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年護理需求范文

      時間:2023-07-20 16:18:16

      序論:在您撰寫老年護理需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老年護理需求

      第1篇

      1.1對象根據荊楚理工學院安排的20所實習醫院間隔抽取湖北省武漢市、孝感市、荊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荊門市10所三級臨床醫院及實習醫院附近的60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2所養老院從事老年護理工作相關人員392名。納入標準:直接從事老年護理和護理照料的人員。臨床醫院選取的是目前以老年病人為主的呼吸內科和心血管內科從事護理工作的護士,社區衛生機構是從事護理工作的社區護士,養老院是從事老年人護理的護士和照料老年人生活的養老護理人員。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在參考文獻的基礎上自制老年護理培訓需求調查表。被調查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執業資格及工作單位。老年護理培訓需求調查問卷:老年護理培訓意愿1項(非常愿意、愿意、一般及不愿意,單項選擇)、老年護理培訓目的1項(單項選擇,提高工作能力、更新專業知識、上級要求、增加社交機會及不愿意落后別人)、培訓時間1項(單項選擇,半個月、1個月、3個月、半年及1年)、培訓方式1項(多項選擇,系統培訓、短期培訓、業余自學、經驗交流、專題討論、調研考察及其他)、影響參加培訓的因素1項(多項選擇,工作繁重、領導不重視、經費不足、沒有時間、學和不學一樣、家務重及其他)、老年護理培訓內容1項(多項選擇,護理保險、護理法學、人際溝通、社會福利、社會學、老年護理心理學、老年護理倫理學、老年康復學、老年營養學、老年精神護理學、臨終關懷、老年護理研究、老年生理與病理、老年用藥護理、老年健康評估、老年健康教育及老年健康管理,每項選擇為需要、不需要,以需要為評分標準)。

      1.2.2調查方法選取荊門市三級醫院15名護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0名社區護士及養老機構5名養老護理員通過預調查,間隔2周后重測,測得問卷信度系數為0.94,內容效度0.93。在2013年6月實習前由項目組負責人對荊楚理工學院2010級護理本科班實習并參與本次課題項目的18名學生進行統一培訓,18名學生分別在湖北省武漢市、孝感市、荊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荊門市10所三級臨床醫院實習,由18名護生在實習醫院及實習醫院附近的60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2所養老院,于2013年10月—2013年12月以方便抽樣的方式現場發放問卷,并解釋調查目的,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填寫并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410份,回收有效問卷392份,有效回收率為95.6%。

      1.2.3統計學方法采用EpiData軟件輸入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χ2檢驗。

      2結果

      2.1被調查者一般資料392名被調查者均為女性,年齡20歲~65歲(32.33歲±10.17歲);學歷:中專以下18人,中專89人,???68人,本科及以上117人;職稱:無職稱31人,護士157人,護師117人,主管護師及81人,副主任護師6人;護士執業資格:無資格43人,有資格349人;工作單位:臨床醫院229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31人,養老機構32人。

      2.2被調查者培訓意愿、目的、時間、方式及影響因素老年護理培訓意愿:非常愿意82人(20.9%),愿意226人(57.7%),一般66人(16.8%),不愿意18人(4.6%)。老年護理培訓目的:提高工作能力214人(54.6%),更新專業知識136人(34.7%),上級要求22人(5.6%),增加社交機會9人(2.3%),不愿意落后別人11人(2.8%)。培訓時間:半個月47人(12.0%),1個月82人(20.9%),3個月164人(41.8%),半年78人(19.8%),1年21人(5.4%)。培訓方式:系統培訓284人(72.4%),短期培訓265人(67.6%),業余自學181人(46.2%),經驗交流256人(65.3%),專題討論218人(55.6%),調研考察185人(47.2%),其他23人(5.9%)。影響參加培訓的因素:工作繁重274人(69.9%),領導不重視174人(44.4%),經費不足214人(54.6%),沒有時間228人(58.2%),學和不學一樣67人(17.1%),家務重142人(36.2),其他35人(8.9%)。

      2.3老年護理培訓內容排列前5位分別是:老年護理心理學307人(78.3%),老年營養學290人(74.0%),人際溝通284人(72.4%),老年康復學283人(72.2%),社會學241人(61.5%),其次是護理法學237人(60.5%),社會福利206人(52.6%),老年護理倫理學195人(49.7%),老年用藥護理192人(49.0%),護理保險184人(46.9%),臨終關懷182人(46.4%),老年健康教育177人(45.2%),老年精神護理學163人(41.6%),老年健康評估136人(34.7%),老年健康管理125人(31.9%),排列最后2位是老年生理與病理116人(29.6%)與老年護理研究52人(13.3%)。

      3討論

      3.1老年護理培訓意愿、目的、時間、方式及影響因素本調查顯示,從事老年護理人員培訓愿意很高(78.6%),與周曉艷等調查結果類似,低于張顯碧等調查結果,可能與他們的調查對象主要是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素質相對較低有關。高培訓需求為對從事老年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本調查顯示,培訓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能力(54.6%),與鄧荊云等調查結果一致,也反映我國目前從事老年護理人員的技能有待提高。本調查顯示,參加培訓的時間比例最高的是3個月(41.8%),培訓方式比例最高是系統培訓(72.4%),與張顯碧等調查一致,認為最好是半脫產方式,利用工作間隙進行學習,對函授和自學的方式認為自己不能達到學習目的,同時也擔心會影響經濟收入。對于培訓方法認為最好有指導老師講解示范,通俗易懂,學以致用。政府在護理員培訓方面給予宏觀引導與支持(如培訓經費),并能與就近的地方高職院校加強相關專業指導與培訓。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培訓,最好采用多種培訓手段,案例教學法、多媒體仿真標準化病人Simman教學系統,構建遠程網絡教學平臺并形成網上知識庫,理論與實踐培訓同時進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調查顯示,影響參加培訓的因素主要是工作繁重(69.9%),其次是領導不重視(44.4%),說明目前養老護理人員工作任務重,政府部門要加大養老護理隊伍建設,提高養老護理隊伍素質,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第2篇

      【關鍵詞】循證護理

      老年手術患者對手術護理需求最多,幾乎所有的患者術前都存在不安、焦慮、害怕、恐懼心理,絕大多數患者希望術前能與手術組人員交流,以了解更多的疾病相關知識和手術情況,循證護理實施以患者為中心系統評價、應用專業技能、多年臨床經驗、滿足患者健康咨詢、醫學知識咨詢、護理人員在臨床實踐中運用最佳的證據對患者實施護理[1]。

      1 臨床資料

      調查半年部分擇期手術老年患者101例。其中泌尿科32例,婦產科24例,胸外科5例,普外科22例,骨科18例,全麻20例(未做術中護理需求調查),硬膜外麻醉27例,腰麻醉49例、靜脈復合麻醉5例,男58例,女43例,年齡60~92歲,平均76歲;文化程度:大學以上13人,高中43人,初中27人,初中以下20人;干部39人,教師9人,工人30人,農民15人,其它8人。

      2 提出問題及實施方法

      采用封閉問卷調查的方法,在參考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問卷。其內容除患者一般情況外,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術前護理需求;術中護理需求;術后護理需求。共18個需求項目,各個項目另化為3個等級,分別為很需要,需要,不需要。術前由一名責任護士負責此項調查工作,講明問卷的目的及要求,逐項解釋問卷的內容,在患者充分理解后選擇回答。發出問卷101份,回收問卷101份,有效率100%。采用百分構成法對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較好的效度。

      3 結果

      見表1、2、3。

      4 平價分析與措施

      4.1 老年患者手術前護理需求 通過對術前9項護理需求內容的調查、結果表明,98%以上認為9項內容介于需求至很需要之間,28%~60%表現為很需要,且性別、文化程度間差異平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4.1.1 調查中,99%的老年患者需要手術室護士術前探望并指導,其中38%~60%的患者是迫切需要。反映了老年患者由于對手術知識的缺乏和對手術環境的陌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焦慮、恐懼心理,希望和手術室護士溝通,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解除焦慮、恐懼心理,護士要熱情、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尊重老年患者個性和人格,耐心傾聽老年患者主訴及有關手術需求。護士主動把自己介紹給患者。與他們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調整患者術前相對復雜心態,保持穩定的情緒,以最佳生理和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

      4.1.2 手術護士術前訪視患者要配合手術醫生和麻醉醫生,向其問過手術目的、意義、注意事項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更重要一點向患者介紹主刀醫生和麻醉師的技術水平,調查表明98%老年患者需要,說明患者擔心手術是否成功,對手術醫生不夠信任,怕麻醉引起意外,對手術這一強刺激,以及對手術缺乏了解,既往心理創傷和手術體驗等產生的以焦慮心理為主的,高水平的心理變化[2]。護士應采用相應的護理措施。

      4.1.3 一些老年患者不但對手術的必要性、可行性、安全性要全面了解還要以參與者的角色出現。調查表明,99%患者需要了解手術和麻醉過程及了解對手術和麻醉的配合。針對這一需求,護士在術前訪視中應主動向患者說明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以滿足他們的護理需求。

      4.2 老年手術患者術中護理需求 患者入手術前,護士與之交流時說話聲音稍大些,語速宜慢,語調平靜,表2示:81%老年患者要意識清楚,98%人需操作前解釋,麻醉前與他聊天。且性別、職業、文化程度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4.3 老年手術患者術后護理需求 老人對健康狀態過分關注、對體內感覺過高敏感、同時對術后康復知識又缺乏,從表3中4項內容需求100%可看出。因此,在術后隨訪時進行有效的健康知識宣傳,如:早期活動及起床的要領,活動時間及活動會有哪些不適等。在指導的同時加以示范,以提高患者的保護能力,預防術后并發癥。

      參考文獻

      第3篇

      主要是指老年人護理院、療養院或康復中心以及敬老院、老年公寓等,以收住養老為目的,以老年人及接受政府救濟的老年人為主。老年護理機構規模小,一床難求,與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速不相適應;設施不足,提供的服務較單一,不能滿足入住老年人的服務需求;負管理責任的民政、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各自的職責界定不清,導致機構護理存在很多問題,較難解決,阻礙了機構護理的發展;護理機構的管理機制導致專業護理人員配置不足,多數在養老機構工作的護理人員文化水平低,沒有受過專業的老年護理培訓,往往憑經驗給予護理,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科學護理需求,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照護老年人的護理人員工作強度大,工資水平低,福利待遇差,社會地位低,隊伍穩定性差。

      2社區護理模式

      介于家庭護理模式與機構護理模式之間,包括社區的小型服務機構和老年人的居家服務,還沒有形成全覆蓋網絡;護理人員流動性大,缺乏歸屬感;政府主導的護理機構在資金來源、管理制度及護理人員的專業性上都有待改善。若要充分發揮社區護理的優勢,首先建立一定數量的網點。

      3我院開設老年關懷病房進行中長期護理的實踐

      以上三種老年中長期護理模式各有利弊,均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護理服務需求,為此,我院開設老年關懷病房進行了中長期護理的實踐。服務設施均從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會需求出發,充分體現人性化的理念。病房整潔舒適,空氣新鮮,常年室內溫濕度控制適宜。老年人入住時可以帶自己喜歡的照片、工藝品等,讓老年人有家的感覺。在老年人經常出入的公共場所安裝扶手,各種通道設施無障礙。到處都有消防設施,如滅火器、消防報警系統,緊急情況,消防門關閉,可以減慢火災的蔓延,得到消防隊員地及時救助,減少傷亡。收住目標人群為60歲以上帶病生存老年人,部分失能及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入院時對老年人進行全面評估,包括家庭狀況、聯系人、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及疾病情況等,在日常生活照護和健康照護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同時制定詳細的工作流程,實行責任制整體護理,提供針對疾病的醫療護理,包括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據,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計劃,認真落實各項治療護理計劃,協助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各種管路及壓瘡護理;提供針對日常生活的生活照料,包括按時喂水、喂飯、喂藥,協助大小便,保持身體、床單位整潔,擺放舒適的;提供側重健康服務的健康照料,包括針對所患疾病給予健康宣教,講解防治疾病相關知識,建立健康維護和疾病預防的理念;提供精神慰藉的社會心理服務,包括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了解其思想動態及需求,爭取社會支持;提供全天監護的看護服務,解除家屬的后顧之憂,減輕家庭負擔,回歸社會;提供臨終關懷,提高臨終老人的生存質量,維護臨終者及其家屬的身心健康,使臨終者的生命得到尊重,在盡可能無痛、舒適和尊嚴的狀態下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達到優死的目的。

      4思考和建議

      開展中長期照護是老齡化社會所必須的一項工作,同時是一項多贏體系。對患者而言,能延長壽命,提高其生活質量,減輕痛苦;對家庭而言,可以從繁重的照護工作中解脫出來,回歸工作崗位;對醫院而言,既可提高社會效益又可提高經濟效益,從而達到患者、家屬及社會均滿意;對國家而言,可以更加合理使用整和醫療資源,降低醫療成本,規范老齡化社會管理,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第4篇

      關鍵詞 老年人 居家護理 需求調查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02-0025-03

      Requirement survey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WANG Ying-li1,JIN Qi-lin2,CHUI Ming3,HU Dong-gen4,LU Gui-ping4 ,SHEN Ming1,LAO Jiaying4,CHEN Yuan-hong3

      (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the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2.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3. Da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r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200090;4. Hudong Elderly Nursing House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82)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 of th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the elderly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model. Method: Using the questionnaire,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requirement for the elderly for over 60 years old randomly selected in Bridge and Pingliang communities of Yangpu district was investigated. 5 00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and 4 032 ones were resumed,whose recovery rate was 80.64%;and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3 226 copies,whose effective rate was 80.01%. Results: Demand rate of 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was 63.05%,who had the various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items requirement. Among the elderly who had demand,80.63% were at home,74% were ill with 2 or more than 2 diseases and 9.29% could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onclusion: The elderly demand 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largely,particularly the seriously ill elderly.

      KEY WORDS the elderly;home nursing care;investigation of demand

      按國際通行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00%,即進入老齡化社會,上海于1979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早20年。2010年上海常住居民中65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33.13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0.10%[1],楊浦區130萬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近15.00%,高于全市平均數5個百分點,養老負擔尤其繁重。本課題借鑒日本“介護”理念,結合本區實際,分別在平涼和大橋兩個社區開展“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需求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楊浦區共有11個街道,1個鎮。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楊浦、大橋兩個街道為調查社區。

      楊浦區平涼社區現有常住人口12.30萬,其中60歲及以上老人為2.98萬人,占總人數的24.10%;65歲及以上老人為2.63萬人,占21.39%;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為1638人,占65 歲及以上老年人的6.22%。純老家庭736戶(969人)。

      大橋社區現有常住人口13.61萬,其中60歲及以上老人口為2.96萬,占總人數的21.75%;65歲及以上老人2.01萬人,占14.76%,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為1 958人,占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9.74%。純老家庭673戶(1 346人)。

      在每個街道內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各選取2500名老年人為調查對象。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自行編制《楊浦區介護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詢表》,內容包括老年人居住、疾病、生活自理、家庭照護、衛生服務需求等。共發出5 000份,收回4 032份,回收率為80.64%;有效問卷為3 226份,有效率為80.01%。

      1.3 統計方法

      數據錄入應用EpiData 3.0數據管理軟件,使用Excel 2003和SPSS 11.0統計軟件對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社區老人居家護理服務需求情況

      在3226份的有效問卷中,有居家護理服務需求 2034份,居家護理服務需求需求率為63.05%。

      2.2 有居家護理服務需求老人的性別、年齡構成比

      有居家護理服務需求的2 034人中,男912人,占44.84%,女1122人,占55.16%。60歲~70歲為935人,占45.97%;71歲~79歲為697人,占34.27%;80歲以上為402人,占19.76%。

      2.3 有居家護理需求老人的生活自理和照護情況

      有居家護理服務需求的2034人中,13項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和完全依賴他人幫助的比例分別是:行走為8.10%、做家務為13.70%、吃飯為5.70%、穿衣為5.90%、梳頭為5.30%、刷牙為4.90%、洗衣為14.50%、洗澡為12.00%、購物為16.40%、上廁所8.00%、打電話為10.00%、理財11.70%(表1)。老年人照護者情況:老人自己照顧自己占61.69%,子女和配偶照顧為35.53%,社會照顧不到3.00%。

      2.4 有居家護理服務需求老人的居住方式和疾病構成

      有居家護理需求的老人目前居住情況:居家1 640人,占80.63%,養老院176人,占8.64%,護理醫院77人,占2.16%,其他174人,占8.75%。說明我區老人大都以居家養老為主。

      需求人群中疾病構成:居首位的是心腦血管疾病,占86.82%,其次為糖尿病,占21.01%、第三位是腦卒中后遺癥,占11.75%。同時患有2種及2種以上慢性疾病有1 505人,占需求人群的74.00%。

      2.5 社區老人的居家護理服務需求

      醫療服務需求前三位依次為配藥、輸液、測血壓;基礎護理需求前三位依次為更換導管、飲食指導和靜脈注射;生活護理需求依次為洗頭、擦身、洗澡;社區健康教育需求297人,占14.62%(表2)。

      3 討論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機構護理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衛生需求[2],因此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模式已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有研究表明,大多數的老年護理服務需要通過家庭病床和居家養老的途徑來展開,顯示出以家庭為單位的老年護理服務具有確切的現實需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居家護理需求的老人中,80.63%的老年人實行的是家庭養老,僅19.37%為機構護理或養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種或2種以上疾病,63.03%的老年人有“介護式”家庭護理的需求;在13項生活能力調查中,有9.28%的老人不能自理;身邊無家屬子女的老人占2.78%(57人);基礎護理、護理指導、護理治療、導管護理四類19種護理服務需求量較大。

      借鑒日本經驗[3]。引入日本介護的理念,對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進行居家護理、護助和照護,是本市乃至全國應對老齡化社會必然措施,它包含了自立生活的支援、基本人權的尊重、獲取正常的日常生活及自我價值實現援助,是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本區產業轉型中,近60萬產業的工人下崗和轉崗,現在相當一部分已經進入高齡老人。部分高齡老人的退休金低、子女大多不在身邊、家庭生活照顧產生困難,且大多數患有多種慢性疾病,行動不便,特別需要社會各方的關心。積極探索借鑒國外先進的模式,為行動不便且患有慢性疾病和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介護式”居家基礎護理服務,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必然措施。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統計局. 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Z].2011-5-3.

      [2] 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 上海市老年護理服務現狀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議[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6):404-405.

      第5篇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6.045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類通過計劃免疫,改善營養和食品供應及有效地治療疾病等手段,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提高了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1]。據統計,截止2014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總數高達2.1242億人,首次突破15%大關,占全國總人數的15.53%,預測到2049年時,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將達36.5%[2]。

      作為社會重點人群之一的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角色的轉換、心理特征的變化等因素,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社會適應能力也在逐步降低,各種健康問題隨之凸顯,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亞健康和患病的現象。而以我國目前主流的養老模式來看,絕大多數的老年人是生活在社區里的。因此,積極開展社區老年護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和生存質量,是社區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3]。

      本文通過對我國老年人社區護理現狀及需求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為進一步推進老年社區護理建設提供依據。

      1 老年人社區護理需求分析

      1.1 老年人健康問題突出

      據2008年衛生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的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的兩周患病率為43.2%(全國平均水平為18.9%),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比例呈上升趨勢[4]。同時,由于老年人器官退行性變,大多數老年人得病后所需治愈期較長,易伴發多種疾病。此外,老年人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在周心馳等[5]對900名老年居民的調查中顯示,92.2%的老人至少患有1種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的前5種慢性病是高血壓(55.6%)、骨關節疾?。?2.9%)、糖尿?。?2.1%)、慢性支氣管炎(10.9%)、冠心?。?0.7%)。同時,老年人的殘疾率、失能率、老年癡呆發病率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人的殘疾率為16%,74歲為30%,到82歲該數據則上升為50%[6]。老年人口行走失能中長期臥病占4%、沒人幫助不能走占2%、不能獨自出門占8.2%,聽力失能占29.3%,視力失能占30%[7]。人社部在2016年初的新聞會上表示,截止2014年,2.1億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有將近4000萬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預測到203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數量會進一步增多。2011年中國老年癡呆癥患者數為800萬,2040年將達到2200萬,是所有發達國家老年癡呆癥患者數的總和[8]。

      而除了疾病、傷殘等生理上的問題,由于社會角色地位的轉換、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交往的減少、應激事件的發生、身體功能的衰退導致的失能等因素,老年人更容易產生失落、抑郁、焦慮、孤獨等心理上的問題。據劉紅衛[9]的調查顯示,150名老年人中,45.3%有失落感,42.6%有抑郁感,50.6%有孤獨感,1.3%身心衰老感,48.6%對生活失去興趣,46.6%有性格上的改變。

      可見,老年人的護理需求不僅局限于身體上的護理,還需進行心理上的健康護理。調查顯示,老年人對情感交流的護理需求最高(76.03%),此外,70.70%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精神慰藉,59.57%的老年人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指導[10]。

      1.2 養老模式轉換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加之計劃生育的實行“四二一”家庭結構的普遍化,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難以滿足老年人的現實需要。此外,據國家衛計委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顯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10%??梢?,在當前發展趨勢下,以社區為載體的社區養老模式勢必取代單純的家庭養老模式成為既能順應形勢發展需要又能滿足老年人現實需求的新型養老模式,而社區護理的需求也將隨之增長。

      1.3 健康及保健意識增強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觀念逐步從“有病求醫”向“無病預防”轉換,對于健康及保健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需求量相應增長。張瑋等[11]對136名年齡在60~70周歲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老年人對社區的護理需求都十分強烈,在6項(①健康指導,②體格檢查,③家庭病床,④上門護理,⑤康復服務,⑥社區老年院)社區老年人護理需求中,平均每人需求3.2項服務,其中92.08%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指導,69.79%需要體格檢查,46.28%需要家庭病床及上門護理和康復服務。

      隨著老齡化的日益加劇,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增長,養老服務模式的社區化發展,作為醫院護理服務的延伸,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服務提供者,以轄區老年人為服務主體,從老年人身心、社會文化的需要出發,了解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并制定護理措施,解決其實際需求的老年社區護理服務將成為主要的老年護理模式[12],并對緩解家庭負擔,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起到積極作用。

      2 老年人社區護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老年人社區護理現狀

      2.1.1 健康檔案 社區醫務人員通過電話隨訪、上門隨訪、門診檢查等方式為轄區內老年人建立動態的電子健康檔案,詳細的記錄著包括健康狀況、醫療記錄、生活行為習慣、體檢情況、健康評估等內容,便于醫務人員全面掌握轄區內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有針對性的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2.1.2 健康教育 (1)由社區醫務工作人員定期在轄區內舉辦淺顯易懂且實用的健康知識講座(包括衛生保健、健康飲食、心理疏導等);(2)由社區醫務工作人員在義診或隨訪的時候,采取文字資料宣教及口頭問答等形式,使老年人從中獲益。

      2.1.3 家庭病床 對需要連續治療(在收治范圍內且可在家庭進行治療或康復的無危險病種),而無法自行就醫的患者,依照規定在其家中設立病床,由社區醫護人員定期上門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一種形式。包括疾病治療與護理、健康宣教與咨詢、預防和控制疾病發生發展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負擔,解決了行動不便者就醫問題。但由于診療是在相關配套服務設施相對缺乏的家庭中進行,難免存在一定的風險和隱患,如靜脈輸液時出現過敏性,插胃管時引發呼吸驟停,灌腸時引發心源性猝死等[13]。

      2.1.4 家庭簽約 轄區居民與社區全科醫生團隊通過簽約,建立起長期、穩定的服務關系,并由團隊按國家政策為簽約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上海于2011年起率先開展試點工作,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逐漸由“粗而廣”向“精而細”轉變。在此基礎上,浙江省寧波市于2015年5月起推行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以戶籍家庭老年人為簽約對象之一,簽約后,可以享受涵蓋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個性化健康管理等十大優惠服務內容,包括優先提供家庭病床服務,簽約年度內免費為簽約居民中行動不便且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1次出診服務,免費為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務,免費每年一次出具健康診斷報告,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議方案等,服務費人均150元/年,其中個人承擔50元[14]。

      2.2 老年人社區護理存在的問題

      2.2.1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在我國社區護理模式起步較晚,發展速度遲緩,既沒有如日本從法律上明確對社區老年護理進行規定,也沒有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為“家庭與社區照護項目”設定專項撥款[15],加之區域差別、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原因,使社區護理工作難以持續、穩定發展。

      2.2.2 老年人社區護理形式單一 現有的社區護理服務僅僅只是沿襲著醫院的管理模式。我國社區義診服務仍以病人為中心,工作局限在測血壓、靜脈輸液、肌肉注射、送藥、體檢等方面,賀倫等[16]調查發現目前我國的社區義診工作仍是以疾病護理為主,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涉及較少。

      據有關報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根據本國特點開展了社區老年護理來解決老齡化帶來的醫療衛生保健問題,并逐步形成了醫院、社區護理機構及家庭護理機構等服務模式,建立了疾病護理、預防保健、生活照顧為一體的網絡系統[17]。

      2.2.3 老年人社區護理人才短缺 我國對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目前國內還沒有一所學校培養專門的老年護理人才,有針對性的實踐技能訓練相當缺乏,所學的理論知識也比較浮于表面,而且多數在社區工作的護士普遍存在學歷低、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不扎實,溝通技巧掌握程度低等問題,加之缺乏系統的、專業的老年社區護理培訓,很多護士對老年人的需求不了解,為老人所提供的護理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而不能體現對老人的全身心照顧與支持[18],服務不到位,同時,因為大多社區護理人員為臨聘工,造成護理隊伍的不穩定性,對社區護理工作的長期有效開展造成一定困難。

      3 老年人社區護理發展對策

      3.1 加大政府重視力度

      政府部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大對老年人社區護理的支持力度,充分認識到加快老年人社區護理的發展進程是大勢所趨,做好引導工作,推進老年人社區護理的建設,建立和完善社區護理相關制度、人才培養及考評制度,明確各項操作流程規范和服務收費標準,出臺相應的社區管理法律、法規、標準,建立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政府補償機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讓服務雙方能有法可依、有理可尋,居民能公平享有醫療衛生資源,進一步增強社區護理人員的執行力度、工作責任感,提高工作積極性,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醫患糾紛發生率,減輕老年人的醫療費用負擔,同時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

      3.2 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服務

      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護理模式及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及實際發展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根據生理、心理特點,在現有的服務基礎上建立老年人社區整體護理模式,開展全方位、人性化的老年社區護理,(1)在現有的健康教育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健康促進活動,讓老年人學會和掌握自我調解與疏泄情感的方法,保持身心健康,掌握科學的飲食,提高生活質量[19]。(2)積極開展老年臨終關懷事業,在我國老年臨終關懷事業起步較晚,但其對社區護理的作用不容小覷,老年臨終關懷是為了讓治愈無望的臨終老人減輕痛苦、維護尊嚴的一種人性化關懷事業(包括身體、心理、道義關懷)[20],是人口老齡化的需求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將在老年社區服務中占據重要地位。

      3.3 加強老年人社區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

      第6篇

      關鍵詞:煙臺市 老年護理院 市場需求

      進入21世紀以來,養老問題日趨凸顯重要性、緊迫性。文章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方法對煙臺市老齡化現狀、養老機構現狀進行分析,總結了目前養老機構的缺陷,探討了老年護理院模式優勢及發展前景。

      1.煙臺市老齡化現狀及發展趨勢

      煙臺市人口年齡結構早在1987年就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如圖1顯示,煙臺市老齡人口呈逐年增長趨勢。預計2015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增加到14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達22.7%;到2020年將達到18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將達到27.7%,平均每4個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1]。

      此外,煙臺市老年人口也在逐漸呈現出高齡化和空巢化現象。至2011年底,全市百歲以上老人的比例為73.73/百萬,80歲以上老人的比例為3.22%。全市共有老年人家庭55.79萬個,其中純老年人家庭(空巢家庭)32.05萬個,占比達到57.43%,高齡化、空巢化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日益突出[2]。

      2.養老機構調查現狀綜述

      (1)供給不足。截止到2010年底,煙臺市各類老年福利機構已發展到208處,床位20625張,每千名有養老需求的老人僅擁有床位17.22張,數量上遠滿足不了需求。

      (2)各類養老機構存在諸多不足

      ① 老年福利院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管理知識,聘用的服務人員90%來自下崗職工及無業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化培訓,對于如老年人康復保健、臨終關懷等多項服務技能缺少,只能實現低端服務功能;

      ②敬老院的對象主要是五保老人,縣區街道財力有限,難以有效保障敬老院的運營。此外,敬老院還存在管理服務人員老化、待遇低等情況,老年人養老存在較大隱患;

      ③老年公寓是具有開放性特點的老年人養護和生活社區,然而政府辦的老年公寓限于資金問題,數量上無法滿足需求。隨著“社會福利社會化”政策的實施,一些民辦老年公寓也開始發展起來,但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多數仍然處于敬老院的發展模式,硬件設施局限在休閑、健身的功能上,軟件條件仍然沒有得到改善,服務項目單一,層次不高;

      ④社區養老在一些大中城市仍處于探索階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獨居老人、不能自理老人、殘疾老人等特殊老人,需要更加優質的服務,但費用較高,一些老人無法承受;社區方面提供的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要,服務人員較少,專業化程度不高;同時,社區養老不能處理好盈利性與福利性的矛盾關系,政府給予的支持力度不大,無法使社區養老得到順利發展。

      3.老年護理院的獨特優勢

      老年護理院是為老年人提供集體居住,并具有相對完整的生活起居、文化娛樂、康復訓練、醫療保健等多項配套服務功能的養老機構,也是為老年人提供長期醫療護理、康復促進、臨終關懷等服務的醫療機構。

      隨著經濟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傳統養老機構設施配置低,服務功能不全面無法滿足現階段養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唯有老年護理院模式才能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高端化的需求。

      老年護理院服務功能:

      (1)提供日常起居、餐飲、醫療保健護理、文化休閑娛樂等服務,既能使老人感受到居家養老的生活氛圍,又能享受社會化服務;

      (2)按照入住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種租住模式,滿足不同收入的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3)綜合醫院和普通養老機構的優點,填充醫療、保健、護理功能。彌補了普通養老機構的缺陷,對老年人養老無疑是最優選擇,尤其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極大便利。

      (4)配備老年大學,為老年人提供學習交流場所。開設各類課程如舞蹈、書法、樂器等,為老人繼續學習提供便利,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仍能有充實的生活感受。

      4.老年護理院發展的政策建議

      老年護理院是個具有集成功能的養老機構,需要整個社會,尤其政府對這種新興的企業模式積極的推廣,在政策角度,宣傳、引導角度做好保障工作,才能使煙臺市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需求得以滿足。

      (1)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重點扶持護理院產業龍頭企業,積極引導民營資本進入護理院的建設當中;

      (2)政府引導設立老年護理院的旗艦企業,形成養老市場的競爭機制,使護理院功能齊備,收費趨向合理;

      (3)政府應承擔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培訓及上崗監督工作,保障護理院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煙臺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煙臺市人力資源保障局

      第7篇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402―02

      《2010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稱,201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765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3.26%,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個百分點。預計205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占三成,達31%。老年人是社區的特殊人群,因年齡、生理、心理特征及社會角色的轉變,社會適應能力降低,健康問題突出,對護理需求量很大。絕大多數老年人慣用傳統家庭養老方式。因此,開展社區老年人護理,滿足老年人身心需求,維持老年人健康,改善其生活質量,將成為社區老年人護理工作的重點。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定遠縣城內60―70周歲,無癡呆及精神病史,能正確回答問題的部分老年人。

      1.2調查方法

      利用方便抽樣,采取現場問卷調查及詢問的形式,根據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逐項向老年人詢問、填寫、當場收回。共發放調查問卷136份,回收率為100.0%。調查內容包括老年人個人基本情況、健康狀況、老年人對社區的護理需求;包括;1.健康指導,2.體格檢查,3.家庭病床4.上門護理5.康復服務.6.社區老年院。

      2 結果

      通過對我縣幾個社區的136名年齡在60-70周歲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老年人對社區的護理需求都十分強烈,在6項社區老年人護理需求中,平均每人需求3.2項服務,其中92.08%需要健康指導,69.79%需要體格檢查,46.28%的老年人需要家庭病床及上門護理和康復服務,還有90.28%的老年人需要走進社區老年院。老齡人對社區護理需求與現有社區護理項目的低利用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維護老年人的健康是今后社區護理工作的重點,應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加強對社區老年人的護理力量。

      3 對社區老年人護理工作的認識

      3.1 轉變觀念,鼓勵全民參與

      中國正全面迎來“421家庭時代”,一對夫妻贍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為主流,家庭負擔極為沉重。中國老人贍養問題不能只依靠家庭贍養,應向社會贍養過渡,動員全民參與養老保險。

      3.2 完善和規范社區護理機構

      國家應加強對社區醫療領域的投入力度和管理,逐步形成“醫院-社區護理機構-家庭護理機構”一條龍服務。提供連續的疾病護理、康復護理、心理精神護理、日常照護、健康指導,高效利用醫療衛生資源。

      3.3 健全完善相關政策、制度,逐步建立社區養老機構

      政府部門要完善養老金制度、保險制度,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由政府投資或鼓勵投資者建立私立養老院及社區老年院。

      3.4 多元化服務模式發展

      社區老年人護理不僅要做好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還要對老人進行疾病護理、心理護理。加強老年院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3.5 培養社區專業護士

      制訂培訓計劃和內容。重視專業人才培養。改善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以提高社區老年人照護的專業水平,同時重視基層護工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護服務需求,提供規范有效的老年人照護服務。

      4 社區老年人護理評價

      4.1 社區老年人護理的內容和形式不全面

      目前我國社區老年人的護理還主要以老年人護理醫院的基本醫療護理服務為主,其他的護理內容以及護理形式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未能充分發揮它們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的作用,有待規范化、專業化。

      4.2 老年人社區護理人員不足、人才短缺

      社區護士工作的滿負荷程度高、有效工時數低、社區護士數量不足以及學歷層次偏低、專業知識不足。即使在上海――我國最早步入老齡化的城市,通過調查發現,其社區護理人員也存在著年齡老化、學歷低、職稱不高以及護士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

      4.3 評價體系不健全

      目前社區護理的管理基本都是秉承醫院護理管理的模式,而缺乏一套符合社區護理服務要求和特點的管理模式。因此,出現社區護理管理中組織結構不合理、服務目標不明確、規章制度不建全、質量管理不到位等現象,影響了社區老年人護理服務的快速發展。

      5 面臨的挑戰以及對策

      經濟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醫療保健知識的普及,使人的平均壽命大大延長,人口的老齡化必將使社會患病人群的需求與醫院有限床位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醫療模式的轉變,健康內涵的擴展,必然帶來醫療保健模式的改變。以個人和疾病為中心的醫療保健服務模式轉變為以個人、家庭和社區為基礎的醫療保健服務模式,這已經是全球衛生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適應變化,一是選派骨干外出參觀,進修或學習。二是應有計劃地安排學習班,讓護士了解國際、國內的社區老年人護理發展的現狀,為實踐打好基本的理論基礎。

      我國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正在逐步發展之中,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速,社區老年人的護理將成為我國社區醫療結構的工作重點之一。在我國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剛剛起步階段,就未來社區護理的工作重點之一的社區老年人的護理,在加強護理管理方面進行規范,形成一定的工作程序,進而形成制度化,對提高我國初級衛生保健的水平,增強人們身體健康,特別是提高我國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