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6:10
序論:在您撰寫文學藝術特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擴招;藝術專業學生;特點;藝術實踐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對藝術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帶來的持續大規模擴招,許多院校相繼增設和開辦了藝術類專業,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1080所本科院校中,已有632所院校設立了藝術類專業。藝術專業學生在非藝術專業院校的出現,既給這些傳統上學風比較嚴謹的高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也對其原來相對單一和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學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已設有藝術專業的高校,由于大規模的擴招。比如我校。擴招前,每年招收藝術專業學生百把人,擴招后,每年招收300~500人。2004年,藝術學院有學生376人;2007年,藝術學院學生數增至1426人。人數的大量增加,其教育方式方法和學生管理模式也出現了新的問題。為此,認識和了解藝術專業學生的特點,探索適合藝術專業學生自身特點的教育與管理方法,對于當前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管理的多樣性和實效性,“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藝術專業學生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感豐富,思維活躍,求新求異意識較強,但遇事不夠理智,表現為行為散漫、情感偏激
藝術教育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可使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且富有創新精神。同時,藝術活動本身對學生的形象思維有特別要求,如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情感體驗等,這使得學生情感豐富,理想化成分多,思維浪漫,情緒易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和影響,追求新奇和怪異。在考慮問題時容易脫離現實基礎,過于情緒化,遇事不冷靜,偏激,不能辨證地認識和理性地看待人和事,對政治時事缺乏關注,對學校組織的活動也不熱心參與。針對藝術專業學生這一特點,在教育與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以情動人”、“以感化人”。只有在尊重學生個性情感的基礎上,教育人、培養人,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腦,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追求自我,注重個性,自我意識強,但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不夠
應該說,追求自我、注重個性、自我意識強烈是時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太陽”般的獨生子女們普遍性的特點,但藝術專業學生體現得更為突出,這是因為一是藝術教育特別是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方面都比較注重突出和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二是學藝術的學生大多家境比較殷實,家長平時比較溺愛。自我意識過強,具體行為上表現為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和團隊精神,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懶于打掃衛生,經常遲到曠課,人際關系緊張,不服教育管理。如設計藝術專業學生,由于專業學習的需要,要求配置電腦,但不少學生不是用電腦來學專業,而是通宵上網聊天、玩游戲、看影碟,且大開音響,無視旁人,既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惡化了人際關系。對此,教育和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協作中、在各類文體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切身感受和體會相互配合的重要,學會與人交流溝通,掌握團結協作的技巧,潛移默化地提高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三、重專業掌握、輕文化學習,缺乏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
藝術類考生文化課成績普遍偏低,有些學校錄取本科生的文化課分數線不足200分,專科不足120分,這與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一些學習平平的考生在報考文理科無望的情況下轉入或突擊學習藝術,其目的是為了能進入大學學習,這樣就造成了一些藝術專業的學生既缺乏藝術天賦又缺少學習興趣,其教育與管理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由于文化基礎差,又缺乏認真塌實、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聽不懂、沒用處”便成為其經常逃課或不聽講的理由。其實。文化素養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記得一個資深教師說過這么一段話:“學文化就是學做人,伴隨著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滲透著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钡z憾的是很多學生對此并不理解。
另外,由于藝術專業學生過多參加社會藝術實踐活動,其很多業余時間甚至課堂學習被專業技能訓練或參展、演出、比賽等藝術實踐活動所占用,這也影響了學生文化課程的學習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四、重藝術實踐、輕理論學習,缺乏必要的藝術素質和藝術修養
雖說藝術專業的學生普遍重視專業,但這種重視也僅僅表現在重視藝術實踐上,如音樂專業的學生只重視聲樂、器樂等專業術課和文藝演出;設計專業的學生則過分依賴電腦。而對專業理論學習普遍輕視,上課不認真聽講,遲到、早退,甚至逃課,所以理論功底差,知識不系統,表演或創作的作品只求“形似”,難達“神肖”,更別說“形神兼備”,抑或創新。有的學生自己不會畫,就臨摹老師或同學的畫作,甚至還有“拿”同學的作品去“交差”,既缺乏藝術素質,又缺乏藝術修養。
針對藝術專業學生“重專業、輕文化。重實踐、輕理論”的特點,首先,要解決他們對專業和文化、實踐和理論等關系的認識問題,告誡他們眼光應放遠一些,不能急功近利,只顧眼前賺錢或就業。要知道,在當今社會,僅有專業技能而無專業理論修養,尤其是人文修養是不可能出色地做好工作的,更談不上有創造和成大“家”了,就連中央電視臺組織的青年歌手大賽,也還有文化素質考核項目。其次,針對藝術專業學生特點,修訂教學大綱,適當增加人文素質必修課或選修課,如影視文學、現代科技常識、唐詩宋詞欣賞、中國文化概論等課程,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其文化素養。再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或收看學校舉辦的“濂溪講壇”、九江市政府舉辦的“白鹿講壇”和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等各種高雅文化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欣賞品位。
五、經常參加藝術實踐活動,“見多識廣”,但由于缺乏理性判斷,易受社會負面因素和不良現象影響而沾染不良習氣
[關鍵詞]電視散文;審美;藝術美學;創作特征
一、視聽語言——與觀眾的絮語
“審美就是自由的體驗”①與央視《電視詩歌散文》的欄目宗旨有相通之處。同時,“電視兼有媒介屬性與藝術屬性雙重屬性”②。在這里,我們重點分析電視散文這種電視節目樣式的部分藝術美學特征?!峨娨曉姼枭⑽摹分械摹吨袊旁娦蕾p》《天一生水》《可可西里生存日記》等作品,在以優美的視聽語言演繹經典文學作品方面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貢獻。
視聽語言既有能力記錄現實的原本樣態,又有能力構建非現實的時間空間。它既可以是表現的,也可以是再現的。其中,電視散文的視聽語言呈現出三種基本形式,即視聽語言中再現、表現及前兩者交互并存。比如在《我與地壇》中,作者講述到自己在地壇里的那些時光、母親的嘆息時,畫面就再現出了曾經作者在地壇時的情景。
“看不僅是眼睛的活動,而且是大腦的活動。”③影視畫面被觀眾眼睛接受,同時,它如同文字之于文學、音符之于音樂,是電視不可或缺的成分。電視散文的畫面大多非常優美,構圖十分講究。一方面為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服務;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為了創造自身的獨立審美意義而存在。畫面不僅是重要的內容表現形式和信息傳播手段,而且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方法,具有以影像來營造意境的特點。意境“是由精神經驗和心理意念構筑成的空間和畫面,但是這種經驗和意念,一旦得到會意性的領悟,往往可以獲得多義的效果”④。
二、畫面構圖——景語的蹁躚
構圖,即單幅畫面內部的構架。有時,拍攝者會將焦點縱向變化,以達到畫面的順暢、層進式變化的畫面敘述目的,從而帶來獨特視覺效果,對作品全篇的鏡頭語言產生影響。在《背影》中,主人公從火車內望見父親去買橘子時的主觀鏡頭縱深推進使焦點縱向變化,配合朗讀作者內心的獨白,是全篇的一個描寫精到讓人動情的所在。
“是什么使得好的藝術如此有價值,對我們如此有意義?……所有這些都是正當的美學問題?!豹葆槍﹄娨暽⑽牡脑挘鸢钢袘撚小耙暵犝Z言”幾個字,視聽語言能增添作品別樣的美感,賦予作品以靈性。比如“麗江春雪”以出乎意料的初春之雪,顛覆了平時很多人心中固有的麗江形象。該片的后半部以人物為主,表現出人們在雪中的活力與情趣。在北方這些行為相對多見,但在三月的南方,在極富生趣的解說詞的點染中,更是另有趣味。不論是人們對下雪的行為反應,還是面部表情,都渲染出雪中別樣美麗的古城。
同樣的移動的鏡頭,在“走失在納西文字中”與“時光的痕跡”中以不同的節奏打造出不同的視聽效果。前者由古老的東巴象形文字著手,展現納西族的獨特文化和悠悠歷史。一個個象形文字像一幅幅圖畫滌蕩在鏡頭的河流中,也在歷史的長河中倒影出波光粼粼,它近在眼前,卻發端千年以前……引子將麗江演繹得從容而大度,為后面的鋪展奠定了節奏基礎。蒙太奇的使用讓古城景物和納西古文字交替出畫,那些熟悉的花鳥蟲魚,仿佛因為與象形文字的遙相呼應而令人眼前一亮。其構圖虛實相生、別有意蘊,營造出一種詩意的空間。
相較而言,“時光的痕跡”以其柔和、悠然而體現出不一樣的情調。它從“第一次來麗江是晚上”娓娓道來,巧妙利用了晝夜對比的手法,由表及里地展現出對麗江兩天三夜的有粗有細的多樣感受。白天喧囂、入夜安靜是我們常有的生活印象,相反,麗江的夜晚則熱氣騰騰,展現的是人們的激情與火熱,圍篝火而起舞的眾人、酒吧一條街的喧騰以及麗江的特色——水,不舍晝夜。夜晚過后的白天,倒是反而顯得安靜,像在陽光中打盹的貓。節奏的張弛有道,把麗江演繹得動靜生姿。“從審美特征上看,電視與電影作為姊妹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豹迾媹D當屬相同點之一。除了節目都用16∶9的電影模式播放,每期節目中都還可以明顯感到創作者在構圖方面的匠心(比如《畢業了》系列作品,《太陽花》系列作品)。
三、色彩——真情與意境的流淌
對于色調的運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導對基調的思考、對色彩見解及色彩本身的表意功能的差別。其實,“任何美(審美意象)都是‘呈于吾心’,同時又‘見諸外物’”⑦。藝術家“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⑧?!耙庀蟮幕疽幎ㄊ切蜗笈c情趣的契合(情景交融)?!豹嵩凇逗商猎律分?,以一種夜晚的月下朦朧的色彩與影調,引起觀眾的想象,中國古典美學中所說的“境生于象外”(劉禹錫語)的意境就體現了出來。
從色彩心理學角度出發,節目的色彩在抒情敘事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的情緒,達到傳播效果。大量的主觀色彩對色調的運用是電視散文不可或缺的。觀眾對于色調有著大概相似的領悟,比如在播放回憶性的內容時利用的黃色、灰色或黑白,以帶動觀眾的情緒向預期的縱深前進,這讓時間感和空間感被合理兼顧。比如印象中國系列中《一面湖水》一集對黃龍景區的拍攝就體現了它顏色的優勢與特性,很好地傳達了名勝的秀麗與風姿。
關鍵詞:短信文學 漢語 藝術魅力
科技的發展和快節奏的生活使得通信行業的發展極為迅速。手機成為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和網絡之后的“第五媒體”。短信以其簡短、快捷、價廉和安全等優勢受到人們的廣泛青睞。而漢語的音,義、形、修辭、表達方式的豐富多彩,能夠滿足當代人表現生活時尚、宣泄情感、彰顯個性等多重需求。作為獨特而復雜的表意符號,漢語為短信作品的創作、傳播及流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短信文學的普及不僅是用最簡潔的語言幽默地溝通情感,還在于它對漢語進行了一種魔方式拼貼,大量使用諧音、夸張、比喻、擬人、對偶、借代等修辭手法,表達現代反諷的精神、狂歡的氣質。本文試從語言藝術的角度管窺短信文學創作中漢語的獨特魅力。
短小精悍、形象生動――通俗性
短信語言簡約的特點,決定了它要以少勝多,以質取勝,發短信者力求以最少的文字激活收信者最大的信息量,這就要求作者以高度凝練的語言來表達傳遞足夠的信息。所以,短信以短小精悍見長,簡短凝練且富有文采?,F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和短信篇幅的局限。決定了短信必須以高度概括、簡練恰當的語言來傳遞最大的信息量。限于技術條件,目前手機短信的文本信息的信息量限制為160個英文字符,70個漢字左右,因而其內容往往是根據不同的節日、時令和對象等傳遞的簡短的祝福、情感、人生哲理、社會現象以及幽默笑話,以此來達到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溝通情感、問候祝福和娛樂消遣的目的,因此手機短信信息要求簡短而通俗。短小精練、言簡意賅成為手機短信語言上最顯著的特征。人際間的日常性事務、普通交往用簡潔的話語傳送,以最少的文字表現最大的信息量,追求傳播效率的最大化,適應了現代社會快速、便捷的需要。
通過手機短信交流類似于人際溝通,語言表達通俗、形象、口語化:“小明是自考生,常常覺得自己在大學校院里是二等公民,心里憤憤不平。這天,他去校醫院看病,醫生讓他先去驗血,剛走到化驗室門口,就被護士攔住了,護士指著門上的牌子說:非本科人員不得入內,小明大怒:我就來驗個血,還得要本科文憑'”焦躁不安的情緒用輕松的口吻來訴說,復雜的生活用濃縮的語言來調侃,出其不意地抖出一個個“包袱”,有一點可笑,有一點無奈,又帶著一絲不屈不撓的樂觀,這是大部分幽默短信的特色。面對現實,對不太如意的生活進行自我調侃、自我解嘲,這種調侃和取樂不是無病、嘩眾取寵,而是來源于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真實體驗和由衷感悟,是人們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對內心積郁情感的一種釋放。
幽默風趣、輕松詼諧――娛樂性
中國人對幽默有著天生的喜好,從古代就流傳下來許多俚語、俏皮話、歇后語、笑話,作為一種獨特、現代的文化現象,短信不僅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寶庫,還更新了人際交往的形式,也許,就像幾千年前流行的“吟詩作對”一樣,在骨子里就是一種古老的休閑文化,體現出幽默風趣、詼諧搞笑、嬉笑怒罵、調侃人生的娛樂精神,這也是短信能夠博得人們喜愛的一個主要原因。有很大一部分短信在傳遞祝福、交流感情的同時,以幽默詼諧的方式來表達?;蚣尤肓嗽S多時尚流行的元素,或創新層出不窮、或諷刺社會現實,產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讓人忍俊不禁,贊嘆其絕妙之處,從而給人們緊張的生活帶來了放松和思考,“錢可以買房子但買不到家,能買到婚姻但買不到愛,可以買到鐘表但買不到時間,錢不是一切,反而是痛苦的根源,把你的錢給我,讓我一個人承擔痛苦吧!”現代人面對競爭壓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對輕松和幽默的渴望,通過如此輕松的口吻表達出來了。短信題材最多的是幽默取樂,語言風格多為輕松、詼諧、夸張、機智、俏皮,充滿調侃、、諷刺,又深含蘊意?!斑@幾天公安局瘋了,正在通緝美女,不太漂亮的判五年,漂亮的判十年,特別漂亮的判二十年,你先躲躲,像你這樣的基本要判無期,三八節快樂?!笔謾C短信分屏顯示,設置懸念,內藏揶揄,造成先喜后怒的幽默效果。“你長得不賴,身材不賴,學歷不賴,職業不賴,所在的城市不賴,身邊的朋友不賴,如今過得也不賴,你身邊就沒有賴的地方,所以大家都稱你為無賴?!本o張的工作之余,人們看到一些無傷大雅的幽默短信,會心一笑,妙趣橫生。
符號多元、圖文成趣――創新性
發短信只見其語,不見其人,不聞其聲,對方的音容笑貌無法直接感知,這樣為了彌補情緒交流的不足,也為了簡潔方便,“拇指族”發明了一些符號代替人的面部表情。例如“:一)”表示拋媚眼或者舒心的笑,“^:_D”表示開口大笑,“^_
短信作為新興的文化品種,總會帶有某些時代的特征,凸顯時代的語言風格和文化風范。比如,它語言符號豐富,包括鈴聲下載、圖片傳情等。中文文字、英文文字、指示性符號、數字、圖形等各種符號雜糅使用,表意更豐富、簡潔,更顯諧趣。交流電更方便,英漢混用:“牛站在海邊上,啪嚓一個浪打在牛身上――無數的螃蟹一塊兒喊:啊――海劈牛耶!!!Happy牛year――”對傳統詞匯和表達方式進行改造和變換,有些語言看起來更像一盤土洋結合、中西合璧的大雜燴,雖然不合規范,但也的確契合了當代人休閑娛樂、游戲放松的心理狀態。
文字與數字等字符相結合是短信用語的又一大特點。數字是人們生活中隨處可遇的,某些數字又有著特殊的含義。所以,數字常用來構成貫穿短信的脈絡,使短信新穎別致,整齊對稱,如:“送你999棵忘憂草,888個心愿,777聲問候,666顆流星,555聲祝福,444個平安,333個開心,222個如意,111個快樂,000個煩惱,然后再送你一角錢,不要小瞧啊,可等于10分:1分想念,1分思念,1分牽掛,1分依戀,1分關心,1分疼愛,1分溫柔,1分體貼,1分關懷,還有1分當零用錢,別急,還有一絲巧合,一場緣分,一絲牽掛,一份關心,一段友情,一片真心,一聲問候,一條短信?!?/p>
言辭精準、委婉含蓄――文學性
情感類、祝福類信息在短信中占很大部分,手機短信讓人們在“隱身”的狀態下溝通情感,這一點符合東方人的文化傳統。東方人的情感細膩、真摯、隱晦,不習慣將喜怒哀樂毫不保留地展示在眾人面前,不習慣面對面表達,手機短信使人們在一個相對自由和隱秘的空間里傾訴情感,通過一只看不見的手傳遞縷縷溫情,這類短信在語言表達上顯得親切體貼、委婉含蓄,欲語還休,又意味深長,充滿神秘感和意境感。例如:“你沐一身晨露,送我一束玫瑰;你披一身陽光,送我登程去遠方。如今,玫瑰依舊,人處兩地,星月秋風,相思尤濃?!薄按?,在梅花的馨香中,愛,在沉沉的相思里?!庇迷姷男问綘I造一種情感意境,在字里行間有中國語言文字所特有的韻味和意境,令人浮想聯翩,心領神會?!帮L是我揮著的手,柳是我低垂的頭,星是我關注的眼睛,海是我思念的深情,心在你的影里,伴你去遠行。”有些短信好比最精彩的散文,或敘事,或抒情,或對話,或對白,或格言,或諺語,或文言,或白話,或順口溜,或古詩詞,詞句生動,句式靈活,用最簡短的語言,表達最深沉的意思,語言風格極其抒情浪漫。
[關鍵詞]藝術生;特點;語文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5-0029-02
近年藝術類考生驟增,大部分是文化課基礎較薄弱考普通類大學希望不大,想借由藝術之路上大學的學生,小部分是真正在藝術類方面有特長想上藝術類重點大學的學生。在這種大趨勢下,很多學校把藝術類作為特色項目來辦學。但從高考錄取分數線連年提升來看,藝術院校的門檻越來越高,對文化課的要求越發嚴格。相對來說,語文學科是學生普遍能爭取多拿分的科目。那么怎樣使藝術生在保持藝術類興趣愛好的同時,也對語文學習感興趣,穩扎穩打使語文成為高考的優勢科目呢?在幾年藝術生的培養工作中,筆者一直在探索怎樣結合藝術生的特點來培養他們對語文的興趣,對此頗有一些心得體會。
一、藝術生的思維特點
藝術生的學習現狀普遍表現為專業興趣濃厚,文化基礎薄弱,大多癡愛專業,甚至認為“沒有藝術,就沒有生命”。由于學生偏重于藝術專業的學習,所以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較差,個體文化修養不夠,知識面窄,綜合素質較低。
藝術生的思維特點表現為:
(1)個性情感比較豐富,具有特殊的創造能力。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和事情熱情澎湃,并表現出很高的天賦,在這些領域中有特殊的創造能力,且能表現出持之以恒的決心和毅力。
(2)他們大多有個性,有主見,思維活躍,比較重視個人在專業以及其他領域的突出能力。
(3)他們表現欲強烈,樂于追求意想不到和一鳴驚人的個人理想。這與藝術專業強調個性發展、自由發展是緊密聯系的。
從性格發展的角度來看,美術生比較內斂,能“坐得住”,注重對問題的深入思考,一味埋頭讀書的有不少,偏向書面表達,屬于聽覺型的學習者;音樂生則性格大多表現為外向,愛表現自己,好動,偏向口語表達,書面表達容易犯不夠深刻的毛病,屬于視覺型的學習者;近年體育生又被劃到理科類,體育生較傾向于理科的學習,性格比較直爽。
二、促使藝術生對語文學習感興趣的策略
1.分層教學
對于同一問題,先積極引導學生思考,然后請基礎稍差的學生回答,以引出大家共同的問題。另外,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進行分層教學,這樣做能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2.巧妙結合術科有關內容講解知識點
文學和藝術是相通的。
筆者講授古典詩歌時,請學生談詩歌意境,要求學生試著根據詩句內容構思,即興用鋼筆、圓珠筆等為課文畫插圖,然后用投影儀展示出來,以使學生借由術科來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詩歌鑒賞中有很多表達技巧是從美術術語中來的,比如點染、白描、刻畫、烘托等,教師可在課前了解這些詞的由來,結合繪畫來講,這樣更方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加深了印象,拉近了教和學生的距離。
筆者在美術班上課時,引導學生給形象性較強的詩文繪插圖,學生都很感興趣,個個躍躍欲試,有的還馬上開始了創作。因為要求不高,學生很快就能完成,從中可看出他們的用心。課堂上大家傳閱作品,然后推選出比較好的作品,筆者再用投影儀展示出來。優秀作品還可粘貼出來,供大家討論欣賞。教學很多詩文都可以用這種形式,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痹姼瓒绦?,但形象性很強,很能激發學生動筆的欲望。還有《雨巷》《春江花月夜》《蜀相》《雨霖鈴》等,可選取其中的某些句子來配插畫。
人教版選修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有不少篇章可操作性比較強。比如在教學文言文《文與可畫oY谷偃竹記》時,文章開篇有一大段理論“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因為學生的文言文基礎普遍薄弱,于是筆者請比較擅長畫竹的學生當堂在黑板上創作粉筆竹子圖,并談畫竹的感想和體會,激發起大家對課文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使大家更容易理解課文中畫竹的理論。通過繪畫,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領會用有形之物表現無形之情的妙處,懂得欣賞詩歌的方法,同時也陶冶了藝術情操。
3.注重課文朗讀
有不少音樂生想嘗試考播音主持專業,筆者要求學生首先要過字音關,把它和高考語文字音考查結合起來,學生就會比較重視,勤于去朗讀。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特別重視示范朗讀,適當結合錄音視頻朗誦資料,力求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親自示范會使學生能近距離感知詩文的內容和感情,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有一個夢想》《聽聽那冷雨》等,對于這些比較長的課文,筆者經常在課堂上深情朗讀,贏得學生的熱烈掌聲。
單純讀課文,會比較枯燥,可嘗試著讓學生配樂朗讀。比如《陳情表》,筆者選取緩慢稍帶悲傷的古箏曲來讓學生配樂朗讀,比起平日里讀課文,學生更投入了,更有激情了。后面講授課文內容時,他們也更能領會作者表達的“孝”情。
4.發現藝術生的亮點多贊美
贊美是語言中的鉆石。而藝術生表現欲強,如果多給予機會,多稱贊,多展示他們的優秀作業,會使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更積極地投入學習中。筆者經常通過多媒體電教平臺展示學生的周記、優秀作文片段、試題精彩回答等,不吝惜語言的贊美,學生很受鼓舞,不少原本對文化課學習漠然的學生,也呈現出了好的學習狀態。
5.課堂適當穿插活動
[關鍵詞]語文教學;藝術特征;審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創造性
教育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而這一重要特征長期以來被學校教育所忽視。作為基礎性學科的語文,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應該張顯語文教學藝術性特征。語文教學藝術作為一種教學的高境界,應具有其鮮明的特點,認真總結并科學的把握這些特征,便于具體而深入地理解教學。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它的形成機制與培養途徑,更好地為素質教育服務。語文教學藝術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審美性特征
藝術的本質是人對現實的審美觀照。在每個領域中出現的凡是值得被稱為藝術性的活動都必定具有審美意義。既然教學藝術是教師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美的規律進行的獨創性的教學實踐活動,那么教學藝術就必然帶有審美性的特點,審美創造是教學藝術的特質。
作為基礎性學科的語文,它的教學目的本身就有培養學生健康審美觀和發現與創造美的能力的要求,成功的語文教學過程本身也應該是審美過程。它從教學內容美和施教過程美二個方面張顯其審美特質。
語文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內容。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則創造出來的文質兼美的文章的典范。比如小說中塑造的形象美,詩歌中的意境美,說明文中的情趣美,議論文中的哲理美,都可以構成審美教育的資源。教師要利用美的信息激發,引導學生的審美心理和情感,形成正確的審美現念和審美品質。
施教過程的美主要指教師教態美和表達形式美,教態美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儀表,表情,動作諸方面的一種綜合美。表現出衣著整齊美觀,儀表端莊大方,態度親切自然等。教師表達形式的美則體現在:富于美感的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鼓動性,幽默性的語言美;教學節奏有張有弛,有起有伏的節奏美;板書層次清晰,簡潔明快的板圖美。
任何教學藝術的實質在于其教育性,審美性是發揮其教育性本質的有效手段。只有當教學既有審美性且能發揮出更大的教育性,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教學藝術。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有深厚的內蘊美,集中體現在其深厚的審美修養上,具有相當的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情感性特征
審美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語文教學藝術的審美性是通過情感的傳達和體驗交流體現出來的。因此,語文教學藝術必然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交流信息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單向的,而是交互的。信息是知識與情感的組合,師生在交流情感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交流情感。
“文章情鑄成”課文是情感信息的密集體。教師要運用課文中所包含的真摯情感,扣擊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感情上的共鳴;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中可能引起共鳴的動情點:“這個‘點’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情感的凝聚點;在敘事性作品中是情節的高峰點;在哲理性作品中就是情理的融合點。”
教師還應當注意強化教學語言的情感性?!罢Z言是心靈溝通,情感溝通的好工具。教師應努力創造自己的語言風格,塑造自己的語言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和品味”。突出不同教學內容的情感特征。一方面要通過吟誦,朗讀激情。要注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來激起學生的審美情感。如朗誦《荷塘月色》,通過舒緩、渾厚、沉靜的朗讀讓學生揣摩其中的情思,進而把朱自清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想超脫而又不能超脫的彷徨和滲透在朦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悅和哀愁很好地表現出來。另一方面,要通過講述,品析激情。如講《包身工》,重在再現“蘆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勞動經歷,激發學生的情感。
三、形象性特征
教師在施教過程中,還可以借助動作,圖像,影視,音響等手段,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形象性也是語文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教師的語言要有形象的功能。教學語言描摹教材或某些生活場景中的形象,應該達到“狀難寫之景”。要注意體態語言的形象功能。體態語言,是“教師用手勢,姿態,表情來表達信息的一種無聲語言,它輔助有聲語言,更準確更生動地表情達意,使抽象的語言符號變為形象的動作。彌補語言表達之不足”。在教學中,教師一個形象的手勢,一次鼓勵的目光,一個親切的微笑,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增強教學的形象性,激活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增強教學的形象化效果。特別是影視藝術,它繪聲繪色,直觀形象,能讓人達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美妙境界。
四、創造性特征
“創造是藝術的生命",教學藝術的成敗也在于創造。語文教學藝術的創造,是教師依據一定的審美理想,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一種培養人的自覺和自由的活動。語文教學的創造性有其獨特的特征。
1.要注意語文教學的實際。包括教師的知識結構,學術修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心理發展狀況;國家的教育方針,教改方向等。另外,語文教學的傳統方式,聽說讀寫的傳統優勢也不能丟棄。只有正確處理好“固本”、“清源”、“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后,才能真正地創新。
2.教師不僅要自己創新,而且要鼓動、指導學生創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是把外部知識、信息主動納入自己知識結構的過程。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變“灌”、“管”、“壓”、為“啟”、“導”、“引”。在學法上,學生要變“死記硬背”為“建構自主能力”,挖掘其自身潛力。
3.教學藝術的創造性應該是新穎性和美感性的統一。富有創造性的課堂應充滿生命力,教師愉快的教,學生有興趣的學,師生互動,其樂融融。
許多語文教師有其獨特的教學特色。這些特色無不包含著藝術。因此,樹立語文教學藝術意識,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藝術素養,努力進行教學意識實踐,是當今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蘇]列?斯托洛維奇. 審美價值的本質
[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曹明海.語文教育學[M].中國海洋大學
出版社,2002.
[3] 楊擁軍:教學藝術的情感美[J].語文教
學與研究,2004,(3).
關鍵詞:心理學,術語漢譯,術語特點,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N04;B84;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578(2013)04-0017-05
收稿日期:2013-03-21
作者簡介:王成禮(1985—),男,山東人,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主要研究術語翻譯。通信方式:wangchengli2003@163
引言
“術語是人類科學知識在語言中的結晶”[1],術語系統的構建與完善是相關學科建設的重要保證。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不斷開展,術語的跨語際傳播成為學科術語應用的一種常態。在中國的心理學術語中,外來術語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因此翻譯外來術語就顯得格外重要。本文擬從翻譯學的視角和心理學歷史的角度,歸納總結中文心理學術語的特點,并對主要的翻譯策略進行討論。
一中文心理學術語的特點
心理學始創于19世紀初,由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將其從哲學學科領域中劃分出來,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在中國,盡管古典文獻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也“有一套完整而獨特的范疇體系”[2],但其作為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獨立學科則始于20世紀初,比西方晚了一個世紀。“1921年中華心理學會的成立被視為我國現代心理學學科的形成標志。”[2]200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心理學確定為一級學科,確立了心理學的學科地位,也標志著該學科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由于中國近現代心理學的源頭是西方心理學,具有和西方現代心理學相同的科學概念體系[2],因此,其術語系統中有大量概念借自外來術語,術語翻譯成為中文心理學術語產生的主要方法,很多心理學術語經過術語泛化進入日常漢語中,常見的如“抑郁(depression)”“孤獨癥(又稱自閉癥,autism)”“從眾(conformity)”等。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現代心理學研究仍繼承了中國古代和近代心理學的寶貴學術思想,自然也沿用并保留了一些本土經典的心理學概念范疇,比如“性善論”“七情”等。這兩類術語來源構成了中國心理學的術語體系,從數量上看,外來術語居多,本土術語較少,其中中國本土術語英譯則更少。
從心理學學科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沿革來看,中文心理學術語有其鮮明的特點,即以多源頭的翻譯術語為主?!爸袊F代心理學術語中的外來術語主要有兩大源頭,一是西方心理學在中國的直接傳播,二是西方心理學經日本學界間接傳入中國?!盵2]例如在《西國記法》中,利瑪竇提出記憶在“腦囊”[2],這里的“腦囊”指的是人的大腦,而術語“直覺”(intuition)則假道日語傳入中國。
鑒于我國心理學術語構成的特殊性,據作者對心理學術語數據的觀察,發現心理學術語有如下三個特征:
1)基本概念體系借自西方心理學,本土術語少,如黑林錯覺(Hering’s illusion)、非條件反射(又譯無條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等;
2)術語產生方法以翻譯為主,且翻譯方法多為逐字翻譯和直譯,中文術語歐化程度較高,但漸有本土化趨勢,如格式塔治療(又譯完形療法,Gestalt therapy)、心理年齡(又譯為智力年齡,mental age)、人格心理學(又譯個性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等;
3)心理學術語翻譯和使用尚欠規范,使用大量含源語成分的短語型術語縮略詞,如CR(conditioned reflex,條件反射)、F分布(F distribution)等,通過對南大術語庫(NUTERM)動態心理學術語數據庫關鍵詞底表觀察,保留英文字母的關鍵詞涵蓋了從A到Z的所有字母,在林崇德等主編的《心理學大辭典》里也有同樣的現象。
二術語翻譯方法探討
“兩種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活動也就是翻譯活動之中,人們首要的任務是致力于符號意義的再生。換言之,翻譯就其根本是意義的再生?!盵3]術語的意義即是其概念意義,也就是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綜合表征。
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指出:語言符號包括能指與所指兩個部分。能指是符號的物質形式:音響—形象。它們與某種概念發生聯系,在使用者之間能夠引發某種概念的聯想,這種概念就是所指。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有任意性,對于使用它的語言社會來說,又是強制的,即約定俗成。
術語是屬于某一學科的特殊詞匯,本學科內所有術語構成該學科的概念體系。它與普通詞匯的最主要差別在于它所表征的是概念。但是,從語言符號的一般屬性來說,術語也有其能指和所指的區分:“概念叫作‘所指’,音響形象叫作‘能指’?!盵1]也就是說術語的能指是其物質形式,即術語符號或指稱形式,而其所指則指相關的概念及其意義。本文依據符號的能指和所指這兩大分類,將術語翻譯方法分成三大類進行討論:所指為主的翻譯策略、能指為主的翻譯策略和所指能指融合翻譯策略。
1所指為主翻譯法
對于因語言文化差異所限,能指形式較難對應創造的術語,譯者應確保其所指概念意義的傳遞,可主要針對所指進行翻譯,相關翻譯方法包括:逐字翻譯,直譯,意譯,音譯+意譯。
(1)逐字翻譯、直譯
逐字翻譯是指翻譯中不考慮語法結構等因素按照原文順序進行翻譯的方法。
“很多科學術語可以按照漢語從左到右的順序來翻譯(現在一些外國語言學家稱這種結構叫作“積木”結構)。”[4]心理學作為側重理科的交叉學科,“積木”結構術語比較常見,而且漢英兩種語言在語言線性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很多英語心理學短語術語都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翻譯。如:private self譯為“私我”;social control theory譯為“社會控制理論”;role coordination譯為“角色協調”等。
逐字翻譯法是比較簡單的術語翻譯方法,適用于漢英語法結構和搭配相近或相同的短語,例如“積木”結構術語。對此類結構的術語進行翻譯時要考慮源語的概念,和譯入語的語法、構詞規則,勤查字典,適當時候應采用直譯的方法。通過逐字翻譯方法翻譯的術語由于保留原文短語順序和搭配,歐化程度比較深,多為新創術語,在翻譯中概念意義變化較小,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概念基本吻合。
直譯較之逐字翻譯而言,考慮到了目的語的語法等諸多因素,并進行適當的調整,是既保持原文概念又盡量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逐字翻譯也可納入直譯中,作為直譯的起點。直譯能較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同時也能比較準確表達概念,較少出現翻譯過剩的問題,如術語identical element theory of transfer應譯為“遷移的相同要素說”。
(2)意譯
意譯是指:“揚棄外來語語音,用漢字單字按漢語構詞法制造新詞,以表達外來詞義。”[5]
心理學中personality是一個重要術語,譯為“人格”,借自日語?!杜=蛐睦韺W詞典》對該詞的定義為:The sum total of the behaviour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stinctive of an individual(個人特有的行為和心理特征的總和。)[6]
《現代漢語大辭典》(第三版)對人格的定義為:①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②個人的道德品質;③人的能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的資格。
《漢語辭?!穼θ烁竦亩x為:①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統一,是個人的尊嚴、名譽、價值的總和,在社會主義國家,每個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嚴受到法律保護;②在心理學上,即“個性”;③人的道德品質。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心理學術語“人格”的概念意義和兩本漢語詞典不同,其概念意義要小于漢語詞“人格”?!稘h語辭?!分羞@樣定義“個性”: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性。概念意義與術語personality相符合?!叭烁瘛笨勺鳛椤皞€性”的上義詞,心理學術語personality譯為“個性”似乎更為具體。
意譯是對于概念而非名稱的翻譯,從而容易出現譯文術語與原文術語在概念上的偏離,特別是用本國對等術語來翻譯外來術語。這種翻譯方法走的是本土化的道路,大眾易于接受和傳播,由于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這種翻譯方法存在較大程度的意義流失,有時會導致誤解。但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這種術語的翻譯“名符其實”,可以提高效率,減輕讀者負擔。
2能指為主翻譯法
所指概念與目的語文化差異較大的術語,譯者可暫時先對其能指進行翻譯,確保其所指的有效輸入。相關的策略有借譯和音譯。這種策略體現了術語跨語傳播的歷時性特點,其有效性主要通過時間的檢驗,是一種權宜的策略。
(1)借譯
借譯是指直接借入外文術語,將符號和概念完全引入,是對索緒爾所說的能指即“音響—形象”中“形象”的零翻譯。通常出現在學科發展初期,大量外來術語引入,無法短時期內對所有外來術語進行翻譯和本土化。隨著學科的發展和完善以及本國語言的翻譯、吸收,借譯術語逐漸被本土化的術語所代替,同時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會出現等價術語(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之間表達同一概念的術語) [1]。
中國現代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框架源自西方現代心理學,加之改革開放以來英語國民教育的發展和深入,大量中文心理學術語中保留了英文字母,很多英文術語通過借譯、零翻譯的方法進入到中文。
如:ID(本我);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questionaredata(Q-資料);JND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最小可覺差)。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ID)位于潛意識中的本能、沖動與欲望,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
借譯術語IQ是概念和語言符號完全從英語里引入的典型例子。雖然這個術語譯為“智力商數”,簡稱“智商”,但IQ還是經常出現。
術語questionaredata的翻譯采用的是保留第一個單詞的首字母、翻譯第二個單詞的方法,兩者結合構成了漢語術語“Q-資料”。
借譯通過概念或詞匯的完全借入,填補了目的語詞匯空白。從翻譯的角度看,目的語采用源語的符號和概念意義,不存在概念意義的變化。但借譯術語不宜過多,它們提高了術語學習和使用門檻,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能指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借入概念的同時借入語言形式,豐富本族語的同時也會造成目的語的污染和混亂。
(2)音譯
音譯:“翻譯外來詞時,漢字揚棄其意義,僅充作記音符號。”[5]音譯也稱不翻之翻。
如:hysteria(歇斯底里);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心理學,又譯完形心理學);Eros(愛洛斯);ID(伊底)等。
心理學術語hysteria音譯為“歇斯底里”,又譯為“癔癥”,是一種神經?。╪eurosis)。在西方心理學概念中神經?。╪eurosis)和精神?。╬sychosis)的界定是比較模糊的,美國精神病家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st Association)把神經病、精神病都稱之為精神錯亂(mental disorder)[7]。根據劉烈的分析,神經病和精神病患者的區別在于:前者能自省,而后者“極少自省或不能自省地為幻覺所惑” [7]。所以“歇斯底里”屬于神經病范疇,“癔癥”為中醫術語,與精神錯亂概念相近,在民間指“瘋”。
術語Gestalt來自德文,音譯為漢語“格式塔”,意為“完形、形狀”,其含義在于強調意識經驗的完整性或完形性?!案袷剿睦韺W”是西方現代主要心理學流派。
Eros是希臘神話中的愛神,借到心理學中代表宇宙和人的欲望與愛的一部分,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術語,意為“生的本能”。
心理學家高覺敷將ID譯為 “伊底”,取意于成語——伊于胡底,表存在中最深層的地方,現改譯為“本我”。
音譯基本不能從字面理解其概念意義,但由于音譯只是對“發音”的模擬,概念意義完全借自源語,不存在概念意義的變化。同時它也是實現源語術語和譯入語術語在概念上最對等的翻譯方法之一。由于漢語同音字很多,在音譯時應規范漢字的使用,使其具有系統性。
3所指能指融合翻譯法
譯者要從術語概念意義出發,即針對其所指概念進行翻譯,選擇符合目的語可接受性的能指形式,使兩者有機融合。我們稱之為對術語所指和能指的融合翻譯策略。
借譯+直譯:phi phenomenon譯為“phi 現象”;substance P 譯為“P物質”;
音譯+直譯/意譯:Gestalt psychology譯為“格式塔心理學”,又譯“完型心理學”;
結構翻譯法:根據構詞原理進行的翻譯。metamemory譯為“元記憶”;quasi need譯為“準需要”;sense of … 譯為 “……感/意識”。
就術語翻譯而言,要綜合考慮對能指和所指的翻譯,以概念意義為出發點,尋找最佳對應等價術語。
三結語
術語的翻譯具有很強的學科性,需要從學科特點出發,結合具體翻譯理論對心理學術語漢譯進行綜合考量。本文從翻譯的視角對心理學術語的特點及其漢譯策略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依據索緒爾的能指和所指理論,英語心理學術語漢譯策略可分為三大類:所指能指融合翻譯策略、所指為主的翻譯策略和能指為主的翻譯策略,并對每類翻譯策略下的翻譯方法分別進行了討論和例證。這為英語心理學術語漢譯的具體實踐和其他學科術語的翻譯提供操作性較強的對應策略,同時也希望能有益于術語翻譯研究與標準評價的新思考。
參 考 文 獻
[1]馮志偉現代術語學引論(增訂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55
[2]楊鑫輝心理學通史:中國近現代心理學史(第2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13-63
[3]許鈞 翻譯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6-7
[4]張彥 科學術語翻譯概論[M]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52-53
[5]馮天瑜 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及近代漢字術語生成[M] 北京:中華書局,2004:108-110
[6]Andrew M Colman Oxford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Z]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564
語文在小學階段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對于學生將來的學習與生活意義重大。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學校,對于小學語文教師的要求相對于一般學校會更高,教師所需要接受的挑戰更大。那么對于如何從事語文特殊教育,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展開了初步探索。
一、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與道德水平
從事特殊教育,面對特殊學生,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因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知識,能夠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要求,還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水平,成為學生模仿的榜樣,給學生以知識和靈魂的啟迪。
首先,教師需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具備較高的語文素養。這要求教師不能滿足現有的教學成績,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繼續加強學習。在日常教學中,認真研讀教材和教參,廣泛吸收其他相關知識,認真備課,合理規劃教學步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根據學生所學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計劃,使教學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還能夠積極反思教學活動,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并總結好相關經驗和教訓,避免在下次課堂上出現。
其次,從事此教育的教師還需要加強自身的道德素質。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認真履行教師道德標準中的“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等義務,發揚語文的人文性精神,不得歧視每一位學生,將學生視為具有獨特意義的人,處于發展中的人,采取平等的態度與學生溝通交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另外,因為教師所面對是一群特殊的學生,為了更好地與學生溝通,筆者建議從事此教育的教師還應當加強對心理學的學習,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積極探索與學生溝通的方式,及時發現學生所可能出現的問題,展開相關的幫助,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幫助,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教師需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因為特殊教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質,對教學方式也作出了一定要求,采取與常規教學不同的教學方式,以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小學生的好奇心重,對游戲較為感興趣,游戲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且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精神,促進學生正常人格的形成,教師可針對此特點開展游戲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加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游戲,活躍課堂氣氛,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以看圖識字法、成語接龍、詩句背誦比賽等等,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其次,教師還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具有較強的展示功能,能夠展示文字、圖片等,能夠彌補教師單純授課直觀性不強的特點,并且能夠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彌補學生在某一方面的感官缺陷,使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安排不一樣的教學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并不能越俎代庖,取代教師的作用。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需要嚴格控制多媒體教學的質量,將多媒體教學與教師口頭講解相結合,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使教學工具更好為教學目標服務。
第三,教師還可采用生活教學法。語文知識內容極為駁雜,而且大多數都來自于生活,學生每天都能在生活中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現象和事物,因其親身經歷所以感受頗多。學生在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時,倘若能夠調動相應的生活經驗,必然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堂教學內容難以拓展,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筆者建議教師可善于利用生活這個大課堂。教師可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并加以積累,教師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所積累的語文知識進行集中學習,深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加強學生對于生活與語文知識之間的關聯的理解,同時幫助學生養成隨時隨地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
針對特殊的教育群體,為了更好履行教師職責,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筆者建議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促進三方信息的高效流通,為學生構建高效互動、積極友好的成長空間。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這是教學活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學的應有之義。教師需要積極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觀察學生是否能夠跟上教學進度,是否學習出現了障礙,并對此及時加以調整,給予適當幫助,解決學生當前的學習困難。如果學生面對人際交往上的困難,如過于內向不能很好適應群體,教師還需要給予心理學上的幫助,幫助學生克服消極心理,采取積極措施,克服心理障礙,重新建立與同學、教師之間的友好關系。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發展保持持續關注,將學生放在一個階段進行考察,關注學生的成長動態,強化對學生作為一個獨特主體的認識,并幫助學生樹立此觀念。
另外,家庭尤其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論環境對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往往家庭第一,學校第二,因此教師還需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這對于分析學生的成長心理大有幫助。并且,教師還可就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與家長溝通,教師可了解家長對學生和自身的期望,教師可了解教師的教學態度與教學方式,雙方互相尋求幫助,有利于避免教師與家長之間的矛盾。同時,教師還可為家長如何開展科學教育提供意見,有利于構建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良好關系,使學生擁有健康的成長環境。這對于特殊教育的學生十分重要。當然,教師還可定期組織家長會,建立家長群、家長沙龍等等,為雙方溝通意見創造條件,便于雙方構建長期的穩定的合作關系。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特殊教育對于教師有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本著“以學生為本”、“為學生負責”的態度,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結合小學語文這么學科的特點和教育受眾的特殊性,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同時,還需要格外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為學生創造積極的、和諧的、友好的成長環境,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與全面發展。當然,針對特殊教育還需要教師注意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