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時間:2023-07-07 16:10:48

      序論:在您撰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論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培養出來的目標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還應當是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一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為此,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必要性及意義等。

      目前,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總體與宏觀研究居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以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思想與理論為主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里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部分。對這一微觀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工作關系到他們是否可以真正地成為未來社會的積極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等。

      一、研究現狀

      教育和工作及其學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研究卻不夠細化、具體。特別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對其研究的個案與案例較少。本人通過圖書資料等渠道搜集學界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的著作或發表的論文,沒有一本(或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為對象,幾乎都以“大學生”為主體。

      同時,本人在CNKI上搜索近十年來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相關的研究,只有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的車廣吉在2003年第2期的《白城師范學院學報》中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擇業觀念;吉林通化師范學院政法系的呂良在《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12期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理論構建能力及建構;中國礦業大學法學院的胡廷龍在《考試周刊》期刊2007年27期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教學與課程改革提出了幾點思考。

      由此看來,盡管部分學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研究,但都未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討,學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還缺乏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特別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關注卻尚未涉及,對這個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值得研究者們去探究這一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關政策與對策。

      二、存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教育方法與內容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深入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與實效性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1)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存在偏差,即重外延,輕內涵;重能力,輕素質;重教書、輕育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的實際心理需要認識不足,學生的思想政治認識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導致相應行為的發生,這就是所謂“知行脫節、言行不一”。

      (2)科學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一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異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專業的獨特性;政治理論的高層次性;教育內容的廣泛性;社會實踐的深度性等特點。他們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業務素質、人文素質、創新素質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其本身的發展,甚至社會的發展方向。

      (3)需要進一步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更加地明確自己所學,同時高校應建立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與效果的評價機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總體與宏觀研究居多,主要表現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扣時代主題,堅持與時俱進,突出強調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思想和理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載體創新研究不斷豐富,教育體系不斷豐富完善,內容不斷充實、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學科交叉研究的現象越來越多等,這些研究為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這一微觀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豐碩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這對于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水平高的大學生不一定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理論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值得探討與研究這部分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2)在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基礎上,以調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為立足點,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有利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方法、內容與途徑等。

      (3)有必要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高校制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科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供重要依據和決策參考。

      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培養出來的目標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還應當是可靠接班人;主要任務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他們是未來社會的教育者、管理者、政治領導與干部等。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其本身的發展,甚至是社會的發展方向。

      如今,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知識理論灌輸,廣大學生主要憑借對思想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來提高思想政治素質。但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他們今后從事的職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滿著藝術性。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除了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外,還應學會如何主動運用、教授思想政治知識對他人和社會產生一定的實踐作用。

      (1)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發展社會主義的需要,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對于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備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深遠的意義。

      (2)啟發從新的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理解,重新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科建設,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

      (3)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發揮其對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樹立榜樣與產生輻射效能、帶動力、感染力的需要。有利于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政治敏銳感,從而學會運用政治眼光評判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社會的積極管理者、教育者、政治領導者;有利于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主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工作機制。

      (4)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豐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途徑,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對于提高我國行政領導與干部的政治素質,加強思想教育人員的職業教育,完善高校教育體制及我國政治教育體系與制度均具有導向意義。

      參考文獻:

      第2篇

      論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培養出來的目標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還應當是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一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為此,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必要性及意義等。

      目前,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總體與宏觀研究居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以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思想與理論為主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里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部分。對這一微觀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工作關系到他們是否可以真正地成為未來社會的積極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等。

      一、研究現狀

      教育和工作及其學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研究卻不夠細化、具體。特別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對其研究的個案與案例較少。本人通過圖書資料等渠道搜集學界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的著作或發表的論文,沒有一本(或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為對象,幾乎都以“大學生”為主體。

      同時,本人在CNKI上搜索近十年來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相關的研究,只有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的車廣吉在2003年第2期的《白城師范學院學報》中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擇業觀念;吉林通化師范學院政法系的呂良在《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12期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理論構建能力及建構;中國礦業大學法學院的胡廷龍在《考試周刊》期刊2007年27期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教學與課程改革提出了幾點思考。

      由此看來,盡管部分學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研究,但都未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討,學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還缺乏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特別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關注卻尚未涉及,對這個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值得研究者們去探究這一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關政策與對策。

      二、存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教育方法與內容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深入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與實效性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1)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存在偏差,即重外延,輕內涵;重能力,輕素質;重教書、輕育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的實際心理需要認識不足,學生的思想政治認識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導致相應行為的發生,這就是所謂“知行脫節、言行不一”。

      (2)科學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一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異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專業的獨特性;政治理論的高層次性;教育內容的廣泛性;社會實踐的深度性等特點。他們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業務素質、人文素質、創新素質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其本身的發展,甚至社會的發展方向。

      (3)需要進一步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更加地明確自己所學,同時高校應建立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與效果的評價機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總體與宏觀研究居多,主要表現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扣時代主題,堅持與時俱進,突出強調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思想和理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載體創新研究不斷豐富,教育體系不斷豐富完善,內容不斷充實、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學科交叉研究的現象越來越多等,這些研究為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這一微觀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豐碩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這對于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水平高的大學生不一定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理論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值得探討與研究這部分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2)在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基礎上,以調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為立足點,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有利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方法、內容與途徑等。

      (3)有必要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高校制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科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供重要依據和決策參考。

      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培養出來的目標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還應當是可靠接班人;主要任務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他們是未來社會的教育者、管理者、政治領導與干部等。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其本身的發展,甚至是社會的發展方向。

      如今,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知識理論灌輸,廣大學生主要憑借對思想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來提高思想政治素質。但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他們今后從事的職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滿著藝術性。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除了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外,還應學會如何主動運用、教授思想政治知識對他人和社會產生一定的實踐作用。

      (1)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發展社會主義的需要,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對于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備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深遠的意義。

      (2)啟發從新的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理解,重新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科建設,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

      (3)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發揮其對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樹立榜樣與產生輻射效能、帶動力、感染力的需要。有利于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政治敏銳感,從而學會運用政治眼光評判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社會的積極管理者、教育者、政治領導者;有利于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主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工作機制。

      (4)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豐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途徑,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對于提高我國行政領導與干部的政治素質,加強思想教育人員的職業教育,完善高校教育體制及我國政治教育體系與制度均具有導向意義。

      參考文獻

      第3篇

      一、當代思想觀及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在人類思想的發展史上,有一次偉大的變革,即在把人理解為實踐的基礎上,同時也承認了人是社會歷史和主觀個性的統一,這就是。對人的科學理解也是的堅實基礎。從哲學層面對人做了深層次的思考。關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以及人的發展,都在“現實的人”的前提下做了考察??疾炝巳伺c自然的關系,考察了人與人的關系,同時也考察了人與社會的關系。在這一系列的考察基礎上,對人做出了定義,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會存在物。除了人是統一體之外,還有機地結合了歷史的研究,進而從不同視角對人的本質進行了分析。對于當今社會中出現的人的本質已經被“異化”的現象,也做了深刻的分析。對此的看法是,這正是人向自己的本質逐漸靠近的過程。通過“異化”,人最終會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質。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與時俱進,同時要求結合教育環境的特點,不斷改進和提升教育的途徑及實踐。

      二、當代發展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正是在的發展視域下,需要重新看待高校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從內出發,重新看待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長期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是一種工具,一種政治的工具,一種經濟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也被看作是一種完美之物,這種完美神圣高遠、脫離現實人性。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被作為約束人的一種外部力量。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馴化,在工作中強化人的無條件服從,強調人的機械的服從,強調人在行事時要遵從社會規則。而在視域下看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則可以發現,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得到了高度重視。這種變化正是來源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質,也是人學理論發展的結果。在發展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實現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人的教育和引導,同時更要關心人、幫助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思想正是人性的具體表現。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握人的本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F代思想政治教育強調了對人的關注,并明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絕非對人的約束和鉗制。其次,重視并利用中關于人的教育內容。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把握以及對主導價值觀的引導正是的價值意義所在。對當地社會意識形態的把握被社會個體廣泛接受,并促使其在實踐中自覺養成。實現理論被群眾掌握,即大眾化需要理論上的深入淺出,更需要實踐途徑的大眾化。尤其對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因此,尤為需要探索適合青年學生的教育路徑,這不僅是從理論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入挖掘和梳理的方法,更有助于在實際操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效的實踐中,教育過程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建設也在得到持續的推進和豐富。在發展視域下,要扎根于大眾化的現實要求。要考慮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的紛雜,還要考慮教育信息以及教育媒介的多樣化,要在實踐環節中打破教育實踐和教育途徑的尷尬,進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實效性,這具有很廣泛的現實價值。再次,結合高校學生特點,調整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作為大眾化實踐的重要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伴隨著青年學生思想意識的心理成長。把握高校學生心理成長的規律,結合高校學生所具有的年齡及時代特點,要不斷調整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第一,要以教育理論為基礎,強調制度化、整體性和認知性,以專著形式或論文形式從教育學以及德育教育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等方面擴展教育途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程度和制度性規范程度。第二,要考慮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多個方面如教育意識、教育內容、教育情境、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實踐等分析在有效性實現的過程中,理清教育主導和主體的關系,要注意整合教育整體結構的匹配以及教育可持續發展等基礎性問題。由于長期教育規范的要求和教育經驗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有著落地無根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過于重視了“知識中心”的教育范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引導性以及養成性等。在發展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創新和拓展新的教育方式。

      作者:王景琳

      第4篇

          【英文標題】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o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作者】郭倩倩 【導師】苑世強

          【作者基本信息】大連海事大學,理論,2009年,碩士

          【中文摘要】 隨著網絡在我國的普及和發展,網絡所傳遞的信息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網絡對大學生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加強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包括引言在內共有五部分。引言簡要對研究現狀、研究意義、研究內容與方法進行了闡釋。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涵義及特征進行了闡述,并且探討了互聯網環境下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第二部分從總體上探討了本文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規律,唯物辯證法,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論三方面內容。第三,四部分具體闡述了網絡環境現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網絡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和載體,豐富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高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促進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并且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方式。但同時,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包括對傳統教育主體權威的挑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更多負面影響,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造成一定沖擊,并且對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戰。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與對策,包括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樹立正確的網絡教育觀,主動占領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滿足大學生的思想要求,充分利用網絡和學生的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完善網絡管理機制等對策。

          【英文摘要】 With the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 China,the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changed a lot,such as their study,their daily life or their ideas.It also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serious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ow to deal with the affects of internct and to carr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effectivel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acing in the new period.This article includes a total of five parts,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elaborated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s.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told u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s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cluding person's ideological and mor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更多he law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the environment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 aspects.The third and fourth parts specificly stat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internet has provided the means of modernization and enriched the cont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d the styles of education.But meanwhile,it also has raised a certain amount of challenges,including the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authority of education,the negative impact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lash to the education content.At the same tim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of improvement of methods in urgent.Finally,the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problem existed,such as,establishing a correct outlook on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twork,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the occup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new online positions to meet the ide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playing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of network and student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moral education,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network and some other suggestions.

      第5篇

      所謂素質型人才教育理念,指的是學校和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能夠從學生個體的自身特點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全方位地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以發展學生良好而健全的個性為根本目標的教育。21世紀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特別是在素質教育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培養和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眾所周知,一直以來我國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然而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的是,伴隨著近年來高等院校的擴招、高校管理和教育體制的不完善、高等院校教育基礎薄弱等原因,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教師隊伍、教育主體、教學理念等三個方面。首先,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師隊伍有待進一步培養和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當中一支非常重要的隊伍,是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力量,在高校綜合性人才的鍛煉和培養中發揮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然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隊伍因為教學任務繁重、教學方法不當以及專業功底薄弱等各方面的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主體呈現越來越鮮明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就為高校思想教學活動帶來了新的挑戰。當前,我國大部分的高校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視野非常寬廣,個性十足,思想意識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當然,他們身上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集體觀念欠缺、責任意識不強等方面的不足,同時當代的大學生也面臨著就業壓力大、社會發展快、體制不健全等方面的考驗,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最后部分高校管理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念有待進一步更新。例如,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尚未做到與時俱進和以人為本,過于重視專業課程和輕視思想政治教育,這就讓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處于非常難堪和尷尬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效果。

      3關于依托素質型人才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現代轉型以及改革發展的進程當中,我國大部分的高等院校能夠始終堅持“素質型人才培養”的人才培養觀念和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各類豐富的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和實踐素質型人才的教學模式,不斷推動著我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3.1努力樹立起素質型人才的教學理念

      通過實踐可以得知,正確的教學理念是推動教學活動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之一。由此可見,當今的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應當緊密結合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努力轉變和優化教學理念,進一步探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用素質型人才培養教學理念來指導教學模式的創新、辦學模式的構建、教師隊伍的建設以及日常教學管理的改革。

      3.2積極探索和構建素質型人才的教學模式

      通過實踐可知,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最終將落實到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模式的重新構建這一層面。由此可見,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和教師務必緊緊圍繞“素質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探索和構建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從教學實際出發,重新確立新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工具以及教學流程,重點突出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鍛煉和培養,不斷提升大學生解決實踐問題以及適合現狀和工作崗位需要的素質和能力。

      3.3進一步加強對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

      加強思想政治教師的隊伍建設,是提升高等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基礎。因此,高等院校應當在教師隊伍人才引進、教師的進一步培養等方面加大力度,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的思想素質、職業素養以及專業水平,始終把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的人才引進、全面提高、重點培養等方面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研究和落實具體措施,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

      3.4努力探索科學而合理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模式

      在日常的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想真正實現素質教育,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必須積極探索科學而合理的辦學模式。實踐表明,只有將日常的課堂教學與課外的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充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用技能,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由此可見,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務必探索科學而合理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模式,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強化課外實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

      3.5積極創新素質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管理模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管理上,校方應積極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學而合理的教學評估機制和激勵機制。通過交叉檢查、專家評課、學生評教、教學評比等多種評估和激勵模式來督導和評估教學成果,進一步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不斷嚴格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管理,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改革。

      4結語

      第6篇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時代在前進,中國在發展。21世紀是一個充滿希望、面臨機遇、富有挑戰性的世紀,這必將改變全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這無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

      第一,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來臨,我國將在更廣闊的范圍更密切地融入世界經濟中,世界多元化經濟和多元文化必然影響到我國。這一方面有利于促進文化交流,拓寬文化視野,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渠道,所有這些變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學生思想特點變化提出的挑戰。高校歷來是思想理論戰線不同學術觀點交匯、融合、撞擊的陣地,也是文化開放的窗口。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組織形式、社會生活方式、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的多樣性,使人們的社會聯系、社會流動日益頻繁,各種各樣的媒體、精神文化產品、娛樂方式等對青年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思維方式、接受能力、欣賞水平也正在發生著變化。這主要表現為主體意識、公平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日益增強,而在理想信念、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公德意識和心理素質方面趨向弱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

      高校教育工作者作為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應當明確自身在提升教育實效性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給大學生以人文關懷,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懂得怎樣做人,怎樣與自然、人和社會和諧相處。構建全新的、立體的、充滿生機的教育創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貼近生活

      以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過分注重理論,而忽視了理論運用的過程,使理論教育與社會現實、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分離。當代大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的人生閱歷和人生體驗決定了他們對是非的判斷和價值取向。他們眼界較開闊,崇尚自我奮斗、自我實現,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有較強的功利意識和行知背離傾向,對現實容易抱懷疑態度。這就要認真注重政治導向和思想性,引導學生關注時展和社會變遷。這樣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政治敏感性、是非鑒別力、增強思辨能力,使其走上社會后能在各種社會思潮的激蕩中保持正確的方向,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的能力。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兩個重要手段,既要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要幫助他們消解成長中的各種煩惱和困惑,培養其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使他們成為全而發展的完整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同時更要貼近學生的心靈。就目前情況來看,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惑和難題,比如人際交往、擇業、消費以及戀愛觀等。這需要政治輔導員和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起學生心理疏導者的責任要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態。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科研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停留在"傳授理論"、"說服教育"層面,而對于所闡述的理論缺乏深入研究,結果是教學缺乏吸引力、說明力,沒有深度。這就要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研含量,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提供強大的學科支持,把科學研究與思想理論教學實踐相結合,以科研促教學,使教學內容更有深度,使理論更有啟迪。

      首先,教師要用科學研究中的成果去支撐教學。教師要努力加強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科學研究,自己深刻理解、把握的理論才有深度,才能啟迪學生思維,說服學生、打動學生,真正實現使科學理論進學生頭腦的目的。其次,要把科研成果與教學結合起來。如果能將所承擔的研究課題融入到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不僅能豐富課堂教學的理論內涵,還能提高學生探究問題及搞科研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科研化教學能實現學科與學科、理論與實踐的溝通與跨越,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最后,設計一些課題項目指導學生去做。教師指導學生做課題,不僅配合了學工部門的大學生科研活動,更重要的是師生建立了可貴的信任與友誼,學生覺得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可親可敬,能學到東西,能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質。教師只有自覺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勝任科研化教學。

      3、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要多樣化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們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提升教學的信息化程度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我們要充分吸收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技術,做到:

      第一,深入研究教學規律,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藝術。這就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闡明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力求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運用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引導、組織和幫助他們進行自主性、協作性、研究性和創新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變課堂灌輸為專題講授、原著輔導、自學研討、論文報告、答辯競賽、實踐考察等形式;要切實圍繞教學內容,切實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積極尋找貼近學生實際的、能為學生接受的方式。

      第二,重視多媒體教學,推動教學手段現代化。傳統教學手段費時費力、節奏慢、效率低,知識容量少,積極思維少,往往是教師講得辛辛苦苦、口干舌燥,學生卻云里霧里,心不在焉。思想政治理論課闡述的許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既難以直接觀察,又無法實驗,要取得好效果,僅有教師生動的語言還不夠,還需要采用現代教學手段,通過聲、光、色、像有機結合起來,將抽象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憑借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運用,使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增強課堂的現場感、新鮮感、真實感和趣味性。

      4、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加強實踐

      思想政治理論課把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確定具體的實踐活動項日和方式,積極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有計劃地建立與理論教育相結合的實踐基地。

      一種形式為課外實踐。調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時構成,劃出一定學時作為課外學時,用以指導學生參加課外實踐,如課外讀書活動、文明工程、愛心工程等,再輔之以講座、輔導、咨詢、演講賽、辯論賽、知識競賽和專題報告等形式。依托這些有效的載體,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教育。它能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使他律與自律有機的結合,塑造理想人格。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

      另一種形式為社會實踐。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專題采訪、參觀考察。低年級學生可參加社會調查與考察,如深入城鎮、鄉村、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考察和社會調查活動。高年級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學到的專業知識進行參加一些創業活動,或到企業實習、搞技術服務、參加"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社會實踐課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將書本知識與社會現實有機結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續,這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5、建立科學化的考核體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學習成績評價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但同時也是長期困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一大難題。因此,構建學生綜合考評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環節。

      傳統考核評價方式偏重知識掌握,考的是學生的"背功"、"應試技巧",過分注重知識掌握,而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則無從評價,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不能使學生充分地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的意義。這種考核方式需要改革,比如可以采用"綜合考評法",即平時(占20%)、期末(占60%)、社會實踐(占20%)三結合。"平時分"是考勤、提問、討論、作業的綜合;"期末分"是理論知識的理解運用和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社會實踐分"主要是社會實踐的綜合表現與實踐報告。綜合考評法有利于教師開展各種教學改革活動,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優化與實踐活動的開展,也能較真實地測試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著眼于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發展,做好日常操行、好人好事、獎懲記載和實踐活動的評價,期末時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做到考核評價的客觀、公正、準確,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自尊、自信、自律、樂觀向上、團結協作的生活態度與工作作風。另外,在教學過程評價中,還需要積極探索課堂討論法、作業評價法、參觀體會評價法、社會調查評價法等評價方式,在課程終結評價中,可以采用論文法、知識競賽法、專題征文獲獎加分法,平時成績與期考成績相結合,以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興趣,使教師和學生形成互動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尹艷秋、葉緒紅:主體間性教育是個人主體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

      [2]袁銀傳:中外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邱柏生:生態視野中的高校政治理論課建設[N].中國教育報,2004-5。

      [4]胡軍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轉換[J].教育評論,2007-4。

      [5]孫體楠:新時期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8。

      第7篇

      網絡是把“雙刃劍”,有利有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亦提出新的挑戰。

      1.1信息多元化導致價值觀念多元化

      網絡道德責任感的弱化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網絡充斥著五花八門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全面影響著當代大學正確人生觀的形成。大學長期處于網絡中,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影響,便得有些大學生走向歪路,喪失了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逐步走上歧途。道德觀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造成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缺乏。網絡提供相對無限的環境,缺乏約束力。誘發大學生做出違反道德觀念的行為。這將會大大影響整個國家甚至整個社會道德觀念的淪喪,社會將面臨大大的問題及一系列令人擔心的問題,比如說大學犯罪問題,有很多都跟網絡在關,這是思政工作者在網絡時代應該關注的一個方面。

      1.2網絡垃圾嚴重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網絡是把雙刃劍,網絡給人們帶來大量資源、新的文化、自由空間的同時,也給人提供了大量的網絡垃圾,如網絡信息垃圾、病毒及黃色垃圾等。人格、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期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易于接受網絡中五花八門的思想、文化。好的、壞的,東方的、西文的信息集中于一體,則容易形成沖突,危害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時網絡的一些垃圾本身就對人類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很多學生也是深受其害,甚至會因網絡的危害去做違法犯罪、危害社會的行為。

      2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面對網絡給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找到對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

      2.1創新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建立專業網站

      網絡對大學生來說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網絡成為他們是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針對這種情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則需要不斷創新教學內容,適當添加學生感興趣的時事內容,完善符合時代需要的教育內容。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利用網絡中的有利資源,同時引導他們分辨有用與無用的、好的與壞的東西,引導他們提高認知與辨別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相關法律法規的教育,提高學生全面的能力,提高道德觀念的同時,樹立政確的法律觀念,用法律的思維方式來考慮與處理問題。讓他們認識網雖然是相對自由的,但也要為自己不當的言行負責任,甚至是法律責任。同時高校要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的網站。使專業網站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新載體、新手段,充分發揮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要建設全面、周到、完善的網上服務系統,適時地為學生排憂解難。及時更新信息,便學生能夠地較短地時間接受學校的教育理念,增加對學校的歸屬感。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良好的社會環境影響、熏陶大學生,從而促進當代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追求。

      2.2加強大學生的心理疏導

      當今社會是競爭的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使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許多大學生由于學業、感情及就業等的壓力,形成以網絡為精神慰藉和寄托的平臺,甚至形成嚴重的網絡依賴。高校就專門設立自己的心理咨詢室,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讓學生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識的同時,開展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對于那些嚴重依賴網絡的學生適時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教學學生疏導個人壓力、合理渲泄情緒的科學方法。同時學校要通過調查問卷方式及通過與大學生談話,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通過有效的方式引導正確處理問題與矛盾,正確對待網絡,解除心理負擔,回歸社會群體。

      2.3加強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與培訓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