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理環境保護論文范文

      時間:2022-07-17 13:22:29

      序論:在您撰寫地理環境保護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地理環境保護論文

      第1篇

      要想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更好的保護環境,首要的在施工前確定環境保護的目標,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體系,加強環境保護的管理力度。施工企業在施工的過程中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做好施工區域的環境保護,盡量減少對周邊環境的破壞,維持植被的現狀,避免施工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積極開展塵、毒、噪音的治理,合理的排放生活廢水和施工廢水,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活動對周邊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施工之前,施工部門需要建立一個項目經理領導、生產經理管理、各部門參與的環境保護體系。工程管理部門需要提前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方案,解決環境污染相關的技術問題,實施和監督其他部門對環境保護的工作,減少項目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質量安全部門需要實時監督各部門環保工作的落實,阻止和糾正不符合規定的施工工作;其他部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部門人員進行環境保護的培訓和考核,避免環境污染事故的產生。

      2環境保護措施

      2.1保護空氣質量

      在水利水電施工過程中降低對大氣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幾點措施:一是減少開挖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工程開挖施工中,盡量采取鑿裂法施工方式,降低產塵率;鉆機安裝除塵裝置,減少粉塵;鑿裂和鉆孔施工盡量采取濕法作業。二是水泥、粉煤灰的防泄漏措施,在水泥、粉煤灰的裝卸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密封性;所有的出口配置袋式過濾器,并定期檢查。三是混凝土攪拌防塵措施,混凝土拌合裝置安裝除塵器,在生產過程中,除塵裝置同時運行。四是機械車輛的使用中,注意保養,防止汽油、柴油、機油的泄露。五是運輸車輛及施工機械,使用無鉛汽油等優質燃料,盡量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六是采取一切措施防止車輛運輸中砂石、混凝土、石渣等的散落,安排專人及時清掃;晴天灑水除塵,道路每天灑水不少于4次,施工現場不少于2次。七是禁止在施工區內燃燒可能產生有毒、有害氣體的物質。

      2.2水質保護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如果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這些生活廢水會對施工環境和周邊環境帶來不利影響。關于水質的保護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措施:一是砂石和混凝土產生的廢水經過沉淀和干化處理之后再排放,將經過沉淀處理后的二級廢水收集起來重復利用,沉淀池中積累的沉淀經過干化處理之后運往附近的渣場。二是對機械設備產生的含油廢水,收集之后進行去油處理,處理后的廢水方可進行排放或者二次處理。三是生活污水的處理,生活污水應先經過化糞池發酵殺菌,再由專用管道排放到無危害水域。四是在施工現場設置排水溝、沉沙池,防止泥沙、煤渣進入河流,污染環境。

      2.3噪音控制

      水利水電項目施工建設中一般使用的都是大型設備,這些設備在工作時會產生極大的噪音,形成噪音污染。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要盡量降低相關噪音,防止噪音污染。一是,選用符合國家環保標準的施工機械。盡量選用低噪音設備,在施工之前,對設備進行噪音檢測,對于不符合要求的設備,進行檢修或調換,直至達到要求。在施工過程中,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降低噪音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二是加強運輸噪音的控制和管理。在交通運輸期間,限制車速,禁止高音鳴笛。三是合理布置施工場地,隔音降噪。使混凝土和砂石攪拌機工作的位置,盡量遠離居民區。如高壓機等高噪音設備盡量安排在室內或洞內作業。

      2.4固體廢棄物處理方式

      施工廢渣和生活垃圾應按照《中國人民共和國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按設計和合同文件送至指定的棄渣場。一是按照標準將棄渣有序地堆放和利用,棄渣場要進行表土剝離,并將剝離的表土合理的堆埋。二是規劃渣場地表的排水系統。確保渣場邊緣層的穩定,禁止將固定廢棄物隨意倒入河中,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施工后期對渣場坡面和頂面的整治,是場地平順,進行復耕或覆土綠化。三是保持施工和生活區的衛生環境。在施工區和生活區設置足夠的臨時垃圾儲存設施,定期將垃圾送往垃圾場。

      3結語

      第2篇

      1)地質環境背景。井田位于河東煤田中部,地層自老到新有奧陶系中統峰峰組(O2f);石炭系中統本溪組(C2b)、上統太原組(C3t);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P1x)、上統上石盒子組(P2s);上第三系(N)、第四系(Q)地層。井田地質構造簡單,褶皺、斷層、裂隙構造均不發育。主要充水水源為奧灰水及采空區積水,充水通道主要為導水裂隙帶、構造及封孔質量不佳的鉆孔等。該煤礦主采4號煤層,其直接頂板泥巖為軟弱巖石,穩定性差。

      2)井田土地類型及植被。根據中陽縣國土資源局2011年的《第二次土地調查土地利用現狀圖》數據,井田內土地類型為:旱地、其他園地、有林地、其他林地、其他草地、鐵路用地、農村道路、坑塘水面、田坎、裸地、采礦用地、村莊。植被類型為:喬木以油松、側柏、楊樹、刺槐等為主,灌木以荊條、酸棗、胡枝子、薔薇、刺梅等落葉闊葉灌木為主,草類以白羊草、黃背草、苜蓿等蒿類為主。陰坡植被覆蓋率高于陽坡,自然植被覆蓋率45%,植物種類相對豐富。區域植被類型屬山地中生落葉闊葉灌叢區,群落結構為:林地植被、草地植被、農田植被、路際植被四種類型。當地鄉土樹(草)種主要以油松和刺槐等人工林為主;適生草本植物:白羊草、沙打旺、羊胡子、荊條;適生灌木植物:檸條、胡枝子、連翹、紫穗槐等。

      2礦山地質環境主要問題

      1)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及滑坡等,根據野外實地調查,地面塌陷并不明顯,這與開采規模較小、開采方式落后、回采率低有關;荒坡上的地面蹋陷,因形成時間長、受雨水沖刷和自然風化、加之自然植被覆蓋,也不易辨認。調查中發現4個較典型的滑坡,均為土質滑坡。隨著礦山大面積的開采,區內會形成大面積的地面塌陷及滑坡,因此生產中應加強對地面塌陷及滑坡的監測和防治,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該礦目前建設項目主要有:礦井主副井工業場地、行政辦公建筑、生活福利建筑、排矸場地等。場地修建時分臺階整平,有較大量的挖填方工程,排矸場目前有少量煤矸石,對地形地貌景觀造成較重不良影。

      3)土地資源的破壞。該礦目前土地類型主要為:旱地、林地、草地、村莊、采礦用地等,土地面積共581.99hm2。該礦主副井工業場地占用土地類型為采礦用地,排矸場占用土地類型為林地和草地,對土地資源的影響較輕。

      3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方法對策

      1)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這是該礦主要的對策之一,規劃應重視地面塌陷及滑坡等的恢復治理,要充填塌陷裂縫及治理已有滑坡,使礦山服務年限期滿后,地質環境得到很好的恢復。淤地面塌陷治理工程:首先沿著地表塌陷裂縫剝離表土,剝離寬度為裂縫兩側各0.3耀0.5m,剝離土層就近堆放在裂縫兩側;然后充填裂縫、平整土地,當充填高度距地表1m左右時,應開始用木桿做第一次搗實,然后每充填40cm左右搗實一次,直到略低于原地表,再將之前剝離的表土賦予其上。塌陷坑、裂縫較小時,就近取土填埋、整平,保證其自然排水通暢。于滑坡治理工程:治理方法主要是對滑坡體上部進行減荷卸載,在滑坡體后緣修建排水溝,并進行防滲處理。

      2)地形地貌及土地資源治理工程。礦山服務年限期滿后,對排矸場內矸石進行清運,對風井工業場地進行拆除、并覆土恢復土地功能。據粗略估算,種植楊樹按1500株/hm2,覆土約8000m3,補種楊樹約2000株。

      3)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程。主要是對地面塌陷、崩塌等地質災害,地形地貌及土地資源破壞等進行監測。監測方法為對地形地貌景觀進行人工現場調查,現場測量監測;對采礦引發的地面沉降觀測,采取布置地面沉降觀測站進行長期觀測。

      4結束語

      第3篇

      關鍵詞:環境管理體制;問題;對策。

      環境管理體制是指國家有關環境管理機構設置、行政隸屬關系和管理權限劃分等方面的組織體系和制度。它具體規定了中央、地方、部門、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管理范圍、權限職責、利益以及相互關系,核心部分是關于管理機構的設置、各管理機構的職權分配以及各機構之間的相互協調等問題。一些西方學者在對環境管理體制問題進行討論時,往往會把公眾參與的問題考慮進去。他們認為,在環境管理體制的結構關系中,除政府的行為之外,還有社會利益團體和管理行為人,它們都是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環境保護事業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具有較高的社會化程度,企業和公眾在環境管理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這方面,我國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較長時間以來,我們所說的環境管理體制僅指政府內部機構的設置,而公眾的監督和參與則被視為是外部作用機制,一般不納入進來。

      一、我國地方環境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我國長期以來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對轄區內環境質量負責的環境管理體制,這種體制,由地方政府通過計劃、組織、調節和監督,來協調社會中的各種關系。這一體制的優點在于能夠很好地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形成了“由國務院統一領導、環境保護部門統一監管、各部門分工負責、地方政府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級管理”、“四級機構”的組織體系。這種管理體制對于推動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自然資源相對較少,環境保護工作起步也比較晚,正處在經濟發展速度過快、管理手段較為薄弱、環境意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的轉軌時期,因此該體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它還存在著不少的弊端,部門分散、地方分割、條塊分離的現象比較嚴重,管理手段相對滯后,很難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對于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阻力。

      我國政府對于環境管理機構的設置,大體上是一個倒“金字塔”的結構,即中央設置的環境管理機構數量較多、規模較大、人員充足、技術設備好,對環境監管的執法能力比較強;相對中央管理機構來說,各地方設置的環境管理機構,越往下數量越少、規模越小、人員越缺乏、技術設備越差,環境監管的執法能力也越弱。就拿我國的縣級環境保護部門來說,它的技術人員編制較少,但實際工作人員的數量卻嚴重超編,大多數人員沒有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專業知識,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在機構改革中被分流到了環境保護部門,同時又沒有較好的方法對人員進行培訓。同時,環境保護部門的技術設備配置也比較落后,缺乏基本的監測手段,不能有效地對排污總量和違法排污現象進行監測,有些甚至還需要將監測項目送到市一級部門進行分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監管人員在現場進行執法主要依靠自己的感性認識和已有的工作經驗,這樣及時取證就有一定的困難。由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與通信工具,一旦發生違法排污現象很難及時到達現場,從而做出快速應急反應[1]。我國地方環境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地域管理為主的環境管理體制,導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行為差異。

      中央政府對于環境保護的態度非常重視,制定了一系列關于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把保護環境上升到了基本國策的戰略高度。從中央政府的角度來看,由地區間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所帶來的外溢效應是不存在的,因為任何一個地區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都意味著整個國家的環境質量在不斷提高。但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對于環境保護的態度就比較復雜,因為環境本身具有外溢性和跨區域性等特點,該地區對環境問題加大投入進行治理,可能得到收益的并不是該地區而是鄰近的其他地區,這樣就使得一些地區忽視環境保護而片面地只追求經濟效益。在發展與環境的目標選擇上,地方的目標函數與中央存在差異。中央政府強調全局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性,而地方政府的目標則明顯偏重于局部、眼前的經濟發展。在環境保護政策的決策與實施上,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存在著“討價還價”和“對抗”的傾向。地方政府在落實環境管理的具體政策時,會與中央政府的要求產生一些矛盾與沖突,而地方政府則會憑借自身所擁有的經濟資源和信息優勢,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式,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自身利益的損失[2]。所以,在環境管理中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行為差異。有學者認為,從環境保護的縱向管理上來看,我國是以地域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只對本級政府負責,在環境保護機構內部上級與下級之間只是一種業務指導關系,上級對下級缺乏應有的制約力,執法過程中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3]。由于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區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也不相同,因此,在資金投入上也存在著較大差異,有些地區投入了較多的資金用于環境保護,而有些地區則投入較少。這種現象必然造成地區之間環境管理力度上的不均衡,時間一長可能就會導致一些原來重視環境保護的地方政府向不重視環境保護的地方政府看齊,減少資金投入。即使某些地方政府一些有遠見的官員真的下大力氣治理本地區的環境,但由于環境的特殊性,我們也很難全面衡量其治理環境的業績,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流于形式。

      (二)地方環境管理機構在設置上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目前全國有不少環境保護部門,特別是縣級環境保護部門仍掛靠在城市建設系統上,僅屬于城市建設系統的一個部門,這種現象給環境保護的執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城市建設往往引發一定的環境問題,而作為城市建設系統內的機構自然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環境監督管理,環境監管難免會流于形式。因為沒有獨立的機構,人員編制、工作經費等問題也都難以保障。有些地區環境保護部門內的自然保護監督管理機構不健全或者根本沒有自然保護監督管理機構,而環境污染防治和自然保護是環境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機構的設置上,污染防治和自然保護監督管理機構都應該進行強化,不能側重于任何一方。有些自然保護任務非常繁重的資源或農業大省,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自然保護監督管理機構,有的省有自然保護監督管理機構但力量薄弱。在一些縣和農村,環境和自然保護工作仍然很繁重,但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的編制則遠遠不能適應實際需要,甚至還有些地方出現了沒有人管理這方面的工作的情況。

      (三)行政區劃的地方環境管理體制,不利于跨區域環境問題的協調。

      環境問題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和區域性,一個地區的環境污染可能會影響到周邊其他地區,往往會超越行政區劃的邊界,不受行政轄區界限的限制,如酸雨污染、流域水污染、海洋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等問題,都具有跨行政區域的特點。針對這一現象,設置相應的強有力的流域環境管理機構,同時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流域環境保護立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我國在這方面的建設還很不夠。雖然在幾個大的流域建立起了水資源保護委員會,但從隸屬關系、職責、權限的配置和法律地位上來看,該類機構并非強有力的流域環境管理機構。而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環境管理體制,地方環境保護局隸屬于地方政府,這就使得一個有機的整體被這種體制分層切塊,個別地區為謀求經濟的發展而不惜損害其他地區的利益以及阻礙環境管理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時有發生。同時,由于部門之間的協調不暢,跨區域執法難度比較大[4]。

      (四)中央政府監督乏力,難以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制。

      依照《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轄區內的環境質量負責。也就是說,環境質量的好壞,地方人民政府是責任主體,但相關法律既沒有明確規定政府部門如何履行其責任,如何保證其履行責任,也沒有明確規定如不履行職責應承擔何種責任[5]。在經濟增長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級政府和領導政績的主要標準的情況下,考核干部實行的是自上而下、以GDP增長為依據的體系。在對地方政府官員進行政績考核時,各種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仍然是重要的內容,尤其是GDP的增長,把本地區的經濟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企業規模、招商引資情況等作為衡量政績的硬性指標,而對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與黨的建設等方面則沒有硬性要求。這種考核體制某種程度上鼓勵了地方發展經濟的熱情,挫傷了地方提供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的積極性?!斑@就促使一些地方將完成經濟指標作為本地區發展的首要任務,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片面地理解為以GDP為中心,把發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為GDP增長才是硬道理,不顧資源、環境的可承載能力,盲目上項目,搞投資,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現象十分嚴重”[6]。地方政府中的部分領導從個人和本地區的短期經濟利益出發,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缺乏緊迫感,甚至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錯誤認為要大力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就會阻礙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影響政績目標的實現,甚至出現干擾環境執法行為,明目張膽地保護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在地方政府的默許甚至支持下,一些企業采取暴力手段阻止環境執法,甚至抗法。中央政府對于地方政府是否依法履行對本轄區環境保護質量負責的義務,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仍然缺乏有效的機制和手段進行監督和制約。

      二、實現地方環境行政管理體制科學發展的思路。

      (一)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轉變部門職能。

      國家應將環境保護的執法監督作為各項工作的重點,由微觀管理轉為通過宏觀調控進行指導和服務,轉變工作理念,由單純的管理轉為真正的為基層和企業服務。不斷加強環境保護總局在宏觀決策管理方面的職能,積極推進環境保護事業單位的改革,理順中央與地方、環境保護部門與經濟發展部門的關系,初步建立起科學的行政運行規范。同時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在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主動性、積極性的同時,運用必要集中和適當分散相結合的工作方法,把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政策、標準等的制定權集中到中央,同時又要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根據各個地區發展存在的差異,環境標準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政策。而對于跨區域的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的處理權限都應該集中到中央,將局部性的環境問題,如噪聲、固體廢棄物處理等問題的處理權限放到地方,環境保護方面的國際合作問題其處理權限應該放到中央,而環境保護合作項目則可以放到地方,環境主管部門在工作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導或指導的作用。

      (二)加強人員和機構方面的建設。

      精簡機構主要針對的是非政府部門職能的部分,而政府部門職能的部分不但不能精簡,反而要不斷加強。從整個國家的發展趨勢上來看,在對其他國家機構進行精簡的情況下,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國家機構應該不斷加強。因為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只注重發展經濟,對于環境問題重視不夠,導致環境污染欠賬較多。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仍然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對環境問題進行治理,但環境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現有的生態環境可能還會進一步不斷惡化,在將來的20年甚至30年里,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可能仍然不會有明顯好轉,所以,從整個國家的長遠發展來看,要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不斷加強環境保護。

      (三)健全環境保護跨部門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協調機制。

      環境保護政策離不開部門發展政策和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責任,而不單單是某個部門的職能。要把環境容量、環境質量狀況和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對資源的消耗、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納入統計指標,使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要建立國民經濟綠色發展統計指標體系,不僅要有經濟指標,而且也要有環境指標、人文指標,用這些指標來衡量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水平,全面、科學、合理地評價地區、單位和干部的業績。要改變不平衡的管理體制,形成綜合權力機構,就需要順應政府機構改革的潮流,通過計劃、預測,綜合考慮潛在影響因素,協調各部門間綜合處理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問題,加強跨部門的統一規劃與管理。在環境保護政策的落實上,國家利益與地方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健全環境保護的中央與地方的協調制度就顯得尤為緊迫。

      參考文獻:

      [1]胡雙發,王國平。政府環境管理模式與農村環境保護的不兼容性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8,(5):91-96.

      [2]鄧志強,羅新星。環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管理探索,2007,(5):19-21.

      [3]游霞。環境管理體制若干問題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58-59.

      [4]孫志燕,高世楫。環境政策存在的若干問題與調整思路[N].學習時報,2007,(11).

      第4篇

      論文關鍵詞:地下水節能汲取,廢水循環利用系統,設計

       

      1 研制背景

      根據聯合國關于一個國家如果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即為缺水國家的標準來看,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僅占世界的8%,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是眾所周知的貧水國家。

      水資源短缺造成的最為嚴重的后果便是一些國家的人民身體健康狀況惡化。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現在發展中國家有10億人喝不上淡水,全世界每年有1000萬人死于因飲用臟水或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世界許多地區,隱伏著國與國之間為爭奪水資源而發生沖突的危機。

      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災,干旱范圍之廣、時間之長、程度之深、損失之大,均為云南省歷史少有。嚴重干旱已經造成全省742萬人、459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云南各災區采取憑票供水、筑壩蓄水、組織運水等措施保障災區民眾用水。目前山東省正在遭受500年一遇的大旱環境保護論文,不能水澆的麥苗

      沒有水,一切生命都將枯萎。為了生存,有人往返遠方艱難背水,為了生存,有人向地下執著地掘進,……就讓你我從眼前的節水開始吧。千萬別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的最后一顆水滴!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開始面臨能源短缺的嚴峻考驗。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加油站經常人滿為患,車主苦等幾個小時仍加不上油的例子經常見諸報端;最近幾年,全國各地夏季用電高峰時段的拉閘限電措施每每使人們不得不沉浸在滾滾熱浪之中;煤、電、油的短缺已成為制約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瓶頸――建設節約型社會已刻不容緩。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該做的,為此,我們設計了地下水節能汲取系統及廢水循環利用系統,以節約能源,節省水源。

      2 設計方案

      本方案包括地下水節能汲取和廢水循環利用兩個部分、系統結構簡圖如圖1所示。

      圖1 地下水節能汲取及廢水循環利用系統示意圖

      2.1 地下水節能汲取系統

      地下水節能汲取裝置主要有潛水泵、變頻器、控制器、管網中的壓力傳感器、止回閥等組成。系統根據管網中壓力傳感器的反饋信號由控制器控制變頻器改變潛水泵電機的轉速,從而改變水泵流量,保持管網中水壓的恒定。

      2.2 廢水循環利用系統

      改變傳統的廢水直接進入下水道模式,增設廢水接收裝置,廢水接收裝置設計成兩個出水口,將洗澡、洗手、洗菜、洗衣服等的污染較輕用水儲存,利用這些廢水沖刷廁所等。而污染較重或者不適宜再利用的水經過污水處理裝置后直接進入下水道。

      3 理論設計計算

      水泵是按工頻運行設計的環境保護論文,同步轉速為,其中磁極對數P在廠家制造出來時已經是固定的,只有通過改變頻率f來改變轉速n。通過變頻技術來改變補水泵的流量。水泵的特點是其負載轉矩與轉速的平方成正比,其軸功率與轉速的立方成正比:

      (1)

      (2)

      (3)

      式中n0為基準(額定)轉速;n為運行轉速;Q0為n0時的流量;H0為n0時的揚程;H為n時的揚程;P0為n0時的功率;P為n時的功率。

      但是對于實際的泵負載,通常存在一個與高低差有關的實際揚程,在進行變頻調速運行時必須注意。

      (1)使用變頻器以后,水泵電機工作電流從30A下降到15―25A,電機溫升明顯下降,同時減少了機械磨損,維修量工作量也大大減少。

      (2)保護功能可靠,可實現循環變頻電機軟啟動,具有短路保護、過流保護功能,工作穩定可靠,大大延長了水泵電機設備的使用壽命,確保安全生產。

      (3)節能效果明顯,節能效益可觀。以一臺10KW 的電機為例,一年可節電2.5萬Kwh,節省電費(以0.6元/Kwh計)可達1.5萬元。

      (4)按照每人每月生活用水3立方米,其中50%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環利用計算,每人每年可以節約用水18立方米,數以億計的城市人口可以節約的水資源將是多么巨大的一個數字。

      4 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

      地下水節能汲取系統管網上裝設壓力傳感器隨時檢測壓力的變化,并將檢測到的模擬信號送入汲水系統與給定壓力比較、處理。當管網中用水量大環境保護論文,管網壓力降低時,水壓信號傳給控制器,變頻器立即將頻率提高,潛水泵電機轉速加快,水泵流量增大,管網中壓力隨即升高;用水量較小時電機低速運轉,水泵流量較??;當管網中沒有用水時或者用水量很小,管網中水的壓力沒有變換或者變化較小時,變頻電機停止運轉。也就是說本系統能根據管網中用水量的大小,變頻電機自動調節轉速高低,控制水泵流量大小,以節約電能。

      廢水循環利用系統主要增加了一個廢水接收裝置,廢水接受裝置剖視圖如圖4所示。

      第5篇

      關鍵詞 信息技術 環境教育 高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4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geography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are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high school geograph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intuitive, sharing and fast that the field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can widely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aided design; the second i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demonstration and visual 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the third is to exp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to promote inquiry learn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educati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0引言

      信息時代的到來促使學校教育向著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中學地理教師必須明確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環境教育中的應用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時間與空間的表達優勢,豐富地理環境教育的內容,改變地理課堂教學形式,拓寬學生獲取環境信息的途徑,從而真正做到“在環境中”進行環境教育。

      1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的意義

      信息技術的出現,豐富了教學內容與形式,極大程度地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它在高中地理環境教育中能夠結合所教內容,綜合地處理聲、文、圖信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虛擬性和便捷性四大特點。①

      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環境教育領域具有重要實踐意義。一是有利于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的課程開發與設計。教師應該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設計出具有基礎性和時代感的高中地理環境教育課程。二是有利于改變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直觀呈現或動態模擬環境問題典型案例的現實情景,寓教于景、于情、于樂,便于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分析以及動手操作,形成對環境正確的道德感、責任感和價值觀。②三是有利于學生拓展地理環境教育的信息與知識面,借助信息技術模擬現實環境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信息檢索、整理、分析能力以及信息技術呈現技能。四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理解、解釋能力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決策能力。③

      2高中地理環境教育對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要求

      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中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要求利用信息技術營造出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④同時,《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也明確要求:學生要在親身參與中增進交流與理解,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與行動意識。⑤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去開發地理環境教育的信息資源,設計出具有一定教學價值,適合學生學習發展,面向學生的“教學并重”的信息化教學資源。

      (1)新目標要求信息資源的內容是面向學生的“學習型”資源?!皩W習型”資源指利用信息技術選擇并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體驗型的教學資源。新目標要求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的教學設計借助信息技術,突出以學生的認知、感知和體驗的學習資源,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如問題導向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等。既幫助教師“教”得更好,又能提高學生“學”的能力,在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使他們學得更快、更好、更輕松。

      (2)新目標要求信息資源的結構是“主題單元型”資源?!爸黝}單元型”資源是指,利用信息技術按主題分類法,以單元的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所需要的各類教學資源。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分析“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三部分,其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因此,教師需要改變過去對文本、圖片、視頻等多媒體素材的簡單堆積和對教學內容的單一呈現的方式。以“主題單元型”方式對于有關環境的知識信息進行深度發掘,引導學生思考,以啟發、探索的方式促進學生系統地學習,真正地掌握有關環境保護的方法和策略。

      (3)新目標要求信息資源的形式是“智能化的知識管理”型資源?!爸悄芑R管理”型資源是指,利用信息技術作為管理手段,優化資源的獲得、儲存和傳播過程。高中地理環境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一部分,肩負著培養具有新型環境發展觀的公民的使命。⑥因此,要求學生和教師在面對越來越多的信息資源時,能夠準確、有效、迅速地對其進行篩選與加工?!爸悄芑R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基于資源管理的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與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并且能夠鼓勵學生積極地去探究問題,豐富已有的信息資源。

      3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環境教育中的應用

      3.1應用于課程資源開發,輔助教學設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突破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促使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⑦因此,地理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及時將新的環境現象、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經驗補充到環境教育教學中,讓信息技術作為開發高中地理環境教育課程資源的“新助手”。

      首先,信息技術的集成性特點符合環境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開放性原則。一是利用信息技術開發不同形式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在互聯網各類信息資源平臺上搜索圖像、視頻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搜集各種有關環境的新聞熱點,突出環境教育內容的時代性。二是利用信息技術開發不同空間內的課程資源。利用網絡搜集城市、農村、國內以及國外有關環境問題的典型案例,讓學生通過比較與分析、探討與辨析、選擇與設計出適合的解決方案。

      其次,信息技術的交互性特點符合環境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針對性原則。一般來說,每一門課程都有自己的“特效”資源。⑧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的課程資源豐富多彩,因此,在開發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的課程資源時,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對信息資源的廣泛選擇和主動控制的優勢,認真搜索并分析與環境教育課程目標有關的課程資源,并且掌握其性質及特點,保證環境教育課程資源的有效性和環境教育課堂的教學效果。

      3.2應用于課堂教學演示,直觀呈現知識

      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主要是通過感知地理環境,進而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其中信息技術是教師在課堂演示中最好的技術支撐,有利于學生通過直觀的體驗,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上升為意識、責任和觀念?;诖?,下文主要針對信息技術的逼真程度和信息技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來具體分析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直觀演示應用。

      首先,利用信息技術逼真程度高的特點,提高環境教育的感官教學。充分利用其視覺、聽覺、動覺和觸覺的功能,將抽象、單調、刻板的文字形象,變成直觀、具體、生動的以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為主的多媒體形式。例如,生活在內陸的學生對于海洋沒有直觀性的認識,無法了解海洋污染的嚴重危害。教師可以通過搜集有關石油泄漏的圖片,人們打撈泄漏石油的影像資料,讓學生通過圖像的展示,認識到石油泄漏對海洋生物的巨大影響,從而對石油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預防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有關環境方面的數據統計圖表。圖表對于數據的統計更為直觀,也更易于學生觀察與分析。在高中地理環境教育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圖表直觀地展示統計信息的時間性、數量性等屬性方面的變化,有利于學生深刻地感受環境演變的過程和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危害。

      3.3應用于拓展第二課堂,促進探究學習

      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的第二課堂應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中走進文本,體驗環境問題,并在體驗中生成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意識。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的第二課堂中就扮演著“拓展者”的角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探究式學習。

      首先,利用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性的特點拓展第二課堂。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的第二課堂是提高學生綜合分析環境問題能力的場所,利信息技術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可以模擬現實情景,打破時間、空間和經費的限制。例如,探究“城市垃圾污染和防治”活動中,讓學生通過“網絡城市垃圾回收站”的模擬情境進行探究性學習?!熬W絡城市垃圾回收站”是將不同類型的垃圾和問題分散在各個虛擬的城市中,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對同一個城市垃圾的分類、問題解決方案進行討論。最后集合學生對每個城市垃圾問題的分析結果,合作完成城市垃圾回收的學習任務。這種利用信息技術模擬現實情境的探索活動,符合學生的學習行為規律。

      其次,利用信息技術便捷性的特點為拓展第二課堂提供新的學習方法。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按照自己的需要、興趣、任務要求和認知特點來選擇信息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利用信息技術對環境信息進行加工與處理,讓學生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自己的觀點與理解滲透到環保作品的加工中。一方面,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滿足和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對現有的環境保護知識進行同化與順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知識與新信息、新知識學習之間的認知沖突,重構正確的知識與能力。

      4結語

      新課程標準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且要求突出學生在地理環境教育課堂中進行“探索”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將信息技術充分應用于高中地理環境教育中的,激發學生的認知內在動力與探究能力,培養學生搜索整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觀。

      注釋

      ① 鄒冰.多媒體教學在環境教育領域的應用[J].上海環境科學,2001(7):347-348.

      ② 尹玉忠.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中學生環境意識培養策略研究[D].河北大學,2008:6.

      ③ 段玉山.信息技術輔助地理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4.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S].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03.2

      ⑥ 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地理教育國際[R].地理學報,1993.4:289-295.

      第6篇

      論文摘要: 本文主要立足中學地理課程的學科優勢,試從課堂教學、各項活動開展和形勢政策教育三方面論述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道德素質教育。

      環境道德素質教育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一項新內容,主要是教育人們如何關心地球、關心其他物種,其最終目的是培養自覺踐行環境道德的“理性生態人”。環境道德素質教育包括代內公平、代際公平、種際公平、綠色消費觀教育。環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價值觀從當代人之間、人與之間擴展到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人與自然界之間。中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和的希望,正處于世界觀與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環境道德意識一旦形成,就會給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打下深刻的烙印,對其一生的社會行為乃至對整個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都產生巨大的影響。美國前環保局長威廉瑞斯利曾說:“全球環境的威脅是現實地理的反映,未來環境問題要從地理教育開始解決?!薄兜乩斫逃龂H》也確立了地科在培養學生環境道德意識方面的基礎學科地位。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素質。

      一、挖掘教材內容,寓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

      我國現行的地理課本均以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為主線,整個知識體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環境為開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則著重闡述了宇宙、大氣、海洋、陸地四大環境的性質、特點、分布、運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為培養學生具有環境道德意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文地理方面則著重論述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關的幾個主要問題,突出了工生產、城市鄉村、、商業貿易、郵電通訊、觀光等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蘊含著豐富的“人地和諧”的環境道德教育資源;區域地理方面則闡述了某一特定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人地關系,蘊含著豐富的“因地制宜”的環境道德教育資源,最后又都歸結到人類和環境及如何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系上,使得環境道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貫穿整個教材的始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環境道德意識,提高學生的環境道德素質。例如講“逆溫現象”時,可介紹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講“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時,可利用課本與課外補充資料,加深學生對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環境問題的理解;講“氣候資源和海洋資源”時,可讓學生明白這些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要節制、適度利用,否則就有可能導致氣象災害、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人文地理教學中,更要注意每一課都蘊含的人地關系思想,每節內容都要滲透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例如講“工農業的區位選擇”時,可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充分討論影響區位選擇的各種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轉嫁問題,深深懂得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關系思想;講“逆城市化現象”時,可進一步講述國外許多人出于環境保護的目的,主動摒棄高消費、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恬靜的田園生活而導致的逆城市化現象;講“濕地、森林、草地既有經濟價值又有生態價值,而且生態價值比經濟價值大得多”時,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對一棵正常生長50年的樹算的兩筆不同的賬為例:其木材等經濟價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養水源、調節大氣濕度、產生氧氣、吸煙滯塵、降低噪音等生態價值卻高達20萬美元;講“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時,可結合一些發達國家的動物保護法規定主人剖魚宰牛等時,必須使動物無痛苦地死去,否則就是違法行為,讓學生理解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的公平;還可以1993年菲律賓的45名兒童由他們監護人的代表為訴訟代表人,代表他們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訟,指控菲律賓政府環境治理部門所簽發的木材許可證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規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權的活動的案例,讓學生淺顯地理解代際公平原則。

      二、理論聯系實際,寓素質于各項活動之中

      在教學中滲透環境道德素質教育,課堂理論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讓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寓生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于實踐中,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其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認同感。一方面可開展校園環境建設?!靶@環境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氣氛,體現著學校群體的榮譽感、自豪感和集體的意志作風,它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對群體中的每個成員產生教育作用,以潛在的規范性支配著每個成員的行為,使生活在這個群體中的成員不斷調節自己的和行為方式,以獲得群體肯定”。[1]如為喚起學生的節水意識,可在學校的每個水池、衛生間、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張貼一些溫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為喚起學生勿踩草坪,保護植被的意識,可在學校的草坪上豎起如“走路讓讓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語。為倡導學生拒絕白色污染,開展自制購物袋、禁止帶一次性飯盒進校園等活動。教育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學校 宣傳攔、校報、廣播站、校園網站等各種媒介,開辟環境專欄、環境???、環境30分、環境專題網站等;舉辦各種有關環境保護的攝影、漫畫、環保資料剪報、論文、詩歌朗誦等展覽和比賽活動;舉行環保主題班會、環境專題講座等,結合教學內容請本市環保單位有關人員開展環境保護專題講座,普及環??茖W知識;每學期可組織學生適當觀看有關宣傳環保的經典,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轉之日》等,讓學生幼小的心靈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節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禮。

      另一方面,可組建地理課外興趣小組或環保社團,利用節假日開展環境現狀與保護、環境觀測、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動。如參觀本市垃圾場、有代表性的工礦企業、氣象站、水文站、自來水廠等,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蛴斡[本地名山秀水,讓學生親近自然,在良好的環境中陶冶情操,使學生能多角度、多層次地在更現實的活動中了解環境,理解環境與人類的關系。通過這些知行統一的各種實踐活動,能使課堂滲透的環境道德意識內化為每個學生的實際行動。

      三、把握時政熱點,寓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于形勢與政策教育中

      當前,各類媒體上常有生態環保的報道,這些報道既具有時代感、新鮮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學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時政熱點,寓環境道德素質教育于形勢與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學生環境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可結合地震、冰災、沙塵暴、水污染、全球氣候變暖等具體的國際國內生態災難時政,國際國內有關環境保護的會議、新出臺的各種政策和法規,國家采取的諸如環保風暴等行動,師生共同探討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危害、成因及解決辦法,促使學生經常性地關注各階段的環境大事。如觀看上世紀90年代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災、黃河斷流,2003年我國西北地區的蝗災,2008年元月席卷我國南方的凍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區每年春季爆發的沙塵暴等影像資料,使學生在強烈的視覺效果沖擊下,樹立環境憂患和危機意識,增強學生保持環境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無煙日、無車日、水日、及植樹節、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環保紀念日,開展環境道德素質教育的宣傳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環境道德意識。如9月22日各大城市舉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車代替小汽車上下班活動,倡導學生積極響應這一活動,自愿步行上下學,使他們懂得在面對現代享樂主義和物質主義的誘惑時,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地球資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夠依照生態及生態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體驗簡單化的生活,形成生態化的簡樸、健康的風氣。以各種時政熱點滲透環境道德素質教育,既能鞏固課堂理論知識又能使學生學會關心社會發展,關注世界變化,樹立科學的環境道德觀。

      第7篇

      關鍵詞:高中地理;滲透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6-0104-02

      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成為了世界關注的主題,環境的日益惡化備受關注。由于人類活動中對自然環境的過分索取,違背自然的客觀規律大搞發展,不僅使局部區域環境遭到破壞,還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通過高中地理知識與環境相滲透的學習,讓學生們把所學的書本知識融入到身邊的環境中。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好資源的合理利用,是現在地理教學的核心內容。下面就對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進行論述。

      一、高中地理教學環境保護滲透的必要性

      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前提,環境教育不是地理課本知識的外延,而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保障。加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對地理教師有著更高的要求,老師要做到對教材的深刻研究,要把教學內容吃透、把書本知識與自然環境融會貫通,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對環境保護所起的作用。加強學生的可持續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能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

      環境教育的核心是處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地理學是研究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注重學生對環境意識的學習能提高學生學習和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的能力。用科學的方法去控制和處理污染物對環境的破壞,讓學生成為杰出的環境保護工程師。

      二、高中地理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可行途經

      1.培養科學環境觀。從高中地理教材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問題是地理知識體系的核心,在中學的各門學科中,地理學科非常直接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因此,做好環境教育就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方向和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使學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為大自然的一員,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陽光、空氣和水以及廣袤的空間和活動場所,離開了環境人類將無法生存。為此,必須向只顧眼前利益不惜破壞自然資源、嚴重損害環境的行為作斗爭。防范和制止濫伐森林、濫墾草原、過度放牧、無節制地占用農田和抽取地下水、對礦產資源采富棄貧、濫采濫用,造成全球性的氣候惡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減少、淡水資源短缺等嚴重的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發生。進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覺主動地去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努力促成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以實際案例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要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環境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制約的。讓學生在正確認識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做到有目的的學習,才能對地理知識有更好的把握和了解,才會使地理教學生動化和形象化。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帶動課堂教學,用生活的環境再現地理。如用空氣質量大幅度下降為案例進行講解和分析,使學生們在討論研究的同時聯系實際環境。這樣切入實際的案例是學生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能融入到真實環境中來。另外,通過這樣的問題研究,會讓學生對其相關的地理知識產生好奇,因而能更好的把握和學習。這樣,可以使得環境引起學生學習地理,學生學習地理又能用于環境。經過學生的思考,還能對相關的環境問題提出一些有見解和可實行的解決措施。

      3.開展環境保護實踐活動。平時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請環保專家到學校作環境科學的專題講座,普及環境保護知識,組織以環境保護為內容的主題班會和以環保內容為主的知識競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寒暑假中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觀學習,同時組織學生寫好環保小論文,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組織學生進行“廢舊電池對環境的污染和處理現狀調查”,通過這次活動深切地讓學生體會到了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更讓學生認識到了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本身。

      三、結合環境變化,調整地理教學策略

      1.在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時期,環境所收到的破壞程度顯得較小。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人類貪婪地對自然環境索取更多的自然資源,使環境被污染,生態失衡。導致臭氧層被破壞、全球氣溫升高、海洋污染和土地沙化等現象產生。通過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滲透使學生對生活環境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提出疑問,進而對地理知識產生好奇,使其渴望能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使其提高學習效率。

      2.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系實際,把書本的中固定知識深入到實際中去。讓學生通過對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現象進行學習,使學生能更加深刻地領會到地理知識的重要性,能對地理知識有更深層次的把握和記憶。

      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口資源矛盾的加劇,使人類活動面臨著嚴重威脅。這就對高中學習地理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只是局限于書本,也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和領會,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學的相關知識用在環境保護上??傊?,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滲透的教育方式就是要讓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增強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和培養學生對環境改善的能力,使其能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加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是刻不容緩的,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陳廣明.論高中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J].科技信息,2009,(10).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