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環境衛生健康教育范文

      時間:2023-09-27 09:30:21

      序論:在您撰寫環境衛生健康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環境衛生健康教育

      第1篇

      課程名稱

      環境衛生

      授課對象

      預防醫學專業1301班

      教材版本

      《環境衛生學》(第8版),楊克敵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年

      授課章節

      第二章 環境與健康的關系

      授課時數

      4學時

      教學目標

      掌握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生態學基礎;

      熟悉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主要類型、作用特征及作用機理;

      了解環境與健康關系的研究方法的辯證統一關系

      教學內容

      1、 人類的環境(20min)

      2、 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15min)

      3、 環境改變與機體反應的基本特征(15min)

      4、 自然環境與健康(20min)

      5、 環境污染與健康(30min)

      6、 環境與健康標準體系(20min)

      7、 環境與健康關系的研究方法(20min)

      8、 健康危險度評價(20min)

      教學重點

      人與環境辯證統一關系、環境污染對健康的不同影響。

      教學難點

      環境改變與機體反應的基本特征、環境與健康標準體系

      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學生自學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課后作業

      1、 如何理解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

      2、 環境污染對人群健康有哪些影響?

      參考資料

      《環境衛生學》 楊克敵 第六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

      《環境健康學》 郭新彪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6

      網絡素材與文獻

      課后分析

      第2篇

      【關鍵詞】健康教育路徑;聲帶息肉;圍手術期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786-01

      聲帶息肉手術患者由于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要承受重大變化,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順利度過圍手術期,減輕手術創傷帶來的痛苦,早日康復,是最需要臨床上解決的問題之一。為了進一步探索健康教育路徑在聲帶息肉手術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筆者對本院2010年7月~2010年12月例聲帶息肉切除手術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8年7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實施聲帶息肉切除手術的86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48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7歲;文化程度小學10例,中學20例,大專38例,本科28例。隨機分實驗組(46例)和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息肉性質、術式、麻醉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別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將2010年7月~12月在本院本科接受手術治療的86例聲帶息肉患者,隨機取46例作為實驗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健康教育,其余40例作為對照組,采取傳統方法進行健康教育。

      1.2.2 制定健康教育路徑表

      根據患者入院后、術前、術中、術后不同階段的健康教育需求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內容,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見附表1。

      說明:表單中未涵蓋的內容,可在日常護理病情記錄中體現。

      1.2.3健康教育方法

      2組均與整體護理為基礎,對照組采用傳統健康教育方法;實驗組按照健康教育路徑表進行,即患者入院后,由接診護士將路徑表掛于患者床頭,各班的護士按照健康教育路徑表對患者進行系統、連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并根據患者的接受能力,反復進行評估、教育、評價、實施后簽名。護士長或護理組長(由主管護師或副主任護師擔任)每日檢查后予以評價并簽名確認,以確保教育效果。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1.3.1 健康教育效果評價

      自制問卷調查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情況。包括對術前、術后的飲食要求,聲帶息肉相關知識,術中配合及注意事項,術后咳嗽、排痰方法,減輕傷口疼痛的方法,手術的與活動要求等10個方面內容的掌握程度,每項內容分知道(3分)、部分知道(2分)、不知道(1分)3種答案,總分30分。術后第三天由專人指導患者填寫,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對健康知識掌握越好。

      1.3.2 觀察兩組術后患者不良反應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

      1.3.3 患者滿意度評價

      滿意度是滿意和基本滿意的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比?;颊叱鲈呵鞍l放滿意度調查表,統計患者滿意率,內容主要包括患者對護理人員儀表、語言、舉止、操作技能、工作態度、健康教育、心理護理方面的評價,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全部數據采用SPSS13.0數據統計軟件包分析。

      2 結果

      2.1 2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及并發癥比較(見表2)

      2.2 2組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滿意度比較(見表3)

      3 討論

      3.1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提高患者依從性、減輕患者心理負擔的治療作用。臨床護理路徑是依據每日標準護理計劃,為一類特殊患者所設定的住院護理模式,應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健康教育,實際上是制定健康教育的的時間表和計劃表,是護理人員依據路徑對患者進行的系統、動態而又有針對性的教育;使健康教育的實施程序化、規范化、避免漏項的發生。由于它有時間框架,護理人員按時間表分次進行健康教育,可以確保每次健康教育的內容不致過多,避免出現“填鴨”式將健康教育內容一次灌輸給患者的現象,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2]。

      3.2 大部分聲帶息肉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常伴有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應激,有的甚至出現喉痙攣、術后頭頸疼痛、頭暈、惡心、嘔吐、切口出血等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直接影響其手術安全性及術后的順利康復,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還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和增加著手術費用。有計劃、連續性的健康教育是患者掌握與疾病及手術治療相關的健康知識,更好的配合手術治療和護理,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安全的接受手術治療,平穩度過手術期,減少術后對止痛藥的的需求,進而有效的減少圍手術期的不良反應和術后并發癥,表2結果證明了這一點。

      3.3 應用健康教育路徑對聲帶息肉手術患者進行護理,規范了護理人員的行為,減少了護理行為的隨意性,保證了患者在整個住院期間均受到護理人員的熱情服務及耐心、細心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在受到精心治療和護理的同時,還學到了疾病相關知識,提高了對疾病的認知度,有利于建立融洽的醫護關系;同時,表3結果顯示應用教育路徑提高了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

      4 小結

      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不僅提高了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和對疾病的認知度,而且明顯減少聲帶息肉手術的不良反應和術后并發癥,增強患者對疾病的心理應激能力?;颊咧鲃优浜献o理工作,使健康教育達到最佳效果。另外,臨床教育路徑鍛煉了年輕護士運用護理程序的能力,年輕護士能夠根據路徑上的時間框架和計劃安排,準確、規范地進行各項護理服務,鍛煉其自覺運用護理程序能力,提高了工作的主動性;同時有計劃的進行健康教育,保證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有效性,護理人員整體素質得以提高,進一步提高了醫院服務的品牌。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心理健康 和諧校園

      在高等教育高度重視自身發展的時代,繁榮校園文化,構建和諧校園是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了近半比重的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大量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大眾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高職院校和諧校園的創建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都有著特殊的意義。但是近年來,受來自社會、家庭及學校自身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上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校園文化也發生了改變。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文化和課余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校園文化,因為學生行為和心理的變化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因素。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構建和諧校園的關系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構建和諧大學校園的重要因素,以人為本的和諧校園氛圍也是學生心理和諧的體現。心理和諧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提出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對構建和諧校園的影響。

      大學校園的和諧涵蓋了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從根本上說,指校園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校園環境之間關系的和諧。只有當作為主體的人內心和諧,心理健康,才會有和諧校園的基礎。否則個人心理的不健康就會阻礙個體的正常發展,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和個人與外部環境的沖突,從而對構建和諧校園產生消極作用和影響。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條件,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

      (二)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

      和諧的校園環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平臺,是培養和建設社會人才的前提。在穩定和諧的校園環境中,教師才能樂于施教,發展創新;學生才能安心求學,快樂成長。因此,要把和諧校園的發展納入到大學發展的主要任務上,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把學生置于學校各項工作發展的中心位置,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開發學生的潛能,最終實現學生與學校的共同發展。

      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及原因

      廣大的高職院校有著歷來不受重視的歷史原因,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學校升級而來的,校園文化建設相對滯后,所以在構建和諧校園方面就需要作更多的努力,因此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就變得更為迫切,關系到高職院校的整體發展。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落差感導致的心理沖突。

      首先,與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學生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自卑感比較強烈,尤其是作為在高考中失利,沒有發揮正常水平而步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看到原來的同學都上了理想中的大學,難以平衡自己的心態,強烈的落差感導致心理失衡。其次,學生家長對學生恨鐵不成鋼的期望,容易給學生造成強大的壓力。尤其是家長對于子女就讀高職院校所表現出來的自卑感放射到學生身上,會更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最后,近年來就業形勢嚴峻,用人單位對于畢業生的要求一高再高,導致了高職學生對于自身價值的錯誤判斷,強烈的落差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學習問題導致的焦慮心理。

      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群體最大的區別,在于對待學習的態度和學習方法的掌握。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習更注重實用性、自主性和靈活性,需要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具有實踐動手的能力,這對于文化基礎比較薄弱的高職生而言是一種挑戰。很多學生因為學習方法欠佳,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訴求,但是仍然無法取得良好的成績和有效的突破,于是出現緊張、焦慮的心理。

      (三)人際關系問題導致的困惑心理。

      在筆者進行學生訪談的記錄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反映出在人際交往方面有迫切需要幫助和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宿舍同學關系的處理,同學之間的交往,與陌生人的溝通及情感問題的處理等方面。處于青春發育成熟期的高職學生,一般自尊心和好勝心都比較強,對人際關系的變化和需求都比較敏感,但是由于高職學生的身份及他們在文化知識方面的弱勢,往往因為缺乏自信,而在交往過程中小心謹慎,畏縮膽怯,甚至產生嚴重的壓抑心理。

      (四)自我認知問題導致的消極心理。

      雖然說高職學生的心理已漸趨成熟,開始自主地思考人生,反省自己。但是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和人情世故,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總是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于是產生了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的需求。但是受外部和自身各種因素的制約,發展受到挫折時就會對自我產生懷疑和否定,從而因為自我認知的不完善而產生消極心理,影響到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和成長發展。

      三、重視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面對高職學生目前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構建一個和諧溫暖的校園文化環境尤為重要。在和諧的校園文化中,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就要從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和表達能力入手,引起學生的心靈感悟,引發學生學習的渴望,供給學生發展的動力,構建學生成長的環境。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營造和諧積極的校園風尚。

      首先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課程,重視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咨詢工作。在校園中極力營造關心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良好氛圍,幫助學生以理性的態度對待心理問題,確立起安全心理的自我成長目標。同時,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各種條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向學生提供人際交往及與人溝通的機會,促進學生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筆者所在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逐漸被重視,本科生中已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但是在高職學生中,受學生人數較多、師資力量有限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在積極準備中。

      (二)強化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做好教育和咨詢工作。

      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求學校要有一支以心理教育專職教師為主,素質較高、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工作隊伍,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高效運行。因此,學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培訓,制訂長遠可行的培訓計劃,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培訓質量。通過學習和培訓不斷提高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重視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使他們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能幫助解決學生常見的普通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和普及程度。

      (三)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測評,跟進后期輔導咨詢工作。

      針對學生有心理問題卻沒有重視,甚至因為羞怯不愿求助一味壓抑的情況,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在學生中開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測評工作,妥善運用心理健康評定量表,針對新生入學、畢業生入職等特殊情況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普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健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對于測評出來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要進行重點關注,及早發現、及時干預并有效控制。筆者所在的學校對于所有入學新生都有心理普測,針對排查出的結果,確定重點關注人群,制定輔導方案,對于后期工作的開展很有幫助。

      (四)借助校園文化建設,分享健康教育理念。

      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風會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學風會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良好的校園文化活動會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所以學校應該關注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以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吸引廣大學生的參與,同時利用校園媒體、主題班會、咨詢接待等方式方法,鼓勵學生回顧總結自己的感受,分享學生的情感意識,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樂觀勇氣,把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引入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五)增強學生活動的集體意識,鼓勵學生社團積極活動。

      人是社會屬性的,所以需要來自群體的支持,群體的支持會使人產生歸屬感和責任感,有更強的心理承受力。學生有校園的群體環境,因此學校要形成良好的群體屬性,在班級、專業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引導組建不同的學生社團,讓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格的學生彼此認識,親密接觸,不僅可以滿足學生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后有陌生且親近的朋友可以傾訴。良好的團體互動氛圍,能使學生在健康、活潑的環境中得到思想的提高,意志的磨煉及心理的調適,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蓓穎.談教育管理視閾下和諧校園的構建[J].教育探索,2012(11).

      第4篇

      一、開放式的學習環境應運而生

      所謂開放的學習環境,就是包括豐富的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在內的有利于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和個性發展的學習空間。而這種學習環境對傳統學習環境提出了挑戰。傳統的學習環境在當前的信息與學習時代日益暴露出更多的弱點,諸如學習目標死板固定、教與學方法單一、學習缺乏自主性和靈活性。隨著學習者對自身認識的加深和對自身需求的提高,迫切要求改革這種狀態。開放式學習環境的創設因而顯得尤為迫切。

      綜述相關資料,創建開放的學習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如下圖:

      二、應用“微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放式學習環境建設的六要素

      下面,分別從開放式學習環境的六要素來闡述利用“微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1. 學習場所:不局限于學校的教室或心理咨詢室,把學生的學習場地擴展到“微信群”或者一對一的遠程輔導中。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需要,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心靈雞湯、心理舒緩技巧的推送,采取“不求你發言,只求你點贊”的策略,即讓群成員都需查閱推送的內容,但并不強迫他們發表見解,有意愿的群成員可以自由地發言,達到圍觀學習的目的,同時也發揮了“微信”的教育作用。

      2. 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的豐與貧,直接影響到教育的效果。但往往每個學校只有1―2名心理健康教師。為了打破這種局限,我們可以利用微信組建心理教師群,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團隊,讓校內外、區內外、市內外的心理教師、心理專家成為高中生心理教育的顧問,為學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出謀獻策。同時也組建同質微信群,即幫有同樣心理困擾的學生組成微信群,讓他們在同質群中,發表自己的感受,發揮“同病相憐”的撫慰作用。當然在同質群中,一定要有部分心態積極的學生群體和心理教師群體,這樣做的目的是不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還利用了同伴效應,擴大心理教育的效果。

      3. 教學方式: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轉化為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學習者興趣和需求出發,在微信功能的支持下,按需定制個性化的學習主題,將學生獲取知識的學習欲望轉化為主動汲取的學習行為。讓他們自發的組織“學習圈”即微信朋友圈,隨時隨地的展開交流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使得漠視人這一學習主題的“異化學習”,回歸為學習者可以感受到自由與創造的“快樂學習”;使傳統的以“教”為主的“課堂”,發展為以“交流”為主的網絡在線“學堂”,使學習者、教學者和學習環境各要素在以人為本的原則下相互適應,呈現出開放自由、和諧共生的狀態。

      4. 評價方式:傳統教學的評價方式,是水平測試。實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方式可以大膽的改革,這除了源于本學科的性質不同于其他考試科目外,還包括“微信”本身的功能為教學評價提供了開放的場所。因此,應用“微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可以更加開放,除了在線完成反饋問卷外,還可以采用“微信群”中所有成員互評,外加發表心情說說等方式進行學習評價,將單一評價向多元評價發展,以多主體參與評價、發展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多角度詮釋評價的結果。

      第5篇

      [關鍵詞] 非酒精性脂肪肝;健康教育;遵醫行為;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2-010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Methods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4,selected 100 case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our hospital,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symptomatic care, intervention group focused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s,includ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dietary intervention,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 efficacy and compliance of Medical rat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were compar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efficacy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the group(96.0% vs 76.0%, P

      [Key word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Health education; Compliance behavior; Quality of life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表現為排除酒精性(或無過量飲酒史)和其他已明確原發和繼發的疾病診斷對肝臟損傷因素所造成肝細胞脂肪貯積為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結構的變化,其發病率逐年升高,且日趨低齡化。健康教育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使患者能夠對疾病正確認識及應對,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遵醫行為及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疾病的康復[2]。因此,合理制定健康教育計劃,有效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對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疾病知曉率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入我院治療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00例,符合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3],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肝功能異常者,以及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藥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60歲。全部入選病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對癥護理,干預組著重實施健康教育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 心理干預 向患者講解脂肪肝的危害性,對緊張、焦慮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及時給患者介紹疾病發病的原因、轉歸及預后,消除抑郁、焦慮的心理,提高戰勝脂肪肝的信心,以配合治療。

      1.2.2 飲食干預 注意控制熱量的攝入,使飲食在原來食入量基礎上每日減少攝入熱能500~1 000千卡。對于食入量較大患者采取分階段進行的方法并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減到合適的量。 指導患肥胖癥的患者攝入低脂肪的膳食,避免食入含脂肪多的食品如肥肉、奶油、煎炸食品等。注意飲食定量,不暴飲暴食,合理分配3大產熱營養素(蛋白質15%~20%,脂肪

      1.2.3 運動行為干預 制定適合的運動方案,如慢跑、中速快步行走、騎自行車、上下樓梯、爬山、打球、跳舞、游泳等,每周3次或隔日1次,每次持續30~60 min,運動量以心率控制在年齡加運動時心率不超過170次/min,活動后疲勞感在19~20 min漸消失。同時運動要循序漸進,因人而異。

      1.3 療效評價[5]

      顯效: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ALT、AST、GGT、TG等指標恢復正常,B超檢查提示肝內回聲減弱程度明顯,肝后部衰減程度明顯減輕,肝內的血管清晰分布,脂肪肝癥狀表現消失。CT檢查肝臟密度表現正常,實際數值與脾臟比較相對較高。有效:癥狀有所好轉,ALT、AST、GGT、TG等指標部分或全部正常,B超檢查提示脂肪肝癥狀表現有所恢復,CT檢查肝臟密度有所增高,實際數值與脾臟比較仍然相對較低。無效:臨床癥狀表現無好轉,ALT、AST、GGT、TG等指標部分恢復,B超檢查提示脂肪肝程度無變化,CT檢查肝臟密度與脾臟比較差距仍然較大。

      1.4觀察指標

      1.4.1 遵醫行為評價 自行設計遵醫行為調查表,采取電話隨訪或上門隨訪的形式,包括是否按醫囑用藥,是否注意休息、是否戒除煙酒、是否保持情緒樂觀、是否定期復診,分別計算每項的遵醫率[6]。

      1.4.2生活質量評分 使用SF-36簡明健康調查問卷評定,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8個方面,每一項0~100分。得分較高,生活質量越好[7],分別于出院后1個月進行評定。

      1.5 統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P

      2 結果

      2.1兩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治療后的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后,干預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總有效率達96.0%,對照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總有效率僅76.0%,干預組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96.0% vs 76.0%,χ2=6.537,P

      2.2 兩組患者遵醫率比較

      見表3。干預組患者在堅持按照醫囑用藥、合理飲食、注意休息、戒除煙酒、保持樂觀情緒、定期復診方面的遵醫率分別達88.0%、100.0%、94.0%、92.0%、88.0%、82.0%,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

      見表4。出院后1個月,干預組患者生活質量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NAFLD已經成為全世界范圍內一種主要的健康負擔,西方發達國家成人NAFLD患病率一般在17%~33%[8]。在我國,NAFLD是一種發病率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慢性肝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若不引起足夠重視,會增加其危險性,其中10%患者在10年后發展為肝硬化[9]。因此,人們應該了解脂肪肝的相關知識,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向肝硬化方向發展,使人們有更好的體力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可以節約醫療成本,減輕社會及家庭的負擔。

      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也是一種治療方法。通過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建立有序、有利、持續的運動鍛煉習慣,調整不良的運動方式,尤其是運動干預的個體化可以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運動依從性,提升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態度及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通過實施心理干預、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等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干預組NAFLD患者治療后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96.0% vs 76.0%,P

      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原因是脂質代謝紊亂導致肝臟內甘油三酯沉積、肝細胞脂肪變性。通過對患者實施飲食與運動行為的健康教育干預,可以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謝,并使肥胖患者的體重減輕。而糖脂代謝的改善與體重的減輕可以降低胰島素的抵抗,提高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肌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13,14]。

      王鳳卿等[15]對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體檢中心接受體檢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確診患者實施為期4個月的運動行為與飲食干預,干預前患者的飲食控制合格與運動達標率分別為7.50%和10.83%,干預后分別升高到92.50%和90.00%(P

      另外,本研究表4對干預組和對對照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證實,干預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活質量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總之,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教育在疾病早期預防和人們健康水平中發揮越來越突出作用,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探討健康教育干預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證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對癥治療的同時實施系統的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可以提高療效,促進患者的遵醫行為,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卜秀梅,寇曉燕. 非藥物干預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07,21(1):41-42.

      [2] 翟木緒,李艷玲. 山東省日照市企事業單位職工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危險因素的流行病學調查[J]. 中國基層醫藥,2010,17(15):2077-2079.

      [3] 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病學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3):161-163.

      [4] 亓冬梅,玄艷華,沈耀練,等. 早期護理干預提高脂肪肝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J]. 泰山醫學院學報,2006,27(3):263-264.

      [5] 陳曦.脂肪肝與高脂血癥的關系[J]. 中國實用醫刊,2009,36(6):52-53.

      [6] 趙曉宇,劉可魂. 健康體檢人群脂肪肝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調查[J]. 護理研究,2007,21(10C):2743-2744.

      [7] 陳小華,何劍琴,黃群,等. 健康教育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2009,4(36):53-54.

      [8] 費國. 脂肪肝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及其干預措施[J]. 醫學信息,2009,22(11):2604-2607.

      [9] 王功梅. 電話回訪教育對脂肪肝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9):12-13.

      [10] 許美. 脂肪肝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分析及護理對策[J]. 護理雜志,2008,22(9):31-32.

      [11] 劉愛云. 綜合干預對脂肪肝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6):14-15.

      [12] 卜玉環,楊榮,范靜宜. 健康教育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健康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12, 18(13):17-18.

      [13] 王翠玉,鄭瑞丹,周瑩,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炎患者自我保健狀況調查分析[J]. 護理學報,2007,14(2):22-24.

      [14] 趙錫榮,程衛兵,夏濤. 高校教師脂肪肝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生活干預效果評估[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7):131-132.

      [15] 王鳳卿,賈宏,陳卓霞,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運動行為與飲食干預效果分析[J]. 中國健康教育,2009,25(2):106-107.

      [16] 林素蘭,宋江美,楊文英.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預效果分析[J]. 護理學報,2013,20(2B):77-78.

      第6篇

      【關鍵詞】 健康教育;圍絕經期綜合征;生活質量;影響。

      圍絕經期就是俗稱的更年期,是女性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內的女性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使得大多數女性出現不同程度的癥狀,即圍絕經期綜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癥狀表現為煩躁、心悸、潮熱、失眠、記憶力減退、焦慮、抑郁及身體疲勞、骨質疏松等身體及心理不適,由于多數圍絕經期女性缺乏相應的醫療保健知識,不能及時的預防和治療,給個人生活、工作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而多數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經過心理疏導及健康教育能達到緩解和治愈的目的,使之能較快適應和度過圍絕經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于2010年9月――2011年12月收治50例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對其中25例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效果不錯,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9月――2011年12月收治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50例,年齡42-56歲,平均年齡46.8歲,符合圍絕經期綜合征診斷標準[1],所有患者均無精神病史,無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年齡、健康狀況、癥狀等基本情況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用藥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采取講座、座談、個人指導、發放圍絕經期相關書籍、報刊等資料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圍絕經期保健知識的普及,以及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自我護理和保健。

      健康教育的內容有:①疾病基礎知識。圍絕經期是女性從生育期向老年期過渡所必須經歷的生理轉化期,這一時期內的女性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從而出現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伴有神經心理癥狀的一組癥候群,也就是圍絕經期綜合征,大部分女性可以通過自身的調順利的過渡到老年期,而一部分女性會出現一系列的癥狀,如煩躁、失眠、抑郁及身體疲憊等。向圍絕經期婦女講解絕經是一個生理過程以及絕經前后生理變化及心理反應,使得她們知道大多數的絕經出現的癥狀通過科學的護理和自我保健是可以安全度過的,從而減輕她們的壓力和焦慮。除了對圍絕經期婦女本人進行健康教育外,對其家屬的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視。通過對其家屬的健康教育,使之具備相關的知識,了解圍絕經期給女性帶來的不適,諒解其出現急躁、發怒、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避免發生沖突,并提供精神心理支持,幫助其度過圍絕經期[2]。②心理疏導。圍絕經期婦女承擔著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心理負擔較重,使得圍絕經期綜合征更加突出。因此,醫護人員要積極、熱情地與患者溝通,多與患者談心,疏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讓患者能夠樂觀的面對生活,幫助她們建立多種興趣和愛好,鼓勵她們參加社區公益娛樂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減輕精神方面的壓力。③生活習慣指導。生活習慣對于圍絕經期婦女的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如睡眠不規律、吸煙、酗酒、久站久坐、過度勞累等等容易加重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表現。所以,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學會善待自己,提高治療效果。④合理飲食。圍絕經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使得新陳代謝發生較大變化,此時期易發骨質疏松、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而合理均衡的飲食對于這些疾病的預防有重要的影響。醫護人員應該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鼓勵患者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攝入足量的蛋白質,降低脂肪的攝入,少食動物內臟,保持正常體重。

      觀察組患者癥狀開始緩解時間為12.3d,癥狀明顯減輕時間為33.6d,均少于對照組16.8d和52.2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治療后6個月、12個月回訪,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72%、80%高于對照組44%、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體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詳盡的健康宣教及精細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克服患者的緊張情緒,促進疾病康復[3]。圍絕經期女性因為卵巢功能衰退,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使其出現一系列的癥狀,及圍絕經期綜合征。健康教育是為了圍絕經期女性的身體及心理健康,提高其對圍絕經期知識的認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生活方式,學會自我調節,糾正不良心理,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并能學會自我監測,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從而能平穩過渡到老年期,提高生活質量。本組研究顯示,觀察組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健康教育干預,患者康復效果顯著,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

      參考文獻

      [1] 葉雪清,葛杏林.更年期綜合征[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第7篇

      [關鍵詞] 糖尿??;健康教育;精神衛生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7(b)-0117-02

      Research on health education demand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diabetic patients

      HUANG Yinghuai LU Jianxin SHA Pingying

      Henggang People's Hospital of Longgang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education demand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diabetic patients. Methods 110 cases of diabetic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0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Another 10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tudy group, self-designed health education demand questionnaires and SCL-90 were used to evaluate health education demand condition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diabetic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SCL-90 was also used. Results In the study group 90.0% of diabetic patients obtained knowledge of diabetes mellitus from books and broadcast. 48.2% of diabetic patients considered community nurses could offer health education of diabetes. When they had diabetic health problems, 85.5% of patients admitted they would consult with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90.9% of patients needed regular community nurses serve them. Mental health statu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cores of symptoms factors such as compul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omatization, anxiety, hostility, stubbornness, depression and terror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demand of diabetic patients is high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status is poor. Continuity and integrity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are significant for diabetic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communities.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