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物學科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09-22 15:32:13

      序論:在您撰寫生物學科的特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生物學科的特點

      第1篇

      關鍵詞: 生物課堂教學 生物科學素質 探究性學習 課外實驗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闡明了生物課程的價值取向,生物教育的特點和學習方式,為生物課程指明了方向。

      一、促進教師角色轉變,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隨著教材功能的改變,教師的角色也隨之改變,由原來單一的知識授業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參與者、協作者、引路人的角色轉化,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具體地說,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學習服務,營造容易被學生接納的課堂環境,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學生一起尋找答案,并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二、突破STS(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質。

      新課程充分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思想,就是說初中生物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聯系生產和生活的實際,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學知識的價值,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一點在新教材的“實際用和開眼界”欄目中重點體現。新教材的每一節都有“大家談”欄目,給學生留下了討論和思考的空間。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布置一些內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能力的探究性作業。例如,學完水產動物后引出“鯨、鱷魚、海豚、大鯢、海龜、海豹等動物也生活在水中,為什么它們不屬于魚類呢?”等探究性作業,學生對這類作業很感興趣,就會主動思考,認真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新版(冀教版)教材安排了“試試看”欄目,這部分安排了學生的課外小實驗、課外小制作等內容,旨在指導學生通過此類作業,促使動手動腦,培養動手能力,提高科學素養。又如在學習“探究魚鰭的作用”時,可安排學生用塑料片和氣球制作模擬模型來觀察;在學習“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和控制”時,可安排學生制作酸奶;在學習“維護生態平衡,建立自然保護區”時,可安排學生安放人工鳥巢等課外活動。這些作業既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能提高實驗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適時把STS思想滲透到現行的生物課程中去,如通過“生物的遺傳變異”向學生介紹人體基因組計劃,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及對社會的效益。對于一些知識性內容的教學,先讓學生掌握科學的知識原理,再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講“光合作用”時讓學生分析大棚蔬菜用氣肥增產的原理。此外,還可以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開展STS教育,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樹立環保意識。

      三、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

      生物學科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值得我們去探究的內容很多,教師應該善于正確引導學生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當然,探究性學習活動并不是教學活動的全部,教師的自身教學素養,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的教學觀念統領教師的教學,改變過去定論式的教材呈現方式,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實現課程實施成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例如,在講“生態系統”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有的放矢地搜集相關資料。在課堂上,教師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讓學生在交流、辯論、研究中學習,學生身臨其境,經歷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和生命的教育。

      四、充分重視生物課外實驗,適度地納入到課堂教學計劃中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生物課外實驗是中學生物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物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和延伸,它在初中生物的整個實驗內容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多種原因,不少教師未能充分重視課外實驗的教學,因而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那么重視中學生物課外實驗的理由是什么呢?概括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一)課外實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二)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三)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四)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五)課外實驗有利于鞏固和深化課內的知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五、適時地把人文精神滲透到教學中去。

      當今的學生擁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學生都多得多的知識和信息,知識量之多,信息量之廣,知識代謝率之高,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他們的道德水平卻沒有隨之得到提高,社會責任感降低,個人的成就畸形發展,造成了酗酒、吸毒等惡習屢見不鮮,自殺、兇殺等現象層出不窮。究其根源不在于學生科學知識的缺乏,也不在于他們知識結構的缺陷,而在于人文精神的滑坡。

      第2篇

      在新世紀的曙光里,我們共同迎來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科學教育工作者,對其中的一些特點應當尤為關注。一是知識經濟初露端倪,國際間競爭日趨激烈,需要培養大批創新型的人才;而是社會的科學技術化,以及科學技術的社會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學素養;三十年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力度快,學習化社會的特征日趨明顯,須要著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面對時代的要求和挑戰,課程的理念和內容需要更新,教學和評價的方法需要改革。當然,教材也需要改革,在新理念與思維定式的碰撞中,教師們逐漸理解了新課程,體驗到新課程帶來學生日益高漲的學習熱情。新教材突破傳統的學科體系,突出了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注重科學的學科體系,注重科學方法教育,重視能力培養的梯度設計,突出了生物學重要地位及所帶來的新進展。根據這些特點,學科教學要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靈活調整,探討學科教學方法,體現新教材所反映的教育發展趨勢。

      根據新教材突破傳統的科學體系,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特點,學科教學應培養學生尊重知識,使用知識的能力。

      新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系。一方面,人和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人既是生物學的研究者,又是生物學的研究對象。人類的活動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學知識對人類意義重大。只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尊重知識的能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真學習生物知識。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物圈的最高主宰者,人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人類只有利用生物知識才能解決當今世界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如環境問題、糧食問題、疾病問題等。所以,21世紀被稱為“生物學的世紀”。因此要使現在學生熟悉如何使用生物學知識,并從現在,從身邊、從個人做起。

      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具體應怎樣做呢?首先,我們要結合身邊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學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重視生物學知識及其使用。其次,我們要結合中外生物學發展史激勵學生,是指認識到生物學科學研究大有作為。第三,我們要努力督促學生由知識向能力轉化,注重知識信息理解的質,體驗運用知識的樂趣,逐步提高使用知識的能力。最后,引導學生認識多個類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續和發展對生物圈有什么意義,進而認識生物和生物圈與人類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比如,每次實驗完后,教育學生妥善處理材料,注意清潔,樹立環保意識,活的生物材料應及時放回大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倡導珍愛生命。

      根據新教材安排關系,“多樣化的科學探究活動”的特點,學科教學應培養學生能達到老師確定目標的能力。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設計并實施好科學探究活動,是貫徹落實這一課程理念的關鍵所在。新教材安排了觀察與思考、實驗、調查、探究、資料分析、模擬制作、進一步探究、演示實驗、設計、技能訓練、課外時間等探究活動。這些探究活動的設計,給與學生學習理念的全面創新,以期順應時代要求,掀起一場學習的革命。

      那么,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做呢?第一,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刻領悟《生物課程標準》,認真鉆研教材,突出教學重、難點,力爭全面達到目標?!坝^察與思考”主要是讓學生觀察食物,聯系觀察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主要是學生會通過動手操作來增加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罢{查”旨在倡導走出課堂,到大自然或社會中去就某個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進行調查,培養實踐能力?!疤骄俊敝荚谧寣W生參與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等,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百Y料分析”主要是結合學生提供圖文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先說結論,后舉實力的寫法,讓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處理生物科學信息的能力?!斑M一步探究”和“課外實踐”,旨在鼓勵學生進行擴展性的探究和實踐,大多需要在課外完成,但是教師也應當提供機會讓同學間進行交流和討論。另外,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已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時,要盡力幫助學生尋求解決、分析問題的方法。

      雖然教師現在的角色是組織者,但也不是說對學生實驗過程的放手不管。初中生只是能力不是很強,獨立去完成實驗還有很大的難度,教師必須做適當的指導,對實驗困難小組采取“一帶二幫三放手”的指導方法?!耙粠А笔侵笇嶒灢牧喜恢翁幱械?,可以帶他們去找?!岸汀笔菍χ贫ㄓ媱澔蛑谱餮b置有困難的,可幫他們提供參考意見或分析原因,共同探討、完善等?!叭拧笔侵阜攀肿寣W生做實驗。

      根據新教材“注重科學方法教育,凸顯能力培養的梯度設計”的特點,學科教學應該培養學生使用知識,有秩序有系統進行工作的能力。

      一個人所學的知識有多有少,一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關鍵是一個人到底能運用自己的只是做多大的事,有多大的能力。雖然,一個人能力的發揮有其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終究離不開一個人運用科學的方法,有秩序有系統地進行研究工作。新教材按照學生能力發展水平需要,呈現能力培養的梯度設計。新教材意在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注意領悟、總結和應用這些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同時學習科學的方法,培養有秩序有系統地進行工作能力。

      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在教學中,一要提高學生認識到科學方法的重要性以及有秩序有系統地進行工作的重要性。二要加強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學習,確保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數量和質量。因為這些因素是我們教學目標之一和學生走向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儲備。三要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合作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四要注意有目的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這種訓練包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各個步驟,譬如:應達到什么目標,圍繞目標應該怎樣做,每一細節、每一步驟如何環環相扣,步步銜接,要準備哪一方面的知識,對技能有什么要求,采取什么樣的方法等等。

      根據新教材“注意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的特點,學科教學應培養能夠學生建立唯物主義思想和方法論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能力。

      新教材安排了設計中外科學家對于生物科學的研究步驟和研究成果以及進現代的最新生物學知識的利用成果,目的是讓學生迅速接受最新的生物學知識,同時認識到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利用的好,可以為人類服務,利用的不好,會對社會和人類造成危害。

      根據新教材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我們要教育學生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從而建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次,我們對生物學的成果的運用加深講解,使之知道了科學規律的認識是無止境的。第三,我們要幫助學生樹立“人定勝天”的思想,防止學生悲觀主義的產生,從而使之積極對待人類的進步,進而積極地度過一生。

      第3篇

      一、生物學科高考命題的特點

      高考生物學科命題充分體現考試大綱的要求,以考查學科主干知識為主,重視能力和素質考查。從歷年生物學高考的情況來看,高考命題以能力立意為主,試題的覆蓋面較廣,生物的新陳代謝、遺傳和變異兩章仍是考查的重點。

      要求學生能應用學過的知識和專業術語,正確闡述基本的生物學現象、概念、方法和原理;理解、分析生物學中以圖表、圖解等表達的內容和意義,并能用圖表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現象和實驗結果;理解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部分與整體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并能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生物個體、環境和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學問題;理解所學實驗的實驗內容,包括實驗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了解生命科學發展中的重大熱點問題及其對科學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意義。

      另外,生物科高考還適度體現“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學科理念。

      二、生物學科高考備考策略

      1.夯實“三基”,重視基(下轉第237頁)(上接第236頁)礎是生物學高考備考的根本策略?!叭笔侵富靖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只有基本概念清楚、基礎知識系統完整、基本技能扎實熟練,學生的各種能力才能形成和發展。

      2.培養能力,突出能力訓練的策略是高考備考的制勝策略。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生物學知識包括知識本身和發現知識的過程。知識發現過程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和訓練學生科學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

      3.指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培養和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緊密聯系實際,重視實驗分析和設計。目前高考非常重視實驗原理、實驗程序、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和實驗設計等的考查。

      4.優化課堂,追求課堂高效率的策略。課堂優化與否,課堂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高考備考的成敗。重視基礎的策略和培養能力,突出能力訓練策略都必須通過優化的課堂加以實施。

      第4篇

      一、高中生物的學習內容及學科特點

      要想學好生物,必須先要對生物學有個很好的認識,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高中生物學的學科性質極其特殊,不少同學說高中生物應該算是文科才對,大量的概念、定義、生物學現象都是需要記憶的,而對于學生來說所謂的“記憶”就是“背誦”。殊不知,生物的記憶很大程度上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要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進來,這個時候結合的知識基本上都是數學、物理、化學的知識。沒有活躍的思維,生物是學不好的。換句話說,那就是背下的東西要融會貫通,知道如何去處理,去綜合。所以準確的說高中生物是具有文科性質的理科綜合學科。

      二、生物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方法

      學法一抓好預習-聽課-復習三個基本環節

      1、做好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培養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首先,要對預習的章節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帶著問題走入課堂,就能有效增強課堂效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要帶著問題多方獲取相關知識信息,如走進圖書館,訪問互聯網站,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等,及時查閱收集、檢索處理生物信息。

      2、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上認真聽講。此時應注意的關鍵一點是,思路一定要跟著老師走。遇到難理解的問題,應立即做好標記,待老師完全講授完以后,再進行思考。平時學習一定要牢記這一點:抓住課堂,這是學好新課最重要的環節。聽課過程中還要注意記筆記的方法。生物學雖是理科課程,但中學階段所學知識需要識記、背誦的占有很大比例,所以記筆記在這門學科上就顯得更加重要,學生記筆記時,既要避免將筆記記為教師上課的流水賬,也要避免記成教師板書的翻版。教師強調的關鍵詞、分析的重難點要及時記下(或在書上劃下);教師在解析的題目中所歸納、補充的重要知識要及時記下。

      3、及時復習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等人發現,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在識記后的20分鐘,就差不多遺忘了40%左右;一天以后,遺忘就達到66%.如果過了很長時間,直到考試前才復習,就幾乎等于重新學習了。所以,新課之后一定要注意及時復習。

      (1)利用好課內外時間及時復習

      課堂上,教師總留有一些時間來及時回憶、復習、反饋新知識,學生不能認為聽懂了就忽視此環節,應按老師的要求積極地投入到這一時間段的復習中。作業前,必須將當天所學新知復習一遍(具體形式可為讀書、整理筆記等),再做作業,即先復習后做作業。若能養成做作業前先復習的良好習慣,不僅可以提高當天做作業的效率,還能在長期的學習中培養自主學習、分析問題、歸納知識體系等諸多能力。

      (2)知識周周清、月月清

      對于生物學習來說,在做到以上環節的基礎上,要在每周和每月選個恰當的時間來復習鞏固一周和一個月所學的知識,在這一階段復習的過程中,由于往往一個單元已經學完,此時的復習要注意知識樹、知識網絡的構建,復習要全面。

      學法二掌握規律,突破難點

      1.掌握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掌握這些規律將有助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學習線粒體就應該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①外有雙層膜,將其與周圍細胞分開,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區域內進行;②內膜向內折成嵴,擴大了面積,有利于基粒、酶在其上有規律地排布,使各步反應有條不紊地進行;③內膜圍成的腔內有基質、酶;④基粒、基質、內膜上的酶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應所需,因而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這樣較易理解并記住其結構與功能。

      學習生物同其他學科一樣,也要遵循認識規律和大腦活動規律。如人的認識都是由淺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積累,逐步深入的。因此學習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學習減數分裂過程,開始只要弄清兩次分裂起止,染色體行為、數目的主要變化,而不能在上新課時對染色體行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目、與遺傳三定律關系、與有絲分裂各期圖像區別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練習與復習中慢慢掌握。

      2.突破難點。有些知識比較復雜,或是過于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為易,設法突破難點。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復雜問題簡單化。生物知識中,有許多難點存在于生命運動的復雜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識一目了然。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染色體、紡錘體、核仁、核膜的變化,我們若將其總結為“前期兩現兩消,后期兩消兩現”,則其他過程就容易記住了。動物體內三大物質代謝過程復雜,可總結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轉化”。對一些復雜的問題,如遺傳學解題,可將其化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小題,依次解決。

      (2)抽象問題形象化。思維越離開具體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識,與現實聯系少,理解起來困難。這時,要盡量借助某種方式,使之與實際聯系起來,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間結構復雜,老師很難講清楚,但出示一個DNA模型,幾分鐘即可解決問題。因此,學習生物常常需借助圖形、表格、模型、標本、錄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

      學法三加強歸納總結和規范化練習,強力糾錯

      在生物新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學完一部分內容之后,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記憶。

      歸納總結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

      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高中生物的“遺傳的物質基礎”,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蛋白質性狀。

      抓聯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點線的縱橫關系,由線到面,擴展成知識網絡。

      抓特點就是抓重點、抓主流,進行歸納總結,不能大雜燴,胡子眉毛一把抓。應將次要的東西簡化甚至取消

      第5篇

      【關鍵詞】新課標教材 法制教育 主動探究式學習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139-01

      新課標教材的推廣給新世紀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正確的、符合時代特點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以下是筆者對生物學新課標教材幾個特點的分析。

      一 指導思想和內容,符合現代教育的特點和科學發展的時代特征

      新課標教材的指導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為重點,以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為突破口。它徹底改變了以前陳舊、落后、傳統的教育模式?,F代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發揮。

      新課標教材在內容上系統性較強,層次清楚,脈絡清晰等,更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第一單元:講述認識生命,突出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生物與人類有共同的家園,就是教育學生要愛護地球、保護環境、遵守法規等意識。第三單元:講述生物圈里的綠色植物,特別講述了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綠色生態工程等,加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法制意識等。第五單元:講述生物圈中的動物和微生物,強調了動物和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保護、與人類的關系等,從而更進一步教育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圈、遵守法律法規等意識。

      二 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1.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觀察血細胞”“飼養家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自己動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驗研究是生物科學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手段,生物實驗是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藥品、儀器設備等,按照指定的條件去進行生物實踐活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既動腦還要動手,通過觀察、分析,才能得出結論。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靈活、更牢固。

      3.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所安排的活動,如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等是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集體主義精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通過自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教材的內容看,它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自學能力:(1)自主閱讀教科書正文、課外讀物、小資料等。(2)自主進行活動探究、設計、操作、觀察、反饋調整和撰寫實驗報告。(3)獨立地思考并完成作業。(4)要求有一定的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能力。

      三 部分節下標題采用陳述句表述,凸顯重要概念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新教材運用了節下標題采用陳述句表述,通過形象化的描述,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具體、更直觀,使深奧枯燥的內容變得更有趣。如骨是由骨膜、骨質和骨髓構成的器官;基因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藍圖等。這些節下標題采用陳述句表述的運用,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同時,由于這些陳述句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還促進了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

      第6篇

      針對“生物統計學”課程的特點和現狀,近年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建設、考核方式等多方面進行了實踐和探索,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1.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我校本科教學計劃調整后,“生物統計學”課程安排在第三學期,周學時為2,共36學時。學生在之前已學習了“高等數學”等公共課程,“植物學”、“動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程,與本學期同時學習的還有“生物化學”。為適應生命科學的發展和對生物學人才的培養,我們按照“強化基礎、突出重點、注重應用、通俗易懂”的原則合理設計安排教學內容[1]。在課堂講授時,我們盡可能把抽象的統計學原理與生命科學的前沿或學生們感興趣的事例進行結合,并引導學生從專業知識的角度對統計分析的結果做出科學的判斷和合理的解釋,這樣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生物統計學與生命科學的各專業都是緊密聯系的,另一方面學到的統計分析方法和試驗設計原則也可以指導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作為應用性極強的課程,我們在課堂授課時一般不過多討論數學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統計原理的介紹和具體分析方法的應用。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數內,對涉及到的數理統計知識多是“拿來主義”,對于一些公式,通常只進行概念上的介紹和公式上的簡單推導,對有些較復雜的統計公式則只給出公式,并不要求學生掌握具體的推算過程,其目的是讓學生對統計學原理和統計分析方法有較全面的了解。在章節內容上,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刪減,做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講授方差分析一章時,以單因素數據資料的分析為例,重點介紹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數學模型和分析步驟,對于二因素數據資料的分析則啟發學生根據其基本原理和數學模型進行推理,多因素數據資料的方差分析則只介紹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實現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學理念。

      2.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重,對學生“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3],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學相融。問題導入法。在課堂講授時,我們注重問題的創設。提供氛圍,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并思考如何解決問題[4],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成為學生的協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講述時,以單因素數據資料為例[1],讓學生思考如何進行多組平均數之間的比較。有的學生會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學習過的兩個樣本平均數假設檢驗的分析方法對多組數據進行兩兩的比較,而這又引發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這時,我們引導啟發學生將所有的數據資料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將數據的總變異按照其變異來源剖分成處理引發的變異(組間變異)和試驗誤差引發的變異(組內變異),并利用反映變異特性的方差這一統計量來表示組間變異和組內變異的大小,進而采用檢驗對其二者的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由此和學生共同推導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驟。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應用,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比法?!吧锝y計學”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對出現的,其相應的公式也有著許多形式上的共同點,這就為我們進行對比法講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標準差與標準誤、直線回歸系數與直線相關系數、樣本平均數假設檢驗的檢驗及檢驗等[1]。對比法講授,既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公式,也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義和具體應用,做到舉一反三。演繹法?!吧锝y計學”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聯系的,存在公式的變形,運用演繹法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來源和內涵。例如變量的標準化公式,對于服從正態分布的變量進行標準化轉換的公式(u=x-μxσx)是核心,在理解這個公式含義的基礎上,對于各統計數(平均數、平均數差數、頻率、頻率差數、成對數據差數等)進行標準化轉換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導出來了,從而避免了對這些公式的死記硬背。板書與多媒體課件并行。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多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多體媒體課件集文字、公式編輯、圖形、色彩、動畫于一體,既可以插入圖片和例證,也可以實現公式推導的逐步展現,圖文并茂,色彩豐富,省去了板書所占的時間,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增加教學內容,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4]。同時,傳統的板書不能完全放棄,在講授過程中,適時穿插板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聯系已學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以多媒體教學為主,板書為輔,注重將這兩種教學方法進行有機的結合。

      3.加強實驗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吧锝y計學”是一門應用學科。我們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安排了18個學時的實驗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加以應用并學會常用統計學軟件的使用。生物統計學實驗課在生命科學學院信息學實驗室利用電子教室系統進行,教師在主控機上邊講解邊操作,學生可以在自己的計算機上觀察到具體的執行過程,之后可以自己進行相應的操作,然后以電子文檔的形式提交實驗課作業。通過實驗課教學,一方面使理論知識密切聯系實踐,真正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在實驗課中學生不僅鞏固了統計分析知識,而且利用計算機來分析數據也為相關專業課實驗數據的分析奠定了基礎。在運用計算機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時,學生們也深刻意識到,盡管統計學軟件功能強大,但必須對相關的統計學知識有一定的認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這些軟件,由此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動力。

      4.課程資源的立體化建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加強課程資源的立體化建設。以教材為中心,我們編寫了與科學出版社《生物統計學》(第四版)配套的《生物統計學學習指導》,對每一章的內容都配套了目的要求、內容提要、難點評析、例題解析、習題解答和自我測驗[5],以供學生在課下進行學習和知識的擴充。同時,“生物統計學”是河南師范大學校級網絡課程,學生可以通過瀏覽網頁進行課程內容學習。在網絡課程中,每章均示出了重點、難點,便于學生自學或復習掌握;同時,網絡課程中豐富生動的圖表資料及實例分析也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第7篇

      1 引言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質時期生物的形態、構造、分類、分布、起源及進化的科學,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因此,長期以來,“古生物學”課程一般都在地質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地質系設置,而生命科學學院或生物系很少設置本門課程。但古生物學同時也是一門跨生物學和地質學的交叉學科,生物學中的一些系統學問題,如生命的起源與演化、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等問題都有賴于古生物學的研究。本文將介紹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開設“古生物學”課程的意義、教學特點以及通過三個學期的教學嘗試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 生物科學專業開設“古生物學”課程的意義

      隨著學科之間的不斷交叉和滲透,古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生物學中的一些系統學問題,如被子植物的起源等問題都有賴于古生物學的研究。中國是古生物化石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在國際古生物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尤其是近十多年來通過古生物學和生物學的交叉研究,相繼在生命起源、鳥類起源及被子植物起源等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令世人矚目。如云南澄江動物群中最早脊索動物的發現、遼西帶羽毛的恐龍—中華龍鳥的發現等等,這些成果相繼在“science”、“nature”上發表數十篇論文。

      長期以來,“古生物學”課程一般在地質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地質系開設,而生命科學學院或生物系很少設置本門課程。由于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相關的現代生物學知識,因此在生物科學專業開設本課程,將能使本專業的學生更加系統地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界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進化的地質歷程,并及時了解國際古生物學和生物學交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課程的開設對開闊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視野,啟發他們認識生物學和古生物學交叉領域一些重大科學問題,進而發現并探索一些新的問題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3 生物科學專業“古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特點

      地質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地質系開設的“古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特點,主要是介紹不同地質時期發現的各門類動、植物化石的形態特征,因此主要是形態分類方面的。編寫的“古生物學”教材一般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通論主要介紹古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過程、化石類型、生物的演化以及古生物學的任務;第二部分各論主要介紹各門類化石,包括:原生動物門、海綿動物門、古杯動物門、腔腸動物門、苔蘚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以及古植物等各個門類。

      但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在三年級以前已經系統地學習了動物學和植物學課程,對動、植物的形態解剖特征以及系統分類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因此生物科學專業的“古生物學”課程如果還是象地質院系一樣介紹系統分類,勢必會造成很多重復,學生也會感覺枯燥而沒有新意?;诖?生物科學專業的“古生物學”程教學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系統介紹地質時期主要化石門類的基礎上,重點介紹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的一些科學問題和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地質時期生命演化的主要歷程。同時,還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野外親自采集化石標本和室內鑒定研究,增加學生的興趣。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古生物學”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地質時期主要的動物和植物化石門類;生命演化的五個主要階段的特征,包括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時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時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時代;各主要時代生物界的特征以及主要門類動、植物的起源與演化;野外認識地層及化石的產出狀況,采集并鑒定、描述和研究化石。

      4 教學效果及今后展望

      為了進一步拓展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知識面,作為教學改革嘗試,本文作者于2003年提出申請,為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高年級本科生(三年級)開設“古生物學”選修課,同年得到學校批準,并于2005年度第二學期在2003級生物科學專業正式開課,共有33人選修了本課程,成為該學期生物科學專業選修人數最多的課程之一。其后2006和2007年度選修本門課程的人數均達到了50人,從中反映了本門課程在生命科學學院的影響在不斷擴大。

      根據上述教學特點,本門課程理論課主要介紹古生物學基本原理、常見化石類型、重要門類生物的起源與演化、地質時期生命演化的主要歷程以及我國古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貢獻等;野外實習主要帶領學生到廣州近郊花都花東鎮認識地層和巖性,了解化石在野外地層中的產出狀況,親自采集動、植物化石標本,初步掌握采集化石的技巧,并能初步判斷哪些地層中可能含有化石;室內實習主要讓學生認識各種常見化石標本,并親自鑒定自己從野外采集回來的動、植物化石,然后進行形態描述和初步的研究。

      具體教學方案如圖1: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