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5 17:08:49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生態旅游資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德夯苗寨 旅游風光帶 生態農業 融合開發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傍著峒河水勢延綿十幾公里,其開發對張家界至鳳凰旅游長廊提升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從生態地帶德夯至古城吉首峽谷陡峭、民風純樸,為當地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的開發與利用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也為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市場開發提供了廣闊前景。
1 國內外關于生態農業旅游資源開發與產業融合的文獻綜述
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世界自然基金(WWF)[1]以自然為基礎進行研究與定義,而生態旅游協會(ETA)[2]則根據當地環境基礎進行研究與定義,然而他們的研究內容歸根結底都認為生態旅游是以生態資源為基礎而進行有目的旅游活動,同時實現生態價值的旅游資源開發過程。而國內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則從多個角度進行定義,如從生態學角度(盧云亭[3]1996等)、旅游地理學角度(郭來喜、張廣瑞2004等);而在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研究中,蔣艷[4](2003)提出社區參與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具體包括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決策與旅游發展的利益分配兩個階段;李琳[5](2003)著眼于人類同其周圍自然的和人工環境之間的一種教育關系;王金偉[6](2008)建立了理想的生態旅游分區模式,并試用于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曹瑞祺、寇明婷[7](2010)則結合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的發展內涵,通過消除博弈,提出對策來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關于在產業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產業替代性融合與互補性融合的運用研究,湘西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既具有民族村寨農業的生態性也具有民族村寨旅游的游玩功能,是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優勢互補的產物,同時在產業融合過程研究中的技術、產品、市場三方面的融合也至關重要[8]??傊嫖髅褡宕逭鷳B農業旅游資源開發對于湘西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產業融合視角,對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即生態資源、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進行融合開發價值探索后,結合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的生態環境區間優勢,通過時空規劃,進行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最終實現生態農業旅游扶貧的目標。
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態勢
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是一條集險、峻、幽為一體的狹長山谷,傍著峒河水勢延綿十幾公里。峽谷兩岸物產豐富,對陡峭的峽谷與樸實的民風以及人文景觀的開發與利用為當地實施旅游脫貧奠定了基礎。早在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將這里開發成為風景名勝旅游區,1987年正式實施對外開放,2005年12月被確認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近幾年來,隨著湘西苗寨景區的旅游業的發展,德夯苗寨的餐飲、住宿、旅游產品服務項目迅速興起,由原來的貧窮落后山寨,變成今天與全鎮各村相比,相對較富裕的德夯新村。在2006年吉首市把德夯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2009年被評為湖南省農業旅游示范點;2012年吉首開始走“谷韻吉首”的旅游品牌路線,因此在湘西德夯旅游風景帶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前景廣闊。根據201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湘西旅游發展生態環境區空間劃分”的劃分情況來看(如表1),德夯苗寨的生態環境發展被劃分為協調控制區級別,是民族民俗風情旅游資源重點開發、規劃的對象,因此吉首至德夯旅游風景帶的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規劃具有良好的先天資源優勢與政策優勢。
政府機構對于生態環境區域空間的劃分是基于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而德夯苗寨、古城吉首屬于生態環境協調控制區域,在實現核心自然區域保護與自然區域的引導,起到緩沖與防護作用。近幾年來,湘西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開展各種旅游活動,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也逐漸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態旅游項目:以農家樂為主的休閑度假型旅游項目,如鳳凰縣的金鳳凰山莊、龍山縣農夫果園休閑農莊;以古鎮休閑度假型為主的旅游項目,如鳳凰歷史文化名城、芙蓉鎮、黃絲橋古城等;以民族文化為主的體驗型項目,如吉首市矮寨鎮德夯苗寨民俗文化村、湘西明珠休閑度假村;以高科技生態農業為主的觀光型旅游項目,如古丈背簍茶苑、花垣縣湘西武陵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不同風格、不同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態旅游類型,這些項目極大地促進了湘西村寨經濟的發展。
3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分類與價值探索
3.1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分類 湘西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弊端,甚至以犧牲部分經濟體的利益為前提來發展旅游經濟,這些開發活動往往會對村寨生態產生災難性破壞,譬如民族村寨旅游開發造成的原有民風的破壞,導致古村落出現了風貌不存、民風漸易等令人堪憂的現象,因此需要對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價值進行分類,利用生態農業技術來彌補村寨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首先應對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狀況進行分析(如表2),然后對其旅游開發價值進行是識別,才能開發出合理的產品類別,以便更好的實現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
3.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價值探索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的生態農業資源物種豐富,品類齊全,融合開發價值潛力巨大,特別是在對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實現了資源互補作用,同時在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產品類別上,可以開發成文化體驗產品系列、康體運動產品系列、休閑度假產品系列等(如表3),這些旅游產品系列剛好實現了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價值。
根據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的旅游資源狀況與民族村寨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類別進行分析,利用互動性研究,在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沿岸的生態農業資源、民族村寨旅游資源、自然資源的共同作用下,開始開發出一些新的旅游項目。根據湘西自治州的發展規劃與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需求,可以結合產業融合理論,將生態農業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自然/人文旅游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核心旅游產品,實現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的旅游價值的提升(如圖1)。
融合開發互動結果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在生態農業資源、自然資源、民族村寨旅游三者之間的共同開發與互動作用之下,開發出核心旅游產品,即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如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包括野生花卉植物展、苗族原生態鼓舞晚會、野生動物科普普及活動等這些新的旅游項目;民族村寨民俗文化體驗活動,包括苗族原生態鼓舞晚會、苗族文化博物館、苗寨藥物展覽園等。通過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旅游項目不盡實現旅游資源開發的價值,也滿足了旅游消費人群多樣化的需求,對于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旅游消費人群的完美追求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4 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時空規劃
4.1 做好時間規劃,循序漸進,確保旅游目的地生態安全 打造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大峽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需要以保護生態安全為準則。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做三個“三年”規劃期。第一個“三年”,是為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做前期準備,主要包括政府規劃,村寨旅游資源和生態農業資源的認識,地方觀念的改變,政府招商引資,做好品牌宣傳工作和社會公關工作以及技術人才培養等;第二個“三年”期是民族村寨旅游與生態農業旅游的產品融合期,通過在民族村寨發展生態農業項目,使傳統功能也得到釋放,既能增加當地居民的勞動收入,又能夠緩解過度開發所帶來的生態壓力;第三個“三年”期是實現市場融合,是民族村寨旅游與生態農業旅游融合發展的最終體現,通過開發生態農業產品與民族村寨旅游產品共同把旅游消費市場做大,并借助吉首市推出的“谷韻吉首”的城市品牌、吉首市市花“蘭花”形象,最終實現生態農業旅游扶貧目的,如表4所示。
4.2 做好空間區域劃分,實現德夯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合理開發 湘西德夯風景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需要通過多部門溝通、全方面的考慮、多方位的規劃并經過共同作用才能實現(如圖2)。因此,根據湘西德夯風景帶路程與地勢環境,可以將這十幾公里的路程分為三段進行規劃,協同發展,以便按計劃進行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如表5)。
4.2.1 吉首至寨陽鄉:屬于城市與城郊的過渡段,既有城市經濟的梯度擴散作用,如吉首市西站附近沿河房地產開發,也有城郊鄉土濃郁的氣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野民情。這一段是城鄉互動的關鍵區間段,因此需要正確處理旅游者與地方居民之間的關系,要聯合曙光村和寨陽鄉之間的合作,政府機構應該發揮其協調工作的能力,可以是當地居民自己開發,由政府聘請專業科技團隊進行指導;或者根據統一規劃的需要,政府或者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將土地統籌起來,然后再無償租賃給地方居民,并且按照規劃進行種植,通過資金獎勵等手段來實現此空間區域的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目標。
4.2.2 寨陽鄉至矮寨鎮:是一條曲徑通幽的大峽谷,呈現險、幽、高聳等特點,也是一條集清澈、幽深于一體的狹長山谷河流,根據此地段的自然環境與地理環境情況,剛好可以體現“谷韻吉首”的主題。此處可以開發水路旅游項目,以體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河流可以分段攔壩蓄水,根據蓄水允許長度來規劃攔水壩計數。峽谷兩岸可以開發登山項目,以及培育和種植珍貴稀有動植物,連片開發天然植物博物館;蘭花作為吉首市“市花”,可以培育各種適合在山澗生長的野生蘭花園圃,以供船上游客欣賞。此路段政府部門在資金和技術引進上需要發揮主導作用,確保整個工程的實施安全。
4.2.3 矮寨鎮到德夯苗寨:是民族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核心景點區域。矮寨四面環山,中間空曠如一,前面的公路奇觀――著名的矮寨盤山公路,頭頂上是世界特大懸索橋――德夯特大懸索橋和德夯苗寨景區,也是利益沖突的重點防范地區,政府部門應該在征求廣泛的意見以后,進行規劃與開發,開發過程中可以由政府邀請專業團隊進行規劃與技術指導,矮寨鎮的開發由矮寨居民來執行,德夯苗寨的開發由原來承包公司進行再包裝,要體現生態農業主題的民族村寨旅游的主題。為了能夠在懸索橋上的旅游感應到矮寨鎮的視角效果,在閑置的土地上可以種植花卉等能夠點綴的植物,可以開展登山運動或者極限運動,如蹦極、攀巖等項目。德夯苗寨以瀑布溪流為主線,進行野生蔬果成片種植,比如德夯至天文臺的路段可以在農閑時期全部種上油菜花,既可以用來觀賞,游客用來榨油,打造“油菜花之谷”;德夯苗寨至流沙瀑布可以打造成一條野生動物觀賞長廊,可以讓游客了解野生動物的習性,珍惜和保護野生動物;德夯苗寨至德夯瀑布群路線可以規劃成野生藥材大觀園,增加游客對苗藥的了解和體驗山澗采藥的樂趣,體驗“只在此山中,云生不知處”的感覺。
5 結論
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在經過時間與空間的規劃以后,基本實現了產業融合中的技術、產品、市場等三方面的融合,為了鞏固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成果,還應該對景區旅游路線進行科學安排,如應該采取戰略聯盟的合作形式,基于交通便利的優勢可以打造以吉首為起點的一日游和以吉首為終點的兩日、三日游路線的精品路線,滿足多方面的旅游市場需求,打造出民族村寨生態農業大峽谷旅游的品牌線路,迎合“谷韻吉首”的旅游品牌發展,最終憑借生態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旅游扶貧的偉大目標。另外,在這過程中參與重要角色的當地政府、居民、旅游開發企業需要發揮各自的職能,當地政府部門應該改變傳統的發展觀念,要以全新的視角看問題,比如引入生態農業旅游觀念并進行宣傳,同時大力推廣“谷韻吉首”的品牌概念,積極調動當地居民的生態農業旅游扶貧信念等;當地居民作為生態農業旅游扶貧的直接受益者,應該積極樹立生態農業旅游觀念,配合政府文件等政策的實施,同時提高自身的修養,以更好地接受全新理念;旅游開發企業可以引進一些具有科研開發實力的農業企業以及引進一些資金雄厚的投資公司、旅游管理企業,注重培養和利用地方企業的優勢資源等,通過共同努力,按照空間劃分區域、按照時間段逐步進行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打造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大峽谷,實現生態農業旅游扶貧的偉大工程。
參考文獻:
[1]謝花林,劉黎明.開發鄉村生態旅游探索[J].生態經濟,2002(12):69-71.
[2]張廣瑞.生態旅游:理論辨析與案例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經濟地理,1996(1):106-112.
[4]蔣艷.社區參與旅游開發具體操作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3(6):89.
[5]李琳.21世紀昆明國際商貿旅游城市環境教育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3):57.
[6]王金偉,李勇,佟連軍.生態旅游:概念、歷史與開發模式[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9).
[7]曹瑞祺,寇明婷.鄉村生態旅游規劃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4).
Abstract: The ecology demonstrational area of Puxi Lake is located in Wuhu, Anhui Province, to the middle of Nanling County, the northeast of Xu town. The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ecology demonstrational area of Puxi Lake is surveied, and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i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關鍵詞:生態示范區;旅游資源;地理環境
Key words: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tourism resource;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4-0077-02
1自然地理條件分析
1.1 地理位置本項目區位于安徽省蕪湖市至南陵縣城的中段、許鎮鎮東北部,東至上潮河大堤,南至浦西湖南岸,北至浦西湖北岸,西至205國道,規劃面積約161公頃。
1.2 地形地貌規劃區屬于沿江平原圩區,屬下林都圩,地勢北島較高,南面的島較低,靠近205國道的入口區地勢最高,地面高程(黃海高程)在7.5-9.5之間。上潮河從規劃區東部邊緣流過,區內湖泊名為浦西湖。
1.3 氣候氣象規劃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6度,1月份平均氣溫2.8度,7月份平均氣溫28.5度;全年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年均降水量1200-1400毫米,11-4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總量的35.4%,5-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4.6%;全年無霜期為219-240天;冬季以偏北風為主,夏季以偏南風為主,春季以偏東風為主,秋季以東北風為主。
1.4 河道水文規劃區內水資源極為豐富,浦西湖水面面積約為1250畝,年蓄水量約為300萬立方米,周邊還有上潮河、池湖、奎湖等大大小小多個湖泊及河流水系,水資源條件良好。
2交通區位分析
2.1 鐵路蕪湖境內有蕪寧、蕪銅、皖贛、淮南、宣杭五條鐵路干線交匯連接,向外可通達全國各地的火車站,項目地距蕪湖火車站僅20公里,鐵路交通十分便捷。
2.2 公路項目地隸屬國家級開放城市、安徽省經濟強市蕪湖市南陵縣,距蕪湖15公里,距南陵20公里,距銅陵40公里,距馬鞍山90公里,距南京140公里,距合肥150公里,是南京、合肥前往黃山、九華山和太平湖旅游區的必經之地。緊靠G205,20公里范圍內有G318,沿江高速,蕪宣高速,蕪銅高速。
2.3 航空項目地距南京祿口機場140公里、合肥駱崗機場150公里,距兩機場都只有1個半小時車程。交通極為方便。
3用地現狀分析
規劃區域主要有居住用地、農田和水域三種土地類型。其用地現狀統計如表1。
規劃區內分布有池湖行政村中的一個自然村――李村周。規劃將規劃區內的村莊外遷,安排在規劃區南部的居民安置區內。
規劃區內靠近205國道的入口區地勢較高,而且比較平坦,適宜搞永久性建筑;最北面的島嶼上,地勢西高東低,高程大多在8.5-9.5之間,較適合建設永久性建筑;中間的島嶼地勢較低,高程大多在7.5-8.5之間,部分區域高程在8.5以上,不適合大量建設永久性建筑。
4基礎設施分析
項目地內部交通條件較差,現有4條東西向的水泥路通往規劃區,1條南北向的水泥道路貫穿規劃區南北,道路寬度約為5米左右。進入規劃區北部兩個半島的道路均為3米左右的土路,可進入性差。
項目地,現狀沒有給排水設施,更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廢水直接排入浦西湖內,造成湖體水質的惡化。現狀規劃區內有變電室四個,供電容量均為10千伏/0.4千伏安;區內電話普及率為90.7%(按戶數計算)。
5景觀現狀分析
規劃區內有自然形成的浦西湖和三個半島,其中有兩個半島為修規的范圍。
大面積的湖面和島嶼景觀是本項目的主要景觀資源,島嶼上是大面積的農田和菜地,部分苗圃地和蔬菜大棚,少量的大的喬木主要分布在現有的道路兩側。
6綠地系統現狀分析
規劃區內的植被資源主要為農田和菜地,高大喬木比較少,現有的綠化資源不成系統,喬灌草搭配不合理,不能構成穩定的生物群落,生物多樣性差。
現有的綠化樹種主要有:
6.1 喬木雪松、檜柏、馬尾松、羅漢松、紅豆杉、紫玉蘭、白玉蘭、廣玉蘭、燈臺樹、含笑、香港四照花、青楓、紅楓、楓香、五角楓、羅漢松、金錢松、木荷、合歡、石楠、銀杏、無患子、黃山欒樹、重陽木、喜樹、垂柳、龍柳、檉柳、國槐、黃金槐、榔果、紫花泡桐、佛頂桂、月桂、丹桂、金桂、木瓜、海棠、香樟、大葉樟、馬褂木、梓樹、雞爪槭、柿樹、刺槐、苦楝、枸樹、烏桕。
6.2 灌木海桐、小葉女貞、月季、杜鵑、牡丹、紫薇。
6.3 水生植物
挺水植物:水蔥、蘆葦、野芋、黃菖蒲、慈姑、蘆竹、香蒲、再力花;
浮水植物:大漂、鳳眼蓮、槐葉萍;
浮葉植物:睡蓮、菱;沉水植物:黑藻、穗狀狐尾藻;
濕生植物:斑茅、野蕎麥、蒲葦。
7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規劃區內的植物種類較多,但是分布不合理,而且水域的水質一般,水生植物不夠豐富,在規劃區可以不時看到水鳥的起起落落,總體來說現狀的生態環境還不錯。
由于項目地水熱條件優越,利于動植物繁衍生息,規劃中注意調整植物配置和生物廊道的建設,使生物資源日趨豐富,生物多樣性日漸增多;使區域的生態環境趨于良好,成為城市居民休閑游憩的理想場所,是可行的。
8旅游資源分析
8.1 項目地旅游資源概述
8.1.1 歷史人文資源
8.1.1.1 以大工山古銅礦冶遺址為代表的冶煉文化南陵歷史悠久,人文炳蔚。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古人類棲息生衍,西周至漢代,這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是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長達千年的煉銅歷史所留下的大工山古銅礦冶遺址與周朝時期的千峰山土墩墓群同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8.1.1.2 以周瑜為代表的三國文化西漢時期開始設縣施政,名為春谷,三國名將周瑜曾任春谷縣令,黃蓋、小喬墓葬于境內。
8.1.1.3 以李白為代表的唐宋文化南朝梁帝(公元525年)時置南陵縣,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兩度攜家寓居南陵,并在此娶妻,留有《南陵別兒童入京》等詩作14首,其名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千古留傳。杜牧、王維、王昌齡等名家也曾流連于南陵的靈山秀水,留下了眾多不朽詩篇。
8.1.1.4 以徐乃光為代表的近代名人文化近代,南陵人徐乃光曾出任清朝駐美國紐約第一任首席領事,文學博士梅光迪在美國學術的主流社會,保持了深遠的學術影響力,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8.1.1.5 以目連戲、十獸燈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南陵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反映了當地古代的民俗民風與倫理關系同時也是當地極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讓這些文化借助景區的宣傳而發揚光大同時也增加景區的知名度。
8.1.1.6 紅色文化時期,、譚震林將軍都曾在南陵指揮作戰。
8.1.2 自然景觀資源南陵鐘靈毓秀,物華天寶?,F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旅游資源有集溶洞、石、峰、泉、花、樹、禽、獸為一體的省級西山風景區,古秘幽邃的省級重點保護寺廟烏霞寺,煙波浩淼的奎潭湖,自然風景迷人、人文景觀豐富的小格里森林公園等。南陵歷來被譽為“江南魚米之鄉”是中國四大米市之一“蕪湖米市”的主要產糧區,素有“蕪湖米市,南陵糧倉”之美稱。有耕地3.5萬公頃,盛產優質大米、木材、丹皮、蘑菇、蓮藕等。礦產資源有銅、鐵、銻、煤、金、白云石、石灰石、氟石等。
8.2 項目地可以依托的資源
8.2.1 水資源項目區的水域面積不是太大,水資源在江南地區,甚至在周邊地區沒有特色和競爭力,但是水質較好,為發展漁業生產、開展水上游樂項目提供了保障;項目地水、灣、島自然形成,為打造親水景觀、增加景觀層次都有利;地勢比較平坦,對于景觀的打造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局部水比較淺,對于項目的設置有一定的局限性。
8.2.2 氣候氣象資源規劃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5―16度,適合南北大部分植物的生長,在綠化景觀的打造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規劃區無霜期長,適合旅游的時間較長。
8.2.3 人文資源項目地有一個凄美動人的故事傳說,故事的主人公是南生和水凌,南生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水凌是和南生青梅竹馬的有情人,他們的愛情受到種種阻礙,最后雙雙死去,水凌因病延遲了治療而死,南生因救人而死,死后幻化成現在的浦西湖。
南生犧牲的地方就形成了今日的湖泊,人們都說那是南生幻化而成的,湖泊的形狀也象一個美麗的睡美人。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對愛情堅貞不二、以德報又善良的姑娘,稱此湖為浦西湖。
此地的風俗六月六龍舟賽也是為了紀念這個美麗的姑娘,而不象別的地方是端午節賽龍舟的緣故了。
綜上分析,該項目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良好的區位優勢,有較強的可開發性。項目規劃應從全局著眼,合理布局食、住、行、游、購、娛所需建筑和設施,讓游客在領略自然景觀、體驗民俗風情中放松心情、娛樂休閑,在駐足人文景觀,,感悟歷史文化中豐富人生閱歷,滿足精神享受,同時要通過調整旅游產品結構,努力打造旅游精品,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蕪湖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蕪湖市年鑒[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
[2]蕪湖市旅游局.蕪湖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6-2020).2006,(1).
[3]南陵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南陵縣志[M].黃山書社.2007,(9).
一、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打破資源型城市農業基礎束縛的有效途徑
受資源開采理念和技術手段限制,資源型城市開發往往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對耕地、草原、植被的破壞尤為嚴重,這些因素決定了資源型城市農業經濟不可能走常規發展道路,必須在精細化、集約化發展上謀求新的突破。生態旅游農業將農業景觀、生態景觀、田園景觀的深層次開發與旅游業延伸交叉,寓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可有效提高農業科技普惠率和農副產品商品率,且其所創造的良好環境、農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等無形產品轉化成比較可觀的旅游經濟收入,可有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最大化地創造財富。
二、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發揮資源型城市農業比較優勢的理智選擇
依托資源開發和產業集聚,資源型城市往往成為區域的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經濟實力較為雄厚,市民人均收入較高,消費拉動力較強,這為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市場空間和充足的社會開發資金。同時,資源型城市農業屬于城郊型農業,大多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科技水平,交通、水電等配套設施較為完備,這也為生態旅游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三、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改善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
生態旅游農業是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交叉滲透,不僅可衍生出豐富的農產品,而且具備休閑娛樂、文化教育、醫療保健及美化環境等綜合效用。由于產業本身倡導綠色化、環保化,使其在農業生產上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由于過分施用化肥、農藥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充分發揮其維持生態平衡、凈化空氣、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協調人與自然體系的功能,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推進資源型城市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可行方式
生態旅游農業能夠促進農村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加工業、建筑業等相應產業發展,可以吸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加速農村城市化進程。生態旅游農業強調生產性、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和商品性的融合,在生態旅游農業推廣過程中,先進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不僅可以使農業生產要素配置得到改善,大幅度增加產品附加值,而且通過示范培訓,能夠普遍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生產技能,培養造就具有一定科技水平、能基本運用現代技術、了解社會信息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技術支撐。
筆者認為,資源型城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應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科學規劃,優化生態旅游農業布局。要堅持高起點規劃,按照“旅游開發、規劃先行”的工作思路,遵循“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合理開發、體現特色、有效利用、科學保護”的原則,因地制宜地編制生態旅游農業發展規劃,科學合理地確定生態農業功能區。要突出規劃的科學性,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必須符合資源型城市本地可持續發展綜合規劃的基本框架。要突出規劃的整體性和長效性,嚴格按規劃建設。同時,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以優化生態資源為開發前提,盡量保持原生態,避免對生態環境的二次破壞。
二是突出生態功能,彰顯生態旅游農業特色。特色是生態旅游農業的魅力所在,沒有特色就沒有吸引力、競爭力。要遵循“差異產生效益”的發展原則,樹立“民俗文化就是資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特色”,利用當地特有的農業資源優勢、特殊的農業文化底蘊、特別的農業產業景觀,精心做好“吃、住、行、游、娛、購”六篇文章,走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的綜合配套開發之路。要注重體現休閑性和參與性,重點發展集療養度假、觀光賞魚、采摘垂釣等為一體的觀光農業,建立鄉村休閑民俗農莊,讓游人住農家屋、品農家菜、干農家活、采農家果,充分享受鄉村風情和民俗文化。
三是突出科技含量,打造生態旅游農業精品。生態旅游農業不同于一般農業,它要求經營者要富有科學文化知識,精通農業技能,善于經營和創新。在實際工作中,要強化科技引導牽動作用,加大與科研院校合作開發力度,實現農業與科技雙向拉動。要以“立足城市自然資源、匯聚現代農林科技、展示未來自然田園”為主題,著力打造一批高科技精品觀光農業園區,使農業科技與休閑觀光有機結合起來,為科研工作提供農業高科技研究場所,充分展示農業科技新成果,滿足游客休閑娛樂、開闊眼界、學習參觀的需求,滿足農業啟蒙教育、科學知識普及、親體農耕活動的需求。
關鍵詞:生態經濟;農業資源;資源配置;效率
中圖分類號 F0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011-05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view of ecological economy,and used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This paper paid attention to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impact when construct the indicator system .Choosing three input indicators and seven output indicators to research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18 cities of Henan ,and get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ptimized agricultural resource for the low efficiency cities using DEA.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Henan is higher,but still have difference between cities,some cities'agricultural resources have different degree of redundancy,which use surplus chemical fertilizers,pesticides and agricultural film. At the same time,we can choose optimization schem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different cities through the DEA,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rom the pure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y,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and economy.
Key words:Ecological economy;Agricultural resources;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Efficiency
解決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研究的永恒課題,農業資源特別是自然資源(土壤,水,氣候等)更新和再生速度慢,蘊藏量和能利用量有限,表現出了更顯著的稀缺性。經濟學解決資源稀缺的途徑是優化資源的配置,使有限的資源在合理配置的基礎上達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農業自然資源日益匱乏和環保理念覺醒的今天,如何合理配置農業資源,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成為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國內學者針對農業資源配置的研究分為3個階段。在起步階段,學者們研究重點是關于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理論的探討:王松霈(1996)提出在進入生態化社會的時代,應以農業資源利用的有效性(而不是最大)指導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推進農業資源的適度利用[1];劉慧(1998)從農業資源配置的涵義出發,討論了不同層次資源配置的特點,提出自然因素是農業資源配置的基礎,社會經濟因素是外部保障條件,生態因素是農業資源配置的必要制約條件;在第二階段的研究中,學術界開始探討評價資源配置的標準和方法[2];謝高地(1998)運用資源效率的概念對農業主要資源(耕地、水和化肥)的資源消耗系數和利用效率進行了測算,得出了在農業發展中資源效率至上的管理理念[3];黃季(1999)重點從定性的角度通過對比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農業資源配置在時間、空間和產品上的變化,得到產生配置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各種要素的市場發育程度不同[4];曾福生(2012)運用DEA對我國各省的現代農業發展效率和資源配置進行研究,其中在指標的選取上更多注重現代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5];張樂(2013)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對我國農業全要素(農業總產值、農業勞動力和農業資本)生產率進行測算,以此來衡量農業資源配置效率[6]。學者王鴻(2014)以循環型農業為出發點測算資源配置效率,其指標選取注重其循環屬性;與此同時,針對各地區的實證研究也日益增多[7];王淑慧(2010)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索洛方程對黑龍江墾區農業資源配置進行了實證研究[8];侯智惠(2014)運用數據包絡分析從土壤改良、節水灌溉、農機應用與維護等層面對內蒙古農業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分析[9]。
前期學者的研究各有所長,從不同側面詮釋了對現代農業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理解。但從整體上看,以生態經濟為出發點研究現代農業資源配置的并不多,而這一點又恰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特色之處。鑒于此,本文結合現有研究成果,站在生態經濟這一全新角度上對農業資源配置問題進行評價和分析;同時,為了突出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指標選取上更傾向能體現農業生產對生態造成影響的指標,并以此為依據對河南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尋找河南省發展現代農業的立足點和突破口,為現代農業的實踐提供思路。
1 生態經濟視角下的農業資源配置
生態經濟(ECO),即同時關注經濟(economic)和生態(ecological),在生態系統承載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的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資源潛力,建立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從這個內涵上看,生態經濟是以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為核心;以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資源潛力為途徑;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新型應用經濟理論。
生態經濟的本質在于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可承載基礎上,追求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雙贏”。形成經濟―社會―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態經濟摒棄對資源過度利用和掠奪式生產的思想,強調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重視資源利用的生態經濟效益評價和優化配置,追求生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生態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就是關注經濟系統中生態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人類進行資源管理的目標是可持續和高效的利用與保護,當傳統市場手段失靈時,優化配置資源就成了生態經濟關注的主要問題,追求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就必須建立一整套資源配置評價體系,并運用市場和政策手段進行調節和干預,實現經濟生產和環境治理的現代化。
中國的生態經濟在1980年由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倡導,由于其關注環境與人類的辯證關系,尋求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途徑而備受關注。30多年來,在眾多學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努力下,生態經濟與各個領域的研究相結合,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將生態經濟與農業生產相結合,也是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前提。
作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我國的現代生態農業與西方完全回歸自然、摒棄現入的“生態農業”主張不同,是結合了生態經濟學的思想,在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把現代科學成果(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一種農業體系。所以,我國的現代生態農業具有兩方面的特色:一是同時關注生態和經濟,促進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構建起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二是肯定現代科學的成果。在強調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基礎上,擯棄常規農業的弊病,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使現代科學真正為現代生態農業服務。
基于此,在評價我國農業資源配置效率時,一方面要站在生態經濟的角度上綜合考量,同時評價生態和經濟影響;另一方面,在選擇指標時應同時關注自然資源和現代科學成果的投入,并重點評價自然資源和現代科學成果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研究方法與模型
經濟學中生產率和效率的度量工具主要有隨機前沿函數法(SFA)和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其中DEA由于不需事先假設函數關系,不受量綱的限制,可研究多投入多產出的綜合效率而優于SFA。由于現代農業生產涉及投入要素較多,且在產出方面同時考慮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所以,這里采用DEA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和評價。
數據包絡分析(DEA)是運用數學規劃的方法評價具有多投入和多產出特征的決策單位的相對有效性。思路是利用現有數據組合形成數據包絡,從中選取最佳組合構成“生產前沿面”,在假設“生產前沿面”是最優組合的前提下,比較其他決策單位和“生產前沿面”的數據,從而形成針對“生產前沿面”的相對效率,并以此評價各決策單元的效率優劣。當效率值為1時表示DEA有效,小于1為DEA無效,偏離1越遠效率越低。
DEA的基礎模型C2R于1978年由著名的運籌學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先提出,但C2R模型僅能測量決策單元的綜合效率,為了分別衡量決策單元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Banker,Charnes和Cooper在C2R的基礎上加入約束條件[j=1nγj=1]得出了模型BC2,BC2模型能夠評價將決策單位的純技術效率提取出來,同時,由于BC2模型將綜合技術效率(TE)分解為純技術效率(PTE)與規模效率(SE),即TE=PTE×SE。所以,可以通過綜合效率和純技術效率計算規模效率。這為分別研究決策單元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規模收益情況提供了便利。
B2C變量定義:
存在n個被評價對象(決策單元DMU);
每個DMU有m項投入(輸入項)和s項產出(輸出項);
xrj為一定時期由第j個決策單元使用的第i種投入的數量;
Xj =(x1j,x2j,…… xmj)為第j個決策單元的投入向量;
yij為一定時期由第j個決策單元創造的第r種產出的數量;
Yj =(y1j,y2j,……ysj )為第j個決策單元的產出向量;
引入松弛變量s+和s-構建最優化模型
min(θ)
s.t.[j=1nXjλj+S-=θXjoj=1nYjλj-S+=Yjoj=1nλj=1λj0,S-0,S+0,θ∈E1]
式中θ為決策單元的效率值;λj為投入、產出指標的權系數;s-為松弛變量,是負偏差,表示該決策單元應減少的投入量;s+為超額變量,即正偏差,表示該決策單元應增加的產出量。若得出的Q=1,且s+和s-均為0,則決策單元為DEA有效;若Q=1,但s+或s-不為0,則判定為弱DEA有效;若Q
3 指標體系構建
運用DEA評價決策單元的效率時,模型相對固定,判定的結果取決于指標體系的構建。我國的現代農業是以“生態與經濟協調”為指導思想,既考慮經濟發展,又考慮生態安全,所以,在選擇指標時要同時關注經濟和生態影響。
從農業經濟角度考慮農業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代價(污染),農業的產出指標包括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優化。結合指標的重要性、可比性和可獲得性原則,本文形成的指標體系如表1:
選擇化肥、農藥、農膜作為投入項有2個原因:一是由于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并不一味追求農業生產的自然化,而是在肯定現代科技成果(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的基礎上,追求所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對現代科技成果既不全盤否定也不過度濫用,所以,適度的化肥、農藥、農膜是可以作為資源被使用的。另一方面,現代農業的污染源主要來自于過度的化肥、農藥和農膜施用量,而DEA方法在評價決策單元是追求輸出的最大化或輸入的最小化,所以選取的指標通常為期望性指標,但環境污染顯然屬于越小越好的非期望指標。所以,為了體現環境污染的非期望性,可采用將非期望輸出作為投入項處理的方法,追求環境污染的最小化。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對河南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進行DEA評價,輸入和輸出數據來源于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11]。
4 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實證分析
4.1 資源配置效率評價 為進行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區域性分析,在規模報酬可變的假設前提下,采用B2C靜態評價模型,依據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數據,以河南省的18個省轄市做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評價,即DUM共18個。借助DEAP2.1軟件,計算得出河南省18市2013年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并在此基礎上說明河南區域資源配置效率,效率值1為有效;0.9~1為良好;0.8~0.9為中等;0.8以下為低效,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河南省18個省轄市的綜合效率均值達到了0.957,說明河南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總體狀況良好。這得益于河南省近幾年依據“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理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道路。但綜合效率水平還有待提高,原因在于作為傳統的糧食主產區,過度依賴資源和勞動力的現象仍然存在。河南省18個省轄市中DEA有效的有12個,占67%,其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達到了1,說明這12市農業資源配置與經營規模相適應,農業生產處于最佳效率和最合理規模狀態,農業資源投入達到最優配置,既不存在浪費也不存在冗余,保證了所有生產要素的合理利用。
純技術效率可以反映消除規模制約后的DMU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說明了一個地區的資源配置的優劣。從數據上看,河南省純技術效率為1的市有14個,占78%,說明這些地區農業資源配置達到了最優,資源投入效率有效,農業生產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最低,在保持現有產出情況下,無法再減少資源的投入。這些地市中,有的是河南省糧食發展重點區域,如信陽是我國的中部糧倉,也是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地理位置優越;濟源被列入河南省優質強筋小麥適宜區,是首批51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這些地區自然資源和政策資源優勢顯著,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高。而洛陽、許昌、焦作、開封等地受益于當地良好的經濟基礎,在農業生產方面給予有力的技術支撐,農業資源的配比科學,取得了技術效率最優,如洛陽通過學習、創新和實踐走發展特色農業的道路。但鄭州、南陽、安陽和平頂山4市的純技術效率相對較低,反映出了這些地區的農業資源并未達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農業生態污染較高,農業資源投入配比還有待優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南陽農業的發展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南陽人均耕地面積水平低,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9hm2,對于一個糧食主產區來說,人均耕地面積過低,化肥、農藥投入密度大,城鎮化發展緩慢、農業規?;⒔M織化程度低。鄭州市由于近幾年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影響,人均耕地面積減少,農業生產受到制約,農業生態環境受到的影響較大。由于造成各地市純技術效率較低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需要有針對性地分析研究,并尋找提高純技術效率的方法。
規模效率是在考慮規模報酬可變的情況下,衡量決策單元的現有規模是否達到了最佳狀態。從計算結果上看,河南省有12市的規模效益達到了最優,DEA有效,說明這些市在目前的資源投入條件下已經達到了產出的最高點,除非按照目前的資源配比狀態同比例增加投入,產出才會同比例增加。其余6市的規模報酬處于遞減階段,即生產要素投入過多,產出量的增長率不升反降,表明這些地區的農業資源投入過多,形成了溢出效應,需適當減少生產要素的投入。
4.2 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優化 河南各地區的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差異較大,原因也各有不同。在農業自然資源稀缺的條件下,改進農業資源配置對河南省建設現代生態農業更具有現實意義。由于生態經濟視角下的現代農業更關注現代農業生產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而過度的農藥、化肥和農膜是農業污染的主要來源,所以,這里選取投入導向的DEA模型進行資源投入的冗余度分析,并重點觀測純技術效率較低的地市農藥、化肥和農膜的投入冗余情況。同時,由于各地市造成綜合效率不佳的原因不同,所以在進行資源配置優化時,需根據測算結果選擇不同的調整路徑。
4.2.1 純技術效率較低地市的調整 鄭州、平頂山、安陽、南陽4市的純技術效率較低,這些地市的資源配置調整方法可以從提高純技術效率著手,在提高純技術效率的同時,規模效率往往也會相應改善。提高純技術效率的方法分兩步:一是將決策單元移動至生產前沿面,即徑向調整,調整幅度反映了決策單元距離生產前沿面的徑向偏差;二是調整單個投入要素的松弛量。在多投入多產出的模型中,容易產生松弛,針對投入方面的松弛量表現為要素投入的冗余。松弛量的調整反映的是由于投入結構的原因而導致的效率損失。以鄭州為例,來說明純技術效率的調整方法:第一步:對投入要素進行徑向調整,由于鄭州市純技術效率為0.858,所以需要對所有投入要素減少14.2%,產出值不變,使其移到生產前沿面的投影點上。第二步,調整資源投入冗余量。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保持農作物播種面積和農藥施用量不變,分別減少農林牧漁從業人員6.260萬人,減少農用化肥23 779.083t,減少農膜使用量1 923.611t(如表3)。此時使用調整后的數據重新進行DEA分析,模擬結果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為1。
4.2.2 單純規模效益較低地市的調整 商丘、周口2市的純技術效率雖達到了最優,但綜合效率仍然過低,造成這種現象的低原因是規模效率不佳,所以,應把調整規模效率放在首位,通過調整規模效率的方式使其進入規模報酬不變階段,然后將調整后的數據重新進行DEA分析,觀察結果。由于商丘、周口地市均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表明兩地市出現了資源投入的整體冗余,應按現有比例同步減少所有資源的投入量。將商丘的投入產出原值減少5.2%、周口的投入產出原值減少9.3%。將調整后的數值重新進行DEA測算后,2市的規模報酬、純技術效率和綜合技術效率均達到1,此時,2市資源配置效率為DEA有效。
5 結論與建議
根據對河南18市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到河南省農業資源配置兼顧經濟與生態效益,總體發展狀況良好,但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資源配置效率較低的市基本上存在規模報酬遞減的現象,說明這些市資源投入量普遍冗余,投入產出不合理。同時,還有部分市依然存在依賴資源換產出的現象,其中農藥、化肥和農膜投入過剩成為這些地市農業資源配置非有效的主要原因。
依據上述結論,河南省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深化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理念,真正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并將其運用到農業生產中。(2)強化農業生產的生態化管理,鼓勵使用清潔和可循環能源,科學控制農藥、化肥和農膜的使用量。(3)政府應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生物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引導農業的科學生產;(4)各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尋找薄弱環節,科學調整農業資源配置,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探尋符合當地特色的現代農業。(5)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通過技術指導和技能培訓的方式,提高農民經營和管理現代農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松霈.論農業資源利用的有效性[J].自然資源學報,1996(4):301-305.
[2]劉慧.中國農業資源配置現狀研究[J].資源科學,1998(5)25-28.
[3]謝高地,齊文虎,章予舒,等.主要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研究[J].資源科學,1998(5):7-11.
[4]黃季.中國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的變化及評價[J].中國農村觀察,1999(1):1-8.
[5]曾福生,高鳴.我國各省區現代農業發展效率的比較分析[J].農業經濟與研究,2012(4):38-49.
[6]張樂,曹靜.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配置效率變化的引入[J].中國農村經濟,2013(3):4-15.
[7]王鴻,尚杰,楊果.基于DEA的循環型農業效率評價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4(36):113-115.
[8]王淑慧.基于生產函數的黑龍江墾區農業資源配置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6):15-19.
[9]侯智惠.內蒙古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31-35.
[10]魏權齡.評價相對有效性的數據包絡分析模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福州生態旅游的發展依托于福州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本文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以自然環境為依托的一種旅游形式,是一種狹義范圍內的探討,因此在探討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過程中,并未將人文類旅游資源納入進來。關于生態旅游的類型,早在1999生態環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觀鳥/野生動物旅游、自行車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險、保護環境、自然生態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險、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類專項產品共193項;經過多年的發展擴展和完善,我國生態旅游已從原生的自然景觀發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旅游對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護區、農村田園景觀等,生態旅游形式包括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采摘及生態農業主體活動等,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結合現有研究文獻,將福州市生態旅游發展所依托的旅游資源類型概括為四類。
1.森林山岳類生態旅游資源。我國的生態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是生態旅游較為原始的一種開發方式。這類旅游資源往往具備多樣性的動植物資源,負氧離子含量高,自然環境優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適宜于開展休憩、療養、科考、觀光、露營和戶外素質拓展等活動。福州市山岳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情況見表1。
2.海濱濕地類生態旅游資源。福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閩江和烏龍江穿城而過,與臺灣島隔海相望,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等;砂質海灘長達560公里,如長樂下沙海灘、平潭龍王頭海灘等都有優質沙灘;福州東南的海壇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島嶼風光獨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僅魚類就達到500多種。福州市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其優質的海濱沙灘、優美的島嶼風光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福州市閩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是福州市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極具代表性的資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濕地,也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徒途中重要的一處落腳站,具有紅樹林、濱海鹽沼、濱海沙生植被3個主要植被類型,擁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4種,比如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萬只的越冬候鳥飛臨此地棲息,是一處集濕地保護恢復、科研監測、宣傳教育、濕地觀光、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濱海濕地公園。
3.溫泉地熱類生態旅游資源。溫泉是一種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溫高于環境年平均溫5℃,或華氏10℉以上,大多數溫泉中都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比如碳酸鈣、硫磺、鈣、鉀、氡、鈉等,泡溫泉不僅可使肌肉、關節松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具有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憑借著有利的盆地地形及豐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溫泉資源具備了儲量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易開采等特點,成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據有關部門調查,福州溫泉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市區以及永泰、閩候、閩清、連江等周邊縣市,共有20多個溫泉點40多個泉眼,無論是在城區享受SPA式溫泉,還是到周邊青山綠水環抱的溫泉景區泡溫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來。據統計,2013年福州市溫泉旅游景區全年累計接待游客146.81萬人次,同比增長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龍泉山莊、源脈溫泉、赤壁溫泉,分別為118.6%、47.8%、19.7%,占溫泉景區接待量的51.1%?,F將福州市溫泉生態旅游資源統計如下(見表2),必須說明的是,福州市區的溫泉因開發充分、城市景觀居多且商業化氛圍濃厚,在資源統計時僅選取了幾家,并未全部納入。
4.休閑農業類生態旅游資源。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是近年來較受歡迎的生態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態農業資源,以農村獨特的田園風光、農事勞作及農村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內容,便于旅游者認識、了解、享受和保護農業生態資源,開展觀光、勞作、民俗體驗等旅游活動,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僅能普及自然農業知識,還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閑農業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農家的休閑形式為主,一些農戶創辦農民餐館,提供吃農家菜、住農家屋等簡單服務。20世紀9O年代開始出現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閑農場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類休閑農場143家,包括農、林、牧、漁、茶、園藝等多個項目,其中,3家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6家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5家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還有一個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閩侯縣,福州市休閑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市級及以上)一覽表見表3。福州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活動涉及到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休閑、溫泉理療保健、民俗文化、娛樂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6億元。
二、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特征分析
在對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統計過程中,福州生態旅游發展的特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旅游資源種類多樣,景觀齊全。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類型涵蓋了森林山岳類、海濱濕地類、溫泉地熱類、休閑農業類等多種類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瀕臨東海,閩江口、羅源灣及海壇島的濱海海洋類資源也獨具特色。地貌類型多樣,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動植物品種,濕地、溫泉、河湖、外海景觀豐富,各類景觀之間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為觀光、科教、度假、體驗等多種生態旅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2.資源品質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類生態旅游資源中,森林覆蓋率高居全國第一、空氣質量位居全國前列,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品質居全國前列,閩江口濕地公園憑借著優越的自然環境、豐富多樣的生物種類、眾多的稀有物種以及候鳥遷徙、珍稀瀕危鳥種的棲息地等多項要素在2013年“美麗中國•濕地行”活動中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濕地”;而福州溫泉品質居于全國前列,休閑農業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態環境。四類生態旅游資源的品質極高,但是,由于開發不足和宣傳不力等因素的影響,福州的諸多生態旅游資源知名度卻很低,品牌效應缺失,在全國的影響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區及周邊縣域,空間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性。經過上文對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調查可知,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區以外的各個縣域;市區范圍內生態旅游資源較少,且分布地點多位于市區及郊區的城鄉結合區域。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北部和西部為山地;南部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東部丘陵平原相間。這種地理環境使得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縣域地勢較高,自然景觀優美,環境宜人,因此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和休閑農業類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市區及周邊相鄰的連江、閩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溫泉地熱資源豐富;而東部閩江入??趧t因地勢較低且與東海相連,成為了優質的海濱與濕地資源區。
4.生態保護觀念不足,生態旅游形象不鮮明。福州市的生態旅游的游客多選擇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區居民為主,其次是周邊浙江、廣東、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結構以散客為主,生態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區大多是市區周邊的原始鄉村和景觀優美的自然地區,使得福州市的生態旅游更加傾向于鄉村旅游和鄉村生態旅游,客源市場對生態旅游的認知也多為鄉村旅游和鄉村體驗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態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準確,從而帶來旅游過程中重體驗而輕保護、重旅游而輕生態的現象。
三、結語
有關旅游經濟的論文范文一:循環經濟視域下旅游經濟管理創新
循環經濟要求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促使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使得經濟活動生態化。從旅游業的本質屬性與發展趨勢出發考慮,循環經濟的思想同樣適用旅游業。為此,旅游業應該積極倡導循環經濟,不斷促進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美國學者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循環經濟。他認為,循環經濟不同于舊有的過分依靠資源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模式,而是建立在資源循環運用基礎上的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運用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它要求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綜合利用資源,使經濟系統有機融合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循環進程中,從而使得物質資源在不斷循環運用中得到充分利用??偠灾h經濟是高效、污染低的一種可持續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
二、我國旅游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不健全
我國旅游業發展非常迅猛,旅游經濟管理市場建設嚴重滯后于旅游業的發展。比如,我國還沒有全國性旅游行業組織機構以及現代企業制度,一些地方政府旅游經濟管理模式單一化。當前,旅游主管部門已初步意識到旅游經濟管理不僅僅是單項事務的管理,還涉及城管、交管、物價、勞動、衛生、工商、消防等部門。因此,需要成立一個多職能單位兼收的管理委員會,專項并有針對性地對我國的旅游經濟進行管理。另外,許多地方旅游管理部門管理模式單一陳舊,缺乏創新,忽略旅游經濟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導致其管理水平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難以形成強大合力,實現有效的旅游經濟管理。
(二)旅游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我國旅游經濟管理中存下著旅游經費投入不足及不合理的情況。1.旅游經費投入不足。旅游行業產業鏈比較廣泛,涉及人們的吃、住、行、游、購、娛等環節。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龐大,難以組織財政資金投向旅游設施建設,導致旅游市場基礎設施不健全,無法發揮優質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比如,外部交通、旅游步道、排水以及垃圾處理系統建設落后等??偠灾糜谓涃M投入不足,導致旅游基礎設施不健全,從而制約了旅游經濟管理的效益。
(三)重開發、輕保護現象嚴重
為了短期利益,有些旅游經營者盲目開發旅游資源,違背自然資源發展規律,不考慮自然資源的承受能力。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旅游資源開發初期,而且在已經開發的旅游資源利用中,也存在這種不注意資源保護的做法。這種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模式,根本談不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種行為后果必然要以高昂的治理費用作為代價,甚至是旅游資源的永遠破壞。
(四)旅游產品缺乏個性
許多旅游景區的產品缺乏個性,采用舊有的產品設計方案,滿足不了游客越來越個性化、多樣化、新穎性的需求,難以吸引回頭客,旅游經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一些主題公園雖然提供了豐富的旅游產品,但是由于缺乏個性,并沒有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導致游客數量不斷減小。
三、基于循環經濟視域下的旅游經濟管理創新
(一)系統觀創新
旅游行業是綜合性強的行業,涉及人們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產業。旅游行業存在政府部門、旅游經營開發者、當地居民等利益主體,涉及資源、環境、人文、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等要素。因此,旅游行業應該在五位一體發展指導下,構建系統管理和控制的系統觀。系統觀要求旅游行業發展要考慮供求規律,從整體出發,整合旅游資源,著力打造品牌景區,用品牌景區帶動區域旅游行業的整體發展。旅游行業的開發與管理要盡量實現市場化操作,有效融合旅游資源,增強旅游產業的整體合力。另外,規劃旅游行業時,要以系統觀為原則,考慮影響旅游行業發展的所有因素,規劃旅游行業,以促進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經濟觀創新
經濟觀創新指的是旅游行業要根據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理論,優化旅游行業資源,提高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益,在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時考慮環境的承載力,以促進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經濟管理時,要考慮環境的容量,以保證旅客有一個舒適和愉快的旅游體驗。同時,旅游行業的經濟觀要求,在保證旅游資源質量以及自然資源不危及未來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取得最合理的經濟利益。也就是說,旅游行業的開發和經濟管理過程中,要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分掠奪,在自然資源可以承載的范圍內開發和利用,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
(三)環境倫理觀創新
環境倫理觀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宣揚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以外的物種存在于世界,也具有其生存價值。人類作為自然界進化的最高物種,對地球其他生命體應該承擔倫理責任。基于循環經濟視域下的旅游經濟管理要尊重生態環境,肩負保護環境的倫理道德,并且將環境倫理觀運用于旅游業的開發和經濟管理,運用于保護環境的實踐。
(四)生產觀創新
循環經濟視域下的生產觀要求在生產過程中節約生產資料,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樣,在旅游行業開發利用中,運用清潔生產、節約生產和綠色生產等生產方式,提高技術含量,加大知識等非自然資源物質在旅游市場中的比重,減小旅游行業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實現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快旅游行業國際認證,按照國際標準化ISO14001的標準,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提高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益。
(五)消費觀創新
循環經濟視域下的消費觀要求人們改變消費觀念,在旅游過程中注重精神文化消費,適度物質消費,杜絕不文明消費行為,提倡健康消費,減小旅游消費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旅游消費過程中,要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費,鼓勵民眾購買旅游循環經濟產品。
有關旅游經濟的論文范文二: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
我們國家的農業生態旅游業,是由農業生產活動而展開的旅游資源的發展創建的。正因如此,我們要讓當地的民眾都加入到旅游行業的發展中來,讓本地的人均收入能夠隨旅游業的發展而提高,更進一步發展當地經濟。一方面把旅游資源挖掘出來提供給游客,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土特產的銷售量,整合農業生態旅游一條龍服務,將生態效益變為當地民眾收入的提高。
一、農業生態旅游的意義
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意義是以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為基礎來提高經濟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國家創建的旅游項目中,農業生態旅游是放在首位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是以當地生態作為主體,同時發展旅游業和農業,兩者同時進步。農業生態旅游是最近新生的發展方式,是把生態環境當作主體,在農業生態發展時,和其它旅游項目一起發展,將農業和旅游業綜合起來,它的特點就是讓旅行者旅游時可以欣賞秀麗的風景,也能看見當地的田園風貌,不但能夠嘗到特色的農家小菜,還能夠親自看到當地的農業活動,而且能夠親自參與體會,親身嘗試生態環境帶來的生活方式,這種特色旅游業,即能大幅度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也可以增加民眾收入,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特點
1.農業生態旅游經濟基礎比較薄弱
我們國家的特色農家游雖然在最近很受人們青睞,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三農問題很大程度的影響著農業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第一是農村的發展比較緩慢,農業經濟主要是由傳統農業來發展的,經濟很難跟上,基礎差。這是影響農家游的一大原因。
2.發展農業生態旅游資金不足
農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農業生產相加為特點,建設風景區和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都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和金錢,所以這些旅游資源,必須要建設許多基礎設施,這樣才能讓觀光者更好的游玩、體驗。由于許多農民的收入很難支持這些基礎投資,所以這些更加深層次的開發雖然很想做到卻無法實現,所以生態旅游資源的建設有很大困難。
3.農業生態旅游地域特點性強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風土人情也很豐富,各個地區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獨一無二的,大好河山風光秀麗,每個地區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樣。這體現了我們國家的特色農家游的未來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更體現了我們國家農家游的內容十分豐富。
三、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建設模式單調
特色農家游是以農業生產方式、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特色歷史、農業生產勞動等為主體,如果建設的構想都一樣,這樣就讓農家游的模式顯得單調,沒有一點創意,每個地方都沒有完全體現出自己的特色,沒有充分的利用當地的特點來規劃建設,無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這就使得一些農家游無法保持應有的熱度。
2.本土民眾加入少
在許多發展特色農家游的地區,當地農民沒有加入到旅游業的想法,因為生長的環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地農民很少加入,外地人口加入的較多,讓許多來此的旅游者認為這是過度商業化,這不但沒有讓當地農民受益,生態農家游也沒帶領經濟快速發展,反而使生態環境越來越差,引起本地農民的意見。
3.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還有許多的發展農家游地區,是開發商直接購買或者租賃獲得的,所以損失了許多耕地面積,還有的地區,政府為了讓旅游業帶動經濟發展,過度的開發建設,這使當地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并且因為當地沒有認真規劃,不符合當地環境發展,使當地的生態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建設的農家游景區沒有體現本地的特色,景區建設的投入太大,不僅使當地民眾失去了土地,還無法獲得補償,于是導致當地民眾對發展特色農家游不再有信心,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區域經濟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優化策略
1.改善農業生態旅游
政府可以頒布生態旅游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大力宣傳,這樣來推動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加快發展當地的經濟建設。
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關部門定制旅游產業的法規,來保護生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這時全國的監督部門,還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促使特色生態旅游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3.開發新型農業生態旅游產品
不斷創新生態旅游業的玩法,讓特色農家游保持活力,不斷的發展下去,那就要不斷增加吸引力,并且能夠讓當地的民風名俗、生產方式、生活特點這些方面具有特色,讓這成為當地景區招牌,吸引全國的旅游者。
關鍵詞:盤錦遼河口;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
1 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現狀分析
根據調查發現盤錦遼河口旅游業的開發有利于保護遼河口旅游資源,占有比重較大,占42.3%,旅游業開發與遼河口經濟區的經濟之間存在的矛盾較強;現有生態旅游資源的利用狀況較弱。當地居民對于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意識較弱,生態環保意識還需要提升。現有的旅游景點,如紅海灘觀光地、地質公園、葦海觀鶴、特色葦田、萬金灘等旅游地的生態環境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壞,其中以葦海觀鶴和紅海灘觀光地破壞最為嚴重。
因此,將遼河口的生態旅游資源分為6類,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生態旅游地,減弱對其的開發,恢復其生態功能。對于可以進行開發的旅游資源應該采取合理開發,加強保護的戰略。從而,促進遼河口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旅游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2 生態旅游資源單體保護的重點和開發的方向
遼河口的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價值角度分為瀕危型、高稀缺型、稀缺易耗型、稀缺耐耗型和普通型五種(見表1)。根據資源的分類從而得出必須保護的資源、可以旅游開發的資源,作為判斷保護與開發的戰略依據。
2.1 完全保護戰略
處于極端瀕危狀態的生態旅游資源,屬于國家非常稀有、非常脆弱,受關注程度較高的資源類型,當前經不起任何方式的合理利用,任何形式的開發都會對其產生破壞,其首要目的是保護,凸顯生態旅游資源的存在價值。雖然該類資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但對此類資源還是應該由國家拔出??钸M行完全保護,防止人為破壞及其自然退化,可以在對它進行更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加以利用。
2.2 適度開發、完全保護戰略
高稀缺的生態旅游資源屬于非常稀有,相對于瀕危型生態旅游資源來說,其敏感性和脆弱性相對較強。對于這類資源,同樣不適合大規模的旅游開發。
2.3 合理開發、加強保護戰略
稀缺易耗型與稀缺耐耗型生態旅游資源有一定脆弱性,旅游價值高的資源。因此對于該類資源應該在合理開發,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游客的數量,加強對游客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意識的教育,通過縮短游客在景區內的逗留時間、嚴格限制景區內的活動內容與范圍等手段來實現保護與開發的均衡。
2.4 大規模開發戰略
普通的生態旅游資源由于脆弱性較低,因此在具備一定客源市場的條件下,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旅游開發,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3 保護的資源單體
遼河口的潮灘濕地是我國重要的濱海濕地,具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和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遼寧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盤錦自然濕地面積的80%,在濕地保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必須保護的資源單體之一。此外,遼河口自然保護區全球候鳥三大遷徙航道之一,世界上80%的黑嘴鷗種群在這里得到了有效保護。遼河口濕地豐富的植物資源、特有的植被類型與生態環境養育著豐富的動物資源與特有的動物群落,尤其是多種珍稀鳥類理想棲息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
4 旅游開發的資源單體
遼河口蘊藏者豐富的旅游資源,分三種類型。
(1)適度開發的資源其敏感性和脆弱性較強。如保護建筑與設施、遺跡遺址等。
(2)合理開發的資源有一定的脆弱性,旅游價值較高,需要的合理開發的前提下加強保護,實現保護與開發的均衡。如紅海灘、踏浪金灘、葦海觀鶴等可以進行觀光旅游。
(3)大規模開發的資源的脆弱性較低。如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它具有直接使用價值、服務功能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包括了綠色生態旅游產品、文化生態旅游產品、觀光旅游產品、養生、休閑、度假生態旅游產品、油田生態旅游產品、濕地生態旅游產品、農業生態旅游產品、葦海休閑產品、濱海休閑產品等。
5 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存在問題
5.1 生態資源的保護缺乏合理的科學依據
目前,結合遼河口的生態旅游資源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原則,缺乏具體的行動實施依據,如遼河口濕地資源、灘涂植被、鳥類棲息地及生態環境系統的破壞等等。此外,雖然生態旅游資源作為生態經濟區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是否能將所有的旅游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創造出結合當地特色的品牌生態旅游產品,是遼河口保護的一個重大的盲點,在資源的保護中應該設立一個科學的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
5.2 生態旅游資源的生態性破壞
由于生態經濟區內的生態旅游業尚不成熟,使得旅游景區及旅游基礎匱乏,景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日漸破壞,使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使遼河口的旅游活動對生態系統產生了負面影響。此外,部分旅游項目直接威脅野生動物資源的安全。
5.3 旅游開發的空間失衡
遼河口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導致有的資源未得到有效的開發或是已經受到了直接的破壞。遼河三角洲經過多年的開發,已有大量濕地被辟為稻田和鹽田。濕地面積的不斷縮小,使其納水蓄洪的功能減弱,直接影響鳥類遷徙棲息和繁衍。這既影響了遼河口對游客的吸引力,也影響了生態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
5.4 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功能較低
河口是海洋與河流的交匯地帶,河口濕地整個生態系統處于發育和不穩定狀態,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導致濕地生態系統的退化。遼河口濱海濕地正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其中以水體污染、過度捕撈以及遼濱水城建設的影響最大,這將導致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大大降低,并威脅著城市的生態安全。因此,濕地的保護和受損濕地的修復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5.5 基礎設施的建設相對落后
遼河口的道路系統有待完善,總體的密度較低,景點與景點之間的旅游線路不夠完備,交通的發展制約著旅游業的發展,制約者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無法滿足現代旅游者對食、住、行、游、購、娛等多種娛樂體驗需求。旅游設施匱乏,不能滿足旅游者駐足,休憩的需要。
6 小 結
本文對盤錦遼河口生態旅游資源存在的問題、現狀、類型,旅游業做了分析,提出了生態旅游資源單體保護的重點和開發方向。指出了哪些是必須保護的資源,哪些是可以旅游開發的資源,指出遼河口游客的旅游偏好,確定資源單體的保護重點和開發程度,為有效保護及合理開發為規劃做好分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2]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