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8 15:12:34
序論:在您撰寫數字產業市場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資本 資本市場 創新 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特有的嶄新的概念,與發達國家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有異曲同工之處,其內在基調就是強調技術創新。當前,新興產業的選擇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搶占新一輪經濟、科技制高點的戰略性部署。2010年10月18日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開宗明義地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其區別于一般產業的特征可以歸納為:(1)戰略導向性;(2)綜合創新性;(3)動態演化性;(4)多重聯動性;(5)不確定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創新的方向,又代表產業發展的方向,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資本市場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而言,是個必要條件,作為金融系統的主要部分,包含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天使投資、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場外交易市場等在內的廣義資本市場,其發展直接決定著戰略性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成長速度,只有資本市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機融合在一起,二者才能真正實現良性互動和互利發展。
本文試圖對資本市場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相關研究進行初步的梳理,已有的研究文獻中,國外專家學者對于資本和創新的關系以及資本市場促進技術創新的研究起步較早,且進行了許多實證分析,但直接研究資本市場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文獻相對較少。國內學者主要論述資本市場對于國民經濟發展也包括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初步探討了利用資本市場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對策,且多是定性的研究,對于資本市場發展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相互關系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
一、國外有關資本市場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研究
國外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是從創新開始的,創新推動產業成長和產業結構變遷,資本市場又是推動創新的關鍵要素。從熊皮特開始,西方學者對創新投以關注的目光,產業成長的一個基本動因就是技術創新,相對于研究資本促進產業發展,西方學者研究資本市場促進創新較為普遍,主要研究集中在幾個方面:資本市場和創新的關系;金融體系促進技術創新的功能;不同形態資本與產業創新的關系。
(一)資本與創新的關系研究
Joseph A. Schumpeter 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 現代工業體系只有依靠創新才能建立, 而信貸對于實現創新又是至關重要的, 也就是說, 金融是驅動創新和科技產業化的重要力量①。Hicks研究了金融市場和技術創新產業化之間的關系, 認為金融市場的缺乏和不健全會影響科技創新和創新成果的產業化②。Howitt and Aghion(1998)認為資本積累速度越快,研發可以獲得的利潤越高,企業研發投入越多;知識積累速度越快,技術進步越快,資本的邊際回報率越高。Zeng(2003)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資本積累和創新都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二者不可或缺。
(二)金融體系促進技術創新的功能研究
Saint-Paul(1992)提出金融市場的發展,有助于促進全社會對創新活動的投資,金融發展通過允許經濟主體使用風險較大但生產率水平較高的技術,推動了技術進步。King和Levine(1993)指出,金融市場的發展,可以通過資產組合來分散和化解創新項目收益性風險。他們以Sehumpeter理論為基礎,提出金融系統通過選擇最有前景的企業和項目、增加信貸資金、提供分散風險工具和披露預期利潤等方式,促進技術創新③。Bencivenga(1995)等分析了二級資本市場交易成本流動性變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Levine(1997)認為金融體系功能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兩個渠道來推動經濟發展。Levine和Louyza(2000)所做的一項研究證實:金融對長期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不在于資本存量。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包含著技術進步④。
(三)不同形態資本與產業創新的關系研究
Carlota Perez(2002)結合人類歷史上出現的5次技術革命,認為科技金融是一種技術經濟范式, 技術革命是經濟發展的引擎, 金融活動是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燃料;技術的創新導致新業態的出現,市場盈利空間迅速上升,風險資本家迅速投資于新技術領域,推動技術成果的快速產業化。Gary Dushnitsky(2006)則研究了風險投資對于創新的意義,指出風險投資對于追求基于公司創新的企業價值意義重大,為創造公司價值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窗口,如同公司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的工具包,獲取新的技術和實踐⑤。H■gskolen(2008)在研究挪威國內資本和創新狀況后,指出挪威的技術研究因為缺少風險資本日漸式微,進而也就不存在技術產業化,可見風險資本是促進高科技公司成長和產業成長的重要力量⑥。Bronwyn H. Hall和Josh Lerner(2009)認為美國風險資本對技術創新和公司成長發揮了重要作用,支持了許多成功的公司。同時,也指出風險資本解決方案有許多限制,投資規模和領域有限,要求有廣闊的市場和可供退出的產權交易場所⑦。Donia Trabelsi和Ghasem Shiri(2010)通過實證和比較研究,指出創新活動具有高成本和高風險的特點,需要外部風險資本的介入,通過實證分析指出大公司和小公司面對創新時面臨不同形勢,大公司有更多的內部資金和知識支持創新,小公司和新興企業更需要外部風險資本的支持⑧。
西方學者從不同視角論述了如資本和創新的關系、資本市場促進技術創新的功能、不同資本范式對于技術創新的作用等,采用規范分析方法和實證分析方法,得出基本統一的結論:資本市場能夠促進創新,進而是推動經濟增長、產業升級、效率提高的至關重要的力量。
二、國內關于資本市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研究
國內已有的研究文獻,主要關注于:資本市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系及重要意義方面的研究;從資本市場功能角度論述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研究;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實證分析;相關的資本市場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對策研究。
(一)資本市場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重要意義方面的研究
袁天昂(2010)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結合有四點現實意義: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將夯實產業經濟基礎,有效防范金融泡沫。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可以發揮資本的乘數效應,使戰略性新興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獲得跨越式發展。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可以為風險資本提供一條“安全通道”,促進科技鏈與產業鏈的聯動。四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張明喜(2011)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創業風險投資帶來新的歷史機遇。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創業風險投資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資本血液,金融資本與新興產業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將會給創業風險投資業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
(二)從資本市場功能出發研究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呂光明和呂珊珊(2005)認為現代金融體系通過四大功能促進技術創新:一是金融體系通過自身較強的流動性化解技術創新活動的流動性風險以及通過資產組合來分散技術創新的收益率風險。二是金融體系通過提供信息處理功能影響技術創新。三是金融體系為技術創新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四是金融體系通過便利交換,促進分工和技術創新。李建偉(2005)指出在現代經濟中,技術創新作為一個新范式的技術經濟發展過程,更加依賴于良好的金融支持,金融資源動員與配置效率決定著一國技術創新的發展路徑、質量和效果。姚戰琪和夏杰長(2007)認為在許多情況下,資本積累往往是新技術應用的必備前提。金融資本能夠迅速地集聚并集中投入到技術創新中,促使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社會財富,并在其中實現自身的獲利增值。涂人猛(2009)指出資本市場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籌集資金和優化資源配置等功能又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機制和場所,使新興產業的融資與社會公眾的投資能較好的結合起來。顧海峰(2011)認為產業選擇的過程就是資金向優質產業流動和集中的過程, 需要金融的資金形成和導向機制來實現。金融的支持作用體現在通過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對市場性金融活動的適當干預使金融資源流向優質產業, 促進產業類型結構的優化配置。金融支持產業選擇的過程, 就是通過金融資源的初次優化配置來實現產業類型結構優化配置的過程,也就是說,通過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過程, 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從一般性產業樣本的順利遴選。
(三)資本市場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實證研究
劉鐵牛(2009)利用1992—2006年資本市場及技術創新數據指標,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水平與技術創新三個階段(知識的創造、知識的應用和知識的傳播)之間的協整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資本市場發展水平與技術創新三個階段之間均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但是Granger因果關系的研究結果顯示資本市場促進技術創新的作用不大,說明我國資本市場在促進技術創新上沒有發揮足夠大的作用。朱歡(2010)針對我國31個省市2000—2007年的面板數據,運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對我國各地區的金融發展狀況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效果進行了實證研究,其研究結論為:我國金融機構的貸款對企業技術創新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選取的高技術企業都是規模以上企業,中小型企業貸款難;我國股票市場的融資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張強、趙建曄(2010)也通過一項實證研究,得出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對科技創新3個階段即知識創造、知識應用和知識傳播的支持作用相對比較薄弱,得出資本市場促進科技創新的作用不夠明顯的結論。
(四)有關風險投資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的研究
萬鋼(2010)指出既要借鑒發達國家風險投資的一般規律,更要重視探求適合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道路,創新體制機制,促進我國風險投資事業健康壯大,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積極助推作用。張明喜(2011)認為創業風險投資在支持創新、創業中發揮著其他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很多國家的政府都紛紛制定特別的引導政策。對創業風險投資給予直接的或間接的支持。陳昌智(2010)從風險投資的作用出發,認為風險投資將成為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最活躍的一支力量,風險投資倡導的專業化投資理念有助于檢驗科技創新成果的有效性和市場價值。風險投資可以促進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和機制的創新,提高政府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清科研究中心(2010)研究資料表明,本土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無論是在投資案例還是投資金額上都超過了外資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發展提供股權融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王宇偉、范從來(2011)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相輔相成,從國家層面來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然要求優化投融資環境,加大對各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吸引和扶持。
(五)資本市場發展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對策的研究
袁天昂(2010)從六大方面提出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撐體系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建立風險投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商業銀行適度介入,成立投資銀行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產業投資基金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共同基金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李文增(2010)結合天津濱海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踐,提出在濱海高新區建立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許訌萍(2011)則研究了如何拓寬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融資渠道,指出應該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大力發展創業投資,鼓勵各級政府、民間資本成立各種針對新興產業投資的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大力擴容創業板,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創業板上市創造更好的條件。梅興保(2011)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律和特點出發,認為應當創新金融產品,改進金融服務,根據不同的技術路線和技術層次,提供多樣金融服務;根據不同的創業主體,金融支持要把握機會和力度;充分發揮現有孵化器的綜合服務優勢,增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運用金融工具盒專業技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專業化科學化的經濟可行性論證。
三、簡單的結論與評析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研究資本市場和創新的關系的時間相對較早,抽象化的理論研究居多,研究方法和角度比較豐富,但直接研究資本市場與具體產業門類發展關系的文獻相對較少,但不妨礙研究結論最后殊途同歸,即資本市場能夠促進科技創新、產業成長。國內學者相對來說進行的應用研究和政策研究多一點,偏重于具體對策,但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統一、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結合都顯不夠,對于資本市場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內在機理研究不夠透徹,研究還不夠系統全面,對不同資本范式范疇研究還比較單一,沒有文獻系統分析廣義資本市場如何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或新興產業,是炙手可熱的領域,無論從世界經濟角度看,需要孕育新的科技革命、發現新的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帶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衰退的泥潭;還是從中國經濟轉型以及提升競爭力角度分析,需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占領制高點,并使中國經濟走出高污染、低附加值、產業結構層次低的困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意義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中國實踐上出現一些問題,如政府過度干預的傾向、技術創新不足的傾向、忽視市場風險的傾向等,從而使市場機制的力量特別是資本市場的作用似乎無的放矢。面對風險性很強、技術路線充滿不確定性的新興產業,市場競爭、風險資本的參與是有效的篩選機制,而不是政府主導的國有銀行資本力量的大規模參與,這非常重要,否則風險是具有連帶性質的。另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但在實踐中與實體經濟似乎存在脫節的地方,有過分虛擬化的傾向,資本服務于實體經濟或產業創新的功能不強,將資本引入創新及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無論對于中國的產業發展,還是對于資本市場作用的發揮、體系的健全、功能的完善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研究資本市場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關系,對于兩者的健康發展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對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產業創新的實踐有深遠的影響。深入系統研究這一問題,規范分析其內在的作用機理以及通過實證分析尋找規律,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注:
①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孔偉艷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40
②Hicks .J. 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 [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9.
③King R,Levine B.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513-542.
④Levine B,Louyza N,T Beck.Financial International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6):3l-77.
⑤Gary Dushnitsky. When does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create firm value?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1 (2006) 753-772.
⑥Hogskolen Hedmark,Venture capital and innovation, Tore Anstein Dobloug,Notatnr. Vol.6,2008.
⑦Bronwyn H. Hall and Josh Lerner, The Financing of R&D and Innovation, August 2009,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Elsevier-North Holland.
⑧Donia Trabelsi Ghasem Shiri,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Financing of Innovation [R].PRISM_Sorbonne November, 2010.
參考文獻:
①Peter Howitt, Philippe Agh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novation as Complementary Factors in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Vol. 3,1998, PP. 111-130.
②Zeng. J. Re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J].Macroeconomics,2003,25(4),541-560.
③Saint Paul G.Technological Choice, Financial Marke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 Bedew,1992,(36):763—781.
④袁天昂,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結合的現實意義[J].西南金融, 2010(3)
⑤張明喜,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J].中國科技投資,2011(3)
⑥李建偉,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理論與政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⑦劉鐵牛,我國技術創新與資本市場發展的協整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17)
⑧朱歡,我國金融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作用效果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4)
⑨張強,趙建曄.我國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7)
⑩萬鋼,發展有中國特色風險投資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J].中國科技產業,2010(8)
■陳昌智,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J].中國流通經濟,2010,24(11)
【關鍵詞】電子書;價格;電子書號;格式標準;版權保護;規制
在產業組織學中,政府規制(regulation,亦譯作管制)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以矯正和改善市場機制內在的問題為目的,依據法律對經濟主體特別是企業行為予以直接干預的政策。[1]出版業既對提高公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國家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因此,我國政府一直對出版業給予直接規制,且規制的內容廣、程度深、手段嚴。但目前來看,我國政府對出版業的規制政策和法律還不完善,在電子書出版領域甚至出現監管缺失狀態。
筆者以產業組織理論為理論基礎,從價格、電子書號、格式標準和版權保護四個方面分析我國電子書出版產業諸多企業的市場行為以及政府對其的規制,并對其優化路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電子書的價格規制
在我國電子書出版市場,免費圖書和無版權圖書是個人消費市場中的主體。對于政府管理者和電子書出版商來說,如果電子書定價過高,勢必會降低消費者購買的積極性;定價過低或者任其免費銷售,會造成消費者“哪里免費去哪里”的局面,不利于讀者付費閱讀習慣的培育,也有可能會造成內容提供商的利益損失甚至影響紙質書的銷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電子書產業對于價格的規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調整的更新狀態。最開始的時候,采用“批發制”。以亞馬遜開創的電商―經銷商為主導模式,經銷商可以自行決定電子書的零售價格,出版社在價格方面沒有定價權和話語權。為了應對亞馬遜的電子書價格策略,美國的六家大眾圖書出版集團與蘋果公司聯合起來,推行電子書的“制”。出版社負責制定電子書的定價,且銷售商每賣出一本電子書,出版社就要抽取一定的傭金。但這種模式違背了美國經濟市場的自由競爭原則,美國司法部提起了訴訟,指控宣稱,六大出版集團和蘋果公司是合謀行為,減少了行業的競爭,亦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這樁“公案”將電子書的定價紛爭推向了公眾的視野,引起了電子書固定價格制度和自由價格制度的優劣之爭。對于我國政府來說,電子書的價格規制既要考慮公眾的利益及接受程度,還要照顧出版社和經銷商的利潤,同時還要保障電子書產業的社會效益。這是政府規制的最初原則和最基本目標。有學者指出,從電子書市場的實際情況出發,可以采取“先低后高”的固定價格制度。所謂“先低后高”的固定價格制度,是指在我國公民還沒有養成付費閱讀習慣的情況下,電子書的價格由出版社統一制定,網絡零售商不得對此價格進行任何形式的變更。[2]
二、電子書號規制
在電子書出版產業中,出版者不再是傳統出版社,而是隸屬不同業務范圍的內容提供商、平臺服務商、硬件制造商、網絡運營商等,這種產業從業者的變化給電子書號的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一)電子書號的重要性及規制現狀
電子書號屬于電子書的“元數據”。出版商需要電子書號來滿足其有序管理的需要;作者希望通過電子書號來保證自己的著作權等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銷售商需要電子書號來保證電子書的“可發現性”;讀者也需要電子書號幫助其迅速找到需要的電子書以及鑒別版本。
目前我國有關電子書的立法明顯滯后于產業的發展。電子書在形式上突破了物理載體的限制,紙質書的“三校一讀”制度、樣本呈繳制度對其失效;電子書的內容和傳播不需要傳統出版社來進行選題規劃,也不需要向上級主管部門選題備案,因此傳統的書號限制基本失效。在法律的規制層面,目前國內還沒有與電子書直接相關的專項法律。1991年開始施行的《著作權法》,雖在2011年啟動了第三次修訂工作,但關于電子書或數字出版部分仍語焉不詳。
法規層面,我國于2008年頒布的《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在電子書產業快速發展面前,規制作用也大打折扣。比如,在《規定》第六條中,設立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必須要滿足的條件為“要有符合新聞出版總署認定條件的主管、主辦單位”[3]。這在現實操作中就存有疑問,是不是只有符合新聞出版總署認定條件的傳統出版社才必須按規定使用中國標準書號?對于不符合總署認定條件的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所出版的電子書以及自助出版、眾籌出版等出版形態是不是就沒有約束力、存在規制空白呢?
再看《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電子出版物,是指以數字代碼方式,將有知識性、思想性內容的信息編輯加工后存儲在固定物理形態的磁、光、電等介質上,通過電子閱讀、顯示、播放設備讀取使用的大眾傳播媒體,包括只讀光盤、一次寫入光盤、可擦寫光盤、軟磁盤、硬磁盤、集成電路卡等,以及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媒體形態。[4]《規定》第二十一條對其書號規制做了明確規定:出版電子出版物,必須按規定使用中國標準書號。同一內容,不同載體形態、格式的電子出版物,應當分別使用不同的中國標準書號。[5]那么是不是此《規定》只適用于附載物理實體的電子書呢?脫離物理載體的數字文本受此規定的約束嗎?
(二)電子書號規制的發展與變化
上述疑問在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音像電子出版物專用書號管理辦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2014年12月2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音像電子出版物專用書號實名申領信息系統正式運行的通知》,宣布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委托中國版本圖書館(條碼中心)開發建設的音像電子出版物專用書號實名申領信息系統已具備正式運營條件。同時,總局組織修訂了《音像電子出版物專用書號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原新聞出版總署2011年12月28日下發的《音像電子出版物專用書號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仔細閱讀《辦法》后發現有幾點可喜的變化。比如《辦法》第七條規定:相同內容但不同產品形式的出版物,應為每一種產品形式單獨分配ISBN,產品形式中的尺寸(容量)、裝幀、載體、數據格式應在ISBN末尾注明。[6]《辦法》還對電子書做了規定:對相同內容不同格式的電子書,要分別標識為ISBN 978-7-900001-72-4 pdf、ISBN 978-7-900001-73-3 txt。這樣對電子書的書號規制就不僅局限于附載物理實體的電子書,脫離物理載體的數字文本也有了具體的規制辦法,且有了明確的操作標準。
再如《辦法》第五條規定:無音像或電子出版物出版資質的出版單位配合本版出版物出版音像制品或電子出版物的,要通過所在地(系統)的省級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或總政治部宣傳部新聞出版局批準后向中國版本圖書館(條碼中心)辦理領取ISBN手續。[7]這樣不僅對符合認定條件的傳統出版社進行了規制,對于無電子書出版資質以及不符合認定條件的電子書出版單位也有了約束力,為眾籌出版等出版新形態保留了發展空間。但目前我國對電子書號的規制仍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國家和政府制定的法制法規執行起來較為困難,缺乏有效的監管評價機制,業界的實際操作也比較混亂。電子書的出版主體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出版社,各領域企業紛紛涉足,對出版主體的認定不清晰也容易造成電子書書號管理的混亂。同時,對于原創內容提供商提供的原創電子書,一般沒有統一資源標識;對于傳統出版社出版的電子書的書號,也只有少數出版平臺對其進行書號和原始出版信息的標注。
(三)國外電子書號規制的現狀及借鑒意義
目前,國外關于電子書是否應該繼續沿用ISBN、是否需要給不同格式的電子書配備不同的ISBN存在著較大爭議。電子書經銷商認為不同的電子書格式需配備不同的ISBN,這樣做方便統計不同格式的電子書的銷售情況。筆者認為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做會提高對電子書進行書號標注的經濟成本與技術成本,進而提高電子書經銷商的產業進入壁壘,阻擋中小型電子書出版單位進入該市場,減小自身的競爭壓力。而絕大多數電子書出版商則更傾向于一本電子書配備一個ISBN,因為這樣有助于其控制電子書的管理和產品成本。目前來看,以英美為首的電子書產業發達國家傾向為不同格式的電子書配備不同的電子書號。
除了ISBN,很多國家和機構對ISBN的替代系統進行了積極探索。比如英國出版者協會提出的版本標識符(release identifier),試圖成為ISBN的替代選項。類似的提法還有DOUI(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翻譯過來就是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目前在電子期刊領域較為成熟,電子書領域尚無經驗;ISBN-A(the action ISBN),即可操作ISBN,采用13位的ISBN形式,等等。
三、格式標準規范規制
當高速發展的電子書出版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標準化問題的重要性便逐漸凸顯。
(一)格式標準規范的重要性
電子書標準化的重要性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已開始顯現。對于內容生產商來說,內容的傳播受到了格式的限制,要增加在這方面上的投入;對于銷售平臺來說,不同標準格式的電子書不利用檢索,電子書的“可發現性”就大打折扣;對于閱讀終端生產商來說,不同格式的電子書需要不同規格的閱讀器,既給其增加了技術開發的成本,也給閱讀器的流通范圍和銷量帶來了不利影響;對于讀者來說,不同格式標準的電子書需要不同的閱讀軟件、閱讀終端,讀者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會大大增加,電子書的便捷性毫無體現。綜上所述,電子書格式標準的缺失,會阻礙信息內容的快速、有效、便捷的傳播,電子書的優點及核心優勢也就無法彰顯。
(二)格式標準的多樣化及互通難題
當前,數字內容無法互聯互通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目前世界上有1萬多種文檔存儲格式標準,常用的格式標準有300多種,它們彼此之間兼容性很差。[9]目前我國電子書格式種類繁多,有清華同方公司的CAJ格式,北大方正公司的CEB、XEB格式、超星公司的PDG格式,維普公司的VIP格式,以及國家圖書館的NLC格式等,還有裝載于手機平臺的UMD、TXT和Java等格式,裝載于Kindle閱讀器的AZW3、AZW、TXT、MOBI、PRC等格式,裝載于平板電腦的PDF、TXT、DOC等格式??傮w來看,我國電子書產業的標準化不規范,電子書的內容資源共享與傳播受阻,產業中的各方利益在格式大戰中損失嚴重。
(三)標準化速度滯后于產業發展
我國的產業標準化程度明顯落后于出版發達國家,行業協會、產業聯合體等組織尚處于萌芽期,這些因素導致當前我國的電子書行業標準主要是由政府強制推行。政府推動的電子書行業標準有兩個,一個是2002年的GB/T 18787-2002《電子圖書閱讀器通用規范》,一個是GB/Z 18906-2002《開放式電子圖書出版物結構》。這些標準的內容已經遠遠滯后于產業的發展速度。
電子書出版企業比政府部門更為了解產業本身的技術、格式優劣、經濟成本等問題,如果由政府強推電子書的格式標準,就會帶來由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決策失誤,也可能帶來各標準持有方的激烈競爭,甚至出現利益方的合租或尋租行為。因此,由政府強推未必是一種有效的規制行為。通過行業協會等組織制定電子書格式標準有望避免出現這種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減緩格式標準危機。
目前,行業協會或者是產業組織對電子書的格式標準的規范作用已慢慢開始彰顯。比如成立于2009年4月的版式技術產業應用聯盟,就是由軟件企業、高校等研究機構、中介組織等組成,以企業為主體,標準制定為其業務主線之一。2010年5月,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了電子書標準工作組,并相繼成立了電子書設備和產品標準組、交互平臺組和電子書格式標準組等,擬制定包括電子書設備與內容標識標準的一系列電子書國家標準規范。
總體而言,在我國,信息技術領域的企業在推動電子書的格式標準方面主動性明顯高于出版領域的企業。出版企業尤其是電子書出版企業,在標準化制定過程中處于被動甚至缺失狀態,這樣制定的標準就不能代表整個產業的利益,標準的實施自然會受阻。反觀電子書出版強國,電子書出版企業尤其是傳統的出版社積極介入到電子書的格式標準化運動中,且在制定標準規范過程里起到了主導性作用。
四、版權保護規制
版權保護是電子書產業良好運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各方利益得以實現的基礎。
(一)“超附文本(Paratext)”①與內容文本的版權分離
“超附文本”指一本書中的附屬物往往可以超越脫離一本書的主要文本。例如序、書頁中的各處評語、注解、書名、字號大小、出版人、插圖等文本,是主體文本的附屬物,但它們卻又可以超越主體文本以及被分割,離開主體文本。這些附屬物可以影響讀者對主要文本的解讀,所以稱之為“闡釋的門檻”[10]。
在電子書出版領域,電子書的版本數量明顯要高于紙質版,但各個版本的內容基本相同,闡釋電子書的“超附文本”卻嚴重缺失,讀者很難看出不同出版企業的出版運作。內容文本與“超附文本”這兩類文本均屬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中明確規定的內容。紙質書的完整版權歸出版社和作者共同擁有,未經編輯加工處理的純文字內容的網絡傳播權則歸作者所有。但兩種文本如何界定、區別,在進行電子書轉化處理時,令出版社感到既模糊又異常麻煩。
電子書在帶來巨大商機的同時,也帶來了出版權、數字版權、信息復制權、匯編權及改編權等劃分與歸屬的難題;當下的圖書出版合同極少對這些問題有明晰規定,一些合同中并無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相關條款或條款不完整,許多圖書的數字版權不在出版社手中;出版社與作者也沒有達成共識,電子書分銷平臺獲取雙方共同的授權也很難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對此也無明確規定,出版社不敢輕易授權。以上幾種因素綜合起來,造成了目前電子書版權保護的復雜亂象。
(二)當前的三種版權保護機制
我國的電子書版權保護機制主要涉及法律法規規制、技術保護措施等層面。
法律法規規制層面,目前我國涵蓋電子書或者數字出版的版權保護內容的相關版權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信息網絡保護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等。除此之外,國際上通用的相關版權保護法規也能夠對我國電子書的版權保護形成一定的約束力。比如美國的《數字千年版權法》、歐盟的《關于協調信息社會版權與相關權利的指令》等。
2011年1月10日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給電子書的版權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持,對于電子書的知識產權侵權認定問題,包括“以營利為目的”的認定、“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認定等關鍵問題,以及通過信息網絡傳播侵權作品行為的定罪處罰標準等,都做出了認定。
電子書的版權保護也離不開技術的更新與進步。許多計算機企業和網絡企業紛紛研發數字權利保護系統,目前主流的版權保護技術主要有通過數字加密、許可認證、數字水印等實現數字文本的瀏覽、節約和拷貝等權限設置。當然,很多相關的解決方案系統也紛紛面世,如微軟的WMRM、IBM的EMMS、蘋果公司的iTunes等。
[本文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中國電子書產業組織研究(KYLX_0069)”階段性成果之一;江蘇省博士后項目“英美數字出版法規研究”(1301009C)成果之一]
注 釋:
①本文關于超附文本的概念參照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東亞歷史系的周啟榮(Kai-wing Chow)教授在Publishing,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中的論述,中譯本為《出版印刷與晚明社會:文學公共空間的拓展與文化權利》,商務印書館2015年待出。
參考文獻:
[1]史東輝.產業組織學[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305.
[2]張養志,葉文芳.圖書價格管理制度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120.
[3]新聞出版政府信息公開查詢系統.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EB/OL].(2008-2-21)[2015-2-9].http:///govpublic/84/208_2.shtml.
[4]新聞出版政府信息公開查詢系統.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EB/OL].(2008-2-21)[2015-2-9].http:///govpublic/84/208.shtml.
[5]新聞出版政府信息公開查詢系統.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EB/OL].(2008-2-21)[2015-2-9].http:///govpublic/84/208_3.s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音像電子出版物專用書號實名申領信息系統正式運行的通知.[EB/OL].(2014-12-30)[2015-2-9].http:///news/1663/236250.shtml.
[7]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音像電子出版物專用書號實名申領信息系統正式運行的通知.[EB/OL].(2014-12-30)[2015-2-9].
http:///news/1663/236250.shtml.
[8]李鏡鏡,張志強.國內外電子書書號管理現狀及建議[J].中國出版,2013(21).
[9]張大偉,楊麗娟.電子書標準化中的政府角色與“后發國策略”[J].新聞大學,2011(4).
[10]Kai-wing Chow.Publishing,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2.
關鍵詞:數字內容產業 界定 產業結構 市場成長性
數字內容產業的界定
在我國,數字內容產業最早見于上海的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根據相關資料,一般認為:“數字內容產業是依托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與各類信息產品行銷渠道,向用戶提供數字化的圖像、字符、影像、語音等信息產品與服務的新興產業類型,它包括軟件、信息化教育、動畫、媒體出版、數字音像、數字電視節目、電子游戲等產品與服務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
數字內容產業的產品主要包括信息產品、內容產品和數字產品。其中信息產品主要有硬件信息產品如計算機設備、通訊網絡設備等;而軟件信息產品如信息咨詢、電子出版物、郵政電信服務等。內容產品主要包括影像類、音樂類、游戲類、圖文類和工具類等,如光碟、動畫、數字電視、在線音樂、pc單機游戲、網絡游戲、電子地圖、電子書和各種計算機,手機殺毒軟件和嵌入式軟件等。數字產品主要包括電子訂票、遠程教育和網上消費等。
數字內容產業結構
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需要產業體系的支持,這個體系又涉及了外部的相關產業的融合,共同形成一個龐大的群落。數字內容產業具有技術關聯性、生產交互性、產業衍生性的特點。對數字內容產業的運行模式進行分析可得出如圖1所示的產業結構模型。
數字內容產業結構模型和分類體系體現了數字內容產業的復雜性和高度的融合性。創造與生產系統的各組成環節,在技術支持系統的技術支撐下搭建了產業內容平臺。經濟支持系統為市場平臺提供經濟技術支持,建立產業市場推廣模式和產品銷售渠道。數據收集系統不僅相當于整個產業的原材料加工廠,也為市場平臺提供市場統計數據。
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現狀
(一)我國數字內容產業初具規模
目前,我國數字內容產業已經初具規模。2004-2006年連續三年增長超過50%以上,2007和2008年有所下滑,但平均增長幅度也超過30%,五年的年平均復合增長率達48.5%。而到2010年我國數字內容產業規模已經達到了2874.4億元。預計在未來三年內數字內容產業的平均增長率將超過30%。推動產業快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第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寬帶網絡和移動通訊網快速提升,同時,電腦、手機等數字終端設備數量增長,數字技術快速普及;第二,網民規模和手機用戶數量大幅增長,用戶對數字內容和服務的接受程度、應用水平以及消費能力都明顯提升;第三,互聯網應用服務趨于成熟,移動增值業務的發展也步入高速增長的軌道,網絡游戲、網絡廣告等業務的成功,充分調動了政府、企業和用戶的參與熱情;第四,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增值空間,吸引了投資者對數字內容產業的高度關注。
與前幾年相比,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整體盈利狀況近年來有明顯提升。這主要得益于:第一,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充分拉動了用戶需求的增長,隨著用戶市場需求的逐漸成熟以及應用水平的提升,用戶應用普及率大幅提高;第二,企業用戶對數字內容產業給予高度重視,使得內容服務商的服務水平和盈利能力都有所提升;第三,電信重組和3g牌照的發放,充分調動了電信運營商業務轉型的積極性,2008年,各大運營商紛紛加快了對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業務發展的進程;第四,網絡視頻牌照制度的出臺和實施,在規范市場運營的同時也逐漸顯露出開放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實力較強的企業將會獲得牌照,從而獲得更多投資者的認可;第五,iptv和數字電視的商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數字電視已經在全國各地逐漸普及,iptv也在電信運營商的推動下取得突破性的發展。
(二)各地重視產業發展且已形成幾個發展亮點區域
各地也制定了促進和規范數字內容產業及相關產業發展的管理辦法和規范,逐漸形成了北京、上海等重點發展區域。在“十一五”期間,上海市將建設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軟件出口基地、徐匯數字內容產業
地等七大產業基地,建立和完善數字電視播出平臺、寬帶多媒體移動通信平臺等四個營運平臺;還將組建包括普陀國家級動漫基地組建的動漫游戲孵化中心、徐匯數字內容產業基地建設的數字內容產業研發中心、信息資源以及數字內容版權交易中心等在內的六大產業支撐中心。
2006年深圳市制定了數字內容產業“十一五”規劃,計劃到2010年,把深圳建設成為國家級數字內容產業發展基地,積極打造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數字內容產業強市”。該規劃提出,到2010年,讓深圳網絡游戲、互聯網增值服務等數字內容產業能保持25%的年增速,推動深圳的數字內容產業及其直接帶動的相關產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并打造5至10家龍頭企業。
(三)移動增值業務市場龐大且出現新的熱點業務
2000年以來,我國移動增值業務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過程。移動增值業務收入占移動通信總收入的比例逐年遞增。按照數字移動內容的需求結構來區分,可以將目前的移動增值業務分為資訊服務、娛樂服務和交易服務3大種類。移動增值業務主要包括短信、彩信、wap、移動音樂(音樂、鈴聲等)、游戲、ivr、視頻等類型。
2010年,移動增值業務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2011年全年市場規模達3238億元。2008-2011年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0.6%。從細分市場的發展來看,新興業務特別是3g新業務在整體市場中的占比將逐年穩步提高,成為最大的細分市場,也是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截至2010年4月份,中國聯通iphone累計銷量39.8萬部,月均銷量5.7萬部。中國移動數據流量業務收入占比從2009年的15.5%增長到2010年的20.2%。 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相關政策法規建設問題
2006年我國人大表決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涉及信息服務業的環節表明國家已經將數字內容產業發展作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缺乏必要產業政策扶持
盡管在政府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發展數字內容產業的要求,但目前還沒有針對數字內容產業的專項規劃出臺,對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沒有明確的定位、目標,更加缺乏具體的扶持措施,管理體系也未真正建立。目前國內尚無專門針對數字內容產業的管理部門,而是由內容產品生產相關的部門如新聞出版署、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等針對各行業從自身管理角度制定宏觀管理政策,較難做到產業全局管理的相互協調一致。如信息產業部(現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數字內容產業作為“十一五”工作重點,重點開發“下一代網絡產品、新一代移動通信設備、寬帶無線接入/數字集群設備、家庭網關、智能終端、智能信息處理和無處不在的通信網絡設備、寬帶多媒體網絡設備和數字內容產品”;文化部明確提出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其他相關分管部門也針對細分行業制訂了相應的宏觀管理政策等。另外這些扶持監管政策的制定還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善、不成熟現象,大部分政策僅局限于宏觀管理,并未形成更細化的操作層面的微觀管理規劃。
(二)版權的法律規范和界定尚不明確且交易規則體系待完善
數字內容產業作為一個集文化創新、技術創新于一體的新興產業,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本質特性,因此其發展需要緊密地依賴知識產權保護。從國家層面來說,目前我國沒有關于數字內容產業的專門法律法規 ;從立法程序來看,尚未啟動相關的司法解釋也不多,也未反映到司法體系之中。而且由于數字內容產品的傳播形式日益依賴于互聯網、通信網等網絡手段,而網絡上數字產品的版權保護等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特別是執法手段的建立和完善,與產業發展的要求還存在相當的距離。在網絡這一開放和相對自由的環境中,侵害版權事件屢屢發生,數字內容產業系統內的交易規則還未建立,特別是版權交易管理和規范比較復雜。盡管出現的違規現象都表達了對于版權保護法制化的明確呼聲,但國內旨在保護信息產品版權的法律規范依舊未完善。
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分析
(一)數字內容產業具有豐富的低成本高素質勞動力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低成本勞動資源比較豐富,可使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獲得低勞動成本的優勢,尤其是產業鏈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價值鏈中的勞動投入比例較大的環節更可以獲得比較優勢。如圖書出版業中的發行和批發零售業,音像業中的復制和發行流通價值鏈環節等。就高素質勞動力而言,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接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
平15%,進入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每年大學畢業生約300萬人,未來該數字還在不斷增加。因此,支撐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高素質勞動供給應該可以滿足需求,較為奇缺的是數字內容產業研發人員和管理營銷人才。
(二)技術水平和基礎設施還具有相當的成長空間
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從絕對數來看,在世界上處于中下游水平,但相對于第一、二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在世界上的排位則有較大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目前受到政策體制和管理營銷水平制約下的水平??梢韵嘈?,只要消除體制性阻礙和提高管理營銷水平,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必將有較大的提高。數字內容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此處所謂技術型指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對此我國雖有不小差距,但在某些領域也在不斷發展并逐漸縮小差距。其中信息業較為滯后,但通過引進和自主開發,信息業己掌握許多相關的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發展受信息技術的制約日益減小。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基礎設施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雖然人均擁有量較小,但總量指標的世界排名比較靠前,如mckinsey公司的報告稱,未來五年中國將逐漸發展為全球最大寬帶市場,寬帶用戶將達1億人。
(三)數字內容產業的需求規模有較大提升空間
相對世界文化產業巨頭而言,我國數字內容產業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還較小。例如,2001年度,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迪斯尼、維亞康姆和新聞集團的平均收入總額為251.2億美元,2011年僅時代華納總收入就為126億美元。而2011年我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三大商業網絡媒體企業包括新浪、搜狐、網易在2011年度的收入總額只有25.35億美元,只有上述四大文化產業巨頭平均收入額的0.705%。而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較低,2003年人均gdp才突破1000美元,但由于人口眾多,對數字內容產品的需求總量還是較大的,特別是隨著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對數字內容產品的需求規模將不斷擴大。發展經濟學研究表明,人均收入水平達到1000美元以上時,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將有明顯的提升。資料顯示,我國正在形成一個具有3000萬規模的中產階層,巨大的市場需求將推動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生產和供給的擴大,從而有利于提高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規模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胡小明.發展數字內容產業.中國信息界,2005(8)
關鍵詞:資本市場;高新技術產業;產品升級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已經進入了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在這樣一個對信息技術有著大量需求的時代,高技術產品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高技術產業又可以稱為高新技術產業,是指用當代尖端技術生產高技術產品的產業群。具有研究開發投入高、研究開發人員比重大、高技術產業發展快、對其它產業的滲透能力強的特點?;诟呒夹g產業對研發創新的依賴性強的特點,高技術產業也是高風險產業,在傳統資本市場的背景下高風險的產業要想獲得融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有較強的敏感度。
本文主要分析了資本市場發展對產品升級的作用機制,期望找到高技術產業出口產品升級的推動因因素,對癥下藥進一步推動產品升級。
二、資本市場發展對產品升級的作用機制
資本市場之所以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促進高技術產業出口產品升級有著重大關聯性。
資本形成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收入―儲蓄。儲蓄資本的形成是資本形成的基礎。收入主體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居民、企業和政府。國民收入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將收入分配到以上幾種收入主體手中。收入主體拿到這些資金扣除已消費的那一部分之后,就會有一部分剩余的儲蓄。這樣一個過程就是儲蓄資本形成。資本市場可以通過自身最原始的籌集資本的功能,以最快的效率實現資本的大規模集聚。這樣資金有利于流向急需資金的部門,滿足對一些有技術創新產品的生產,如高技術產業產品。第二個階段,儲蓄―投資。儲蓄到投資在經濟學里面被稱為“驚險的一跳”。儲蓄到投資才是資本形成的關鍵階段。這里的資金流向其實就是從儲蓄者―投資者―生產者,資本只有經過這“驚險的一跳”,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的增值,如果沒有將儲蓄轉化為投資這個過程,資金只能以最原始的形態保存,并且很容易縮水。一旦經過投資,通過金融工具在資本市場的流動,將資本投入那些優質的資金使用者手中,這樣才能實現資本的最大價值。
高技術產業的形成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種子期、創建期、成長期、成熟期。高技術產業在這四個階段對資金都有著大量的需求,而高技術產業的核心就是高新技術的研發。研發高新技術自身就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有較大風險的過程。研發、生產再將產品投入市場之后還要面臨不被消費者所接受的銷售風險?;诟呒夹g產業這樣一系列的高風險導致融資渠道狹窄。一般的融資渠道有兩種,政府財政支持和資本市場融資。政府財政支持的條件嚴格、門檻高,對于高技術產業而言比較難從這個階段獲得資金支持,尤其對于一些中小高技術企業。所以高技術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來源于資本市場,有了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有利于開發新技術、研發更具有技術復雜度的產品,實現產品升級。
三、政策建議
資本市場發展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出口產品技術復雜度的提升有著正向的作用,這對于中國高技術行業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方式的轉型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為進一步進中國高技術產業出口產品的升級,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完善資本市場體系,拓寬融資渠道
資本市場的發展是要以金融多元化為前提的,加強對中小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建設,有利于高技術企業在最快的時間內解決資金需求,同時,針對高技術企業融資過程中逆向選擇的現象,金融多元化降低高技術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一方面,地方性非銀行中小金融機構規模小,內部結構簡單,操作性靈活,對當地市場較熟悉,能夠迅速收集需要融資企業的相關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發放貸款,提高了融資效率,加快了企業資金周轉速度。另一方面,地方性的中小非銀行金融企業獲取企業信息具有便捷性,有利于降低融資過程中的成本,同時由于對貸款企業的掌控性很強,也降低了融資風險。
(二)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投入和培養方式的轉變
培養高技術人才,通過自主創新的途徑提升產品技術含量這是產品升級的根本之道。所以要加強對高技術人才的投入,注重高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一方面可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技術人才的培育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資過程中技術的學習與吸收,增強對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的吸收效率,有利于將知識高效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提升高技術產業出口產品技術復雜度。
(三)完善無形資產評估體系
高技術產業之所以融資困難主要原因在于其無形資產占比重大,無形資產價值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了風險的增加,因此金融機構在放貸款時風險評估工作較困難。所以完善無形資產評估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制定和頒布針對保護高技術產業投資的法律,例如《風險投資法》,為高技術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吸收FDI技術外溢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Schumpeter., Alternate Stabilization Policies for less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12, p. 84.
[2]Patrick., Financial Reform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unpublished Research Department, IMF, 1966.
[3]Shin and Binh.Determining Transit’s Impact on Seoul Commercial Land Values: An Application of Spatial Econometrics[J].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2005(8):124-132.
[4]Mayer and Carlin. Becker. Desegregating HRM: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Micro and Macro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Research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28(3):247-276.
[5]陳峰.我國出口貿易結構與外國直接投資的相關分析[J].經濟研究,1996(5):5-9.
[6]李廣眾、陳平.FDI對我國的技術溢出效應及其提升策略[J].商業研究,2009(17):115-117.
[關鍵詞] 知識市場 雙方叫價 貼現因子
一、引言
企業內部知識市場的概念是由達文波特(Davenport,1998)首次提出的,他認為企業內部存在一個潛在的“知識市場”,其與有形商品的市場一樣存在買方和賣方,他們討價還價以尋求雙方滿意的價格,從而推動知識的運轉,促進知識的流動,實現知識的共享,并且這個市場中還有促成交易的中介者。雖然目前許多企業已經認識到企業內部存在一個知識市場,但是知識市場往往難以有效運作,難點在于企業內部知識市場交易的客體難以定價,由于交易客體主要為知識產品,其中尤以基于網絡的數字產品居多,但是數字產品由于其自身特性和所反映特殊的經濟學特性,導致其定價往往不同與傳統產品定價方式,本文從博弈角度對數字產品的定價進行研究。
二、數字產品的定義與特性
數字產品是網絡經濟的核心,是指在網絡經濟中交易的可以被數字化,即編碼成一段字節,并且可以以比特流的形式通過網絡來傳播的事物。數字產品成本結構與傳統產品的成本結構特征不同,主要表現在:研發成本高,生產制造成本低;生產過程中固定成本高,變動成本低;銷售過程中生產成本低,銷售成本高。數字產品雖然大多數由信息商品轉換而來,但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特性?;谠跀底志W絡中傳播和銷售過程,數字產品有三個基本特性:不可破壞性、可變性和可復制性。而基于網絡進行交易的數字產品又展現了三個獨特的經濟學特性:
1.效用評價的主觀性
數字產品沒有實物形式被消費,因此數字產品銷售者要更多地依賴消費者類型或其他的信息進行產品定制和差別化定價,因為它們的用途和價值是不同的。而同一個產品針對不同的消費者所帶來的效用也是不同的,從而消費者對此產品效用評價就存在主觀性。因此,數字產品的定價由于效用評價的不同而帶來定價的困難。
2.效用評價的滯后性
數字產品的效用評價的滯后性指數字產品是一種經驗產品。所謂經驗產品是指消費者必須先嘗試一種產品然后才能對它進行評價,如新產品。對于一種新產品,消費者在消費前無法對其價值進行判斷,因此往往不會原意支付較高的價格對其進行判斷,而只有用過之后,才愿意對此產品支付相應的價格,這也帶來了數字產品定價的困難。
3.網絡外部性
所謂網絡外部性是指當一種產品被更多的人使用時,它的價值就會增大。網絡外部性并不是網絡經濟所獨有的特征,事實上,只要是網絡系統都存在網絡外部性。
三、定價策略
1.差別化定價:差別定價一般指同一產品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消費者。差別定價策略源于價格歧視理論,其實質是價格差別化的形式下銷售量的最大化導致利潤的最大化。即以消費者的支付意愿為基礎,運用有差別的價格來達到擴大銷售量,進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并非所有的價格差異都可歸于價格歧視理論。
2.捆綁銷售:是指把兩件或更多的產品按固定的比例包裝在一起銷售。如微軟公司把Word, Excel,PowerPoint等應用軟件捆綁在Microsoft Office中銷售。
3.免費營銷:在網絡營銷中,免費為消費者提供某些產品或服務。此策略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網絡及軟件企業經營中的時尚。比如如今所有E-mail郵箱和網上新聞等信息服務均免費向社會公眾提供等等。
從上述定價策略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定價策略主要側重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下面運用羅賓斯泰英(Rubinstein)輪流出價模型和張維迎的雙方叫價拍賣模型,分析不完全信息下的數字產品定價。
美國品牌營銷商所采用目標廣告方式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知名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周五最新研究報告稱,多家市場研究公司此前給出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用戶目標已成為美國品牌廠商最為重視的目標網絡營銷方式。
以下為eMarketer研究報告摘要:
多年以來,離線品牌要拉動銷量,首先是品牌廠商必須使自己受到大量消費者的關注。然而隨著數字產業的崛起,如何利用利用數字產業更為精確的用戶目標能力,已成為各品牌廠商非常重視的問題,目的是將合適的信息傳達到合適的用戶那里。
評估品牌廣告效果的各項指標
美國數字廣告商ValueClick發現,2011年12月期間,61%美國廣告主和廣告商表示,用戶目標已成為他們最為重要的目標網絡營銷方式,另外兩種重要的目標營銷方式分別為人口目標(59%)和語境目標(57%)。
與上述結論相類似,美國內容發行解決方案提供商Maxifier也發現,2011年第四季度期間,美國各廣告商在評估網絡營銷效果過程中,最為擔心的問題也是用戶目標方式的效率和質量如何。
在傳統離線營銷活動中,電視節目、雜志報刊文章被廣告主用來作為發現合適目標人群或用戶的手段。而在網絡廣告模式中,顯示廣告通常需要在用戶和內容之間進行取舍,但對于品牌營銷商來說,他們似乎希望這兩種方式都能發揮出最佳效果。
美國廣告技術服務商Collective Media去年5月委托市場研究公司Advertiser Perceptions進行的一項調查活動結果顯示,美國營銷者在進行網絡品牌推廣過程中,會同時重視用戶目標和內容目標兩種方式。
隨著更多品牌廠商逐步進入數字產業領域,大量知名發行商和知名內容提供商已向各自廣告商提出新要求,即要求在加強用戶針對性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美國目標用戶營銷方案提供商Legolas Media聯合創始人約阿夫·阿恩斯坦(Yoav Arnstein)認為,發行商和內容提供商的這種要求并不過分。
美國營銷者所看重網絡品牌營銷要素(騰訊科技配圖)
阿恩斯坦上月在接受eMarketer采訪時表示:“現在我們已獲得了大量用戶數據,而這些數據與品牌廠商的關系很大,并能夠拉動品牌銷量和價值。但對各網絡平臺而言,他們必須讓各品牌廠商知道,他們購買的這些數據來源何處,以及這些數據的質量如何?!?/p>
據日本產業分析師稱,日本芯片制造商全球市場份額正在下滑。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的日本分部iSuppli Japan K.K.總裁Yoshihisa Toyosaki在最近舉行的一個會議上稱,大多數日本IC制造商在2004年全球發貨銷售額頭30位排名位次下降。如Renesas Technology在iSuppli的排名中從第三降至第五位,東芝則從第五降至第七位,但NEC電子則保留住了第八位的位置。去年全球銷售額增長了24%,但日本該產業的整個增長只有12%。
此外,日本芯片制造商很大程度上依靠國內銷售,即日本芯片制造商互相之間在爭奪市場份額。因此Toyosaki稱,他們將致力于海外市場。日本芯片制造商主要依賴于松下和索尼所給予的業務,這兩個公司在日本有著市場的壟斷地位。
數字電視正在成為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的新亮點
來自咨詢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2004年全球制造商總共銷售了4930萬臺數字電視機,比上年增長了50%,創造了一個空前的記錄。而這一市場的收入增長更高,達到了70%,這是由于高價格集成數字電視機產品的出現。咨詢機構預測2005年這一市場的需求將繼續攀升,新業務的推出將進一步刺激數字電視用戶的增長。
研究人員指出,今后幾年數字地面電視和IPTV業務將成為推動數字電視設備增長的關鍵性動力。分析家指出,數字電視正在成為消費電子市場的一個亮點。研究機構預測2005年全球數字電視接受器(機頂盒和集成數字電視機)的銷量將增長38%,達到6820萬臺。到2010年,這一市場的收入規模將達到580億歐元,銷量1.813億臺。2010年,北美數字電視市場的收入將占據全球市場65%的份額,亞洲為19%,歐洲為14%。市場研究人員預期,由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購買數字電視,到2010年,全球數字電視銷售收入的增長幅度盡管將逐漸下降為14%,但未來的銷售前景仍然十分誘人。美國政府特殊的優惠政策,將支持迅速增長的消費者對數字電視的需求。
阿根廷計劃 2015年前發射三顆衛星
阿根廷5月25日國家航天規劃稱,阿根廷將謀求利用外資或與外國合作,在2015年前發射三顆人造科學研究衛星。
阿根廷國家航天委員會主席瓦羅托當天宣布了這項“2004-2015年國家航天規劃”。其中提到,阿根廷將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各發射一顆科研衛星。
規劃還包括,在阿根廷火地島和南極地區建立地面站,在環境災害和疫情早期預警方面開發利用衛星信息資料;與其它國家合作進行航天開發和科學技術人員的培訓;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利用航天信息資料的活動。
規劃提出,阿根廷將推動拉美地區國家研究設立類似歐洲航天局的地區機構,探討聯合開發運載工具的可能性。阿根廷還將探討與其它航天機構建立伙伴關系,合作或合資開發航天事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