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6:06:33
序論:在您撰寫醫學影像科質量控制標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PACS系統;影像設備;圖像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院也在不斷進行著變革。有效提升影像設備的圖像質量,對于提升醫院工作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在醫院數字化發展的今天,這種問題更為嚴重。從目前來看,圖像歸檔與通訊系統( picture arch 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的控制標準,容易出現兼容性差的問題。因此,PACS系統關于影像設備的圖像質量控制是非常關鍵的,本文就對PACS系統影像設備的圖像質量控制進行深入研究。
一、傳統的圖像處理方式存在的問題分析
保存膠片需要提供非常大的空間,而為了有效提升膠片的質量,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可利用的價值,需要有片庫來提供充足的儲存空間,將影像膠片有效保存于此,從而有效提升影像質量。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歸檔”。
然而,隨著人們對圖像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上圖像數量的不斷增大,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這不但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無法有效保證影像的質量。比如說醫院中的常規X射線攝影,其一般采用的是膠片增感屏系統,在其成像時,會存在膠片記錄,需要利用暗室來進行沖洗,而沖洗的過程非常復雜,需要顯影、定影、沖洗、烘干、歸檔等環節,整個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僅如此,膠片庫往往采取的是手工管理的方法,使得管理的效率非常低,大大降低了查詢資料的效率。而在傳遞圖像的過程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效率非常低下,根本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而數量龐大的膠片也讓歸檔工作變得異常復雜,常常會出現錯誤歸檔的問題,膠片也很容易出現損環和變質的問題,這會讓膠片中的信息出現丟失的問題,這讓資料的再次利用非常不便。這些問題都阻礙了相關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PACS系統的優點分析
1、PACS系統能夠非??焖俚卣{閱膠片圖像,醫院中,工作人員能夠通過PACS系統來開展相應的讀片與診斷工作,且能夠實現隨時調閱,這勢必會大大提升其工作效率,從而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膠片傳遞過程中出現丟失問題的幾率。
2、醫院能夠通過利用PACS系統有效開展復合影像診斷,實現多學科的會診,這樣就能夠非常有效地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在這種背景下,醫護人員能夠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務,更好地為患者提供診斷、治療以及護理服務。
3、通過利用PACS系統,醫院各部門之間能夠更好地利用圖像進行交流和互動,這樣就實現了圖像數據的有效共享,能夠滿足醫院工作以及相關教學科研的應用。這樣一來,醫院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4、通過利用PACS系統,傳統的影像科與其他科室的關系得到了有效的改變,其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應用,這樣會對放射學實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其會變得更加專業化,加速行業內的競爭,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促進行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5、PACS系統能夠有效降低膠片的使用率,這大大降低了膠片的開支,同時也有效節約了其他的相關的管理費用,從而打造無膠片的工作環境,在節約資本的前提下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PACS系統關于醫學影像質量控制的設計是一個系統的工作,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考慮。
(一)DICOM信息的修改
主要包括修改patient name、patient sex、pat ient age、pat ient ID / study ID 、orienta tion以及初始窗寬窗位值等。
(二)信息匹配
能對遠程HIS或PACS數據庫進行信息查詢,并且能夠將遠程信息與本地采集到的檢查信息按照一定的條件進行初步比對匹配。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信息不一致的內容,發現與申請信息存在的不足。這樣一來,就能夠更為有效地實現自動化的匹配,有效降低人工的工作量。
(三)采集和發送
醫學影像質量控制子系統在采集到影像設備發送的D ICOM 圖像, 確認影像正常后, 需要將影像發送到DICOM網關, 從而完成正式PACS采集過程。因此醫學影像質量控制子系統需要具備storage/ retrieve的功能, 并且一定是符合D ICOM 標準的。
(四)規范檢查信息
規范檢查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目前來看,很多廠家的影像設備質量千差萬別,這也帶來了設備影像形成的DICOM信息內容參差不齊,沒有形成規范的體系。不僅如此,廠家在設定發送規則時,也是各有不同。例如,在某一個設備中,一個圖像在被檢查時,會被分成不同的多個Study InstanceUID來進行發送。而通過利用IQCS提供的有效的規范檢查功能,能夠將相同檢查但Study InstanceU ID不同的圖像合并在一起,從而有效避免在經過DICOM網關采集時被認為是不同檢查。
(五)管理功能
要能夠實現定時定點對科室檢查的陽性率、工作量等進行統計。在此過程中,應該做到自動提示。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保證科室診斷工作的質量,提升其標準化水平。
結語:本文通過對醫學影像質量控制系統進行細致的研究,分析采集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問題。通過深入分析PACS系統的優點,然后根據其特點進一步完善相應的環節,實現在最快的時間內有效發現錯誤的影響或者那些質量不達標的影響,然而更快的進行修改和完善,這樣就能夠更好地提升PACS系統的質量,有效保證影像質量,為相關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振濤.基于原有PACS/RIS系統的醫院影像平臺的實現[J].中國醫療設備,2011年07期
關鍵詞醫學影像科;CR;質量管理;控制方式
CR在醫學影像科應用中起到突出的作用,考慮到應用形式以及準則要求,相關工作人員要對CR進行分析和了解,合理應用該系統。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應用,在后續落實過程中必須以醫學影像為基礎,突出其最大化作用。相關工作人員要重視質量管理和控制方式,以管理細則為基礎,明確控制方式,按照后續管理要求進行,進而達到理想的應用優勢。
CR的特點
根據X射線應用要求,在后續落實和應用過程中要對信息技術形式進行分析,信息技術逐漸普及,醫學影像技術也進入數字醫學時代。在實踐階段,醫護人員對圖像進行詳細的觀察,對射線種類進行評估和分析。計算機X線斷層成像、數字化X線成像斷層采集數據三維顯示觀察重疊像等成像機制比較特殊,要做好記錄工作,根據顯示標準對媒介進行分析。以X線信息激光掃描裝置為例,除了進行電信號的轉化設計,還需要對轉換器和圖像成像機制進行評估,對圖像進行處理后傳輸到PACS或記錄于膠片上。
CR的質量管理
以CR管理形式為例,在實踐階段,相關工作人員要重視,按照管理要求進行落實。以下將對CR的質量管理進行分析。確定管理制度:相關工作人員要確定管理制度,成立質量管理和控制小組。除了進行常規性X線攝影操作之外,還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流程,以管理指標和操作程序為例,采用科學的制度,按照制度管理要求落實。CR機房操作包括設備的開關程序、患者錄入標準以及掃描程序等,如何做好圖像處理工作是關鍵所在,根據圖像傳輸和膠片打印格式的要求,操作人員要嚴格落實。管理措施要恰當,管理模式既要嚴謹科學,又要切實可行。確保機器處于安全的工作狀態,堅持廢片分析討論制度,以便吸取經驗教訓[1]。提升技術人員綜合能力: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對整體管理起到突出的作用,同時技術人員和的素質和技能也是先決條件。操作CR的技術人員要具備專業思想和高度的責任心,根據專業基礎準則要求做好具體管理工作。經過系統的培訓和管理后,專業技術人員要做好選拔工作,經過長時間的培訓和指導后才能上崗工作。在崗工作人員要保持穩定性,避免頻繁更換,掌握自身工作準則后,按照流程要求進行實踐[2]。做好CR設備維護和保養:CR系統以計算機控制模式為基礎,考慮到影像處理設備以及準則要求,必須按照常規程序進行操作和落實,保證設備穩定運轉。專業工程師要對其定期進行保養、維護和檢修。臨床科室中,相關工作人員負責日常操作和日常保養。另外保養工作也起到重要作用,不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做好記錄工作,按照檢修和保養記錄做好后續控制工作。此外CR對環境有嚴格的要求,溫度和濕度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溫度18~25℃,濕度30%~60%。IP板保養:IP板是CR成像的關鍵所在,在信息系統后續管理和監測過程中要做好環節建設和處理工作。以載體為基礎,除了做好記錄工作外,也要重視IP板處理工作。以載體為例,其價格比較昂貴,重復使用會出現磨損現象,因此在反復利用階段要做好選擇和落實工作,避免受到污染和劃傷,衍生其他不良情況。工作人員要定期對IP板進行清洗和修復,在應用過程中要求輕拿輕放,避免出現重復利用的不合理現象[3]。
醫學影像科CR的質量控制方式
以醫學影像科管理模式為基礎,在后續利用階段,基于其應用模式的特殊性,在控制過程中要突出其最大化優勢,避免出現質量控制不合理的現象。以下將對醫學影像科CR的質量控制方式進行分析.攝影前準備工作:以攝影工作體系為例,在后續落實過程中,針對其應用優勢,要按照準則要求進行落實,以避免出現管理不當等現象。必須做好攝影前準備工作,前臺工作人員要登記,做好影像選擇工作,提前對患者信息和基本資料進行錄入,避免出現重復或者錯誤的現象。按照設定要求,技術人員要對患者的進行標準設定,移動患者時保證動作輕柔,迅速、及時成像。投照過程中去掉患者檢查部位的各種物品,避免對成像結果產生影響,同時做好左右標記的擺放工作,根據攝影部位選擇合適的中心點和焦片距離。為了提升圖像清晰度,避免出現失真的現象,必須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按照流程要求進行。選擇曝光條件:良好的曝光條件是CR圖像質量的基本保證,CR系統攝影條件范圍比較大,曝光條件比較大,可以通過后期處理完成。如果曝光劑量增加或者減少都會直接影響正常結果,甚至耽誤后期評判,因此在質量管理過程中要做好基礎管理工作。如果影像管理存在難度大或者應用不合理的現象,必然會后續管理產生影響。因此在具體管理過程中需要掌握最佳投影條件,將其做成表格,貼在操作室墻上。在工作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曝光條件,不能盲目進行處理,進而出現處理難度大的現象[4]。IP板的傳送:IP板的傳送是計算機X線攝影的重要組成部分,考慮到應用準則以及管理機制的具體要求,有時會出現已投照暗盒與申請單相互混錯的現象,為此我們制訂了IP板傳送規定,嚴格要求機房的技術人員對已投照暗盒一定要向該暗盒患者申請,將其傳送到工作站,根據申請單傳送格局和準則要求,申請階段要標明暗盒號碼,在傳送過程中避免出現錯亂的現象。只有保證號碼分析明確,才能對各類醫療差錯進行比較,按照準則要求進行控制和管理。圖像后處理:CR工作獲得數字化影像信息,以診斷模式為基礎,要適當調節窗口、窗位等參數。以圖像對比度為基礎,以按照影像的最佳顯示模式為主,根據工作站配備模式和要求進行應用。此外需要認真審視申請單,結合患者攝影部位的不同現象對圖像做處理。要保證層次豐富,根據對比度以及圖像處理模式要求和技師進行互動和溝通,如果出現異常情況,盡快處理,保證圖像符合標準,避免出現廢片[5]。質量監督管理:圖像打印前,要做好激光打印工作,按照調試模式和校準機制要求,必須提前確定一個最佳標準,將其作為調整的質控標準。以圖像資料為基礎,壓縮儲存過程中能避免信息丟失。根據數字化圖像存儲和檢索優勢,定期進行技術評比。以圖像數字存儲質量監督管理為例,科室需要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各方面的檢查和管理。每個月隨機對資料進行檢查和評估,按照要求進行應用。按標準評選出優、良、中、差,并與獎金分配掛鉤,以督促圖像質量的提高和穩定。根據醫學影像科CR應用要求,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從實際情況入手,做好質量檢查工作。技師和醫師之間要保持溝通,對個案進行處理。為了提升其應用優勢,要對工作人員進行指導,提升其綜合能力。放射醫師的診斷能力對CR管理起到重要作用,為了避免出現護理差錯或者其他問題,要按照控制機制要求進行落實,提升質量控制優勢,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森法.影像科管理中的質量控制與保證[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13(23):121-122.
[2]時維東.中小型醫院影像科質量管理的實踐與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273-275.
[3]何伯圣.基于PACS/RIS的放射科質量控制方法的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13(10):1207-1209.
[4]譚少慶.醫學影像科CR的質量管理與質量控制[J].醫療裝備,2016,17(9):54-55.
作者:蘇漢新 馬少群 劉培成
我院醫學影像科于2005年9月創建了小型PACS系統,經過近6年的應用,對科室的目標管理、質量控制、學科發展、臨床教學、人員培訓等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現結合使用該系統的體驗,探討醫學影像科開發小型PACS系統的設計和應用價值。
材料與方法
1、硬件配置
(1)X線機:日本島津XHD-150型、日本島津MUX-100G、德國西門子MOBILETT II、匈牙利NEODIAG-NOMAX等;
(2) CT機:美國GE BSD Elite Select 16排螺旋CT診斷系統、德國西門子Somatom AR.C 全身CT機;
(3) CR系統:美國柯達850系統;
(4) 骨密度儀:美國RA OsteoGram;
(5) 激光相機:美國Kodak DryView 8900、5800各一臺;
(6) 服務器:Dell .Jc XP Pro SimpChn 082;
(7) 醫學影像工作站:4套。每套包含:計算機1部、2個專業液晶顯示器(一個用于圖像顯示,一個用于書寫診斷報告)和一個激光打印機。
2、軟件配置
(1) 操作系統:Windows XP Professional;
(2) 開發軟件:川大職能軟件公司研發的Esaywork;
3、PACS系統組成結構
我院創建的是局部開放式PACS,僅是服務于醫學影像科的局域網。其設計、布局主要根據科室具體工作實際、現有設備配置來定。主干網為以DICOM 3.0為接口的24口網絡交換機連接各個信息點,直接連接到CT機、CR系統、骨密度儀、激光相機、服務器、及4套醫學影像工作站上,實現影像信息共享。
4、硬件拓展
醫院發展后,如果再引進DSA、MRI等大型現代影像設備,該系統也備有預留接口和相應鏈接軟件,以實現大影像的綜合兼容目標。
結果
我院PACS系統創建后,普通X線檢查、CT、骨密度測定等醫學影像工作可在PACS下一一展開。各類設備的圖像進行采集、儲存、傳輸、顯示,都是嚴格遵循醫學影像數字影像通訊DICOM 3.0標準進行的,從而保證各類信息傳遞的順利暢通。
圖像的調取是通過各個工作站與服務器之間進行,各個工作站之間相互獨立、互不干擾,但彼此間圖像資料、診斷信息則是共享的。影像科醫師能在各自的工作站上進行閱片分析、圖像比較、影像診斷、報告書寫、文字處理、信息查詢及膠片打印等系列工作。
圖像的儲存可以CD、DVD及硬盤等介質形式選擇性的進行,以達到保存目的,以便多年以后提取、查閱。
通過這幾年的使用,該系統運行穩定,故障率低,體現了設計理念中的系統結構簡單、性能穩定、操作方便、設置靈活及可擴性強等特點,為今后建立全院性信息管理系統(HIS)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討論
PACS是基于數字成像技術、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旨在全面解決圖像的獲取、存檔、傳輸、顯示及處理的綜合系統。PACS系統可將各類醫學影像設備產生的醫學圖像以數字的形式存放在圖像庫中,用計算機實現圖像的存取。建立PACS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影像資源的信息化、共享化,使醫務人員能夠方便、完整地獲取影像資料,并利用這些資源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應用PACS的優點:
(1)操作簡單、方便,獲取圖像快捷,工作效率高;
(2)圖像處理功能強大,病變顯示變得容易,減少疾病漏診率;
(3)利于圖像調閱及查詢,可進行影像資料的長期保存;
(4)實現圖像傳輸,利于教學、科研及遠程會診,達到資源共享;
(5)利于科室管理、質量控制,使醫學影像科工作流程科學、合理、簡潔;
使用PACS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防止計算機病毒侵襲:表現使在用U盤等介質進行拷貝圖像;
(2)計算機自身運行不穩定,造成死機,影響工作;
【摘要】 目的 通過對本院數字影像的質量進行分析, 了解本院數字影像的質量。方法 自本院影像科數據庫中隨機抽取的1 000張胸部數字影像、500張腰椎數字影像、500張膝關節數字影像,對其影像質量進行評定分析。結果 2 000張數字影像中,甲級片1 466張,平均甲級片率為73.3%。結論 本院數字影像的質量較高。
【關鍵詞】 數字影像; 質量控制;質量保證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gital imaging by analyzing the films that taken in our hospital.Methods The data were randomly collected from database of our department for quality assessment, which included the films of chest (1 000 pieces), of lumbar (500), and of knee (500). Results In a total of 2 000 films, 1 466 were classified as class-A film, accounting for 73.3%.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the X-ray films taken in our hospital is relatively good.
[KEY WORDS]Digital imaging;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assurance
DR數字影像,是在CR基礎上發展而來,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是X線攝影化時代的飛躍。它采用平板探測器(成像板)將X線影像直接轉化為數字影像,經工作站處理后,發送到PACS系統,供醫生診斷、會診、打印報告等[2]。我院自2006年以來,引進德國西門子公司Axxioom Arislos FX和MX型DR和飛利浦公司Optimus 65型DR各兩臺,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將其影像質量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來源
自我院影像科數據庫中隨機抽取胸部數字影像1 000張、腰椎數字影像500張以及膝關節數字影像500張,共計2 000張數字影像。
1.2 檢查方法
本文數字影像均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Axioom Arislos FX和MX型DR和荷蘭飛利浦Oplimus 65型DR攝取,采用AGFA D5503型干式激光打印機打印。
1.3 數字影像分級評定標準
依據中華放射學會1999年全國放射學會頒布的等級標準,分為甲、乙、丙、丁等4級[1]。
2 結果
胸部數字影像1 000張中,甲級片791張,占79.1%;乙級片187張,占18.7%;丙級片22張,占2.2%。腰椎數字影像500張中,甲級片310張,占62.0%;乙級片175張,占35.0%;丙級片12張,占2.4%;丁級片3張,占0.6%。膝關節數字影像500張,其中甲級片365張,占73.0%;乙級片135張,占27.0%;無丙級片及丁級片。本文總甲級片率為73.3%,乙級片率為24.8%,丙級片率為1.7%,丁級片率為0.2%。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院數字影像的質量較高。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應采取一些措施對我院數字影像質量進行控制,以進一步提高我院數字影像的質量。
3.1 數字影像的工作原理
數字影像的工作原理是在專用計算機控制下,直接讀取感應介質記錄X線影像的信息。
3.2 影響數字影像質量的因素
數字攝影的優劣與機器的性能和設備參數的穩定性有關,除普通X線設備共有的X線管焦點大小、機器結構的精度等因素影響圖像質量外,矩陣大小、圖像基礎模糊度、位深噪聲等也影響圖像質量。
另外,攝影設置、曝光的最佳時機以及與病人的溝通情況,均可影響數字影像質量。例如:本組造成丙級、丁級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病人不合作,造成攝影的不正確和曝光時機把握不好所致。
數字影像的后處理技術的正確應用直接關系到數字影像的最終質量。例如:數字影像的密度、對比度、噪聲、灰霧度等重要參數的設置與調節對影像質量保證影響較大。
3.3 提高數字影像質量的措施
3.3.1 應加強數字成像系統日常維護和保養
數字成像系統屬于高集成度、高技術含量設備,維護和保養的好壞對機器能否正常使用起著關鍵性作用。數字成像系統應定期檢測校準。由于環境污染,每天有不少灰塵隨設備散熱系統的空氣流動進入設備表面和內部,應定期清潔,保證原件正常工作。
3.3.2 應提高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與操作技能
技術人員自身業務素質、業務水平與數字影像的質量控制、質量管理密不可分,因此應建立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制定嚴格的DR操作常規,加強對技師的業務培訓和自身業務素質的培養。這樣才能保證技術人員按常規進行操作,從而保證圖像的質量。
3.3.3 應正確應用數字影像的后處理技術
這對提高影像質量也非常重要[2,3]。故技術人員需經常與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廠家專業人員進行溝通,以獲取更多的實踐經驗,促使他們開發更好的后處理技術軟件,保證數字影像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3.3.4 影像的輸出應與激光打印機相互匹配
我院使用打印機多為AGFA干式激光打印機,長時間應用易使熱鼓表面污染、部件受損,故應經常保養維護,保證打印機的良好運轉。
3.3.5 應制定嚴格的質量評價標準
包括工作流程、設置標準、圖像標記規范、窗寬窗位的設置等。同時,期待我國醫學影像界對數字影像新的權威性評價標準盡早問世,從而保證數字影像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總之,只有對數字影像系統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與管理,才能保證獲得最佳的數字影像效果。
【參考文獻】
1]燕樹林. 醫學放射診斷影像質量控制與管理[M]. 杭州:浙江醫學技術出版社, 2001:51-72.
[2]徐文堅. 醫學影像數字化進展與挑戰[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6, 42(4):238-288.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模式;醫工融合
20世紀以來,隨著國內外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及信息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數字X線攝影、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以及超聲等先進醫學影像設備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影像技術學科內涵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隨著醫學影像設備不斷更新,軟硬件不斷升級,諸多新業務、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推動著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乃至整個醫療行業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F代醫學影像技術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決定了合格的影像技術人才必須具備操作各種影像設備的能力,掌握醫學圖像的后處理技術(如各種圖像重建技術、手術引導技術等)、信息技術(如PACS、遠程放射學等)、綜合圖像技術(如功能圖像與解剖圖像、CT與MRI、超聲與X線影像的融合)等;學生必須具有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及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學科綜合背景知識;具有掌握本學科國內外學術發展動態和獨立科學思維能力;具有在本學科探索與創新,獨立從事科研、教學或擔任專業技術工作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溝通技巧,善于處理與患者及家屬與臨床其他學科人員關系;具有不斷自我學習、更新知識結構、適應新技術要求的能力。結合學校特色及地方衛生事業需求,部分院校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及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與實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徐州醫科大學提出了“走理工醫結合之路,培養復合型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辦學理念[1],泰山醫學院推行了“三型”人才培養體系[2],吉林醫藥學院強調對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實踐能力的培養[3],天津醫科大學構建了“三全”人才培養實施體系[4]。
1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問題
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目錄中,在醫學技術類下增設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代碼:101003)。截至2018年,全國開設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109所。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飛速發展同樣帶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醫工交叉融合度不夠、課程體系特色性不夠彰顯、教學形式單一、實驗條件不足。
1.1醫工交叉融合度不夠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基于現代醫學對高端醫學影像設備應用、管理及維護人才上的需求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醫學分支學科。在“精準醫療”“大數據”“影像導航”等逐步取代傳統醫學影像概念的今天,專業要培養的是“懂原理、精應用、有發展”的復合型應用人才。而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忽視了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理學學位的現狀,臨床醫學與理學學時配比不合理,醫工結合教育出現漏洞,醫學與理工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充分協調[5]。
1.2課程體系特色性不夠彰顯
課程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基本途徑。為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專業基本要求、辦學標準、辦學條件有了明確的規定。由于許多院校創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時間較短,文化積淀不夠深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建設或基于原有醫學影像學專業基礎、或基于國家專業標準,應用型、特色性不夠明顯。
1.3教學形式單一
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中,大部分院校仍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單一的教學模式。從臨床醫學、解剖學、斷層解剖,到醫學影像技術和設備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導致教學效率降低。1.4實驗條件不足醫學影像技術實踐載體是價格昂貴的大型影像設備,這些給普通院校的實踐教學條件配置帶來很大的困難。全國開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院校,通常先集中理論教學、校內仿真模擬,最后借助附屬醫院開展實踐教學,理實分離、校內實踐學時少往往是大部分院校的辦學現象。
2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面對高端醫學影像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為培養“懂原理、精應用、有發展”的影像技術專業人才,解決“醫工融合、理實融合、校企醫融合”等難題,探索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人文素養并舉的“三位一體、四早引領、五方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醫工結合校企醫合作運行機制,促進學生素質、知識和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叭灰惑w”指校、企、醫三方融合,共同設計具有時代前沿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同打造實踐平臺、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八脑缫I”指醫學影像技術職業生涯早規劃、角色早體驗、能力早實踐、素養早培育,將職業理想浸潤到整個教學實踐過程?!拔宸截炌ā敝福豪韺嵢诤县炌?、解剖與影像貫通、學業與行業標準貫通、醫工融合貫通、人文與專業技術貫通。通過構建虛實結合的實踐教學條件,完成理實貫通及解剖與影像的貫通融合;通過重構教學內容,完成學業與行業標準貫通及醫工融合貫通;通過改革教學模式,實現能力遞進及人文與專業技術融合貫通,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
3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3.1構建醫工融合課程體系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指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觀問題,解決的卻是戰略大問題”。課程體系建設是學生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水平培養的重要保障。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以“實踐與人文”并重為課程體系的主要價值取向,以“行業需求”為課程設計的基本準則,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目標,重構“醫工融合”課程體系。隨著影像設備在醫學活動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設備的智能化水平不斷上升,像質量控制管理的研究已引起世界范圍內的相關從業人員的高度關注[6]。但目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針對設備質控能力的培養的重視度還不夠,影像設備技術人員對高端影像設備的應用能力亟待加強。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對接專業質量國家標準,設置傳統公共課程、基礎課程外,為打造專業特色,結合高端影像技術人才市場需求,以典型醫學影像技術設備(CT、MRI、超聲、核醫學)為載體,進行核心課程的系統化整合,從課程設置、教材、實踐等方面強調質量控制與檢測的能力培養。具體內容主要有:(1)增加電子基礎類學時,增加AI技術的醫學應用、智能醫學影像等課程的設置。(2)強調醫工知識的融合,將影像設備原理與技術應用課程“復合”,開設“醫學影像技術及設備”系列課程。(3)加大特色能力培養,建設“質量控制與檢測”課程體系,建立實踐課程資源,融入專業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課程的設置見表1。
3.2推進三結合教學模式
大學作為國家的核心社會機構,人才培養強調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知識社會的深入推進改變了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使命,以及課程與教學的形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7]。近年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成為了各學校提升教學質量的熱點。以問題為基礎(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學方法、以病例為基礎的(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方法、基于團隊的學習(Team-basedlearning)和任務型教學(Task-basedlearning)的TBL教學法、翻轉課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model,FCM)、混合式學習(Blendedlearning,BL)、微課、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等一系列教學模式和方法推陳出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逐步被認可。順應國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建設目標和要求,推進信息化教學,特別是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醫學影像技術教育內容的深度融合,建立“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促進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改革,形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虛擬和現實相結合、自主學習和教師教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構建“知識-情境-交互-體驗-反思”的深度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爸R”以融合線上和線下教學為一體,線上構建課程平臺,線下采用混合式學習模式,進行知識的傳授;“情境”以醫學影像實訓中心模擬醫院科室場景為要點,構建設備、環境、防護要求、文化等沉浸式實訓環境,使學生感知影像技師的真實工作場景;“交互”以線上虛擬實訓中心及線下虛擬仿真實訓平臺(人體解剖虛擬平臺、斷層成像虛擬平臺、醫學影像診斷虛擬平臺、影像設備原理虛擬平臺)為載體,借助信息化技術,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體驗”以真實的醫學影像設備為對象,借助現有的醫學影像設備,著重強調學生操作規范及設備質量控制與檢測能力;“反思”以改革考核方式與評獎,將理論考核、實踐考核、技能大賽和課程設計等為驗證方式,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3.3打造醫教產教研教賽教四結合平臺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要求極高的專業。應用型院校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排在首位。與傳統的“學徒式”動手能力培養不同,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需要能融入行業、精通標準、善于應用、熟悉研發,搭建集教學、科研、競賽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尤為重要。上海健康醫學院借助上海市一流本科引領計劃項目,開展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實踐教學平臺的整體設計,搭建醫教、產教、研教、賽教四結合平臺。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緊密結合醫院(企業)崗位工作情境、操作指南、職業標準,打造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醫學影像虛擬實訓中心,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以虛擬軟件和實體設備為載體,形成沉浸式教學環境,完成實踐技能的初步培養;建成由附屬醫院和知名三甲醫院的同質化校外實踐基地,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實施,完成實踐技能的提升;全國影像技能大賽的組織與參與,與醫院、企業合作建立緊密對接行業發展現狀的“醫教聯合體”,提升專業教學的時代特征性、適用性、科學性、先進性,完成實踐技能提升成效的檢驗;借助上海市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科研與教研的常態化開展,完成實踐技能的創新與再現,提升實踐教學的效度與信度。
4結論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醫學教育領域創辦時間短、理工醫多學科交叉的專業,人才培養任重道遠,需要在專業定位、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等方面不斷探索和明確,以滿足社會的高端復合型影像技術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闞仁建,劉.醫學影像技術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徐州醫科大學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0):24-26.
[2]宋莉,王曉艷,車琳琳,等.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途徑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2):9-10.
[3]劉國浩,楊娜,劉虎,等.應用型院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重慶醫學,2017,46(7):992-994.
[4]潘玉梅,張雪君,于春水,等.立德樹人背景下醫技類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研究———以天津醫科大學醫學影像技術本科生培養為例[J].醫學教育管理,2020,6(1):24-27.
[5]耿左軍,閆樂卡,秦瑞平,等.本科人才培養定位的研究與實踐———以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132-135.
[6]陳自謙.大型醫學影像設備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醫療設備,2018,33(10):1-6.
近20年來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各種影像設備的不斷更新和信息化技術的大量應用,醫學影像在醫療實踐中的地位和影響日益提高,醫學影像科正在發展壯大,包羅萬象,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科室”。內涵是醫學影像學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學科建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建設如果缺乏內涵,就會缺少外延,失去生命力,抓內涵建設最終能促進科室的良性發展,有效地提高醫學影像學科的核心競爭力。本文針對醫學影像科目前存在的問題,僅就如何加強學科的內涵建設提出幾點想法。
1 學科內涵建設,人才是根本
人才是學科發展的的最根本因素,也是學科內涵建設的重頭戲[1]。人才的培養應該采取兩條腿走路,一是引進高層次人才,二是加強在職人員繼續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通過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習,更新和提高醫務人員的知識層次,培養其綜合素質和能力。在科室管理工作中,應正確處理專業工作中“?!迸c“廣”的關系。本著“人本”思想,在安排工作人員掌握所有的檢查手段及診斷知識的前提下,要根據專業有所側重,這樣才能融合各種技術和知識,成為具有橫向知識結構的專門人才,成為一名真正的醫學影像科醫生[2]。同時鼓勵在職人員通過自學考試等方式來提高學歷,充分發揮老同志和中、高級職稱人員的傳、幫、帶作用,盡可能地縮短年輕同志的培訓時間,促使年輕的專業技術人員早日成才,不斷地提升科室的學術水平、學術地位,從而有力支持和促進醫院各臨床專業的發展,充分體現醫學影像為臨床、為病人服務的宗旨。只有這樣才能使醫學影像學科在醫院發展中占據有利位置。
2 學科內涵建設,素質是保證
科室專業技術人員文化和業務素質是搞好科室內涵建設的保證。沒有一支高素質的隊伍,再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先進設備也無法發揮作用[1]。受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各行各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醫學影像科也不例外。要使工作人員具備良好的思想作風,高尚的職業道德,具備愛崗敬業精神,推行“人本管理”是有效地辦法。要通過各種具有人情味的措施和“以科為榮,愛科如家”的實踐,提高工作人員的自我管理水平,讓工作人員充分發揮自已的長處,克服自身不足,以各種知識充實自我,完善自我,找到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最佳結合點,最終使個人的目標和科室的目標達到和諧一致,使他們能在崗位上精力旺盛、干勁十足的工作,從而使科室管理輕松自如。加強業務素質,首先要堅持以職責制度規章化、常規操作規范化、質量控制標準化為基礎。要求年輕人全面掌握醫學影像技術,對中、高級職稱的人員相對固定在他本人有較強能力的某一崗位上,發揮其核心骨干作用。堅持通過評片制度、診斷報告審簽制度,通過加強橫向聯系,堅持隨訪制度等多種渠道,提高醫學影像科的整體診斷水平。
3 學科內涵建設,質量是基礎
醫院從事的是一種高風險的事業,醫療過程中稍有偏差,就會對生命造成危害[3]。因此對于醫療工作來說,質量就是生命。醫學影像科作為醫技科室,處在臨床二線,醫學影像科的基本職責是得到清晰的醫學圖象、準確合理地提出診斷報告并有效地將報告交給患者本人、家屬或指定的人員。醫學影像科的服務對象既要面向臨床科室又要面向病人,既要面向醫院又要面向社會,工作質量影響范圍大。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常規是提高工作質量最基本的措施,要使醫學影像科每個工作人員都意識到:規章制度是我們行醫的規矩,它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通過一個個血的教訓換來的,只有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才能保證醫療質量。醫技人員應認清各自的職責,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防止因違反操作規程而導致責任事故發生。工作中做到在登記編號預約時查,檢查時查,發報告時查,要對姓名、對性別、對年齡、對臨床癥狀體征與申請檢查部位是否相符、對造影病人是否有造影劑過敏試驗陰性記錄,對申請部位與實際檢查部位是否相符,發現問題及時與臨床醫師聯系,協調解決。堅持集體閱片制度,加強對影像資料及其它醫療文書的管理。同時要不斷提高醫技人員的業務水平,減少漏診、誤診,打牢保證醫療質量的基礎。更要在業務建設中堅持以職責制度規章化、常規操作規范化、質量控制標準化為基礎,才能全面提高診療質量。
4 學科內涵建設,服務是核心
在醫學影像科進行的所有檢查和治療,直至檢查報告送到患者手中,醫技人員與患者接觸較少。有同志認為優質服務在醫學影像科可有可無,只要把片子照好就行。服務是醫療行業固有的基本性質之一,科學內涵建設強調的質量,對于社會來講主要是醫療服務質量,服務是學科內涵建設不可忽視的業務職能要素,服務精心對于醫療服務整體質量的影響與醫術精湛的影響同樣巨大,直接影響患者對學科的形象以及對醫院整體質量的感受和判斷[4]。醫學影像科的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應該包括兩個服務理念:一是以優質技術服務于臨床患者,二是以優質技術服務于臨床科室。醫學影像科集中了醫院大部分高價值醫療設備,工作上雖然不象臨床一線直接治療病人,但我們是醫院的一個窗口,任務就是為臨床提供合格的影像資料和有價值的診斷報告,工作的目的就是讓臨床滿意、患者放心。工作中要以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突破口,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努力提高醫療技術和服務保障水平。在“一切為了病人,為了病人一切,為了一切病人”的服務宗旨指導下,想盡千方百計提高影像檢查的及時性,準確性,盡力為患者、為臨床提供方便。
總之,通過加強在醫學影像科的內涵建設,促進科室全面建設工作的開展,就是要讓醫學影像科的不均衡的工作任務、眾多的大型設備、相對較多的亞專業等諸多因素達到合理調配。緊跟國內外先進技術,重視內涵建設在科室建設中的作用,創建學習型科室,建立科室特色,促進醫學影像科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惠毅,談 笑.論檢驗學科的內涵建設與發展[J].臨床檢驗雜志,2002,20(特刊):118-119.
[2] 徐 偉,馮代群,易繼權.加強“人本管理”,促進放射科工作的全面進步[J].現代醫藥衛生,2008,23(4):610-611.
[關鍵詞] 醫學; 影像技術; 規范化; 建設
[中圖分類號] R4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89-02
隨著醫學基礎理論、信息科學、醫用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醫學影像設備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不斷拓展新的領域,并向廣深發展。我國地域遼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不同醫院的醫學影像技術設備和水平有較大差異,即使在同一醫院也可能使用多種型號的檢查設備。同時影像設備使用是各自為政、相互否定、互相對立,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是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根源之一。而醫學影像技術與臨床學科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也應不斷完善規范化建設,達到診斷治療的要求。要真正做好醫學影像技術規范化建設工作,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領導重視,提高認識
首先必須使規范化工作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認同,使各級領導認識到規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嚴肅性,對該項工作給予充分重視和支持,使工作順利地開展起來。同時做到責任到人,在具體工作中認真做到定人定崗定責任,這樣只要出現問題就可由相關人員具體負責解決處理。
2 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抓好落實
首先按照國家《執業醫師法》、《護士管理法》、衛生部《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應用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有關條例,要求各級各類從事影像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對于新進人員要求具備一定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及時申報重點培訓各類專業許可證,參加有關國家級考試考核,持證后方可正式上崗。各影像科都應有完備的醫療設備質量管理制度、監督機制、故障應急預案、維修檔案等質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學化、有章可循。設備保養制度、設備維修申請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墻,并抓好落實。對各項檢查的原則、步驟、方法、程序、結果、照片質量、報告書寫規范、發放報告流程、復查流程等等影像檢查進行質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達到改善影像人員的專業水平,規范各影像檢查的標準化流程以
及影像科的科學化管理之目的[1]。
3 加強技術人才的素質建設
眾所周知,醫學的發展是以醫學設備的發展為前提的。站在現代醫學影像學知識及技術飛速發展的高度,深刻理解醫學、工程學和技術學的多元結合是當今醫學影像學迅速發展的重要保障?,F代醫學影像學科應以醫師為主,高素質的專業群體,加上各專業合理的梯隊建設是未來科室發達興旺的根本。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參加各種在職培訓學習、進修深造、遠程醫學教育網絡、專業學術活動等,重點學習與普遍性學習相結合,必要時外派技術骨干到國內外強勢學科進行重點學習,視情況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院授課,進行普遍性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去適應,才能進一步進行應用和開發,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設備。加強培訓,持證上崗。通過學習提高全體醫、技、護人員對影像工作的認識,從科學角度來看待該項工作。堅持人才是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培養與引進并重,加速培養年輕的后備力量,按照國際慣例進行不同等級醫師、工程師、技師的規范化培養,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不斷優化影像系統的人才隊伍結構,增大碩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結構合理。如本系統無合適人選,寧可從國內外公開招聘,千萬不可遷就某個人或局部利益,否則定會阻礙學科發展,甚至對學科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2]。當然還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公民道德、素質教育為核心,不斷探索和拓展醫師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努力實現醫師思想政治素質的不斷提高。
4 合理使用設備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費用達到快而準確地診斷疾病為目的,為患者盡量減少負擔,充分利用先進設備。在影像學領域內各項檢查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借鑒性,要在應用上盡量做到刪繁就簡,互相補充,這樣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診斷水平。同時醫生應如何合理使用這些高科技設備,既能準確及時地診斷病情,又能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這就必須依據實際情況,掌握各種設備的優缺點,在一定范圍內合理地使用各項影像設備,提高圖像質量。
5 明確工作流程
扣緊從接診到發報告的每個環節,盡量縮短各環節的耗時,利用信息的傳遞,使每個環節運作流暢。同時對當日工作量、各機房工作量等進行統計,使各影像設備得到更好的發揮。
6 完善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
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書的格式是一種形式,它反映的內容必須要符合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要求??v觀目前國內外的診斷報告書,形式各種各樣,大小與繁簡程度也不一致。這就要求醫學影像科室人員要通過審閱病歷,了解病情,全面觀察,系統分析,結合臨床進行鑒別、對照、綜合,按照規范化的基本格式寫出報告做出結論。
7 加強規范化防護
首先應健全防護管理機構及工作人員防護檔案,在勞保、休假上給予照顧,落實責任、常抓不懈[3]。要熟悉設備的性能,掌握設備操作規程和防護知識,堅持使用最優化的原則[4],購置鉛圍脖、鉛圍裙,添置鉛帽、鉛眼鏡及各種必備的防護用品,對于工作間無鉛門的及時給予安裝,各檢查門前增加電離輻射標志,各機房門外增添有文字注釋的工作指示燈,并和設備聯動。盡量減少患者和自己不必要地照射。對每一患者的治療總劑量、治療次數和重要器官的劑量進行監控;攝片時,對受照部位的面積應嚴格控制在僅大于膠片(或電子暗盒)面積的10%范圍內,并使用濾板[5]。對同位素室核醫學科放射源實行嚴格進貨,嚴格保管,嚴格登記,對放射廢棄物嚴格按規定處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8 討論
醫學影像學對臨床醫學的發展及臨床工作的開展都是舉足重輕的,重視其建設與發展,必將對臨床醫學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我們應該本著“以患者為本”的原則,重視各個環節的工作,盡快把醫學影像技術工作納入規范化管理的軌道上來,使醫院的資源合理利用、接近并達到國際標準,必將對臨床醫學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為讓更多的百姓受益創造條件,為醫院的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戴建平,祁吉. 醫院管理學(醫學影像管理分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67-108.
[2] 劉玉清,醫學影像學發展方向和學科探討[J]. 醫學文選,2002,2(1):2-3.
[3] 段閔江,張壽清,王咨士. 加強醫院放射衛生防護規范化管理的做法[J]. 預防醫學雜志,2006,2(24):53.
[4] 張太生. X線使用最優化問題[J]. 實用醫技雜志,199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