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1:31
序論:在您撰寫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一、技術創新與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
(一)企業技術創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企業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所做的新的組合”。企業的生產要素大致可分為人力要素、財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并不是所有的組合都是企業需要的創新,創新是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或提高質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組合方式并不是一種隨意的行為,而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首先,要根據市場的需求,結合企業自身的生產要素占有情況,明確的基礎創新的目標;其次,人力要素運用科學理論、數學模型、真實數據等,進行測算分析,估計項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導下,將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財力要素投入到具體的技術創新過程中,進行創新實驗。創新是不斷嘗試的結果,每一次的嘗試的失敗都是為了創新的成功做鋪墊。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學者從能力本身來界定技術創新能力。這一觀點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于企業的特性所決定的,是企業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業擁有的要素資源、財力支持、企業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軟件不同,企業中的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采用新工藝、新方法的決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質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會有所不同,這用差異就是體現了不同企業在運用資源整合時的技術創新能力。
另一些學者從過程的層面來定義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強調技術創新是一個多人參與、集體協作、集思廣益的思考與實踐的過程,它強調過程的重要性,認為由組織生產某種新式的、能滿足人們需求的產品的過程即為技術創新能力的體現,側重對過程的把握與考核。有學者認為“組織通過不斷學習,從而為企業革新帶來新的思路與想法,為企業經營績效產生催化作用”,這也是從過程這一角度闡述了技術創新能力。
有了從過程的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就會有從結果層面考量技術創新能力。顧名思義,從結果的角度則更注重產出效應,即在投入企業擁有的生產要素的同時,配以新思維、新想法創造出更先進的、不同于現有的產品或服務以體現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
基于對上述技術創新能力的不同定義,其評價的指標也有所不同,下面將分別進行論述:
(一)基于從能力本身定義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自身所具有的,從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業中各種要素能力的組合,所以要評價技術創新能力,就要從企業所擁有的各種要素資源入手,前面說過企業的資源大致可分為三類: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人力資源能力不僅包括是指企業中參與創新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員的決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參與創新的人員的間接支持;物力資源包投入的物質生產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財力資源則主要是資金的支持。技術創新的能力,只有企業中各個要素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才有可能實現創新。近年來,通過不斷的實踐研究,事實證明,除了企業內部,企業外部的環境要素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環境也可以從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增長,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咨詢,物力方面提供專利技術和專項設備,財力方面從國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專項資金,這些外部環境要素與內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組合就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體現。
(二)從過程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如前所述,這一說法本身強調技術創新是一個由多個環節組成的、有序聯系的動態發展過程,每一個子環節都會對最后的技術創新結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貢獻。因此,從這一方面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就要評價其各個運行過程,其評價指標可包涵要素投入過程、生產制造過程、改良更新過程、管理評價過程等,由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個性,因此各個組成部分所占的權重比例也不同,同時賦予各個組成過程以相應的權重,讓后進行加權,得到的數值也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因為企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各個要素并不是單純的疊加,就能體現整體的效用,當然,這種方法對于粗略評價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三)從結果的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當技術創新實現成果轉化時,其能力體現在具體的產品或服務上,我們就把能力這一無形的要素轉變為有形的要素。那么對產品或服務的評價也就可以代替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對于評價產品和服務,這一領域的研究比較成熟,如對其質量、客戶口碑、市場占有率、顧客滿意程度等進行相應評價,然后運用層次分析法、綜合指數法等將數據進行匯總,最后的出最產品或服務的綜合評價,即刻粗略的出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水平。
三、對于現有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法的思考
上文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入手,介紹了三種主要的評價方法,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本是都是對不同要素進行評價,只是三種方法從不同的方面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因此,其選取的要素指標也不同。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第一,要素的選取存在一定困難,不僅在選擇本身,還在選擇的數量上,要素的選取必須體現科學合理有針對性上,同時選擇過多會增加評價的成本,而選擇過少,不能準確評估技術創新能力;第二,選擇評價要素后,運用哪種方法進行要素整合也是一個難題,這本身比要素的選擇更重要,因為技術創新是一個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結果,因此選取的方法要考慮到各個因素之間的促進與抵消作用。
四、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雖然國內外學者在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突出性問題,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應重點關注上述所列舉的問題,以期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更精確的評價,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80
[2]魏江,許慶瑞.企業新能力概念、結構、度量與評價.科學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長春,任榮明.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研究.東華大學學報,2006(3):3437
作者簡介:
當前,培育中國技術創新的土壤仍以工業為主。工業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又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的主導力量,承擔著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而提高產業和國家競爭力的歷史重任?!吨袊圃?025》明確指出要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規劃,為實現工業強基,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實現技術突破?,F實需要為理論的發展提供動力,如何客觀、科學、有效、定量地評價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于其在同行業競爭中科學的認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采取適當的技術創新戰略,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于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寧連舉和李萌構建了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并利用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2005年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資料數據,評價了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后續研究中,又基于全面創新理論,從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屬性和特點出發,構建了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朱霞,朱永躍基于小波神經網絡提出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方法并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定量評價模型。朱承亮,岳宏志,李婷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西部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實證研究并給出了綜合評價結果,認為我國西部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普遍不強。蔣玉潔,菅利榮運用熵權TOP-SIS方法和錫爾指數對我國區域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和差異測度,研究表明區域之間差異突出,兩極分化現象嚴重。樊小霞,牛沖槐,王秀義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得出我國各省份大中型工業企業在技術創新效率、技術創新擴散、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三個方面的發展呈現不均衡狀態[6]。以上學者的研究為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基礎,但針對不同所有制類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文獻較少,多數是從區域性角度進行的。在我國,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共存,各企業在規模和資金實力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應針對不同所有制類型的企業分別評價其技術創新能力。本文構建了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模型,對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工業企業進行評價和排序,對提高其技術創新能力有一定意義。
1研究思路與方法
1.1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本文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并結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統計指標,考慮到工業企業自身的特點,選擇代表性強、涵蓋信息量大的指標,形成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1.2研究方法目前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AHP)、模糊綜合評價法,數據包絡分析法(DEA)、BP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法、灰色綜合評價方法等。其中一些方法(如AHP)具有如下弊端:各指標層的權重依賴于專家們的主觀判斷,人為給定的權數具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不能完全反映企業真實情況。為最大程度地消除主觀因素的影響,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將復雜的多個變量綜合為少量的相互獨立的因子,依據不同的因子對原始變量分類,以反映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該方法具有如下優點:從多個觀測變量中找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來解釋原始數據,有助于客觀、有效地確定綜合指標的權重;權重是基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能體現指標間的內在結構關系,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具有較好的客觀性;由于各指標間的信息交叉少,因此各指標具有較強的可比性。通過因子分析法找出綜合因子來解釋原始數據,并得出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企業決策者通過指標內在關系,客觀認識到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從而制定更加科學的技術創新決策,提高企業競爭力。
2過程分析
本文運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采用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2012年國內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相關數據,對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2.1描述性統計首先對數據標準化處理,通過計算相關系數矩陣(見表2)查看原有變量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相關系數均超過0.3,大部分超過了0.7,可見指標之間有較強的相關關系,能夠提取公共因子,適合做因子分析。
2.2方差分析和碎石圖其次,計算特征值和累積方差貢獻率(見表3)。方差貢獻率反映的是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原指標信息量的程度;累積方差貢獻率反映的是幾個公共因子累積包含的原指標信息量的程度。一般選取累積方差貢獻率大于0.85的特征值個數為因子個數,它們能較好的反映原指標的信息量。從表3可知,前兩個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為91.429%,超過了85%,只損失了8.571%的指標信息,已取得不錯的效果,因此可選取前兩個因子進行分析。圖1的碎石圖反映的是2012年不同所有制類型的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特征值,橫坐標表示成分數也即因子數,縱坐標表示特征值大小。由圖可看出,從第二個因子開始特征值漸趨減緩并接近于零。這表明選取前兩個因子是合適的。
2.3因子載荷通過因子旋轉的方式可以使一個變量在盡可能少的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時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4,表中數據表明公共因子與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第一個公共因子F1與技術改造經費支出X4、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經費支出X5、科技機構活動經費支出X10、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X7、企業R&D活動經費X1、政府資金X11、引進國外技術經費支出X6、R&D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X12、企業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X2、科技機構活動人員X9、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X13、企業辦科技機構數X8這十二個指標的相關性較強,即在這些指標上的載荷較高。這些指標反映了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投入能力,技術創新活動過程與環境支撐均劃到這個公共因子內,因此可將公共因子F1命名為技術創新投入因子。第二個主因子F2包括新產品產值X14、新產品銷售收入X15、專利申請數X16、R&D項目數X3、有效發明專利X17五個指標,F2與這五個指標的相關性較強,在其上的載荷較高。其中R&D項目數X3在第一個因子上的載荷也較高,只是相對第二個因子較低,而初始設計時,R&D項目數X3是屬于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指標的,因此本文將此項指標修整至產出能力指標。以上指標反映的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產出能力,因此將公共因子F2命名為技術創新產出因子。
2.4因子得分根據spss軟件可直接得出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見表5),進而可列出因子得分公式。因子得分公式是原有變量線性組合的結果,因子得分是各變量值的加權綜合,權數表示變量對因子的重要程度。根據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可進行加權求和得到綜合得分公式。
2.5綜合評價通過上述因子得分公式可計算不同所有制類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及排名和綜合得分及排名(見表6)。從表6可以看到,在各類型的工業企業中,技術創新能力排在前三名的分別是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企業。
3結果分析
關鍵詞: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2-0279-01
一、引言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于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具有重要作用。國內外許多學者探討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但是大多數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沒有將其與外部環境和創新網絡結合起來。
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原則
1.目的性原則。不僅僅是為了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發現薄弱環節,為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指明方向和提供決策參考。
2.科學性原則。在建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中要避免各指標間信息的重疊,采用的方法既能解決多指標綜合評價中的相關問題,又要使各指標的設定以精確的內涵及外延相結合,做到科學合理、界定準確。
3.系統性原則。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可歸結為:創新積累――研究開發――生產制造――新產品銷售,最后實現經濟效益。這一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在建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時必須結合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系統地、全面地反映企業的技術創新的實際能力。
4.定性和定量結合原則。定量指標反映企業創新能力的具體方面,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往往用定量的指標衡量。定性指標使創新能力中無法用數字衡量的部分得到了體現。
5.可比性原則。建立的指標體系應能對多個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因此,在選擇指標時要充分考慮各企業創新能力統計指標的差異,指標的名稱、含義、范圍和統計口徑盡量標準化,以保證指標的可比性。
6.可操作性原則。建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要具有現實性,指標數值與企業內部財務、權威機構的統計指標相一致,做到資料易于收集,一些復雜的計算方法可以借助計算機計算,使其操作方便、快捷。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1.研發能力。這是技術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創新資源投入積累的結果。它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
2.技術創新的投入能力。這是指創新資源的投入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投入直接決定的。在同樣的條件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越大,其產出就會越大。該指標包括人力投入、經費投入與設備投入3個二級指標。這3個三級指標代表該產業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情況。
3.技術創新的產出能力。企業技術創新的產出突出顯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要素組合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講,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最現實、最重要的指標是創新產出能力。技術創新產出能力以科研產出和產品產出2個二級指標來體現:科研產出,由專利申請數與擁有發明專利數表示;產品產出,由新產品銷售收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占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表示。
4.組織管理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是指企業從整體上、戰略上安排和組織實施技術創新活動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具體可以細化為6個二級指標:創新戰略與創新預測決策機制、企業內外部協調機制、創新激勵機制的完善程度、企業與外界合作能力、產學研結合情況、組織結構的適應性。
5.外部環境。與其他大多數能力指標一樣,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該產業周邊的環境影響,其所處的市場環境,乃至整個產業的大背景,成為其技術創新的平臺和基礎,是支撐技術創新的經濟實力,也是技術來源。
6.創新網絡。企業技術創新網絡就是企業和其它各不同層次的相關企業或組織,基于共同的技術創新目標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網絡組織形式。目的是為了解決現代創新環境下,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資源稀缺性以及企業內部技術創新能力有限性之間的突出矛盾,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利用外部資源強化核心技術,實現創新目標。
四、結論
總的來說,這些研究從創新能力的界定、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評價指標的提出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不能僅局限于企業內部的能力要素指標,還應當加入適當的外部環境指標和創新網絡指標,這些指標可以通過不同地區的企業創新能力的比較來選擇。
參考文獻:
[1]魏江,許慶瑞.企業技術能力的概念,結構和評價[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5,1.
[2]曹崇延,王淮學.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預測,1998,2.
【關鍵詞】技術創新能力 評價 綜述研究
當今,企業的市場環境變化更加不確定,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一種產品或者一項技術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技術創新所引領的競爭優勢愈發明顯。在這種形勢下,企業若不采取有力的技術創新戰略來持續地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將會很容易被市場邊緣化、甚至淘汰。本文首先對技術創新能力理論、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理論進行了簡要的綜述分析,并進一步對企業如何系統地評價自身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這對于企業有針對性的選擇技術創新戰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技術創新能力理論綜述
目前國內外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仍處于發展階段,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論,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Larry從企業創新組織行為的角度出發,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組織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技術與信息獲取能力的總和;Bargeman和Maidigue從戰略管理角度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內部一系列支持和促進技術創新戰略的實施和實現的組織、技術、文化特征等的集合體;Barton提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掌握專業技術知識的人,企業技術系統和管理系統的能力,企業核心價值觀等;Seven Muller指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包括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生產技術改造能力,技術儲備能力和技術創新組織能力等方面;魏江等把技術創新能力要素分解為技術創新決策能力,研發能力,生產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和組織能力;傅家驥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指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傾向,研究開發能力,制造能力和營銷能力。
2.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理論綜述
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的維度構建了企業技術創新評價體系,還有不少學者選取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數據開展了相應的實證研究。其中,王國進和王其藩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價的主要文獻進行了綜述分析,歸納總結出三個主要的特點:一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方法更加多樣化、更加科學性;二是更加重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外部環境的關系,三是開始關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自身發展階段以及技術本身演化發展規律的關系。2006年,國家統計局從統計數據的角度提出評價我國典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四項指標,即技術創新資源指標,技術創新活動評價指標,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和技術創新環境指標。宋凡等分別對上海、浙江、江蘇、福建等地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產業的整體創新水平進行了調查研究。國外學者中比較有影響的是庫珀和克雷恩 (Cooper and Klein Schmidt)提出了技術創新高標準定位模型,該模型指出企業技術創新主要依賴于五種要素,即產品開發過程、組織形式、技術戰略、創新氛圍、高層管理者的支持,同時他們認為其中三種要素具有顯著作用,庫珀和克雷恩稱之為“新產品創新業績三角”,該模型的提出使得對技術創新管理過程評價變得更加容易操作。
3.構建評價要素框架,實施技術創新戰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通過前述的綜述研究,我們發現大多數學者都基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某個單一維度研究、構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要素及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為更加全面地度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本文認為應從技術創新能力靜態評價要素、技術創新能力體系評價要素、技術創新能力體系效能要素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戰略支撐要素四個方面系統地構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要素框架體系。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要素框架
依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要素框架,企業要實現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應積極加強對創新資源掌控和積累,另一方面應注重通過創新平臺和創新機制建設充分發揮創新資源的組合效應。
參考文獻:
[1]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高建.科技起飛和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成長[J].清華大學學報(哲社),2000(2)
內容摘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可以分解為技術創新資源獲得能力、技術創新管理能力和技術創新實現能力三個要素,而集群環境會對這三個要素產生影響。本文在分析集群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基礎上,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旨在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關鍵詞:集群企業 技術創新能力 集群環境 評價指標體系
技術創新能力是指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競爭狀況和自身條件,利用內外部的技術創新相關資源,進行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開發和應用,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的能力。產業集群是指相同或相關行業的企業和機構在特定地理位置聚集而形成的緊密聯系的集合體。產業集群增強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創造了良好的創新氛圍、提供了創新所需的資源、降低了創新的成本、促進了創新成果的傳播和應用(胡大立、張偉,2007)。但是,產業集群在促進技術創新的同時,也為技術創新帶來了阻礙作用,如擁擠效應、“搭便車”現象、“檸檬市場”、技術鎖定、轉移成本過高等(龔荒、倉基武,2003)。因此,產業集群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受到集群環境的深刻影響,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應該與非集群企業有所不同。本文嘗試在分析集群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評價指標體系,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和評價。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構成要素
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筆者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可以分解為技術創新資源獲得能力、技術創新管理能力和技術創新實現能力三個組成要素。
技術創新資源包括資金、人才、設備設施和技術信息,占有技術創新資源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因此技術創新資源獲得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創新管理能力是企業發現和評價創新機會,進行創新決策,組織管理技術創新活動的能力。它是企業整合內外部創新資源,對技術創新過程進行組織、協調、控制的能力,主要取決于管理層的創新意識、創新激勵機制、組織溝通水平等;技術創新實現能力是企業進行研究開發,獲得技術創新成果,并將技術創新的成果應用于企業的生產和服務,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技術進步的能力。它取決于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場營銷能力。
集群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
(一)對企業技術創新資源獲得能力的影響
技術創新所需的資源包括資金、人才、創新設備設施和技術信息,集群內企業在這四個方面都有優勢。集群內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地理位置鄰近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集群內企業的高生產率降低了銀行貸款的風險,使企業易于獲得所需資金,以及與行業有關的設備、投入品等在集群內廣泛存在,群內企業很容易獲得。集群內有為企業提供人才的大學、科研機構和培訓機構,產業聚集也吸引了大批專業化技術人才,同時集群中人才的頻繁流動為人才提供了學習機會,提升了專業人才的素質,因此,在產業集群中聚集了大量的專業化技術人才,企業很容易獲得創新所需人才。產業集群內還聚集著一批技術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它們通常承擔了技術信息交流的平臺,集群企業很容易從中獲得所需信息。同時,集群內的知識溢出效應使得技術信息廣泛流傳于集群之中,集群企業能夠比群外企業更容易獲得這些技術信息。另外,由于產業集群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其中包括大量為集群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優惠和支持的政策,例如專項資金投入、提供技術創新融資和擔保、人才引進優惠等??傊?與非集群企業相比,集群企業獲得技術創新資源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對企業技術創新管理能力的影響
產業集群對企業技術管理能力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企業的創新意識來實現。在產業集群中,企業的彼此鄰近加劇了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必須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來獲取競爭優勢。此外,集群企業之間基于產業鏈的緊密聯系迫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適應自己的客戶或供應商的創新。同時,集群內率先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所取得的超額壟斷利潤也給企業以很大的競爭壓力和利益驅動,使企業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因此,集群企業具有更強的創新意識。
(三)對企業技術創新實現能力的影響
技術創新的實現就是進行研究開發,并將成果應用于生產和服務中,將新產品推向市場獲得經濟收益。在這一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新產品生產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集群環境可以提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在研究開發能力方面,產業集群中企業在地理上的鄰近使企業易于與其上下游的供應商、客戶、商甚至競爭對手在生產、銷售、產品開發、售后服務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共同解決技術難題、研制新產品,提升了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大學和研究機構與集群企業經常交流,快速將新技術轉化為新產品,同時為企業解決創新中的難題;集群中的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支撐、人員培訓等服務,促進了知識的交流和擴散,增強了企業研究開發能力;產業集群中存在著“學習曲線”,企業可以吸收其他企業技術創新的經驗,使自身學習新技術變得容易和低成本,因而提升了研究開發能力;企業的地理鄰近和員工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非正式交流以及勞動力在集群內企業間的流動使區內的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和新思想(特別是隱含經驗類知識)快速擴散,增強了集群內所有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在市場營銷能力方面,集群企業可以組織起來進行區域營銷,增強了企業的市場能力。作為買方,集群內的主導產業一般都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可以實現大批量購買,特別在原材料的購買方面有強的議價能力;作為賣方,由于集群內產品具有區位品牌,差異化程度高,作為賣方的地位增強;同時集群內產品市場占有率高,占買方購買量的比重大,因而增強了企業的市場議價能力。
構建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上文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分析,給出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看出,指標體系由三個層次、23個指標構成,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各指標進行賦權。首先設計專家調查問卷,對每一組底層指標對其上一級指標的重要性兩兩比較,比較時采用1-9評分標度,然后根據專家的評分結果求出每一組底層指標對其上一級指標的權重。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對單個指標的評價采用等級評分法,請多位專家對每一個底層指標確定5級評判等級(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判斷標準,并對評價等級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分別賦予分值100、80、60、40、20,即可得出某一具體企業的各底層指標分值,將所有指標的分值進行加權平均,即得出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胡大立,張偉.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困境及突破[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5)
[關鍵詞] 民營科技企業 技術創新能力 綜合評價
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創新”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主發動機”,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經典的創新測度把創新與發展理解為一種線性關系,即科學研究是創新的起始點,增加科學研究的投入將導致下游的創新與新技術的增加。
一、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借鑒國家統計局國家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提出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溫州民營科技企業實際情況,構建了溫州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人力投入能力:科技活動人員尤其是研究與開發人員是技術創新活動的核心力量,是一個具有國際可比性的重要指標,從事技術開發的技術創新人員的數量、素質直接決定著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質的技術創新人才。人力投入能力體現在企業技術職稱人員比例、大專以上人員比例、科技活動團隊強度和R&D團隊強度幾方面。
財力投入能力:技術創新經費的投入是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是決定技術創新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從另一方面來說,創新經費的投入水平也反映了企業對于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由科技活動投入強度和R&D投入強度來衡量企業的財力投入能力。
創新產出能力:反映其各種要素組合產生的實際成效,是評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標。包括百元總收入利稅、全員勞動生產率、產品出口創匯率、技術性收入比率。
二、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
因子分析從研究多個變量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人手,在盡量保持原有信息量完整的前提下,尋找少量能夠控制所有變量的公因子,將每個變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線性組合,再現原始變量與公因子之間的相關關系,最后計算主要指標的合理權重,依照公因子得分對每個樣本對象進行綜合評價。利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對樣本進行因子分析,得到這十二家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綜合能力。
經KMO和Bartlett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不是一個單位陣,而且KMO(用于比較觀測相關系數值與偏相關系數值的指標)的值為0.52>0.5,球形檢驗卡方統計量=72.925,P=0.005
設定主成分的特征值必須大于1,并且按照因子分析的原則,所選取的主因子對方差解釋的累積達到85%以上。用SPSS求得特征根分別為2.72、2.107、1.931、1.81、……前4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對方差解釋的累積百分比為85.675%,滿足設定的條件,因此提取4個公因子。根據特征根求出的權重分別為27.196%、21.071%、19.305%、18.103%。
以“方差極大化”為準則進行因子正交旋轉,從而得到方差極大化后的因子載荷矩陣,4個因子的總體方差累積貢獻率還是85.675%。根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得到明確經濟意義的主公共因子。
第一公共因子F1主要由R&D投入強度、科技活動投入強度等指標決定,它們作用在第一公共因子上的載荷量分別為0.931、0.885。我們把其定義為企業創新財力投入能力因子,其方差貢獻率達27.196%,成為決定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最重要因子。第二公共因子F2中技術性收入比率載荷量領先于其他因子,達到了0.936,所以我們把其定義為技術產出能力因子,方差貢獻率達21.071%。第三公共因子F3中產品出口創匯率載荷量領先于其他因子,達-0.807,所以我們將其定義為出口能力因子;R&D團隊強度、科技活動團隊強度載荷量亦較高,分別達0.770、0.676,我們把其定義為人力投入能力因子。出口創匯能力因子和人力投入能力因子方差貢獻率達19.305%。第四公共因子F4主要由百元總收入利稅和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決定,它們作用在第四公共因子上的載荷量分別為0.91、0.759。將其定義為社會貢獻力因子,其方差貢獻率達18.103%。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和原始變量的標準值可以計算每個因子的得分數,旋轉后的各因子得分,進一步結合相應的方差貢獻率,可以建立如下的綜合線性評價函數:
(為第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綜合得分)
根據上面的綜合線性評價函數及各樣本企業各主因子得分,計算出樣本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并進行排序:創力電子(0.777)、萬谷科技(0.722)、東甌生物(0.68)、華潤電機(0.196)、正泰設備制造(0.124)、昌泰電力開關(-0.065)、強盛石化機械(-0.128)、銀達印業(-0.235)、寶特儀表(-0.398)、吉爾達鞋業(-0.479)、奧特塑膠(-0.545)、碩穎數碼科技(-0.648)。
結合各主因子得分進行分析,創力電子綜合得分第一,主要由于該企業創新財力投入能力因子F1,技術產出能力因子F2,出口創匯能力因子和創新人力投入能力因子F3得分均位居前列,但是其社會貢獻力因子F4為負,使得其綜合得分低于1,因此技術創新能力不高。對于創力電子來說,可改進企業對社會貢獻力以提高技術創新水平。
從樣本分析結果來看,十二家溫州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高,需要加大創新人力和財力投入,提高出口能力、技術性收入能力,同時加大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力。
參考文獻: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determine 7 primary indicators, 28 secondary indicator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ing with one group of Jinan City Changqing District in an actual survey, it evalua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target layer, obtained the results of the group’s innovation ability.
關鍵詞: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模糊綜合評價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system;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6-0006-02
0引言
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具有高的技術創新水平是尋求可持續發展和保持自身競爭力的優勢的重要途徑。企業技術創新是為企業經濟發展服務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1],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之源[2]。從這個層面上看,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水平。企業對于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認識,是企業規避風險,尋求企業可持續發展、獲取企業競爭力的前提。因此,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就越來越重要。索羅(S.C.Solo,1951)將技術創新定義為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過程[3]。傅家驥(1998)認為技術創新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3]。許慶瑞(2001)也將技術創新看作是新思想的產生、解決問題和進行開發、實現和應用的過程[4]。通過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對技術創新的評價要從技術創新的整體出發,考慮整個過程。
1評價方法與模型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原則是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只有在科學原則的指導下才能設計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5]。評價的目的決定了一般評價方法的基本思路[6]。本文借助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通過專家甄選企業技術創新指標,并由專家和職業經理人對指標重要性進行評價,對企業內部員工進行問卷調查得出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實現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在復雜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7]。由于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8],無法用通常的簡單數字來衡量,所以借助模糊數學來處理。創新能力的評價靠主觀判斷時常存在偏差,將模糊數學應用于技術創新能力的判定,使主觀判定納入定量計算的客觀統一的判別軌道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方式。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判主要包含指標集U、評語集V、單因素評價矩陣R、權重分配向量A 四個要素。指標集是以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各種指標為元素所組成的多層指標集合。根據建立的指標體系,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集可以記為:
U={U1,U2,……,Un},n∈(1,2,…)(1)
每個因素又有具體的評價指標子集,因此可以建立指標子集:
Ui={Ui1,Ui2,Ui3……},i∈(1,2,…n)(2)
權重集以各指標對于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為依據,賦予各個權重系數,用來衡量指標的重要程度。權重集根據指標集和子集來建立,即:
A={A1,A2,…,An},n∈(1,2,…),A=1(3)
子集權重為:
Wi={Wi1,Wi2,Wi3…Wij},i∈(1,2,…n),j∈(1,2,…)(4)
評語集是對技術創新能力可能做出的各種評價結果的集合。U的評語集合V建立為:V={v1,v2,…,vn},其中n為評價的等級數量。
對U的每一個指標進行評價可得到單因素評價矩陣:
R=RR…RRR…R…………RR…R,R=(R)(5)
Rij(i=1,2,…,n),表示第j個因素給予評語Vi的隸屬度。
在確定模糊矩陣R和模糊向量A后,可做模糊變化來進行綜合評判:將每個Ui作為一個元素,Bk作為它的單因素評判,構成評判矩陣。通過運算,得到對評價指標子集的綜合評價結果B1,B2,…,Bk,構成了一個評價矩陣B,按照模糊綜合多級評價模型,最后的綜合評價結果為:
C=AB=(c1,c2,…,cn)(6)
由此可得到U所有指標的綜合評判結果。按最大隸屬度原則,Cj取得最大值時所對應的評價等級即為該項目的綜合評價等級。
2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實例
下文以濟南市長清區某高新技術企業為例,對其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為例進行實證分析。為了更好地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本文在山東濟南選擇了部分企業經理人,高校企業管理專家教授和咨詢公司高管,首先對該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具體評價過程如下:
2.1 指標體系的建立首先建立主效率指標集:根據對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因素的分析,綜合地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的各項指標,從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研究與開發、創新組織管理能力、創新生產實施能力、創新營銷能力、創新產出實施能力、創新傾向能力七個方面來構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根據主效率指標集,構建各主效率指標的子效率指標。效率評價指標權重分為兩個層次:各主效率指標權重和每個主效率指標中各子效率評價權重。兩個層次的權重確定均采用專家評估法進行。主效率指標權重由技術創新方面專家、教授及有經驗的經理人綜合評定,以確定各主效率指標權重。子效率指標權重則分別由熟悉不同主效率指標的專家及高新技術企業管理者和經理人綜合評定,確定各子效率指標權重。其綜合評級指標體系如表1。
2.2 三級指標單因素評價建立評判集:各創新因素創新程度采用專家評估法進行評判。首先,將創新程度設定為五個等級:高,較高,平均,較低和低,構成評價等級集合V={V1,V2,V3,V4,V5}={高,較高,平均,較低,低}。通過向集團人事部、企劃部、研發部和車間等部門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96份。對指標集的各指標分別進行模糊綜合評價,我們確定七個子效率單因素評價矩陣,采用加權平均型M(•,+)算子計算可以得出:
B1=W1×R1={0.2727270.4545450.272727}×
0.0937500.2187500.3020830.3229170.0625000.3541670.2916670.2187500.1250000.0104170.1250000.125000 0.1979170.3541670.197917
=(0.220644,0.226326,0.235795,0.241477,0.075758)
同理可以得出:
B2=W2×R2=(0.104651,0.171753,0.404312,0.213905,0.105378)
B3=W3×R3=(0.136143,0.262112,0.327035,0.198159,0.076550)
B4=W4×R4=(0.275752,0.243345,0.239583,0.182581,0.058738)
B5=W5×R5=(0.200388,0.281250,0.268538,0.199506,0.050318)
B6=W6×R6=(0.183732,0.206117,0.248005,0.197473,0.164672)
B7=W7×R7=(0.141304,0.215127,0.221014,0.236413,0.186141)
2.3進行二級模糊綜合評價用以上計算結果可以進行二級模糊綜合評價:
C=A×R={0.104895,0.188811,0.1608392,0.132867,0.153846,
0.132867,0.125874}×(B1,B2,B3,B4,B5,B6,B7)T
=(0.174467,0.228394,0.287591,0.208537,0.101011)
由此可得,此集團技術創新能力模糊綜合評判結果為:效率高17.45%,效率較高22.84%,效率平均水平28.76%,效率較低20.85%,效率低10.10%。按最大隸屬度原則,Cj取得最大值時所對應的效率水平是22.84%,即為此企業目前的效率水平,所以可以得到結論此集團的技術創新能力處于平均水平。
3結論
本文構建了一個能真實反映現階段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二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技術創新能力模糊綜合評價方案。通過實證分析,從中看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基本步驟和方法,進一步驗證了所采用效率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邵春燕.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03):273-275.
[2]趙金秀.提高濟南高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157-158.
[3]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4]許慶瑞.研究、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唐煒,蔣日富,鹿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理論研究綜述[J].科學進步與對策.2007,(05):195-200.
[6]王雪銘,吳瑞明.評價方法的發展與體系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9,(02):35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