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6:12
序論:在您撰寫桃花源記教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鉆研教材,挖掘文本資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五單元第三篇文言文,此單元的閱讀教學重點是借助注釋學習文言文。在初一初二以及前兩篇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上譯文已不是困難的,難的是結合寫作背景、作者經歷更好地解讀課文的文化內涵和表達的感情,引導學生深層次地閱讀。我將教學的重點定為“引導學生知人論世,感受和認識平靜、祥和的田園生活”;“正確評價世外桃源,認識陶淵明的濟世情懷?!币驗槲膶W就是人學,我利用《資源學案》(學生配備的導學案資料)本課閱讀題――結合《飲酒》、《歸園田居》體會陶淵明的人生追求,作為預習題切入對本課的學習。課堂檢測利用《練習冊》(學生配備的練習作業冊)本課《桃花源詩》的閱讀題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檢測。另外,通過鉆研教材,我將課文內容概括為“環境美” 、“生活樂” 、“故事奇”,引導學生抓住“美” 、“樂” 、“奇”三個字探究課文。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配套讀本、教輔資料以及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臺。面對這些資源,我們應與時俱進,變簡單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只有充分挖掘其中的豐富深刻的內容,才能使教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 、開發網絡資源,激感。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發揮現代技術更好地養成收集、處理信息的習慣,提高語文能力?!币虼私虒W《桃花源記》時,我從網上找出本課的動畫朗讀,這就首先從視覺和聽覺上對學生形成一種沖擊和感染,渲染了寧靜、祥和的氣氛,促使學生盡快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課前的預習作業,我讓學生上網查找陶淵明的簡介和本文的寫作背景,以便課堂學習時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不滿現實,寄希望于“世外桃源”的思想內容。魯迅說過“倘要論文,最好顧及作者本人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近乎說夢的”。課后我讓學生上網查閱“百家講壇”2011年第30期張大千教授的“但恨飲酒不得足”,了解陶淵明的無奈、落寞、超凡脫俗與回歸自然。這樣真正達到了通過一節課的學習,認識一種人生態度,一個人生境界:陶淵明讓我們在紛紜雜亂的社會人生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認識。
網絡給語文課提供了教學信息的渠道,使信息的獲得更為快捷,對語文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多媒體輔助教學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在課堂教學中。當然這里的用多媒體一定要適度、適時,不能舍本求末,使課堂教學的拓展偏離了教學的核心。
三、挖掘教材的“話題引發”價值。
教材中的課文,特別是那些文質兼美之作,都是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解讀化語,借助這些解讀化語,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活動。教學《桃花源記》時,我設計了“時空連線,走進桃花源,了解桃花源”的模擬現場采風活動,讓學生就自己感興趣且能體現學習目標的關于桃花源的話題對其他同學采訪。這樣課堂一下子‘活’起來了。學生提的有些問題還很有價值:你們為什么要來到桃花源?你們這里的生活怎樣?打算一直隱居下去嗎?
本課的作業我讓學生給桃花源里的人寫一封信,可以談對戰爭與和平的認識,可以給桃花源人講一講世外的故事,還可以對他們提一些建議。這樣將課堂的討論延伸下去。
在認識陶淵明的“桃園情結”后,我做了這樣的拓展:“同學們,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桃園情結。陶淵明增加了無數人的夢想。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為什么?學生通過探究將課堂與生活聯系了起來。
四、比較閱讀,適度拓展。
教材中有相同元素人物、主題、題材、技巧、語言、結構的文本材料,這種資源對文本有時會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推動學生思考。教學中我設計了“為什么要虛構這個桃源勝境”時,我引導學生回想初一學習的《天上的街市》一文,得出這是不滿現實,借助想象表達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課堂檢測環節將本課與《桃花源詩》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會詩句描繪了怎樣的社會情景?和《桃花源記》中哪些句子表達的意思一致?
勾連多篇,巧妙整合。努力鉆研教材,挖掘文本所潛藏的資源點,捕捉篇與篇的交叉點,把握教材中課文與課文之間的聯系、對教學目標、教學材料、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形成一種語文知識的支撐力更強、容量更大、形成更為靈活豐富的教學過程。
對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注重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展和補充、注重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和融合,把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使語文教學呈現出一種開放的態勢,這樣的嘗試會激發學生興趣、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加深課內所學。但這樣的開發與拓展一定要適度、適時,不能擠去閱讀理解文本的寶貴時間,否則會使語文課程改革的石曉星大打折扣。
關鍵詞:備課;教案;教學效果
所謂備課,指教師課前的準備工作。學校每學期至少檢查兩次教師的備課情況,主要是針對教案進行評分。此項活動促使我再一次對備課工作進行深入思考與認真學習。
一、幾種常見的錯誤認識
備課總是和寫教案連在一起。有不少教師認為,寫教案很刻板、很麻煩,沒什么用。甚至有人稱“90%的教師寫教案(或匆忙補抄教案)是為應景(應付檢查)”。備課的必要性,在理論上未必人人皆知,實際工作中,有的教師自以為從中、高等師范院校畢業,專業知識豐富,而中小學教科書內容并不難,“這點知識還不好講嗎”“小孩子還不好糊弄嗎”不重視備課;有的教師認為,課堂是動態的、不可預設的,教學質量主要靠課堂臨場表現,備課沒有太大意義,應該簡化甚至不要備課。有的老教師從教多年,經驗相對豐富,思想上逐漸放松要求,又不止一次遇到他人反問“你還要備課?都教了這么多年啦”,認為無需再認真備課……凡此種種,都影響到教師備課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嚴重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備課的必要性及原因
從教多年的教師必對上課深有感觸,有時感到一堂課上得順暢愉快。為什么?因為課備得翔實,心中有數。不備課教學效果會怎樣?課堂上語言干癟蒼白,思維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舉例胡拉亂扯毫不貼切,內容冗長乏味,師生都覺得累。因此,每堂課的教學設計非常必要?!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不打無準備的仗”。有的教師知識豐富,也學過教學法,但備課馬虎、草率、敷衍了事,教學效果欠佳;有的教師知識掌握得一般,教學經驗也欠缺,但下了工夫備課,結果教學效果很好??梢?,備課是彌補教師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不足的手段,也是教師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的重要途徑。備好課,是每一位教師的重要職責,是每一位教師工作責任感和教學態度的具體反映。
三、備課的類型
根據一些學者和教師的提法,備課有不同的情形(形式)和名稱,備課的深度、廣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1.學習型備課
就是教師在課前熟悉教材、了解學生、選擇教法和教具,最后形成教案的過程。通常是教師利用已有的經驗理解既定的教材并選擇教學方法,是教師對已存在事物的理解、消化和感受,是一種學習和吸取、重現和模仿,被認為是最基本、最初淺的備課。譬如,講《桃花源記》前,教師先反復閱讀課文到爛熟,再仔細翻閱多種教學參考書,從中摘錄有關文本、作者和時代背景的資料,最后依據它們和學生學習的實際,寫成備課筆記和教案。這種吸取現成結論,重現他人見解的備課,屬于學習型備課。
2.研究型備課
研究型備課也以教材、學生、教法和教具等為鉆研對象,卻不局限于熟悉,追求教出獨到的見解。還以教授《桃花源記》為例,熟讀課文,閱讀教學參考書;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歸去來兮》《五柳先生傳》等,把握作者的創作風格與思想;再翻閱《晉史》,從第一手材料中了解時代背景;翻閱《陶潛傳》,把握原始材料中記敘的事實和評價觀點;根據有關材料中提到的“烏托邦”思想,進一步檢索“社會學詞典”中的相關內容;進一步閱讀欣賞《桃花源詩》;最后,根據學生實際,形成心得體會,寫成教案。這是更高層次的研究型備課。要求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經常涉獵如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美學、藝術學、法學、社會學、宗教學、行政學以及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及自然科學、計算機基礎等相關知識。
3.個人備課
廣義的個人備課是指教師應廣泛地提高教學理論修養,積累知識和豐富教學經驗,每天、每時、每處,運用畢生精力為教學做準備,有人稱之為“長備課”或“軟備課”。狹義的個人備課,也叫“短備課”或“硬備課”,根據教學計劃、教材和學生情況,設計出學期教學計劃(開學前的備課)和每一節課的課時教學計劃(上課前的備課)。
以上三種備課形式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在實際運用中并無明顯界限,往往相互滲透,需要我們仔細琢磨并綜合利用,以提升備課質量。
四、備課的基本方法與步驟
1.教學指導思想
要求正確、全面地理解課程的教學任務、目的要求,懂得課程的特點和規律,如此備課才有靈魂,方向正確。
2.教學內容
要求深入鉆研和準確掌握教材。
3.教學方法
要求不僅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熟悉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水平和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恰當的教法,準備好教具,組織好教學,有計劃地完成教學任務。
寫教案是備課活動的收尾和總結,是將備課中所研究的全部問題加以整理,形成文字,成為課堂教學的實施方案。不論時代怎么變,教案都必須寫,這是上好課的重要保證?!盀槭裁唇獭薄霸趺唇獭薄敖痰绞裁闯潭取?,都需要教師對教材認真分析理解,精心加工處理,最后體現在教案中。
教案可以不拘一格,寫出風采。評價教案,不能只看形式是否規范,內容是否齊全,書寫是否端正,字數是否足夠。而應著重于是否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是否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是否有助于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是否具有個性特色和創新表現。
【關鍵詞】語文課堂 《桃花源記》 激趣 教學嘗試
最近“杜郎口模式”、“少教多學”課題研究的呼聲越來越緊,傳統課堂以教為主的模式正不同程度地引起更人們的質問:教師的素質提高了,教學成績為何停止不前,或者收效甚微。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那些學困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已成為我們教師思考的熱門話題。
從傳統課堂中走來,《桃花源記》雖已教過好幾遍了,總是走不出傳統課堂的老路子。這次我不再習慣性地準備重復完成教學任務。
課堂開始,我是這樣導入的:“昨夜我做了一個夢,我到湖南桃源縣旅游,因為我喜歡單獨行動,跟團隊走散了。到了世外桃源,見一山,從口入,但跟里面的人言語不通,我想打電話跟團隊聯系,但總是找不到信號,桃源人看我一個人拿著手機講話,哪怕由于信號原因,對方沒有回應,桃源人開始笑我,我終于被嚇醒?!?/p>
我是想用這幾句話導入課文,誰知一同學“盯”住不放。開始質疑,怎么語言不通呢,怎么會沒有信號?我說,大家看課文,希望同學們能提出像剛才那同學一樣的問題。
趙秋魚站起來質疑:“老師,我懷疑根本就不存在桃花源?!蔽曳磫枺骸盀槭裁??”趙回答:“沒有人能為武陵人作證,也許是武陵人瞎編的,初一時我們在《偉大的悲劇》一文中,還有斯科特為阿蒙森作證?!蔽艺f:“那你怎么不懷疑是陶淵明瞎編的,因為他連武陵人的名字都沒記下?!睂W生都說:也是。
這下可熱鬧了。接著進入課文:“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結合注釋,翻譯,對課文中值得懷疑的地方大膽提出?!?/p>
幾分鐘后,學生搶著提問:
張小雨:“男女衣著,幾百年與世隔絕,還能‘悉如外人’嗎?‘外人的’衣著改變了,桃源人的衣著也改變成一樣,就會這么巧嗎?”
李秋霞:“武陵人‘尋向所志’,為何‘不復得路’,是桃源人不信他,隨后悔其標志嗎?”
楊連魯:“桃源人怎么讓‘外人’進去,他們沒有寨門嗎?平時不會堵住洞口嗎,怎么還讓外人看到‘仿佛若有光’?”
李東杰:“劉子驥的死怎會這么巧,是想問津桃源被詛咒死的嗎?還有,他是陶淵明的什么人?”
“太守又是誰,怎不留下姓名?”
“既然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又為何‘乃大驚’?”
“桃源人學習文化嗎?還用小篆嗎?如果不用,怎樣記錄知識?”
“往來耕作,他們的勞動工具改進了沒有?‘外面的’已經改進了?!?/p>
……
“老師,是不是陶淵明也像你一樣,做了一個夢,而把他寫成文字?”我說:“對,只是陶淵明的夢是理想,我的夢是騙人罷了。因為陶淵明生活的社會太黑暗了,他夢中的社會模式在他筆下‘活’了起來。我昨夜的夢,可不是我的理想,連信號、電都沒有,你們說我會向往那樣的社會嗎?因為我們生活的時代太好了,桃源人的生活方式我們怎么會追求呢?!焙唵我痪湓?,達到了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接著我又問,為什么我做的夢你們不相信,而陶淵明的文章卻能千古傳誦呢,就在于作品本身。古人寧信其有,懷著虔誠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溫馨。浪漫的虛幻色彩,強烈的真實感人的力量,這是藝術生命,這就是文學作品不朽的原因吧!
反思這節課,雖然教學目標未能達成,還是課堂結構也顯得很混亂,甚至不能稱為課堂,簡直是吵鬧,如果按常規課堂的標準,這節課是徹底失敗的。但卻產生了許多我預設之外的問題,就連我的教案也基本被否定了。下課鈴響起,學生的興趣似乎還沒有收起,特別是平時經常打瞌睡或心不在焉的同學,顯得異常興奮。我只好說,下次有機會,我們再組織幾次這種類型的課堂。
是啊,教無定法,也許這種課堂才是學生喜歡的。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還愁學生聽不懂嗎?何止聽懂,學生還想著下去找更多的資料把它弄清楚。甚至比我們的要求還想鉆得深一些。如能這樣。何愁學生不樂學,教學質量的擔憂也就成了多余。關鍵是學生要動起來。
如果學生不認真聽,講得再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的獨角戲。學生昏睡,質量又從哪里來?也許傳統課堂,真是讓學生被動,改變一下課堂模式,給學生一些展示自己的空間和機會,我們不能扼殺學生的激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芭2怀圆輳姲搭^”,效果肯定不會好。這個道理很淺顯,但我們仍在強制學生學習,在教師的壓制下不得不學的感受,其效果打折是毫無疑問的。
教育專家說,教師不應該剝奪學生思考進而發現真理的樂趣,而應該引導他們的思想,讓他們在學習中發揚主動性、積極性。葉圣陶說:“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苯裉?,我們所追求的通過教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繼而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總之,要讓死氣沉沉的課堂出現起死回生的轉機,就得讓學生參與進來,特別是基礎稍差、有厭學情緒的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的教學才有出路。而教學或學習方法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少教多學”也好,“教知識不如教方法”也好,“學生是學會的而不是教會的”也好,都倡導要把時間還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拓展學生的思維,盡力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進步中得到鍛煉。不要包辦學生的學習,不要禁錮學生的頭腦和手腳。這樣的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效果才會有新突破。
語文課堂應該是無所不包的大課堂,只要課堂上有知識點的生成,就是有價值的嘗試。
參考文獻
關鍵詞:開發利用;本地特色;語文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217-02
一、應開發和利用適合本地的特色語文課程資源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p>
1.開發和利用本地的文物古跡作為特色語文課程資源。如語文版教材《語文》八年級下冊的《桃花源記》,在備課時發現文中注釋提到“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武陵”是指今湖南常德一帶,因此,正好可以利用我們家鄉本地優勢—常德桃源縣的桃花源引入課堂教學,于是在課前,我動員學生把曾在桃花源拍攝的風景圖片和抄寫的桃花源詩歌、傳說,經整理后編入了教案和課件中,通過我的穿插講授讓學生在學習這篇古文時身臨其境,興趣大增,也為自己身在桃花源故里深感自豪,結果在課堂吟誦比賽時更是爭先恐后,氣氛熱烈。吃驚的是,一堂課下來,已有多數同學基本能夠背誦全文。
2.開發和利用本地的自然風光和風俗民情作為特色語文課程資源。又如講授語文版教材《語文》七年級下冊的《鄉愁》,備課時我發現作者余光中的晚年經歷與我們家鄉常德竟然有不少淵源。作為“惟楚有才”的楚國領地,我們常德以市城區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自1991年開始歷時10年修建大型文化工程——中國常德詩墻。詩墻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墻,載入世界文化工程史冊。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首次來常德,驚嘆后稱其為“詩國長城”“半部中國文學史”。余光中第二次來常德是參加中國常德石門茶文化節活動,他徹底感受了來自桃花源故里的禪茶文化的魅力,并欣然題詩留念。我于是根據這些資料圖片整理成一個專題《余光中的常德解愁之旅》寫入教案,并編入課件中。在講授這首詩時,我有意加入了這段課程資源,頓時讓整堂課耳目一新,拉近了學生與這位臺灣愛國詩人的心理距離,尤其是我還加入了當前的時事材料,隨著海峽兩岸關系的改善,連戰、宋楚瑜的破冰之旅,大陸與臺灣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這樣的鄉愁將會越來越淡,祖國和平統一的愿望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梢?,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適合本地的特色語文課程資源,既能促進課本與生活的融合,更能拉近語文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應開發和利用適合本校的特色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不能僅僅局限在語文學科本身和課堂學習的范圍上,還要在學習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上實現整合,以體現語文課程資源的豐富性。
1.開發課程資源可從課堂走向家庭,爭取得到廣大家長的支持和參與。如在語文版教材《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活動“獻給教師節的特殊禮物”中,學生需要自己制作禮物。由于我校是市級示范性家長學校,每個班級既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集體,也是各學生家長定期培訓學習提高的基地,是家長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老師與家長經常溝通、交流、互動。如果能利用這一學校優勢特色,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制作賀卡禮物,這既是一種親子教育,也是一種感恩教育,于是我動員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此項活動,結果“獻給教師節的特殊禮物”活動得到家長們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很多家長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親自參與了祝福賀卡的制作,最后一張張美輪美奐而又寓意深刻的賀卡作品展現在班級的文化墻上,成為鮮活的極富教育意義的語文課程資源。又如在學校開展的“國學經典《弟子規》誦讀感受”征文活動中,我校語文教師也充分利用家長的作用,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加征文,評出優秀作品,在學校文學刊物和網站上刊登發表,這既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又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梢哉f,讓家長參與到孩子們的活動中來,和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搜集整理信息、探究解決問題,能激發孩子們的表現欲和參與熱情,無形中又收獲一筆豐厚的語文課程資源。
2.開發課程資源可從課堂內走向校園內,拓展語文課程的容量和空間。如我校在2004年曾發動所有語文教師編了一套校本教材《德育》,其中的“文化篇”涵蓋了我們語文版教材《語文》中熟知的成語典故,分別從出處、釋義、感悟三個方面再加工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并每年進行班級或年級識記誦讀比賽,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反過來,這套校本教材又成為學生學習古典文化知識的新途徑和窗口,成為具有我們十一色的語文課程資源,受到廣大師生、家長們的歡迎。又如語文版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屬于新聞單元,其中的篇目《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別了,“不列顛尼亞”》等按新聞時效性來看,明顯過時,學生已毫無興趣。當時正值我校每年一屆的體育藝術節,于是我動員學生按照新聞的寫法,以體育藝術節為內容自行編寫此單元教材篇目,同學們竟然真的仿寫出了較高質量的消息、特寫、人物通訊,自然又形成了具有我們十一色的語文單元課程資源。
其實,全國各地區都各有特點和優勢,也都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有強烈的資源開發和利用意識,因地制宜地開展各類語文學習活動,形成和運用特色的語文課程資源,就能逐步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中職的學生多數中考失利,他們學習基礎薄弱,對于學習缺乏興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而且養成了沒有壓力不努力學習的心態。針對以上情況需要做到如下幾點:(1)激發學習興趣:通過上屆學生做出的橢圓實物以及生活實際應用及數控專業的專業要求等所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降低難度:知識點中的每一步繼續拆分成更細化的具體步驟,以便于學生的操作;(3)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一些小的壓力游戲等,促使學生學習。
【學習目標】
1.理解橢圓長軸、短軸的含義。
2.掌握基本繪圖工具的使用方法。
3.掌握基本作圖的常用方法:垂直、平行、連接等。
4.理解“四心圓法”的含義。
5.最終通過“四心圓法”作出一個完整的橢圓。
6.培養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嚴謹、科學的工作態度。
【教學設計思路】
1.實物引入:橢圓球。
2.課本閱讀,動畫演示。
3.細化拆分,內容講解。
4.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5.團隊協作,上臺展示。
6.強化練習。
7.歸納總結。
8.知識拓展。
【學習活動】
一、情境引入
談話導入:誰能舉出橢圓在生活中使用的例子?
生1:橄欖球。
生2:跑道。
師:對,下面大家請看一個實物(拿出上屆學生所做出的橢圓實物),這是你們的師兄在技能大賽中所做的工件“橢圓球”!
生:(略)
師: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這個橢圓球是怎么做出來的?
引出本節內容。(板書:橢圓的畫法)
【設計意圖:學生對橢圓的認識來源于生活。通過以上方式,使學生識認了橢圓的生成與用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p>
二、教材閱讀
師:好,請大家將書翻到第29頁,先看看書中有關橢圓畫法的步驟和方法。
學生閱讀書本3分鐘。
師:同學們,能看懂嗎?
學生不說話,甚至有的學生低下頭,生怕老師點到他回答。
師(微笑):不要緊,下面咱們大家一起努力,來完成一個橢圓!
【設計意圖:通過此方式,使學生對橢圓畫法的步驟方法有一個粗略的認知,同時對于學生予以適當的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p>
三、觀看PPT
師:下面請大家觀看一個動畫,在這個動畫中演示了橢圓畫法的詳細步驟,請大家仔細看。
師:通過PPT演示動畫。
學生觀看動畫。
【設計意圖:針對書上橢圓畫法的方法步驟,老師通過動畫來演示“四心圓法”畫橢圓的具體步驟方法,使學生有一個更具體的認知?!?/p>
四、任務分解
師:好,動畫看完了,下面要請大家把剛才動畫上的步驟自己畫上一遍。首先請大家把目光切換到書本第29頁,大家看到了,對于橢圓的畫法步驟,在書上一共有4步,那么老師把這四步細化為14個更小的步驟,下面就要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來完成這14個步驟,首先老師把任務布置清楚。
1.畫出相互垂直且平分的長軸AB和短軸CD。
(1)畫一條水平線,并在其上任意標注點O:兩位學生完成。
(2)過點O做水平線的垂線并延長:兩位學生完成。
(3)利用圓規在水平線上截取長軸OAOB和短軸OCOD:此任務交給趙樣(化名)來完成。
2.連接AC,并在AC上取CE=OA-OC:
(1)連接AC,并以O為圓心,OA為半徑,畫弧,交OC于點F:兩位同學完成。
(2)以點C為圓心,CF為半徑,畫弧,交AC于點E:兩位同學完成。
3.做AE的中垂線,分別與長、短軸交于點O1、O2,再作對稱點O3、O4:
(1)以點A為圓心畫弧,以點E為圓心畫?。▋苫“霃较嗟?,且半徑大于),兩弧相交于兩點,連接這兩點,并延長,分別交OA于點O1、OD于點O2:兩位學生完成。
(2)以O為圓心,OO1為半徑畫弧,交OB于點O3:兩位學生完成。
(3)以O為圓心,OO2為半徑畫弧,交OC于點O4:兩位同學完成。
4.以O1、O2、O3、O4為圓心,O1A、O2C、O3B、O4D為半徑畫弧,即得近似橢圓。
(1)分別連接O1、O2、O3、O4,并延長。
(2)以O1為圓心,O1A為半徑畫?。簝晌粚W生完成。
(3)以O2為圓心,O2C為半徑畫?。簝晌粚W生完成。
(4)以O3為圓心,O3B為半徑畫?。簝晌粚W生完成。
(5)以O4為圓心,O4D為半徑畫?。簝晌粚W生完成。
(6)四條圓弧相交,擦除多余線段既得完整橢圓:兩位學生完成。
師:好,任務給大家布置清楚了,現在老師給每組學生10分鐘的時間,用來自主學習,當然期間允許大家相互討論、向老師咨詢、也可以翻看剛才的PPT。但是老師有個小小的要求,如果待會兒有學生畫不出來,那么就要接受一個小小的懲罰,每個人10個俯臥撐!行不行?
學生開始自主學習,利用相互討論、咨詢老師、翻看PPT。
【設計意圖:首先要將書本上的4條步驟細化為14個更細的步驟,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強繪圖的可操作性;同時對于每一步要明確到人頭上,讓每位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其次,考慮到學生基礎差的情況,盡量以兩人為一組,使學生在心理上互相有所依靠,不會緊張,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可相互幫助、探討,增加學習的積極性;再次,在每組學生任務的基礎上再加一個小動力――10個俯臥撐,使學生帶著壓力去學習,使其更為主動的學習?!?/p>
五、成果展示
師:好,可以開始了嗎?
師:下面請大家按照剛才的分組情況,按順序一組一組上臺來完成任務。
學生上黑板展示學習成果,逐步完成各自任務。
【設計意圖: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在黑板上進行充分的展示,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p>
六、強化練習
師:好,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橢圓,下面請大家在自己的練習本上把整個橢圓,從頭到尾再練習一遍,當然長短軸可以自定。
學生開始自主練習。
【設計意圖:強化剛剛學到的知識內容?!?/p>
七、教師小結
師:好,通過大家的學習,基本上都掌握了橢圓的畫法,那么老師要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書上要把這個畫法稱為“四心圓法”呢?
生:四段圓弧,四個圓心!
師:非常聰明,咱們的這個橢圓明顯是由四段圓弧所組成,而四段圓弧是由四個圓心決定的,所以稱為“四心圓法”。那么,老師再問一個問題,我剛才在轉著看的時候,發現有的學生的橢圓不像個橢圓,四段圓弧相接的地方出了“岔子”,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生:疑惑?
師:老師告訴大家吧。在上制圖課之處,咱們最先講的是制圖的基本規定,里面包括的圖線、標題欄、字體、繪圖工具怎么用等一些標準?那么你們想想在剛才畫圖的過程中大家是否照著標準去做呢?比如說,鉛筆的粗細、三角板做平行線、垂線等。
生:沒有。
師:這就是出現“岔子”原因,因為你起步的時候就沒有按照標準走,剛開始就有誤差,往后慢慢積累誤差越來越大,最后導致橢圓不是橢圓了而變成了“橢扁”了。所以,大家在制圖的時候一定要按照標準要求去做,才能保證圖形的準確性。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促使學生掌握“四心圓法”的含義,明白其要點;其次,通過對圖形偏差的分析,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制圖方法和工作態度?!?/p>
八:作業布置
[關鍵詞]初中語文主體參與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270009
為了充分發揮初中語文教學“承前啟后”的作用,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參與對象自動自覺地提高語文各項能力,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本文將從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性三個方面來闡述主體參與型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一、主體參與型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選題廣泛,而且都出自經典古籍,難度不言而喻,對課本中的文言到完全理解需要學生主動花大量的時間去揣摩和領會。通過課前的主動預習,課堂上的主動思考和課后的主動復習,加深對作者所要表達情感的認識,對重點段落反復閱讀和理解,抓住其中心思想,對于之后的解題就能夠游刃有余。教師在課堂中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將這種主動的學習方式內化成自己的學習方法。
例如,在教學《小石潭記》時,教師課前將預習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初步熟悉和了解課文,收集作者柳宗元的背景資料。在做好前期準備的基礎上,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會更加容易掌握知識點。在課堂上,通過問答的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如對文中的“篁竹、清冽、為、怡然、m爾、翕忽、參差、寂寥、幽邃”等重難點詞匯進行注音及注釋,總結課文每段的中心思想,翻譯段落等。讓學生在學習完課文之后進行解答,以驗證學生的掌握情況。而在課后,教師布置學生復習任務,讓學生反復思考復習,并不時對學生進行抽查,督促學生主動復習課文。通過不斷地督促學生,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逐步過渡到主動學習。
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需要學生從課前到課后都作為參與主體,而不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只需在課堂上由教師不停地灌輸知識。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作為主體主動地學習。
二、主體參與型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上,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案的設計或者分組講解課文等,使教學雙方有一個位置的改變,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采用更新穎的形式,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師灌輸知識,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時,教師通過事先的安排,將課程計劃分攤給三個學生小組,分別負責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圓的》,小組成員分工負責字詞部分、大意部分和意境部分。各小組選派出一名學生充當本堂課的“小老師”,講解詩詞的大意,分析意境,而小組成員對課堂中所出現的漏洞給予補充。利用學生授課的方式,督促學生在該部分做好充分準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會貫通?!靶±蠋煛敝v課可以結合多媒體,利用圖片、視頻等來幫助學習。在這堂課上,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授課順利流暢地進行,在學生小組授課完成后進行必要的補充,對學生不理解及難以理解的部分進行分析解釋,起到引導的作用。
主體參與型教學不僅使學生在形式上是參與主體,而且在課程內容甚至授課上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此外,在教師的推薦引導下,學生能夠自發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不僅是對課內學習內容的有效補充,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材料更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良藥。
三、主體參與型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創新性
在新世紀的當今社會,學生的學習方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的填鴨式教學中,而充分發揮學生參與主體的特性,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創新性。
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課前將學生分成三個學習小組,布置學生的學習任務為用小話劇的形式演繹陶淵明的經典《桃花源記》,其中人物對話須引用原文,要演出陶淵明在桃花源中的種種遭遇,如“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以及“詣太守,說如此”等。每組依次進行表演,由場下觀眾及教師評選出最佳表演小組并給予獎勵。這種方式的創新性在于學生不能照本宣科,照搬辭典或課文內的解釋,而是要自己消化理解,并表演出來,不僅僅是在腦子里記住這些知識。學生在表演排練的過程中思考課文內容,并以新穎的方式表現出來,充分發揮了創新性。
一.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挖掘人文內涵
閱讀教學對話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入教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分析、感悟,這樣,既讓學生感到“身份”的合理性,又體現了新課程“在問題情境中實施教學”的要求。同時,教師在“用教材教”的過程中自身也得到了發展。
案例:有一位教師執教《我的母親》教學片段。
思考問題1:母親是如何對待大哥這個敗家子的?
學生明確1:“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北憩F了母親寬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思考問題2:母親如何與我的大嫂、二嫂相處?如何對待她們妯娌之間的矛盾?
學生明確2:“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薄爸豢匏恼煞?,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來照管她?!?/p>
思考問題3:面對五叔的侮辱,母親是怎樣做的?
學生明確3:“請了幾位本家來……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北憩F了母親的“剛氣”,說明母親的性格中有“柔中帶剛”的一面。
思考問題4: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母親?
學生明確4:由母親的身份決定的。母親的身世——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后母,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
教學這篇文章,教師一般從“恩師、慈母、嚴父、嚴師”這些品質去解讀,事實上,作者是把母親擺到中國封建禮教背景下去寫的。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了母親“身份”這一特點,用文體特征的“刀”去解讀了文章所寫的不一樣的母親。
二.從“執行教案”走向“動態生成”,構建人文課堂
新課改下,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知識共享、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和諧的教育過程。而和諧的課堂,就要教師能夠敏捷地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稍縱即逝的變化,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兒得來的各種信息,適時調整自己的預設,做有效的生成催發者,做生成信息裁剪者,使學生思緒飛揚,使課堂和諧非凡,使我們的教育精彩無限,成為新課程理念下的一道亮麗的景觀。
案例:有位教師執教《桃花源記》,教師按照預設講解到第四自然段時,學生忽然站起來提問:“老師,漁人真不講信用,桃花源中的人好酒好菜招待他,并再三叮囑‘不足為外人道也’,他為什么還要向外人說呢?”
教師順勢引導大家思考這個問題。某位同學的回答“因為桃花源實在是一個理想的好地方,他是忍不住告訴了外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不料,又有學生提出“漁人既然抑制不住好奇心,那他為什么不告訴‘邑人’,讓大家有福共享,而要告訴太守呢?”這一正擊中要害的問題。該教師當機立斷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己討論解決這個問題。疑問的解決融入了同學們對文本的進一步認識,學生也獲得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只有充分尊重學生,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滿足學生眼中的渴望,課堂才會閃耀創造的光輝,涌動生命的活力。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增強人文體驗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
有一位教師執教《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問:“從這則故事中,我們最該學習的是誰?”不料,回答“孩子”與“騙子”的聲音不相上下。此時,教師沒有下“權威”結論,按自己的教學步驟“圓滿”完成教學任務,而是舉行一場即興辯論賽:“好,我們來看誰的理由充分?!被卮稹昂⒆印钡臑榧追?,回答“騙子”的為乙方。經過唇槍舌劍的思辨討論,大家漸漸明確了認識,課堂氣氛和效果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