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紡織服裝產業研究范文

      時間:2023-10-13 09:41:58

      序論:在您撰寫紡織服裝產業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紡織服裝產業研究

      第1篇

      關鍵詞:紡織服裝產業;升級;OEM;OBM

      Abstract:ThepaperanalyzestheChinesetextileandapparelindustryupgradingunderopeneconomy.Facedwiththedomesticpressure,theriseoflaborcostandrent,theouterpressureofappreciationofRMBandtradefriction,itisagoodchoiceforChinesetextileandapparelindustrytoupgradeitself.Accordingtoindustrialorganizationtheory,itissuggestedproductdevelopmentandmarketingbetwoupgradinganddifferentiationcreationpathsforChineseenterprises.FeenstramodeimpliesOEM-offshoresourcingandtrianglemanufacturing-OBMare3upgradingstepswiththeincreasedrelativedemandforskilledworkers.

      Keywords:textiles&apparelindustry;upgrading;OEM;OBM

      一、引言

      紡織服裝產業作為一個先導的、勞動密集型制造部門,通常代表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一旦紡織品服裝出口開始了,經濟發展其他階段緊跟其后,例如,韓國,中國臺灣,印度,許多南亞和東南亞的其他國家,拉丁美洲國家等。[1]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當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2004年我國主要紡織產品,如棉紗、棉布、呢絨、絲織品、化纖和服裝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國還是世界上紡織品消費大國和貿易大國,自1994年以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一直位世界第一位。盡管我國是紡織大國,但還不是紡織強國。當前,紡織服裝產業在企業治理、組織結構及競爭條件上都得到很大提高,加上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相對發達的工業基礎,以及基于FDI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形成了目前許多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與跨國公司之間的代工關系,這種商業代工模式許多以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形式存在,這使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嵌入全球產品鏈。但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在發展中存在一些不足: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小,大多在中低檔次和初加工上進行生產,技術裝備水平落后,在市場開拓和營銷方面力量薄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信息來源和銷售渠道嚴重依賴國外供應商和進口商等。同時中低端產品市場上處于競爭激烈且無序的狀態,而在高端產品市場上又顯得競爭不足,如中國的服裝加工貿易以OEM制造為主,兼有少量的ODM生產[2]。在紡織服裝鏈條中,中國OEM企業只是賺取了10%左右的加工費,90%以上的利潤掌握在國外品牌商、渠道商和零售商手中[3]。中國這么大的生產能力和巨大的市場容量,自己的企業不創造自身的品牌優勢和技術能力優勢,長期甘當作為配角的“國際代工者”角色,僅僅賺取低廉的手工費,會受到國內產官學界要求“產業升級”的巨大壓力。那么在現有開放經濟條件(全球生產體系)下,為何升級,如何升級,升級可能性和障礙是什么,已成為現階段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焦點問題之一。

      二、中國紡織品服裝產業升級的必要性

      (一)紡織服裝產業的國際轉移趨勢

      從世界紡織服裝工業發展的歷程看,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紡織服裝業能夠在世界紡織品生產和貿易市場上長期占據主導地位。18世紀的英國誕生現代紡織業,19世紀英國是世界紡織工業的中心,20世紀中心轉移到美國,二戰后,亞洲紡織業日益發展,50和60年代的日本、60和70年代的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80年代以來的中國、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90年代的巴基斯坦、越南。紡織服裝工業的生產能力在比較優勢的帶動下,向具有勞動成本優勢的地區集中。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紡織生產能力增量的70%來自亞洲國家,世界紡織業的重心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4]從世界紡織工業轉移歷史看,曾經領先的國家不斷被超越,舊的產業格局和市場格局不斷被突破。中國雖然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但隨著本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必然面臨著向低工資地區的轉移及產業升級的發展路徑。

      (二)國內供給約束和外部壓力促使中國紡織企業升級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地價的提高使供給成本相對上升,人民幣的升值和貿易摩擦與配額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構成壓力生產成本上升與人民幣升值使中國紡織品服裝的比較優勢弱化。由圖1可知,中國的勞動工資高于印度和斯里蘭卡,而這些國家也在發展本國紡織業,面臨這些低工資國家競爭,中國紡織產業低成本的比較優勢漸失。2005年初,中國對全球出口的148項紡織品加征出口從量關稅,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由于部分出口紡織品款無法短期回籠,人民幣匯率調整使我國紡織品企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人民幣升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價格低廉,經營不規范,產品質量等讓貿易保護者找到理由實施如反傾銷、SA8000、綠色壁壘,242條款等WTO充許的貿易壁壘,貿易摩擦的長期存在性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外部壓力,而且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利用低成本的比較優勢戰略從靜態角度看有利于本國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但從動態看,當許多國家同時采用這一戰略將導致生產能力快速增長,產品供過于需,市場價格下降,銷售越多,收益反而下降,結果會陷入貧困增長陷阱[5]。提高產品檔次,提高管理和營銷水平,增強技術創新和設計能力等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面臨內外壓力下必然選擇。

      三、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的路徑選擇

      (一)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升級路徑

      紡織服裝企業如何擺脫對價格競爭路徑的過度依賴,實現產業升級,可從紡織服裝企業所處的市場結構分析。由產業組織理論,紡織服裝產業的市場結構特征是類似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有許多賣者和買者,產品有差別,容易進入和退出。如中國國內紡織服裝企業數量較多,特別是MFA取消后(見表1)①,中國前四個最大紡織品服裝出口地區的三個地區,浙江、江蘇和上海的紡織企業的數量2005年比上一年增長均超過了30%,三個地區紡織企業數量總和超過了4000家。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相比,進入紡織服裝產業相對較容易。

      從產業組織理論看,由于處在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只能在短期獲得經濟利潤,長期由于進入容易不能獲得經濟利潤,所以企業獲得經濟利潤的方法是不斷創新,即創造產品差別以不斷創造壟斷。創造產品差別包括創造產品的實際差別和產品感覺上的差別,這正是微觀曲線的兩端產品創新(產品的實際差別)和品牌運營(產品的感覺上的差別)。前者是通過產品開發,如設計和技術創新,后者通過廣告和營銷。這也是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的兩條升級路徑。

      (二)開放經濟條件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的可能性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必須定位于全球化生產背景下,因產業升級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與封閉的條件下不同,參與全球價值鏈是產業升級的必要步驟,因為它把企業和經濟放在潛在的動態學習曲線上,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在全球價值鏈中謀求升級更易縮短與價值鏈高端國家紡織服裝產業的差距,更現實可行;另外,隨著產業技術進步和信息技術、物流、金融、保險等生產性服業產業的發展使產品的全球化生產和管理的成本下降,交易成本的降低為更細的專業化分工成為可能。專業化分工由產品間到產品內,即產品的不同工序,效率提高。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使產業的競爭力表現為產業鏈中的核心競爭力[8],即微笑曲線的兩端,產業動態(創新)效率更為重要,而非僅僅降低成本的靜態效率。筆者運用Feenstra的連續投入品的模型[9]來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升級可能性。

      設指數z∈[0,1]表示制造一件產品的許多工序,包括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運輸和銷售等。z的大小不是按時間的先后排序而是按熟練工人/非熟練工人的遞增順序排序,如最小值代表的活動可能是加工,最大值的活動可能是研究與開發。設x(z)表示每一單位投入所生產的產品數量,αH(z),αL(z)表示生產每單位投入所需要的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的數量。假設只有兩個國家:本國和外國,H(z)和L(z)表示本國生產投入品z所需要的熟練勞動和不熟練勞動的數量。假設只有兩種投入品資本和勞動,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之間符合里昂惕夫技術關系,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θ表示每種投入品生產成本的勞動比率。外國的生產函數與本國一樣的,區別只在于均加了一個*號(圖2)。

      本國單位成本函數:

      C(w,q,r,z)表示本國生產每一單位x(z)的成本,非熟練勞動的工資為w,熟練勞動的工資為q,資本的價格為r,中間投入品可以在任何國家生產,用來生產最終產品。一般來說,企業希望從成本最低的地方購買投入品,為此,將做出如下假設:假設本國是一個熟練勞動力和資本豐裕的國家,外國是一個熟練勞動力的資本相對不豐裕的國家。則:

      如果本國所有工序的單位成本低,則在本國生產,如果外國所有工序單位成本低,則在外國生產。我們感興趣的是國家之間“分享生產”的情況,因此假設曲線C*C*和CC至少相交一次,FreenstraandHanson(1996)證明在假定(2)下只相交一次。本國的工資為wL+qH,因為工資占總成本的比率為θ,所以國家的GDP為(wL+qH)/θ,乘以(1-θ),即資本的比率,可得:

      假設允許資本在國家之間流動,尤其是,當前面的假設(2)r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根據產業組織理論,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升級路徑選擇是通過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創造產品特色,即不斷向高附加值產業鏈轉移。作為產品內貿易理論的Feenstra模型是把生產過程按熟練勞動力/非熟練勞動力的遞增順序排序,得出結論是在國際垂直分工體系下,隨著本國相對外國生產成本增加,本國從事的生產工序將轉向熟練勞動力/非熟練勞動力比值更高的階段,這一z值更高階段表明了本國產業向對勞動者素質要求更高的的設計、技術創新、營銷等生產環節轉移。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東亞新興經濟實體(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升級路徑,即通過加工貿易參與產品國際分工,從簡單的組裝活動開始,利用不同工序間的橫向與縱向聯系,可以向上游溯升到復雜工序與零部件的貼牌(OEM)、設計代工(ODM)生產,再延伸到自有品牌的市場銷售的生產方式產業升級過程。這對中國在國際垂直分工體系下,選擇升級路徑提供重要借鑒。其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啟示如下:

      (一)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路徑的選擇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方式:一是嵌入全球生產體系,如從事OEM生產并加強組織能力與學習能力。OEM的優點是可以了解國外購買者的偏好,了解更多紡織服裝產業上游和下游的知識。二是隨著生產成本的提高和人民幣升值及貿易摩擦的存在,中國成熟的紡織服裝企業可以把產業鏈中的某一部分外包,具體為從事相對技術密集型的活動,勞動密集型的活動外包給低工資的國家或地區。Feenstra模型的外國是紡織產業的發展水平低于中國的地區,所以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升級可以以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方式是生產和出口的對象為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或地區,并與這些國家或地區進行貿易,另一種“制造三角”,即拿到發達國家的訂單,然后部分或全部外包給其他低工資國家或地區。三是成為品牌營運商即OBM。

      (二)紡織服裝產業的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非常重要

      OEM-外包或制造三角-OBM的升級過程,后兩階段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因此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至關重要。勞動力素質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另一個是勞動的熟練程度。而目前紡織服裝企業與其他工業相比人員素質普遍較低。調查數據顯示,紡織服裝業中大多數企業中有大學本科或更高學歷的員工占全職員工的比重僅為2%~5%,最高的達到10%。最嚴重缺乏的人才集中在總(副總)經理級別、部門主管、工程師、技術員這幾類人員方面,企業在招聘選拔時明顯感到上述幾類人員供應不足企業選擇余地較少。2002年,紡織業企業平均教育費用占全部工業平均水平的56%較前一年下降了6個百分點,而職工平均教育費用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7%,下降了12個百分點。[10]可見,中國紡織業中職工素質培訓的嚴重缺乏狀況。這是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的障礙,這或許對中國的職業化教育和技術工人的培養體系的改革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可充分利用作OEM這一階段一方面積累資本,一方面教育和培訓工人,注重學習在價格、質量、交貨期、售后服務等方面滿足買主的要求,以降低生產和時間成本為競爭手段,努力建立與發包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和誠信關系,形成快速的技術學習和擴張產能的組織能力。有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形態是靠個人的創新、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而不是僅僅依靠“轉口貿易”或持續的過度開發而發展起來的[11]。

      (三)資源在地區間優化配置

      中國國土遼闊,地區差距不平衡,國內市場容量大,可以在國內進行地區間資源配置。這也意味著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調整將是一個長期過程。沿海發達地區產業的升級可以參照這種模式向中西部轉移,但產業轉移過程中中西部的交通、能源、商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及相關管理人才的素質能否適合產業轉移的需要。另外,國內地區間產業轉移過程中對中西部的生態環境是否造成破壞等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Diao,X.,&Somwaru,A.ImpactoftheMFAphase-outontheworldeconomy:Anintertemporalglobal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TMDDiscussionPaper).TradeandMacroeconomicsDivision,InternationalFoodPolicyResearchInstitute,Washington,D.C.October,2001(79).

      [2]卜國琴,劉德學.中國服裝加工貿易升級研究——基于全球服裝生產的網絡視角[J].國際貿易,2006(11):27-31.

      [3]黃永明,何偉,聶鳴.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升級路徑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6,(5):56-63.

      [4]GaryGereffi,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9,(48):37-70.

      [5]黃興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貧困增長源于對比較優勢戰略的過分依賴[J].國際貿易問題,2006,(3):40-45.

      [6]PeterMinor,Changesinglobaltraderulesfortextilesandapparel:implicationsforDevelopingCountries,researchreport,November20,2002,NathanAssociatesInc.TCBProject.PageNo.12.

      [7]馮偉.ChallengesFacedbyTextileEnterprises:PostQuota[D].上海交通大學網絡學院學位論文(英文),2005-08.

      [8]荊林波.質疑外包服裝降低成本及引起失業的假說[J].經濟研究,2005(1):120-121.

      [9]RobertC.Feenstra(2001),advancedinternationaltrade,theoryandevidence,MITpress,110116.

      第2篇

      Abstract: Textile industry is a livelihood, pillar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 Adjustment and Revitalization Plan" provided a favor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revival of textile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ssues of wool textile industry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proposed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ccelera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revitalize the wool textile industry in Northern Shaanxi.

      關鍵詞:陜北;毛紡織;服裝;產業復興;結構調整

      Key words: Northern Shaanxi;wool textile;clothing;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restructuring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1-0083-02

      0引言

      紡織工業是我國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陜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羊毛防寒服生產基地,其毛紡織服裝產業在推動全省紡織產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些年,由于能源產業的“擠出效應”,毛紡產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如何抓住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紡織產業西移的機遇,結合國家實施紡織工業振興計劃,通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全面升級,打造全國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研發和生產基地[2],建設世界一流的毛紡織工業基地、國家級研發中心,以實現陜北毛紡的全面振興,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1陜北毛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現狀

      1.1 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間,產業政策調整,陜北輕紡工業出現發展新機遇,毛絨加工及紡織業開始了緩慢復蘇。2009年輕紡工業完成產值18.71億元,同比增長62.4%。其中毛絨加工及紡織業實現總產值3000萬左右,占輕工業總產值的1.6%。產業復蘇還帶動了上游養殖業發展,2009年,羊子存欄520.06萬只,毛紡織加工及紡織500萬規模以上企業兩家,企業引進較為先進的毛絨加工及紡織設備,生產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產權結構調整初見成效,民營企業發展迅速。榆林市第一、二毛絨廠,毛絨分梳廠通過重組獲得新的發展機遇,萬民紡織集團、羊老大、七只羊等民營企業的崛起加速了陜北地區毛紡織服裝產業的復蘇。榆林市高新區紡織工業園集聚了羊老大、七只羊、蘭花花等羊毛防寒服生產企業,加之米脂、橫山縣一大批防寒服生產企業,成為陜西省服裝產業的一大特色,產品遠銷新疆、內蒙、東北等地,產生一定的集聚效應。另外,榆林市作為陜北地區最重要的毛紡織服裝基地,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加快了城鎮化進程。

      1.2 存在的問題

      1.2.1 對毛紡織工業的地位認識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夠完善[4]“十一五”期間,隨著榆林市能源化工行業的迅速崛起,投資者片面地追求短期收益,更傾向于選擇回報率高,回報周期短的行業進行投資,而對毛紡織服裝的產業地位及行業本質認識不足。同時各級政府對毛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投資嚴重不足,制定“大煤田、大煤電、大油氣、大化工、大載能”的產業發展戰略,從外部環境對毛紡織服裝產業形成擠出效應,使其逐漸邊緣化,導致了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化。

      1.2.2 行業發展規模小,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上世紀末,受各種因素影響,毛紡織服裝產業全面滑坡,企業全面停破產。本世紀初,其產值僅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0.6%左右。近年來略有回升,2008年占0.9%,2009年占1.3%左右,行業發展規模小,速度緩慢。同時,由于近些年國企全面停破產,導致原有傳統知名品牌逐漸退出市場,喪失品牌優勢;民營企業由于各方面的條件限制,市場開拓和品牌宣傳力度不夠,市場占有率低,企業無法迅速成長壯大,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

      1.2.3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一方面研發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企業新產品開發能力;另一方面,未能充分利用紡織工藝及技術優勢,“產、學、研”環節脫鉤,科技成果轉化難度高,無法形成實際生產力,產品結構單一,產品設計缺乏特色,難以應對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競爭力不足。榆林市至今沒有專門的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對企業發展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監督,行業內沒有統一的產品質量及技術標準,行業發展混亂,動力不足。

      1.2.4 產業集中度低,產業鏈不完善,園區發展出現障礙榆林市高新區雖已建成西沙紡織工業園區,但園區內企業較少且缺乏合作與溝通,沒有配套齊全的公用設施和服務體系,現代化程度較低。該園區規劃面積較小,限制了部分企業的發展,已經無法適應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要求,急需擴建或增設新的園區。下游產業中羊毛防寒服和西服等的生產能力不足,而且與上游產業基本脫節。上游產品絕大多數銷往外省,下游產業所需原料主要從外省購進,沒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產業鏈急需進一步完善。

      1.2.5 體制矛盾依舊存在,民營企業發展步履維艱榆林市90%的毛紡織服裝企業是計劃經濟下成長起來的“老字號”廠家。受體制影響,發展過分依賴政府,管理體制和機制不靈活,職工缺乏壓力和危機感,企業無活力,生產與市場脫軌,缺乏市場適應能力,體制矛盾嚴重制約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起點低,規模小。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導致民營企業經營成本高;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不完善,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度大;企業人才引進及培養體制不完善,管理理念落后;政府對民營企業扶持力度不夠,企業發展緩慢。

      2振興陜北毛紡織服裝產業的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穩定增長、優化結構、完善渠道、強化創新、開創品牌”發展思路,以振興陜北地區毛紡織服裝產業。具體建議如下:

      2.1 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優化行業及產品結構首先,要積極進行業結構調整,優化行業結構。加大固定資產投入,完善產業鏈,大力發展下游產業,提高防寒服、西服產量,實現其對整個毛紡產業的拉動作用;鼓勵發展中游產業,提高面料、呢絨等生產能力;鞏固上游產業的傳統優勢,提高毛絨加工、羊毛洗梳等技術水平。其次,優化產品結構。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目的,完善對市場信息的快速反應機制,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加大新產品研發投入,沿著適銷對路、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特色明顯、生態環保的方向,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

      2.2 推進企業體制創新,優化產權結構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以制度創新為重點,進一步加大改革改組和結構調整力度,實現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優勢企業參股、重組、改制本地國有企業,培育一批名牌企業。同時,改善民營紡織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扶持民營紡織企業的發展,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紡織企業改制,包括跨地區、跨所有制的聯合重組,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聯合組建紡織企業集團。引導民營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使民營紡織企業戶數和工業總產值比例逐年提高,最終使非國有經濟成為毛紡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2.3 促進紡織工業信息化,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加快企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管理方式的網絡化、決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務運營的電子化開發和應用,進行包括CIMS、ERP在內的電子信息化建設。加強紡織網站建設,強化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加快行業公共技術創新及服務平臺建設,整合紡織科研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積極尋求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開展長期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

      2.4 提高毛紡服裝品牌貢獻率,開創自主品牌要提高自主品牌毛紡、服裝企業綜合實力,引導企業樹立自主品牌意識,制定企業自主品牌發展規劃,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和產品品種質量,加大研發設計投入,著力培養設計師隊伍,提升創意水平,培育毛紡、服裝品牌文化;通過管理、營銷創新和信息化建設,提高自主品牌管理、營銷及宣傳策劃水平和市場快速反應能力;明確品牌定位,推進“自主品牌進名店”活動,鼓勵“自主品牌創名店”,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2.5 完善生產營銷渠道,培育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大力開拓采購、生產及銷售渠道,建立完善的渠道體系,有效節約經營成本,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發展自主品牌連鎖店、專賣店、電子商務等符合現代流通發展趨勢的新型流通銷售模式,建立多層次的自主品牌銷售渠道,提高企業自主程度和市場占有率。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培育發展行業龍頭企業。加強與國內外優勢企業,特別是擁有終端紡織品知名品牌或掌控市場網絡的跨國公司合作,提升技術水平,增強資本實力,擴大產業規模。

      2.6 提高紡織產業集群能力,實現園區化發展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積極引導毛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健康發展,支持承載產業集群的紡織園區建設,繼續發展榆林市西沙輕紡產業園,開辟榆橫工業園,實現園區化發展。聯合東部園區企業共同推動園區建設,打造毛紡織服裝品牌園區,使之成為區域性的貿易、品牌展示、潮流中心,使產業集群成為紡織行業發展的主導模式。

      2.7 著力改善投資環境,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抓住我國紡織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轉變思想觀念,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計劃、有目的、有選擇地開展招商引資洽談活動,使陜北地區成為東部紡織產業轉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重點引進填補本地產業空白或完善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項目與優勢企業,如高檔面料、新型產業用紡織品研發生產項目與企業,具有紡織服裝品牌優勢和完善營銷網絡的企業。鼓勵引進具有知名品牌企業與本地骨干企業的聯手合作,共同打造知名品牌。

      2.8 有效整合信息資源,加快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紡織重點行業和企業跟蹤制度,整合現有數據資源,建立共享信息平臺以及政府、銀行和企業間的信息快速通道,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動態信息,加強產業引導和預警。搞好區域信息服務支持平臺及網站建設,如創建西部防寒服科技信息中心和服裝跨國采購信息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快捷、準確、便利的信息服務。

      3政策措施

      3.1 加大對毛紡織服裝企業的財稅支持力度確定萬民紡織集團、羊老大、七只羊、蘭花花等為重點毛紡企業,加強監測,扶優扶強。一是增加對企業流動資金貸款貼息資金力度;二是設立紡織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紡織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三是制定促進自主品牌建設的鼓勵政策,對毛紡服裝企業舉辦專業展會、新產品等給予必要支持。對紡織重大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優先列入省市重點科技攻關和產業化計劃。落實紡織產品出口退稅、增值稅轉型等國家有關財稅優惠政策,確保及時足額退稅、減免稅。研究制訂對產業集聚區內新建紡織服裝企業的增值稅和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獎勵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

      3.2 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切實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紡織企業技術改造資金和生產流動資金貸款的支持,擴大信貸資金投放,簡化審批手續,開辟信貸“綠色通道”。積極創新金融產品,提供靈活多樣的服務,為毛紡織服裝企業和重點項目提供信貸支持。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鼓勵擔保機構為中小紡織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提供擔保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紡織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擴大直接融資能力。

      3.3 實施輕紡工業園區示范項目,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加大對產業園區在資金、土地及稅收等有關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有關部門返還紡織服裝工業規劃園區內土地出讓金、新增用地有償使用費上繳部分,并專項用于產業園區發展。二是各級政府要加大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投入,按照起點高、配套齊、服務支撐體系完善、承載能力強的基本要求,由市、縣政府組織實施,做好環境保護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將西沙輕紡工業園區升格為省級紡織工業園區,增強陜北毛紡的規模優勢。

      3.4 建立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建立榆林市紡織工業協會,引導行業發展。行業協會要認真履行職責,努力為企業提供規劃指導、行業標準、數據統計、信息咨詢、教育培訓、技術交流等全方位服務;協會要成為企業與政府的橋梁,及時反映協調解決行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落實各項政策,為行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分析預測內外部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建立經濟運行監測機制、風險預警機制和貿易糾紛法律援助機制,幫助企業化解風險,確保企業健康發展。

      3.5 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推動產業加快轉移支持新產品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和品牌推廣,并加大對企業的資金資助力度;支持建立省級產業用毛紡織品重點實驗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礎上申請建立國家級實驗室或工程中心。制定促進紡織產業轉移的支持政策,鼓勵采取異地投資、稅收分享,異地托管、合作共建等方式,促進省外產業轉移。結合產業集聚區規劃布局,在土地、財稅、金融、環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產業轉移承接能力。支持毛紡織服裝專業園區建設,產品檢測、研發、物流、職工培訓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集群式產業轉移。

      參考文獻:

      [1]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2]陜西省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意見.

      [3]榆林市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意見.

      [4]董繼先,朱文莉,陳巧玲等.發展新輕工――走富民強市之路.榆林市輕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R].榆林市科技局.2007,11.

      第3篇

      [關鍵詞]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區域經濟;蘇州;紹興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1-0061-03

      [作者簡介]曲洪建(1979-),男,山東煙臺人,中國東方絲綢市場和東華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后,研究方向:紡織服裝市場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12YJC630157);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項目(校啟2012-09,2012pg33)。一、引言

      紡織服裝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多年來保持了快速發展,但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日漸凸顯。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東部沿海地區要素制約加劇,成本上漲較快,競爭優勢減弱,而中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推進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對推動紡織服裝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紡織服裝行業持續發展顯得尤為緊迫。推進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有利于發揮東部沿海地區人才、技術、市場和信息等優勢,突破土地資源匱乏、環境壓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約,提高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加速產業升級的步伐;有利于發揮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土地、勞動力、原料、能源等比較優勢,通過承接紡織和服裝制造業轉移,發展地區經濟并擴大就業;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國地緣廣闊、區域經濟互補性強的綜合優勢,進一步增強紡織服裝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許多學者在對我國東部地區紡織服裝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選擇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張龍琳,2009;王革非,2011;鄭小碧,2011;高順成,2011;李廷,2011;劉澤仁,2012;楊俊,2013)。但我國專門針對紡織服裝產業較全面的區域產業轉移研究還不多,且研究方法多數為定性研究,缺乏對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對區域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因此本文采用蘇州和紹興的紡織服裝和區域經濟的數據,實證分析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對區域經濟的具體影響,從而為政府制定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提供參考。

      二、實證分析

      1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以2001—2011年蘇州和紹興市數據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其中蘇州數據來自蘇州統計年鑒,紹興數據來自紹興統計年鑒。

      2變量的選取

      (1)被解釋變量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的選取。學者們根據自己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構建很多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如李雪梅和張素琴(2009)選取了工農業總產值、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等19個指標。本文認為GDP是區域經濟發展最核心指標,與其他指標具有較強相關性,變化趨勢也基本相同,因此選取GDP代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2)解釋變量

      以專業化、多樣化、競爭因素三個變量測度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程度。

      專業化可表示為:SPt=Xst/Xt,以Xst、Xt分別表示紡織服裝產業s和整個區域在階段t的產值,這一比率測度了產業s產值占區域總產值的比重。因此,SPt越大,產業s在區域內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即紡織服裝專業轉移力度越小。

      多樣化可表示為:DVt=∑s s=1[Xst/(Xt-Xst)]2,這一比率表示產業s的生產規模占該區域所有其他產業部門生產規模的比重。因此,該比率越低,則該區域產業的多樣化程度越高,即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力度越大。

      競爭程度可表示為:CPt=(Est/Xst)/(Et/St),其中Est表示區域中產業s的企業數量。因此,如果在該區域的某產業s中,單位生產規模的企業數量高于全區域水平,那么在該區域中,產業s的競爭程度較高,則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力度較小。

      3.計量模型的構建

      以GDP的對數值為被解釋變量,以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專業化、多樣化和競爭程度為解釋變量,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如下:

      GDP=k+k1SP+k2DV+k3CP+η

      其中,k1、k2、k3分別表示專業化、多樣化、競爭程度對GDP的回歸系數,η是誤差項,k表示常數項。

      三、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

      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蘇州與紹興兩地GDP的對數值相差不大,而專業化、競爭程度和多樣化的數據相差較大,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紡織服裝產業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變化較大,紡織服裝產業產生轉移的可能性較大。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蘇州與紹興GDP和專業化、競爭程度、多樣化的相關性較大,基本符合回歸分析的要求,紹興紡織服裝產業專業化、競爭程度、多樣化之間相關性較強,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而通過VIF檢驗發現,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2.回歸結果分析

      (1)專業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蘇州和紹興的紡織服裝專業化程度對區域經濟的影響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負值,說明紡織服裝專業化程度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是負面的,即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會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2)競爭程度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蘇州的紡織服裝產業競爭程度對區域經濟的影響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而紹興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紡織服裝產業競爭程度越大,產業集聚程度越高,產業專業力度越大,因此蘇州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會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而從紹興數據未發現此種影響。

      (3)多樣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蘇州的紡織服裝多樣化程度對區域經濟影響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系數為正,而紹興的數據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系數為負,研究結果顯示,對于蘇州來說,多樣化程度越高,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力度越大,區域經濟增長速度越快,而從紹興數據未發現此種影響。

      實證檢驗結果顯示,我國東部等紡織業較發達地區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資本相對飽和,本地市場已難以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勞動力、土地、能源與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企業商務成本居高不下,產業升級壓力增大、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紡織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成為必然。在這種情況下,東部沿海地區紡織服裝產業不斷調整專業化和產品多樣化程度,產業轉移逐漸成為趨勢,并以此帶動紡織服裝產業的結構優化。從目前情況看,紡織服裝產業海外轉移時機還不成熟。雖然東南亞地區,如越南、老撾等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但在員工素質、生產配套、基礎設施、政府效率及地區政策等方面都無法與我國中西部地區相比。從模式選擇來看,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或應成為轉變發展模式的首選。因此,為了配合紡織服裝產業結構調整,應該促進東西部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協調發展,東部地區主要抓好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兩端:上游的設計和技術創新,下游的品牌提升和市場營銷;中西部地區應該利用較低的人力成本與土地資源優勢,合理承接東部省份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

      四、對策建議

      1加快技術研發和推廣

      建議加大支持和引導紡織服裝產業在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和攻關成果產業化推廣,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建立常態化機制,增加專項資金支持紡織行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突破。促進政府資助技術創新項目成果在一定范圍內開展技術擴散,可通過買斷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項目,或選擇國際成熟的先進適用技術,通過相關協會或行業組織向廣大中小企業免費推廣,發揮市場調節機制和決定作用,促進中小企業產品創新和品質提升。

      2建立東部和中西部產業轉移協調機制

      產業轉移是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形式,需要東部和中西部地區間的協調配合,由于東部和中西部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轉出區和轉入區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其中難免存在利益沖突,阻斷產業轉移。因此,各地區要從全局利益出發,建立起區域間經濟利益的協調與平衡機制,著力為產業區域轉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區域協商機制的建立,推動區域產業轉移和合作,實現互利雙贏。

      3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服務功能

      各級政府應加快職能轉變,加大對企業的服務和扶持,優化企業經營環境。由于中西部地區市場化程度較低,政府的工作方式和辦事程序還有許多計劃經濟體制的痕跡。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要改變依靠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發展的模式,在轉變政府管理模式、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上下功夫,建設高效服務型政府,政府密切關注產業轉移東向,圍繞本地產業結構,制定各種產業政策引導資本流入,如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等。通過采取財政貼息或直接補貼的方式,鼓勵企業淘汰落后設備,促進產業升級。建立有效的質量監督體系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支持開展品牌培育,鼓勵企業參加各類相關行業展會,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開拓國際市場等。

      [參考文獻]

      [1] 高順成中部六省對沿海紡織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擬熵權分析[J]紡織學報,2011(4):138-144

      [2] 李廷,陳淑英中國東部地區紡織企業產業轉移實證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1(7):159-161

      [3] 李雪梅,張素琴主成分分析在區域經濟分析中的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19):204-206

      [4] 劉澤仁,饒紹倫,劉銀鋒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路徑研究——基于路徑依賴理論視角[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0):13-17

      [5] 王革非中國紡織服裝業產業轉移推力研究[J]絲綢,2011(8):54-57

      [6] 楊峻中國紡織產業轉移創新模式的研究[J]紡織導報,2013(9):24-28

      第4篇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發展路徑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bstract: Thanks to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ha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untry’s total in terms of scale, total profits, investment, export, etc. However, the resources of the industry are distributed in gradien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path for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respective area and recommends to establish a joint-action mechanism for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across the administrative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set up regional allia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textile and apparel; development path

      經過多年高速發展,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產業,在美化人民生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促進社會和諧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在國內外市場環境變化和市場需求減弱,以及勞動力、土地和能源等要素價格上漲帶來經營成本增加的雙重沖擊下,紡織服裝產業的投資拉動型和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難以繼續,必須找到行業發展的新動能。那么,如何緊緊抓住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機遇,通過創新、綠色和特色發展理念來促進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起紡織服裝產業新的增長極、多層次的國際比較優勢和修復產業生態、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已經成為整個行業所關心的重要問題。

      一、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快速發展,在規模、效益、固定投資、出口和產業集聚等方面都有所改善,對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到了推動作用。

      (1)主營收入逐年增加?!笆濉逼陂g,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逐年增長,年均增長率為6.62%。2015年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的主營業務總收入36 369.32億元,占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的51.43%。

      (2)利潤總額穩步提升。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利潤總額從2011年的1 548.58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 933.46億元,年均增長率為5.7%,占全國紡織服裝產業比重也從2013年的48.12%上升到2015年的50.08%。

      (3)固定投資穩中有升。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固定投資完成額從2011年的3 578.11億元上漲到2015年的5 912.34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3.4%,占全國紡織服裝產業比重從2011年的52.6%下降到2015年的49.6%。

      (4)出口總額緩中有進?!笆濉逼陂g,長江經濟帶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出口額總量從2011年的1 397億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1 524.1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2%。

      (5)產業集聚效應明顯。2015年,長江經濟帶沿岸九省二市擁有各類紡織服裝產業集群107個,占到全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總數的51.9%。從產業集群分類來看,長江經濟帶擁有服裝產業集群有16個,家紡產業集群有18個,產業用紡織品產業集群有 7 個,針織產業集群有14個。

      二、發展特征與條件

      無論從規模、利潤、投資,還是從出口和產業集群等方面來看,長江經濟帶紡織服裝產業都占據了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半壁江山,是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的重要支撐,也是增強紡織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載體。但是,長江上中下游三地紡織服裝產業資源分布不均衡,呈現出“下大、中瘦、上小”梯度分布特征。為了理清長江上中下游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優劣勢,本文選取規模、利潤、投資、市場、集群、產品、勞動力、自貿區、人才和品牌等指標作為比較因子,對上中下游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展開研究。

      從規模來看,長江下游紡織服裝產業的規模明顯大于中游和下游地區。2015年下游地區主營業務收入28 302億元,占長江經濟帶的78%、全國的40%,是中游地區6 958億元的 4 倍、上游地區1 107億元的25倍。從單位面積上的主營業務收入來看,江蘇、上海和浙江居于第一層次,重慶、安徽、江西和湖北居于第二層次,湖南、四川位居第三層次(圖 1)。

      從利潤來看,長江下游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的利潤占了長江經濟帶利潤額的79.82%,占全國總量的39.97%,是中游地區的4.5倍、上游地區的30倍。從省市來看,下游地區中江蘇省所占比重最大,占長江經濟帶的20.93%、全國的10.49%;中游地區中江西省占比最大,占長江經濟帶的9.84%、全國的4.93%;上游地區利潤排列分別為四川省、重慶市、云南省和貴州省,分別占全國的3.34%、1.34%、0.24%和0.08%(圖 2)。

      從投資來看,2015年中游地區投資增速最高,為16.7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3個百分點;下游地區投資增速為16.29%,略高于全國水平;上游地區投資增速為7.9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97個百分點。從省市來看,江蘇省和浙江省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分別占全國的20.93%和14.12%。近年來江西省紡織服裝固定資產投資加快,投資總量位列第三位,占全國比重的4.93%(圖 3)。

      從出口市場來看,下游地區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主要來源地,2015年下游地區出口額1 321.88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45.4%,是中游地區的10倍、上游地區的19.4倍;從內銷市場來看,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下游地區居民衣著服務消費支出較多,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領先于中游和上游地區。上游地區的重慶衣著消費能力較強,居于全國第二位,市場潛力非常巨大(圖 4)。

      從產業集群來看,下游共有產業集群87個,中游有18個產業集群,上游有 2 個產業集群。從產業集群的分類來看,長江下游地區擁有服裝集群 9 個,家紡集群17個,產業用紡織品集群 5 個、針織集群12個和 1 個印染集群;中部地區服裝集群 6 個,家紡 1 個、產業用紡織品 2 個、針織 2 個;上游地區家紡集群 1 個、服裝 1 個(圖 5)。

      從紗、布、服裝和化學纖維等主要產品來看,下游地區產量最大,以上品類分別占全國的22.4%、35.47%、29.93%和75.8%。中游和上游地區均以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前端產品為主(圖 6)。

      從勞動力數量來看,長江中游地區凈流出人口多,其人口回流的基數越大,勞動力資源越豐富。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上游地區凈流出人口3 934萬人,其中中游地區凈流出2 547萬人,當中安徽凈流出人口最多,為890萬人;下游地區凈流入人口2 302萬人,其中浙江省凈流入人口997萬人(圖 7),一旦這些外來務工人員返鄉就業,下游江浙滬將出現勞動力不足的局面。

      從自貿區來看,其設立有利于技術、資本和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有利于提高開放水平。長江下游擁有上海和浙江兩個自貿區,上游擁有四川和重慶兩個自貿區,中部只有湖北省一個自貿區。

      從人才資源來看,由于產業規模、教育資源、發展空間和工作待遇等原因,長江下游地區對紡織服裝人才的吸引力很強,全國紡織服裝類高校的畢業人才大部分選擇“孔雀東南飛”,到上海等地就業。而中上游地區的紡織服裝人才不足,尤其是技術和管理人才缺乏,嚴重制約了當地紡織服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品牌來看,國內大部分男女裝品牌企業都集中在長江下游地區,中上游地區品牌企業較少。如太平鳥、海瀾之家、紅豆、江南布衣等著名品牌均位于江浙滬等地。品牌可以產生品牌效應,不但能增加所屬企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還能帶動當地紡織服裝業的快速發展。

      通過對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情況的描述,本文按照規模、利潤、投資、市場、集群、產品、勞動力、自貿區、人才和品牌等因素對上中下游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支撐條件進行評價打分,并畫出相應的雷達分析圖(圖 8)。

      (1)下游地區:從圖 8 可以看出,下游地區產業基礎雄厚,品牌種類豐富、人才眾多、市場活躍,同時產業規模、利潤總額、固定投資、自貿區、產品和產業集群等因素也較為突出,但勞動力資源相對缺乏。

      (2)中游地區:該地區紡織服裝產業雖具有一定的規?;A,但人才相對不足,市場開發力度不夠,貿易開放度有待加強。該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為紡織服裝產業提供充足的產業工人。

      (3)上游地區:上游自貿區條件優越,川渝地區可以發展對外出口加工業務,且勞動力資源豐富,但規模、利潤、投資等其他指標都相對一般,該地區織服裝產業規模效益有待提升。

      三、發展路徑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了解長江上中下游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長短板。因此,為了促進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協同發展,必須在協同過程中貫徹創新、綠色、特色的發展理念,合理調節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下游地區更加著重創新發展理念,中游地區更加注重綠色發展理念,上游地區更加關注特色發展理念。在充分認識自身發展特征的同時,可借鑒密西西比河流域、田納西河流域和萊茵河流域的“國際經驗”及其發展趨勢,下文將分別探討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路徑。

      1. 下游發展路徑

      (1)促進兩化深度融合

      首先,加快信息智能化工具的推廣,促進平臺集成、仿真實驗、協同研究等新型研發模式的應用,構建協同創新的研究機制;其次,加速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的系統集成和整體化運行,從而實現柔性化生產和精細化生產;接著,加大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在企業關鍵生產設備中的運用,逐步優化重要裝備的功能,快速提升紡織服裝設備的信息化水平;最后,利用信息技術改造生產流程和傳統生產工藝,實現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提升要素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實現綠色化發展。

      (2)推進模式創新

      加快跨界創新步伐。紡織服裝產業可以通過多元化發展跨界到其他領域,通過整合產業關聯因素,促進紡織服裝企業與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品牌及服務等與自身契合的相關企業加強合作,全方位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發展。

      加速供應鏈集成創新。在充分掌握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努力打造一個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合作平臺,建立長效溝通機制,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降低供應鏈成本,以實現鏈上企業的共贏。

      (3)改善創意設計環境

      首先,健全創意設計人才的孵化機制,積極將富有才華的獨立設計師引入紡織服裝產業鏈中,同時加大對創意設計人才和企業的資金投入、技術支持與生產能力的現實支撐;其次,加大法律法規方面對創意設計的知識產權保護,通過機制與觀念的創新糾正抄襲者定價的不良之風;最后,建立強有力的渠道承載與平臺傳播,加強本土品牌與百貨業渠道、時尚消費媒體等的合作,提升消費群體對中國創意設計的認知度,實現本土創意設計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4)積極推進產融結合

      努力借助資本市場的價格機制,實現制度、人才、政策和經濟資源協同,進行并購重組,跨區域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積極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實現資本有序擴展,提升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紡織服裝企業要“不忘初心”回歸到行業本身,以實現長遠發展。

      2. 中游發展路徑

      (1)加快“兩化融合”

      積極運用ERP、CRM、SRM來實現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建立集產、供、銷、財務于一體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同時,引進CAD、CAM、PLM來實現技術系統的信息化,對傳統生產過程進行改造,提升技術的自動化和集成化水平。

      (2)完善精準對接

      一方面,在承接產業項目轉移過程中,既要立足本地實際情況,又要做好區域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以產業轉移為契機,淘汰落后產能,完善功能布局,延伸產業鏈,走綠色發展之路;另一方面,要變被動為主動,積極與長江下游地區搞好銜接,搭建平臺載體,變被動承接為主動服務,為項目落地提供保障。

      (3)加強產城融合

      第一,統籌考慮資源優勢、產業基礎、環境容量,加快形成產城有效融合規劃體系,積極促進紡織服裝產業和城鎮可持續發展;第二,完善基礎設施,切實加快公路、鐵路、空港、港口和信息港等的建設,促進資源信息互通,產業功能互補;第三,充分依托當地紡織工業園區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加快紡織服裝產業集聚;第四,優先保障紡織服裝產業的用地需求,努力拓展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空間;第五,健全支持政策,切實加大在財稅、人才、投資、融資、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對紡織服裝產業和城鎮的支持力度。

      3. 上游發展路徑

      (1)關注川渝地區

      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四川省和重慶市要利用好國家相關政策,加大城市開放力度,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實現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以貼牌生產加工為主,提升本地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度,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加大紡織服裝產業集聚,積極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2)深挖民族特色

      首先,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以及國家對民族地區“對口支援”的扶持政策,將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努力實現特色產業的低碳、生態化發展;其次,挖掘當地人文資源,利用當地的歷史古跡、傳統習俗、風土人情,提升和展現民族文化品位,讓地方歷史文脈得以有效傳承;再次,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與“一帶一路”區域具有“同根性”人文優勢,可通過尋找情感紐帶,借助文化認同來擴大民族紡織服裝產品的市場份額,促進民族特色紡織服裝產品走出去,積極利用“文化營銷”在“一帶一路”經濟帶上進行市場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此外,還應加大宣傳力度,安排專項資金參加國內各種紡織服裝展銷會和論壇。

      (3)精準產業扶貧

      第一,突出扶貧重點,要選擇體現地方紡織服裝特色的產品進行重點扶持;第二,產業布局要突出重點,覆蓋所有扶貧對象,不能有所遺漏;第三,加大對“草根”企業的培育力度,積極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實施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深化制度改革,降低企業創辦門檻,加快創業園建設;第四,保證扶持政策“落地生根”,破除草根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更好地發揮政策效用。

      四、結語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當國家致力于改善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發展不均衡的局面時,該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的戰略思維必須做出適應性調整。以往那種各省市“關起門來發展”的模式已面臨戰略空間的約束,出現了庫存過多、利潤空間收縮、環境承載壓力過大、勞動力資源不足等問題,集中體現為紡織服裝產業增速下行的壓力。鑒于此,必須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建立跨長江經濟帶行政區域的紡織服裝產業聯動機制,籌建區域發展聯盟,才能構建世界級的紡織服裝產業帶。

      參考文獻

      [1] 金碚. 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維[J]. 區域經濟評論,2015(3):5-10.

      第5篇

      (一)全球價值鏈理論

      全球價值鏈理論根源于20世紀80年代國際商業研究者提出和發展起來的價值鏈理論。波特1985年在《競爭優勢》中首次提出了“價值鏈”概念,認為“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主要通過基本活動(含生產、銷售、物流和服務等)和輔活動(含原材料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等)兩部分來完成。”這些活動在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是相互聯系的,由此構成企業價值創造的行為鏈條,這一鏈條就稱為“價值鏈”。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在2002-2003年度工業發展報告《通過創新和學習來參與競爭》中指出:“全球價值鏈是指在全球范圍內為實現商品或服務價值而連接生產、銷售、回收處理等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網絡組織,涉及從原料采集和運輸、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和分銷、直至最終消費和回收處理的過程。它包括所有參與者和生產銷售等活動的組織及其價值利潤分配,并且通過自動化的業務流程和供應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戶的鏈接,以支持機構的能力和效率?!?/p>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所是目前對全球價值鏈問題進行較廣泛研究的機構。它將全球價值鏈定義為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從概念設計到使用直到報廢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創造價值的活動范圍,包括對產品的設計、生產、營銷、分銷以及對最終用戶的支持與服務等。組成價值鏈的各種活動可以包括在一個企業之內,也可以分散于各個企業之間;可以集聚于某個特定的地理范圍之內,也可以散布于全球各地。

      (二)紡織業全球價值鏈構成

      紡織服裝業在區域興起之初,其研發、生產和營銷等環節是在企業內部進行的。隨著技術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廠商參與到產業競爭中來,各企業根據自身的實力和特點一般選擇從事該產業價值鏈的一個或幾個環節,競爭使得產業價值鏈各環節的附加價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產業價值鏈各環節的進入障礙不同,附加價值的減少也就不一樣。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看,全世界不同的紡織服裝企業進行著從產品開發、設計、生產制造到營銷、售后服務等活動。

      雖然紡織服裝生產遍布全球,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全球的紡織服裝生產已被逐步整合納入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導的紡織服裝業全球價值鏈。歐美國家和日本處于全球紡織服裝業產業鏈的高端,它們擁有品牌,從事著最專業的服裝設計及其他研發工作,引領著整個紡織服裝行業的風向標和時尚走向。東亞和南亞等地區包括中國的寧波等沿海發達城市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經過長期積累,它們已經有較好的生產技術,已發展成為各類紡織服裝的生產基地。

      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升級應當從生產制造環節最低端的產品加工出口開始,到國外品牌產品的生產和出口(OEM和ODM)權,再到引進和吸收外來新技術,進入高端產品和環節,自創品牌生產和出口,逐步沿著全球價值鏈不斷升值,最終實現轉型升級。

      二、寧波紡織服裝產業現狀分析

      (一)寧波紡織服裝產業的優勢

      1.產業集聚度高,產品特色明顯。寧波是全國最大的色紡紗生產基地、最大的大提花織造基地、最大的針織品生產基地、主要的家紡產品生產基地。寧波是中國服裝最大的制造基地和主要出口城市,綜合實力特別是男裝產業綜合實力居全國同類城市之首。

      2.港通天下,地理位置優勢大。寧波地處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擁有深水良港,毗鄰上海和江蘇,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給寧波紡織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廣闊的發展平臺。

      3.政府重視程度高。近年來,寧波市政府一直將紡織服裝業列為寧波市的十大優勢產業之一給予重點支持。在2008年出臺的寧波市工業“兩創”倍增計劃仍把高檔紡織服裝列入“5+5”產業之中,該產業將在政策上得到更多的傾斜和扶持。2009年底,寧波市政府制定了《寧波市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寧波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目標、重點和主要企業的發展方向。

      4.人力資源豐富。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為寧波造就了一批技術和管理人才,特別是數以萬計的紡織技術工人,以及一大批產品設計、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和國際貿易等人才。在現代企業生產管理要求下,寧波紡織服裝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高,為接受國際性產業轉移,加快產業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寧波紡織服裝產業面臨著嚴峻的內外部環境

      1.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迅速上漲。2010年以來,棉花價格上漲過快,導致紡織企業成本大幅上升,對企業的盈利影響很大。紡織服裝業近年來工人人均月工資每年上升200-300元,企業勞動力成本上升15%-20%,勞動力成本加上養老保險和福利,大約提高25%左右。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目前寧波許多紡織服裝企業利潤微薄,只能維持經營。

      2.外貿環境惡化,出口風險上升。近期受人民幣升值、貿易壁壘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外貿出口環境惡化,出口增速下降。寧波的紡織服裝產業是外向型產業,出口占比較大的比重,人民幣升值不僅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降低了出口企業的價格優勢,還迫使許多企業減少訂單。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一旦突破6.5,很大一部分紡織服裝出口生產企業將會被壓垮。

      3.資源要素環境制約日益明顯。寧波土地資源稀少、一次能源短缺,紡織企業面臨著比中西部紡織企業更加嚴峻的資源要素制約。隨著寧波工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用地用能問題日益突出。

      4.企業研發缺乏前瞻性。寧波企業注重于對傳統產品的研發,而開放型的調研和對外交流不足,對國際服裝業的材料變化、工藝變化敏感度不高;研發人員視野及思路相對比較狹窄,跟不上形勢發展;對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新的生產組織流程付諸于生產上的應用缺乏進一步的掌控和研究。

      5.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寧波紡織服裝企業推進轉型升級離不開高素質人才。寧波紡織服裝業目前缺乏高素質管理人才和研發、設計人才。高端人才的缺乏使得寧波紡織服裝業模仿能力強,原創能力弱,高附加值產品少,重要技術和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水平較低。

      三、寧波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對策研究

      (一)科技創新

      1.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產業升級步伐。一是引導和鼓勵企業建立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等技術中心,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進產學研科技成果的研發與轉化,加速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二是鼓勵和吸引國外企業,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向寧波紡織服裝業轉移先進技術,并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設立研發機構,建設更加開放的自主創新體系。

      2.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各種力量,增加對高新技術纖維領域、高檔面料的研發的支持力度,盡快產生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走差異化道路,以不斷獲得的關鍵技術為基礎,增強應用技術開發能力,不斷開發出功能差異化產品,滿足甚至是創造市場需求。

      (二)品牌建設

      寧波盡管擁有很多全國知名的紡織服裝品牌,但大部分企業通過承接外國公司的貼牌訂單進行生產、出口。在內外部環境日益嚴峻的今天,缺乏自主品牌的貼牌企業生存和發展已經開始面臨一系列嚴重危機,因此創牌成為寧波紡織業轉型升級之關鍵。

      1.企業實施從OEM向自創品牌轉變。隨著國內大型貼牌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技術水平逐漸增強,開始出現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設計。企業應該向自創品牌轉型發展,以自有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

      2.現代服裝業是一個時尚驅動的產業,從本質上說是眼球經濟,一個服裝品牌能否成為世界知名品牌,不僅有品質、設計的因素,也與文化、創意等息息相關,寧波服裝業應向歐美、日本等國家學習,引領服裝消費時尚潮流,在品牌塑造上多體現文化和時尚內涵。

      (三)內外銷并舉

      外銷是目前寧波紡織服裝業最重要的銷售渠道,新形勢下實現內外銷并舉,是實現寧波紡織業平穩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點。一是要適應國內外環境變化,適度降低外銷度并優化外銷市場結構:面對逐步惡化的外銷環境,紡織企業一方面要進一步增強外銷風險意識,適度降低產品外銷依賴度;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外銷市場結構,積極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需求市場,適當降低對歐美市場的依賴。二是響應擴大內需要求,逐步加大產品內銷比重,加快對國內營銷網點的布局和建設。

      (四)重視網絡營銷建設

      網絡營銷作為一種建立于互聯網上的新型營銷模式,有其獨特的價值優勢:一是采用網上服裝直銷和網上服裝促銷等新的銷售模式和管理方式,將會大大降低銷售成本;二是企業可通過顧客留言等方式及時獲得消費者的反饋信息,并結合服裝銷售數據分析,快速調整產品分配,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第6篇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 產業升級 福建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全球化速度不斷加快,區域產業以不同方式嵌入到全球價值鏈當中,產業升級不僅受到國內經濟條件的制約,也受到國際分工格局的制約。

      一、全球價值鏈中產業升級的含義

      全球價值鏈,是為實現商品或服務的價值,連接產品生產、銷售與回收整個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網絡組織,包括其中活動的組織及價值分配。

      全球價值鏈下的產業升級包括四種模式:工藝流程升級是通過整合生產系統或改進加工工藝, 提高產出效率,從而保持和強化競爭優勢;產品升級是通過提升引進新產品或改進已有產品,從低附加值產品轉向高附加值產品;功能升級是通過價值鏈重組獲取競爭優勢, 從低附加值環節轉向高附加值環節;鏈條升級是產業鏈的轉換,企業利用已有競爭優勢嵌入更加有利可圖的全球價值鏈中。

      二、福建省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研究

      1.發展現狀。紡織服裝業是福建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行業結構體系較完整。截至2010年底,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655億元,5年間增長149.53%,年均遞增20%。

      行業發展的新格局:一是一批以市、縣、鎮區域經濟為特色,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集群快速形成;二是技術設備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促進產品檔次和生產能力大幅提升;三是產業發展方式從外延擴張為主轉向內涵提升為主,更重視品牌發展;四是閩臺紡織產業交流合作活躍,不斷推動兩岸深度對接。

      2.面臨的挑戰。(1)出口增長減緩。紡織服裝產品是福建省重要的出口產品,2010年出貨值529億元,比2005年增長68%;年出口總額115.42億美元,同比增長22%,相反產品單價卻不增反降。目前整個產業處于低附加值環節,進入壁壘低導致進入過度,無法擺脫“悲慘增長”困境。(2)面臨國際產業轉移風險。勞動力成本上升、地價提高、人民幣升值和貿易摩擦都對產品出口構成了不小的壓力,比較優勢逐步弱化,部分跨國企業已經將低附加值環節轉移至其他發展中國家,例如印度、越南等。(3)小規模企業創新與融資能力不足。福建省紡織服裝產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但缺乏大型企業,無法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國內價值鏈,導致企業難以切入到GVC的高附加值環節。同時中小企業因為處于價值鏈低端而利潤微薄,企業資本無法支撐長期的創新。(4)品牌意識淡薄,缺乏企業家精神。福建服裝出口長期以量取勝,中低檔服裝占主體。企業往往不注重長期利益,缺乏品牌戰略觀念,不愿意承擔品牌建設失敗的風險,僅滿足于通過OEM 賺取微薄的加工費。

      三、福建紡織服裝產業升級路徑的選擇

      1.工藝流程升級。對于資金與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主要選擇工業流程升級:一是通過協議組成生產聯盟,共同出資引進生產設備或成立研發單位;二是政府建立產業園區,提供配套設施和服務。

      2.產品升級。已經具備一定生產技術條件的企業可以進行產品升級,但是要充分了解市場需求,首先做好產品的目標和功能地位,然后掌握目標客戶群體的真實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產品研發和改進。

      3.功能升級。功能升級適合具備一定實力和品牌的中大型企,主要有以下三條路徑。

      (1)從OEM轉向ODM。這條升級路徑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規模經濟并注重時效性,利用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獲得的信息以及知識溢與動態學習效應,迅速提高企業技術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實現產業升級。

      (2)從OEM轉向OBM。這條路徑適合于具有一定市場擴張能力的自有品牌企業,目前國內部分企業開始經營自有品牌,將制造生產轉移或外包,把業務核心放在高附加值環節,如品牌建設與擴張、營銷渠道建設以及售后服務等。

      (3)從OEM、ODM向OBM的跳躍式升級。這種跳躍式升級成功的關鍵在于企業能否獨立承擔產品創新和品牌經營,主要特點:一是原代工企業轉變為發包商,二是企業經營重點從擴大生產規模轉向市場與品牌經營;三是競爭重點是與原有跨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進行較量。

      四、政策建議

      福建省紡織服裝業要突破低端鎖定,實現產業升級,政府需要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

      1.完善金融市場環境。企業成長需要各種形式的金融支持,完善的金融市場可以為企業獲得各種資源與能力提供機會。對于福建省紡織服裝產業來說,作為主體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度較大,金融市場需要為其提供更完善的服務,盡量降低其融資成本。

      2.保護和激勵企業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最根本的驅動力是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能力提高離不開合理的激勵機制,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使企業可以通過專利權獲得壟斷利潤。福建省需要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各種法律法規建設,保護和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會對市場需求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收入分配不平等已對顯著抑制了我國各種產品與服務的消費需求。因此,政府部門需要不斷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者在分配中獲得的份額,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并強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參考文獻:

      [1]劉友金,喻春光.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產業升級與工業園區發展戰略.科學決策,2009(1)

      第7篇

      關鍵詞:GEM模型;供應鏈;產業集群

      經過多年的發展,常熟市服裝產業的產業鏈逐漸完整,產業集聚逐漸形成,但其競爭力如何值得研究。本文將運用GEM模型對常熟市服裝產業集聚的競爭力進行分析,這一研究將有助于發現常熟市服裝產業的不足,有利于常熟市服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模型的建立

      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模型是加拿大學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通過對Porter的鉆石模型改造后提出的。GEM模型將影響產業集群的因素分成了3對:一是基礎(Groundings),包括“資源”和“設施”;二是企業(Enterprises),包括“供應商與相關輔助行業”和“企業的結構、戰略和競爭”;三是市場(Markets),包括“本地市場”和“外部市場”。所以總共有六個因素,分別是資源,設備,供應商和輔助產業,企業結構和競爭,本地市場,外地市場。本文將運用該模型分析常熟市服裝產業,通過數學方法使競爭力水平得到量化,這比其他競爭力模型更加直觀、方便,使我們能夠更加客觀地描述常熟市服裝產業的競爭優勢和劣勢,綜合評價常熟市服裝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二、模型的評判標準及問卷設計

      首先要得到影響競爭力的6個因素的分值,每個因素根據其實際情況的不同分值定位1分-10分。其意義如下:10分――非常優秀,具有世界級的競爭力,在全世界范圍來說數一數二;9分――優秀,具有世界級的競爭力,在全世界范圍內排在前5名;8分――良好,具有本國范圍內獨一無二的優勢;7分――不錯,具有本國范圍內的競爭優勢;6分――及格,具有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實力,但沒有競爭優勢;5分――適當及格,具有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的實力;4分――水平有限,具有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實力;3分――水平很有限,與全國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2分――水平較差,離全國平均水平較大距離;1分――很差,離全國平均水平較大距離,這種差距將嚴重阻礙集群的發展。本文設計了常熟市服裝產業集群競爭力調查問卷,提出與常熟市服裝產業集群相關度較強的24項二級指標。對此,調查組向132家紡織服裝及相關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發放包括實地走訪書面形式和網絡郵件電子形式,共發放145份問卷,最后收回105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72.4%。調查企業按照規模大小分類,包括9家大型,58家中型,65家小型;按照處于供應鏈的不同位置,包括3家服裝設計公司,25家面料生產企業,9家輔料生產企業,46家服裝加工生產企業,24家綜合性服裝企業(包括服裝設計、面料生產、服裝加工),25家服裝批發銷售企業。

      三、常熟服裝產業集群競爭力指標的權重確定

      本文采用AHP層次分析法對常熟服裝產業集群競爭力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6項因素分別設為Wi(i=1,2,3,4,5,6)。首先通過邀請10位專家給每個指標選項的比重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表1所示。其次對評分的結果進行平均,并使用AHP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常熟服裝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指標權重,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四、GEM模型的計算

      第一,根據調查問卷的各項指標的平均得分以及上述各因素權重的加權,得出GEM模型賦值情況,結果如表3所示。

      第二,對“因素對”進行計算和轉換,計算“因素對”分值?!耙蛩貙”分值=(D2i-1+D2i)/2,i=1,2,3。D2i表示各個因素的得分,而其分數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第三,計算“集群線性分數”和最終結果。集群線性分數值=∏i1~3(因素對分值i)。為了使模型最終的滿分分值達到1000。最終的量化表達式為:GEM=2.5[∏i=1~3(D2i-1+D2i)]2/3。

      由此,可以知道3個因素對得分分別是:基礎=7.05分,企業=6.5分,市場=6.5分,集群線分數值=∏i1~3=297.8625,GEM=2.5[∏i=1~3(D2i-1+D2i)]2/3=446。

      五、GEM模型計算結果的簡單分析

      根據計算結果,繪制因素得分圖,如圖1所示。

      根據GEM模型理論,如果一個集群在6個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達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為250左右,說明此企業集群的競爭力基本達到國內平均水平;而當6個因素的得分達到8分左右,那么它的GEM得分將在640左右,說明此企業集群競爭力在本國范圍內有很強優勢;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本企業集群競爭力的GEM得分會接近1000,說明此企業集群擁有世界級的競爭力,以此類推。由本文的計算結果可知,常熟服裝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為446,介于36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沒有競爭力)和490(全國范圍內有競爭優勢)之間,并且各項得分相差不大。該集群的6個一級指標平均得分約為6.683,表明常熟服裝產業集群在國內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各因素之間差距不大,但外部市場和供應商及相關企業因素對得分稍低,表明常熟市服裝產業集聚的基礎較好,但市場與企業有進一步提升必要。

      六、常熟市服裝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一)常熟市服裝產業集群問題分析

      1.服裝企業創新力不足。首先,常熟市服裝集群內大多中小型服裝企業并不花太多精力推廣自己的服裝品牌,一味模仿大型品牌服裝設計,利用低層次的價格各自為戰,形成集群內部的惡性低價低質量競爭,并不追求高層次的服裝設計和質量競爭力,導致創新動力不足。其次,大型服裝企業并未以龍頭企業身份作為導向,給中小型企業提供知識及技術指導。供應鏈上企業間技術上和知識上交流的缺乏,使得產業集群發展并未提供的本應發生知識溢出和創新動力。

      2.服裝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一方面,雖然常熟市服裝產業集群下的同類服裝企業的競爭激烈,企業競相采用新機器和新系統,但是由于專業技術人才缺失、企業創新能力有限,實際大部分中小型企業并不能夠將企業內部的設計信息、生產信息、銷售信息等進行有效整合。另一方面,現階段常熟市服裝產業集群下存在同類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企業之間缺乏信任和合作信念,對于共同建立信息化網絡認識不足,而且常熟市服裝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信息化水平差異較大,互動難度大。

      3.集群內專業化分工不完善。常熟市服裝集群內各企業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網絡并未形成,核心企業的龍頭領導力不足,給中小型企業提供的專業化業務知識和技術不足,中小型紡織服裝企業在供應鏈各環節上為核心企業提供專業化供應配套的也很少。很多中小型服裝企業甚至一些大型服裝企業的服裝設計和面料生產都由群外提供。

      (二)提升常熟市服裝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建議

      1.提升創新力的建議。分別從企業內部供應鏈和外部供應鏈角度提升常熟市服裝創新力。(1)企業內部供應鏈創新力提升建議。首先,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常熟市政府可以建立服裝設計城。鼓勵一些設計公司或者設計團隊入住,為常熟市的服裝企業設計服裝。其次,增加企業內部創新的動力,減少抄襲的現象。建立服裝抄襲舉報制度,建立服裝仲裁委員會,對企業的抄襲現象進行管理。服裝企業可以將自己設計的服裝樣式先提交給仲裁委員會備案。如果有發現其他企業進行抄襲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訴。(2)企業外部供應鏈創新力提升建議。常熟市地方政府應該多舉辦各種交流會和展會,同時邀請帶頭核心企業介紹經驗來促進集群內部的知識溢出。

      2.提高信息化程度的建議。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信息化對于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升級都有著重要意義。服裝企業信息化離不開數字程控、ERP等技術系統,這些技術系統可減少信息傳遞的失真,大大縮短傳遞時間,并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企業庫存情況、配貨發送、銷售狀況、終端顧客需求及進行預測,為企業內部及企業間的合作都提供便利。對于服裝行業,其供應鏈終端直面消費者,而其供應鏈的敏捷性和快速響應需求,更使得產業信息化顯得尤為重要?;诠湹慕嵌龋岣叱J焓蟹b企業信息化程度,需要從企業內部供應鏈信息化和外部供應鏈信息化這兩方面著手。(1)企業內部供應鏈信息化程度提升建議。首先,企業應投入資金對企業員工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如開設專業化培訓班,邀請專業老師前來上課培訓。其次,政府、企業可以與高校合作,政府增加對高校的投資,常熟市本地高校開設專門的物流專業、信息技術專業,并增加與服裝有關的供應鏈、信心管理課程,鼓勵學生參加ERP大賽,企業為高校提供實習、參觀基地,三方共同培養專業人才。再次,政府增加對服裝企業高新技術的投資,加大開發力度。企業外部供應鏈信息化程度提升建議:一是建立專門的服裝信息服務平臺,為常熟市服裝供應鏈大小企業提供信息指導。另外,由于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不同以及不同節點企業關注的信息差別,該信息服務平臺應設置對應的信息化服務。二是企業應選擇有實力的供應商作為長期合作伙伴,同時挑選一些具有價格優勢的小型供應商作為儲備。供應鏈上各節點核心企業應向兩端節點企業提供信息支持,使能夠統一供應鏈的信息傳遞標準,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3.完善群內專業化分工的建議。完善群內企業的專業化分工,我們可以從企業外部供應鏈角度進行分析,形成以供應鏈各節點核心企業為中心,中小型企業為高層次配套商、供應商的產業集群,其中核心企業主要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引導和推動的作用,中小型企業則作為核心企業的重要支撐。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1)大力培育核心服裝企業,提高主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常熟市政府要為服裝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完善工業園設施吸引資金足、信譽好、能力強的服裝企業加入。(2)積極扶持中小型服裝企業發展,使其能夠在集群發展中積極配合核心企業。中小型服裝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資金不足,建議常熟市政府為企業申請貸款建立擔保機構,或者建立風險投資基金,鼓勵和引導社會風險投資者參與。

      參考文獻:

      1.常熟服裝城在不斷發展中提升競爭力[N].新華日報,2010-05-12.

      2.Tim Padmore & Hervey Gibson.Modeling system of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M].Research Policy,1998.

      3.Michael Po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ree Press,1990.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