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24:26
序論:在您撰寫教師心理狀況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 R194.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20- 09-02
Analysis on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CHENLijiangHUANGXiaoyunHUANG DanyuZHU ChangWUYufang
Houjie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52394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MethodsUsing SCL-90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325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compare the obtained result with the norm of China.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re better than the mean value in China. The result also reveals that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does show correlation with gender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of teachers. ConclusionSchools and soci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Middle school teachers;Mental health; SCL-90
中學教師肩負著培養跨世紀人才的使命,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著教學質量,更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因此,開展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對構建和諧社會有極其深遠的意義。本研究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為研究工具,進行團體測試,調查厚街鎮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為提高中學教師素質、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有關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提供依據和參考,現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東莞市厚街鎮中學教師共325名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1.2方法
采用統一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1]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該量表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有90個項目,包括9個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等。分5級評分,1=從無,2=輕度,3=中度,4=偏重,5=嚴重。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345份,回收332份,其中有效問卷325份,回收率96.2%,有效率94.2%。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均數比較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2.1一般情況
被調查的中學專職教師共325名,其中女教師186人,平均年齡(31.12±9.26)歲,男教師139人,平均年齡(30.35±10.21)歲。普通中學236人,職業中學89人;中專學歷21人(6.5%),大專學歷143人(44.0%),本科及以上學歷161人(49.5%)。
2.2中學教師SCL-90各因子評分與全國常模比較
本研究之SCL-90各因子與全國常模比較,其中軀體化、抑郁、敵對、偏執因子分較常模略高,差異無顯著意義(P> 0.05);其余各因子分均較常模低,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1、2。
2.3不同性別教師SCL-90各因子比較
教師的心理健康與性別有關。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男教師差,其中“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3。
2.4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教師SCL-90各因子比較
本研究發現,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存在差異,其中“焦慮”因子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4。
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一直倍受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對教師自身和學生身心健康及教育的整體發展都十分必要[2]。
3.1厚街鎮中學教師總體心理健康狀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中學教師總體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人群,特別是人際關系存在問題少于常模,與國內外部分研究結果一致[3,4]。分析原因,可能與我鎮地處珠江三角洲較發達地區,教師的社會地位較高,受人尊重,獨立性強,教師隊伍受教育程度較高,個人素質不斷提升,同時教師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及可靠的社會保障,因而我鎮中學教師心理健康較常模高。國內外亦有報道,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較差[3,5-7],可能與教師所處的環境等因素有關。 一般而言,隨著教齡增長,教師的健康狀況不斷提升[8]。
3.2不同性別的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
性別與教師的心理健康相關。有研究表明男性中學教師的生活事件評分顯著高于女性。本調查則顯示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男教師差,尤其“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有顯著性差異。究其原因,心理壓力主要源自人際關系壓力、環境壓力、工作壓力、經濟壓力等方面。
造成中學女教師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來自職業的壓力,教育的改革、升學、科研等因素導致教學壓力上升。同時作為職業女性,家庭問題往往加重女教師心理負擔。女教師付出的代價與得到的回報常低于男性,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與挫折感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導致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發生。因此中學女教師的心理問題應引起社會及教育界的重視。
3.3不同教學環境的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
環境因素是影響心理健康的要素之一,相對來說,職業中學和普通中學的教學環境不盡相同,前者升學的壓力較少,但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難以管理;后者升學、教研的壓力更大。本研究通過比較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發現職業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略差,尤其焦慮因子,可能與職業中學生源有關。
我鎮地處沿海發達鎮區,職業中學的學生通常素質偏低,如今社會環境復雜,學生極易出現行為偏差,如何保障學生的健康、安全必然是擺在老師面前的難題,同時構成教師的焦慮壓力。
教育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教師作為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學校應該創造條件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師心理健康疏導,針對不同教師的不同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激勵措施,提高教師的工作愉悅感, 最大限度地實現心理滿足。同時鼓勵教師自身重視心理健康方面知識的學習, 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在面對來自工作的壓力時 能夠適時調整自己的情緒,積極主動地學習、完善自身,與時俱進。而對于從事心理健康的醫療教育工作者應盡可能多方位掌握教師的心理動態,結合教學的實例, 切實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為提高中學教師素質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汪向東,王希勝,馬弘,等.心理衛生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306-310.
[2] 張麗娟.師源性心理傷害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7):28-29.
[3] 麻超,張桂青,翟永麗,等.新疆地區教師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9,25(3):267-268.
[4] 謝愛武.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及其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3):217-219.
[5] 楊建華,邊玉芳,蔣蕓. 杭州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3):221-222.
[6] 肖少北,李玉美. 海南省4 市縣400 名中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抽樣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 2005,9(26): 76-77.
[7] 王亮生,黃岑楊.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7,15(7):661-664.
[8] 王有智. 農村中小學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青年研究,2000,9: 23-26.
【摘要】 目的 探討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測驗量表對117名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定分析。 結果 18.8%有輕度心理問題,0.9%有中度心理問題;25.0%青年女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承受力差、適應性差、情緒失調、抑郁、軀體化等心理問題,發生率顯著高于男教師(13.8%)(P
【關鍵詞】 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心理干預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y status of youth teacher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of young teacher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ethods 117 young teachers were tested their mental status with mental healthy testing scale,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18.8% youth teachers had mild mental problem, 0.9% ones had moderate mental problem. 25.0% young female teachers had different poor psychological bearing force poor adaptability, emotion disturbance, depression, and somatization. The rate of mental problem in female teacher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male ones(13.8%). Teachers of arts had higher poor adaptability than teachers of science did(41.1% vs 13.8%), while teachers of science had higher hostility than teachers of science(9.8% vs 1.8%). The total score and every factor scores of mental healthy testing scal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rts and science teachers(P>0.05),but the female teachers had poorer adaptability and higher depressive score than the male ones(P
【Keywords】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young teachers;psychoproblem;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壓力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適度壓力能引起積極的反應,而壓力過度可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1,2]。近年來隨著高校持續擴招及大學生就業困難等諸多問題,對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為此,我們對我省某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相關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樣本選自2000年~2004年分配到我省某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師,發放問卷138份,收回有效問卷117份,回收率84.8%,其中男65名,女52名,平均年齡25.5 a。排除有精神疾病史及心理障礙者。
1.2 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狀況測驗量表[3]對樣本進行問卷測試。共80個項目,包括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適應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緒失調、焦慮、抑郁、敵對、偏執、軀體化10個因子,每因子8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1分無精神癥狀,2分為輕度,3分為中度,4分為重度,5分非常嚴重。所有數據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高校文理科及男女青年教師心理問題發生率比較,見表1。
表1 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問題發生率比較(略)
表1顯示,18.8%的大學青年教師有輕度心理問題,其中以心理承受力差、適應性差、情緒失調、焦慮、抑郁多見。25.0%的青年女教師主要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承受力差、適應性差、情緒失調、抑郁、軀體化等心理問題,發生率顯著高于男教師(13.8%)(P
2.2 高校文理科及男女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測驗結果比較,見表2。
表2 文理科及男女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評分比較(略)
注:*P
表2顯示,心理健康狀況測驗量表評定理科系與文科系教師的總分及各因子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女教師適應性差、抑郁因子分均顯著高于男教師(P
3 討論
本調查顯示,18.8%的高校青年教師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以心理承受力差、適應性差、情緒失調、焦慮、抑郁為主;其中,男女教師在適應性和抑郁等心理問題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女教師以軀體化癥狀為主,男教師以偏執為主,可能與女教師在工作中遇到困難與挫折即產生灰心情緒、感到工作負擔重、對環境變化不能適應、學校對教師的要求高等有關。
高校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提高青年教師的心理素質,可采取以下措施[4,5]:(1)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及時排解其心理沖突與矛盾。(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使青年教師正確認識壓力的作用,適度的壓力可以促使改善自己的不足,提高能力,使之更加成熟。(3)對青年教師給予一定的關懷與幫助,尤其對女教師給予更多的幫助。(4)提供一定的娛樂場所。(5)學會自我調節與適應。
此外,青年教師要適應環境,正確理解自己學習、工作的重要意義,正確面對高校的現狀,盡快適應教師的角色及人際關系,尊重同事,恰當處理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保證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吳秋鳳.談心理調節與提高青年教師素質[J].教育探索,2000,(1):37
[2] 彭雷生.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壓力與調適[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1,(4):110
[3] 張玲.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
目前有一些針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測驗的調查由于測量工具的不同和評價方式的差異等原因,對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的評價不一。根據各方面的資料,我們認為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在當前,教師不僅面臨教育和教學改革的壓力,而且有學歷、職稱、論文、課題、競聘上崗等各種壓力。另外,教師這一社會角色往往使得他們更容易隱藏自己的心理問題。解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促進他們自身健康、提高其生活質量的需要,而且是教師職業的必然要求。為了進一步了解職校教師的心理狀況,使職業學校教師能夠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我們開展了本次調查研究工作。
我們選擇的是小樣本調查,調查人數為30人,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在調查中我們采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和座談法。
一、結果和分析
根據對本次抽樣調查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當前我校教師的心理狀況呈如下特點:
1、教師能夠做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平等地進行交流。在調查中我們發現:66%的教師都能夠真心地去愛護和關心學生,與學生平等地交往。他們認為現代的教育體制與過去有所不同,長輩式的教育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以及當今學生的需要,只有成為學生的朋友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需求。
2、教師能夠積極努力儲備知識,調整心態。21世紀的今天,學校和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著這些挑戰,我校教師能夠積極調整心態。在調查中,100%的教師都能夠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和研究有關教育理論的書籍,并認可自己花錢進行再教育。
3、一部分教師存在職業倦怠感。教師工作的特點使得他們成年累月地重復著工作,需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但其成就卻無法獲得及時地反饋,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調查表明,只有50%的教師認為從不后悔自己對職業的選擇,有10%的教師經常后悔對職業的選擇。調查還顯示,教師對本職工作的熱愛程度有所下降,只有63.3%的教師經常喜歡本職工作;26.7%的教師有時喜歡;10%的教師從不喜歡本職工作,6.67%的教師經??紤]辭職不干,50%的教師偶爾有這種想法。
4、職校教師的社會地位有待提高。調查中當問及職業教育在社會上處于什么地位時,76.6%的教師認為職業教育社會地位極低,處于滑坡狀態。在30名被調查者中,有76.6%的教師認為工作環境非常不符合他們的期望。
5、職校教師在工作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壓力。通過對隨機抽樣的30人的調查我們發現,教師在工作方面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壓力,一些人正在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困擾。其中有66.7%的教師感覺工作壓力特別大,他們的壓力來自于領導的認可程度、同事的看法以及繁重的備課工作等。其中90%的教師認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已遠遠跟不上當今社會的需求。
二、建議
1、教師要敢于正視工作中責任感與自我實現的沖突,要善于從每一節好課中體驗成功,從每個學生的點點滴滴的進步中體驗成功。
2、人貴有自知之明,教師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自我認識,既不自高狂妄也不妄自菲薄。有時要站得高一些,方能高瞻遠矚;有時要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體會到人生的快樂。
[論文關鍵詞]新辦高職院校 教師心理 調查研究
廣西正處于多區域合作、多機遇疊加的快速發展時期,急需把職業教育作為增強區域競爭力的戰略選擇。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在于建立過硬而穩定的師資隊伍,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有這樣一類高職院校:起點低,前身均為中等師范類專業學校;底子薄,校園面積小、各級政府投入遠遠不夠,資金嚴重不足;教師學歷層次低、職稱低;沒有現成的辦學經驗和可以借鑒的發展模式等,它們面臨的教師心理問題尤為突出。因此,關注這類職業院校教師的心理狀況就有了其特殊意義和價值。
一、新辦高職院校教師心理狀況調查
文章調查的目的是了解新辦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態,探討新辦高職院校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研究對象是廣西河池、北海和貴港三地同批由普通師范類中專升格的三所高職院校中從事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的教師。因其工作環境、發展層次、地域經濟情況而呈現相似性,所以,文章只探討由普通中專升格而成的新辦高職院校的教師的心理狀況,努力從學校層面探討解決的對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即通過查閱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從總體上把握現有的研究狀況,借鑒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系統地闡述教師心理狀況。對屬于調查對象的教師、人事管理人員、校內各級領導進行走訪和訪談,獲取相關資料。對廣西河池、北海和貴港三所新辦高職院校教師進行抽樣調查。問卷的項目來源于文獻綜述、訪談及相關問卷中的一些題項,并請科研經驗比較豐富的心理學、教育學、中文三科的副教授對題目進行評定、檢驗,讓總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調查由專人下發問卷表并負責回收寄回,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問卷264份,有效問卷243份,有效回收率81%。利用SPSS11.0對所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新辦高職院校教師心理狀況調查結果分析
1.部分教師為師意識欠缺。為師意識包括示范意識、責任意識、育人意識、平等意識、主體意識和合作意識。為師意識直接影響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時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態。而在調查中,高達45%的教師之所以選擇這個職業是因為“教師工作相對穩定,教師有寒暑假”,并沒有深切認識到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崇高性,為師意識欠缺。課題組負責人在三所院校走訪調查,75%的接受訪談者在肯定大部分教師表現不錯的同時,對一小部分教師為師意識差、表現不良表示了不滿意。部分教師在心理上忽略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忽視自己行為舉止、道德水準、心理狀態對青春期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
2.一些教師開始出現職業倦怠現象。美國學者威爾遜(BR Wilson)認為,所有對他人高度負責的角色都要經受相當多的內在沖突和不安全感。承擔多重社會角色的教師,經常陷入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的心理狀態。在所調查的新辦高職院校中,職業倦怠已公開找上了教師甚至青年教師。教師的職業倦怠心理直接影響了教師的身心健康,影響了其工作積極性和激情,并成為難以發揮教育水平的重要原因。在調查中,19%的教師坦言對工作缺乏沖勁和動力,甚至出現了想逃離校園的情況;30%的教師對工作不是很熱心和投入,總是被動地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更多的教師感覺特別累,壓力比較大,不知道工作有何意義。
3.少數教師缺乏集體協作精神。調查中發現,在此類高職院校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人際關系冷漠、自我中心、集體觀念淡薄、組織紀律性較差的現象。在接受調查的300名教師中,19%的教師將教學視為分散獨立的腦力勞動,團結協作差。7%的教師很少去關心學校集體,去關注所處的教師團隊和學生。
4.部分教師工作的滿意度差。在生活與工作的滿意度調查中,筆者及課題組成員設計了教師的工資收入、人際關系、物質生活環境等方面的相關調查。結果表明新辦高職院校教師對工作的整體滿意度并不高,47%的教師工作滿意度一般,11%的教師表示不滿意,2%的教師表示非常不滿意。所以,在所調查的三所職業院校里,青年教師考研離職辭職的、跳槽的、在外兼職等現象普遍存在,分別占到了10%、15%、28.7%和68%,對在職的教師心理影響較大。
三、新辦高職院校教師心理狀況不佳的原因
1.社會層面。第一,社會風氣浮躁,對教師的負面影響大。目前的社會處于轉型期,外來文化的沖擊、自身制度的缺失、急功近利的心態、貧富差距的擴大等都容易使人產生焦慮心理。為減緩焦慮程度,部分高焦慮者可能產生輕度躁狂行為,以輕率急躁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看事處世,這就表現為社會性浮躁。如今,社會性浮躁已蔓延到教育領域和學術殿堂,不可避免地影響了部分在職教師,他們認識的片面性和行為的急功近利導致了心浮氣躁、沖動盲目,影響了他們的心理狀態。
第二,經濟待遇低,直接影響了工作積極性和心理狀態。所調查的院校中,因為管理機制和所處地域的經濟局限等問題,教師的經濟待遇比較低,無法望衡普通高校和條件較好的職業院校,甚至比不上當地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在住房條件差、工資收入低、福利少等因素的影響下,思想上容易產生抵觸情緒,不安心本職工作,嚴重影響了心理的健康狀態和工作積極性及主動性的發揮。
第三,社會期望值過高,對教師造成的壓力客觀存在。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使得社會對之抱有非常高的期望,68%的被調查教師認為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值過高。要求教師恪守職業道德,只能求奉獻,不能講享受,認為教師就應該安貧樂道,任何事情都必須比一般人做得更好的高要求和高期望使教師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新辦高職院校中,確實存在高教性難以實現、職教性少有人感興趣的現象。因此,教師所面臨的職業壓力又多了一層。
2.學校層面。第一,學校各級領導對教師培養和教育的認識不足。調查中的新辦高職院校多數注重抓教學、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和措施尚不健全,對教師在物質利益和業務能力上的關心不夠,沒有深入地解決教師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教師的教育大多停留在傳統的簡單說教上,無法依據時代特點和教師群體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教育工作。
第二,學校評價和激勵體系不合理,教師能力提升缺乏保障。公平、公正、積極地評價教師,是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的有力措施之一。在調查中,此三所職業院校都將收入的絕大多數用于硬件的投入和改善上,對教師進修和能力提升的投入不足。由于各校尚未建立起與教師的薪酬、獎勵、發展機會掛鉤的系統全面的激勵措施,激勵政策也缺乏對教師心理需求的分析,整個評價體系和激勵體系的不盡合理導致了教師的能力提升沒有切實保障,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
第三,對教師的人文關懷缺乏。學校的人文環境指學校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氛圍,包括學校的精神、學校的制度、文化景觀、文化活動、校風和師生員工的價值觀、道德觀等。在走訪調查中,多數教師對所在學校人文環境感到不太滿意。教師大部分時間都被各項規章制度限定在課堂教學和校內工作上,學校對教師的生活也缺乏足夠的關注和人文關懷。
第四,各類培訓流于形式,對教師的成長幫助有限。新辦高職院校由于生存的危機和資金的緊張,培訓途徑受到限制,脫產培訓只能局限于極個別優秀的骨干教師。校內的培訓目標不明晰、內容脫離實際、形式單一,培訓的項目經常忽視職業教育的特殊性,直接導致培訓缺乏實效性。企業的培訓由于企業不能積極配合而難于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各類培訓流于形式,效果較差。另外,目前社會對教師的培訓集中在基礎理論的培訓上,專門的針對職業院校教師的系統培訓缺乏,導致教師整體素質提升的途徑受到了專業培訓機構發展滯后的限制。
3.個人層面。第一,受到功利主義的誘惑。在市場經濟負效應的影響下,教師的傳統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少數教師在物質利益面前沒能處理好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表現在面對經濟分配上理想與現實的反差時,經不住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誘惑,心理上呈失衡狀態。
第二,尚未形成明確的角色意識和規范的職業行為,職業認同不夠。所謂職業認同,是指個體對于所從事的職業的目標、職業的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與社會對該職業的評價及期望的一致,即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有關職業方面的看法、認識完全贊同或認可。職業認同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心理基礎。在所調查的高職院校任教的教師中,一些教師主觀上缺乏“職業榮譽感”,沒有形成明確的角色意識。另一些教師所受的專業教育并非師范類,他們除了應付教師資格證考試的應試培訓外,從未正式接受過正規而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教育思想滯后,教學技能也相對薄弱,不能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及教學基本規范。小部分教師對自己職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并不太認同,至今尚未形成明確的角色意識和規范的職業行為,職業認同不夠。
第三,個人心理素質不強。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差的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善于面對和解決問題,容易產生心理困擾。在調查中發現,此類職業院校教師多數是從學校畢業就直接走上講臺,從學校到學校的過程導致實踐工作經驗和生活經歷缺乏,一部分教師心理承受能力不強,耐挫力差。少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遇到問題不容易開解,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心理障礙。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not optimistic, including, prominent emotion, high psychological pressure, lack of suitable outlet channels and other issues. For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by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heory.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心理環境;積極心理學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positive psychology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3-0235-02
0 引言
近年來人們日益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益深入。高校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的教育理念、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但是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遠不如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廣泛且深入。通過對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發現,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
1 調查情況與結果分析
1.1 調查概況 調查使用了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和90項癥狀清單(SCL—90),主要調查該校教師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學校教師中發放了180份紙質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6份;電腦測試31人。同時還進行訪談,訪談目的一是對測試結果作進一步的確認和分析,二是對不同個體調適心理的方式進行研究。
1.2 調查結果分析
1.2.1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測試結果分析(表1) ①N量表高分,反映被試可能焦慮,擔憂,郁郁不歡,遇到刺激易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出現不理智的行為。低分表明情緒反映緩慢且輕微,很容易恢復平靜,通常穩重、性情溫和、善于自我控制。②P量表高分,反映被試可能孤獨、不關心人,難適應外部環境,不近人情,感覺遲鈍,與他人不友好,喜歡尋釁攪擾,喜歡干奇特的事,且不顧危險。低分者能與人相處,能較好的適應環境,態度溫和不粗暴,善從人意。③L量表高分,超過一定分數表明測試不可信,不真實。在限度內的高分,表明被測試者遵守規章制度,屬于循規蹈矩的人。低分表明測試可信,且被測試者較純樸。
1.2.2 90項癥狀清單(SCL—90)測試結果分析(表2、3) ①陰性:心理健康。陽性:心理不健康。②強迫癥狀:主要指那些明知沒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沖動和行為等,還有一些比較一般的感知障礙,如“腦子變空了”,“記憶力不好”等。③偏執: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這里主要指思維方面,如投射性思維、敵對、猜疑、關系妄想、被動體驗、夸大等。③人際關系敏感:主要指個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在與他人相比較時更突出。自卑、懊喪,人際關系明顯相處不好的人往往該因子得分較高。④軀體化:主要反映主觀的軀體不適感,包括身體各部分的酸痛等不適表現。⑤抑郁:感情和心境抑郁苦悶,對生活的興趣減退,缺乏活動的愿望、喪失活動力,還包括失望、悲觀等與抑郁相關的其他感知及軀體方面的問題。
1.2.3 測試結果分析發現的問題
1.2.3.1 情緒化反應突出,沒有明顯的年齡區分,但男性情緒化反應強于女性 以10歲為一個年齡段進行分析發現,不論哪個年齡段,情緒化比例都比較高,而且男性的情緒化反應明顯高于女性。這部分教師表現出的人格特征是容易焦慮、擔憂,常常郁郁寡歡,易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出現不理智的行為。同時,在EPQ中表現出明顯情緒化的被測試者,其SCL—90量表測試結果中,強迫癥狀、偏執、人際關系敏感、軀體化四項因子分可能一項呈陽性,甚至四項同時呈陽性。表明這類人格特征已在其心理上產生深刻影響,已使之表現出明顯的心理不健康狀況。
1.2.3.2 工作壓力過大,緊迫感強烈,“忙”已成為“共識” 調查還根據不同的年齡、崗位、職務、性別等選取了部分教師進行訪談。100%的訪談對象認為:工作壓力過大,緊迫感強烈,太忙。這種狀況已明顯影響到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甚至對家庭關系產生一定影響。表現在:一是工作忙,任務重,時間緊,加劇了情緒化反應,遇事容易沖動發火,有時會直接影響同事間關系和工作的協調合作;二是容易煩躁,從而在特定時間里,表現出暫時卻很明顯的抑郁狀態;三是焦慮感強烈,總覺得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自覺“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還是自己能力太差?”而自責、內疚,甚至自我否定;四是對工作的積極性、熱情度下降,希望得到領導的肯定、表揚的心情明顯,害怕來自領導的批評、否定。甚至在少數問題上已表現出不能理智的對待領導的意見;五是部分訪談對象表示,工作的緊張和壓力已影響到與家人的關系。
1.2.3.3 缺乏良好的宣泄渠道,缺乏信任的傾訴對象,心里“不痛快”時難以及時排解 高職院校教師來源多元化,相當一部分老師遇到事情喜歡悶在心里,想說但不知道該向誰說,想發泄但不知道向誰發泄、怎么發泄,造成或加劇了個人不健康的心理狀況。較為突出的有以下幾種:一是有的老師在訪談中表現出明顯與平時印象不一樣的人格特征;二是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知道“傾訴”和“宣泄”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但基于現實條件的限制,難以“傾訴”更難以“宣泄”?;蛉狈I人士的指導,就是向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傾訴”和“宣泄”了,仍然感到問題沒解決;三是有的訪談對象防范心理極強,自我防御機制始終處于工作狀態,在訪談中回避實質性的問題。
1.2.3.4 20-29歲年齡段的年輕老師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相對突出 在每個年齡段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有明顯心理問題或人格特征容易帶來心理問題的教師,但20-29歲年齡段的教師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究其原因,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成長中少有與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耐心,自以為是、自我中心是普遍特征。人際交往中要么喜歡居主導地位,較強勢;要么因為某方面的“不如人”而自卑,一些人把自卑寫在明處,稍有接觸就能發現他(她)的自卑;另一些則善于掩飾,往往用張揚的個性、虛張聲勢的態度來掩飾內心的自卑。他(她)們在生活中很難感受到來自內心深處的愉悅感和寧靜。
2 改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對策
2.1 改變教師心理環境,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環境是指主體的活動環境中,與主體心理狀態有聯系的那些事物和人的總和[4]。心理環境對個體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很早就成為心理學家研究的內容。羅杰斯在1980年著的《一種存在方式》中指出:只要能創造真誠相處、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環境,人們就可以變僵化為靈活,變靜態為動態,變依賴為自主,逐步發掘出自己的全部潛能。
心理環境理論認為,人的心理系統是一個與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要素緊密相關的復雜整體,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要素會以各種信息的方式進入人的大腦,這些信息與人原有的心理結構發生作用,可能出現三種結果:一是信息為原有心理結構接納,成為心理結構中相容的、和諧的組成部分;二是不被原有心理結構接納,但個體心理結構能變化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個體的心理結果依然是和諧、健康的;三是信息既不被原有心理結構接納,又不能達到新的動態平衡,則可能導致個體出現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根據心理環境論不難看出,改善高職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首先要重視改善其心理環境。其途徑包括:
①通過組織豐富多彩、健康文明、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活動,豐富教師的課余文化生活;②增加教職工數量,教職工結構比例合理化,適當減輕教師工作壓力;③充分肯定教職工成績,增加正激勵,減少負激勵;倡導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和溝通,營造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④開設針對教職工的心理講座、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等,為教職工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外環境。
同時,教職工自身要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學習運用一些基本的、實用的調適方法,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內環境。包括:
①適當宣泄(發泄)。撕幾張舊報紙,邊撕邊在心里罵讓你生氣或憤怒的人;到KTV唱歌,聲嘶力竭的吼唱中,表達的是自己的內心,并不需要別人懂;②學會傾訴。跟朋友、親人、老同學聚會,不需要防備、不需要自我保護,你可以發牢騷抱怨不停,可以是最真實最自然的自我流露;③轉換角度。外出旅游,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豁然開朗;換個思維方式“假如我只有最后一天的生命了,我最想做的事是……你會發現,那些你一度以為很重要的事和人、很讓你生氣的事和人都不重要了;④尋找恰當的“參照物”。痛苦往往來自不必要、不恰當的比較,善于尋找理性的、恰當的、能讓自己內心愉悅的“參照物”至關重要。在合適的比較中愉快的成長;⑤學會心理求助。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在成長中遇到麻煩和問題是非常正常的,學會向專業人士求助,是現代社會的大壓力、快節奏對每個人提出的新要求。
2.2 倡導積極心理,激發人的積極品質和美德 20世紀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創立了積極心理學思潮。他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人和社會的發展。積極心理學本質是“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情緒和體驗,認為積極情緒拓延了知與行的個人資源,增強了主觀幸福感、快樂和愛,有助于消除消極情緒;關注積極的人格特征,認為積極的人格特征中存在正性的利己特征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兩個獨立的維度。前者指接受自我,有生活目標和把握環境的能力,感覺到生活的意義。后者指當自己需要時能得到別人的支持,當別人需要時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人際關系并對已達到的人際關系表示滿意;關注積極社會環境,認為溫和、民主、寬容、尊重、支持的環境更利于個體的發展,個體最可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心理;關注積極心理治療,認為一心理治療不是修復受損部分,而是培育正向力量;二發揮個體積極的潛能、樂觀、智慧、創造力、幸福感等。
高職教師由于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對自身地位和角色的定位缺乏成就感,倡導積極心理,重視激發、挖掘教師的積極品質和美德,使其在工作中不僅有良好的工作狀態、和諧的人際關系、更充滿了成就感和內心的愉悅感。實現自我肯定的前提是得到領導的肯定、同事的肯定、學生的肯定和社會的肯定。領導在制定相關制度時,多一些積極品質的導向,多一些鼓勵和肯定;同事在相處過程中,多一些包容理解,多一些欣賞支持;對學生對老師多一些寬厚,多一些責任,多一些指導,以正向的積極的氛圍引導教師的發展方向,高職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必然上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陳國鵬.心理測驗與常用量表[M].上??茖W普及出版社,2005.8:48,67.
[2]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M].民族出版社,2005.8:191-194.
[3]王東莉,馬建青.請關注“特殊人群”—“優秀學生心理綜合癥”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1.5.
[4]肖旭,陳正權.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論[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10:53,83-95.
[5]章永生.教育心理學[M].河北出版社,2004.6.
[6]劉鳳輝.淺談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第8卷第2期,2006年4月:121-122.
[關鍵詞]初中教師;心理健康;調查;癥狀自評量表
1 引言
2006年5月18日,新華網報道,海南僑中初二(4)班的學生因說謊被老師用雨傘鐵柄毆打,上身及兩臂共有11處傷痕,引起了很大震動。教育界諸如這類惡性事件近些年來在媒體的報道中從未間斷過。憤慨之余值得深思: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怎么竟從神圣走向邪惡,從學生身心的呵護者走向“殘殺的劊子手”?在諸多的原因中心理健康是一個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先決條件,因此其心理狀況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1999年董文軍做了一項《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的科研課題,調查結果中小學教師心理癥狀的檢出率是34.8%。商洛到目前為止心理健康教育幾乎還是空白,農村初中教師的心理健康是處于被忽視狀態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調查商洛地區初中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掌握他們實際存在的心理問題,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對農村初中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提供參考,希望能引起重視,加強對他們的關心、理解和支持,使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2 對象與方法
2.1 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商洛市的農村初中選擇了9所學校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330份,收回有效問卷279份,其中男152人,女127人。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自編的個人基本情況調查同卷,使用統一指導語,對被試進行測試。癥狀自評量表采用1~5記分:1=從來沒有,2=輕度,3=中度,4=重度,5=嚴重;個人基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齡、教齡、婚姻狀況等項目。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3 結果
3.1 農村初中教師SCL―90測查的整體結果與分析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279名被試中,有199名總均分小于2,占總人數的71.3%,心理健康受損檢出率為28.7%;從單項因子看,有強迫癥狀者最多,占總人數的48%;有精神病性癥狀者最少,占總人數的21.4%;其余因子按所占百分比從多到少依次是偏執、抑郁、軀體化、人際敏感、焦慮、敵對、恐怖癥狀。
本調查結果顯示:有28.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與張永忠等對江西贛州、吉安兩市農村初中教師的調查研究結果28。3%基本一致;各因子分和總均分的程度和李東斌《山區農村中學教師自測健康的調查與分析》、李建芹《新鄉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調查研究》、王龍《張掖地區農村初中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董文軍《關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衛生現狀的調查與思考》、吳小鷗。潘孝富《初中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的研究結果相比指數普遍偏高。在其他研究中位于前面的是強迫、人際敏感、偏執、抑郁。而本研究中位于前面的是強迫、軀體化、抑郁、偏執。這說明可能位于陜南貧困地區的商洛農村初中教師的工資待遇、住房條件、生活水平、醫療保險等制度還不夠完善,受工作及生活各種事件的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尤其軀體癥狀嚴重。
3.2 農村初中教師不同群體SCL―90測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
3.2.1 不同性別教師SCL―90測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 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別教師在9個項目上的各因子分和總均分均無顯著差異。這一結果說明本研究不存在性別差異影響心理健康狀況。3.2.2不同婚姻狀況教師SCL―90測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除恐怖、敵對外,已婚教師的總均分和各因子分都高于未婚教師,在軀體化方面已婚教師和未婚教師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其余因子上已婚教師和未婚教師存在顯著的差異.這可能與商洛地區農村初中教師所處的工作、生活環境有關。已婚教師和未婚教師相比,已婚教師面臨更多的家庭問題,家庭經濟問題、孩子照料問題等使家庭負擔較重;家庭社會關系的內容增加了。以夫妻關系為主的一系列家庭社會關系這些也會影響到工作,諸如此類的問題使已婚教師工作壓力或多或少的增加,壓力過重、過長就會影響身心健康,導致以上幾項指數水平明顯高于未婚教師。
3.2.3 不同年齡、不同教齡教師SCL―90測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見表4、表5。
從表4可以看出,41~60歲年齡組的人各項因子分都明顯高于20~40歲年齡組,并且在總均分和各因子分上都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
從表5可以看出,1~10年教齡組教師的各項因子分都明顯低于11年以上教齡組,并且在總均分和各因子分上都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
從表4、表5可以看出高年齡、長教齡的教師在各因子分上都明顯高于低年齡、短教齡的教師,并且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與長期以來家庭、社會對高齡組人的角色期望值水平較高,承擔的任務偏重有關。長期超負荷的工作使他們身體的不適感增多,心理緊張度較高;高齡組人經歷過的挫折較多,在教育教學改革中他們較低齡組人更難改變定勢的觀念、方法。這一系列原因使高齡組人長期承擔各種較大的壓力,使他們產生更多的負性情緒,產生較重的職業倦怠心理,對工作、生活的滿意度逐漸下降,導致高齡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下降。
4 討論
【關鍵詞】 精神衛生;文獻計量學;對比研究;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395.6 G 4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0-1209-03
Meta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 China/WANG Ping*, ZHANG Yue-ping, HUO Yong-quan.* Counseling Center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bases of improving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 meta analysis was used to discuss their mental health by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a. Methods A literature research through Chinese network database, and 26 literatures were obtained. Finally meta-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differed with norm of China significantly. Female teach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teacher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actor. The elder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most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younger teacher.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better tha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onclusion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positively regarded by their family, their university and our society.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Bibliometrics;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隨著經濟環境的改善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在公眾的溫飽問題解決之后,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健康問題,而心理健康則是其中的關鍵問題。針對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有4點: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1]。
目前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學術期刊,但是仍顯不足,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是研究問題單一,重復研究的問題很多,研究領域沒有擴大和深入;第二是目前多數研究都是停留在理論分析和經驗總結的層面,實證研究仍然有限;第三是研究工具比較單一,一般主要使用某幾種問卷,常見的是SCL-90,而對其他研究工具的應用研究不足[2]。由于以往的教師心理健康研究大多使用SCL-90問卷,因此本研究以此作為心理健康的衡量工具,通過采用Meta分析方法,嘗試通過文獻的歷史回顧,從以往的軌跡中得出我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的綜合結果。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使用網絡數據庫,包括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資訊中文科技期刊、萬方數字化期刊庫,檢索的關鍵詞包括高校教師、SCL-90。
1.2 文獻納入標準 (1)文獻的研究類型是實證研究;(2)文獻的研究對象是高校教師或包括高校教師的群體;(3)文獻的研究量表必須包括SCL-90;(4)文獻的數據必須包含SCL-90各因子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1.3 數據提取 經過文獻檢索后筆者得到26篇符合條件的文獻,從符合條件的文獻里提取出數據。SCL-90量表共包括9個因子,提取后數據太大,所以只列出數據簡表,見表1。
1.4 方法 進行Meta分析,使用Cochrane協作組織的Review Manage 4.2完成。Meta分析是利用統計技術,綜合多個獨立的同類研究結果,對結果或某特定方法/措施的效應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3]。
2 結果
2.1 與全國常模組比較 表2表明,目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全國常模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 不同性別教師比較 表3表明,不同性別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在個別因子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來說,高校女教師的抑郁和焦慮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男教師。
2.3 不同年齡教師的比較 表4表明,不同年齡階段的高校教師在心理健康的多數因子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4 不同類型教師比較
2.4.1 高校教師與中學教師比較 從表5看出,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中學教師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來說,高校教師的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顯著低于中學教師(P值均
2.4.2 高校教師與小學教師比較 從表6看出,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來說,高校教師的軀體化因子、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顯著低于小學教師(P值均
3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目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全國常模有顯著差異,表明除個別因子之外,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總體來說情況不佳。以往研究發現,高校教師和全國常模只在偏執因子存在顯著差異[4]。分析中發現這篇不一致的文獻在納入文獻中所占權重并不高。從國外學者的研究來看,教師、醫生、農民、律師、家庭主婦等幾類人中,教師患神經官能癥的可能性相對更高[5];有研究認為,今天的教師正經歷著比以往更多和更嚴重的壓力[6];教師認為自己的工作量比工人還大,并認為國家應該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7]。對于國內高校教師,社會有必要提供給他們更多的關注,高校應該開展針對他們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輔導活動。
高校女教師的抑郁和焦慮水平都顯著高于男教師,表明女教師可能比男教師具有更多的情緒困擾。這可能與高校女教師的多種社會角色壓力有關。相對男教師,她們必須是優秀的教師、稱職的母親、體貼的妻子、孝順的女兒,如果擔任領導的話,還必須是個杰出的領導,這樣容易產生角色沖突現象,就會產生心理壓力感。
高校中老年教師因子得分顯著高于青年組,表明高校中老年教師可能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健康明顯差于青年教師。一般認為,年青教師的壓力高于中老年教師,因為他們要結婚、要買房、要建立事業、要搞好人際關系,但是結果可能并非如此,實際生活中中老年教師可能會比人們想象的要面對更多的問題。在學校里中老年教師多數為學科帶頭人或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家庭里,必須面對老人贍養、子女上學和就業等問題;目前社會對高校中老年教師支持也往往不夠。
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顯著低于中小學教師,表明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好于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師可能面臨更多壓力。中小學教師的第一個壓力是學生升學帶來的壓力,第二個壓力是經濟利益和教師水平及其任職班級成績掛鉤帶來的壓力,第三個壓力是教學任務繁重帶來的壓力。而高校教師的主要任務只是教學和科研,不必承擔提高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和升學率的壓力。
4 參考文獻
[1] 郭念鋒,主編.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 林小群,殷恒嬋,馬強.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現狀綜述.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55-65.
[3] 湯旦林,李曉強.Meta-分析:一種量化的信息綜合方法(上).數量統計與管理,1997,16(4):59.
[4] 鈔雪林,萬愛蘭.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江西醫學院學報,2005,45(6):149-151.
[5] 王建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北京:開明出版社,2001:101-128.
[6] EVERS WJG, BROUWERS A,TOMIC W. Burnout and self-efficacy:A study on teachers' beliefs when implemen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 British J Educat Psychol, 2002,72(2):22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