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時間:2023-08-04 16:49:31

      序論:在您撰寫河流治理工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河流治理工程

      第1篇

      關鍵詞:中小河流治理原則治理方案堤線布置堤型選擇 河道疏浚

      中圖分類號:TV147+.1文獻標識碼: A

      一、綜合治理原則

      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的原則。在相關規劃指導下,處理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處理好與水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注意與除澇、山洪災害防治等相銜接。

      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原則。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中小河流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留足洪水出路,嚴禁縮窄河道,合理確定治導線和堤距。

      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根據河流特點和防洪保護需要,通過方案比選合理確定治理方案和措施,注重治理效果,處理好工程安全性與經濟性的關系。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原則。要結合當地條件,優化設計方案,充分利用當地材料,合理規劃料場,盡量少占耕地,從嚴控制管理用地;設計方案要盡可能減少對河流生態及當地環境的影響,護坡、護岸盡量采用植物措施和天然材料、生態復合材料,注意與場鎮景觀、生態環境的協調。

      二、治理方案的確定

      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程應分段分析河道、堤防和建筑物工程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河道現狀安全泄量及其標準,研究明確本項目的建設任務和治理范圍。

      依據國家標準《防洪標準》(GB50201-94),結合河道洪澇災害特點和防護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根據保護的對象和范圍,統籌考慮本河流治理對下游的防洪影響,與流域區域防洪標準相協調,合理確定防洪、除澇標準。

      明確河道設計水面線推算方法、采用參數和主要成果,經復核河道斷面不能滿足行洪要求的,應綜合考慮流域特點、地形地質條件、施工條件、環境影響、工程占地、工程量及投資等因素,兼顧水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對新建堤防河道整治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選,最終確定整治方案。

      新建堤防統籌考慮防護區的排水要求,根據排澇分區和排澇標準,在排水方案論證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穿堤建筑物的布置、型式和規模。對迎流頂沖可能發生沖刷破壞的堤岸,可采取護坡護岸措施。護岸工程應采取平順護岸型式,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安全實用,便于維護,生態親水,避免對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淤積嚴重或行洪能力不足的河道,經必選后采取河道疏浚、卡口河段拓寬切灘等措施,以恢復或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三、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設計

      堤防工程級別劃分應按《防洪標準》(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13)規定執行。穿堤建筑物(涵管、涵閘、泵站等)的建筑物級別不應低于所長堤防工程級別。防洪墻的建筑物級別應與相應堤防級別相同。具有通航、交通等功能的建筑物,應同時滿足相關行業標準。

      (一)新建堤防堤線布置

      堤線布置時順河道走勢及天然岸線的分布情況,在基本遵從河道現狀自然河岸線的基礎上,盡可能充分利用現有河道空間對河道進行擴寬,對局部卡口段進行改造,構建和諧、自然、生態的景觀帶,完建后設計洪水位時的過流能力不小于天然情況。

      首先對現狀河道進行設計頻率洪水水面線計算,分析各個河段是否滿足相應防洪標準,然后再根據城鎮總體規劃、河道地形條件、周邊可拓展空間、河岸可能改造形式以及河道功能定位等因素,確定初步的河道治理方案,根據水利計算成果,對各個河段整治規模進行修改,通過不斷改變設計河道寬度,計算出各種方案設計水位變化的幅度和工程方案的效果。根據各種組合的多次試算,擬定較優的各個河道不同整治規模的初選方案進行詳細的水利計算,選取工程規模、投資和工程防洪、景觀、生態綜合效果較優的一組方案作為推薦實施方案。

      通過對幾種堤線方案洪水水面線、地形地質條件、施工條件、投資和占地等方面的綜合比較后,確定最優的堤線布置方案。

      (二)新建堤防堤型選擇

      堤型一般有斜坡式、直立式、多階混合式等斷面構造形式。中小河流堤防護坡型式宜與自然和諧,除必須采用硬護坡的堤段外,可采用水泥土、草皮護坡型式。護岸型式宜優先選用坡式護岸,受地形條件或兩岸建筑物限制時可采用墻式護岸。護岸工程上部護坡措施應進行綜合比選后確定。有生態環境要求的堤防,經論證后常水位以上可采用生態型硬護坡或框格植草護坡。護岸工程下部護腳措施可根據水流條件、河勢條件、材料來源等,選用拋投體、剛性擋墻和格賓擋墻等。護腳頂部可設置枯水平臺,平臺頂高程高于設計枯水位0.5m左右。

      (三)清淤疏浚和清障工程

      根據河道整治工程總體布局,結合河道治導線確定疏浚范圍。疏浚后應使河槽與河岸保持穩定,滿足邊坡穩定的要求。河道需擴挖時,應沿灘地較寬的一側或沿凸岸開挖,并盡可能使河線順直。疏浚段的進出口處應與原河道漸變連接,未經充分論證,不能改變整治河段的河道比降。應根據當地地形地質條件、環境條件等合理選擇排泥場地,并盡量采用環保型清淤疏浚方式。應對河道內垃圾等礙洪構筑物進行清除。對橋梁阻洪嚴重的,應結合當地基礎設施情況和社會影響,決定是否拆除重建。

      四、結束語

      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程屬社會公益性水利防洪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通過采取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保護岸坡穩定,防治水土流失,它既是關系該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一項生命工程,也是改善城鎮生態環境、投資環境和旅游環境的一項形象工程。因此,該工程的建設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參考文獻:《防洪標準》GB 50201-94

      《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 252-2000

      《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 50286-2013

      《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GB/T50805-2012

      第2篇

      河岸是水中生物體系和陸上生物體系的連接部位,是水體與周邊土壤間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通道,有適合各種生物生存繁衍的潛在環境。傳統的硬化不透水護坡護岸將陸地與河水隔斷,不僅破壞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且也隔斷了生物與微生物的整體生物鏈,破壞了水生態循環的平衡,導致河道天然自凈能力遭到破壞。因此,在中小河流治理時要像維護有生命的動物呼吸功能一樣,保持河水與兩岸陸地的順暢交流,多采用生態護坡護岸技術,盡量少用硬質化材料護砌。生態護坡護岸包括植被護坡護岸和生態材料護坡護岸,植被護坡護岸是在河道岸坡緩、水流慢處采用草地、喬木和灌木護岸,生態材料護坡護岸則多采用高孔隙率的天然透水材料或透水混凝土空腔預制砌塊結構。生態護坡護岸能減輕河道岸坡侵蝕,增強河床邊坡穩定性和抗沖刷能力,同時減少對動植物生存環境的影響。植被護坡護岸利用植被群落根系密集、縱橫交錯的特點,增加河岸土體的堅固性和穩定性,植物根系還能吸收土壤水分,提高土壤顆粒間的粘聚力,提高土體強度,穩定河道岸坡。生態材料護坡護岸則具有透水透氣、固土護坡、空間延伸的特點,在保護和穩定河岸的前提下,還有利于發揮河流的自我修復功能,常用的生態材料護坡護岸有格賓石籠、雷諾護墊、三維植被網、生態袋、生態混凝土、聯鎖式護披磚、木樁加柳枝捆、駁石等。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態護坡護岸的抗沖能力是決定其能否在工程中被采用的關鍵,表1列舉了部分生態護坡護岸的抗沖流速,可供設計參考。

      2重視維護河流生境,建設有生命的河道

      河流生境一般指包括河床、河岸、濱岸帶在內的河流的物理結構[3]。河流生境是河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河流生物的正常生活、生長、覓食、繁殖等活動提供必需的空間和庇護場所,是河流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河流生境的破壞,將引起水生態系統的退化,使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降低,魚類的產卵條件發生變化,鳥類、兩棲動物和昆蟲的棲息地改變或避難所消失,造成河流生物物種數量的減少和某些物種的消亡。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必須重視維護河流生境,不因河道治理帶來河流生物物種的減少或消亡,努力營造蛙叫蟲鳴、魚蝦暢游、水鳥翱翔的景象,建設有生命的河道。在河岸、濱岸帶,根據坡面土壤含水量的變化情況,依次栽種水生植物、濕生植物和中生植物(見圖1)[4],植物選擇要遵循物種多樣、高低錯落、喬灌草結合、共生適宜的原則;在水中由水岸淺水區到深水區,梯級栽植挺水植物(如:荷花、蘆葦、香蒲、茨菇、千屈菜、水蔥、菖蒲、澤瀉、水生美人蕉等)、浮葉植物(如:睡蓮、野菱、王蓮、茨實、莼菜、荸薺等)和沉水植物(如:金魚藻、苦草、水柳、水蘭、水榕、鳳凰草、伊樂藻、輪葉黑藻等)[5],這些水生植物將為魚卵的孵化、幼魚的成長以及魚類躲避捕食提供良好環境。河道中清除受污染的底泥,提高河床孔隙率,為微生物、水生植物生長創造條件。疏浚與清淤要維護河道原生態河貌,在滿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盡量保留河道天然灘(洲),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河床中可建造河心灘(洲)、生態島或采取打木樁、拋石的方法建造急流、淺灘和深潭,在部分河灘上開挖凹地,營造出接近自然的流路和有著不同流速的水流,造就水體流動的多樣性,滿足不同魚類的需要。護坡盡量使用堆石、干砌石、多孔混凝土構件和自然材質制成的柔性結構,為水生動物提供生息繁衍的空間。此外,在正常水位以下可設置人工魚巢,提供魚類等水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圖2是空腔預制塊人工魚巢斷面示意圖,圖3是魚巢式空腔預制砌塊結構圖。

      3注重改善河流水質,建設清潔的河道

      良好的水質是河流功能發揮的前提和保障,健康的河流應該具備清潔性,水體清澈并擁有良好水質,能滿足飲用水源、工農業生產、生物生存以及景觀用水等河流功能的要求。中小河流一般位于流域水系的上中游,河流水質不僅影響其自身功能的發揮,也直接影響到整個流域的水質狀況。目前,由于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處理力度不夠、化肥和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普通群眾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環境執法力度不夠等原因,造成河水污染、水質惡化。在一些農村地區,農民將生活垃圾棄置分散在河道岸邊,造成水體和土壤的污染,一到汛期,垃圾在洪水的作用下隨水流漂移,污染范圍進一步擴大,嚴重危害河流水質。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必須注重改善河流水質,努力建設清潔河道。底泥疏浚是解決河流內源污染的重要措施,通過底泥的疏挖,可以清除污染水體的內源,減少底泥污染物向水體釋放,對于一些污染嚴重的中小河流,應該采取河道底泥疏挖置換的措施。對于生活和生產垃圾,在河道范圍內的必須予以清除,同時要求垃圾遠離河道堆放,并建設垃圾分類收集—無公害處理—資源再利用系統,提高垃圾的處理利用效果;對于污水,應限制直接向河流排放,加強對沿河工業點污染源的監控,建設污水收集—處理—再生水回收利用系統,污水只有經過處理達到水質排放要求后才允許進入河流。此外,要推廣測土施肥技術,控制農業等面源污染,在河道兩岸建設生態濱岸帶,發揮生態濱岸帶的緩沖作用,通過植物吸收、吸附、過濾、氧化還原等物理和生物化學作用來分解污染物,使面源污染物盡可能在生態濱岸帶中被消化和吸收。水系連通和人工濕地對于恢復河流水體自凈能力也有很好的效果,水系連通后將形成水流網絡,通過河流上水利工程設施的科學調度和運用,人工調水配水,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讓死水變為活水,流動慢的水變成流動快的水,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人工濕地一般由基質、附著在基質上或水里的微生物和生長在基質上的水生植物組成,形成基質—植物—微生物的生態系統,當污水通過該系統時,污染物質和營養成分被系統沉淀、吸收、轉化、分解,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此外,人工生物浮島(生物浮床)、水生動物操控技術(增殖放流)、人工曝氣增氧、跌水復氧、微生物修復等技術也能夠達到清潔河流的目的,在需要時可以考慮采用。

      4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資源,建設原生態的河道

      河道植物除了生態綠化和景觀效用以外,往往還要求具有耐濕、耐貧瘠、根系發達、固土和抗沖刷等特點,由于本地植物是當地特定氣候及地理環境下的產物,其適應性強,在當地的分布廣,易于獲取,特別是一些河道兩岸的當地植被,在長期自然條件下能夠存活,是經過考驗的,說明最能適應當地河道的生存環境。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由于河道不可能像城市公園或綠地那樣來維護管理,因此,除非有特殊景觀要求,否則應盡量選擇土生土長的本地植物,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資源,建設原生態的河道。中小河流治理中有意識地選用本地植物(樹、草種),不僅容易成活、易于養護,同時還可以降低造價、節約工程投資。建設原生態河道首先在植物選擇上應遵循“本地樹種、草種為主”、“適地適樹”、“適地適草”的原則,即通過對工程區及其周邊環境中土壤氣候條件、植被現狀、當地栽種習慣等的調查和研究,篩選出適合于當地土壤、氣候及水文條件并與當地環境相協調的優良鄉土樹、草種。其次,在栽種時要注意科學合理搭配,喬灌草結合,高低錯落、疏漏有致、物種多樣,盡量營造出一種原始、天然的原生態地貌。由于外來植物往往不能適應本地的氣候環境和條件,成活率低,栽種及管護成本高,在中小河流治理時不宜大量引種。有些植物生態適應性和競爭力特別強,又缺少天敵,如選用不當,還會帶來一系列生態問題,如喜旱蓮子草(又稱空心蓮子草、水花生、革命草),由于適應于多種生境,繁殖力強,生長迅速,且難以清除,堵塞河道,影響泄洪,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公認的惡性外來入侵植物,此類植物絕對不能選用[6]。在植物選擇時,要注意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混種、深根系植物與淺根系植物搭配、陽生植物與陰生植物分層栽種的原則,有固土護坡功能的植物優先選用,充分發揮植物的護坡作用和生態效應,力求栽種方案經濟實用,栽種效果自然美觀。

      5堅持就地取材、治理與保護并重原則,建設低碳的河道

      低碳是21世紀以來對工程建設的新要求,中小河流治理要實現低碳的建設目標,在整個設計環節都必須考慮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鋼筋、混凝土是人們熟知的傳統建筑材料,但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這些材料很難達到低碳環保的要求,因此,在治理中應盡量少用或不用,即使要用也盡量采用生態混凝土,利于碳匯。河道及兩岸的花草、樹木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都是低碳的,在施工過程中要注意保護,避免破壞,特別是河道兩岸的古樹和名木,在整治中要做到避讓與保護。由于施工場地臨近河流,施工過程中要注意減少對河道水體的污染,施工棄渣、廢料不能沿河堆放,能利用的盡量利用;施工廢水要經處理后才可排放,避免因施工而污染河流;施工結束后要將施工場地破壞的植被恢復,不因治理帶來河道生態系統破壞……總之,在中小河流治理過程中,要堅持就地取材、治理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努力建設低碳的河道。中小河流治理時疏浚、清淤以及基礎開挖出來的土料、砂礫石、鵝卵石等都是理想的綠色建筑材料,低碳環保,堤防填筑中應盡量利用這些河道開挖料,少用漿砌石或混凝土,以利采取生態護坡。對于鵝卵石多的山區河流,可采用石籠結構生態型護岸,網籠選用定型產品(見圖4)[7],無需現場制作,籠眼大小還可根據鵝卵石粒徑進行調整。按照使用要求,調整網籠尺寸,將鵝卵石裝入網籠中,在河岸合適位置堆放,就可形成石籠擋土墻式護岸或石籠貼坡式護岸(見圖5)[5]。石籠結構具有易于施工、適應基礎不均勻沉降、抗沖能力好、透水、鵝卵石能再利用等特點,石籠結構還可提供植物生長、小魚小蝦生存條件,利于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也與周圍景觀更加協調,是山區中小河流治理建設低碳河道的好方法。此外,對于具有卵石、砂卵石河床的中小河流,當需要在河道中人工修筑壩抬高上游水位時,在水淺流緩處可考慮采用榪槎壩。榪槎壩可采用木、竹、鋼筋混凝土桿件等做榪槎支架,選擇塊石或土、砂、石等作為填筑料,構成透水或不透水的榪槎壩[8],通過榪槎壩束窄河道斷面,達到抬高上游水位的目的。

      6結語

      第3篇

      關鍵詞: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

      我國幅員遼闊,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條件相對復雜,河流縱橫交錯,數量更是不可計算,其中以中小河流為主。為了支撐治理工作,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項目被相繼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證,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證中小河流的穩定運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還處于待成熟階段,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現狀分析

      1、規劃設計問題

      通過對現階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現狀分析,治理工程在規劃設計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從廣東省樂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來看,由于地處粵北山區,河流坡降大,匯流時間段,容易發生洪澇災害,轄區內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國家及省專項規劃范圍。在項目規劃與設計之中,容易產生工程設計變更問題,在發生設計變更時,前期設計過程中未對治理區域的實際情況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現象很是嚴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規劃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土地糾紛問題

      如今,為了保證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開,開展項目工程建設需要一定空間與土地,在占用這些土地資源的過程中,會與當地的群眾或村民產生一定的土地糾紛。通常情況下,治理河道主要設置在集鎮或縣城區域,該區域的土地資源價值相對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眾利益[2],會與當地群眾產生一系列的牽扯與糾紛,會為拆遷工作帶來難度。土地糾紛問題的發生,其會制約工程的正常開展,拆遷征地問題的發生會遺留很多問題,是治理工程建設的重要因素。

      3、項目施工問題

      除了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治理工程項目在實施與建設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3]。治理工程項目所涉及的范圍相對較廣,其所持續的戰線也相對較長,是項目實施的重要特點,其在施工過程中會受到外部自然環境、施工工藝、材料和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引發工程問題的因素很多,是當前項目建設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拆遷征地的工程量相對較大,群眾因素的干擾較多,項目施工所處的環境相對復雜,解決施工問題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項目的實施會受到季節因素的影響,惡劣天氣的出現,會在一定程度上推遲工期,制約項目的正常進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及管理的優化策略

      1、加強對項目的規劃與設計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設與管理,應做好前期的勘查設計工作,通過合理的招標,從中選擇優質的設計單位,勘查與設計單位應具備足夠的行業資質與條件,具備專業性、合理的單位編制,是保證項目設計質量的關鍵。設計工作的開展,必須具備充足的設計依據與材料,設計文件必須與水利工程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相統一,具備規范性勘測與設計技術。設計人員要充分將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質量因素等考慮其中,嚴格遵循水利部、財政部的相關條文,盡量避免發生工程設計變更的情況,而引起諸多的設計問題。因此,在設計階段,應加深勘查設計的力度與深度,彌補諸多可能存在的設計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設水平。

      2、加強對項目質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項目建設的過程中,項目質量控制一直是一項重要的問題,治理工程的建設質量直接決定著項目的治理效果,關乎著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對整個工程項目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在治理工程項目質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門應與施工單位簽訂合同,簽訂合同后施工方必須嚴格按照協議的要求履行義務,對工程材料、設備以及施工工藝等的使用予以規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鋼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須根據治理工程的實際效果而定[4],根據項目工程量的大小來確定材料的型號與規格,可大大提升項目的質量與效果。工程監理人員應及時對材料的質量與規格予以確認,禁止出現施工方肆意抬高價格的情況,一旦發生偷梁換柱、以次充好的情況,應對相關人士予以規范與懲處,以達到警示的效果。此外,為保證施工質量,設計人員應對施工過程中的各項參數予以審核和檢查,對治理工程的隱蔽工程、主體工程、關鍵的工序予以監理,對各部分的數據進行規范化的記錄。同時,還應對施工合同予以嚴格的規范,將工程質量作為合同簽訂的主要內容,將各項權責均可在工程項目中予以規范,是提高工程質量的關鍵。

      3、做好項目后期的養護與管理

      治理工程項目建成后,后期的養護與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視的,若僅僅是建設完畢就萬事大吉,若不加強后期的管理與養護,發生嚴重的破壞現象,治理項目的應用價值會大大降低,會造成嚴重的損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對較差現。針對此項問題,為了發揮項目的應用價值,項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與養護也是必要的。為此,政府的相關部門應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圍設置工程保護中心,專門針對項目進行合理的管護,加大在工程養護與管理上的投資與重視,對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審核,通過后期的合理養護與管理,能充分發揮工程項目的使用價值。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的情況來看,其在規劃設計、土地使用糾紛問題以及施工問題等相對嚴重,制約著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開展。針對此項問題,應做好工程項目的規劃與設計工作,強化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管理,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強化對項目環境的管理與規范,工程項目建成后應強化管護工作,加大工程管護的資金投入,能保證治理工程的正常運營。

      參考文獻:

      [1]紀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管理措施探討———以寧夏同心縣為例[J].中國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管理的措施探討[J].治淮,2012,05:39-40.

      [3]賀翠華.湖南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及建后管護對策研究[J].湖南水利水電,2014,02:41-42+46.

      第4篇

      關鍵詞: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

      我國幅員遼闊,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條件相對復雜,河流縱橫交錯,數量更是不可計算,其中以中小河流為主。為了支撐治理工作,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項目被相繼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證,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證中小河流的穩定運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還處于待成熟階段,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現狀分析

      1、規劃設計問題

      通過對現階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現狀分析,治理工程在規劃設計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從廣東省樂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來看,由于地處粵北山區,河流坡降大,匯流時間段,容易發生洪澇災害,轄區內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國家及省專項規劃范圍。在項目規劃與設計之中,容易產生工程設計變更問題,在發生設計變更時,前期設計過程中未對治理區域的實際情況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現象很是嚴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規劃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土地糾紛問題

      如今,為了保證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開,開展項目工程建設需要一定空間與土地,在占用這些土地資源的過程中,會與當地的群眾或村民產生一定的土地糾紛。通常情況下,治理河道主要設置在集鎮或縣城區域,該區域的土地資源價值相對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眾利益[2],會與當地群眾產生一系列的牽扯與糾紛,會為拆遷工作帶來難度。土地糾紛問題的發生,其會制約工程的正常開展,拆遷征地問題的發生會遺留很多問題,是治理工程建設的重要因素。

      3、項目施工問題

      除了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治理工程項目在實施與建設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3]。治理工程項目所涉及的范圍相對較廣,其所持續的戰線也相對較長,是項目實施的重要特點,其在施工過程中會受到外部自然環境、施工工藝、材料和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引發工程問題的因素很多,是當前項目建設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拆遷征地的工程量相對較大,群眾因素的干擾較多,項目施工所處的環境相對復雜,解決施工問題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項目的實施會受到季節因素的影響,惡劣天氣的出現,會在一定程度上推遲工期,制約項目的正常進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及管理的優化策略

      1、加強對項目的規劃與設計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設與管理,應做好前期的勘查設計工作,通過合理的招標,從中選擇優質的設計單位,勘查與設計單位應具備足夠的行業資質與條件,具備專業性、合理的單位編制,是保證項目設計質量的關鍵。設計工作的開展,必須具備充足的設計依據與材料,設計文件必須與水利工程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相統一,具備規范性勘測與設計技術。設計人員要充分將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質量因素等考慮其中,嚴格遵循水利部、財政部的相關條文,盡量避免發生工程設計變更的情況,而引起諸多的設計問題。因此,在設計階段,應加深勘查設計的力度與深度,彌補諸多可能存在的設計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設水平。

      2、加強對項目質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項目建設的過程中,項目質量控制一直是一項重要的問題,治理工程的建設質量直接決定著項目的治理效果,關乎著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對整個工程項目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在治理工程項目質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門應與施工單位簽訂合同,簽訂合同后施工方必須嚴格按照協議的要求履行義務,對工程材料、設備以及施工工藝等的使用予以規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鋼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須根據治理工程的實際效果而定[4],根據項目工程量的大小來確定材料的型號與規格,可大大提升項目的質量與效果。工程監理人員應及時對材料的質量與規格予以確認,禁止出現施工方肆意抬高價格的情況,一旦發生偷梁換柱、以次充好的情況,應對相關人士予以規范與懲處,以達到警示的效果。此外,為保證施工質量,設計人員應對施工過程中的各項參數予以審核和檢查,對治理工程的隱蔽工程、主體工程、關鍵的工序予以監理,對各部分的數據進行規范化的記錄。同時,還應對施工合同予以嚴格的規范,將工程質量作為合同簽訂的主要內容,將各項權責均可在工程項目中予以規范,是提高工程質量的關鍵。

      3、做好項目后期的養護與管理

      治理工程項目建成后,后期的養護與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視的,若僅僅是建設完畢就萬事大吉,若不加強后期的管理與養護,發生嚴重的破壞現象,治理項目的應用價值會大大降低,會造成嚴重的損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對較差現。針對此項問題,為了發揮項目的應用價值,項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與養護也是必要的。為此,政府的相關部門應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圍設置工程保護中心,專門針對項目進行合理的管護,加大在工程養護與管理上的投資與重視,對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審核,通過后期的合理養護與管理,能充分發揮工程項目的使用價值。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的情況來看,其在規劃設計、土地使用糾紛問題以及施工問題等相對嚴重,制約著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開展。針對此項問題,應做好工程項目的規劃與設計工作,強化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管理,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強化對項目環境的管理與規范,工程項目建成后應強化管護工作,加大工程管護的資金投入,能保證治理工程的正常運營。

      參考文獻:

      [1]紀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管理措施探討———以寧夏同心縣為例[J].中國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管理的措施探討[J].治淮,2012,05:39-40.

      [3]賀翠華.湖南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及建后管護對策研究[J].湖南水利水電,2014,02:41-42+46.

      第5篇

      現如今,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環境污染現象此消彼長,針對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其關乎著河流水資源的供給質量與水量。為了加強對中小河流的治理,我國相繼建設了一系列的工程項目,但是在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管理方面不夠理想,產生了諸多的不足,本文就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及管理予以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

      我國幅員遼闊,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條件相對復雜,河流縱橫交錯,數量更是不可計算,其中以中小河流為主。為了支撐治理工作,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項目被相繼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證,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證中小河流的穩定運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還處于待成熟階段,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現狀分析

      1、規劃設計問題

      通過對現階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現狀分析,治理工程在規劃設計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從廣東省樂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來看,由于地處粵北山區,河流坡降大,匯流時間段,容易發生洪澇災害,轄區內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國家及省專項規劃范圍。在項目規劃與設計之中,容易產生工程設計變更問題,在發生設計變更時,前期設計過程中未對治理區域的實際情況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現象很是嚴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規劃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土地糾紛問題

      如今,為了保證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開,開展項目工程建設需要一定空間與土地,在占用這些土地資源的過程中,會與當地的群眾或村民產生一定的土地糾紛。通常情況下,治理河道主要設置在集鎮或縣城區域,該區域的土地資源價值相對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眾利益[2],會與當地群眾產生一系列的牽扯與糾紛,會為拆遷工作帶來難度。土地糾紛問題的發生,其會制約工程的正常開展,拆遷征地問題的發生會遺留很多問題,是治理工程建設的重要因素。

      3、項目施工問題

      除了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治理工程項目在實施與建設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3]。治理工程項目所涉及的范圍相對較廣,其所持續的戰線也相對較長,是項目實施的重要特點,其在施工過程中會受到外部自然環境、施工工藝、材料和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引發工程問題的因素很多,是當前項目建設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拆遷征地的工程量相對較大,群眾因素的干擾較多,項目施工所處的環境相對復雜,解決施工問題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項目的實施會受到季節因素的影響,惡劣天氣的出現,會在一定程度上推遲工期,制約項目的正常進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及管理的優化策略

      1、加強對項目的規劃與設計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設與管理,應做好前期的勘查設計工作,通過合理的招標,從中選擇優質的設計單位,勘查與設計單位應具備足夠的行業資質與條件,具備專業性、合理的單位編制,是保證項目設計質量的關鍵。設計工作的開展,必須具備充足的設計依據與材料,設計文件必須與水利工程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相統一,具備規范性勘測與設計技術。設計人員要充分將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質量因素等考慮其中,嚴格遵循水利部、財政部的相關條文,盡量避免發生工程設計變更的情況,而引起諸多的設計問題。因此,在設計階段,應加深勘查設計的力度與深度,彌補諸多可能存在的設計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設水平。

      2、加強對項目質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項目建設的過程中,項目質量控制一直是一項重要的問題,治理工程的建設質量直接決定著項目的治理效果,關乎著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對整個工程項目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在治理工程項目質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門應與施工單位簽訂合同,簽訂合同后施工方必須嚴格按照協議的要求履行義務,對工程材料、設備以及施工工藝等的使用予以規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鋼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須根據治理工程的實際效果而定[4],根據項目工程量的大小來確定材料的型號與規格,可大大提升項目的質量與效果。工程監理人員應及時對材料的質量與規格予以確認,禁止出現施工方肆意抬高價格的情況,一旦發生偷梁換柱、以次充好的情況,應對相關人士予以規范與懲處,以達到警示的效果。此外,為保證施工質量,設計人員應對施工過程中的各項參數予以審核和檢查,對治理工程的隱蔽工程、主體工程、關鍵的工序予以監理,對各部分的數據進行規范化的記錄。同時,還應對施工合同予以嚴格的規范,將工程質量作為合同簽訂的主要內容,將各項權責均可在工程項目中予以規范,是提高工程質量的關鍵。

      3、做好項目后期的養護與管理

      治理工程項目建成后,后期的養護與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視的,若僅僅是建設完畢就萬事大吉,若不加強后期的管理與養護,發生嚴重的破壞現象,治理項目的應用價值會大大降低,會造成嚴重的損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對較差現。針對此項問題,為了發揮項目的應用價值,項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與養護也是必要的。為此,政府的相關部門應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圍設置工程保護中心,專門針對項目進行合理的管護,加大在工程養護與管理上的投資與重視,對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審核,通過后期的合理養護與管理,能充分發揮工程項目的使用價值。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的情況來看,其在規劃設計、土地使用糾紛問題以及施工問題等相對嚴重,制約著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開展。針對此項問題,應做好工程項目的規劃與設計工作,強化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管理,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強化對項目環境的管理與規范,工程項目建成后應強化管護工作,加大工程管護的資金投入,能保證治理工程的正常運營。

      作者:李鋼錘 單位:樂昌市防洪排澇工程管理處

      參考文獻:

      [1]紀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管理措施探討———以寧夏同心縣為例[J].中國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管理的措施探討[J].治淮,2012,05:39-40.

      第6篇

      1工程概況

      封開縣漁澇河治理工程在2010年被正式批準列入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項目,并在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全國水利投入的大環境下,工程在2011年10月正式動工,到2012年12月全面實施完成。漁澇河治理工程主要任務是防洪排澇、兼顧生態環境整治;主要建設內容為:河道綜合治理長度3.74km,加高加固左、右岸堤防7.22km,新建箱涵6座,清疏河道3.7km。工程防洪標準采用2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堤防級別為4級,穿堤建筑物級別與堤防級別一致。排澇標準采用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產生的經流量:城鎮及菜地按1天排干設計;農田按3天排干設計。工程總投資3500萬元。工程建設的設計、施工、監理各環節均采用公開招投標辦法,嚴格招投標程序,選擇全國符合資質要求、信譽良好、有較好業績的單位承擔。同時,建立健全工程質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監督體系,簽訂質量監督責任書和安全生產責任書,制定度汛方案,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工程安全度汛。漁澇河治理工程已經有關部門驗收合格,防洪標準由原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正發揮著顯著的防洪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護人口5.2萬人,保護農田2.5萬畝,產生的多年平均年經濟效益780萬元。

      2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國大部分中小河流的河道都會經過很多鄉鎮農村,對其進行治理建設需要土地,但是由于其實際涉及到的范圍較廣,再加之對其征地的補償工作中常常會與當地居民發生矛盾,使得征地拆遷的難度較大,無法及時的進行選址建設。其次,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一般都是在露天的環境之下進行施工建設,受到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的影響,當發生雨雪和大風等惡劣天氣的時候不得不暫停施工建設,工期不受控制,導致在汛期來臨之前無法實現工程竣工,因而帶來了較為嚴重的損失。另外,由于中小河流通常都位于較為偏遠的山區,距離城市中心比較遠,交通不發達,再加之由經濟水平落后而帶來的思想觀念的陳舊,使得地區居民的環保意識不強,亂砍濫伐而引發的水土流失問題,使得中小河流的防護工程無法順利開展。

      3提升中小河流工程建設管理水平的對策

      (1)做好工程建設前期準備工作。為了能夠有效的解決與當地居民發生的征地矛盾糾紛,保證治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地區的相關機構經過長期的協調,編制完成《XX河治理規劃報告》,同時還要組織專門的人員到建設現場進行前期的勘查工作,并與設計單位簽訂設計合同,將完成的《XX河治理工程設計報告》上交進行審查,并由地區水利主管部門批復工程建設的投資款項,在招投標結束之后,要與中標單位簽訂施工合同,為河流治理工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2)工程實施階段的建設與管理。1)加強安全管理。水利工程的建設一般具有作業流動性較大、施工勞動條件較差、施工周期較長等實際特點,極易受到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屬于安全事故高發的領域,因此,為了保證河流治理工程的順利建設,必須要加強對施工人員和施工過程的安全管理力度,建設單位要建立起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使得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水平得到提高,規范其安全施工行為,從根本上確保工程建設的安全性;2)執行質量管理強制性標準。提升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的管理水平,最主要的就是要嚴格執行質量監管的強制性標準。建設單位必須要建立并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對工程建設中的各部分責任人和其所具有的權利義務進行明確,并且要根據工程建設的實際特點來下發工程質量管理制度的文件,在文件重要位置對具有強制性的內容進行重點強調,從制度層面上來約束工程建設的實施;3)對施工圖紙進行設計交底。在進行工程建設之前,設計單位還需要向上級建設單位進行設計圖紙的交底工作,而建設單位則要對施工圖紙的數量和質量進行檢查,確保其設計內容符合本項工程的實際需要;并對其設計中技術的應用以及現場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重點檢查;同時,還需要對其隱蔽工程的設計進行核查。(3)工程驗收階段的監督和控制。在工程建設結束之后,相關管理部門要組織人員到現場對工程建設的實際質量進行檢查。一方面,要保證其施工竣工文案的完整性,其編寫是否規范,施工建設是否按照合同中所簽署的內容進行;另一方面,還要安排質檢員對工程建設的原材料、設備設施、混凝土施工等進行檢驗,在確保不存在偷工減料的問題之后,再進行竣工簽字。

      4結束語

      第7篇

      關鍵詞;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我國很多地區都有中小河流這些河流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的水平是衡量當地發展情況的一個重要標準。我國政府早已把中小河流的監管和質量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相關文件也對此進行了明確的說明。因此我們應當不斷提高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設能力和管理水平,完善工作中的不足,以減少災害的出現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1、我國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治理規劃不全面

      由于我國的面積比較大,所以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圍較廣,為綜合規劃治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對水利工程建設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中小河流治理規劃方面逐漸完善,在對流域的防洪、灌溉以及水土保持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劃建議,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由于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圍較廣,流經里程較長,而在管理方面一般都是由地方的河道管理站執行,并且僅對轄區范圍內的流域進行管理,由此出現了一條河流分段管理的現象。這種分段管理現象不利于中小河流的整體規劃,各自為政 導致一條河流的上下游規劃不一,在資源開發以及水資源利用方面不夠完善。

      1.2、資金投入不足

      水利工程是我國的基礎性設施建設,其具有公益性和生態性的特點,而一些比較大型的具有影響力的河流都是由中央或者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資建設和治理的。但是對于中小河流來講,主要是由誰受益、誰負責的管理方式,而對于地方財政能力不足的地區來講,投入到中小河流治理方面的資金有限,在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治理存在很大的難度。

      1.3、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

      近年來中小河流河道被侵占、大量采砂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導致出現了險要地段。很多中小河流建設和管理技術基礎薄弱不能實現全面管理。當前全國各個地區還未形成統一的洪水防護標準建筑物及堤防的建筑標準也比較混亂施工技術不成熟導致施工質量得不到保證;缺乏專業化的施工隊伍也影響著施工水平;有些偏遠地區的工程建設內容多需要多段、多點、多類型的工程同時進行施工分散的施工場所加劇了管理人員工作的難度基本不可能進行全天候的管理。,

      1.4、防護設施的布置不合理

      中小河流通常位于較為偏遠的地區,比如郊區或者山村這些地方距離城市比較遠,而且交通不發達,致使防護治理工作做不到綜合全面。比如郊區和山村的經濟一般比較落后,發展水平低,所以河流治理所需的資金不足。此外,當地有些民眾的環保意識不強經常會出現人為破壞,比如過量采砂、在河道的旁邊隨意設置阻攔等,亂砍濫伐導致地表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現象嚴重,阻礙著中小河流治理和防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2、中小河流域治理的對策

      2.1、高度重視,加強領導

      要把中小河流防洪減災工作納入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快防洪減災工程體系的建設,出臺綜合治理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盡快解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搶抓國家、省、市加強中小河流治理防治工作部署的有利契機,積極爭取項目進入上級專項規劃,取得中央、省、市小流域治理資金支持。

      2.2、中小河流的治理要采取綜合治理、統一規劃的措施

      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和監督河流治理項目的建設工作,督促項目實施單位依據相關的規定編制項目的初步設計報告,有條件的地方還應當通過招標競爭的方式選擇那些技術實力強、技術水平高的勘查設計單位進行統一的設計和勘查,最大限度地確保中小河流治理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能夠萬無一失,減少漏洞避免損失。水行政部門應當在項目前期就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工作責任制,項目的實施單位則應該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進度和質量負責,切實承擔起中小河流治理的責任,審查單位則應該嚴格把關,確保建設項目前期的各項工作的質量,保障中小河流治理能夠順利完成。

      2.3、多種渠道進行資金的籌集

      中小河流在治理的過程中,依據績效管理的方法或獎補結合的方法來安排專項的資金開展河流的治理工作。各個地方的政府應當加強政府對于河流治理的投入,同時拓展河流資金的來源,多種渠道籌集落實項目建設所需要的資金,以此來確保項目治理的順利實施。例如,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九里河項目區,該項目區,在進行改造之前,河道狹窄,水流細小,并且經常有生活污水向河道內排放,九里河部分河段一度成為了居民生活的垃圾場,每到夏季還會發出一股惡臭味,這嚴重地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也和當地社會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不相吻合。江寧區秣陵街道人民政府為改善區域內的環境和當地老百姓的居住環境,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并發揮河道的美化功能,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做實了項目前期工作,并于2013年由南京市水利局、財政局以寧水農(2013)16號、寧財農(2013)34號文批準建設,九里河項目區連同石壩河(一期)、馬西河、團結河項目區一同批準建設,批復初步設計概算總投資9996萬元,建設資金來源為中央、省、市、區財政資金,解決了建設資金問題。中小河流治理項目要服從流域防洪規劃,治理標準要與干流、區域防洪除澇標準相協調。對一條河流上的多個河段進行治理,原則上先規劃、后設計,統籌整條河流治理,防止洪水災害轉移。地方政府要切實落實和保障前期工作經費,做好項目儲備,依據國家規劃等相關要求抓緊開展項目初步設計等前期工作,經批準后組織實施。對于中小河流治理的專項資金要做到??顚S?,將資金主要用于直接關系到防洪安全的堤防新建加固、護岸護坡、清淤疏浚等工程建設材料費、設備費和施工作業費等支出,以此來保障中小河流治理的順利實施,避免可能出現的挪用資金用于其他項目建設的事件發生。

      2.4、因地制宜,完善防洪體系

      中小河流數量多分布廣,對重要中小河流的重點河段應盡快進行治理,針對中小河流所在地區采用不同的措施,逐步完善防洪體系,例如,在具有山區特點的中小河流,因其具有洪水來勢猛,流速大的特點,以工程措施為主,采取修建中小水庫、淤地壩、堤防護坡等多種形式,但要防止盲目修建堤防,以免抬高洪水位,加重水災,由山區進入丘陵平原區的中小河流,具有河道寬淺、坡陡流急、游蕩性強、洪水陡漲陡落的特點,宜采取以生物措施為主的治理方式,退耕還林,植樹種草,穩定河道,保護兩岸土地資源。同時,要加強中小河流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以便盡可能地降低洪災損失。

      2.5、完善節水技術,合理利用水資源

      首先要加大有關農業節水宣傳力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提高全民節水意識。中小河流分布于廣大的農村,我國許多地區的農民仍沿用傳統的灌溉方式,水資源利用效率極低,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重視農業節水灌溉,要根據中小河流所處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狀況,包括水土資源狀況,自然和氣候條件,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作物種類,經濟發展水平等,科學制定節水灌溉。在工程建設上以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節水增效示范工程為重點,在技術上以普及和推廣成熟,適用的節水技術為重點,特別加強推廣應用各種改進地面灌溉的新技術。同時積極示范和應用現代節水灌溉技術,促進我國從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從粗放型農業轉向集約型農業,變生態危機為可持續發展。

      2.6、加強過程控制,有效提升工程建設質量

      在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建設過程中應當加強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控制不斷加強安全生產與廉政風險控制。在工程質量控制方面應建立工程質量責任人制度和質量抵押金制度加強對工程建設原材料的管理對原材料實施第三方檢測。應設立專門的督查小組,對工程建設的安全、質量、廉政和環保問題進行監督與控制,并對重要工序和重點部位實行全過程監控在工程進度控制方面,應建立工程進度匯報制度并建立相關的督導和檢查制度開展動態監督與檢查。應做到施工工序的無縫隙連接不斷引進和推廣成熟的標準化工法,并通過勞動競賽制度和評比、通報制度,實行嚴格的考核制度和考核辦法在廉政風險控制與安全生產方面應堅持“層層落實,分工負責”的原則,落實相關責任人的職責與權限并定期監督與檢查各項工作的執行情況,有效提升工程建設質量。

      3、結語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設周期長、不容易協調并且還要涉及財務管理、質量監督、檔案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想真正提高工程的效益,必須進行全方位、綜合性的建設管理。全國各個地區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在確保中小河流整體安全性的基礎上開展防洪排澇工作分時期分階段采取治理方式一步一步的達到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目標,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宋文.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管理的措施探討[J].治淮,2012,05:39-40.

      [2]徐國東,邵濤,嚴紅星.淺談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建設標準化管理[J].科技視界,2012,30:418+440.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