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31 18:27:19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技術員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相對于我國的農業體系,世界的農業技術是比較完善的。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政府主導作用;二是多樣化發展。世界的農業研究體系多種多樣,對于我國農業多元化技術推廣體系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
1.1政府主導是農技推廣體系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世界上由政府主導的農業體系主要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在二戰后建立起來的各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至今發展中國家也有很多體系。隨著各國科技的發展,政府在農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各國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和人員對農業技術進行推廣,現在全世界有超過200多個國家級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五十幾萬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說明目前世界的農業推廣體系已基本完成,并成為政府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一種重要的手段。
1.2對比于政府主導的農業推廣體系
世界的農業推廣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有很多教育機構參與,有的是國家級的科研,有的是私人企業為謀利而進行推廣,技術的差別也是五花八門。
2世界農業推廣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2.1政府主導,在各國農業發展過程中一直是政府主導的。
因為政府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主要表現在:一是各國的農業科研機構都是由政府出資或者建立的,人員也是由政府培養的;二是各國的政府機構直接指導基層農民組織國家的農業機構,加強技術交流,做到科技運用于農業。
2.2現實證明政府科技資源是影響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現在社會中,政府是科技資源最多的組織,只有政府和科研機構相互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廣農業技術。各國成功的推廣體系總是把政府推廣和科技資源有力的結合起來,有的是合作,有的是政府幫助推廣。從各個方面看,政府的科技資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2.3各國農業技術的發展和推廣與政府的投入是分不開的。
主要表現在政府的支持,地方組織的建立,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我國政府的投入主要是中央、地方共同承擔經費。
3建設我國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辦法
1“濕地農業”的提出
“濕地農業”的概念是在“濕地”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濕地的基本特征。國際上提出濕地的概念,主要是鑒于該類自然資源對調節自然環境和保護生物物種的絕對重要性,即所謂“大地之腎”的特點提出來的,其核心是要加強對濕地的保護[6~7]。但對我國江漢平原乃至長江流域來講,近600年來,已有大片的濕地被開墾成了以水稻田為主的人工濕地,該濕地的主要功能已轉變成農業經營的基礎條件、生產農產品的功能上來。在該地區農業經營中,除要保護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濕地、發揮濕地的生物和生態功能外,農業的經營本身還或多或少受到本區濕地特征的影響,如何根據其特點進行農業經營、處理好濕地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是濕地農業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很早以前,我國勞動人民針對南方多雨的特點,在有效排水和農業利用上就創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塘”系統,在長江下游地區則有所謂“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則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優勢。而且這部分地區在我國農產品生產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對于我國北方干旱地區的干旱農業而言,我國南方濕地季風氣候條件下湖泊濕地地區的濕地農業,還面臨著一系列特有的問題與挑戰。開展濕地農業研究意義十分重大[8~13]。
2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特點
在低濕地上之所以短期內發展了出色的農業,固然與人口壓力密切相關,但也與其具有獨特的優點息息相關。江漢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熱水資源豐富,雨熱同季,宜于農作;交通發達,綜合經濟實力雄厚,湖北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大都位于江漢平原地區之內。但是在20世紀50~80年代期間,江漢湖泊數量和面積急劇減少,耕地面積驟增,生態環境日益脆弱化。農業災害,包括洪、澇、漬、干旱、病蟲、冷熱等日益嚴重,農業耕作和生活的設施水平與條件十分惡劣,農業的結構單一,勞動生產力與土地生產力徘徊不前,農業資源浪費嚴重,比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基本背景[10,12]。江漢平原的濕地農業還具有一些具體特點。
2.1垸田特征
江漢平原濕地墾殖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大量垸田的產生。所謂垸田,就是人為地由湖邊向湖心通過建立堤壩、排干湖水,建立相應的水利設施,即所謂“圍湖造田”形成的農田。最后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個由人工開挖形成的水系相對獨立的垸落。從大的方面來看,垸田由于開墾歷史不同,所屬各異,因而垸落與垸落之間形成各種人為的隔離和阻礙,道路和水系混亂,不利于農田作業以及灌溉、排水與行洪。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積內漬[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長期接納河流沖積物和湖漬物,因而表現為土體深厚、有機物豐富、土壤潛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由于其土地平整與水利設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春季土壤升溫慢,形成所謂“冷漬田”。此外,還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現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結構不良。從土壤營養上來看,該地區土壤嚴重缺磷和缺鋅[4,15]。
2.2地貌和生態上的分異特征
江漢平原的農田多由湖泊開墾形成,在地貌和生態上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王克林等在對洞庭湖濕地進行探討時指出了洞庭湖區具有碟形盆地圈帶狀立體景觀結構的特點。并將該濕地歸納成3個圈次,即1)內環敞水帶;2)中環季節性淹沒帶;3)外環漬水性淹沒帶[2,8]。蔡述明等在江漢平原四湖地區監利新興垸進行的研究闡明了四湖地區“湖垸同體”,從湖邊到湖心可分為9種農業利用地貌類型的規律[4]。我們通過對典型碟形洼地——高場示范區的剖析,觀察到一個沒有徹底完成墾殖過程的低湖地在多個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結構、土壤機械構成、土壤營養、土壤溫度和綜合土地質量)存在明顯的梯級遞變,因而其適宜的農業利用價值也是不同的。
2.3災害加劇與生態脆弱化特征
由于本地區獨特的地理氣候特點,近幾十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率和程度日益加劇。主要災害有洪災、澇漬、干旱和病蟲災害等[16~18]。葉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澇發生情況時,論述了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來,災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為特大洪澇年,每年因洪澇使農田成災面積均超過66.7萬hm的標準,平均兩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農作物受災174.97萬hm,農業損失55億元。80年代與50年代相比,旱災面積增加1.28倍,澇漬面積增加1.67倍。
王學雷等對江漢平原的生態脆弱性進行過專題論述[19]。除上述以洪澇為主體形成的各種自然災害外,江漢平原還面臨嚴重的生態脆弱化問題。包括,1)耕地面積日減,人口驟增,土地的承載壓力越來越大;2)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結構劣化,生產性能下降;3)生物多樣性下降,時有暴發性或毀滅性病蟲害發生;4)水體面積減小,湖水水質下降,漁農矛盾日漸突出;5)農業內部結構單一,農業經營比較效益低,農業經濟再生產難以完成;6)農業設施老化,基本建設嚴重落后,農民生活得不到應有保障,等等,應該說濕地地區的農業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
3濕地農業技術體系探討
局部性、季節性水環境惡化是南方低濕地的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位于該地區的以湖泊為主體的自然濕地既是當地農業的重要環境,又在該地區整體的水資源調度和控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必須從整體上來認識南方低濕地區存在的各種問題,大力開展濕地農業技術研究(圖1)。
附圖
圖1“濕地農業”構成圖
3.1濕地農業關鍵技術的探討
“九五”期間,我們對農業濕地中的主體——澇漬地合理開發利用技術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關鍵技術包括:
(1)澇漬地農業小區綜合整治開發規劃與實施研究建立了兩個分別代表典型“湖積地”和“沖積地”的澇漬地改良綜合開發示范區,在示范區的綜合整治與開發規劃中提出了以“單元水系”為基本單位整治澇漬地的觀點,將農田基本建設作為整治澇漬地的先決手段。規劃中還引入了日本區域排水規劃的數理模型與土地分析的“數量化理論Ⅰ”,實踐證明上述兩種方法對江漢平原濕地地區微地域特點的分析具有較好的適用性。研究還將高場示范區的開發模式總結為“農田整備+梯級開發”,岑河示范區的開發模式為“農田整備+優化模式”[22~24]。
(2)
澇漬地排水改良技術
濕地農業中農田的排水是一項關鍵技術[25~27]。研究開發和引進了適合于濕地農業小區排水的數學模型以及農道、溝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術參數。深入探討了農田澇漬相隨的作用過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關鍵生育期的排漬標準和澇漬排水綜合控制指標[28]。
(3)澇漬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術
選擇典型地域對近20年來大范圍的江漢平原濕地農田土壤肥力動態演替進行了分析和評價,采用土壤系統分類法,對澇漬地的土壤類型進行了重新劃分,找出了不同類型澇漬土壤的特征與利用方法。探討了澇漬地土壤的分布與肥力演變規律。
(4)適生生物種質資源的發現、引進與鑒定
對多種水生經濟植物蓮藕、芡實等的適宜特性進行了鑒定。發掘并開發了新魚種——月鱧,繼續擴大了對適宜于濕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種的篩選,選出適合于大面積推廣的新品種“黃寶石”、甜瓜“豐甜1號”。引進篩選出“兩優培九”和“豐兩優1號”等品種作為濕地高產優質水稻換代“組合”。
(5)主要作物抗澇漬的機理及抗漬高產栽培
重點對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種間差別產生的機理進行了探討,并總結出一套本地區水稻的抗漬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認為栽培上應重點抓好品種篩選和育苗技術兩個環節[29]。
(6)澇漬地作物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
重點對澇漬地上易發生的稻飛虱、稻螟和紋枯病、白葉枯病的發生特點進行跟蹤調查,以有效排水和節水灌溉為出發點,探討了病蟲草害綜合防除策略。
(7)澇漬地生態環境異化評價及生態恢復技術
濕地環境異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環境異化的根源在于人類對濕地資源的過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環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緩解環境壓力,也要注意照顧當前經濟發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動。
(8)澇漬地高效農業模式研究
濕地良好的土壤潛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溫、水等自然資源為本地區農業的主體產品開發和農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難得的自然條件[5,30~32]。以“麥—瓜—稻”模式為基礎,面對新的農村形勢,新創了4種高效農業模式。這4種模式是系統針對本地區爽水型高產水田、旱田、農牧肥結合以及保護地栽培方式分別形成的,在生產中已得到迅速推廣。
3.2濕地農業綜合開發典型模式探討
濕地農業模式總體上可分成農田高效農業模式,農林間(混)作模式,水體養殖模式,種養加一體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級開發模式等5類。每一類有若干種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歸結為如下幾種:
(1)適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層混養模式;
(2)適宜于連片池塘的魚、豬—禽復合混養模式;
(3)適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網箱養魚與流水圍欄精養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種植園模式;
(5)適宜于河灘湖灘季節性淹水帶的耐漬經濟植物模式;
(6)低湖田魚—稻—藕共生模式;
(7)湖區生態公園觀光農業模式;
(8)適宜于大面積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
(9)適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級開發模式;
(10)適宜于高產爽水區的多種農田高效種植模式,包括:麥—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雜交棉模式;大麥=玉米+綠豆—晚稻—畜禽模式。
優化模式的實施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中經濟效益尤為顯著[3,5,33~36]。
3.3濕地農業的若干技術難題
縱觀江漢平原過去幾十年來的研究,濕地農業的技術研究多集中在點、區或者局部技術環節上,成績很大但有所偏頗。今后應加強如下重大關鍵問題的研究。
(1)關于濕地農作區國土綜合整治,即生產、泄洪和湖區水面面積的合理比例及其規劃建設問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湖泊面積還在繼續減少,減少的部分主要用來作漁業養殖用。與低湖農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漁業養殖兼顧了蓄水、生產和調節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態與經濟效益顯著,因而顯示出較大的優越性。但江漢平原全域內土地面積如何在生產、泄洪和湖區水面之間分配出一個合理的比例,并通過具體地規劃、布局(該布局還應該與相關的水利、農業設施相匹配),是今后濕地農業中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首要問題。應該學習日本“土地改良區”的做法,大范圍統一規劃,整體分區建設;通過立法,集中來自于國家、地方和農業經營者的有效投資;規劃與建設必須遵循統一的技術規范,做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開發、保護的有機結合。
(2)關于拳頭產業的選擇與培育。要在減輕澇漬為害的同時,充分發揮濕地地區多水與土地肥沃的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建立相應的優質、名牌商品基地。而這一方面恰好是江漢平原濕地農業過去的薄弱環節。具體來講,需水較多的水稻、油菜,水生動物(魚、鴨、鵝等)養殖,水生經濟植物產品是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潛在優勢,但一直以來未形成相應的產業和產品優勢,今后應重點研究其從基地化生產到加工、包裝和銷售一體化的技術,形成濕地農業的特色。
(3)關于恢復優美環境與確保食物安全。江漢平原的地理特點決定了該地區各種用水可能在不同區域之間產生多次循環使用,而且人畜飲水、農業灌溉用水與生活排水之間極易相互混雜。以水作媒介,農藥、化肥及有機污染物容易得到迅速傳播與分布,從而導致對環境的大面積污染,進而導致對農產品的污染。在江漢平原這個傳統的農業集約區和國家農產品生產基地,如何保證農村廣大土地以及農產品免遭污染,改善農業從業者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將是今后濕地農業技術體系中的一個難點。
【參考文獻】
[1]陳世儉,蔡述明,羅志強.生態工程在湖垸濕地農業持續發展中的應用[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7,6(3):253~258.
[2]王克林.洞庭湖區濕地生態功能退化與避洪、耐澇高效農業建設[J].熱帶地理,1999,19(2):130~136.
[3]孟憲民,崔保山,鄧偉,等.松嫩流域特大洪災的醒示:濕地功能的再認識[J].自然資源學報,1999,14(1):14~20.
[4]蔡述明,王學雷,黃進良,等.江漢平原四湖地區區域開發與持續農業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5]黃jǐng@①,雷海章,黃智敏.論我國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1,(3):34~36.
[6]呂憲國,黃錫疇.我國濕地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1998,18(4):293~299.
[7]朱建國,姜文來,李應中.我國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出路[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0,(4):50~53.
[8]王克林,劉新平.洞庭湖濕地抗逆型農業開發模式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95,(3):18~22.
[9]李曉青,程偉民,謝炳庚.江南丘陵稻田濕地景觀生態系統功能與效益研究——以攸縣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1995,6(supp.):112~118.
[10]金伯欣,鄧兆仁,李新民.江漢湖群綜合研究[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11]徐琪.濕地農田生態系統的特點及其調節[J].生態學雜志.1989,8(3):8~13.
[12]黃進良.洞庭湖濕地的面積變化與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297~304.
[13]丁疆華,溫琰茂,舒強,等.鄱陽湖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環境與開發,1999,14(3):42~44.
[14]李勁峰,李蓉蓉,李仁東.四湖地區湖泊水域萎縮及其洪澇災害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9(2):265~268.
[15]向萬勝,古漢虎.湖北江漢平原四湖地區濕地農田土壤的養分狀況及主要障礙因子[J].土壤通報,1997,28(3):119~120.
[16]葉柏年,陳正洪.湖北省旱澇若干問題及其防災減災對策[J].氣象科技,1998,(3):12~16.
[17]傅云新,鄧先瑞.江漢平原旱澇時空分布特征[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7,6(4):379~383.
[18]金衛斌,雷慰慈.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澇災害與生態減災對策[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0,11(3):38~41.
[19]王學雷.江漢平原濕地生態脆弱性評估與生態恢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35(2):237~240.
[20]王洋,齊曉寧.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區低濕耕地整治及綜合開發模式[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0,16:105~107.
[21]張明祥,嚴承高,王建春,等.中國濕地資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01,(3):23~26.
[22]高繡紡,李方敏,謝紅.日本的農村整備事業及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8(特刊),15:112~116.
[23]黃永平,田小海.數量化理論Ⅰ在農地分級中的應用[J].湖北農學院學報,1999,19(2):148~153.
[24]朱建強,潘傳柏,章賢東,等.中日專項技術合作項目岑河示范區排水規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8(特刊),15:69~77.
[25]劉祖貴,郭國雙.漬害稻田合理排灌技術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4,13(3):1~6.
[26]李振華,管光生.改造湖區低產田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6,15(4):38~40.
[27]朱建強,歐光華,黃發新.四湖流域農田排水有關問題研究[J].灌溉排水,2002,21(3):39~43.
[28]朱建強,張文英,潘傳柏,等.幾種作物對澇漬脅迫的敏感性試驗研究[J].灌溉排水,2000,19(3):42~46.
[29]田小海,龔信文,工藤哲夫.水稻在澇漬條件下的產量形成試驗初報[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0,20(4):289~291.
[30]黃智敏,田小海,鄢圣芝.四湖澇漬地區主要種植制度的氣候評價[J].湖北氣象,2000,(2):18~20.
[31]江蘇省種植制度研究課題組.江蘇沿江經濟發達區高產高效持續多熟種植制度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97,(1):1~4.
[32]李曉儲,劉貴陽,黃利斌,等.揚州市珙江低濕江灘地林農復合構建模式早期經濟效益研究[J].江蘇林業科技,2001,28(5):6~10.
[33]鄧德源,李開倫,向德楷.濕地資源開發模式[J].自然資源,1991,(5):18~20.
[34]王纓,周明全,夏昌銳,等.稻田高效間作模式生態經濟效益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95,28(1):61~68.
[35]王纓,雷慰慈.旱田間作模式生態經濟效益研究[J].生態學報,1998,18(4):426~432.
[36]黃jǐng@①,馮中朝,黃智敏.江漢平原“三高”棉田優化模式效益評價[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7,18(7):55~58.
軟件優勢作為為“三農”事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農業職業教育場所,農業高職院校都擁有一批教學實踐經驗豐富、專業技能功底扎實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農業高職院校的人力、智力資源和現代信息網絡,能迅速地將農村生產技術信息傳遞到廣大農村和農民中去。
2農業高職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作用及發揮形式
2.1農業高職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作用
農業高職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作用主要是:關鍵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農作物和林木病蟲害、動物疫病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教育培訓與技術服務,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檢測、監測和強制性檢驗教育培訓與技術服務,農業資源、森林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監測教育培訓與技術服務,水資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術服務,農業公共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等。同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先進傳播手段,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方法,提高推廣效率。
2.2農業高職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作用發揮形式
2.2.1教育培訓除了農業高職院校本身的全日制人才培養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方式方法之外,按照職業院?!皟蓷l腿”走路的發展思路和戰略,農業高職院校一般都成立了專門的繼續教育培訓學院(中心),定期、不定期地開展專題培訓。這種培訓能夠更好地根據農民的需要和時間安排,充分利用農業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教學設備、實驗器材、實訓基地等資源開展培訓,培訓的形式也可多種多樣,在培訓過程中可以選擇報告會、講座、論壇、經驗交流、現場示范、知識競賽等多種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有效地開展培訓工作。這種培訓通常會具有較好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目前,各省農業廳、扶貧辦、發改委甚至婦聯等都負責了大量的為“三農”事業發展培訓人才的任務,而這些培訓項目的實施,最佳地點就是當地有條件的農業高職院校。
2.2.2定向培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明確要求,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崗位設置應當以專業技術崗位為主。鄉鎮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崗位應當全部為專業技術崗位,縣級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專業技術崗位不得低于機構崗位總量的80%,其他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專業技術崗位不得低于機構崗位總量的70%。而事實是,我國目前大多數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尤其是縣、鄉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專業技術人才遠遠達不到要求,少數“科班”畢業生,普遍存在缺少繼續教育培訓的現象。從完善農業技術人員技術職務評聘制度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的要求出發,農業高職院校在加強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和繼續教育領域任重道遠、大有可為?;鶎愚r技人才隊伍結構性短缺矛盾,非農專業人員配置比例過大,在崗人員學歷層次偏低、年齡老化,高素質人才招不進、留不住的問題嚴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將制約我國現代農業的穩步發展。為切實加強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鄉鎮基層農技人才隊伍素質和服務能力,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實施基層農技推廣人才定向培養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2.2.3技術服務組成專家團隊,通過電話、短信、網絡等開展咨詢服務,也是農業高職院校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的有效形式。還可以通過建立網站、開通交流論壇或QQ群,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針對性的農業技術推廣咨詢服務。有的培訓班學員結業后,專家教授繼續通過網絡平臺為學員開展一對一跟蹤咨詢服務,建立長效機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實現了學員解困、專家教授增長實際經驗的“雙贏”。
2.2.4科技下鄉科技下鄉、送教下鄉是農業高職院校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的有效途徑和形式??梢愿鶕嶋H需要,開展縣、校合作,選派當地需要的農業專家掛職鍛煉、下鄉服務,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必要時可以將課堂辦在田間地頭,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可通過贈送農業書籍、光盤等形式,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使農民掌握農業實用技能、幫助農民走向致富的道路。每年寒暑假期可以組織農業高職院校師生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實踐活動。
1.1軟件設計規劃
平臺包含“采選及觀光”、“采選客服”、“電子商務”及“物流配送”四個子系統,采選及觀光是系統應用的基礎,基于遠程視控實現果蔬的采選或者園區觀光,此子系統采用C/S架構;客服、電商及物流是系統后續服務的保障,完成果蔬采選后收費及送件等功能,這三個子系統均采用B/S架構。
1.2網絡及視頻規劃
實際規劃時,可根據農莊的園區規模和采選模式,有區別地架設云臺式的或固定式的模擬攝像頭或網絡攝像頭。
2平臺軟件開發
2.1采選及觀光子系統開發
2.1.1功能分析
為了使客服得知客戶的果蔬采選信息,該子系統需要發送包含時間戳的客服消息,為采選客服子系統的消息激發提供依據。
2.1.2程序設計簡介
該子系統可以采用C#或Java等語言開發。建議采用VFW(VideoforWindows)技術,VFW是Microsoft公司為開發Windows平臺下的視頻應用程序提供的軟件工具包,提供了一系列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通過這些接口,用戶不僅可以很方便地實習視頻捕獲、視頻編輯以及視頻播放等通用功能,而且還可以利用回調函數開發比較復雜的視頻應用程序。
2.1.3目標果蔬采選
由于目標果蔬的派工采摘勢必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在一個目標果蔬在被實際采摘之前,該目標果蔬有可能被其他多個用戶重復采選,因此,為了避免這種采選狀況的出現,采選系統除了具有基本的采選操作功能以外,還需要具有對后來者對已選目標果蔬的及時提醒。這一功能的基礎是運用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技術,對兩個目標果蔬圖像進行比對,當相似度達到設定的閾值時,即可認為是同一目標果蔬。
2.2采選客服子系統開發
2.2.1功能分析
果蔬采摘客服的兩個主要工作分別是負責客戶的注冊和客戶的采選。圖3所示為客戶采選后的服務流程圖,其中,“收到采選消息”來源于采選及觀光子系統的“發送客服消息”;派工單上不僅包含了目標果蔬所在的園區位置(如菜地編號),而且包含了客戶框選的果蔬彩色打印圖,以便于采摘員工“按圖索驥”,快速、正確地找到并采摘目標果蔬。
2.2.2程序設計簡介
基于目前Web應用程序開發最穩定、高效的通用語言編譯運行程序,其平臺的開發真正實現業務數據、工作流、權限及用戶UI等功能的全面集成。為了能夠準將客戶采選的提交信息實時地通知客服,在該子系統中,不僅需要編寫定時刷新客服操作界面的程序,而且,還需要結合運用AJAX技術,以便實現頁面的無閃刷新。表1所示為采選客服子系統的客服操作界面的GridView數據表。
3關于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的應用
3.1電子商務在本系統中的應用分析
通過本系統進行果蔬采選的用戶,其不僅需要注冊,而且有采選操作時,還要按照設置的交費規則來付費,這就需要系統附有相應的交費系統,或者是電子商務系統,農莊可以根據需要,開發自己單位專用的管理平臺,也可以選用目前比較成熟電子商務軟件。
3.2物流配送在本系統中的應用分析
顯然,本系統采選的目標果蔬,最終需要通過相應的物流配送機制,所以,農莊可以自己建立專門的物流分公司,也可以與當地現有的物流公司協作,并且根據用戶的地理分布情況,合理地設置目標果蔬取貨點,當然,對于一些特殊身份的客戶(VIP),也可送貨上門。另外,可以對物流配送車采用GPS定位,使客戶可以隨時通過電腦或手機在網上查詢到自己的目標件的物流狀況。
4結束語
上海種源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種源產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上?,F代農業建設的發展重點。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農業生物品種選育工作不斷加強,培育了“滬油”系列雙低油菜、“申優”系列雜交粳稻、“滬旱”系列節水旱稻、“銀冠”花菜以及部分設施專用種子等一批優質特色品種;形成了一批成長較快的種子企業;種業基地建設有序推進;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為該市種業長遠發展創造了良好基礎。良種培育和推廣,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生產和確保地產蔬菜有效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
1.上海選育的優質特色品種。糧食作物水稻、油菜和大麥中培育了寒優湘晴、秋優金豐、“申優”系列雜交粳稻、“滬優”系列節水旱稻、“滬油雜系列”雙低油菜、“花30”系列啤酒大麥;蔬菜中的矮抗青、新夏青、“”系列上海青菜品種享譽全國,設施專用品種浦粉系列番茄、碧玉系列黃瓜、特旺達茄子等具備與進口品種競爭的能力;水果中的“大團蜜露桃”、“錦”字系列黃桃、“滬油”系列油桃、“滬培”系列葡萄成為地方特色品種;上海荷斯坦奶牛凍精產品在全國奶牛育種業中排名第一;新楊褐殼蛋雞和新浦東雞是國內僅有的幾個肉蛋雞品種之一;“浦江1號”團頭魴、羅非魚、康樂蚌、“申福1號”壇紫菜等水產養殖品種全國聞名?!吧晗恪毕盗邢愎绞俏覈愎缴a的主栽品種。大量種養殖作物品種不僅在上海廣泛應用,還推廣至全國市場。
2.種子企業。近年來,上海重點培育了上海種業公司、上海農工商集團、光明種業有限公司、上海奶牛育種中心有限公司等種業集團,各集團種業發展側重點不同,上海種業集團主要從事穴盤種苗、新優花卉的生產;上海農工商集團主要從事種公牛、種肉牛、種豬、蔬菜種苗、優質稻種、花卉種球、種鳥、水產種苗等8大種苗的生產;光明種業有限公司力圖在國內糧食產業鏈上的育種環節有所突破;上海奶牛育種中心的核心是荷斯坦凍精產品,并已連續3年列全國市場份額第1。
3.種業基地?!笆晃濉币詠?,以實施“種子工程”為契機,上海加快了種子基礎設施建設,良種繁育基地體系已基本形成,建成了上海農作物南繁基地與南繁工作站。2009年,建設稻麥良種基地18個,生產基地面積近1333hm2,配備種子烘干、精選、包裝、加工流水線10套,改善了種子倉儲、曬場等設施條件,良種供應能力大大增強,基本能滿足本市主要農作物統一供種的需要。蔬菜“種子工程”確定了14種蔬菜作物作為良種化主攻目標,落實了一批良繁基地,在外省市建立了一批繁種基地,實行提純復壯和良種繁殖。目前全市蔬菜有原種圃53hm2,良種繁育面積666hm2,并形成了浦東孫橋、金山銀龍、閔行馬橋等現代化種苗繁育基地。光明乳業公司建立了6000頭現代種奶牛場,成為全國奶牛種源基地。水產養殖方面,上海建設了標準化水產養殖場、標準化漁船等漁業設施,以及嘉定區望新水產良種場等4大良種場,并在市外建設了苗種基地,如上海水產研究所江蘇啟東科研基地等,提升了上海市水產良種的繁育能力和水產優質苗種的供給能力。
4.種業發展的政策。種子管理體系已逐步完善。通過加快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政企分開,加強種子管理、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種子管理、執法體系日趨完善,目前上海市擁有持證種子執法人員100余名、質量檢驗員44名,承擔種子管理、執法、檢驗工作,為規范種子市場秩序,確保全市農作物種子質量,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5.種源農業產值。上海種源農業產值一直實現穩步增長。2009年,上海種源農產品生產實現產值12.96億元,比上年增長4.8%,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4%提高到4.6%。種源農業產值構成中,種植業占16.9%,林業占8%,畜牧業占55.9%,漁業占19.2%。種源生產區域集中度較高,郊區各區(縣)依托各自主導優勢產業帶動種源農業發展,光明食品(集團)公司、青浦區、松江區和崇明縣集中了種植業種源的73.8%;松江區、金山區和崇明縣集中了林業種源的57.2%;光明食品(集團)公司、金山區和浦東新區的原南匯區部分集中了畜牧業種源的71%,其中金山區以優質生豬養殖帶動畜牧業種源生產發展,集中了上海郊區近40%的苗豬種源,浦東新區的原南匯區部分大力發展優質禽蛋生產,集中了全部種蛋種源的44%;青浦區、奉賢區和崇明縣依靠水利資源和特色漁業,發展漁業種源生產,這3個區(縣)漁業種源生產占上海郊區的80%以上。
上海也積極開拓種源農產品外省市場和國外市場。2009年,上海銷往外省市的種源農產品實現產值2.75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蔬菜種子和花卉種苗以銷往外省市為主,銷往外省市的產值分別占其銷售產值的61.7%和80.1%;光明食品(集團)公司的荷斯坦種公牛凍精銷售形勢喜人,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居前列;種植業、漁業的鰻苗比上年也有較大增長。在開拓國外市場上,2009年,光明食品(集團)公司生產的花卉種苗,實現出口1373萬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上海鮮花港出口的蝴蝶蘭品種好、價格高,銷往日本、韓國、法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嘉定區蔬菜種籽也實現了出口突破。
上海種源農業技術發展現狀
1.技術研發機構及平臺。與種源農業產業發展相關的技術研發機構與平臺有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上海農業科學院、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上海海洋大學等研發機構,以及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國家轉基因生物分子特征驗證測試中心、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檢測中心(上海)、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冷庫及制冷設備檢驗測試中心等研發平臺。上海是我國最早開展生物技術研究的城市之一,在種源農業生物技術領域與我國其他省市相比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2.轉基因生物育種技術。先后承擔了國家水稻結構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研究計劃,分離了水稻品質改良、抗逆、育性、抗蟲、新型疫苗等功能明確的功能基因;轉基因技術及其在品種改良上的應用曾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花粉管通道法轉化植物,建立了水稻、土豆、油菜、甘藍、棉花植物等轉基因系統,在棉花棉纖維改良、品質改良水稻、抗病蟲水稻、耐鹽堿水稻、脂肪酸改良油菜等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獲得了明顯成績;轉基因生物安全性檢測和評價制定了多項國家轉基因生物分子特征檢測的技術標準。
3.種質資源保存技術及保存庫。種質資源是遺傳育種和品種改良的物質基礎。2002年建成的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包括低溫低濕和液氮兩套保存系統,可實現30萬份種質資源的長、中、短期保存,建有現代化的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實驗室,可實現優異種質的綜合評價與鑒定,有利基因的發掘、分離與轉移以及主要農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和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擁有現代化的農作物種質庫、微生物庫、植物離休材料庫、動物生殖細胞庫和遺傳工程材料庫,可采用-196℃液氮、-80℃超低溫冰箱和液狀石蠟及凍干管等多種保藏技術保存微生物、動物資源和植物離體材料。
上海發展種源農業產業SWOT分析
1.優勢(Strength)。
(1)基礎優勢。種源和設施農業均有較好的技術和產品基礎,種子、種苗、水產品、果蔬花卉等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布局和規模,有些在國內具有較大市場和影響力,如光明乳業集團的荷斯坦奶牛凍精產品占到全國26.71%的市場份額(2006年數據),在全國奶牛育種業中排名第一;上海青菜種子占到同類產品市場10%。
(2)市場優勢。上海農產品消耗量大,農產品本地品種的市場認同度高,產業的發展有很好的市場基礎。
(3)技術和人才優勢。上海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農產品消費中心和中轉中心之一,國內外高新技術與產品匯集在上?;蛲ㄟ^上海進行銷售,如國外大型種子公司紛紛將總部設在上海,區域與市場的優勢使其在引領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方面有良好的環境。
2.劣勢(Weakness)。
(1)農業基礎薄弱。種源和設施農業技術與產品的市場相對而言較小,農業相對于工業和服務業的低效性,效益不高,吸引力不足。
(2)現有種業企業規模偏小。尚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規模型企業或集團,企業科技投入不足,技術人員層次低,良繁技術比較粗放等,導致種子產業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
(3)優勢品種仍然缺乏。主要農作物水稻品種仍以浙江品種為主,小麥作物品種以江蘇品種為主。種子企業缺少強優勢品種,企業發展后勁不足。蔬菜、西甜瓜、水果也缺少突破性品種,與日本、韓國等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4)相關技術人才缺乏。以設施農業為例,有了現代的裝備,沒有相應的人才去使用管理,農業裝備與設施的效益也難以發揮,近年來,農業種養殖一線的技術人員更是呈現減少的趨勢。
(5)產業發展的機制體制不夠完善。如良種選育、擴繁推廣、經營的脫節,尚未形成“科研服務生產,生產促進經營,經營回報科研”的良性循環機制,嚴重影響種子經營規模的擴大,難以實現真正的良種產業化。
(6)種子加工手段相對落后。種子加工設施、加工技術、種子包裝落后,種子外觀、商品性較差,與國外種子產品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3.機會(Opportunity)。
(1)現實需求。上海有基本農田面積21萬hm2,糧食、各種蔬菜、生豬、家禽、鮮蛋、鮮奶和淡水養殖等需要大量的良種供應,同時上海也為周邊甚至全國供應種源,如上海是中華絨螯蟹、優質奶牛的主要供種地;“十二五”期間,上海設施農業覆蓋率將由2010年的61.4%增加到2015年的80%,同時,大量塑料大棚和小拱棚的裝備升級改造。另外,上海是一個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國際性大都市,有一個碩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同時上海也是農產品進出口的重要集散地之一,這些為設施農業技術的提高創造了發展機遇。
(2)政策支持。2011年4月,國家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上海隨后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滬府發〔2011〕47號)文件,國家專門就設施農業發展制定了《全國設施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以及《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1-2015年)》。最新的《上海市現代農業“十二五”規劃》也將現代種業列為“十二五”上海產業發展的重點,將設施農業建設列為“十二五”發展的主要任務,表明了國家和上海對種源和設施農業發展高度重視。
4.威脅(Threats)。
(1)國內外優勢產品和技術對區域內相關產業的發展沖擊。如種源產業,一些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紛紛搶占中國市場,通過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發展經銷商等逐步滲透中國的農業種源種子行業,對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發展構成了巨大挑戰。又如設施農業,其技術涉及面廣、學科類型多樣,我國設施農業在設施結構設計安裝水平上與國外差異不大,但在環境控制技術和設備、設施種養殖品種及管理水平上與國外還有很大差距,短期內整體突破困難較大。
(2)地方保護主義的限制。大多數種源農產品生產、推廣地域特征明顯,推廣應用范圍十分有限,目前種源農業生產主要目的依然是滿足自身農業生產的良種需要,通過市場銷售的種源農產品比重僅為l/3,種源農產品市場化推廣應用水平與產業化發展要求差距較大。
上海種源農業發展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建議
1.技術研發建議。
(1)完善建立種源、設施農業研發重點實驗室或中心,建立專項性、持續性研發資助機制。在已有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國家轉基因生物分子特征驗證測試中心、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檢測中心(上海)的基礎上,借助其基礎研究優勢,組建專業性、產業應用性更強的農作物品種鑒定中心,開展農業生物種養殖品種的特異性、抗病性和抗逆性等的鑒定和鑒定技術方法研究等工作。建立專項性、持續性研發資助機制,選擇產業發展重點、核心技術方向,通過制定長期性的和階段性的研發目標、內容和方法,持續支持,保障技術研發的連貫性。
(2)成熟技術完善并集成應用。對于技術相對較為成熟,需要完善或普及應用的技術項,應優先支持,推廣普及,及早在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建立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及其信息化平臺,推廣普及種子生產、加工、檢測技術,發展完善農產品安全優質生產監管技術和采后低碳綠色保鮮技術。
(3)核心技術重點支持快速發展。對于對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尚處于研發階段或需要長期不斷實施和完善的技術項,應重點關注,長期支持,如種質資源創制和分子改良育種技術、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設施環境信息獲取技術及設施環境控制算法、設施綠色安全農產品種養殖及采后綠色供應鏈技術體系。
(4)前沿技術大力關注。那些對產業發展有重要提升作用但目前區域研發基礎較弱的技術項,可以大力關注,通過引進吸收或其他方式進行支持,實施技術逐步儲備,如特殊需求設施裝備設計制造、農產品加工、保鮮、物流等技術設備、基于生物模型的環境精準控制技術、溫室節能新型技術等。
2.產業發展建議。
(1)政策扶持方面。鼓勵和支持本地農業生產應用本地良種良法,加大種源和設施裝備龍頭企業建設的政策扶持力度。根據上?!笆濉鞭r業發展目標,上海將著力打造2~3個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培育若干專而精的、有成長潛力的種子企業;農業設施裝備水平顯著提高。種源和設施裝備龍頭企業一方面是產業發展的體現,另一方面是各項先進技術的應用載體,需要集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其發展。
從農業院校會計學專業技術職務年齡結構上看,學術梯隊建設面臨著令人堪憂的狀況,學科帶頭人后備力量不足,趨于老齡化,梯隊結構出現明顯斷層,骨干力量匱乏等情況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科的發展。一個學科水平的高低,其能否培養出優秀成果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水平和學科骨干隊伍的建設。只要有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就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學術骨干,就會構建出高水平的學術梯隊。明確學科的發展方向,提高科研水平,可以從根本上加快促進教學、科研和人才質量的提高,為此,加強農業院校會計學專業學術梯隊建設,以保證學科未來的長遠發展,是農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中的一項極其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2構建農業院校會計學專業學術梯隊的建議
2.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科學遴選培養學科帶頭人
對高等農業院校而言,教學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對學校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學術梯隊的建設決定著教學、科研水平,學科帶頭人的遴選和培養又是學科建設的關鍵,建立一支科學、穩定的學術梯隊對學校的發展、學科建設至關重要。同樣,遴選和培養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對于學術梯隊建設更加至關重要。一個學科的發展,它在學術界的地位,從根本上來說是由學科帶頭人的領導,學科帶頭人的地位,學科帶頭人所培養的人才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其在社會、經濟、科學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所決定的。學科帶頭人是學術隊伍的領頭羊,是學科建設的關鍵。為此,對于發展中的農業院校會計學專業而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科學培養選拔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任重而道遠。根據會計學科發展和學術梯隊結構情況,應注重知識層次、年齡層次、職稱層次和學緣結構的關系,注意學術梯隊的整體建設,對學科帶頭人進行分層次、分階段地培養,借助教學科研實踐提升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水平,把學科建設和人的學術水平,把學科建設和梯隊建設推向更高的層次。注重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在提高他們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的同時,提升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秉承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遴選學科帶頭人,通過系統地培養,選撥杰出人才,避免出現“一聘定終身”的現象。
2.2落實學術梯隊成員的培養,加強梯隊師資隊伍建設
根據農業高等院校的特色發展規劃,建設會計學專業的學術梯隊,學術梯隊的骨干成員比較多,這個梯隊就比較強。根據整個學術梯隊的發展方向、層次結構、教師的知識結構、建立以教學科研能力為核心的青年教師發展制度,創新學術梯隊培訓制度,構建有利于梯隊發展的個人培訓體系。在專業培訓方面,注重國內外訪學制度,引導會計專業骨干教師“走出去,請進來”,“走出去”是到國內外著名大學開展研究交流,了解國外學術前沿動態,開闊學術視野,掌握先進的科研教學方法,培養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杰出人才?!罢堖M來”是定期聘請國內外知名的會計人才到學校開展講座,進行學術交流,以加強會計學專業學術梯隊師資建設為根本出發點,形成一個知識層次高、科研創新能力強,營造一個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多學科交叉互補的科研團隊。由此可見,加強學術梯隊成員的培養主要是對青年骨干成員的培養,是加強梯隊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
2.3嚴把學術梯隊人員選拔質量關,建設完善的會計學專業學術梯隊
論文內容摘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一直未能擺脫傳統農業的經營模式,特別是工業化以來出現了資源高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約農村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因此,遵循科學發展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擯棄傳統農業的掠奪性經營方式,把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目前,循環經濟在工業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較多,但對農業方面的關注尚顯不足。我國不僅是人口大國,而且是農業大國,人多地少并且資源未能充分利用,面臨著資源短缺、污染嚴重、農產品品質下降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瓶頸”。因此,樹立資源憂患意識,科學利用有限資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特點
(一)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
所謂農業循環經濟就是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按照循環經濟的原則,充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當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它要求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物資的投入量和廢物的排放量,通過農產品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和過程后各層次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實現系統物質再生循環,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農業循環經濟不僅要追求農業經濟內部的良性循環,而且還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的統一,最終追求的是融入社會層面上的“大尺度循環”,即在整個社會經濟領域,實現工業、農業、生態之間共同發展和交叉利用。
(二)農業循環經濟的特點
對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作為一種發展模式,農業循環經濟強調的是在生產活動之初盡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資源,生產活動之中盡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資源,生產活動之末盡可能少地排放生產廢棄物。農業循環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1.綜合性。農業循環經濟強調發揮農業經濟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形成產業集群。這樣容易在集群區域內形成有特殊的資源優勢與產業優勢和多類別產業結構。這樣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資源與核心的產業,成為生態產業鏈中的主導鏈,并以此為基礎將其他類別的產業與之連接,組成生態產業網絡系統。
2.多樣性。農業循環經濟可以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高效性。農業循環經濟通過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產生、物質循環利用、消除環境破壞及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目的,從而實現經濟增值,降低農業成本,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同時,農業循環經濟還拉長了生產鏈,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4.持續性。農業循環經濟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使物質循環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制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
(一)土地資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就不可能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對于人口眾多、耕地相對短缺又處在高速工業化的我國來說,問題就更加突出。我國土地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國耕地面積為18.31億畝,人均1.4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約相當于美國的1/8、印度的1/2。與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時間,耕地凈減少1.21億畝;僅2005年一年,全國耕地凈減少542.4萬畝(《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聯合國規定的“0.053公頃/人”的危險點,而農業大省山東省人均耕地面積也僅為0.081公頃/人。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場價值顯現,許多違法占地、亂搭亂建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有限的土地資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塊的荒廢。這些不僅造成土地資產的大量流失,也對短缺的土地資源造成嚴重沖擊。
(二)水資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農業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造成農業水資源質量持續下降,農業用水缺口逐年加大,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污染嚴重,進一步成為可供利用水資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03)報告,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國各流域水資源狀況南北方差異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積占全國的59.6%,而水資源量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國39.4%的黃淮海地區水資源量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僅占全國的34.7%,而水資源占了80.9%。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為20%,但北方多數區域已經超過50%,遠遠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40%的警戒線。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因缺水減產糧食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00億元,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
(三)環境污染嚴重且生態系統退化
從20世紀中葉開始,我國為促進農業發展,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據測算,化學殺蟲劑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僅為10%-15%,其余大部分則逐漸散失在空氣、土壤和水當中,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更為嚴重的是化肥、農藥在農產品中的殘留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成為我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礙,大大削弱了我國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由于農業的粗放型經營,無序開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觀的破壞、濕地面積減少、調控功能明顯降低,使洪澇災害威脅依然嚴重。
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表明,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的資源環境將會承受巨大壓力,這種“資源環境的稀缺性”一方面會引發資源價格和環境價值的提高,加大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將促使人們對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深刻反思,在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資源使用總量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的情況下,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經濟需要和生態需求。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經濟杠桿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F代經濟學認為,微觀經濟主體往往只關心本身的利潤最大化,而很少關心外部成本或社會成本,產生了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負外部效應,導致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干預,將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外部效應內部化。比如征收環境稅,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矯正外部負效應,實現環境保護的政策目標;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財政收入,有利于財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標的實現。
(二)加強制度創新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當前,國家有關部門應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完善有利于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增加農業的財政投入,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建立循環型農業推進組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環境管理,為循環農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國家層次的循環經濟立法相呼應,建立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并制定出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為此,我們要建立起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和收購、銷售、運輸、技術等服務組織,并制定出相適應的法規和政策,為農業循環經濟的運行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加強政府機制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的任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對政府來說責無旁貸,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擔起這一艱巨的任務。因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由政府出面組織生態經濟領域專家對循環經濟如何與農業發展實踐結合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規劃,提出切實可行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并結合實踐情況總結經驗,制定出有利于生態建設的干部考核指標,杜絕僅把經濟增長的GDP作為唯一考核標準的現象。
(四)加強技術創新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生產技術范式的革命,它必須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點,重點組織開發資源節約和取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技術和“零排放”技術;加強研制和生產對環境溫和的新型肥料,減輕環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開發高效、低殘留的農藥,開發生物農藥取代化學農藥。通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全面保護和改善環境,大力推行生態農業和清潔生產,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資源環境方面的國際標準,從而突破綠色壁壘,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倡導清潔生產和節約消費,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五)加強法規機制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過政策調整使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企業和個人經營行為有利可圖,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外部效應內部化機制;另一方面應建立和完善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補償機制。鑒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較為缺乏和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當地政府應強化責任意識,并通過立法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納入地方基層政府的職責范圍之內,加強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重要性的教育、宣傳和引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