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大語文課堂教學范文

      時間:2023-09-13 17:06:23

      序論:在您撰寫大語文課堂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大語文課堂教學

      第1篇

      一、用“興高采烈”來追求語文課堂教學利益的最大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感興趣了,其情趣往往趨于激越狀態。此時,教師可打破常規,不受教學環節、容量、方法的局限,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以豐富的閱歷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從而彈奏出課堂教學的美妙樂章。如筆者在講《消逝的仙湖――羅布泊》一文談及生態環境時,問學生們是否了解古樓蘭的歷史,一位學生竟唱起了《樓蘭姑娘》,同學們頓時來了精神,課堂氣氛隨之生動起來。筆者臨時調整了教學內容和順序,先讓這位學生唱了《樓蘭姑娘》,然后向同學們介紹了樓蘭古國的文明及其衰落史,“人類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卻又毀滅了自己的文明,有誰能想象到西部大漠下面竟埋葬了顯赫一時的樓蘭文明呢?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沒有重視環境保護。如果我們今天不重視環保,明天我們就是第二個樓蘭!”悠遠的歷史,現實的教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歷史知識演變成了語文課堂教學宣傳環保的附加值。

      二、用“即景生情”來追求語文課堂教學利益的最大化

      有些教學話題往往不是備課時所能預見的,具有一定的偶發性,這就要求教師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及時捕捉教學信息,挖掘教學資源,能動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生得到心靈洗禮的“及時雨”。一次,筆者提前幾分鐘走進課堂,只見黑板上有這樣一句話:“×××,你不是人!”不用說,這是一位調皮鬼的“杰作”。筆者看了后本來想發火,但后來一想,倒不如借此機會去挖掘教學資源,于是筆者就決定放下備好的課,做出臨時安排。筆者以“即景生情”的方式笑著說:“×××,怎么就不是人呢?明明和同學們坐在同一個教室里聽課,怎么就不是人呢?你說他不是人是什么呢?喔!他不是人是神?!睂W生們隨即哈哈大笑起來。筆者接著又說:“‘生活處處皆語文’,你們太有才了。我教了一群神仙?!惫P者接著按照既定的內容進行教學,那堂課的紀律出奇的好。事后那位寫此話的學生主動承認了錯誤。一個“即景生情”的課堂設計,讓課堂生動有趣,并且學生們的糾紛也順利解決了。一段“即景生情”式的教育,獲得了較高的思想教育的附加值,比空洞說教要有用得多。

      三、用“節外生枝”來追求語文課堂教學利益的最大化

      課堂教學有時會跳進一兩個不和諧的音符,使教學走音變調,學生注意力發生轉移。這時,教師要有應變機智,變不利為有利,化腐朽為神奇,以高超嫻熟的教學技巧,靈活地駕馭課堂。這樣,不僅不影響后續教學主值的取得,反而會創造出高附加值。在教授《藤野先生》時,當講到日本人不相信魯迅先生的成績還污蔑說是得到藤野先生的泄漏題目,一位學生失口喊道:“落后就要挨打!”引起全班同學的一陣哄笑。筆者接著說:“落后是要挨打。同學們,回去找一找書,看看在過去的歷史中,我們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有哪些落后被打的事例。今天我們該怎么辦?”不用說,第二節課時,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袄蠋?,歷史不能忘記。今天,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振興中華。只有這樣,才不會挨打!”望著一張張稚嫩的臉,我感到這是一次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同時,也使學生明白:只有讀書,才能掌握更多知識的道理。想起上一節課的“節外生枝”,由于做到了適時調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教學利益最大化嗎?

      四、在“旁伸斜逸”中追求語文課堂教學的附加值

      學科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著必然聯系的,享受思維也不是單向的,而是有關聯的自然復合。教師不能就學科教學科,盡可能多學科地“旁伸斜逸”,使學生所接受的東西不是孤零零的小島,而是一組鬼斧神工的群島。筆者在講述《出師表》陳述諸葛亮對劉氏父子忠貞不二的情感時,有位學生認為這是“愚忠”,筆者說:“你能不能說說你的理由呢?”他的觀點得到不少同學的支持,但他的理由大多數同學并不認同,看來講清楚“盡忠”、“愚忠”很有必要,它不僅關系到對諸葛亮的評價,而且關系到學生的正確人生觀的形成。筆者要求學生從當時的社會狀況、地理情況和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等角度認識這個問題。學生依據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有的談及了諸葛亮的出身,劉備的“三顧茅廬”、“臨終托孤”,中國幾千年傳統的正統思想的角度,認為諸葛亮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是千古名相,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楷模。順著學生的熱情,筆者窮追不舍:諸葛亮的做法給了我們哪些有益的啟示?于是,學生們各抒己見:要知恩圖報,要盡忠愛國,要明辨是非……看來,學生們已懂得了“盡忠”、“愚忠”的區分,更懂得了為什么去“盡忠”。這種“旁伸斜逸”所取得的教學利益最大化真是不菲。

      五、在“見縫插針”中追求語文課堂教學的附加值

      第2篇

      [關鍵詞]高校 大學語文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9-0165-01

      一、存在問題

      多數高校過于強調本校該有的專業特色而忽略了對大學語文的重視,這就導致了這門課程的邊緣化地位。大學語文課形同虛設,專業課隨意擠占大學語文課的課時,甚至有的學校干脆取消了這門課程。

      (一)課程開設目的不明、隨意定位、課時過少

      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目的長期以來不明確,隨意定位,導致學生無法明確知道學習本門課程的必要性,教師也不知道教學的重點在哪里,因此陷入雙重盲目的境地。再者,課程是否開設,課時多少,基本全由本校領導所決定,存在著較大隨意性、不穩定性。這樣,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大學語文在教師與學生心中的地位,使之一落千丈。

      (二)教材特色不突出

      由于各高校對于大學語文的不重視,各高校的語文教材往往隨意選擇,而這種隨意選擇的教材針對性不強,存在嚴重不足和不配套的情況。不少學校也使用本校教師自編的教材,但因主編者在教材研究方面真正有造詣者不多,教材編撰質量難有保證。目前的大學語文教材內容普遍存在偏難、偏深、專業性太強、與學生所學專業語文說寫能力要求結合不夠、高出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范圍等共性問題。

      (三)教學內容過時陳舊,教學手段單一

      現行的大學語文教材內容多以古代文學史及其名家作品為主,而對當代優秀人文科學作品與值得關注的文學現象占有太少,而且國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更是微乎其微。然而,這些課程內容大多與高中內容重復,對于高校學生而言顯然并不適用,甚至會引起學生的無聊情緒,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很多教師的教學手段仍然遵循以前的老式教學方法,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總結課文,這種模式自學習語文之日起就已經印入學生頭腦,但對于朝氣蓬勃的大學生來說已經不再適用,他們需要更加生動、活躍、具有時代氣息的教學手段。

      二、改革

      高職高專院校的大學語文課要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在教學理念、思維模式、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創新。在教學理念方面要樹立應用型教學的思想,并把這種思想貫徹到大學語文課的課堂中去,在教學方法上要靈活多樣地體現應用型教學的理念。

      (一)轉變原有觀念,重視大學語文課程

      當今社會,由于人才供大于求,導致大量人才的積壓,專業人才層出不窮,因此,用人單位除專業技術嫻熟外,更加注重人文素養,思想境界等方面。

      所以,高校學生要想立足于社會,除了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術外,更需要加強本身的文化修養、職業道德等人文精神的培養。而大學語文課程在這方面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按照與時俱進的原則,大學語文課程更應偏向于人文性的培養,教師要通過課文的講解,培養和熏陶學生的文學修養及道德情操,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滿足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

      (二)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多種教學模式混合的教學新方法

      改變師講生聽的古老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其中,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只要在關鍵的問題上加以引領,控制課堂的導向,剩下的一切都可以交給學生自己完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但不要逐字逐句地給學生講解,而是由學生來進行內容的分析與闡述,教師不要提及其分析的對與錯,將權利完全下放給學生,由學生展開問題并討論問題。最后,將學生與教師的分析一一列出來,讓學生自行判斷其結果,充分發揮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辯證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是非觀。另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將圖片、聲音、影響資料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之中感受作品的美與丑。

      (三)鼓勵教師自編教材,突出專業特色

      每個專業都有自己本身的特點與側重點,教師應在了解本專業特色的基礎上,反復推敲琢磨大學語文課程的內容,使之符合本專業學生的特點。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專業范圍內提高本身的人文素養,也使大學語文與本專業緊密結合,學生學學語文不覺得突兀,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與興趣。

      關于教材內容的選擇,要基于專業特色之上,盡可能包羅古今中外、名學名家的作品,擴展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品位。

      三、結束語

      總之,要提高高校語文課堂教學,首先要對大學語文加以重視,利用多樣實用的教學手段讓語文課程融入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當中,逐步改變高校語文在教師與學生心中的地位,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精神文化底蘊,提高感悟人生的境界。

      【參考文獻】

      第3篇

      就初中語文教學而言,課堂教學效率不佳的問題仍然令人憂慮。

      其實,語文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工作和生活的質量。但就目前而言,語文教學卻越來越不受人重視,人們(家長、學校、學生)由于中考、高考這樣的應試教育指引,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英語、數學等科目的學習上。只要我們稍稍留心,就可以發現:語文課堂被輕視甚至忽視的現象普遍存在。幾近瘋狂的英語和數學的補課,語文甚至于被當作副科來對待,不但課余時間極少學習語文,而且許多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都兼做英語或數學,對語文的實際學習的時間不斷壓縮,因此,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在不斷降低。

      一、語文教學效率降低的根源

      1.師講生聽,以講代讀

      教師往往越俎代庖,把自己認為的教學重難點條分縷析地灌輸給學生,學生缺乏自讀的感悟、探究、發現,只是扮演了接收器的角色,這樣的語文課怎樣上?

      2.生講師聽,華而不實

      以小組討論代替閱讀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你問我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課堂活躍了,使教師獨霸講臺演變成少數學生霸占課堂的現象,形成了更多學生永遠是觀眾、聽眾等無效討論教學現象,只追求表演作秀,不顧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以練代讀,本末倒置

      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根據文本設計了許多問題,缺乏主體感悟、探究。其實,非多練,不足以鞏固夾生的知識,非多練,不足以彌補因缺少自讀而忽略的基礎與細節的知識,不足以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瓷先フ_,其實不然!

      故而,所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初中語文教師,不能觀望,不能等待。

      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方法

      1.立足課本內容

      每冊語文教材從文體、基礎訓練、單元練習、知識點等方面看,都是一個系統結構。所以說,初中語文教學應以本為本,以綱為綱,應該立足課本,以課本為中心、為基點、為指南?!傲⒆阏n本”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教師要深刻理會、掌握、熟悉教材,對其中的知識點、內在結構、體系特征等等都能夠熟記于心。

      2.開拓課本內容

      “立足課本”是“開拓課本”的基礎、源泉。一部教材,一套教材,就是一座真正豐富的人類知識寶庫,儲備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只有全面理解把握教學內容,才能提煉重點、難點,發現疑點,從而由點走向面,由淺入深。最關鍵在于一個“探”字,即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與疑點。以此為突破口,不斷深入下去,探本溯源,啟示學生,尋找知識的根源。

      3.融合課本內容

      “立足課本”“開拓課本”之后,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融合課本”。在教師的啟迪開導下,學生積極思考探究之后,便會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創造性活動,從而充分發揮其主體性、能動性,學生在與教師的思維一體化的互動中吮吸人類知識之甘甜。課堂教學便具有厚實的根基、開闊的視野、生生不息的活力,便不僅能使學生立足于課本,這樣的教學在內容上具有厚重感,在教法上具有藝術性。

      第4篇

      一、重視集體訓練,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集體訓練。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動筆、動口、動腦,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讀說時間,通過設計問題來集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集體性訓練,讓學生有更大的收獲,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教學《陋室銘》一文時,先讓學生齊讀課文,之后再要求學生自讀。同時,我也對課文進行點評并指出閱讀要點,之后,再讓生齊讀,體會課文的情致。這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學生的齊動筆和齊動口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把課堂交給了學生,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又如,在教學《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時,我先讓學生靜靜地讀書,靜靜地思考,然后讓學生和老師互動研討,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地。我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并反復研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小組討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進行積累訓練,實現知識的“匯聚”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我們要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讓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我們都知道,語文知識、語言材料、語言模型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有了豐富的積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才能厚積而薄發,才能形成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需要教師將課文中最有價值的語言訓練“點”加以提煉,并讓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積累訓練,讓學生在“動中學,學中得”。如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積累常用雅詞、成語或是疊詞等;句的積累可從修辭句、描寫句、評析句、哲理句中尋找;段的積累分成秀美的繪“景”文段、精美的詠“物”文段、生動的寫“人”文段、小巧的抒“懷”文段、含蓄的述“感”短文等;能力的積累可品析篇章的安排、文章的概括、語言的品味、手法的欣賞、閱讀的感受。如在《口技》一文的積累板塊中,我先讓學生找出表現時間的詞:“少頃”“既而”“未幾”“傾而”等涌入筆端。然后合并同類項,相繼找出以前所學《狼》中的“少時”“久之”“頃刻”。再舉一反三地讓學生完成對其他的知識板塊的學習?;蜃寣W生自己劃出,或啟發學生劃出。學生劃分“作作索索”“許許”等擬聲詞后,老師則因勢導出疊聲詞板塊。當學生學會了“分類”時,老師再授之以“分類集中法”。既授之魚,更授之漁。這是一種同類相聚的積累。

      三、注重技能訓練,打造高效課堂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加強知識訓練和能力訓練,同時也應該注重技能訓練,這樣才能使三者形成合力,打造高效課堂。如我在教學《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時,讓學生進行“閱讀三練”,通過無問題式教學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能力訓練。在閱讀第一練中:概括――試給這則寓言換個標題,“愛慕虛榮的赫爾墨斯”“身價”“不自量力的神”……從學生各種各樣的答案與分析中,我們看到他們已經真正走進了文本――讀情節、讀人物、讀道理。閱讀第二練:提取――找出這篇寓言的五個關鍵詞,老師和學生共同借關鍵詞概括這則寓言的主要故事。閱讀第三練:評說――用幾個成語評價赫爾墨斯,“信心十足”“自以為是”“自命不凡”“洋洋得意”“目中無人”……正是因為有前兩練的鋪墊,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才能如此到位,并且有了積累。

      四、注重動筆訓練量,實現讀寫結合

      第5篇

      所謂從大處著眼,即指語文課堂教學要以新課標為依據,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小處著眼,即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課堂的每一個細節。因為一堂課正是由無數個細節有機組成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從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生語文素養的高度,抓住每一個可以發揮利用的細節不放松。

      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更要讓學生會學,使得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抓課堂細節,因勢利導,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筆者曾聽一位老師執教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要求學生說出“濟南的冬天”給自己的印象。一位學生說“濟南的冬天獨具特色”。這位教師在給學生一個“說得非常好”的表揚后就了事了。當時總覺得這里似乎缺點什么,但由于是聽課也就沒多想。第二天,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也設了這樣一問。無獨有偶,一個學生居然也說出了“濟南的冬天獨具特色”這句話。我突然想起前一天聽課時的感覺,便問道:“你是怎么理解的,能具體談談嗎?”沒想到他一個字也說不上來。其他同學也都眼瞪瞪地望著他,沒有一個舉手要求補充的。我意識到解決這個問題可能就是理解全篇內容的突破口。我便啟發引導學生:“他的這個觀點大家同意嗎?請快速閱讀課文,邊讀邊想,看誰先弄明白?!币皇て鹎永恕km只是這么簡單的幾句話,卻迅速將學生推向了自主探究的漩渦。大約八分鐘后,絕大多數同學面帶微笑地舉起了手。就在這短短的八分鐘時間內,學生們不僅弄清了這個問題,理解了全篇文章的內容,而且還深入分析了文章的主旨,還有的學生對作者獨特的布局謀篇進行了探討。這不正是新課標所倡導而又為我們語文教師追求的最高境界嗎?

      新課標還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鑒于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在課堂上我們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說教,而應該盡可能地捕捉一些細節,對學生進行教育、啟發與鼓勵。如一次在教學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一文時,我問學生:“作者認為做事情需要怎樣的精神?”一個學生回答:“作者認為做事情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精神,但最要緊的還是要有自信心?!边@是一個平時很膽怯的女孩子。她的答案是正確的,但聲音小得連站在她跟前的我都聽得不太清楚。當我正準備另找人回答時,突然發現她正直愣愣地望著我,眼里滿含著期待。我心頭一震――何不讓她再說一次呢?我便把她的回答向大家轉述了一遍,然后反過來問她:“你認為自己的回答正確嗎?”她肯定地回答我:“是!”我接著說道:“很自信。但是剛才回答這個問題時,自認為回答得很自信嗎?”她搖搖頭。于是我深切地對她說:“請你很自信地再回答一遍!”聲音比先前稍微大了些?!罢堅僮孕劈c!”這一次她的聲音很響亮,我便帶頭鼓掌表揚了她。在掌聲中大家笑了,她也笑了。此后,這位同學似乎換了個人,上課回答問題不僅聲音響亮,而且比以前積極多了。

      總之,對課堂細節的捕捉與處理,可以體現一位教師的實力和功底,顯示一位教師的現代教育理念與實踐新課改的水平。我們語文教師如能真正做到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那樣,我們便會發覺落實新課標精神“踏破鐵鞋無覓處”,其實“得來全不費功夫”。

      作者單位:湖南省慈利縣職業中專

      第6篇

      編演課本劇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了解劇本特點,選擇故事性強的文章,激發學生表演興趣

      編演課本劇,顧名思義,包含編寫劇本和舞臺演出兩個范疇的內容,即將課文改編為劇本,再組織演出的活動,這不僅是課堂表演的一種形式,而且提升了課堂模擬性、趣味性、互動性。它既能充分展示學生才華,又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初中語文教材里選錄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富有故事性、敘述性、趣味性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中短篇小說、小小說、劇本文學、影視作品等,如《愚公移山》、《陳太丘與友期》、《孫權勸學》、《楊修之死》、《石壕吏》、《范進中舉》、《狼》、《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皇帝的新裝》、《變色龍》、《威尼斯商人》、《孔乙己》等,這些文學作品可讀性強,矛盾沖突激烈,人物性格鮮明,篇幅適中,且故事情節簡單,教師要選擇一些課文或者其中的個別情節片段,組織學生編演課本劇。編演課本劇,要觀察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利用學生專長,各盡其才,挖掘潛能,張揚個性。挑選演員,教師應該公平公正,充分發揚民主,學生、推薦、教師點名與全班公投相結合,充分發現、挖掘人才。被選中的學生覺得是一種榮譽,必定全情投入排練,認真完成表演。在編寫劇本時,要讓每個組員自己展開民主式的討論,對劇本的構思、角色的分配,充分發表意見,充分掌握課文內容,討論后定表演。

      (二)應鼓勵在課文基礎上的二次創作

      將課文改編成劇本,要把敘述語言轉化為對白,轉化為動作,同時還要補充一些細節,就不能過分強調課文的唯一性了,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在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鼓勵學生根據文章的篇章布局大膽加入合理的、能推動情節發展及有助于刻畫人物的情節補充、細節刻畫等。如學生在―次排演《孫權勸學》中“孫權讀書”一幕時:孫權挑燈夜讀,學生在改編中增加其與伴讀童子的對話,將人物認真、積極學習的形象刻畫得更加豐滿。表演時,演員把童子早已昏昏欲睡,而孫權卻仍苦讀的細節表現得十分到位。這些對原作成功的改編和表演都說明學生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對人物的性格有了準確的把握,同時也體會到了文中未提及的潛臺詞。再如,學生在改編《變色龍》一文時,經過細致的研究、討論,大膽采用由兩個人背靠背來演主人公奧楚蔑洛夫的形式,暗示他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并為此添加了一些臺詞,還添加一些神態、動作、語言,把“變色龍”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使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了人物角色,理解這一小說所傳達地社會背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值得強調的是,課本劇畢竟有異于舞臺劇:課堂劇的活動范圍僅囿于狹小的講臺上,燈光、音響、道具等媒質不全,因此人物、情節、時間、場景不能做到高度集中;要壓縮篇幅,精簡人物,減少場景切換;要突出尖銳矛盾突出。由于初中學生年齡學識、理解能力、見聞閱歷、性格情緒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在指導編演時,一定要立足實際,把握分寸:1.選取的情節一定要簡單(通常是一兩個片段),進行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循序漸進的嘗試。2.演出道具應簡易,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如《皇帝的新裝》可用課桌椅代替織布機;可折疊報紙做成皇冠和其他官員的帽子;可用玻璃紙表示皇帝身子……3.要重點指導學生熟悉課文背景主題,了解作者思想意圖,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動作、神態和細節等。人物對話的表演應掌握好語速和停頓;一些招牌式的動作神態的表現要生動傳神、準確到位,如《范進中舉》一文中胡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中的“攥”、“舒”,以及《故鄉》中中年閏土“麻木悲苦”和老年楊二嫂“尖酸潑辣”的表情,《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前倨后恭”、“外強中干”、“色撓,長跪而謝”等動作和神態,最大程度地為突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服務。4.要讓盡量多的學生參與表演,可分組表演,讓更多人得到實踐的機會,讓全體學生的語文素質多得以提高。

      (三)表演后,應組織全體學生討論、揣摩

      第7篇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理念;有效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107-02

      大學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性,實施課堂教學改革要重塑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重塑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理念而言,教師需要對大學語文教與學的現象所反映出來的現有理論、觀點和見解做出科學判斷歸納,形成特有的符合時代要求和自身需求的教育教學理念,并運用于大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這一特有的教育教學理念主要包括大學生素質發展、語文素養提高、教師自身造就三方面內容,其中,核心部分是大學生素質發展。重塑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理念,有效進行課堂教學,應從以下四個方面教學理念的確立著手。

      一、全面提高大學生語文素養

      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基本內容。語文素養是大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技能基礎,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理基礎,因此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大學生,并致力于大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那么,何謂語文素養?筆者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熱愛祖國語文為基礎、提高語文能力為核心、形成高尚品德修養和高雅審美情趣以及提升文化品位為目標的綜合性涵養。長期以來,大學語文課程教育教學先后走了兩方面的極端:一是人為強化語文教學的政治因素,抹煞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忽視語文能力的培養。二是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淡化語文學科內在的人文性,以形式邏輯的詮釋方式取代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扼制了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揮和個性發展。摒除這兩方面的極端,根本途徑在于走全面提高大學生語文素養的課程改革之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運用有效手段引導學生從優秀文學作品中汲取崇高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等精神糧食,以真善美洗滌心靈,去偽存真,去惡從善,去丑揚美,提高自身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時,通過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手段強化學生識記功能,提高閱讀能力,積淀文學素養,增強文化精神底蘊。有效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學還要激發大學生情感,增強其感知能力,加強認知能力訓練,提高其表達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二、科學把握大學語文教學特點

      每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特點。撇開學科特點,展開教學只能是無的放矢。語文課程本身具有學科工具性,同時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體現出多元化的人文理念。針對這一特性,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將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在注重大學生語言能力開發的同時,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效地對大學生精神世界進行引導和布控,大力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并尊重大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和個性發展,給大學生寬裕的成長空間,使大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高尚的文化品味和高雅的審美情趣。語文課程還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性。傳統的語文教學把課程內容分解成知識點、能力點,以練習形式達到知識點和能力點的要求,大學生的機械練習造成了語文課程的繁、難、深、多。這樣,曲解了教學實踐的本意??茖W體現語文課程教學實踐本意,就要確立大學生學習活動的主人翁精神,培養大學生的語文實際運用能力,突出教學過程中“學”與“用”的整體性。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其主要途徑理應是通過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來實現。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側重引導學生直接把握語文材料,鼓勵自由閱讀、自主寫作、自由表達、自主創新,提倡探究性學習,掌握運用語文學科規律,將“學”與“用”有機地統一起來,走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治學之路。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為主體,具有主體間性。有效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既要充分發揮教師教學主導作用,切實尊重教師教學獨創精神,又要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和語文學習特點,對大學生成長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學習需求給以特別關注,尊重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進取精神,肯定大學生在多元化研究性學習方式活動中展現的個性化行為,留給他們較為寬松的探索思考空間,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當沿著這一改革指向展開。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必然是以提高大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根本目的。追求智育目標固然重要,但是脫離對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合作精神的培養,就無法促成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就難以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為此,倡導有效的語文綜合性教學,有利于大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課堂教學內容,不拘泥于學科知識要求范圍,要敢于關注社會、人生以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問題,涉及科學、人文和自然、道德、藝術各個領域的學科內容;利用各種可用的資源,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促使多樣化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在有效教學課堂中順利實現。堅持課內外教學活動相結合,在實際情境、生活體驗、社會實踐中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養的培育。

      四、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