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6:01:14
序論:在您撰寫核酶的化學本質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地方資源文化;美術素養;價值意義
一、立足教學生命的厚土,傳承本土資源文化
連云港是全國最豐富的美術遺存圣地之一。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在這片熱土上生息繁衍、辛勤勞作,以卓越的智慧和創造力,書寫了一部輝煌燦爛的文明史,留下了豐富、厚重的美術文化資源。如藤花落龍山文化城址(古城市遺址)、大伊山(船刻、石棺)遺址文化、將軍崖原始巖畫(原始農業)文化、孔望山(佛教造像摩崖)石刻文化、花果山石刻與佛教塑像文化、市博物館設有著名版畫大家彥涵美術館、市美術館設有名家畫廊并定期舉辦各類美術作品展覽等,這些都是可以有效利用的地方美術文化資源。
通過有效地組織和利用地方美術文化資源,建立系列教材、配套數據庫、網絡資源平臺引導學生學習、了解、研究連云港的地方美術文化藝術,進而理解地方傳統文化,體會港城人民勤勞與智慧,引導學生珍惜、繼承地方文化遺產,在學生時代造就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鋪墊好民族和地方文化基因,讓我們的青年學子全面健康、富有個性地發展。
二、開拓地方美術資源,培養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連云港地方美術文化資源是連云港地域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勞作以及社會歷史演進過程中長期積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代表性的美術文化。每位教師和每位學生同時也都作為該地方的一分子,與其地方獨特的傳統、習俗、經濟、社會以及和價值觀念等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影響著地方每個成員的審美及行為模式。把以上連云港美術文化資源作為高中美術教學系列模塊的選修內容,或作為連云港地方中小學特色課程進行開發與應用,豐富各個階段審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親和力自然會增強。
三、助推校園特色文化的形成,形成獨特的價值觀
校園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精神面貌、心理狀態、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取向的總和。它不僅代表一個學校的特點,也反映了所在地方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是校園文化的背景和根基,地方美術文化作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汲取地方文化基因,豐富、助推、提升校園文化多樣性,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四、增強文化遺產與環保意識,發展創新能力與個性
將地方美術文化融入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以后,通過參觀、采風、考察、鑒賞、體驗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地方文化建設和地方美術文化融入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應用研究實踐,激勵學生提出適合他們學習和傳承地方美術文化的建議和意見。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地方美術文化現象和遺產保護、民間美術的傳承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促進地方美術體系的形成,構建區域美術教育的發展
連云港地方美術文化資源始終以“美術遺址文化”“山海文化”“西游記文化”為主線,而它的內涵的是當地歷史與神話,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連云港地方美術文化資源這種特定的地理、歷史環境造就了連云港地方美術文化的久遠性、神話性、兼容性、互補性、開放性等特征,而通過系統研究與開發可以豐富、深入挖掘其中內涵,為連云港地方美術體系的形成與應用做好鋪墊,也為構建區域美術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
六、促進教師素質的不斷提升,加快新課程的改革進程
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師提出了新的專業能力要求,即課程開發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教師不再僅僅利用教材、教學參考資料進行教學的教書匠,而是成長為研究學生、研究教學資源、研究教學成果、研究自身學識優勢與劣勢的研究者、探索者,成為幫助學生開發、利用美術文化資源的引導者、開發者。教師必須具備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開發與選擇課程資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的能力。較以往傳統教學而言,教師要付出百倍的心血和努力,客觀上促進了教師的不斷發展。所以,通過對地方文化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實踐和探索,可以達到培養一批研究型和實踐型教師群體的目的,直接為當前的美術課程改革服務。
大多數核酶通過催化轉磷酸酯和磷酸二酯鍵水解反應參與RNA自身剪切、加工過程。
核酶一詞用于描述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即化學本質是核糖核酸(RNA), 卻具有酶的催化功能。核酶的作用底物可以是不同的分子, 有些作用底物就是同一RNA分子中的某些部位。核酶的功能很多,有的能夠切割RNA, 有的能夠切割DNA, 有些還具有RNA 連接酶、磷酸酶等活性。與蛋白質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較低,是一種較為原始的催化酶。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生物 課堂教學 “一定”的講解 反例教學法
反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呈現少數精選的特例,引導學生進行批判的一種教學方法。因為反例教學法是從教學實際中來的,所以此種教學方法具有真實、生動的特點,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活躍學生的思維。反例教學法使用得當,一定能收到比正面切入更好的效果。
1. 光合作用一定需要葉綠體嗎?
舉個簡單的反例吧,藍藻是原核生物,并沒有葉綠體這種細胞器,但它依然能夠憑借體內的藻藍素進行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所以光合作用必須要有光合色素,但并不一定需要葉綠體。
2. 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一定進行光合作用嗎?
反例是硝化細菌只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生產者屬于自養生物,因此包括:
①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②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如硝化細菌、硫細菌等;③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例如光合細菌等。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是自養的方式。主要不同點是:直接能源不同,光合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光能,而硝化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化學能,硝化細菌將氨氣氧化,形成硝酸: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2HNO3在這兩步反應中都釋放出化學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3. 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成分一定是消費者嗎?
不一定。動物絕大多數是消費者,有少部分是分解者,如屎克螂、蚯蚓,甚至大型動物如禿鷲等。
4. 進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一定有線粒體嗎?
不一定。好氧細菌,專性好氧菌,兼性厭氧菌等細菌只有核糖體而無其它細胞器,也能進行有氧呼吸,原因是含有跟有氧呼吸有關的酶,它們散布在細胞質基質內,有的也在細胞膜內膜上。效率是比擁有線粒體的細胞低的,而線粒體是真核生物主要提供能量的“動力車間”。
5. 單細胞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嗎?
不一定。酵母菌是單細胞生物,但是真核生物。原生動物都是真核生物,但也是單細胞的生物。例如:草履蟲,變形蟲。
6. 酶的化學本質一定是蛋白質嗎?
不一定。酶的化學本質大多數是蛋白質,少部分是RNA。
化學本質是RNA的酶指核酶。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劑。它的發現打破了酶是蛋白質的傳統觀念。核酶與蛋白質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較低,是一種較為原始的催化酶。
7. 真核細胞中的DNA一定分布在細胞核中嗎?
不一定。DNA主要在細胞核內,線粒體,葉綠體的基質也有。
8. 真核細胞中的RNA一定分布在細胞質中嗎?
不一定。RNA主要在細胞質內,還有少數在細胞核和核糖體內。
9. 所有的植物在生態系統中一定是生產者嗎?
不一定。 如: 菟絲子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營寄生生活,所以不屬于生產者。
10. 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細菌一定是分解者嗎?
不一定。營腐生生活的細菌是分解者,而硝化細菌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屬于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
11. 基因一定存在于細胞核中嗎?
關鍵詞:酶 蛋白質 必修 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100-01
(2010?廣東汕頭模擬Ⅰ改編)下列關于人體內蛋白質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蛋白質具有多樣性,是由于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和空間結構不同
B.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基因中的堿基有C、G、A、T、U
C.人體內的酶都是蛋白質,激素不一定是蛋白質
D.蛋白酶也是蛋白質,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肽鍵
答案給的是C選項。
1 酶的認識過程
1.1 催化作用
人類對酶的認識經歷了很曲折的階段。西方對酶的研究要從19世紀開始。1810年Jaseph Gaylussac發現酵母可將糖轉化為酒精。1857年微生物學家Pasteur等人提出酒精發酵是酵母細胞活動的結果。1897年,Buchner兄弟用石英上磨碎酵母細胞,制備了不含酵母細胞的抽提液,并證明此不含細胞的酵母提取液也能是糖發酵,說明發酵與細胞活動無關。從而說明了發酵是酶作用的化學本質,為此Buchner獲得了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1835年至1837年,Berzelius提出了催化作用的概念。
1.2 蛋白質
1926年美國科學家James Sumner從刀豆提取出了尿酶并獲得結晶,證明尿酶具有蛋白質性質??芍钡?930年至1936年Northrop和Kunitz得到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結晶,并用相應方法證實酶是一種蛋白質后,酶是蛋白質的屬性才普遍被人們所接受。為此,Sumner和Northrop與1949年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1.3 核酸
1981年至1982年Thomas R.Cech實驗室在研究原生動物Tetrahymena thermophiea的rRNA前提加工成熟時發現了第一個有催化活性的天然RNA,取名為ribozyme(核酶)。由于此RNA進行的是自我催化,且反應后自身發生變化失去催化能力,故嚴格地講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催化劑。隨后S.Altman和N.R.Pace以及T.R.Cech幾個實驗室又陸續發現了真正的RNA催化劑。其中以L19 RNA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和RNA聚合酶活性,1992年發現其還有RNA限制性內切酶的作用,催化的底物除了RNA外還有多糖、DNA以及氨基酸酯等。Cech和Altman與1989年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2 核酶的作用及分布
在生化第三版中指出,RNA有五大功能:控制蛋白質合成,作用于RNA的轉錄后加工與修飾;基因表達與調節功能的調節;生物催化和其他持家功能,遺傳信息的加工與進化?,F在發現的核酶大部分參加RNA的加工和成熟,也有可催化C-N鍵合成的RNA,其中,23SrRNA具有肽酰轉移酶活性。1992年有研究證明RNA具有催化蛋白質合成的活性。1997年zhang和Cech得到了一組直接催化肽鍵生成的人造RNA分子,證明了RNA具有肽基轉移酶的活性。表明了RNA與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關。
2.1 rRNA前體的轉錄后加工
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中的rRNA都是從較長的前體生成的。1982年Cech在研究四膜蟲的rRNA的剪接加工時,發現RNA分子具有酶的催化功能,在核酶作用下,四膜蟲rRNA前體所含413個核苷酸堿基的插入序列(內含子)被自我切除。真核生物rRNA前體的甲基化、假尿苷酸化和切割是由核小RNA(snoRNA)指導的。真核細胞的核仁中存在種類甚多的snoRNA,從酵母和人類細胞中已經發現有上百種。他們與rRNA前體的加工有關,包括斷裂、甲基化及尿嘧啶核苷的形成。
2.2 mRNA的轉錄后加工
真核生物的細胞核含有由許多極長的RNA分子構成的混合物,成為不均一核RNA(hnRNA),hnRNA是細胞質mRNA的前體。真核生物細胞核mRNA前體的剪接是在形成剪接體后才能進行的。在脊椎動物核細胞中snRNA有U1、U2、U3、U4、U5、U6等六種。已知U1、U2、U4、U5、U6等五種snRNA參與RNA剪接。
2.3 蛋白質的合成
核糖體是蛋白質合成的場所。過去以為蛋白質肽鍵的合成是由核糖體的蛋白質所催化,稱為轉肽酶。1992年。H.F.Noller等證明23rRNA具有核酶活性,能夠催化肽鍵的形成。rRNA是裝配者并其催化作用。蛋白質知識維持rRNA構象,其輔助作用。2000年,耶魯大學研究小組在核糖體結晶圖譜中定位了肽酰轉移酶的位點,發現組成該位點的成分全是rRNA,這些成分屬于23s rRNA結構域V的中央環。
2.4 幫助分泌蛋白和膜蛋白跨膜運輸
過去一直認為幫助分泌蛋白和膜蛋白跨膜運輸的信號識別顆粒中(SRP)中,RNA只起簡單的衣架作用。直到最近通過動力學分析才發現,細菌SRP中的4.5S RNA能夠促進SPR蛋白和SPR受體間的可逆結合。籍助核磁共振和X射線晶體學研究,解釋了4.5S RNA在于Ffh蛋白結合前后構象的變化。由于SPR RNA能穩定Ffh與Fts Y結合的過渡態,因而具有催化作用。
2.5 調節個體發育和組織分化
較早就發現RNA在個體發育和組織分化中起調節作用。如X染色體的失活和維持均由Xist RNA介導。1995年發現線蟲中一些小RNA能夠關閉有關基因的表達,由此認識到基因可因RNA干擾(RNAi)而受到調節。2001年在人和鼠細胞中也發現RNAi作用,將它看成是生物節廣泛存在的基因調節方式。
3 人體內是否有核酶
關于這一問題,無論是從網上,還是大學的教科書上查了好久也沒有找到準確的答案。不過我想上面劃線的文字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所以,是否應該說人體內的酶絕大多是蛋白質更好一些呢?
本來只是一道題引來的爭議,通過查閱資料才發現,關于酶竟然有這么多的故事。其中好多知識是我從未接觸過的。這不僅讓我有些汗顏:自己以往因為想當然和得過且過錯過了多少次知識更新的機會!酶的化學本質、作用正在不斷的被補充,以后也許將有更大的發現。我們的教材也在不斷的改版、更新。那我們的知識是不是也應該不斷的更新呢?一些拙見,供各位同仁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鏡巖.生物化學[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 酶的化學本質為蛋白質,對嗎
從脲酶的發現,到較早發現的酶都是蛋白質,所以在以前人們一直以為酶的化學本質就是蛋白質。但是,1982年有人在研究原生動物四膜蟲的時候,發現四膜蟲核糖體RNA(rRNA)前體能在完全沒有蛋白質的情況下進行自我剪切加工,催化本身成為成熟的rRNA。這說明在這個只有在酶催化下才能完成的核酸大分子的剪切處理過程中,RNA充當了酶的催化作用。這在科學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無獨有偶,1983年又有兩個實驗室的合作研究表明RNA具有催化功能。當時已知催化tRNA前體分子趨向成熟的核糖核酸酶P(RNaseP)是由蛋白質和RNA兩部分組成的,然而從RNaseP中分離出的蛋白質組分,在各種條件下均無獨立的催化活性;相反,其中的RNA部分,在一定的鎂離子濃度條件下,再加上亞精胺,可以具有與天然或重組RNaseP同樣的催化活性。并且該RNA組分的前體,即該基因轉錄的初始產物,在上述條件下亦具有酶的催化活性。這樣,這種RNA可被看作是酶。這一現象的發現者給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定名為ribozyme,即酶性核酸。新近又發現了特異切割RNA的DNA分子,稱之為脫氧核酶(DNAzyme)。不難看出,隨著對酶研究的深入,以往對酶的許多看法都有必要改變了。
二、酶是如何實現其催化功能的
作為生物催化劑,酶具有極為高效的催化能力。其催化效率大約為普通化學催化劑的107~1013倍。但是,需要注意,酶只能改變相關反應的速率,縮短反應時間,卻不能改變其它的反應特點,如反應程度等。其對反應速率的提高,是通過與反應底物結合,降低反應底物的活化能來實現的。簡單地說,就如同讓一個小球從一個半圓形弧面自由下滑運動,顯然,無論從弧面的哪一高度下滑,即無論其勢能大小如何,最終都是穩定到最低點,使用了酶,就相當于把球的起始位置放得低一些,穩定下來(達到化學平衡)的就快一些。勢能則相當于球(反應底物)的活化能。
三、所有的生化反應都需酶的催化嗎
為了說明酶的重要性,許多老師在講解酶的生物催化功能時,往往容易強調酶促反應,由于教材所涉及的生化反應大多為酶促反應,就使學生誤以為細胞內所有的生化反應都是酶促反應。事實上,酶作為催化劑,與普通的化學無機催化劑一樣,僅能催化符合熱力學原理的相關反應。比如光合作用光反應階段水的光解(光化學反應)等則不需酶的催化,也不可能借助酶的催化作用來提高其反應速率。我們只能說:“一般的生化反應都需要酶的催化?!?/p>
四、誘導酶的合成有相關基因和誘導物就可以嗎
從曲線不難得出這樣一些推論:1.每種酶的最適作用溫度都是一個定值。2.此曲線顯示酶的作用溫度是以最適作用溫度為對稱軸呈左右對稱的。3.曲線的兩側與橫坐標軸沒有交點。筆者教學研究中發現存在著明顯的缺點,為此,筆者專門請教了有關專家并進行了研究,覺得有必要予以澄清。
首先,大多數的蛋白酶在高溫下分子結構遭到破壞,并失去了活性,特別是大多數的蛋白酶,因為蛋白質的變性而失去活性,這種變性大多是不可逆的,而且隨著溫度的升高,這種變性更無恢復的可能,也就是說曲線的右側的某一位置上應該與橫坐標有一個交點,而課本上的插圖沒有。為此筆者完整地摘錄了《生化簡明教程》插圖如下:
從圖上可以明確看出右側也沒有交點。對于蛋白類的酶來說,高溫時失去活性是肯定的,是不是對于核酶來說有例外呢?筆者專門請教了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得到的回答也是肯定的,RNA酶在高溫下也會失去活性,也就是說即使是核酶也應該有一個交點。
其次,在低溫下,酶的活性也會受到抑制,由于它的分子結構沒有被破壞,所以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恢復,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利用這一點來保存酶,而從《生物化學簡明教程》的上述插圖可以看出,左側是從原點開始的,也就是說有一個交點。蛋白質類的酶在低溫下一般不會發生變性,但活性極低,甚至可以低到難以檢測的程度,RNA酶在低溫下的活性也可能會很低,因此,給出這個交點倒是能夠讓人理解的。但酶在高溫下會發生變性,變性以后酶的活性大部分將會完全喪失,最適作用溫度高溫一側也必定存在一個交點,不給出這個交點無法讓人理解。
第三,酶的最適作用溫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常數,其數值受到底物、種類、作用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例如,酶的作用時間長短不同,所求的最適作用溫度亦不同,作用時間愈長,最適作用溫度愈低,作用時間愈短,最適作用溫度則愈高。其實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各種酶才有其一定的最適作用溫度,通常動物體內酶的最適作用溫度在37-50℃,植物體內的酶的最適作用溫度在50-60℃。
第四,和一般化學反應相同,酶的反應在一定的溫度范圍0-40℃內,其速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根據一般經驗每升高10℃的反應速度增加一倍,高溫下酶易失活,絕大多數酶在60℃即失去活性,故此,最適作用溫度的右側下降的幅度應該較大,左側上升的幅度應該相對較慢,曲線的兩側也應該不會程明顯的對稱。
綜上所述,酶在一定的條件下有一個最適溫度,并且在最適溫度兩側應該是不對稱,左側和橫坐標無限接近,右側和橫軸在某一位置有一個交點。所以酶受溫度的影響曲線應該大體上是這樣一個趨勢:
當然,蛋白酶和核酶在特性上有一定的差異,曲線也應該有所變動。
另外,從曲線上無法直接反映出來的是,蛋白質的變性作用如不過于劇烈,是一種可逆反應。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也無法作出解釋。例如,胃蛋白酶加熱至80-90℃時,失去溶解性,也無消化的能力,如將溫度再降低到點37℃則它又可恢復溶解性與消化蛋白的能力,但隨著變性時間的增加、條件的加劇,變性程度也加深,如蛋白質的結絮作用和凝固作用就是變性程度深刻化,這樣就達到不可逆的變性。這些也絕不是一個圖就可以說明的。當然上述是筆者的一孔之見,錯誤在所難免,請各位同仁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必修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然編著室編著
2.《生物化學簡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由羅紀盛等編著
顧問專家:南京師范大學許曉風教授
發表于中學生物教學2005年7-8期;
生物學教學2005年8期
劉建峰 (廣東澄海蘇北中學 515829)
1. 酶的化學本質為蛋白質,對嗎?
不對。從新教材酶的定義來看,它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有機物。那么,就不能簡單地確定其化學本質屬性。從脲酶的發現,到較早發現的酶都是蛋白質,所以在以前人們一直以為酶的化學本質就是蛋白質。但是,1982年有人在研究原生動物四膜蟲的時候,發現四膜蟲核糖體RNA(rRNA)前體能在完全沒有蛋白質的情況下進行自我剪切加工,催化本身成為成熟的rRNA。這說明在這個只有在酶催化下才能完成的核酸大分子的剪切處理過程中,RNA充當了酶的催化作用。這在科學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無獨有偶,1983年又有兩個實驗室的合作研究表明RNA具有催化功能。當時已知催化tRNA前體分子趨向成熟的核糖核酸酶P(RNaseP)是由蛋白質和RNA兩部分組成的,然而從RNaseP中分離出的蛋白質組分,在各種條件下均無獨立的催化活性;相反,其中的RNA部分,在一定的鎂離子濃度條件下,再加上亞精胺,可以具有與天然或重組RNase P同樣的催化活性。并且該RNA組分的前體,即該基因轉錄的初始產物,在上述條件下亦具有酶的催化活性。這樣,這種RNA可被看作是酶。這一現象的發現者給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定名為ribozyme,即酶性核酸。新近又發現了特異切割RNA的DNA分子,稱之為脫氧核酶(DNAzyme)。不難看出,隨著對酶研究的深入,以往對酶的許多看法都有必要改變了。
2. 酶是如何實現其催化功能的?
作為生物催化劑,酶具有極為高效的催化能力。其催化效率大約為普通化學催化劑的104-108倍。但是,需要注意,酶只能改變相關反應的速率,縮短反應時間,卻不能改變其它的反應特點,如反應程度等。其對反應速率的提高,是通過與反應底物結合,降低反應底物的活化能來實現的。簡單地說,就如同讓一個小球從一個半圓形弧面自由下滑運動,顯然,無論從弧面的哪一高度下滑,即無論其勢能大小如何,最終都是穩定到最低點,使用了酶,就相當于把球的起始位置放的低一些,穩定下來(達到化學平衡)的就快一些。勢能則相當于球(反應底物)的活化能。
3. 所有的生化反應都需酶的催化嗎?
為了說明酶的重要性,許多老師在講解酶的生物催化功能時,往往容易強調酶促反應,由于生物課本及平常題目所涉及的生化反應大多為酶促反應,就使學生誤以為細胞內所有的生化反應都是酶促反應。事實上,酶作為催化劑,與普通的化學無機催化劑一樣,僅能催化符合熱力學原理的相關反應。而象光合作用光反應階段水的光解(光化學反應)等則不需酶的催化,也不可能借助酶的催化作用來提高其反應速率。正如課本上的描述:“一般的生化反應都需要酶的催化”。
4. 固定化酶的特性是否有所變化?
通過對酶的各種固定化處理和研究,我們發現固定化酶有以下優點:不溶于水,易于與產物分離;可反復使用;可連續化生產;較游離酶的km值小,催化能力、熱穩定性、PH穩定性都有所提高。當然,同時也有其缺點:固定化過程中往往會引起酶的失活。固定化酶酶的活性雖有所降低(與游離的酶相比),但由于穩定性大大地提高(對酸堿和溫度的耐受性)易于保存能夠連續使用,所以總的活力遠遠超過游離酶。
5. 誘導酶的合成有相關基因和誘導物就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