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資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3-09-28 15:44:41

      序論:在您撰寫旅游資源管理的措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旅游資源管理的措施

      第1篇

      一、影響旅游資源的因素

      1.建設性影響因素

      建設性破壞主要指工程建設、市鎮建設和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中的規劃不當,導致資源被嚴重破壞。如直接拆毀或占用文物古跡,工程建設對景區環境的破壞等;在旅游區內的建設不當,破壞了旅游區周圍景觀的和諧及古建筑的風格意境,添加了與景觀及旅游環境不協調的設施,破壞了景觀的完整性等。

      2.生產性破壞

      生產性破壞指工農業生產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和對旅游環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區周邊各種工業的發展,給旅游區帶來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不當的農業生產操作,砍伐樹木、濫采亂挖等,嚴重破壞植物資源和旅游用地資源。

      3.旅游開發與規劃不當造成的破壞

      在旅游資源開發中,規劃不當也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旅游景觀,失去旅游資源特色。

      4.游客本身的破壞

      旅游活動的開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資源的損壞與衰敗。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區的承載負荷,游客的不良行為和保護資源意識的淡泊也是導致破壞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壞樹木,部分素質低下的游客對文物古跡的亂刻亂畫造成的資源破壞,使旅游區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斷踩壓,使土壤板結,影響植物生長;景區的超負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對人文旅游資源而言,旅游活動的開展也會導致人文旅游資源的差異性和特質的消失

      二、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的保障措施

      1.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法律法規為保障

      旅游資源的保護問題已經在世界各國引起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頒布、實施的旅游市場法律法規40多個。主要有國務院頒布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環境保護法》、《城市規劃法》等法律中對風景名勝區保護所作的規定。上述各項法律、法規從不同角度規定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問題。將保護旅游資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技術保護為保障

      隨著我國旅游業向更大的規模、更高的層次發展,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項目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形勢要求政府與企業在更高的水平上嚴格保護旅游資源,技術保護因此越來越得到廣泛的重視與運用。為此必須構建包括動力機制、保障機制、監管機制、創新機制在內的技術保護管理機制,以確保旅游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科學維修歷史文物古跡,對景區進行科學的技術手段跟蹤測量,利用專業手段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這些方法和措施對于資源的保護十分重要。

      3.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行政保護為保障

      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根據國家和方針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權限,對資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護工作的有關活動進行行政干預,以保障旅游資源的良性循環。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資源保護中最為常見的方法之一。旅游資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規劃的編制、資源保護方面與地方政府和各個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從保護旅游資源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實行統一的規劃與監督。

      4.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規劃保護為保障

      自然風景旅游資源一般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園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風光為主要風景要素的旅游區。合理開發和規劃,保護原始的、零度的風景應當成為這類風景區保護與開發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點正陷在高樓、違章建筑的重圍中,整體景觀受到嚴重的破壞。如何使景點能突出重圍,使周邊環境更協調,提升景區的吸引力?有專家指出:問題的出現首先是規劃,應采取果斷措施,對違法建筑該拆的就拆,該鏟的就鏟,為可持續發展留下空間,制定切實保護旅游資源的措施。旅游開發不能只強調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視風險,不能不計成本,不能只強調綜合收益而不考慮綜合損失。不適當的旅游開發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導致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降低。規劃保護和法律保護一樣,同屬于旅游資源保護的指導性方法。對旅游資源進行整體的、有條理的的規劃是必要的,大眾旅游使一些政府認識到旅游的經濟優勢,認識到必須促進機構性和協調的旅游規劃,在規劃方面應該考慮全面的旅游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第2篇

      [關鍵詞]森林旅游森林旅游資源管理體制

      一、前言

      隨著全球旅游業迅速發展,人們迫切希望回歸自然,興起了森林旅游,森林旅游具有可持續發展和帶來經濟效益,成為了林業中重要的產業,并以極快的速度發展著。而健全森林旅游資源管理體制是實現資源保護和旅游開發的平衡發展,實現森林旅游可持續的重要環節,當前我國森林旅游資源管理體制有很多缺陷,使得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因此完善森林旅游資源管理體制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森林旅游資源發展速度過快的情況,需要通過具體措施完善森林旅游資源管理體制。

      二、基本概念

      森林旅游資源系指以森林景觀為重點,其他景觀為輔助,人文景觀為點綴的一定的森林環境中,包括了具有游覽價值與旅游功能等一切能夠吸引游客的所有因素,包含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人文因素等有形及無形的一切。

      森林旅游資源主要包括森林自然景觀資源(林景、山景、水景、氣象氣候景觀、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珍稀動植物)、森林生態環境資源(環境空氣、地表水環境、天然外照射貫穿輻射水平、植物精氣、空氣負離子、空氣微生物、旅游舒適期和土壤)、人文景觀資源(文物古跡、民族風情、地方文化、藝術傳統)3大類。其載體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森林旅游區、自然保護區、植物園、生態公園及類似的旅游場地等。

      三、我國森林旅游資源管理體制存在問題

      我國森林公園、風景林場、森林游樂區隨著近年來管理體制的改革,取的一定成效,但森林旅游作為我國是一項新興產業,目前的管理體制依然存在很多缺陷,體制不夠健全;管理的經驗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不足;對森林旅游資源管理工作不到位,導致許多森林旅游區在盲目開始和隨意管理的情況下進行旅游開發,嚴重影響了森林旅游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綜合效益的發揮,以及旅游、資源、環境等和諧性可持續發展。主要為下面幾個問題。

      1. 審批體制不完善,森林旅游資源調查不全面

      我國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采取申報制度。由于全國缺乏統一的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總體發展區劃和規劃,地方發展森林公園的積極性很高,但對森林資源調查缺少全面性調查。相關機構在審批時較少考慮現有森林公園的地理分布位置和情況,偏重于考慮游人喜愛程度和景觀價值,森林公園的等級評價存在著較多主觀因素,評審隊伍不專業導致不科學性,審批不夠嚴格,導致森林公園發展速度偏快。而分自然保護區由于無法承擔養護費用而發展相對緩慢。有些地方不具備旅游條件,仍然大量投資搞建設,不但破壞森林環境資源,還出現嚴重虧損。

      2.權力分散、職能交叉

      森林旅游資源管理機構缺乏合理性,管理職能混亂,存在著事業、企業不分。我國大部分的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屬于事業單位,但管理模式卻是企業化經營。這種管理模式雖然解決了政府的資金短缺,但過度最求經濟利益導致森林資源嚴重破壞,短期內不易恢復。

      目前我國森林管理體制管理權力分散,缺乏一個統攬全局的權威性管理機構。尤其容易出現在資源多元化程度高、規模較大的景區;如一些風景名勝區屬于旅游部門管理,一些風景名勝區會屬于建設部門管理,而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則歸林業部門管理。

      3. 規劃體制不完善,規劃權責不明確

      大多數地方規劃體制不完善,管理機構分權不明,規劃權責缺乏有效界定;森林發展規劃和景區規劃極不協調,缺乏整體性森林旅游資源規劃;在規劃過程中由于涉及人員缺少管理方面的知識,使得森林旅游資源規劃存在不合理。在森林旅游規劃的實施過程中,缺少監管過程,使得工程在實施過程嚴重破壞森林資源。

      4. 旅游景區經營權出讓不規范

      由于森林旅游資源價值缺乏科學、合理評價,使得一些資產無形中流失,地方為提高財政收入,拓寬融資渠道,轉換經營模式,將旅游景區的經營權轉讓個人、單位,在轉讓過程缺乏公開競爭和透明度,缺乏嚴格程序和規范措施。在開發中過度市場化大力發展了森林公園等旅游業,忽視了其環境效益和生態價值,造成了旅游市場混亂和大量森林旅游資源的損失。

      四、森林旅游資源體制問題原因分析

      1.目標定位不明確

      由于國家缺乏統一的森林資源建設規劃,森林由多部門、各級政府管理,對具體森林旅游資源的功能和性質界定不明確;政府部門和管理機構定位不合理,政府部門把其做為強省、強市的戰略重點,尤其是在經濟落后地區;管理機構弄不清是以保護為主還是開發森林旅游資源,通常最后把經濟利益最為最后目標;市場定位不可缺,大力建造人為景觀,使其脫離了森林旅游的定位。

      2. 產權界定模糊,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配不夠明確

      在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情況下,我國森林旅游資源主要歸國家所有,由于產權界定模糊,導致中央與地方管理權限劃分不合理,同時使得所有者權益、管理者權益和使用者權益分配不明確,引起利益分配的矛盾和沖突。

      3.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政府投資不足,加劇了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森林旅游資源是一項巨額投資,投資回報期長,導致市場資金不敢投入,政府資金不敢投入太多,使得開發資金嚴重不足,許多森林公園邊開發、邊建設,一些工程不得不停建,無法順暢實行接待游客,最后減弱了森林旅游業發展基礎。由于地方雖然不滿足發展森林公園等森林旅游的條件,依然大興土木,加劇了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4.過度追求經濟效益

      旅游資源所有者、投資者與開放商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環境效益,而政府為解決資金困難,給投資者過多優惠條件,強調投資利益,使得投資者忽略旅游資源者和當地社區的利益,不注意資源的保護投資,對違章建筑和資源破壞視而不見。

      5.法律法規不完善

      法律法規是規范和制約游客、旅游企業、單位開發工作所涉及的相關行為和相關部門的行為,同時也是保護森林旅游資源與環境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我國在立法層次和內容來看,還沒有建立完善森林旅游法律體系;在執法方面執法不夠嚴而且還存在偏袒現象;管理制度存在著缺陷,法律法規不完善,政府監管力度不強。

      五、完善森林旅游資源管理體制具體措施

      我國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森林旅游政策體系,不合理的政策制度導致執行部門不明確,執行部門責任不清楚,相關政策執行受阻和難以落實,使得森林旅游資源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低,配置不合理,并導致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一系列的負面效應產生,因此,極度需要完善政策體系使得管理體制完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目標,調整戰略

      森林旅游資源的建設要從量向質的轉變,實行旅游開發與資源保護并重;必須將發展戰略重點轉移到加強現有森林旅游資源的建設與管理上面,實現優先保護原則,減慢新建森林公園的發展速度,降低經濟激勵強度,實現開發與保護并重,在管理上面提高建設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在界定方面由于我國國家森林公園數量過大,資源內容相差較大,國家保護的重點模糊,因此要明確各個森林旅游資源的界定,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決不能降低標準隨意建立??刂茋壹壣止珗@的發展規模。在確認過程中應在森林旅游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對全國森林旅游進行總體發展規劃和科學布局,對森林旅游點進行嚴格劃分、規劃執行;森林旅游確定點資源應當具備獨特性、代表性同時該項目還要可行性,能夠確保資源的維護和可持續利用。

      在開發過程中遵循實行有利于森林旅游開發區資源保護的原則,其資源能得到持續利用與保護,應嚴格控制新建旅游區的數量與結構,對現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數量與結構進行調整;合理地對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進行劃分。

      2.協調中央目標與地方目標

      中央和地方關于在森林旅游資源在管理目標存在不一致性,同時中央與地方在開發森林旅游資源的目標上出現不協調,可以采用以下幾點來協調中央與地方目標一致性。

      (1) 適當進行森林旅游資源市場化經營政策,實行規范經營權轉讓程序,落實政策,加強加官機制,促使地方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引導地方政府結合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對一些政策適當做出優惠。

      (2) 加快實行扶貧政策,發展多元化經濟體制,緩解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壓力;通過將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名勝風景區、自然保護區等建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確保這些重點保護項目的資金到位。

      (3)完善地方政府與管理機構管理績效考核政策。建立科學績效評價體系,對管理績效進行全面衡量,促進國家政策的有效執行;需要監控環境容量,將旅游容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確保在資源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實現旅游資源質量最大化可持續利用。

      (4)建立森林資源信息化平臺,實施綠色GDP核算政策。需要進行旅游綠色GDP核算,有效地協調各有關方面的政策,國家應對森林資源建立一個平臺,共享信息資源庫,加快地方與部門對相關政策了解,實行開放化、透明化,促使公眾參與監督。通過各種資源綜合利用,再實行合理的森林旅游資源開發利用。

      3. 完善森林旅游資源資產化管理

      隨著我國森林旅游資源管理體制的改革,實行政企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更改大量森林旅游資源產權,因此應該加強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

      (1)明確界定產權。明確對森林旅游資源的所有權、權、觀賞權、收益權、經營權等界定,根據資源的重要程度實行中央和地方兩級所有,進一步明確管理權和經營權,防止行政部門或管理機構以管理權代替所有權,防止,實現森林旅游資源的合理流轉和適度的監管,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重構制,明確權利義務關系。由于目前國務院委托各部門及地方政府對旅游資源實行分級管理,緩解過程成尋的復冗,可明確委托---責任,確保各級管理明確,任務清楚,責任到位。合理分配各管理部門權限,改變原有屬地化管理體制,將管理權適當向中央集中,進行垂直管理。并在中央和地方分別成立旅游資源綜合協調機構,監督森林旅游資源經營和管理過程。

      (3)全面評估森林旅游資源價值,建立合理的評估體系。合理界定森林旅游資源的要素價值,設計合理的森林旅游資源價值評估體系,通過科學的認證森林旅游的使用價值,在森林旅游資源的開發、轉讓、出讓中可以進行合理的估價,確保實行等價交換并維持國有資產的價值,通過權力和經濟上來實現維護。

      (4)保護產權的合法性。通過法規規范產權作用,如破壞產權關系必須通過法律手段進行強制懲罰,約束和激勵了產權主體,同時也激勵了所有者對自己的資產和投資進行監督管理,鼓勵了產權占有者使用單位運營好所占有使用資產。

      4. 健全森林旅游規劃相關政策

      完善森林旅游區總體規劃的編制,健全審批程序,通過專家論證、嚴格審批、社會公開透明化對總體規劃進行審批;通過對森林旅游資源全面調查、評估、評價基礎上,合理的對各個風景資源開發等級進行劃分,明確森林旅游資源其保護范圍、特色性及市場定位,通過合理布局、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做出科學性規劃,并對其進行嚴格審批。進行合理開發,不合理則不開發原則。通過資源調查、評估、保護同旅游規劃有機聯系起來,明確規劃控制目標。通過對森林旅游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和評價,合理的劃分風景資源開發等級和明確市場定位,明確森林旅游資源的保護范圍和保護政策,貫徹景區總體規劃與區域性旅游規劃相協調等進行科學規劃。

      5. 發揮森林旅游資源開發投資政策

      在森林旅游資源的開發方面,需要改善投資政策,積極引進建設資金,規范投資方向,引導投資者轉向高投入、高開發、高保護的良性發展軌道,推進森林旅游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政策創新體系。以下為完善森林旅游投資的政策幾點建議:

      (l)發揮政府投資的作用,建立有效投資模式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權,通過發展森林旅游事業解決勞動就業和可拉動地方經濟,通過森林資源教育可普及自然科學知識、增強百姓的生態保護意識。加大政府投資,可以彌補旅游開發投入不足的問題,加快旅游開發進程。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投資,為森林旅游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同時政府應引導社會投資到森林旅游資源的基礎設施和資源管理上拓寬對象來源引導資金投向旅游開發項目,并建立相應的招商引資服務機構。

      (2)界定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投資責任

      逐步實行中央和地方森林旅游資源兩級所有制,對中央和地方分別進行不同管理級別的森林旅游資源投資,中央主要負責投資國家一級森林旅游資源建設和管理,其他則有地方政府負責,并充分調動各級政府、各部門對森林旅游的投資。

      (3)加強林業部門自身的投資力度

      我國森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使得森林旅游成為了成為林業產業中最具活力的產業,極大地促進了林區經濟發展,因此,林業部應加大對森林旅游的投入力度。近幾年國家對林業逐年增加投資,林業部門應拿出特定比例林業資金來建設和維護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減輕其建設負擔。

      (4)調整投資方向,引導社會力量投資于森林旅游基礎設施和資源保護

      需要將我國目前森林風景區投資者開發旅游景點經營策略投資轉向到基礎設施和資源保護上面。優化投資結構,鼓勵多元化經營形式投資森林風景資源的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

      (5)加強對森林旅游投資資金的運行管理

      規范森林旅游區創收行為和過程,規范森林旅游資源經營權的轉讓行為;加強旅游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力度,節約使用資金,防止濫用旅游資金。

      六、結論

      本文通過對我國森林旅游資源體制審批體制不完善;森林旅游資源調查不全面、權力分散;職能交叉;規劃體制不完善,規劃權責不明確;旅游景區經營權出讓不規范等現狀問題進行深層的分析,通過明確森林旅游資源管理目標,調整戰略、注重促進中央目標與地方目標相協調、完善森林旅游資源資產化管理、健全森林旅游規劃相關政策、探討森林旅游資源開發投資政策等五個方面來完善森林旅游資源管理體制,通過完善森林旅游資源管理體制能夠更好地促進森林旅游業旅游的發展,在效益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前提下實現最大值。

      參考文獻:

      [1] 陳福義:中國旅游資源學[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28~29

      [2] 魏遠竹: 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研究[J]. 科技導報,2006,24(6)

      [3] 高守剛: 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 綠色大世界•綠色科技,2010

      第3篇

      生態旅游規劃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當代旅游行業快速發展,要求我國旅游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當前生態旅游規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最終營造一個良好的旅游管理環境,并實現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規劃管理有機結合。以下就是對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代旅游行業快速發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且達到規范化管理目標。

      一、生態旅游含義

      對生態旅游含義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從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態旅游即為一種旅游活動項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對自然景觀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應秉承生態保護原則,即應避免環境破壞行為的出現影響生態環。第二,從旅游供給方的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項旅游銷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購買當地的紀念商品,最終達成銷售目的。為此,在現代旅游行業發展過程中,經營者應始終保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繼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達到推動我國旅游行業健康發展的目的。此外,當代生態旅游發展對生態保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注重鼓勵人們在參與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形成改善環境保護意識。

      二、基于景觀生態學基礎上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策略

      (一)加強旅游者生態保護意識

      景觀生態學中,不僅強調空間結構與生態過程二者異質性,且關注二者整體性。因此,在生態旅游規劃管理過程中,應從旅游開發者和旅游者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應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加強對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引導旅游開發者立足生態保護角度,在具體開發中,制定針對性保護措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兼顧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能推動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生態旅游對旅游者提出了相關要求,相關部門應結合理論知識對旅游者進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認識破壞生態環境對自身產生的消極影響,提高旅游者生態環保意識。同時,制定相關規章制度,重視對開發者及旅游者的監管,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懲罰力度,逐漸構建良好的生態旅游環境。

      (二)科學規劃生態旅游

      基于景觀生態學基礎上科學規劃生態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生態旅游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依據發展現狀來設定生態旅游規劃的基本思路及原則,并基于景觀生態學基礎設計其發展結構及發展特征,繼而在開展生態旅游活動過程中嚴格遵從其設計內容,達到最佳的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學規劃生態旅游過程中應注重對其功能與生態加以區分,繼而有序開展旅游活動,并推動其旅游資源實現合理優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觀生態學的生態旅游管理對其結構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相關工作人員應依據景觀生態系統空間結構來對其生態功能進行適當調整,以此達到科學化的生態規劃管理目標。

      (三)規范生態旅游資源管理

      在生態旅游規劃管理中實施生態旅游資源管理對策也至關重要,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在實施資源管理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來對景觀生態學的穩定性及異質性展開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礎上將其分析結果以結構上的動態變化展現出來,繼而為相關工作人員生態旅游資源管理工作的實施提供有利的數據參考。此外,為取得良好的資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態旅游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通過整合自身資源的方式構建長期的旅游監測系統,繼而全面掌控生態旅游發展現狀,且采集相應的生態旅游發展信息,達到最佳的資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態旅游資源管理中制定生態風險分析計劃也非常重要,因而應將其落到實處。

      第4篇

      【關鍵詞】 旅游資源 因素 措施 保護 可持續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旅游市場迅猛增長,迅速成為世界重要客源輸出國,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國的地位,將來還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場。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將強化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潛力投資地形象。按國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游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游人次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游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游強國。

      一、旅游資源保護的意義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開發與利用的基礎,是構成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旅游資源就沒有旅游業的發展。然而,旅游資源在經過開發成為旅游產品后,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破壞,嚴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資源的“重復使用性”,從而減弱旅游資源對旅游市場的吸引力。旅游資源的保護,不僅包括旅游資源自我保護的需要,使之不受損傷、破壞,而且還涉及周五環境的保護問題。目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旅游資源的保護,并視其為旅游業是否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旅游資源作為開展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旅游資源的種類、數量、規模、特色及保護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發展總體水平。因此,要不斷加強旅游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高效、持續利用。我國雖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人均旅游資源卻相對短缺。不合理開發旅游資源不但起不到無煙工業的作用,而且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旅游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可持續理論要求我們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續的發展觀為指導,以資源利用的永續性為目標,盡可能地推遲其枯竭時間。

      二、可持續發展思想

      旅游是一種產品,可持續旅游是一種理念??沙掷m發展思想起源于生態環境領域,真正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可持續發展的經典定義,是在1982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得到公認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包括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來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態良好和諧的發展道路。

      “Globe’90”國際大會提出的可持續旅游發展的目標是增進人們認識旅游對環境和經濟的理解,促進旅游公平發展,改善旅游接待區的生活質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經歷,保護旅游開發賴以存在的環境質量。其核心是確保從事旅游開發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為滿足旅游需求而進行旅游開發的可能性。

      三、旅游資源遭受破壞的主要因素

      旅游資源破壞的原因有自然災害,如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水火災害等)、氣象災害(風蝕、水蝕、日照等)和生物災害(鳥類、白蟻等)。旅游資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外,人為因素是導致旅游資源破壞的主要因素,有時超過自然力的破壞程度,甚至是毀滅性的。旅游資源破壞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建設性破壞。建設性破壞主要指工程建設、市鎮建設和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中的規劃不當,導致資源被嚴重破壞。如直接拆毀或占用文物古跡,工程建設對景區環境的破壞等;在旅游區內的建設不當,破壞了旅游區周圍景觀的和諧及古建筑的風格意境,添加了與景觀及旅游環境不協調的設施,破壞了景觀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設中的“三無”(無規劃、無計劃、無設計)、“三亂”(亂分地、亂選址、亂搭建),對文物古跡及環境破壞更為嚴重。南京市政府為解決交通問題,在1995年對中山北路、中華路等主要道路拓寬的工程中,砍去了數百顆已經生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國梧桐。

      2、生產性破壞。生產性破壞指工農業生產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和對旅游環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區周邊各種工業的發展,給旅游區帶來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不當的農業生產操作,砍伐樹木、濫采亂挖等,嚴重破壞植物資源和旅游用地資源。如享有三國古城美譽的湖北某風景區,既有優美的自然風景,也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但景區周圍的工業生產使景區烏煙瘴氣,工業污水破壞了水質,嚴重影響了景區資源。

      3、旅游開發與規劃不當造成的破壞。在旅游資源開發中,規劃不當也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旅游景觀,失去旅游資源特色。有著悠久的歷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國傳統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驕傲,已馳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國后,為興建國際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設,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當的開發嚴重破壞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態,其景觀價值和歷史價值已大打折扣。近年來,如何保護好北京的歷史文化,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4、游客本身的破壞。旅游活動的開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資源的損壞與衰敗。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區的承載負荷,游客的不良行為和保護資源意識的淡泊也是導致破壞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壞樹木,部分素質低下的游客對文物古跡的亂刻亂畫造成的資源破壞,使旅游區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斷踩壓,使土壤板結,影響植物生長;景區的超負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對人文旅游資源而言,旅游活動的開展也會導致人文旅游資源的差異性和特質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費、衣著方式等現代生活習慣,會同化邊遠地區的民俗風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漸失去個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帶來的破壞。旅游資源是誘發旅游者出游動機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國的法律,土地歸國家所有,國家是旅游資源的主人,即旅游資源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但由于長期實行的條塊分隔的資源管理模式,幾乎每一個部門和地方政府都對旅游資源擁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權和使用權。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數旅游者的旅游區,包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它們分別歸屬建設部、林業部、國家環保局、國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廟道觀等則分屬國家宗教協會管理。在一些鄉村地區,風景資源及其所在的山體、水體、土地、森林等屬于鄉村所有。因此,在開發過程中出現了村莊、鄉鎮自行上馬,缺乏科學規劃和市場定位,出現了破壞風景資源的不良現象。

      目前,我國的旅游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分屬不同的部門,甚至一個旅游區由幾個部門管理,多頭領導,在旅游資源的管理上顯得比較混亂。管理機構和人員調動的不穩定性,使旅游區的管理制度難以繼續實施,旅游區資源的管理十分復雜,具體執行經營管理職責的企業也難有作為。如擁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區,從過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門庭若市到現在的門可羅雀,除了受宏觀因素的影響外,與管理經營機構的變動、現有規劃不適應旅游市場的需求、市場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關系。

      四、實施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的具體措施

      1、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法律法規為保障。旅游資源的保護問題已經在世界各國引起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頒布、實施的旅游市場法律法規40多個。主要有國務院頒布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環境保護法》、《城市規劃法》等法律中對風景名勝區保護所作的規定。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強調了保護自然文化珍品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結合各自特點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規。上述各項法律、法規從不同角度規定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問題。將保護旅游資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技術保護為保障。隨著我國旅游業向更大的規模、更高的層次發展,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項目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形勢要求政府與企業在更高的水平上嚴格保護旅游資源,技術保護因此越來越得到廣泛的重視與運用。為此必須構建包括動力機制、保障機制、監管機制、創新機制在內的技術保護管理機制,以確保旅游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科學維修歷史文物古跡,對景區進行科學的技術手段跟蹤測量,利用專業手段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這些方法和措施對于資源的保護十分重要。

      3、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行政保護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根據國家和方針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權限,對資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護工作的有關活動進行行政干預,以保障旅游資源的良性循環。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資源保護中最為常見的方法之一。旅游資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規劃的編制、資源保護方面與地方政府和各個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從保護旅游資源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實行統一的規劃與監督。

      4、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規劃保護為保障。自然風景旅游資源一般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園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風光為主要風景要素的旅游區。合理開發和規劃,保護原始的、零度的風景應當成為這類風景區保護與開發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點正陷在高樓、違章建筑的重圍中,整體景觀受到嚴重的破壞。如何使景點能突出“重圍”,使周邊環境更協調,提升景區的吸引力?有專家指出:問題的出現首先是規劃,應采取果斷措施,對違法建筑該拆的就拆,該鏟的就鏟,為可持續發展留下空間,制定切實保護旅游資源的措施。旅游開發不能只強調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視風險,不能不計成本,不能只強調綜合收益而不考慮綜合損失。不適當的旅游開發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導致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降低。規劃保護和法律保護一樣,同屬于旅游資源保護的指導性方法。對旅游資源進行整體的、有條理的的規劃是必要的,大眾旅游使一些政府認識到旅游的經濟優勢,認識到必須促進機構性和協調的旅游規劃,在規劃方面應該考慮全面的旅游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5、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教育保護為保障。旅游資源保護意識不強或根本沒有資源保護意識,是造成旅游資源人為破壞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類型受職業、年齡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不同素質的游客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也不一樣。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旅游資源保護的宣傳工作,不斷增強旅游經營者、民眾和游客的旅游資源保護意識。發動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者參與到資源管理中,是有效保護旅游資源,實現旅游資源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通過旅游教育,喚起他們保護資源、參與資源管理的責任意識,減少人為破壞;另一方面通過對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覺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可以減輕環保人員的工作壓力,這種與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著重要意義的。旅游資源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可以通過公益廣告等宣傳方式,提高旅游者保護旅游資源的自覺意識,做到全民參與。通過各種途徑加大宣傳保護旅游資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質,共同維護,使寶貴的旅游資源免遭摧殘。

      【參考文獻】

      [1] 盧麗蓉、金麗:全國導游基礎知識[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1.

      [2] 金麗娟:旅游資源的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教育導刊,2005(6).

      [3] 劉又堂:旅游學概論[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09.

      [4] 劉愛玲:綠色科學技術與可持續發展[M].科學出版社,2006.

      第5篇

      【關鍵詞】 旅游資源 因素 措施 保護 可持續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旅游市場迅猛增長,迅速成為世界重要客源輸出國,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國的地位,將來還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場。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將強化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潛力投資地形象。按國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游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游人次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游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游強國。

      一、旅游資源保護的意義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開發與利用的基礎,是構成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旅游資源就沒有旅游業的發展。然而,旅游資源在經過開發成為旅游產品后,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破壞,嚴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資源的“重復使用性”,從而減弱旅游資源對旅游市場的吸引力。旅游資源的保護,不僅包括旅游資源自我保護的需要,使之不受損傷、破壞,而且還涉及周五環境的保護問題。目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旅游資源的保護,并視其為旅游業是否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旅游資源作為開展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旅游資源的種類、數量、規模、特色及保護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發展總體水平。因此,要不斷加強旅游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高效、持續利用。我國雖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人均旅游資源卻相對短缺。不合理開發旅游資源不但起不到無煙工業的作用,而且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旅游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可持續理論要求我們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續的發展觀為指導,以資源利用的永續性為目標,盡可能地推遲其枯竭時間。

      二、可持續發展思想

      旅游是一種產品,可持續旅游是一種理念??沙掷m發展思想起源于生態環境領域,真正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可持續發展的經典定義,是在1982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得到公認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包括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來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態良好和諧的發展道路。

      “Globe’90”國際大會提出的可持續旅游發展的目標是增進人們認識旅游對環境和經濟的理解,促進旅游公平發展,改善旅游接待區的生活質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經歷,保護旅游開發賴以存在的環境質量。其核心是確保從事旅游開發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為滿足旅游需求而進行旅游開發的可能性。

      三、旅游資源遭受破壞的主要因素

      旅游資源破壞的原因有自然災害,如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水火災害等)、氣象災害(風蝕、水蝕、日照等)和生物災害(鳥類、白蟻等)。旅游資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外,人為因素是導致旅游資源破壞的主要因素,有時超過自然力的破壞程度,甚至是毀滅性的。旅游資源破壞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建設性破壞。建設性破壞主要指工程建設、市鎮建設和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中的規劃不當,導致資源被嚴重破壞。如直接拆毀或占用文物古跡,工程建設對景區環境的破壞等;在旅游區內的建設不當,破壞了旅游區周圍景觀的和諧及古建筑的風格意境,添加了與景觀及旅游環境不協調的設施,破壞了景觀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設中的“三無”(無規劃、無計劃、無設計)、“三亂”(亂分地、亂選址、亂搭建),對文物古跡及環境破壞更為嚴重。南京市政府為解決交通問題,在1995年對中山北路、中華路等主要道路拓寬的工程中,砍去了數百顆已經生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國梧桐。

      2、生產性破壞。生產性破壞指工農業生產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和對旅游環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區周邊各種工業的發展,給旅游區帶來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不當的農業生產操作,砍伐樹木、濫采亂挖等,嚴重破壞植物資源和旅游用地資源。如享有三國古城美譽的湖北某風景區,既有優美的自然風景,也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但景區周圍的工業生產使景區烏煙瘴氣,工業污水破壞了水質,嚴重影響了景區資源。

      3、旅游開發與規劃不當造成的破壞。在旅游資源開發中,規劃不當也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旅游景觀,失去旅游資源特色。有著悠久的歷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國傳統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驕傲,已馳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國后,為興建國際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設,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當的開發嚴重破壞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態,其景觀價值和歷史價值已大打折扣。近年來,如何保護好北京的歷史文化,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4、游客本身的破壞。旅游活動的開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資源的損壞與衰敗。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區的承載負荷,游客的不良行為和保護資源意識的淡泊也是導致破壞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壞樹木,部分素質低下的游客對文物古跡的亂刻亂畫造成的資源破壞,使旅游區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斷踩壓,使土壤板結,影響植物生長;景區的超負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對人文旅游資源而言,旅游活動的開展也會導致人文旅游資源的差異性和特質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費、衣著方式等現代生活習慣,會同化邊遠地區的民俗風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漸失去個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帶來的破壞。旅游資源是誘發旅游者出游動機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國的法律,土地歸國家所有,國家是旅游資源的主人,即旅游資源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但由于長期實行的條塊分隔的資源管理模式,幾乎每一個部門和地方政府都對旅游資源擁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權和使用權。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數旅游者的旅游區,包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它們分別歸屬建設部、林業部、國家環保局、國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廟道觀等則分屬國家宗教協會管理。在一些鄉村地區,風景資源及其所在的山體、水體、土地、森林等屬于鄉村所有。因此,在開發過程中出現了村莊、鄉鎮自行上馬,缺乏科學規劃和市場定位,出現了破壞風景資源的不良現象。轉貼于   目前,我國的旅游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分屬不同的部門,甚至一個旅游區由幾個部門管理,多頭領導,在旅游資源的管理上顯得比較混亂。管理機構和人員調動的不穩定性,使旅游區的管理制度難以繼續實施,旅游區資源的管理十分復雜,具體執行經營管理職責的企業也難有作為。如擁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區,從過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門庭若市到現在的門可羅雀,除了受宏觀因素的影響外,與管理經營機構的變動、現有規劃不適應旅游市場的需求、市場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關系。

      四、實施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的具體措施

      1、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法律法規為保障。旅游資源的保護問題已經在世界各國引起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頒布、實施的旅游市場法律法規40多個。主要有國務院頒布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環境保護法》、《城市規劃法》等法律中對風景名勝區保護所作的規定。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強調了保護自然文化珍品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結合各自特點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規。上述各項法律、法規從不同角度規定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問題。將保護旅游資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技術保護為保障。隨著我國旅游業向更大的規模、更高的層次發展,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項目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形勢要求政府與企業在更高的水平上嚴格保護旅游資源,技術保護因此越來越得到廣泛的重視與運用。為此必須構建包括動力機制、保障機制、監管機制、創新機制在內的技術保護管理機制,以確保旅游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科學維修歷史文物古跡,對景區進行科學的技術手段跟蹤測量,利用專業手段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這些方法和措施對于資源的保護十分重要。

      3、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行政保護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根據國家和方針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權限,對資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護工作的有關活動進行行政干預,以保障旅游資源的良性循環。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資源保護中最為常見的方法之一。旅游資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規劃的編制、資源保護方面與地方政府和各個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從保護旅游資源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實行統一的規劃與監督。

      4、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規劃保護為保障。自然風景旅游資源一般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園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風光為主要風景要素的旅游區。合理開發和規劃,保護原始的、零度的風景應當成為這類風景區保護與開發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點正陷在高樓、違章建筑的重圍中,整體景觀受到嚴重的破壞。如何使景點能突出“重圍”,使周邊環境更協調,提升景區的吸引力?有專家指出:問題的出現首先是規劃,應采取果斷措施,對違法建筑該拆的就拆,該鏟的就鏟,為可持續發展留下空間,制定切實保護旅游資源的措施。旅游開發不能只強調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視風險,不能不計成本,不能只強調綜合收益而不考慮綜合損失。不適當的旅游開發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導致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降低。規劃保護和法律保護一樣,同屬于旅游資源保護的指導性方法。對旅游資源進行整體的、有條理的的規劃是必要的,大眾旅游使一些政府認識到旅游的經濟優勢,認識到必須促進機構性和協調的旅游規劃,在規劃方面應該考慮全面的旅游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5、旅游資源的保護需以教育保護為保障。旅游資源保護意識不強或根本沒有資源保護意識,是造成旅游資源人為破壞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類型受職業、年齡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不同素質的游客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也不一樣。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旅游資源保護的宣傳工作,不斷增強旅游經營者、民眾和游客的旅游資源保護意識。發動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者參與到資源管理中,是有效保護旅游資源,實現旅游資源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通過旅游教育,喚起他們保護資源、參與資源管理的責任意識,減少人為破壞;另一方面通過對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覺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可以減輕環保人員的工作壓力,這種與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著重要意義的。旅游資源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可以通過公益廣告等宣傳方式,提高旅游者保護旅游資源的自覺意識,做到全民參與。通過各種途徑加大宣傳保護旅游資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質,共同維護,使寶貴的旅游資源免遭摧殘。

      【參考文獻】

      [1] 盧麗蓉、金麗:全國導游基礎知識[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1.

      [2] 金麗娟:旅游資源的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教育導刊,2005(6).

      [3] 劉又堂:旅游學概論[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09.

      [4] 劉愛玲:綠色科學技術與可持續發展[M].科學出版社,2006.

      第6篇

      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旅游學術研究的重要內容。但人們對旅游資源的認識和相關研究卻滯后于旅游產業發展實踐,從旅游學術研究發展過程來看,早期階段的旅游學術研究僅僅是關注旅游活動的經濟影響,直到二戰結束、世界旅游也經歷近百年之久,旅游學術研究進入第二階段,即“全面發展階段”之后,學術研究領域才對旅游資源的相關問題展開了針對性的研究。進入20世紀90年代,世界旅游學術研究開始向非經濟領域傾斜,人們更加關心旅游和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人類關注的核心問題,關注重點的轉移推動了旅游資源研究的深化和擴展,特別是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保護的理念、方法和技術等領域,逐步成為旅游資源學術研究的核心內容,使人類對旅游資源的研究由開發利用轉向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也使旅游資源的理論體系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我國關于旅游資源學的相關研究開始得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現代旅游業的起步開始,至今也僅有三十的時間,對旅游資源的概念、構成、分類、評價及開發的理論與方法等,也是引進、學習國外的學術成果開始到逐步走向創新研究。隨著我國一個重要的法規性文件,即《旅游發展規劃管理辦法》和三個重要的國家標準,GB/T 18971―2003《旅游規劃通則》、GB/T17775―2003《旅游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 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的實施,對一些在學術界長期爭論不一的概念和理論問題進行了技術規范,統一了實踐口徑,對相關理論研究也起到了引導和推動作用[1]。

      二、國外旅游資源管理體制

      在旅游資源管理與開發方面,人們常常援引外國的管理模式。外國模式大致有兩類。即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模式和前蘇聯模式[2]。

      (一)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管理體制

      美國是世界公認的最早以國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和最早提出世界遺產地概念的國家。也是自然文化遺產保護較為成功的國家。目前,美國的自然文化遺產體系,主要由國家公園(由內務部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國家森林(由農業部林業局管理)、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由內務部魚和野生動物管理局管理)國土資源保護區(由內務部土地管理局管理)、州立公園(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資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館等組成。其中的國家公園體系規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3]。其主要特點是:

      1、行政上實行一元化垂直領導。美國的國家公園體系的管理者為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局。該局成立于1916年, 專門負責全國的國家公園事務。1935年通過的歷史紀念地保護法規定將國家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統一交由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由于國家公園管理體系隸屬關系明確,國家公園體系各組成單位所在地政府沒有權利管理國家公園管理局所屬區域,即使是治安也由國家公園管理局獨立執行。

      2、規劃管理高度集中。美國國家公園的規劃設計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中心全權負責,獨家壟斷操作。丹佛設計中心的職員有風景園林師, 生物、生態、地質、水文、氣象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還有經濟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專家。這一方面保證了規劃設計的質量,另一方面又阻止了違反規劃事情的發生[4]。

      3、管理與經營分離。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特許經營法》,規定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不得從事商業性經營活動,公園內商業經營項目通過特許經營的辦法委托經營,管理機構從特許經營項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用于改善公園管理。國家公園機構是純聯邦政府的非贏利機構,專注于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日常開支由聯邦政府撥款解決。特許經營制度的實施,形成了管理者和經營者角色的分離,避免了重經濟效益、輕資源保護的弊端[5]。

      4、公眾參與與社會支持。美國全國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只有115萬人, 旅游旺季時招聘1萬人,參加服務的志愿者達8萬多人。國家公園的大量接待服務和環保工作由志愿者協助完成。國家公園的經費相當一部分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

      美國國家公園系統內外都有大量的科學家,對國家公園的設立、規劃、保護、利用和管理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他們圍繞著“為什么設立、設立范圍”或“保護目標、范圍、方法和措施”,行了大量的研究論證,為國家公園各層級決策者提供了充分的科學依據。來自政府和非政府的各類研究基金, 都能有效地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和恢復、外來物質入侵、病蟲害防治方法、火災控制方法、資源利用方式、保護監測方法以及歷史文化資源等方面的研究,使各項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二)前蘇聯自然與文化資源管理體制

      一切自然與文化資源均歸國家所有,完全由政府管理、政府接待、政府保護, 其管理經費與員工開支全部由國家包攬。這一模式排斥任何形式的市場經營。這是高度集權的行政指令式計劃經濟模式在遺產管理中的表現。實施政事合一,事企合一,表現在各資源行政部門即是資源的所有者、監護者,又是資源的管理者和經營者,這些部門既有資源保護的職能,又有服務接待和社區管理的職責。自然與文化資源保護和管理的經費與員工開支由國家包攬,由于財政撥款有限,所以資源的保護和管理資金嚴重不足,這不利于自然和文化資源的可持續保護和開發利用。自1999年起,俄羅斯對旅游業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普京就任后對政府機構進行大規模重組。機構改革后,俄政府成立了規模龐大的經濟發展與貿易部,新建的旅游局成為該部的眾多部門之一。此舉表明,政府已經不再將旅游當做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事業,而是開始將旅游業看做一個重要的經濟部門[6]。

      三、我國旅游資源管理體制

      按照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旅游資源按照不同屬性,分別由住建部、文物局、林業局、環保局、國土資源局、旅游局等國務院主管部管理,并且按其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地域范圍等劃分為國家級、省級、縣級,分別由各級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同時為了加強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國家采取立法,設立了相應的行政管理機構,如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或管理局)、文物管理委員會(或文管所)等,他們作為國家資源所有者代表,統一實施管理權。

      (一)建設部門的三級管理體制

      國務院公布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規定,我國風景名勝區劃分為三個等級,即縣級、省級、國家級,并相應實行三級管理,由各級人民政府的建設管理部門行使管理職權[7]。1982年,中國首次設立風景名勝區,30年間先后審定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截止2012年10月,全國已設立風景名勝區962處,總面積約19.7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06%。風景名勝區已經成為我國自然與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體系和全國主體功能區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風景名勝區已有32個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8]。

      三級風景名勝區行政管理的職權劃分分別為: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主管全國風景名勝區,地方各級城鄉建設部門主管本地區的風景名勝區工作。

      (二)旅游部門五級管理體制

      根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中的規定,旅游區劃分為五級,以A字表示,從低到高一次為A、AA、AAA、AAAA、AAAAA級。等級劃分的評價內容包括旅游交通、游覽、旅游安全、衛生、郵電服務、旅游購物、經營管理、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旅游資源吸引力、市場吸引力、接待游客規模、游客評價十二個方面[1]。

      中美旅游資源管理體制的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中美旅游資源管理體制比較

      中國 美國

      名稱 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水利景區 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歷史紀念地

      所有權 單一國家所有制 大多為國有制,部分自然保護地和歷史紀念地屬自治團體、企業或個人所有

      管理部門 由中央、省、市、縣政府文化、文物、建設、林業、環保和國土資源部門管理,他們作為國家資源所有者代表,統一實施管理權 聯邦政府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總局――7個地區管理局――國家公園

      規劃體系 各部門、各學科規劃單位和教學研究單位分別編制規劃,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旅游區分別制定規劃設計規范,由各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由聯邦政府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總局下屬丹佛規劃中心統一編制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和單體規劃

      經費來源 管理人員基本工資和部分保護經費由國家財政撥款,職工福利和部分保護經費自籌 管理人員薪金全部由國家財政撥款,保護經費基本上由國家財政撥款, 有相當多的社會支助(企業和個人捐贈),少量收取門票補充環保和宣傳經費

      經營機制 由行政主管部門下屬的管理機構直接經營接待、食宿、購物、娛樂等服務項目,政事合一、事企合一 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不經營食宿購娛等商業性業務,由政府特許商業處管理食宿購娛等商業服務民營企業

      資料來源:《旅游資源學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

      四、我國旅游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混淆

      “三權”混淆是造成我國國有旅游資源資產流失的根本原因。實際經濟活動中,由于管理體制使然,資源的產權是虛化模糊的。風景名勝區資源管理體制異?;靵y,直接導致了風景區旅游資源的所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不分,彼此責權利不明。三權混淆,以行政權、經營權管理代替所有權管理,國家所有權受到條塊的多元分割,管理部門被授權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此問題帶來的結果是誰都可以行使所有權,特別是到了市縣一級政府,實際的情況是風景資源的土地使用權可以隨便出讓。國家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在經濟上得不到體現,其收益轉化為一些地方、部門、集體或個人的利益,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在這些開發中,有關部門和一些地方政府的職責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他們已經從公共資產的代表者、管理者、監督者,變成了投資者。也就是說,不僅其行為是企業行為,而且其本身也已經成了企業。這種政企不分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9]。

      (二)產權流轉性低,資金短缺,自收自支,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

      文化、自然遺產和風景資源歷來被認為是公益物品或公共財產資源,應由國家直接管理,而不應參與市場流通。但現實是,由于國力所限國家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資源的維護和保護,所以各景區必須自己籌集保護資金。據統計,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主管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建設部每年可支配的用于景區管理工作的經費是1000萬元,平均每個景區8.4萬元,但那些較大的景區,如黃山、廬山等僅職工工資一項每年就需要1000萬元以上。在如此緊張的財政約束下,各景區早已涉足風景名勝資源的市場經營。風景、文物等屬于國有資產,其所有權當然不能進入市場流通,但作為特殊形態的經營性資產,將其經營權納入市場經濟軌道,發揮市場配置效率,從而讓其保值、增值應該是合理的。

      (三)多重管理,資源權益歸屬混亂,缺乏統一的管理目標,管理效率低下

      我國現行資源管理體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重委托。旅游資源的多重管理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由于旅游資源涉及到不同類型的資源范疇,作為某類旅游資源聚集區的風景名勝區、旅游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分別受到建設、旅游、地質、林業、環保、文物、宗教等主管行政部門的控制,即所謂條條管理。另一方面,旅游資源還要受到地方行政部門的控制,即“塊塊管理”。這兩類機構的管理目標往往不一致,每個管理機構只能在自己的職能范圍內行事,勢必導致管理過程的不協調或管理機構的不合作[10]。

      五、對我國旅游資源管理與保護體制創新和改革探索

      (一)實行管理權與經營權分離,改革現行旅游資源管理體制

      基于我國旅游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應該對現行的旅游資源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和創新,明晰旅游資源產權歸屬,其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國家對旅游資源所有權在經濟上得到實現。對旅游資源的培育、保護和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使旅游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實現[10]。為防止條塊分割等現象的出現,要在中央與地方兩個層面組建新的風景名勝資源管理委員會,在管委會下面再成立各級分支機構,逐級分清責任,落實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責任。只有在解決了各方利益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國家所有權,實現風景區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風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7]。

      第7篇

      旅游資源本身是完整的,游客對旅游資源的把握也是整體的;同時從主要屬性看,旅游資源自身是自然或者人文的,而不是行政區劃或部門職能的。但是在現實中,旅游資源管理的部門分割、區域分割卻很突出,這導致旅游資源的整體保護和利用難以實現,進而影響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地方把目光投向了旅游資源一體化。所謂“一體化”指的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互不相同、互不協調的事項,采取適當的方式、方法,有機地融合為一個整體,形成協同效力,從而實現預定目標的措施?!眳⒄者@一定義,“旅游資源一體化”則是在尊重游客對旅游資源整體感知和遵循旅游業自身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結合各地實際,采取相應的方法來打破部門或區域的分割管理,統籌協調各方面力量,實現旅游資源的整體管理和開發,從而全面提高旅游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的一種措施。目前,對旅游資源一體化的認識主要局限在整合旅游資源部門與旅游部門,成立相應機構這一種方式上。從各地的實踐看,一些新的旅游資源一體化方式正在出現。大體而言,主要有三種:

      一是職能一體化。這是目前各地推進旅游資源一體化的主要方式,也是被旅游業界所熟知的方式。由行政職能分割造成的旅游資源低效利用,是當前旅游業發展中比較突出的現象。比如在一個旅游景區內,旅游資源可能分屬建設、林業、水利、宗教、文物等部門,旅游部門作為行業管理部門很難協調各方利益,“各自為戰”的結果不利于旅游資源的有效保護,同時也必然會削弱當地旅游業的整體競爭力。因此,通過整合部門職能的方式來實現旅游資源的一體化,可以使部門之間的外部矛盾在機構內部得到協調和化解。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省就在以職能一體化促進旅游資源一體化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1997年,市天臺縣依托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成立了天臺山風景旅游區管委會,由一名縣委副書記擔任管委會主任,縣風景旅游局局長兼任常務副主任。1998年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縣(市)一級根據風景與旅游一體、產品與市場結合、開發與保護統一的原則,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建立有利于旅游發展的、統一的管理機構”。按照這一要求,多數縣(市)都已經成立了風景旅游局或者文化旅游局。除之外,全國還有許多縣(市)采取類似做法推進旅游資源一體化,比如江蘇無錫的江陰市園林旅游局,山東濟寧的曲阜文物旅游局,的市林業和風景旅游局??傮w來看,這一種旅游資源一體化方式多集中在縣一級;由于部門職能整合難度較大,這一做法在市一級并不普遍。目前有所突破的是,2009年南京市把園林局的景點管理職能并入旅游局,成立新的旅游園林局。2011年舟山提出建立風景資源與旅游管理一體化體制,嘗試在市一級通過管理權限的整合和集中推動旅游資源一體化。需要指出的是,職能一體化的做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旅游部門以旅游資源一體化為由擴張“地盤”,侵蝕其他資源管理部門的權力,而應該看作符合當地旅游業發展需求的一種制度創新。比如,邛崍市新成立林業和旅游管理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通過機構調整,將邛崍豐富的林業資源利用起來,加快旅游業的發展,而新機構的局長也是由原來的林業局局長擔任。預計未來隨著旅游資源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和區縣一級機構改革的深入,這種將主要旅游資源部門與旅游部門合并的方式將會在更多地方推行。

      二是區域一體化。這是通過調整行政權限或區劃,將旅游資源富集地區單獨劃出來進行管理和開發,從而實現旅游資源一體化的做法。與“職能一體化”主要涉及與旅游相關部門職能的整合不同,區域一體化則是以更廣泛和更深入的方式來打破旅游資源的區域分割和部門分割。比如武當山,過去由于體制不順,極大地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當山設立了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經濟特區,賦予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獨立的縣一級政府職能,并通過封閉管理,全面負責武當山風景區的保護、管理、開發、利用、規劃和建設。通過提升武當山特區的行政權限和采取相關配置措施,武當山旅游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較之武當山,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的做法則更具典型性。為更好利用秦皇島高品質的沙灘、大漠,瀉湖、沿海林帶等濱海旅游資源,河北省將秦皇島下屬的昌黎、撫寧兩縣沿海425.81平方公里的區域單獨劃出,成立了北戴河新區。秦皇島市希望通過圍繞旅游資源調整行政區劃的方式,對優質旅游資源進行集中開發,實現旅游業的集聚發展,進而打造以人文和生態為核心的中國北方休閑、旅游、文化新區和國際知名濱海休閑旅游度假勝地。此外,采取類似做法的還有天津濱海旅游區。這一區域面積100平方公里,是天津濱海新區九個功能區中唯一以旅游為主導功能的綜合性城區。作為一個新設立的區域,濱海旅游區也是天津深度挖掘其濱海旅游資源,促進濱海旅游資源整體利用的一種積極嘗試。值得注意的是,區域一體化方式雖然以旅游業為特定區域的主導產業,但是在區域內并不排斥其他產業的發展。同時,區域一體化不僅是旅游資源的一體化;作為獨立的行政區域,還必然會涉及到產業發展之外的社會管理等方面的職能。對于旅游資源富集地區而言,區域一體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旅游資源一體化,也有利于形成旅游產業聚集區,但是行政區劃的調整是非常慎重之事,比在市一級或者縣一級調整幾個部門難度要大得多。按照《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哪怕鄉鎮一級的設立、撤銷、更名和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都需要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批??傮w來看,對旅游業發展需求迫切,旅游資源豐富但旅游資源分割又很嚴重的區域而言,區域一體化的方式值得嘗試;但由于這種方式牽涉面太寬,并不適宜作為旅游資源一體化的主要方式在全國大范圍推行。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