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雪絨花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01 16:33:51

      序論:在您撰寫雪絨花教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雪絨花教案

      第1篇

      1、用優美抒情的歌聲演唱歌曲《雪絨花》,表達對祖國的贊美之情。

      2、在聆聽、對比中記憶旋律,并通過柯達伊手勢輔助音樂學習,提高學生二聲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3、欣賞與歌曲有關的視頻,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拓寬學生的視野。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欣賞《DoReMi》,學生演唱。

      教師導語:《DoReMi》這首歌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們一起唱一唱。

      二、師生交流。教師介紹歌曲背景

      教師提問:歌曲出自哪部影片?你們還了解什么?

      教師介紹:這首歌最早出自美國歌舞劇《音樂之聲》,由作曲家理查德?羅杰斯與劇作家奧斯卡?哈默斯坦二世于1959年合作完成。這部歌舞劇演出后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設計意圖:從演唱學生熟悉的歌曲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歌曲的節拍和快樂的情緒。

      教學建議: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參與演唱,用歌聲與教師、同學進行情感的交流,并通過知識的交流,相互啟發,獲得對音樂作品更深的了解。

      三、歌唱體驗

      1、演唱音階(柯達伊手勢)

      教師提問:《DoReMi》這首歌表現了修女瑪利亞與馮?特拉普上校的7個孩子用7個音符唱歌的情景,你們知道是哪七個音符嗎?

      2、音樂游戲

      (1)教師做柯達伊手勢,與學生合作演唱(學生分3組,每組唱一個音高)。

      (2)提示歌唱方法,熟練演唱。

      (3)做手勢唱譜,加入力度變化。

      教師提問:兩行旋律有什么特點?(相似)結尾有什么不同?(上行、下行)這種變化可以用什么力度來表現?(漸強、減弱)

      (4)加入三拍子伴奏,分組比賽。

      (5)教師演唱《雪絨花》主旋律,與學生合作演唱二聲部。

      教師提問:仔細聽一聽,我演唱的是哪首歌曲的音調?(《雪絨花》)

      設計意圖:從體驗學習入手,引導學生通過柯達伊手勢感知音高的變化。通過對旋律的分析了解樂句間的重復與差異,再通過強弱的對比演唱、力度漸強、減弱的變化,使學生加深對歌曲低聲部旋律的記憶。教師與學生的合作,為學生二聲部歌曲的演唱提供了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為完整演唱歌曲的二聲部奠定基礎。

      教學建議:1、學生在做柯達伊手勢時,動作要到位,要表現出音高的變化。2、學生心中要建立好聲音的概念,演唱中保持提笑肌的狀態,口型打開,氣息支持好,聲音到位,力度不要太強。3、旋律中出現的3、4兩音,是小二度關系,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演唱的音準。旋律中的長音較多,拍子要唱滿。4、學生在與教師合作演唱二聲部的時候,教師要提醒學生:先唱好自己聲部的音準,再聆聽教師的演唱,與教師進行合作。

      四、新歌教學

      1、欣賞歌曲視頻“1”,揭示課題。

      2、與《DoReMi》進行對比、分析。

      教師提問:馮?特拉普上校演唱的這首《雪絨花》,與我們唱過的《DoReMi》有什么不同?(情緒、節拍……)

      3、教師范唱中文歌詞,學生劃拍指揮。

      4、學生聽琴演唱。

      5、劃拍唱譜。

      (1)練唱難點樂句,解決休止符的唱法。

      教師提問:歌曲的哪句旋律與眾不同?這是第二樂段的前兩句旋律,誰來給大家做個示范?

      方法提示:八分休止符快速敲兩下手背,聲斷氣不斷。

      (2)分3組演唱余下的旋律。

      教師提問:三個組演唱的旋律有什么特點?相同還是相似?

      (3)完整唱譜(劃旋律線)。

      6、了解“雪絨花”花語,有感情的演唱歌詞

      教師提問:(看圖片)“雪似的花朵深情開放”,你們知道雪絨花的花語嗎?(雪絨花是奧地利的國花,它的花語象征著意志和勇敢。因為它生長在環境惡劣的高山之上,只有具備超常毅力和勇氣的人,才能爬上高山見到這美麗的花。)我們用怎樣的歌聲來贊美它?

      7、教師用IPAD中的吉他伴奏,師生合作演唱英文歌詞。

      教師提問:誰來教大家讀一讀英文歌詞?老師為你們帶來了一件特殊的樂器,請一位同學彈奏一下,大家猜一猜。(師生接龍演唱)

      8、欣賞歌曲視頻“2”,了解演唱背景。

      教師提問:在影片中,馮?特拉普上校還唱過一次《雪絨花》。聽一聽這次的演唱與第一次有什么不同?當時,德國法西斯侵占了他的祖國和家鄉,愛國的上校不肯為敵人工作,只得離開祖國逃往瑞士。在即將離開的時刻,他和家人再次唱起了這首《雪絨花》。

      9、二聲部合唱。

      (1)聽二聲部錄音。

      教師提問: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段歌曲的錄音,聽聽有什么不同?(二聲部)

      (2)聽錄音劃拍演唱低聲部歌譜。

      教師提問:低聲部旋律熟悉嗎?最后一行的旋律與哪句旋律相似?(第二行)

      (3)聽錄音演唱低聲部歌詞。

      (4)師生合作演唱,并進行評價。

      教師:我來扮演上校演唱高聲部,你們扮演瑪利亞和孩子們唱低聲部,我們一起來合作。

      (5)小組合作演唱

      10、完整演唱(中文、英文)。

      教師:馮?特拉普上校一家人的歌聲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讓我們把這首動聽的歌曲有感情的演唱一遍。

      設計意圖:用視頻做情感的主線。使學生在情境中體會馮?特拉普上校兩次演唱時情感的變化。再通過學生聽教師范唱、自主演唱、視譜演唱、分組演唱、分角色演唱、中英文完整演唱等方式的學習,解決旋律中的節奏難點、音準難點,達到準確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效果。

      教學建議:1、注重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如:視譜能力、音樂分析能力等,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音樂旋律中的特點,找到問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使學生的音樂學習具有主動性。2、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尤其是學唱二聲部歌曲時,聲部間的相互配合尤為重要,在學唱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邊聽邊唱、邊唱邊聽,適時地調整音量及音準,達到聲部問聲音的和諧統一,音色的自然優美。3、注重教師與學生的展示。作為教師,彈琴、唱歌都要給學生正確的示范,它是連接音樂作品與學生內心重要的媒介。運用除鋼琴之外的樂器或藝術形式為學生表演或伴奏,更能激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愛。學生中較為出色的孩子,更要為他們創設表演的舞臺,讓他們引領著其他的孩子共同進行音樂學習。4、多進行師生間相互的評價,在評價中建立學生內心歌唱的標準,使學生更準確地演唱音樂作品,表達作品中的情感。

      五、小結。唱著歌出教室

      師:“雪絨花,雪絨花,為我祖國祝福吧!”讓我們帶著美好的祝福,在歌聲中結束今天的音樂課。

      第2篇

      知識目標: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工農業生產中的一般應用。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的對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實驗的能力;能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溶液實例,并整理歸納溶液在組成和性質上的特點;通過對溶液形成過程的學習,鍛煉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溶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體驗“理論聯系實際”和“學以致用”的含義,加強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演示實驗的教學建議

      做好實驗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F推薦幾個實驗的注意事項做一些說明,權作參考。

      [實驗1]高錳酸鉀溶于水

      高錳酸鉀溶于水,試管中的水適當多加一些,高錳酸鉀固體取一個小顆粒,而不是若干碎屑。這樣可以使高錳酸鉀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線條,增加實驗的視覺效果,同時便于進一步的觀察它的擴散過程。

      [實驗2]將少量的碘和食鹽分別放入盛有5mL水的試管中振蕩,觀察著兩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在上述實驗中,兩只試管里的水都是室溫,水的質量也相同,但食鹽全部溶解了,而碘卻只有少部分溶解。這說明不同的物質在同一中溶劑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這是物質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本實驗是為了揭示“物質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質自身性質決定的”這一原理。

      任何兩種氣體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勻地混合,但是對于水來說,并不是什么物質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實驗3]氯化銀懸濁液的生成與性質

      硝酸銀跟鹽酸反應生成難溶于水的白色物質,觀察下面實驗現象。

      可見,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體物質的顆粒過大就會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濁而不透明,一段時間后該固體物質就會從混合物中沉降出來。象這樣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懸濁液(或懸浮液),懸濁液是一種不穩定的混合物。

      本實驗應該是用較稀的溶液,所鉀硝酸銀也不能過多,若反應已開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會對“懸濁液放置后會發生沉降”的現象產生干擾。

      [實驗4]液體物質的溶解

      在一只大試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膠頭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邊振蕩邊觀察現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與水完全互溶。進一步的實驗還可以證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與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體之間都能夠互溶。

      [實驗5]植物油與水的混合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經振蕩,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們分散在液體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或乳狀液),這種混合物液也是不穩定的。

      乳濁液也有重要的應用,例如很多液體農藥是難溶于水的,農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農藥配成乳濁液后再進行噴灑,有效地保障了用藥的均勻與適量。

      [實驗6]氣體物質的溶解

      將盛有氨氣的試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開膠塞,觀察現象。

      本實驗未采用“噴泉實驗”,而設計了較為建議的做法。主要使是實驗中的干擾因素盡量少,使學生集中觀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樣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劑。

      [思考]在養魚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斷將水噴向空中;家庭養魚則不斷向魚缸中鼓入空氣。這樣做是為了向養魚的水中補充氧氣。請你說說這兩種方法是如何達到補充氧氣目的的。

      建議由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1.氫氧化鈉溶解時的放熱現象:向燒杯中加入20mL水,用溫度計測量并記下溫度;向水中加入2藥匙NaOH固體,用玻璃棒攪拌后并再次測量并記錄溶液的溫度。

      2.硝酸銨晶體溶于水時的吸熱現象

      向燒杯中加入5mL水,用溫度計測量并記錄水的溫度;向水中加入2藥匙硝酸銨晶體,用玻璃棒攪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時測量和記錄溶液的溫度。

      關于溶解的教學建議

      1.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比較來討論物質在水中的溶解。例如,學生對氣體之間的相互混合具有較強的感性認識,而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的擴散過程與氣體間的混合是相似的,他們都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這會使學生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了解物質之間混合的過程特點,以次來理解環境污染及其治理,會得到向對統一的認識。當然應該注意,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個水合的過程,熱效應液與此有關,但這里不必予以強調。

      2.使學生了解不同物質(固體、液體、氣體)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可以使學生對溶解現象有一個較為開闊的視野。應該指出的時,固體的溶解是本章討論的重點內容,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出來,做到,既有相對寬泛的背景,由有重點。在對學生的要求上也要分清主次,不要任以拔高。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溶質、溶劑之間關系,并學會簡單計算。

      2.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去認識事物。

      難點:

      1.了解溶液的形成過程。

      2.溶質和溶劑的判斷。

      教學過程

      [引言]當衣服上撒了香水就會滿室飄香,打開一瓶白酒就會醇香四逸。這里的“飄”與“逸”實際上就是分子的擴散。經過一段時間,飄逸的分子最終會均勻地充滿整個房間。這一過程無需外力的幫助就能自發地進行。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的擴散與上面的過程類似,都是自發地進行的。

      [板書]第一節溶液

      一、物質的溶解

      1.固體的溶解

      [講解]很多物質能夠在水中溶解,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現象?,F在讓我們仔細觀察這一過程,并注意最終形成的混合物的外觀特點。

      [實驗1]高錳酸鉀溶于水

      圖1高錳酸鉀溶于水

      [講解]從實驗中可以觀察到,高錳酸鉀在水中逐漸地溶解、擴散,最終所形成溶液的每個部分顏色都一樣,說明高錳酸鉀均勻地分布在水中。攪拌或振蕩可以加快溶解。

      [實驗2]將少量的碘和食鹽分別放入盛有5mL水的試管中振蕩,觀察著兩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講解]在上述實驗中,兩只試管里的水都是室溫,水的質量也相同,但食鹽全部溶解了,而碘卻只有少部分溶解。這說明不同的物質在同一中溶劑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這是物質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講解]任何兩種氣體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勻地混合,但是對于水來說,并不是什么物質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實驗3]氯化銀懸濁液的生成與性質

      [講解]硝酸銀跟鹽酸反應生成難溶于水的白色物質,觀察下面實驗現象:

      圖2氯化銀懸濁液的生成

      [講解]可見,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體物質的顆粒過大就會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濁而不透明,一段時間后該固體物質就會從混合物中沉降出來。象這樣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懸濁液(或懸浮液),懸濁液是一種不穩定的混合物。一般認為顆粒直徑大于10-7m時就會形成不穩定的懸濁液或乳濁液,發生沉降或分層。

      2.液體物質的溶解

      [實驗4]液體物質的溶解

      在一只大試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膠頭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邊振蕩邊觀察現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與水完全互溶。進一步的實驗還可以證明:

      [板書]酒精能以任意比例與水互溶。

      但是,并不是所有液體之間都能夠互溶。

      [實驗4]植物油與水的混合

      圖3植物油跟水的混合

      [講解]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經振蕩,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們分散在液體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或乳狀液),這種混合物液也是不穩定的。

      [板書]小的液滴分散在液體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或乳狀液),

      [講解]乳濁液也有重要的應用,例如很多液體農藥是難溶于水的,農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農藥配成乳濁液后再進行噴灑,有效地保障了用藥的均勻與適量。

      [板書]3.氣體的溶解

      [講解]炎熱的夏天,當你打開碳酸飲料或者啤酒瓶的時候,會發現液體中會冒出大量氣泡,這說明液體中溶有氣體。有的氣體是很易溶于水的。

      [實驗6]氣體物質的溶解

      [講解]將盛有氨氣的試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開膠塞,觀察現象。

      圖4氨氣溶于水

      打開膠塞后,水會急速進入試管,說明氨氣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溶液稱為氨水。

      [思考]在養魚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斷將水噴向空中;家庭養魚則不斷向魚缸中鼓入空氣。這樣做是為了向養魚的水中補充氧氣。請你說說這兩種方法是如何達到補充氧氣目的的。

      [討論]液體里溶有氣體的現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見,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板書]4.溶解過程中放熱與吸熱的現象

      [學生活動]氫氧化鈉溶解時的放熱現象

      向燒杯中加入20mL水,用溫度計測量并記下溫度;向水中加入2藥匙NaOH固體,用玻璃棒攪拌后并再次測量并記錄溶液的溫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溫度(℃)

      [學生活動]硝酸銨晶體溶于水時的吸熱現象

      向燒杯中加入5mL水,用溫度計測量并記錄水的溫度;向水中加入2藥匙硝酸銨晶體,用玻璃棒攪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時測量和記錄溶液的溫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溫度(℃)

      [講解]以上實驗說明,物質在溶解的過程中會產生放熱或吸熱現象。

      教學手段:實驗、學生活動(包括動手實驗和同伴之間的討論)

      板書設計

      第一節溶液

      一、物質的溶解

      1.固體的溶解

      [實驗1]高錳酸鉀溶于水

      圖1高錳酸鉀溶于水

      [實驗2]將少量的碘和食鹽分別放入盛有5mL水的試管中振蕩,觀察著兩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實驗3]氯化銀懸濁液的生成與性質

      懸濁液: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懸濁液(或懸浮液),懸濁液是一種不穩定的混合物。

      2.液體物質的溶解

      [實驗4]液體物質的溶解

      [板書]酒精能以任意比例與水互溶。

      [實驗5]植物油與水的混合

      乳濁液:小的液滴分散在液體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或乳狀液),

      3.氣體的溶解

      [實驗6]氣體物質的溶解

      氨氣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溶液稱為氨水。

      [思考]請你說說向魚塘中的水里補充氧氣的方法。

      [討論]你能舉幾個例子說明水中溶有氣體嗎?

      4.溶解過程中放熱與吸熱的現象

      NaOH固體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溫度(℃)

      硝酸銨晶體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溫度(℃)

      結論:物質在溶解的過程中會產生放熱或吸熱現象。

      探究活動

      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比較

      1.做下列實驗:

      (1)將少許碘放入水中,振蕩,觀察碘在水中的溶解性;

      (2)將少許碘放入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是一種有機溶劑),振蕩,觀察碘有機溶劑中的溶解性;

      (3)在碘的水溶液中滴加幾滴四氯化碳,振蕩,觀察現象。

      2.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

      (1)物質在溶劑中的溶解跟什么因素有關?(可能的話可以討論物質相溶的規律)

      第3篇

      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溫度對一些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2.使學生對氣體溶解度受溫度、壓強的影響關系,有一個大致的印象;

      3.使學生掌握有關溶解度的幾種基本計算。

      能力目標:

      會利用溶解度曲線查找常見物質在一定溫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勢。

      情感目標:

      通過對不同物質溶解度的比較和外界條件對物質溶解度的影響的分析,體會事物內外因關系和質變與量變辯證關系。

      教學建議

      關于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有兩種表示方法,一種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種是坐標法,即在直角坐標系上畫出坐標曲線,如課本圖7-1??梢韵认驅W生說明溶解度曲線繪制原理(不要求學生繪制),再舉例講解如何應用這種曲線圖。

      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可以表示如下幾種關系:

      (1)同一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不同溶解度的數值;

      (2)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時的溶解度數值;

      (3)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的大小;

      (4)比較某一溫度下各種物質溶解度的大小等。

      進行這些分析之后,教師還可以就某物質在曲線上的任一點,請同學回答其表示的含義,來驗證學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線。例如,橫坐標是60,縱坐標是110的點表示什么含義。學生應該回答(1)代表60℃時硝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時,100克水里,達到飽和時可溶解硝酸鉀100克等等。當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溫度,例如讓學生說出35℃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多少,這時學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線順利地作出回答,使學生體會到曲線圖在這方面所表現的特點。

      關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區別與聯系

      物質的溶解性與物質的溶解度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為了使學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須先了解物質溶解性的知識,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區分這兩個概念。

      物質的溶解性,即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這種能力既取決于溶質的本性,又取決于它跟溶劑之間的關系。不論其原因或影響物質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復雜,都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這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例如食鹽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卻很難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難溶解于水等等。食鹽、油脂的這種性質,是它們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都可以用溶解性這個概念來概括。然而溶解度則不同,它是按照人們規定的標準,來衡量物質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規定條件下,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數量,就在客觀上反映了它們溶解性的差別。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質溶解性的含義,又進一步反映了在規定條件下的具體數量,是溶解性的具體化、量化,是為定量研究各物質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種規定后形成的概念。

      關于氣體溶解度的教學建議

      對于氣體溶質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點應向學生做常識性介紹:

      (1)定基地描述物質溶解性時,不論氣體還是固體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規定的條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體溶解度用質量(克)表示,規定溶劑的量是100克;氣體溶解度則是用體積表示,規定溶劑的量是1個體積(一般以升為單位)能溶解若干體積氣體,而其它條件如達到飽和、一定溫度等都是一樣的。

      (2)所以規定不同標準,是因為氣體的體積容易測量、而質量不易稱量,因此就用體積來表示。

      (3)由于氣體溶解度受壓強的影響很大,所以規定其溶解度時,對于壓強作出規定—101千帕。這一點可以用打開汽水瓶蓋后,放出二氧化碳氣體所形成的泡沫為例來加以說明。

      氣體溶解度在實際測定時比較復雜,非標準狀況下的數據,還應該換算成標準狀況下的值。初中學生很難掌握,因此對這部分內容不必過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關于溶解度的教學建議

      1.對學生來說,物質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對學生而言,溶解度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對表征物質溶解性的大小的規定不像質量分數那樣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觀念的建立時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宜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可以從質量分數的概念出發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對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應加以適當的分析,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概念。

      2.要注意實驗在學生形成概念時的重要作用。本節安排了若干實驗,可以有教師邊講邊演示,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安排學生親自動手做。

      3.注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合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本節在教學的編排上特意設置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內容,具有活動性和開放性相結合的特點,要精心組織好相關活動,有條件的學校根據學生的設計、論證,應對學生設計的方案予以實施。

      對具體活動的建議如下:

      [實驗4-9]:(1)取過量硝酸鉀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飽和溶液。然后按下面兩種思路進行操作,第一,設法將飽和溶液除去,測定剩下的未溶固體;第二,設法將固體除去,在將飽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飽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體,則完全由學生取設計。建議先發散,再歸納、再評價、再實施。(2)本實驗關鍵問題在于溫度的控制,教師應根據溶解度曲線設定要求學生測定的溫度。為了獲得較穩定的溫度值,建議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適當大一些。

      根據相關數據用描點法畫出硝酸鉀、氯化鈉的溶解度曲線。這是另一種學生活動方式。數據點在圖中后所連成的曲線可能不夠平滑,教師應講明可能的原因,并說明處理方法。

      關于溶解度計算的教學建議

      關于溶解度的計算,教材只列舉了三種類型。若沒溶解度為R,飽和溶液為A,溶劑量為B,溶質量為C(均以克為單位),三種類型是:

      (1)已知B、C求R

      (2)已知R、A求B或C

      (3)已知R、C求B

      這幾種類型的計算都統一于固體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有以下關系式:

      教學中可以通過對三種類型例題的分析,歸納出上述關系式,以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為了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和解題的規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課本中例2:

      解:設1000克氯化銨飽和溶液里含氯化銨的質量為x。

      溫度飽和溶液=溶質+溶劑

      20℃137.2克37.2克100克

      1000克x

      需水的質量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時,配制1000克氯化銨飽和溶液需氯化銨271克,水729克。

      教學設計方案1

      重點:溶解度的概念,固體溶解度曲線的含義與應用

      難點:溶解度的概念,固體溶解度曲線的含義與應用

      教學過程:

      [引言]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與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所能溶解的溶質的質量有沒有一個限度呢?我們用什么方法來表示這種限度呢?

      [板書]第三節溶解度

      [思考]

      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實例,說明氣體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條件的影響,這些條件對氣體的溶解性產生怎樣的影響。

      [板書]一、溶解度

      [講解]溶解性是物質的一個重要性質,怎樣才能比較精確地表示一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書]1.固體物質的溶解度

      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題]理解溶解度概念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板書]關鍵詞:一定溫度(指條件);100g溶劑;飽和溶液;克(單位)。

      [布置討論題]“20℃時食鹽溶解度是36g”的含義是什么?

      [板書]2.溶解度曲線

      [講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溶解度的大小與溫度有關??梢砸詸M坐標表示溫度,以縱坐標表示溶解度,畫出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這種曲線叫做溶解度曲線。

      [板書]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叫做溶解度曲線。

      [展示教學掛圖]

      [布置學生討論]從溶解度曲線中我們可以獲取什么信息?

      [師生共同歸納]

      1.溶解度曲線從溶解度曲線中可以查到有關物質在一定溫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較相同溫度下不同物質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勢等等。

      2.從溶解度曲線可以看出,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銨、硝酸鉀等;有些與溫度的變化關系不大,如氯化鈉。利用溶解度曲線提供的信息,可以對某些物質組成的混合物進行分離。

      [講解]對大多數物質來說,其溶解度都是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體物質,其溶解度是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氫氧化鈣就是這樣一種物質。

      [展示教學掛圖]氫氧化鈣溶解度曲線

      [板書]氣體的溶解度:通常用“1體積水中所能溶解氣體的體積”來表示氣體的溶解度。

      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隨壓強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氣體

      氧氣

      氯氣

      二氧化硫

      氯化氫

      氨氣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書]二、混合物的分離

      [布置討論題]把食鹽和硝酸鉀放入水中,他們會逐漸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們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學生分組實驗]

      [板書]1.蒸發食鹽水:

      (在蒸發皿中注入少量飽和食鹽水加熱蒸發,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冷卻后有晶體析出。利用蒸發溶劑的方法適用于該物質的溶解度歲溫度升高變化不大,可以得到該物質的晶體。)

      教學設計方案2

      設計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強加給學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節課從比較兩種鹽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發并活躍學生思維,設計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動地發現制約溶解度的三個條件,然后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討論,加深對"條件"的認識。這樣設計,使以往學生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現了嘗試教學的基本觀點: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并嘗試成功。

      教學目標: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

      3、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教學器材:膠片、幻燈機。

      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問: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舉例說明。

      答:不同。例如食鹽能溶于水,而沙子卻極難溶于水。

      問:那么,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難溶于水。

      教師總結:

      物質溶解能力不僅與溶質有關,也與溶劑性質有關。通常我們將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講授新課

      1、理解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問:如何比較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大???

      生:分組討論5分鐘左右,拿出實驗方案。

      (說明:放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并鼓勵他們暢所欲言,相互糾錯與補充,教師再給予適時的提示與總結。學生或許會憑感性拿出較完整的實驗方案,意識到要比較氯化鈉、硝酸鉀溶解性大小,即比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鈉、硝酸鉀的多少。但此時大多數學生對水溫相同,溶液達到飽和狀態這兩個前提條件認識不深刻,教師可引導進入下一次嘗試活動。)

      問:

      (1)為什么要求水溫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分別溶解氯化鈉和硝酸鉀,行不行?

      (2)為什么要求水的體積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別溶解,行不行?

      (3)為什么要達到飽和狀態?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鈉也能溶解1克硝酸鉀,能否說明氯化鈉、硝酸鉀的溶解性相同?生:對上述問題展開積極討論并發言,更深入的理解三個前提條件。

      (說明:一系列討論題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在熱烈的討論和積極思考中,"定溫,溶劑量一定,達到飽和狀?這三個比較物質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條件,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強行灌輸效果好得多。)

      師:利用膠片展示完整方案。

      結論:1、10℃時,氯化鈉比硝酸鉀更易溶于水。

      師:若把溶劑的量規定為100克,則某溫度下100克溶劑中最多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溶質在這個溫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義,并思考從上述實驗中還可得到什么結論?

      結論:2、1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鉀的溶解度是21克。

      生:歸納溶解度定義,并理解其涵義。

      2、根據溶解度判斷物質溶解性。

      師:在不同的溫度下,物質溶解度不同。這樣,我們只需比較特定溫度下物質溶解度大。生:自學課本第135頁第二段并總結。

      3、溶解度曲線。

      師:用膠片展示固體溶解度曲線。

      生:觀察溶解度曲線,找出10℃時硝酸鈉的溶解度及在哪個溫度下,硝酸鉀溶解度為110克。

      問:影響固體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溫度。大多數固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鈉;少數固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例如氯化鈉;極少數固體隨溫度升高溶解度反而減小,例如氫氧化鈣。

      板書:

      一、固體溶解度

      1、定義:

      ①定溫②100克溶劑③飽和狀態實質:溶解溶質質量。

      2、難溶微溶可溶易溶

      0.01110S(20℃)

      3、固體溶解度曲線。

      二、課堂鞏固練習

      1、下列關于溶解度說法正確的是()

      A、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所溶解的克數。

      B、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飽和溶液中所含溶質的克數。

      C、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所溶解的克數。

      D、一定溫度下,該物質在100克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數。

      2、已知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義。

      (2)在60℃硝酸鉀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質量比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鉀,溶液是否飽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時,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質,該物質屬()

      A、易溶B、難溶C、微溶D、可溶

      4、已知20℃時,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質,則該物質屬()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

      三、復習小結

      師:如何認識溶解度?怎樣由溶解度判斷溶解性大小?

      生:回顧本節課知識,進一步加深對上述問題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探究活動

      1.下表列出一些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請你根據表中數據,在圖中畫出這兩種物質的曲線。

      物質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鉀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鈉

      36

      36

      36

      37

      39

      40

      2.現有10g硝酸鉀和2g食鹽的混合物,如何將它們分離開?

      實驗內容

      可行性論證

      第4篇

      (1課時)

      一.知識教學點

      1.溶液、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農業生產中的一般應用

      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1)培養學生利用比較的方法去認識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質、溶劑三者間的關系。

      2.難點:(1)了解溶液的形成過程。

      (2)培養學生對于實驗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疑點:透明是不是溶液的宏觀特征。

      4.解決辦法:

      (1)通過學生對于實驗結果的比較、分析可以歸納總結出溶液的概念,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對于實驗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利用掛圖(或模型),通過對溶液形成過程的分析,可以使學生從微觀上認識溶液。

      三.教學過程

      [講解]:本章重點研究有關溶液的知識,那我們先來了解溶液的概念。

      [板書]:一.溶液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1:把泥土、植物油分別加入少量水中,振蕩后靜置。

      [板書]:實驗7-1

      剛加入水時

      振蕩

      靜置

      泥土+水

      上下分層

      渾濁

      又上下分層

      植物油+水

      上下分層

      渾濁

      又上下分層

      [提問]:實驗現象有何異同?(啟發引導學生總結)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填表。

      [總結]:1.剛加入和靜置后,均上下分層。

      2.振蕩后液體變渾濁。

      [板書]:1.懸濁液:由固體小顆粒懸浮在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懸濁液(或懸浮液)。

      2.乳濁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或乳狀液)。

      [講解]:懸濁液渾濁是因為固體小顆粒引起的;而乳濁液變渾濁是因為液體小液滴引起的。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的能力。

      [教師活動]:繼續演示實驗7-1:將蔗糖、食鹽分別放入少量水中,振蕩后靜置。引導學生描述實驗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對實驗現象加以描述:蔗糖、食鹽加入水中,在振蕩后液體澄清,靜置一段時間后也不會發生變化。

      [設問]:為什么蔗糖、食鹽溶于水后和前面所做兩個實驗現象不同呢?

      [講解]:(可利用彩圖或畫簡圖)把蔗糖溶于水,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擴散,隨著振蕩,蔗糖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間;同理,食鹽溶于水,也是構成食鹽的小微粒(Na+、Cl-)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間。

      [目的]:利用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微觀世界認識以上實驗。

      [總結板書]:3.溶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4.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5.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129-130有關溶液溶質和溶劑的內容,思考:(1)如何根據溶液名稱來確定溶劑跟溶質?

      (2)理解溶液概念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練習]:(1)教材P131第二題。

      (2)區別以下液體是不是溶液:

      a.硫酸銅溶于水;b.牛奶;c.高錳酸鉀溶于水;d.醋。

      [目的]:加深學生對溶液、溶劑及溶質概念的理解。

      [教師活動]:通過學生練習發現問題并隨堂解決,啟發學生總結:

      [板書]:注意:a.溶液并非全是無色,無色不是溶液的特征。

      b.溶液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

      溶劑體積≠溶質體積+溶劑體積

      c.水為溶劑,不論多少,水均為溶劑。

      2.溶液的應用

      [學生活動]:自己閱讀教材P132,并用語言概括(舉例說明)。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并啟發他們舉出更多生活中的實例。

      [板書]:(1)在溶液中反應可加快反應速度。

      (2)溶液對動植物生理活動有很大意義。

      如:生理鹽水、眼藥水、CO2的輸送。

      四.布置作業

      1.教材P134第3題

      2.判斷:

      (1)溶液是均一、穩定、透明的混合物。

      (2)均一、穩定是溶液與濁液的本質區別。

      (3)某濃度的食鹽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的濃度變小。

      第5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工農業生產中的一般應用。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的對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實驗的能力;能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溶液實例,并整理歸納溶液在組成和性質上的特點;通過對溶液形成過程的學習,鍛煉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溶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體驗“理論聯系實際”和“學以致用”的含義,加強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演示實驗的教學建議

      做好實驗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F推薦幾個實驗的注意事項做一些說明,權作參考。

      [實驗1]高錳酸鉀溶于水

      高錳酸鉀溶于水,試管中的水適當多加一些,高錳酸鉀固體取一個小顆粒,而不是若干碎屑。這樣可以使高錳酸鉀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線條,增加實驗的視覺效果,同時便于進一步的觀察它的擴散過程。

      [實驗2]將少量的碘和食鹽分別放入盛有5mL水的試管中振蕩,觀察著兩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在上述實驗中,兩只試管里的水都是室溫,水的質量也相同,但食鹽全部溶解了,而碘卻只有少部分溶解。這說明不同的物質在同一中溶劑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這是物質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本實驗是為了揭示“物質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質自身性質決定的”這一原理。

      任何兩種氣體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勻地混合,但是對于水來說,并不是什么物質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實驗3]氯化銀懸濁液的生成與性質

      硝酸銀跟鹽酸反應生成難溶于水的白色物質,觀察下面實驗現象。

      可見,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體物質的顆粒過大就會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濁而不透明,一段時間后該固體物質就會從混合物中沉降出來。象這樣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懸濁液(或懸浮液),懸濁液是一種不穩定的混合物。

      本實驗應該是用較稀的溶液,所鉀硝酸銀也不能過多,若反應已開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會對“懸濁液放置后會發生沉降”的現象產生干擾。

      [實驗4]液體物質的溶解

      在一只大試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膠頭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邊振蕩邊觀察現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與水完全互溶。進一步的實驗還可以證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與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體之間都能夠互溶。

      [實驗5]植物油與水的混合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經振蕩,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們分散在液體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或乳狀液),這種混合物液也是不穩定的。

      乳濁液也有重要的應用,例如很多液體農藥是難溶于水的,農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農藥配成乳濁液后再進行噴灑,有效地保障了用藥的均勻與適量。

      [實驗6]氣體物質的溶解

      將盛有氨氣的試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開膠塞,觀察現象。

      本實驗未采用“噴泉實驗”,而設計了較為建議的做法。主要使是實驗中的干擾因素盡量少,使學生集中觀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樣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劑。

      [思考]在養魚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斷將水噴向空中;家庭養魚則不斷向魚缸中鼓入空氣。這樣做是為了向養魚的水中補充氧氣。請你說說這兩種方法是如何達到補充氧氣目的的。

      建議由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1.氫氧化鈉溶解時的放熱現象:向燒杯中加入20mL水,用溫度計測量并記下溫度;向水中加入2藥匙NaOH固體,用玻璃棒攪拌后并再次測量并記錄溶液的溫度。

      2.硝酸銨晶體溶于水時的吸熱現象

      向燒杯中加入5mL水,用溫度計測量并記錄水的溫度;向水中加入2藥匙硝酸銨晶體,用玻璃棒攪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時測量和記錄溶液的溫度。

      關于溶解的教學建議

      1.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比較來討論物質在水中的溶解。例如,學生對氣體之間的相互混合具有較強的感性認識,而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的擴散過程與氣體間的混合是相似的,他們都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這會使學生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了解物質之間混合的過程特點,以次來理解環境污染及其治理,會得到向對統一的認識。當然應該注意,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個水合的過程,熱效應液與此有關,但這里不必予以強調。

      2.使學生了解不同物質(固體、液體、氣體)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可以使學生對溶解現象有一個較為開闊的視野。應該指出的時,固體的溶解是本章討論的重點內容,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出來,做到,既有相對寬泛的背景,由有重點。在對學生的要求上也要分清主次,不要任以拔高。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溶質、溶劑之間關系,并學會簡單計算。

      2.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去認識事物。

      難點:

      1.了解溶液的形成過程。

      2.溶質和溶劑的判斷。

      教學過程

      [引言]當衣服上撒了香水就會滿室飄香,打開一瓶白酒就會醇香四逸。這里的“飄”與“逸”實際上就是分子的擴散。經過一段時間,飄逸的分子最終會均勻地充滿整個房間。這一過程無需外力的幫助就能自發地進行。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的擴散與上面的過程類似,都是自發地進行的。

      [板書]第一節溶液

      一、物質的溶解

      1.固體的溶解

      [講解]很多物質能夠在水中溶解,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現象?,F在讓我們仔細觀察這一過程,并注意最終形成的混合物的外觀特點。

      [實驗1]高錳酸鉀溶于水

      圖1高錳酸鉀溶于水

      [講解]從實驗中可以觀察到,高錳酸鉀在水中逐漸地溶解、擴散,最終所形成溶液的每個部分顏色都一樣,說明高錳酸鉀均勻地分布在水中。攪拌或振蕩可以加快溶解。

      [實驗2]將少量的碘和食鹽分別放入盛有5mL水的試管中振蕩,觀察著兩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講解]在上述實驗中,兩只試管里的水都是室溫,水的質量也相同,但食鹽全部溶解了,而碘卻只有少部分溶解。這說明不同的物質在同一中溶劑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這是物質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講解]任何兩種氣體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勻地混合,但是對于水來說,并不是什么物質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實驗3]氯化銀懸濁液的生成與性質

      [講解]硝酸銀跟鹽酸反應生成難溶于水的白色物質,觀察下面實驗現象:

      第6篇

      1.物質的溶解性

      2.固體的溶解度及溫度對它的影響

      3.固體的溶解度曲線

      4.氣體的溶解度及壓強、溫度對它的影響

      教學重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過程:

      [復習]1.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定義;

      2.飽和溶液要在哪兩個條件下討論才有確定的意義;

      3.如何判斷某溶液是飽和溶液,若該溶液不飽和,怎樣才能使它變成飽和溶液。

      [引言]我們已經知道,在相同條件下,有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也就是說各種物質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們把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討論]根據生活經驗,溶解性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溶解性的大小與溶質、溶劑的性質和溫度等因素有關

      [講述]在很多情況下,僅僅了解物質的溶解性是不夠的,人們需要精確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劑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質,這就要用到溶解度這個概念。

      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

      [分析]條件:一定溫度下;

      標準:100克溶劑里;

      狀態:飽和狀態;

      本質:溶質的質量;

      單位:克。

      [舉例]在20。C時,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鈉(這時溶液達到了飽和狀態),我們就說氯化鈉在20。C時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時,氯酸鉀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時,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鉀時,溶液達到飽和狀態。

      [練習]1.下列敘述是否正確。

      (1)食鹽在水里的溶解度時是36克。

      (2)20。C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31.6克。

      (3)20。C時,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鹽后溶液恰好飽和,因此,20。C時,食鹽在水里的溶解度為18克。

      (4)10。C時,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時,蔗糖的溶解度為15克。

      2.60。C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124克,填表:

      課題:溶解度

      溶質溶劑溶液狀態溫度溶質質量溶劑質量溶液質量

      3.20。C時,食鹽的溶解度為36克,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1)20。C時,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鹽。

      (2)20。C時,食鹽在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為36克。

      [講述]物質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關系呢?物質的溶解性,即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一種性質。這種溶解能力既取決于溶質的本性,又取決于與溶劑間的關系。而物質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們規定的標準來衡量物質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溫度下,不同物質在同一種溶劑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質量,就在客觀上反映了他們溶解性的區別。

      [填表]20。C時

      溶解度(克)<0.010.01~11~10>10

      溶解性難溶微溶可溶易溶

      [練習]1.與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大小無關的因素是()

      A.溶質的性質B.溶劑的種類C.溶液的多少D.溫度的高低

      2.測定某溫度下某物質的溶解度時,所用溶液必須是()

      A.濃溶液B.稀溶液C.飽和溶液D.不飽和溶液

      3.20。C時,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時,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則A、B兩物質的溶解度關系是()

      第7篇

      2、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

      教學重點:溶液的概念及組成

      教學難點: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

      學情分析:溶液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本節課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關溶液的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體現新課改的精神。

      教學方法: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課本上的彩圖、課外收集的資料、分組實驗

      課前預習作業:

      1、你接觸過哪些液體物質?舉例說明。

      2、一些物質(如:食鹽、蔗糖、泥土、植物油、面粉等)分別放入一定量的水中,然后觀察現象并記錄下來。

      3、什么叫溶液?你上面舉出的例子中哪些是溶液?

      4、溶液有幾部分組成?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質、溶劑分別是什么?

      5、觀察一下溶液,從外觀上看有哪些特征呢?

      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組織學生收集溶液的相關資料從自己家中尋找常見的溶液,帶少量樣品到學校創設趣味性化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導入要求學生看教材中的插圖、圖9-1及圖9-3看圖片思考讓學生在欣賞精美的圖片中感知化學的魅力。

      【講解】這些精美的圖片都與化學中的溶液密切相關,都是用化學方法制成的特殊液體產生的神奇效果。這節課我們將與大家一起走進化學溶液世界,領略化學的魅力。結合圖片中有關溶液的介紹,使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學習溶液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化學情感。

      創設情境

      引導發現一、溶液

      做【實驗9-1】分組合作創設實驗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溶液就在我們身邊。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叫溶質?

      2、什么叫溶劑?閱讀教材后,分小組討論,交流對溶液組成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及分析歸納能力。

      【介紹】常見溶液中的溶質和溶劑

      【實驗9-2】、【實驗9-3】做練習

      分組實驗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對溶液的認識,樹立學以至用的意識。

      從人類衣食住行的角度,列舉大量的事實,說明溶液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關系。小組討論,交流資料。引發學生對溶液的親近感,感知學好化學的重要性。

      讓學生列舉生產、生活中與溶液有關的現象或事例。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引導學生確立“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學習意識。

      深入研究溶液與濁液的區別【實驗9-4】

      小組討論,提交結論讓學生在猜想、解疑中體驗化學知識的重要性。

      創設情境二、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

      【活動與探究】

      一些物質溶解時的吸熱與放熱小組實驗,討論交流讓學生通過自己研究,培養總結歸納的能力。

      歸納總結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學好化學,用好化學,能造福人類,使世界變的更加絢麗多彩。讓學生真正了解“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內涵,樹立學好化學,造福人類的遠大理想。

      課堂小結1、溶液的概念及組成

      2、溶解時的吸熱與放熱學生總結結合化學學科特點,在學習方法和學習要求上,給予指導。

      板書設計:

      一、溶液:

      1、什么叫溶液?

      2、什么叫溶劑?

      3、什么叫溶質?

      4、溶液的組成:溶質和溶劑

      5、常見溶液中的溶質和溶劑

      二、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

      本節課達標自測

      A組

      一、填空題:

      1、將下列溶液中溶質的化學式(③寫名稱)填在相應的短線上。

      ①稀硫酸:,②澄清石灰水:,

      ③碘酒:,④鋅和鹽酸完全反應后的溶液:,

      ⑤氫氧化鈉溶液:。

      2、少量的碘加入到汽油中,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所得到的溶液名稱是。

      3、少量的植物油加入到水中,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

      該混合物叫做。做完實驗后,這支試管用洗滌,因為有的功能。

      4、色的高錳酸鉀溶液中用滴管緩緩加入少量酒精,不要振蕩,現象是,然后振蕩,現象是,該溶液中的溶質是,溶劑是。

      二、選擇題:

      1、下列物質中屬于溶液的是()

      A.水銀B.蔗糖水C.石灰漿D.植物油、水、洗潔精混合振蕩后的液體2.以下不屬于溶液外觀上的基本特征的是()

      A.均一B.穩定C.無色D.透明

      3.組成溶液的溶質()

      A.只能是固體B.只能是液體

      C.只能是氣體D.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

      4.一杯溶液里各部分的濃度和性質是()

      A.相同的B.不同的C.只有上層是相同的D.無法確定

      5.溶液一定是()

      A.單質B.化合物C.純凈物D.混合物

      6、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均一、穩定、無色透明的液體一定是溶液

      B、泥水中,泥是溶質,水是溶劑

      C、溶液一定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

      D、冰和水混合在一起,冰是溶質,水是溶劑

      7、兩種能溶于水且能起反應的塊狀固體A、B,反應最快的情況是()

      A、兩種塊狀固體接觸B、將兩種固體碾細拌合

      C、將兩種固體溶于水并攪動D、一種塊狀固體與另一種粉末混合

      B組

      一、選擇題:

      1、下列混合物中,屬于溶液且溶質是單質的是()

      A.石灰水B.泥水C.碘酒D.牛奶

      2、一種液體是否是溶液,必須具備的條件是()

      A、一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液體里

      B、一種物質被分散成分子或離子均勻進入另一種物質里

      C、液體是均一的、穩定的

      D、長期放置不分層

      3、下列關于溶液的說法正確的是()

      A、物質溶于水是擴散過程,所以溶解都是要吸熱的

      B、溶液中只可以有一種溶質

      C、一杯調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別甜,越喝越不甜,說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D、條件不改變時,溶液放置多久,溶質也不會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4、向圖中的試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種不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后,原來U型管內兩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紅墨水,右邊液面降低了些,左邊的液面上升了些,則加入的物質是()。

      A.活性炭B.氯化鈉C.硝酸銨D.氫氧化鈉

      二、簡答題:

      1、寫出下列溶液中溶劑的名稱

      碘酒,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硫酸銅溶液,醫用酒精。

      2、小英在做飯時,發現很多因素都能影響食鹽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從你能想到的可能影響食鹽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寫出其中兩項,并預測此因素對食鹽的溶解速率的影響:

      因素1,你的預測;

      因素2,你的預測。

      (2)從你所列因素中選出一個,通過實驗驗證你的預測。你設計的實驗方案是:

      社會實踐:調查干洗衣服的原理

      相關范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