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農業經濟效益范文

      時間:2023-08-07 17:07:03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經濟效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農業經濟效益

      第1篇

      關鍵詞:農業;經濟效益;制約;提高措施

      1制約因素

      1.1自然環境

      在農業生產中,自然因素是作為生產要素直接參加生產過程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貧乏或豐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勞動的自然生產率的高低,從而決定著農業產量的高低,最終決定著經濟效益的高低。

      1.2農業生產投入成本

      和經濟效益構成農產品商品的價值,成本與經濟效益在價值中處于此增彼減的矛盾之中,成本低則經濟效益高,成本高則經濟效益低。在價格不變的條件下,要提高經濟效益就要努力降低單位農產品的成本。單位農產品的成本與農業集約化程度有著直接因果關系。不同的農業集約化程度,會帶來農業生產力的遞增、遞減或不變三種狀態。最佳的農業集約度,能實現單位農產品成本最小,經濟效益最大。

      1.3農業經營規模

      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不同的農業經營規模表現出勞動者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不同的結合度。它們的有效結合程度越高,各生產力要素的利用越充分,經濟效益就越高。相反,三者之間的有效結合程度越低,其中有些生產力要素的利用就不充分,經濟效益就低。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農業企業和農戶既是農業勞動者又是農業經營者,他們既要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又要銷售農產品,兩方面的價格直接決定著經濟效益的高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高低同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成反比;農產品價格的高低同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成正比。

      2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措施

      2.1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

      農業先進技術包括生物技術現代化和物質技術現代化。兩者對實現農業高產、高品質、高效率及降低單位產品成本有著重要作用。在推廣先進農業技術時,要正確處理農業高產、優質、高效三者關系,盡量實現三者的高度統一。在三者難以兼顧的條件下,要把提高經濟效益放在優先位置;在一般情況下,不能采用增產減收的農業技術。

      2.2實行保護性

      耕作傳統耕作作業環節多,成本高,有機質還田量低,耕層結構變差,資源能源雙消耗。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比較有如下優點:降低地表徑流60%左右,減少水土流失80%;減少大風沙6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率17%~25%;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節約人畜用工50%~60%;提高經濟效益,收入增加20%~30%。

      2.3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優化整合農業資源,是等量投入獲得更多產出的有效途徑。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目標的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應根據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實際情況,把各種農作物和畜群布局在自然條件最適宜的區域,充分利用各地的生產實際,提高農作物和畜群的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效率,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優化專業區域結構,把農產品的生產相對集中在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適宜區域,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對擴大農業經營規模,開發農副產品資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有重要的作用。

      2.4發展農村教育科技事業

      發展農村教育科技事業,既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也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途徑。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最終要依靠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在我國廣大農村,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和農業科技推廣事業,使廣大農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成為科學種田和科學養殖的能手。

      2.5建立健全農業市場體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是農業經營者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的。建立健全農業市場體系才能為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市場保障。

      2.6加強對農民利益的保護

      第2篇

      關鍵詞:重慶農業;農業經濟效益;經濟效益評價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6004302

      1引言

      1.1農業經濟效益的內涵

      農業經濟效益是農業生產中所投入的勞動消耗量與產出的生產成果的數量對比關系。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意味著必須以盡可能少的勞動占用和勞動消耗,最大限度地生產出符合社會和個人需要的農產品。產出與投入比較的結果,反映了農業經濟活動達到的目的狀態和程度。某項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大小,與農業勞動成果多少成正比,與農業勞動占用和勞動消耗量成反比。單位農業勞動占用和勞動消耗所產出的有效成果的數量越多,那么農業經濟效益就越大;反之,農業經濟效益就越?。◤埲A、吳超,2007)。

      1.2農業經濟效益指標體系

      農業技術經濟效益指標體系是指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全面評價農業經濟效益的一整套指標。因為同一類別內的指標反映了相同的經濟效益內涵,在此我們只選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或一個)指標,作為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的計算基礎??紤]到各地區數據來源情況,從經濟、社會和生態方面,設立了三大指標體系,共6個指標。

      1.2.1經濟指標

      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是指農業生產成果與投入活勞動的對比,因此又稱活勞動生產率指標,是一個反映投入活勞動的經濟效益指標。計算公式為: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總產值(或凈產值)/農業勞動力年平均人數(或農業勞動消耗時間)。該指標是單位農業勞動(或單位勞動時間)提供的總產值(或總收入)、或凈產值(或農業純收入)。單位勞動力(或單位勞動時間)產出的總產值(或凈產值)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

      土地生產率:是指農業生產與占用土地面積的對比,是一個反映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指標。其計算公式為:土地生產率=農業總產值(或凈產值)/土地面積。該指標是單位土地面積上提供農產品的價值量(或總收入),或凈產值(或凈收入)。指標值越大,說明土地利用效率越高;反之,利用效率越低。

      單位農產品資金占用額:是指生產單位農產品需要占用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的數量,是一個反映勞動占用效果的經濟效益指標。其計算公式為:單位農產品資金占用量=(固定資金+流動資金)/農產品產量(產值)。

      1.2.2社會指標

      農民人均純收入:指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農民每人平均得到的純收入。純收入是指農民家庭全年收入中,扣除費用性支出后的剩余部分,可以直接用來進行生產和非生產性投資建設、改善生活的那部分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是一個反映農民實際收入水平的社會效益指標。

      農業勞動者就業率:指達到勞動年齡的農民參加工農業生產人數占勞動力人數的比率,是一個反映農業勞動者就業水平的社會效益指標。計算公式為:農村勞動者就業率=參加工農業生產人數/農業總勞動力人數。

      1.2.3生態指標

      旱澇災害率:是指受旱澇災害面積與總耕地面積之比,是一個反映農業受自然環境影響程度的生態效益指標。計算公式為:旱澇災害率=旱澇受災面積/總耕地面積。

      2重慶農業經濟效益現狀評價

      本研究數據均來源于《中國農業年鑒2011》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1》。

      本文根據以上建立的農業經濟效益指標體系,從靜態方面對重慶市農業效益現狀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評價??紤]到不同地區的環境差異對農業生產和發展的影響較大,故本文以農業自然環境相似的西南四?。ㄖ貞c、四川、云南、貴州)平均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為比較對象。采用綜合比較法,對重慶農業經濟效益的現狀進行評價和分析。綜合比較法,即以全國平均水平(或四省平均水平)為標準,把四省的農業效益評價的各項指標分別與全國平均水平(或四省平均水平)相比較,比全國平均比率每高出1%,記正一分;反之,若低出1%,則記負一分,由此計算出得分1(或得分2)進行比較。

      2.1農業經濟效益總體情況比較

      圖1綜合評分圖圖1為西南四省的綜合得分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重慶的得分最高,得分1為27分,比第二高分省四川省高出了8分,比得分最低省云南省高出74分;得分2為33分,比第二高分省四川省高出了7分,比得分最低省云南省高出82分。說明重慶的農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結果較好,居于西南四省首位。但是僅僅以綜合得分來評價重慶的農業經濟效益顯然是不夠全面客觀的,下面本文將以選取的評價指標體系從全國平均和四省平均水平兩方面來評價重慶的農業經濟效益。

      2.2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

      圖22010年重慶經濟效益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圖圖3農民人均純收入比較圖從圖2可以看出,重慶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者就業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重慶的農業勞動生產率為62.0%,比全國平均水平40%高出了22%;重慶的農業勞動者就業率為962%,比全國的平均水平63.1%高出33.1%。而重慶土地生產率、單位產品資金占用額和旱澇災害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重慶的土地生產率為45.7%,比全國平均水平57.0%低了11.3%;單位農產品資金占用率為83.6%,比全國平均的單位農產品資金占用率94.5%低了10.9%;旱澇災害率為25.7%,比全國平均水平30.7%低了5%。從圖3可以看出重慶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277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919元。

      2.3與西南四省平均水平比較

      圖42010年重慶經濟效益與西南四省平均水平比較圖與西南四省相比,重慶土地生產率、單位農產品資金占用額和農業勞動者就業率略高于四省平均水平。重慶的土地生產率為45.7%,比四省平均水平41.6%高出4.1%;單位產品資金占用率為83.6%,比四省平均水平81.1%高出2.5%;農業勞動就業率為96.2%,比四省平均水平87.0%高出14.0%。然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旱澇災害率低于四省平均水平。重慶農業勞動生產率為62%,比四省平均水平81.6%低了19.6%;旱澇災害率為25.7%,比四省平均水平38.8%低了13.1%。從圖3可以看出重慶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277元,比西南四省平均水平4447元還要高出830元。

      3重慶農業經濟效益現狀分析

      重慶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全國和西南四省相比都處于較高水平,一方面是因為近幾年來,重慶市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減免農業稅收,增加對農業生產的補助,農產品價格有所提高;同時,除2006年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影響外,重慶農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小,農業總產量呈穩定增長趨勢。因此重慶農業總產值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快,農業就業人員逐年減少,故農業勞動生產率較高。今后重慶市政府應該繼續加強和落實對農業方面的支持和扶持政策,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保障農業的快速穩定發展。

      重慶的土地生產率低,其原因可能是重慶地形多為山地和丘陵,不利于農耕。重慶農用地的生產效率低,即生產同樣多的農產品需要比其他地方更多的土地,故重慶的土地生產率低。針對這一自然條件的限制,重慶今后的農業發展應多考慮土地的集約利用以及因地制宜特別是利用比較優勢效益發展農業經濟。

      重慶的單位農產品資金占用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其農業資金利用效率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也可能是因為重慶農業機械特別是大型農業機械使用比較少,農業機械化程度比較低。重慶單位農產品資金占用額略高于西南四省平均水平,說明重慶的農業資金利用效率稍微高于西南平均水平。重慶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提高農業資金的利用效率,還需要增加對農業機械的使用。

      重慶的旱澇災害率與全國平均水平和西南地區相比都很低,說明重慶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良好。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重慶市的面積較小且比較集中,相對于其他大省而言遭受自然災害的可能性要小很多,所以重慶的旱澇災害率較低。重慶應該充分利用這有利的自然環境條件大力發展農業,但同時也要注意農業巨災風險的預測、防范及應對。

      重慶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重慶農業經濟的社會效益還處于全國較低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西南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及東部地區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拉低了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重慶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西南四省平均水平,可以說明在農業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重慶的農業經濟效益發展較好,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重慶農業勞動者外出打工的人數眾多,而且打工收入也比較高,由此拉高了重慶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

      重慶的農業勞動者就業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西南四省水平,主要是因為重慶的青壯年農業勞動者外出打工的比例很高,農業勞動者參加工業勞動的人數多導致重慶農業勞動者就業率高,而農業勞動者參加農業勞動的比例并不高。從今后的發展方向來看,重慶急需拉動整體經濟的增長,然后根據“工業反哺農業”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支持和幫助,更重要的是,相關部門還應該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導農業勞動者的合理就業,促進工農業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華,吳超.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探討[J].商業時代,2007,(22).

      [2]王沛.遼寧農業經濟效益現狀分析[J].農業與農村發展,2000,(1).

      [3]劉忠民.小議提高喀什地區農業經濟效益的對策[J].現代農業,2008,(5).

      第3篇

      1.1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現狀的變

      化需要目前,在我國農產品市場當中,由以往的賣方市場正在逐漸向買方市場過度。與此同時,人們不再是以往注重數量型的時要求了,當前人們更加注重的是農產品的質量問題。因此,買方市場給農產品的生產者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因此,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而實現農產品的生產規劃。以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高質量需求。成功的實現了農場品與市場需求的關系。

      1.2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經濟效益

      近年來,在我國的農產品市場,主要以肉制品、奶制品為主,并且當前我國農產品出現滯銷的現象。與此同時,外來的產品大量的流入了我國市場,并且價格要遠遠高于我國同類農產品的價格,并且高檔水果被國外壟斷。之所以導致上述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我國農產品在質量方面,遠遠不如外來農產品的質量。因此,由于農產品質量差、價格低等因素影響,致使農產品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1.3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著農產品需要加強質量

      在農產品的質量方面,雖然受到人口增長的因素所影響,但是同樣深受國內需求環境所制約,部分農產品生產者在實際的生產過程當中,只是片面的追求農產品數量方面的追求,而忽視了農產品質量的加強管理?;谑袌霏h境發展變化下,當前這種問題被逐漸被暴露出來,并且我國農產品逐步走上滯銷的現象,主要由于農業生產目標無法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因此,要想改變當前的格局,則需要不斷加強對農產品的質量管理,努力從以往的重視數量、向著重視質量轉變。農業生產者在保證增產的基礎上,提高農產品的總體質量,進而全面調動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

      2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的建議及優化策略

      2.1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的原則

      2.1.1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加強對農產品的質量,不但能夠滿足農業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符合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因此,在農產品的實際生產過程當中,要將產品的質量放在農業發展的首要位置,提高農產品的總體質量。只有堅持質量第一的生產原則,才能夠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經濟效益。2.1.2堅持消費者第一的原則在農產品的實際發展當中,生產者加強對農產品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進而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實現了消費者第一的原則。在對農產品質量的好壞進行衡量時,不以產品的是否達標合格為準,而且衡量其是否符合消費者的實際需要,能否得到消費者的評價。因此,生產者要根據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進行相關的質量生產,從而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第4篇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經濟效益;戰略

      “互聯網+”戰略下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綜合性改革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發展對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具有戰略作用,傳統農業需要從農業生產角度與互聯網的深入融合,形成良好的農業互聯網發展理念,對整個農業產業化創新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業產業化運行的過程中要從戰略模式角度進行優化,確保產業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形成良好的產業互動管理局面,為農業綜合性發展和產業升級營造良好的平臺和條件。

      一、“互聯網+”戰略下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效益提升的意義

      1.“互聯網+”戰略下促使農業發展要從生態農業的全面發展思路出發,為農業經濟效益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實現對農業的全方位控制和綜合性管理,為農業的全面優化和綜合性創新具有積極的作用,實現農業的全面協調性發展,確保農業綜合性改革能夠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得到全面的體現,提高農業現代化管理水平,為生態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盎ヂ摼W+”戰略下農業經濟效益提升與農業的全面創新要形成良好的互動管理局面,確保農業發展模式與農業現代化優化管理方案結合在一起,提升農業的綜合性管理效率,為農業的全面性協調性發展營造良好的條件。2.“互聯網+”戰略下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生態農業發展之路,需要從生態農業的綜合優化角度出發,全面形成自然農業發展方式,為資源的增值創造積極的條件?;ヂ摼W平臺下農業現代化發展要從資源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角度出發,形成良好的資源可持續發展,為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創造良好的平臺,確保農業綜合發展能夠在綜合性農業改革的過程中發揮關鍵性作用,提升農業的現代化優化管理水平,為農業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實現對農業的全方位控制,為農業的全面優化和經濟的全面發展創造好的機遇[1](P41-42)?,F代農業發展與開發利用保護要形成良好的互動管理局面,確保農業規范化運行能夠與資源融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資源創新管理平臺,為資源創新和資源的管理形成控制局面,提高互聯網信息化農業管理水平。我國農業經濟效益全面優化控制的過程中要從生態環境創新角度進行互聯網優化,確?;ヂ摼W平臺下農業現代化優化管理方案能夠順利實施,營造良好的互聯網信息管理平臺,提高互聯網優化管理方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水平,為農業經濟效益優化營造良好的條件,實現對農業經濟效益的全面提升,為農業升級創造新的機遇。3.“互聯網+”戰略下農業現代化發展要從綜合效益提升的角度進行分析,形成良好的生態農業發展戰略,對促進整個農業產業化運行具有積極的作用,為提升農業現代化管理戰略,確保農業進行優化升級,實現農業效益的全面發展,提升農業的綜合性發展水平,為農業的全面協調發展和經濟效益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2](P21-23)。確保農業能夠在現代產業升級中發揮關鍵性作用。農業現代化發展要從資源充分利用角度出發,形成質量優異的農產品管理方案,實現對農業的全面性協調性發展,為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和優化管理創造良好的機遇。農業經濟效益提升與經濟效益優化的過程中要從互聯網技術管理的基本思路出發,形成良好的互聯網經濟管理模式,為互聯網技術下農業現代化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農業能夠步入快速化發展的態勢,形成農業現代化發展局面,為農業的全面優化和互聯網農業的全面發展創造積極有利的環境。農業生態效益和綜合效益的提升是個系統性工程,具體運行過程中要從農業綜合性發展的理念出發,形成產品多樣的農業管理信息系統,為農業效益提升創造綜合性管理平臺,積極穩妥的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實現對農業的綜合性效益管理。

      二、“互聯網+”戰略下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效益提升研究

      1.提升互聯網發展農業的基本思路?!盎ヂ摼W+”戰略下農業正步入生態化發展的軌道,需要從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戰略出發,形成良好的農業基本發展規律,提升農業互聯網發展的基本思路,為農業互聯網優化和創新營造良好的條件和平臺,確保農業現代化發展能夠發揮有效的作用,提升農業生態化發展的基本思路,為農業綜合性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3]。農業可持續發展對農業綜合性改革會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在農業各項指標優化中要形成互聯網發展理念,確保農業經濟效益能夠順利實現,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積極有利的條件。生態農業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入融合是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在新的發展態勢下農業發展要從內生性發展的基本戰略出發,形成農業全面協調發展的綜合思路,為農業各項指標優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實現農業的全面規范可持續發展,為農業生態經濟可持續高效運行產生良好的作用,提升農業戰略性發展水平,為農業的全面優化和組織模式創新創造新的動力。農業經濟效益提升與多層次農業需求關系要緊密結合在一起,為農業與龍頭企業與互聯網融合營造良好的環境?!盎ヂ摼W+”戰略下農業發展要從可持續發展思路出發,形成良好的互聯網發展模式,確?;ヂ摼W發展能夠與農業戰略發展結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互聯網發展思路,為互聯網各項戰略目標的農業發展模式創造良好的平臺,為農業現代化與互聯網全面系統的融合,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為農業可持續高速發展創造新的環境,實現對農業的綜合效益管理,為農業各項指標的深度優化和基本思路的全面形成創造新的思路。2.要與新經濟協調模式緊密結合,營造良好氛圍?!盎ヂ摼W+”戰略下生態農業發展要與新任務和經濟協調模式緊密結合,為創造性提升農業生態性經濟效益指標營造良好的氛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各項經濟效益指標實現創造新的條件?;ヂ摼W戰略下生態農業發展與全面協調模式要形成綜合性發展思路,為農業現代化發展與全面系統性效益機制緊密結合,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夠符合戰略性指標要求,為農業各項效益指標的全面實現創造新的條件,提升農業現代化管理思路,為現代化農業經濟效益全面實現創造新的模式[4](P46-48)。農業經濟效益提升與綜合效益實現的過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生態效益管理戰略,為生態效益的資源模式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確保農業資源優化與生態合理性結合在一起,發揮互聯網技術的綜合性作用,提升農業現代化管理水平,為農業現代化模式創新和綜合環境保護結合在一起,為形成良好的經濟效益提供重要的保障?!盎ヂ摼W+”戰略下農業經濟效益需要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長期經濟效益發展思路,為農業的全面戰略性指標的順利實現創造新的環境。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優化要緊密融合,形成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為農業全面生態合理性發展創造新的模式,為農業生態建設的總體思路形成和經濟效益指標的優化營造積極有利的條件。農業經濟效益發展模式要與互聯網全面協調發展融合在一起,確?;ヂ摼W能夠在農業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綜合性的管理模式,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動態協調發展形成有效的互動。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要形成良好的互動管理機制,確保農業經濟效益實現的基本思路與互聯網戰略進行全面的對接,形成良好的農業工程管理措施,確保農業生態管理機制與農業經濟效益進行全面的聯動,為農業經濟效益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3.優化各項經濟效益指標,提升綜合管理水平?!盎ヂ摼W+”戰略下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本模式要結合在一起,確保農業各項經濟效益指標能夠得到優化,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綜合管理水平,為農業全面戰略目標實現營造積極有利的條件。我國經濟學家劉勁哲指出“農業或將成為我國互聯網產業的下一個風口”。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全面協調發展是緊密結合的,需要從經濟效益模式發展的思路出發,形成生態農業長期追求目標,為農業的戰略性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5]。農業經濟結構模式與經濟效益提升要形成綜合性發展的基本思路,為農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營造積極有利的條件。確保農業能夠增效,同時農民也能增收。農業經濟發展要把質量與效益結合在一起形成綜合性發展模式,傳統農業技術與農業效益要形成綜合性發展戰略,確保農業全面優化與農業的發展模式在聯合在一起,形成綜合性長期農業發展戰略,為農業經濟模式創新創造新的思路。農業發展要從建立良好的創新經濟機制,確保經濟效益能夠在資金投入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為資金和技術的全面融合創造良好的機遇。農業發展與農業經濟發展要引入多元化發展思路,為農業各項評價指標形成良好的技術管理環境創造新的機遇。建立農業經濟技術保障體系是農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從各項經濟指標體系建設的思路出發,形成良好的生態農業發展環境,為農業科學管理和全面技術保障創造新的條件。農業經濟指標與農業管理認證模式要結合,形成良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為農業現代化技術支撐和全面的技術模式創新創造新的思路,對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和優化農業發展結構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要形成良好的互動管理局面,為農業互動化創新機制優化營造積極有利的條件。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業全面協調有效融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確保農業生態發展規劃與農業經濟效益提升是全面的、系統的、可持續的,要建立完善的經濟效益提升控制管理機制,確保各項經濟效益指標能夠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永杰.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趨勢與工作重點[J].湖南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2,(01).41-42.

      [2]王壽辰.農村土地流轉問題探析[J].當代農村財經,2015,(4).21-23.

      [3]劉勁哲.中國還非世界第一大經濟體[J].江蘇建材,2015.

      [4]劉玉霞.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發展策略研究[J].林業勞動安全,2012,(1).46-48.

      第5篇

      關鍵詞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

      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在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是國內外企業都要面對的熱點問題,也是綜合統計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在我國的農業經濟領域,對農業經濟效益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尚不完善,評價種類多而且雷同,現有的評價指標很少能簡潔明了地反映出所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對我國農業經濟效益指標進行研究很有意義。

      一、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的概念

      (一)農業經濟效益的概念

      農業經濟效益是指在農業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資料與產出的生產成果的數量或者貨幣化數量比值,在農業經濟活動中,經濟效益高就說明能用較少的生產資料生產出相對較多或者質量較好的產品,較大程度地意味著生產力的先進。

      (二)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的概念

      經濟效益評價指標是以比較法為基礎的一種分析方法,一般以企業經濟效益現狀與各種標準進行比較,能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診斷,對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客觀的評價。評價結果對企業的發展改進有一定的參照促進作用。

      二、我國現有的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缺乏科學性

      就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數量來看,種類很多,一個評價概念往往對應很多重復的評價指標,不夠精簡。也正是由于這種評價指標的數量眾多,導致在實際運用中經常出現漏項、誤差,影響評價的完整性以及準確度;從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經濟效益指標體系組成內容來看,只有基礎指標和單方面評價指標,而單個指標只能反映某一個地區某一個方面的的內部農業經濟狀況,缺少了至關重要的綜合性評價指標,沒有綜合經濟效益的評價指標也就無法從整體上來進行地區的縱、橫向比較,現行的評價體系的設置缺乏科學性。

      三、對我國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科學化改進的探討

      針對我國目前農業領域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重復、單一的情況,我們有必要探討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以適應農業經濟的繁榮發展需要。

      (一)合并重復的評價指標,增強實用性

      對于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中內涵相同的不同名目的評價指標,我們要大刀闊斧地改革精簡,比如農業人均收入與農業人均產值就可以去一留一,同時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農業經濟效益指標,建立參考目錄,本文研究探討后將原有評價指標重新分為四類:1、利用單位面積產值來評價土地投入量生產效率。2、利用物資消耗產值率來評價物資投入產出率。3、利用農產品商品率來評價農業生產活動最終目的達成率。4、利用農業人均收入來評價勞動生產率。進行以上簡化后不僅有利于統計計算,也更能準確地表現評價內容,在具體評價中應該廣泛運用,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效益評價體系的科學化發展。

      (二)增加農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

      1、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只能獨立的表現一個區域內經濟發展的狀況,沒有能表現地區之間對比評價的綜合評價指標,不利于指導農業經濟的發展。沒有比較就很難發現不足,不利于提升經濟效益。而增加農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這一項內容,有利于對農業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橫向、縱向比較,既能完善我國的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又能推動農業經濟高效發展。2、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的具體內容增設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是為了計算某地區在某個時間段內的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在通過統計獲取各單項評價指標基礎數據后,利用基礎指標數據和相應的標準值比較,得出單項指數,最后將所有單項指數根據加權平均算法計算,所得結果就是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通過公式表述為: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Σ{(單項經濟效益指標值/相應經濟效益指標標準值)*權重數值}在具體運用中,如果算的某地區的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20%,大于100%,則表明該地區的農業經濟效益較好,小于100%,則表明經濟效益不景氣。同時,也可以利用上面公式計算出該地區往年的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通過不同年分之間的縱向比較,可以分析出該地區的農業經濟效益發展勢頭,能為下一年的經濟效益預測提供科學依據。另外,還可以利用公示計算出多個不同地區間同一時間段的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通過橫向比較,得出地區間在農業發展上的經濟效益差距,有利于平衡發展的政策制定。結束語:經濟效益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提高經濟效益,有利于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能增強綜合國力,我國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農業領域也在發展中不斷地轉型升級,農業經濟效益評價體系需要緊跟時展的步伐,通過不斷地完善評價指標,不斷地改革創新,以適應農業發展對評價體系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2002-2003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第6篇

      摘要:農業經濟效益是指在農業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資料與產出的生產成果的數量或者貨幣化數量比值,經濟效益評價指標是以比較法為基礎的一種分析方法,一般以企業經濟效益現狀與各種標準進行比較,能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診斷,對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客觀的綜合評價,其評價體系需要緊跟時展要求,通過不斷地完善評價指標,不斷地改革創新,以適應農業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 農業 經濟效益 評價指標

      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在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是國內外企業都要面對的熱點問題,也是綜合統計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在我國的農業經濟領域,對農業經濟效益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尚不完善,評價種類多而且雷同,現有的評價指標很少能簡潔明了地反映出所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對我國農業經濟效益指標進行研究很有意義。

      一、 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的概念

      (一) 農業經濟效益的概念

      農業經濟效益是指在農業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資料與產出的生產成果的數量或者貨幣化數量比值,在農業經濟活動中,經濟效益高就說明能用較少的生產資料生產出相對較多或者質量較好的產品,較大程度地意味著生產力的先進。

      (二) 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的概念

      經濟效益評價指標是以比較法為基礎的一種分析方法,一般以企業經濟效益現狀與各種標準進行比較,能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診斷,對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客觀的評價。評價結果對企業的發展改進有一定的參照促進作用。

      二、 我國現有的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缺乏科學性

      就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數量來看,種類很多,一個評價概念往往對應很多重復的評價指標,不夠精簡。也正是由于這種評價指標的數量眾多,導致在實際運用中經常出現漏項、誤差,影響評價的完整性以及準確度;從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經濟效益指標體系組成內容來看,只有基礎指標和單方面評價指標,而單個指標只能反映某一個地區某一個方面的的內部農業經濟狀況,缺少了至關重要的綜合性評價指標,沒有綜合經濟效益的評價指標也就無法從整體上來進行地區的縱、橫向比較,現行的評價體系的設置缺乏科學性。

      三、 對我國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科學化改進的探討

      針對我國目前農業領域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重復、單一的情況,我們有必要探討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以適應農業經濟的繁榮發展需要。

      (一) 合并重復的評價指標,增強實用性

      對于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中內涵相同的不同名目的評價指標,我們要大刀闊斧地改革精簡,比如農業人均收入與農業人均產值就可以去一留一,同時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農業經濟效益指標,建立參考目錄,本文研究探討后將原有評價指標重新分為四類:

      1、 利用撾幻婊產值來評價土地投入量生產效率。

      2、 利用物資消耗產值率來評價物資投入產出率。

      3、 利用農產品商品率來評價農業生產活動最終目的達成率。

      4、 利用農業人均收入來評價勞動生產率。

      進行以上簡化后不僅有利于統計計算,也更能準確地表現評價內容,在具體評價中應該廣泛運用,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效益評價體系的科學化發展。

      (二) 增加農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

      1、 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只能獨立的表現一個區域內經濟發展的狀況,沒有能表現地區之間對比評價的綜合評價指標,不利于指導農業經濟的發展。沒有比較就很難發現不足,不利于提升經濟效益。而增加農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這一項內容,有利于對農業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橫向、縱向比較,既能完善我國的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又能推動農業經濟高效發展。

      2、 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的具體內容

      增設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是為了計算某地區在某個時間段內的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在通過統計獲取各單項評價指標基礎數據后,利用基礎指標數據和相應的標準值比較,得出單項指數,最后將所有單項指數根據加權平均算法計算,所得結果就是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通過公式表述為:

      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Σ{(單項經濟效益指標值/相應經濟效益指標標準值)*權重數值}

      在具體運用中,如果算的某地區的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20%,大于100%,則表明該地區的農業經濟效益較好,小于100%,則表明經濟效益不景氣。同時,也可以利用上面公式計算出該地區往年的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通過不同年分之間的縱向比較,可以分析出該地區的農業經濟效益發展勢頭,能為下一年的經濟效益預測提供科學依據。另外,還可以利用公示計算出多個不同地區間同一時間段的農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通過橫向比較,得出地區間在農業發展上的經濟效益差距,有利于平衡發展的政策制定。

      結束語:

      經濟效益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提高經濟效益,有利于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能增強綜合國力,我國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農業領域也在發展中不斷地轉型升級,農業經濟效益評價體系需要緊跟時展的步伐,通過不斷地完善評價指標,不斷地改革創新,以適應農業發展對評價體系的需求。

      參考文獻:

      第7篇

       

      1制約因素

       

      1.1自然環境

       

      在農業生產中,自然因素是作為生產要素直接參加生產過程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貧乏或豐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勞動的自然生產率的高低,從而決定著農業產量的高低,最終決定著經濟效益的高低。

       

      1.2農業生產投入

       

      成本和經濟效益構成農產品商品的價值,成本與經濟效益在價值中處于此增彼減的矛盾之中,成本低則經濟效益高,成本高則經濟效益低。在價格不變的條件下,要提高經濟效益就要努力降低單位農產品的成本。單位農產品的成本與農業集約化程度有著直接因果關系。不同的農業集約化程度,會帶來農業生產力的遞增、遞減或不變三種狀態。最佳的農業集約度,能實現單位農產品成本最小,經濟效益最大。

       

      1.3農業經營規模

       

      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不同的農業經營規模表現出勞動者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不同的結合度。它們的有效結合程度越高,各生產力要素的利用越充分,經濟效益就越高。相反,三者之間的有效結合程度越低,其中有些生產力要素的利用就不充分,經濟效益就低。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農業企業和農戶既是農業勞動者又是農業經營者,他們既要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又要銷售農產品,兩方面的價格直接決定著經濟效益的高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高低同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成反比;農產品價格的高低同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成正比。

       

      2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措施

       

      2.1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

       

      農業先進技術包括生物技術現代化和物質技術現代化。兩者對實現農業高產、高品質、高效率及降低單位產品成本有著重要作用。在推廣先進農業技術時,要正確處理農業高產、優質、高效三者關系,盡量實現三者的高度統一。在三者難以兼顧的條件下,要把提高經濟效益放在優先位置;在一般情況下,不能采用增產減收的農業技術。

       

      2.2實行保護性耕作

       

      傳統耕作作業環節多,成本高,有機質還田量低,耕層結構變差,資源能源雙消耗。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比較有如下優點:降低地表徑流60%左右,減少水土流失80%;減少大風沙6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率17%~25%;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節約人畜用工50%~60%;提高經濟效益,收入增加20%~30%。

       

      2.3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優化整合農業資源,是等量投入獲得更多產出的有效途徑。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目標的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應根據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實際情況,把各種農作物和畜群布局在自然條件最適宜的區域,充分利用各地的生產實際,提高農作物和畜群的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效率,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優化專業區域結構,把農產品的生產相對集中在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適宜區域,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對擴大農業經營規模,開發農副產品資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有重要的作用。

       

      2.4發展農村教育科技事業

       

      發展農村教育科技事業,既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也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途徑。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最終要依靠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在我國廣大農村,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和農業科技推廣事業,使廣大農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成為科學種田和科學養殖的能手。

       

      2.5建立健全農業市場體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是農業經營者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的。建立健全農業市場體系才能為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市場保障。

       

      2.6加強對農民利益的保護

       

      在市場競爭中,農民得到公正的待遇,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最基本的條件。國家對農業的合理保護,使農業經濟效益在農業與國民經濟之間,農民與國家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增強農民經營農業的積極性和發展農業的經濟實力。當前,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支持農民實行自我保護等,并使主要的農業保護政策法制化,為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積極加強對農業現代化最新知識學習,努力探索適合在本地區使用的各項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和方法,更好的發揮推廣農業先進技術、不斷促進生產、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的作用,切實做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