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8 16:42:33
序論:在您撰寫建筑美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建筑設計,建筑美學
眾所周知,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
一、我們首先來看看設計的概念:
工業設計是滿足人類物質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開發活動。設計不是個人的表現,設計師的任務不是保持現狀,而是設法改變它。 ――亞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
設計是把某種計劃、規劃、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視覺語言傳達出來的過程。
可以看出,設計的核心是一種創造行為,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區別于兄弟藝術門類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獨創性,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設計之美的第一要義就是“新”。
設計要求新、求異、求變、求不同,否則設計將不能稱之為設計。而這個“新”有著不同的層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創造性的。但無論如何,只有新穎的設計才會在大浪淘沙中閃爍出與眾不同的光芒,邁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設計之美的第二要義是“合理”。
1966年,美國建筑師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出版了《建筑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對功能主義“少就是多”的信條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少就是乏味”。宣揚一種雜亂的、復雜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義和歷史主義。從而拉開了后現代主義設計的序幕。 可以說,這是純粹的造反――一場視覺上的顛覆和侵略。 現代主義內斂,后現代主義則張揚,它把內心的狂熱和激情撕扯的淋漓盡致,市場也寬容地默許它夸張表現。這一時代變得五光十色、光怪陸離。 但是仔細分析,后現代主義的風格(其實后現代主義并沒有風格,它的風格就是蔑視風格和體系)無外乎也滿足了市場的達爾文主義。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過激的革命,完全符合市場的規律。
一個設計之所以被稱為“設計”,是因為它解決了問題。設計不可能獨立于社會和市場而存在,符合價值規律是設計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設計師不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相信世界上便不會有設計這個行業了。
三、而設計之美的第三要義是“人性”。
歸根揭底,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需要是設計的最終目的。自然,設計之美也遵循人類基本的審美意趣。對稱、韻律、均衡、節奏、形體、色彩、材質、工藝……凡是我們能夠想到的審美法則,似乎都能夠在設計中找到相應的應用。
這三條規律,使得設計師有別于純粹的藝術家和純粹的工程師,他們注定的命運,就是帶著鐐銬而舞蹈。
四、設計之美的依托。
我以為,設計這種特有的審美規則并不是空穴來風,它背后有著客觀的依據和需求??梢哉f,設計之美的依托是市場規律,正是殘酷的市場競爭和適者生存的法則造就了這一審美。
自大工業時代拔地而起時,傳統的手工藝美學一夜之間在機器的隆隆聲中被滌蕩得體無完膚。工業時代要求大批量、程序化、符合成本利潤法則的新型產品。一時間,功能主義似乎成為萬古不變的審美法則。其簡潔、科學的設計原則風靡整個文明大陸,造就了前工業時代的歷史奇跡――市場充斥著一色的功能主義的產品,這一時期的設計之美為現代主義風格所主宰。
風格成為流行時,它必然造就審美的異趣,自成體系。功能主義最具影響力的口號是“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罢J為一件物品或建筑物的美和價值取決于它對于其目的的適應性?!?/p>
那么我們該做什么? 從歷史的長夢中驚醒,我們遺憾地發現自己仍然是設計長河一浪花中之一點滴中之一微塵。 我們不是天才,不能一揮袖而天下應。我們多半無力創造劃時代的設計革命――縱觀現在所謂設計的革命,十之九點九九是鬧劇。將來我們大則肩負著祖國工業興起、進軍國際市場的重任;小則需要養家糊口至少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因此,腳踏實地,直面人生乃是我們應該做的頭等大事。 把握市場脈搏,緊跟時代潮流是對一個普通設計師最起碼的要求。我們的目標暫且定為――設計出60分的產品。 這個及格分數實際上很難達到。目前國內很少有幾家大型企業現在能夠做到國際市場的60分。 這60分需要設計師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抽象能力,而這些能力靠理論很難培養得出來。只有在真正的市場中多做、多干、多失敗才能磨練得出來。 幾個畢業的同學戲言――且等我做垮這第3家公司,我的能力就會又提高一個臺階。 公布一下他們用資本家的血淚換來的經驗: 總結目前流行的造型元素可事半功倍 注意細節 熟悉工藝,確信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出錯 知道自己設計的東西明年一定會過時 相信自己的能力,至少口頭上不能膽怯。
五、關于形式和功能
關于形式和功能的問題我也思考過很多次,設計作為造物的藝術,這兩者必然是合二而一的。沒有功能的形式設計是累贅的裝飾品,而沒有形式的功能設計是見不得人的粗陋物什。 但是我以為,兩者沒有孰高孰低之分。 為什么要分個主次先后呢?即使分了主次,有了先后又能怎么樣呢? 如果形式和功能到頭來無非是一個方式方法的問題,一個從哪里入手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大膽放心地取舍了。 形式不必完全追隨于功能,而功能也不必完全讓位于形式。在不同的產品設計中,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才是實事求是的作風。 那么究竟該怎么做? 我以為,正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真正的接近事實。 我們不必知道究竟二者哪個重要,非要強行定義一個方面的重要性只會造成學究的風氣,不利于設計的進步和學習更迭。 在實際的設計案例中,我們只需要知道兩者都很重要就足矣。正如人有千面,各不相同;產品也各自有著不同的屬性和側重點。 機械、工具等可算是功能為主的產品,形式可退居其次; 家電、家具等算作功能和形式各一半的產品,兩個方面都很重要; 首飾、展示等屬于形式優先的一類,功能很簡單,無需過多考慮。而這其中還有很多分類,有的產品功能和形式緊密結合,難以割裂,例如工業機械;有的產品功能居于內核,形式可以相對自由,例如IT類產品……這樣一來,形式和功能之爭就顯得更為繁亂且大無必要,到頭來還得就事論事,按部就班。 設計畢竟是要講靈感的,在形式和功能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取舍可以按直覺大膽假設,然后小心求證,一切以滿意適度為原則。 這就是我比較欣賞的“滿意度原則”。
關鍵詞: 現代城市 建筑美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越來越多,對城市建筑要求不斷提高,不僅有對城市建筑有堅固耐用的基本要求,對城市建筑的美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城市建設活動越來越頻繁,對城市建筑美學的探究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刻。
最近幾年也提出了城市設計、城市質量、城市形象、城市品位、城市美學的和諧統一問題。說明對這個問題引起了重視。從哲學的高度來說,筆者認為城市建筑應該順應人來進步的方向,適應自然界的要求,倡導低碳建筑,綠色建筑,使城市成為綠色和諧統一的和諧體;從美學發展角度看,人們早已重視城市建設包括建筑美學作為藝術的一個部分,城市建設則更應該從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上著手。本文僅從美學的角度、從現代化城市建設美學問題入手做簡要闡述。
1.現代城市建筑美學的內涵
“城市建筑美學”這一學科應該遵循學科發展,也應該順應時代要求,城市建筑美學是正在發展中的一個學科,也是近些年來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所在,這門學科的任務不僅在認識和解釋客觀的建筑藝術現象,更重要的是,它要進一步更好地指導“ 建筑學”的發展、提高。大家都知道美學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協調觀點。城市建筑美學中要求用這個觀點去理解造型藝術上的規律、法則,也要用這個觀點去處理建筑的科技性、藝術性的關系,研究建筑藝術的特點,并最終定位于和諧之美?!秶Z•楚語》日:“夫美者,上下、 內外、 大小、遠近 皆無害焉 , 故日美。 ” 這個定義道出了美的本質特征―― 和諧?!敖ㄖ?一是泛指“ 房屋”、“建筑物”;二是指建筑師經過設計構思所創造的建筑式樣和風格。世界建筑師《華沙宣言》這樣描述:“建筑學是為人類生活創造住處的藝術和科學的綜合體,建筑師的責任是把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環境( 自然和人造的)結合在一起,它負責為城市外貌提供美學,并且設計能為人類接受和喜歡的空間”。從中可清楚地看到“藝術”與“科學”、“美學”及“設計”,這些因素是怎么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和諧統一的。
2.建筑美學的形式
下面就我國的建筑美學形式作簡要介紹,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也有著五千年的建筑美學史,歷朝歷代遺留下來大量的建筑文化遺產,至今仍然有著高度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雖然由于年代久遠,大部分古代建筑早已失去其原有的建筑使用功能,但是卻留給我們無限的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古代建筑體現的和諧美、藝術價值是無法替代的,但體現在完整的建筑藝術形象中的建筑形式美,卻并不因為時代的變遷和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其美學上的價值,反而更具借鑒價值。對稱的中軸線、嚴整的秩序空間,這些形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安全感 、穩定感、永恒感,它們早已不僅僅是封建帝王建筑的專利,而成為了中國人審美形式的共識。例如北京故宮的建筑形式具有中國特色,它的最大特點是由兩千多年宮殿建筑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布局和陳設,如“前朝后寢”、“ 五門三殿”、“ 中軸對稱”等格局。建筑被譽為“凝固的音樂”,處處體現著人類的智慧和人類文明的程度?!敖ㄖ匀S的形式體現出時展的精神,這種體現是生動、多變而新穎的?!边@足以說明建筑形式美有著強烈的時代性。
3. 建筑美學新思維、新趨勢
目前西方城市建筑美學在美學風格、審美意識、審美形態上存在著多元共存,這是伴隨著現代建筑和審美觀念的多元化而產生的,也可以說是現代城市建筑關美學產生誘人魅力的重要原因??偨Y起來一句話,現代城市建筑美學主要是由以下四種美學風格建構起來的:歷史主義美學、新現代主義美學、技術主義美學和有機主義美學?,F代建筑的審美思維,基本上局限于總體性思維、線型思維、理性思維這種固定的,甚至是死板和不靈活的,同樣很難突破功能和理性的束縛。然而,在現代哲學與科學思想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等的影響和推動下,現代建筑審美思維有了歷史性的變革和改變。它完全擺脫了總體性的、線型的和理性的思維,邁向了一種更富有現代性的新思維之路,這就是非總體性、非理性、混沌的非線型性和共生思維。當然現代主義建筑的危機是必然的,任何富有革新性的東西,一旦在思維上形成慣性,在創作上形成套路,在風格上定于形式,它就必然走向審美的反面。任何富有審美價值的單一的風格或形式,它就必然變為非審美的、無意義的東西。因此,現代主義的統一地位被退到,最終導致現代主義美學地位的倒退,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F代建筑在審美思維上的明顯特征就是這些新思維、新趨勢,這些特征集中地反映了現代建筑師突破固有創作框架的堅定意志和爭取創作自由的焦慮心態,同時也體現了建筑師對恢復人與自然和建筑的和諧,把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協調起來的決心和信心。這些都是現代建筑關學的基本邏輯。
4.結語
未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城市建筑美學的研究越來越有必要,對于建筑美的要求及審美觀點要求,是會越來越趨于時代性。城市建筑美學不僅僅包含了視覺因素,還包括了聽覺、觸覺、味覺、心理感受等等許多因素,也融合了技術、理念、環境、審美的許多要求。
我們不妨展望未來的建筑美學觀,它必將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美學觀,低碳環保的美學觀,融合系統論、環境學、生態美學、經濟學、等等多種學科,把自然、生態和社會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將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相互和諧作為審美的最重要的標準,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環保的城市建筑美學觀將趨于完善和成熟,將使未來城市建筑美學有章可循。
參考文獻:
【關鍵詞】混凝土建筑 可塑性 建筑美學 場所精神
Abstract Based on the plastic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rete building, propos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odern concrete building cases, combined with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trends. Analyzing the modern concrete buildings from genius loci, brutalism and literati aspects. Making an explicit explanation on the influence that the changes of concret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under the concret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crete building, plasticit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genius loci
1.相關理論解讀
1.1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混凝土建筑在形體上能被模板規定成任意形狀,建筑形體的規定性不強,自由度很大,可塑性是使混凝土的表現力完全不同于其它建筑材料的最主要性質?;炷恋某尚瓦^程是一個由動態變為靜態的過程,混凝土的流動性使它可以依據模板而塑成任何形式。也就是說混凝土沒有固定的形式,它的最終形態有模板決定,這就為建筑中的美學考慮提供了多種可能性。與磚石、木材等傳統建筑材料相比,混凝土具有許多不同的材料特點。首先,由于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性,結構的各個部分是以一個整體狀態結合在一起的;其次,混凝土是在一種半流質狀態中制作的,因此它可以塑造成任何形狀。
以上兩個特點,都可以基于混凝土的可塑性所延展出的,而正是由于建筑師和結構師們利用了混凝土的這一特點,使之成為現代建筑設計中常用的、用于表現建筑師意匠和營造特定建筑美學的“神器”。從設計上來講,混凝土的流體狀態及力學性能使得它廣泛應用于專注形態塑造的建筑,也流露出技術上的美學意義,這充分展現了技術與藝術的高度統一。
1.2建筑美學
建筑美學是藝術美學和建筑學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研究建筑領域里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雖然建筑伴隨人類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但建筑美學的出現卻是20世紀的事情。英國美學家羅杰斯?思克拉頓從審美的角度論述了建筑具有實用性、地區性、技術性、總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學的創始人。美國現代建筑學家托伯特?哈姆林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學的基本內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學理論與現代主義聯系較多,美國建筑大師文丘里則從符號學的角度來探討建筑的美和審美問題。
1.3混凝土建筑的發展歷史
從材料的工程學和結構角度來看,羅馬人將混凝土從天然的填充料發展成主要的結構材料。萬神廟穹頂的建造過程沒有使用模板,而是采用臥磚分層圈砌。隨著羅馬帝國的消亡,大多數重要的結構和工程發現及研究并沒有延續下來,18世紀以前,混凝土并沒用被當成建設的主流材料。
到19世紀,法國首先開始使用混凝土作為建筑立面的表現材料。水泥的發明直接推動了混凝土材料的發展,此后混凝土的運用也日益廣泛。意大利建筑師皮埃爾?奈爾維在推動混凝土使用的路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對于鋼筋混凝土的應用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奈爾維既是建筑師,又是一位詩人,他努力將建筑與詩歌的韻律和節奏運用到自己的建筑設計中,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喜歡稱他為“鋼筋混凝土詩人”。
2.混凝土建筑之美學解讀
在建筑理論流派多元化的今天,建筑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也是多元的。由于混凝土自身所具有的可塑性特點,使之不僅成為一種常用的建筑材料,也在體現建筑的美學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以下將從三個方面并結合相關案例來解讀基于可塑性特點而建造的混凝土建筑的美學價值。
2.1場所精神之美
建筑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形式問題,也是空間的營造,或者更為主要的,是作為空間基礎的“場所”的營造?;炷两ㄖI造空間氛圍的時候,其意境含蓄、韻味雋永。阿爾瓦羅?西扎設計的葡萄牙館就表現了對混凝土柔性特征的探索。
他用一片薄薄的混凝土幕用金屬線懸掛在兩邊的建筑上,形成一個3900平方米的有頂廣場。這塊巨板長65米、寬58米、高10米,兩端對稱。用纖薄的混凝土板展示了混凝土結構的柔性,打消了人們心中對混凝土厚重龐大的印象。屋面像雨篷一樣輕巧地覆蓋在中央廣場上方。絲毫體會不到混凝土屋面的沉重堅實感。這個結構就是模仿傳統的葡萄牙集市:在厚重的房子前面支起一片帳篷。通過輕薄的混凝土構件,營造了一種傳統集市的場所感,讓人們在置身其中時,忘掉了繁華都市的喧囂,去體味古樸和諧的市井之風。
2.2粗野主義之美
“粗野主義”是50年代到60年代喧噪一時的建筑設計傾向。粗野主義經常將混凝土毛糙的方面暴露出來,極其夸張那些沉重的構件,并把他們冷酷地碰撞在一起?;炷恋目伤苄蕴攸c和視覺效果符合了粗野主義所倡導的審美觀念。作為粗野主義的倡導者,柯布西耶設計建造了許多迎合粗野主義審美觀念的建筑,最有代表的應是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可以說是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建造的混凝土建筑典范之一,這個建筑也是柯布西埃新的探索的結果。郎香教堂是他絕無僅有的非幾何形式的有機形態建筑。它粗壯敦實的體塊,混沌的形象,巖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間的一個小山包上。頂部呈自由曲線形,用兩層鋼筋混凝土薄板構成,在邊緣上兩層匯合并向上翻起。從內部往室外看去,窗戶成為一個個透光的方孔,造成一種不穩定感,迫使人們面向祭壇方向,造成很特殊的宗教氛圍。
2.3文人意匠之美
隨著混凝土澆筑技術及輕骨料的不斷更新,混凝土建筑的外表形式有了新的種類,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開始選用清水混凝土作為建筑外表皮飾面或內部構件。這些建筑師往往具有文人的氣質。他們將思想通過混凝土來表達出來,比較出名的有安藤忠雄、路易斯?康、劉家琨等。在他們的作品中,混凝土是最常見的材料。他們傾向于一種淡雅的文人墨客的情愫。在嚴格的技術控制管理之下,混凝土表面質感變得極為細膩柔和,這種混凝土與表現結構力度的混凝土略有不同,它顯示出混凝土的另一面,在空間表現上具有獨特的魅力。以下以劉家琨設計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館為例。
設計者最初的設想是希望用清水混凝土表現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但由于施工技術原因,難以在澆筑過程中保證墻體的垂直度,只好采用一種叫做“框架結構、清水混凝土與頁巖磚組合墻”的組合墻特殊工藝。整個主體部分清水混凝土外壁采用凹凸窄條模板,形成明確的肌理,增加外墻的質感和可讀性。為使建筑整體像一塊“冷峻的巨石”建筑外部整體擬采用清水混凝土。在他眼中,在流行給建筑涂脂抹粉的年代,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已不僅僅是建筑方法問題,而且是美學取向和精神品質的問題。
4.結語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型的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藝及混凝土材料添加劑的更新,會給未來混凝土建筑的外觀表現及內在功能帶來新的沖擊和變革。同時,對于混凝土建筑的美學思考也會慢慢的改變。但是,最為混凝土最重要的區別于其他建材的特點――可塑性特點永遠不會消失,也正是利用這一特點,混凝土建筑較其他的建筑所具有的獨特的美學價值永遠不會消失。圍繞可塑性原理,混凝土建筑在未來的發展前景值得每一個人期待,也值得每一個建筑師大膽的去嘗試這種充滿挑戰性建筑實驗。
參考文獻:
1. 萬書元,當代西方建筑美學,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2. 汪麗君、湯桂元,“詩意”的建造――混凝土的表現之美,新建筑,2003(6) 74-77
3. 李有芳,當代中國建筑美學思潮,天津大學碩士論文,2007.6
4. 杜清華,混凝土的現代建筑藝術表現,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7.6
5. 李宇,建筑的材料表現力,同濟大學碩士論文,2007.3
6. 朱彩霞,解讀馬賽公寓,山西建筑,2007(32) 47-48
【關鍵詞】中國建筑美學;形式美;中西差異;未來發展
0 引言
建筑美學以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建筑美的創造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懊馈笔鞘裁??不同的人有不同見解,其實美一直都存在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地方,然而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建筑則是對美最好的詮釋。但是,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時代對建筑之美則有不同的看法與總結。建筑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如實地記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
1 建筑中的形式美
1.1 對稱與均衡
在中國傳統的建筑歷史上有相當一部分建筑是采用對稱布局的形式,這種現象很難用功能的因素去解釋。如故宮所采用的嚴格對稱的布局形式,沿著中軸線兩側成雙成對的排列建筑――東邊放一個殿,西邊也放一個殿;東邊設一個門,西邊也設一個門,于是形成一種極為莊嚴、肅穆的氣氛。而功能要求必須采用這種形式?這很難解釋。不僅古代的建筑這樣,今天的建筑大多亦是如此。主要還是取決于人們對精神方面的要求――希望獲得莊重、雄偉的氣氛。這也是體現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利的體現。
1.2 韻律與節奏
韻律原本是用來表明音樂和詩歌中音調的起伏和節奏感,以往一些美學家認為,詩和音樂的起源和人類本能的愛好節奏與和諧有著密切的聯系。亞里士多德認為,愛好節奏和諧之類的美的形式是人類生來就有的自然傾向。
1.3 調和與對比
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認為缺乏對比的東西會使人感到單調,但若果過分強調對比以至失去了相互之間的協調一致性,則可能造成混亂,只有將對比與調和兩者的關系處理好了,才能達到多樣與統一。對比和調和是相對的,也是統一的。
1.4 比例與和諧
在建筑中比例與和諧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一個建筑沒有了比例,整個建筑就失去了美感,在最早的古希臘時期就提出了黃金分割比的關系,認為一切美的東西都應該遵循黃金分割比,所以在現代建筑中很多建筑都遵循黃金分割比。就如凱旋門的建設,整個建筑的體量關系完全符合黃金分割比。
2 中國建筑美學特點
中國建筑在世界上分布地域最廣,有著獨特的傳統風格,各兄弟民族的建筑都有自己的傳統和特色,其中漢族的建筑是中華民族建筑的主流。它的美學特征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2.1 建筑的審美價值和它的倫事價值密切相關
建筑的審美標準不僅要求使人感官愉悅,更重要的是恰當地表現形象本身所包涵的倫理的、政治的內容。
2.2 建筑藝術的形式美直接來源于功能內容和工程實踐
中國建筑的形式美首先是它的群體美、序列美。這種總體的藝術氣氛又都以滿足禮儀和生活實用的要求為基礎。即使是一所四合院住宅,它的布局和體量也都體現了封建家族中尊卑、長幼、內外、嫡庶、期服等不同等級人的生活地位和待遇。
2.3 重視環境的內在意境甚于單純的造型美觀
中國傳統建筑運用序列設計和環境氣氛,獲得巨大的審美效果,對世界建筑美學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北京的明清宮殿,在長達3.5公里的筆直的中軸線上布置了20多座殿宇樓閣,組成10多個不同氣氛的空間,通過節奏的變化,取得了雄偉、震懾的濃重氣氛。天壇以蒼翠的松柏林海為基調,將潔白的圓丘和湛藍的祈年殿襯托得突入晴空,形象極為圣潔肅穆。為了深化環境意境,還很重視運用象征手法,以布局、造型形式、形象模擬、匾聯題字等,激發人的聯想。
3 中國建筑美學與西方之差異
3.1 建筑用材上的差異
從根本上說,中西方建筑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于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筑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筑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與社會,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藝術表現。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現不同的信念。
3.2 建筑造型上的差異
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傳統造型特別強調“線型美”,講究線條的婉轉流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梢哉f飛檐的設計是我國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飛檐形式往往會有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我國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臺、樓、閣都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
而西方建筑則一般是垂直發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 米。文藝復興建筑中最輝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它們以夸張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與崇高,以體現人之偉力。
3.3 表達的倫理意識上的差異
中國傳統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園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著造園,因而中國的傳統園林在實際意義上是文人園林,歷來講究“氣韻生動”的美學原則,在本體認識的差異上,重視整體的和諧。
西方建筑的藝術風格則重在表現人與自然的對抗之美。從歷史發展來看,西方視自然為無生命的物質,在中世紀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們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險的一面,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廟壇,處處皆顯示出一種與自然的對立和征服,從而引發人們驚異、亢奮、恐怖、等審美情緒。
4 未來的發展
關鍵詞:建筑美學;特征;建筑設計;結合要求;應用
1建筑美學的主要特征
建筑美學的表現形式比較具體,所以其具有的特征比較多:比如一塊材料的色質、質感、形式能產生美感;結構形式也能產生美感;整體形式能產生美感;一個空間形態也能產生美感;有時立面構圖能產生美感;有時一種構造也能產生美感;建筑的內部和外部都可以給人產生美感;最直接的表面形式是外部美感給人感覺,通過外部的觀感可以看到建筑的整體風格、朝向,高度、周邊環境等,通過外部往里面看,建筑內部的細節構造讓人們的情感可以升華,對于住宅有種親臨家門的感覺。對于商業建筑而言,有一種享受的感覺,給人以自由、解放的感覺而產生美的。
2建筑美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建筑美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①建筑美學在建筑比例設計中的應用分析。建筑比例與建筑美學息息相關,建筑物的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都存在比例關系。恰當的比例會讓人感受到建筑物協調、完美。通常呈現美感的建筑物,其中所有主要尺寸比例都相同。②建筑美學在建筑內部布局中的應用分析。建筑設計中的布局分為規則布局和不規則布局,規則布局序列設計不僅能呈現出明確、爽直和莊重的建筑設計空間。同時,能促進和凸顯建筑風格,給人們建筑美感。而不規則的形式,讓建筑設計顯得靈動,充滿活力,從而體現出房屋設計的風格和形式。不同功能的建筑運用不同的序列設計能給人們美感暗示,同時能促進生成協調統一的建筑氛圍。建筑的結果是空間的形成,空間藝術的形成基于建筑結構的合理序列,建筑設計與美學的結合在內部布局上的體現上主要表現為使用功能序列和美學序列的完美結合,使用功能序列能保證空間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美學序列能保證房間布局上的美感,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要把握好建筑里單項元素,使其獨特的排列組合,從而營造要求的美感。
3建筑美學與建筑設計結合要求的分析
(1)均衡性與穩定性要求。建筑設計中的均衡性,要求強調其均衡中心。建筑穩定性指建筑上下整體間存在的一種輕重關系,通常建筑上部分結構小,下部分結構大,那么這種由下往上逐層縮小的設計手法則極易獲取穩定感。建筑的設計手法隨時展而發展,使得底層架空設計的建筑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廣泛,這類建筑結合例懸臂結構特性,采取粗糙的建筑材料及濃郁色彩,使得建筑底層質感、厚重感等大幅度增強,同樣也能夠達到穩定性效果。并且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由于受到個體量高低、大小以及材料質感、顏色深淺等各不相同,建筑所表現出來的輕重感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材料粗糙、體量較大以及實體、色彩較暗的建筑,給人的感覺比較沉重;而材料光潔、體量較小且色彩明快、通透的建筑,就會給人輕快的感覺。因此要想建筑的設計有效結合美學,首先就應當使二者穩定與均衡的效果,這樣才能體現出建筑的穩定,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就是類似于此類穩定及均衡,這種四合院的正房為主房,其占地面積最大,高度最高;與住房對稱的就是倒座,和正房相比較倒座占地面積較小,層高要低,這樣就凸顯了正房與廂房之間均衡性。(2)統一協調要求。主要表現為:①結構設計和美學統一協調的要求。建筑設計的首要目的需要滿足建筑使用性能,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體現美學特征,也就是說不管采取何種建筑方式都必須使其結構與美感形成一個統一整體。站在結構美學設計的角度來看,部分結構處于重要位置,對建筑整體美感的影響較大,而部分結構對建筑整體的美學效果影響較小,所以房屋結構的美感設計應當要區別對待,有主次之分。因此設計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a.房屋的次要部位的設計應當從屬于其主體部位;房屋的較低部位應當從屬于其較高部位。b.房屋各細部構造形狀需協調,達到統一和諧的效果,滿足建筑美學要求。②色彩與美學統一協調的要求。建筑設計中的色彩巧妙運用及搭配能夠使建筑從整體上看起來更和諧統一,利用色彩搭配是設計及美學互相統一協調的常用方法。首先應當為建筑選擇合適的材料,根據建筑的年代不同選擇與之協調的建筑材料來裝飾,進而達到整體、統一之效。近幾年來,建筑材料生產技術的不斷創新與開發,各種顏色的建筑材料已經廣泛應用于建筑設計當中,從而通過鮮艷、多樣的色彩來烘托出建筑的美感。(3)序列性要求。建筑美學講求空間與結構序列,如果需在建筑設計更好地體現美學的原理和特點,就必須體現美學的序列性。首先應該設置建筑的單元,使建筑整體能夠得到完整而科學地劃分,以功能和結構關系定義建筑的序列,以審美的角度使序列得到有效地結合,做到完美地統一。應該在建筑序列中明確開始和結束的位置,上一序列應該與下一序列做到有機銜接,每一序列都應該自然而平順地開始,實現整個序列的藝術和美學風格,在序列的結尾處應該集中功能與藝術的精華,做到這個序列的完整,進一步體現建筑的美學特點和內涵。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美學與建筑設計的結合,能夠將實體藝術與設計美學巧妙地融合。隨著人們對自身居住的環境要求、建筑美感要求逐步提升,必須加強建筑美學與建筑設計的合理結合,從而促進建筑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唐瑛.房屋建筑設計與美學的有機結合研究[J].門窗,2014(12).
[2]馮銳.探討房屋建筑設計與美學的有機結合[J].科技資訊,2015(11).
[關鍵詞]審美 中西建筑 空間 裝飾
中圖分類號:TQ174文獻標識碼: A
1、中西建筑的審美特征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如實地記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在古代,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把和諧作為人類的最高理想和審美追求。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點和精髓。古代中西雖都以和諧為審美理想,但兩者的區別在于,西方和諧思想并沒有把和諧作為價值觀的最高準則,側重的是審美對象的物理屬性,在形式的背后追求的是“人神之和”。西方人以求真的科學態度,“以數為萬物內在的質”,并用數的和諧來比附完美的神或上帝的形象。因建筑是神的寓所,只有美的建筑,才能與完美的神相通,因而體現在建筑藝術中的比例、尺度、均衡、秩序等形式的和諧也就附著了神或上帝的靈光,成為人神以和的物化表征(如圖1);中國人
圖1 帕提儂陶立克柱
從現世的立場出發,則“以數為萬物外在的象”,并衍生出天地和諧、美善調和的審美原則,進而用之于建筑藝術,因建筑是人的家園,數的和諧作為社會人政的輔助,也就比附了人世的和諧(如圖2)。所以,中西古代的和諧觀,一是偏于科學的、物理的,重在求真;一是偏于人文的、心理的,重
圖2 北京故宮俯瞰圖
于求善。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中西古代建筑藝術的和諧美,也同樣沾灌著這兩方面不同的審美內涵。
2.、中西建筑的時空意識
建筑是劃分空間的藝術,所以要談中西建筑美的比較就要從中西對時空觀念的不同理解對建筑的影響。中西對時空觀念的不同理解,使得中西傳統建筑空間藝術在構成要素、組合方式與表達手法都呈現出不同的美學特征。西方古代建筑以單體建筑為主,類似于雕刻藝術(如圖3),重視建筑物的外觀造型和動感,其內部空間是相對靜態的,因而在空間觀念上表現出豎向、垂直、向
圖3凡爾賽宮園林內雕塑
上的特征,有著濃厚的宗教狂熱和神秘色彩,追求的是單體建筑的造型美。而中國傳統建筑則以群體為主(如圖1),類似于中國的繪畫藝術,注重建筑群空間的營構,其空間是在時間的節奏中流動的,是一種“可望”、“可行”、“可游”的空間藝術,所表現出來的空間觀念是橫向的、平衡的,給人的審美感受則是舒緩的、直觀的、世俗的,表現的是建筑空間的流動美。
3.中西傳統建筑的審美尺度
欣賞中西傳統建筑,無論是從建筑物的外觀結構造型,還是從人們的主觀心理感受,都會有不同的審美體驗。比如,明清故宮以匍匐于大地的龐大建筑群體,象征著君權的絕對權威,給人的一種富麗堂皇、氣勢恢宏的美;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如圖4)則以尖聳云端的單體造型,比附著神權對人的心靈統攝,給人一種心靈激蕩、飛升超拔的美。中西傳統建筑在不同社會文化功能的影響和制約下,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審美尺度,即中國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
圖4哥特式教堂
方建筑的神的尺度。
4、中西建筑的物質載體
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構,這已為大量的人類考古發現所證明。但是,中國建筑始終對土木情有獨鐘,沿用了原始的木構結構(如圖5),并保持了長期的一貫性和連續性,用土木譜寫了一曲優美的樂章。西方古代建筑則在人類文明的早
圖5 中國木結構示意圖圖6吉薩高地上的金字塔
期就走上了石材發展的道路(如圖6)。中國傳統建筑以木為材的梁架結構體系,使得中國建筑把木材運用得得心應手,把木材的裝飾發揮得淋漓盡致,而西方古代以石為材的建筑結構也決定了對石材裝飾的偏愛,從五種古典柱式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石雕以及巴洛克建筑裝飾,都說明西方建筑裝飾對石材的垂青。
5、中西建筑的裝飾意匠
建筑裝飾是追求美觀的重要表現,具有獨特的時代風貌和民族文化特色,既與構成建筑的物質材料和技術有關,也與民族的審美文化心理相聯,所有這些,都使得中西古代建筑在裝飾色彩、裝飾圖案和裝飾手法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5.1裝飾色彩的中西差異
中國傳統建筑的色彩裝飾一般比較平和,體現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如圖7),主要圖7云南佛寺大殿內景
使用了黃色,而西方古代建筑的色彩裝飾則顯得比較熱烈(如圖8),映射出迷狂的宗教主題。 圖8 西方鑲嵌畫
5.2裝飾圖案的中西對照
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圖案有下列特點:豐富的動植物圖案裝飾(如圖9),奇妙的動植物紋樣(如圖10),獨特的文字裝飾(如圖11)。而西方古代建筑
圖9寺廟建筑上的屋頂走獸圖10 木門裝飾圖案圖11紫禁城乾清宮內
的裝飾圖案遠沒有中國的豐富多彩,她的裝飾圖案比較具象化,多是直接模 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反復出現在柱頭上忍冬草圖案(如圖13)就是如此。
圖12 希臘羅馬柱式比較圖13 拜占庭式柱頭裝飾
5.3裝飾手法的中西不同
中西古代建筑的裝飾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體現出鮮明的差異性,西方古代建筑多以雕飾(石雕)為主(如圖1),帕提儂神廟注重塊面和形體,
圖14山西大同九龍壁 圖15廣州陳家祠堂外墻磚雕裝飾
立體感較強。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手法則相對豐富,以突出圖案的線條為主,由此構成平面或浮雕圖案(如圖14、15),除雕飾(主要是土雕、木雕和石雕)外,還有彩飾。
6、中西現代建筑的發展之路
6.1西方建筑的審美變異
相對于中國傳統建筑的穩定與漸進,西方古代建筑的發展和變化劇烈得多,伴隨著社會變革的歷史進程,是西方建筑審美觀念的變異。在建筑史上,西方建筑思想和設計觀念曾發生了兩次重大的時代變革,這就是從古典建筑到現代建筑的轉變,再從現代建筑到后現代建筑的轉折。
6.2中國建筑的現代轉型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一脈相承的傳統建筑形式。知道前,在中國有了西方古代建筑的式樣出現。從20世紀20年代起,中國建筑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西建筑文化開始了實質性的融合。80年代作為中國建筑發展的黃金時代,加快了建筑現代轉型的歷史進程。
結語:通過對中西方建筑的簡略比較,可以看出,無論從建筑的物質層面還是文化內涵上,中西建筑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文化積淀,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實際上,建筑作為一種人居的文化形態,作為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空間存在,怎樣使人類生活的家園更加美好和溫馨,才是中西建筑文化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題。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2.安樂哲:《和而不同:比較哲學與中西會通》,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沈福偉:《中西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劉月:《中西建筑美學比較論綱》,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字:建筑美學建筑技術綠生活
1.建筑美學的新紀元
由于多元化的時代的來臨,引發了當代審美觀的多元化傾向和建筑美學追求“建筑藝術的意義”,傳統建筑美學所著重研究的構圖的均衡、比例的和諧,以及視覺上的舒適度已成為次要因素,當代藝術思潮所想要獲得的是建筑藝術的“表現力”。 譬如有一些建筑很有表現力,但卻很難談得上美,甚至使人們感到怪誕(圖1)。但因為它們具有強烈的表現力,能夠滿足某些現代人獵奇的心理,能夠達到建筑藝術所要追求的意義,可以說它們具備了一定的審美價值。
彼得•埃森曼的鋼鐵山城――位于墨西哥的加里西亞文化城,包含六棟到處都是直線、曲線、格線令人驚異的建筑物,對其的評價則是瘋狂、驚人、奇跡、歐洲史上最大的建筑工程(圖2)。整個設計當中蘊含了埃森曼的密碼――將老城圣地亞哥康波的遺傳密碼融入到他的設計當中去,以彰顯某種隱喻的含義,表達了他對建筑的本質重新定義,對整個建筑的美學的審美體系進行重新界定的嘗試,反映了建筑師的情感和思想。
雖然很多建筑不能簡單地評價為是優美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不同程度上具有某種美學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以往不曾涉及和想象的空間和渠道,這也就是當代審美觀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2.劃時代的建筑技術
當現代建筑的美學概念發生了變化以后,即使是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人群,也會對同一個建筑得到完全不同的審美感受,尤其是當代人強調個性的發展,這就不可避免的使建筑審美走向多元化。而這種審美傾向上的普遍差異,除了觀念上的變化以外,某種程度上也是建筑技術發展的結果。
建筑技術從廣義上講可以包含建筑業所能涵蓋的所有技術,一座好的建筑物常常被看作是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的完美結合。目前大部分成功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建筑師針對當地氣候條件而創造出了技術和藝術完美結合的建筑語言。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每一次建筑的巨大進步幾乎都是以新技術、新材料的突破為前提的。至于現在,從可因應人體需求調整室內狀況的智慧建筑,到利用自來水制造氫氣提供居家用電,以及全賴太陽能運作的空調系統等,驚人的建筑科技將改變你我的生活方式(圖5―7)??茖W技術在任何時候都具有雙重性,關鍵在于人類如何運用它。
3.“未來建筑=美學+技術”
目前環境的最大殺手是是建筑物。我們在之中工作、游戲、生活,但溫室氣體排放量有45%是來自建筑物?,F在新一代的綠色科學家、建筑師與工程師正在思考如何將美學和技術緊密結合起來的未來建筑,而這也是必由之路!他們構想會改變你我的生活,而這就是“綠生活”。
將美學和技術完美結合的環保建筑實例有很多,例如美國新墨西哥州陶斯的沙漠地帶有個特別的社區,這個社區里的建筑不僅造型各異,而且特別的地方在于采用熱質能以應所有加熱需求,熱質能墻是由最常見的人類廢棄物舊輪胎所做成的。他們多年就切斷所有設施,包括電力、下水道與水源,其設計者邁克•雷諾茲把這種環保建筑稱作“大地之舟”,意喻“在明日之海里航行的獨立船只”。 并提出了生物建筑這個概念。媒體對大地之舟的評價是“明日住宅的身體與靈魂”。
那么未來的建筑會是什么模樣?凱文博克的建筑事務所――威廉麥當努公司,已經開始研究令人興奮的綠色建筑概念。如融合頂尖技術的未來機場的概念――AIRPORT-NET PRODUCER OF ELECTICITY;最為環保的拆解建筑概念――DESIGN FOR DISASSEMBLY;以及對中國未來城市的構想,將農田移到建筑物的屋頂上,把整座城市放在下方,每個建筑區塊,都可當作城市中的個別有機體運作。(圖3)
4.結語
無論是加里西亞文化城,還是 “大地之舟” ,抑或是未來的新構想等等,無不是將建筑美學與建筑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這是人類對“綠生活”的一種向往,是對未來建筑的一種啟迪??茖W家、工程師、設計師的將美學和技術完美結合的杰作,證明維持可持續生活是可行的,我們的建筑物可以對環境產生正面影響。他們向世人證明,綠色環保世界離我們越來越近。
因此,美學和技術從根本上是統一的。把新的建筑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可能創造出新的技術美學體系,而新的技術美學可以創造出如傳統建筑一樣富有人情味的建筑形式,這種獨特的設計不僅充分展現了當代建筑的高超技術水平,同時,也使我們認識到未來建筑的發展方向應該是高度的理性的技術體系與強烈表現力的完美結合。也是走向“綠生活”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