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發展生態經濟的具體措施范文

      時間:2023-08-06 10:45:32

      序論:在您撰寫發展生態經濟的具體措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發展生態經濟的具體措施

      第1篇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分析與運用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1010102

      1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要性也逐步的顯現出來。做好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實現環境友好型發展的重要環節。開展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方式的分析與運用研究,將科學有效的方式全面應用于我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進程中,可以為我國社會以及經濟的持續性的、環境友好型的發展奠定穩定的基礎和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2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現狀分析

      開展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分析與運用探究,首先應當明確我國的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現狀。由于氣候和氣溫存在的差異,我國不同地域所具有的林業生態現狀也不盡相同[1]。

      以欽州市為例,欽州市年均雨量約為2104 mm,夏、秋兩季是空氣濕度大并且降水較多。6月和8月為全年兩個降雨高峰,平均相對濕度可以超過80%。冬季為干冷少雨季節,雨量不大,降水量僅占全年雨量的5.9%。夏季降雨量大于蒸發量,冬季蒸發量大于降雨量。由于氣候上的優勢,欽州市所具有的林業生態環境也存在著十分可觀的優越性,同時植樹造林和禁止非法盜獵和采伐工作也得到了初步的全面性實施,符合我國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需求[2]。

      3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重點分析

      開展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重點分析,根據我國林業環境和林業保護工作的開展現狀,主要可以將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重點總結如下。

      3.1開展植樹造林,禁盜防火工作

      植樹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的開展,無疑是我國林業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很多的城市的林業區,特別是南方城市的林業區,在夏季往往長時間處于高溫干燥的狀態,因此存在著發生火災的潛在問題。森林火災一旦發生,不僅嚴重的破壞了當地的林業生態環境,同時也對當地居民的人身財產和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同時由于部分不法分子為了謀取更高的經濟利益,私自砍伐樹木,盜用森林中的自然資源,當地林業局也必須針對這一現象采取相關措施,嚴厲打擊違法分子,確保當地林業生態環境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3.2建立以生態和諧發展為支撐的林副業

      很多人存在著林業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只為“提供木材原材料”的思維誤區,因此通過林業生態環境獲取利益的方式,也往往只是單純的砍伐木材,這不僅不利于林業生態環境的保障,同時也不能夠為當地真正的帶來理想的、持久性的經濟效益。開展建立以生態和諧發展為支撐的林副業的方式探究,全面提升林業生態環境的發展類型和發展方式的多樣性,例如蘑菇、木耳的人工種植等等。不僅可以為當地帶來更加理想的經濟效益,有效的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可以實現當地生態資源的全面保護,符合我國所大力倡導的可持續發展觀。

      開展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重點分析可知,開展植樹造林,禁盜防火工作以及建立以生態和諧發展為支撐的林副業,是我國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開展的重要環節。明確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重點,可以有效的提升各個地方林業局開展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的針對性和全面性,確保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可持續發展模式和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3]。

      4科學的運用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具體措施

      在明確了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現狀以及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重點后,開展科學的運用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具體措施分析,可以將科學的運用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具體措施總結歸納為以下的幾個部分。

      4.1加強森林生態資源保護基礎工作的開展

      提升各個地區的森林資源儲備量,加強對林區的保障力度,保障林業生態資源及物種的多樣性,是實現森林生態資源保護基礎工作實施效果的重中之重。因此當地林業局在開展加強森林生態資源保護基礎工作時,也應當通過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實現當地的林業生態資源的良好保障。

      同時除卻人為因素之外,自然因素也是影響當地的林區的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蟲害等等。因此當地林業局在開展加強森林生態環境保護基礎工作時,也應當根據當地的具體生態狀況,進行林區保護工作計劃的完善,實現保護力度的真正的、有效的提升。

      4.2提升對于森林生態資源重建工作的重視

      由于我國早期部份地區的發展理念的不完善,很多林業地區存在著嚴重的砍伐現象,以至于當地環境水平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升對于森林生態環境重建工作的重視,加強森林環境修復工作的開展進程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4.3引導和培養林區群眾的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活動參與意識

      地區的群眾也是影響當地的林業生態資源的狀況的關鍵性因素,因此當地政府和林業局在開展林業生態資源的保護和恢復工作的過程中,也應當充分調動當地群眾進行工作的參與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和培養林區群眾的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活動參與意識,可以有效地提升當地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的全面性、時效性、實效性以及持續性。

      實施科學的運用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具體措施,首先應當加強森林生態資源保護基礎工作的開展,進而提升對于森林生態資源重建工作的重視,并且引導和培養林區群眾的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活動參與意識。根據我國的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現狀和開展需求,科學的運用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具體措施,可以有效的實現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的綜合水平的全面提升[4]。

      5實施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程的建議

      根據我國的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現狀和開展需求,提出了對于林業生態資源建設的建議,可以將建議內容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5.1多角度的籌集林業生態資源保護資金

      生態資源建設工作的開展,是實施生態資源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地政府和林業局也當加強對資金投入,多角度的籌集林業生態資源建設資金,有效的實現林業生態資源建設的整體的、全面的以及系統性的發展。

      5.2創建林區資源,協調統一保護和建設工作

      當地政府和林業局在開展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工作時,也應當將森里的保護理念的應用與森林的建設理念的應用有機的結合到一起,真正實現明確林業生態資源建設工作的開展方向。

      5.3開展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程的長期規劃工作

      開展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程,絕對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因此當地政府和林業局在開展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工作時,也應當根據當地的實際林業生態狀況,開展長久的規劃工作。

      在逐步開展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多角度的籌集林業生態資源建設資金;創建林區資源,從而促進保護和建設工作的協調統一性的提升;開展林業生態資源建設工程的長久規劃工作[5]。通過林業生態資源建設的有效實施,完善我國的林業生態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模式,促使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步的建立了優美的、良好的生態資源[6]。

      6結語

      開展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分析與運用探究,首先應當明確我國的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現狀,進而進行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重點分析。在明確了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現狀以及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運用重點后,開展科學的運用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具體措施分析,并且提出對于林業生態資源建設的建議。開展林業生態資源保護方式的分析與運用研究,更加科學、有效地保護我國的林業生態資源,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工作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冉瑞平.西南地區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中的林農行為分析:來自四川邛崍市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16(9):41~45,79.

      [2]關月,韓雨絲,王斌.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問題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4(22):72~73.

      [3]解坤梅.礦業開發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分析與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4(3):76.

      [4]潘金志,黃旺生.關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若干哲學思考[J].林業經濟問題,2013(2):183~186,192.

      第2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土地利用方式;長株潭地區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2-0173-04

      一、研究背景

      (一)低碳經濟與土地利用

      2003年,英國政府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之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概念[1]。目前比較流行的定義是英國環境專家魯賓斯德的闡述: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2]。

      土地利用變化是全球大氣CO2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其影響僅次于化石燃料燃燒[3]。為了順應低碳發展的要求,土地利用必須要向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方式轉變。自從低碳經濟傳入中國,中國學者和政府在低碳土地利用上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諸多學者從宏觀、中觀和微觀角度對低碳土地利用進行理論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對低碳土地利用也進行了一些實踐,這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8]。但是目前國內針對城市群這一區域的低碳土地研究非常少,幾乎是空白。

      (二)研究區概況

      長株潭地區地處湖南省東北部,下轄13個區、7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總面積28 088平方公里,總人口1 402萬(2012年)。長株潭三市兩兩相距45km左右,呈“品”字型排布,是中國中南地區特有的城市群資源。

      二、長株潭各縣市區碳凈排放現狀

      (四)凈碳排放現狀

      根據公式1和公式2,首先計算出2012年的湖南省碳排放量為7 070.11萬噸,標準碳排放系數為0.3845萬噸碳/萬噸標準煤,然后將該系數與各縣市區的GDP和單位GDP能耗相乘,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的碳排放量(見表1)。

      根據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林地、草地、耕地面積數據以及公式3,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吸收量。將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量相減,就可以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凈排放量(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可知,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2012年碳凈排放量排在前五位的為天心區、雨花區、長沙縣、岳塘區和雨湖區;排在最后五位的為天元區、韶山市、株洲縣、炎陵縣和茶陵縣,其中炎陵縣和茶陵縣的碳凈排放量均為負值,表明炎陵縣和茶陵縣在2012年間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其碳排放均被吸收并有富余。

      三、長株潭城市群碳綜合分區

      通過對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碳排放情況的分析,結合長株潭生態綠心規劃區區域分劃情況,對長株潭地區進行碳綜合功能分區(見表2)。

      四、低碳土地利用方式探析

      長株潭地區作為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中部城市,正處于經濟建設的加速階段,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以經濟發展為前提,而不是一味地為了追求低碳,而抑制了經濟的發展,因此,本文從減少“碳源”和增加“碳匯”兩個方面入手,提出了生態循環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集約節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綠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匯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從而達到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的。

      (一)生態循環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是典型的農戶制農業,農用地經營方式仍較為粗放,土地利用程度不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現代農業先進地區差距明顯,濫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行為普遍存在。

      2.現狀評價

      農業生態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大約占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的7%~20%,但另一方面,農業生態系統又是減少陸地生態系統碳排放的最大潛在因素。長株潭地區農用地較為粗放的經營方式和濫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行為,一方面導致土壤板結、耕作質量變差,加速了土壤碳庫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造成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破壞大自然生態鏈,致使地上植被退化,降低了植被固碳能力。

      3.具體措施

      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在繼續保持和發揮長株潭地區在水稻、油料作物特有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提高科技的貢獻率和比較效益,逐步優化農業內部用地結構和作物布局,種植適宜品種,發展特色高效低碳生態農業,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和農業集約化水平,最終減少農業生態系統的碳排放。在農業集約化運作方面,可以考慮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由農戶制轉變為農場制。同時加速農業科技轉化和推廣,推動科技創新型農業發展。

      (二)集約節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近幾年建設用地總量呈增加態勢,其中以商住用地、工業園區和交通用地增速尤為顯著;城鎮建設中多采取了外延式的擴展方式,其他類型的土地不斷被轉變成建設用地,用地的不經濟造成該地區均建設用地水平偏高;建設用地增長呈現空間非均衡性。

      2.現狀評價

      化石燃料燃燒是產生CO2排放的最大人為排放源,而能源消耗主要產生在土地利用類型中的建設用地上,因此建設用地被認為是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碳源。而盲目擴張、粗放占地的城鄉建設模式是導致大量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

      3.具體措施

      在工業園區用地上,嚴格土地監管,建立完善土地節約利用硬約束機制,提高項目準入門檻,明確新建項目單位土地的投資強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等指標,逐步減少直接出讓生地。在交通用地上,應樹立土地利用立體觀,鼓勵和發展多模式交通體系和綠色交通,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推動新能源和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降低交通系統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從而有效控制該類用地的碳排放。在城市建設中,對基礎設施進行低碳化建設,重視對地面的非硬化鋪設,減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護土地生態系統,以保持地面固碳通氣透水的自然功能;減少地面硬化面積,開發新型建筑材料,保持土地碳匯功能、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三)綠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資源豐富、景觀生態具多樣性,但作為湖南省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長株潭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減少以及濕地減少等環境問題嚴峻。

      2.現狀評價

      生態環境的惡化,往往伴隨著的是濕地、植被量的減少及土壤的荒化,這不僅會影響到長株潭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使碳庫(植被、土壤)遭到破壞,導致大量的碳釋放,使生態環境陷入惡性循環。

      3.具體措施

      在現有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規劃區的基礎上,各縣市區都要規劃自己的生態綠心區域。在生態綠心區域,實施土地用途管制,遏制地類的不合理轉化。對于礦產資源開發地區,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注重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防止其對土地資源造成進一步的破壞,加強對礦山資源開發中土地復墾的監管,建立健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強化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

      (四)森林碳匯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雖然森林覆蓋率并不低,但生態脆弱、人居環境改善緩慢的矛盾依然存在。森林以中以幼林為主,郁閉度不高,抗災能力較差。森林林種較為單一,多樣性較差,森林病蟲害發生頻繁。

      2.現狀評價

      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而林地的破壞,將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影響到碳吸收器的運行,使生態碳失衡。同時,高生物量的森林轉化為低生物量的草地、農田或建設用地后,大量的CO2將被釋放到大氣中。

      3.具體措施

      加大生態林業建設力度,積極發展森林碳匯產業,積極培育碳匯林。通過植樹造林減緩溫室效應、降低CO2排放,加強城市綠化面積的建設,利用植被吸收城市的CO2。將林業產業建設與村莊綠化、四旁植樹、農家庭院綠化結合起來,實現村莊園林化、農家庭院綠化效益化、公路林蔭化、河道風景化。另一方面完善區域森林補償制度,鼓勵和支持企業捐資造林增匯,志愿減排。要建立“森林碳匯”交易平臺,通過建立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的“森林碳匯”交易市場,從而推動以森林生態價值補償為基礎的“碳匯”項目的大力發展。

      五、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選擇

      長株潭地區的三大碳綜合功能區由于碳排放情況和經濟發展情況不同,應當根據各功能區的定位選擇相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見表3)。其中,主要碳源區由于碳排放量相對較大,宜從減少碳排放入手,以生態循環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和集約節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導;重要碳匯區由于碳凈排放量較低,碳吸收量較大,宜從增加碳匯入手,選擇綠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匯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而碳綜合區則從兩方面入手,采取“四位一體、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將四種土地利用方式相結合,發揮各自的長處。

      一、研究背景

      (一)低碳經濟與土地利用

      2003年,英國政府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之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概念[1]。目前比較流行的定義是英國環境專家魯賓斯德的闡述: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2]。

      土地利用變化是全球大氣CO2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其影響僅次于化石燃料燃燒[3]。為了順應低碳發展的要求,土地利用必須要向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方式轉變。自從低碳經濟傳入中國,中國學者和政府在低碳土地利用上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諸多學者從宏觀、中觀和微觀角度對低碳土地利用進行理論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對低碳土地利用也進行了一些實踐,這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8]。但是目前國內針對城市群這一區域的低碳土地研究非常少,幾乎是空白。

      (二)研究區概況

      長株潭地區地處湖南省東北部,下轄13個區、7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總面積28 088平方公里,總人口1 402萬(2012年)。長株潭三市兩兩相距45km左右,呈“品”字型排布,是中國中南地區特有的城市群資源。

      二、長株潭各縣市區碳凈排放現狀

      (三)數據來源

      所用數據主要是依據2013年湖南省統計年鑒、長沙市統計年鑒、株洲市統計年鑒、湘潭市統計年鑒,《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2010―2030)》以及由長株潭各市統計局、國土資源局和林業局提供的數據和資料等。

      (四)凈碳排放現狀

      根據公式1和公式2,首先計算出2012年的湖南省碳排放量為7 070.11萬噸,標準碳排放系數為0.3845萬噸碳/萬噸標準煤,然后將該系數與各縣市區的GDP和單位GDP能耗相乘,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的碳排放量(見表1)。

      根據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林地、草地、耕地面積數據以及公式3,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吸收量。將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量相減,就可以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凈排放量(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可知,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2012年碳凈排放量排在前五位的為天心區、雨花區、長沙縣、岳塘區和雨湖區;排在最后五位的為天元區、韶山市、株洲縣、炎陵縣和茶陵縣,其中炎陵縣和茶陵縣的碳凈排放量均為負值,表明炎陵縣和茶陵縣在2012年間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其碳排放均被吸收并有富余。

      三、長株潭城市群碳綜合分區

      通過對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碳排放情況的分析,結合長株潭生態綠心規劃區區域分劃情況,對長株潭地區進行碳綜合功能分區(見表2)。

      四、低碳土地利用方式探析

      長株潭地區作為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中部城市,正處于經濟建設的加速階段,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以經濟發展為前提,而不是一味地為了追求低碳,而抑制了經濟的發展,因此,本文從減少“碳源”和增加“碳匯”兩個方面入手,提出了生態循環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集約節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綠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匯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從而達到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的。

      (一)生態循環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是典型的農戶制農業,農用地經營方式仍較為粗放,土地利用程度不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現代農業先進地區差距明顯,濫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行為普遍存在。

      2.現狀評價

      農業生態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大約占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的7%~20%,但另一方面,農業生態系統又是減少陸地生態系統碳排放的最大潛在因素。長株潭地區農用地較為粗放的經營方式和濫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行為,一方面導致土壤板結、耕作質量變差,加速了土壤碳庫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造成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破壞大自然生態鏈,致使地上植被退化,降低了植被固碳能力。

      3.具體措施

      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在繼續保持和發揮長株潭地區在水稻、油料作物特有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提高科技的貢獻率和比較效益,逐步優化農業內部用地結構和作物布局,種植適宜品種,發展特色高效低碳生態農業,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和農業集約化水平,最終減少農業生態系統的碳排放。在農業集約化運作方面,可以考慮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由農戶制轉變為農場制。同時加速農業科技轉化和推廣,推動科技創新型農業發展。

      (二)集約節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近幾年建設用地總量呈增加態勢,其中以商住用地、工業園區和交通用地增速尤為顯著;城鎮建設中多采取了外延式的擴展方式,其他類型的土地不斷被轉變成建設用地,用地的不經濟造成該地區均建設用地水平偏高;建設用地增長呈現空間非均衡性。

      2.現狀評價

      化石燃料燃燒是產生CO2排放的最大人為排放源,而能源消耗主要產生在土地利用類型中的建設用地上,因此建設用地被認為是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碳源。而盲目擴張、粗放占地的城鄉建設模式是導致大量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

      3.具體措施

      在工業園區用地上,嚴格土地監管,建立完善土地節約利用硬約束機制,提高項目準入門檻,明確新建項目單位土地的投資強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等指標,逐步減少直接出讓生地。在交通用地上,應樹立土地利用立體觀,鼓勵和發展多模式交通體系和綠色交通,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推動新能源和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降低交通系統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從而有效控制該類用地的碳排放。在城市建設中,對基礎設施進行低碳化建設,重視對地面的非硬化鋪設,減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護土地生態系統,以保持地面固碳通氣透水的自然功能;減少地面硬化面積,開發新型建筑材料,保持土地碳匯功能、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三)綠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資源豐富、景觀生態具多樣性,但作為湖南省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長株潭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減少以及濕地減少等環境問題嚴峻。

      2.現狀評價

      生態環境的惡化,往往伴隨著的是濕地、植被量的減少及土壤的荒化,這不僅會影響到長株潭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使碳庫(植被、土壤)遭到破壞,導致大量的碳釋放,使生態環境陷入惡性循環。

      3.具體措施

      在現有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規劃區的基礎上,各縣市區都要規劃自己的生態綠心區域。在生態綠心區域,實施土地用途管制,遏制地類的不合理轉化。對于礦產資源開發地區,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注重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防止其對土地資源造成進一步的破壞,加強對礦山資源開發中土地復墾的監管,建立健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強化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

      (四)森林碳匯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雖然森林覆蓋率并不低,但生態脆弱、人居環境改善緩慢的矛盾依然存在。森林以中以幼林為主,郁閉度不高,抗災能力較差。森林林種較為單一,多樣性較差,森林病蟲害發生頻繁。

      2.現狀評價

      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而林地的破壞,將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影響到碳吸收器的運行,使生態碳失衡。同時,高生物量的森林轉化為低生物量的草地、農田或建設用地后,大量的CO2將被釋放到大氣中。

      3.具體措施

      加大生態林業建設力度,積極發展森林碳匯產業,積極培育碳匯林。通過植樹造林減緩溫室效應、降低CO2排放,加強城市綠化面積的建設,利用植被吸收城市的CO2。將林業產業建設與村莊綠化、四旁植樹、農家庭院綠化結合起來,實現村莊園林化、農家庭院綠化效益化、公路林蔭化、河道風景化。另一方面完善區域森林補償制度,鼓勵和支持企業捐資造林增匯,志愿減排。要建立“森林碳匯”交易平臺,通過建立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的“森林碳匯”交易市場,從而推動以森林生態價值補償為基礎的“碳匯”項目的大力發展。

      第3篇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途徑

      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目前隨著我國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提出,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隨著科學技術的整體發展,我國農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是在農業生活中,存在著一些竭澤而漁的現象,這對農業的持續發展以及農作物的衛生安全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诖?,文章圍繞可持續農業經濟為中心,分四個部分展開了細致的分析探討,旨在提供一些該方面的理論參考。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在其含義上,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即可持續的生產、可持續的經濟運作以及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其中生產可持續指的是在農業生產運作中,滿足穩定長期的農產品生產提供,而這一點也是人類能夠在地球上生存的基礎;經濟的可持續性指的是,在滿足人類基本生活條件之下,能夠不斷實現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的收入增加,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在農業生產的結構上進行調節,并且在生產技術上也不斷給以創新;生態的可持續指的是人類在進行農業生產中,不能對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過大的影響。要實現農業和環境的和諧發展,這是保障長期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基礎。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及意義

      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其目的是實現現代科學技術和生態環境的結合,進而保障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進而不斷推動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出現。從整體上觀察發展可持續農業,其目的更多的是在農業發展中,通過可再生的農業經濟體系以及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將先進的科學技術融入其中,并且總體提升人們的生態意識,進而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化。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意義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進而保障農產品供應的穩定、安全;其次為通過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實行,逐步提升農業生產者的環保意識,也提升其經濟上的收入;最后還有利于人類將自然和人類之間的不可逆關系給以捋順。

      3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

      在我國實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總體上制定出一個相關的發展大戰略,進而透過這個戰略,找出明確的方向。首先必須認知到,目前在世界范圍上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受到極高的重視,而發達國家更多的是著眼于目前不斷惡化的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進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并且已經逐漸探索出了一條道路。而隨著對自然形態和社會形態的不斷深化研究,已經證明發達國家所研究和總結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戰略是切實可行的,并且在其本國中也具體實行了。在具體措施上,在農業生產上,將目前十分發達的信息技術投入了其中,并且實現科學化的控管,通過生物技術在農作物調節上也采用生物自身調節的模式,最后實現了農業生產對環境影響的零損害,如圖1所示是日本愛東町的農業生產模式,其便實現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零損害。較之發達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上的動作,我國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方面還屬于起步階段,無論是在手段技術還是在資金扶持上,都難以和目前的發達國家進行比較,因此當我國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大戰略制定時,不可以完全復制和套用發達國家的模式,而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吸取發達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戰略中的優秀部分,進而實現針對性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戰略制定。具體而言,我國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大戰略制定上,必須深入細致地對我國的農業發展情況進行細致的分析,進而以我國的農業發展情況作為基礎進行戰略制定。并且在目標上必須放在農村綜合開發、食品安全保障以及生態資源保護之上。進而達到通過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大戰略的落實,實現農村落后地區的精準扶貧,農業科技和生態保護建設的同步,促使我國的農業科研部門不斷研發出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切實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化。

      4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4.1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指的是充分利用目前發達的農業科學技術以及研究成果,以及農業系統自身所具備的平衡和自我修復能力,遵循整體協調發展、充分開發區域資源的優勢,采用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對農林牧副漁進行合理的調整發展,進而實現農業生產的優產高產和優質高效,保障農業經濟和生態的有效循環,最終實現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生活之間的和諧化發展。

      4.2三色農業

      所為三色農業,其指的是白色農業、綠色農業和藍色農業。三色農業在我國最早是由包建中老先生所提出的,同時也是錢學森老先生所致力推薦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其中綠色農業指的是,在綠色植物的種植業中,以及賴以其生存的畜牧養殖業,在所需的原材上,只需要水、光、土和氣幾種;藍色農業所指是水域農業,而且是以海洋生物資源開發作為主要的開放區域,逐漸將陸地上的生物資源轉移至海洋生物的資源開發上,進而減少對有限陸地資源的消耗;白色農業是在生物技術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其所依靠的是微生物學,以生物工程作為主要的技術載體,實現農業生產的工業化,目前較為成熟的白色農業主要包括酶工程、發酵工程幾種。

      4.3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是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農業學者所提出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并且目前在發達國家已經得了具體的實施。精準農業其所指的是,摒棄傳統犧牲環境、消耗大量資源,但產出較低的農業生產模式,充分利用目前先進的科學技術,將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以及變率處理設備等高新技術融入其中,進而實現農作物生長產量有影響因素的精準采集,并且分析得出最佳的農作物生長環境,從而在農作物生長中盡可能去達到最佳生長環境,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化,也可以稱作配方農業。

      4.4集約型農業

      集約型農業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家劉思華所提出的一種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集約型農業發展模式充分的參考、結合了我國的農業實際國情,特別適用于我國農業資源匱乏,人多地少的基本情況,在其具體內容上主要包括:穩定持續提升農產品自給率和商品率、土地的使用生產力;穩定持續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收入;不斷改善農業基礎設置的建設質量,不斷健全和營造生態農業發展必需的環境基礎;優化農業生產的管理體系,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最后在國家層面,需要構建一個順暢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不斷優化國內的農業政策環境。

      5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人口數量位于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卻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化是確保我國能夠不斷發展,解決最為基本吃飯問題的必要措施。具體而言,我國在進行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化大戰略制定時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的情況,參考目前發達國家成功的農業生產模式,積極發展生態農業、三色農業、精準農業以及集約型的農業,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化。

      [參考文獻]

      [1]寧強,張萌,崔文艷,等.論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5).

      [2]楊婧.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中國商論,2016(05).

      [3]趙琨.我國農機化發展對農業經濟發展作用關系的實證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4(08).

      第4篇

      鋼鐵工業發展循環經濟,要大力調整結構、加快技術改造、加強管理,構建結構合理、資源節約、生產高效、環境清潔的運行管理模式,實現鋼鐵工業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鐵素資源循環

      按照清潔生產的要求,從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分析生產過程,采用新工藝、新技術,使生產流程朝著簡單化、緊湊化、大型化和連續化的方向發展,盡量減少進入生產過程的物流資源消耗,從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采取多用廢鋼和提高各生產環節金屬回收率的措施,降低企業鐵鋼比和噸鋼礦石消耗量,使噸鋼能源、物料消耗不斷下降。面向市場,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加工深度,生產出更多市場需要的高性能、高附加值產品,使鋼鐵生產成本更低、市場競爭力更強。具體措施是:

      ――優化生產工藝流程和工序間的銜接配合,合理降低鐵鋼比,淘汰高耗能工序,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環境排放。

      ――優化爐料結構,提高精料水平。提高入爐礦品位,降低渣量,降低焦比;實行鐵水全預處理,減少能耗、物耗、渣量及金屬損耗,降低煉鋼成本;提高石灰活性度,改善煉鋼技術經濟指標,實現以合理配比的燒結礦和球團礦為主、以副產品和廢棄物產品化為輔的合理的爐料結構。

      ――在生產過程中最大限度利用廢棄物,包括廢鋼、渣鋼和含鐵塵泥等,少用鐵礦石及其它天然礦物資源,實現廢棄物資源化。

      ――采用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工業廢物利用升值化、“三廢”產生最小化的清潔生產措施,實現廢棄物減量化和無害化。

      二、能源梯級利用

      將各個生產工序中產生的各種余熱充分回收合理利用;回收利用焦爐、高爐、轉爐煤氣,從源頭削減一次能源的消耗,減少向大氣排放各種污染物。具體措施是:

      ――推廣先進的節能和環保技術,淘汰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生產工藝和裝備。

      ――強化能源與環境管理。包括設立能源管理中心,對各種能源實行集中管理和統一調配,把科學、完善的節能與環境監測管理體系納入生產管理之中,以管促治。

      ――面向社會,一方面為相關行業提供工業原料,同時把鋼鐵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次能源用于城市生活,改善城市大氣環境;另一方面利用高爐、焦爐高溫冶煉條件形成社會廢棄物無害化處理中心。

      三、水循環利用

      建立工序內部、廠內、廠際、多級用水循環,提高水循環的濃縮倍數,實現水資源消耗減量化,減少循環系統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具體措施是:

      ――與主體技術改造配合,采用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藝及大型設備,做到源頭用水減量化。

      ――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先進水處理技術和工藝,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進一步降低噸鋼耗新水量。

      ――采用先進工藝對循環系統排放的工業廢水進行有效處理,使工業廢水資源化,實現廢水“零”排放。

      四、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

      加強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及廢棄物的資源化,重點解決工業廢物升值利用與粉煤灰和尾礦的資源化問題。具體措施是:

      ――按照廢棄物資源化的思路,探索尾礦、發電粉煤灰、鋼渣磁選后尾渣等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途徑;細化對固體廢棄物的分類、堆放、處理、利用等各個環節管理;細化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的管理。

      ――圍繞礦山排巖場、尾礦壩進行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

      第5篇

      關鍵詞:低碳效果;意義;現狀;具體措施

      現今,全球氣侯變化,使得海平面上升,同時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也更為頻繁,因此,在這種氣候環境大變化的前提下,低碳經濟的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學校是傳播人類文明與知識的重要基地,其對于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潮流、創建低碳文明社會等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現今學校要積極地將創建低碳校園納入到自身的規劃建設中,以有力的實際行動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

      一、構建低碳校園的重要意義

      學校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場所與基地,其是一個有效的宣傳平臺。所以,我們能夠通過校園內的宣傳機構以及教師的不斷努力,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強化學生的低碳意識。再者,我們還可以開展以“低碳校園”為主題的主題班會或者宣傳講座,通過對師生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與宣傳,切實增強師生的低碳意識,從而引導師生共同構建我們的低碳校園,并養成低碳生活的好習慣,從而逐步在全社會中倡導“低碳社會”的建設,以促進當代低碳經濟的發展。所以,學校是傳播低碳文化、構建低碳社會的重要基地。

      二、低碳校園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1.低碳、節能意識淡薄

      通過調查統計,我們得出,現今學校中七成以上的學生對“低碳校園”的概念都只停留在片面的了解階段,甚至有近兩成的學生僅僅是聽說過“低碳校園”的概念。但令人欣慰的是,盡管學生對“低碳校園”的概念不是很了解,但是幾乎所有受訪學生都認為“低碳校園”的構建與發展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2.浪費嚴重,資源利用率低

      為了倡導低碳校園的構建,我們對校內各種資源的使用情況進行了一定的調查。我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浪費現象隨處可見。首先,某些學生在用水之后不關水龍頭,看到長流水、長明燈也熟視無睹。其次,學生在課間操或中午放學時,最后離開一人通常都不會關燈,夏天時,也通常不會關掉電風扇。再次,學校內的廁所漏水現象時常發生,由于報修也不及時,從而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水資源浪費的現象。再者,學生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水資源的重復利用性也極低,這些都對低碳校園的建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三、構建低碳校園的具體有效措施

      1.加強校園輿論導向

      學校應該充分利用校內的廣播戰、校報以及宣傳欄等校內信息的輿論陣地。對當前嚴峻的生態形式以及低碳經濟建設發展的必然性進行有效宣傳,從而進一步強調低碳的生活理念與低碳校園構建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再者,我們還可以通過召開動員大會,開展以“構建低碳校園”為主題的主題班會或演講比賽,舉辦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來對低碳校園的構建進行有效宣傳,營造良好氛圍,促進學校低碳校園的構建與發展。

      2.樹立低碳生活理念

      學校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低碳意識培養的主要場所,再者,我們還可以利用課外活動形式,來進一步構建低碳校園的宣傳。比如說,我們可以利用學校的研究性學習來促進低碳校園的構建,同時,學校還可以舉行一些關于低碳環保性質的課外活動,如,節約用水,無人時關燈關電扇;廢舊電池的有效回收;不使用修正液等。

      另外,我們還可以在假期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考察,了解工廠對工業“三廢”處理,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低碳意識,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養成低碳生活的良好習慣。比如說,學生有意識地乘公交車、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學;外出購物使用布袋,不用塑料袋;自備水杯,少用一次性紙杯等,這些小的行為都是對我們低碳校園構建的促進與鼓勵。

      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生活的實現等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其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學校作為人類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基地,其對于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當前學校要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積極、有效地推動低碳校園的構建。但是,實際上,學校低碳校園的構建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阻礙了學校構建低碳校園的部分。所以,當前學校要在深入認識低碳校園構建意義的基礎上,分析低碳校園的建設現狀,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措施,來保證低碳校園的有效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成龍.低碳校園建設[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22).

      第6篇

      關鍵詞:耕地結構 坡耕地 生態退耕

      根據土地調查,全市15°-25°坡耕地350671.8畝,其中宜耕309380.7畝,不宜耕15776.0畝,退耕14450.8畝,大于25°的20884.1畝。

      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影響坡耕地利用的因素多種多樣,其中主要是農業氣候因素和環境條件的影響,一是農業氣候低溫冷害,二是工業“三廢”對環境的污染,三是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毀林栽參、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耕層變薄,有機質含量不斷減少。

      本市坡耕地利用結構,生產水平較高,產量大的坡耕地,主要分布在梅河口市、輝南縣、柳河縣。通化縣、集安市、市二區坡耕地利用結構不合理,而且坡耕地多為脊薄土地,糧食產量低下,退耕還林沒有制定規劃,隨意性很強,導致不宜耕的坡耕地沒有退耕,而宜耕的坡耕地又常年撂荒,至此,坡耕地利用結構急待調整。

      1.生態退耕的建議

      1.1指導思想

      在全面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有關法規政策的基礎上,堅持對土地實行利用、開發、保護三者并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三者兼顧的三大基本原則。以生態保護、生態退耕為中心,科學調整坡耕地生態退耕的結構,合理布局坡耕地的生態退耕。通過對生態退耕、生態保護的雙重管理,推進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采用先進科學手段,提高坡耕地利用率,充分體現生態退耕在建設生態經濟中的作用。

      1.2抓住重點

      科學制定生態退耕、生態保護的長期規劃及相應的配套政策法規,使坡耕地開發、利用、保護工作有章可循,有計劃地對坡耕地15°-25°,大于25°的進行生態退耕,確保生態退耕的質量,通過對坡耕地生態退耕基本區域的劃定,不斷提高人們生態保護的自覺意識;加速退耕還林、還草的步伐、提高坡耕地的利用率。以提高坡耕地利用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高度出發,不斷調整坡耕地生態退耕的布局,真正做到退耕一畝保一畝,切實把生態退耕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以達到我們保護生態的最終目的。

      1.3根本目標

      生態退耕是我省建設生態省的重要戰略,也是我省發展生態經濟的戰略目標,總的思路為:相對集中連片的坡耕地暫穩定持續,松散分片的坡耕地要有計劃地生態退耕,增加還林、還園地面積發揮山區自然優勢。本市現有坡耕地350671.8畝,其中已退耕14450.8畝,下一步在三到五年內將不宜耕15776.0畝的坡耕地全部生態退耕,并對大于25度的20884.1畝在近兩年內進行生態退耕。

      2.生態退耕的措施

      生態退耕、保護生態,必須有必要的措施作保證。

      2.1加深保護生態意識,增強人們的生態退耕觀念

      保護生態,尤其是保護土地生態系統。土地生態系統是人工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綜合體,人類從事生產和經濟活動,是有一定經濟目的,人們為了獲取更多更好的產品就要不斷的建設好、管理好土地生態系統。

      土地生態系統應以林業為基礎,農業為主導,家林牧漁各業全面發展。因此,通過生態退耕可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使水土不再流失,山洪不再爆發,人們有一個綠色環抱的棲息地,生態經濟逐步發展有一個新的保障,這樣才能使社會經濟得到穩定的發展。

      第7篇

      與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相比,生態農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管理理念,形成循環式的農業發展模式。近年來,生態農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應用,不僅創造出了更多的經濟利益,而且有效地實現了對環境的保護。在生態農業的引領下,農業經濟逐漸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近幾年,秉承著環境保護和農業經濟相互促進發展的目標,生態農業的實現方式也趨于多樣化,其在綠色環保的理念基礎下,探索動植物生存之間的內在聯系,在設計出理論可行性方案之后,利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進行試驗實踐,取得一定成果并充分確認其長遠發展的穩定性之后,再進行廣泛應用[1]。生態農業有效地改善了隨著農業機械化生產越來越普遍,對環境產生的破壞性影響,解決了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在區域農業發展目標中,針對不同的區域,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式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利用當地固有的資源優勢,對其主要的農業生產項目進行深入研究,尋求最佳的切入點,結合對土壤、水源、溫度、氣候等利用,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互補,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2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十分有限,農業資源的稀缺一度成為限制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農業發展中,加強資源的利用率,是現今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生態農業的出現,是實現農業經濟合理增長的必然選擇,其對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2.1加速了農業發展的整體進程

      生態農業是多種技術以及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其不僅結合了時下最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而且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的農業資源,實行因地制宜的方式合理開展農業活動。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其也會根據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不斷改變生產方式,保證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實現對環境最大限度的保護[2]。生態農業實行以來,不僅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收益,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加速了現代化農業的進程,推動農業整體的發展。

      2.2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率

      發展農業生產最主要的基礎,就是現有的農業資源。在生態農業發展逐漸成熟的今天,農業生產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得到了有效的緩解,不僅減少了農業生產產生的垃圾,還實現了諸如水資源等的合理節約,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給未來農業的持續發展積蓄了更多的基礎,推動了農業的良性發展。

      2.3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生態農業不僅對現有農業方式提出了改進措施,而且還對以往用不到的農業資源實行了開發探索,基于科學技術的支持,創新出各種各樣的農業發展方式,這使得農村勞動生產效率、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都得到了越來越科學合理的利用。這一系列的舉措,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并衍生出一系列綠色農產品,最大限度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農業綜合利用效率的提高[3]。

      2.4加速了新農村建設

      現階段,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腳步不斷加快,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生態農業的飛速發展。前幾年,在國內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受到進口農產品的影響,使得我國農產價格持續走低,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豐富了農產品的種類,以市場需求為整體走向,帶動農民生產,提高其積極性,不斷創造更高的經濟利益,使得農村經濟得以全面發展,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腳步。

      3加強生態農業實現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具體措施

      3.1優化農業產業化結構

      想要實現農業長期高速的發展,就要明確自身產業結構中的優勢和不足,進而實現農業產業化結構的合理優化。在生態農業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提前做好市場調研,根據市場實際的需求情況,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并盡量選取符合當地特色的農業生產方式,建立一體化生產模式,實現生產加工-出售的全過程優化。另外,還要時刻具備發展的眼光,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前瞻性,變廢為寶,利用一切資源,以實現農業生產利益的最大化。

      3.2協調生態景觀和旅游行業的發展

      近幾年,農村旅游行業發展迅速,享受生態田園風光逐漸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主力。各種農家樂項目層出不窮,使得人們短暫地遠離城市的喧囂,擁抱自然。所以,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加大了綠色旅游項目的投入,“農家樂”的形式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效地結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農村生態景觀以及旅游行業的發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生態農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將越來越多元化[4]。

      3.3完善生態農業的投資融資體系

      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國家政策的支持給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也更便于其吸引外來資金的投入。但是目前生態農業的投資融資體系還不夠完善,使得資金投入還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制定完善的投資融資體系,能夠吸引更多的資金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資金的合理運用。外來資本涌入,不僅可以加快新市場的開拓速度,還能夠推動生態農業進一步的發展,一舉兩得。

      3.4實現農產品國際化發展

      生態農業使得農產品的品種和數量都要大幅度地增長,那么如果想到實現最終的經濟利益,合理的銷售至關重要。僅僅依靠國內的銷售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實現的農業長久的發展,就勢必要打開國際銷售的大門?,F今網絡以及交通行業都很發達,可以借用信息化手段,傳播農產品環保健康的優勢,進而實現其國內外同步銷售,快速增加農業生產的經濟利益,進而提升我國農業方面的綜合實力。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