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學的研究生方向范文

      時間:2023-08-31 16:23:12

      序論:在您撰寫生物科學的研究生方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1篇

      關鍵詞:生物科學 健康教育 專業建設方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學代表著21世紀自然科學的前沿,是孕育關鍵性突破的學科之一。生物科學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科學,它以培養基礎性,研究性人才為主。海南醫學院是一個地方性本科醫學院校,為了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和學校本身的發展,我校于2009年開設了生物科學專業,學制四年,同時,為了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將生物科學專業設定為健康教育方向。

      在專業開設之初,我們通過對一些院校的調研后發現,多數學校的生物科學專業普遍存在著沒有明確的學科定位,專業設置雷同,沒有具體的研究方向和針對性等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僅僅以理論課教學為主,缺少實驗教學和專業實踐。這種不顧自身特色和條件,追求時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義的辦學,既保證不了教學質量,擴大不了辦學規模,又不能辦出其自身特色,也極大的浪費了教育資源。

      本文在總結以上專業建設方面遇到的問題和分析國內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建設與就業市場趨勢的基礎上,闡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學專業建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以期為醫學類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建設提供發展思路。

      1 明確學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與生命科學有關的專業主要有三個: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許多學校都設置有其中的二個或者二個以上的該類專業。因此,人才培養方案中應使這三類專業有所區別。生物科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科學,它以培養基礎性,研究性人才為主;生物技術是應用自然科學及工程學原理,依靠生物作為反應器,將物料進行加工,以提品為社會服務的技術,它是側重理科,理工管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以培養應用性人才為主;而生物工程則是生物技術研究中側重于后期產品處理的部分,是側重工科,理工管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仍以培養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為主。這一分類特點決定了生物科學是基礎性學科,其他兩門應用性學科是在其基礎上,結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發展出來的。

      生物科學包括了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育種技術等幾乎所有與生命科學有關的學科,同時又與化學,化學工程學,數學,微電子技術,計算機科學等生物學領域之外的尖端基礎學科相結合,從而形成一門多科學互相滲透的綜合性學科。因而作為生物科學專業的本科生經常面臨哪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應該優先掌握的困惑;而作為教師也經常需要考慮哪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應該優先重點向學生講授,如何培養出適應時展,緊隨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在一般綜合性大學中,這個專業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的,在一般本科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辦學總體思路是:“夯實基礎,拓寬知識面,立足于現代生物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因地制宜,辦出特色,面向現代生物技術產業主戰場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生物科學人才”。

      海南醫學院是地方性醫學院校,其辦學宗旨是為地方培養實用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學專業建設不能像綜合性大學一樣,而應該從生物科學基礎理論入手,在專業方向上選擇由生物科學衍生的相關實用技術性方向,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市場需求技術型人才。從應用的角度來認識,生物科學是人類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改造并為人類提供服務的一門學科。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建立科學可行的教育體系,科研體系和管理體系。目前這三個體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有如下幾個方面:(1)生物化工與材料;(2)環境與環境生態;(3)農業生物技術;(4)生物醫學醫藥工程;(5)食品生物技術;(6)能源生物技術;(7)生物制藥;(8)基礎生物技術;(9)生物工程技術仿生;(10)生物戰劑及其防御;(11)生物檢測檢驗技術。從以上專業方向發展分析,適合醫學院校生物科學應用技術型的專業方向有生物醫學醫藥工程、生物制藥和生物檢測檢驗技術。其中適合我校生物科學發展方向的是生物檢驗檢測。

      綜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科定位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專業,是理工管結合,以理為主的新興復合型專業。通過培養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生物科學理論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基本實驗技能,了解學科發展前沿,能在工業,醫藥,食品,環保等行業的企業,事業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檢驗檢測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 完善課程體系設計

      2.1 擴大基礎課教學,增加選修課比例,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調整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優化的前提。基礎課程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較寬的適應性,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增強畢業后發展潛力的重要基礎。為此要特別注意加強公共基礎,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同時根據生物科學畢業生去向和我校的學分管理制度,我們在構建生物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大量增設選修課,主要涉及人體解剖生理學,藥理學,細胞生物學,藥物化學,生物技術制藥,微生物檢驗等。通過增設選修課,可以增加專業基礎知識,加強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拓寬專業口徑,使學生更能適應市場需求。

      2.2 重視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改革課程結構的同時,重視課程內容的調整。教學大綱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編好教學大綱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對規范課程教學和保證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課程內容的改革要從教學大綱著手,通過調查,研究和討論,對每門課編制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大綱強調突出重點,難點,加強了實踐環節,強調實驗,實習基本技能的掌握。細化各章內容,明確課程交叉內容所屬,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課程已講授,后面應用的課程時就不再細講,確保課程內容不重復,實驗內容不雷同。

      2.3 增強師資隊伍建設

      根據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的教學需要培養和引進理工結合的高層次人才。在學科建設經費和學院的支持下,加強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老師在教學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對年輕教師特別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師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建議全體在崗教師加速知識結構調整和知識更新。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有利于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為該學科專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4 加強實習及畢業環節教學體系的建設

      進行素質教育是時代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實踐環節在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觀念,提高學生的素質,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學生創新潛能,鍛煉學生創新能力,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學環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實習及畢業教學環節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產實習的動態監控措施及成績評定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搞好評價工作的基礎,它不僅是對生產實習進行評價的依據,而且會對實習教學環節中的各項工作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因此,一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應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實習教學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還應遵循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根據上述原則,我們設計了生產實習評價指標體系。修改,制訂了詳細而具體的生產實綱。摒棄了傳統的提綱式指導大綱,改為具體的以車間或工段為單位的實習要求內容和指導,讓學生充分明確實習的內容和要求,同時,可起到督促實習指導教師的作用。

      (2)規范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畢業論文之前,充分明確該課題的背景、意義、主要研究內容方法、技術路線、工作進度和技術指標等內容,并在全院范圍內進行公開的,正規的開題報告,給該專業的師生提供了一次較好的學術交流機會,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活躍學術氣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學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與此同時,我們還制定了畢業設計(論文)批改方案,以規范畢業設計(論文)的撰寫,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等教育司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蘭,陳宏文.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教改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劉斌,吳茜茜,吳克,等.開放實驗室培養生物工程學生能力[J].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0(4):12-13.

      [4] 吳克,蔡敬民,張潔,等.生物工程學科發展中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生物學雜志,1999,16(5):35-36.

      [5] 趙晴.加強課程建設切實提高教學質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滿生.當前國際教育改革的若干動向和趨勢[J].比較教育,1999(6):17-21.

      [7] 林連兵,陳朝銀,余旭亞,等.把課程教育融于網絡教學之中[C]//發展與探索.2001云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優秀論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亞,林連兵,李濤,等.多媒體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M]//發展與探索―― 2001云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優秀論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第2篇

      摘要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作為治療頭部良性病變及惡性腫瘤的一種方法,表現出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作用機理、治療方法與常規放療有很大的區別。本文從放射生物學角度對這一領域近年來的研究與進展作一綜述。

      關鍵詞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生物學

      自Leksell于1951年提出放射外科的概念以來,世界各地大約已有2萬多人接受過這種治療。最初這種治療工具是為功能性神經疾病而設計的,后來發現可適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療,諸如動靜脈畸形(AVM)、良性聽神經瘤、腦膜瘤、垂體腺瘤以及腦轉移瘤、惡性神經膠質瘤等。另有作者[1]報道治療了室管膜細胞瘤、鼻咽腺瘤、胚組織瘤、松果體瘤、軟骨瘤。其最初的生物學依據是單次高劑量、小體積照射腦部導致灶性壞死。隨著1980年~1990年間幾種新技術的發展、放射外科設備的進步,包括從回旋加速器產生的粒子束、多源60Co到加速器調整后的更大射野;同時由于影像學、物理學及自動化技術的進步,使得放射外科與適形放療更加接近[2]??傊?,這一新的治療方法并不象最近20年來一些稍縱即逝的技術,它已引起眾多學者對其臨床療效、安全性及治療費用的廣泛關注。我國近年來也逐步在引進更多的γ-刀和X線刀。本文擬從放射生物學的角度,對放射外科的動物實驗研究及臨床研究作一簡要概述。

      一、立體定向放射外科的動物實驗研究

      由于立體定向放射外科采用的是單次高劑量放射線損毀靶點以治療不同顱內病變,臨床應用于病人較慎重,并且由于取材較困難,臨床關于組織病理變化的文獻較少,因此動物實驗對于解釋正常組織及病理組織對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的放射生物學反應尤為重要。實驗動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需要深入研究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確定最佳劑量點以及如何精確地確定靶點位置、靶體積等。為了確定立體定向放射外科用于正常腦組織的劑量反應關系,Kondziolka等[3]建立了一種正常大鼠腦模型,并以201個源的60Coγ-刀用4mm準直儀照射18只大鼠的大腦右前葉,單次劑量分別為30Gy~200Gy,每個劑量點2只大鼠。所有動物觀察90天后處死并作組織學檢查。這一期間各劑量點未發現動物有任何神經功能障礙,接受30Gy、40Gy、50Gy及60Gy照射的大鼠無病理改變,70Gy組偶見有皺縮的神經元,80Gy組可見有極少的動脈壁增厚,100Gy組的一只大鼠在靶體積內有明顯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退化和蛋白外滲,另一只有一4mm直徑的壞死區。150Gy、200Gy組的4只大鼠均有局限性的腦壞死,星形細胞增生、水腫及微出血在靶區周圍1~2mm均可見到。依據細胞、細胞間隙及對大鼠腦部集中一次高劑量照射的短期效應,建立了一種劑量反應關系。同時,Kondziolka等[4]建立了接種腫瘤后的實驗動物接受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的模型。19只大鼠接種C6神經膠質瘤細胞14天后接受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與對照組22只接種后的大鼠65天后對比觀察。結果治療組平均生存期為39.2天,對照組為29.4天(P=0.07)。治療組6只大鼠(32%)而對照組僅1只大鼠生存了65天(P=0.07)。治療組平均腫瘤直徑小于對照組(P=0.001),而且腫瘤細胞少(P<0.001),光鏡下顯示細胞水腫(P<0.005),提示治療有直接的細胞毒性反應。30Gy、40Gy、50Gy、70GyGy及100Gy各劑量點未觀察到腫瘤反應差異。這種體內大鼠惡性神經膠質瘤模型對于評價高劑量集中照射的殺癌細胞效應具有一定的價值。

      人腫瘤細胞裸鼠腎囊膜下移植模型已成為一種篩選抗癌藥物的常規模型。Linskey等[5]亦建立了這種模型用于評價人聽神經鞘瘤對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的早期反應。結果40Gy的移植后治療組3個月后腫瘤體積比治療后2周時下降明顯,且優于10Gy和20Gy組。腫瘤表面血管分布減少亦較20Gy明顯,10Gy組及對照組均無變化。組織學檢查顯示放射外科組小鼠含鐵血黃素沉積與血管壁玻璃樣變的發生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裸鼠腎囊膜下移植聽神經鞘瘤對于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后聽神經鞘瘤的體內放射生物學研究是一極佳的模型。

      此外,由于單次高劑量照射,所以顱內靶點精確位置的確定極其重要,否則其放射生物效應會有很大不同,且極可能對正常腦組織造成極大損害。為此,Bova等[6]設計了一種適于對貓進行實驗放射外科治療的裝置以研究其放射生物反應。原理為在Kopf立體定向頭架的基礎上增加一種“弧”裝置,使放射源(直線加速器或60Co機)保持固定,動物平臺等中心繞弧旋轉。機械精確度的測試顯示最大誤差為0.15mm,可以精確確定靶位置。

      二、立體定向放射外科的臨床研究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最初為治療功能性神經疾病而設計,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仍在繼續。Kihlstrⅹm等[7]研究了γ刀內囊切除術治療難治性焦慮癥后病人雙側內囊正常組織接受單次γ線照射后的神經放射性表現。最大靶點劑量為200Gy。照射后3~44個月系列CT掃描和MRI被用于隨訪觀察。結果提示高劑量時觀察到的組織反應、體積變化和時間過程比小的照射體積中觀察到的更不易預測。因此,建議在將來應使用低的放射劑量和較小的體積。另外在用CT及MRI評價γ刀引起的損傷時應考慮時間因素。

      近年來,立體定向放射外科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腦部良惡性腫瘤的治療。目前的研究較多集中于分割照射是否適用于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應用多次分割代替單次照射在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中可能有放射生物學的優勢,但是立體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比單次照射需要較大的靶體積。如果降低幾何精確度和增加擺位的不確定性與多次分割照射有關,通過這樣即可部分補償放射生物學增益。Lo等[8]為估計分割照射腦腫瘤的潛在治療增益,評價增加擺位不確定性在潛在增益方面的效應,采用生物有效劑量(BED)、依據LQ模式對不同治療計劃的治療效果定性分析。其中治療增益(TG)被定義為腫瘤的BED與同一正常腦BED在多次分割及單次治療的比值,結果分割治療的TG隨分割次數增多而增加,隨單次劑量增大而減小。在1~10的分割次數中,TG在單次劑量點為20Gy、30Gy、40Gy時分別為1.40、1.32、1.27。另外,TG在最初的幾次分割中更明顯。如果體積增大,則分割的增益減弱。從單次劑量的靶體積2cm增加到分割治療的2.3cm時,TG從1.19、1.11降到1.06。研究認為,分析分割放射的治療增益時應考慮增加擺位不確定性在分割治療中的影響。

      Simonov等[1,9]采用Leksell立體定向頭架和Leksellγ刀以分割方式(2~6天)治療48例初治病人,研究了立體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的可行性。研究中應用LQ模式分析等劑量效應關系,并考慮腫瘤的放射生物學、腫瘤體積、周圍重要臟器的損傷及其他因素。結論提示Leksellγ刀進行立體定向分割照射是一種非常準確可行的治療方法。在另一項38例各類病人的研究中,總的分割劑量20Gy~60Gy,腫瘤周圍劑量為12Gy~30Gy。病人可耐受Leksell頭架接受2~5天的治療,沒有病人出現并發癥,并且腫瘤周圍腦組織受量最小。

      隨著立體定向放射外科研究的進展,X線刀越來越多地開始應用于腫瘤治療。Luxton等[10]研究認為最終X線刀可照射>30mm的病灶,但其精確度較γ刀略差。

      第3篇

      健美操傳統式教學和任務式教學均可以改善女大學生的應付方式;任務式教學在改善女大學生的應付方式上更加有效。

      關鍵詞:健美操教學;任務式教學;女大學生;改善應付方式

      “任務式”教學模式是當今許多學者提倡的教學模式。此模式倡導學生在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的活動中,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避免了“傳授―接受”教學模式的弊端,是現代人才培養目標的迫切需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出現問題比較多的行為協調進行研究,以應付方式為指標,探討在健美操選修課中實施“任務式”教學模式對女大學生的應付方式有何影響,意在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實踐參考。

      一、研究方法

      (一)實驗法

      本文以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2013級選修健美操專項的女生班為研究對象,對幾個女生班進行指標的前測,在前測指標沒有顯著差異的兩個班級中隨機抽取一個班作為實驗組,實驗組實施“任務式”教學,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只起指導、咨詢作用,所有活動都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另一個班作為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傳統式教學。十八周后進行指標的后測,比較兩組學生實驗前后應付方式指標水平。

      二、實驗結果

      (一)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應付方式的比較

      三、分析與討論

      (一)健美操選修課中實施任務式教學對女大學生應付方式的影響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任務式教學班實驗后的應付方式和實驗前相比有了積極的改善,在解決問題和退避兩個因子上達到顯著性差異;而傳統式教學班實驗后的應付方式在求助、幻想、退避因子上雖然有所改善,但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以上結果說明:任務式教學模式能更有效地改善女大學生的應付方式,降低學生的應激反應,進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應付[1]是個體面臨應激情境時為減少壓力或傷害而做出的認知或行為努力,它是對情境變量、時間因素、影響適應結果等一系列事件得來反饋的反應。它處于應激情境與人的身心健康之間,適宜的應付對緩解和調節環境對個體的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任務式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心理品質的提高。任務式教學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來完成設定的各項教學任務。根據任務的內容和目標,學生首先要獨立思考,個人要先有一個對所完成任務的想法,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任務的完成。在單人實踐的活動中,學生必須動腦動手、親身體驗、自主學習、自主設想,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擦出創新的火花。

      任務式教學通常還采取小組活動形式組織學生活動。小組成員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思維方式、知識結構與認知風格,學生們在相互討論、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中,學習方法、個人觀點得以交流,思維過程得以展現,實現思維、智慧上的碰撞,達到集思廣益、拓寬思路、深化認識、解決問題的目的。另外,學生之間的互評也可以使學生更客觀地分析自己的任務成果,可以開闊學生視野,促進他們智力的發展。

      在任務式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助者。教師提供給學生大膽思考、創新的機會和空間,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規、安于現狀的觀念,從而形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心理品質。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想是不可能被這樣好的開發。

      正是在學生的個人努力、小組的協助、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綜合能力和心理品質的提高必然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隨之提高。有研究指出[2][3]:自我效能感影響應付方式,自我效能感越強,應付方式會越成熟、理智,自我效能感與應付方式的解決問題因子呈顯著性正相關,與自責、退避因子呈顯著性負相關。學生在之前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許此時就會感到可以解決,從而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而不是退避、幻想、自責,這應該是任務式教學班學生應付方式轉變的主要原因。

      任務式教學本身就是引導學生積極地應對和解決問題。但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學生在開始會很不習慣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生能力的不斷提高,積極的習慣逐級養成,學生在面對應激事件或環境時,會在習慣的驅使下自覺地解決問題和挫折。這是任務式教學班女大學生應付方式轉變的一部分原因。

      四、結論

      健美操傳統式教學和任務式教學均可以改善女大學生的應付方式;任務式教學在改善女大學生的應付方式上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張嫻.女大學生應付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碩士論文.南京:河海大學,2006.

      第4篇

      【關鍵詞】生物科學專業導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LI Wei YANG Yu-ling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生物科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同時又是生命科學(醫學、農學等)以及其他交叉領域(仿生學、生物物理學等)的基石[1],已成為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的主要推動力,當前以及未來都將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2]。

      與高中階段的生物課不同,大學階段生物科學已作為單獨開設的專業。高中生物的某個章節在大學階段可能會成為單獨設立的一門課程。因此,在進行專業課程學習前如果能夠提前對入學新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熟悉本專業的具體情況(學習內容、繼續深造的潛力、就業方向等),對學生盡快融入專業學習會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因此,作為開設生物科學專業的院校,正視當前生物科學專業學前教育,結合實例介紹本專業特色、未來發展趨勢,通過各種形式開展生物科學新生入學學前教育,能夠幫助新生為未來的學習和目標制定奠定堅實基礎。生物科學專業導論課程是生物科學專業新生專業課程設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課程通過對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待解讀和分析,使學生了解未來本專業的課程設置、理論體系、研究熱點、辦學特色以及考研就業等相關方面的信息,樹立學生對本專業課程的興趣,為后續的相關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1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生命由來的學說,進化論發展歷程;掌握本專業的研究熱點與前沿問題;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對本專業的整體(學習內容、就業、深造)情況全面把握;通過大量實例分析、經驗分享等,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為學生未來四年對本專業的學習樹立信心。

      2 教學內容

      生物科學專業導論課程應圍繞生物學的經典理論,以生命由來的學說為起點,生命科學的理論體系及研究熱點為主線,具體介紹生物科學專業設置、就業方向、考研情況等,并通過英語微課、優秀畢業生經驗分享等方式授課。課程共8個學時,課程內容可作安排如下:

      2.1 生命的由來,進化論 (2學時)

      生命的定義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類認識和研究生命的歷程及現代生命科學的重大意義;生命的起源,生命的進化以及生命科學的理論體系。

      2.2 生命科學的理論體系及研究的熱點問題介紹 (2學時)

      介紹當前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以及其與人類社會的主要關系。內容涉及生命的基礎、生命的結構、生命的本質、生命科學與農業、醫藥、健康、生活、環境等領域的關系。

      2.3 生物科學專業設置、就業方向、考研情況介紹(2學時)

      對生物科學專業未來四年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程簡介、就業方向、就業率及本專業歷年考研情況等進行詳細介紹。

      2.4 邀請外語專業教師進行全英文生物科學專業示范課、討論、答疑(2學時)

      生物科學的學習,在當前科技發展現狀下,離不開英語這門工具。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識點(以生態學為例),通過邀請從事多年生態學教育的教師進行全英文微課教學,激發本專業學生對本專業以及對英文學習的興趣;同時,邀請本專業已就業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學(在讀)與新生互動,通過課堂討論、提問等形式,對本專業就業方向及深造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對學生有困惑的問題進行答疑。

      3 小結

      《生物科學專業導論》課程是專為生物科學專業新生開設的專業導論課,通過本課程開設,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和認識各種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現象及本質,把握當前生命科學的發展動態,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專業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并為以后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本專業學生能夠對未來就業與再深造能有較為深刻的認識,為同學們未來大學四年的學習以及目標制定提供背景知識以及思路。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需要本專業老師結合自身教學、研究特點以及院系特色等進行[3],如何通過專業導論課程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促進專業發展,不僅是生物科學,也是其他學科需要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志鴻.新世紀中推動生物科學發展的“Bio-X”[J].生物物理學報,2001,17(1):1-9.

      第5篇

      隨著《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及《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越來越廣闊的范圍展開,給傳統的中國基礎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新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教學建議等方面都有了較大變化,同時在教學的內容要求上也有了較大的突破,新課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新增內容的教學要求雖不高,卻有助于彌補生物教學長期存在的不足。

      我國新一輪課改也適當加大了前沿生物知識的比重,在確?;A性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一定的揚棄。如何讓生命科學前沿知識更好的服務高中生物教學,如何把握前沿知識和基礎知識的過渡和銜接,如何通過前沿知識向學生傳達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更好的服務基礎知識的教學,是每個生物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

      以下是本人在三年的新課改背景下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摸索出的幾點心得和體會:

      一、了解當代生物科學的發展方向,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構建生物學科學習的脈絡

      當代生物科學在朝著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向縱深發展。在微觀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過程和現象;在宏觀方面,主要是生態學的研究,特別是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正如鄒承魯院士《生物學走向21世紀》一文所言,“當前凡是研究生命現象的學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進行本質規律的探討,這使分子生物學很快就滲入生物學的各個領域,改變了整個生物學的面貌;同時也對醫學和農業科學及其應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生物學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現在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學科,如分子遺傳學,分子細胞學,分子分類學,分子神經解剖學,分子藥理學、分子病理學,分子流行病學等等,影響到生命科學的所有領域,即使生態學、古生物學和分類學也不例外。……作為生命體基本單位的細胞,和作為生命活動最高形式的神經活動是現代生物學研究的最活躍的領域,但是今天,這兩門學科由于采用了分子生物學的新的研究思想和新的研究手段而獲得新的生命力,研究步伐大大加快,與分子生物學一起發展成為當代生物學研究的三大熱點。”(《面向21世紀生命科學發展前沿》,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p.20)。

      新課改分為必修本和選修本,構成知識涉及到生物學知識的方方面面,在學習開始之初就向學生介紹生命科學前沿的方向,除了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更好的幫助學生構建學習脈絡。而生物學科學習的方向可結合生命系統板塊的教學展開,即緊貼課本有拓展知識范圍。

      二、關注生物科學的發展對課程理論的影響,使學生熟悉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

      生物科學對課程理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思想方法上,并且正處于日益彰顯的過程中。課本的設置也體現這樣的亮點,模型構建、歸納演繹法、假說推理法、數理統計、原來大學甚至是研究生階段才能接觸到的研究方法、思維方式紛紛引入中學課本。

      前沿知識紛紛引入中學課本,課堂上接觸的是讓學生眼前一亮的高科技、新發展,學生不僅能了解這些前沿知識,還能了解這些新知識的來龍去脈,發現歷程和研究方法,知道真理在被無限接近,不斷修正,自然學習起來興趣高漲。

      三、讓生物課程反映生物科學的發展,讓學生了解生物科學的前沿

      (一)讓學生了解生物科學的前沿發展,全面提高科學素質

      關于什么是科學素質,國內外學者提出了不少大同小異的定義?!睹绹鴩铱茖W教育標準》認為,“所謂有科學素養是指了解和深諳進行個人決策、參與公民事務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所需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有科學素養還包括一些特定門類的能力?!眹鴥炔簧賹W者提出更為簡明的定義,即科學素質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的過程和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科學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根據前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生物科學前沿知識不僅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而且在認識論、方法論和世界觀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因此,生物科學前沿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質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二)了解課程內容中基礎知識的更新和生物科學前沿知識發展的關系,更好的把握教學

      第6篇

      關鍵詞:研究生;生物類專業;就業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門類。生物類專業研究生的就業問題直接關系到生物知識教育的成敗、生物科學研究的進退以及生物產業的興衰,是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我國生物類專業研究生招生規模較大,綜合性大學、醫藥類大學、農林類大學、輕化工類大學和師范大學等200多所高校設有生物類院系,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科研單位也設有很多生物類研究所。以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為例,目前共有武漢病毒研究所、武漢植物園、水生生物研究所三個生物類研究所,每年研究生的招收規模在250人左右;此外,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也招收少量生物類專業研究生。近年來,隨著我國生物類專業研究生招收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的數量與質量與就業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遭到了來自社會多方面的質疑[1]。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失業率升高的大形勢下,生物類專業研究生的就業問題愈發嚴峻。因此,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計地解決好生物類專業研究生的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研究生個人才華的施展,而且關系到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社會的和諧穩定。本文擬對生物類專業研究生就業問題的成因進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對策。

      一、就業問題的原因剖析

      1.研究生擴招幅度過大

      據教育部門統計,自1999年研究生擴招以后,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以博士研究生為例,從1997年到2006年,全國研究生招生人數由1.3萬增至5.6萬左右,在讀研究生數量由4.0萬增至20.8萬左右,當年畢業人數由0.7萬增至3.6萬左右。2009年,我國計劃招收博士研究生6.0萬人,碩士研究生41.5萬人。誠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社會對研究生的需求量不斷增大。但是,生物類專業的很多研究方向屬于基礎研究領域或者“冷門”研究領域,在短時間內過度擴大招生規模必然招致就業問題。據一位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專業(蠶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透露,蠶學方向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不容樂觀,原因如下:一是擴招后我國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取得了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專業(蠶學方向)碩士或博士學位授予權,每年培養出大量的蠶學方向研究生。僅該研究生所在大學就擁有多位蠶學方向博士生、碩士生導師,每位導師每年招收2-4名研究生;二是近年來國際蠶絲業普遍不景氣,日本等國家已經把蠶絲業當作“夕陽產業”,蠶業科學被認為是“冷門”研究領域[2];三是常見的桑蠶、柞蠶、蓖麻蠶和天蠶等大多數系農民家庭養殖,家庭作坊式的養殖場幾乎沒有能力接收博士、碩士畢業生。

      2.研究生教育質量參差不齊

      據調查,目前我國研究生在學風、學位論文質量與綜合素質等方面表現較好,但是同5年前相比,生源質量、學位論文水準以及研究生的總體質量方面出現了潛在的下降趨勢,在創新性、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和動手能力等方面表現較差[3]。生物科學被譽為21世紀最重要的學科之一,發展速度一日千里,新發現、新學說、新技術層出不窮[4]。生物科學的理論性和實驗性都很強,對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等的要求很高。生物類專業研究生教育既需要充實、優秀的師資隊伍進行“教育”,又需要充足、先進的科研條件進行“研究”。但是,有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跟隨大形勢大規模擴招研究生的同時卻忽視了師資隊伍和科研條件等的建設或完善,致使培養條件的改進大大落后于招生規模的擴大,不能保證研究生順利進行充分的理論學習和實驗研究。在個別研究生培養單位,十幾名甚至更多研究生合用一臺常規PCR儀的現象十分普遍,為了爭取實驗機會、完成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研究生們只好分成晝班和夜班輪流進行實驗。一些科研條件相對較差的高校里的研究生在理論課程學習結束后紛紛去中國科學院、“985”或“211”工程院?!按蚬ぁ?。師資力量、科研條件或教學資源的缺陷,限制了研究生的進步和發展,影響了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教育質量的落后或滑坡,降低了用人單位對研究生的信任度和期望值,最終影響了研究生的就業。

      3.研究生教育結構不合理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精通專門知識的科技先鋒,是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構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結構,有助于滿足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對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5]。生物類專業研究生的學位層次結構、學位類型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以及培養方式等直接關系著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就業前景,也關系著生物科學的進步和生物產業的發展。然而,我國生物類專業研究生的教育結構尚存在不少問題。譬如,一些高校將生物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制結構由三年削減為二年,不少研究生僅理論課程學習就用掉一年多時間,畢業求職又用掉近半年時間,真正用于實驗研究的時間居然只有半年左右。生物科學實踐性強、實驗周期長,縮短實驗研究時間很可能導致學位論文質量下降[3]。再如,部分研究生培養單位的學科專業結構設置偏重于研究生指導教師的業務專長或課題研究需要,對研究生未來的就業和發展不夠重視,對國家戰略需要和社會需求的考慮不夠充分,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變不夠靈活。不合理的學科專業結構,直接影響了研究生的就業與發展,影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培養。

      此外,部分生物類專業研究生自身擇業觀和心態存在偏差以及自主創業能力較差[1]、某些高校課程設置與生產實踐嚴重脫節、個別單位存在用人腐敗現象等也是造成就業難問題的重要原因。

      二、就業對策

      1.根據社會需求調控招生規模、優化教育結構

      美國是世界一流的發達國家,在全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的全球領先地位與其先進的研究生教育密切相關。經過長期探索,美國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了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培養規模、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的格局[5]。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經驗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研究生招生計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重要指標之一,招生專業、研究方向、人數應當與社會需求、就業情況等掛鉤。根據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的特點,今后在讀碩士研究生除一部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外,其他大量的碩士研究生應當面向實際應用部門,成為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高級應用型、職業型人才[3]。當前,個別研究生培養單位存在著以指導教師的影響力或權勢、課題經費數量決定研究生招收數量和研究方向的現象。有的導師名下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竟然超過30名,有的導師把研究生當作完成私人課題的勞動力,有的導師長期和研究生不見面,甚至連部分學生的姓名都不知道[6]。很難想象,這種招生和培養模式會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的業務素質、加重研究生的求職砝碼。

      2.注重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

      生物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中富有活力的先導性、戰略性產業,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7]。生物產業的飛速發展,催生了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農藥、生物肥料、醫藥生物技術、食品生物技術、環境生物技術等多個新興學科或交叉學科,為生物類專業研究生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20年我國生物產業大約需要3-4萬名優秀的生物學家、18萬名研發人員和31萬名工程技術人員;此外,還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創業型人才[7]。從我國生物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加強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培養,開展工程化、創業型人才的孵化,注重產、學、研合作教育,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生物類專業研究生就業問題的解決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不斷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不是“制器”,是精心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不是隨意制造粗糙的“器材”[8]。教育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線,同時也是研究生就業的硬件保障。我國曾經一度把碩士研究生當作學術精英來培養。從20世紀70年代末恢復研究生教育起到1999年研究生開始擴招期間,我國研究生規模較小,有條件進行精英化培養。但是當前我國研究生規模已經十分龐大,很難再以精英化方式進行培養[3]。培養理念、方式的改變,嚴重沖擊了研究生教育的質量。面對研究生大幅度擴招帶來的教育質量下滑問題,培養單位必須下大力氣加以解決。筆者認為,在生物類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應當注重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研究生培養單位決不可隨意降低培養標準和畢業考核要求。前段時間,一些研究生教育負責人和指導教師主張摒棄研究生畢業時的要求,實行“寬進寬出”方針。筆者認為,對于以應用研究為主的生物類專業研究生而言,在畢業考核時可以采用實用技術開發或個人創業情況等評價指標代替要求;但是對于以基礎研究為主的研究生而言,在畢業考核時則不能放松對發表高水平論文的要求,否則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控制,可能影響到畢業研究生的求職以及就業后的社會服務。二是進一步規范導師指導模式,強化導師指導功能。對在讀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導師、研究生教育負責人和博士畢業生的問卷調查表明,“導師指導”是影響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最重要因素[9]。杜絕導師“放羊式”教學,強調導師在營造學術氛圍中的關鍵性作用,對于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就業問題的解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三是除了強調研究生的生物知識教育,還應當注重人文知識教育。人文知識教育關系到民族存亡、國家興衰、社會進退、人格高低、思維智愚、言行文野和就業難易[8],對于研究生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的提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理應予以重視。

      4.加強就業指導、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

      當今時代是知識大爆炸、經濟大發展的年代。為了更好地適應時展和社會進步,杜絕“畢業即失業”怪現象的出現,必須加強對生物類專業研究生的就業指導、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據筆者調查,當前很多生物類專業研究生的擇業觀十分狹隘,就業目標僅限于高校、科研機構的教學、科研人員與國家機關的公務員。筆者的一名學生,從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后被推薦到某制藥廠工作。他的家境比較困難,按說進入國有大型企業從事本專業工作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他卻抱怨工資太低,每天只是負責發酵罐的幾個閥門,硬是要辭職考研。筆者問他獲得碩士學位后干什么?他說考博。筆者又問獲得博士學位后干什么?他說沒仔細想過,去大學當教授、去研究所當研究員或者去國外當訪問學者都可以,但是不想再干制藥廠那種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筆者在某研究所也接觸到很多持此類擇業觀的植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他們對應用研究嗤之以鼻,對企業單位的招聘啟事不屑一顧,寧可不斷地在研究所或高校做博士后研究甚至待業,也不愿應聘到企業單位從事應用研究或工業生產。加強生物類專業研究生的求職指導和職業規劃,引導他們樹立正確、客觀、可行的擇業觀,處理好實現自我價值與奉獻社會的關系,從小事做起,從平凡工作做起,愛崗敬業,是當前研究生培養單位、研究生教育負責人和研究生指導教師的重要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解決目前研究生就業難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結束語

      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的教育,研究生的培養與就業關系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但是,近年來畢業研究生的就業率與就業層次持續走低,研究生就業出現了階段性、區域性崗位競爭激烈的局面。對此,我們必須從全局的高度出發,認真分析生物類專業研究生就業難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通過多種渠道處理好畢業研究生的就業問題,使研究生學以致用,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優秀建設者。

      參考文獻:

      [1] 蘇柯,胡光明.解讀我國研究生就業困境構建研究生自主創業體系[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9):63-68.

      [2] 季曉琴,李瑞,王建南.中國蠶絲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J].中國蠶業,2004,25(1):4-6.

      [3] 袁本濤,趙偉,王孫禺.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0,118.

      [4] 張華峰,陳天華.運用案例教學策略推進課程創新教育[J].中國農業教育,2005,(3):47-48.

      [5] 石鷗,劉卷.美國研究生教育結構及其特征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7,(2):104-108.

      [6] 歐陽鐘燦.研究生培養要堅持“一對一”的原則[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6,21(4):278-279.

      [7]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課題組.中國生物產業戰略研究[M].內部資料,2005.

      第7篇

      一、什么是生物科學史

      生物科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生物科學史涵蓋多方面內容,包括生物科學知識的發展歷程,科學家研究生物科學時所采用的理論與實踐方法的演進過程,涵蓋著科學家對生命現象的看法與觀點.生物科學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研究生物科學在過去如何發生與發展,也表示人們當前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與觀點,揭示今后對生物科學的研究方向.另外,科學家在對生物科學的探索中所展現的高貴品質與精神,也同樣蘊含于生物科學史,時刻教育和警醒著后人.

      二、生物科學史對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

      生物科學史包含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歷史片段及真實的材料,這些生動鮮活的內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高中生物課程的趣味性,使教師和學生均能提高對生物科學重要性的認識,繼而能更積極參與到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學中,教師將教授的內容與生物科學史中的相關史料相結合,為學生講解真實的歷史事件,以此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有利于引導學生理解生物科學知識

      生物科學史記載著生物科學知識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規律是如何發展的.這些生物科學知識的發展歷程,為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生物知識提供了所需產生、發展的背景,并說明了科學家探索和研究這些知識的過程.眾所周知,生物科學知識始終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中,對知識的研究切勿僅限于一點,而要著眼于發展全局.生物科學史能夠提供科學知識發展的整個過程,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框架,對學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3.有利于學生學會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確保人類研究得到正確結果、把握真實規律的重要工具.生物科學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引領著人類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生物科學史反映了科學家探究生物問題的思維過程以及解決生物問題的研究方法.而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給學生生物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并從中總結出生物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生物科學史在記載科學家研究生物科學歷程的同時,體現了科學家寶貴的科學精神.學生所需要的懷疑精神、創新精神和求實精神都包含在這些科學精神中.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史教育,能夠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研究應具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學嚴謹的態度,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滿足當前高中教育的需求.

      三、生物科學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教育價值的認識和先進的教學理念

      根據實際調查,多數高中都認可生物科學史具有教育價值,但卻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嚴重,對學生的教育更加注重知識的講解,很難在課堂上增加新穎的內容,忽視了生物科學史的教育價值.另外,教師的教育理念還沒有隨著新課標教育理念的發展而改變,多數教師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生物科學史教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

      2.對生物科學史的了解程度不夠

      多數高中生物教師在接受教育階段,對生物科學史沒有充分的了解,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并不扎實,另外,高中生物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缺乏足夠的時間深入了解教材以外相關的生物科學史,導致無法順利展開生物科學史的教學.

      3.學生偏重于掌握知識,課堂參與意識薄弱

      調查發現,學生對生物科學史中所涉及的科學知識以及科學家的勵志故事有著極大的興趣.但是,學生對生物科學史中科學知識的學習,也是為了應付考試.同時,學生更不愿學習生物科學史中科學的研究方法,他們認為這些對于成績的提高并沒有很大的幫助.在實際課程中,學生缺乏應有的參與意識,不積極配合與教師的互動.另外,學生在課堂中體現的被動心理,也對學生學習生物科學史十分不利.

      4.教學評價機制不合理

      學校對于學生的評價,仍然局限于學生的考試成績,這就導致教師的授課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都以提高考試成績為主要目的,很少考慮到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而且在考試與作業中都有規定答案,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此類不合理的教學評價方式,致使高中生物課程開展生物科學史教學舉步維艱.

      四、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物科學史

      1.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素養

      新課標教育理念與傳統的理念有著諸多不同,新課標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科學素養的提高,教師也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轉變自身固有的教學觀念,要結合教學目標,采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此外,教師還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繼而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2.學生要重視學習方法,培養科學精神

      學生要逐步意識到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是今后適應社會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學生進入學校參與課堂,并不是單純為了獲得知識,而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考慮問題的正確思維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要在生物科學史中,學習到科學家身上所具有的高貴品質,為今后自身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學校要改革教育評價制度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