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概念范文

      時間:2023-06-18 10:36:08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物理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初中物理概念

      第1篇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中,筆者感受到,在以下力學和電學方面形成的錯誤的前概念對初中物理教學影響較大。

      關于力的前概念

      1. 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動物)才能施出力來,或只有人(或動物)及發動機、磁鐵、帶電體等幾種特殊物體才能施出力來。

      2. 力的作用是單方面的,如人、動物或磁鐵等施力于某物體時,并不受到受力物體的反作用力。

      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前概念

      1. 運動必須要有力的維持;要使物體運動,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2. 要使物體做勻速運動,必須有大小不變的力作用在它上面;要使物體做加速運動,作用力要不斷增加。

      3. 人或動物只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克服阻力做勻速或加速運動。

      關于電流的前概念

      1. 電流是從電源出發的電荷像流水一樣定向移動而到達用電器的過程。

      2. 受到電流概念中“流”的影響,學生認為越靠近電源正極的地方,電流會越大;電流通過電路元件時,后面的電路元件得到的電流是前面用完剩下的;電流被認為是依賴于時間、空間順序的一個事件,當電流經過電路元件后,它剩下的部分回到電源負極……

      當然,關于電壓、電阻的的前概念也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例舉。錯誤的前概念是一種生活經驗,是在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自發形成的,沒有經過嚴密的科學分析與實驗證明,錯誤的知識結構對新的知識結構的建立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并形成負遷移。

      也有一些物理前概念與科學概念接近,它們有助于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形成概念和掌握物理規律,是學生進行物理學習的基礎。教學實踐證明,可把前概念這種“資源”作為讓學生理解新知識、新概念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前概念中“生長”出新的科學概念。

      前概念轉變的教學策略多種多樣,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感覺到下列兩個策略對初中學生的概念轉變效果明顯。 轉貼于

      1. 初中物理前概念的顯性化

      針對前概念現象,在物理概念教學中,了解或設法去發現學生中可能存在的相關的各種“前概念”,將其顯性化,然后從物理學研究問題的需要,針對學生中的前概念,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讓學生自己發現已有經驗的不足甚至錯誤,激發認知沖突,使學生自覺地對前概念修正、完善甚至放棄,并進一步轉變為主動學習科學的物理概念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創設前概念情境,將物理前概念顯性化。教師可以采用設置形成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而導入:一般應注重設置能充分暴露學生錯誤前概念的情境,針對性強,能通過學生的表達充分暴露其前概念的錯誤,也就是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讓學生清楚自己原來是怎么想的。當新奇、生動的現象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時,好奇的心理驅使他們積極地思索。教師要及時地抓住學生閃現出的認知矛盾,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究、解決問題。

      2. 初中物理前概念的轉變

      轉變學生的前概念,就是要改造和重組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認知結構的改造和重組的過程就是認知發展進行同化和順應的過程。教師應該利用教學,使學生的前概念經過同化和順應的過程轉變為科學概念。

      第2篇

      關鍵詞:物理概念;物理意義;本質屬性;物理現象;物理定義

      作者簡介:李源貴(1986-),男,廣東信宜人,大學本科,學士學位,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學.

      物理概念是構成物理知識體系的基本要素,它是在大量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質的共同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包括了物理現象、物理本質屬性、物理意義、物理思維形成過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和規律等,掌握和界定每個物理概念才能形成物理學體系.但是在學習中,卻有部分同學對物理概念的學習存在問題,出現物理概念的混淆,物理概念界定不清等現象,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出現亂用概念、濫用概念等問題.因此,正確認識物理概念,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識體系非常重要.

      1認識物理概念時存在的問題

      11把物理概念等同于定義

      初中學生剛接觸物理,頭腦中缺乏科學嚴謹的物理思維,在學習物理概念時,部分同學會對物理概念理解不深,簡單的認為物理概念就是物理定義,只是從定義上來記憶物理概念,而沒有深入理解到物理概念是從物理現象、物理過程中歸納出來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質屬性.

      例如:在物理學中,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學生從定義上理解到密度其實是一個比值,如同數學一樣,通過公式ρ=mV來計算其大小就可以了,但是正確理解密度應從它的物理意義上理解,密度是由物質的種類來決定,跟物質的質量、體積無關,它反映的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單從定義上理解并沒有正確理解密度的概念.

      12沒有區別物理概念的個別現象與一般現象

      物理概念是物理事實的抽象,它是在大量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質的共同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但是物理概念中也有個別案例是在概念界限之外的,應當加以區別.

      例如:在學習“浮力”時,一般學生都是從大量的例子認識到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所以就在一般現象中概括形成了“浮力”的概念.但是所有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嗎?顯然不是的,例如浸在水中的橋墩,它就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這個應該從浮力產生的原因進行思考.

      13沒有分清“前概念”與“物理概念”

      在學習物理之前,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或現象在頭腦中已經形成“前概念”,但“前概念”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也能阻礙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如果沒有把“前概念”和“物理概念”區分,則容易把物理概念混淆.

      例如:學生在學習摩擦力前,從大量的生活經驗中就形成了摩擦力的前概念,而且都認為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運動的,是屬于阻力.但是從實驗中發現,摩擦力也可以是動力,如運動員起跑時的摩擦力就屬于動力,所以學習摩擦力的概念時,關鍵要認識到摩擦力只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相對”兩個字就把前概念和正確的物理概念分清.

      14沒有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圍

      物理教材中出現的概念基本是從大量的實驗和現象中總結歸納出來的,但是每個概念也有一定的范圍,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出現概念范圍界定不清的問題,導致在知識點上出現前后矛盾.例如:學生學習聲的產生時,知道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但學生容易把“聲”等同于生活中的“聲音”,但是他們的范圍不同.人們能夠聽到的才叫做“聲音”,把聲音、超聲波、次聲波統稱為聲.聲音只是聲的一部分,所以振動的物體能夠產生聲,但不一定能夠聽到聲音.

      2初中物理概念的分類

      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到的物理概念很多,但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

      21對物理現象描述的概念

      在初中物理中,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尤其重要,有些概念就是物理現象的直接描述.例如:把一塊固態冰放在室溫中慢慢變成了液體的水,對于這種現象就叫做“熔化”.所以把勻速直線運動、熔化、凝固、擴散、光的直線傳播、反射、折射等概念都歸納為對物理現象描述的概念.

      22反映物理本質特性或屬性的概念

      在初中階段,有些物理定義只是根據實驗現象歸納出總結,但并沒有描述出物理的本質,當我們深入學習時,就會發現它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或特性.例如:在物理學中,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這個定義只是給出了密度如何計算,但實際上密度反映的是物質本身的特性.除此以外,特性還有、比熱容、電阻、熱值等,屬性的有:質量、慣性.

      23反映物體間相互作用及其規律的概念

      物理概念除了描述物理現象和物理本質屬性或特性外,還有就是反映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的,它往往是通過公式的計算來描述.例如:物理學中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用公式表示就是W=FS.這就是通過描述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概念.除此以外還有力、功率、機械能、電流、壓強、效率等.

      3怎樣學習初中物理概念

      31理解概念的物理意x

      在物理學中,雖然物理概念很多,但是每個物理概念都有物理意義,如果學習中忽略了物理意義,那就不叫物理了.例如:物理學中引入了“速度”,如果學生只是知道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當路程越遠,時間越短時,速度就越大.這就等同于數學中學習的速度,物理學中之所以引入速度的概念目的就是為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是物體運動的一種本領,它的大小不是由路程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來決定,而是由物體本身的性能決定.所以學習物理概念一定要理解它的物理意義.

      32分清物理現象與本質

      物理現象的概念和物理本質屬性的概念是物理概念中最難區分的,有些概念從物理定義上看好像是描述物理現象的,但實際上是反映物理本質的,這樣的概念最容易造成混淆.例如:在物理學中,用電阻來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從定義上看是一種阻礙現象,但實際上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因此,學習物理概念時應分清現象概念和本質屬性概念.

      33分清物理概念的范圍

      物理概念都有它的適用范圍,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圍能讓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物理概念.而物理概念的范圍有大小之分,也有過程量和狀態量之分.例如:學習“密度”的概念時,我們清楚密度的大小是由物質的種類決定,跟物體的質量和體積無關,但是這只是針對固體和液體而言,而對于氣體則不成立.又例如:在學習“熱量”的概念時,我們知道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做熱量,“熱量”是一個過程量,只會出現在熱傳遞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說某個物體具有多少的“熱量”,但我們能說某個物體具有多少的“能量”.

      34用科學實驗學習物理概念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和概念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經過認真的思考而總結出來的,但是在做實驗時一定要遵循科學性和嚴謹性,只有正確的實驗才能得出正確的物理概念或知識.例如:在學習“分子熱運動”的概念時,氣體擴散實驗是把裝有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下面,上面倒扣的是空瓶子,這兩個瓶子的上下位置不能顛倒,否則不能說明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

      35用生活實踐理解物理概念

      第3篇

      關鍵詞: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引入;構建;應用

      概念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識、理解和應用的過程,因此,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直觀的引入來引導學生認識概念,在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構建起概念,在應用中不斷理解概念,從而提高學生應用概念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就結合初中物理教學進行簡單的論述。

      一、直觀引入,讓學生認識概念

      在物理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容易站在“我”的角度來認識學生,看待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其實不然,學生的認識受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影響,同時,受認識規律的影響,學生認知以直觀為主。因此,在教學具有抽象性的概念過程中,教師就需借助情境,讓學生從直觀過渡到抽象,認識概念,奠定學習概念的基礎。如,在“大氣壓強”的學習中,教師將一個塑膠掛扣直接按在黑板上來引入大氣壓強的概念,學生的探究興趣濃了,學習起來也就更加自主了。在物理概念教學中,導入的方法較多,如,通過實驗導入、問題導入、故事導入等,教學中教師還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而綜合應用多種方法來進行。

      二、經歷過程,讓學生構建概念

      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在機械的背誦和教師反復的講解中進行的,而是建立在對概念的形成過程基礎上的。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要摒棄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而以引導為主,讓學生在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來構建起概念。以密度教學為例,教師先讓學生通過一杯水和牛奶、一杯水和一杯酒精鑒別而引出對銅塊、鐵塊和鋁塊的鑒別,讓學生明白用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特性都具有一定的缺點,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來鑒別物質,那就能更簡便。接著讓學生通過實驗設計來分析物質(同種物質和不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實驗,討論交流而得到相應的結論,最后教師再總結出概念,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就不顯得空泛了。

      三、區別練習,讓學生應用概念

      學生理解概念后,需要通過應用概念來鞏固對概念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可先用直接應用概念型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解決,接著針對概念中涉及的公式變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分析解決,最后再將當次課堂學習的概念和其他概念融合起來。這樣,循序簡單地讓學生從易到難逐步過渡,最終掌握并應用概念。

      總之,物理概念的學習是一個不斷認識、理解和應用的過程,教學中教師還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逐步引導方可有效。

      參考文獻:

      [1]任雪蘭.淺談初中物理概念教學[J].中國校園導刊,2011(6).

      第4篇

      物理概念教學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鑰匙。既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園地,又是學生學習科學方法的陣地;既是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渠道;又是學生發展能力的主要途徑。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物理概念教學,認真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為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奠定扎實的基礎。下面,結合我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上初中物理概念課。

      一、重視從實踐中引入概念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概念,因為生活實踐留在記憶中的形象容易被學生理解。尤其對于初中學生,從生產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豐富的物理現象是他們認識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這些感性材料為他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物理環境。如在“杠桿”的學習中,課前布置學生找找生活中的杠桿,觀看它們使用時有什么共同特點,以及感受使用這些杠桿的好處。如在“沸騰”的學習中課前布置學生回家燒開水,并觀察水燒開時的現象。教師利用好這些生活素材布置學生觀察或動手實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過操作實驗掌握概念

      物理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物理實驗是學習物理、探索物理的基本方法。純粹的物理概念理論知識枯燥而乏味,觀察和實驗則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直接經驗和感性體驗,物理實驗使學生通過自身實踐,對物理現象產生真實體會,而不是用空乏解說代替的“實驗”。教師的語言再精湛再具體,都比不過學生自己親手操作的經驗有說服力。實驗是物理的基礎,離開了實驗,學生對物理的概念沒有真正的理解,當然也就容易混淆了。

      例如,和學生一起學習“大氣壓”這節內容時演示的“覆杯實驗”“吞蛋實驗”非常簡單、直觀地說明了大氣壓的存在。和學生一起學習“電流磁場”演示了奧斯特的實驗使抽象概念簡單化,使學生很直觀地掌握了電流周圍存在磁場。和學生一起學習“摩擦力”我設計了三組實驗:第一組要求每個學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阻礙手運動的力?第二組要求每個學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阻礙手運動的力?第三組要求每個學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感受有沒有阻礙手運動的力?通過這三組實驗讓同學們很容易的掌握了“滑動摩擦”和“靜摩擦”的概念。特別是對靜摩擦的概念有了很好的掌握,將復雜問題簡單化。

      三、通過類比形成概念

      初中生對一些抽象物理概念難以理解,如果采用類比法,把抽象的概念和生活中的事物相類比,有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形成。

      例如,像“電流”、“電壓”、“聲波”這些概念難以理解,而且還看不見,但通過教材中“電流”與“水流”,“電壓”與“水壓”,“聲波”與“水波”相類比,化無形于有形,使這些抽象概念在感知上得到認識。像“分子動能”與“物體動能”,“分子勢能”與“物體勢能”,“內能”與“機械能”相類比,化微觀于宏觀,這樣理解概念就容易多了。

      四、用比值法定義物理概念

      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所謂比值定義法,就是用兩個物理量之“比”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用兩個量之比,其比值若能表示一個新的物理內涵,而且它能反映客觀事物新的性質或特征,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如在“速度”的學習中,通過播放劉翔在奧運會上比賽的視頻,讓同學們總結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1)相同時間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時間。在此基礎上提出如果路程和時間都不同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并舉了一道具體的例題:汽車2小時行駛120千米,飛機3小時飛行了660千米,比較汽車和飛機誰運動的更快?學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用兩物理量的比值來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教師就可以順理成章總結:把路程和時間的比值就定義為速度。初中物理中,涉及到利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還有密度、壓強、功率、比熱容、熱值等等。

      五、運用多媒體理解概念

      有的物理概念抽象難懂,其實驗對成本、條件、可看性等要求較高,難以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展示,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一些圖片、動畫、視頻和仿真實驗室等,都是輔助物理概念教學的最佳選擇。教師可以將教學中出現的抽象又難以實際操作講解的難點,利用多媒體進行虛擬的展示,同時還可以擴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更順利地進行。

      例如,在“聲音的傳播”學習中,就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因為聲音雖然是無時無刻存在我們身邊的,但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我們看不到,而且其傳播的原理比較抽象。如果通過空乏的講解,學生對傳播的原理根本理解不了。利用多媒體模擬了敲鼓時鼓面的振動引起了空氣的振動,形成了疏密相間波的虛擬實驗。讓學生充分理解了聲音在空氣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再如,在“電動機”的學習中利用了多媒體模擬電動機工作的動畫,讓同學們很輕松地理解了電動機有關的知識點。

      第5篇

      關鍵詞:初中物理 概念 教學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學科,通過學習物理知識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所謂物理概念即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式。人們通過實踐,從對象的許多屬性中,撇開非本質屬性,抽出本質屬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階段,人的認識已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在此對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學做了一些粗淺的剖析。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整個物理學知識的核心,它是學習物理學、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則、規律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特別是初中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枯燥無味、難以掌握的一個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法,抓好概念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基本內容

      物理學是一門基本概念和規律性都很強,同時又能有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物質,以及這些物質的變化規律。初中物理內容盡管淺顯,但知識覆蓋面比較廣。物理概念的教學實際上也就是從這二方面來進行的。

      1.關于物質基本屬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給學生介紹了很多有關物質基本屬性的概念。如質量、密度、熔點、沸點、比熱、電阻等。通過這一類概念的教學,要使學生學會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以此來認識事物,區別事物。

      2.關于物體間相互作用及變化規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機械能、電流、電壓等這一類概念的教學,使學生初步建立起一個相對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在不停的變化之中,而這種變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規律進行的。如在能量的轉化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電能、熱能、機械能間都可以相互轉化,但在轉化過程中都遵循一個規律即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方法應用

      一般來說,初中學生已具備了比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對周圍世界的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形成一個模糊的整體認識,也能對與物理現象相關聯的各種條件作膚淺的分析。在此認識過程中他們表現出較強的心理積極性,這是一個積極的因素。但是在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時候,他們心理上的主觀能動性往往不夠。這是一個消極的心理因素。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心理因素的積極方面,克服消極方面,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注意到以下幾點,肯定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視從實踐中引入概念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概念,因為生活實踐留在記憶中的形象(表象)容易為學生理解。尤其對于初中學生,從生產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豐富的物理現象是他們認識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這些感性材料為他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物理環境。教師利用好這些生活素材布置學生觀察或動手實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簡單機械的學習中,課前布置學生找找生活中杠桿、輪軸的實例以及它們的作用。

      2.通過應用,對物理概念加深認識

      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深入不下去。教師的任務就在于從正面、反面、側面全方位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他們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對于物理實驗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初中學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觀察,只停留在物理現象的個別特征上。這樣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師應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善于觀察物理事實方面,不僅要發現物理現象的個別特征,而且要發現特征間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此外,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表現在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初中學生在物理概念學習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現象的本質屬性并加以聯結概括,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學習中不斷加以引導。如在慣性教學中,學生往往能根據緊急剎車等現象列舉出某一具體物體在某一狀態下具有慣性的實例,這時教師就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出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由此進一步得出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的結論。

      3.合理運用概念,分析概念間的相互聯系

      運用物理概念進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深化認識的過程,也是檢驗學生對概念認識是否正確的主要標志。必須對概念規律的內在聯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學對每節課的單個概念予以理解,卻不善于把這些概念有機地聯系起來。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僅在于它是具體的物理現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與其他概念的聯系。學生不能把相關概念綜合成一個相連相容的概念網絡,也就不能把它們應用于各種物理場合。事實上,初中物理的許多概念前后都有聯系,只要教師精心設計,即可收到一石數鳥之效。如復習“電功 電功率”這一章時,學生比較電功和電熱計算公式時,發現有時公式形式是相同的,這時就應引導學生分析:電流做功的實質是什么?兩個物理量形式上達到統一蘊藏著一條什么規律?使學生聯想到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進一步分析,何時Q=W,何時Q≠W。這樣,使學生的知識形成系統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注意教法的多樣化

      ⑴從錯誤中強化概念的認識,⑵應用"類比法"幫助理解物理概念,⑶把相似概念的區別和聯系進行對比教學。

      物理學中有許多概念名稱相似,如向下的壓力和重力、熱量和熱能、做功與功率等等對這些概念加以歸納,指出它們的區別與聯系,有利于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

      第6篇

      關鍵詞:初中物理;多媒體;物理概念教學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物理教師應充分重視概念教學的重要性,并與時俱進地將多媒體這一教學輔助工具引入到課堂活動中,將物質概念變得更為生動而直觀,從而切實提高概念教學實效;本文采取理論與案例結合方式,從三個角度進行闡述多媒體教學在物理概念教學中的優越性和實效性,以饗讀者.

      一、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科學構建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的形成需要一個圖式積累的過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借助多媒體,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播放相關材料,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其以更大熱情投入到物理概念的學習中去.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實驗,使得學生獲得豐富知覺與感覺圖式,從而盡可能多地了解和物理概念有關的各類矛盾現象.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提問手段喚醒學生記憶,引導他們有針對性地知覺,積極把新的物理感性素材同化到舊的知識體系中去,從而恰當找到記憶的“銜接點”,使得學生精準了解自己要學習的物理概念和什么相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全面分析學生新了解的信息和舊知識之間有無矛盾之處,如果有的話在什么位置出現了什么矛盾.這就有助于學生排除與發現舊概念的影響,從而為構建新的物理概念做好了準備.比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物理中《浮力》這一概念時,教師就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人在死海漂浮的視頻,并提問他們為什么人在死海中不會下沉?然后再播放實驗:將小木塊、壓扁了的易拉罐放在水槽中后,小木塊漂浮在水面,而壓扁了的易拉罐沉到了水槽底.教師提問是不是只有木塊受到了水的向上作用力,壓扁了的易拉罐沒有受到作用力呢?很多學生回答“是”.有的學生回答水只會對自己密度小的物體產生作用力.教師可先不評價學生的回答,將壓扁的易拉罐恢復原狀后放回水中,當學生看到它也能漂浮起來都感到很吃驚.教師這時可告訴學生:所有物體都會受到液體的浮力,這也是人們在水中搬運重物更輕松的原因.

      二、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抓住理解概念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盡可能多地展示出與概念相關的感性材料之后,就要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并逐漸構建出新的物理概念.建立新概念的過程也是將客觀材料主觀化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積極發揮自身的教學主導作用,借助課堂討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等形式不斷激發學生努力思考,從而逐漸排除物理現場中的無效因素,挖掘出與概念形成有重大關系的核心因素,從而獲得物理概念的本質屬性,進而構建出新的物理概念,最終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比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浮力》概念時,教師就可將多媒體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抓住浮力概念的本質,從而使得他們更加深刻理解概念內涵.物理教材中是這樣定義“浮力”的:一切浸入液體(氣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但是影響浮力的因素有哪些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幾組實驗,并要求學生一一記錄實驗中彈簧秤讀數.實驗中體積不同但質量相同的兩個銅塊鐵塊,上端用繩子懸掛在彈簧秤先浸泡在水中,同學們會發現懸掛鋁塊的彈簧秤讀數小于鐵塊,在更改鋁塊外形后彈簧秤讀數不變;再將懸掛在彈簧秤上的鐵塊與鋁塊再次放到油中,彈簧秤讀數均變大.然后,再為學生播放牙膏管放在水中的實驗:處于正常狀態的牙膏管漂浮在水面,而將牙膏管揉成一團后再次放進水中后下沉.實驗播放完畢,教師引導學生就幾組實驗現象展開討論,分析影響浮力的各種因素,最終學生在對比中抓住了影響浮力的因素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與液體密度.

      三、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精準應用概念

      第7篇

      概念是學生通過對物理現象的綜合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在感覺、知覺和表象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初中生剛剛接觸到物理的概念,對于物理科學還比較陌生,對于他們來說物理概念是抽象、枯燥的.概念是人們通過自身的感覺、知覺和表象的積累,對物理概念進行科學、有效的構建.想要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好物理概念,就要通過創設情景,營造出良好、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物理現象的奧妙.以實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入教學內容,將枯燥、乏味的物理概念以有趣的物理現象表現出來,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趣味,不斷豐富感性積累.讓學生清楚、直觀地觀察到獨特的物理現象,對其形成自身理解的印象,讓學生將現象轉化為自己的認知,有利于學生物理概念的高效構建.

      一、實驗輔助教學

      物理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物理實驗是學習物理、探索物理的基本方法.純粹的物理概念理論知識枯燥而乏味,觀察和實驗則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直接經驗和感性體驗,為了科學地構建概念知識,初中物理教學強調概念教學的感性特點要符合物理學科的特點.物理實驗是屬于學生的實驗,但是當前的物理教學中經常出現忽視、輕視觀察和物理實驗的現象.物理實驗使學生通過自身實踐,對物理現象產生真實體會,而不是用空乏解說代替的“演示實驗”.教師的語言再精湛再具體,都比不過學生自己親手操作的經驗有說服力.實驗是物理的基礎,離開了實驗,學生對物理的概念沒有真正的理解,當然也就容易混淆了.

      例如,在講“浮力”時,浸在水中的物體要受到水向上的浮力.那么浮力的效果又是怎樣的呢?其中又蘊涵著怎樣的規律呢?幾個完全相同的容器,幾個不同的物件就可以對其輕松進行探究.學生通過自己操作,對不同物體在同一裝滿水的容器中所受到的浮力情況、同一物體在密度不同的溶液中受到的浮力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并且探究.通過自己親手的實驗,學生對浮力的概念不僅可以深刻理解,還加深了對這個概念的印象,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充分運用媒體

      有的物理概念抽象難懂,其實驗對成本、條件、可看性等要求較高,難以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展示,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一些圖片、動畫、視頻和仿真實驗室等,都是輔助物理概念教學的最佳選擇.教師可以將教學中出現的抽象又難以實際操作講解的難點,利用多媒體進行虛擬的展示,同時還可以擴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更順利地進行.

      例如,在探究“聲學”時,聲音雖然是無時無刻存在我們身邊的,但是其傳播的原理卻比較抽象,通過講解,學生雖然對其概念略懂一二,但是要做到清晰地理解“聲的傳播”的概念,就必須利用多媒體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介質進行虛擬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

      又如,在探究“光學”時,光給我們的感覺往往只是一瞬間便可以照亮整片大地,但是光其實是有速度的,只是非???,快得我們難以用肉眼去分辨,這給教學增加難度.多媒體的輔助就可以輕松解決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對光的傳播進行模擬,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光速”這個概念了.教師通過科學、合理地應用媒體和軟件,可以有效增強物理教學的感性特點,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科學建構.

      三、漸進式教學

      奧蘇貝爾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弄清了這點后,再進行相應的教學.”在學習之前,學生或多或少地對物理帶有一些印象和經驗,它們是概念教學的起點.但是,學生的這些淺薄的經驗大多數是零散、片面、甚至錯誤的.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