實的專業素質。在畢業求職階段,指導大學生進行求職能力和擇業素質的訓練,幫助畢業生掌握資料準備、推銷自己、語言交談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大學生就業自信心和求職技巧,提高擇業心理承受能力。
3.7加強就業心理輔導,增強大學生心理素質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出現從眾、嫉妒、恐懼、自卑等不良擇業心理特征[9],圖書館學科館員應不定期展出各專業相關就業傾向分析、就業案例分析、就業前材料準備以及就業心理指導等信息資源。通過談話、觀察、問卷調查、心理測試等方式,對學生的氣質、性格、知識能力,優點、缺點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幫助其正確認識自己,培養自信心和堅強信念,及時消除大學生不良擇業心理。學科館員可以在學科博客上開設就業心理咨詢窗口,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咨詢服務。
3.8建立反饋評價機制,保障圖書館就業服務
學科服務對于圖書館開展就業信息服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和力量。建立完善的學科館員反饋評價機制,是學科化服務開展的首要因素,也是圖書館就業信息服務長效發展的保障。高校圖書館應該建立評價機制讓圖書館管理層、大學生、各學科帶頭人、教師代表等參與到就業服務中,逐步認可學科化就業服務的概念和意義。合理有效的反饋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利于調動學科館員學科化服務的激情和熱情,能夠保障圖書館開展就業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4結語
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高校圖書館在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基礎上,利用豐富的文獻資源、現代化的信息中心、良好的閱讀環境、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等優勢,變“被動等候”為“主動上門”,拓寬服務,增加就業教育服務功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重要的價值,也是圖書館開拓服務領域的具體體現。高校圖書館引入學科服務理念,是圖書館“主動上門”服務的重要標志。高校圖書館應不斷發揮學科館員的優勢,設立學科就業信息員、借助學科博客打造學科就業服務平臺,開辦就業專題閱覽室、建立就業培訓體系等方式,提升大學生的個人素養,提高就業成功率。同時,建立學科館員反饋評價機制,保障圖書館就業信息服務的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玉華,周亞夫,郭琳.高校圖書館的就業咨詢服務[J].圖書館學研究,2006,(3):66-67.
[2]李昊青,趙民志,王英.基于現代圖書館理念的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價值定位與制度建設[J].圖書情報工作,2011,(9):40-44.
[3]李坤.高校圖書館實施“學科館員”制度的探討[J].現代情報,2008,(2):33-35.
[4]鄔衛華.參考咨詢與學科服務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06,(1):75-78.
[5]王耀文,幸玉亮,李保英.開辦“就業咨詢”專題資料室的實踐與認識[J].大學圖書館學報,1997,(6):105-108.
[6]朱紅葉.論高校圖書館設立就業信息館員[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8):55-57.
[7]楚存坤,孫思琴.學科館員利用學科博客構建高??蒲衅脚_的推廣與應用[J].現代情報,2010,(1):164-167.
[8]孫鳳琴,張會珍.大學生個性化就業信息咨詢服務及其保障研究[J].現代情報,2008,(2):164-167.
[9]楊恒平.從圖書館視角論大學生心理干預機制的構建[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9,(29):65-66.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基于關系信任的圖書館咨詢團隊知識整合績效研究
[關鍵詞]科學數據 數據生命周期 服務方式
[分類號]G250
進入21世紀,e-Science的產生改變了科研方式,科技創新越來越依賴于對海量數據的再利用。因此,如何融入e-Science環境滿足科研人員的數據需求是圖書館界亟需探索的一個問題。國外已經有學者探討e-Research中圖書館參與數據領域的角色定位問題,本文在總結前人觀點基礎上,利用數據生命周期(digitallife cycle)模型推演了e-Science環境下圖書館可以開展的科學數據服務方式,并考察各項服務的實際開展情況,輔以案例分析。
數據生命周期是指從數據產生,經數據加工和,最終實現數據再利用的一個循環過程,其實質是依據科研過程來管理數據。本文從來源、類型、基本流程、特色、實質等方面分析了各種數據生命周期理論,從中歸納出數據生命周期的一般基本流程,以此為指導思路探索了e-Science環境下圖書館可以開展的科學數據服務方式。
1 數據生命周期理論歸納
生命周期的概念源于生物領域,科學家描述了寄生物扁虱從一個宿主轉換到另一宿主的生命周期過程,宿主為扁虱的整個生命周期提供支撐生存的環境。作為一種比喻,數字對象也可以看作扁虱,從一個數字加工環境到另一環境,最終生成數字產品供用戶使用。數字生命周期的提法在IASSIST(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s&Technology)2006中多次出現,Ann Green總結了各類數字生命周期理論,并討論了數字化生命周期的內涵:首先,“生命周期”不同于“生命期”(life span),即從產生到消亡,一個生命周期意味著一種數據加工環境,經過數據管理和長期保存,實現資源發現和再利用。具體來說就是對數字化資源進行保存及長期保存、提供獲取,最終用于支持研究、政策制定等再利用活動。本文歸納了各派數據生命周期理論,從來源、基本流程、類型等方面進行列表對比(見表1)。
從各派理論可以看出,科研生命周期是數據生命周期的來源,同時e-Science環境下一個完整的數據生命周期涉及數據加工和知識抽取兩個層次,數據加工是知識抽取的基礎。其中,數據加工的過程基本達成一致,各家基本都涉及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數據、數據發現等;另外,Liz Lyon的e-Research下的數據生命周期模型中有增加附加值環節,實質上屬于數據加工的高級階段,即再加工;而各家基本都涉及的數據分析則是最高級的數據加工,即知識抽取階段。
綜上所述,從內容層面看,一個完整的數據生命周期包括數據加工和知識抽取兩個層次,數據加工是知識抽取的基礎。數據加工又包括數據初次加工和數據再加工,前者包括數據存儲系列環節;后者則是在一次加工基礎上增加附加值。在知識抽取方面,主要在數據獲取基礎上進行的一系列高級活動,包括數據挖掘等知識發現活動。
2 數據生命周期流程下的圖書館數據服務拓展
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數據生命周期由科研周期發展而來,通過數據生命周期圖書館可以宏觀把握科研人員的科學數據需求,結合自身實際開展服務。筆者也試圖通過數據生命周期理論推演e-Science環境下圖書館可以開展的科學數據服務方式。在此之前,國外已經有很多學者、機構對e-Science環境下圖書館參與數據領域的角色定位進行了探索,這與科學數據服務方式的探索是異曲同工的,因此本文首先總結已有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服務推演類型。
2.1 圖書館在數據服務領域的角色探索
Anna Gold提到科學研究生命周期理論和學術交流系統結合起來,很容易推導出數據和文獻的生命周期流程,具體如圖1所示:
筆者以此為線索探索了圖書館員在科學數據服務中可以擔任的角色。在前出版階段,主要角色是:①選擇數據集并發放許可;②制作元數據(或標準)描述數據集;③數據保存服務;④評審、挑選長期保存資源;⑤協助用戶數據發現;⑥發展數據出版標準和系統;⑦呼吁出臺知識產權保護文件;⑧建立學術成果儲存庫,如數據倉儲。在后出版階段,作者主張圖書館員要爭取成為研究者的合作者,如參與創建數據管理原型等。
另外,Liz Lyon也提到科學數據服務中涉及到的各主體的職責,其中,數據館員可涉及的工作包括數據評估、數據長期保存、協調機構合作、宣傳數據服務、發展標準等。一家專門從事學術交流領域咨詢的公司也談到圖書館介入科學數據領域的幾種方式:培訓研究者的“數據意識”;數據存檔和保存;培訓和提供數據館員。Rick Luce也提到圖書館在e-Science環境下參與數據領域可嘗試的新角色包括:改變傳統的文獻和學術交流視野;數據存檔、機構庫;發現相關資源、數據保存、教育和培訓等。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國外圖書館界已經意識到在數據領域要參與新的分工,并開始將服務邊界拓展到傳統學術交流的上游即數據階段。以上各家討論的e-Science環境下圖書館在數據領域可以嘗試的角色存在一定重疊,例如數據保存、數據獲取等,這一定程度上是由圖書館存儲信息資源的傳統和優勢決定的;其他如發展標準、知識產權等則是個別學者提出,主要是因為目前數據服務還沒有產生成熟模式,討論這些問題缺乏一定的實踐基礎。
2.2 基于數據生命周期的數據服務拓展
上述學者在圖書館數據服務探索方面積累了一定成果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大部分學者僅發散地列出圖書館員在數據服務領域可以嘗試的角色,缺乏理論支持和系統性,只有個別學者按照學術交流系統的流程展開討論;另外,上述研究沒有歸納為服務方式。因此,本文利用數據生命周期模型歸納了圖書館可以開展的科學數據服務方式。如圖2所示:
由前文可知,一個完整的數據生命周期應該歷經數據初次加工、數據再加工、知識抽取階段。其中數據初次加工包含數據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存儲、數據獲取等環節,實際就是數據存儲服務,這本質上和圖書館的文獻保存性質相似。數據再加工則是對已經存儲的數據進行二次加工,以增加附加值;而知識抽取則是在數據加工基礎上的服務升華。由此可見,從數據初次加工到數據加工再到知識抽取是一個由低到高的循環過程。筆者在各個服務模塊下又劃分了具體的服務方式,下文主要討論每項服務的內涵、開展情況,并輔以案例支持。
2.2.1 數據初次加工服務 數據初次加工的核心服
務方式是數據存儲服務,數據存儲服務其實是數據管理(Curation)的一個重要環節。Curation是指從數據被生產出來起就開始的管理和促進其被利用的行為,目標是使得數據能夠符合現實的需要,或能被用于發現和重用數據。數據存儲服務中包括的具體服務形式如數據存儲及長期保存、數據發現及獲取和數據管理咨詢等。具體來講,圖書館可以探索的服務項目可以包括以下幾類:①數據存儲服務:服務面向暫時性的數據存儲,例如建立機構數據倉儲,方便機構內部的數據共享,同時有部分數據可以轉移到更高一層的機構庫中。例如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建立的DataStaR就是一個臨時的存儲庫,用戶可以上傳數據、選定特定同事進行數據共享、選擇一個長久保存的機構庫、數據出版等,支持小型研究團體的數據共享。普渡大學圖書館的D2C2是一個分布式數據保存中心項目,其中e-Data作為數據管理服務的試驗平臺。e-Data實現了對遠程機構庫的以及網格上數據集的分布式存取。其本地存儲容量大概是30Tb,圖書館員已經和各個領域的研究者進行合作收集數據。②數據長期保存服務:服務面向永久性的數據存儲。長期保存是一種基于存檔的活動,數字保存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即使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技術已經變化了的情況下,還能夠對文檔的數據進行存取。例如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1990年開始著手建設的國家級分布式數據存檔中心(DAAC’s)包含海量衛星觀測數據,由于這些數據具有不可重復性,因此必須保證可以永久獲取,這對數據長期保存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處理技術方面,涉及在原有數據存儲基礎上增加一些長期保存活動,例如制定長期保存計劃;數據評估來決定哪些數據需要長期保存;數據清洗、分配保存元數據、文件格式等。③數據發現及獲取服務:幫助用戶在海量信息中發現關聯信息一直是圖書館的優勢所在,類似于檢索文獻,e-Science環境下圖書館員也可以開展數據發現服務,形式包括數據檢索、數據導航、集成融匯服務等。例如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CISTI)就提供對加拿大科學、技術和醫學數據(STM)的數據導航服務。它整理了加拿大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元數據描述,有些還提供科學數據庫的鏈接等。集成融匯方面,200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提出并開展科學數據與科技文獻跨界集成服務、數據融合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利用數據SRU技術實現了科技文獻、科學數據、字典等的服務融合。④數據管理咨詢服務:除此之外,圖書館還可以提供數據管理咨詢服務,數據館員可以全程跟隨科研項目,進行數據管理,從規劃、收集到存檔、的系列活動。另外,圖書館員也可以在存儲格式、存儲流程、標準等方面協助科研用戶進行科學數據管理。國外的一些科學數據中心會跟隨科研團隊進行數據管理協助服務,例如美國NASA的地球觀測實驗室(EOL)。麻省理工大學圖書館就提供社會科學數據、地理GIS數據以及生命科學數據的咨詢服務。
2.2.2 數據再加工服務 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發揮數據的作用,圖書館可以對數據進行再加工,提供數據增值服務。例如數據可視化、文獻和數據的鏈接等。在數據再加工服務方面,已經有圖書館開始探索數據增值的新形式,例如圖書館嘗試給科學數據添加注釋以及來源出處,實現了科學文獻和科學數據的交叉鏈接。在實踐方面,德國國家科技圖書館(TIB)就利用DOI系統,通過分配數據集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實現文獻和科學數據的鏈接。
數據加工的最高等級即知識抽取活動,包括例如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融合等。在知識抽取服務方面,將是科學數據服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初期,圖書館可以協助科研用戶進行數據挖掘、數據融合等服務,并可以提供相應的數據分析軟件等;在后期,圖書館員應該嘗試和研究者進行合作,參與到科研的前出版過程,提供數據分析等服務。
3 結論
由前文研究可以得出,數據管理的生命周期源于科學研究的生命周期。數據生命周期實質是將傳統學術交流的鏈條拓展到前出版時期的數據階段,從數據產生、整理到數據和獲取,拓展了圖書館的服務范疇,可以有效地指導圖書館開展科學數據服務。圖書館現在的服務主要圍繞已經出版的文獻資源,e-Sci-ence環境下圖書館應該將服務鏈條拓展到上游數據處理階段,并將知識服務作為未來服務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 科學數據共享 國際科學數據服務平臺 共享研究
分類號 G250.7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including the resource elements,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lements, the shared schema elements, shar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elements. Further more, it presents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Data Service Platform, analyzes its data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haring mode, service contents, and browsing method.
Keywords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data service platform. Research of the Sharing.
科學數據是指在科技活動(實驗、觀測、檢測、調查、研究等)中或通過其它的方式所獲取的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特征、變化規律等的原始基本數據,以及根據不同科技活動需要,進行系統加工整理的各類數據集[1]??茖W數據集科學價值和使用價值于一體,并對于科技創新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意義??茖W數據資源具有準確性、可靠性、非排它性、可無限復制等特點。這些特點和其重要性使科學數據的共享成為必然,只有讓科學數據得到共享,才能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同時,又通過科學數據的共享這一過程,發展出更高層次的科學數據,這是一個逐級遞進的過程,最終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1 國內外科學數據共享現狀
1.1 國外科學數據共享現狀
20世紀40年代,國外的科學數據共享方面的研究開始起步,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發展,在歐洲、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和瑞典等國家非常重視數據管理與共享,美國是科學數據共享的倡導者。1975年,美國開發了177個大型數據庫,主要服務目標是政府決策和政府啟動的重大科研項目[2]。歐盟數據庫法律保護指令、英國布加勒斯特宣言和《信息自由法》等,在科學數據的產權歸屬、共享管理和開發利用等方面均有明確的規定,以保障科學數據共享活動的有序開展。
國際科學數據委員會(CODATA)于1966年成立,是全球最大的科技數據國際學術組織,其宗旨是推動科技數據應用、發展數據科學、促進科學研究、造福人類社會[3]。美國建立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分布式最活躍數據檔案中心群(DAACs);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科學數據公開數據庫擁有70個主題數據庫,全部數據庫通過網絡提供免費服務,服務于科研機構,也服務于一般工業企業[4]。2007 年3 月,英國了研究報告《發展英國科研與創新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出數據資源數字化長期保存與共享建設規劃,重點要建立大規模的國家科學數據中心[5]。
1.2 國內科學數據共享現狀
我國的科學數據共享工作起步比較晚,2001年底我國科學數據共享工程啟動氣象科學數據共享試點,在資源環境、農業、人口與健康、基礎與前沿等領域共24個部門開展了科學數據共享工作,已經啟動了9個科學數據共享試點,開展了科學數據共享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的調研工作。先后完成了23項具體標準的編制以及一批管理辦法;整合共享了跨部門跨領域超過250億元國家投入產生的數據資源,建立了若干數據庫;積極開展數據共享服務,為科學研究、政府決策提供了堅實的支撐,成效顯著[6]。但是與發達國家比起來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有:科學數據共享意識不強,目前科學數據共享工程試點的共享數據多為國家經費資助下科技活動形成的數據,各科研單位主動積極共享意識不強;相關的科學數據共享標準及技術規范沒有統一的規定;科學數據類型集中于海洋、地理等少數學科領域。
2 科學數據共享基本要素分析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要求申請資金超過50萬美元的項目必須提供數據共享計劃或者說明不共享的理由。并且,NIH通過分級方式共享數據,包括可公開獲取的數據、通過協議獲取的數據和限制使用的“冷凍數據”[7]。據調查顯示,科研人員共享電子數據和使用他人數據的意愿都不高,主要因素有:沒時間、沒資金、沒權利、缺標準以及資助者無要求等[8]??茖W數據的共享最基本的是要有相關的科學數據,也即資源的來源,而共享工作的開展必然要面對科學數據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其次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共享模式來開展共享活動,共享活動的有序、穩定的開展需要相對應的共享管理機制的保障,所以資源來源、知識產權保護、共享模式以及共享管理機制這四大要素構成了科學數據共享活動的基本要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缺一不可。
2.1 資源來源
科學數據指在科技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原始數據,所以資源的來源就是科研活動過程,資源的內容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本單位或機構內科研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數據,二是收集其他單位或研究機構的科研數據。本機構的科學數據,主要是來自于本機構研究人員的自愿自主提交以及數據服務人員提供咨詢幫助,如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的科學數據來自于國內衛星通訊系統、全球通信系統收集的全球和國內各類實時和非實時的氣象觀探測資料[9];第二種主要是與政府機構、科研機構、高校等部門合作,提供途徑鼓勵這些機構的研究人員同意將他們的相關數據整合到數據中心共享.如基礎科學數據共享工程整合中國科學院在物理、化學、天文、空間與生物領域20多個研究所長期以來的基礎數據,同時,重點整合國防科工委下屬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在核物理與原子分子物理方面基礎數據,整合國家林業局所屬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年來在青海湖區域監測與觀測數據[10]。
2.2 知識產權保護
數據的共享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其所涉及到的知識產權問題??茖W數據共享中的知識產權主要體現為科學數據的版權,版權就是著作權, 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 包括財產權、人身權[11]??茖W數據凝聚了數據開發人的智力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成果,同樣受版權法保護,具有重大的價值。實施科學數據共享是我國面對全球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開展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12]。劉闖認為通過數據庫共享服務平臺進行有償數據服務而獲得的收益,在數據庫制作者和相關數據創造者之間按照合同約定進行分配,如無合同約定的自行協商解決[13]。
《全球變化研究數據管理政策聲明》提出“聯邦政府資助的科學數據,即公共性、基礎性的國有數據,必須在沒有歧視的基礎上以不超過復制和發行成本的費用無限制地使用”[14]??茖W數據的開發與獲得需要責任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精力、時間、金錢上的,不僅僅是數據開發人,還有相關的單位等等,他們對于科學數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科學數據自然地成為各個單位的財產,受知識產權保護,另一方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學數據的自由共享。所以筆者認為,科學數據的共享需要國家相關法律的許可和一定的限制,對于那些在國家或是地方政府經費等非營利性機構支持下開發的科學數據,采用一定的獎金或是其它獎勵的方式來鼓勵開發人,如果不危及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則完全向公眾開放或是使用時加以標注,以尊重勞動者的成果,但不能用于商業用途;對于那些由單位自籌經費或是個人、企業自行開發研究的不危及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的科學數據,則要協調好利益的平衡,一般是采用收取一定的費用的方式來保護他們的權利;對于那些對科學數據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的更深一層次的數據及提供的相關服務活動,收取一定的成本。
2.3 共享模式
科學數據共享為科學數據的使用提供了一條更為暢通的道路??茖W數據具有無法估量的潛在價值,前人為科學數據的探索與創造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貢獻,傳承與共享這些科學數據是對于他們的努力的最大尊重與認可。目前國內外采用的科學數據共享的模式主要有四種,分別是國際組織協作共建共享模式、政策驅動型共建共享模式、主題合作共建共享模式和地域協作共建共享模式。
2.3.1 國際組織協作共建共享模式
顧名思義,國際組織協作共建共享模式是指在某種約定或是條約的約束下,國際組織就某一研究方向或是研究主題,共同制定相關的共享策略的一種共享模式,該共享策略包括共享的范圍、方式及相關的政策,可以促進同一領域內數據的交流與共享。國際組織協作方式包括國際政府間的合作和國際非政府間的合作,不管是哪種方式,都必須遵循共享的宗旨,為共同的約定所約束,以促進數據在全球的共享,提高各成員國的科技水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是由30個市場經濟國際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旨在共同應對全球化帶來的經濟、社會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戰,把握全球化帶來的機遇[15]。
2.3.2 政策驅動共建共享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在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的強制驅動下推進科學數據的共建共享。美國是這一模式的最早試驗者。美國的《信息自由法》和《版權法》是這一模式的法律基礎。并在1991年了以“完全與開放”科學數據共享政策為核心的“全球變化研究數據管理政策”,通過這一政策來促進科學數據共享,從而為美國的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條件,確保其在21世紀國家發展和科技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2.3.3 主題合作共建共享模式
該模式是根據主題的不同來進行共建共享科學數據,建立專題科學數據庫。如印度科學和產業研究中心(Center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CSIR)及肯尼亞的醫學信息共享??夏醽嗎t學研究機構(Kenya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KEMR I)通過編制肯尼亞醫學機構研究和使用的數據和目錄來實現彼此聯系,共享資源[16]。我國的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承擔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科院資源、環境領域的研究所,國內地學領域的知名高校共40多家單位,世界數據中心(WDC)和國際山地中心(ICIMOD),美國馬里蘭大學等國際組織和機構參與本平臺建設與運行服務[17]。
2.3.4 地域協作共建共享模式
該模式把那些參與到共建共享科學數據的單位限定在某一個地理范圍內,與國際間組織協調共建共享模式相似,前者范圍相對小一些,一般限定在某個地區或是某國內,將共享資源集中存儲在某一特定的地點,并在相關單位的共同管理和共同資助下運轉共同建設。2004年,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整合“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專項經費”“中央級科研院所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經費”“科技文獻信息專項經費”三個專項經費,統一用于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18]。
2.4 共享管理機制
科學數據具有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并且易于復制傳播和共享等特點,不同的科學數據由于其屬性或是歸屬性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機制來開展共享工作。目前,國際上采用的共享管理機制有三種:保密性管理機制、公益性共享機制和商業化管理機制。
2.4.1 保密性管理機制
顧名思義,該機制對于科學數據的共享采取不公開的方式。一般這種機制設計到的科學數據是有關國家安全、個人隱私的數據信息,公開這些信息對于國家的安全、人民的生活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參與這些數據信息的開發和管理人員都必須與單位簽訂保密協議,以進一步確保信息的不泄露,國家情報部門與各個單位安全主管負責檢查科學數據和信息的安全性執行情況,同時嚴格和明確地規定這些數據信息的保密管理。
2.4.2 公益性共享機制
此種機制是采用完全開放的方式來共享科學數據,其中的數據是指除了上述屬于保密性管理機制數據之外的政府所擁有的信息和科學數據,包括標準數據庫、科技成果數據庫等。這些數據都應該依法“公之于眾”,采用網站或是其它的方式來向社會完全開放,讓公眾獲取,用戶無需支付相關費用或是僅僅支付低廉的復制成本費用。像美國的海洋大氣局、國立衛生研究院等聯邦政府擁有和生產的數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產生的地球科學數據,整合、集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學家個人通過科研活動所產生的分散科學數據。
2.4.3 商業化管理機制
對于那些完全是為了盈利而投資生產的科學數據,則采用商業化管理機制,對于此類科學數據的共享收取一定的費用。例如, 美國政府批準了空間影像和數字地球兩家企業從事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的獲取和業務, 然后采取鼓勵平等競爭的政策, 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降低數據價格, 達到促進數據應用的目的, 并同時通過稅收進行調節和控制[19]。
3 國際科學數據服務平臺分析
“國際科學數據服務平臺”(見圖1)(以下簡稱“平臺”)啟建于2008年,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學數據中心建設并運行維護,面向中國科學院及國家的科學研究需求,逐漸引進當今國際上不同領域內的國際數據資源,并對其進行加工、整理、集成,最終實現數據的集中式公開服務。在保護國家安全,尊重知識產權的前提下,秉承完全開放的共享理念,盡可能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數據服務,包括在線數據瀏覽、數據搜索、數據訪問與下載、軟件工具及文檔資料共享等通用數據服務,以及數據預定、委托查詢、數據傳遞通道、在線模型計算、數據使用咨詢等特色數據服務。
3.1 數據資源
國際科學數據服務平臺收集的數據資源主要集中于地學、遙感、大氣海洋等領域,引進了LANDSAT數據、MODIS數據、MODIS_L1B 數據、EO_1數據、DEM數據、NCAR數據等國際原始數據資源,采用國內外權威的數據處理方法或科學數據中心自行研發的數據處理方法對于上述數據開展了深度加工和數據模型的開發,形成了它們獨具特色的一系列全國甚至全球領域的特色數據產品,面向多領域科研需求,基于通用的數據模型,充分利用本站超級計算資源,為用戶提供可定制的數據產品加工,用戶通過在線定制便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數據產品。
該平臺期望能滿足多領域的科研需求,但是資源集中在少數學科領域,深度加工的數據模型目前只限于少數幾個,對于平臺的宗旨來說有待發展。
3.2 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在共享工作的開展中被首先考慮到,國際科學數據服務平臺的數據資源在進行鏡像之前都和數據所有者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并通過協議、合作或其他方式取得了對應數據的鏡像權限,用戶可以放心使用。用戶復制使用平臺中的數據,平臺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在“完全與開放”的服務宗旨下,一方面尊重知識產權、保障數據作者和數據服務提供者的權益,要求數據使用者在發表成果時注明數據生產者及數據來源(國際科學數據共享平臺http:///),未經網站允許,用戶不能有償或無償轉讓在該平臺獲取的數據;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推動數據共享,凡使用“國際科學數據服務平臺”數據的用戶,需要在一定期限內將數據所支撐的項目或論文產生的相關成果材料提交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學數據中心”,并允許平臺部分可公開成果。通過這樣的“交換”方式來提供更深層次的科學數據給用戶,一方面也減少了不必要的重復勞動,提高了用戶的使用效率。
3.3 服務內容
科學數據的共享離不開數據的再利用,該平臺充分考慮到不同用戶在不同情況下的各種服務需求,除了提供通用的數據服務,像在線數據瀏覽、數據搜索等外,還提供數據預定、數據傳遞通道、數據申請等人性化的特色服務,切實地提高用戶使用滿意度。
3.3.1 數據預訂
用戶通過網站對應入口預定可以查詢,但是不能在線下載數據,數據服務人員將會根據用戶的數據預定清單提供服務。目前,該平臺開放“數據預定”功能的只有Landsat數據,用戶可以通過數據列表或者數據搜索功能,產生數據預定清單,并直接通過網站入口提交給系統。用戶數據預定的所有歷史記錄以及當前預定的處理狀態和下載鏈接都可以從“用戶空間”內查詢。
3.3.2 數據申請
這種服務是針對用戶不能通過網站直接查詢、下載數據,或因數據量巨大,用戶不方便通過網站查詢、下載的情況,該平臺支持用戶提出相應申請,數據服務人員進行處理并將結果反饋給用戶,一般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以及數據的需求選擇在線數據申請或離線數據申請。
3.3.3 數據傳遞通道
該服務屬于高級數據服務方式,是該平臺為大宗數據用戶或特殊數據用戶開通的,指對于因為各種原因不方便通過網站直接下載數據的用戶(比如網絡連接受限,數據量過大,或者用戶有其他特殊要求等),可以直接通過網站提供的聯系方式提出“數據傳遞通道”的需求,審核通過后將會為用戶開通特殊數據傳遞通道(比如用戶特殊授權,光盤郵寄、硬盤直接拷貝等),以便用戶及時獲取所需數據。
3.4 共享方式
關鍵詞:PubMed;資源檢索;學科服務x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093-02
PubMed源于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隸屬于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是當前國際中使用最普遍的學科科研信息資源檢索系統。PubMed具有免費開放資源,數據來源權威可靠,搜索功能尤其全面,精準并且功能豐富等優點。此外PubMed還允許外部開發人員基于PubMed 的資源設計再開發,如ClusterMed等系統,都是基于PubMed 檢索結果的再分析,再獲得。這樣使得PubMed系統在操作上更簡單易懂。為了令讀者更深入地使用PubMed的資源免費功能, 本文主要介紹這個系統的幾個功能,包括期刊數據庫檢索、引文匹配功能、跟蹤學科服務進展功能、學科服務平臺定制功能等, 旨在對學科服務平臺提供有效技術支持。[1]
一、基于PubMed下的學科服務平臺現狀
高校圖書館的紙質資源和網絡資源品種繁多,急需一個可靠的搜索引擎來向讀者們展示這些資源,方便讀者利用。因此目前已經有多種搜索引擎被開發利用,我們就要從中找到最合適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的搜索引擎。目前,在國際上經常使用的檢索系統有兩種可供用戶們學習使用,一種是Google Scholar,一種是PubMed。他們都是綜合性較強的搜索引擎,而PubMed在學術文章的檢索上更加專業,Google Scholar的使用比較簡單但是不能準確地對控制詞進行分析,不能給出最新最全面的搜索結果,所以目前比較常用的還是PubMed搜索引擎。好的搜索引擎是高校學科服務平臺可靠的資源保證。[2]
二、基于PubMed系統下的學科服務平臺特點
? PubMed是十分實用的學科分類服務的平臺,PubMed系統中醫藥學平臺就收錄了全世界80多個國家5000余種生物醫學期刊,這就需要通過學科館員對大量的學科資源進行再次收集與整理。該系統具有更新速度快,搜索質量高等優點,并且能夠提供原文的網絡鏈接,對模糊的檢索詞可以提供自動匹配功能。[3] PubMed中的資源有一部分也可以免費獲取全文。用戶在搜索引擎上可以免費查找、檢索和下載需要的學術論文。為保證數據庫可靠性和權威性,數據庫只接收通過國際評審后的期刊。
三、PubMed 下高校學科服務平臺的功能
(一)使學科服務平臺具有檢索詞自動匹配功能
高校圖書館需要向PubMed申請賬號,然后進行后臺登錄,填寫圖書館名稱,聯系人等相關信心。審核通過后,就可以獲取科研論文全文的電子版或查看相關文章的館藏信息。該搜索引擎在用戶輸入關鍵詞或者模糊詞的時候,可以進行智能化的分析,進行模糊搜索和更改,列出用戶可能用到的鏈接和文章。比較常用的四種檢索途徑有:MeSH Translation Table主題詞詮釋列表,Journals Translation Table期刊詮釋列表,Common Phrase List常用詞單列表,Author Index作者名題搜索。
因此在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使用中,用戶可以利用PubMed系統對要搜索的主題內容的概括分析來了解該學科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相關知識。
(二)基于PubMed的學科服務平臺定制功能
PubMed系統可以收集建立學科分類的專題文獻合集。登錄PubMed系統以后,在檢索相關關鍵詞時點擊
? “Send to”,可以把已知的檢索結果保存到系統中的
? Collections中,從而形成個人學科文獻集,極大方便了用戶的查閱行為。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意分類自己的文獻。通過這種個人定制,讀者可以實現相關期刊、重要文獻、專題內容等等內容的分門別類。
PubMed系統還提供與微博功能類似的RSS內容的格式。通過 RSS格式讀者可以直接刷新網站,保持站內文獻信息的時效性。Rss瀏覽十分方便,并且PubMed系統已經具備直接打開該類型文件的功能,RSS 訂閱方便可靠,更適合推薦給學科服務平臺的讀者使用。因此在對學科服務頻繁太用戶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時,軟件軟件操作也是十分必要的。[4]
(三)PubMed系統可以實現跟蹤學科服務進展
PubMed檢索可以通過分析科研項目的需求及其所涉及的關鍵詞來制定檢索策略,然后由用戶保存到MyNCBI中,讀者可以對自己所需要的文獻的更新頻率和時間段以及數量來設置,用戶也可以設置過濾詞或者限定條件。限定條件指的是免費全文、綜述等,當然用戶也可以針對學科專題進行限定,設置成功以后,系統會針對用戶最新設置來推送文獻。[5]
四、提高學科館員和平臺用戶的操作技巧
高校學科服務平臺已經日趨成熟,學科館員是這個平臺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科館員的自身素質需要他們不斷地掌握新的操作技能和相關背景知識,在借助PubMed這個系統的服務平臺時,學科館員還應該不斷學習相關搜索工具和操作技巧,掌握學科服務的特點和方向,減少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失誤。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為用戶提供見面交流的機會或者對用戶進行小規模的輔導,為學生讀者更好地使用學科服務平臺奠定基礎。旨在為學科館員和讀者們營造一個共同學習、交流的平臺。
五、基于PubMed的學科服務平臺的價值和作用
基于PubMed下的學科服務平臺有效加強了學科用戶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高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是以用戶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滿足讀者需求為最終目的。因此基于PubMed下開展的學科服務中的資源建設,特別是各學科的專題文獻分類合集的定制、學科領域進展的反饋追蹤、學科研究概況分析,都必須以用戶的檢索需求為出發點來制定相關策略,才可以使為不同學科的用戶量身定制的學科服務平臺在實際操作中取得更好效果。優秀的操作系統也給高校學科服務平臺帶來了可靠的資源和便利條件。
六、結語
目前高校圖書館為了與網絡時代接軌,已經開發利用了眾多服務平臺,大學生們對網絡的需求和使用正為學科服務平臺的開發奠定了基礎。借助PubMed系統下提供的免費資源,有效開展學科服務是一個大膽有效的嘗試。PubMed 作為國際公認的權威資源,是高校學科服務平臺使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圖書館學科服務實踐中充分利用PubMed帶給我們的便利的同時,也應注意到 PubMed系統的一些缺點,比如PubMed系統下的引文分析功能還相對貧瘠等,因此高校圖書館還應結合其他專業的工具和資源,更有效地開展學科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吳健,李秀芝.PubMed 特征欄的功能[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3, 06:51-53.
[2]朱鴿昀,鄭力,朱東屏,等.PubMed 系統的主要服務功能[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8,12:121-123.
[3]Steinbrook R. Searching for the right search: reaching the medical
literature. N Eng J Med. 2006,354(01):4-7.
關鍵詞 圖書館集群 高校圖書館 學科服務 SaaS模式
分類號 G250.72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2.01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Service Platform for Regional Library Cluster
Zhao Hongbo
Abstrac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to carry out subject servic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library cluster, and proposes to build subject service platform. On the basis of the platform, every member of the library cluster builds and shares the resources, and carries out subject service together.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building subject service platform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library cluster.
Keywords Library cluster.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SaaS model.
近年來,高校圖書館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學科服務,部分圖書館還提供了學科用戶和學科館員交流溝通的服務平臺,學科平臺在傳遞學科需求,服務學科用戶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區域圖書館集群是以大中型圖書館為核心,以遍布全區域的基層圖書館為網點,通過計算機管理平臺的聯結,構成覆蓋全區域的圖書館公共服務體系[1]。在圖書館集群背景下,學科服務范圍和理念發生了變化,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不再僅限館內的學科服務,而將從圖書館集群管理下的總館、成員館作為整體,在全局上科學規劃,優勢互補,共建共享學科服務資源。而目前受制于種種因素,圖書館的學科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在學科服務平臺建設上顯得尤為不足。很多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往往是條塊分割,各自為陣,平臺功能單一、界面簡單、信息加工深度不夠。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建設通常采用自購軟硬件系統并配備專門維護人員的建設模式,一套平臺只能服務于一個成員圖書館。這種應用模式存在投資費用高、設備利用率低、維護升級與信息共享困難等缺陷。部分高校圖書館由于經費緊張,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很難建立起有效的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系統[1]。
鑒于此,本文從SaaS支持的多級用戶、擴展性好、部署成本有優勢等特點出發,運用SaaS的多租戶理論,提出基于SaaS構建統一的學科服務平臺的研究思路,為區域圖書館集群背景下的學科服務平臺建設提供參考。
1 基于SaaS的區域圖書館集群模式下學科服務平臺建設
1.1 概念
SaaS可以理解軟件即服務。這種應用模式顛覆了軟件開發者與軟件用戶之間的關系。SaaS服務基于互聯網向軟件用戶提供服務,軟件開發者通過搭建平臺向軟件用戶提供服務。軟件即服務的軟件應用模式方便了軟件用戶的業務管理,降低了軟件用戶項目部署成本。軟件平臺即云端平臺的日常維護和管理由軟件開發者負責,軟件用戶通過管理權限登錄云端即可滿足其應用需求。
1.2 學科服務平臺構建依據(選用SaaS模式)
(1)基于成本考量――經濟性。區域圖書館集群模式下的圖書館組織架構是總分館制的管理模式。隨著分館數量的增加,若按傳統軟件部署思維,每個分館需獨立承擔平臺構建的軟硬件成本,且資源無法充分利用,無形中進一步抬高了圖書館部署應用的成本。
(2)基于用戶擴展――多租戶理論。區域圖書館集群的總分館模式,在學科服務平臺構架方面符合多租戶理論要求??傪^負責學科服務平臺的統一架構設計,分館或成員館僅需支持多租戶理論平臺分配的多用戶訪問權限即可實現學科服務應用請求。
(3)基于數據保護――安全性?;谲浖捶諛嫿J矫嫦虻氖菂^域圖書館集群內成員館的學科服務,屬于館際合作共建的組織機制,與外界用戶沒有數據交叉等情況,學科服務平臺相對獨立。這種應用模式可以很好地適應區域集群分館成員數據安全的保護要求。
通過上述分析,基于SaaS理論構建區域圖書館集群學科服務平臺有如下優點:降低了成員館開展學科服務工作的成本;減少云計算平臺服務應用的阻力,學科服務資源保護可有效控制;區域集群背景下,館際學科服務應用需求相對穩定且符合功能一致性、應用一致性要求,軟件即服務平臺應用部署可很好適應區域集群圖書館的應用請求[2]38-39。
1.3 總體設計模型的建立
基于軟件即服務應用模式構建的學科服務平臺主要有應用表示層、資源保護層(安全數據層)、平臺應用層、系統運行層、數據存儲層[2]70-72。五層應用體系構成了區域圖書館集群學科服務平臺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1)應用表示層。表示層由平臺菜單導航地圖、網絡地圖以及各類各級用戶組成。如學科館員用戶、學科用戶、超級管理員等用戶。表示層的數據呈現是基于其它幾層數據的調用和反饋而實現。
(2)資源保護層(安全數據層)。安全層是從整體上對平臺進行安全控制的應用層。平臺負責日常用戶的身份控制、權限分配和調整。安全層對圖書館集群背景之下的學科服務資源的有效保護非常關鍵。因此,在安全層設計方面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和質量控制。安全層的設計和開發涉及諸多技術的應用,如密碼學中的秘鑰認證、加密算法、證書管理、數字簽名等技術應用。
(3)平臺應用層。學科服務應用以及館際間學科數據邏輯隔離訪問控制機制組成了應用層。應用層根據用戶請求向下調用數據,向上根據訪問結果,提供服務反饋。元數據服務可滿足館際間成員館對自身應用的個性化請求,在保證數據一致性的同時,實現成員館間的相對獨立。
(4)系統運行層。數據備份和恢復、平臺監測和預警、元數據管理以及平臺權限控制構成了運行層的主要功能。運行層負責數據備份管理機制的設計以及系統遇到宕機所要的數據恢復功能。在備份技術方面,應該通過嵌入備份程序定期定時啟動數據備份程序;運行層權限管理主要為成員館各級用戶進行權限管理即包括訪問權限、增刪改查權限的分配調整和優化。運行層計費管理主要核算館際間成員館對平臺建設費用的投入和使用。
(5)數據存儲層。各成員館業務數據的數據存儲、學科用戶的學科服務請求、序化學科情報資源等各類與學科服務相關的文獻資源組成了基礎應用層的內容[3]。
2 區域圖書館集群學科服務平臺的數據存儲機制
2.1 租戶(總分館)數據存儲機制
SaaS模式構建的學科服務平臺,選擇科學的數據存儲架構,對降低軟硬件建設成本,提高數據存儲有效性非常重要。
如圖2所示,集群圖書館模式下總分館數據存儲機制設計,I圖為館際間設一個成員館提供一塊存儲容器,成員館間的數據間隙從關系上講是物理隔離,成員館間的數據相對獨立。不足是當成員館數量增加,物理存儲設備的投入比較大,存儲成本控制無法達到最優化[4]。
II圖相對I圖來講,在數據存儲分配機制上有了優化,II圖是建立于一個存儲單元下,通過對存儲單元類似于分蛋糕原理,為每一個成員館分配數據存儲子單元。子單元存儲空間對應的是一個成員館的應用實例和數據存儲單元。這種部署方式,實現的是館際間應用和存儲的邏輯隔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署應用的數據存儲投入成本。通過結構化查詢語言語句建立成員館子空間,并為其建立一個永久性租戶空間ID。部分實現示例如[2]73:
Create Union_Table_Space tenantI(n),datafile…/* 建立成員館表空間、表文件等。
Create user tenantI(n)_shema identified by password …default tablespace tenantI_app_data,…/*語句是建立用戶(學科用戶、學科館員用戶)實例,通過密碼或缺省值來識別確認。
Create table tenantIschema.Resumes (LibrarianID number(15)primary key,Resume clob…)/*建立一個表文件(成員館)實例tenantI.schema.Resumes,字段由主鍵成員館ID等字段屬性組成。
與I圖比較,區域圖書館集群館際間的成員館其獨立應用實例和子空間可以通過SQL語句建立,成員館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對表空間單元內修改相關屬性且支持成員館數量的無限擴展。缺點是某成員館子空間學科數據資源一旦丟失,數據的恢復比較困難[5-6]。
2.2 多租戶(總分館)單實例數據存儲機制
多租戶單實例數據存儲模型是SaaS應用服務的核心單元,基于單數據庫單實例的實現機制,在單獨的數據庫和應用實例的基礎上,通過二維表的數據關系模型,按照既定規則和算法,實現區域集群背景下,各成員館數據邏輯空間的建立并且建立邏輯隔離機制。該表記錄全部成員館的數據信息。成員館間的邏輯區分以及成員館的學科用戶及學科館員等用戶身份均可以通過邏輯區分二維表等標識加以識別。單數據單實例的數據存儲模型,充分擴展了成員館數量,實現存儲資源的無線擴展。同時模型支持各成員館內部應用的個性化設置及其他元數據服務[2,6-8]。如圖3所示。
3 區域圖書館集群學科服務平臺的詳細架構
平臺開發應基于SaaS的多租戶應用理論,在總分館管理機制下統一開發建設,成員館間共建共享學科服務平臺資源,避免成員館獨立建設,造成資源重復浪費,實現總分館學科資源、其它文獻資源、IT資源、人力資源等資源的充分集成。本節基于SaaS多租戶理論,給出集群學科服務平臺的詳細架構,學科服務統一在平臺上運行,學科服務資源實現云端存儲,成員館共建共享云端資源。平臺部署在總館的信息機房,由總館信息情報中心負責日常維護和各成員館授權管理,如圖4所示。
3.1 租戶登錄層
租戶登錄層由登錄接口和通信鏈路組成。登錄接口主要通過人機交互、身份認證來實現。成員館學科館員及學科用戶通過外聯網(Extranet VPN)訪問學科服務平臺。外聯網是基于互聯網的基礎設施,為成員館間的通信建立的虛擬專用通道?;谕饴摼W的通信管道,可以保證數據通信的穩定以及信息交互的安全。但在外聯網構建時,要注意成員館間因IP地址規劃的不統一可能產生的IP地址沖突問題及可能引起的網絡通信故障。
3.2 應用層
應用層是整個集群學科服務平臺的中樞。圖書館集群學科服務平臺中心由若干個子學科服務平臺組成,子學科服務平臺又由學科用戶模塊和學科館員模塊等部分組成。子學科服務平臺對應的是某個成員館的學科服務平臺,子學科服務平臺的無線擴展構成了圖書館集群學科服務總平臺。子學科服務平臺間的互訪需要總館管理員的授權,否則子平臺間的資源是邏輯隔離,各自獨立。成員館可以根據自身的特色和需求,對子平臺進行個性化定制,如平臺的界面風格和功能擴展。在業務模塊方面,學科用戶模塊提供一站式的學科服務,如文獻資源服務、科研服務、信息教育等;學科館員模塊提供全方位的學科資源建設應用接口,可以加載任意數據格式的學科資源,具有學科用戶信息定制和學科服務自動推介等精準化學科服務功能。應用層在整個學科服務平臺中的作用是對上提供服務,對下調用資源服務。
3.3 元數據服務層
元數據服務主要由訪問控制、數據安全以及個性化定制、計費管理等部分構成。訪問控制是對訪問平臺的用戶進行身份識別管理,管理權限由總館管理員專門負責,以確保平臺用戶的合法性。對于子平臺間的互訪和共建功能權限,也是由元數據服務層提供。數據安全是針對學科資源的備份和保護,如建立資源備份計劃和數據刪除管理機制。個性化定制服務支持子平臺用戶的個性化設置,允許用戶根據自身需求,對成員館子服務平臺的界面再設計和功能拓展服務。計費管理主要是對平臺的管理維護。在區域集群的理念下,資源的共建共享存在著資源的建設成本和使用成本,計費模塊的設計可以基于資源加載流量和資源使用流量來核算運營成本。
3.4 數據存儲層
數據存儲層是整個學科服務平臺的最底層,負責學科資源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和調用。在數據收集模塊,存儲層需提供常規數據源的訪問接口,如圖書館文獻管理系統、電子期刊以及其它電子資源數據庫訪問接口,供搜集程序訪問和資源的抓??;存儲層提供的數據倉庫,用于存放各渠道收集到的與學科資源相關的堆積數據,經過數據處理程序,將序化后的學科數據自動轉存至序化學科服務資源總庫。
各級各類用戶通過租戶登錄層,向應用層發出應用需求申請,再由應用層向數據存儲層調用或加載序化學科資源總庫的學科資源,并將結果反饋給用戶。
4 結語
當今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學科用戶對學科信息的高階需求,給學科服務館員提出更高的要求[9-10]。在區域圖書館集群背景下,學科服務集群發展,跨館、跨界協作,相互取長補短,以及學科服務資源共建共享是未來高校圖書館提升學科服務水平的可選之徑。
參考文獻:
[ 1 ] 袁.基于知識整合的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研究框架構建[J].新世紀圖書館,2013(8):11-14.
[ 2 ] 趙洪波.百貨連鎖企業競爭情報系統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2.
[ 3 ] 祝小靜.LibGuides學科服務平臺建設與維護機制的探討:基于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實踐[J].圖書館學研究,2013(2):90-94.
[ 4 ] 何雅琪,齊慧彬,劉敬芹,等.基于LibGuides的用戶協作式學科服務平臺建設實踐[J].圖書情報工作,2013(21):81-85.
[ 5 ] 蔚海燕,衛軍朝.研究型圖書館學科服務的轉變:從學科館員到學科服務平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6):74-81.
[ 6 ] 袁曄,郭晶,余曉蔚.Libguides學科服務平臺的應用實踐和優化策略[J].圖書情報工作,2013(2):19-23.
[ 7 ] 鄭邦坤,潘幼喬.地方院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構建[J].情報科學,2011(3):378-382.
[ 8 ] 張潔,黃敏.基于LibGuides學科服務平臺應用調查分析:以美國8所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雜志,2011(6):29-33.
[ 9 ] 王永生,李欣榮.基于機構典藏平臺的學科信息服務與傳統信息服務的區別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1(19):53-56.
[10] 周廣西.試論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中的八個問題[J].新世紀圖書館,2010(5):37-39.
關鍵詞:數據庫;績效評估;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G250.76
1 數據庫資源評估概述
1.1 商業數據庫是數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管學科商業數據庫資源是高校圖書館重要的數字館藏。其評估包括買前質量比較評價和用戶進行買后服務績效評估兩部分,一方面是對數據庫資源質量的評價,注重其自身的學術性和權威性價值,另一方面是對數據庫資源服務績效的評估,其重點在于數據庫的利用率、服務質量和管理成本等使用效果。
1.2 數字館藏績效評估的相關國際和國家標準。有關數字資源館藏使用及評估的標準主要有ISO11620信息與文獻-圖書館績效指標、ISO2789信息與文獻-國際圖書館統計數據和NISO Z39.7圖書館統計標準。這三個指標是國內外相關研究的主要體系依據。
1.3 國內外數據庫資源評估指標體系分析。建立數字資源評估指標體系是數字資源評估工作的核心。目前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數據庫資源評估研究項目主要包括美國ARLE-Metrics、英國項目COUNTER、歐洲項目EQUINOX、美國項目CALILEO、英國項目MIEI 2以及北大圖書館肖瓏的評估指標。比較而言,ARL E-Metrics、MIEI 2、肖瓏側重于資源質量的評估;EQUINOX注重數據庫服務績效指標的評估;而COUNTER項目的研究重點在于數據在線傳遞交流的使用和獲取統計。對于數據庫的學術性、數據來源的權威性、學科性和學科覆蓋率等指標很少明確涉及。
1.4 評估方式和測度方法
國內圖書館界對數據庫資源的評價大體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個案式比較研究,另一種提出更具一般意義的評價方法和指標。具體的評估方法包括以下類型:(1)定性方法、定量方法,(2)第三方評估、用戶評估,(3)用戶滿意度調查法。
2 建立經濟管理學科商業數據庫評估指標體系
2.1 必要性:(1)符合高校圖書館館藏結構學科性和發展政策的需要,有利于優化資源體系,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2)解決海量商業數據庫規模與有限圖書館經費之間的矛盾,實現館藏資源建設效益最大化。(3)網絡化環境下用戶研究、文獻需求研究的新課題使圖書館研究領域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2.2 明確評估目標。高校圖書館學科數據庫資源具有專業性較強、二次資源比例較高、學科細分程度高等特點。其建設以高校經濟管理學專業設置和重點學科發展為主要體系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圖書館專業數據庫資源體系。
2.3 評估指標的選取原則:(1)學科針對性和代表性原則;(2)指標可獲取性與通用可比性原則;(3)保證評估的客觀性原則;(4)指標的規范性和標準性原則;(5)運用科學方法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性原則;(6)評價指標和體系的全面性與系統優化原則。
2.4 確定商業數據庫評估方式。將商業數據庫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和同類數據庫的比較分析研究作為我們的測度內容,在吸收和篩選國際常規估評標準和指標的基礎上,增加符合本館學科資源屬性的新指標,采用定性分析或定量評價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將圖書館評估、第三方評估、數據庫公司評估和用戶評估相結合。用戶滿意度調查部分以讀者試卷調查、智力競賽和讀者意見郵件電話反饋為主要方式。
2.5 經濟管理學科數字資源綜合評估指標及其體系:
圖1
框架指標――圖書館評估指標:數據庫質量評估
――用戶評估指標:數據庫服務績效評估
具體評估指標:(1)學校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需求;(2)數據庫資源和數據來源的準確性、權威性;(3)數據庫信息量和經濟數據的絕對數量值、內容涵蓋的全面性;(4)數據提供和傳遞方式與系統平臺的訪問方式;(5)數據庫信息和數據檢索的多維性和計量工具的應用;(6)數據庫信息和數據的不可替代性和內容的重復性;(7)售后和升級服務質量;(8)數據庫定價的合理性和產品性價比;(9)開放的數據信息定制和自定義統計功能;(10)用戶滿意度。
3 案例:中山大學圖書館經濟與管理學科分館商業數據庫評估
3.1 經濟預測、分析報告數據庫比較分析:中經專網、國研網數據庫和銳思數據庫。經濟預測、分析報告數據庫最重要的評估指標是:數據量的全面性、數據來源和升級服務。
3.2 經濟統計數據庫比較分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國研網統計數據庫、銳思數據庫。經濟統計數據庫最重要的評估指標是:數據來源的權威性準確性、數據傳遞方式、數據量和全面性、售后升級服務。
3.3 金融分析專業數據庫比較分析:WIND、CSMAR和CCER。金融分析專業數據庫最重要的評估指標是:數據檢索的多維和計量工具、數據來源的準確權威性、數據傳遞和獲取方式與訪問平臺、用戶點滿意度、數據量和全面性。尤其是數據庫內容本身的可定制性和靈活獲取方式,在泛在環境下尤其重要。
3.4 世界經濟統計指標數據庫(外文)比較分析:BVD系列數據庫和IMF數據庫。世界經濟統計指標數據庫(外文)最重要的評估指標是:數據檢索的多維和計量工具、數據來源的準確權威性、數據傳遞和獲取方式與訪問平臺、用戶點滿意度、數據量和全面性、不可替代和內容重復率。
4 結束語
(1)“數據庫的高校重點學科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需求”、“數據庫資源和數據來源的準確性、權威性”、“數據庫信息和數據的不可替代性和內容的重復性”等指標是重要的個性化評估指標。(2)由于經濟學和管理科學所具有的數理和計量功能,“數據庫信息和數據檢索的多維性和計量工具的應用(回歸分析、表圖自動生成工具等)”、“數據庫信息量和經濟數據的絕對數量值”、“內容涵蓋的全面性(包括大量的宏微觀、行業和區域經濟數據)”、“數據提供和傳遞方式與系統平臺的訪問方式(同步EXCEL表單文件獲?。钡戎笜耸遣豢苫蛉钡膶W科專業性評估指標。(3)“售后和升級服務質量”、“數據庫定價的合理性和產品性價比”、“開放的自定義統計功能”、“用戶滿意度”是經濟管理學科數據庫必須的基礎質量和績效評估指標。
參考文獻:
[1]張詠.網絡信息資源評價方法[J].圖書情報工作,2002(10):41-47+61.
[2]肖瓏,張宇紅.電子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初探[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03):35-37.
[3]Smith,Alastair G.Testing the Surf:Criteria for Evaluating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2005-03-02.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績效評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14
〔中圖分類號〕G25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4-0095-08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Guo ShunliZhang XiangxianLi Kun
(School of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looking for reasonable and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to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improve subject service team of service quality and level and user satisfaction.[Method/Process]At first,the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from five dimensions of team organizational level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the level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team member level,user level,service level,us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onstruc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and then put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inally,the paper conducted an empirical research by setting a librar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of an universitys engineering library in Jil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Results/Conclusion]extended the research field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constructe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provides an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the method is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subject service team;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performance appraisal
近些年,S著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和模式的創新,學科服務已逐漸成為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方面最大的亮點之一。清華大學于1996年率先引入學科館員制度,開啟了國內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先河。學科服務是以用戶的需求為中心,學科館員主動參與式的個性化、深層次的增值性知識創新服務模式?,F有的學科館員服務是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服務模式,因受到館員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并且信息環境日益復雜與用戶信息需求呈現復雜多元化,存在學科館員勝任力偏低、學科服務深度和廣度不夠、難以滿足學科用戶的信息需求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當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主導形式正經歷著學科館員以院系為單位一對多 、一對一服務向團隊服務方式發展的過程[1],即采取學科服務團隊的模式。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是以高校學科用戶為服務對象,以更好地滿足學科用戶多元化、深層次的信息需求為服務目標,由一定數量的學科館員與其他學科服務相關人員(包括圖書館其他部門館員、管理人員、館外其他協作成員等)按照一定方式組織在一起的群體服務組織。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不是簡單的多個學科館員組合,它不僅僅包括學科館員還包括支持協助學科館員的并參與部分學科服務工作的非學科館員[2]。國內很多高校通過組建學科服務團隊,采用團隊協作的方式進行學科服務,比如清華大學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等。學科服務團隊的建設和管理是高校圖書館搞好學科服務的重要環節,沒有高素質的學科服務人員和高效的服務團隊,就無法提供優質的學科服務。雖然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開展學科團隊服務模式,但是在服務質量和績效評價時,缺乏有效的評價方法??茖W合理的服務質量和績效評價方法不僅能夠提升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水平和服務質量,也有助于圖書館制定合理的激勵制度,充分激發學科服務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推動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向更高水平發展。
1相關研究回顧
近年來,國內很多學者在圖書館學科服務的服務模式和平臺構建[3-6]、應用實踐[7-10]、對策和建議[11-12]、中外學科服務對比[13]、學科館員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學科服務團隊是當前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學科服務團隊的組織建設和模型構建研究[14-17]。閆小芬[18]提出了學科服務大團隊概念,并根據我國學科館員服務現狀,參照國外W科服務的經驗進行了學科服務大團隊模型構建。她認為學科服務大團隊由學科服務團隊和學科服務支持梯隊兩部分組成,由指導組統一協調管理,人員涉及學科服務的方方面面。李冬梅等[19]借鑒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成功案例,基于所在校部分科研團隊開展學科服務的有益嘗試,對細化學科服務目標與內容、搭建學科服務團隊、優化團隊對接方式、構筑網絡動態評估體系等實際操作環節進行探討。
2)學科服務團隊的服務模式研究[20-23]。李娜等[24]人以案例分析為重點,學科情報研究為依托,從學科館員團隊內各相關專業背景館員之間的服務合作和學科服務團隊與情報研究團隊之間的咨詢合作兩種服務形式出發,對學科化服務的團隊工作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
3)學科服務團隊的組織管理研究[25-26]。王靜等人應用混沌理論探索當前Web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組織智能管理的特點,建立了Web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組織智能行為模型和學科服務團隊組織智能動態管理模型[27]。閆現洋等[28]將DEA方法和平衡計分卡理論引入學科館員服務績效評價中,結合運用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等多種方法,構建起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績效評價的DEA模型。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關于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研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大多數研究是關于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組織建設、服務模式、組織管理以及應用實踐經驗方面的理論研究。研究多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定量分析。雖然存在少量關于學科館員績效評價的文獻,但是評價的指標選取不夠全面。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要考慮到團隊總體的成果和效率,單個館員的績效評價方法不能夠直接應用于學科服務團隊績效的評價?,F實中我國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績效評價方式多采用自評和領導評議相結合的方式,個人情感因素摻雜較多,一般流于形式,缺乏定量考核標準和方法,績效評價的方法不夠合理和全面,容易打擊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鑒于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特點,首先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然后提出了一種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績效評價方法,最后以吉林省某大學工學館的工科學科服務團隊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研究,驗證本研究提出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設計
2.1指標設計原則
在設計績效評價指標時應該綜合考慮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內外部環境,根據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特點、管理策略和服務目標進行合理設計。所以為確保設計指標的全面合理準確,在設計指標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相關的原則:
2.1.1系統與全面性原則
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績效評價體系并不是指標的簡單堆砌,應該是由各個指標所組成的、有一定層次結構的有機系統,在指標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遵循系統性的原則。既要反映最終的效益成果,也要考慮學科服務團隊服務過程層面的效率,需要將過程績效和結果績效兩者結合起來。另外,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不僅僅要考慮當前取得的成果,還要考慮團隊和個體工作能力的提升程度。這就要求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具有全面性,盡可能地選取具有足夠代表性的綜合指標和專業性指標,力求評價體系能夠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進行全面評價。
2.1.2科學與合理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確??冃гu價結果合理、準確的基礎。在選取指標時應該以科學思想為指導,考慮到學科服務團隊的實際情況、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相關理論基礎。選取指標的過程中遵循相關的科學程序和標準,要注意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保證評價體系的可操作,使指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指標結構整體具有合理性。
2.1.3客觀與實用性原則
在設計績效評價指標時要遵循客觀性的原則,不能帶有主觀性色彩。選取指標的定義和量化標準統一,不同的指標間可以進行比較,使得設計的指標體系能夠應用于不同類型的學科服務團隊。遵循科學的設計方法,不隨意的篡改和修正指標,不將個人的主觀意見加入。在選取的過程中也要遵循實用性的原則,選取的指標主要以能夠統計指標為基礎,在指標的設計上盡量簡單,能夠順利便捷地進行指標數據的采集和處理,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同時績效評價指標的選取應該盡量做到少而精,保證每個指標都具備一定的代表性,能夠突出重點,使得設計的指標體系具備良好的經濟性和實用性。
2.1.4動態性與模糊性原則
管理學上的權變管理理論指出在管理實踐中需要根據組織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進行具體分析,沒有一成不變的管理方法,在設計績效評價指標時也應該遵循動態性的原則,指標也要隨之調整。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受到各種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不存在一種適用于所有對象、所有時刻的績效評價體系。因此,在構建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必須堅持對內外環境的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評價對象的特點,根據組織內外部狀態,進行適時調整,堅守動態性原則。另外,在選取指標的過程中,有些指標是可以精確度量的,有些指標只能根據經驗進行評判,這就不得不選取具有模糊性的特點指標,模糊性指標的能夠使得績效評價更為準確和全面,可以采用分等量化等模糊評判的方法進行處理。
2.2指標選取和說明
2.2.1指標初步選取
本研究首先應用質性訪談方法,選取13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成員,8位學科服務團隊管理人員進行訪談,就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的多個方面進行交流,形成21份訪談記錄,對獲取的21份非結構化的訪談內容進行編碼(1~21)。然后應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對訪談數據進行編碼整理,本研究采用較常用的以兩人為單位的編碼小組,由甲、乙兩名圖書情報專業博士進行開放式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分別對21份訪談內容進行閱讀和獨立分析。研究者將每份訪談記錄中他認為是最重要的關鍵詞內容進行抽取解碼,用最簡短的詞語表示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的屬性。由于采用開放性編碼的方法,兩位編碼者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原子因素對同一個評價指標進行描述,經過開放性編碼和選擇性編碼,進行合并相同的編碼要素,依據Winter的編碼手冊[29]中的公式驗證兩位編碼者的編碼信度,選取編碼一致性系數大于0.8的評價指標,共計25個,得到了如下的評價指標及信度分析結果,見表1。
在完成上述指標抽取后,基于以下條件進行反推檢驗:①選取的評級指標因素都能夠用原始訪談資料進行概念論證;②得到的評價指標要素能夠符合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情境,有相關的理論支持,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 ③ 各個指標因素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類屬邏輯性也比較強。經反推檢驗發現表1中的各個要素基本符合以上3條原則,抽取的績效評價指標因素體系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2.2.2指標說明
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學科服務是以高校圖書館的資源為基礎,學科服務館員以團隊協作的方式,根據用戶的需求主動向用戶提供學科服務,用戶接受學科服務后,向學科服務團隊反饋效果,用戶和學科服務團隊之間不斷互動和溝通的系統性過程。這與信息傳播的過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信源是學科服務團隊(包括團隊整體和團隊成員個體),信宿是學科服務用戶,高校圖書館提供媒介平臺,管控整個學科服務的過程。在這個服務過程中學科服務團隊、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用戶、學科館員都能夠從中受益,獲得相關的成果和效益。由于學科服務是一個系統過程,所以也要考慮到服務過程層面獲得的績效。因此,本研究結合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特點,將這25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分為團隊組織層面、高校圖書館層面、用戶層面、團隊成員層面、服務過程層面5個維度。
1)學科服務團隊層面
學科服務團隊層面上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指標進行評價:①學科服務團隊整體的精神風貌。學科服務團隊的形象、精神氣質等方面的外在表現,展現給用戶和其他外人的團隊整體形象和氣質精神。②團隊協作水平,團隊協作水平能夠體現團隊成員進行學科服務過程的協作能力和團結精神,團隊整體的默契程度表現。③團隊工作效率,學科服務團隊在參與學科服務時團隊整體的工作效率。④學科服務團隊主動服務的次數,指學科服務團隊一段時間內主動面向用戶的服務次數。⑤團隊解決問題的數量,指學科服務團隊一段時間內解決用戶提問問題的數量。⑥開展的學科專題講座次數,學科服務團隊面向學科用戶開展培訓、講座的次數。⑦學科服務團隊整體服務能力的提升程度,學科服務團隊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服務,積攢經驗和能力,未來工作能力的提升程度。⑧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獲得的榮譽和獎勵次數,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取得成果,獲得館內或者學校,以及其它組織的各項獎勵榮譽情況。
2)高校圖書館層面
高校圖書館層面的績效是指學科服務團隊給高校圖書館帶來的效益和回報。高校圖書館層面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指標進行評價:①圖書館對學科服務團隊的投入成本降低程度,指圖書館對學科服務團隊投入的資金、人力等各方面的成本的減少程度。②高校圖書館取得榮譽和影響,是指學科服務團隊給高校圖書館帶來的榮譽,以及綜合影響力的提升程度。③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和競爭能力的提高,學科服務團隊對提高高校圖書館的綜合競爭力和服務創新能力的貢獻程度。
3)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層面
團隊績效不僅僅包括團隊整體層面的績效,還包括團隊個體的績效,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取得的成果和服務能力的提升也是績效的一部分。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層面的績效評價指標包括:①成員對學科服務過程及結果的滿意程度。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在服務過程中對于自身服務和服務過程的流暢程度的滿意程度,以及參與服務工作的愉悅程度。②成員學科服務能力的提升。是指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在學科服務的過程中,自身知識水平和學科服務能力的提升程度。③成員信息素養提升。學科服務團隊成員自身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查找利用、信息服務能力的提升程度。④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指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在學科服務過程中的積極主動和主動性程度。⑤成員工作效率的提高,即團隊成員在學科服務過程中的工作效率的提升程度。⑥成員的自我實現程度,即學科服務團隊成員通過提供學科服務,受到別人的尊重,實現自己在價值,維護自己在學科服務團隊中的地位和權力,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程度;⑦成員關系融洽程度提高,即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在學科服務過程中,相互之間交流溝通,相互之間合作的關系融洽的提高程度。
4)用戶層面
學科服務團隊的績效不僅體現在團隊組織內部的成本降低、取得的團隊成果、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等內部績效,還應該考慮給用戶帶來的績效。學科服務團隊用戶層面的績效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①用戶滿意度,用戶對于學科服務團隊提供的學科服務的滿意程度。②用戶的信息素養提升程度,通過學科服務團隊的服務和培訓指導,用戶自身查找文獻、信息處理等能力的提升程度。③用戶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程度,通過學科服務團隊的服務,用戶在自身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升程度。④用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指學科服務團隊服務完成后,用戶再次請求服務的積極和主動程度,如果學科服務團隊的服務效果好,用戶會再次積極的向學科服務團隊尋求幫助。
5)學科服務過程層面
學科服務團隊績效包括服務過程績效和結果績效兩部分,過程績效應該作為績效考核的一部分。學科服務團隊服務過程的順利進行對用戶的科研、教學、學習等方面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創新能力都有重要影。學科服務團隊服務過程層面的績效評價指標包括:①學科服務過程的流暢性,即學科服務團隊對學科用戶服務過程的流暢程度,比如:是否遇到困難,溝通是否流暢等。②學科服務團隊服務內容和方式的多樣性,即學科服務團隊服務過程中能夠提供給用戶的服務內容和方式的種類較多。③學科服務團隊服務過程的成本降低程度,是指學科服務團隊在提供學科服務過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資金等降低的情況。
3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層次分析法(AHP)最早是由T.L.SAATY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是系統工程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評價和決策方法。它適用于處理那些多目標、多層次的復雜大系統問題和難于完全用定量方法來分析和決策的社會系統工程的復雜問題。因此,本研究選取層次分析法進行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1建立層次結構分析模型
根據前文所述的各項設計指標,構建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體系。層次結構分析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最高層為目標層,中間層由準則層和指標層組成,準則層包含5個指標,指標層包含25個指標。決策目標是通過層次分析法得到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影響力。
3.2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層次分析3.2.1構建兩兩比較矩陣
層次分析法的計算基礎是比較矩陣,比較判斷矩陣元素的值反映了人們對各要素相對重要性的認識,也直接影響決策的效果。筆者通過專家調查問卷的方式邀請12名專家學者,其中10名從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管理和研究的學者,以及2名從事人力資源研究的專家,讓他們通過T.L.Saaty的“1~9標度方法”對準則層和指標層的各項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判斷,進而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9標度方法”見表2所示。
根據構建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比較影響同一準則的各因素之間的重要性,構造比較判斷矩陣。假設準則層Am與下一層次中的因素B1、B2、……Bn有關,那么進行構造的判斷矩陣時Bij的含義是對于Am來說,Bi對于Bj的相對重要性。若因素Bi與Bj比較得到判斷得到Bij,則因素Bj與Bi比較的判斷為Bji=1/Bij。
3.2.2指標的其一致性檢驗及權重
為了減少人為因素影響,指標重要性的判定首先采用12名專家評斷,然后通過Matlab軟件分別求每份問卷的指標權重,然后取平均值的方法。限于篇幅,這里只給出其中一個專家給出的準則層的一個判斷矩陣Z,如表3所示。
由于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且評分專家對各項指標的認識和判斷力各不相同。因此構造的判斷矩陣的各項取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為了避免這些人為因素造成重大偏差,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首先需要計算其一致性指標CI。定義為:CI=(λmax-n)/(n-1),其中λmax為矩陣的最大特征根,CI的值越大,矩陣的一致性越差。為了判斷矩陣是否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 需要將CI與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CI(見表4)比較,CI與RI的比率稱為檢驗系數CR。當CR
判斷矩陣的歸一化權重向量采用幾何平均法計算。計算出的各層次相對于上一個層次的權重。Z的權重計算結果為:wz=[0.1599,0.2625,0.0973,0.4185,0.0618]。依次計算各個矩陣的權重,然后取平均值得到各個指標的相對權重。最后計算各層次相對于系統總目標的合成權重,如表5所示。
4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是借助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的基本思想就是用屬于程度代替屬于或不屬于,首先確定被評價對象的因素集合,評價等級集合;在分別確定各個因素的權重及它們的隸屬度矢量,獲得模糊綜合評判矩陣;最后把模糊綜合評判矩陣與因素的權矢量進行模糊運算并進行歸一化,得到模糊綜合評價結果。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中的定性指標,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難以進行確定,比如:“團隊成員的自我實現和滿足程度”可以借助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進行量化。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進行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的步驟如下:
4.1建立評價指標集合
上述3.1節構建了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按不同類型分層排列,最高層為目標層A,代表被評價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綜合評價值,準則層為一級評價指標層B,有5類,其指標指標集合為B={B1,B2,B3,B4,B5},分別表示團隊組織層面、高校圖書館層面、團隊成員層面和用戶層面和服務過程層面。5大類一級指標的二級指標集合為
4.2確定評價結果等級集合
評論集是評論者對被評價對象可能做出的各種總的評價結果的集合。通??梢园凑詹煌膶嶋H情況,將評價結果劃分為不同的評價等級V,V={V1,V2,V3,V4,…,Vn},Vi表示第i種評價結果,n表示總的評價結果的個數。本研究考慮到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特點,將評價結果等級劃分為5級,即V={1,2,3,4,5},表示為“很差,差,一般,良好,好”。
4.3構建隸屬度矩陣
由于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中很多定性指標的取值很難進行統一的客觀化測度,因此只能由評價主體對學科服務團隊在某一項指標上完成程度給出評分s。評價等級V={1,2,3,4,5},對應的分數標準值為{s1,s2,s3,s4,s5}。逐個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從每個因素bi(i=1,2,……,p)上進行量化,即確定從單因素來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對等級模糊子集的隸屬度(Rbi),進而得到模糊關系矩陣:
矩陣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個被評事物從因素bi來看對vj等級模糊子集的隸屬度。被評價對象在某個因素bi方面的表F,是通過模糊向量(Rbi)=(ri1,ri2,……,rim)來刻畫的,而在其他評價方法中多是由一個指標實際值來刻畫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模糊綜合評價要求更多的信息[30]。不同的評分者對于目標完成程度有不同的理解,評估的能力也不同,為了避免誤差,可以采用多人打分的形式,然后采用求各個等級所占比例的方法得到每一個指標因素的單因素隸屬度向量。
4.4計算綜合評價結果
將各層面Bi(i=1,2,3,4,5)的二級指標的權重向量,
和隸屬度矩陣Ri相乘(模糊合成算子取為普通矩陣乘積算法),即可得到評價人員對于指標Bi的綜合評價結果Ci,如公式(1)所示。
Ci=W′i?Ri=(ci1,ci2,ci3,ci4,ci5)(1)
綜合各大累指標的評價結果得到模糊綜合評價矩陣CB,
用各大類指標的權重W′=(W′1,W′2,W′3,W′4,W′5)與模糊矩陣矩陣CB相乘(模糊合成算子取為普通矩陣乘積算法),得到評價結果C,如公式(2)所示。
4.5根據綜合評價結果確定等級
根據綜合評價結果C確定等級,目前常用的有最大隸屬度判別方法。最大隸屬度原則是被評價對象的評價集為V={1,2,3,4,5},得到的評價對象劃歸到Cv=max(c1,c2,c3,c4,c5},即5個評級結果中數值最大的那類。
5應用研究
本研究選取吉林省某大學的工科學科服務團隊為研究對象,對該學科服務團隊2015年下半年(2015年8月-2015年12月)的績效進行考核。該圖書館工科學科服務團隊成立于2013年,由5名相關學科館員,3名館內其它館員,1名行政管理人員組成。學科服務團隊主要面向工科院系教師和科研人員提供深層次、專業性的學科服務。通過電話、E-mail、新媒體、當面輔導答疑、講座培訓等方式,提供具體的學科服務;同時,學科團隊走進院系、融入教學與科研,提供整體化和專業性的服務,面向師生推出信息素質教育、課程建設和教學輔助,培養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并為科研人員提供專業研究方向的國內外競爭情報分析。
5.1指標的量化
采取直接獲取統計和專家評分相結合的方法。首先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某一項指標上完成程度給出評價等級,評價等級V={1,2,3,4,5}的對應分數的標準值為{s1,s2,s3,s4,s5}={1,3,5,7,9},本研究邀請5名用戶、3名學科團隊成員、5名圖書館領導,2名館內非團隊館員,按照此評價等級對此學科服務團隊2015年下半年績效在各個評價指標上的完成程度進行打分,用相應的分值表示評價結果,統計得到相應的結果。
5.2將專家打分轉化為隸屬度矩陣
轉化方法如下,分別對每個評價指標因素進行單因素評價,用專家對每個因素打分的各個等級所占比例進行轉化,比如:評價指標“團隊的整體精神風貌b11”上,有6.67%的評分專家認為好,53.33%的專家認為良好,40%的專家認為一般,0%的專家認為差,0%的專家認為較差,由此可以得出團隊整體精神風貌b11的單因素評價結果,隸屬度向量r11=(000.40.53330.0667)。由此可以得出由Bi類指標的隸屬度向量構成隸屬度矩陣為:
5.3綜合評價
根據公式(1),將指標Bi(i=1,2,3,4,5)的權重向量W′i和其隸屬度矩陣Ri相乘,得到此學科服務團隊對于指標Bi的綜合評價結果Ci,綜合各大指標的評價結果得到模糊評價矩陣CB:
根據公式(2),將各大類指標的權重向量W′與模糊評價矩陣CB相乘,得到最終的評價結果C:
5.4確定綜合評價結果等級
由C=(0.0065,0.0489,0.2863,0.5055,0.1431),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判別方法,5個隸屬度中0.5055最大,所以該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績效評價結果為良好。
由此實例應用研究可以看出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方法能夠具體的應用于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績效評價,具有較好的合理性和實用性。
6結語
本研究根據當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脹哦擁奶氐悖首先利用質性訪談法,從團隊組織層面、高校圖書館層面、團隊成員層面、用戶層面、學科服務過程層面選取了25個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體系,并給予每個指標賦予權重。然后由于很多評價指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提出一種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績效評價方法,最后選取吉林省某大學圖書館的工學學科服務團隊為評價對象,進行實證研究。驗證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進一步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將該績效方法在不同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進行應用研究,拓展方法的使用范圍。
參考文獻
[1]廉立軍.高校圖書館學科信息服務團隊建設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1,(6):75-79.
[2]萬文娟.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建設問題與策略分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63-69.
[3]楊華玲.基于SNS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建設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3):104-106.
[4]鄭敏.用戶驅動的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框架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6):59-63.
[5]鄭峰.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建設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7):41-44.
[6]師曉青.基于區域聯盟的地方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2012,(5):91-93.
[7]張宇娥,李泰峰,嵇靈.協同創新“大科研”模式下學科服務嵌入路徑研究――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實踐與創新[J].圖書情報工作,2013,(22):77-80.
[8]陳全松.高校圖書館嵌入式學科服務模式的實踐與思考――以廈門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2,(7):83-87.
[9]劉素清,艾春艷,肖瓏.學科服務的多維拓展與深化――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聚焦與思考[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5):18-22.
[10]吳鳴,楊志萍,張冬榮.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創新實踐[J].圖書情報工作,2013,(2):28-31.
[11]羅亞泓.廣州大學城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現狀調研與建議[J].圖書情報工作,2013,(11):65-68,76.
[12]初景利.我國圖書館學科服務的難點與突破[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4):1-4.
[13]嚴玲.中美高校專業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與發展探析――以高校法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12,(6):120-125.
[14]張寧.全媒體背景下圖書館學科服務架構建設――以寧夏大學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10):101-102.
[15]付佳佳,黃敏.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團隊建設模式探析[J].圖書館雜志,2011,(12):45-47.
[16]梁曉賀,周愛蓮.專業圖書館學科化服務團隊建設模式探索[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11):189-192.
[17]張任躍,呂毅.公共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的團隊建設[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6):26-27.
[18]閆小芬.論我國學科服務大團隊建設:模型建構[J].圖書情報工作,2014,(1):86-90.
[19]李冬梅,鄭瑜,郭韞麗,等.高校學科服務團隊與科研團隊的對接服務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10):45-47,51.
[20]吳景芝,吳紅芝,董凌霄.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團隊學科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研究,2014,(2):82-85.
[21]祝小靜.團隊型學科化服務模式實踐與思考――以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為例[J].知識管理論壇,2014,(4):22-26.
[22]顏世偉.學術服務團隊: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模式探索[J].現代情報,2010,(2):62-64,67.
[23]范翠玲,葉文偉.基于崗位設置的普通高校圖書館學科化團隊服務模式探討[J].圖書館建設,2014,(1):78-80,85.
[24]李娜,張欣利,呂俊生,等.面向重大項目_展學科信息服務的團隊合作模式初探[J].情報雜志,2010,(S1):298-299,321.
[25]龍艷軍,謝詠芬.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隱性知識共享模式研究[J].圖書館研究,2014,(4):32-34.
[26]吳鳳玉.學科知識服務團隊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5,(10):84-86,100.
[27]王靜,王勇.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組織智能管理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10):67-70.
[28]閆現洋,余小萍.基于DEA方法的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績效評價研究――基于西南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的實證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