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生物探究的過程范文

      時間:2023-06-18 10:35:48

      序論:在您撰寫生物探究的過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生物探究的過程

      第1篇

      關鍵詞 初中生物 探究性實驗 微視頻制作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生物課程作為一門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因此就需要學生通過實驗來完成一些知識的學習,這樣學生獲取的知識才是直觀的。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實驗條件往往有限,并不能保證學生對每個生物實驗進行實踐,尤其是在一些探究性的實驗中,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探究,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這就需要通過視頻來對生物實驗進行模擬,讓學生通過視頻來對生物現象有直觀的觀察。因此,教師就需要提升自身的課件制作能力,通過視頻來吸引學生參與到實驗探究中,增強對生物知識的理解。

      1內容容量要適中

      在微視頻制作中,教師要選取一些合適的內容。主要是選取一些觀賞性強、能夠增強學生興趣的內容。尤其是通過實驗來獲得現象的內容更應該通過制作視頻來進行顯示。但是目前許多教師往往不對微視頻制作的內容進行篩選,如果什么內容都通過視頻來進行展示,這樣不僅浪費了教師大量的視頻制作時間,學生對視頻也不感興趣,這種機械化的微視頻制作模式顯然是不可取的。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初中生物“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這部分內容的學習的時候,綠色植物是生物圈水循環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生物圈的水循環過程往往比較緩慢,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十分有限,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微視頻的制作讓學生觀察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儲水和供水的過程,了解水是如何在植物和生物圈中進行循環的,然后再對一些生物現象進行解釋的時候,學生就能夠結合微視頻來進行理解,對知識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2課件制作要恰當

      教師在進行微視頻制作的時候,需要優化課件的制作過程,只有高質量的課件才能夠為實驗探究的過程提供依據。課件制作一定要簡潔明了,學生看到課件的時候有一目了然的感覺。比如教師通過PPT來制作課件的時候,選擇的背景不能過于花哨鮮艷,否則學生的注意力就在PPT背景上,分散注意力,同時會造成學生視覺疲勞。在PPT背景中還需要避免相關文字的出現,這都需要教師提前來做好改進。教師要對微視頻中的每一部分內容都進行合理的規劃,這樣上課時才能把握好節奏,保證課堂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從植物吸收光、通過葉綠體產生生化反應、產生淀粉這個過程需要學生掌握,但是如果單純通過文字來學習的話,學生在學習之后依舊會迷茫。此時教師就需要重點在微視頻中將能量轉化、物質轉化的過程進行展現,讓學生抓住重點來進行學習,增強對這部分知識點的理解。

      3語言表達要流暢

      教師在對微視頻中呈現的內容進行講解的時候,需要咬字清晰,這主要是因為微視頻在進行呈現的時候,只有內容和聲音,學生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聲音來進行學習的。因此就需要教師注重自己的表達能力的提升,運用合適的音高,在講解之前也需要準備好演講稿,對演講稿中的每一個字都有正確的發音,避免讀錯字和發音不標準現象的出現。教師在正式錄制之前還需要念幾遍演講稿,對講課的節奏進行把握,對一些簡單的知識點講解就需要加快語速,而對于一些較難的知識點就需要適當放慢語速。而講解中,教師還需要保持一種親切感,讓學生能有一種一對一教學的感覺,而不是機械的教學過程,教師要利用動聽的聲音將學生引入到微視頻的學習中。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在進行視頻制作的時候,會給學生介紹糖類、淀粉以及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同時對這些食物的營養物質進行介紹。教師在視頻制作過程中就需要對卡路里、能量、消耗以及食物在人體中代謝的過程準確表達,尤其是在對營養物質的轉化與轉移的過程進行表達的時候,教師就需要放慢講解的速度,讓學生觀看動畫,然后結合文字來進行學習,這樣學習效率就會提升。

      4錄制、后期處理

      在微視頻錄制過程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和意外,因此就需要對視頻進行剪輯,將一些精華的內容選取出來,這樣就能夠提升微視頻的連貫性。而教師在錄制微視頻的時候,也需要盡量在安靜的環境中,避免雜音出現在視頻中。教師在進行微視頻錄制的時候,可以選用Camtasia Stuido錄屏軟件,該軟件具有錄屏、視頻剪輯與編輯以及視頻菜單制作等功能,還可以將視頻進行壓縮,將視頻導成各種格式。而在后期處理中,需要對視頻的氣氛進行渲染,還需要加入一些字幕,最后保存成MP4格式,這樣學生就可以在電腦上進行自由學習。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種子的發芽”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在視頻中不僅會將種子如何發芽、在發芽過程中產生哪些化學變化展示出來,同時還會將真實種子發芽的成長視頻放在微視頻中。而教師在對豆芽的發芽過程進行錄制的時候,難免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溫度水分不合適造成種子難以發芽等,因此教師就需要在眾多種子發芽的視頻中選擇一個最佳的視頻放在微視頻中,這樣學生就能對種子發芽的過程有完整的理解,避免一些干擾因素對學生觀察過程的影響。

      5結論

      綜上所述,將微視頻引入到初中課堂教學中,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學到大量的知識,實現生物課堂的“短、快、精”的教學,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微視頻制作能力,發揮其最大優勢。

      參考文獻

      [1] 程玉平.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建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第2篇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避免形式;教師主導;創新能力;聯系生活

      從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來講,基本上都是對自然界的生物本質進行專門的分析研究,這就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以廣闊的世界為背景,使學生有探究的欲望,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從教學方法上來講,傳統的機械、死板的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新課標的要求,只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樂趣,產生厭煩的心理,即使在短時間內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專業知識,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降低教學質量,達不到預期教學目標。下面筆者將歸納總結探究式教學在應用過程中的幾點經驗。

      一、避免過于形式化

      探究式教學的重要意義,逐漸受到教育界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同時,也有很多教師嘗試著在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使用探究式教學手段,但是,很多實際應用還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使探究式教學失去了原本的內涵,并沒有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這就使高中生物教學陷入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也有一些教師,為了使教學課堂能夠完全掌握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圍內,將課堂探究的每一個步驟都計劃得十分詳細,使學生完全投入教師事先設置好的思想圈內,而沒有任何創新和突破,這會使學生逐漸失去想象力,失去渴望新知識的動力。

      探究式教學在使用過程中要考慮到教學內容是否適合這一教學手段,像一些相對比較復雜、抽象的內容,是不太適合利用探究式進行教學的,例如,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會涉及“生命基本單位――細胞”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比較固定,其中會包含細胞壁、線粒體、葉綠素、核糖體等知識,這些內容雖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也就不會吸引學生的注意,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如果仍然使用探究式教學,學生也很難發現這些組織的具體功能,然而如果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講解,就會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很顯然,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很多內容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透徹地理解本質。如果一味地應用探究式教學,很容易使探究式教學失去原有的價值。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高中生物教師,必須要善于變通、善于思考、善于結合實際。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在整個教學實踐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拓展,要在給予學生一定學習空間的同時,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避免在自主學習中出現走入理解誤區的現象。從本質上看,探究式教學的整個環節是屬于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不能夠利用自己提前設置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控制,而應該是根據具體的探究活動,因地制宜地加以啟發,使學生擁有廣闊的思維,逐步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同時,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精確的分析和解答,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還要對他們的探索行為給予精神上的鼓勵,使學生擁有足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可能會涉及“糖類與蛋白質和脂類之間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部分內容,可以使學生通過一個小實驗來探究,“饅頭在唾液的作用下會產生什么效果?!边@個實驗可以依據事前設計好的實驗步驟來進行,之前向學生介紹各種實驗工具的具體用途和作用,并提出一些有關實驗的幾個問題,告訴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這就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使他們在努力獲得新知識的同時鍛煉了動手能力,使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的學習習慣。

      三、著重培養創新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創造力,探究式教學在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同時,給予學生很大的思維空間,能夠使他們在自己現有的知識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探究性教學使學生主動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在這種積極心態下,更有利于突破傳統思維,因此,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要切實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將生活與課本密切聯系

      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離開實際生活,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引入一些現實實例或者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可以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切實應用到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以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深化理論,因此,探究式教學也不能忽略了生活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

      自主探究性教學為高中生物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教學空間,能夠滿足新課標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能夠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第3篇

      中學物理教學,不僅僅是把物理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能力,使他們擁有敏捷的物理智慧,猜測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躍的成分,對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是物理探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往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較難把握的難點。

      一、猜想與假設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與物理學家探索物理世界的過程在認識上應該是相似的,中學物理學習中的探究活動是引導學生獲取物理知識、進行類科學研究探索,培養科學探索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探究活動中,根據已知的一些物理現象,進行猜想與假設,然后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本身是科學探究的內容和要求。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

      事實上,在物理學史上很多偉大的發明和發現都是源于猜想。在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之后,“電能生磁,磁應該也能生電吧?”法拉第就是在這樣的猜想下,經過整整十年的實驗,最終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時空觀讓人感覺玄妙無比,令人不能不驚嘆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學發展至今日,還有許多的猜想有待人們去證實,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會有更多的猜想不斷的衍生,發展。

      多年來,物理課程偏深、偏難,考試偏重于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題上。其直接結果,就是導致平時的物理教學教學中“重灌輸、輕啟發;重教授、輕活動;重機械訓練、輕實質體驗。”大量的模仿訓練使學生跌入了深深的題海,啟發思考這一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被棄而不用,本應是學生親身體驗的探究過程變成了直接告訴現成結論,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規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師在教學中過多重視教學生應試技巧,而忽略了對學生創造思維、創新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進行課程改革,就是要大膽摒棄傳統教學中不利于學生發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學模式。

      物理教學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使他們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學過程中回避了直覺、猜想、假設,實際上就是剝奪了學生創造的機會,他們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他們的想象力沒有了馳騁的空間。教師應該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物理科學不僅僅是觀察現象,理解公式,還可以根據現象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能夠通過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最后推導出物理規律。

      二、要鼓勵學生敢于猜想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是被動的,接受式的進行學習,學生除了認真聽講還是認真聽講,根本不能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他們的好奇心受到了壓制,他們想象的空間受到擠壓。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開始時,學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們習慣了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們怕自己說錯了,受到老師的指責,或同學的嘲笑。這時就需要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不管他們的猜測是否準確合理,教師都要持肯定的態度。培養他們的猜想要從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學習串聯電路中電流的關系時,猜想串聯電路中點的電流有什么關系這是比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溫度計時,盛水玻璃瓶放入熱水中時,不妨先讓學生猜猜,細玻璃管中的水柱會怎樣變化,盡管學生大多數都能猜到,但不能因為容易就忽視猜想的這一環節。要知道根據已有的經驗作出合理的猜想,這是科學探究中最具創造性的一環。只有從細微之處有意識地養成學生積極思維,積極猜想的習慣,才能逐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物理學習方法。

      三、要讓學生學會正確的猜想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猜想,可能會遇到兩種尷尬的局面,一是學生怎么猜也猜不到點子上,二是學生的猜想漫無邊際。怎樣避免這兩種情況的發生呢?這有賴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在此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探討。

      在物理教學中科學猜想與假設過程其實和科學研究一樣應該有兩種基本的方法,第一種是實驗方法,另一種是理論分析方法。

      實驗方法可以有下述幾個步驟:

      (1)明確研究本課題的目的和要求。

      (2)大膽進行“科學猜想

      (3)對猜想結果進行討論,去偽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說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的過程中,在讓學生進行猜想時,如果教師引導不夠,學生的猜想往往會出乎教師的意料。學生不僅猜想可能與壓力大小有關,可能與速度大小有關,可能與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可能與接觸面的面積有關,還猜想到了可能與質量大小有關,可能與材料有關,可能與密度有關,可能與形狀有關等等……這樣學生的猜想放得太開,不容易猜到關鍵的點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實際上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里也不可能做到,這時可以借助于簡單得演示實驗進行引導,比如,讓學生體驗一下推重一些得箱子和輕一些的箱子,或者讓學生體驗怎樣抓牢泥鰍,然后進行猜想,學生的猜想有了明確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學生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

      而理論分析方法應該有以下步驟:

      第4篇

      關鍵詞:生物 教學 藝術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強調的就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與當今提倡的素質教育中的樹立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觀是相符的。生物學課堂教學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藝術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處于主動狀態,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可以培養他們具有學習生物學的各種能力,發展其智力,達到全面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傳播、學生技能的培養、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與品德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的,可以說,教學過程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環節。從整體上來說,教學過程應該具有引入興趣的導入美、波瀾起伏的流程美、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和回味無窮的結尾美。這樣我們探討課堂教學過程的藝術就可以從導入的藝術、問答的藝術、啟發的藝術、結尾的藝術幾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如何使藝術性的教學手段貫穿于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之中。

      1 導入的藝術

      中學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無論是上理論課還是實驗操作課,教師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恰當自然地導入新課,這就涉及導入的藝術。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苯處熐稍O一個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序幕”,就會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啟思維的機器,使得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課堂教學的情境之中。這就好比文章的開頭,好的開頭可以使讀者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一種強烈的渴望讀下去的心理。常用的幾種導入藝術的方法有:新舊知識聯系的方法、懸念法、趣味法(生動有趣的語言,生動有趣的板書等)、情境教學法等。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要根據教學的風格、內容以及自己和學生的個性特點,切不可生搬硬套。

      下面以高中生物選修模塊3中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為例,比較一下兩種不同的導入方式。

      1.1 常規導入

      上課儀式之后,采用直白方式介紹:“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我們在必修模塊中學習過的基因工程的三種基本工具,還記得嗎?”……

      1.2 情境教學法

      上課儀式之后。

      師:首先請同學們一起來觀看一段視頻。在觀看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注意這段視頻向我們傳遞了哪些信息?

      (播放學生們感興趣的我國科學工作者培育轉基因抗蟲棉過程的視頻。)

      師:視頻我們是看完了,通過視頻同學們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通過剛才的視頻我們知道了,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

      師:很好,那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轉基因抗蟲棉來呢?

      生:讓蘇云金芽孢桿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細胞中表達,可培育出抵抗棉鈴蟲害的抗蟲棉。

      師:對,我想請同學們一起來回憶一下要實現這一過程需要哪些相應的工具?

      生:一是“分子手術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二是“分子縫合針”──DNA連接酶;三是“分子運輸車”──基因進入受體細胞的載體。

      師:好的,接下來我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分別學習DNA重組技術的這三種工具。

      經過對比可以看出,第一種導入的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而第二種方式通過創設情境(以視頻介紹現代生物科學和技術中的前沿領域,開拓了學生視野,增強了科技意識),提出問題,誘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提高了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 問答的藝術

      問與答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亦是教學過程推進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學生掌握的知識不是由教師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思考、師生間、生生間相互交流得到。這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問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比如說: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另外,提問還要面對全體學生,而答的藝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和回味性。前面情境教學中用到的通過提問方式導入新課的形式即是問答藝術的一種。

      例:在學習DNA重組技術的“分子縫合針”――DNA連接酶的作用時。

      師:由此可見DNA連接酶的作用是將雙鏈DN段“縫合”起來,即恢復被限制酶切開的兩個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

      在此,我想請同學們一起回憶一下,是否還記得我們曾學習過的另一種可以連接形成磷酸二酯鍵的酶,叫什么?

      生:DNA聚合酶。

      師:同學們一起來討論一下DNA連接酶與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嗎?為什么?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一下。

      生:不是一回事。相同點:形成磷酸二酯鍵。不同點:1)DNA聚合酶只能將單個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鍵;而DNA連接酶是在兩個DN段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2)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條DNA鏈為模板;而DNA連接酶不需要模板。

      這樣適時而且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通過學生間的互相交流總結,讓學生自己得出準確的答案,既避免了學生對概念的混淆,又使新知識與原有知識融合起來,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另外,對學生的作答,教師要力求正確清楚,有時候,學生的回答離題太遠,不得要領,這就要求教師靈活機動地根據問答的實際情況加以組織和誘導,以達到教學要求。

      3 啟發的藝術

      啟發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學過程中的很多情況都是靠啟發進行的。啟發的藝術是指教師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巧妙的教,這就好比種子發芽需要合適的溫度、水分一樣,是需要時機的,如果不按時機,不順其自然,就很難奏效。另外就是要教得巧妙,只有時機而沒有巧妙的藝術也不容易成功。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師當然需要,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彼?,要廢除“滿堂灌”,提倡啟發式。但啟發式并非提問式,設疑、激疑的目的是讓學生產生認知的沖突,經過緊張的思維活動,沖破層層難關,真有所得,并獲成功的喜悅。啟發藝術的表現方法有很多,如誘引法、點撥法等。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對教師所提的問題難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回答也不得要領,此時,教師可以采用點撥法對學生加以啟發,以利于學生解答接受。

      例:與學生一起學習“分子運輸車”――載體必須具備的條件。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思考四個問題,以此來分析作為載體需要具備的條件:

      1. 作為分子運輸車――載體,如果沒有限制酶切割位點將會怎樣?

      (教師適時點撥,設疑限制酶切割位點的作用是什么?師生進一步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點可以被限制酶切割,進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

      生:載體沒有切割位點,外源的目的基因不可能插入,因此就不可能被運輸到受體細胞。因此,要有1至多個限制酶切點。

      2. 霍亂菌的質粒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你會用它來做分子運輸車嗎?

      (教師適時點撥,設疑霍亂菌對受體細胞來說是一種怎樣的細菌?并進而歸納出霍亂菌是一種致病菌,其質粒對受體有害,將影響受體細胞新陳代謝,進而使轉入的目的基因也無立足之地。)

      生:不會,因此我們選用的載體必須對受體細胞無害。

      3. 假如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后不能復制或不能轉錄,轉基因生物能有預想的效果嗎?

      (教師適時點撥,導入受體細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復制或不能轉錄,我們將不可能獲得基因的產物,實驗將沒有意義,而且目的基因在細胞增殖中會丟失。)

      生:不可能有預想的效果。因此,導入的目的基因的載體要能在受體細胞中復制、表達。

      4. 目的基因有沒有進入受體細胞,如何去發現?

      (教師適時點撥,如果載體上有遺傳標記基因,這樣,在載體進入受體細胞后,就可通過標記基因的表達來檢測。)

      生:我們選用的載體必須有某些標記基因,便于篩選。

      對載體必須具備條件的分析是本節的難點。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通過適時的點撥、誘導才能讓學生明白,只有真正想到科學工作者實際工作中這方面的困難,才會明白預先為什么要選具備某些條件的載體,也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誘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調節了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

      4 結尾的藝術

      俗話說:“有始有終?!彼裕虒W過程的藝術不僅要求開始時引人入勝,具有吸引力,而且結尾要求更加精彩,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教學藝術水平高的教師往往更加重視結尾的藝術性,對這一環節精心設計,以收到異乎尋常的教學效果。

      例:在學完DNA重組技術的三種基本工具這一課的結尾,以一道與開始視頻相關的題目來結課,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具有強烈的成就感。

      根據所學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完成表格。

      這樣的結尾,既復習了本節課所學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的作用,鞏固了新知識,又讓學生學有所成,感到現代生物科學和技術中的前沿領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難,激發了學生探究生命奧秘和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同時也激起他們對下一次教學的強烈渴望。

      誠然,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正因為這樣,它才包括了許多種藝術類型,各種藝術類型之間相互區別,又相互影響。我們只有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通過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創造、掌握各種教學藝術,使各種教學藝術相互協調、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才能使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鄭曉霞.教師實用語言藝術[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2]張武升.教學藝術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范長壽.中學生物教法研究[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4]周美珍.中學生物學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第5篇

      【關鍵詞】物理;探究;猜想;假設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7-0218-02

      新課程標準與原教學大綱相比,很重要的不同就是重視科學探究的教育作用,強調過程和方法的學習。科學探究是和科學內容并列的。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對科學探究能力中猜想與假設環節有這樣的基本要求:嘗試根據經驗和已有知識對問題的成因提出猜想。對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實驗結果進行推測與假設。認識猜想與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1 猜想與假設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與物理學家探索物理世界的過程在認識上應該是相似的,中學物理學習中的探究活動是引導學生獲取物理知識、進行類科學研究探索,培養科學探索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探究活動中,根據已知的一些物理現象,進行猜想與假設,然后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本身是科學探究的內容和要求。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

      事實上,在物理學史上很多偉大的發明和發現都是源于猜想。在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之后,“電能生磁,磁應該也能生電吧?”法拉第就是在這樣的猜想下,經過整整十年的實驗,最終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時空觀讓人感覺玄妙無比,令人不能不驚嘆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學發展至今日,還有許多的猜想有待人們去證實,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會有更多的猜想不斷的衍生,發展。

      多年來,物理課程偏深、偏難,考試偏重于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題上。其直接結果,就是導致平時的物理教學教學中“重灌輸、輕啟發;重教授、輕活動;重機械訓練、輕實質體驗。”大量的模仿訓練使學生跌入了深深的題海,啟發思考這一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被棄而不用,本應是學生親身體驗的探究過程變成了直接告訴現成結論,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規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師在教學中過多重視教學生應試技巧,而忽略了對學生創造思維、創新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進行課程改革,就是要大膽摒棄傳統教學中不利于學生發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學模式。

      物理教學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使他們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學過程中回避了直覺、猜想、假設,實際上就是剝奪了學生創造的機會,他們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他們的想象力沒有了馳騁的空間。教師應該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物理科學不僅僅是觀察現象,理解公式,還可以根據現象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能夠通過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最后推導出物理規律。

      2 要鼓勵學生敢于猜想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是被動的,接受式的進行學習,學生除了認真聽講還是認真聽講,根本不能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他們的好奇心受到了壓制,他們想象的空間受到擠壓。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開始時,學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們習慣了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們怕自己說錯了,受到老師的指責,或同學的嘲笑。這時就需要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不管他們的猜測是否準確合理,教師都要持肯定的態度。培養他們的猜想要從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學習串聯電路中電流的關系時,猜想串聯電路中點的電流有什么關系這是比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溫度計時,盛水玻璃瓶放入熱水中時,不妨先讓學生猜猜,細玻璃管中的水柱會怎樣變化,盡管學生大多數都能猜到,但不能因為容易就忽視猜想的這一環節。要知道根據已有的經驗作出合理的猜想,這是科學探究中最具創造性的一環。只有從細微之處有意識地養成學生積極思維,積極猜想的習慣,才能逐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物理學習方法。

      3 要讓學生學會正確的猜想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猜想,可能會遇到兩種尷尬的局面,一是學生怎么猜也猜不到點子上,二是學生的猜想漫無邊際。怎樣避免這兩種情況的發生呢?這有賴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在此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探討。

      在物理教學中科學猜想與假設過程其實和科學研究一樣應該有兩種基本的方法,第一種是實驗方法,另一種是理論分析方法。

      實驗方法可以有下述幾個步驟:(1)明確研究本課題的目的和要求。(2)大膽進行“科學猜想(3)對猜想結果進行討論,去偽存真,去繁求精。比如說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的過程中,在讓學生進行猜想時,如果教師引導不夠,學生的猜想往往會出乎教師的意料。學生不僅猜想可能與壓力大小有關,可能與速度大小有關,可能與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可能與接觸面的面積有關,還猜想到了可能與質量大小有關,可能與材料有關,可能與密度有關,可能與形狀有關等等……這樣學生的猜想放得太開,不容易猜到關鍵的點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實際上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里也不可能做到,這時可以借助于簡單得演示實驗進行引導。

      理論分析方法應該有以下步驟:(1)有關物理定義的闡述(2)定義中關鍵詞的分析(3)針對定義中的關鍵詞進行猜想(4)對猜想進行結果討論,去偽存真,去繁求精。比如在探究物體動能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在猜想的環節中,可以這樣進行操作

      首先給出動能的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篩選關鍵詞:物體,運動。

      根據關鍵詞進行猜想:有關物體可以猜想到:密度,體積,質量。

      有關運動可以猜想到:速度。

      分析:體積相同時密度越大質量越大,因此密度和質量其實都是與質量有關,而密度相同時,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因此其實也是與質量有關。接下來再設計實驗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

      第6篇

      摘 要:學困生是各階段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物,轉化學困生,最大限度的縮小班級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度,是每個教師日常工作的重點內容。因此,本文中我將以高中物理為例,對學困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幾點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困生;轉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232-01

      物理是高中階段的常設科目之一,也是現階段文理依舊分科的前提下,理科生必學、文科生選修的科目。作為一門問題解決型學科,高中物理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遇到障礙,尤其是一些感性思維較強和理性思維欠缺的學生,物理往往會成為其學習過程中的“瘸腿”科目。學生花費時間和精力大,但學習效果卻不甚明顯,進而導致學生期待受挫,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學困生大量出現。

      在我看來,學困生的出現是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知識接受和理解能力存在著客觀的差異,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學習效果。而作為教師,尤其是高中教師來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找到學困生出現的原因,發現其在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和問題,并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從而最大限度的縮小班級學生之間的學習水平差距。作為一名物理教師,下文中我將主要以物理這門學科的教學為基本著力點,具體分析一下學困生出現的原因,并提出幾點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學困生出現的原因剖析

      通常情況下,作為教師的我們主要將學困生定義為智力水平正常,也沒有感官障礙,但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其他同年級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學生。在我看來,學困生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思維導向方面、情感方面、習慣方面等等。所以,此部分中,我將主要對學困生出現的原因的問題進行具體的舉例和剖析,從而為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做好準備。

      1、理性思維欠缺

      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思維導向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一部分學生的先天因素決定其感性思維較豐富而理性思維欠缺。感性思維占主導的學生擅長主觀性的想象,對于純文字性的內容較為敏感,情感層次性強,因此在語文、歷史等文學性學科的學習方面學習效果顯著。理性思維占主導的學生則傾向于邏輯推理和抽象性思維,在學習過程中習慣于對具體問題進行觀察、數據收集以及分析,因此比較擅長和數字、圖形等打交道。而高中物理是一門典型的問題解決型學科,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依照公式、定理等對相關問題進行推理和運算;實驗課程中需要學生按照步驟進行實驗操作。

      2、惰性心理

      不少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惰性,調查研究表明,惰性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心理,具體表現為自制力較差、行動不按照心理目標的預期展開,既定的目標總是拖延甚至是完不成等。在大多數學生看來,接受教育是一個較為枯燥的過程,而高中生還處于身心成長階段,尤其是心理方面還不是完全的成熟,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因受打擊而退縮,進而找借口逃避。物理學習的難度性會催生學生惰性心里的產生,從而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少用功,甚至是不用功。

      3、學習習慣不正確

      作為教師,我在日常教學研究中發現大部分學困生普遍存在著學習習慣不正確的問題。對于高中生來說,面對著高考這樣一種帶有淘汰性質的人才選拔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明白努力地重要性。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學困生較之一般學生付出的努力更多,但由于學習習慣的不正確導致很多實踐和精力白白浪費掉。例如,對于理性學科來說,保證一定的習題練習量是提高成績的基礎,但很多學困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存在盲目性,只追求量的累積,忽視了質的選擇,所以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

      二、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既然學困生群體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作為教師,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能夠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減少學困生的數量,并且在細心觀察學生的基礎上,找到問題所在,并且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癥下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針對上文中提出的三點關于學困生的普遍性問題,此部分中我講逐條對應,從思維、態度、習慣等三個方面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

      1、幫助學生塑造理性思維

      對于理性思維欠缺的學困生來說,教師要從基礎知識方面入手幫助學生一步步塑造起理性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以基礎知識教學為主。例如在備課過程中同一個知識點盡量準備難度較小的題目為例題,這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最簡單、最基礎的題目教給學生問題的思考角度和解題方法。這樣不僅不會耽擱全體學生的學習進度還能夠最大限度的照顧學困生的學習進度,從而保證班級全體學生能夠上一堂知識高吸收的物理課。

      2、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于糾正學困生的惰性心理,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從 “制度性強迫”和鼓勵兩方面入手。首先,惰性心理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所以教師在糾正過程中要有步驟性,一開始可以采用任務的形式,將預習、做題等環節設置成每日必須完成的任務,然后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迫于壓力,開始被動性學習。然后,教師可以采取鼓勵性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在學習任務完成過程中所取得成果,不論大小都要及時的予以肯定和表揚,這樣學困生就會逐漸從物理知識學習過程中獲得滿足感,然后從被動性學習逐步轉化為主動性學習,進而形成努力與成績上升的良性循環。

      第7篇

      關鍵詞:醫療器械 微生物學檢驗 過程 方法

      0 引言

      我國醫療器械行業伴隨著國家對此的大力支持還有科技的不斷進步而快速發展著,醫療器械在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等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應用的廣泛使得人們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醫療器械的衛生以及安全方面是否合格和達標?會不會對人產生負面的影響?

      現代科學技術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著,這也必將帶動醫療方法的進步,而越來越多的醫療器械為我們指明了一個新的且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醫療器械的微生物檢驗。

      1 微生物的概念

      用人的肉眼無法分別的微小生物統稱為微生物。微生物的結構十分簡單,且活性極強,數目龐大。在二十世紀中后期,一套包括顯微技術以及純培養技術和培養皿等在內的微生物學檢驗成為了一個獨立學科。

      2 采集檢驗樣品

      筆者隨機對十家生產醫療器械的企業進行了樣品的隨機抽取,并對樣品進行了調查以及分析,為的是對于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產品的微生物學指標的檢驗現狀予以較為精確的把握。

      首先,以隨機抽樣作為樣品的選取辦法,盡力保證選取的樣品可以代表被檢驗的物質。其次,在進行采樣環節的時候,筆者先對這些企業的生產流程以及周圍的環境等基本的情況加以了解和把握。對其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等等進行初步審視和檢查。這樣做也可以對這些樣本的衛生狀況及其質量等方面進行初步的反映。

      對樣品的選取必須要依照無菌操作的程序要求,要對樣品進行滅菌處理,將環境當中的微生物污染等進行避免,為了免除殺掉樣品中的微生物這一隱患,包括所用的用具在內,一定不可以用酒精等等來進行處理。要使樣品當中的微生物狀況保持原來的樣子,在檢驗進行之前一定不能發生變動。要對項目和分析方法還有被檢驗物的均勻程度等要求為參照進行分析,以此為依據來確定采樣的數量。為檢驗和復檢以及留樣,樣品需要一式三份。

      3 檢驗樣品管理程序

      迄今為止,判定某種產品的質量主要是通過檢驗該產品的樣品實現的,如果樣品檢驗合格就推斷所檢批次的產品合格,反之就不合格。樣品在這個推理鏈中起著紐帶的作用,應確保其可信度或可靠度。樣品從采集到檢驗以及最后的處置,經歷了多個環節,如果失控,隨時都能改變其可信度或可靠度。因此,必須對樣品進行規范、科學和嚴格的管理。規范的樣品管理程序一般包括采樣管理、運送過程管理,輸入管理(接收、標識、貯存)輸出管理(確認、準備、流轉)等環節。

      根據ISO/IEC-17025實驗室國家認可對樣品管理的要求,實驗室(特別是第三方實驗室)在本單位的質量管理體系中,應根據上述環節建立如下的樣品管理程序:委托書任務單采樣標識運送接收唯一性標識貯存、準備、確認流轉處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樣品進行檢驗的過程當中所使用的一切器皿和試劑還有溶液是必須要經過滅菌處理的;在檢驗實驗室當中可能會使用到的一切設備都應當對其進行校正和檢查;在采集選取完樣品之后,要以國家的標準檢驗方法為參照,保持負責和認真的態度來對樣品檢驗外觀,一定要注意,樣品不要受到環境中的微生物的污染;必須選用被玻璃器皿蒸餾過的蒸餾水抑或是無離子水來供培養基以及試劑所用;在結束對選取的樣本的檢驗工作之后,要立即清洗攜帶細菌的器皿等。

      4 醫療器械的微生物學檢驗方法

      細胞以及分子等等都已經被微生物學檢驗所深入,在對醫療器械進行的微生物學檢驗中已經利用了不少新的方法以及技術。在微生物學檢驗的項目當中,當數細菌學檢驗為推廣廣度最廣的項目了。細菌檢驗的最為重要的方法就是細菌形態學檢查了。該檢查可以以其形態一級結構還有染色反應為參照根據,也是細菌的分類以及鑒定的基本。

      4.1 顯微鏡檢查 顯微鏡可以觀察到人類肉眼無法分辨的個體及其微小的細菌。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光學顯微鏡;二是電子顯微鏡,其中光學顯微鏡是用來觀察一般的形態以及結構的,只用使用電子顯微鏡才可以觀察到新的內部結構。另外,光學顯微鏡主要包括普通光學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熒光顯微鏡、微分干涉差顯微鏡等,電子顯微鏡主要包括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等。

      4.2 染色標本檢查 細菌和周圍的環境在經過染色之后會產生比較鮮明的對比,細菌的大小以及排列等特征以及其特殊的結構會經由光學顯微鏡觀察到。細菌染色的程序大多是:干燥-固定-媒染-脫色-復染。

      染色標本檢查常用的方法為以下幾種:

      4.2.1 單染色法。用一種染料將細菌和周圍物體染成同一種顏色。細菌經單染色法處理后,可觀察其形態、排列、大小及簡單的結構,但不能顯示各種細菌染色性的差異。

      4.2.2 復染色法。用兩種或以上的染料染色的方法。常用的包括革蘭染色法以及抗酸染色法。

      革蘭染色是細菌學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除糞便、血液等極少數標本外,絕大多數標本在分離培養之前都要進行革蘭染色、鏡檢。 進行革蘭染色可鑒別細菌,初步識別細菌,縮小范圍,有助于進一步鑒定。

      抗酸染色分為抗酸性細菌和非抗酸性細菌兩類。

      4.2.3 熒光染色。熒光染色法敏感性強,效率高而且容易觀察結果,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除以上所述染色方法外,還有鞭毛染色、異染顆粒染色等等幾種。

      4.3 不染色標本檢查 細菌標本不經染色直接鏡檢,可觀察生活狀態下細菌的形態及其運動情況,一般常有懸滴法、壓滴法。懸滴法是在凹型載玻片的凹窩周圍涂上少量的凡士林,同時在干凈的蓋玻片的中間用接種環點少量無菌水,在其中再點上少許培養好的細菌。如果液體培養物就直接將培養液滴一小滴在蓋玻片上。然后,將此蓋玻片翻過來,使液滴下懸,正好使液滴容納在凹型載玻片的凹窩中,輕輕地按一下,使其和凡士林粘緊。而壓滴法是用接種環挑取細菌培養液或細菌生理鹽水懸液兩環,置于潔凈載玻片中央,覆以蓋玻片。制片時,菌液要適量,不可外溢,并避免產生氣泡。

      4.4 基因探針技術 基因探針技術的作用原理是同源序列的核酸鏈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形成穩定的互補DNA、RNA或DNA、DNA鏈條,此時可以利用具備高度特異性片段制成的基因探針來對不同細菌進行識別?;蛱结樉哂袦p少因基因片段長度的多態性導致的分析條帶數的增多,例如法國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GEN、PROBE基因探針檢測系統,對特定菌落進行分離并進行確證試驗僅需要30分鐘。這項技術的缺點是對目標菌以外的細菌無法檢測識別。

      4.5 細菌直接計數法 這種方法主要包括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ry,FCM)和固相細胞計數(solid phase cytometry,SPC)法。這種方法的原理就是利用激光作為發光源,光束在聚焦、調整后對樣品流進行垂直照射,這樣被熒光染色的細胞就能夠產生散色光和激發熒光。光散射的信號能夠標志細胞體積的大小,信號強度則是細胞膜表面抗原的輕度或者核內物質濃度的反應,基于此散射光信號和熒光信號就能夠對微生物的大小、數量、形狀進行預估。這種方法的優點是靈敏度高,且可以對細菌的性質與數量同時鑒定。目前這項技術可以對細菌總數、致病性沙門菌、大腸埃希氏菌等進行檢測。對特定細胞進行技術統計,就能夠對不同細胞進行精確度較高的檢測。進行過濾樣品的操作之后,實驗者可以存留的微生物進行熒光標記,用激光掃描儀就可以對其鑒別。這種方法的優點就是對生長速度慢的微生物能夠進行快速檢測,其檢測速度能夠遠高于傳統的平板計數法,缺點是成本較高,因此推廣使用具有一定困難。

      另外,除了上述醫療器械的微生物學檢驗方法外,還存在一些準確、省時、省力和省成本的快速檢驗方法,比如即用型紙片法、生物化學技術、選擇鑒定用培養基法、免疫學技術、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等。

      5 結束語

      在醫療器械的微生物學檢驗當中,以法定的標準以及方法為參照是十分重要的。在這些微生物學檢驗方法當中,應用最廣泛的當屬細菌學檢驗。不久的將來,在對于醫療器械的微生物學檢驗領域,更多的方法會被研究。微生物學檢驗也會更加被應用以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娟麗.淺談醫療器械的微生物學檢驗過程和方法[J].學術管理,2009,11:34.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