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綠色建筑預評估范文

      時間:2024-02-19 15:44:34

      序論:在您撰寫綠色建筑預評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綠色建筑預評估

      第1篇

      關鍵詞:技術方案;綠色建筑;預評估模型;研究

      在如今工業化和城市化飛速發展的時代,資源和能源的短缺成為其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建設領域中,綠色建筑的發展必不可少,其影響十分巨大,由此建筑的節能勢在必行。綠色建筑是世界建筑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途徑之一,通過對綠色建筑的相關技術的研究與運用,從而對建筑的各項信息,例如其幾何空間的信息、空間功能信息、相關材料和設備等等進行數據的統一管理,從而為綠色建筑設計和評估提供一定的依據。利用三維數據可視化技術能夠實現對綠色建筑預評估,為建筑設計師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一、綠色建筑評估

      當今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世界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建筑領域也掀起了綠色建筑研究的熱潮,但是目前國內存在著對綠色建筑本質認識模糊的現象,因此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有利于澄清概念,對綠色建筑的實施起指導作用。首先我們回顧國內外對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建筑方面的研究現狀,對現階段研究綠色建筑評估系統有重大意義,我們可以了解國外成熟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例如英國的BREEAM,美國的LEED,GBC的GBTool,通過從版本發展、權重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市場運用等方面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共同點同時也看到它們的局限性。在分析我國的綠色建筑評估發展狀況時,我們可以主要參考《中國生態住宅評估手冊》和綠色奧運評估體系,通過對綠色建筑在中國的實施情況分析,提出綠色建筑評估必須要符合中國國情的建議,強調政府在發展綠色建筑中的作用。通過對各種體系的比較分析,構建了綠色建筑的基本評價指標,分為目標層W,4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對每個二級指標在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管理階段的評價要點進行說明。

      國外的綠色建筑起步于建筑節能,在發展建筑節能的同時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而產生了綠色健康的建筑。如今在國外很多發達國家都建立相關的而綠色建筑的預評估模型,自90年代以來,各個國家都建立了不同的綠色建筑的預評估模型或是系統,為綠色建筑的實踐與推廣帶來了重要的發展前景。目前較為成熟的幾種預評估模型是BREEAM、LEEDTM和GBC,本文主要介紹其中一種BIM。所謂BIM是指建筑信息模型,其技術是建筑領域中的重要計算機應用技術,它能夠有效的整合建筑的設計全過程,其中涉及的關于建筑生命的周期管理是綠色建筑的主要考慮與影響的對象。利用該項技術能夠將建筑的各項物理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對于設計選擇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與評估模型,從而提高綠色建筑在設計階段中的管理。然而,我國的綠色建筑目前吃魚起步的階段,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制約因素也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點是缺乏綠色建筑的意識與知識,缺少建筑與周邊環境之間互相影響及相關能源之間的分析和評估。如今,也并沒有一個完善的設計輔助系統對建筑進行一定的評估,對綠色建筑的設計和推廣也存在相關的問題,例如缺少有效的工具與技術的手段利用。

      二、建立綠色建筑預評估模型

      目前,很多應用在建筑領域的評估系統都是以后評估為主,一般而言在建筑使用一年后才進行評估。但是由于綠色建筑各項關鍵的要素都出現在其設計、規劃和施工的階段,因此后評估的系統并不適合于綠色建筑,由此綠色建筑預評估模型的利用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使設計師在設計綠色建筑能有直觀的評估。

      1、預評估模型建立的難點

      預評估模型的建立主要針對于綠色建筑的設計階段,根據設計過程中的各項數據來對綠色建筑進行一定的評估。因為不同階段涉及的專業、外部條件、設計的理念等等因素也不盡相同,每個環節對于其都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而由于各類綠色建筑設計時涉及的相關規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又沒有有效的手段和實施的方案對集成數據進行相關的規劃調控,導致在綠色建筑的整個設計過程很難根據那些影響因素對其進行量化的分析與評估。

      2、綠色建筑預評估模型

      運用計算機技術建立的BIM數據集成體系建立的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實現綠色建筑的量化分析以及預評估。利用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設計建立的三維信息BIM模型,其原理是以BIM建筑信息模型作為建筑相關數據的載體,從而對綠色建筑在規劃設計、材料利用、能源消耗等等方面的相關數據進行存儲、管理和分析。然后利用分析的結果,對建筑在設計規劃和施工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預測解決與優化,從而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和資源,也能最小限度的影響周邊環境。而模型的建立,對于建筑空間的信息和功能、設備等進行綜合統一的而管理與分析,從而對綠色建筑的各項指標分析提供依據,對綠色建筑進行相關專業的評估。

      三、綠色建筑預評估模型的應用

      綠色建筑的預評估模型在建筑領域的應用體現在很多方面,以下主要介紹了其中主要的三方面:

      1、在規劃設計方案中的應用

      綠色建筑預評估模型根據收集到的建筑規劃方面的信息,例如建筑布局、場地分布、單體數據、道路設計、環境設計等等來對規劃方案進行相關的分析,利用其中涉及的各項指標,結合各項影響因素,如日照、資源利用、環境影響等對建筑進行預評估,從而根據綠色建筑的相關設計規范對已有方案進行優化,達到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目的。

      2、在技術設計與數據分析中的應用

      根據我國目前的各種綠色建筑設計規范和標準,結合基于技術方案設計的綠色建筑預評估模型建立的建筑能耗分析的可視化三維模型,能在建筑能耗分析方面對相關數據的生成以及建筑能耗分析產生的結果,對數據的處理實現可視化的模擬,能夠有效的控制與評估在建筑的設計過程中預定的節能標準。

      3、在建筑室外綠化環境分析中的應用

      根據建立的綠色建筑預評估模型對綠色建筑的周邊環境進行一定的分析,植物綠化設計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例如溫度調節、空氣濕度、吸滯塵埃和衰減噪聲等等,利用建立的三維建筑模型收集的相關數據對室外環境進行分析,評估各項影響因素對其的影響,從而達到設計方案的優化目的。

      總而言之,基于技術方案設計的綠色建筑以評估模型能夠實現“節能、節地、節材”這一目標,根據各項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得出的評估結構,對于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案有重要的指導和優化的作用。同時根據其評估結果還能使得各項資源在建筑設計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對于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產生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通過對生態環境的分析與評估,也能為建筑設計提出合理的技術方案,從而降低能耗并合理利用資源。綠色建筑預評估模型為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其發展前景是非??捎^的。

      參考文獻

      [1]馬智亮;BIM技術及其在我國的應用問題和對策[J];中國建設信息;2010年

      [2]支家強、趙靖、常晨晨;基于技術方案設計和運行管理分析的綠色建筑評價模型[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年

      第2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 可再生能源利用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Case study of one office building project in Tianjin

      Li Bao-xin1,Yu Ying-yu2,Liu Xiao-fang1

      (1.Tianjin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Tianjin300074;

      2.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Shandong264005)

      【Abstract】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requirements exist in LEED, Green Mark, and China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as essential part for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n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these standards. Finally, the sugges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green non-residential building is proposed and one office building project in Tianjin is studied as study case.

      【Key words】Green Building;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1. 前言

      (1)綠色建筑作為最大限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降低污染的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綠色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內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均有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要求,同時根據不同的綠色建筑評估等級規定了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策略。

      (2)目前的綠色建筑設計中可再生能源利用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缺少完整詳細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分析過程;往往是在現有設計方案基礎上驗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是否達標;在現有設計方案基礎上疊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以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要求??稍偕茉蠢孟到y的初投資較常規系統高,上述問題可能會降低可再生能源系統的技術適用性和經濟合理性,同時盲目堆砌技術違反綠色建筑設計的理念。

      (3)本文主要關注國內外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規定、不同可再生能源系統的技術特點等方面進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研究,首先分析了美國LEED標準、新加坡Green Mark標準、天津市綠色建筑標準對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關要求,然后對相關內容進行了對比分析與研究,對我國綠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進行思考,并結合天津市某辦公樓項目進行了案例分析。

      2. LEED評價標準中可再生能源利用

      美國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標準是美國綠建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提出的以商業運作為主要運行模式的國際化的認證體系,包含街坊(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和建筑(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 Core and Shell Development, Schools, etc)兩個層面的標準[1][2]。LEED標準鼓勵和認可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分為兩種形式:場地內可再生能源和異地綠色能源。鼓勵采用項目現場可再生能源的自給來減少應用化石能源帶來的環境與經濟負擔,其評價是基于場地內可再生能源提供的量占建筑能耗費用的比例,不同評分對應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求如圖1所示。異地綠色能源在于鼓勵建筑應用電網資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通過至少為期2年的可再生能源合同來從異地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來滿足建筑35%的電耗。

      圖1LEED NC標準中不同評分對應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求

      表1新加坡Green Mark標準中可再生能源比例與評分

      3. Green Mark評價標準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Green Mark標準是由新加坡建設局制定并主導實施的、實踐比較成功并在亞洲國家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一套評價標準。該標準鼓勵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評分根據建筑的預測能源效率指標和可再生能源替代電耗的比例來進行(表1),最高得分為20分[3]。

      4. 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規定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申報中最常使用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主要有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在此標準基礎上衍生出許多地方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其中《天津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以下簡稱天津市綠建標準)是結合天津市的地域特點和發展情況而制定的,天津地區的所有綠色建筑項目均應依此標準進行評價。天津市綠建標準中規定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大于5%(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熱水量滿足建筑生活熱水消耗量的25%,或可再生能源提供采暖(制冷)滿足建筑熱(冷)負荷的10%或者地熱供暖滿足建筑熱負荷的20%),得分20分,并設有優選項鼓勵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大于10%,對應的評分如圖2所示[4]。

      圖2公共建筑中優選項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

      圖3天津市某三星級辦公樓方案示意圖

      圖4建筑屋頂的太陽輻射模擬分析

      5. LEED、Green Mark與天津市綠建標準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內容對比

      5.1LEED標準、Green Mark標準、天津市綠建標準在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都具有相關的要求,綜合比較各標準中相關內容,其相同點主要體現在:

      (1)各標準都將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為評價建筑綠色與否的重要內容,鼓勵建筑對場地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2)對應條款的評分都是基于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耗的比例,以此鼓勵可再生能源盡可能多的采用。

      圖5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確定思路

      表2三星級綠色建筑的優選項達標分析(公共建筑+設計標識)

      5.2其不同點為:

      (1)LEED標準除了鼓勵采用場地內可再生能源外還對異地綠色能源的應用進行鼓勵,對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發電等技術的應用具有促進作用,并對合同能源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2)關于可再生能源比例的計算,LEED標準基于建筑的能源賬單,Green Mark標準基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建筑總電耗的比例,天津市綠建標準基于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轉為一次能源后占轉為一次能源后建筑總能耗的比例;

      (3)LEED標準中對可再生能源的界定與天津市綠建標準不同,其中LEED標準認為地源熱泵等利用淺層地熱能的形式不為可再生能源利用;

      (4)對于天津市綠建標準中三星級綠色建筑的評定可再生能源利用具有必要性,而LEED、Green Mark標準的較高等級評定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要求相對較低。對于根據天津市綠建標準申報三星級設計標識的公共建筑而言,在所有優選項(12條)參評的條件下,至少需要滿足9條,得分不低于14分。設計標識階段優選項達標分析如表2所示。對于一般公共建筑項目而言,透水地面面積比通常會成為制約因素;空氣質量監控系統一般不具備實時報警功能;外遮陽以固定式外遮陽為主;利用舊建筑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在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條件下,優選項得分無法滿足要求,公共建筑的項數也不滿足要求。因此,對于綠色建筑目標為三星級的建筑項目,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6. 綠色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議及案例分析

      6.1項目概況

      本文以天津市某辦公樓為例進行分析,該建筑面積為20000m2,綠色建筑目標為三星級(圖3)。場地位于淺層地熱能較適宜區,并具有地源熱泵埋管區域。天津市太陽能資源屬較豐富的二類地區,總輻射接近6000MJ/m2,可利用天數近200天,并且建筑屋頂遮擋較少(圖4)。

      6.2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的確定思路

      根據項目功能及定位,進行綠色建筑預評估,確定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項目所在地的資源條件;同時注重技術適用性和經濟合理性,以較低的成本投入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終滿足綠色建筑評價要求(圖5)。

      6.3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技術與經濟適用性比較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太陽能熱水系統、地源熱泵系統、地熱水供暖系統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是通過設置太陽能集熱器、水箱等設備將太陽能轉換成生活熱水的熱能。地源熱泵系統利用淺層地熱能進行供冷供熱,充分利用了土壤的跨季節蓄熱。地熱水供暖系統以地熱水及其尾水梯級利用作為供暖熱源。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將太陽輻射能轉換為電能。經過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較(表3),本項目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為太陽能空調系統耦合地源熱泵系統,其中生活熱水作為空調系統的一個用戶末端對太陽能進行利用,最總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約為30%,遠大于天津市綠建標準中要求的10%,為項目達到三星級提供有利條件。

      表3本項目適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比較 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表1新加坡Green Mark標準中可再生能源比例與評分

      7. 結論與展望

      LEED、Green Mark標準中關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關內容對國家綠色建筑標準的相關內容具有啟示作用,應完善天津市綠建標準中對異地綠色能源的要求,以此促進合同能源、智能電網等技術的應用。同時在設計過程中應關注以下方面:

      (1)在規劃和方案設計階段,將可再生能源利用考慮在內,不同的項目有一定的差異性,應結合項目的定位和功能,通過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比較,從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和運營管理便利性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綜合確定適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

      (2)三星級公共建筑應優先采用地源熱泵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光伏發電系統作為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

      (3)對于地熱水供暖系統,在有資源條件的項目中可采用,但是地熱井對地下地質結構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評估。

      參考文獻

      [1]LEED 2009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LEED 2009 for New Construction.

      [3]BCA Singapore, BCA Green Mark for New Non-Residential Buildings Version NRB/4.1, 2013.01.

      [4]天津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天津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Tianjin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DB/T29-204-2010.

      第3篇

      (大連理工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4)

      摘 要:較傳統建筑而言,綠色建筑更多采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其風險因素更為突出,而從需求側的角度分析綠色建筑風險更有利于推廣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本文從需求側的角度,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法調研不同消費者對20項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感知,并對調研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和推論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消費者認為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較大的因素共4項,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比有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態度更消極,且具有不同學歷的消費者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感知幾乎無明顯差異.本文對于有效管理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和推廣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5-0160-08

      基金項目: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重點教學研究項目(2012jyxm811)《基于工作過程的建設項目全壽命造價管理教學改革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1 引言

      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環境問題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綠色建筑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建筑業發展的新形勢.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更注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1],因此,在資源高需求和低儲備的大環境下,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就顯得尤為重要[2],但研究顯示,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2-4],主要是因為綠色建筑在功能上較傳統建筑而言對建筑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只為人們提供居住場所,還需要有高資源利用、低環境影響和高居住舒適性[3-4],而這些高要求將會帶來的更多的風險,再加上綠色建筑的高成本,使得綠色建筑在我國推廣困難重重,綠色建筑風險也逐漸成為我國學者研究的焦點.從現有文獻成果來看,大部分研究都是從綠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視角,對綠色建筑項目在規劃設計階段、施工階段、試運營階段、運營維護階段等多環節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且風險的主體來源多為設計方、業主方、施工方、監理方等[5-7],但綠色建筑能否真正推廣歸根到底取決于其最終使用者即消費者[8],尤其是綠色住宅,所以從需求側的角度對綠色建筑風險因素進行評估是必要的.本文試圖從需求側角度對綠色建筑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和分析,以期為更好地管理綠色建筑風險提供參考.

      2 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識別

      從需求側的角度分析綠色建筑風險就是探究消費者的感知風險.感知風險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二是風險事件的嚴重程度[9].已有文獻表明,感知風險是一個多維變量,Jacoby和Kaplan(1972)提出消費者感知風險包括經濟風險、功能風險、身體風險、心理風險和社會風險五個維度[10],在此基礎上,Stone和Gronhaug(1993)提出了感知風險的第六個維度:時間風險[11],Jarvenpaa和Todd(1996)提出了安全風險和隱私風險[12].此外,我國學者呂彥氛(2011)在綠色食品感知風險構面研究中指出感知風險包括身心安全、時間、情感、財務、功能和機會成本六個維度[13].由于綠色建筑不涉及時間、隱私、心理和社會影響的問題,所以本文不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又因為身體風險是安全風險的一部分,所以將身體風險納入安全風險中.此外,我國在綠色建筑方面的政策法律還不健全,在需求側角度上也存在一定風險,所以增加政策法律風險作為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另一維度.綜上,本文將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劃分為經濟風險、安全風險、功能風險、機會成本風險和政策法律風險.

      2.1 經濟風險

      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使用使得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需要消耗更多的設備和材料,再加上綠色建材的高價格,導致綠色建筑成本高于普通建筑,而這些高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由消費者買單[4],所以消費者在經濟上將面臨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購買成本風險、轉讓成本風險、使用成本風險和維護成本風險.購買成本是指購買綠色建筑所需支付的費用,轉讓成本是指在購得綠色建筑后將綠色建筑轉讓出去的成本,使用成本是指在使用綠色建筑過程中所需支付的物業費、水電費等費用,維護成本是指在使用綠色建筑過程中由于維護綠色建筑所需支付的費用.

      2.2 安全風險

      安全風險是指消費者在消費綠色建筑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可能威脅自身安全的風險,包括管理安全風險、使用安全風險和健康安全風險.由于綠色建筑在我國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對綠色建筑的運營維護進行管理,管理水平低,再加上綠色建筑通常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在運營維護過程中,綠色建筑是否易運營維護,維護是否到位,都是消費者面臨的管理安全風險.使用安全風險是指消費者在使用綠色建筑的過程中由于對新技術使用不熟悉、不到位等給消費者帶來的風險.健康安全風險是指消費者在使用綠色建筑的過程中,擔心新產品、新材料的應用對自身健康造成傷害的風險.

      2.3 功能風險

      功能風險是指消費者在消費綠色建筑后擔心其不能達到預期的功能.因為綠色建筑是通過采用新工藝、新技術等手段,以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目標,但消費者擔心自己購買的綠色建筑并不能實現資源節約的目的,不能給消費者提供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2.4 機會成本風險

      機會成本風險是指消費者在消費綠色建筑后不能消費其他產品的最大價值.消費者消費綠色建筑一般是購買綠色住宅,而綠色住宅的價格一般較高,需要占用消費者大量的資本,而消費者會在購買綠色住宅后因為資金問題而不能再消費其他同類產品而產生后悔等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消費者帶來機會成本風險.

      2.5 政策法律風險

      目前,綠色建筑在我國發展還不成熟,關于綠色建筑的政策、法律、法規、評價標準均不完善[14],在綠色建筑使用過程中,當消費者權益受到傷害時,極易因為新工藝、新技術等評價標準和政策法規的不明確產生糾紛,所以消費者在消費綠色建筑時還面臨一定的政策法律風險.

      3 數據收集與樣本描述

      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評估包括對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評估和風險事件的危害程度評估兩部分.本研究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進行評估.本調研問卷基于文獻資料整理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問卷說明,用以介紹本次調研的背景、研究目的、填寫方式等信息.第二部分為個人背景信息,包括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對綠色建筑的認知情況[15],以便進行分類分析.第三部分為風險因素,是整個調研問卷的主體,本部分列舉了基于需求側的綠色建筑風險因素清單(詳見表1),采用Likert五點評分法,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身感受對各風險因素的可能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進行打分,其中,對于風險發生概率而言,1代表不可能發生,2代表發生的可能性極小,3代表偶爾發生,4代表很有可能發生,5代表經常發生,對于風險危害程度而言,1代表危害很小,2代表危害較小,3代表危害程度一般,4代表危害較大,5代表危害很大.

      本研究以合肥市消費者為例,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進行研究.本研究首先選取合肥市部分居民進行預調研,發現具有不同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其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感知也是不同的,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在合肥市范圍內進行了大面積的調研,運用問卷調研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隨機抽取居民進行抽樣調研.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600份,回收問卷1352份,剔除不完整問卷和無效問卷,共得到有效問卷1200份.通過對調研問卷內容進行整理,最終形成調研數據,本研究利用spss16.0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從被調研者背景資料來看,被調研者抽取結構較合理,受教育程度較高.在所有被調研者中,有29.71%的消費者對綠色建筑沒有認知,37.76%的消費者只聽說過綠色建筑但不了解,22.96%的消費者只對綠色建筑有總體上的認知,還有9.57%的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認知非常全面,詳見表2.對綠色建筑具有不同認知的消費者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感知差異對比將在之后進行進一步的說明,總之,問卷回收的質量較好.

      為驗證調研數據的可信度,本研究對所得數據進行信度檢驗,通過Cronbach’s Alpha系數判斷調研數據的可信度,當Cronbach’s Alpha系數在0.7 -0.9內表明數據的可信度較高.在本次研究中,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數分別為0.837和0.852,均大于0.7,所以本次調研所得數據可信度較高.

      4 數據分析

      4.1 描述性統計分析

      4.1.1 集中趨勢和變異性度量統計分析

      本研究首先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包括集中趨勢和變異性.其中,用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作為集中趨勢的度量方法,用標準差度量變異性.平均數是反應被調研者意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標準差是反映被調研者意見集中的重要指標,標準差越小,表明被調研者的意見越集中.

      從表1可以看出,在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集中趨勢和變異性度量統計分析中,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大致相同,且標準差較小,說明調研數據受極端值影響較小,且被調研者的意見比較集中.

      4.1.2 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排名前10的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

      以平均數作為依據,把表1中的各個因素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按照大小進行排序,分別篩選出排名前10的風險因素,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發生概率排名前10的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中有4項屬于安全風險,3項屬于經濟風險,2項屬于政策法律風險,1項屬于機會成本風險;危害程度排名前10的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中有2項屬于經濟風險,有5項屬于安全風險,2項屬于功能風險,1項屬于政策法律風險.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在排名前10的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有4項,如表3中灰色部分所示.

      安全問題是消費者在消費綠色建筑時最關注的問題,綠色建筑同傳統建筑的最大的區別是綠色建筑采用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進行建設,由于消費者對其認知不足,致使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安全性感到擔憂,再加上綠色建筑在我國發展的不成熟,所以消費者感知安全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較大.

      4.1.3 討論與分析

      在經濟風險方面,發生概率較大的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有3個,危害程度較大的因素有2個,同時滿足上述條件的因素只有“綠色建筑購買價格較高”.由于綠色建筑采用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進行建設,綠色建材的費用較高,所以綠色建筑較普通建筑而言,建設成本較高,這些成本最終會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這種轉移更多的是體現在綠色建筑的購買價格上,所以在經濟風險方面,消費者感知“綠色建筑購買價格較高”風險的發生概率較高,對消費者的危害更大,所以在綠色建筑的建設過程中應該減少綠色建筑的建設成本,進而降低消費者的購買價格,這也是有效推廣綠色建筑的重要手段.

      在安全風險方面,危害程度和發生概率較大的因素明顯增多,同時具有上述特點的風險因素包括“缺乏有經驗的管理人員進行運營維護”和“綠色建筑不易維護”兩項.這說明,對于消費者而言,消費者更加關心綠色建筑的安全性.因為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所以消費者認為缺乏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對綠色建筑進行相應的運營維護,并且其危害程度較高.又因為綠色建筑采用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所以消費者認為綠色建筑維護較難.針對這兩種風險,應該培養一批具有綠色建筑經驗的管理人員,掌握和了解綠色建筑的運營維護相關知識和方法,降低由其引起的安全風險.

      在功能風險方面,消費者認為“綠色建筑不能減少環境污染”和“綠色建筑不能提供更加舒適、健康的居住條件”這2個風險因素的危害程度較大,但發生概率不高.綠色建筑的初衷是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消費者提供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所以消費者認為在功能風險方面,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不高,但其危害程度較大.基于此,必須做好綠色建筑的規劃設計,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嚴格按照規劃要求進行,力求實現綠色建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環境的目標.

      在機會成本風險方面,消費者認為“由于購買綠色建筑而不能購買傳統建筑而感到后悔”風險因素發生概率較高,但是危害程度不大.因為綠色建筑的購買成本一般較高,占用消費者大量資本,相對于環境資源保護而言,人們更偏好于持有資金,所以當消費者在購買綠色建筑后,當遇到價格更實惠的普通建筑時,通常會產生后悔心理,這進一步證實了消費者認為“綠色建筑購買價格較高”這一風險因素,所以如何控制綠色建筑的建設成本是推廣綠色建筑的關鍵.

      在政策法律風險方面,消費者認為“綠色建筑法律、法規不完善導致糾紛”這一風險因素的發生概率較高且危害程度較大.因為綠色建筑在我國發展還不成熟,所以有關綠色建筑的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完善,這意味著當消費者的權益受到傷害時,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維護消費者權益.所以,在綠色建筑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完善綠色建筑的法律法規體系.

      4.2 推論性統計分析

      4.2.1 獨立樣本T檢驗

      本文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所有被調研者中,部分消費者對綠色建筑具有認知,部分消費者沒有認知,而有無綠色建筑認知是否影響消費者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判斷,本文將利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進行檢驗.

      4.2.1.1 有、無綠色建筑認知的風險因素發生概率兩組數據T檢驗

      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發生概率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在表4中,T值表示有、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發生概率的感知差異,T值越接近與0表示兩者的差異性越??;Sig.表示兩類被調研者對于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發生概率的意見差異的顯著性水平,當Sig.≤0.05時,表示兩類被調研者對于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發生概率的意見具有顯著差異,反之,無顯著性差異.

      如表4灰色部分所示,存在顯著差異的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有“綠色建筑結構不安全”、“綠色建筑不能實現節能”、“綠色建筑不能減少環境污染”三個,且后兩者屬于功能風險方面,說明有、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感知的顯著差異主要集中在功能風險上,且T值均顯示為負值,表明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認為這些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更大,這可能是因為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對綠色建筑功能不太了解所致.在表4中,20個風險因素有18個因素的T值為負值,這表明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比有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更傾向于認為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發生的概率大,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在消費綠色建筑時將更為謹慎.

      4.2.1.2 有、無綠色建筑認知的風險因素危害程度兩組數據T檢驗

      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危害程度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在表5中,灰色部分表明有、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在風險因素危害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的因素有3個,分別是“綠色建筑不能提供更加舒適、健康的居住條件”、“綠色建筑法律、法規不完善導致糾紛”、“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不完善導致糾紛”,且T值均為負值,表明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認為這些因素發生后的危害程度更大.

      在表5中,20個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因素中,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對其中17個因素的危害程度的估計值大于有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這表明,從總體上看,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認為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發生后的危害程度更大.結合上述關于風險因素發生概率的研究成果,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在消費綠色建筑的過程中態度更消極.

      4.1.2 一維組間方差分析

      本研究中接受調研的消費者具有不同的學歷,因為學歷是影響消費者接受綠色建筑信息渠道和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時學歷也影響著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理解力和判斷力[15],所以本研究將消費者的學歷分為四類,并對這四類消費者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感知一致性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見表6和表7.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除了“由于新技術的應用不知怎么使用綠色建筑能實現節能”這一風險因素外,所有因素的Sig.均大于0.05,表明這四類消費者對所感知的風險因素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判斷沒有顯著性差異.

      雖然“由于新技術的應用不知怎么使用綠色建筑能實現節能”這一風險因素的發生概率存在顯著性差異,即四類消費者對這一因素的感知不一致,但究竟哪類消費者對這一風險因素的發生概率存在差異不能從檢驗結果中明確看出,所以運用檢驗配對比較Tukey’s post hoc方法對這一風險因素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檢驗結果見表8.從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在Subset for alpha=0.1第一列中,具有大學及大學以上學歷的消費者與其他消費者的結果差異顯著;在Subset for alpha=0.1第二列中,學歷在初中及以下的消費者與其他消費者的結果差異顯著.所以,顯著差異主要出現在學歷在初中及以下、大學和大學以上的消費者中.從表8中可以看出,對于“由于新技術的應用不知怎么使用綠色建筑能實現節能”風險發生概率的平均數而言,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學>大學以上,可見,不同類型的消費者的感知差異主要集中在學歷為初中及以下消費者認為這一風險發生的概率相對較高,而其他消費者認為該風險發生概率相對較低,這可能是因為消費者擔心自身學歷低,對綠色建筑技術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從自身角度考慮對這一風險發生概率有所高估.

      5 結論

      本文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推論性統計分析方法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進行研究,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對1200名消費者進行背景資料統計分析可知,大部分消費者具有綠色建筑認知,且受教育程度較高,但部分消費者從未接觸過綠色建筑.本次問卷調研的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數分別為0.837和0.852,調研數據的信度較好.

      (2)在描述性統計分析中,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排名前10位的因素有4個,分別是“綠色建筑購買價格較高”、“綠色建筑不易維護”、“缺乏有經驗的管理人員進行運營維護”、“綠色建筑法律、法規不完善導致糾紛”,在我國推廣綠色建筑需要重點關注這些發生概率高和危害程度大的風險因素.

      (3)在推論性統計分析中,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無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比有綠色建筑認知的消費者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態度更為消極,在消費綠色建筑的過程中將更為謹慎;通過一維組間方差分析發現具有不同學歷的消費者對綠色建筑需求側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的感知比較一致,僅僅對“由于新技術的應用不知怎么使用綠色建筑能實現節能”這一風險因素的感知存在顯著性差異.

      參考文獻:

      〔1〕陳實.對綠色建筑制約因素與應對策略研究[J].現代商業,2013(34):268-270.

      〔2〕劉靜樂,王恩茂.基于灰色關聯故障樹的綠色建筑設計風險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4,28(2):17-21.

      〔3〕萬欣,秦旋.基于實證研究的綠色建筑項目風險識別與評估[J].建筑科學,2013,29(2):54-61.

      〔4〕伍珊珊.基于消費者角度的綠色建筑舒適性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23):14-15.

      〔5〕荊磊.我國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風險識別與評價[D].廈門:華僑大學,2012.

      〔6〕秦旋,荊磊.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風險因素評估與分析:基于問卷調查的探索[J].土木工程學報,2013,46(8):123-135.

      〔7〕謝芳.綠色建筑工程開發項目的風險評價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3.

      〔8〕曾華華.綠色建筑使用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商業,2012(31):86-88.

      〔9〕Bauer R A.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in 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 [A]. Hancock R S.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C].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960:389-398.

      〔10〕Jacoby J, Kaplan L. 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 [A].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Conference for Consumer Research[C], Chicago: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1972: 382-393.

      〔11〕Stone R N., Gronhaug K. Perceived risk: Further consideration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27(3):39-50.

      〔12〕Jarvenpaa S L, Todd P A. Consumer reactions to electronic shopp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996,1(2):59-88.

      〔13〕呂彥氛.綠色食品感知風險構面實證研究[J].合肥農業科學,2011,17(3):77-80.

      第4篇

      關鍵詞:中國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評估研究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自從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在環保大會上提出“可持續發展”口號后,“可持續發展”戰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廣泛的宣傳和應用,在建筑領域也掀起了一股“綠色建筑”熱潮。所謂“綠色建筑”就是一種象征著節能、環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環境,以生態學的科學原理指導建筑實踐,創造出人工與自然相互協調、良性循環、有機統一的建筑空間環境,它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理想建筑。

      1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1.1綠色建筑設計應該從中國國情出發。

      建筑行業資源消耗巨大,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同時增加環境負荷。我國的消費增長速度驚人,資源再生率也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各地區在氣候、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民俗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而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現有建筑面積400多億平方米,預計在今后30年內,還要建設400億平方米的新建筑,因此在我國發展綠色建筑,是一項意義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

      1.2以低耗為核心發展中國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的本質是在建筑活動的全生命周期內,在減少資源的消耗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設健康環保的人居環境"為此,我們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以示范城市和示范項目為代表,在經濟許可的范圍內,鼓勵采取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和新工藝,在減少資源使用的同時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迅速在最大份額的中低端市場推行以減少使用!合理使用資源為主要策略的低成本路線,即現階段中國綠色建筑應以低耗為核心。

      1.3堅持適當技術原則,強調“整體設計”思想。

      適當技術原則的內涵,所謂適當技術就是盡量采用符合當地產業,設備、材料和勞動水準的技術,因地制宜,積極適應建筑物所在地的環境條件,保持當地的文脈和傳統。如某科技大學在陜北黃土高原所發展的現代窯洞住宅設計,利用最簡單的玻璃溫室、浮力通風、太陽能熱水和天窗采光等技術,不但使窯洞居住環境大為改觀,甚至使采暖能源節約了60%以上。

      所謂整體設計,就是要從全球環境和資源出發,應用經濟可行的各種技術和建筑材料,構筑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體系。如何在設計之中應用高技術和優質的材料,就是要應用壽命周期評價方法予以權衡,現在歐美應用的高技術綠色設計方法往往和智能建筑設計相結合,智能建筑是使用戶發揮最高效率、低保養成本和最有效的管理建筑本身的資源,這與綠色設計的理念是一致的。

      2 環境惡化與綠色建筑的必要性

      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來說,綠色設計和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讓人類所存活的地球獲得良性循環。綠色設計和可持續發展是恢復和保持生態圈有機統一性的前提和首要條件,只有在這個前提下,自然才有活力對抗人類行為給自然造成的環境壓力,并保持較強的活力。不幸的是,不管現在如何努力去抑制環境退化,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氣體排放導致的溫室效應,仍使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在未來的數十年之間保持高濃度,這意味著我們所做的努力在短時間內看不到明顯效果。這說明環境惡化、生態被破壞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可見改善生態的工作至關重要,同時也非常緊迫。

      3 中國建筑未來的發展趨勢

      3.1重視“綠色建筑設計”

      建筑行業會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并將“綠色建筑設計”的概念融入到建筑的設計以及施工的全部過程,會僅僅圍繞“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進行研究及實踐;

      3.2發展新型“綠色建材”

      近年來“,綠色建材”已經發展迅速,但其作為“綠色建筑”的物質基礎,整體發展還不夠平衡?!熬G色建材”是指建材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降低能源和物質的投入以及廢物、污染物的排放,在制造的過程中,回收副產物,重新利用,降低環境的污染。我國為了能全面均衡的發展,必將繼續制定淘汰落后產品以及限制使用產品的目錄,最終形成制度,這將進一步加速我國“綠色建材”的發展及推廣;

      3.3強調“綠色施工”

      我國除制定強制性措施以控制施工污染以外,同時也會加快研究并推廣以低污染、降耗、節能為特征的綠色施工設備;

      3.4實施“綠色竣工驗收”

      作為施工管理和建設工程的最后環節,竣工驗收對落實“綠色建筑”意義重大。會進一步將各類環保指標的評估納入到《工程竣工驗收規定》;

      3.5制定“綠色技術標準”

      建設部在2009年末、2010年初之際,已經頒布了一系列技術指標,由此可知,有關“綠色技術標準”的相關文件還會繼續出臺,會讓該產業逐步做到“有法可依”。

      在不久的將來,綠色建筑必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理想居住建筑模式之一。人類將運用科技手段制造出與自然和諧共存又能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新一代的建筑師也必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必將承擔起節能節地、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的歷史責任,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綠色建筑”。

      4 綠色建筑的評價

      建立綠色建筑體系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這一工程,不僅需要環境工程師和建筑師運用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方法和手段,還需要決策者、管理機構、社區組織、業主和使用者都具備環境意識,共同參與營建的全過程。這種多層次合作關系的介入,需要在整個程序中確立一個明確的建筑環境評價結果,形成共識,使其貫徹始終。因此,綠色建筑體系迫切需要現代科學評價方法作為實施運作的技術支撐。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生命周期評價法、美國的環境評估工程、法國的ESCALE法等等。

      人工環境的營造對生態環境的作用可以從不同層面劃分為全球的、地區的、社區的以及室內的環境影響。此外,評價還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方面的因素,如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物理環境的影響(如噪聲和氣候)以及意識形態的內容(如景觀、審美)等,而這些因素可能很難確定評價指標或者很難用一種清晰的因果關系來表達。綠色建筑評價是針對這一復雜系統的決策思維、規劃設計、實施建設、管理使用等全過程的系統化、模型化和數量化,是一種定性問題的定量化分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方法。作為一種操作工具,它應對考慮環境設計的使用者提供幫助,從營造的每一階段所采取的行動和列出一系列的指標信息而組織的。為此,首先應明確以下幾個問題:對所研究的問題要有明確的認識,弄清問題的范圍所包含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需要明白研究是在怎樣的一種前提下進行的,并且初始階段所做的相關選擇也必須弄清楚。評價方法的選擇牽聯著其他一些基本決定,如研究目標、邊界、范圍的設定。特別是在開始階段,應抓住系統中的關鍵因素進行評判,從大的方面著手,忽略不重要的細節。否則將增加評價體系的復雜性,而不易把握其實質。

      5 中國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與評估研究展望

      當前的建筑環境評估系統大多數有一種隱含假定,認為“綠色設計”包含著以下內容: 不斷減少的資源利用和生態載荷、可持續、可循環、再利用等等。當然,在設計和評價上,全面的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管理理念,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因為只有在確立明確可行的評估細則、嚴格的評估標準,以及確實可行的評估方法,并且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檢測人員和評估人員、執法人員都確實履行其職責的時候,才能真正實現建筑的綠色環保和可持續性。當然,隨著社會的普遍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應該是美好的,中國的綠色建筑也會出現重大進展。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在相關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探討和解決中,中國的綠色之路必然是可預期的。

      6 結語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國建筑業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它離不開全民的參與,通過我們共同的智慧、經驗、勤勉和努力,我國的建設事業一定會走上一條環境和諧、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大道。

      參考文獻:

      [1]李耳.道德經[M]. 北京: 金盾出版社,2009.46.

      第5篇

      關鍵詞 綠色建筑;評估;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2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17-0040-02

      0 引言

      綠色建筑是在經濟與環境兩個問題中有效地利用僅有的資源并提出解決的方法,進一步改善生活環境的建筑。綠色建筑最明顯的影響,就是使環境和經濟方面的關系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這也就是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1 LEED-NC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內涵

      1.1 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場地

      在建設活動中控制土壤侵蝕、水道沉積和揚塵產生,減少環境污染。具體評估得分內容如下:

      1)場址選擇。在選址過程中,優先選擇不包含敏感的選址因素或受限制的土地類型,減少建筑對環境的影響;

      2)開發密度和社區貫通性。優先選擇城區場址,利用既有基礎設施進行開發。保護綠地、保留棲息地和自然資源;

      3)褐地再開發。優先考慮褐地開發,對被污染的地域進行開發,降低未開發土地的壓力;

      4)替代交通。對規劃中的建筑進行交通需求測算,使建筑物臨近公共交通設施,考慮公共交通的運用,考慮自行車存放設施,考慮為低排放和節油車輛優先提供停車位,考慮限制用戶單獨使用車輛的替代措施,為合用或共用車輛,優先提供停車位,降低因使用汽車而產生的污染和土地開發;

      5)場址開發??紤]提高空地比例,保護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

      6)雨洪利用。收集雨水,采用自然或人工系統對雨水進行處理,用于景觀澆灌、廁所沖洗等;

      7)熱島效應。采用景觀綠化遮蔽構筑物表面或在建筑物設置種植屋面,減少對區域氣候、人類和野生生物棲息地的影響;

      8)減少光污染。減少天空眩光,改善夜空環境,減少對夜行環境的影響。

      1.2 能源利用與環境

      必須滿足的評估內容:

      1)建筑能源系統運行調試的基本要求為:供熱、通風、空調與制冷系統及其相關的控制系統,照明和日光控制,可再生的能源系統(風能,太陽能等)和生活熱水系統等應進行運行調試,核實并確保主要建筑部件和系統是根據業主對項目的要求、設計意圖和建筑文檔進行設計、安裝、校準并運行的,達到減少能源消耗、降低運行費用、縮短回收周期、改善建筑狀態、提高工作效率;

      2)最低能效基準。設定基準建筑和建筑系統的最低能效基準,優化建筑圍護結構、供熱通風與空調系統、照明系統和其他系統,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實現最大能源效能;

      3)制冷劑選用要求:新建建筑中的HVAC設備應使用不含CFC的制冷劑,從而達到減少對大氣臭氧層破壞的目的。

      具體評估得分內容如下:

      1)能源利用最優化。采用計算機模擬確定有效的節能措施,使建筑圍護結構和系統的設計能效最大化;

      2)可再生能源利用。促進、提高對無污染可再生能源,指太陽能、風能、地熱、環保水電、生物質能和沼氣等的自供水平的認識,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減輕對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3)加強調試工作。要求在項目設計階段就根據業主需求、設計基本原理及施工組織計劃制定調試方案,在調試結束后完成系統手冊,使操作系統的員工充分理解系統,使得經過調試的系統在最佳狀況下運行;

      4)加強制冷劑管理。不使用制冷劑或選用盡量減少甚至消除對大氣臭氧層破壞和全球變暖有影響的制冷劑,采用不含HCFC或哈龍的滅火系統;

      5)投入運行后測試。制定測試計劃來評估和驗證建筑物及能源系統的實際性能,安裝必要的測量儀表,檢測建筑能源系統用能狀況,比較實際性能和基礎性能來評估能源使用效率。測試和驗證時間為建筑完工投入使用后不少于1年;

      6)使用綠色能源。鼓勵和開發利用綠色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生物質能、環保水電等。

      1.3 材料與資源

      存放和收集可再生材料,具體評估得分內容如下:

      1)建筑構件的再利用。延長既有建筑物的壽命,減少由于新建建筑材料的生產和運輸,帶來的廢棄物和對環境的影響;

      2)建筑廢棄物的管理。施工、拆遷等的廢棄物,通常采用填埋、焚燒處理。要轉化這種模式,在建筑生產過程中或在合適的現場加以再利用;

      3)材料再利用。重復使用建筑材料和產品,降低對新材料需求和廢棄物的產生,減少新材料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環境影響;

      4)再生材料的含量。增加對含再生材料的產品的需要,以降低生產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5)當地的原料、加工和制造。提高當地的資源利用,降低因運輸產生的對環境的影響;

      6)快速可再生材料。減少稀有原材料和再生周期長的材料的使用,取而代之使用快速可再生材料;

      7)認證的木材。鼓勵環境責任型的森林管理。

      2 中國綠色建筑的設計

      由于建筑生產過程的參與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他們追求綠色建筑的動機是不同的。政府是綠色規則制定者的代表,設計者是綠色規則實踐者的代表。履行京都議定書等的相關國際承諾,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對于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制定與自身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綠色建筑政策體系是政府的職責。

      設計者應認識到綠色建筑不等同于在建筑中采用幾個節能燈、安裝幾個節水器具的簡單做法。在設計實踐中,設計者通常會采用一項或者幾項節能技術,或者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技術,但應清醒地認識到這與綠色建筑還相距甚遠。節能建筑未必是綠色建筑,綠色建筑的前提應是節能的建筑。社會賦予建筑生產過程的參與者的共同責任是力戒在綠色建筑上做秀、做假和虛熱。

      借鑒LEED評估體系的成功經驗,綠色建筑體系需要政策體系、評估體系、設計體系的強有力的支持。綠色建筑的評估與設計過程應由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場地、有效利用水資源、能源利用與環境、材料與資源、室內環境質量和創新設計六個方面組成,是跨學科的、貫穿于建筑生產的全過程,體現建筑生產的系統性、整體性、連續性。

      綠色建筑實踐應從科研、規劃、設計、采購、安裝、調試、使用、計量等各個環節入手,系統的、全面的體現綠色建筑應有的風采。研究、開發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政策工具、評估工具和設計工具是中國建筑師、工程師面臨的艱巨而又緊迫的任務。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 工程咨詢企業,綠色建筑評估咨詢,綠色建筑標識認證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on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to carry out a simple analysis of consulting industry starting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s. Then to enter the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WOT consulting market is briefly analyzed; finally th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s to enter the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trategy consulting marke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 evaluation and consultation of gree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 logo

      中圖分類號: TL372+.2

      1. 綠色建筑評估咨詢業務啟動背景

      1.1綠色建筑評估咨詢行業的發展歷史

      國內綠色建筑的蓬勃發展給綠色設計咨詢公司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早在2008年,即專業的綠色設計咨詢公司進入中國的第5年,國內綠色建筑設計咨詢的市場總量就達到了近12億多元。

      從2003年LEED認證進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專業的綠色建筑認證評估公司也進入了中國。在隨后的8年里,隨著LEED評估體系逐漸被商業地產公司在大范圍內的使用,眾多項目逐漸培育了一個新興的設計咨詢行業——或稱之為評估咨詢行業可能更為確切一點。

      2006年起,中國本土“綠標”的頒布與實施,更是給這個行業的發展描繪出了廣闊的前景與空間。

      1.2國內政策背景

      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綠色低碳方面政策的傾斜和逐步的重視,綠色、節能也將逐步從提倡、鼓勵發展變為獎勵乃至強制??v觀2012年以來國家層面上的“紅頭文件”,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的字眼越來越頻繁地出現,也越來越加重了“鞭策”與“激勵”的色彩。

      2012年4月,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的《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財建【2012】167號)提出,對高星級綠色建筑給予財政獎勵:2012年獎勵標準為二星級綠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積,下同),三星級綠色建筑80元/平方米。獎勵標準將根據技術進步、成本變化等情況進行調整。

      167號文件將力推我國綠色建筑由“啟蒙”時代向“快速發展”時代轉變,凡是對綠色建筑事業發展有所追求者,均可從中得到明確的宏觀政策導引。

      通過以上分析,建立健全綠色建筑標準規范及評價標識體系、完善綠色建筑評價制度,是綠色建筑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綠色建筑的評價標識業務必將成為工程咨詢企業綠色業務的增長點。

      2. 綠色建筑評估咨詢市場的行業現狀

      2.1行業現狀及特點

      據《中國房地產報》綠色地產調研小組的不完全統計,2011年去除大型建筑設計院下屬的業務部門,以綠色建筑評估咨詢為主營業務,或副營業務的公司不少于116家,其中全國范圍內綠色建筑標識評價咨詢機構為23家。因為進入門檻低,尚未對企業資質有要求,每年還會有不少之前從事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咨詢、節能服務的企業進入到該行業。

      2.2行業業務類型

      2.2.1綠色建筑設計咨詢與節能優化

      綠色建筑方案設計。

      建筑物全年逐時能耗分析。

      小區熱環境,風環境,日照模擬評估,室內環境品質評估;自然通風,照明采光,

      熱舒適性評估。

      建筑圍護結構節能設計:墻體構造,遮陽,門窗幕墻系統節能方案設計。

      節能空調系統技術經濟分析: 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誘導式地道通風。

      可再生能源技術可行性論證:太陽能光熱,太陽能光伏,小型風力發電設計。

      2.2.2綠色建筑標識認證

      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為基準,按照《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對申請評價標識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進行評估認證。包括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認證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認證兩類。

      2.2.3全國綠色生態住宅示范項目認證

      為適應住宅新理念、新技術的發展,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依照《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及其管理辦法,對申請的住宅小區進行評估認證。

      2.2.4 LEED咨詢認證

      LEED咨詢認證是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建立并推行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該體系遵循美國綠色建筑協會政策和方針,目前在世界各國的各類建筑環保評估、綠色建筑評估以及可持續性評估標準中,其被認為是最完善、最具影響力的評估標準。

      2.2.5綠色建筑咨詢全過程管理

      協助業主從項目的規劃到正式運營,實現全過程的綠色開發,確保項目充分滿足“四節一環?!钡囊?。

      規劃階段: 小區環境分析,能源規劃建議,節能技術論證。

      設計階段: 建筑能耗分析,日照采光分析,節能方案設計,節能產品選擇。

      施工階段: 施工期間的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施工廢棄物管理。

      驗收階段: 建筑調試計劃。

      項目結束: 能耗監測,物業建議,宣傳展示,教育示范。

      2.3 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綠色建筑評價體主要分如下幾種:

      LEED(美國);

      BREEAM(英國);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

      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體系;

      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

      如上分析,因為準入門檻低,且目前我國行政主管部門尚未對企業資質提出相關要求,因此每年將還會有不少之前從事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咨詢、節能服務的企業進入到該行業,因此可以預見該行業的市場競爭性將會比較大。

      3.工程咨詢企業進軍綠色建筑評估咨詢市場的SWOT分析

      3.1優勢

      工程咨詢企業結合公司現有的工程咨詢等專業團隊資源,易于對綠色評價工作進行引導、整合,也更容易形成企業自有的服務產品架構,并能形成產品連動性,產生品牌利潤與結構利潤。其盈虧平衡點由企業自己決定,不受規模經濟的行業盈虧平衡點的影響。

      工程咨詢企業,以工程咨詢為先導,可以在占有市場信息資源方面領先一般企業。

      工程咨詢企業,以工程咨詢業務為依托,可以充分發揮綜合性經濟分析評價優勢,為業主提供綠色建筑價值工程體系,這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工程咨詢企業利用原有的人力資源,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工程咨詢企業跟設計院相比,更愿意花費人力資源與成本進行長時間的跟蹤咨詢服務。

      3.2劣勢

      工程咨詢企業與設計院比較,公司通常會缺乏建筑設計方面的專業人才資源,往往無法單獨開展綠色建筑設計咨詢業務,在設計評估咨詢業務方面通常只能采取配合或合作的形式介入。

      工程咨詢企業與從事綠色環保產品研發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相比,公司缺乏相應科研力量的技術支持,在數據的獲得與計算整理方面需要與之合作。

      3.3機會

      1)國家對綠色產業的政策扶持與綠色評價標識咨詢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目前正是該項新興業務增長時期,對工程咨詢企業而言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目前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咨詢業務尚未全面開展,國家對資質尚無明確要求,市場準入門檻較低。

      工程咨詢企業在設計資源與科研資源相對缺乏,但投入成本也相應較少,通過共贏合作可以彌補以上不足。

      3.4威脅當前國際總體經濟環境的急劇惡化,必然造成建筑投資的減少,從而影響咨詢業務量,但這種風險已經屬于大環境風險,不屬于行業內競爭風險。

      2)綠色建筑評估咨詢業務對政策依賴性強,政策性風險較大

      3)綠色建筑評估咨詢業務準入門檻較低,因此,對擬進軍綠色建筑評估咨詢市場的工程咨詢企業而言,將會面臨較強的同業競爭力。

      4. 工程咨詢企業進軍綠色建筑評估咨詢市場的方略與建議

      4.1市場定位要正確

      1)建議工程咨詢企業以全過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咨詢服務為主營業務類型,避開與大型設計院開展的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咨詢服務的競爭;

      2) 建議工程咨詢企業選擇一至二家業績良好的中等設計院及科研院所作為戰略性合作伙伴進行合作。

      4.2市場策略應得當

      1)工程咨詢企業應為客戶提供良好的價值服務,全過程+經濟+便捷+價值工程=客戶需要。

      2)工程咨詢企業應做好綠色文化的推廣與宣傳工作,一方面營造積極發展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也為企業創造其在業界的影響力。

      工程咨詢企業應提前介入綠色建筑評估咨詢市場,積累從業經驗,培養從業人員,建立有影響力的示范性項目,利用企業自身優勢迅速占領市場份額。

      5. 結束語

      近年來,國內綠色建筑的蓬勃發展給工程咨詢企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拓展業務渠道的良機;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綠色低碳方面政策的傾斜和逐步的重視,綠色、節能也將逐步被提倡和鼓勵。綠色建筑評估咨詢,作為一個方興未艾的業務,發展前景是無比廣闊的。作為工程咨詢企業,應該緊緊抓市場機遇,充分利用自身的長處,爭取在綠色建筑評估咨詢市場的業務中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并更好地做大、做強自己的企業。

      參考文獻: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綠色建筑研究中心. 綠色建筑[M].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2]布賴恩·愛德華茲(Brian Edwards). 綠色建筑[M]. 朱玲,鄭志宇,譯 .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趙群,周偉,劉加平.中國傳統民居中的生態建筑經驗芻議 [J].新建筑,2005(4):33-34。

      第7篇

      1.1建筑節能評估體系的發展現狀全世界對建筑節能的關注到目前已有30余年,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也開始試行了相關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但對于建筑節能設計的評估起步較晚,目前,主流的建筑節能評價體系主要為國外建立,如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提出的“建筑研究中心環境評估法”(BREEAM)、美國的“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LEED)、加拿大等國的“綠色建筑桃戰2000”(GBC2000)等,這些評價標準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指導,具有清晰的組織體系,并兼顧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分析,受到廣泛的認可。我國建筑節能評估發展晚于國外,不及國外成熟,國內建筑節能及綠色建筑評價主要采用國外標準,但隨著近年來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快速發展,國家也陸續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節能建筑評價標準》等相關建筑節能評價標準,對建筑節能工作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1.2對當前主要評估體系的思考盡管目前國內外相關評估標準比較成熟,但通過分析上述主要的建筑節能或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可以發現這些評估體系主要采用后評估方式,即一般在建筑投入使用1年后進行,但眾所周知的是,影響建筑節能的關鍵在于規劃設計階段,設計前期的場地選擇、規劃布局、節能措施、材料選擇、設備選型等對建筑節能設計的最終效果起著重要作用。后評估方式的滯后性,使設計者失去了在前期進行彌補和優化的最佳時機。而目前在建筑設計階段的能耗模擬分析也往往在施工圖完成后進行,一旦在模擬計算中達到預期的節能目標,則基本上沒有再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的動力。如何使建筑節能設計評估更方便及時地反饋給設計人員,以便最大程度地為改進設計而服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BIM技術在建筑節能設計評估中的應用

      2.1BIM技術應用于節能評估的階段及目標通過上述對建筑節能設計評估的現狀分析與思考,筆者認為應用BIM技術進行建筑節能設計評估應區別于其他相關評價方式,主要在建筑前期規劃設計階段進行,即以預評估的方式出現。其目標應不僅僅局限于對某建筑的節能效果作出評判,而更應著眼于為建筑節能設計的進一步優化完善提供準確的參考。雖然當前在建筑設計階段應用計算機進行能耗模擬分析計算已是普遍的評價方式,但相比成熟的后評估體系,這樣的評價往往不夠全面,重定量分析而輕定性分析,綜合性和系統性有所欠缺,且由于技術上的局限,通常能耗分析軟件專業性很強,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來完成,造成了建筑設計與能耗分析、建筑專業與設備專業一定程度的脫節,不利于各專業的協調工作和效率提升。BIM技術的出現使得建筑設計與節能設計可以結合得更加緊密,使建筑師能更加直觀地對所設計的建筑進行節能評價,促進設計方案的優化完善。

      2.2BIM技術實現節能預評估的可行性

      2.1BIM可提供足夠詳細的數據信息建筑節能設計及評估需要大量的數據信息,而傳統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建立起來的建筑模型所含信息有限,在此基礎上進行建筑節能的評估,需要專業人員輸入大量的數據,既費人力,耗時也較多,這就容易造成建筑能耗分析往往成為建筑設計后的附加工作,難以對前期的建筑設計產生影響,即使根據分析結果來對設計進行優化,也是一個費時費力的過程,效率不高。而BIM提供了設計信息極其完整的設計模型,只要模型達到必要的詳細度和可信度,就能在前期設計階段完成能耗分析,實現對建筑節能設計的預評估。

      2.2BIM可實現數據信息的可交互操作盡管能耗分析軟件數量眾多,但這類軟件通常需要不同的接口,采用不同的數據形式,彼此之間兼容性較差,往往需要重新建模并輸入大量的專業數據,造成建筑節能各項評價之間比較孤立,綜合性較差。BIM技術可有效地解決這樣的問題,由于其支持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標準和GreenBuildingXML(gbXML)數據傳輸協議,使得建筑信息模型和大量第三方分析應用軟件之間有了良好的接口,可以將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數據傳輸到分析軟件,從而實現單一數據平臺上各個工種的協調設計和數據集中,解決了建筑設計和節能過程中數據流被割裂、重復輸入、數據流失、出現信息歧義和不一致的問題,提高了評估的效率和準確性。

      2.3BIM可對建筑全生命周期進行精確控制BIM的應用不僅局限于設計階段,而是貫穿于整個工程項目從設計到施工、再到運營管理、直至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因此能夠更精確地控制工程的各個環節,保證工程質量。BIM精確的建模及碰撞檢查技術可以使各專業設計相互矛盾沖突之處在設計階段就得以被發現,避免在施工階段頻繁出現設計變更,造成延誤工期乃至返工的情況。模型里詳細的材料、構造、工程量、造價、生產廠家等信息使施工過程更加精確地被控制,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而這些信息也使得項目建成后的運營管理更加方便,做到可視化管理??梢哉f,一個準確、詳細的BIM模型可以真正達到“所見即所得”的程度,為預評估提供了最接近實際的對象,使預評估真正具有實際意義。

      2.3BIM技術應用于節能預評估的方法

      2.3.1建立評估體系建筑節能設計預評估的關鍵首先在于如何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以全面準確地預測建筑建成后的能耗情況,就評估的內容而言,預評估與目前國內應用的建筑節能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并無本質差別,但由于預評估在項目前期進行,其評估內容主要針對設計階段。參考GB/T50668-2011《節能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國內評價體系,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筑規劃、圍護結構、暖通空調系統、給水排水系統、照明系統、室內環境等方面

      2.3.2建立建筑三維信息模型建立信息準確詳盡的建筑信息模型是進行預評估的基礎,模型包含的有效信息越豐富,預評估的準確度與詳細程度也就越高。目前比較成熟的三維建筑設計軟件有Autodesk公司的Revit、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Bentley公司的MicroStationTriforma等,盡管其各自特點和優勢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是以BIM技術為核心的參數化設計軟件,建筑師運用此類軟件建立起一個包含足夠多預評估所需信息的建筑信息模型,如建筑的場地信息、周邊建筑、道路、建筑材料、構造、物理性能以及設備等各專業相關數據,為建筑節能設計預評估各項指標分析提供數據信息支持。

      2.3.3數據信息分析及評估在建筑信息模型完整建立的基礎上,將模型信息導入性能化分析模擬軟件,如Ecotect、GreenBuildingStudio、EnergyPlus、DOE-2、IES等,可對建筑規劃設計、圍護結構、設備系統、室內環境等方面的數據進行提取、計算、分析。在此模擬分析基礎上,結合預評估的內容體系進行評價,并及時反饋給各專業,進行優化調整。

      3結語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