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4:29
序論:在您撰寫非語言交際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課堂教學是一種交際行為,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兩種形式進行:一是語言交際行為,二是非言語交際行為。
一、非語言交際的概念
非語言交際指交際者用身體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對方傳遞信息,表達特定語意的過程。它在特定場合與語言行為同時發生或獨立出現,表達交際者自己的思想或理會別人的意圖?!癰ody language”就屬于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主要包括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空間距離、觸摸行為、聲音暗示、服飾等。
人給非語言交際下了定義,如“非語言交際是不用言詞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或行動,由接收者有意識地接受并有可能進行反饋”(Burgoon and Saine,1978,見Malandro,1989:7)。加拿大語言學家F.Poyatos將“非言語交際”定義為:“個人人們相互之間,某一特定文化內的非文字的、軀體的、服飾和環境等可覺察的信號系統發出的一些信號?!泵绹Z言學家A.Samovar等人將非言語交際定義為“在交際的環境中人為的和環境產生的對于傳播者或受傳者含有潛在信息的的刺激”,“它包括了言語行為之外的一切人為的或由環境所產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勢、身勢、觸摸、界域、服飾、副語言、時間、場景等”。美國語言學家R.Cooper把非言語交際分為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由此可見,非言語交際涵蓋范圍非常廣,包括使用語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傳遞信息的方式,是不用言語表達的交際行為和刺激行為。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非語言交際的運用
正確地將非言語行為運用到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直接影響英語教學效果。由于小學生英語基礎非常薄弱,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才剛剛啟蒙,況且英語課堂要求教師盡量使用全英文授課,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中使用非語言交際是必要的。有關專家研究估計,在人們面對面的交際中,有90%的存在于非語言的信息中。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非語言交際起到了語言交際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師的體態語
1.教師的穿著打扮
在課堂上,學生注視的對象大多是教師,因此教師的著裝就顯得尤為。教師的服裝應莊重、明快和自然,給人以高雅、大方、清新的感覺。如果教師穿得臟兮兮、衣衫不整,那么學生將會怎樣看待教師,還會認真地聽課嗎?教師走進教室,先給學生一個好的視覺,然后才會有好的感覺,才會很好地融入課堂。小學英語教師可以穿一些帶英文字母或單詞的衣服,或是比較西方化的服裝,以便無形中讓學生感受西方文化。
2.教師的肢體語言
教師的肢體語言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個教師整堂課都沒有一個手勢,課堂就會很呆板,沒有活力,而且學生不可能完全聽懂老師的口語,影響學習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準確地運用手勢,既可以傳遞思想,又可以表達感情,還可以增強有聲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西方人講話時手舞足蹈,顯得比較有活力。學習語言,就應該學習語言的相關文化。比如在教學生語音語調的時候,教師用手在空中比劃聲調的升降,教授英語新單詞的時候,應該用升調和降調兩種語調教,以便以后學生在說英語句子時候有升有降,運用自如。
3.面部表情
人們的面部表情是心態變化的窗口,可以充分反映說話者的感情世界,探知其內心感受及對聽話者的印象。Mckerrow認為人的面部表情變化具有三大功能:第一,面部表情反映人的情感,是自我情緒的展示。第二,面部表情的變化可以闡釋信息內容。第三,面部表情可以建立談話者之間的視覺連接。
一個表情豐富的老師是最吸引學生的。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學英語老師,要活潑、開朗,有親和力。小學生處于很情緒化的階段,對于喜歡的老師的課,會很。小學英語教師擔心全英文教學,學生會理解困難,其實不然,面部表情就可以讓學生猜出老師要表達的意思。例如,老師反問學生,如果老師表情到位,學生絕對會回答“yes”或“no”。如果學生答案正確,老師露出滿意表情,學生便會知道自己對了,如果不正確,老師露出疑問的表情,學生則知道不對,便會再說一個答案。
(二)教師的情感
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與學生交流情感,用自己的熱情感化學生,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如果老師上課無精打采,那么對于自控能力本來就不是很好的小學生來說,教學就不具有吸引力,會做些與上課無關的事。
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性格都很倔強,而且具有逆反心理。面對課堂上的頑皮學生,教師的發怒不會給學生帶來尊重,對于低年級學生,即使當時嚇住了他們,獲得片刻的安靜,卻會失去他們對老師的熱愛。教師應該多給學生一些,盡量不批評,即使要批評也應該對事不對人,以免傷害到學生。的是教師的情感要面對全體學生,不要有偏見。
總之,教師要制約自己的情緒,不能把壞情緒帶進課堂,在課堂上要對學生充滿熱情,關懷每一個學生,盡可能地對每個學生都說“Very good!”,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論文摘要:非語言交際與文化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除了要懂得語音、語法、詞匯等基礎語言知識外,還必須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蘊含了許多文化因素的非語言交際手段。從而就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環境語等幾方面的文化差異及其引起的交際障礙來闡述文化在非語言交際中的重要意義。
一、非語言交際的定義與種類
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的結合,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學者對于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Samovar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有關非語言交際的定義有很多。根據Samovar的觀點,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為生成,也可由環境造就”。非語言交際涉及文化、民俗、社會學、人類學等許多領域,運用范圍廣泛,其語義也很復雜。非語言行為只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表達明確含義,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常常是難以奏效的。
關于非語言交際的涵蓋范圍,其分類方法有很多。胡文仲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將非語言行為大致分為四大類: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體態語包括基本姿勢、基本禮節動作以及人體部分動作所提供的交際信息;副語言包括沉默、話輪轉接和各種非語義聲音;客體語包括皮膚的修飾、身體氣味的掩飾、衣著和化妝等所提供的交際信息;而環境語則包括空間信息、時間信息等。前兩類可稱為非語言行為,而后兩類則指非語言手段。
二、非語言交際與文化
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是密不可分的。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語言交際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環境所決定。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行為都是代代相傳和后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淀而形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在非語言交際中,有關文化的表達方式異常豐富,以至于文化學習的障礙主要來自于非語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語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認為,沒有一種表現行為是適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為都是文化的產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遺傳或天生的。因此,通過非語言方式表達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認為,通過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語言表現的基本模式,我們可以探尋人們的舉止態度;通過非語言行為模式可以了解一種文化的價值體系;通過對非語言行為的研究可以排除狹隘的文化優越感。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比語言行為差異所引起的文化沖突更為嚴重,因為非語言行為一般是情感或情緒的表露。由此可見,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和錯誤破譯信息是顯而易見的。
1.體態語中的文化差異
體態語指的是傳遞交際信息的表情與動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體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動作。它包括身體語言、手勢語、態勢語和體語等。體態語和有聲語言一樣,它也是文化的載體。在體觸行為方面,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得尤為突出。不少美國學者將英美文化列為非體觸文化。在西方國家,人們對近體交際的親密距離非常敏感,人們不才慣相互擁擠,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在捍衛屬于自己的領地。尤其是同性之間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為都被視為禁忌。而在東方的傳統文化中,近距離體觸并不屬于異?,F象,人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親密、溫暖的表現,如父母與子女之間,同性朋友之間的體觸都被認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語言交際行為。 2.副語言中的文化差異
副語言又稱伴隨語言,它一般指伴隨話語而發出的無固定語義的聲音。副語言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最顯著的方面之一是對沉默的不同態度。Hall曾把“沉默”作為他劃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一條重要標準。在他看來,東亞文化如中國、日本、朝鮮等屬于高語境文化。在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過手勢、對空間的利用甚至沉默來傳遞的,因此對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語言行為以外的語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語國家的人對中國人經常采取的沉默態度很不習慣。西方有的學者將東方人的“沉默”視為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認為東方人的沉默態度是對交際對方的蔑視或侮辱。而中國人卻很重視交談中沉默的作用,認為停頓和沉默具有豐富的含義。恰到如處的停頓能產生驚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
3.客體語中的文化差異
客體語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妝品、修飾物、服裝、衣飾、家具等。這些物品具備雙重功能:實用性與交際性。以交際角度來看,這些用品都可以傳遞非語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個人特征。東西方文化對嗅覺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樣。中國人適應人身體的自然氣味,中國人很少習慣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對這種人體的自然氣味是很難接受的。因而無論男女都注重對身體氣味的掩飾,都習慣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需要注意正確對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體氣味,即身體氣味的文化差異,不能從本民族的喜好出發去厭惡、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習慣。
4.環境語中的文化差異
環境語也是非語言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從非語言交際的角度來看,環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境。環境語包括時間、空間、顏色、信號等。這些環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際信息,所以環境語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無聲的語言》中對不同文化對于空間、領地、近體距離等的不同認識作了詳盡研究。他認為,人的空間觀念是后天習得的,因此人們的領地要求和空間關系在每種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規則與程序。文化不同,人們對空間的需求和與空間有關的交際規則也不同。在中國,人們比較能夠容忍擁擠;而在英美國家,一旦公共場合出現擁擠,人們會馬上盡量回避,因為他無法適應過近的近體距離與體觸。西方人的領地觀念明顯強于東方人,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無形的領域被侵犯,就會馬上采取各種反應進行維護。領地觀念最突出的心理反應是對待隱私的不同態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視保護自己的隱私,這也是他們與中國人交往時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沖突之一。東西方文化對待時間的觀念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講,西方人具有更強的時間觀念性,他們非常注重守時,并十分珍惜時間。
論文摘要: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占整個交際過程的70%。非語言交際是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它對語言交際具有輔助作用;此外,了解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上的差異也能提高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在對跨文化交際過程的研究中,人們往往只側重于語言的內容,而忽視了交際過程中的非語言行為。其實,意義不僅通過話語和語言,也通過非語言交際體系來傳遞。這些非語言交 際體系包括人的身體語言、目光接觸、體距、服飾、觸摸和身體氣味等,它們在人們面對面交際中伴隨著語言為來幫助傳遞信息,他們在成功交際中的重要性已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誡如 David Abercrombie所說:“我們用發音器 官說話,但我們整個身體交談”。薩莫瓦認為:“絕大多數交際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砥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它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人們的行為構成了非語言交流的各個部分。由此可見,交際能力是由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兩部分組成,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交際過程。
1.非語言交際的范圍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勢(bodylanguage)、時間與空間安排(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等方面。身勢語又包括目視表情(faeial expression)、姿態(posture)、手勢(gesture)、眼神(oculesics)、接觸(contact) 等。
1.1身體行為
身體行為莊溝通 中有著舉足輕重 的作用,同樣 的動作、手勢、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有完全不 同的理解。以下是幾種分類:
1.1.1目光
與面部表情:在人際交往中。面部表情能真實地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動與變化。表情包括臉色的變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眉、鼻、嘴等動作其所傳達的信息要比語言來得巧妙、豐富,而且復雜得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習俗對眼神的運用也有差異。英美人交談時,雙方正視對方,在他們看來,這是正直 與誠實的標志 。英美人 有句格言 :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i e eyes.( 要相信不敢直視你 的人)與他人交談或向他人打招呼時,應目視對方.如果不看著對 方,會被認為是羞怯 、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目光注視對方,應自然、穩重、柔和,不能死盯住對方某部位,或不停地在列療身上上下打量,這是對人很不禮貌的行為。如,在美國,一般情況下。男士是不能盯著女士看的;日本人對話時,目光要落在對方的頸部.四目相視是失禮的;阿拉伯民族認為,不論與誰說話,都應看著對方、中國人在交談時,雙方不一定要不時地正視對方,甚至有的人還有意避免不斷的目光接觸,以示謙恭,服從或尊敬 。
1.1.2體態語
體態語指傳遞交際信息的表情和動作。英語中有 bodylanguagebodv movelllen!s,漢語有體態語、身體語言等。體態語和有聲語言一樣也是文化的載體,在跨文化交際中會因文化差異而引起誤解。表達意義相同的體態語因中英文化的差異而有所差別。例如,在中國和其他很多國家,總是“搖頭不算點頭算”,但在尼泊爾,保加利亞 和希臘等國卻恰恰相反.璉“點頭不算搖頭算”。印度人則以搖頭或歪頭表“同意接受”。英語國家的“OK”手勢已為中國人所熟悉,但文化不同,其意思也大相徑庭在美國及歐洲廣泛使用于各種場合,表示“好”或“是”,但一位西方商人和日本商人談判結束之后,在簽訂合同時向對方作了OK手勢后.卻發現日本商人的態度突然變了。在西方人看來,OK表示“很高興我們談成了這筆交易”,但日本人卻理解為“他在向我們提出要錢的暗”;因為在 日本,OK手勢就像硬幣形狀一樣,表示“錢”的意思。法國人理解 OK手勢為“零”或“不值錢”,在德國和巴西等國,這一手勢是非常粗魯的,甚至是侮 辱性的。在跨文化交際中,同一動作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義,有時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對的。例如:中國人在對人 講話 時,為了防止唾沫外濺或 口臭,用 手捂住嘴,英語國家的人就誤以為他們在說謊話。中國人認為女子拿杯子時小指彎曲很優雅,英語 國家的人則認為這有點故作優雅,是表示我不想弄手、不能亂摸東西 的意思。有些體態語則是英語文化中所獨有的。如英語國家的人用不斷轉動手上戒指的動作,表示情緒緊張或不安。英、美、加等國家的人是面對開過來的汽車,右手握拳,拇指翹起向右肩后晃動。這些行為在漢語中是沒有的。所以在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應明確各種非語言行為的確切涵義,有利于順利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身體行為還包括交談者之間的距離。在美國和大多數北歐國家。人們相互之間交談的距離是 18—36英寸。而親密朋友 之間交談 的距離是 6~18英 寸,拉丁美洲人之 間交談 的平均距離則是 6—18英寸, 這個距離對非拉 丁美洲血統的美 國人來說是關系密切的表 現,因此美國人認為拉丁人熱情沖動,傲慢專橫,辦事性急:而拉丁人則認為美國人冷漠無情,漠不關心,性格孤僻。事實上,在拉丁美洲人看來,觸摸是一種“談話”的方式,見面時拉丁人觸摸表示問候“喂”或作為一種請求的方式,如“我能和你談~談嗎?”。在拉美國家里,婦女見面要相互觸摸 、親吻和熱烈擁抱,男子也是如此,然而非拉美 的男性和女性幾乎從來不像拉丁人那樣相互觸摸,初次見面時,只是相互點一點頭或輕輕握一下手。由于文化差異,非語言行為表達不盡相同,同一個動作或行為會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為不同的信號和不同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際中,由非語言行為引起的誤解屢見不鮮,這種誤解甚至會造成溝通受阻,談判失敗,合作受挫。由此可見,對對方文化有所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身體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也可見一斑。
1.2時間、空間安排
英美人把時間看作一種可以人為地進行切分或組合的具有實體性(tangibility)的東西。英美人習慣于一個單位時間內只做一件事,因此特講究計劃的周密性。社交活動中,提前預約被視為必要的禮貌行為。與英美人打交道.守時至關重要一例如你在美國念書,不按時交付作業,教授可能因此降低你的作業分數,甚至拒絕批改你的作業。與外商打交道,能否遵守期限,更為重要,因為它關系到團體或個人的信譽與利益.有時還牽涉到法律責任。時間、空間安排就是社交規范的無聲的語言,如在中國文化中,主為“上”,為“先”,為 “正”,副為 “下”,為“后”,為“偏”,主要人物通常走在人群 的前面,坐在最前排居中,宣布開會后第一個發表講話,其他人依職務或重要性依次向后排。但中國的座次安排有時與國際慣例不相符,如中國文化中.普遍認為“左為上:’?!坝覟橄隆?,男左女右就是歷史傳統中男尊女卑的遺風,但通常的國際慣例卻是“以右為上”,其他還有“居中為上”,“前排為上”,“面門為上”等,因此在談判廳,通常使用橫桌,客人面門為上,主人背門為下,首席談判手居中,如有翻譯,翻譯居主談右側以示尊重,其他人依重要性依次向兩邊排列。用汽車接送客人也是交往中極常見的活動,汽車中座次的安排同樣體現著對客人的體貼關心和尊重。以雙排五座小車為例,通常副駕駛座因其遇到事故時危險系數相對較高通常屬于保鏢或秘書,而客人通常坐在最安全的后排司機對角線位置。如果是私家車.主人親自接送的話.副駕駛位不能空著,因為這是對主人的不敬.把他 當司機看待。
2.非語言交際與跨文化交際
非語言交際系統和語言交際系統,都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產物。不同文化中的非語言交際系統也不一致。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行為都是代代相傳和后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淀而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非語言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值得注意的是,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比語言行為的差異所引起的文化沖突還要嚴重,因為非語言行為一般是情感、情緒和態度的表露。然而,許多人以為,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掌握的交際工具只是語言.他們比較注意語言交際行為的正確性、合適性和可接受性,卻易忽視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的文化差異及其影響,結果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頻頻發生。其實,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行為比語言交際行為所起的交際作用更大,在語言交際發生障礙時其代替、維持甚至挽救交際的作用則更不可低估。因此,學習者在把英語當作外語或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要同時關注語言和非語言交際體系,因為在面對面的 口語交際中,它們是同時發生的。但是學習非語言交際體系并不容易,因為非語言交際所體現的文化是如此之多,文化學習的障礙很多情況下是非語言的而不是語言的。
總之,非語言行為與文化有著非常密切 的關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僅要求語言得體,而且要求非語言行為的得體,以達到正常的交目的,而“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入門問諱”則是跨文化交流的基原則。
參考文獻
非語言交際的定義
中外學者給“非語言交際”下了不少的定義,有的非常簡單,如“非語言交際是不通過言辭傳遞的信息”或“非語言交際是不使用語詞的交際”。有一些學者似乎認為非語言交際即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如英國的Michael Argyle;美國學者Alastair Pennycook 則認為非語言交際(NVC)=副語言(Paralanguage)+身勢學(Kinesics)+近體學(Proxemics)+超聲音特征(Paraverbal Features)。有的學者下的定義則又很具體,如“非語言交際是不用言詞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或行動。這些屬性和行動由發出者有目的地發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的發出,由接收者有意識地接收并有可能進行反饋”?;颉胺钦Z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人為地生成,也可由環境造就?!?/p>
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人類交際所使用的非語言動作既有生物性特征,又有社會性(或文化性)特征。人類也像其他動物一樣,受外界條件刺激時,其生理和心理都會引起本能的反映,通過表情、動作和姿態等非語言行為表現出來。這就是人類非語言動作的生物性特征。但是,人類的非語言動作,不只留在生物性特征上,在人類長期交往和實踐中,其非語言動作慢慢被‘解讀’形成了一套有意義的符號體系。這種符號體系,一經出現,就打上了社會文化的烙印。這是因為‘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行為舉止必然要受社會行為規范的約束,而社會行為規范往往是一脈相承的,具有傳統文化的特征?!狈钦Z言交際與文化密不可分,與文化一樣,除少數人類所固有的出自本能的表情和動作外,大多數非語言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是長期歷史積淀而成的某種社會共同習慣。然而,文化并不總是能決定由我們身體動作所傳達出的信息。動作的前后聯系、性格以及相互間的關系都影響著傳出的信息。在任何一個社會里,沒有兩個人有完全相同的非語言的運用姿態和神情。盡管如此,像書面語和口頭語那樣非語言的交流根本不能從文化、亞文化里分隔開。不管我們是否強調它們之間的不同點或相似點,非語言的交流都受到文化的約束和制約。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之間,整套的非語言交流方式是很不相同的??缥幕芯勘砻?,非語言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非語言的共同性是指同一人體動作在甲乙兩種文化中有相同的意義。如籃球、排球等裁判員的手勢和投降的手勢世界通用。
文化對非語言交際的影響
大多數非語言行為都只是在它所屬文化之內加以解釋。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不同文化群落都有其特定的非語言行為模式,一種意義在不同文化中可能用不同的非語言行為表示,一種非語言行為在特定的文化中有其特定的意義。第二,什么情況下該用或不該用非語言行為,各種文化都有其展示規則。展示規則告訴我們交談時雙方應該距離多遠;什么時候將目光移走;什么時候皺眉,什么時候微笑;應該大聲交談,同時伴隨多種手勢,還是應該嫻靜地交談,交談的速度應該怎樣等等。另外,展示規則還表明可接受的行為表述的程度。第三,一種非語言行為可有三種解釋:隨意的、特質的和共享的。隨意解釋指某種語言行為沒有特定的意義,特質解釋指某種非語言行為對某些個人有特定的意義,共享意義指某種非語言行為對某些人有共同的意義。然而,文化之間對非語言行為的三種意義的理解也不相同,一種文化認為是隨意的非語言行為可能在另一種文化中有共享意義。這表現了不同文化對非語言行為的不同理解。
跨文化交際沖突的克服策略
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非語言交際的文化沖突呢?以下幾點克服策略可供參考。
第一,交際者應對支配自己非語言行為的文化規則有充分的認識。因為交際者只有充分了解并學會遵循支配自己行為的文化規則,才能去了解并在交際中適應他種非語言行為的文化規則。
第二,正確解釋別種文化的非語言行為。這是建立在多種文化的非語言行為的普遍特點基礎上的。不同文化的非語言行為有著普遍性或共性的特點。譬如人類表達情緒的行為方式大致相同,使得某些行為(如,微笑、哭泣、皺眉等)具有普遍相似的表意功能。然而非語言交際更大程度上具有特殊性和文化制約性。非語言行為往往能夠直接反映出文化在各個層面上的特點。只有養成有意識地觀察并正確解釋制約非語言交際的文化規則的習慣,交際者才能夠適應具體的文化、社會、場合、情景中的各種行為。
第三,交際者在對自己的文化或別種文化的非語言行為進行判斷和推論時,應該避免過度概括的錯誤。先要進行細致的觀察,然后作出試探性的解釋,最后是全面和充分的概括。另外,交際者應該始終認識到,由于概括性的推論中總存在著特殊和例外的事件,因而,無論如何全面的概括,也總會存在著局限性。
第四,交際過程中,要學會調節對非語言行為差異的情感反應。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往往會對不同的氣味,身勢行為及體距行為等產生心理上的反應,這是正常的現象。交際者應更多地了解有關知識,做好情感反應,并在類似情況發生時,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使交際達到有效的關鍵所在。
第五,通過多種途徑,努力從根本上提高觀察、評價和恰當有效地實施非語言行為的能力。這些途徑主要包括:一是生活中通過讀書、閱報、看電影等加深對本國尤其是外國文化的學習和了解;二是參加涉外活動,多與外國人接觸,在實踐中提高對非語言行為的敏感性等。
結論
關鍵詞:非言語交際;英語教學;交際能力
眾所周知,人類的交際行為可分為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長期以來,言語交際的研究一直倍受人們的青睞,而非言語交際的研究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國內傳統的外語教學往往只注重言語本身,強調語音、語法、詞匯、句型的練習和掌握;對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也主要集中在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上,忽略了對非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作為言語交際的重要補充形式,非言語交際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能傳遞言語交際難以表達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飾或否定言語行為的作用(Samovaretal.,2000)。Birdwhistell(1970)通過對同一文化的人在對話中的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比較發現:言語交際最多只占整個交際行為的30%左右,70%為非言語交際。同時,絕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言語行為,其他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心理學家Mehrabian(1971)認為人們在表達情感和態度時,言語只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語行為所傳遞的信息多達93%??梢姺茄哉Z交際在人際交往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英語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非語言交際有效地運用到英語課堂教學中,定會促進英語教學活動達到更佳效果。
一非言語交際的概述
1非語言交際的定義
關于非言語交際的定義頗多。楊全良(1990)認為:所謂非言語交際,就是通過使用不屬于言語范疇的方法來傳遞信息的過程,非言語交際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語交際那樣只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語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傳遞信息的方式,如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空間利用、觸摸行為、聲音暗示、穿著打扮和其它裝飾等,甚至沒有表情的表情、沒有動作的動作,都是非語言交際的有效途徑。Samovar(2000)等人將非言語交際定義為“在交際的環境中人為的和環境產生的對于傳播者或受傳者含有潛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因此它包括了言語行為之外的一切由人為的或由環境所產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勢、身勢、觸摸、界域、服飾、副語言、時間、場景等;同時,李杰群(2002)也認為,非語言交際手段包括表情、動作、語調、氣溫、顏色、氣味、器物、服飾、時間、空間等多種手段,其中與人體有關的表情、動作等又稱為人體語言或體態語。由此可見,非言語交際是一項涵蓋范圍極廣、內容頗豐的跨學科學術研究,除言語交際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為舉止、表情、外部環境的交際我們都可稱為非言語交際。
2類型
非言語交際的涵蓋范圍很廣,紛繁的分類方法隨之產生。畢繼萬(1999)將非言語交際分為四大類型:(1)體態語,包括基本姿態(姿勢和身勢)、基本禮節動作(如握手、微笑、體觸、女士優先的禮節動作)以及人體各部分動作(如頭部、面部動作、目光交流、臂部、手部、腿部動作等等)。(2)副語言,又稱類語言或伴隨語言,主要包括沉默、話輪轉接和非語義聲音(發音器官非語言聲音、非發音器官非語言聲音)。(3)客體語,包括化妝品、修飾物、服裝、衣飾、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4)環境語,研究的是人們為自己所創造的環境對交際的影響,而不是自然環境的作用。環境語包括時間、空間信息(如擁擠、近體距離、領地觀念、空間取向、座位安排等)、顏色、聲音、燈光、標識、建筑設計與室內裝修等。
3作用
非言語交際通常與言語交際結合進行,大體上起到重復、補充、替代、調節、否定的作用(Samovar,2000)。作為言語范疇外的一切表現形式,非言語交際不僅能產生聽覺方面的效果,更能產生視覺、感覺、觸覺等效果。同時,作為言語交際的重要補充形式,非言語交際能夠傳達出言語交際不能表達出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的態度等重要信息,能增強語言交際的效果。在有些時候,非言語交際較之言語交際更能表達人的潛在意識和真實情感。
二非言語交際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非語言交際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Patrick(1988)指出教師授課時的信息88%由非言語渠道傳遞,只有12%是由言語交際傳遞的。而英語課堂又是一個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信息交流場所,教師會運用大量的非言語交際手段以保證學生對英語言語知識的切實掌握。所以,作為一名外語傳授者,英語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的言語交際能力,更應該有扎實的非言語交際功底。因為合理正確地將非言語行為運用到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同時,英語教師也能通過師生互動性極強的英語課堂切實提高教學效率,不僅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英語語言知識,而且能切實提高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
2非言語交際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體態語
體態語,又稱手勢語,身勢語,身體語言,行為語言等。它是指人用人體某一部分的形態變化來表達情感的一種輔言語表達方式,是一種沒有聲音伴隨的語言,且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對言語行為起著支持、修飾、否定甚至直接替代言語行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有豐富體態語展示的英語課堂上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將其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勢必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a)面部表情
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具有適時的面部表情,如經常以微笑面對學生會給學生親切感,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也會對教師的教學進行默契的配合,從而形成融洽的課堂氣氛。反之,如果教師一味刻意地保持嚴肅之態,學生勢必會感到壓抑,課堂氣氛也就會死氣沉沉,而這對于語言的教學是極其不利的,因為語言本身就是用來交流的,師生之間如果沒有融洽的教學氣氛,整個課堂也就是機械的教與學,學習語言的真正目的就沒法實現。如有的學生性格內項,往往迫于羞怯而不敢回答老師的問題,即使遇到會的問題也常常保持沉默,這時,教師如能微笑并點頭示意定能增加此類學生的自信,不僅能很好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同時也促進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b)眼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自然、得體的眼神交際手段,因為眼神的表義功能極為豐富細膩,將其與具體的英語教學實踐密切結合,可充分發揮其傳情達意的功能。所以師生之間應適時保持恰當的眼神交流,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盯著天花板或死盯教案照本宣科,而應有意識地用眼神關注到每一個學生,這樣才能有助于教師獲得及時全面的課堂教學信息反饋,有助于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的掌控,同時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c)手勢
手勢在體態語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手勢的恰當運用有助于解讀對方的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手勢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有助于描述和強調教學活動,使言語表達更有力、更形象、更生動。如在教學生認識he和she這兩個雖然拼寫簡單但廣大中國學生卻經常出現口誤和筆誤的單詞時,就可以邊教學生發[hi:]時,同時用手指著班里的男生,同樣發音[∫i:]時,用手勢指向班里的女生,這樣比起單純的記憶[hi:]—‘他’、[∫i:]—‘她’形象好記多了。(2)副語言
副語言指的是言語的非詞語方面,即聲音的音質、音量、音調、語速、語調以及會話中發出的一些非語言的聲音等,雖然它屬于言語表達的一部分,但并非指言語本身,因而常被用來輔助語言的表達,通過說話人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輕重緩急、高低強弱就可以判斷說話人的感情和態度。所以優秀的英語教師應該將高超的語言能力與完美的副語言能力相結合,不僅要保持適當的音量、適中的語速、恰當的沉默和話語停頓,而且要運用適時的升降調、抑揚頓挫的語調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領會。
(3)客體語
客體語,又稱物體語,是非語言交際的另一種形式,主要指著裝、修飾物等各種不同教學手段所體現或傳遞的信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自己的服飾與儀表,并且要很好地利用諸如板書、圖表等客觀教學手段以促進教學順利的進行。
(a)服飾與儀表
教師的服飾與儀表,作為教學藝術的一部分,能直接反映教師的精神面貌,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整潔適體的服飾能增強教師對學生的感染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教師的服飾儀表不得體,則會失去學生的尊重,教學效果自然不會令人滿意。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應隨時注意自己的服飾與儀表,給學生以為人師表的形象。
(b)客觀教學手段
客觀教學手段作為外語課堂教學中非言語交際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視的。善于利用板書、圖表、直觀教具等客觀教學手段能有效增進教學效果。適當的板書、圖表等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系統性,可以使學生對重點難點問題一目了然,可以減輕學生的語言障礙,從而有助于學生對另一種語言的掌握。比如在學英語單詞dinosaur(恐龍)時,可根據其音標[′dains:]將其分解為如下圖示[dai](die—‘死’)[n](no—‘不’)[s:](saw—‘看見’)意即這個動物‘已經滅絕了,現在看不見了’將其聯想為‘恐龍’,這樣就可以將“恐龍”這個比較難記的單詞讓學生輕松掌握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利用實物、圖片、幻燈片、多媒體等直觀教具來傳遞言語知識,這樣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使課本內容形象化,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同時也能提高教學效果。
(4)環境語
從非言語交際角度講,環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境,而不是自然環境。根據英語教學的特點,本文著重對空間信息的概念進行闡述??臻g信息是指交際者用空間距離傳遞信息,即人們在言語交際中處理相互之間空間距離的方式。合理利用空間語可以加強交際的效果,有時還會超過言語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室的空間位置也會直接影響師生之間的關系。所以,教師不應總是站在講臺后面而是應該適時走到學生中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強與學生的交流;同時,在信息交流極其頻繁的英語課堂上,教師也應采取新穎的空間形式代替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傳統空間模式。比如傳統式的座位安排是將桌椅一排排整齊地排列在教室里面,這樣便于教師對整個課堂的掌控,而這樣卻經常導致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所以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可根據所教內容將傳統式的桌椅排列改變成有利于教學的排列模式,比如在討論某一話題時,可將座位按半圓形、方塊形、或讓學生自由結組進行討論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平等地參與課堂學習,從而增強學生進行語言交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言語交際的重要補充形式,非言語交際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表現形式繁多的重要交際手段,在英語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將非言語交際與言語交際結合必定能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作為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不僅要精通言語表達的交際方式,有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而且要有真正的非言語交際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非言語行為具有社會性(關世杰,1995),而社會性是指有一些非言語行為是人們后天學得的,是由某一社會群體的成員所共同享有的,因此,它已成為該群體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語行為也就帶有了各自的文化特征。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非言語交際行為要遵循英語文化背景,并且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輸入英語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語交際信息,引導學生體會學習異域文化的真正樂趣,使其既具備運用英語的言語交際能力,又具備非言語交際能力,從而實現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Birdwhistell,R.S.KinesicsandContext[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0
[2]Mehrabian,A.SilentMessages[M]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71
[3]PatrickW.M.NonverbalCommunication(3rdEdition)[M]USA:NatlEducationAssen,1988
[4]Samovar,A.L.;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5]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非語言行為 日本人
一、前言
社會語言學表明,語言不僅是個人表達思想感情、思考問題的手段,而且對于每個社會人,語言又是人們互相進行信息交流和感情傳達的重要載體。語言這種對于個人的意思傳達和對于社會的交際功能是不言而明的。另一方面,人們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不僅僅依賴語言行為,語言之外即非語言行為(nonverbal behavior)同樣是個人表達與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說:“我們用發音器官說話,但我們用整個身體交談?!彼_莫瓦(Samovar et al)也認為:“絕大多數交際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庇纱丝梢?,適時地運用非語言行為是進行有效交際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的定義
跨文化交際指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組織或國家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流或文化交往活動??缥幕浑H是同一文化交際的變體??缥幕浑H過程也可以看做是不同符號系統的信息相互送出和接受的過程。而非語言行為則是指在交際環境中除去語言刺激以外的、由人類和環境所產生的刺激,這些刺激對于傳受雙方具有潛在的信息價值?;蛘哒f,非語言行為是人類在語言之外進行交際的所有符號,如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等。非語言交際是語言交際的重要補充,而且能傳遞語言行為難以表達的內涵、意念和感情,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而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行為更是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魻栐谄涿稛o聲的語音》中強調了非語言交際(即無聲的語言)或被他稱為人類交際中的“行為語言”的作用,他說:“我深信存在于我們和其他國家人們之間交往的問題,很多來源于對跨文化交流所知甚少這一事實。進行有關國家的語言、歷史、政治和風俗習慣的常規訓練僅僅是全部課程的第一步。在此之后,介紹世界各國的及國內不同群體的非言語行為,具有同樣的重要性。而在語言交流出現困難時,非語言交流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了。例如,當你無法用語言與他人進行準確的交流時,便會很自然地轉而使用非語言交際手段,如手勢、表情等,而此時的非語言交際就成為有效傳達信息的主要方式。以上所舉的例子屬于有意識的非語言交際,事實上,無意識的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往往會產生一種陌生感,而消除這種陌生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對對方非語言行為的觀察。所以,非語言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我們在研究跨文化交際時,不可忽視對非語言行為的關注。
三、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行為的表現
由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的定義可知,非語言的交際行為除了受一定交際環境中的語言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包括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是人為生成的,又可是環境造就的。非語言交際涉及文化、民俗、社會學、人類學等許多領域,運用范圍極其廣泛,分類方法也很多。胡文仲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將非語言行為大致分為四大類,即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前兩類可稱為非語言行為,而后兩類則指非語言手段。本文將以非語言交際的這四種分類為線索,著重考察日本人在非語言交際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這對克服文化沖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體態語
體態語是非語言交際的研究主體,這一術語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伯德維斯泰爾首次提出,通稱體態語言(body language)或體態語義學(body semantics)。體態語言學研究人們交際時身體各部分動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義,其中包括姿勢、動作、手勢、面部表情等。
體態學是一門研究產生于不同文化的手勢、身勢和面部表情的學問,在使用這種非語言交際形式時,身體各部的一般性的動作都可以表達和交流信息、感情和態度,而且這些機制往往起到言語所起不到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身體即信息”。本文對日本人體態語的考察,主要側重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面部表情
與身體任何部位相比,面部動作更變幻莫測,極為模糊。尤其是情感的變化比較容易體現在面部。在一般情況下,日本人大都面部表情貧乏,就如同其古典戲劇能樂中使用的面具一樣,這與日本人壓抑自己、不愿輕易向外人表露自己內心世界的性格有關。抑制情感的流露已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種傳統美德。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試驗,讓一組美國人和一組日本人同時看一部恐怖影片,觀察觀后的表情發現,美國人表現出極不愉快的表情,而日本人的表情卻看上去輕松愉快。從這一試驗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將真實情感掩藏、不示以他人的傾向。他們往往用保持表面的平靜來掩飾內心的不平靜。他們很少將否定的表情示于他人或是用微笑來掩蓋情感的流露。日本人的微笑如同行禮一樣從小就受到教育,無論多么不愉快的場合都要盡量表現出最和藹可親的笑臉,無論內心多么不平靜,臉上都要表現出笑容,這被認為是一種社交的行為規則和義務。這也是歐美人最難以理解的與眾不同而又意味深長的笑容。說到日本人的微笑,對于歐美人來說,除了服務行業和對熟人外,幾乎見不到笑臉。在日本農村或遠足中,不認識的人相互間也打招呼,但沒有微笑。而在歐美國家,微笑是禮貌,陌生人間的一個微笑,便成了一種無言而友好的問候,留下的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尤其在一些小城市。沒有人愿意與一個不會微笑的人交往的。
2.肢體動作
(1)手勢
手勢是一個集團共通的信號,在日常生活中起著與語言一樣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相同的手勢可能含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所以,用自己國家的習慣去理解別國手勢的含義,往往會引起誤會。例如,日本人伸出大拇指可表示或象征“他是個男子漢”及“他是頂頭上司”等意味,而歐美人則表示夸贊某人“真了不起”。相反,日本人的小拇指代表女朋友、女性、女性情人。將兩手食指豎起舉在雙耳上方,代表鬼、生氣,而在中國,這一動作是“?!钡囊馑?。中國將食指彎曲代表數字“9,如果在日本人面前做這種手勢則會引起意想不到的誤會,因為這一手勢在日本是小偷的意思。另外,日本人將右手握拳在左手掌上摩擦,代表“奉承、拍馬屁”之意。食指和拇指圈成圈,代表“OK或是“金錢”,而歐美人則表示零、不值錢或沒問題之意。兩手食指交叉在中國是“十”的意思,而日本卻是“不允許、不行、錯誤”之意,兩手腕交叉成“十”字狀也表示同樣的意思。
(2)鞠躬
日本是一個非常注重禮節禮法的民族,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人特別喜歡點頭哈腰。其實,行鞠躬禮在日本是司空見慣的。初次見面、向對方表示謝意、歉意、告辭等都離不開鞠躬。當然,彎腰鞠躬也會根據場合、時間、對方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接受行禮的一方也會從行禮的姿勢中讀解到不同的信息。站立鞠躬時,要兩腳并攏、身體直立、上身傾斜、低頭;在和式榻榻米房間里,則一定要跪坐行禮,即雙腿并攏跪于榻榻米上,上身下彎,雙手放在前邊,垂下頭。站立時彎腰角度的不同,所表達的意義也不一樣。較鄭重的鞠躬禮是彎腰呈45度角,在表示衷心感謝、深切道歉時即行這種彎腰禮。另外,下級對上級以及送別公司老客戶時也要行這種禮節。初次見面時是彎腰30度左右;日常見面打招呼是身體稍彎呈約15度,伴以點頭,即所謂“會”。這也是上級對下級的一種禮節。日本人在見面時沒有握手的習慣,然而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握手的習慣也漸漸形成,但這只限于男性。日本女性見面往往會行鞠躬或是點頭禮,男性由于工作的關系與海外的交流日益頻繁,因而也漸漸形成了不得不握手的習慣。另外,候選人和選民、主持人和支持者這種特殊關系之間的握手也比較多見。
此外,日本人在交談時會不停地點頭,而且頻率要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的人。這種點頭這并不意味著贊同對方的觀點,而僅是傳遞“我在聽你說話”、“我聽得很清楚”這樣的信息,是對談話對方的一種尊重。歐美人則幾乎沒有這種行為方式。所以,他們難免把日本人的這一行為方式誤解成是在說“Yes”(是的)。日本還有許多與歐美國家不同的、用于替代語言行為的身體語言。例如,眼睛睜得大大的,表示吃驚;歪著頭,表示思索、納悶;捏鼻子,表示厭惡;撅嘴,以示不滿;食指放在唇邊,表示請安靜;撓頭,表示害羞或難以確定;打手勢,表示打招呼或再見;緊握拳頭,以示憤怒或下決心;做砍頭的姿勢,表示被解雇等。
3.視線的接觸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作為人類重要器官之一的眼睛在表達情意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用視線來交際,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方法有很大的差異。在中國以及西方國家,與人交談時看著對方的眼睛是一種禮貌,而日本的傳統禮法卻認為目光視線的交流是一種探尋對方內心世界的表現,會造成對方的不安,行完禮抬頭時也應注意盡量避免與對方目光的突然接觸。在不得不面向對方時,應將目光投向對方肩與腋之間的范圍內。所以,日本人在與對方談話時看對方眼睛的時間很短,他們會不停地點頭或是反復適時地給對方短暫的視線回送,他們的目光有些閃爍,不直視對方。他們認為直視對方的眼睛是缺乏禮貌的行為。在公共場所如地鐵站、電車上,人們為了避免與他人目光的接觸,或是閉目養神,或是聽隨身聽、看車中廣告,或是看書、看報,這是一種不用目光侵入他人空間、保持自我空間的行為。
另外,日本人在眼睛方面所表達出的情意也比較有特色,有些還與西方有所差異。如對異性擠一只眼睛,表示我愛你。眼睛笑得瞇縫起來,表示高興的神態,而歐美人則表示懷疑;笑得眼角下彎是愉快的神情,而歐美人則表示悲傷。
(二)副語言
副語言又稱周邊語言,是指伴隨語言的一切聲學現象,包括沉默、話輪轉接和各種非語義聲音。副語言這一術語最初為語言學家特拉格(Trager)在他1965年出版的《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他將副語言分為四種類型:聲音的高低幅度、音調、音律等性質;笑聲、叫喊聲、咳嗽聲等特征性聲音;聲強、聲高等聲音的修飾;聲音的分隔。
副語言交際有時容易被人們忽略,但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并不少。例如,在美國低音階的發音在交際中容易獲得較高的評價,對某些人群如播音員、律師、政治家、醫師等,為了說服對方,博得他人的信賴,往往都要采用這種發音方式??此粕憩F象的如笑聲、哭聲以及發言當中的短暫停頓都能反映出文化上的差異。例如,一位日本女性與一位中國女性在她們因某事或某物感到驚嘆不已時發出的“噓噓”聲都是不一樣的。
沉默亦是副語言中的現象。一般而言,沉默可以分為兩種:即否定的沉默和肯定的沉默。前者是對自己不喜歡的人發出的敵意和漠不關心的信息,而后者則是對自己有親密關系的人表現出的好意。但不論是哪一種沉默,對奉行“語言至上主義”的歐美人而言,總是難以理解日本人沉默的含義。在他們眼里,凡是沉默即是否定的,往往包含著不愉快、批評、后悔、困惑等意味。而對日本人而言,沉默即可能表示否定也可能表示肯定,持這種想法的人還是大多數。
(三)客體語
客體語是指與人體有關的相貌、服裝、飾物、氣味、筆跡等。這些東西在人際交往中也有傳遞信息的功能。俗話說,貌如其人,見字如見君。從交際角度看,這些物品都可以傳遞非語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一個人的文化特征和個人特征,因此,是非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媒介。以服裝為例,祭祀活動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服裝無一不是文化的特征。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似,日本學校的校服、各種社會群體的制服以及佩戴的?;?、社徽等都體現出日本人的集體觀念和團結及忠誠的價值觀。
(四)環境語
環境語也是非語言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從非語言交際角度看,環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境,而不是人們居住的地理環境。環境語包括時間、空間、顏色、信號等,這些環境因素都可以提供交際信息,所以,環境語也可以展示文化特性。本文主要談論的是空間和時間。
所謂的空間距離,是指人們在談話時相隔的距離。兩人談話時,除了激烈的爭吵和親密無間的關系外,相互間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同文化間,距離不同。譬如拉丁美州、阿拉伯人談話時彼此間靠得很近,而瑞典、蘇格蘭和英國人則離得較遠。與歐美人相比,日本人的空間距離又要相對大一些(約50厘米),如果不了解這點,很容易在交往中造成誤會。對日本人來說,歐美人的空間距離近乎給人一種威脅感,尤其在對方為異性時,容易產生對其有意的錯覺。
與空間觀念一樣,時間概念不同,文化里的認識也有不同。在異文化交際中,人們往往習慣按照自己的時間體系以自己的文化標準去理解對方,結果往往是因不了解文化上的差異而誤解對方或被對方誤解。
霍爾提出人類的時間觀念具有兩種文化模式:“時間單一性”和“時間多樣性”模式,或分別稱之為M模式和P模式。這是兩種相對的模式。一般認為,歐美人采用的是M時間文化模式,即嚴格遵守時間,一次只作一件事情。而拉丁美洲、南歐、中東各國的人們則受P時間文化模式的支配,對人際關系的重視勝于對時間的重視,對時間的處理往往因人而異,可能會在同一時間辦幾個事情。隨著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及社會的深刻變革,日本人的時間文化模式正由原來的M模式急速向P模式變化。上述兩種時間模式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巨大的,往往會造成巨大的文化沖突。
總之,非語言行為具有普遍性、多樣性,更具有重要性和復雜性。拋開了非語言行為,不顧語言行為背后的文化差異,那么,整個交際活動則注定遭到挫折甚至失敗。對日本人非語言行為的了解也正是為了在今后能更好、更順利地與日本人交往,減少交際中的摩擦和誤解。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畢繼萬.非語言交際[A].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Larry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andLisaA. StefaniCom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Hall Edward T,The SilentLanguage[M].New York:Fawcett Publicatins,1959.
[5]王巖.論日本人的非語言行為[J].社科縱橫,2005(10):238-239.
[6]王秀文.日本語言與跨文化交際[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7]張丹宇.淺談日本人的非語言行為[J].日語知識,2002(6):31-32.
一、非語言交際的定義與種類
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的結合,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學者對于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Samovar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有關非語言交際的定義有很多。根據Samovar的觀點,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為生成,也可由環境造就”。非語言交際涉及文化、民俗、社會學、人類學等許多領域,運用范圍廣泛,其語義也很復雜。非語言行為只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表達明確含義,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常常是難以奏效的。
關于非語言交際的涵蓋范圍,其分類方法有很多。胡文仲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將非語言行為大致分為四大類: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體態語包括基本姿勢、基本禮節動作以及人體部分動作所提供的交際信息;副語言包括沉默、話輪轉接和各種非語義聲音;客體語包括皮膚的修飾、身體氣味的掩飾、衣著和化妝等所提供的交際信息;而環境語則包括空間信息、時間信息等。前兩類可稱為非語言行為,而后兩類則指非語言手段。
二、非語言交際與文化
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是密不可分的。許多非語言行為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的非語言交際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環境所決定。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行為都是代代相傳和后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淀而形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在非語言交際中,有關文化的表達方式異常豐富,以至于文化學習的障礙主要來自于非語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語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認為,沒有一種表現行為是適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為都是文化的產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遺傳或天生的。因此,通過非語言方式表達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認為,通過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語言表現的基本模式,我們可以探尋人們的舉止態度;通過非語言行為模式可以了解一種文化的價值體系;通過對非語言行為的研究可以排除狹隘的文化優越感。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比語言行為差異所引起的文化沖突更為嚴重,因為非語言行為一般是情感或情緒的表露。由此可見,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和錯誤破譯信息是顯而易見的。
1.體態語中的文化差異
體態語指的是傳遞交際信息的表情與動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體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動作。它包括身體語言、手勢語、態勢語和體語等。體態語和有聲語言一樣,它也是文化的載體。在體觸行為方面,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得尤為突出。不少美國學者將英美文化列為非體觸文化。在西方國家,人們對近體交際的親密距離非常敏感,人們不才慣相互擁擠,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在捍衛屬于自己的領地。尤其是同性之間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為都被視為禁忌。而在東方的傳統文化中,近距離體觸并不屬于異?,F象,人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親密、溫暖的表現,如父母與子女之間,同性朋友之間的體觸都被認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語言交際行為。
2.副語言中的文化差異
副語言又稱伴隨語言,它一般指伴隨話語而發出的無固定語義的聲音。副語言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最顯著的方面之一是對沉默的不同態度。Hall曾把“沉默”作為他劃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一條重要標準。在他看來,東亞文化如中國、日本、朝鮮等屬于高語境文化。在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過手勢、對空間的利用甚至沉默來傳遞的,因此對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語言行為以外的語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語國家的人對中國人經常采取的沉默態度很不習慣。西方有的學者將東方人的“沉默”視為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認為東方人的沉默態度是對交際對方的蔑視或侮辱。而中國人卻很重視交談中沉默的作用,認為停頓和沉默具有豐富的含義。恰到如處的停頓能產生驚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
3.客體語中的文化差異
客體語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妝品、修飾物、服裝、衣飾、家具等。這些物品具備雙重功能:實用性與交際性。以交際角度來看,這些用品都可以傳遞非語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個人特征。東西方文化對嗅覺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樣。中國人適應人身體的自然氣味,中國人很少習慣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對這種人體的自然氣味是很難接受的。因而無論男女都注重對身體氣味的掩飾,都習慣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需要注意正確對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體氣味,即身體氣味的文化差異,不能從本民族的喜好出發去厭惡、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習慣。
4.環境語中的文化差異
環境語也是非語言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從非語言交際的角度來看,環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環境。環境語包括時間、空間、顏色、信號等。這些環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際信息,所以環境語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無聲的語言》中對不同文化對于空間、領地、近體距離等的不同認識作了詳盡研究。他認為,人的空間觀念是后天習得的,因此人們的領地要求和空間關系在每種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規則與程序。文化不同,人們對空間的需求和與空間有關的交際規則也不同。在中國,人們比較能夠容忍擁擠;而在英美國家,一旦公共場合出現擁擠,人們會馬上盡量回避,因為他無法適應過近的近體距離與體觸。西方人的領地觀念明顯強于東方人,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無形的領域被侵犯,就會馬上采取各種反應進行維護。領地觀念最突出的心理反應是對待隱私的不同態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視保護自己的隱私,這也是他們與中國人交往時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沖突之一。東西方文化對待時間的觀念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講,西方人具有更強的時間觀念性,他們非常注重守時,并十分珍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