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43:16
序論:在您撰寫道德教育的原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學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將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在校學生的內在德性,培育和造就學生的理想人格。經驗證明,要達到道德教育的目標,不僅要考慮選擇正確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問題,而且要考慮依據什么原則、選擇怎樣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以實施教育的問題。筆者認為,主體性原則是現代學校道德教育必須貫徹的重要原則。
1在道德教育中堅持主體性原則的必要性
所謂道德教育的主體性原則,就是在道德教育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實現培育和造就學生的道德主體性的普遍要求。它包括這樣3個方面的相互關聯的實質性要求:一是發揮教師的主體性;二是尊重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三是始終把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性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務。那么在道德教育中為什么必須堅持并遵循上述主體性原則的要求呢?
1.1競分痘揮教師曲i體性是實現道德赦盲目標的重要保證
道德教育的本質決定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教育、管理、協調、研究等基本功能,是規定和引導學生的思想、塑造完美人格的主導因素。誠然,道德教育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交流活動,但這種交流需要調動、呼喚和誘導,需要一種“動力源”,而這種“源”的性質如何,力量大小取決于教師,取決于他們在道德教育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為:一是只有教師具有高度的主體性,才能深刻認識道德教育的時代要求,從而擺脫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束縛,自覺地挖掘和培育學生的主體性。二是只有教師具有高度的主體性,才能正確評價、引導、影響學生。英國心理學家海納特說:“在教育科學領域里,大家幾乎一致認為今天的學校忽視主體性,而且常常跟主體性敵對”。之所以如此,關鍵在于教師缺乏主體性。三是只有教師具有高度的主體性,才能增強自身的人格力量,從而去激勵、感染學生。
道德教育既是說服教育人的活動,更是身體力行的示范和引導。理想的人格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影響力和輻射力,而教師主體性顯然是教師人格力量的實質體現和基本構成.同時,它也是作為一種人格力量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育化作用。
灌輸原則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論原則,灌輸的實質是一種宣傳教育活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遞一定社會政治觀點、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等,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認為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不會自發地產生,只能通過家庭的熏陶、社會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獲得,因此重視通過教師的施教與引導,把人類美好的道德價值觀系統地、循序漸進地從外部輸入學生的心靈,以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及行為。灌輸原則既符合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也符合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因而在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1.灌輸原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實現的基本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者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所蘊含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并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深刻而穩定的心理結構,外化為個體意識、行為習慣及道德實踐。強調在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同時,努力維護社會所倡導的政治思想、政治秩序,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包括三個階段:首先是灌輸階段,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把符合社會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等灌輸給受教育者,為受教育者將這些內容轉變為自己的思想奠定基礎。其次是內化階段,即受教育者自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把他律的思想道德原則及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內在的思想道德品質的過程。最后是外化階段,即受教育者把個體的意識和動機轉化為良好的行為和道德習慣。
2.灌輸原則與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具有契合性
灌輸原則符合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遵循強化規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在價值判斷上往往存在輕易肯定或否定的傾向,容易受到社會不良價值觀的影響以致從功利角度去思考問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過積極灌輸健康思想,正確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根據他們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進行科學的灌輸,才能使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風氣成為主流。
3.灌輸原則也是有力應對青少年價值觀念混亂的需要
當前正處于傳統道德失范、新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尚未完全建立的社會急劇轉型時期,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存在泛政治化、非理性化等不足之處。在方法論上,對于灌輸原則的過分依賴,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效,使灌輸原則面臨發展的困境。
首先,灌輸原則存在著教條化傾向。灌輸從本質上講就是從外部輸入某種思想,把一系列的道德準則強加于受教育者。就教育目的而言,灌輸使教育者的目的、意圖通過說服、規勸、獎懲等方式使學生接受所講授的內容;就教育內容而言,灌輸使教育者將具體的信念、價值觀當成“真理”來傳授而忽視其他價值觀的存在;就教育方法而言,灌輸原則很少考慮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簡單采用強制的手段和措施,因此具有教條化傾向。
其次,灌輸原則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根據內外因關系原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道德的主體性在人的道德發展和完善中起決定作用。而灌輸原則往往忽視受教育者的道德主體性,以道德灌輸作為促進受教育者發展的根本動因,由此導致了科學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不能真正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觀念。
二、實行無灌輸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無灌輸道德教育是19世紀末2O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代表人物杜威出于對傳統教育的不滿與批判而提出的。無灌輸道德教育具有實踐性、開放性和發展性等特征。國內部分學者認為,當前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不高源于我國采用的灌輸原則,走出當前的灌輸困境的出路是實行無灌輸道德教育。無灌輸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合理性。
1.尊重學生的道德判斷,注重培養主體性道德人格
無灌輸道德教育認為灌輸的強制性和單向性會使學生的主體性逐漸喪失,從而導致學生失去道德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因此強調尊重學生的道德判斷,主張讓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學及社會實踐中選擇并堅持實踐自己信奉的道德準則,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而且無灌輸道德教育注重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努力創造條件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判斷力,培養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
無灌輸道德教育是一種實踐性的教育,主張學生的道德需要來源于其道德實踐,品德形成和發展也是在實踐活動中能動的實現的。
盡管無灌輸道德教育在克服灌輸原則的不足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片面強調學生在道德實踐中的主體性,而忽視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極易走向放任主義和相對主義。針對當前中西方多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所帶來的價值沖突及社會急劇轉型帶來的道德滑坡,如果一味地貫徹無灌輸道德教育,大多數青少年學生由于其社會閱歷和思維發展的局限性,往往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很難通過自己的道德判斷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有的可能會在道德實踐中迷失自我或道德墮落。
此外,無灌輸道德教育強調自由選擇,忽視了教育引導的作用。在大多數青少年學生道德認識、判斷和選擇能力薄弱的情況下,如果教育者只是鼓勵自由選擇而對科學的道德價值觀不加以積極引導,將會使學生陷入是非、美丑界限模糊的道德困境。
三、灌輸原則和無灌輸道德教育的有效整合
綜上所述,傳統的灌輸原則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主流價值觀念和是非善惡觀念,確立正確的價值標準。而無灌輸的道德教育則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和道德實踐能力。如果將二者相結合,即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教育者的灌輸引導有機結合,取長補短,實現優勢互補,將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堅持灌輸原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文化
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新視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導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新,培養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健康樂觀的心理品質和積極上進的精神風貌,對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針對多元文化帶來的價值觀迷茫,教育者應該通過無灌輸道德教育向受教育者展示自己的道德立場和價值理想,幫助學生進行價值選擇,讓學生在多種道德價值中學會作出自己的選擇,履行自己的道德權利和選擇自由。
2.以灌輸原則主導顯性課程,以無灌輸道德教育引領隱性課程
當前,越來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識到隱性課程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教育者利用隱性課程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工作完全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個性發展的規律。通過顯性課程的學習,受教育者可以獲得思想品德的知識,但要將這些知識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價值觀念還需要教育者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受教育者獲得情感上的體驗并通過具體的行為表現出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灌輸原則主導顯性課程,以無灌輸道德教育引領隱性課程,做到顯性灌輸與隱性灌輸有機結合,大力提倡環境灌輸、行為灌輸、輿論灌輸、校園文化灌輸等,將理論灌輸融入管理、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將先進的思想意識灌輸給青少年學生,增強灌輸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
3.將創新灌輸方法與培養主體性道德人格相結合
灌輸的方法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創新的。在灌輸的環境以及主客體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經驗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灌輸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創新灌輸方法,切實提高灌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逐漸摒棄強制灌輸的做法,將以灌輸者為中心的單向灌輸模式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雙向互動式的灌輸模式。
要將灌輸原則與無道德灌輸教育有機結合,就不能再把青少年學生當作教師灌輸道德教育原則的“美德袋”,而是要把其看作具有積極自我意識的道德主體,將他們真正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主體,通過平等對話溝通,啟發他們的思維,創設道德分析和道德判斷的情境,積極培養其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和道德實踐能力,助其養成主體性道德人格。
參考文獻
[1] 楊倬.道德灌輸與無灌輸的道德教育.江漢論壇,2005(9).
[2] 劉靜.全球化視野下的道德教育:普遍性與特殊性.教學與管理,2003(8).
[關鍵詞]高校 道德教育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6-0212-01
一、開放融入性原則
網絡行為主體間的行為方式應統一符合某種一致的、相互認同的規范和準則。個人的網絡行為應該能夠被其他網絡社會行為人及整個網絡社會道德規范、法律法規所接受,最終實現個人網絡交往行為的規范化、網絡語言的責任化和信息交流的有序化。
首先,注重把價值觀念的教育開放性地融入在知識性教育之中。網絡道德教育最為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得受教育主體能夠在良莠混雜的網絡信息世界中明辨是非,正確、理性選擇自己的道德立場并形成責任意識,從而引導和幫助高校學生建立健全起自身的道德責任體系。
其次,注重把網絡道德責任教育理念和責任觀念開放融入在校園網絡體系的建設之中。青年高校學生群體是一個心理同質性很強的受教育群體,他們在心理特點、生理特點、道德追求、行為方式、責任意識等方面都比較接近,有著較為一致的道德責任認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參與和積極參與引導,校園網絡道德的各個領域建設。把高校道德責任教育開放性的地融入在這塊承載著高校學生的歸屬感和自我教育意識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中。
二、自由自主原則
黑格爾曾經說過:“人的決心是他自己的活動,是本于他的自由做出的,并且是他的責任”。[1]正如夏偉東所言:“道德與主體的關系已經緊密到了這樣的程度,即沒有主體,便沒有道德,而且即便有了主體,但如果主體并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樣沒有道德?!盵2]自由自主原則之所以是網絡道德責任教育的基礎,還表現在自由自主原則的確立,還體現在了高校學生道德責任教育目的上,它的最終目的是教育高校學生網絡行為選擇應具有自主選擇性、自覺性、自控性的自由自覺的道德責任感。
高校網絡道德責任教育應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選擇的主體性,而不是外在約束強加的、被迫的道德責任行為活動。這種道德責任自主性活動教育包含三層含義:
首先,教育學生選擇的前提明確性,這個前提就是以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主體道德標準為前提。
其次,教育學生選擇的方向性,這個方向就是以符合青少年自身發展需要,與社會主流政治方向,價值取向相順應的思想指引為方向。
最后,教育學生選擇的適度性,這個適度就是以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符合高校學生文化層次、道德水平為適合的適度性。通過目標明確、方向準確、適度合理,真正教育學生在網絡社會自主選擇接受符合自身特征需要的網絡道德責任觀念。
誠如杜威所言:“在這種由強迫造成的一致性的背后,一些個人的傾向就在不正常的和或多或少是在被禁止的方式下作出一些活動” 。[3]
三、互利互惠原則
網絡信息資源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網民自發無償提供的,任何方面的問題在網絡交往中都能得到廣大熱心網民的積極回應,網絡社會中的協作互助、互惠互利性體現了網絡社會共享、合作、互惠、平等的民主精神。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資源的受益者,在無償享受網絡信息資源帶來的信息滿足和情感愉悅的同時,應學會將這種互惠互利的共享合作精神融會貫通、發揚光大,在網絡道德生活中也應該遵守互惠互利原則,實現網絡道德對傳統道德體系的發展和補充。約翰.杜威曾經說過:“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人類本質里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盵4]
實現人與人的相互尊重是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的重要標志。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中教會學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尊重他人的名譽權利等。網絡道德教育就是教會大學生正確處理網絡人際關系,培養大學生良好社會技能的發展。高校網絡道德培養的目的,即讓高校學生在未來參與網絡生活、學習、交往過程中,能以優秀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責任觀念融入社會生活,并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價值,以網絡道德教育帶動高校學生的行為、價值取向、人格發展。由于青年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容和水平處于接近成熟的成型階段,高校學生對道德所形成的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變化之中,而且它必將隨著高校學生對現實社會的實踐認知的增長而不斷深入。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夏偉東.道德本質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
[3]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 做好中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中職學生是指中學畢業以后,不經過高等教育,直接接受基礎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學生,中職學生在畢業以后,通常會直接參與職業競爭。我國的中職學生群體龐大,從《2012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可以看到2007年我國中職畢業的人數為530.9萬人,2008年畢業人數為580.7萬人,2009年畢業人數為625.2萬人,2010年畢業人數為665.3萬人,2011年畢業人數為660.3萬人,除了2011年人數略為減少以外,其余每年畢業人數都呈大幅度上升的趨勢。中職學生是我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思想道德是決定他們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要讓中職學生能為社會提供正面的力量就需要中職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要做好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學,教師要從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部份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學目標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為了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師就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的環節。
2 中職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溝通不良的問題
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他們有獨立的思想,部分中職學生家庭教育出現問題使他們對思想道德也很漠視,部分思想道德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時,發現思想道德教育沒有落實到位,卻沒有仔細的推敲其中的原因,更沒有與學生換位思考,他們立刻否認思想道德不好的學生人格,這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他們從此對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反感。
2.2 教條主義的問題
有些教師在做思想道德工作時,認為書上講的方法都是對的,就一味照搬書本上的方法,只想快速達到思想道德教學的目的。中職學生的心理階段正值青春敏感期,他們感覺到教師并不是真心的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只是一味想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所以學生對教師的思想道德說教毫無興趣。
2.3 理想主義的問題
有些教師在做思想道德教育時,希望學生成為一個思想道德完美無暇,遇到事情能正確選擇的學生,如果學生一旦思想道德出現問題,他們立刻上綱上線,把一些微小的問題無限擴大,學生感覺到這樣的教師要求太高,他們根本達不到教師所說的道德品質要求,那不過是教師脫離生活的一廂情愿,所以他們對教師所談到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毫無興趣。
2.4 手段單調的問題
部分教師在對學生做思想道德教育時,只會用灌輸式教學方法,他們認為學生只要記熟思想道德理論的條條框框,認同這些道理學生就能變成思想道德良好的人。但是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覺到那些陳腔濫調天天說,日日講,自己聽得都快膩煩了,由于學生出現審美疲勞所以排斥教師的思想道德教育。
3 做好中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
3.1 以心溝通的原則
教師在給學生做思想道德工作的時候,需要理解道德的理論雖然可以歸納成一條一條的道理,可是它們需要通過實踐來完成。如果教師一味的給學生說道理,學生只會覺得那些道理都是冰冷的教條而拒絕接受。教師要讓學生愿意了解思想道德的道理,就要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關心和關愛學生,讓學生理解到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是為了讓他們在學習中、生活中、工作中可持續成長,讓學生愿意發自內心的接受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
3.2 啟發引導的原則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思想道德時,需要了解書本上提到的思想道德教育那都是書本上的方法,那種方法可能只適合于那種情況,卻不一定適合眼前具體的哪一位學生。要讓學生能真正接受思想道德,需要讓學生自己感受到什么是思想道德,應該怎樣做才能算有思想道德,學生經過教師的啟發引導,自己找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教師才能真正有教學效率。
3.3 立足實際的原則
教師在給學生做思想道德教育時,需要理解到任何思想道德教育要一步登天實現是不可能的,要讓每一名學生的思想道德立即像圣人一樣完美無暇也是不可能的。教師要理解中職的學生目前還只是一群青少年,他們還是三觀正在成長的孩子。教師要立足實際,引導他們,學會關愛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學生通過一邊實踐一邊學習,慢慢就會了解要怎樣做才算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3.4 與時俱進的原則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了解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目前的學生能隨時隨地接受各種信息,比如他們能了解到更多網絡消息、各地的新聞,教師的教育只是他們接受信息的一個渠道。如果他們覺得教師的教育枯燥乏味,沒有別的信息有趣,他們就會拋棄教師的教育,追逐一些更生動、更有趣、更具誘惑性的觀點。所以教師要與時俱進,深入了解心理學知識,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愿意自主的接受教師的教育。
4 做好中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具體方法
4.1 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
學生的學習環境不好,在實際學習時容易受到情緒干擾,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要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學習環境是來自于家庭的、社會的,如果學習環境不良,可能會造成學生的學習阻力,如果學生的學習環境不好,教師要用心為學生構建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比如前段時間出現三個小孩扶起一個摔倒的老奶奶,老奶奶一把抓住一名小孩說是這個孩子把他推倒,這使很多中職的學生認為現在的不能再做好事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他們自己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自己摔倒在路上沒有人理睬,沒有人愿意了解他們有什么難受的事情,只顧自己過得好不好,他們會怎樣想呢?教師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學生了解到最重要就是要有一顆愿意做好人好事的心,如果自己真的很害怕被訛詐,可以選擇用扶起老人以外的其它方法,比如幫助打120。
教師引導學生排除學習思想品德教育的干擾,讓學生學會面對家庭糾紛、學校糾紛,學生就會愿意積極的學習,這就是教師為學生構建的一面“心墻”。
4.2 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思考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需要理解到要讓學生做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學會為人處事,而不是為了讓學生照本宣科每天練習做幾件好事。教師可以用打開視野的辦法,讓學生自己思考應該怎樣做好人好事。
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走訪貧困老人,讓學生看到貧困老人的生活現狀。學生在沒有深入接觸到貧困老人的生活以前,會覺得凡是不孝敬老人的子女都是道德品質有問題,但是在實際了解貧困老人的生活后,才會真正發現他們生活艱難的原因有很多。部分貧困老人過去沒有和子女好好的交流,孩子內心對老人只有憤恨,他們一旦擺脫了家庭就不愿意再理會老人;有些貧困老人的子女自己也度日非常艱難,他們無力照顧貧困老人;有些貧困老人是由于強行干涉子女家庭`,子女產生抗拒心理,所以再不愿意管他們的生活;有些老人則是由于國家的福利待遇不夠而變得生活貧困。
學生只有開拓自己的視野,才能了解周圍的種種事情,進而發現自己的困難只是社會的蒼海一栗。學生內心就會對社會產生悲憫和寬恕,愿意自發地提高思想道德。
4.3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讓學生多實踐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思想道德教育時,需要了解到中職學生的心理年齡,他們的三觀還在成長中,他們正在從以自我為中心慢慢走向他我,教師要給學生成長的時間,要立足于現實給學生教育。
比如中職的學生有時會困惑,從道德品質上說自己應該提高職業道德,可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不守道德的人卻更能夠不擇手地賺錢,那么道德品質是否就是不重要的?教師此時不能一味要求學生不顧自身的生活盲目提高道德品質,而是要從自身的信念、長遠的發展等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思考。
4.4 呼吁提高教學水平,掌握先進技術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能靈活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比如從硬件上,教師要學會用信息技術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從軟件上,教師要能用情境教學法、支架式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
論文摘要:按照主體性原則的要求,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學生應成為道德的主體,他們的道德認識應該在其自身活動與情感體驗中獲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輸;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應該以自我的道德覺醒為基礎。學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主體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視角中,回歸學生“生活世界”,彰顯學生在道德實踐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學校的道德教育產生實效,使學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道德的主體性是客觀存在著的道德的本質性特征,同樣,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原則是學校道德教育的必然前提性原則之一。然而,現實中的學校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原則的狀況卻是不容樂觀,對主體性原則的漠視和誤讀依然是當前學校道德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部分。
一、當前對學校道德教育主體性原則的誤讀
近年來,學校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原則一直是道德教育理論界研究的熱點,有不少學者對于主體性原則的認識和在學校道德教育中的應用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然而,這其中也有不少是對學校道德教育中主體性原則的誤讀??偨Y起來,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不少學者和學校道德教育實踐者只是將主體性原則當作學校道德教育的一種手段,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主體性原則成為學校道德教育中的一個可有可無的擺設,甚至變成了一種噱頭。然而,學校道德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和道德實踐中能動地、自主地進行道德判斷和選擇,而不是成為道德灌輸的被動接受者。這就注定了主體性必然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之一,主體性原則必然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本身,而不是其他。
其二是有學者對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原則的存在合理性的誤解,比如藍江就認為:“這種理論在德育體系中將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單獨列出,結果是只見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樹木、不見德育的森林。這種一葉障目的主體性勢必會導致目光短淺、僅僅盯在受教育者主體之上,而不顧及德育的整體和全局?!逼鋵嵾@種顧慮是無需擔憂的,當代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原則強調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進行道德教育實踐反思,只是因為過去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的忽視,與道德教育的整體和全局規劃并不矛盾。道德教育不可能繞開道德教育主體及其活動而存在,其目標就是為了達到道德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的外化和道德行為方式的內化,主體的活動與實踐是道德教育研究現實存在和發展的唯一可能方式。
要改變對學校道德教育主體性原則的誤讀,首要做的就是對主體性原則在學校道德教育中的具體意義的確定和厘清。
二、人性本善:道德教育主體性原則的人性基礎
道德教育中的主體性原則包含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人是道德的主體,作為學校道德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學生成為道德教育中的主體。道德因人而存在,學生在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中表現出強烈的主體性,即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相對而言,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傳統道德教育中并未受到相應的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將教育對象看作道德灌輸的“美德袋”,較忽視人在思想層面上的主體性,特別是在道德實踐中的主動性和對道德知識的創造性理解。而這正是當代道德教育中主體性原則的切入點。其次,道德教育需要主體的積極參與。道德是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的生活是同一的。道德教育必須回歸生活,以關注指導和引導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為目的。
道德首先是“為人的”,是人類完善自身本性、實現其自身價值的內在方面。同時,道德又是“人為的”,它必須以人的充分主體自覺和價值選擇為前提。在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道德實踐行為,沒有強制,也沒有外在約束,唯有行為者內在良心或道德能動意識的作用,這是人類道德行為區別于其他行為的根本標志。然而,要實現道德對人類自身本性的完善目的,首要的就是正本清源,澄清人類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對人性善惡的判定,決定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內容、方式和方法。
“人性本善”具有兩層含義:人性中具有先天的“向善性”或“善端”;同時這種“善端”使在道德教育中確立主體性原則具有合理的基礎和可能性。把“人性本善”作為道德教育中的價值預設,是道德教育主體性原則的內在特征和要求,也是進行主體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條件。蘇格拉底就認為德行是人之為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給了每一個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行。所以道德教育不能是灌輸,而是在外界的引導下,通過兒童自身的主體認識和提升來進行。孟子也認為,人的內心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都存有仁、義、禮、智四德。這四種善端、善德都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內心,而不由外力灌輸而來。關于如何將四種善端發展成善德,孟子同樣是強調人的主體性,強調人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自覺,他認為善端只是人擁有善德的前提條件,擁有善德的關鍵在于人能不能保存善端并將其發揚開來。孟子由此提出“存心”、“養性”、“反求諸己”等自我修養方法,通過后天的努力,不斷反省自身,使自己的道德和人性不斷提高,并最終達到“涂之人可以為禹”的境界。而孔子同樣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的論述。所以,充分發揚人的主體性、重視人的道德自省,一直是中外古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則。
所以,只有進行“人性本善”的價值預判,確定人具有向善性和善端,才有可能在道德教育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道德教育主體性原則中的“人性本善”的價值預設就是認定在人性中先驗存在各種道德的萌芽(善端),塑造有道德的個體就是培育人內在的道德可能性。
以紀律為名壓制兒童的天性,反映出的是教育上人道思想的缺失,它所產生的后果不會在短時內表現出來。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我認為學校憑借恐嚇、壓力和權威來管理學生是一件最壞的事,它破壞了學生深摯的感情和真誠、自信,它養成學生馴服的性格?!边@正好反映了學校道德教育中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人文關懷,不能讓兒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長,漠視了每一個人身上存在著的寶貴的“善端”,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是非之心等,道德教育不可能有切實的成效。如果教育者認為人的內心深處基本上天生是惡的,那么現實教育中就必然會出現過多的不信任、控制和警戒行為。
“人性本善”使教育者肯定受教育者具有道德認知和實踐能力不斷發展的可能性,使教育者始終對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充滿信心,是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堅持主體性原則的理論基礎和依據。通過啟發和喚醒學生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良心,使學生塒立道德理想,領悟人生真義,建構屬于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把社會現存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強行灌輸給學生,使學生成為一個個具有“道德相關知識”的“美德的集合體”。
三、生活世界:道德教育主體性原則的實踐基礎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之中,不會有稅離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養應當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道德教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道德作為調節改善人們之間關系的準則和提升生命質量的重要手段,廣泛存在于生活中。缺乏道德的生活是不協調的、混亂不堪的生活。
針對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科學的狂熱迷信與追求,20世紀初的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率先提出“生活世界”這一概念,以同“科學世界”相區分,并提醒人們不可忘卻現實中實實在在的人們自身的生活?!吧钍澜纭北唤缍橛膳c個人實際生活發生真實“牽涉”的世界的總和所構成,正如胡塞爾所言:“現實生活世界的存有意義是主體的構造,是經驗的,前科學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義和世界存有的認定是在這種生活中自我形成的?!庇纱丝芍?,生活世界與主體性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生活世界是學校道德教育主體性原則的實踐基礎,而個體道德觀念的形成同樣離不開生活世界的作用。道德教育就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進行,生活世界構成道德教育的根基。然而道德教育中的“生活世界”和胡塞爾、海德格爾等所主張的生活世界并不完全相同。胡塞爾在構筑其“生活世界”時,其目標在于重塑理性,而海德格爾則從胡塞爾的現象學出發,關注于人的存在,以及在“日常共在世界”中,“人是什么?”以及“人怎么活著?”。道德教育視界中的“生活世界”的提出從一開始就是以現實中的生活和活動為根本特征,注重的是人的活動的現實性。但“生活世界”同“現實生活”既有聯系,又不完全相同?!吧钍澜纭眱A向于人生活于其中,更注重人的主體性;而“現實生活”則將人與所身處的現實情境割裂、對立起來,更注重生活的客觀性。
在現今的學校道德教育中,教育內容政治化、教育方式的簡單化、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偏低等道德教育困境爭與學校道德教育和生活世界的疏離有必然的聯系。生活世界作為對道德絕對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的批判,以一種尊重人的主體性、重現道德的現實本質的姿態指導學校道德教育,成為道德教育的主體性原則的現實落腳點和實踐基礎。
“生活世界”是一個動態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是屬于人的、極具感性色彩的人的現實生活場景,而不是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邏輯為基礎的、僵化的、純粹科學的客觀世界。在西方世界中,也包括在我國,受技術主義和惟科學主義的影響,導致教育過程中對人的“物化”以及對個體生命存在意義的忽略,其直接后果便是在道德教育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因素,在有限的學校道德教育中進行道德知識的直接灌輸,造成道德教育方式的教條化和過程的簡單化。在道德教育實踐中,無論是片面強調道德觀念的灌輸,還是片面強調道德行為的訓練,都存在嚴重的局限性:一是沒有將個人主體的道德觀念的確立和道德水準的提高作為道德教育的目標,而是將人僅僅當作教育的手段和工具;二是沒有充分重視道德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超越性受到抑制。
以生活世界作為道德教育的基礎,重視學生所處的生活世界,意味著在學校德育中應該充分利用生活世界中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價值沖突和道德困惑,發揚學生的主體意識,以一種積極探討式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正如前蘇聯教育家列·符·贊科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說的那樣“……但是,假定以善良和同情為題進行談話,然后布置相應的作業,指望用這種方法培養出善良和有同情心的人,那是不可能的。用這樣的方法最容易培養偽君子和偽善的人”。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這種機械、簡單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學校道德教育脫離學生的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能停留在簡單的“知識傳授”的低層面,造成學校德育實效性偏低,學生在校內校外兩個樣,甚至出現“5+2=0”的窘況。學生的生活世界之所以在道德教育中顯得特別重要,就是因為只有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學生的現實遭遇中,在學生內心世界的價值沖突中,才是道德教育能真正產生實效的場所。
“生活世界”是一個開放的、多向度的、主體間共有的世界,而不是單向度的、由抽象符號所構成的封閉世界。因而人在“生活世界”之中具有兩重性。一種是與外在于自身的物之間發生聯系;另一種則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人處于世界中,也即處于同為主體的人之中。閻生活世界中的人與人之間是互主體關系,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體,都具有主體性。人們不僅承認自我的主體性,而且同時也承認他人的主體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不是依附與被依附的關系,也不是命令與盲目服從的關系,而是平等、自主、合作的關系。正是因為生活世界中個體之間這種平等、自主的關系,使價值多元的形成成為可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價值取向各不相同,并進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價值沖突。而正是這種價值沖突,成為道德教育中的重要資源。正是利用這種價值沖突,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彰顯,道德教育的生成和發展才成為可能。
關鍵詞:專業文化;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道德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盵1]“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盵2]對國家民族尚且如此,同樣,如果一所高職院校缺乏高品位專業文化的浸潤,也很難辦出具有品牌效應的專業。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到2020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職業院校和骨干專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高地這一重大戰略任務。加強專業文化建設契合當前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趨勢,是增強其國際國內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已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當前,“立德樹人”已成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職院校加強專業文化建設,首要的是要加強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將其貫穿于專業文化建設的全過程。
一、專業文化與專業文化建設
(一)專業文化的內涵
關于“專業文化”的內涵,學界暫無統一的定義。但學者們普遍認為專業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內專業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觀念,知識與能力體系及從事專業教學與研究的全體成員特有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的總和?!盵3]其核心是師生圍繞著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而共同遵守的核心價值觀和共同價值取向。不同專業的文化個性不盡相同,專業與專業之間的培養目標也具有差異性,這決定了各專業文化的特質也會有所不同。良好的專業文化能夠促使師生更好地認同專業的價值和意義,能強烈激發出師生自覺促進專業發展的奉獻精神,進而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專業技術教育氛圍。對提升大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引導大學生開展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大學生個人品德、職業道德的養成都能產生重要的導向性作用。
(二)專業文化建設
高職院校所承擔的育人功能決定了它既要注重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要注重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際應用能力。當前,在國家著力倡導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新形勢下,我國高職院校還面臨著形成獨特文化品質、涵養學生“精益求精”這一職業精神的重大任務,也即專業文化建設的任務。高職院校的專業文化建設要契合專業特點,落腳于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上。同時還要注重引入相關行業、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和社會系統的價值規范體系,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社會價值規范體系等方面的滲透、互助式發展。通過建設專業文化,可以使專業內部成員廣泛傳承本專業的價值理念和職業精神,陶冶學生形成高尚的職業情操和職業理想,進而確立起健康良好的職業觀念和職業習慣。
二、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院校專業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專業文化的職業性要求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高職院校專業是結合現實社會崗位實際,依據職業(崗位群)來設置的。相應的,其專業文化也應與職業(崗位群)要求相契合,并服從于相應的職業文化。職業文化主要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執業紀律及職業禮儀等。所以高職院校的專業文化建設要以職業文化作為引領,培養具有較高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教育學生認真踐行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核心的職業道德規范,樹立務實的職業作風,力爭實現崇高的人生價值。
(二)專業文化的融合性要求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高職院校專業文化是有機融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文化??茖W精神是一種理性、實證、求真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進行肯定和塑造的精神。專業文化的融合性要求專業教育要堅持“德育”與“智育”并重的原則,強調人的全面發展與職業生涯相協調,致力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就職業而言,都具有知識能力和道德素質兩方面的要求,高水平的職業技能只有與高水平的職業道德、職業作風等職業文化素質結合起來才能得到最佳發揮。
(三)職業道德教育是專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關鍵內容
專業文化建設主要有五大著力點:一是專業理念的提煉和實踐;二是職業道德的培養;三是職業規范的認識和強化;四是職業情境的模擬和利用;五是優秀專業團隊的建設。其中,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其余四個建設著力點之中,四者均蘊含著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以護理專業為例,其專業理念中的“奉獻愛心”、職業規范中“熱愛本職、忠于職守”都屬于職業道德規定的內容。同時,職業道德也是職業情境的模擬和實踐中必不可少的踐行內容,優秀專業團隊的建設也需要發揮團隊成員的敬業、協作、奉獻、創新等職業道德品質。職業道德教育的切實有效開展,對專業文化其它著力點的建設能起到相應的帶動促進作用,最終促進專業文化的建設。同時,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經過專業文化的浸潤,可以有力激發學生的成長自信和專業靈性,使他們深刻體悟未來職業的意義;可以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使他們在對專業知識和技能樂學、愛學、善學的基礎上,產生強烈的職業使命感、道德感和實現使命的人生價值感。
三、專業文化建設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職業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職業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職業道德品質,外化為相應的職業行為?!暗赖聝然仨氁匀说闹黧w地位確立為條件?!盵4]學生是職業道德教育的接受者,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預定教育目標。因為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往往取決于他們內在的自我教育因素。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對教育方法進行創新,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職業道德知識,進行獨立的職業道德教育,創造條件讓大學生參與相關職業道德實踐,獨立審視現實社會中發生的各種職業道德問題,進而形成職業價值取向,確立職業理想和職業選擇。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一個人沒有軍事知識就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將領;沒有對國家性質和目的的洞察力也就不可能成為政治家;一個道德盲很難保證自己行為的合道德性,成為一個道德高尚者?!盵5]“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然而,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育者不僅要做到理論上的正確性,而且要做到實踐上的徹底性?!盵6]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才有利于大學生在對職業道德理論知識深化理解的基礎上,自覺把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外化為一定的職業道德行為。
(三)普遍性和針對性原則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對每一個從業者都具有普遍的道德約束力。在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時高職院校應精準把握職業道德的教育規律和普遍性原理,務必使不同專業學生都熟知社會主義社會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及規定。恩格斯曾指出,“實際上,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盵7]專業文化的職業性決定了不同專業的文化特質各異。那么,不同社會規制和行業背景下的職業道德也會具有不同的規定性。因此,從建設專業文化的視角看,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也要結合不同專業的文化特質、專業特點和崗位需求來設置獨特的教育內容,以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教學實效。
(四)系統性和計劃性原則
職業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教育。首先它要向學生系統傳授職業領域的普遍性原則要求和特定職業領域的獨特道德規范,使學生熟知職業價值觀、職業禁忌、職業抱負、職業領域法律規范以及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等內容。其次職業道德教育教學組織具有系統性。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養成需要理論知識學習、職業行為訓練、實踐實習等多種途徑的共同作用,理論和實踐環節都要兼顧并予以系統開展。第三是培養實施方案的系統性。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學校要針對學生在人生發展不同時期的特點開展內容側重點不同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反復的教育和訓練中實現教育目標?!盵8]同時,為達到系統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目的必須貫徹計劃性原則,應針對特定職業、行業的具體職業標準和行業規范設計出符合特定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根據教學目標制定詳細的、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職業道德教育的可持續性,才能有效評估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學習效果,提出針對性的整改措施。
(五)專業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原則
“道德教育是一個需要多學科共同研究的領域,僅僅通過這一門學科來探討這一領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險的?!盵9]因此,職業道德教育不能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就業指導課程來完成,還應滲透于專業課的教學中。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包含著豐富的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素材,專業教育中的職業規范、職業紀律、職業禁忌等問題都能較好幫助學生詳細領略本專業特有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要求。
(六)校內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原則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行業“對話”、“合作”、“聯動”比較頻繁,這可以給大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培養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和有效的教育資源。因此,除了校內開展的職業道德教育之外,優秀的企業文化、校企文化交流活動、學生企業見習、頂崗實習及青年志愿者活動等校外教育資源都可以加深學生對“職業人”的了解與認識,強化學生對誠信、敬業、奉獻、合作、創新、終身學習等職業道德素質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受到良好教育,增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學校要有意識創造更多條件使學生與企業技術管理人員、優秀畢業生多多交流溝通,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職業道德在個人職業發展及事業成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引導學生自覺矯正日常職業行為,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四、專業文化建設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堅持目標導向,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的職業道德教育格局
“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目標導向的?!盵10]“目標導向為個體構架起一定的思維模式,影響人們在特定情境中的成就追求、行為方式以及行為結果?!盵11]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應確保明確的目標導向。首先,要使所有相關教育工作者明白職業道德在專業文化建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國家戰略性目標實現中的重要地位,認識到大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對國家整個職業秩序、經濟秩序以及社會秩序的重大影響,自覺在教書育人工作中注重個人職業道德和師德修養鍛煉的同時,切實致力于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工作,將職業道德教育滲透于專業管理工作、教學工作、校企合作及第二課堂活動之中。其次,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通力合作。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各教學單位學工口、團委、就業指導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資源優化整合,加強與學生家庭、社區、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局面,形成“全方位”、“全員”育人的格局。
(二)宏觀布局,拓展渠道,構建系統的職業道德教學體系
第一,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的作用,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發展趨勢、就業形勢及不同專業對學生開展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和創業觀念。第二,緊密結合專業教學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對大學生而言,除了公共基礎課之外,更多的時光都要用在專業課的學習和實踐上。因此,可以有效發揮各專業課教師的作用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與引導。專業課教師可以在專業教學中對學生開展專業特點、專業價值和專業社會定位的教育,使他們了解“如工作性質和要求,勞動工作設備,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等內容,讓學生了解相關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和要求,形成正確的認識和是非觀念?!盵12]此外,還應在對學生進行專業崗位教學時,向大學生詳細講解本專業的職業規范、職業紀律、職業禁忌等相關問題,使學生提前了解相關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和崗位要求,為以后走出社會進入職場盡快進入工作狀態打下良好基礎。第三,充分挖掘行業、企業資源和校內資源,在專業實踐實訓、企業見習和頂崗實習中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當前,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合作愈加頻繁深入,無論是校內專業仿真實踐實訓,還是在校外開展的企業見習和頂崗實習,都可以利用企業豐富成熟的資源作為載體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梢酝ㄟ^調動校企雙方的資源,邀請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引入到專業實訓中來,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企業嚴格且規范要求的同時,逐步認識到提供合格的生產或服務、良好的職業素養對企業發展和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學會主動承擔責任,獲得在企業中生存與發展的良好技能。同時,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和相關企業中,在任課教師和企業導師的指導下“邊學邊做”,在親身體驗完整的工作過程、熟悉企業和職業崗位的工作要求的同時,達到鍛煉和鞏固職業技能,強化職業道德素養的目的。
(三)注重文化引領,強化校企文化融合,發揮環境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影響作用
當前高職院校校企文化的融合呈日漸加深的趨勢,這給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有效載體。良好的校企文化對接能成功搭建學生就業、道德陶冶的良好文化平臺,使學生的職業道德品質得到潛移默化地升華。第一要有效提煉企業文化中有利于職業道德培養的核心理念,比如團隊精神、服務意識、誠信意識、效率意識、質量意識等,將其滲透到高職院校的校訓、校風和學風中去,促進校企“精神文化”的有機融合。第二,“學校要充分發揮環境對人的教育作用,加強與專業相應的職業環境建設,盡力營造與企業生產、管理、服務相一致的職業環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下掌握技能、感受企業文化,并潛移默化地養成相應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盵13]可以參照企業車間的場景,在教室、實訓室、過道等處懸掛企業運行標準、紀律條例、規章制度等,盡可能還原真實企業運作模式,按照現代企業生產和管理規范性和嚴密性開展實踐實訓,使學生明白沒有嚴格的職業紀律和道德,企業就無法實現正常的生產和經營。第三,利用廣播、電視、電子顯示屏、櫥窗、校報等校園文化宣傳陣地,以迎新慶典、校園招聘會、畢業典禮等校園重大活動為契機推動企業職業精神進校園,通過展示渲染職業精神標志性的標識、口號和警語等,擴大職業道德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第四,充分利用學生宿舍、食堂、休閑室、圖書館等場所的走廊、大廳公共活動區域進行企業精神、職業精神的宣傳,使學生日常行為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自覺構建校企共同的職業道德行為模式。
參考文獻:
[1]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EB/OL],2013-11-29.
[2].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2013-05/04/c_115639203.htm,2013-05-04.
[3]朱發仁,傅新民.高職院校職業本位的專業文化建設初探[J].職教論壇,2007,(1):50.
[4]蔣旭明,馬玉女.人的主體性在道德內化中的作用[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6,(6):82.
[5]吳俊,木子.道德認識辨析及其能力培養[J].道德與文明,2001,(5).
[6]李恒川,王軍.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及其困境[J].齊魯學刊,2012,(4):74.
[7]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8]畢傳剛,劉雪松.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及其渠道探析[J].科技視界,2012,(2):153.
[9]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647.
[10][美]戴維•喬納森,簡•豪蘭.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一個建構主義者的觀點[M].任友群,李妍,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7-11,8.
[11]路琳,常河山.目標導向對個體創新行為的影響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12):44.
[12]梁艷珍.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道德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7):112.
關鍵詞:孔子;德育;德育原則;青少年
Abstract: Morality is the symbol of national progress,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project of a country and n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Confucius in the long-term educational practice,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summed up a set of moral principles, such as determined perseverance, learning and thinking, self-denial, intrapersonal, provides the reference plane and the theory reference for the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work today.
Key words: 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moral principles; adolescents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中國是文明古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學說和思想,深刻影響了我國數千年思想文化的發展。批判地繼承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對于改進和加強當代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鬃右运饺说纳矸萁K生從事教育,他的學生人數多,來自社會的各個階級和階層,從而打破了官府對于教育的壟斷,在我國教育和學術的發展上有卓越的貢獻。
二、孔子的德育原則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斷得到完善,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體系。本文將從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學的原則與教的原則兩個維度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學的原則
1.學思結合
孔子說:“學以致其道”,一個人要具備仁、信、直、勇、剛等品質,必須進行學習。又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意思是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學習,是有害無益的。
2.立志有恒
“志”就是“心上所之(止)”,立志就是確立目標和理想;有恒,就是持之以恒??鬃诱J為志向確立以后,又經過長期不懈地學習、修養、使之思想、感情和行為,達到道德的高度自覺與“不逾矩”的境界。
3.克己內省
“克己”就是處理人際關系時,克制和約束自己的言行。 “內省”,指內心深處的自我反省??鬃又鲝堃皇且辛D改革社會風氣的仁的道德準則的要求,二是要有客觀的見聞作比較,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仁德的要求,從而加強道德信念,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4.改過遷善
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難免會出現不符合道德規范的過失??鬃诱J識到人的道德面貌有善有過,在處理過失與改過的關系方面,強調改過。他把道德修養的過程也看作是改過遷善的過程??鬃诱f,人“孰能無過”,他很注意用揚善抑過的教育手段,促進改過遷善的自覺性。
5.慎言敏行
在德育教育中,孔子抓住了知與行的內在聯系,主張慎言敏行,言行一致的原則。為了防止言行脫節,孔子主張“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行動敏捷而說話謹慎。它所說的言行一致,是德言與德行的一致??鬃犹岢鰧σ粋€人的觀察要通過他的行為,來檢驗其行是否真實。
(二)教的原則
1.教學相長
教與學是相互的??鬃诱f:當一個先生,必須要懂古代與現代的知識。他還說“多識于草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這種“多識”、“多聞”、“多見”都是孔子一生“知新”的方法??鬃訜o所不學,無人不師,才能博學多聞,才能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使門弟子都能信服而敬仰,發生教育上的功用。
2.啟發誘導
孔子主張對弟子施教時,首先必須等待他們有求得知識的動機,然后,趁此時機進行啟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主張不到百思不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當欲說不能的情況下不去啟示他??鬃舆\用啟發式教學,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為了使受教育者主動地去認識“為仁”的意義,從而自覺地接受“禮”的約束。
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國第一位重視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他善于分析學生的年齡特征,如當概括了少、壯、老各個階段的特點,要從實際出發,救其失,補其善。因之,他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各有所長。這種教育方法,在當今班級教學中雖然難以全面實行,但在德育工作中行之有效。
4.以身作則
孔子教人,不重在“言教”,而重在以“身教”,常以自己的行動舉止作出榜樣以達到教育上“潛移默化”的效果。只有教育者具備高尚的德行才可能指導學生修身養性,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而要學生去實現是沒有說服力的。這種以身作則,重視人格感化的教育方法,衍變為當今德育工作中常用的“榜樣激勵法”、“人格感化法”的重要教育方法。
5.內省外察相結合
孔子認為內省是日常必用的修養方法,在學生中積極提倡。他認為培養言行一致的“士”、“君子”甚至“仁者”,必須既了解學生的外部表現,從視、聽、言、動上進行考察,又要研究學生未表現于外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等內心世界和心理活動。也就是把外察與內省結合起來。
三、孔子的德育原則在現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借鑒意義
當我們進入21世紀的殿堂,審視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德育思想,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他存在“唯心”的空想成分和其它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但對當今的青少年也有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加強教師的行為修養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導,以其自身的活動來促進受教育者身心的發展和變化??鬃右陨碜鲃t,重視人格感化的教育方法,為當前的道德教育作出了榜樣。因此,教師應該要有高度的自覺、自律精神,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主體地位
孔子在道德教育中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別特征施以不同的教育,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主體地位,但這并不意味放任自流,人的思想都有自發性和盲目性,需要正確的理論進行教育,對不健康、不正確的思想要批評教育,但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
(三)培養青少年學生的自德精神
堅持自我修養是道德教育之本??鬃訌娬{積極開展主觀的思想活動,進行自我監督,使道德行為的規范和準則成為內在的自覺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導學生堅定道德信念,在個人獨處,為人所不知的地方,也要恪守道德準則。引導學生借鑒前人的修身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和能力,達到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目的。
(四)改進德育教育方法
堅持教育的民主化,反對單向的道德灌輸,在道德教育中,師生應該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教師的道德要求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道德實踐,注重道德修養,在實踐中提高道德認識,增進道德情感,磨煉道德意志,檢驗道德行為。
綜上所述,孔子思想中有些品德的行為規范已成為古今人類共同的品德和規范,如誠實守信,愛國愛民;修身養性,君子慎獨;質樸求實,寬容大度;勇敢剛毅,身體力行等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用更科學的方法完善現代德性培育的過程,探索德性培育的新途徑、新方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