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態農業產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3-07-19 16:57:29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農業產業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生態農業產業分析

      第1篇

      生態農業產業化以其融合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優勢,逐漸成為世界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發展長期以來存在一個悖論:已經實現產業化的農業急需向生態化的方向升級,否則會對生態環境帶來難以修復的損害;而現有的生態農業又缺乏完備的產業系統支撐,缺乏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導致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生態農業產業化是化解上述悖論的關鍵點,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則是解決生態農業發展與市場對接的有效抓手。文章在分析宣城市生態農業產業化現狀和經營模式的基礎上,分析制約因素,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宣城市

      一、引言

      隨著時代變遷,農業產業化迎來了新的挑戰。一方面,我國農產品進入世界市場的主要壁壘來自于綠色檢測,讓傳統農業無所適從。另一方面,民眾生活品質的提升和綠色消費觀念興起讓綠色、有機農產品不斷獲得青睞,生態農業日益成為時代驕子。然而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存在一個悖論:已經實現產業化的農業急需向生態化的方向升級,否則會對生態環境帶來難以修復的損害;而現有的生態農業又缺乏完備的產業系統支撐,缺乏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導致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融合了二者優勢,把內涵式進步和外延式增長統一起來,把生態農業的品質要求和產業化的規模要求統一起來。正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諸多優勢,它不僅成為世界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也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不二選擇。實踐中有需求,理論上必然有呼應。近年來,學術界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概念界定,生態農業的技術體系建設、經營模式以及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展開了系統研究。張壬午[1]、馬世駿[2]、徐保根[3]、王靜慧[4]等均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概念、特點、對策進行闡述。孫艷華[5]等認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運用市場機制,以培養和扶持龍頭企業為重點,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全生態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張寧[6]等認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綠色農產品規?;?、專業化、標準化、高效化生產的集中體現,而龍頭企業則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組織。孫桂瓊[7]、李樹[8]等認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應以經營模式及主要環節中產生的問題為導向,對生態農業產業化提出對策建議。夏蕾[9]、楊明娜[10]等從加強金融體系支持的重要性及影響因素分析著手,提出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金融體系的支持建設。上述學者圍繞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的研究,基于定性角度揭示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概念、特點及發展規律,為人們從宏觀上把握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基本脈絡做出了貢獻。而這些研究缺少從縣級、市級等微觀角度分析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所提出的理論問題宏觀跨度大,與實際具有較大差距,可操作性低。這種片面性,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空間。本文在深入調研宣城市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進行了分析,探索制約因素,提出對策建議,希望能對地方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現實借鑒。

      二、宣城市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與蘇浙兩省交界,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人口約279.9萬人,面積約12313平方公里,生態環境優越,境內國家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森林公園4個,森林覆蓋率近58%。宣城市農業的發展水平比較高,生態農業基礎良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這也是本文選擇宣城市作為研究微觀生態農業產業化樣本的原因。宣城市農業生態環境基礎良好,可從如下數字中獲得概括性了解。2014年宣城市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有效論證企業73家,全國綠色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6個。全市現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認證產品數分別為83個、99個、137個。2015年宣城市實行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計劃,全市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較2010年削減20.1%、13.3%。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3.45%,還田面積可達222.51萬畝,農業領域綜合利用量101.85萬噸。問題在于,宣城市雖然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鉚足了勁,然而,生態農業仍然呈現出發展后勁不足、規模不大、效益不顯著等弊端,制約了宣城市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究其根本原因則是因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程度不足,這源于現代農業發展存在一個典型悖論。一方面,農業產業化從傳統農業變遷而來,是傳統農業這個古老的“道”和產業化這個富含現代意蘊的“器”結合而成。結果,傳統之“道”相對人們的熟稔和習慣,以及現代之“器”給人們帶來的現實利益,使得產業化和傳統農業緊緊捆綁起來,所謂“道”“器”不可分割。另一方面,生態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從“道”的角度講,是一種轉型和進步。然而,這種新“道”卻和舊“器”聯系在一起。所謂舊“器”,就是傳統的、低效率的、非產業化的生產方式。新“道”和舊“器”的混雜和交織,使得人們產生“要發展就不能要生態,要生態就不能要發展”的二律背反。要走出上述悖論或曰二律背反,就需要把新“道”和新“器”嫁接在一起,讓農業發展也能實現“形而上者謂之道”和“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有機結合。

      三、制約宣城市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因素

      從理論進路回歸實踐狀態,可以發現宣城市在破解農業發展悖論,也就是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方面,存在諸多梗阻因素。這些因素從大的方面講,可以分成兩塊:一是在“道”的問題上存在梗阻,也就是不愿意用“新桃換舊符”,不愿意用新“道”替代舊“道”。二是在“器”的問題上存在制約,不能很好地運用新“器”助推新“道”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宣城市農業生產者生態意識較為淡薄

      盡管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進步的方向,然而在人們頭腦中把綠色的“生態”與黃色的“農業”主動結合起來,仍然需要很長時間。一方面,習慣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多年來的耕種習慣,讓人們不愿意反思傳統農業的諸多弊端。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盡管現在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造成農業資源消耗巨大,污染嚴重。但是農村土地作為集體所有產權,使得農戶更為看重眼前利益,容易忽略不合理作業帶來的長期危害。

      (二)宣城市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宣城農業產業中糧食生產比重過大,林牧漁業及其他副業比重較小,農業結構不夠合理。這種產業結構不合理對發展生態農業構成了三重威脅。一是糧食生產比重過大,化肥、農藥等農資消耗量大,直接制約了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型。二是糧食生產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根深蒂固,轉型到現代生態農業生產的難度大。三是糧食生產比重過大,必然意味著林牧漁業及其他副業比重較小,尤其是林業比重非常有限。林業就是生態農業的典型組成部分,林業比重低,也增加了宣城市發展生態農業的困難。

      (三)宣城市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脆弱

      宣城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抗御水旱災害能力仍然薄弱,有相當一部分的山沖梯田、高塝田及坡耕地還是“靠天收”,缺少基本灌排條件。此外,有的渠道、河道、水壩、池塘多年失修、功能退化。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農業自然生態系統遭到人為破壞,自動調節功能變弱。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脆弱,使得農業生產者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很難做到“合縱連橫”,從而更加迷戀小規模的、低效率的生產方式。

      (四)宣城市農業金融體系尚待完善

      持續有效的金融體系對于任何一個經濟模式的發展運行都是必不可少的。相應的,當下中國要實現生態農業現代化的既定目標,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不可或缺。不管是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還是發展現代農村科技推廣體系、發展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以及發展生態農業物流體系,都要求現代化的農村金融服務作為前置要素。把上述“規范化”要求與宣城實踐狀態予以對照,可以發現宣城市生態農業金融體系亟須完善。目前,該市生態農業企業貸款基本以農村合作機構、農村商業銀行為主,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為輔。農村合作機構和農村商業銀行很難提供足額化、多元化的金融支持體系。特別是,隨著近兩年金融政策的收緊,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出現貸款手續繁、門檻高等問題,農村金融體系發展更是雪上加霜。

      (五)政府的引導作用有待提高

      生態農業產業化作為新生事物,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一方面,政府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要不斷完善。比如,政府對于生態農產品的標準化制定、檢測及市場監管能力均有待提高。目前,市場上所謂生態農產品魚龍混雜,政府檢驗、檢疫以及檢測不夠全面,尚未做到生態農產品的質量有保證、責任可追溯。從完善政策的角度講,政府對于生態農產品需建立認證機制,依據世界貿易中的普遍綠色檢測指標,嚴格進行統一標準認證。特別是,對市場上及生產中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進行檢測認證,建立誠信紅黑榜對于達標、未達標產品進行公示,提高生態農產品的優質優價的競爭力,提高生態農業企業的活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已出臺政策的落實力度。比如,宣城市相關農業企業反映,由于政策沒有落實到位,相關主體在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仍然遭遇很多政策關和執行關。所謂政策關,就是相關政策已經頒布,但政府部門以各種理由拖延實施或不予實施。所謂執行關,就是政府部門以各種理由推諉,不落實政策中的相關優惠條款。

      (六)宣城市生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困難

      由于上述“道”和“器”普遍存在問題,宣城市生態農業產業化可謂舉步維艱。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宣城市生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發展困境可以總結為以下四點:一是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農業保險相對滯后;二是規模經營主體存在集中連片流轉難,流轉平臺建設不完善,信息渠道不暢通;三是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公益性技術服務能力不足,農技推廣、植保聯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等公益性和經營組織發展不夠;四是部分基層農經部門機構不健全、人員老化、專業人才缺乏。

      四、宣城市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選擇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化解上述“道”、“器”背離的關鍵點,而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則是解決生態農業發展與市場對接的有效抓手。然而,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存在一個匹配與銜接的問題。進一步講,對于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由于不同地區的要素稟賦結構不同,不同經營模式的適應對象和約束條件也不同,如何選擇適合本地區的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認為,需要結合當地實際并賦予一定的目標,對宣城市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做出科學選擇。

      (一)通過規模經濟效應實現生態農業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

      在背景和資源擁有量一定的前提下,怎樣用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在小規模的農業生產規模下,由于產量較小,所以說平攤到每一產量單位上的成本就較大,致使收入偏低。當農業生產規模較大時,即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在原有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在較低生產成本下獲取更多的收益。因此,在建立相關生態農業模式時,將更多的產業鏈加入到生態農業模式中,實現規模經濟效應。

      (二)根據比較優勢原理,選擇適合自身的經營模式

      通過要素稟賦理論,我們知道:各國之間生產各種產品的生產效率不同,當地應較產本地優勢產品,并通過國際貿易的方式換取本地劣勢產品,從而達到收益的最大化??s小到國內農產品貿易甚至地方性農產品貿易背景中,該理論同樣成立,甚至更加符合實一方面,國內貿易和區域性貿易的交易成本相較國際貿易而言,不存在關稅壁壘等阻礙貿易進行的負面因素,降低了交易成本,這與要素稟賦理論中關于無交易成本的前提假設是趨近的。另一方面,作為國內區域型經濟貿易,政府的行政干預使得貿易雙邊更趨于理性化,就避免了國際貿易中由于博弈的存在使得最終的結果背離了預期的最優狀態。將宣城市作為一個產業整體來看,宣城市毗鄰經濟最發達的蘇浙滬地區,安徽省工業基礎薄弱,同時周邊優質發展工業的資源已被蘇浙滬地區吸收,短期內以正常成本無法重新吸引以上資源的依附。故以常規手段進行招商引資盲目發展工業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即吸引不到優質工業企業進駐,而是那些追尋政策優惠、產能過剩、高排放高污染企業的進駐,對地方經濟將產生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所以宣城市應結合自身實際發揮區域優勢,致力于發展其具有優勢的農業,并結合其多山多林特點,尤其適宜發展以種植經濟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為主的生態農業,如山核桃、茶葉等。將宣城市劃分為由若干區縣組成的大經濟整體來看,要素稟賦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各區縣發展差異化農業,避免同質化競爭。大力發展本地優勢農產品,較少不適合當地種植的農產品產量,通過區域間農產品交易的方式保證當地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農產品供給。例如以盛產山核桃的寧國市,地形特點是多山多林,適宜種植經濟作物,不適合水稻小麥等農產品的耕種,若為滿足當地居民的生活需要,開墾山林、梯田種植水稻等作物,不僅本身成本較大,而且由于減少了山林作物產量造成的收益減少也產生了一部分的機會成本。綜合要素稟賦理論和市場供求理論,在理想狀態下,寧國市應該因地制宜,由地方政府牽頭培育的山核桃產業的龍頭企業,并在做好市場調研、對總產量有所規劃的前提下,在適合山核桃種植的區域大規模種植山核桃,發揮規模效應,縱向深化山核桃種植發展,提高其生產專業程度,最大程度的增加經濟附加值。二是優化交通等基礎設施,加強冷鏈技術的應用。對于農產品而言,優化其上下游間物流通達程度一方面可以降低運輸成本,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農產品因運輸時長導致的品質下降。兩者都能使得交易成本有所減少,從而使得現實中的農產品交易更能達到要素稟賦理論預期的結果。三是地方政府給予專項支持,建立區域間農副產品交易平臺。農副產品交易平臺同樣是提高農產品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舉措。同時也可以起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解決當地就業的作用。

      (三)協調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積極性

      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可持續性的保障,取決于產業鏈上的企業、農戶、合作社(協會)等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自古以來的小農經營與產業化的矛盾,以及農業生產的加工銷售環節對利潤的壓榨均導致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難度較大,農民增收也異常困難,削弱了農民投身其中的積極性。因此,宣城市應協調利益聯結機制,提高產業鏈各節點的效益,改善農民收入。宣城市正積極探索用土地使用權、技術、資金、產品等各種生產要素入股的方式。通過實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使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吸納更多的農民資本入股,使企業與股民結成互惠、互利、配套聯動的利益共享體。

      五、發展宣城市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對策

      為了讓宣城市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能夠從藍圖變成現實,從理想變成效益,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夯實現代化的“道”和現代化的“器”??梢詷酚^地預計,當“道”、“器”皆備時,宣城市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春天也將到來。

      (一)強化生態意識,實施綠色經營戰略

      這是從“道”的角度夯實生態農業產業化的世界觀基礎。具體做法如下:加強媒體對生態、綠色意識的宣傳,引領綠色消費理念,形成綠色消費偏好。對于生態企業則應樹立生態化營銷模式,以“生態”牌作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形成特色競爭力。政府則應加大對破壞生態的行為的處罰力度,增加其預期成本,強化經營者綠色意識。通過行業協會招募環保志愿者及相關從業人員并對其進行培訓,讓他們對農戶、合作社、企業中進行生態農業知識宣傳教育和技能的普及,從而逐步提升大眾生態意識。

      (二)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體系

      從投入體系角度關乎“器”的建設。具體說來:政府和相關部門要設立生態農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加大支農力度,增加財政在生態農業科研及技術推廣領域的投入,并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政府通過技術專利制度、生態保護制度等對相關生態農業企業進行政策傾斜。引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加大對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投資力度,不斷使產加銷,工貿一體化經營的產業鏈的縱深推進,加快形成以政府為引導、企業和農民為主體、信貸資金為補充,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生態農業投入機制。通過培育農業資本市場,完善生態農業保險和擔保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開發便利、小額、暢通的生態農業專項金融產品,鼓勵農村民間借貸及擔保等靈活的金融支持方式,監督、規范農業資金和農村金融發展的良性信用體系,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需資金提供保障。

      (三)搭建產學研平臺

      從多主體合作角度關乎“器”的建設。具體說來:健全生態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加強對農業勞動者的生態農業技術培訓工作,造就一批農村生態科技人才,培育出優質、安全、高效、高產的綠色新品種,不斷研發推廣新型生物農藥、有機肥料、天然添加劑等生態化方面的前沿技術,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向資源節約型、綠色友好型轉變。搭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重視與高校合作對接,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利用,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四)加強生態農業品牌建設

      從品牌建設角度關乎“器”的建設。具體說來:發展品牌農業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政府要加大對生態農業品牌建設支持力度,支持企業注冊綠色有機認證商標,以生態品牌贏得市場。同時進行區域內品牌聯合,引導企業通力合作,尋求建立戰略聯盟,整合資源。政府部門依據《綠色食品產品標準》、《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及國際貿易中綠色認證系統等對農業企業進行審核評估,綜合企業資質、生態、品牌創建等方面的表現予以“生態等級”的星級認定,并對社會公開。高星級農業企業可獲得行業協會或政府相關部門的優先宣傳推廣、資源優先對接等待遇,以此刺激企業進行生態品牌爭創,形成良性循環。

      (五)積極發展循環農業一體化

      從循環農業角度關乎“器”的建設。具體說來: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有機鏈條,推進產業特色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復合式現代農業,利用生態觀光、生產體驗和產品推介,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打造集“自然—生產—休閑—娛樂—餐飲”于一體休閑農業示范區。

      作者:胡彭鵬 姜啟軍 單位: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壬午.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內涵[J].經濟研究參考,2003(55):26-27.

      [2]馬世駿,李松華.中國的農業生態工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30-34.

      [3]徐保根.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淺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2,10(1):110-112.

      [4]王靜慧.縣域生態農業產業化理論與典型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3.

      [5]孫艷華.論生態農業產業化[J].零陵學院學報:教育科學,2004,4(2):101-103.

      [6]張寧.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發展綠色農產品生產的基本手段[J].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5,7(2):30-34.

      [7]孫桂瓊.安徽省生態農業產業化制約因素探析[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4):19-22.

      [8]李樹.關于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的思考[J].理論月刊,2000(8):43-44.

      第2篇

      關鍵詞:現代;生態農業;循環模式

      埇橋區是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近年來圍繞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發展方式,積極構建“示范主體小循環、示范樣板區中循環、縣域農業產業化大循環”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利用物質再生原理和利用技術,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實現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廢棄污染最小化的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結合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品牌專用糧食試點、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和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大力培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構建了一套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種養加融合發展的生態、綠色、環保、節本、優質、高效的良性循環模式。

      1現代生態農業循環模式

      1.1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循環模式1.1.1農業龍頭企業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宿州市金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秉承“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農業發展理念,下轄宿州市飛龍實業有限公司(省級龍頭企業)、宿州市惠豐有機肥有限公司和金源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2011年投資8500萬元建成10hm2的現代化豬舍、2000m3的大型沼氣無害化處理設施;2014年投資500萬元,建設投產有機肥廠,糞污實現資源化利用,公司在養殖場周邊流轉土地40hm2,進行葡萄栽培20hm2和水產養殖20hm2。通過肥水一體化工程把產生的沼渣、沼液用于葡萄栽培。年出欄生豬3萬多頭,利潤2600萬元;有機肥廠年產量6000t,利潤達180萬元;20hm2葡萄主要有2hm2日光溫室、智能聯動大棚1.33hm2、現代化避雨栽培大棚10hm2、6.67hm2常規種植,搭配早、中、晚熟品種,為農業部認定的綠色農產品,2016年利潤達300萬元。該公司年總收入達1.5億元,純利潤達3080萬元,實現“豬-沼-果”的循環生態農業?,F已建成生態型、觀光型、農牧結合型示范園。1.1.2專業合作社農牧結合生態農業發展循環模式宿州市草源牧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有核心成員12人,員工300人,直接帶動農戶520戶。2015年被評為省級龍頭企業,合作社嚴格按照“五統一”模式進行運作。目前,合作社種植牧草和青貯玉米333.33hm2,養殖肉牛10000頭、奶牛200余頭,其中在內蒙古科爾沁草源擁有2.67萬hm2草場,在內蒙繁育架子牛,運輸到宿州育肥,每年消耗小麥秸稈、青儲飼料30萬t。建設了年產3萬t的有機肥場和年加工3萬頭肉牛屠宰加工廠,草源牧業鮮奶在宿州、合肥、南京等地廣受好評。合作社還注冊了“天牧維康”商標,正在申請綠色食品認證。年收入2200萬元以上。1.1.3家庭農場型主體小循環模式宿州市埇橋區彭慶林家庭農場為農牧結合生態循環農業,2013年流轉土地面積50hm2,年養殖肉鴿1萬對,生豬500頭,種植無公害大棚蔬菜15.33hm2,葡萄栽培4.67hm2,小麥—玉米大田種植26.67hm2。建有中型沼氣池1個,鴿子糞便喂豬,豬的糞便用于沼液池,生產沼渣沼液,再用于果蔬和小麥玉米的生產,小麥玉米加工成飼料喂鴿子和豬,形成的循環,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實現糞污的綜合有效利用,養殖和種植技術進行優化組合、物質良性循環,形成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系統。推行種養殖標準化生產,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可追溯體系。2016年被安徽省授予省級蔬菜標準園。沼氣池實現糞污的綜合利用,每年減少化肥、農藥使用費用10萬元以上;果蔬品質提高,價格提高,每年可多收20多萬元,年收入達到200萬元以上。1.2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中循環模式1.2.1模式名稱綠色小麥“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1.2.2模式概要宿州市埇橋區永安鎮示范樣板區在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輻射區,樣板區內主要種植小麥—大豆(玉米)等常規作物,利用農作物秸稈和種植青貯飼料玉米、大豆發展肉羊養殖,利用金海面粉企業的倉儲和加工能力,進行綠色糧食產品加工。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大力實施小麥綠色防控技術,進一步發揮埇橋區小麥和高蛋白大豆主產區域優勢,挖掘糧食產業品牌培育潛力,提升小麥產業化綜合效益。金海糧食產業化聯合體是一個以小麥產業為主攻方向、農牧漁相結合的產業聯合體,2013年發展小麥綠色生產基地0.33萬hm2,2015年獲得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其中金海面粉有限公司負責小麥品種的選擇和收購;翔宇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聯合體成員單位開展農機全程社會化服務;張炎家庭農場、金幸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采用綠色增產模式,生產綠色食品小麥;博華種植專業合作社、朱才剛家庭農場等收購聯合體內的小麥、玉米、大豆秸稈進行青貯和黃貯發展肉羊養殖,金海面粉以優惠價格供應麩皮,發展“養殖+沼氣+小麥(大豆、玉米)”種養加循環的現代生態農業,養殖場向聯合體內種植戶供應有機肥。金海糧食產業化聯合體以金海面粉有限公司為核心,開展標準化原料生產、訂單收購、糧食烘干、收貯、加工,和聯合體內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簽訂合同,通過糧食產業化聯合體產業,以共贏打造全利益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1.2.3模式內容1.2.3.1主體技術綜合利用沼液沼渣,實現糞污的無害化綜合處理和有效利用;小麥綠色防控技術;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技術。1.2.3.2配套技術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加工流通、消費全程可追溯體系。1.2.3.3支持政策項目資金支持、政府獎補、金融支持。1.2.3.4運行機制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和責任,切實抓好落實,嚴格督促檢查,建立績效評價體系。1.2.3.5效益分析一方面生產小麥綠色食品,每年減少化肥使用量150kg/hm2(約300元/hm2),減少農藥費用450元/hm2,合計1hm2節約費用750元;另一方面種養結合,聯合體成員互相協作節本增效,1hm2增收750~1500元;其次,通過發展綠色品牌糧食,公司高于市場價5%收購,種植戶1hm2增收1500元,公司通過生產品牌綠色食品,產品價格提高,利潤增加。1.3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大循環模式通過無數個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生產的小循環和若干個中循環,不斷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小麥專用品牌項目和小麥綠色高產創建項目等模式,通過落實“三推”(推廣高產高效多抗廣適新品種,推廣規?;瘶藴驶瘷C械化栽培技術,推廣耕地質量建設)和“三控”(控肥、控藥、控水)技術,構建縣域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大循環模式,并產生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發展生態農業循環模式存在問題

      2.1經濟發展的循環模式仍處于相對較低的階段第一產業在就業結構中仍占有較大比重,農業收入仍然是廣大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農民人均純收入有很大差別,工業發展的滯后影響了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的力度,工業化和城市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力度不夠等是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2.2農業科技支撐力度不強,生態農業規?;潭炔桓甙l展現代生態農業,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有效組合是關鍵,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優化組合新技術。一直以來,我們的生態農業建設過于依賴傳統經驗,如農田間作套種、立體種植等。要創造更高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首先要依靠農業科技的支撐。其次,要向規?;б?,向集群衍生化要效益,實行產加銷一體化,貿工農協調發展,一二三產有機融合,形成現代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這方面條件不完全具備。2.3資源與環境壓力成為現代生態農業循環發展的瓶頸隨著農業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規模養殖業的不斷擴展,已經在局部地區出現了明顯的環境污染。如過量施用化肥、大量施用農藥。由此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的矛盾隨著現代農業的推進將日顯突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是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循環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制約因素。

      3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循環模式的建議

      第3篇

      【關鍵詞】生態農業產業化;生態修復;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效益

      一、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內涵

      所謂生態農業,就是運用生態經濟原理和方法,將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與傳統農業的精華有機結合,使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修復、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相統一,形成良性循環、生態合理、高產優質的新型農業綜合體系,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籌兼顧。所謂農業產業化,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因此,生態農業產業化,就是遵循自然經濟規律,基于生態系統自身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當地生態、區位優勢及產品的比較優勢,在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整合農業生產的上中下游各個環節,將農戶、龍頭企業、大市場緊密結合起來,開發綠色、優質、健康的農產品,發展高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產業。

      二、生態農業產業化的SWOT分析

      (一)優勢

      相比傳統的生態農業模式,生態農業產業化具有以下優勢:產業化經營?,F代市場經濟對小農經濟具有天然的排斥性,然而農業家庭經營又是我國農業的基礎,要想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走產業化經營之路是最理想的選擇。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載體,依托本地資源的比較優勢,培育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生產經營體系,提高農戶的抗市場風險能力及市場談判力,使千萬農戶走向市場,將小農經濟轉化為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傳統的小農經濟規模小而分散的特點是其進入市場的重大障礙,產業化經營的規模要求可以有效地克服小農經濟的不足。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與龍頭企業聯合的方式,能夠有效整合農村分散的土地,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通過種養加結合、工農貿并舉、產加銷一條龍的形式,使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群體,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以市場為導向。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廣闊,要想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就要圍繞區域化的支柱產業,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通過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帶頭人、基地連接農戶的方式,是遠離市場的農戶能夠直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從而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龍頭企業作為農戶連接市場的紐帶,能夠根據市場行情進行生產決策、預測產品價格、提供生產指導,避免小農經營的盲目性和短視性,提高農民收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通過與龍頭企業合作的方式,農民可以與涉農企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不必單獨承擔來自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而且能夠參與產業化經營帶來的規模經濟的利益分享,實現農戶與公司的雙贏。提升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產業化經營將提供給農民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在實踐中將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應用于農業生產,再加上企業化、產業化的現代管理,必將潛移默化地改變廣大農民傳統的小農思想,促進市場經濟意識的形成,成為高素質的現代農民。

      (二)劣勢

      與一般農業產業化相比,生態農業產業化具有以下劣勢:某些地區生態破壞嚴重,生態修復的成本高昂。要發展生態產業,首先要解決生態破壞的問題,如過度耕作的土地需要休耕,鹽堿化的土地需要投入資金、勞動、技術進行土壤改良,濫砍濫伐的山地需要植樹種草等等,這些工程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而且短期內難以見效。市場競爭引導農戶違背自然經濟規律生產。生態農業講究遵循自然經濟規律,綜合考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前期投資于生態修復、水利建設、生態循環模式搭建的資金較多,短期效果不明顯,投資回收期較長。市場經濟下,農戶與企業將面臨短期收益問題和資金鏈斷裂的問題。短期逐利行為很可能誘導農戶和企業違背自然經濟規律背道而馳。對生態服務功能的關注不足。從現行的生態農業模式來看,主要還是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追求產出為主,對農業的生態服務功能如生態觀光等沒有給予充分重視。缺少生態農業管理的標準化體系。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先進的管理方式與之匹配,但是中國生態農業仍然涉農缺乏完善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從而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三)機遇

      “互聯網+農業”為生態農業產業化注入強大動能?;ヂ摼W時代下,以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農村電商為代表的農業新興業態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為消化農村產能過剩、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優化重構我國農村產業鏈組織結構和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開辟了新路徑。生態農業可借助互聯網打造安全、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品牌,以品牌為紐帶垂直整合種植、養殖、加工、流通、銷售等產業鏈各環節,擴大經營規模,開辟網絡市場。供給側改革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大環境。新形勢下,供給側改革結構型性調整要求農業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適應消費者對農產品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有效供給。生態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致力于提供安全、綠色、健康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有效地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推動農業供給側優化完善,必將能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政策的支持。業外資本的進入為生態農業產業化提供資金支持。近年來頒布的農業政策鼓勵資本下鄉,在政策的引導和農村巨大發展潛力和廣闊發展空間的影響下,百度、阿里、騰訊等商業巨頭紛紛進軍農業,使得業外資本大量涌入,為農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生態產業由于向其投資較多而回報少、周期長,地方政府、農戶及合作組織往往缺乏必要的發展資金,而各大企業入駐農業則能有效緩解這一問題,再加上生態文化又符合商業宣傳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必將獲得各大企業的垂青,在外界資本的帶動下建立起產業化模式。消費觀念和社會風氣的改變彰顯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潛在價值。在國家倡導勤儉節約、限制“三公消費”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環境下,全社會健康、綠色的消費理念逐漸形成,同時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日益提高,在此形勢下,無污染、高質量的生態農產品成為消費者新的選擇,獲得廣闊的市場空間。在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帶動下,農村電商、冷鏈物流等相關體系將不斷擴大規模,從而削減生態產業成本,廣大消費者將以更低廉的價格享用放心食品。

      (四)挑戰

      我國生態農業的科技含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首先,我國許多地方的生態農業技術仍只是傳統技術的簡單疊加,對物種比例搭配、生態配套技術重視不足,生態農業技術缺乏有效的創新優化,無法適應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需要。另外,由于農村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大部分由農民承包,沒有足夠的資金過大企業規模,一般都是初級的手工作坊或小規模加工廠,引進先進深加工技術的成本高,企業主無力購買價格高昂的生產設備,也缺乏資金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導致農民加工的產品品質較低,不具備市場競爭力。此外,我國廣大農村的技術推廣服務仍然不能滿足需求,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目前世界上先進的農業技術如生物技術、精準農業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未能得到廣泛普及,利用現代科技支撐農業、現代設備武裝農業的格局仍未形成。龍頭企業的短期逐利行為使生態農業產業化偏離正軌。外來資本進入生態農業,雖然有利于產業化發展,也有利于企業開拓市場,實現農戶與企業的雙贏,但是在市場競爭的現實中,一些企業未免急于求成,難以容忍生產農業長時間的投資回報周期,為了盡快取得投資回報,企業往往忽視生態工程等前期基礎設施的投入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而是熱衷于終端產品的營銷,甚至產生道德風險,通過炒作價格謀求短期利潤,這顯然違背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初衷。生態農產品價格機制有待完善。目前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基礎設施投入、技術投入、營銷投入等等高成本決定了生態農產品的價格必然較高,不能適應中低端市場需求。同時,我國農產品價格機制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生態農業補償機制和保障措施,這就大大降低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經濟效益。農民和龍頭企業缺乏激勵,產業化經營必然受到限制。

      第4篇

      以化學肥料、農藥、農膜為主的不合理要素投入必然導致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由于化肥投入的邊際效應降低,導致化肥的總投入量增加,過量使用化肥不僅造成更多農產品品質下降,肥料利用率僅在35%左右,還有大量有害物質通過土壤地表徑流和地下淋溶污染地下水源和海水水質。我國農藥的利用率不足30%,除不足20%的被農作物吸收,其余農藥直接或通過其他代謝物進入農產品、土壤、大氣和水體中,不但直接對農產品、土壤、地表水造成污染,還危害其他生物種群,破壞生態平衡。調查顯示,農民使用的大部分是不易回收的超薄地膜,主要是這種地膜價格低,但是殘留系數高達20%,且有大量的地膜被風刮走造成二次污染。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是連鎖反應,大量秸稈堆積及焚燒造成二次污染,農藥殘留超標危害到養殖業,乃至人類本身。

      二、糧食產出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悖論分析

      1、土地資源與產出需求決定了我國農業的“要素型”模式

      土地作為不可改變的生產要素,是其他要素的載體,世界不同地區的國家按照土地稟賦的特點選擇不同的生產模式,著名的農業經濟專家費農•拉坦認為:一國農業增長選擇怎樣的技術路線,取決于該國家的土地資源稟賦狀況??v觀世界農業發展,已經完成農業現代化的國家,由于資源稟賦及其工業化水平的不同,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我國倘若采用美國的土地密集型生產方式,也無法供給如此龐大的人口和工業生產的糧食消耗,所以中國農業必須選擇勞動密集、技術密集或資本密集型的生產模式,才能以較少的土地養活較大的人口。目前,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勞動力迅速向城市轉移,農業勞動投入逐漸下降,技術在短時期是相當穩定的要素,只有資本的投入是唯一的選擇,在生產方式不變的前提下,資本投入的具體表現就是生產要素的投入,主要是農藥、灌溉、農藥機械、化肥、地膜等,國家對要素生產和使用的補貼政策,又強化了“要素型”生產模式。

      2、現有生產方式對資源投入的強化

      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業多采取“一家一戶”的經驗方式,盡管技術落后,但是由于獲得經驗的低成本,仍然能夠帶來一定報酬,又因為規模小,農戶沒有能力改變現有技術,反過來又強化了路徑依賴。作為制度制定方的政府雖然意識到了可能的低效率,只是進行規模調整,對能夠控制的土地實行合并,沒有實現技術上的根本性突破。農業增產是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農業的投入,盡管還沒有準確的農產品價格供給彈性,但有些專家認為在一定條件下農產品價格供給彈性可以達到0.2耀0.5之間,甚至更高,而這些影響農產品價格供給彈性的條件我國基本具備,包括基礎設施、市場開放程度、資金投入、科技投入。近些年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但總體上表現出高位運行的趨勢,2006年以來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都在100以上,而且呈現價格上漲范圍廣、高位運行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在收入效應的刺激下農民提高了種植的積極性,擴大種植面積,加大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

      3、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不足

      連續的糧食增長,表面上緩解了糧食供給的矛盾,應該看到我國的糧食產量增長屬于“結構性”增長,表現為主糧增產輔糧減產,但是如果從國際市場的角度評價,從糧食供給轉向整個農產品供給,大豆、棉花、使用植物油等農產品的自給率遠遠低于安全警戒線水平,農產品供求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主要原因還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業技術裝備落后,農業科技貢獻率低導致的。由于主糧的連續增產,掩蓋了農業的供給矛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被忽視,加之現行農業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經營單位無力,也不愿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結果只能按照傳統的生產模式,通過加大要素投入獲得產量的提高,如果不通過農業現代化解決農產品的供求問題,農業環境污染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三、糧食產出與農業生態環境的多目標協同

      1、調整農業產業方向,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我國人口與土地資源的配比在相當長時期內處于穩定狀態,農業生產模式很難從根本上改變,但是基于環境約束必須改變農業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以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代替傳統農業,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環保多目標的協同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研究顯示,近些年我國綠色農業產出以9.15%的速度增長,環境污染指數以年均0.09%的速度下降,但我國綠色農業技術效率極其低下,全國平均水平為0.195,且有近80%的省份低于這一水平,傳統農業技術效率為0.763,因此發展綠色農業還有相當大的空間。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基礎設施工程化、農業技術集成化、農業生產信息化、農業服務社會化、農民現代化。這是從根本上消解農業產出與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的悖論。

      2、改變現有的農業經營方式,實現農業產業化

      第5篇

      關鍵詞: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

      農業生態環境指的是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土壤、水源、氣候等要素組成的生態圈。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如果生態環境惡化,就會制約農業的發展。因此,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勢在必行。

      1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聯系

      1.1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前提

      和工業、服務業相比,農業是直接將自然環境再生產與經濟相結合,而其產品(即農作物)的生產與農業生態系統緊密相連,離開生態環境,其生產過程將無法進行下去。從農業的這一特性,能夠看出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過程能夠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于農產品的產量以及質量有著極大的益處。

      1.2農業生產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

      農業生產為生態環境與經濟的良性循環搭建了通道。換言之,農業的生產過程是生態環境不斷循環的過程。合理的農業生產有助于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打造良好的小型生態圈。

      1.3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

      目前,農業生態環境逐漸惡化。表現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導致鹽堿地增加;濫砍濫伐以及不合理的耕種方式,導致耕地貧瘠、土地沙漠化以及荒漠化嚴重;同時,不科學的施肥、噴灑農藥,導致農田出現化肥污染,并且土壤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微量有毒物質等。這些因素嚴重限制了農業的發展,與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相違背。

      2環境破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1農業自然災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類不合理的開墾荒地、砍伐森林,導致地表植被破壞嚴重,增大了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首先,水土流失,使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量流失,導致土壤養分流失,土地變得貧瘠。而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又使得耕地不斷地被蠶食,可耕種土地面積減少;其次,全球變暖,導致洪澇災害以及旱災頻發。如果不能改善當前的生態環境,農業受災范圍將會不斷擴大。

      2.2農業的產量以及質量遭到破壞

      水土流失,致使土壤涵養水分的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同時,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導致耕地發生大范圍的板結,這些原因導致農作物的產量以及質量大大降低。并且,胡亂噴灑農藥以及工業廢水的隨意排放,導致土壤污染,部分農作物可能攜帶微量有害物質,危害人類健康。

      2.3農業生態鏈遭到破壞

      農業生態環境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為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就必須重視生物多樣性。然而,農業生態系統的破壞,導致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下降,使得生物多樣性減少。

      3農業生產過程中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農業環境污染主要是指過度施肥以及噴灑農藥造成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營養成分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地膜等廢棄物造成的環境污染等。

      3.1預防環境污染

      首先,應建立病蟲害監測系統,對于病蟲害及早預防,盡量減少使用農藥的次數;積極開發容易分解、對人體危害小、對消除病蟲害效果明顯的農藥,同時,采用噴霧技術,充分發揮農藥防治病蟲害的最大效用;最后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等措施,從根源減少農藥污染。

      3.2預防重金屬污染

      首先,應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對農田進行定期檢測,及時發現重金屬污染;其次,在重金屬污染較重的農田,應選用恰當的農作物,如玉米吸收重金屬的能力差,根莖類蔬菜對重金屬的吸收殘留較少,這些都可以有選擇的種植。當然,還可以采用一些科學手段,引導重金屬遷移或者發生化學反應,減少其危害。

      3.3預防化肥污染

      首先,應科學施肥,重視施肥的時間以及施肥量,采用正確的施肥方式如分層施肥等,減少肥料的擴散,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同時,增加有機肥的使用,保持土壤自身的肥力;最后,可以根據土壤養分搭配肥料,平衡土壤中的各種微量元素,從根源提高土壤的營養成分。

      3.4預防堿以及無機鹽污染

      土壤中的堿以及無機鹽污染物主要來源于工農業以及生活廢水的肆意排放。因此,預防這一類污染,就必須規范人們的行為,將廢水經過一定的處理之后,再排放。在農業灌溉過程中,不能用廢水進行灌溉。

      參考文獻

      [1]楊金發.立法防治農業生態環境污染.農民日報,2002

      [2]孟凌聲,吳東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正面臨嚴重挑戰.人民政協報,2000

      [3]龍新.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農民日報,2005

      第6篇

      關鍵詞: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方法;物質減量分解模型;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5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12012507

      一、引言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進入工業時代以來,人口和經濟的快速增長更是需要動用越來越大的物質量,而人類造成的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物質消費引起的,對自然資源的采掘、加工、使用和廢棄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物質流分析通過研究自然環境系統與人類社會經濟系統之間的物質流動,為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兩難,衡量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效率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

      經濟系統的物質流分析肇始于1969年,20世紀90年代之后得到廣泛關注并應用于實踐,奧地利、日本、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相繼建立了國家物質流賬戶。從研究的經濟系統范圍大小劃分,物質流分析的研究通??煞譃楹暧^、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分別代表國家級、區域級和企業級的物質流核算;從研究對象和領域劃分,物質流分析的應用層次可分為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產業部門物質流分析和特定元素物質流分析[4]-[6]。目前國內外的產業部門物質流分析呈現出側重于鋼鐵等工業部門的特點,例如Dahlstrm和Ekins結合物質流和價值鏈分析對英國鋼鐵產業和鋁產業的物質流動、生態效率等進行了研究,Michaelis 和Jackson[8-9]對英國鋼鐵部門的物質流和能量流進行了核算,Park等運用動態物質流方法對韓國鋼鐵資源流進行了估算,Hashimoto 等對日本林木資源的六個物質流指標進行了精確估算,考察了林木資源的物質循環狀況,Hong等對韓國紙和紙漿的生產和使用過程進行了物質流分析,Woodward和 Duffy[13]計算了愛爾蘭混凝土生產、使用和廢棄過程中的物質流動。我國對產業部門的物質流分析尚處于起步階段,如徐明和張天柱[14]對我國化石燃料的輸入輸出量進行計算,溫宗國等[15]對我國2001―2005年公路交通系統的物質輸入和輸出進行了估算。這些研究多數沒有將某個行業作為整體進行物質流分析,而是對鋼、鐵、鋁、木材紙等某種或某類物質在經濟系統中的流動過程進行分析。

      對于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部門,Risku-Norja和Menp[16]對芬蘭的各種食物生產和消費狀況進行了物質流分析,Kytzia 等[17]結合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對瑞士的食物物質流進行估計,但是Risku-Norja和Menp以及Kytzia等的研究將農業作為食物生產的部門考慮,沒有將農業本身作為一個產業部門進行物質流的全景分析。國內關于農業物質流的研究如朱瑤[18]通過建立我國30個省的農業物質流賬戶指標,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對各指標進行分析,李剛[19]應用物質流分析方法研究了1991―2010年我國農業部門的物質消耗總量和物質消耗效率。但是李剛的研究只考慮農業生產的輸入端,沒有考慮農業內部物質循環和物質輸出,朱瑤的研究選擇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各省的截面數據進行空間相關性分析,沒有從整體考察我國農業生產的物質輸入輸出,同樣沒有估算內部物質循環量。本文將農業生產看做一個整體,建立科學合理的物質流分析框架,對我國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的物質輸入量、輸出量和內部循環量進行初步核算,選取和估算切合實際的生態包袱系數,對農業生產中的隱藏流進行估計,得到我國農業生產的物質消耗強度、生態效率等相關的物質流分析指標,同時進行物質減量化分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評估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二、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方法

      1物質流核算框架

      本文的農業指的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中的農林牧漁業,在農業生產經濟環境系統中,輸入端包括系統外物質輸入及其隱藏流、系統內直接物質輸入及其隱藏流。系統外物質輸入包括能源(電力和各種化石能源)、農用生產資料(化肥、農藥和農用塑料薄膜)、農業機械(拖拉機、漁用機動船等)和農業工程設施設備(溫室大棚、水利灌溉設施及其所需的設備等)。系統外物質輸入的隱藏流指這些物質在產品生產過程所有的物質移動,這里主要指產品生產的生態包袱 [20]。農業生產系統內的直接物質輸入主要包括種子、飼料和有機肥,這些物質同時參與農業生產的物質循環利用。輸入的水和空氣是指農業用水、燃燒與呼吸所需的氣體。由于水流通常被排除在物質代謝系統之外,而且農業生產用水直接進入土壤和水體,參與水的自然循環,因此,在物質流分析中通常不考慮輸入和輸出的水[21],本文將其單列一項。農業生產經濟環境系統的輸出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輸出到系統外的物質和系統內物質輸出,前者主要指輸出到行業之外的農林畜牧產品和水產品,后者分為輸出到農業生產中的物質和排放到自然環境中的廢棄物兩部分。本文建立的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2數據來源及處理方法

      行業外物質輸入包括化肥、農藥、農用塑料薄膜和化石能源。農業機械輸入量由于各種機械重量差異較大,這里不進行估算,而是將其生產需要的物質投入按照隱藏流處理,根據數據可得性,新進入系統的農漁業機械主要考慮大中型拖拉機、小型拖拉機和漁用機動船,總的農用機械隱藏流按照拖拉機動力占農用機械總動力的比重近似推算。農業工程建設所需的物質類別比較龐雜,難以得到合理的質量估計數據和隱流系數,本文不予考慮。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煤炭、焦炭等的生態包袱系數參見吳開亞和畢軍等[20],磷礦的生態包袱系數參見沈曉瑩[22],水泥的生態包袱系數參見陳效逑和喬立佳[23],鋼制品和鐵制品的生態包袱系數按照鐵精礦的生態包袱系數計算。氮肥、磷肥、鉀肥、農藥、塑料薄膜、大中型拖拉機、小型拖拉機和漁用機動船的生態包袱系數按照實物型物質投入產出表,根據生態包袱系數=∑i(對第i種投入物質的直接消耗系數×第i種投入物質的生態包袱系數)得到。

      農業生產經濟環境系統內

      直接物質輸入包括種子、飼料(飼草、部分作物秸稈和精飼料)和有機肥(部分作物秸稈和動物糞便)。輸入的氣體主要包括O2和CO2。前者主要消耗于化石

      燃料燃燒和動物呼吸方面,后者主要消耗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輸出分為兩部分:可用于農業生產的物質輸出(循環物質)和廢棄物輸出。前者主要包括種子、飼料(不包括精飼料)和有機肥,后者主要包括廢棄的農用塑料薄膜、廢棄焚燒的秸稈、廢棄的糞便以及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輸出到農業生產系統外的物質主要包括農林牧漁業產品、用作工業原料的秸稈以及輸出到生活消費領域用作燃料的秸稈和糞便,將秸稈分類到農產品,糞便歸屬于畜牧產品。

      3物質減量分解模型

      物質減量指的是經濟系統物質投入量的絕對或相對減少。絕對物質減量指物質投入總量絕對值的下降,是實現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的基本條件之一。相對物質減量指創造單位產出所需的物質投入量減少,即物質消耗強度的下降。絕對物質減量在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意味著物質消耗強度的下降,但是物質消耗強度的下降并不一定導致物質絕對減量。以MCI表示物質消耗強度,物質輸入量DMI可以表示為DMI=MCI×GDP,則物質輸入增量ΔDMI=GDPt×ΔMCI+MCIt+1×ΔGDP。等式左側是物質投入的增長效應,等式右側第一項表示降低物質消耗強度帶來的物質減量效應,這是由于技術進步形成的直接物質輸入絕對量減少,右側第二項表示經濟增長帶來的反彈效應,這是GDP總量增長驅使物質投入總量增加。當反彈效應小于減量效應時,增長效應為負值,此時經濟增長實現了物質投入的絕對減量。

      三、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物質流核算結果

      1物質流趨勢分析

      本文中物質需求總量=直接物質輸入+系統外物質隱藏流,直接物質輸入=系統外物質輸入+系統內直接物質輸入。物質輸出總量=系統內直接物質輸出+輸出到系統外的物質。我國農業生產經濟系統1990―2012年物質流總量如表1所示。

      根據表1期內物質流的變化趨勢,可分為三個階段:(1)穩步上升階段,1990―1995年。物質輸入和輸出總量均穩步上升,直接物質輸入年均增長469%;物質需求總量年均增長499%;物質輸出總量年均增長425%。這一階段農業增加值以年均469%的速度增長,伴隨著農業物質代謝的穩步增加。(2)波動階段,1996―2007年。直接物質輸入基本沒有變化,年均小幅增長045%,呈現“升―降―升―降”的波動趨勢;物質需求總量年均增長129%,除2000年和2005年之外均呈現增長趨勢;物質輸出總量年均增長088%,呈現與直接物質輸入相同的波動態勢。這一階段由于退耕還林、建設占地和拋荒等原因,在2000―2003年我國耕地面積和農作物種植面積持續降低,同時,1997年以及2000年左右的嚴重干旱也對農業生產產生直接影響,減緩了需要的物質投入,降低了農產品的產出。這一階段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70%,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由于強調結構調整,農作物種植面積壓縮,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下降,林牧漁業產值比例上升,因此,造成農業增加值的增長在這種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或技術較大進步的情況下與農業生產的物質輸入、輸出變化情況并不同步。(3)緩慢上升階段,2008―2012年。直接物質輸入年均增長188%;物質需求總量年均增長233%;物質輸出總量年均增長200%,這一階段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30%,占GDP的比重降到1000%以下。由于我國農業物質投入成本較高,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的使用產生生態污染,依靠高投入促進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農業生產的物質輸出增加緩慢與物質投入的報酬遞減,與資源約束與環境壓力增大,技術進步缺乏新突破,小規模經營的比較效益差等因素息息有關。

      2物質流結構分析

      農業生產經濟系統外的四類輸入物質中,化肥和能源占總輸入量的9600%以上,二者比重在5000%左右波動,農藥和農用塑料薄膜的輸入量只占總輸入量的200%―400%。整體來看,化肥輸入所占比重逐漸上升,能源輸入所占比重緩慢降低,農藥輸入比重基本沒有變化,農膜輸入比重上升約一個百分點。這說明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能源的使用占據最重要的位置,提高物質利用效率主要從這兩方面入手,用有機肥料替代工業化肥的使用,不但能夠減少人工合成化肥的用量,而且對改良土壤性質、提高作物品質有積極作用。農業生產中的能源消耗主要用于農業機械和農業工程運行,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量將緩步上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生產系統外物質輸入隱藏流中,能源隱藏流占總隱藏流的比重最高,在5300%―6400%之間波動,化肥隱藏流平均占比2756%,農機隱藏流平均占比1215%,農藥隱藏流平均占比095%,農膜隱藏流占比最低,平均044%。對比直接物質輸入結構可以看出,能源生產的隱藏流遠高于其他物質,能源隱藏流是能源直接輸入量的163500倍,而化肥隱藏流與直接輸入量的比平均為63200,農藥的這一比值為72100,農膜只有31300。因此,節約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夠有效地減少農業生產的生態包袱。從1990―2012年,農機中漁用機動船的隱藏流從04145億噸增加到07549億噸,大中型拖拉機隱藏流從00276億噸增加到03248億噸,小型拖拉機的隱藏流從00345億噸增加到01101億噸,農用機械的隱藏流從01986億噸增加到13979億噸。機動船雖然隱藏流系數較高,但是由于數量增加很少,因此,隱藏流增加并不多。雖然大中型拖拉機的生態包袱系數遠高于小型拖拉機,但是后者的數量增長速度遠低于前者。,大中型拖拉機1990年有813521萬臺,2012年有8452400萬臺,增長了103900倍,小型拖拉機1990年有6981000萬臺,2012年增加到17972300萬臺,只增長了25700倍,小型拖拉機隱藏流的增量低于大中型拖拉機隱藏流的增量。由于近十幾年來農用收割機和其他耕作、排灌、加工機械迅速增加,農用機械隱藏流的增長幅度遠高于漁用機動船隱藏流的增長幅度。

      農業生產經濟系統內的直接物質輸入以有機肥和飼料為主,其中有機肥所占的比重最高,平均為7106%,其次是飼料,平均占比2796%,種子和菌類基料只占098%。氧氣輸入以畜禽呼吸需氧為主,平均占總輸入的8956%,這一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從1990年的9115%下降到2012年的8798%,這主要是由于大牲畜存欄量經歷1990―1999年的緩慢上升后逐年下降,導致需氧量所占比例減少,但是由于家禽等小型畜禽的飼養量不斷攀升,因此,畜禽呼吸需氧量的絕對值以平均147%的增長率緩慢上升?;剂先紵柩趿侩m然所占比重小,但是這一比重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燃燒需氧量的絕對值也以平均340%的增長率不斷增加。這說明隨著農業總產值的增加,化石燃燒和畜禽呼吸需氧量都在不斷增加,但是化石燃料增長速度高于畜禽飼養規模擴大速度,因此,燃燒需氧量占總量比重增加的同時畜禽呼吸所占的比重減小。

      農業生產經濟系統內物質輸出量中循環利用量占總輸出量的比重平均為7439%,波動幅度很小,不超過05000個百分點,這說明在農業生產中,系統內部的循環占很大比重并且變化很小,種子、飼料和部分肥料、燃料都是由農業生產的產出作為投入循環使用的,實現秸稈還田,施加有機肥料,提高循環利用率是建設生態農業的必然選擇。農業生產系統內部物質輸出的另一部分是廢棄物,廢棄物輸出以牲畜排放的溫室氣體為主,平均占廢棄物總輸出的6401%,固體廢棄物占2605%,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溫室氣體只占994%,因此,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在于畜牧業、牲畜規?;B殖、調整畜牧業養殖結構、改進飼養技術。

      3物質流效率及其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分析

      將物質流指標與經濟指標相結合,以單位物質需求總量產生的第一產業實際GDP代表總的物質資源投入的生產力,即總物質效率=農業實際GDP/物質需求總量,是生態效率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物質需求總量包含了巨大的隱藏流,掩蓋了直接物質輸入的真實性,因此,以單位直接物質輸入所產生的農業實際GDP代表直接物質資源投入的生產力,即直接物質效率=農業實際GDP/直接物質投入量,是生態效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計算得到的1990―2012年我國農業生產系統直接物質效率和總物質效率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呈現平穩上升的趨勢,在1995年之后二者之間的距離逐年擴大,說明直接物質生產力的增長速度高于總物質生產力的增長速度,投入農業生產的物質蘊含的生態包袱遠高于直接物質投入,減少物質消耗的隱藏流是提高物質生產力的關鍵。

      為衡量農業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的協同效應,本文利用分離指數測度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之間的分異程度。分離指數=經濟增長速度-環境壓力增長速度,分離指數越大,經濟增長相對于資源消費的效率越高,實現了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的脫鉤。在大多數年份里,農業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分離指數都大于零,并且波動幅度越來越小,而且這些分離指數逐漸靠攏并接近于零,這意味著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同步,逐漸趨于穩定的脫鉤狀態,并且脫鉤程度逐漸趨同。

      當GDP增速、物質投入增速和物質消耗強度增速大于零時,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處于擴張性復鉤狀態;當GDP增速和物質投入增速大于零,物質消耗強度增速小于零時,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處于相對脫鉤狀態;當GDP增速大于零,物質投入增速和物質消耗強度增速小于零時,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處于絕對脫鉤狀態。樣本期內,1996年、2000年、2001年、2006年和2007年農業經濟增長和直接物質投入處于絕對脫鉤狀態,這種狀態占統計年限總數的2273%,1991―1993年、1997年、1999年、2002―2005年、2008―2012年二者處于相對脫鉤狀態,這種狀態占統計年限總數的6364%,只有1994年、1995年、1998年二者處于擴張性復鉤狀態。暫時忽略特殊的年份,經濟增長與物質消耗的關系從相對脫鉤,到擴張性復鉤,絕對脫鉤,最后又恢復到相對脫鉤。這說明高速的物質消耗增長帶來更高速的農業經濟增長,但是資源效率提高并不理想,因此,停留在相對脫鉤狀態。

      4物質投入減量分析

      根據物質減量分解模型,得到1991―2012年我國農業生產直接物質投入的增長效應、反彈效應和減量效應如圖2所示。1996年、2000―2001年、2006年和2007年物質投入出現絕對減量,呈現一種“強可持續性狀態”。其他年份增長效應呈現正值,說明農業經濟增長對應的直接物質投入的反彈效應超過了由于技術進步帶來的減量效應,但是減量效應基本在零線以下,說明農業生產實現了物質投入的相對減量化,經濟系統處于“弱可持續”狀態。1994年、1995年和1998年減量效應高于零線,這是由于物質消耗強度突然上升所致。1991―2012年間,經濟發展引起的反彈效應使得直接物質投入量平均每年增加03925億噸,總計反彈效應為236103億噸,而同期由物質消耗強度下降引起的減量效應年均為06807億噸,總計149752億噸,減量效應未能完全抵消反彈效應,導致直接物質投入實際增加86351億噸。整體上看,2000年以后農業經濟增長帶來的直接物質投入的反彈效應變化趨勢與降低資源消耗強度的減量效應變化趨勢基本吻合,呈現平緩波動。

      1991―2012年我國農業生產經濟系統并未達到資源消耗的絕對減量化。盡管通過提高物質利用效率實現了物質投入的相對減量化,但是GDP增長帶來的物質投入增加對資源消耗的沖擊遠大于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帶來的物質利用量的降低,經濟發展最終對資源的壓力仍不斷增大?;谶@種弱可持續的狀況,在假定一個變量保持實際變化的情況下,可以分析達到強可持續的臨界點,即物質投入零增長的另一變量變化趨勢。

      圖2農業生產物質投入的增長效應、減量效應和反彈效應

      為實現物質投入零增長而降低農業經濟發展速度,顯然不符合我國實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物質投入零增長。假定農業GDP增長按照實際增長速度發展,同時物質投入零增長,這樣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需要物質利用效率從1990年的2288076元/噸提高到2012年的5476434元/噸,即在22年間實現物質利用效率的倍數革命,年均需要提高405%;而實際物質投入效率只提高到3938991元/噸,年均提高25400%。要達到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物質投入效率還處于較低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物質投入效率是今后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四、結論

      本文計算了1990―2012年我國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的物質投入和輸出量,并根據物質投入效率,檢驗了物質減量化的效果,主要結論如下:

      首先,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物質流總體呈現增長的態勢,但是由于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從2008年開始物質投入和輸出量均處于緩慢上升時期,之前由于種植面積的下降、自然災害和農業結構調整等主客觀原因,農業發展和物質流的變化趨勢并不同步。物質直接輸入中化肥和能源所占比例最高,而且這兩類物質的隱藏流占比最大,因此,提高化肥和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物質消耗,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廢棄物輸出中溫室氣體排放以牲畜排放為主,但是與此同時畜牧業在農林牧漁中單位物質重量產值最高,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業增加值的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農業減排的關鍵,根據本文的計算結果,牲畜排放的增長速度低于能源排放溫室氣體的增長速度,在這二者同時增加的現狀下,我國農業溫室氣體減排任重道遠。

      其次,物質投入效率緩慢增長。整體上看,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的關系經歷了擴張性復鉤階段之后,出現了相對脫鉤―絕對脫鉤―相對脫鉤的反復過程,最后處于相對脫鉤狀態。絕對脫鉤的出現說明經濟增長和物質消耗減少的理想狀態是能夠出現的,但是如果僅僅依靠經濟增長自動調控物質代謝水平,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延緩絕對脫鉤的進程,并在這一進程中出現反復,落入相對脫鉤狀態。高速的物質消耗增長帶來更高速的農業經濟增長,但是資源效率提高的速度過低,最終經濟增長和物質消耗的關系停留在相對脫鉤狀態,依然存在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因此,要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要在消耗更少資源的前提下盡早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壓力的絕對脫鉤。

      最后,物質減量分解結果表明多數年份農業生產實現了物質投入的相對減量化,農業經濟系統處于“弱可持續”狀態。由于物質投入的減量效應未能完全抵消反彈效應,導致我國農業生產經濟系統未達到資源消耗的絕對減量化。實現物質投入的零增長需要在過去的22年間實現物質利用效率的倍數革命,要達到這一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現今的物質投入效率需要快速提高。

      參考文獻:

      [1]Kovanda,J,van de Sand,I,Schütz,H,Bringezu,S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Indicators: Overall Framework,Purposes and Uses and Comparison of Material Use and Resource Intensity of the Czech Republic,Germany and the EU-15 [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17(6): 88-98

      [2]Ayres,R U,Kneese,A V Production,Consumption and Externalitie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3): 282-297

      [3]王青,劉敬智,顧曉薇,等 中國經濟系統的物質消耗分析[J]資源科學,2005,27(5):2-7

      [4]鐘若愚 基于物質流分析的中國資源生產率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5]王亞菲 經濟系統物質流核算與中國經濟增長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6]吳開亞 物質流分析:可持續發展的測量工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7]Dahlstrm,K,Ekins,P Combining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Value Chain Analysis of UK Iron and Steel Flows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8(3): 507-519

      [8]Michaelis,P,Jackson,T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through the UK Iron and Steel Sector Part 1: 1954-1994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0,29(1-2): 131-156

      [9]Michaelis,P,Jackson,T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through the UK Iron and Steel Sector Part 2: 1994-2019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0,29(3): 209-230

      [10]Park,J,Hong,SJ,Kim,IK,Lee,JY,Hur,T Dynamic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Steel Resources in Korea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4): 456-462

      [11]Hashimoto,S,Moriguchi,Y,Saito,A,Ono,T Six Indicators of Material Cycles for Describing Society’s Metabolism: Application to Wood Resources in Japan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4,40(3): 201-223

      [12]Hong,SJ,Choi,YS,Kim,KP,et al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Paper in Korea Part I:Data Calculation Model from the Flow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per Products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12): 1206-1213

      [13]Woodward,R,Duffy,N Cement and Concrete Flow Analysis in a Rapidly Expanding Economy: Ireland as a Case Study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4): 448-455

      [14]徐明,張天柱 中國經濟系統中化石燃料的物質流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4(9):1166-1170

      [15]溫宗國,李瑞娟,黃麗雅,等 中國公路交通系統的物質代謝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9(9):1516-1519

      [16]Risku-Norja,H ,Menp,I MFA Model to Asses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0(4):700-711

      [17]Kytzia,S,Faist,M,Baccini,P Economically Extended―MFA: A Material Flow Approach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ood Production Chain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 877-889

      [18]朱瑤 中國農業物質流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9]李剛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流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4):55-60

      [20]畢軍,黃和平,袁增偉,等 物質流分析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1]Matthews,E,Amann ,C,Bringezu,S,et al The Weight of Nations:Material Outflows from Industrial Economics [R] Washington D C: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2000

      [22]沈曉瑩 湖北省磷礦資源開發中的生態包袱研究[D] 武漢:武漢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3]陳效逑,喬立佳 中國經濟―環境系統的物質流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0,15(1):17-23

      A Dynamic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n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第7篇

      關鍵詞: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產業化;現狀;策略

      生態農產品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產出來的無害的,營養的、健康的農產品。它包括蔬菜瓜果,大米小麥、雞鴨魚肉等各類農產品。

      1.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產業化現狀

      1.1種植面積普遍較小

      要想開成生態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種植面積必須足夠大,否則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一旦規模上不去,生產成本就難以下降。當前,青島市的生態農產品種植園以及種植區域面積普遍不大,比如位于萊西市店埠鎮政府東200米的青島頤泰源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其種植總面積700余畝,其中大棚占地500余畝,牧場占地180畝,總投資3000萬元。又比如青島菜源農貿有限公司,它是集蔬菜生產、加工、配送一條龍服務的綜合發展公司,以綠色食品生產為基礎,成為青島市集團消費“陽光食品工程”供貨平臺的主要供貨單位之一。公司目前擁有即墨七級、城陽郝家營,膠南膠河博洋、膠州九九農業園等四處蔬菜基地總面積2000余畝。又比如位于平度市萬家鎮的平度市陳氏兄弟養殖基地,它占地4.5萬平方米,投資2000余萬元,飼養蛋雞8萬多只;集蛋雞養殖為主,科學經營管理、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綜合企業。2010年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又比如位于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辦的夏莊田園,包括四季花果園、紅雨農業生態觀光園、沙溝葡萄莊園、花木大世界、法海寺生態農業觀光園、白沙河生態農業示范園、中興現代農業示范園、菜盛源蔬菜種植基地等,但這些種植基地面積普遍都比較小,大部分都在500畝左右,形不成規?;?。

      1.2生態農產品的價格普遍較高

      如果生態農產品不能夠形成產業化生產,則其種植成本和生產成本將很高,再加上高昂的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以及超市進入成本,其價格一定不會低。

      從表1可以看出,生態農產品的重要的一個類別綠色農產品其價格普遍比普通農產品的價格要高,大部分價差在2倍左右,而且有些生態農產品的價格差在3倍以上,比如白菜是青島市民的主食蔬菜,一般來說普通白菜的價格在1斤一元左右,而綠色大白菜的價格卻高達3.6元1斤,已經超出了大部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又如雞蛋,如果是普通雞蛋,價格基本上在4.90元左右,而綠色雞蛋其價格基本上在13元左右1斤。對于大多數市民來說價格還是偏高。

      1.3品牌建設力度不夠

      青島市生態農產品品牌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涌現出了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如膠州大白菜、馬家溝芹菜、大澤山葡萄等,但知名品牌的數量仍然偏少,品牌的附加值仍然較低。表2是山東省和青島市一些生態農產品品牌知名度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盡管青島市的農產品品牌數量較多,但高知名度的品牌較少,絕大多數生態農產品品牌知名度都在中等及以下。而山東省內較高知名度品牌的生態農產品數量明顯較多,說明青島市在創建高知名度農產品品牌方面力度仍顯不足,需要在以后進行大力培育。

      1.4銷售渠道較為單一

      根據實地調查得知,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集中在大型超級市場里,比如在城陽地區,生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主要集中在春陽路大潤發超市、家佳源超市、長城路大潤發超市、國貨超市,利群超市、利客來超市也有一些生態農產品銷售,但數量和品種較少,其他分銷渠道很少或沒有,如城陽蔬菜批發市場、城陽水果批發市場、城陽水產品批發市場大部分都分銷普通農產品,生態農產品的分銷很少。同時在大量的小區便利店里也很少見到生態農產品的影子,因此,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的分銷渠道存在一定的問題。

      1.5促銷力度略顯不足

      青島市各生產和經營生態農產品的企業在促銷方面做的略顯不足,在傳統的四大廣告媒介報紙、雜志、電視、廣播中進行廣告促銷的企業很少,尤其在電視廣告中幾乎見不到生態農產品的促銷,我們知道,電視是受眾人數最多的傳播媒介,中國中央電視臺面向全國的消費者,青島地方電視臺是面向青島地區的消費者,然而,在電視廣告中很少見到農產品的宣傳。固然,電視廣告的費用較高,但采用電視廣告也會帶來巨大的消費者效應,在這方面,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經營企業做的略顯不夠。此外,報紙也是青島市民經常閱讀的一種大眾媒介,但在報紙上同樣很少見到農產品的廣告和促銷活動,從而也間接影響了生態農產品對大眾消費者的傳播作用。當前,新型傳播媒介越來越多,包括網絡媒介、微信媒介、車身廣告媒介等,但是,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生產和經營企業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媒介對廣大的消費者進行宣傳和推廣活動,從而限制了生態農產品的銷售范圍。

      2.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產業化策略

      青島市各級地方政府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從事生態農產品生產和經營的企業,對這些企業進行財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提高他們種植和經營的積極性,降低經營風險,提高收益,吸引更多的企業投入到生態農產品的產業化中來,讓他們得到一定的實惠,減少各類審批環節,大力簡政放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從而切切實實地降低企業的各類負擔,讓他們輕裝上陣,充分發揮企業家的才能,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加以調節,從而達到提高市場效率、增加生態農產品產量,充分滿足青島市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2.1加大對生態農業的財政補貼力度

      青島市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雖然我國在2006年1月1日起就已經取消了農業稅,但在種子采購、農業機械采購,以及經營、流通等許多環節補貼力度仍然不夠,尤其是在銷售環節,目前的費用很高,包括高昂的物流成本、人工成本、水電成本、冷藏冷凍成本、進場費等,有些費用根本無法降低下來,屬于剛性費用,如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要想降低成本,只有加大補貼力度,使得生態農產品的價格降低到青島老百姓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

      2.2設立專項資金積極扶持生態農業的發展

      青島市各級地方政府應該每年有計劃地投入一定規模的資金,作為生態農業專用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主要用于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龍頭企業的科技開發、食品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培訓方面。支持那些市場前景廣闊、科技含量高、區域帶動能力大的生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高種植和生產的集約化水平和規?;?。各級農業、林業、農機、畜牧等部門的資金要向生態農產品開發傾斜,確保一定比例的投入。

      2.3推動生態農業向優勢產業區集中

      青島市各級政府應該制定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規劃,規劃要立足本市、面向本省、著眼國內、國際市場,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生產和經營經驗,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青島市各個地區要素、資源、結構變動情況,有計劃地扶持一批發展潛力大的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推動優勢生態農業和特色生態農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性的生態農產品產業帶??梢越梃b中國蔬菜之鄉壽光的經驗,因蔬菜業已經成為壽光的主導產業,并形成了規模經濟,種植蔬菜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而且壽光市的生態農業發展已經帶動了整個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壽光市發展生態農產品的成功經驗為青島市提供了值得推廣和借鑒的寶貴經驗。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