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3:58
序論:在您撰寫商業模式中的關鍵活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pat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Value Chain. The first,it has described the concept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he reason to study about it;and then explore the role that the Value Chain has played i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then the third part acquired an 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finally,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opic has been discussed.
關鍵詞: 商業模式創新;價值鏈;演進機理
Key word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value chain;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09)10-0071-03
0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商業模式得到廣大企業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其的定義也眾說紛紜。Petrovic等學者(2001)認為商業模式描述了隱含在實際業務流程背后的商業系統創造價值的邏輯。羅珉(2006)則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組織在明確外部假設條件、內部資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組織本身、顧客、供應鏈伙伴、員工、股東或利益相關者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創新意圖和可實現的結構體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1]。Rappa(2004)認為,商業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義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個公司賴以生存的模式――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2]。商業模式規定了公司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并指導其如何賺錢。Dubosson等(2002)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為了進行價值創造、價值營銷和價值提供所形成的企業結構及其合作伙伴網絡,以及產生有利可圖且得以維持收益流的客戶關系資本。
在有關這些論述中,創造價值是商業模式的一個核心詞匯。而價值蘊含在價值鏈中,因此要研究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價值鏈來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已有學者,如Rappa明確指出,商業模式規定了公司在價值鏈中的位置;曾楚宏、高闖等也對商業模式價值鏈進行過研究。因此基于價值鏈研究商業模式創新具有理論基礎。
1價值鏈在商業模式創新中的作用
價值鏈最先是由哈佛管理學院的Michael E. Porter教授提出的。他認為企業各種生產經營活動都是圍繞企業創造價值的最大化為目標展開的。每項價值活動根據其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不同位置被劃分到一個個生產環節中,企業所有的生產環節共同構成企業的價值鏈,因此價值鏈包括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活動的整個過程(又稱作業價值鏈);Porter教授進一步指出,在企業眾多的價值活動中,并非每個環節都在創造價值。按照波特的“價值鏈分析法”,企業的價值活動可以分為基本活動(Primary Activities)和輔助活動(Support Activities)兩類。其中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營銷和銷售、服務五部分,輔助活動包括企業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技術開發和采購四部分[3]。
從廣義來講,上述九種活動基本包含了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所有活動和因素。在這九種活動中,按其創造價值的大小可分為:核心活動,亞核心活動和基礎活動。能為企業提供最大價值的活動成為核心活動;能為企業提供較大價值的活動成為亞核心活動,以機械電子行業為例,如果研發、生產是企業的核心活動,營銷、售后服務就可能是企業的亞核心活動,它們都是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但企業經營的重心并不在此,這類活動一般在企業價值鏈上只處于相對重要的地位,介于戰略環節和一般環節之間;除此以外的其他活動,均屬于為以上兩種活動提供的輔活動,如材料或產品運輸、采購、庫存管理等,因此稱為基礎活動。
波特同時指出,供應商價值鏈、企業價值鏈、渠道價值鏈和買方價值鏈構成了整個價值體系,即一個完整的產業價值鏈,見圖1。
波特的作業價值鏈是圖1產業價值鏈中的一環,即企業基本價值鏈,根據企業性質不同企業也可囊括上下游的價值鏈,但我們按照一般分類將產業價值鏈分類如圖1所示。
商業模式創新涉及的所有活動均包含在產業價值鏈中。企業如果要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可以通過延長自身基礎價值鏈(如前向一體化和后向一體化)形成企業商業模式;又可以通過對自身基礎價值鏈分拆、職能外包來縮短價值鏈,進而形成企業商業模式;也可以通過對自身基礎價值鏈延展和分拆同時進行而形成企業商業模式;還可以通過對企業價值鏈上的一項或多項基礎價值活動進行創新來形成企業商業模式。此外,企業可以通過前三種方式中的一種與價值活動進行創新相結合來實現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企業通過價值鏈創新改變某些原有的價值活動,并將創新后的價值活動組合成高效的價值模塊,最后再把這些價值模塊鏈接成有效的價值系統。概括來講,這些對價值鏈優化與整合的活動可分為企業業務分解與業務創新活動(也即企業解綁),構建新型戰略集團(也即企業集群)。這都是針對價值鏈上企業活動來展現的商業模式創新,而具體到企業活動的實施又可劃分為三種商業模式創新類型:顧客價值創新,成本結構創新,利潤保護模式創新[4]。這三個方面均可通過價值鏈優化得以體現。
2商業模式創新演進機理
2.1 商業模式創新內外部因素分析
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是一個企業綜合考慮內外部環境,資源與能力,機遇與挑戰的過程[3]。企業商業模式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但在經濟租金的驅動下,在外部經濟、政治、文化和技術環境的影響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會不斷地演進。①由產業結構、產業吸引力和產業的進入、退出壁壘等因素構成的企業外部競爭環境(經濟環境)發生對企業不利的變化,企業將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許多企業都希望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將其市場競爭的相對劣勢轉化為相對優勢,以重新取得有利的競爭地位。②技術環境的變化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也有著重大影響??萍嫉倪M步,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③企業外部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的變化也會對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產生一定影響。例如,一國政策的改變,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觀念等的沖突,都會制約企業固有的商業模式,特別是那些進行跨國經營的企業。因此,企業必須根據政治、文化環境的改變進行適當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
企業當外部環境(經濟、技術、政治、文化環境)發生新的對企業有影響(正、負兩種影響)的變化時,在顧客價值的強力驅動下,企業開始尋求商業模式創新。企業首先對自身現狀和能力進行科學、全面、客觀地分析,在權衡內外因素的基礎上對競爭策略(短期戰略)進行調整,而這種策略調整又恰好體現在價值鏈創新上,如企業的并購或剝離、目標市場的再細分和產品的核心多元化等。企業再對其價值活動進行優化整合[5],努力尋求一種最優的組合方式,這就促成了有效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實現(這是一個不斷進行評價和調整的復雜過程)。
2.2 商業模式創新演進機理
通過分析價值鏈及其對商業模式的作用,我們大致可了解其對商業模式創新的作用機制,其演進機理也就比較容易得出。
首先要對企業經營活動充分了解,找出可以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控制點。比如,企業的營銷渠道存在哪些弊端,根據經驗可如何解決;顧客對產品的意見如何,如何提高顧客滿意度;產品的成本如何減少等等問題,找到這些問題,企業就可有針對性的進行商業模式創新。
然后綜合考慮企業現有資源及能力進行戰略決策,確定企業在價值鏈上的合理定位。
戰略決策做出之后,企業要通過拆分價值鏈或價值活動創新達到業務分解與業務創新,也即打破企業邊界,完成企業解綁;或者是通過延展價值鏈形成新型戰略集團,也即形成企業集群來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前者既有存量型創新又有增量型創新,表現為基于結構特征的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為顧客價值創新和利潤保護模式創新;后者一般為存量型創新,表現在基于結構特征的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中,即為成本結構創新企業進行價值鏈整合與優化之后就要進行利益方關系整合,針對企業價值鏈優化過程中內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與交叉進行整合優化,這部分對于商業模式創新成敗具有關鍵作用。
接下來企業就要實施具體的商業模式創新,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反饋與總結。信息暢通在這一過程中變得尤為重要,只有在創新過程中不斷問為什么,出現了問題不斷及時反饋與解決,創新過程才能順利。
最后環節是對商業模式創新是否成功的評估與檢驗。在這一過程中,是企業得到經驗與教訓最多的過程,整個商業模式是否成功要依靠具體的指標來檢測是否達到商業模式創新預期達到的目標,如市場占有率、利潤率、顧客滿意度等。
具體演進機理圖如圖2所示。
3結束語
本文在價值鏈基礎上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作用與演進機理分析,從理論上探討了商業模式通過價值鏈整合與優化進行創新的過程,進一步提出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中的企業經營活動關鍵控制點的發掘,從微觀角度探討企業創新能力提高的方法,以及由此帶來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路徑,對我國企業在探討商業模式創新,重視顧客價值主張,改進盈利模式,發展利潤保護模式方面提供理論指導。
我國企業目前處在全球價值鏈低端位置,即微笑曲線底端[6],這種是由我國企業創新力不足、競爭優勢較弱所致。因此,我國企業目前發展方向就是提高決策能力,把握經營環境,通過組織學習強化團隊動態能力,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對于商業模式創新的評估與檢驗仍是未來研究方向,且商業模式創新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反饋與信息快速處理能力的影響因素也是我們需要進行探索與實證的。
參考文獻:
[1]羅珉、曾濤、周思偉:《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基于租金理論的解釋》[J];《中國工業經濟》2005(7):73-81。
[2]原磊:《國外商業模式理論研究評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10):17-25。
[3]高闖、關鑫:《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實現方式與演進機理──一種基于價值鏈創新的理論解釋》[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83-90。
[4]李東:《基于結構特征的商業模式創新:路徑類型、產業效應與策略體系》[J];《中國軟科學》2006(11):141-145。
一、商業模式的定義
商業模式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1957年。但是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商業模式的研究才獲得廣泛的關注,這與互聯網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興起有著直接聯系。彼得.德魯克(1994)將商業模式稱為組織的或公司的經營理論。邁克爾.拉帕(2004)認為,商業模式是指企業做生意的方法,是一個公司賴以生存的,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商業模式的表述雖然各有不同,但其最核心的內容卻存在基本的一致性,是企業為自身、供應商、合作伙伴和客戶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
二、波士頓矩陣模型
波士頓矩陣,又稱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是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波士頓咨詢公司創始人布魯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創的一種分析和規劃企業產品組合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在于解決如何將企業有限的資源有效地分配到合理的產品結構中去,以保證企業受益,是企業在激烈競爭中取勝的關鍵。
三、商業模式變革的類型
商業模式的變革有四種不同的類型,分別為商業模式創造、商業模式延伸、商業模式修正和商業模式終止。
1.商業模式創造。一個商業模式創意往往會經歷幾次修改后付諸實踐。商業模式執行之前并沒有相關工作實踐或重復的標準化流程可以借鑒。與未來的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等相關的關鍵流程仍然是新興的商業模式思想或假設,面臨較大的挑戰。
2.商業模式擴展。商業模式擴展意味著增加活動或擴大現有商業模式的核心方法。這是從一個模塊到另一個模塊的過渡,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增加活動。擴展的關鍵動機驅動是探索擴大現有業務機會和開發相關商業機會。
3.商業模式修正。商業模式修正意味著企業業務模塊間的轉變。修正意味著修改一個現有的商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過程。修正意味著干預現有的過程,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替代現有業務經營的方式。
4.商業模式終止。商業模式終止是指放棄/拆卸過程。商業模式的終止意味著關閉營業場所或關閉整個公司。商業模式終止過程中可能面臨終止抵抗和業主猶豫不決等困難。
四、波士頓矩陣中不同業務類型下的商業模式變革
企業需要根據業務自身的發展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诓ㄊ款D矩陣的視角,針對四種不同的業務類型,企業需要做出不同的商業模式變革,從而實現企業的整體良性發展。
1.問題產品—商業模式修正。問題產品指的是處于高增長率和低市場占有率象限內的產品群,一方面企業的活動系統存在著較大的市場機會和發展潛力,另一方企業在開拓市場和價值創造方面存在問題,對問題產品業務的活動系統改進方案,要求企業進行商業模式修正,干預現有的活動過程,擴展現有的支持業務快速發展的活動系統,同時,改變業務發展弱勢方面的經營方式,并尋找新的經營方式。
2.明星產品—商業模式擴展。明星產品指的是處于高增長率、高市場占有率內的產品群,這類產品需要企業增加資源投入以發展成為現金牛產品。企業現有的經營方式適合此類業務的發展,整個活動系統運營良好。針對此類產品,企業需要進行商業模式擴展,增加和擴大現有商業模式中的核心活動和方法,開發相關商業機會,并在更廣泛的領域內運行商業模式。
3.現金牛產品—商業模式修正?,F金牛產品指的是處于低增長率和高市場占有率的產品群?,F金牛產品是成熟市場的領導者,為明星產品的發展提供支持資金。但是,現金牛產品的市場份額的增長空間相對狹小,面臨著過時以及競爭對手新商業模式的威脅。針對企業的現金牛業務單元,企業進行商業模式修正,它需要打破企業的商業模式慣性,進行根本的實踐變化,利用新的市場機遇。
4.瘦狗產品——商業模式終止和商業模式創造。瘦狗產品指的是處于低增長率、低市場占有率的產品群,處于利潤率低,負債比率高的保本或者虧損狀態,無法給企業帶來收益。此時企業需要對此業務單元,進行商業模式終止,打破一些抵抗因素和業主的猶豫不決。
對于終止后的瘦狗產品,業務單元內存在剩余資源,企業產品在退出市場時往往伴隨著新業務的開發和產品創新的聚集。商業模式初始想法,往往經歷若干次修改后才能付出實踐。對此類全新業務,企業需要進行商業模式創造,對未來的客戶、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進行初步的商業模式假設。在商業模式的初始過程執行時,企業要關注商業模式的變化,并根據商業環境變化進行不同的調整。
商業模式四個變革類型并不一定都是單獨行動的,在很多情況下,需要多種商業模式類型的結合,在實際活動過程中,商業模式擴展和商業模式修正往往是企業在進行商業模式變化時綜合使用的手段。
五、總結
企業面臨不同業務單元時,不同的商業模式變革選擇。管理者必須決定是否以及何時推出新的產品或新的商業機會,他們還必須決定如何擴大現存商業模式中的核心標準流程以支持公司的業務發展。企業在改變其商業模式時還必須識別那些給企業帶來價值和利益的關鍵價值創造活動。此外,企業在進行商業模式變革時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企業具有商業模式慣性,往往會失去一些新技術和新市場的把握,不利于企業創新。所以,企業應該根據業務產品的發展以及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適當進行業務單元商業模式變革,在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動態性和企業業務發展的穩定性之間建立一個平衡。
參考文獻:
[1]Christoph Zott and Raphael Amit,Business Model Design: An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Long Range Planning, 43 (2010), 216-226.
[2]Christoph Zott, Raphael Amit and Lorenzo Massa, The Business Mode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May 2011,1-25.
【關鍵詞】 商業模式; 財務要素; 弱嵌入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1-0014-06
一、引言
21世紀進入了互聯網經濟時代,互聯網裹挾顛覆激活了商業模式創新的熱情。在交易層面,互聯網改變了交易場所、拓展了交易時間、豐富了交易品類、加快了交易速度、減少了中間環節[1],在由互聯網精神、互聯網理念、互聯網經濟組成的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各種商業模式創新層出不窮,跨界、迭代、速度、極致、簡約等互聯網思維正在充斥整個商業世界。Amazon、Facebook、京東、阿里巴巴等一大批基于互聯網的新興商業模式企業迅速崛起,激活了學者對商業模式研究的熱情。然而,從其本源看,商業模式與財務管理屬于“業務與財務”關系的范疇,根據“業務決定財務,財務反作用于業務”的邏輯,商業模式應該而且肯定會與企業財務產生千z萬縷的聯系,令人遺憾的是無論學界還是實務界,鮮有探討商業模式與企業財務的聯系。本文聚焦商業模式與財務管理的聯系,通過對商業模式要素及其表達方式的文獻梳理,提煉出商業模式中的財務要素,以期激活學界對商業模式與財務管理聯系的研究熱情,為后續研究提供基礎。
本文研究意義主要有:其一,提煉商業模式中財務管理要素,為后續基于財務視角的商業模式研究提供基礎。其二,指出財務要素“弱嵌入”商業模式之中,即商業模式中的財務要素具有相對獨立性,對“財務反作用于業務”提供了新的闡釋。
二、文獻回顧
Hamel[2]是最早使用結構化表達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學者之一,他以顧客界面、核心戰略、戰略資源、價值網絡為一階要素建立了橋接模型,認為商業模式有以上四大構成要素,每個元素又包含若干子元素,這四大元素由顧客價值、結構配置與企業邊界這三座“橋梁”連接起來,且依靠效率(Efficiency)、獨特性(Uniqueness)、配稱(Fit)和利潤推進器(Profit Booster)來作為支撐。盡管Hamel提出了商業模式四個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但是并沒有直接刻畫商業模式的財務要素,從“利潤推進器”這一和財務相關度最高的概念看,橋接模型只是將財務要素作為商業模式的支撐要素。
Zott and Amit[3]重點關注創造價值的方式,建立了包括設計要素和設計主題為要素的運營系統模型,即企業通過運營系統創造價值,但運營系統模型沒有提及明確的財務要素。Osterwalder et al.[4]以顧客、產品、財務和內部管理為一階要素,構建了BM2L模型,在重點考查了“發現價值”“創造價值”“獲取價值”后,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創造價值、傳遞價值以及獲取價值的原理,并且認為商業模式由九個構造塊(Building Blocks)組成。(1)顧客方面,分為客戶關系(Customer Relationship)、客戶細分(Customer Segments)和渠道通路(Channels);(2)產品方面只包括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s);(3)內部管理方面分為核心資源(Key Resources)、關鍵業務(Key Activities)、重要合作(Key partnerships);(4)財務方面,包括收入來源(Revenue Streams)和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四者的關系如圖1所示,BM2L模型提到了明確的財務要素,將其分解為收入和成本,從其構造的模型結構可以推測,他們認為財務方面是商業模式其他要素的結果。
Mark et al.[5]也有類似的貢獻,他們以顧客價值、盈利模式、關鍵資源、關鍵流程為一階要素,建立了四要素模型,重點說明商業模式怎樣洞察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他們把商業模式劃分為四個方面:顧客價值主張、盈利模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其中,與財務管理相關度最高的當屬盈利模式,其內容包括收益模式、成本結構、利潤模式、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等四個方面,如圖2所示。
Demil and Lecocq[6]重點關注了商業模式的財務方面,從財務學角度構建了RCOV模型,即收入(Revenue)-成本(Cost)-組織(Organization)-價值(Value)模型,他們認為商業模式的三個要素是資源和能力、價值主張、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組織,其中,價值主張決定了收入規模和結構,反映價值或企業邊界的內部和外部組織決定了成本規模和結構,最后收入規模結構與成本規模結構決定了利潤,如圖3所示。
顯然,在RCOV模型中,與財務相關的要素包括收入規模和結構、成本規模和結構以及二者共同決定的利潤,盡管該模型揭示了價值主張與收入規模和結構、內部外部組織與成本規模和結構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并沒有揭示商業模式中財務要素對業務要素的影響。
最簡潔的商業模式模型當屬Itami and Nishino[7]建立的二要素模型,他們認為:商業模式=盈利模式+業務系統。其中,盈利模式反映企業獲取利潤的邏輯;業務系統包括傳遞系統和學習系統,是為了向顧客傳遞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而設計,兩個要素的目標均為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二要素模型將商業模式劃分為業務與財務兩個平行的系統,簡潔清晰,但是沒有闡明盈利模式和業務系統的關系。
Shafer et al.[8]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為了在價值網絡中創造并獲取價值而遵循的潛在邏輯和做出的戰略選擇”,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核心邏輯模型,對商業模式構成要素及其關系進行刻畫,他把商業模式解讀為一種反映企業家對因果關系基本假定的核心邏輯,由戰略選擇、價值網絡、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四個要素組成。通過戰略選擇進行定位,通過營運活動創造價值,通過財務(成本、財務方面、利潤)獲取價值,所有的這些活動均在價值網絡中進行,如圖4所示。
Chesbrough[9]首次將技術引入商業模式,構建了啟發邏輯模型,認為商業模式是將技術的潛在價值轉化為顧客價值的一系列流程,包括價值主張、市場、價值鏈、成本和利潤、價值網競爭優勢等要素。Teece[10]提出環狀邏輯模型,將顧客放在商業模式的核心位置,認為商業模式是反映企業如何創造價值、向顧客傳遞價值并獲取價值,是確定企業向顧客傳遞價值、誘使顧客支付價款,并將其轉化為利潤的方式。環狀邏輯模型以價值為中心,指出了企業向顧客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價值實現路徑,并且認為伴隨價值創造與向顧客傳遞價值過程,商業模式誘使顧客付款,從而實現企業價值。顯然,啟發邏輯模型的財務要素是成本和利潤;環狀邏輯模型的財務要素是價值和利潤,并且實現利潤是企業獲取價值的路徑。
由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遜(Mark Johnson)、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和SAP公司的CEO孔翰寧(Henning Kagermann)共同撰寫了《商業模式創新白皮書》,他們將商業模式概括為三個要素:“客戶價值主張”,指在一個既定價格上企業向用戶提品或服務時所需要完成的任務;“資源和生產過程”,即支持客戶價值主張和盈利模式的具體經營模式;“盈利公式”,即企業創造利潤的方法,它是為股東實現經濟價值的過程。據此,商業模式可以歸納為由“客戶價值主張、關鍵資源和能力、盈利模式”組成的三維立方體,筆者稱之為“三維立體模型”。成功的商業模式一定是基于企業獨特的關鍵資源和能力,為用戶創造了價值且一定能為企業帶來盈利的模式。特不一定會帶來商業價值,但優秀的商業模式必須是獨特的,我國學者吳伯凡將優秀商業模式的內容概括為:獨特的客戶價值主張、獨擅的關鍵資源和能力、獨享的盈利模式。約翰遜和克里斯坦森版的商業模式研究維度如圖5所示。
基于商業模式是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的邏輯,魏煒和朱武祥[11-12]認為商業模式是連接顧客價值和企業價值的橋梁,它由定位、業務系統、關鍵資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現金流結構、企業價值六個要素有機組成,其中,關鍵資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現金流結構、企業價值四個要素均為財務要素。顯然,魏朱模型是以財務要素為主導的商業模式模型,彰顯出財務要素在商業模式中的重要性,如圖6所示。
王雪東和董大海[13]在系統研究商業模式的九種模型化表達方式后,借鑒計算機層級網絡中三層網絡等級概念,將商業模式模型化地表達為三層: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可將其概括為“134”模型,即一個核心層內容:顧客;三個匯聚層內容:顧客價值、企業價值、伙伴價值;四個接入層內容:洞察價值(價值模式)、創造價值(運營模式)、傳遞價值(營銷模式)、獲取價值(盈利模式)?!?34”模型是基于價值的商業模式表達,提出企業獲取價值的同時,強調企業與顧客和合作伙伴的共生共贏??梢钥闯?,其二階要素中的“企業價值”和三階要素中的“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均為與財務管理緊密相關的要素。
三、商業模式中財務要素的提煉
(一)商業模式和財務具有天然的血緣關系
通過研究學者構造的商業模式模型發現,與財務最相關商業模式構成要素有Hamel橋接模型中的“戰略資源”①,BM2L模型中的“財務方面”和“內部管理方面”,財務方面分為“收入”“成本”和“利潤”,內部管理方面主要是指“關鍵資源”;Johnson and Christensen四要素模型中的“盈利模式”和“關鍵資源”,盈利模式分為“收益模式”“成本結構”、“利潤模式”和“資源利用周轉速度”,關鍵資源分為人員、技術、產品、設備、信息、渠道、品牌、合作伙伴與聯盟;Demil and Lecocq構建的RCOV模型中的“資源和能力”“收入規模和結構”“成本規模和結構”“利潤”;Itami and Nishinoz創建的雙要素模型中的“盈利模式”,Shafer的核心邏輯模型中的“創造價值”與“獲取價值”,創造價值包括資源,獲取價值包括成本、財務方面、利潤;Teece的環狀邏輯模型中的“為顧客創造價值,吸收付款,并把他們轉化為利潤”;魏朱模型中的“關鍵資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現金流結構”“企業價值”等。
(二)商業模式包含財務要素
通過對商業模式中與財務相關要素的提煉,發現“收入”“成本”“利潤”“關鍵資源”等出現頻率較高,盡管“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要素只在BM2L模型中提到,但它不僅是唯一的關于效率的要素,并且還是連接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體現商業模式綜合性的要素,筆者認為也應將其歸入商業模式與財務相關的要素中。據此,可以提煉出六個與財務管理相關的商業模式要素:收入、成本、利潤、關鍵資源、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現金流結構。其中“收入、成本、利潤”與利潤表相對應,“關鍵資源”與資產負債表相對應,“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是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相匹配的要素,主要體現運營效率;“現金流結構”與現金流量表相對應,體現收益質量與公司價值。商業模式中的財務要素的提煉如表1所示。
(三)盈利模式在商業模式要素中舉足輕重
任何商業模式在財務上均需要解決三個基本問題,企業盈利的模式和驅動力是什么?資源(資產)如何進行配置?價值怎樣創造和獲???無論多么優秀的商業模式,獲得了多少活躍用戶,市場占有率有多高,最終都必須回歸商業活動的本質:盈利。在商業活動中,盡管獲取利潤和取得市場占有率之間存在著動態博弈關系,追求市場占有率往往會以犧牲利潤為代價,但無利潤區是所有企業的黑洞,以產品為中心、重視市場占有率的舊世界已轉換為以客戶和利潤為中心的新世界[14]。因此,獲利是商業模式在財務方面的內在要求,獲取利潤驅動力是企業目標在商業模式上的本質體現,而財務要素是商業模式“落地”的關鍵,創新盈利模式是企業將核心資源和能力轉化為企業營業收入的主要路徑,盡管商業模式中本身就包含著盈利模式,但盈利模式并不是商業模式設計的第一要素。如360董事長周鴻將商業模式依次劃分為四個模式:產品模式、用戶模式、推廣模式和收入模式[15],盡管將收入模式排在最末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其認為盈利模式不重要,而是認為盈利模式建立的基礎是產品模式、用戶模式、推廣模式,也可以解讀為:企業為目標客戶提供了優質的產品、定位了特定用戶群體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推廣,收入自然就會產生,即利潤模式是產品模式、用戶模式、推廣模式的結果。雖然各個企業獲取收入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將互聯網行業的盈利模式劃分為三種:互聯網商業、廣告收入、免費加增值服務模式(Freemium)②。
(四)商業模式目標與財務目標具有同質性
通過分析商業模式模型的文獻發現,構建基于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商業模式模型代表著未來的方向,而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商業模式目標與財務管理目標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在商業模式目標中,無論是交易類還是價值類定義,均以創造和實現價值為最終目標,據此可以推斷,判斷商業模式優劣的標準是:是否為用戶創造價值進而實現了企業自身價值,而圍繞價值的創造(形成)、傳遞、分配、實現形成一條完整的價值鏈。首先,價值創造是價值鏈的首要環節,一般由商品或服務的供應方通過營運活動完成;其次,在價值傳遞過程中,進行價值分配,一般由企業營銷活動完成;最后,價值實現由供需雙方通過合理的盈利模式、匹配的成本結構和利潤來實現。
(五)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研究需與商業實踐共進
仔細梳理文獻發現,無論是商業模式的結構化表達方式還是邏輯化表達方式,均不能充分體現當前最新的商業模式――平臺和生態圈商業模式的特征,平臺的商業模式最本質的特點是連接,其盈利模式建立在連接紅利(Linkage dividend)[16-17]的基礎之上,如何獲取連接紅利是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的關鍵,因此,研究最新商業模式表達方式需要深入研究平臺和生態圈商業模式的特征,并采用體現各要素因果關系的表達方式。
四、結論
商業模式與財務管理的關系歸屬于業務與財務的關系,二者如影隨行,具有天然的血親聯系。一方面,商業模式中的財務要素包括“收入、成本、利潤、關鍵資源、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六個要素,其中“收入、成本、利潤”與利潤表相對應,反映企業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與資產負債表相對應,反映企業資源和能力;“資源利用和周轉速度”連接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反映企業運營效率;“現金流結構”與現金流量表相對應,反映企業價值與收益質量。另一方面,財務要素“弱嵌入”商業模式之中,根據嵌入強度劃分為:零嵌入、弱嵌入、強嵌入。零嵌入是指財務要素獨立于商業模式而存在,即財務不受商業模式的影響;弱嵌入是指財務要素既嵌入于商業模式中之中,受到商業模式選擇的影響,但又不是商業模式的附庸,具有相對自主性和能動性;強嵌入是指財務要素是商業模式的附庸,即商業模式完全包含和覆蓋了財務要素,財務沒有自主性和獨立性。
盡管有關商業模式的研究文獻汗牛充棟,但是研究討論商業模式對財務活動影響的文獻屈指可數,具有創新性、啟迪性的主張和觀點更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者沒有梳理出商業模式對財務活動產生影響的概念框架,使得該領域的研究缺少理論基礎。因此,搭建商業模式與財務管理關系的理論框架是后續開展研究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海艦,田躍新,李文杰.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企業再造[J].中國工業經濟,2014(10):135-146.
[2] HAMEL G.Leading the revolu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5-45.
[3] AMIT R,ZOTT C.Value drivers of e-commerce business models[C]//HITT M A,et al.Creating Value,Winners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2002:15-47.
[4] OSTERWALDER A,et al.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Business,2005,15(5):1-25.
[5] MARK W,et al.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6(12):51-59.
[6] DEMIL B,LECOCQ X.Business model evolution:In search of dynamic consistency[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227-246.
[7] ITAMI H,NISHINO K.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Profit for now and learning for the future[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364-369.
[8] SHAFER S M,et al.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J].Business Horizons,2005,48(3):199-207.
[9] CHESBROUGH H W,et al.Business models for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6,48(3):48-61.
[10] TEECE,D J.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1):172-194.
[11] 魏,朱武祥.發現商業模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0-22.
[12] 魏煒,朱武祥,林桂平.基于利益相關者交易結構的商業模式理論[J].管理世界,2012(12):125-131.
[13] 王雪東,董大海.國外商業模式表達模型評價與整合表達模型構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4):49-60.
[14] 斯萊沃斯基,莫里森,安德爾曼.發現利潤區[M].5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6-16.
[15] 周鴻.周鴻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1-37.
[關鍵詞] 商業模式;構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對商業模式的研究熱潮始于20世紀末期的互聯網創業潮?;ヂ摼W興起之后,涌現出許多新的公司經營模式,同時網絡經濟條件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業務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業重新考慮競爭優勢的來源、結構以及過程,這使商業模式受到了從業者和投資家的廣泛關注。
人們認識到,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必須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業模式,并隨著企業內部和外部條件的不斷變化而變化,才能獲取持續的競爭力,從而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許多知名的商業雜志和管理期刊,已經廣泛使用商業模式這個詞語,來陳述成功企業的經營典范。盡管“商業模式”被廣泛提及,它卻缺乏一個明確公認的概念體系。業內人士對于他們所說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什么含義以及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等關鍵性的概念問題,并沒有一個統一清晰的認識,商業模式似乎什么都是、無所不包,這使人們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一些混亂,從而削弱了其對企業經營的指導意義。
本文擬通過對商業模式基本概念等相關文獻的考察,對商業模式的定義和構成要素等關鍵問題進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基本概念進行簡要分析。
二、商業模式的定義
商業模式從全新的角度來考察企業,是一個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新的理論和操作體系,因此在相關的文獻中,研究者們提出了多種商業模式的定義。根據研究者們定義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筆者將其概括為三大類:財務角度的定義、系統角度的定義和戰略角度的定義。
1.財務角度的定義
Hawkins (2001)將商業模式描述為企業與其向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之間的商業關系,認為商業模式界定了一種可行的成本/收入結構,使公司可以憑借自身的收入生存。與此類似,Elliot (2002)的定義同樣關注了商業關系和成本/收入流,認為商業模式明確了商業投資中不同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參與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狀況以及收入流。
Rappa (2001) 則將商業模式定義為公司通過創造收入而維持自身生存的商業方式,認為商業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過明確自己在價值鏈中的位置賺錢。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樊綱也認為“賺錢了才是商業模式”。
2.系統角度的定義
Paul Timmers(1998)將商業模式看作是由產品、服務和信息構成的有機系統,并對商業模式做出了如下定義:“一個產品、服務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對商業活動及其作用的描述”、“對不同商業參與者潛在利益的描述”、“對收入來源的描述”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Amit和Zott (2001)則進一步以網絡為中心對商業模式進行研究。他們將商業模式描述為:為了開拓商業機會而設計的交易活動各組成部分的組合方式。在他們的框架中,詳細描述了通過公司、供應商、渠道和顧客的網絡協作來實現交易的方式。為了定義商業模式,Tapscott和 Ticoll (2000)還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網絡的商業,代表了一種供應商,渠道,商業服務的提供方,設備供應商,以及顧客都以網絡作為主要的溝通和交易手段的獨特的系統。
3.戰略角度的定義
Magretta (2002)認為商業模式是“解釋企業如何運作的故事”,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企業對如何通過創造價值,為客戶和維持企業正常運轉的所有參與者服務的一系列設想”。她認為對商業模式的理解應包括對參與者及其角色的識別,對價值的認識,以及對市場運作和市場關系的把握。Magretta將商業模式創新與價值鏈理論相結合,認為新的商業模式都是對現有價值鏈的調整,即對價值鏈中的兩類基本活動(一類是與制造有關的商業活動,另一類是與銷售有關的商業活動)的創新。此外她還進一步區分了商業模式和戰略的概念,指出商業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個部分如何作為一個體系相互協調,而戰略描述的是影響績效的關鍵要素。
清華大學雷家肅教授也從戰略角度給出了定義,他認為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如何利用自身資源,在一個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商業流程中,將最終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客戶,并收回投資、獲取利潤的解決方案。企業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復運用,進行集成與整合,從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統”。
4.總結
從以上定義不難看出,現有商業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的差異,前兩種角度的商業模式定義都是突出強調了商業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戰略角度的觀點則比較全面地提出了商業模式的內涵。綜上所述,本文對第三種觀點的定義進行整合,提出如下商業模式定義:
商品社會里的任何一個商業組織,都有其特定的商業活動業務流程,這一業務流程匯集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最終將增值的商品和服務傳遞到客戶,并產生每個組織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收益。這一與每個商業組織相聯系的業務流程和其核心環節的抽象,就是它的商業模式。
三、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
與對商業模式定義的研究類似,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淺程度和嚴密度上差異較大的研究結果,提出了多種商業模式構成框架。根據各構成框架的出發點和研究重點不同,本文從整體上將這些構成框架概括為3類:一類以價值創造為研究重點,一類以網絡為中心,另一類則以市場為出發點。
1.以價值創造為研究重點的商業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從商業模式是企業為了從技術中獲取價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構的認識出發,認為是商業模式概念與錢德勒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安索夫等的戰略管理、波特的競爭戰略等理論一脈相承,因為這些理論關注的焦點都是如何將企業的經營機會及威脅聯系起來,從而極大限度地獲取技術提供的價值。他們通過案例研究說明企業通常傾向于對適合其商業模式的技術進行投資,而對于不適合其商業模式的技術則不會投資。這是因為商業模式決定了以多大的成本、從何處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業模式框架下對技術投資進行評價。因此,他們將商業模式視為“技術開發和價值創造之間的協調和轉換機制”,并通過界定商業模式的6項主要功能來揭示商業模式組成要素,認為商業模式應該具備如下的6項功能:(1)明確價值理念;(2)識別細分市場;(3)界定公司內部價值鏈結構;(4)定義成本結構和潛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價值網絡中的位置;(6)明確陳述競爭戰略。
Afuah和Tucci (2003) 的研究同樣是以價值為中心,并考慮參與者的價值創造。他們認為,商業模式應該回答一系列的問題:向顧客提供什么樣的價值,向哪些顧客提供價值,怎樣為所提供的價值定價,由誰收費,在提供價值時采用什么樣的戰略,怎樣提供價值,以及怎樣通過提供價值維持競爭優勢。他們所描述的商業模式包括如下組成部分:顧客價值,范圍,定價,收入來源,相關活動,執行,能力,持續性。 Mahadevan (2000)也曾指出,商業模式包括3個關鍵的組成部分:一是價值,識別業務伙伴和買主的價值主張;二是收入,商業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確保產生收入的規劃;三是后勤,致力于與公司的供應鏈設計相關的多方面事項。
2.以網絡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種以網絡為中心、關注參與者和關系的商業模式框架。他們認為商業模式包括4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協調事項 —— 定義對各種活動的相互依賴的管理;整合競爭——描述與其他公司的關系;顧客價值 ——使公司的商業模式與市場和顧客的需要相聯系;核心能力—— 面對市場機遇公司如何利用資源。
Alt和Zimmermann (2001)將使命、過程、法律因素和技術也納入了商業模式框架,提出了6種一般性因素。使命 對于愿景、戰略目標、價值主張以及基本產品或服務特征的深入理解;結構 決定了不同參與者的角色和對產業、顧客和產品的關注;過程 提供對于使命和結構的更具體的觀點,揭示價值創造過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響商業模式和總體愿景的所有方面;技術 技術是基于IT技術的商業模式的驅動力和限定條件,技術的變化影響著商業模式的設計。
3.以市場為基點的商業模式框架
Hamel (2000) 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實際應用中的商業概念,并定義了商業模式的4個主要組成部分,包括核心戰略,戰略資源,價值網絡,客戶界面。這一概念提供了一種對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 (2000)提出了一種描述商業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們認為商業模式包括以下多個組成部分:定價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業過程模式,網絡商業模式,組織模式和價值主張。他們指出,許多人在談論商業模式的時候,實際上僅是商業模式的一部分。類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將商業模式劃分為7種子模式,包括價值模式,資源模式,產品模式,客戶關系模式,收入模式,資本模式,市場模式。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關系描述了商業系統在實際過程中的創造價值的邏輯。
4.總結
不難看出,前兩類對商業模式構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業模式的部分性質,得到的研究成果難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類商業模式框架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確的商業模式架構。
可見,商業模式是由多個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元素所組成的整體結構。企業正是依靠這樣的整體性結構來實現盈利的。商業模式的內容十分廣泛,凡是與企業活動有關的內容,幾乎都可以納入商業模式范圍 。
四、結束語
[關鍵詞]商業模式;構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對商業模式的研究熱潮始于20世紀末期的互聯網創業潮?;ヂ摼W興起之后,涌現出許多新的公司經營模式,同時網絡經濟條件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業務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業重新考慮競爭優勢的來源、結構以及過程,這使商業模式受到了從業者和投資家的廣泛關注。
人們認識到,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必須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業模式,并隨著企業內部和外部條件的不斷變化而變化,才能獲取持續的競爭力,從而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許多知名的商業雜志和管理期刊,已經廣泛使用商業模式這個詞語,來陳述成功企業的經營典范。盡管“商業模式”被廣泛提及,它卻缺乏一個明確公認的概念體系。業內人士對于他們所說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什么含義以及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等關鍵性的概念問題,并沒有一個統一清晰的認識,商業模式似乎什么都是、無所不包,這使人們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一些混亂,從而削弱了其對企業經營的指導意義。
本文擬通過對商業模式基本概念等相關文獻的考察,對商業模式的定義和構成要素等關鍵問題進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基本概念進行簡要分析。
二、商業模式的定義
商業模式從全新的角度來考察企業,是一個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新的理論和操作體系,因此在相關的文獻中,研究者們提出了多種商業模式的定義。根據研究者們定義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筆者將其概括為三大類:財務角度的定義、系統角度的定義和戰略角度的定義。
1.財務角度的定義
Hawkins(2001)將商業模式描述為企業與其向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之間的商業關系,認為商業模式界定了一種可行的成本/收入結構,使公司可以憑借自身的收入生存。與此類似,Elliot(2002)的定義同樣關注了商業關系和成本/收入流,認為商業模式明確了商業投資中不同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參與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狀況以及收入流。
Rappa(2001)則將商業模式定義為公司通過創造收入而維持自身生存的商業方式,認為商業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過明確自己在價值鏈中的位置賺錢。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樊綱也認為“賺錢了才是商業模式”。
2.系統角度的定義
PaulTimmers(1998)將商業模式看作是由產品、服務和信息構成的有機系統,并對商業模式做出了如下定義:“一個產品、服務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對商業活動及其作用的描述”、“對不同商業參與者潛在利益的描述”、“對收入來源的描述”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Amit和Zott(2001)則進一步以網絡為中心對商業模式進行研究。他們將商業模式描述為:為了開拓商業機會而設計的交易活動各組成部分的組合方式。在他們的框架中,詳細描述了通過公司、供應商、渠道和顧客的網絡協作來實現交易的方式。為了定義商業模式,Tapscott和Ticoll(2000)還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網絡的商業,代表了一種供應商,渠道,商業服務的提供方,設備供應商,以及顧客都以網絡作為主要的溝通和交易手段的獨特的系統。
3.戰略角度的定義
Magretta(2002)認為商業模式是“解釋企業如何運作的故事”,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企業對如何通過創造價值,為客戶和維持企業正常運轉的所有參與者服務的一系列設想”。她認為對商業模式的理解應包括對參與者及其角色的識別,對價值的認識,以及對市場運作和市場關系的把握。Magretta將商業模式創新與價值鏈理論相結合,認為新的商業模式都是對現有價值鏈的調整,即對價值鏈中的兩類基本活動(一類是與制造有關的商業活動,另一類是與銷售有關的商業活動)的創新。此外她還進一步區分了商業模式和戰略的概念,指出商業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個部分如何作為一個體系相互協調,而戰略描述的是影響績效的關鍵要素。
清華大學雷家肅教授也從戰略角度給出了定義,他認為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如何利用自身資源,在一個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商業流程中,將最終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客戶,并收回投資、獲取利潤的解決方案。企業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復運用,進行集成與整合,從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統”。
4.總結
從以上定義不難看出,現有商業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的差異,前兩種角度的商業模式定義都是突出強調了商業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戰略角度的觀點則比較全面地提出了商業模式的內涵。綜上所述,本文對第三種觀點的定義進行整合,提出如下商業模式定義:
商品社會里的任何一個商業組織,都有其特定的商業活動業務流程,這一業務流程匯集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最終將增值的商品和服務傳遞到客戶,并產生每個組織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收益。這一與每個商業組織相聯系的業務流程和其核心環節的抽象,就是它的商業模式。
三、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
與對商業模式定義的研究類似,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淺程度和嚴密度上差異較大的研究結果,提出了多種商業模式構成框架。根據各構成框架的出發點和研究重點不同,本文從整體上將這些構成框架概括為3類:一類以價值創造為研究重點,一類以網絡為中心,另一類則以市場為出發點。
1.以價值創造為研究重點的商業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從商業模式是企業為了從技術中獲取價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構的認識出發,認為是商業模式概念與錢德勒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安索夫等的戰略管理、波特的競爭戰略等理論一脈相承,因為這些理論關注的焦點都是如何將企業的經營機會及威脅聯系起來,從而極大限度地獲取技術提供的價值。他們通過案例研究說明企業通常傾向于對適合其商業模式的技術進行投資,而對于不適合其商業模式的技術則不會投資。這是因為商業模式決定了以多大的成本、從何處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業模式框架下對技術投資進行評價。因此,他們將商業模式視為“技術開發和價值創造之間的協調和轉換機制”,并通過界定商業模式的6項主要功能來揭示商業模式組成要素,認為商業模式應該具備如下的6項功能:(1)明確價值理念;(2)識別細分市場;(3)界定公司內部價值鏈結構;(4)定義成本結構和潛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價值網絡中的位置;(6)明確陳述競爭戰略。
Afuah和Tucci(2003)的研究同樣是以價值為中心,并考慮參與者的價值創造。他們認為,商業模式應該回答一系列的問題:向顧客提供什么樣的價值,向哪些顧客提供價值,怎樣為所提供的價值定價,由誰收費,在提供價值時采用什么樣的戰略,怎樣提供價值,以及怎樣通過提供價值維持競爭優勢。他們所描述的商業模式包括如下組成部分:顧客價值,范圍,定價,收入來源,相關活動,執行,能力,持續性。Mahadevan(2000)也曾指出,商業模式包括3個關鍵的組成部分:一是價值,識別業務伙伴和買主的價值主張;二是收入,商業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確保產生收入的規劃;三是后勤,致力于與公司的供應鏈設計相關的多方面事項。
2.以網絡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種以網絡為中心、關注參與者和關系的商業模式框架。他們認為商業模式包括4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協調事項——定義對各種活動的相互依賴的管理;整合競爭——描述與其他公司的關系;顧客價值——使公司的商業模式與市場和顧客的需要相聯系;核心能力——面對市場機遇公司如何利用資源。
Alt和Zimmermann(2001)將使命、過程、法律因素和技術也納入了商業模式框架,提出了6種一般性因素。使命對于愿景、戰略目標、價值主張以及基本產品或服務特征的深入理解;結構決定了不同參與者的角色和對產業、顧客和產品的關注;過程提供對于使命和結構的更具體的觀點,揭示價值創造過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響商業模式和總體愿景的所有方面;技術技術是基于IT技術的商業模式的驅動力和限定條件,技術的變化影響著商業模式的設計。
3.以市場為基點的商業模式框架
Hamel(2000)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實際應用中的商業概念,并定義了商業模式的4個主要組成部分,包括核心戰略,戰略資源,價值網絡,客戶界面。這一概念提供了一種對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2000)提出了一種描述商業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們認為商業模式包括以下多個組成部分:定價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業過程模式,網絡商業模式,組織模式和價值主張。他們指出,許多人在談論商業模式的時候,實際上僅是商業模式的一部分。類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將商業模式劃分為7種子模式,包括價值模式,資源模式,產品模式,客戶關系模式,收入模式,資本模式,市場模式。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關系描述了商業系統在實際過程中的創造價值的邏輯。
4.總結
不難看出,前兩類對商業模式構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業模式的部分性質,得到的研究成果難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類商業模式框架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確的商業模式架構。
可見,商業模式是由多個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元素所組成的整體結構。企業正是依靠這樣的整體性結構來實現盈利的。商業模式的內容十分廣泛,凡是與企業活動有關的內容,幾乎都可以納入商業模式范圍。
四、結束語
關鍵詞:商業模式 含義 功能 構成要素
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 :“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在經濟日益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商業模式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對于商業模式的理論研究尚不夠系統、完善,本文對商業模式的相關理論進行綜述,希望能夠對后續研究有所幫助。
商業模式的含義
關于商業模式(又稱商務模式)的真正含義,理論界沒有形成統一的權威解釋,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盈利模式論。此種理論認為商業模式就是企業的運營模式、盈利模式。埃森哲公司的王波、彭亞利(2002)認為,對商業模式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經營性商業模式,即企業的運營機制。二是戰略性商業模式,指一個企業在動態的環境中怎樣改變自身以達到持續盈利的目的。邁克爾•拉帕(2004)認為,“商業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義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個公司賴以生存的模式,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他認為,商業模式規定了公司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并指導其如何賺錢。
價值創造模式論。此類理論認為商業模式就是企業創造價值的模式。阿米特和左特(2000)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創新的焦點和企業為自己、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客戶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Petrovic等(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通過一系列業務過程創造價值的商務系統。馬格利•杜波森等人(2002)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為了進行價值創造、價值營銷和價值提供所形成的企業結構及其合作伙伴網絡,以產生有利可圖且得以維持收益流的客戶關系資本。阿福亞赫和圖西(2000)提出,應當把商業模式看成是公司運作的秩序以及公司為自己、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客戶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公司依據它使用其資源、超越競爭者和向客戶提供更大的價值。
體系論。此類理論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由很多因素構成的系統,是一個體系或集合。馬哈迪溫(2000)認為,商業模式是對企業至關重要的三種流量―― 價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惟一混合體。托馬斯(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開辦一項有利可圖的業務所涉及流程、客戶、供應商、渠道、資源和能力的總體構造。貝因霍克和卡普蘭(2003)強調了商業模式的綜合性、直覺和創造精神。翁君奕把商業模式界定為由價值主張、價值支撐、價值保持構成的價值分析體系,提供了商業模式創意構思和決策的一種思維方法。羅珉、曾濤和周思偉(2005)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組織在明確外部假設條件、內部資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組織本身、顧客、供應鏈伙伴、員工、股東或利益相關者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創新意圖和可實現的結構體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商業模式至少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①任何組織的商業模式都隱含有一個假設成立的前提條件,如經營環境的延續性,市場和需求屬性在某個時期的相對穩定性以及競爭態勢等等,這些條件構成了商業模式存在的合理性。②商業模式是一個結構或體系,包括組織內部結構和組織與外界要素的關系結構,這些結構的各組成部分存在內在聯系,它們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種運動。③商業模式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創新或變革,是使組織能夠獲得長期優勢的制度結構的連續體。袁新龍和吳清烈(2005)認為,商業模式可以概括為一個系統,它由不同部分、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及其互動機制組成 ;它是指企業能為客戶提供價值,同時企業和其他參與者又能分享利益的有機體系;它包括產品及服務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結構,包括對不同商業參與者及其角色的描述,還包括不同商業參與者收益及其分配的劃分。
三類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商業模式的內涵。盈利模式論從企業運營的角度切入,認為商業模式就是企業如何因應環境變化合理配置內部資源實現盈利的方式,比較淺顯易懂。價值創造模式論主要從價值創造的視角來考察商業模式,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體系論強調了商業模式的綜合性,研究的視角更寬泛、更全面,能夠從各個維度更系統地詮釋商業模式的實質,應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商業模式的功能
在業界流傳著很多依靠獨特的商業模式而大獲成功的故事,那么商業模式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
Paul Timmers(1998)認為商業模式要指明各參與者及其角色、潛在利益和收入來源。
阿福亞赫和圖西(2000)認為,商業模式必須明確向顧客提供什么樣的價值,向哪些客戶提供價值,如何為提供的價值定價,如何提供價值以及如何在提供的價值中保持優勢。
JoanMagretta(2002)認為商業模式應該解決以下問題:誰是客戶?客戶的價值是什么?如何在這種商務中賺錢?將這種價值以合適的成本交付給客戶的根本經濟邏輯是什么?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則認為商務模式是連接技術開發和經濟價值創造的媒介(如圖1)。他們認為商業模式的功能包括:明確價值主張;確定市場分割;定義價值鏈結構;估計成本結構和利潤潛力;描述其在價值網絡中的位置;闡明競爭戰略。商業模式調和價值創造過程的構造。
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
既然傾向于把商業模式看作是一個系統,那么就必須弄清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對此,理論界也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拉里•博西迪、拉姆•查蘭在《轉型》一書中認為,商業模式是從整體角度考慮企業的一種工具。商業模式的三個組成部分是外部現實情形,財務目標以及內部活動。羅珉教授認為, 一個商業運作模式應該由三部分構成, 即: 公司對經營環境的假設、公司對自身宗旨的假設和確認公司的核心能力。公司的商業運作模式至少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 :公司的商業運作模式必須是一個由各種要素組成的整體, 必須是一個結構, 而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因素 ;公司的商業運作模式的組成部分之間必須有內在聯系, 這個內在聯系把各組成部分有機地串聯起來, 使它們互相支持, 共同作用, 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Rainer Alt和Hans-Dieter Zimmermann(2001)指出,使命(Mission)、結構(Structure)、過程(Processes)、收入(Revenue)、法律事務(Legal Issues)和技術(Technology)是商業模式的6個要素(圖2)。他們認為使命是商業模式最為關鍵的因素,結構決定了行業、客戶和產品的重點;過程提供了商業模式的使命和結構的更詳細的觀點,表明了價值創造過程的因素;收入是商業模式的底線,收入來源和所需投資必須從短期和中期做仔細的分析 ;法律問題是商業模式必須考慮的因素 ;技術既是驅動力也是約束。他們提出,商業模式是由多個維度組成的,不存在單一的商業模式。這6個因素是建立商業模式的一種框架。
阿福亞赫和圖西(2000)認為,商業模式由客戶價值、范圍、定價、收入來源、關聯活動、實現、能力、持久性組成。
客戶價值(Customer value):企業為客戶提供的價值。
范圍(Scope):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目標客戶群體。
定價(Pricing strategy):價格策略。
收入來源(Revenue sources):收入的來源。
關聯活動(Connected activities):為客戶提供價值所必需的一些相關活動。
實現(Implementation):商業模式各組成要素的實現。
能力(Capabilities):企業的各種活動要求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持久性(Sustainability):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則認為商業模式有六個要素,分別是:價值主張、市場分割、價值鏈結構、收入來源和成本結構、價值網中的位置以及競爭戰略。
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描述客戶的需求、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以及從客戶角度來看產品的價值。
市場分割(Market segment):明確市場定位和具體的細分市場。
價值鏈結構(Value chain structure):企業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和價值活動。
收入來源與成本結構(Revenue generation and margins):如何獲取收入,成本結構以及目標利潤率。
價值網中的位置(position in value network):明晰競爭者、互補者以及有助于提升客戶價值的網絡效應。
競爭戰略(Competitive strategy):公司如何建立持續的競爭優勢。
Osterwalder & Pigneur對商業模式組成要素的理解如圖3,他們認為商業模式由服務理念(包括價值主張、目標客戶)、技術結構(包括服務提供、系統)、組織安排(包括網絡策略、角色分配)以及財務安排(即收入來源)4個要素組成,他們緊密聯系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為客戶和業務提供者創造價值。
以上是關于商業模式組成要素的一些主要觀點,盡管側重點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對客戶價值、市場定位、收入、能力等關鍵要素的重視,較好地詮釋了商業活動的規律和訴求。
商業模式的特點
雖然各種理論對商業模式的定義還無法達成共識,但對于商業模式具有的下述特性的認識較為一致。普遍認為,成功的商業模式具有如下共同特點:
有效性。商業模式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指能夠較好地識別并滿足客戶需求,做到客戶滿意,不斷挖掘并提升客戶的價值。另一方面,商業模式的有效性還指通過模式的運行能夠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價值,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包含具有超越競爭者的,體現在競爭全過程的競爭優勢,即商業模式應能夠有效地平衡企業、客戶、合作伙伴和競爭者之間的關系,既要關注客戶,又要企業盈利,還要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整體性。好的商業模式至少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商業模式必須是一個整體,有一定結構,而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組成因素;第二,商業模式的組成部分之間必須有內在聯系,這個內在聯系把各組成部分有機地關聯起來,使它們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戴爾的直銷模式之所以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戴爾具有低于4 天的存貨周轉期,這種高周轉率直接帶來了低資金占用率和低成本效益,使得戴爾的產品價格低,具有競爭對手不可比的優勢。戴爾的低庫存高周轉效率正是來自于其核心生態系統內采購,產品設計,訂貨和存貨管理,制造商及服務支持等一系列生態鏈中的相關活動的整體聯動所產生的協同作用,這是其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差異性。商業模式的差異性是指既具有不同于原有的任何模式的特點,又不容易被競爭對手復制,保持差異,取得競爭優勢。這就要求商業模式本身必須具有相對于競爭者而言較為獨特的價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內復制和超越的創新特性。戴爾的直銷模式重新定義了顧客對速度及成本價值的衡量方式,創造了阻礙競爭對手模仿的障礙。同樣,美國西南航空的商業模式所選擇的特定服務航線和目標顧客,也使得對手只能模仿其中的某一個環節而無法模仿全部。差異性的存在使得試圖學習戴爾和西南航空的企業,從未有過成功的例子。
適應性。商業模式的適應性,是指其應付變化多端的客戶需求、宏觀環境變化以及市場競爭環境的能力。商業模式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今天的模式也許明天被演變成不適用的,甚至成為阻礙企業正常發展的障礙。好的商業模式必須始終保持必要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具有動態匹配的商業模式的企業才能獲得成功。
可持續性。企業的商業模式不僅要能夠難于被其他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內復制和超越,還應能夠保持一定的持續性。商業模式的相對穩定性對維持競爭優勢十分重要,頻繁調整和更新不僅增加企業成本,還易造成顧客和組織的混亂。這就要求商業模式的設計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同時還要進行反復矯正。
關鍵詞:商業模式;企業戰略;關系;作用;整合
引言
新經濟出現以來,亞馬遜、阿里巴巴等一批企業的巨大成功以及企業經營環境變化對傳統商業規則的劇烈沖擊引發了人們對企業商業模式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盡管目前商業模式還是一個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理論和操作體系,但人們普遍認為商業模式的本質是企業價值創造的方式和邏輯,其創新目的在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而應對環境變化、獲得和保持競爭優勢一直就是戰略管理領域的最根本問題。因此,商業模式與企業戰略具有相似的研究領域和目標,兩者之間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關聯和相互作用。然而,到目前為止,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與相互作用等問題尚沒有得到充分的界定。例如,哈默爾(2000)將企業戰略視為商業模式的組成部分;波特(2001)并不認可商業模式的獨立存在性;Magretta(2002)認為商業模式描述的是商業各個部分如何適配于一體,而企業戰略關注的是如何超越對手;Osterwalder等(2002)將商業模式視為企業戰略的概念性和架構性實現;王偉毅等(2005)認為,商業模式描述企業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的諸多方面,它的理論基礎常根據自身組成要素而定。本文認為,商業模式理論體系尚未完全形成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兩者之間的關系與相互作用沒有得到徹底地界定。
一、商業模式與企業戰略的關系
按照Hill(2007)等人的觀點,所謂企業戰略是經理所采取的旨在達成一項或多項組織目標的行動,其目標就是實現優于競爭對手的績效和競爭優勢,它具有過程本質,包括戰略制定和戰略實施兩大階段??梢?,企業戰略的本質特性是時序化、縱向的行動和過程。商業模式作為企業價值創造方式,具有一定的結構,其組成要素有機聯系在一起,共同作用,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其本質特性是空間化、橫向的方式和狀態。企業戰略是面向未來的、動態的、連續地完成從決策到實現的過程,商業模式是面向現實的、(相對)靜態的、(相對)離散的價值創造方式;企業戰略關注外部環境和競爭優勢,商業模式關注內部結構和價值實現。它們兩者都具有全局性,都面向整個企業;都具有系統性,前者包含目標體系和行動體系,后者包括結構體系和價值體系。
一般來說,在某個時段,企業只有一個商業模式,但可能同時存在多個戰略。商業模式作為企業價值創造的基礎地位總是存在的,不管它是否被企業有意設計,而企業戰略并不永遠存在。捕捉商業機會的(初創)企業未必有戰略,卻一定要有商業模式;企業遇到重大情況需要采取行動時,則必定需要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講,商業模式的重要性位居首位,而企業戰略則位居第二。在商業模式趨同的情況,(戰略)核心能力決定企業成??;在環境相同、資源相近的情況下,競爭勝負取決于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與企業戰略的主要關聯點在于:它們一定會共享某些要素,如波特(1996)的客戶需求、產品或服務種類、接觸途徑三種戰略定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戰略制定到戰略實施必然要經歷商業模式這個環節,商業模式是戰略制定的結果,又是戰略實施的依據(Hill,2007)。因此,兩者之間存在一種客觀的水平垂直式交融關系(如下頁圖1所示)。
商業模式與企業戰略之間的交融關系決定了企業在制定戰略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商業模式的配套,在戰略實施的時候需要依據商業模式作為藍圖,在設計商業模式時候必須考慮企業戰略的目標和意圖。如果將下頁圖1中的商業模式視為在技術(資源)開發和經濟價值創造之間起到媒介作用的關鍵裝置(Chesbrough等,2002),那么企業戰略則扮演著這個關鍵裝置的調節器角色;如果將它視作一架由不同部件組合而成、具有特定運行邏輯的機器,那么企業戰略相當于它的操作員(Masanell等,2009)。至此,我們不僅可以揭示商業模式與企業戰略之間的關系,而且可以理解解釋不同研究者對它們之間關系認知上差異的原因。其表面原因在于觀察視角的不同,而根本原因則在于沒有基于兩者特性對其關系進行徹底辨析。
二、商業模式對企業戰略的系統整合作用
企業戰略的主要目的是發掘和培育競爭優勢來源,因此對企業戰略的整合實際就是主要對競爭優勢來源的整合。根據張敬偉等(2010)的觀點,企業競爭優勢具有來源、表征和結果三個層次。其中,資源、能力等構成來源層,客戶價值構成表征層,而績效則構成結果層。從來源層到表征層和結果層,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企業競爭優勢因果關系和循環鏈。20世紀80年代以來,圍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等問題,研究者們先后提出了定位、資源、能力、知識、流程再造、交易成本、演化經濟、戰略網絡、商業生態系統等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大多關注企業競爭優勢形成的某一方面關鍵要素,而沒有全面、系統地給出競爭優勢形成的完整解釋(霍春輝等,2008)。Amit等(2001)發現,沒有單個的創新或戰略管理理論可以完全解釋電子商務的價值創新潛力,認為需要對現有理論觀點進行系統整合。雖然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不少學者已開始對競爭優勢來源等企業戰略問題進行整合研究,但是都多少存在整合范圍有限、競爭優勢形成過程模糊等方面的不足。
(一)整合基礎之一
盡管這些競爭優勢來源的視角和觀點不盡相同,甚至存在相互沖突的地方,但是彼此之間具有關聯性和互補性,這構成了它們被商業模式整合于一起的第一個基礎。
1.外生與內生:資源、能力和知識理論強調競爭企業異質性和競爭優勢內生性,而定位理論則重視企業外部環境和市場地位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沒有異質性的資源、能力和知識,企業就很難通過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來應對市場競爭并獲得優勢市場地位。同樣,若不能及時從外部獲得戰略性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和配置,企業就很難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最終將失去原有競爭優勢。
2.存量與增量:資源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能力存量則決定著企業資源增值速度和增量大小。能力大小和提升速度快慢取決于企業知識存量以及與知識密切相關的組織學習。能力發揮要受制于資源存量、質量和結構。知識積累速度也要受制于現有能力,特別是核心和動態能力的存量和結構。
3.系統與要素:活動作為系統是建立在資源、能力與知識等要素之上,而流程是活動的集合,企業的資源、能力和知識要素只有通過流程系統的有機整合才能產生價值。
4.產權與契約:資源理論認為企業資源包括所有的資產、能力、組織過程、企業特征、信息、知識等。交易成本(契約)理論將資源視作由其各種屬性獨立的個體產權捆綁在一起組成的產權束。產權依附于資源屬性,產權受到的法律、契約或社會道德準則的約束也會影響資源所有者能夠創造和占有的資源價值。
5.載體與內容:企業形成的存儲了有價值的核心知識和能力的慣例是企業競爭優勢的直接來源。從能力對資源配置以及知識對能力的指導作用看,慣例顯然屬于資源、能力、知識等要素內容的載體。
6.具體與抽象:流程和價值鏈都由活動組成,流程相對具體、穩定,而價值鏈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抽象、組合,企業流程管理應該以價值鏈思想指導。
7.范式與案例:戰略網絡中的戰略聯盟、合資企業、虛擬企業等都可以視為介于市場和企業之間的交易治理方式——中間組織。交易成本理論是一種分析范式,而戰略網絡理論則是這一范式的應用案例。
8.個體與群體:演化經濟理論與商業生態理論都從生命體的視角看待企業。前者主要關注單個企業,認為企業在與環境之間的比較、選擇、學習促使企業不斷演進、變遷。后者主要關注整個商業生態系統,認為企業必須持續不斷地與外部環境進行良性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9.競爭與合作:傳統的價值鏈理論更多將企業看成一個自治實體,強調競爭,戰略網絡理論則將供應商和消費者等視為合作伙伴,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則強調商業系統內企業間的相互協作、共同學習、共同進化。
10.生產與交易:演化經濟理論關注新奇和生產,交易成本關注效率和交易。實際上,企業是生產和交易的統一體。
(二)整合基礎之二
按照Peteraf等(2003)的競爭優勢V(alue)-P(rice)-C(ost)模型,競爭優勢是指客戶購買該企業產品或服務后所感知到的價值(V)與企業生產或提供該產品或服務的經濟成本(C)之差,客戶價值(消費者剩余)就是客戶感知價值(V)與企業產品或服務市場價格(P)之差,而企業價值(生產者剩余)就是企業產品或服務市場價格(P)與企業生產或提供該產品或服務的經濟成本(C)之差,亦即企業利潤或經濟租金。
創造客戶價值(消費者剩余)是商業模式的直接目的,而創造企業價值、利潤或租金是其最終目的,兩者相輔相成。由于商業模式與企業戰略之間存在交融關系,企業競爭優勢來源中的關鍵要素最終都要通過商業模式的系統整合和轉換,以提高客戶感知價值或提高產品市場價格或降低產品成本等途徑,進而實現客戶價值和企業價值,最終獲取市場競爭優勢??梢?,商業模式與競爭優勢來源在關鍵要素構成和價值創造方面都存在一致性,這構 成了商業模式整合競爭優勢來源的第二個基礎。
(三)整合框架
通過商業模式整合企業競爭優勢來源,就是按照商業模式的價值創造邏輯對各種競爭優勢來源進行組合。波特(1991)不僅系統地分析了企業成功因果鏈,同時也在不經意中道出了商業模式的價值創造邏輯。在波特看來,企業成功(獲取競爭優勢)來源于兩個方面,即企業所處的產業吸引力和企業在該產業中的相對地位。企業有吸引力的市場地位來自于低成本、差異化兩種戰略形式的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則來源于企業內部一系列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經濟活動,即價值鏈。企業正是以比競爭對手低的成本完成活動,或者以增加客戶價值的方式完成活動使企業具備索取高價格的能力,其背后的“驅動因素”是規模、學習曲線、活動之間的聯系、活動與其他業務共享的能力等。從產業結構和市場地位到活動和驅動因素回答了“是什么”使企業成功或獲取競爭優勢,而企業可能擁有來源于企業歷史的、預先存在的聲譽、技能、適當的活動等“初始條件”以及為實施新戰略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和資源的組合或創新的“管理選擇”則回答了企業“為什么”成功或獲了競爭優勢。如果將這些“驅動因素”、“初始條件”和“管理選擇”歸類為資源、能力和知識等投入要素,那么波特的成功因果鏈同樣也是企業商業模式的價值創造邏輯,即從投入要素到價值活動、到低成本和差異化產品及市場競爭優勢的完整轉化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戰略)要素、(微觀)活動、(宏觀)方式、產出(形式)、結果(形式)等五個層次。結合波特五力模型、不同競爭優勢來源之間的內在聯系等因素,對以上九種競爭優勢來源進行分類、排列,由此形成一個基于商業模式的企業競爭優勢來源整合框架(如圖2所示):
在這個整合框架中,資源、能力和知識處于要素層。其中,資源屬于最基本的投入要素。資源如同雙因素理論中的保健因素,而能力和知識則更像激勵因素。流程(再造)、交易(成本)、慣例(演化經濟)處于活動層。企業可以暫時沒有正式的治理方式和組織學習,但不能沒有基本的流程。價值鏈、戰略網絡和商業生態處于方式層。企業或許暫時沒有對外開展戰略合作或營造商業生態系統,但是不能沒有內部基本的價值鏈。因此,它們在整合框架中處于核心地位。這個整合框架的內在邏輯是,資源、能力、知識等戰略要素既來源于外部要素市場,又來源于內部積累,它們經過流程、交易和慣例等活動形式的微觀整合以及價值鏈、戰略網絡和商業生態等經營形式的宏觀運作,形成低成本、差異化、聚焦等形態的產品和服務,最后通過客戶價值這個渠道,分別形成戰略績效和客戶與企業價值。這個整合框架清晰展現了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層次性、結構性和價值性。
三、企業戰略對商業模式的理論支撐作用
雖然商業模式比企業戰略古老,但是企業戰略卻比商業模式理論成熟。實際上,商業模式一直蘊涵于企業戰略之中。從錢德勒的“結構跟隨戰略”到安索夫的“現有產品、未來產品、現有市場、未來市場四種要素組合”和安德魯斯的“公司可以做的與公司能做的之間的匹配”(席酉民等,2009);從波特(1996)的“產品與服務、客戶需求、接觸方式”三種定位,到Prahalad等(1990)的“各種資源、技術、技能有機組合”的企業核心能力;從Gulati(2000)等的“接近信息、資源、市場和技術的關鍵渠道”的戰略網絡,到Moore(1993)的“包括顧客、市場、產品或服務、經營過程、組織、利益相關者、社會價值或政府政策在內的共同進化的商業生態系統”,都可以隨處看到商業模式的身影。特別是,作為資源和能力戰略理論重要思想源泉的熊彼特早在1934年就提出了產品、技術、市場、供應源和組織模式等五種形式創新,它更是對商業模式創新內涵和形式的生動表達。由此可知,商業模式主要理論基礎就是價值鏈、資源、戰略網絡、合作戰略、交易成本等企業戰略以及創新理論。它們的共同點是通過提高客戶感知價值,或提高產品市場價格,或降低產品成本等途徑幫助企業創造價值,進而形成競爭優勢。
結語
在研究商業模式與企業戰略的關系與相互作用,以及在基于戰略理論建立商業模式理論體系過程中,波特的競爭戰略和定位理論具有突出的指導作用。這是因為,波特的理論體系不僅視角較寬,它包括了內部驅動因素和外部市場結構、企業價值鏈和產業集群、客戶價值和社會責任,而且商業模式成分也最多??梢哉f,商業模式的創新過程其實就是定位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波特(2001)才對商業模式不以為然。
參考文獻:
[1][美]加里·哈默爾.領導企業變革[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
[2]Porter M.E.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3):63-78.
[3]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1-8.
[4]Osterwalder A.,Pigneur Y.An e-Business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R].15th 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Bled
Slovenia,2002.
[5]王偉毅,李乾文.創業視角下的商業模式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11):32-48.
[6][美]C.W.L.希爾 & G.R.瓊斯.戰略管理[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
[7]Porter M.E.What is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6):61-78.
[8]Chesbrough H.& Rosenbloom R.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 off Companies[R].Harvard Business School,Working Paper,2002.
[9]Masanell R.C.& Ricart J.E.,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to Tactics[R].Harvard Business School,Working Paper,2009.
[10]張敬偉,王迎軍.競爭優勢及其演化研究現狀評介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3):1-10.
[11]霍春輝,芮明杰.可持續競爭優勢理論的反思與整合[J].學術月刊,2008,(2):94-100.
[12]Amit R.& 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6-7):493-520.
[13]Peteraf M.A.,Barney J.B.Unraveling The Resource-Based Tangle[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imics,2003,(24):309-323.
[14]Porter M.E.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95-117.
[15]席酉民,劉文瑞.戰略與變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6]Prahalad C.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