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04:57:06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管理方面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本文就新形勢下國家審計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發揮其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作用,分別從健全審計監督機制、完善審計監督職責、創新審計工作思路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國家審計;宏觀經濟管理;作用;對策
一、我國國家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作用尚顯不足
自1982年我國恢復建立國家審計制度20多年來,各級國家審計機關認真履行《憲法》賦予的神圣使命,不斷開拓進取,審計工作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監督制度。審計監督在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經濟領域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各種經濟關系和經濟利益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新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出現,國家審計工作也隨之暴露出一些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在:(1)審計獨立性不強。這種監督模式沒有反映政府在財政上受托于國家權力機關、最終受托于人民的財政關系,不能真正體現國家審計“政府花錢,人民監督”的本質要求[1].缺乏外部監督的強制性效力和政府行為的公開透明。各級人大和上級政府難以及時、準確、完整地掌握本級政府的經濟活動,不利于實施有效監督。
(2)審計范圍受到一定限制。按照國際慣例,凡是使用財政資金的或者擁有國有資產的,都應當納入審計監督范圍,但現階段我國國家審計還沒有完全肩負起全面審查國家財政收支和評價公共資金使用效能的責任。(3)審計內容不夠全面、深入。我國20多年來的審計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審計內容上還局限于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的傳統審計領域,審計目標上基本沒有超出檢查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的范疇。近幾年來,審計工作雖然涉及到一些績效方面的問題,但尚未把績效審計作為一項獨立的審計類型進行全面實踐。(4)審計形式單一,審計效應存在滯后性。我國的國家審計基本上還限于事后審計,事前審計和事中審計不夠。對經濟活動監督,必須在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都要加強制約與監督。特別是決策環節,如果決策失誤,僅僅靠事后審計不能挽回損失。(5)審計效果不明顯,審計成果利用程度不高。目前我國審計查處問題的糾正率不高,審計執行難的現象比較普遍,審計成果利用程度還偏低。(6)審計人員宏觀意識不強。缺乏從宏觀上和制度上提出審計建議,還沒有發揮出審計服務宏觀經濟的作用。
二、進一步發揮國家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中作用的對策
(一)健全審計監督機制,解決國家審計不適應宏觀經濟管理要求的矛盾
1.改革審計管理體制,強化國家審計的獨立性。獨立性是有效、公正監督的前提條件,審計的靈魂是獨立性。國家審計機關對政府缺乏獨立性,就難以對宏觀經濟管理進行獨立公正的評價,這是審計理論中不爭的道理[2].筆者認為,我國現階段審計體制改革比較理想而又現實的做法是:(1)國家審計機關仍保留在政府序列,但同時向本級人大負責并直接報告工作。(2)提高審計機關的行政級別,其級別和干部管理可以參照法院、檢察院的模式。(3)在各級人大設立審計工作委員會,或將目前的預算工作委員會更名為預算與審計工作委員會,負責預算審查和日常審計事務管理,中央和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在向政府報告工作的同時直接向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審計工作報告。這樣既可滿足國家審計為國家權力機關加強政府預算監督服務的需要,適應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有利于克服現有審計體制的弊端,保證審計監督的獨立性和覆蓋面,同時審計機關保留在政府內部,可繼續為政府服務,保持現行國家審計在政府經濟監管中的優勢和作用。此外,這種改革沒有對現行審計機關做大的機構變動和職能調整,也不需要國家進行較大的人、財、物投入,改革成本較小[3],而且是在我國現行憲法框架內的微調,暫不需要修改憲法。
2.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審計監督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法律地位。我國《審計法》出臺于1994年,雖經2006年初修訂,但由于不能突破憲法框架,仍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额A算法》、《審計法》等法律法規雖然對在國家預算管理中實行審計監督作出了規定,但對于審計監督在國家預算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職責等規定,仍然不是十分明確,預算法律還沒有把審計監督真正納入到國家預算管理體系中[4].而國家金融審計與政府金融監管部門之間存在著交叉重復、監管資源效益低下、“監管誤區”和“監管盲區”同時并存等問題。從長遠來看,我國金融審計目標應該是促進政府金融管理機構充分有效地行使權力以有效防范金融風險,保證國家的金融安全。據此,《審計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和《保險法》等法律法規,應明確規定審計機關開展金融管理績效審計的職責、權限。因此,需要逐步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條件成熟時再對《憲法》相關內容進行必要修改,進一步明確國家審計在國家宏觀經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加強國家審計與其他權力監督主體間的協調配合,建立健全宏觀經濟監督網絡體系。國家審計作為民主與法治的工具,必須與其他權力監督主體建立科學、規范的協調機制和法定的聯系程序,使審計效益通過權力監督與制約機制的高效運作達到最大化。目前,與國家審計關系最密切的權力監督主體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政府最高首長的領導監督,二是人大常委會對政府預算執行情況的監督,三是紀檢、監察、組織、人事、國資委等部門對黨政及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的監督,四是新聞媒體和納稅人對政府行政績效的監督。從實踐情況看,國家審計與各權力監督主體間的聯系機制雖已經建立,但又亟須隨著情況的發展變化不斷完善,特別需要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此外,在國家整個經濟監督體系中,除了審計監督以外,還有財政監督、稅務監督、金融監督、工商行政監督、物價監督、海關監督、統計監督等。審計機關可以通過對財政、金融、稅務、海關、工商行政管理等專業經濟監督部門的再監督,克服各專業經濟監督一方面不夠獨立超脫而另一方面又相互掣肘的負面影響,促使這些部門正確運用自身的監督權力,從而形成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經濟監督網絡。
(二)完善審計監督職責,充分發揮國家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職能作用
1.深化財政審計,規范政府預算管理行為。多年的審計實踐表明,審計機關通過開展本級預算執行審計和下級決算審計,查處了大量的預算執行中違法違規問題,在促進預算執行的合法性、保障預算執行結果反映的真實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這種審計還沒有成為國家預算管理的一個必要環節。如果某一個預算單位的預算執行沒有經過審計機關的審計,并不會影響其下一年度的預算,也不會影響財政部門編制決算和人大批準決算。而且目前的預算執行審計和決算審計是分開進行的,將預算執行審計與決算審計分開進行,不僅預算執行審計和決算審計都是不完整的,還分散了審計資源,影響了審計效果[5].當前,深化財政審計需要做到:(1)緊緊抓住公共財政這條主線,關注和分析財政支出的投向,關注財政資金分配的公平、效益,細化部門預算,規范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突出整體性、宏觀性、效益性和建設性,要從總體上把握預算執行情況,關注全局性問題,進一步提升財政審計的層次和水平。(3)積極探索財政審計的組織形式和方法,把各種類型的審計有效地結合起來,發揮審計的整體優勢。因此,必須在實行部門決算審簽的基礎上,將預算執行審計與決算審計相結合,構筑完整的預算審計監督體系。
2.強化金融資產質量審計,高度關注金融運行風險。金融是現代經濟社會的核心。金融亂則天下亂,無論是亞洲金融風暴還是南美金融危機,都已經非常清楚地教育了我們,金融安全是保證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墻。國家審計機關必須關注金融安全。由于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對金融機構的日常監督主要依靠監管機構來進行。審計機關對金融機構的審計監督將突出以下幾個重點:一是檢查金融機構執行國家金融政策的情況,開展對重大金融活動的專項審計或調查。二要關注金融資產質量和風險。金融資產質量是金融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石,也是金融市場繁榮昌盛的根本,沒有良好的資產質量,風險就會很大。審計機關要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進行相對準確的把握。同時要關注金融領域的經濟犯罪案件,注重發現大案要案線索,堅決打擊金融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為國家宏觀調控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三是對監管機構的績效進行監督評價,關注建立安全、高效、穩健的金融運行機制,促進金融監管機構依法履行職責。
3.完善投資審計,提高政府投資管理水平和投資效益。政府投資對于國民經濟增長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近幾年來,國家對于水利、交通、電力、城市基礎設施等公共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日益擴大,但審計機關的審計覆蓋面卻不夠廣,力度也不夠大,能夠進行審計的投資項目占項目總數的比重、經審計的投資金額占投資項目的比重還相當低[6].為了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調控職能作用,提高政府投資的使用效益,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對投資項目的審計監督。投資審計應做到建設資金審計與建設項目審計相結合,審計的對象既包括項目建設單位,也應包括設計、施工、勘察、監理、供貨等與建設項目直接有關的單位。在審計形式上,要把事前審計、事中審計和事后審計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對建設項目全過程的監督,促進建設項目管理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促進投資管理政策法規和運行機制的不斷完善,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審計的內容上,除審查企業的賬目、憑證、財務文件外,還包括對工程的立項、可行性、資金預算、項目效益評估、執行情況、決策人行為合法性、工程招投標程序合法性、投資資金的撥付等進行全面系統檢查評估。當前還應突出對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等建設領域商業賄賂行為的查處力度,針對發現的問題認真分析原因、挖掘根源、查找漏洞、健全相關制度,從源頭上防范不正當交易行為的發生,規范建設市場秩序,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4.改進企業審計,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隨著政企職責分開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國家直接參與對企業的管理將逐步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過渡。作為國家審計對國有企業的監督,必須在內容和方式上進行調整。對企業的監督,將不是全面的審計,而主要是圍繞一定時期的工作重點,開展專項審計和專項調查。企業審計的重點應是審查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各種重大經營決策的科學性、合規性、民主性和效益性,防止決策失誤等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損失,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通過企業專項審計和專項調查,一方面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幫助企業健全自我約束機制,改善經營管理,促進增產節約,增收節支,提高微觀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審計機關通過對微觀經濟單位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進行加工整理、綜合分析,向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促進宏觀經濟效益的提高。在新的國有資產監督和管理體制下,企業審計監督的基本格局應是以監督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績效為龍頭,以經濟責任審計為中心,以專項審計和審計調查為主要方式,以抽查社會審計組織質量為補充,向各級人大和政府報告工作,并向社會公告審計結果。
5.加強專項資金審計,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審計機關要在履行國家賦予的經濟監督職責過程中,通過開展教育資金、衛生資金、文化資金、社保資金、“三農”資金、資源和環保等方面的審計,關注民生民權,關注效率和公平,關注生態資源環境等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種種不協調的問題,揭露和查處各種違法腐敗、損失浪費、損害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切實加強對公共權力的監督與制約,維護廣大群眾和弱勢群體的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民主與法制進程,促進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實現安定有序、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提供有力支持。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推進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國家投入的資金是否及時、足額到位,資金使用效益如何,各項政策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實,包括相關政策的制定是否健全完善等等,都是審計應當關注的重要方面。通過這些審計監督,規范新農村建設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及時反映新農村建設中的焦點、難點問題,提出改進建議,為有關部門制定農業宏觀經濟政策提供依據。
(三)創新審計工作思路,全面提高國家審計服務于宏觀經濟管理的水平
1.積極開展效益審計,考察政府績效和責任。效益審計是評價政府工作的有效途徑,是國家審計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要求。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要求實現市場機制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要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最大效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促進國民經濟迅速、健康發展,才能遏制或者杜絕政府公職人員浪費公共資金、破壞市場規律的行為。效益審計關注政府績效的實質,就是關注政府責任的履行情況,關注審計整改情況,關注審計后的責任追究情況,推進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立。近年來,我國審計機關在一些專項資金審計中,如退耕還林審計、移民遷建資金審計、政府采購審計、機場建設審計等,在關注專項資金的真實、合法性外,同時也對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進行了審查和評價,揭露出一些損失浪費的突出問題,引起了中央、國務院的重視,社會各界也比較關注。今后,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將是審計應該關注的重點。
2.搞好與宏觀管理有關的專項審計調查,評估宏觀經濟政策。這里的專項審計調查主要是針對宏觀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一定范圍內展開調查,側重于加強分析研究,提出審計建議。這類專項審計調查具有宏觀性強、作用范圍大、工作方式靈活的特點,更有利于發揮審計監督的建設性功能。實踐證明,根據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積極開展專項審計調查,是審計機關服務于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形式。從今后發展來看,我們應該更多地采用專項審計調查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審計跟蹤調查,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從宏觀的角度提出經濟政策執行情況的建設性意見。例如,2001年審計署開展的關于中國工商銀行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剝離情況審計調查,與當時金融改革的熱點緊密相關,具有很高的政策價值。2002年3月,針對河北省某縣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審計署某特派辦對該縣近三年的財政決算開展了審計調查,揭示了拖欠教師工資問題深層次的原因,專題報告經審計署上報國務院后,得到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國務院專門出臺了關于全國實行由縣級財政統一發放教師工資的改革措施,從根本上解決拖欠教師工資這一積重難返的問題,審計調查結果和建議直接為宏觀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3.加大審計結果公告力度,促進審計成果轉化利用。審計結果公開是一個雙向的信息傳播和溝通機制,傳播的本質就是傳播者與傳播對象之間的一個相互交流、溝通和影響的雙向過程。溝通的價值是在傳播者和受眾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實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有步驟地推行審計公告制度,既有利于公眾對審計機關的監督,更有利于公眾對各種腐敗行為、濫用權力行為的監督[7].審計機關負責對國家財政、金融、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國家重要領域和行業的經濟監督,而這些領域的審計信息無論對于立法機構、政府部門、消費者,還是國內外的投資者、債權人分析經濟環境及發展狀況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審計機關必須充分考慮各權力監督主體和社會公眾的需要,注重審計信息的加工提煉,提供多種形式的、高效適用的審計信息產品,努力提升審計成果的利用層次,更好地發揮審計服務于宏觀經濟管理的作用。
4.加強審計隊伍建設,增強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和宏觀意識。為適應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審計機關必須建立一支知識全面、結構合理的審計人才隊伍。隨著審計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審計事業的發展,對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將越來越高,它不僅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良好的審計專業技能,還應該是具有豐富的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環境學、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而從進一步發揮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作用這個角度出發,審計人員還必須具備宏觀思維的能力,能夠結合審計工作為決策部門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和建議。當前,審計機關迫切需要針對不同職級、崗位和知識結構的人員,實施分層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訓。審計人員的培訓應做好“三管齊下”,即專業知識、審計技能培訓和崗位鍛煉兼顧,積極探索實施審計干部到財政、金融、發展計劃、經濟貿易等綜合部門和大型企事業單位交流任職制度,以拓寬審計人員的視野和知識面,增強審計干部的宏觀思維和大局意識。
摘要: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宏觀經濟管理需要出發,從改革現行國家審計體制入手,透過我國國家審計機關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作用的現狀及與發達國家的比較,分析制約我國審計機關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作用的原因,引出我國國家審計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通過審計監督來幫助政府正確行使宏觀經濟管理的職能,運用合適的手段適度調控宏觀經濟并達到預期目的。
關鍵詞:國家審計;宏觀經濟管理;經濟監督;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宏觀調控體系也正逐步走向成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體系一般包括宏觀決策系統、宏觀調控系統、監督保障系統、信息反饋系統四部分。我國國家審計機關是獨立的專職經濟監督機構,行使的是政府經濟監督的職能,在宏觀經濟管理體系中屬于監督保障系統,并具有信息反饋的職能。就是通過審計監督來幫助政府正確行使宏觀經濟管理的職能,運用合適的手段適度調控宏觀經濟并達到預期目的。
一、對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審計作用的思考
(一)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作用的現狀及與發達國家的比較
我國建立國家審計機關以來的十多年,我們所從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微觀審計,審計評價時,一般就事論事,即使是實施一些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具體措施的大項目,如水利資金審計,防洪救災資金的審計,審計評價基本上都圍繞資金使用上的問題展開,很少涉及對宏觀經濟管理活動本身的評價。但各級審計機關還是比較重視微觀審計對宏觀經濟活動情況的反映,提倡微觀入手、宏觀著眼,通過定期審計、行業審計、專項審計等手段,反映經濟活動中帶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為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管理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意見,但我們對宏觀經濟管理本身的評價,如體制、機制、法制的評價還很少涉及。1995年,我國的第一部《審計法》頒布,在這部法律里才第一次明確實行“財政同級審”和對中央銀行進行財務收支審計,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國家審計可涉及的宏觀經濟管理的領域。根據此法,各級審計機關開始實施對同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審計,但由于多種原因,一些反映財政管理方面的問題未能披露,即使披露, 也是對現象的羅列,很少或根本不涉及政府宏觀經濟管理本身的問題。至于對中央銀行的財務收支審計還不能涉及宏觀經濟管理的內容,如對金融手段、金融工具的評價。實事求是地說,我國國家審計機關對宏觀經濟管理活動的評價還剛剛起步,涉及領域僅僅在同級財政預算執行上,無論涉及的范圍,還是反映問題的層次都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近年來各級人大對審計機關的預算執行審計報告既滿意又提出意見,希望審計機關對財政預算決算中多年來存在的問題能從體制、法制、機制等方面提出解決本質問題的意見。國家審計機關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切實履行職責,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盡管我們所做的工作與現實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我國年輕的國家審計機關已開始重視對宏觀經濟管理活動實施監督,這是一個重大進步,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公有制占主體地位是一個顯著特點,國家對宏觀經濟管理的廣度與力度超過任何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雖然有利于資源合理配置,但又潛伏巨大風險。我國政府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一切為人民著想,因此在宏觀經濟管理中,更應注意決策管理的科學性及風險,更應注重國家審計在宏觀經濟管理體系中的監督保障和信息反饋作用,但事實上我們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研究。
(二)制約我國審計機關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作用的原因剖析
1.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
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家審計制度的時間 不長,市場發育不成熟,與市場經濟體制配套的宏觀經濟管理體系不完善,決策系統、調控系統、監督保障系統與信息反饋系統的各自職能配套還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磨合,才能逐步走向協調完善。國家審計的極大多數工作游離于宏觀經濟管理之外,缺乏參與宏觀經濟管理的準備和積累。
2.我國國家審計體制存在先天不足
美國聯邦審計署隸屬于國會,是美國國會監督和約束政府的重要工具,在美國權力平衡的天平上,政府的權越大,聯邦審計署的監督力度和廣度也越大,這才能保證權力的平衡。在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國家審計機關都起著維持這種平衡的作用,這就必須要求國家審計機關對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活動進行嚴格監督。我們雖然不主張權力平衡的說法,但對權力實施監督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精典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我國國家審計機關設置在政府內,是事實上的政府內部審計機構,這種有限獨立性的設置客觀上已排除了國家審計機關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充分發揮監督保障作用的可能性,它所發揮的作用必然是有限的。
3.國家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宏觀經濟管理的觀念比較淡薄
多少年來,盡管各級政府領導和審計機關領導一再要求審計人員從微觀著手、宏觀著眼,從體制、機制上找問題,但事實上我們并沒有做到這一點,我們就事論事,可謂駕輕就熟,若要對宏觀經濟管理進行評價,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德國審計機關對國家投資的基本建設項目審計的內容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實施的是事前審計,即在項目立項后就進行審計,審計的主要內容是:項目是否合法,是否已通過有關法律程序;項目可行性論證的科學性;項目資金的合法性和可靠性;項目設計的合理性。如果這些都沒有問題,項目就可以通過公開的招、投標方式予以實施了。德國的審計方式就能保證最大限度地防止重復投資、盲目建設,追求投資效益的最大化,這就是他們的宏觀意識在微觀中的運用。而我們的審計,大多是事后審計,節減一點被嚴重高估冒算的基建費用,至于它是否屬于重復建設、盲目建設,建設后投資效益如何,一般不作評價,即使評價也是“事后諸葛亮”,于事無補。以上就是觀念意識帶來的區別,這種區別看來很小,但它的社會效益是無法計量的,因為有人作過估計,前些年我國每年屬于重復投資、盲目建設的資金有數千億元。
二、國家審計機關應盡快適應當前宏觀經濟管理要求。
毫無疑問,國家審計機關參與宏觀經濟管理的空間非常巨大,改革與發展的形勢又迫切要求審計機關去發揮應有的作用,但現實的情況是國家審計機關發揮作用的各種矛盾尖銳復雜,解決這些矛盾,只有用改革的思路。
(一)改革國家審計體制,確保其高度的獨立性
審計的靈魂是獨立性。國家審計機關對政府缺乏獨立性,就難以對宏觀經濟管理進行獨立公正的評價,這是審計理論中不爭的事實。因此順應時代潮流,改變我國國家審計的隸屬關系,使其保持高度的獨立性已是審計工作得到繼續發展、經濟工作實行必要透明度的客觀要求,這也是人們的共識。經過這么多年的改革,深層次的矛盾逐步顯露出來,這些矛盾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已成為當前改革的重點?,F在改革國家審計機關隸屬關系的條件已基本成熟,改革的要求也越來強烈,人們企盼改革。當然,與改革相適應的是“人大”的監督職能要加強,要強化行使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這是審計機關隸屬關系改革的前提。
(二)修改不適應國家審計機關發揮宏觀經濟管理作用的法律法規
國家審計機關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監督保障作用,光有一個“財政同級審”的《審計法》以及局限于憲法規定的財政財務收支審計領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包括《憲法》、《審計法》在內的有關法律進行修改補充,從法律上確定國家審計機關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地位和職能,從法律上保障國家審計人員行使正當的監督職能。事實上,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有些工作已突破了這些法律限制,因此修改相關法律已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國家審計機關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改革有關法律、法規創造成熟的法制條件。
(三)用創新的思維,拓寬監督宏觀經濟管理的途徑
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審計參與宏觀經濟管理的途徑與手段,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如通過同步審計、行業審計、專項審計、專項調查方法,來反映微觀經濟活動中具有普遍性、傾向性、典型性的現象,并向有關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為宏觀經濟管理決策服務,這些成功的經驗,對于國家審計機關加強對宏觀經濟管理監督仍有現實意義。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這些經驗的局限性:一是它們都建立在對微觀經濟活動審計的基礎上;二是反映的問題雖然有宏觀經濟管理的內容,但反映的一般只是表象,基本沒有涉及宏觀經濟管理本身,如宏觀經濟管理的手段、方法、體制、機制、法律等實質內容。因此拓寬監督途徑對于國家審計機關加強對宏觀經濟管理的監督顯得尤為必要,除了善于運用微觀審計的各種手段和途徑,獲取事關宏觀經濟管理的可靠信息,對宏觀經濟管理本身進行評價外,必須創造條件直接對宏觀經濟管理的諸如政策、措施、手段、方法等開展審計評價,要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宏觀經濟管理信息進行篩選、綜合、歸納、分析,并據此對宏觀經濟管理作出獨立判斷。
(四)審計要提高科技含量
加快教育培訓步伐。國家審計人員的培訓要“三管齊下”,即專業知識、審計技能和學歷教育兼顧,其中專業知識和審計技能要作為終身教育的內容。
改革落后的審計手段,除了加強審計人員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培訓外,必須配置必要的計算機和其他設備及相關軟件。必要時,還可以選擇部分審計人員到相關部門輪崗學習培訓,掌握這些部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或進行對口人員的交流。
論文關鍵詞:宏觀經濟管理 可持續發展 科教興國 依法治國
論文摘要: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對思想的繼承和發晨。鄧小平理論是一個比較完備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同時又是需要隨著實踐的發展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的理論。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創造性地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理論成果。本文旨在分析和研究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宏觀經濟管理思想方面對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對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币酝緸楹诵牡狞h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全面堅持鄧小平理論,同時又根據新的實踐,創造性地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理論成果。
一、進一步發展了鄧小平關于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的思想。更加強調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這是第三代領導集體一再強調的思想。1995年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同志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意義。他指出:“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全國經濟的協調發展?!?
如何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呢?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到:“我國國家大,人口多,必須賦予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必要的權力,使其能夠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宏觀政策,制訂地區性的法規、政策和規劃;通過地方稅收和預算,調節本地區的經濟活動;充分運用地方資源,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1996年3月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就必須“實行投資的合理分工,按照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劃分,分別進行建設項目的資金配置。中央掌握的建設資金集中用于全國性或跨地區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重點工程,以及科技、教育、國防等方面的重點項目。地方政府投資,主要用于地區公益性、基礎性項目。除國家重點工程以外的競爭性項目,在國家政策引導下,主要靠市場配置資源,由企業自主決策和投資?!绷硗?,通過分稅制改革,確立了地方政府的地稅征收權。同時,地方政府還擁有以下幾項權力:一是全國性國有資產的分級管理權,二是地方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權,三是發展地方社會保障事業,四是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權等。
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提出并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從我國國情出發,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這一戰略是科學的、可行的,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到1988年我國就順利實現了第一步戰略目標,1995年又提前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為確保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順利實施,同志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做了進一步深化。1996年黨中央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同標綱要》中,對今后15年的發展又做出了進一步的部署:“九五”時期全面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部署,到2000年人口控制在13億以內,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15年的努力,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將會再上一個新臺階,為到21世紀中葉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又對我國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做了進一步的規劃,指出:“展望下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睘榱藢崿F這一奮斗目標,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又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依據鄧小平關于科技、教育等一系列論述,根據國內外經濟技術發展的趨勢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指出:“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就沒有人類的未來。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對中國來說,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躍極為重要?!薄对谌珖萍紕撔麓髸系闹v話》中強調:“我們要在未來的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復雜的國際斗爭中取得主動,要維護我們的國家主權和安全必須大力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大大增強我國的科技實力,從而不斷增加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痹?001年“七一”重要講話中,又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边@個論斷,進一步科學地揭示了新科技革命條件下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黨的十五大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做了進一步部署:“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要從國家長遠發展需要出發。制訂中長期科學發展規劃,統觀全局,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強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加快實現高技術產業。強化應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集中力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和關鍵技術問題。有重點地有選擇引進先進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需求對科技進步的導向和推動作用,支持和鼓勵企業從事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使企業成為科研開發和投入的主體?!?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把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結合起來,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保證經濟社會具有長久持續發展的統籌安排。同志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中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边@是我們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依據我國的具體國情,汲取世界上工業化國家的教訓,借鑒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出現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潮,從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對鄧小平“持續發展”思想的一個重大發展。
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努力尋找一條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國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首先,緩解人口壓力,提高人口素質。其次,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合理使用、節約和保護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后,加強環境污染的防治,保護生態環境。
三、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方向和重點
鄧小平對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極為重視,曾多次強調:“在經濟比例失調的條件下,下決心進行必要的正確的調整,是我們的經濟走向正常的、穩定的發展的前提?!?針對我國產業結構上存在的問題,2000年在長春主持召開東北三省黨的建設和“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強調:“今后5年到10年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我們要堅持在發展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以全面提升產業結構,提高我國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調整生產力布局,推動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經濟良性互動,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于經濟結構調整的原則,指出:“以市場為導向,使社會生產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發揮各地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狀況?!边@四項原則,應當成為我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最基本的指導思想。
一是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指出:“實現跨世紀發展的目標,難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項任務,就是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抓住農村這個大頭,就有了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主動權。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挑戰,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和加強農業,把農村經濟搞上去,這樣才能保持經濟和社會的穩定,才能增加發展的回旋余地。因此,中央十分關注農業和農村問題?!倍且允袌鰹閷?,加快工業改組改造的優化升級。我國工業經過多年發展,已有相當的基礎,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工業改組改造和結構的優化升級。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是為物質生產和流通以及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服務業份額的提高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重要標志。
四、調整區域經濟結構,提出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
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一項基本內容和重要任務。我國生產力布局極不均衡,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這一方面不符合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最終發展目標,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因此黨中央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
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在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有條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币獜亩喾矫媾?,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這是對鄧小平區域經濟由不平衡到平衡發展戰略構想的豐富和重大發展。
首先,東部地區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是第三代領導集體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舉措。這既是我國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保證。其次,明確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思想。西部大開發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根據鄧小平現代化建設“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做出的重大決策。指出,從“九五”開始要更加重視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逐步加大解決地區差距繼續擴大趨勢的力度,積極朝著縮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在解決地區經濟差距問題時要“堅持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五、進一步完善了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伴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宏觀經濟調控手段方面,更加重視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正如1993年制定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中所指出的:“主要運用經濟辦法,也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組織措施。要強化間接調控,更多地采取經濟手段、經濟政策和經濟立法?!?
為了更好地發揮稅收杠桿的作用,1994年我國進行了分稅制改革,它的主要內容是把稅收分為國稅和地稅兩部分: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等大稅種劃歸中央,營業稅、土地稅和一小部分增值稅劃歸地方。目的是加強中央政府對稅收來源的控制,增強政府的財政實力。同時,在財政工具中,國債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國是從1981年起重新發行國債的。1991年,我國的國債發行開始走向市場,國債發行額度逐年增加。2001年,20年固定利率國債的推出,使政府又增添了新的財政工具,有利于政府適時轉變財政調控手段,健全和強化財政長期調節功能,并從簡單的短期財政政策向長期穩健的財政政策平穩過渡。面對亞洲金融危機,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又提出,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為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創造良好條件。一方面,建立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強化金融監管力度;另一方面,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和抗風險能力。
在強調經濟手段的同時,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更加注重法律手段的作用,并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作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標志著我國治國方針從人治向法治的徹底轉變。
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就應當用法律手段來發展和管理市場經濟,對此,同志強調說,沒有社會主義法制,也就沒有良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需要更多地用法律手段來規范經濟活動,促進經濟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陸續制定了有關經濟管理的法律、法規,對我國的經濟建設及管理發揮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六、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的重大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隨著實踐不斷發展創新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也必須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對于走向新世紀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如何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個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和命運、事關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頭等重要的問題。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用鄧小平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同志一再強調:“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真正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旗幟?!?
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進程中,不斷根據實踐的變化,根據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始終堅持從實踐中,從發展中,從創新中來理解和把握其理論實質,把堅持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之中。同志講:“鄧小平同志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但是今后的路具體怎么走,要靠我們自己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開拓,總結新的經驗,形成新的認識?!泵鎸ξ覈F代化進程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不斷出現,需要我們黨做出科學的回答。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取得了對傳統理論和體制的重大突破,如創造性地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依法治國方略等等。正是這些來自實際生活的需要、改革開放的實踐和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構成的集體智慧的結晶,為豐富和發展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增添了新的思想內容。
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鄧小平理論,并在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一科學理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立場,并以其獨特的理論貢獻和輝煌的實踐成就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終與新的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發展創新。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管子·輕重篇》諸篇原19篇,今存16篇,是我國古代經濟思想的瑰寶?!遁p重篇>>在重視農業、穩定個體農民經濟基礎上,主張通過商品經濟來富國、強國,提出了國家通過貨幣、商品的“輕重”關系來調控經濟的理論。這在先秦經濟思想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至今仍然可資借鑒。
一、《管子·輕重篇》的輕重理論. 在中國歷史上“輕重”概念常常是與管仲聯系在一起的?!妒酚洠R太公世家》說:管仲“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悅?!薄妒酚洝す荜塘袀鳌分姓f:“管仲既任政齊相……貴輕重,慎權衡?!薄妒酚洝て綔蕰氛f:“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薄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姓f:“管子……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這些記載都是把“輕重”與管仲聯系在一起的。由于管仲通輕重之變,使齊國富強,所以齊國人緬懷其遺教,不斷地根據管仲的言行和有關檔案及現實的需要探討輕重理論,至戰國時形成了《管子·輕重》各篇?!豆茏樱p重》諸篇雖非管仲所作,但它從輕重理論出發提出國家從宏觀上管理和調節經濟的主張卻值得注意和重視。
那么《管子·輕重》諸篇闡發的輕重理論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呢?“輕重”是一個矛盾的對立面,作為一種治國之術,主要用于經濟方面’猶如孫子兵法中“正奇”這一概念主要用于軍事方面一樣。在經濟領域中,輕重理論就是通過權衡貨幣、谷物、百物的供需、貴賤’采取措施使國家富強,并平抑物價、安定民眾生活。在對外方面,就是要權衡輕重,在經濟上通過對外貿易和商戰制服、搞垮別
國。從以下方面可看出輕重的運用:其一,輕重理論用之于萬物方面,則任何商品都如《管子.揆度篇》所說是“重則至,輕則去……物臧則重,發則輕”?!豆茏印ぽp重甲篇》則說:“章(障)之以物則物重,不章以物則物輕;守之以物則物重,不守以物則物輕?!边@里所說的“重”主要表現在商品缺乏、供應不足,引起漲價和人們的重視。這里所說的“輕”,主要表現在物品供應充分和很多,價格下跌。物品“重”就會引起遠地同類商品輸入?!拜p”則本地商品就會運銷到他方。其二,輕重理論用在谷物方面,《管子·輕重篇》認為谷物與萬物的輕重關系成反比?!豆茏印ぽp重乙篇》:“粟重而萬物輕,粟輕而萬物重?!薄豆茏樱笋R數》載:“谷獨貴獨賤?;腹唬骸沃^獨貴獨賤’?管子對曰:‘谷重而萬物輕,谷輕而萬物重?!边@就是說,谷與萬物的關系是,谷重萬物相對輕,谷輕萬物相對重。其三,輕重理論用之于貨幣方面,貨幣與萬物成反比?!豆茏印ど街翑灯氛f“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薄豆茏?。山國軌篇》說:“國幣之九在上,一在下,幣重而萬物輕。斂萬物而應之以幣。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十倍?!薄豆茏樱畤钇穭t說:“谷賤則以幣予食,布帛賤則以幣予衣。視物之輕重而御之以準,故貴賤可調,而君得其利?!逼渌?,貨幣與谷物的關系,又是所謂“幣重則谷輕,幣輕則谷重”,二者成反比。為了掌握輕重關系的規律,了解各種商品(萬物)與谷物、貨幣與萬物、谷物與貨幣彼此間輕重關系的比例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各種商品形成的輕重之勢,《管子·輕重》諸篇中都曾談到。如《國蓄篇》:聚則重,散則輕?!遁p重甲篇》:守則重,不守則輕;章(障)則重,不章則輕?!秶钇罚荷倩虿蛔銊t重,有余或多則輕?!遁p重乙篇》和《地數篇》則云:令疾則重,令徐則輕等等。
了解各種物品之間的輕重比例關系和各種情況下物品所出現的輕重之勢,是為了采取相應的措施而達治國安民之目的。所以《管子·國蓄篇》說: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決定民眾生死)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通貨)也。故善者執(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盡也。
夫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敗之擴(萬物之價)可得而平也。上面所引述的兩段話,是國家通輕重之變所要達到的目的。第一段話是說國家掌握著貨幣以控制能決定民眾生死的谷物的價格,因此就能使民眾盡到自己的力量.第二段話的意思是說,民眾有余的東西就“輕”,因此人君就在東西輕時加以收藏.民眾缺乏的東西就“重”,所以人君就在東西“重”時加以賣出發散。這樣一斂一散,國君必然得到10倍之利,而財物的價格又可得到平抑。
《管子·輕重篇》諸篇的作者認為輕重之術是治國的根本方法?!豆茏印ま穸绕氛f:“燧人以來,未有不以輕重為天下也?!薄豆茏樱p重戍篇》載:“桓公問于管子曰:‘輕重安施?’管子對曰:‘自理國?戲(伏羲)以來,未有不以輕重而能成其王者也?!痹谶@位作者看來伏羲的“迎陰陽”,神農的“樹五谷”,燧人的“鉆燧取火”,直到夏代的“疏三江,鑿五湖”等等都是以輕重之術治國的體現。這樣,古代統治者所推行的一切經濟措施和治國良法,都被概括在輕重理論的范圍之中了。這樣,輕重理論就被說成是一種無所不包的廣義的治國理論了。
二、輕重理論下的重農思想
《管子·輕重篇>>諸篇所闡發的輕重之術是建立在重農的基礎上的。所以,這種輕重之術不僅與重農不矛盾,相反它還以輕重之術來穩定農民生活、促進農業發展?!豆茏印ぽp重篇》諸篇不少地方都論述了農業的重要,如《管子·輕重甲篇》說:“管子曰:一農不耕,民或為之饑;一女不織,民或為之寒。故事再其本,則無賣其子者。事三其本,則衣食足。事四其本,則正籍(征?)給。事五其本,則遠近通,死得藏(葬)?!薄豆茏印ま穸绕酚信c上述相似的一段記載說:“上農挾五(口),中農挾四,下農挾三。上女衣五(口),中女
衣四,下女衣三。農有常業,女有常事。一農不耕,民為之饑者;一女不織,民為之寒者……故先王謹於其始.事再其本(民眾從事的生產事業收入能倍于其資本),民(只有)無檀者賣其子。三其本,若為食。四其本,則鄉里給。五其本,則遠近通,然后死得葬矣。事不能再其本,而上之求焉無止……君失其民,父失其子,亡國之數也?!鄙鲜鰞啥渭械卣撌隽宿r業的重要性。所以,《管子·輕重篇》的作者是決不輕視農業的。非但如此,《管子·輕重篇》還認為封建統治者應采取種種措施保證和促進農業生產的進行和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不誤農時
《管子。山國軌篇》說:“春十日不害耕事,夏十日不害蕓事,秋十日不害斂實,冬二十日不害除田。此之謂時作?!薄豆茏印ぞ蕹笋R篇》載,在“春事二十五日之內”,國君不可興徭役,如果國君興徭役,則是“起一人之繇,百畝不舉。起十人之繇,千畝不舉。起百人之繇,萬畝不舉。起干人之繇,十萬畝不舉。春已失二十五日,而尚有起夏作(夏天的繇役),是春失其地,夏失其苗,秋起繇而無止,此之謂谷地數亡。谷失於時……此盜暴之所以起,刑罰之所以眾也。隨之以暴,謂之內戰?!边@里,痛切地陳述了國君起徭役、誤農時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其目的就是告誡統治者應不誤農時,在農忙時要保證勞動者能從事正常的生產勞動。
《管子·輕重甲篇》則載:“孟春既至,農事且起。大夫無得繕冢墓,理宮室,立臺榭,筑墻垣。北海之眾無得聚庸而煮鹽?!边@就是說在春耕農忙到來之時,大夫家要停止修繕冢墓、宮室、臺榭、筑墻垣等活動,“北?!钡貐^也要禁止民眾雇工煮鹽,這樣便可以保證勞動力不流失他用,并使春耕生產得以正常進行。
(2)獎勵多種經營
《管子·山權數篇》載:“桓公問於管子曰:‘請問教數(教育的方法)。管子對曰:‘民之能明於農事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給黃金一斤或相當于黃金一斤的谷八石為獎金)。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樹藝者,置之黃金一斤,直
食八石。民之能樹瓜瓠葷菜百果使蕃袞(裕,同衍)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愈)疾病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知時……曰某谷不登,曰某谷豐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蠶桑,使蠶不疾病者,皆置黃金一斤,直食八石?!边@里在談教育民眾的方法時,國家以獎勵作為教育的方法,對善農事的、蕃育六畜的、樹藝的、種瓜果蔬菜的、會看病的、經驗豐富能預知谷物豐歉的、善于種桑養蠶的,均以黃金一斤或相當于黃金一斤的八石谷物為獎金。從獎勵的事項看,《管子。輕重篇》的作者倡導的是多種經營,對善農事種五谷、善畜牧育六畜的、樹藝、種菜瓜果、善種桑養蠶都給同樣的獎勵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借貸
國家蓄藏一定量的糧食和錢,農民困難時借貸給農民,以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待農民收獲再以實物還貸。關于這點,《管子。國蓄篇》載:
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 以賤泄平。萬物之滿虛隨財準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準平。使萬室之都必有萬鐘之藏,藏?(錢貫,即穿錢的絲線)千萬。使千室之都必有千種之藏,藏?百萬。春以奉(供給)耕,夏以奉蕓。耒耜械器鐘(種,五谷之種)穰(馕,與餉同)糧食畢取贍於君。故大賈蓄家不得豪奪吾民矣。然則何?君養其本謹也.春賦以斂繒帛,夏貸以收秋實。是故民無廢事,而國無失利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凡輕重的大利是以重射輕,以賤而轉化為平價。萬物的“滿”(余)與“虛”(不足)隨著國家財政的平準政策而不斷變化,打破的平衡會重新再現。人君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堅持實行平準政策。國家使有萬家的城鎮儲存萬鐘之粟和錢千萬,讓千家的城鎮儲存千鐘之粟和錢百萬。儲存糧食和錢的目的是:春天供給耕田,夏天供給鋤耘。耒耜等械器和種子及糧食當然是由國君供給的。因此大商賈儲積家就無法大肆盤剝民眾,為什么會如此呢?是因國君勤謹地扶持本業。春天借貸的錢糧收取絲織品繒帛,夏天貸出的錢糧在秋收后收取谷類.因此,民眾不會無事干,國家也不會受損失。
《管子.山國軌篇》說每年“泰春”、“泰夏”、“泰秋”、“泰冬”的“物之高下”,民“相并兼之時”,國家都要貸給農民糧食。并說:“無貲之家皆假之械器、勝(滕)?、屑(碎米)、?(糗,乾糧)、公衣.功已而歸公衣,折券(折毀借貸時所給之券)。故力出於民而用出於上?!?
(4)調節物價
抬高谷物價格,促進糧食生產?!豆茏?。輕重篇》談到抬高谷物價格屢見不鮮。如《巨乘馬篇》載“國谷之重再什倍”?!渡絿壠罚骸叭酪褤?,而國谷再十倍”?!渡綑鄶怠罚骸皣戎厥懂惾铡??!渡街翑怠?;“國谷十倍”?!兜財灯分^“武王立重泉之戍”,使“國谷二十倍”?!豆茏印ぽp重甲篇》對這個問題講得比較具體:“粟賈(價)平(釜)四十則金賈(斤)四千。粟賈釜四十,則鐘四百也,十鐘四千也。二十鐘者為八干也。金賈四千,則二金中八千也。然則一農之事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鐘,一農之事乃中二金之財耳。故粟重黃金輕,黃金重而粟輕,兩者不衡立。故善者重粟之賈,釜四百,則是鐘四千也,十鐘四萬,二十鐘者八萬……一農之事有二十金之笑?!边@里講了粟價提高10倍與農民貨幣收入的關系。粟價釜40,則鐘400,10鐘4 000,20鐘為8 000。而當時金價為l金4 000,2金8 000。一戶耕田百畝的農民,百畝之收為20鐘,則一戶農民一年收入8 000,值2金。如果粟價提高10倍,則粟價釜400,鐘4 000,lO鐘4萬,20鐘8萬。而這時金價未漲,所以金1斤4 000,10金4萬,20金8萬。因此,一戶農民每年收20鐘,值錢8萬,值20金。由于粟價提高了lO倍,農民種谷物可以增加收入,所以種谷物的積極性提高,導致谷物生產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本國的粟價提高,別國的粟也會被販來本國,也是促進本國粟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5)減免農業稅
在煮鹽業方面增加收入,減免農業稅收?!豆茏印さ財灯份d桓公問管子日:“吾欲(內)守國財而毋稅於天下……可乎?”管仲回答說:可以。其辦法是:鹽是人人都要食用的生活必需品,“十口之家,十人咕(食)鹽,百口之家,百人咕鹽”。齊國又是著名的鹽產地,每年冬天從十月開始煮鹽至第二年春天國家可征收到3萬鐘鹽。①而第二年春天,由于“陽春農事方作,令民毋得筑垣墻,毋得繕冢墓。大夫毋得治宮室、毋得立臺榭。北海之眾毋得聚庸而煮鹽。然鹽之賈(價)必四什倍”.這時,可把高價鹽,運銷至梁(魏)趙宋衛濮陽。由于無鹽則腫,別國不能無鹽,這實際上等于齊國煮海水為鹽向天下征稅了。由于賣高價鹽賺到錢,因此可以“內守國財”,而減免國內的農業稅了。
(6)以工代賑
在水旱災荒年景以工代賑?!豆茏印こ笋R數》載:“若歲兇旱水泱(溢),民失本,則修宮室臺榭,以前無狗后無彘者為庸。故修宮室臺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笑(計)也?!贝颂幩v的辦法就是后世以工代賑之法,讓貧困無生計的貧民當庸工,掙錢糊口,度過荒年。
三、輕重理論下的安民強國思想
輕重理論的宗旨在于安民強國,因此《管子·輕重篇》提出了一系列的經濟主張,這些主張值得注意的主要有下列一些:
(1)輕稅和免稅
《管子·輕重篇》認為強求征籍(征稅)會破壞生產?!豆茏印ぽp重甲篇》云:“籍於室屋……是毀成也……籍於萬民……是隱情也?!读蟆菤⑸?。籍於樹木……是伐生也?!雹谡鞣课荻悤挂延械姆课萑諠u毀壞,征人頭稅會使人心趨于造偽做假,征牲畜稅會導致牲畜被宰殺,征樹木稅會導致樹木被砍伐??傊?,強求征稅會破壞生產,《管子·國蓄篇》認為強求征稅會造成人民生命財
①《管子·輕重甲篇》:“十月始正.至於正月,成鹽三萬六千鐘?!?
②《管子·國蓄篇》也有類似記載。
產的重大損失,如說:“今人君籍求於民,令曰:十日而具,則財物之價什去一。令日:八日而具,則財物之價什去二。令曰:五日而具,則財物之價什去半。朝令而夕具,則財物之價什去九?!边@說明強制征取財物,民眾為繳納捐稅,不惜賤價變賣財物而納稅,征稅限令的期限越短納稅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所受的損失就越大。而“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①因此,向人民強求征籍(征稅)就會引起人民的不滿,產生“下怨上而令不行”的現象。所以,首先要輕稅,減輕賦稅也容易做到?!豆茏?。大匡篇》載:“二歲而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饑不稅?!边@里除了饑荒年不收稅外,兩年征稅一次,上年征3/10的稅,平均每年征15%;中年征2/10的稅,平均每年征10%;下年征l/10,平均每年征收5%。如果上年、中年、下年平均算,則每年征收l/10的稅?!豆茏?。幼官圖篇》載,齊桓公第三次會合諸侯時規定:“田租百取五,市賦百取二,關賦百取一?!边@里規定的收稅是很輕的,不過只是暫時的。從農業稅的征收看,《管子·治國篇》說“府庫之征,粟什一”,說明一般情況下征收1/10的田賦。
輕稅這一點只是初步?!豆茏印ぽp重篇》認為最好的辦法是不向民眾征稅而又能做到財利歸于國家,即所謂“故萬民無籍而利歸於君也”。②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采取其他一系列措施。
(2)國家與貿易
國家參與糧食等物品貿易,一箭三雕,既可以使國家獲利,財政充裕;又能平抑物價,安定民眾生活,同時還能阻止“大賈蓄家”操縱市場,“豪奪”農民?!豆茏覹山國軌篇》講了國家對經濟的規劃和干預辦法,主張以鄉、縣和國家進行規劃,以了解田數、人口為基礎。先了解“田若干,人若干”,和田地中“高田、閑田、山田”的數量。這樣,一鄉一縣之田生產的“谷重若干”也可以大體知道,而后又可以了解“終歲度人食其余若干”、“終歲其食不足于其人若干”。這就是所謂“泰軌”,即基本規劃。據此,國家設立
①② 《管子·國蓄篇》。
“環乘之幣”(公幣)作基金,由國家先貸放給農民,家口多者貸放多,少者貸放少。收獲后,貸款按谷價折合,以谷物繳還國家,收獲少的山田,如不夠農家食用,可用國家的公幣“振其不贍”。其結果,農民生產的大量谷物集中于國家手中,到谷價上漲時,國家又可從拋售谷物中獲得巨大利潤,.以充裕國家的財政。
國家參與糧食貿易和調控是一項基本措施,所以《管子·輕重篇》一再談到此問題?!秶钇氛f如“夫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國家利用供求不平衡時的物價漲、落來收購、銷售,在一買一賣之間就可以謀取大利.所謂“什倍之利”也只是說獲利多之意的虛詞,并非絕對的表示數量之意。
國家除了參與谷物貿易之外,在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的條件下,也參與紡織品的貿易。國家對某鄉“女勝事者若干”,其產品除供自身穿著外“余衣若干”也列入“泰軌”。對這些有余的紡織品,國家照市價折合為貨幣,支給預付款。這樣封建國家又掌握紡織品,等這些東西價格上升時,國家又出售從中謀利。此外,國家對軍隊需用之牛馬、器械、戰車和山澤物品的加工品、小農具等等也都進行預購儲存,又及時預售和賣出,國家從中獲取巨大利益。
總之,封建國家通過上述谷物、紡織品和其他種種物品交易,獲取了巨大利潤,充實了國家的財政。另一方面國家售出這些貨物時又有平抑物價的作用,安定了民眾的生活。這樣做的同時,也就制止了商人的囤積居奇、謀取暴利。
(3)調控物價
利用價格波動,增加國家收入。通過價格變動反映商品的輕重關系是《管子》輕重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豆茏印ぽp重乙篇》載:
桓公問於管子曰:“衡有數乎?”管子對曰:“衡無數也。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 已有四者之序,發號出令,物之輕重相什而相伯,故物不得有常固。故曰衡無數?!薄豆茏印分兴f的衡,就是商品價格圍繞一個中心線而上下波動的運
動。盡管《管子》不懂商品價值,不懂商品價格圍繞價值而上下波動的道理,但《管子》卻觀察到客觀存在的這一現象.因此,在《管子·輕重篇》的作者看來,把物價絕對地穩定在一點上沒有必要,應在價格的上下波動中求其準平,不能使其“常固”。噬管子。輕重篇》的作者主張利用這一點來調控經濟生活,為國家謀利。所以,《管子·輕重乙篇》又說:“谷貴則萬物必賤,谷賤則萬物必貴.兩者為敵,則不俱平。故人君……操事於其不平之間。故萬民無籍,而國利歸於君也”。
輕重理論還利用價格的相對關系間接刺激價格上漲來調控國家的經濟生活。如《管子.輕重丁篇》說,國家掌握了大量的布,則不必征布稅,而征麻稅,于是麻因征稅價漲10倍,因麻價的上漲而影響布價也大大上漲。同樣,如國家掌握了大量的紡織品帛,則征絲稅,這樣絲的價格上漲又可刺激帛的價格上漲。①國家可以利用價格上漲的機會,出售布、帛,增加國家的收入。
(4)壟斷貨幣
國家以此增加經濟收入?!豆茏印ぽp重篇》的貨幣思想是很光輝的,發人所未發,提出了一系列的貨幣金融方面的問題,其中一些是錯誤的。正是由于對貨幣功能、作用有獨到的認識,所以主張國家壟斷貨幣,利用貨幣與其他物品輕重關系的變化,來增加國家的收入.
貨幣是流通手段,《管子·輕重篇》已有明確認識.《管子·國蓄篇》:“黃金刀幣,民之通施(貨)也?!薄遁p重乙篇》;“黃金刀幣者,民之通貨也?!薄掇穸绕罚骸暗稁耪?,溝瀆也?!薄豆茏印钒沿泿趴醋隽魍ㄊ侄?,流通中的通貨,并進而認為是流通中的溝道。商品在社會上流通的溝道就是貨幣,離開了商品流通的溝道(貨幣),商品就無法流通。
另外,《管子·輕重篇》主張國家對貨幣實行壟斷與嚴格控制。
①《管子·輕重乙篇》說:“君守布,則籍于麻,十倍其價,布五倍其價,此數也。君以織,籍于系(絲),籍系撫織,再十倍其價?!?
《管子·國蓄篇》載“人君鑄錢立市,民庶之通施也?!边@就是說鑄錢的權利是掌握在國君手里的,“民庶”只是使用貨幣.噬管子‘輕重篇》講到的貨幣還有黃金、珠玉,①不過這兩種貨幣不是一般民眾可以隨意得到的,二者有的出產于國外特定地方,易于為封建國家控制。
這種為國家所控制的又是商品流通溝道的貨幣與其他物品的輕重關系是怎樣一種關系呢?《管子。山至數篇》:“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薄豆茏印ど絿壠罚骸皣鴰胖旁谏?,一在下,幣重而萬物輕。斂萬物而應之以幣。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十倍?!边@里指出了在特定條件下,貨幣與萬物的輕重關系可以成反比。此處的所謂“上”是指貨幣由封建國家收藏而退出流通的現象;所謂“下”是指貨幣在民間流通。如果貨幣由封建國家收回9/工O,在民間流通的只有1/10,則幣值上升而萬物價格下跌。這時封建國家大量出籠貨幣收購萬物。當萬物由國家收藏,貨幣大量在民間流通時,流通中的萬物大為減少,由于供求關系的影響,這時萬物價格上漲,貨幣價值下跌。這時,封建國家又大量拋售萬物收回貨幣。輕重理論主張利用貨幣數量增減與物價漲落,國家適時拋出貨幣或萬物來增加國家的經濟收入.
《管子》上述理論錯誤在于不了解金屬貨幣的幣值是在貨幣進入流通之前就存在的。因此,它才能作為價值尺度,而決不是商品價格決定于流通中的貨幣數量的多寡。然而,從貨物的供求關系可以引起物價的漲落來說,《管子》所說的上述現象仍然是有其適用性的。只要封建國家運用適當,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而達到增加經濟收入的目的的。
(5)實行專賣
主張實行鹽鐵的局部專買和專賣,增加國家收入?!豆茏印ぽp重篇》主張對鹽、鐵和其他山澤產品都以適當方式去經營。鹽不是由
① 《地數》、《輕重乙》、《揆度》諸篇均有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幣為下幣等有關論斷。.
國家全部經營,也不是由國家全部專賣,而是由國家局部專賣。據《地數篇》和《輕重甲篇》記載在冬十月至次年正月冬閑時,國家讓若干勞動力煮鹽,積3萬多鐘之后,至次年正月借口農忙不許民人“聚庸而煮鹽”,在此情況下鹽價大漲。封建國家在此時趁機向國內外銷售鹽即可取得厚利.《管子.輕重篇》的作者是這樣算賬的。人人都必需食鹽,10口之家,10人食鹽;100口之家,i00人食鹽。萬乘之國的大國人口約為千萬,如按成人征人頭稅,應納稅者約一百萬人,每人每月征30錢,則為3 000萬。若實行鹽的局部專賣,適當提高鹽價,每月就能得到6 000萬。不僅如此,國家還可以鹽出口獲重利,這就等于是煮海水為鹽而向天下征稅了。
對于鐵礦,《管子·輕重乙篇》雖主張國有,但不主張國營,原因是國營“發徒隸而作之,則逃亡而不守。發民,則下疾怨上,邊境有兵,則懷宿怨而不戰。未見山鐵之利而內敗矣”。因此主張民營“與民量其重,計其贏,民得其七,君得其三”。這就是說國家用抽十分之三稅的辦法向冶鐵業者征稅。至于鐵器的買賣則可能是由國家統一收購后而制定適當價格銷售的,也就是說鐵器是由國家專賣的。
《管子》大力宣傳鹽鐵專賣的好處,《輕重甲篇》說:“為人君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痹谒麄兛磥?,鹽鐵的局部專買和專賣可以大大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使利歸國家;可以減免賦稅,使農民負擔減輕;可以抑制富商大賈謀取暴利,減少其對民人兼并之資。
(6)對外貿易
開展對外貿易,富國強國?!豆茏樱p重篇》主張以輕重之術開展對外貿易,富國強國.《山至數篇》說這是“以輕重御天下之道”?!遁p重丁篇》則說“可因者因之,乘者乘之,此因天下以制天下”。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一,在商品價格上要采取合理對策,總的目的是使“天下之寶一為我用”。在一般情況下,國內價格應與別的諸侯國的價格相適應,《地數篇》說:“天下高則高,天下下則下”。這樣才能防止物資外???齙健笆毓?疲??闥辦短煜隆薄O嚳矗?員鴯???謀竟??枰?奈鎰剩?蛉紜肚嶂匾移?匪?擋扇 疤煜孿攣腋擼?煜慮崳抑兀?煜露轡夜選保?餼褪撬狄?Ц嘸鄹瘢?顏庵治鎰蝕⒉仄鵠矗?睦?淙??!渡街潦??吩兀骸氨酥詈鈧?仁??刮峁?榷???蛑詈罟裙槲嵋印保?粗??霸蛭峁?裙橛謚詈睢??!掇穸繞?匪怠拔鎦卦蛑粒?嵩蛉ァ薄6員竟?枰?隹詰牟?吩蠆扇 疤煜賂叨?蟻隆保?拐廡┥唐返募鄹竦陀謚詈罟??遠醞馇閬??誥赫?腥∈ぃ?鵲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管子·輕重篇》還宣揚商戰,施展謀略,出奇制勝,制服對方。
《管子·輕重戊篇》載,齊與魯、梁兩國常發生沖突,齊桓公請教對付兩國的辦法,管仲回答說:“魯、梁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服之,公因令齊勿敢為,必仰於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被腹珣?,隨即“為服于泰山之陽(南),十日而服之”,讓魯、梁兩國迅速知道?;腹指骠?、梁兩國商人,“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金……”在厚利的引誘下,魯、梁之君“教其民為綈”,而棄置農耕。13個月后,齊國“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梁通使”,“魯、梁之民,餓餒相及”,.兩國國君急忙令民“去綈修農”,然而,“谷不可三月而得”,糧價大漲,“糴十百(千錢)”.而這時“齊糶十錢”,只供國內,不許輸出,“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不久,兩國國君只好請服。
另一個事例是萊、莒之謀,萊、莒產茈(紫草,作染料)。管仲建議齊國提高“茈”價,輸入“茈”,于是萊、莒“釋其農耕而治茈”.第二年齊國下令禁止輸入“茈”。兩國失去了輸出“茈”的收入,又放棄了農業,缺糧,糧價漲至370,而“齊糶十錢”,“萊、莒之民降齊者十分之七”,不久,“萊、莒之君請服”.①
此外,還有白鹿之謀.齊國以高價買楚國出產的鹿,使“楚人即釋其耕農而田鹿”。而這時齊國卻“閉關,不與楚通使”,楚缺糧“糴四百”,齊國令載粟於齊、楚邊境,“楚人降齊者十分之四,三年
①《管子·輕重戊篇》。
而楚服”。齊國還高價收購代國的“狐白之皮”,使其民“去其本而居山林之中”,離枝國聞之,而侵其北,代王無法,歸服于齊,等等。這些都是施展謀略,通過經濟手段,搞垮別國的設想。
《管子·輕重篇》所闡發的以輕重之術治國的方略,主張通過經濟手段調控治理國家,這與商鞅、韓非主張通過封建專制國家法令治理國家顯著不同?!豆茏印ぽp重篇》的主張在漢、唐、宋的經濟生活中曾發生過重要作用,在我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其重要意義和可資借鑒之處也是不言而喻的。
宏觀經濟的表現是各國經濟學界研究的主要課題,也是政府政績的主要體現,而且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理想的宏觀經濟表現為,在相對較短的時期,比如在一到三年內,如何使經濟總量穩定增長,波動較小,失業率被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下,通貨膨脹水平較低。宏觀經濟學正是研究如何才能達到這些目標的經濟學科。因此說,宏觀經濟學是“實用”意義上的理論,應該通過其研究,幫助我們找到有指導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方向,也就是說,如何應用宏觀經濟學來指導宏觀經濟管理,從而實現宏觀經濟目標。
國內主流的經濟學研究目前沿襲的是西方經濟學理論,從范式到假設、數學模型都基本沒有變化。而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可以說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在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后,針對他們所遇到的經濟現象進行研究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已經相當成熟,側重于對經濟現象進行解釋,強調實證研究;對比起來,中國學者對于宏觀經濟的研究更傾向于引出政策性對策,更重視規范性研究。而且,因為中國經濟制度和社會發展的特殊性,西方宏觀經濟學在建立模型時的很多假設與中國現實不相符,這就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直接使用造成的“水土不服”。不加區別地將這類研究結論作為制訂政策的依據,在國內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市場調節力度低的情況下,可能帶來的不僅是混亂而更可能是對經濟的嚴重扭曲,這方面的主要體現在政府某些宏觀經濟政策,存在“一刀切”的簡單化作法。比如去年第三季度對于中國經濟中局部存在的由投資拉動的“熱”的趨勢,就采取了提高準備金率的措施。作為一劑猛藥,立即導致貸款額下降,而實際上,很多行業仍然迫切需要貸款資金啟動。如果仔細去看,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經濟學界對于宏觀經濟是否過熱的討論更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結論似乎有簡單化之嫌。要么言之鑿鑿地認為已經過熱或有過熱的明顯趨勢,要么鐵板釘釘地咬定不過熱。實際上,中國經濟的復雜程度,是很難一以概之地以是否過熱來做結論的。而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似乎也只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認識問題的途徑。作為一種理論范式是無可厚非的,但用來指導中國經濟管理的實踐就失于簡單了。
國內理論界曾經討論過中觀經濟學,如何界定中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范疇是一個本文不打算探討的問題。然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范疇過于宏觀,對于中觀問題的研究不夠,可能是我們無法有效地利用宏觀經濟學方法論解決實際宏觀經濟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當我們站在很高的高度,研究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時,我們需要搞清楚這些傳統的宏觀經濟指標在中國的形成和傳導機制,而現有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成果似乎沒有給我們提供這樣的工具和幫助。
如果局限于傳統的宏觀經濟學方法論,就很難讓我們把視角轉移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經濟現象的構架過程中去。其實,即使是西方經濟學,也是在某種經濟構架之上進行討論的,也就是開放和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所有假設都源于此。而中國的情況卻很不同,忽略這樣的本質區別,不講宏觀經濟學理論適用的條件,就套用其研究范式甚至結論,是無益于事的。盡管關于是否存在中國經濟學還有很多爭議,無庸諱言,中國經濟的特殊性提示我們,在研究宏觀經濟現象時,不可不顧其是建立在與中國目前不盡相同的社會制度基礎上這樣一個前提。至于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的經濟形態與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的不同,以及現有的研究方法的適用性,還需要大量的深入的研究。
中國宏觀經濟的特點是以投資驅動為主,工業主導型,而且投資中政府的投資所占比重較大,政府主導投資和行政干預的作用顯著。這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有非常明顯的區別,以美國為例,其宏觀經濟體現為消費驅動,服務業主導,投資基本由私人進行。另外,中國的制度演進的步伐較快,而西方國家的制度體系基本定型了。相比之下,在投資,金融,法制,人力資源,技術,制度變遷等對宏觀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各方面,中國的情況都與西方差異很大,而且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西方在統一的制度框架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統一的市場環境,而在中國存在著南北、東西、城鄉等地理區域上的巨大差異。這種經濟環境有較大的動態性和發生畸變的不確定性。而我們在進行宏觀經濟分析時,往往存在著不比較模型的使用條件,較多采用靜態的宏觀經濟分析模型的缺陷,局限性是很難避免的。方法論方面的尷尬,使我們既不能直接引用宏觀經濟數據,套用現成的靜態模型,又不能只是依賴以前幾次經濟過熱的經驗,對目前的宏觀經濟做出客觀的判斷。所以,各家各派的觀點也就無法統一,甚至無法建立共同的研究出發點。
但是有些專家還是通過數據和直覺預感到了事情的本質。比如在去年部分行業表現出投資過快,價格上漲幅度和發展速度較高,汽車,鋼鐵,建材,房地產,原油,糧棉等都很熱,甚至出現了水和電力的短缺。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費品的價格仍然在下降,總的價格指數上升幅度不大。一些先行指標特別是生產資料價格在上升,引起學者擔心消費價格指數會在一段時間后上升加快,引起通貨膨脹。這些看法都來自現有宏觀經濟學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分析模型。信奉者認為現在的特征數據已足夠,用現有模型分析,通貨膨脹必將到來,只是有滯后性,所以不會馬上顯現,但要防微杜漸。反對者也使用同樣的分析工具,但要樂觀很多。正是由于他們觀點雖然不同,但研究方法卻大同小異,因此,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對于宏觀經濟的判斷成為了數字的估計,不同處只是在程度上,有量的區別而無質的不同。這樣很容易使宏觀經濟研究變成數字游戲,結果只能是看誰估計的更接近實際數字一些,而每年都有很多預測家為此大跌眼鏡。
拋開這種數字游戲,作者認為,應該深入研究投資,消費,政府支出,進出口分別對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影響。在不同的經濟體里,他們的實際作用是不同的。在中國投資對GDP的影響達到60%以上,消費的影響只有不到40%,而美國卻幾乎正相反。在正統的國民經濟核算恒等式中,投資就是指私人投資,而且這部分不受政府干預,完全由市場信號引導,投資的領域也沒有太多限制;在中國投資的限制很多,而且政府投資有替代和擠出私人投資的傾向。對于這些區別,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是程度的不同。量的不同造成了對GDP增長率的影響因子是不同的,而投資拉動和消費拉動模式對經濟的影響被放大,最終可能會帶來質的變化。再更進一步看,以投資為例,不同部門,不同行業在不同的階段對于其他部門和行業的影響也不同,以目前產業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來看,能源工業,基礎材料工業等耗能大戶的低效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巨大,這些部門的投資擴大,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直接影響到別的行業發展和表現,而國民經濟各部門復雜的相互互動,可能使作用的結果遠遠超出我們的理解和控制范圍。同樣,消費領域也是如此,消費的組成結構,消費的傾向,不同消費群體的比重,消費能力的區別對于決定消費在國民經濟中所其的作用,可能是很不同的。這些都需要更細致的了解和把握。這實際是國民經濟的形成和傳導機制,與經濟結構有很大關系。不少學者認識到,中國宏觀經濟的很多問題是因為產業經濟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在中國目前特定的轉型過程中,有其獨特之處,不應該忽略。在國內也有先行者在企業層次上進行了研究,認為在微觀單位和宏觀總量之間還存在這一塊十分廣大的 “中觀”領域,認為對這一中間地帶的研究必將大大豐富現有的宏觀經濟理論,但宏觀經濟學卻不研究產業結構與宏觀經濟總量穩定間理論關系。
客觀地講,政府在采取“一刀切”的簡單化做法也有其難處。受到現有管理體制的限制,不得已采用粗放式管理。在目前條件下,與其熱衷于對宏觀經濟是否過熱做出結論,不如集中精力研究不同的經濟部門,不同的行業,甚至不同的經濟區域的發展特點,以及它們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細化在這些中觀層次的協調管理,通過中觀層次的微調達到整體宏觀經濟穩定,相信只要搞清楚各因素的影響大小,以及其影響方式、傳播機理,通過控制主要變動因素的波動,就可以達到對整體波動幅度的把握。在摸索出規律后,就有希望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和方法。應該說,西方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其宏觀經濟理論也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是在開放的基本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建立的,而中國的經濟學也理應在轉型的中國的環境中,通過卓有成效的實踐建立起來。也許等我國發展到具有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基本一致的社會,經濟,文化和制度條件下,兩種理論體系會很好地融合,這是一個遠景。但現在,我們還是應該立足于中國國情,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成果,不唯書不唯上,走出適合中國自己的路。
國有經濟作為與國家所有權相聯系的經濟范疇,并非為社會主義制度所獨有,而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西方發達國家國有經濟產生的客觀基礎及其發展演變的歷史,總結各國政府管理和調控國有企業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目前正在深入進行的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組織形式與經營機制的改革,無疑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發達國家國有經濟的地位與發展現狀
眾所周知,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的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岸稹币院?,出于醫治戰爭創傷、振興經濟、維持穩定的需要,許多發達國家特別是英國、法國、意大利等西歐國家積極推進“國有化”運動,通過直接投資興辦、購買或沒收以及國家持股參與等形式建立國有企業,從而形成了各個國家規模大小不等、管理方式各異的國有經濟體系。據世界銀行統計,到80年代初,國有企業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已達10%,占全球總資本的份額則為35%(注:引自世界銀行:《1986年世界發展報告》。)。
國有經濟在西方各國中的規模與比重雖然并不占優勢,但發揮著其它經濟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1)提供基礎設施和服務。能源、鋼鐵等基礎工業和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這些產業和部門所具有的投資規模大、資金回收期長以及較大的投資風險等特點,因而要求國家承擔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責任。在這些領域中,國有經濟通常具有相當高的集中度。以鐵路、電力和郵政三個部門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為例,美國分別為25%、25%、75%;德國和意大利為100%、75%、100%;英國和法國則全部為100%(注:引自《中外管理》1997.10,第41頁。)。(2)維持對戰略部門的控制,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戰略產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或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先導部門,為了更好地體現政府的戰略意圖,對于一些“自然壟斷”性戰略部門,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國有企業壟斷體制,以限制外國資本的進入;而在一些競爭特性較強的戰略部門,當其受到外資控制和壟斷的威脅時,國家又會通過對該領域中某些處于不利競爭地位的私營企業進行國有化改造,以增強其與外國企業競爭的能力。如面對美、日兩國電子產品的大舉進攻,法國政府曾于80年代初對電子產業實行了大規模的國有化,并在5年內籌集了200億美元用于開發新的電子技術,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本國電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3)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經濟運行。緩解社會矛盾是西方發達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國有企業必須執行并體現國家的政策導向,它不僅不能像私人企業那樣隨意解雇工人,而且還要不斷增加工人的工資,吸收工人參股和管理企業,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資關系,穩定了社會局勢。此外,西方發達國家還通過國有化的方式,購買由于經濟危機或產業結構升級而陷入生存困難的私營企業,并對其進行整頓和改造;或者通過國有金融機構對其進行“輸血”,幫助其擺脫困境恢復正常運營。(4)調節國民經濟,承擔特殊社會職能。如國有金融企業、主導性工業企業、環保工業和國防工業企業等。這部分企業經常擔負著宏觀調節、推行國家經濟和社會政策、保證國家安全以及實現發展目標的職能。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一股“非國有化”的潮流。非國有化的主要方式是出售國有企業,它包括國有企業資產的全部出售和部分出售,其結果是“國有企業私有化”;另一種方式是出讓國有企業的經營權,即“國有企業民營化”。據統計,從1979年10月到80年代末,英國共有27家國有企業全部或部分實行了非國有化,其中重要的企業有18家,美國政府得到近200億英鎊的變賣收入。法國在1986~1988年第一次大規模私有化運動中,對12個國有集團共29家國有企業進行了非國有化改造,總資產達1200億法郎(注:引自徐茂魁等:《國有經濟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第123~125頁。)。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有經濟占GDP的比重已分別由80年代初的8%和13%下降到90年代中期的5%和10%左右,前計劃經濟國家國有經濟的比重更是急劇下降(注:引自王金存:“從國有企業發展的世界趨勢看我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途徑”,《世界經濟》(2000.2)。)。
發達國家政府推行“非國有化”的最直接原因,是由于體制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有企業運營效率普遍低下,虧損嚴重。如日本國有鐵路自1964年第一次出現虧損后,70年代平均每年虧損8000億日元,1984年更達23.59萬億日元(注:引自馮啟德:“國外國企改革策略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管理現代化》(1998.4),第60頁。)。國有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造成國家補貼支出過大,財政不堪重負,從而促使這些國家對國有經濟的規模和結構進行必要的調整。除此而外,發達國家“非國有化”還與客觀基礎和環境的變化有關。(1)資本社會化程度的提高。隨著經濟的成長和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民間資本的實力和投融資能力也在不斷增強。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發育和股份公司的發展,大大加速了資本社會化的過程?,F在,西方國家的一些大股份公司中,由銀行、保險公司和各種基金會投資形成的法人資本持股率已達60~70%,這種社會化的資本集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經濟發展對國家技資的依賴性。(2)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及其在經濟領域的運用,一些傳統的工業部門失去了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將這些領域的國有企業私有化,不僅能減輕國家的負擔,吸引私人資本加速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而且還能使國家籌集更多的資金,投入科研、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國有資本投入重點的轉移,既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也推動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3)國家經濟職能和調節方式的轉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制的成熟,不少西方國家放松了對市場的管制,一些原來由政府壟斷的行業,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也允許私人資本經營,依靠政府直接投資辦企業來提供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已降至相對次要地位,國家更多采用的是通過財政、貨幣政策等間接手段引導民間資本的投向和調節經濟的運行。
國有經濟的比重雖然呈現全球下降趨勢,但在西方發達國家,作為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國有企業也不會完全消失。這不僅是由于在某些特定領域國家資本天然具有私人資本無法替代的作用,而且還因為國有經濟歷來是各國政府實現其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托。近些年出現的“非國有化”浪潮,并非意味著對國有經濟的根本否定,而是對國有經濟的規模、結構和管理方式主動做出的適應性調整。
二、發達國家國有企業的組織形式與政府調控機制
發達國家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管理和調控主要是在現代公司制度框架下進行的。以產權結構為標準,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國家獨資的、通過委托——關系進行管理的獨立的法人企業,另一類是國家控股的以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存在的股份制企業。此外,國家控股公司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司組織形式,在西方國家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它通過母子公司間產權紐帶的聯結,實現層層控股。采用這種現代公司制度,可以較容易地處理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的關系,使這兩種經濟在企業一級組織層次上相互融合,形成多元投資主體并存的國有企業經營格局,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
目前發達國家的國有企業在管理體制普遍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制。具體分為單一委員會制和雙重委員會制兩類。其根本區別,在于企業內部戰略經營決策權與日常經營決策權的權力分配不同。單一委員會制把二者都集中于董事會;雙重委員會制則把戰略經營決策權交給監事會,把日常經營決策權交給董事會。比較而言,雙重委員會制似乎能更好地起到弱化股東即政府干預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作用。
近年來,發達國家國有企業領導體制的變動表現出三個趨勢:一是更加重視發揮專家的作用。例如,德國規定,國有企業從董事會成員到下屬公司的經理人員都不能來自政府機關,而必須是工商界人士,一般要在經營績效較好的企業中有較長時期的工作經驗。二是更加重視將企業的經營職能與決策職能分開,以減少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干預。三是注重吸收工人代表參加企業董事會和監事會。例如,法國國有企業董事會所實行的“三方代表制”,即國家代表、職工代表和與企業有關的專家及知名人士代表各占1/3,體現了民主管理的原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調節和引導國有企業,既保持自主經營的獨立性,又使其行為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是各個國家政府國有企業管理都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1.法國的分類管理與計劃合同方式
法國政府根據企業是否具有競爭性、行業是否存在規模效益、是否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投資等三個標準,將國有企業劃分為壟斷性國有企業和競爭性國有企業兩種類型。壟斷性國有企業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郵電通訊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部門。對于這類企業,法國政府的管理比較嚴格,控制的程度也比較高,企業的自主權相對較少。而對于競爭性國有企業,政府很少干預,它們同私人企業以相同的身份進行平等競爭,擁有完全的經營自主權。政府對這類企業的管理,僅限于任命企業主要領導人以及對資產的流入或流出進行監督。
法國政府還采取了計劃合同的方式對企業進行調控。計劃合同的主要內容是確定企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此外,合同也同時規定了國家在財政投資、補貼和外部環境等方面對企業承擔的義務。計劃合同簽訂之后,政府根據計劃合同對企業進行監督和控制,企業則可以在計劃合同的約束下選擇最優的經營管理方式。計劃合同的期限通常為3~5年。通過計劃合同的簽訂,有利于實現企業發展與國家計劃、企業目標與國家目標之間的結合與協調。
2.意大利的國家參與制方式
國家參與制是意大利政府管理國有企業的一大特色。它在國有經濟系統中形成了一個從政府到母公司、子公司、孫公司多層次的產權組織結構體系。國有企業的股份由國家組建的控股公司逐級控制,政府對參與制國有企業的管理是通過各個控股公司進行的。國家控股公司內部又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跨行業、跨部門的巨型綜合性國有控股公司。這類控股公司屬于大型財團性質,是從事資本經營活動的投資公司。公司的任務是:負責經營管理國家擁有的股份;指導、協調各子公司的投資、經營和生產活動;向子公司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和信息、技術、人才服務;選拔子公司的高級領導等。
第二層是若干次級專業控股公司。這類公司按行業或部門組成,專業性較強,可發行股票,是金融性與生產經營性結合型的公司。它所控制的三級公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不等。
第三層是基層參與制企業,它們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可以發行股票。
國家控股公司是自主經營管理的機構,接受內閣委員會和國家參與部的管理和指導。實行國家參與制的優點,一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二是便于國家對企業進行間接調控;三是組織形式嚴密,有利于真正實現政企分開。
3.瑞典的分權管理方式
瑞典的分權管理主要內容包括對國有企業實行規范化、法制化管理和運用經濟手段對國有企業進行間接調控。瑞典政府明文規定,不得隨意直接干預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政府專門成立了“規范化領導小組”,清理和簡化各種法規和條例,并出臺了一些新的法規和條例來規范企業的行為,使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法制化和規范化,為國有企業自主經營鋪平了道路。
瑞典政府主要采取三種手段對國有企業進行間接管理:(1)稅收調節。政府運用稅收手段調節企業的生產方向,以提高和降低稅率以及免征所得稅等辦法,減少消費刺激和鼓勵利潤用于投資,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順利發展。(2)投資基金調節。設立專門基金資助經濟效益好、產品有市場而又缺乏擴大再生產能力的企業。(3)工資調節。政府規定工資增長幅度不能超過受外國競爭威脅的產業生產效率增長與國際市場價格上漲之和,即所謂的“斯堪的那維亞模式”。對工資上漲幅度的控制是通過談判形式進行的。
4.美國的出租經營方式
美國政府在國有企業的管理上,主要采取把國有企業的大部分出租給私人壟斷組織的方式。政府與承租者協商確定條件,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形式強化國有資產的權利和責任,政府通過向出租企業訂貨的方式為其提供資金,承租者既要有投資又要有銷售產品的保證。經營者必須按協議交納租金,通常由折舊費和一部分利潤構成。特殊情況下,國家只向承租人收取一部分利潤,而不收折舊費,以補償國有企業部分不動產和設備的損耗。
還有一部分國有企業是由一些特別機構直接管理的。如國家宇航委員會管轄的武器研制和生產空間技術的企業、聯邦自然開拓局、農業電氣化管理處、田納西盆地管理處管轄的國家動力建設項目等。美國對直接管理的國有企業,也給予很大的自主權。如在生產銷售上,企業可以自行制定計劃和商業政策;在人員管理上,企業有權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在機構設立上,企業有權依據法律設立董事會和其它管理機構。
三、借鑒與啟示
1.調整國有經濟的比重,優化國有資本布局
從世界各國國有經濟發展演變的歷程可以看出,作為一種社會化的經營組織形式,國有企業的特殊職能所提供的潛在效益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必要基礎,它的特殊作用也是其它經濟形式無法替代的。一般說來,除了政治體制、意識形態、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等因素的影響外,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隨經濟發展成熟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同樣也會隨民間資本積累和投入水平的提高而縮小,但這些變化都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性質和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的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伴隨著其它經濟成份的迅速發展,二十年中國有經濟的比重下降了30個百分點。實踐表明,經濟結構的這種增量調整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國有經濟比重的下降,其它經濟成份投資的大幅度增加,保持了經濟較高的增長率。但這種增量調整也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不需要國有經濟大量存在和進入的領域,國有經濟比重過高;另一方面,一些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部門,國有經濟的進入又嚴重不足。其結果不僅影響了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發揮,而且也降低了國有資本的配置效率。因此,應該借鑒市場經濟國家國有企業的行業分布,根據我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國有企業擔負的經濟職能,對我國國有經濟的部門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
2.加強檢查監督,對國有企業實行分類管理
從市場經濟各國的情況看,雖然在現代企業制度的框架下,很多發達國家通過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都基本上實現了“政企分開”和“兩權分離”,從而增強了國有企業的活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出資者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之間不存在任何制約關系。為防止“內部人控制”,各個國家的政府作為國有企業的出資者,都力圖通過各種措施加強國有企業經營者行使法人財產權的行為或效果的監督。這種管理和監督,主要是通過議會系統、政府系統及社會監督系統進行的。其中,注意發揮審計機關監督作用的經驗值得借鑒。國家審計機關是獨立于政府行政機構之外的專司財政監督和財務監督職能的半立法、半行政機關。正是這種獨立性,在很大程度上為審計監督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權威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在大企業內部設立審核所、政府派經濟檢查員對國有企業進行年終檢查和專門檢查,以及要求國有企業向社會公眾公布經營狀況等做法,也為實踐所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對國有企業的運營績效進行考核與評價,需要以一定的目標為準則。從整體上講,國有企業不僅具有一般企業的盈利性目標,而且還應具有多重的社會目標,兩種目標間的矛盾在很多情況下往往難以兼顧。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政府都將國有企業按競爭性部門和非競爭性部門分開,實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對于非競爭性部門的國有企業,國家一般采取控制程度極強的獨資經營方式,其目標函數是多重的,而盈利往往是次要的目的。這一部分國有企業和生命力和生存空間并不在于它自身的高經濟效益,而在于它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技術、環境基礎,對長期、穩定、持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至于競爭性部門的國有企業,其經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贏利,因而這一類企業必須把競爭能力、經營效率放在第一位,而不承擔其它社會目標。國家在這些企業中的角色類似于一個普通的股東,主要采取控股方式進行間接控制。借鑒國外的經驗,我國也應按照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不同性質和地位,對其實行分類管理和監督。對于非競爭性領域的公益、公共和服務性國有企業,政府可較多采取直接管理的辦法;而對于競爭性的國有企業,總的原則應以市場為基礎,主要實行間接控制,對這類企業的所有權管理應具體體現為股權管理。
3.理順產權關系,完善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
理順產權關系,應以股權結構的合理化為前提。從國外的情況看,國有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政府獨資企業日益減少,官民混合企業日益增多;在混合企業中,以國有資本為主即政府控股企業日益減少,而以民有資本為主即政府參與企業相應增多。這種官民混合企業之所以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僅因為通過官民資本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職能,增強國有資本的控制力,而且還因為由官民資本融合而形成的多元出資者所有權結構有助于塑造企業獨立的法人財產權,實現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在我國今后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中,也應當以改善股權結構,實現股權多元化為重點,積極鼓勵境內外法人及個人向國有企業投資入股,不斷調整企業的投資格局及股權結構,逐步使之趨于合理化。在國有股份制企業的治理結構中,目前市場經濟國家普遍推行董事會管理體制,其組成通常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所有者代表、企業經營管理者,并注意吸收有關專家和工人代表參加董事會,以提高企業戰略決策的科學性,實現企業管理的民主化。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我國國有企業改造之后,也應建立董事會專家化的集體決策制度,弱化政府行政行為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梢钥紤]將與企業有關的專家列為董事會成員,充分尊重并采納他們提出的建議,借助專家學者有效地把握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經營方向。同時,在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過程中還應強化工人董事制度。普通職工通過職代會選舉工人董事,通過工人董事傳遞工人的“聲音”,從而有利于提高職工在企業中的地位,克服原來的職代會流于形式的敝端。
4.改善外部環境,促進國有企業參與公平競爭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國有企業的管理與改革同樣需要法律的支持與規范。從國外的經驗看,西方國家國有企業的設立、管理和經營一般需依議會頒發的特別法進行,將國有企業民營私有化也須議會通過專門法案。不僅如此,市場經濟轉軌國家以及東亞發展中國家,也都普遍重視法律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運用。我國當前相關立法滯后,資產重組和產權交易顯得無序而低效,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從已經頒布實施的“企業法”、“企業破產法”、“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看,也存在著未完全落到實處的問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必須加強我國國有企業的法制化管理,努力將國有企業改革納入法制化軌道,這不僅有利于國有企業的發展和主導作用的發揮,而且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由傳統體制造成的國有企業冗員多、離退休人員多、社會負擔沉重的問題日益突出。采取積極措施,化解國有企業的冗員負擔和社會負擔,為國有企業輕裝上陣、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條件,已成為國有企業改革和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國外的情況看,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國有企業改組的善后處理工作,從而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和社會運行的穩定提供了必要的保證。我國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也必須加速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下崗職工的職業培訓,大力增加就業機會,同時在較短的時間內分離國有企業內部承擔的社會職能,以提高改制后國有企業的競爭力。
國有企業發展的實踐證明,提高效率的決定因素是競爭性的市場結構,國有企業必須像私營企業一樣面對競爭性市場環境,才能產生活力,提高經營效益。各國為改善國有企業的競爭環境,主要采取減少進入市場限制,引進新的競爭主體;對原有壟斷企業實行切塊分割,加大行業內部競爭;對國有企業貫徹商業化原則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也應該優先引入競爭機制,尤其是要促進那些壟斷性的基礎設施產業,諸如電信、電力、供水、鐵路等行業的內部競爭。
引言;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但房地產市場過熱,房價高居不下普通百姓購房壓力增大;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已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國內房地產經濟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我國房地產價格指數在2008年出現短暫下跌過后,即再次上漲。2010年中央出重拳遏制房地產價格上漲,到目前為止,雖然銷售量有所萎縮,但價格依然保持堅挺。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房地產業快速崛起并成為我國經濟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在改善民眾居住條件提高生活水平。促進其他產業的帶動發展,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在我國,因其特殊的國情背景,房地產業發展問題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經濟問題,同時承擔著難以推卸的社會責任。引導房地產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是直接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幾年。針對房地產市場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然而從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運行情況來看。收效甚微,房地產市場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的根本性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和糾正,房價增長的勢頭仍未得到抑制,甚至于出現政府越管問題越升級的現象??梢婋m然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在具體實踐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仍存在許多問題和難點,實現我國房地產市場健康持續發展的道路充滿艱辛。
一、房地產經濟管理的現狀
國內的房地產企業單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建立了企業的經濟管理制度,在基本業務管理方面算是有章可循,但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對經濟管理存在許多誤解,這就使得企業經濟管理相對薄弱,經濟業務的隨意性變大,同時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企業在這方面比較混亂。首先是會計基礎工作薄弱,致使會計信息失真秩序混亂,會計監督流于形式,單位負責人違法干預會計工作,擾亂單位會計工作。其次,法人內部監督機構作用不明顯,在實際工作中,董事會、監事會的監控作用嚴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監督作用。再次,法律意識薄弱,部分人員法律意識薄弱,有法不依,投機取巧,執法不嚴,姑息將就,拉人情給面子的現象普遍,管理松弛,造成了一系列經濟犯罪。企業經營層以及普通員工的素質不高,人力資源政策不健全。
二、房地產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管理目標都在于盡快實現房地產市場供需的總體平衡。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實現居者有其屋。然而對于我國當前所處的社會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認識不到位。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在房地產市場一些問題的認識上和長期的規劃上還不是很清晰.甚至存在片面性和錯誤的認識.導致政策目標的短期性嚴重,缺乏前瞻性。同時,政策目標的模糊不清.短期的政策手段和中長期規劃思路不一致,甚至出現相違背的現象。政策的不連續性和科學性合理性的欠缺。造成房地產整個行業隨著政策的變動而出現上下波動,不僅擾亂房地產市場的正常運行。同時政策存在的漏洞也給投機者帶來可趁之機,干擾市場秩序。如經濟適用房政策、房地產稅收政策、住房產業政策等都是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思路不清、目標模糊的有力說明。再者,我國政府對房地產經濟管理處于被動的位置,忙于具體的事務管理和救火中,缺乏長期規劃,事后調控居多,造成“一放就亂。一放就漲.越管理越升溫”局面的出現。
1.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不健全
從世界各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的經驗來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房地產市場良性運行的先決條件。在我國。由于房地產正處于快速發展的初始階段。房地產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程度有待加強。房地產市場管理應是一個從最初的開發、建設、交易到后期管理的完整體系,但是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部覆蓋整個房地產市場管理法。我國房地產市場法律法規的建設進程明顯落后于當前我國房地產高速發展的需求,導致法律真空現象越來越多。其次,我國目前主要還是依靠行政權威對房地產經濟進行管理.很大一部分文件都是以國務院名義牽頭頒發的,或是以國家部委辦的名義的,如國11條、新國四條等,缺乏法律的嚴肅性、穩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特點。即使在特定領域相關的法律法規已初步建立,但與此相配套的條例、實施細則不完備,造成房地產市場.特別是土地交易上政令不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陷人惡性循環中。加上已有法律法規落實不到位,使得法律應有效力大打折扣。
2.機制不完善,管理流于形式
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已跨過了多個年頭。房地產成為我國政府經濟管理中的重點和焦點。特別是近幾年,政府對房地產的管理可謂重拳出擊,政策短時間里密集推行。但效果不佳,許多政策與規定只流于形式。走走過場,執行不到位,甚至不乏失真、變形。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強,存在爭議。實施細則在制定頒布遠遠跟不上實施原則的制定頒布。我國相關經濟管理的措施落實大部分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房地產兩級監督、管理、調控職責、范圍未劃分清晰和明確定位.導致我國房地產行業政策的出臺都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過渡階段,房地產業高收益與低成本的特點使其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地方財政重要來源,也成為地方政府推高地價、拉高房價的原動力。公權力與房地產開發商的合作,極易導致內部交易、權錢交易.導致宏觀經濟管理操作明顯存在失誤現象。房地產市場中官商結合的鏈條若無真正打破,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的難度將越來越大,國家宏觀政策也注定流于形式,難發揮有效作用。加上,在房地產市場中最為關鍵的金融、企業、土地、地方政府等多個環節上在日常運行中各自為政.協調不足,各自決策,決策相互脫節,也導致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流于形式。
三、房地產經濟管理建議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一般都需經歷一定的發展階段和經驗的積累。當前。實現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正常運行,需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房地產法律法規.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房地產法律體系,實現房地產市場運行的規范化和房地產經濟管理行為的合理化和合法化。首先,應以法律來有效制約政府的經濟管理作用的發揮,避免影響更大的擾亂。同時以法律切實保障我國房地產綜合、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宏觀調控體系的建立和實施。繼續完善《土地管理法》、《建筑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盡快出臺各相關的實施細則,促成《房地產法》的出臺,將房地產開發建設管理、交易管理、中介服務管理及相關的后期服務管理等各個方面完全納入法律規范體系,提高我國房地產行業相關規范政策的層次性、穩定性和嚴肅性.使我國房地產市場經濟管理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存在的許多問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單純依靠簡單的行政命令調控難以有效解決。改革房地產管理體制是解決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不良局面的有效途徑。要正確認識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在市場經濟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調整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能。正視市場失靈的存在,但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自身調節功能的基礎,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適當、適度的干預,最終建立起有利于房地產業發展的合理、有效的運行管理機制。為促進房地產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和社會環境。
經濟法是國家綜合運用各種調控手段實現經濟政策目標的基本法律規范。在經濟法律關系中,代表國家行使經濟管理職能的政府始終是一方當事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經濟法的規范對象主要也是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管理行為。盡管在對經濟法的一般性探究中,可能涉及國家經濟管理權的一些新問題,但是,由于國家經濟管理權的運用直接影響到經濟法的效率和效能,因此,有必要對國家經濟管理權進行專門探究。過去的許多經濟法著述,為了回避經濟法和行政法的關系新問題,往往不涉足這一內容。事實上,經濟法和行政法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共性和個性既是經濟法探究中不可否認的新問題,又是必須清醒熟悉的新問題?;乇艿慕Y果,只能是使經濟法的探究裹足不前。本文通過探究國家經濟管理權的產生及其實現形式,以期進一步開拓經濟法的探究領域。
一、國家宏觀調控和國家經濟管理權
所謂宏觀調控是指國家或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而采取的各種辦法的綜合,其基本目標是經濟穩定增長、重大經濟結構優化、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充分就業、公正的收入分配、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條件。
宏觀調控是一種國家行為,而國家行為必須由一定的代表機構來實施,為此,國家必須設立專門機構以法律的形式賦予其職權。因此,國家這種行為和實施的手段在法律上表現為國家的特定權力及其行使職權的各種形式。
對國家來說,宏觀調控是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承擔的新的職能,是在過去的政治職能、社會職能的基礎上增加的經濟管理職能。國家要以宏觀的調控者和管理者的身份,積極地介入經濟運行。而從國家的一般理論出發,國家的一切活動不外乎對經濟運行的規劃、協調、引導、限制和禁止,就國家功能的角度而言,這些活動都是管理活動。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國家的宏觀調控就是國家的管理;在法律探究方面,也就可以從國家經濟管理權方面展開對經濟法的熟悉。
經濟管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自有人類社會之始,即有了經濟管理。經濟管理作為社會化生產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對物的管理,即對生產、分配、消費、交換過程的經營、處理和協調。只是到了階級社會,有了國家,管理才變成了對人的統治。我們這里所理解的經濟管理,應該包括對物的管理和對人的管理兩方面,它不僅僅是行政管理,也不僅僅是利用行政權進行的控制、取締、監察等行為,而是以行政管理為主的多種形式和內容的綜合體系。
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既是一種權力又是一種責任,為探究的方便,我們從權力的角度來界定國家經濟管理職能,考察國家權力在經濟運行中的規律及特征,這便是經濟管理權。直言之,經濟管理權是指國家經濟管理職能部門依法行使的對經濟運行的猜測、決策、組織、指揮、監督等諸權力的總稱。它是國家行政權力在經濟保護領域的運用和實施。
國家經濟管理權的產生是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
(一)傳統經濟體制的不足
經濟體制是指一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在近現代史上,世界上曾出現了兩種極端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市場機制和命令經濟。而這兩種經濟組織形式或經濟體制都存在不足。
在完全的市場機制下,社會的一切活動都要通過市場來進行,市場在資源的配置上起著基礎性功能,市場機制通過價格信號來反映各類資源的相對稀缺程度,調節和實現社會資源的分配。但是,市場并非萬能,它在許多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假如對于市場機制調節不足國家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其結果將是直接危及一國的政治經濟秩序,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大規模的經濟危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這也從實踐上證實了國家擔當宏觀調控職能的必要性。
傳統的計劃體制下,雖然政府擁有包括經濟管理在內的社會經濟管理權,但由于忽視和排斥市場主體的功能,將動態的社會經濟運行過程和經濟保護的關系當作靜態的事物對待,并不能很好地調控經濟。
(二)國家經濟管理權是一種社會管理權
傳統市場體制和計劃體制在經濟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表明了國家經濟管理權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獨立性。單純市場機制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無功能顯示了國家必須在經濟運行方面發揮功能;而計劃體制或命令機制對經濟運行調控的不足則顯現出國家單純依靠行政命令手段保護經濟的缺陷。由此,我們認為國家經濟管理權是一種社會管理權,它是現代國家的一項基本職能。
國家經濟管理主要是通過計劃、規劃、引導、激勵、促進、限制、扶助和救濟等手段,采取對有害于整體經濟利益行為的事前預防辦法以及發生危害社會公共利益事件后的迅速、緊急排礙辦法和其他適當辦法。因此,它需要行政權的運用,需要國家或政府的積極參和。因此,很多人都據此認為經濟管理權就是行政權,甚至認為經濟法就是行政法。然而,深入分析便不難發現,經濟管理權和傳統的行政權存在著顯著區別摘要:
1.經濟管理權產生于國家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彌補市場失靈的必要補充。其目標是解決個體營利性和社會公益性的矛盾,兼顧效率和公平,促進社會和經濟的良性協調發展,經濟管理權產生的基礎是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政權產生于國家的警察職能,是維護社會生活秩序和公共平安的必要手段,其目標是在不干預經濟個體自由意志的前提下,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維持公共平安,傳統行政權產生的基礎是國家利益。
2.國家經濟管理權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干預權,它具體地表現為國家采取各種手段和辦法,積極主動地對經濟個體的自由意志施加影響,通過禁止、促進、激勵、誘導、扶助等各種方式對經濟個體和經濟有關的行為進行干預,以保證經濟政策目標的實現。尤其是在宏觀調控的思想指導下,事前的預防辦法在國家經濟管理權的行使過程中有更為重要的功能。而傳統行政權則是一種消極的限制權,它是在市場主體的行為嚴重侵害社會或他人利益以至造成后果時才發揮功能,并且僅將其范圍限制在恢復原有秩序的范圍之內,行政主體不得干預市場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更不得直接參和到他們的關系之中去。
3.經濟管理權的行使既包括傳統的權力手段,通過國家經濟管理機關的行政行為直接地對相對人進行管理,以命令方式單方面為相對人設定權利義務;還包括非權力手段,行政計劃、行政合同、行政指導、行政扶助等各種非權力手段在經濟法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并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非權力手段運用得更為廣泛和普遍。傳統的行政權的行使主要是依靠權力手段,行政機關在有限的裁量權范圍內行使行政權力。
4.經濟管理權行使的主體比較廣泛,它尤其重視經濟發展的社會性特征,尊重社會管理權的自治,并且保障公民參和,廣泛地吸收公民和社會團體參加經濟管理的猜測和決策。傳統行政權的行使主體比較單一,僅限于行政機關及其法律授權的組織,強調行政的統一性,和相對人之間不存在協商或妥協的關系。
誠然,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行政權也顯現出各種變化,其行政范圍、行政手段、行政辦法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作出了相應的變動。但是,我們看到摘要:這些變動恰恰是國家職能的變化和擴展的結果,正是這些變化引起了新的權力理論的產生和新的權力的確立。因此,傳統行政權的變化既是國家經濟管理權產生的基礎,又是國家經濟管理權產生的結果。從理論上正確地熟悉國家經濟管理權的性質和特征是把握經濟法的性質和特征的又一角度。
二、國家經濟管理權行使的非凡方式-經濟行政合同和經濟行政指導
如前所述,國家經濟管理權作為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干預權,具體地表現為國家采取各種手段和辦法,積極主動地對市場主體的自由意志加以影響,通過禁止、促進、激勵、誘導、扶助等各種方式對市場主體和經濟有關的行為進行干預,以保證經濟政策目標的實現。在宏觀調控的思想指導下,事前的預防辦法在國家經濟管理權的行使過程中有更為重要的功能。
為適應國家經濟管理目標實現的需要,國家經濟管理權的行使既包括傳統的權力手段,即通過國家經濟管理機關的行政行為直接地對相對人進行管理,以命令方式單方面為相對人設定權利義務;還包括非權力手段,行政計劃、行政合同、行政指導、行政扶助等在經濟法得到了廣泛運用。由于權力手段在過去的經濟法探究中已有很多成果,且從本質上看,權力手段是國家行政權在經濟領域的直接運用,法律必然賦予這類手段以強制執行力,因而,它們應該也必須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和程序。而非權力手段則不然,雖然它們也經常由國家或政府所采用,但是,國家或政府在運用這類手段時,主要是積極地鼓勵和誘導,不能對市場主體采取強制辦法,因而,這類手段并不具備也不可能具有強制執行力。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或鼓勵誘導辦法能否得到實效,必須取決于市場主體的接受和認可。僅此而言,就不難發現經濟法中權力手段和非權力手段的巨大差異,對于經濟法規范中的這一非凡現象,應該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在此,僅探究非權力手段中運用最普遍的兩種-經濟行政合同和經濟行政指導。
(一)經濟行政合同
經濟行政合同是經濟管理機關之間、經濟管理機關和相對人之間為保護和改善經濟,依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確立、變更或消滅相互間權利義務的協議。它作為合同的一種形式,必須具備合同的基本屬性;同時由于其前提和基礎是管理和被管理關系,它又具有一般民事合同所不具有的特征。概括地說,經濟行政合同具有如下特征摘要:
1.經濟行政合同是一個雙方法律行為。這是作為合同的必備條件,合同必須是確立、變更和消滅雙方相互間權利義務的法律行為。對經濟管理機關而言,這是一種非凡的管理行為。它和經濟管理機關依單方面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行政命令不同,是一種雙方法律行為,沒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該行為不能成立。
2.經濟行政合同要求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但又答應經濟管理機關保留一定的特權。前者表明了合同的基本屬性,和民事合同一樣,沒有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關系不能成立。例如,在某單位和經濟管理機關之間簽訂的經濟保護承包合同中,雙方顯然是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但若無相對人的承諾,合同關系便不能成立。后者表明了合同的“行政”屬性,即經濟行政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經濟管理機關又具有某些單方意思表示的特權。由于經濟和經濟新問題的廣泛性、復雜性,經濟管理機關有權根據經濟新問題和經濟管理目標的變化,及時指揮合同的履行,在經濟狀況發生重大變化時,有權變更甚至解除合同等等。但是,即使是這種特權也不同于單方面性的經濟行政行為摘要:第一,經濟管理機關的這種特權是以合同為基礎的,它是經濟管理相對人認可的一種特權。單方面的經濟行政行為基于雙方當事人的地位不平等無需經過對方的同意即可發生效力。第二,經濟管理機關在合同中特權的行使以社會公共利益之必需、且當事人的行為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以給予適當的補償為代價。單方面的行政行為則不具備這一特征。簡言之,經濟行政合同的訂立必須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經濟管理機關的特權也必須照顧相對人的利益??梢哉f,這是一種內在的意思表示一致。
3.必須以經濟管理機關為一方主體。這一特征使經濟行政合同符合一般行政行為的特征而不同于民事合同。民事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協議,對合同雙方而言,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另一方。而經濟行政合同只能是經濟管理機關之間、經濟管理機關和相對人之間簽訂的合同,合同至少有一方必須是經濟管理機關,當事人不得自由選擇。民事合同的雙方,在確定、變更、終止民事關系時,相互之間始終處于平等地位。而經濟行政合同的雙方,在確定、變更、終止合同關系前,是基于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在合同關系成立后,也以一方享有特權為特征。經濟行政合同仍體現了雙方當事人地位不平等性這一行政行為的基本特征,因此,它不是民事行為,而是行政行為。它不同于民事合同,目的不在于直接的經濟利益,產生債權債務關系。民事合同尤其是經濟民事合同的結果可能客觀上有利于整體經濟利益,但它最直接的目的是法人或公民的自身利益。而經濟行政合同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實施經濟管理,有利于公共利益,因此,它不能完全遵循自愿平等、互利和等價有償的原則。
由于經濟行政合同目的的非凡性,使得其和民事合同具有很大的差別。首先,在合同條款中經常規定了經濟管理機關的特權;其次,為保證經濟管理職能的實施,有些合同的簽訂不是自愿的,而是帶有強迫性;第三,合同的標的不是價值規律的體現,而是公平原則的體現。
經濟行政合同是一種靈活的行政行為,它作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和保留經濟管理機關一定特權的有機統一體,在經濟管理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功能摘要:
1.經濟行政合同既能發揮相對人的積極性又保留了管理者的一定特權。從經濟行政合同的特征可以看出摘要:它既不像經濟行政命令那樣僵硬,又不像民事合同那樣隨便。在經濟行政命令中,相對人處于消極的被動地位,只負責執行而無須負責執行的結果,但在經濟行政合同中,事先確定了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相對人必須對執行的結果負責,因而有利于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且,假如發生相對人違約的情況,經濟管理機關有權依合同追究其責任。
2.經濟行政合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單純行政命令的不足,彌補法律規定不完善、地方規章效力不足的目前狀況,并可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嚴于法律、法規的約定。在我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不同經濟利益群體的出現,使得經濟管理不可能單純依靠行政命令手段,必須以經濟的、法律的手段加以補充。而在目前我國的經濟管理法規尚不十分完善、地方立法更欠完備的情況下,經濟管理機關可以根據經濟管理的目標和職能,以經濟行政合同的方式彌補其不足。
3.經濟行政合同是遵循經濟管理社會性、靈活性特征,靈活管理的有效手段。經濟管理必須以價值規律、市場機制的功能充分發揮為前提,且對于經濟的管理,是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統一,以強硬的行政命令手段是難以奏效的。然而,國家為實現管理經濟的職能,使經濟的發展符合協調發展的要求也必須表現出一定的意圖,這時,采用經濟行政合同的方式比單純的行政命令要好得多。經濟行政合同既便于實現國家管理經濟的意圖又保留了制裁對方違約的可能性,而且可以發揮相對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經濟管理部門通過合同的形式,將管理建立在科學的、符合經濟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
經濟行政合同的訂立,較之于民事合同,在訂立的權限、方式和相對人選擇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不如民事合同自由。經濟管理機關作為國家意志的執行機關,無權自由處分公共權力。
經濟行政合同的締結權限,即經濟管理機關訂立經濟行政合同的依據是什么,這是一個尚存爭議的新問題。在我國目前情況下,經濟行政合同的締結大多根據經濟政策,而缺乏法律的明確規定。但從長遠來看,必須以法律形式確定經濟管理機關簽訂經濟行政合同的權力,以保證經濟行政合同的穩定性及其運用范圍,克服相對人的怕變心理。
國家經濟管理機關只能在其管轄的經濟事務范圍內簽定經濟行政合同,但由于現在我國經濟管理機關的權限因種種原因尚不穩定,因此,凡涉及重大新問題且有權限爭議時,應由政府協商,并取得明確授權。
經濟行政合同的條款,是經濟行政合同的核心,它直接反映著合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是當事人履行合同的基本依據。經濟行政合同的主要條款應包括三大類摘要:第一類是一般行政合同所應具備的主要條款,包括標的、經濟指標、價款和酬金、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等五項。這是任何合同都必須具備的條款。第二類是根據法律的規定或按經濟行政合同的性質所必須具備的條款。這是各種具體合同中所特有的必備條款,其內容取決于經濟法的明確規定或合同的具體性質。第三類是當事人一方要求必須規定的條款,如經濟管理機關因其非凡性所享有的特權并經相對人認可的非凡要求。
經濟行政合同的履行在實踐中存在的新問題較多。從合同訂立的情況來看,有兩個重要的特征不可忽視,一是經濟管理機關在合同履行中享有特權,二是當事人雙方的合同責任有較大的差別。一般來說,相對人一方的責任及其獎罰都是明確具體的,而經濟管理機關的責任則難以明確具體,根據現有的各種合同中有關經濟管理機關一方義務的含糊措詞很難依法追究其責任。因此,解決經濟行政合同的法律依據新問題,是保證合同履行的一個重要條件。
(二)經濟行政指導
經濟行政指導是指經濟管理機關為謀求經濟保護目標的實現,期待相對人任意的協作、自發的行動而提出的勸告、建議、指示、希望等非權力行為的總稱。它是一種事實行為。這種行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經濟管理中的存在是必要的摘要:
1.經濟領域廣泛復雜且技術化、專業化程度很高,經濟管理機關在無適當立法辦法的情況下,必須肩負管理責任,以彌補法律的不存在或不完善。
2.經濟管理機關可以不通過命令或強制辦法圓滿靈活地實現預期的經濟保護目標,而不引起摩擦或反抗,同時也保障對方主張自己意見的機會。
3.經濟發展的高度專業化、技術化以及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事項的復雜化,使得經濟管理機關也有必要向社會和公民提供知識和技術。
經濟行政指導是一種由經濟管理機關通過向對方做工作,期待對方實施管理機關意圖的行為。它從法律形式上不具有對相對人的強制力或法的拘束力,相反是在相對人任意合作下實現管理目的的行為形式。因此,經濟行政指導和經濟行政行為有著顯著區別,它是一種非權力手段。但是,由于經濟行政指導是經濟管理機關的行為,而經濟管理機關在法律上或事實上享有的統治地位使經濟行政指導可以發揮重要功能。
1.抑制功能。指在某種意義上,對相對人的行為事實上具有抑制效果。如技術監督局認為有違反經濟法非凡規定的行為時,對相對人的違法行為進行糾正勸告,或勸告可能遭受危害的企業、居民采取必要辦法等。
2.協助功能。指保護相對人并予以協助的功能。例如建設局對建設單位進行必要的指導。
3.調整功能。指調整相對人的利益關系。當企業相互間或企業和居民間發生的經濟糾紛有可能影響經濟和社會秩序的維持時,通過關系人的互讓和協作來調整其利害關系。如企業和消費者發生糾紛時,工商行政管理局對該糾紛當事人雙方或一方進行勸告,促使其達成協議。
4.引導功能。指為實施或實現一定的政策或計劃而引導相對人的行為的功能。
從經濟行政指導的功能可以看出,它對相對人不具有法的拘束力。但由于經濟管理機關往往通過向服從行政指導的人提供一定的利益(如綜合利用產品的價格優惠、稅收優惠等)或以國家權力為背景的經濟管理機關的支配地位,經濟行政指導對相對人具有事實上的強制力,但不是法律上的。因此,對不服從經濟行政指導者,不得強迫執行經濟行政指導的內容,或對該不服從者適用罰則。
經濟行政指導在各國經濟法中都得到了廣泛運用,但對這一新問題的探究卻不夠深入,有關經濟行政指導的各種法律新問題,如經濟行政指導和依法授權、法律對經濟行政指導的拘束、經濟行政指導中的裁量權、經濟行政指導和經濟行政救濟等等,均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新問題。
現如今在中國,房地產經濟管理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關乎到國計民生的社會問題。房地產涉及范圍廣、關聯性高,是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增加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然而在現在房地產行業繁榮表面的背后,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而這些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比如房地產市場過熱,發展速度過快;房地產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房地產整體產業素質低、產業化運行效果差;房價居高不下,普通百姓壓力大;房地產交易、中介市場規范性有待加強等問題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因為我國特殊的國情背景,房地產產業發展中的種種問題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經濟問題,同時也承擔著難以推卸的社會責任。如何引導房地產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是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直接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近幾年,針對房地產市場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我國房地產不斷加大宏觀經濟管理力度,制定出眾多的政策,受關注程度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高。然而從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運行情況來看,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即房地產市場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的根本性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和糾正,房價仍然持續上漲得不到有效的抑制,甚至于出現政府越管問題越多的現象。由此可見,雖然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如果不正視我國房地產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問題,仍然會對產業的穩定和發展產生阻礙。
一、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系統完善的管理機制
我國的房地產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房地產經濟管理問題已經成為在國家和政府經濟管理中無法避免的重點難點。尤其在近幾年,雖然政府重點強調要抓好房地產的管理,并且短時間里推行了一系列密集的政策。但是收效甚微,大部分政策法規都流于形式,沒有切實實施到位,有的甚至出現弄虛作假的現象。還有些政策可操作性不強,存在爭議,實施原則的制定和頒布早早出臺,可制定和頒布實施細則卻遠遠落后。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過渡階段,房地產業低成本、高收益,使之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地方財政重要來源,同時也成為地方政府推高地價、拉高房價的原動力。
2.政策不穩定,目標不清晰
近幾年來,我國多次調整房地產管理政策,目的都在于盡快實現房地產市場供需總體平衡,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想法。然而政府在房地產管理的過程中,所出爐的政策無法結合現行的房地產形勢,因而對房地產業也就缺乏了相應的約束力。政策缺少的連續性和科學性、合理性,整個房地產行業隨著政策的變動上下波動,這樣不僅擾亂了房地產市場的正常運行,同時也給投機者帶來了鉆政策漏洞的可趁之機。一些人往往利用政策中的相關漏洞,投機取巧的進行投資,擾亂和破壞市場的發展秩序。加之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還存在房地產稅收政策、經濟適用房政策、住房產業政策等方面的目標不明確、思路模糊的問題,更制約了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
3.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在我國,房地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初始階段,所以房地產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程度有待加強。房地產市場管理應是一個從最初的開發、建設、交易到后期管理的完整體系,但是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部覆蓋整個房地產市場各環節的管理法規?,F在主要靠行政權威對房地產經濟進行管理,沒有制定與此相配套的條例、細則,導致房地產市場,特別是在土地市場上政令不通,違規的現象屢禁不止。
4.房地產發展過程中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
長期以來,我國的房地產偏重粗放發展,效益增長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的過度消耗,空間資源很少被重視,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和開發。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并不豐富,尤其是土地空間等資源在一些地區形勢非常嚴峻,所以房地產發展過程中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影響其他行業發展的事件屢見不鮮。在房地產業發展中,資源的機會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解決房地產經濟問題的對策
1.完善管理機制
政府出臺有效的法規政策來完善房地產市場。首先,政府應該重視稅收在房地產經濟中所起到的作用,理順各種稅收政策的關系,根據房地產市場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稅收政策,切實發揮稅收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其次,政府利用管制和市場調控雙重機制來影響土地的價格,在房地產市場過熱的時候,通過減少土地供應來減緩經濟過熱現象。相應的,房地產市場疲軟的時候,應該適當增加土地的供應量,以此來刺激房地產經濟的增長。再次,政府應該通過制定具體的房地產產業的發展規劃來完善房地產產業政策,進一步完善房地產市場。
2.制定長期發展規劃,指導短期實踐
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不斷進行,處于不斷深入的關鍵時期,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都面臨著重大調整,轉型和發展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詞和關鍵詞。要深刻認識到,房地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解決我國居民的居住條件和提高生活品質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并且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階段有著獨特地位。確立長期發展目標,明確房地產經濟管理的總體思路,進而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城鄉居民的實際居住需求和城鎮化建設的需要。把宏觀經濟管理目標有針對性地分解為中短期目標,以便不斷理順當前房地產市場復雜多變關系,從而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3.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一般都需經歷一定的發展階段和積累經驗。當前,實現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正常運行,需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房地產法律法規,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房地產法律體系,從而實現房地產市場運行的規范化和房地產經濟管理行為的合理法與合法化。應以法律來有效制約政府的經濟管理作用,避免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對房地產市場秩序造成負面影響。同時以法律切實保障我國房地產綜合、全方位、多層次宏觀調控體系的建立和實施。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房地產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經濟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房地產經濟一部分是金融,一部分是政策,因此對房地產經濟的評價不能僅僅看一個方面,還應該看國民經濟的穩定狀態以及金融的承受能力。目前我國的房地產經濟正在進入了惡性發展階段,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保持房地產經濟的健康發展,防止房地產經濟泡沫,不僅需要房地產行業自身的規整,還需要國家積極制定相關政策進行調控,以保持房地產經濟的良性健康發展。在此基礎上,未來的房地產經濟才可以堅定不移的發展進步。
1、前言
自從對住房貨幣化進行了改革,使得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并且在2004年上升指數已經達到了高峰。盡管出現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國房地產價格指數在2008年出現了小幅度的下降,之后又出現了上漲。在2010年,我國政府采取措施遏制了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 截止到現在,盡管房屋的銷售量減少,但是,房價卻沒有明顯下降。
雖然我國房地產行業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結構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其中,結構性因素是長期發展的結構,主要由地區經濟和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政策性因素主要由政府調控行為失當、金融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的影響。
2、房地產經濟管理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分析
2.1房地產業調控行為失當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其主要表現在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經營形式等的壟斷。開發商為了最大限度的獲得經濟利益,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壓縮住房供需數量,拉大供需差距,從而使房價持續上漲。
房價的構成主要包含土地成本、開發費用、開發利潤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在拍賣土地時,也可以從中獲利,并且還可以從各種稅收方面獲得利益,土地和稅費就占房價的40%。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企業和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各個行業在市場上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利用城市優勢來不斷的壯大自己,然而,這些都增加了住房的需求,城市土地的價值逐漸凸顯出來。從深一層次方面看,城市已經成為了政府巨大的投資資源。
在國內有些地區,土地的直接稅收和間接稅收達到地方預算收入的40%,然而土地出讓金收入占政府預算收入的60%。出現“土地財政”直接和土地出讓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F如今,土地通過買斷的形式使用,使得地方政府從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地方政府完全沒有考慮到后果,這樣的掠奪式的開發將直接阻礙到房地產的行業的發展。
2.2宏觀金融政策調控失當
由于企業低利潤或者是負利潤狀況的出現,使社會上很多閑置資金存到銀行的機會越來越大。同時,我國現如今的資本市場并不完善,存在很大的風險,再加上受實體經濟的影響,經濟市場發展的速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實體經濟所產生的經濟利益遠低于房地產的投資,如果將這些資本都投入到產生巨大經濟利益的房地產市場,那么將是和真實的消費者爭搶房源,從而變相的抬高了房價,使原來人民的商品房轉變為了資本房,這也成為了很多資本商家投機的基地。近年來,由于房地產實際的供給和弄虛作假的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導致了房價完全脫離了真實的價值,使房地產泡沫形式開始膨脹,同時這又加劇了供需矛盾。
2.3缺少相關的國家住房保障政策
國家的住房保障政策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但是,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法律的約束,結果導致出現了很多問題。再加上保障性住房大多數建設在偏遠的郊區,盡管價格比較便宜,但是,由于缺少基礎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活成本的不斷上升,例如:交通費用,給中低收入的群體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3、加強房地產經濟管理的有效措施
3.1科學規劃建筑用地
當前,大多數人認為“城市經營”就是我們所說的“炒地皮”,各級地方政府只利用土地出租和轉讓來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有些房地產的開發商通過短期向外出租直接獲得利益,例如:商品住宅;有些是長期向外出租來獲利,例如:大型商場等。然而,在什么樣的位置建設什么樣的房子等問題我們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建設和諧城市要堅持科學發展觀。
3.2充分發揮政府的經濟職能作用
根據目前房地產投資的速度和房市情況,從房市周期論的角度看,目前,當前我國房地產投資正處于一個繁榮時期,房地產市場還處在一個比較有利的上升階段。但是,從目前的房市狀況來看,近幾年,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引導下,進一步加強對房地產進行調整,然而,所謂的調整指的并不是樓市崩潰進行的調整,而是指導房地產進入另一個比較成熟的穩定發展時期,并且出現了很多性價比優越的產品,促進市場走向成熟化。
3.3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有效控制地價
現如今,房地產行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對gdp增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經濟增長所決定的居民住房能力要依靠經濟發展創造的市場需求。其原因主要為房地產行業是土地和金融相結合在一起的特殊產業,其中土地是嚴重缺乏供給彈性的因素,然而,金融在理論上可以無限供給,而且流動性較大。如果房地產行業深入投資因素,那么就會在短時間內形成經濟泡沫,一旦市場資金出現突然中斷,將會直接導致泡沫經濟快速崩潰,同時也必然會給相關產業和社會的發展帶來影響和破壞。由此看來,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有效控制地價,才能確保房地產市場健康順利的發展下去。
4、結束語
總體說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房地產行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房地產行業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房地產經濟管理,科學規劃建筑用地、充分發揮政府的經濟職能作用、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有效控制地價,才能進一步確保房地產市場健康、順利、有序的發展下去。
《管子·輕重篇》諸篇原19篇,今存16篇,是我國古代經濟思想的瑰寶?!遁p重篇%26gt;%26gt;在重視農業、穩定個體農民經濟基礎上,主張通過商品經濟來富國、強國,提出了國家通過貨幣、商品的“輕重”關系來調控經濟的理論。這在先秦經濟思想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至今仍然可資借鑒。
一、《管子·輕重篇》的輕重理論. 在中國歷史上“輕重”概念經常是和管仲聯系在一起的?!妒酚洠R太公世家》說摘要:管仲“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悅?!薄妒酚洝す荜塘袀鳌分姓f摘要:“管仲既任政齊相……貴輕重,慎權衡?!薄妒酚洝て綔蕰氛f摘要:“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薄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姓f摘要:“管子……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這些記載都是把“輕重”和管仲聯系在一起的。由于管仲通輕重之變,使齊國富強,所以齊國人緬懷其遺教,不斷地根據管仲的言行和有關檔案及現實的需要探索輕重理論,至戰國時形成了《管子·輕重》各篇?!豆茏樱p重》諸篇雖非管仲所作,但它從輕重理論出發提出國家從宏觀上管理和調節經濟的主張卻值得注重和重視。
那么《管子·輕重》諸篇闡發的輕重理論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呢?“輕重”是一個矛盾的對立面,作為一種治國之術,主要用于經濟方面’如同孫子兵法中“正奇”這一概念主要用于軍事方面一樣。在經濟領域中,輕重理論就是通過權衡貨幣、谷物、百物的供需、貴賤’采取辦法使國家富強,并平抑物價、安寧民眾生活。在對外方面,就是要權衡輕重,在經濟上通過對外貿易和商戰制服、搞垮別
國。從以下方面可看出輕重的運用摘要:其一,輕重理論用之于萬物方面,則任何商品都如《管子.揆度篇》所說是“重則至,輕則去……物臧則重,發則輕”?!豆茏印ぽp重甲篇》則說摘要:“章(障)之以物則物重,不章以物則物輕;守之以物則物重,不守以物則物輕?!边@里所說的“重”主要表現在商品缺乏、供給不足,引起漲價和人們的重視。這里所說的“輕”,主要表現在物品供給充分和很多,價格下跌。物品“重”就會引起遠地同類商品輸入?!拜p”則本地商品就會運銷到他方。其二,輕重理論用在谷物方面,《管子·輕重篇》認為谷物和萬物的輕重關系成反比?!豆茏印ぽp重乙篇》摘要:“粟重而萬物輕,粟輕而萬物重?!薄豆茏樱笋R數》載摘要:“谷獨貴獨賤?;腹徽骸沃^獨貴獨賤’?管子對曰摘要:‘谷重而萬物輕,谷輕而萬物重?!边@就是說,谷和萬物的關系是,谷重萬物相對輕,谷輕萬物相對重。其三,輕重理論用之于貨幣方面,貨幣和萬物成反比?!豆茏印ど街翑灯氛f“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薄豆茏?。山國軌篇》說摘要:“國幣之九在上,一在下,幣重而萬物輕。斂萬物而應之以幣。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十倍?!薄豆茏樱畤钇穭t說摘要:“谷賤則以幣予食,布帛賤則以幣予衣。視物之輕重而御之以準,故貴賤可調,而君得其利?!逼渌?,貨幣和谷物的關系,又是所謂“幣重則谷輕,幣輕則谷重”,二者成反比。為了把握輕重關系的規律,了解各種商品(萬物)和谷物、貨幣和萬物、谷物和貨幣彼此間輕重關系的比例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各種商品形成的輕重之勢,《管子·輕重》諸篇中都曾談到。如《國蓄篇》摘要:聚則重,散則輕?!遁p重甲篇》摘要:守則重,不守則輕;章(障)則重,不章則輕?!秶钇氛荷倩虿蛔銊t重,有余或多則輕?!遁p重乙篇》和《地數篇》則云摘要:令疾則重,令徐則輕等等。
了解各種物品之間的輕重比例關系和各種情況下物品所出現的輕重之勢,是為了采取相應的辦法而達治國安民之目的。所以《管子·國蓄篇》說摘要: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決定民眾生死)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通貨)也。故善者執(把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盡也。
夫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敗之擴(萬物之價)可得而平也。上面所引述的兩段話,是國家通輕重之變所要達到的目的。第一段話是說國家把握著貨幣以控制能決定民眾生死的谷物的價格,因此就能使民眾盡到自己的力量.第二段話的意思是說,民眾有余的東西就“輕”,因此人君就在東西輕時加以收藏.民眾缺乏的東西就“重”,所以人君就在東西“重”時加以賣出發散。這樣一斂一散,國君必然得到10倍之利,而財物的價格又可得到平抑。
《管子·輕重篇》諸篇的作者認為輕重之術是治國的根本方法?!豆茏印ま穸绕氛f摘要:“燧人以來,未有不以輕重為天下也?!薄豆茏樱p重戍篇》載摘要:“桓公問于管子曰摘要:‘輕重安施?’管子對曰摘要:‘自理國?戲(伏羲)以來,未有不以輕重而能成其王者也?!痹谶@位作者看來伏羲的“迎陰陽”,神農的“樹五谷”,燧人的“鉆燧取火”,直到夏代的“疏三江,鑿五湖”等等都是以輕重之術治國的體現。這樣,古代統治者所推行的一切經濟辦法和治國良法,都被概括在輕重理論的范圍之中了。這樣,輕重理論就被說成是一種無所不包的廣義的治國理論了。
二、輕重理論下的重農思想
《管子·輕重篇%26gt;%26gt;諸篇所闡發的輕重之術是建立在重農的基礎上的。所以,這種輕重之術不僅和重農不矛盾,相反它還以輕重之術來穩定農民生活、促進農業發展?!豆茏印ぽp重篇》諸篇不少地方都論述了農業的重要,如《管子·輕重甲篇》說摘要:“管子曰摘要:一農不耕,民或為之饑;一女不織,民或為之寒。故事再其本,則無賣其子者。事三其本,則衣食足。事四其本,則正籍(征?)給。事五其本,則遠近通,死得藏(葬)?!薄豆茏印ま穸绕酚泻蜕鲜鱿嗨频囊欢斡涊d說摘要:“上農挾五(口),中農挾四,下農挾三。上女衣五(口),中女
衣四,下女衣三。農有常業,女有常事。一農不耕,民為之饑者;一女不織,民為之寒者……故先王謹於其始.事再其本(民眾從事的生產事業收入能倍于其資本),民(只有)無檀者賣其子。三其本,若為食。四其本,則鄉里給。五其本,則遠近通,然后死得葬矣。事不能再其本,而上之求焉無止……君失其民,父失其子,亡國之數也?!鄙鲜鰞啥渭械卣撌隽宿r業的重要性。所以,《管子·輕重篇》的作者是決不輕視農業的。非但如此,《管子·輕重篇》還認為封建統治者應采取種種辦法保證和促進農業生產的進行和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摘要:
(1)不誤農時
《管子。山國軌篇》說摘要:“春十日不害耕事,夏十日不害蕓事,秋十日不害斂實,冬二十日不害除田。此之謂時作?!薄豆茏印ぞ蕹笋R篇》載,在“春事二十五日之內”,國君不可興徭役,假如國君興徭役,則是“起一人之繇,百畝不舉。起十人之繇,千畝不舉。起百人之繇,萬畝不舉。起干人之繇,十萬畝不舉。春已失二十五日,而尚有起夏作(夏天的繇役),是春失其地,夏失其苗,秋起繇而無止,此之謂谷地數亡。谷失於時……此盜暴之所以起,刑罰之所以眾也。隨之以暴,謂之內戰?!边@里,痛切地陳述了國君起徭役、誤農時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其目的就是告誡統治者應不誤農時,在農忙時要保證勞動者能從事正常的生產勞動。
《管子·輕重甲篇》則載摘要:“孟春既至,農事且起。大夫無得繕冢墓,理宮室,立臺榭,筑墻垣。北海之眾無得聚庸而煮鹽?!边@就是說在春耕農忙到來之時,大夫家要停止修繕冢墓、宮室、臺榭、筑墻垣等活動,“北?!钡貐^也要禁止民眾雇工煮鹽,這樣便可以保證勞動力不流失他用,并使春耕生產得以正常進行。
(2)獎勵多種經營
《管子·山權數篇》載摘要:“桓公問於管子曰摘要:‘請問教數(教育的方法)。管子對曰摘要:‘民之能明於農事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給黃金一斤或相當于黃金一斤的谷八石為獎金)。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樹藝者,置之黃金一斤,直
食八石。民之能樹瓜瓠葷菜百果使蕃袞(裕,同衍)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愈)疾病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知時……曰某谷不登,曰某谷豐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蠶桑,使蠶不疾病者,皆置黃金一斤,直食八石?!边@里在談教育民眾的方法時,國家以獎勵作為教育的方法,對善農事的、蕃育六畜的、樹藝的、種瓜果蔬菜的、會看病的、經驗豐富能預知谷物豐歉的、善于種桑養蠶的,均以黃金一斤或相當于黃金一斤的八石谷物為獎金。從獎勵的事項看,《管子。輕重篇》的作者倡導的是多種經營,對善農事種五谷、善畜牧育六畜的、樹藝、種菜瓜果、善種桑養蠶都給同樣的獎勵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借貸
國家蓄藏一定量的糧食和錢,農民困難時借貸給農民,以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待農民收獲再以實物還貸。有關這點,《管子。國蓄篇》載摘要:
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 以賤泄平。萬物之滿虛隨財準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準平。使萬室之都必有萬鐘之藏,藏?(錢貫,即穿錢的絲線)千萬。使千室之都必有千種之藏,藏?百萬。春以奉(供給)耕,夏以奉蕓。耒耜械器鐘(種,五谷之種)穰(馕,和餉同)糧食畢取贍於君。故大賈蓄家不得豪奪吾民矣。然則何?君養其本謹也.春賦以斂繒帛,夏貸以收秋實。是故民無廢事,而國無失利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摘要:凡輕重的大利是以重射輕,以賤而轉化為平價。萬物的“滿”(余)和“虛”(不足)隨著國家財政的平準政策而不斷變化,打破的平衡會重新再現。人君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堅持實行平準政策。國家使有萬家的城鎮儲存萬鐘之粟和錢千萬,讓千家的城鎮儲存千鐘之粟和錢百萬。儲存糧食和錢的目的是摘要:春天供給耕田,夏天供給鋤耘。耒耜等械器和種子及糧食當然是由國君供給的。因此大商賈儲積家就無法大肆盤剝民眾,為什么會如此呢?是因國君勤謹地扶持本業。春天借貸的錢糧收取絲織品繒帛,夏天貸出的錢糧在秋收后收取谷類.因此,民眾不會無事干,國家也不會受損失。
《管子.山國軌篇》說每年“泰春”、“泰夏”、“泰秋”、“泰冬”的“物之高下”,民“相并兼之時”,國家都要貸給農民糧食。并說摘要:“無貲之家皆假之械器、勝(滕)?、屑(碎米)、?(糗,乾糧)、公衣.功已而歸公衣,折券(折毀借貸時所給之券)。故力出於民而用出於上。
(4)調節物價
抬高谷物價格,促進糧食生產?!豆茏?。輕重篇》談到抬高谷物價格屢見不鮮。如《巨乘馬篇》載“國谷之重再什倍”?!渡絿壠氛骸叭酪褤?,而國谷再十倍”?!渡綑鄶怠氛骸皣戎厥懂惾铡??!渡街翑怠?;“國谷十倍”?!兜財灯分^“武王立重泉之戍”,使“國谷二十倍”?!豆茏印ぽp重甲篇》對這個新問題講得比較具體摘要:“粟賈(價)平(釜)四十則金賈(斤)四千。粟賈釜四十,則鐘四百也,十鐘四千也。二十鐘者為八干也。金賈四千,則二金中八千也。然則一農之事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鐘,一農之事乃中二金之財耳。故粟重黃金輕,黃金重而粟輕,兩者不衡立。故善者重粟之賈,釜四百,則是鐘四千也,十鐘四萬,二十鐘者八萬……一農之事有二十金之笑?!边@里講了粟價提高10倍和農民貨幣收入的關系。粟價釜40,則鐘400,10鐘4 000,20鐘為8 000。而當時金價為l金4 000,2金8 000。一戶耕田百畝的農民,百畝之收為20鐘,則一戶農民一年收入8 000,值2金。假如粟價提高10倍,則粟價釜400,鐘4 000,lo鐘4萬,20鐘8萬。而這時金價未漲,所以金1斤4 000,10金4萬,20金8萬。因此,一戶農民每年收20鐘,值錢8萬,值20金。由于粟價提高了lo倍,農民種谷物可以增加收入,所以種谷物的積極性提高,導致谷物生產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本國的粟價提高,別國的粟也會被販來本國,也是促進本國粟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5)減免農業稅
在煮鹽業方面增加收入,減免農業稅收?!豆茏印さ財灯份d桓公問管子日摘要:“吾欲(內)守國財而毋稅於天下……可乎?”管仲回答說摘要:可以。其辦法是摘要:鹽是人人都要食用的生活必需品,“十口之家,十人咕(食)鹽,百口之家,百人咕鹽”。齊國又是聞名的鹽產地,每年冬天從十月開始煮鹽至第二年春天國家可征收到3萬鐘鹽。①而第二年春天,由于“陽春農事方作,令民毋得筑垣墻,毋得繕冢墓。大夫毋得治宮室、毋得立臺榭。北海之眾毋得聚庸而煮鹽。然鹽之賈(價)必四什倍”.這時,可把高價鹽,運銷至梁(魏)趙宋衛濮陽。由于無鹽則腫,別國不能無鹽,這實際上等于齊國煮海水為鹽向天下征稅了。由于賣高價鹽賺到錢,因此可以“內守國財”,而減免國內的農業稅了。
(6)以工代賑
在水旱災荒年景以工代賑?!豆茏印こ笋R數》載摘要:“若歲兇旱水泱(溢),民失本,則修宮室臺榭,以前無狗后無彘者為庸。故修宮室臺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笑(計)也?!贝颂幩v的辦法就是后世以工代賑之法,讓貧困無生計的貧民當庸工,掙錢糊口,度過荒年。
三、輕重理論下的安民強國思想
輕重理論的宗旨在于安民強國,因此《管子·輕重篇》提出了一系列的經濟主張,這些主張值得注重的主要有下列一些摘要:
(1)輕稅和免稅
《管子·輕重篇》認為強求征籍(征稅)會破壞生產?!豆茏印ぽp重甲篇》云摘要:“籍於室屋……是毀成也……籍於萬民……是隱情也?!读蟆菤⑸?。籍於樹木……是伐生也?!雹谡鞣课荻悤挂延械姆课萑諠u毀壞,征人頭稅會使人心趨于造偽做假,征牲畜稅會導致牲畜被宰殺,征樹木稅會導致樹木被砍伐??傊?,強求征稅會破壞生產,《管子·國蓄篇》認為強求征稅會造成人民生命財
①《管子·輕重甲篇》摘要:“十月始正.至於正月,成鹽三萬六千鐘?!?
②《管子·國蓄篇》也有類似記載。
產的重大損失,如說摘要:“今人君籍求於民,令曰摘要:十日而具,則財物之價什去一。令日摘要:八日而具,則財物之價什去二。令曰摘要:五日而具,則財物之價什去半。朝令而夕具,則財物之價什去九?!边@說明強制征取財物,民眾為繳納捐稅,不惜賤價變賣財物而納稅,征稅限令的期限越短納稅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所受的損失就越大。而“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①因此,向人民強求征籍(征稅)就會引起人民的不滿,產生“下怨上而令不行”的現象。所以,首先要輕稅,減輕賦稅也輕易做到?!豆茏?。大匡篇》載摘要:“二歲而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饑不稅?!边@里除了饑荒年不收稅外,兩年征稅一次,上年征3/10的稅,平均每年征15%;中年征2/10的稅,平均每年征10%;下年征l/10,平均每年征收5%。假如上年、中年、下年平均算,則每年征收l/10的稅?!豆茏?。幼官圖篇》載,齊桓公第三次會合諸侯時規定摘要:“田租百取五,市賦百取二,關賦百取一?!边@里規定的收稅是很輕的,不過只是暫時的。從農業稅的征收看,《管子·治國篇》說“府庫之征,粟什一”,說明一般情況下征收1/10的田賦。
輕稅這一點只是初步?!豆茏印ぽp重篇》認為最好的辦法是不向民眾征稅而又能做到財利歸于國家,即所謂“故萬民無籍而利歸於君也”。②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采取其他一系列辦法。
(2)國家和貿易
國家參和糧食等物品貿易,一箭三雕,既可以使國家獲利,財政充裕;又能平抑物價,安寧民眾生活,同時還能阻止“大賈蓄家”操縱市場,“豪奪”農民?!豆茏觲山國軌篇》講了國家對經濟的規劃和干預辦法,主張以鄉、縣和國家進行規劃,以了解田數、人口為基礎。先了解“田若干,人若干”,和田地中“高田、閑田、山田”的數量。這樣,一鄉一縣之田生產的“谷重若干”也可以大體知道,而后又可以了解“終歲度人食其余若干”、“終歲其食不足于其人若干”。這就是所謂“泰軌”,即基本規劃。據此,國家設立
①② 《管子·國蓄篇》。
“環乘之幣”(公幣)作基金,由國家先貸放給農民,家口多者貸放多,少者貸放少。收獲后,貸款按谷價折合,以谷物繳還國家,收獲少的山田,如不夠農家食用,可用國家的公幣“振其不贍”。其結果,農民生產的大量谷物集中于國家手中,到谷價上漲時,國家又可從拋售谷物中獲得巨大利潤,.以充裕國家的財政。
國家參和糧食貿易和調控是一項基本辦法,所以《管子·輕重篇》一再談到此新問題?!秶钇氛f如“夫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國家利用供求不平衡時的物價漲、落來收購、銷售,在一買一賣之間就可以謀取大利.所謂“什倍之利”也只是說獲利多之意的虛詞,并非絕對的表示數量之意。
國家除了參和谷物貿易之外,在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的條件下,也參和紡織品的貿易。國家對某鄉“女勝事者若干”,其產品除供自身穿著外“余衣若干”也列入“泰軌”。對這些有余的紡織品,國家照市價折合為貨幣,支給預付款。這樣封建國家又把握紡織品,等這些東西價格上升時,國家又出售從中謀利。此外,國家對軍隊需用之牛馬、器械、戰車和山澤物品的加工品、小農具等等也都進行預購儲存,又及時預售和賣出,國家從中獲取巨大利益。
總之,封建國家通過上述谷物、紡織品和其他種種物品交易,獲取了巨大利潤,充實了國家的財政。另一方面國家售出這些貨物時又有平抑物價的功能,安寧了民眾的生活。這樣做的同時,也就制止了商人的囤積居奇、謀取暴利。
(3)調控物價
利用價格波動,增加國家收入。通過價格變動反映商品的輕重關系是《管子》輕重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豆茏印ぽp重乙篇》載摘要:
桓公問於管子曰摘要:“衡有數乎?”管子對曰摘要:“衡無數也。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 已有四者之序,發號出令,物之輕重相什而相伯,故物不得有常固。故曰衡無數?!薄豆茏印分兴f的衡,就是商品價格圍繞一個中心線而上下波動的運
動。盡管《管子》不懂商品價值,不懂商品價格圍繞價值而上下波動的道理,但《管子》卻觀察到客觀存在的這一現象.因此,在《管子·輕重篇》的作者看來,把物價絕對地穩定在一點上沒有必要,應在價格的上下波動中求其準平,不能使其“常固”。噬管子。輕重篇》的作者主張利用這一點來調控經濟生活,為國家謀利。所以,《管子·輕重乙篇》又說摘要:“谷貴則萬物必賤,谷賤則萬物必貴.兩者為敵,則不俱平。故人君……操事於其不平之間。故萬民無籍,而國利歸於君也”。
輕重理論還利用價格的相對關系間接刺激價格上漲來調控國家的經濟生活。如《管子.輕重丁篇》說,國家把握了大量的布,則不必征布稅,而征麻稅,于是麻因征稅價漲10倍,因麻價的上漲而影響布價也大大上漲。同樣,如國家把握了大量的紡織品帛,則征絲稅,這樣絲的價格上漲又可刺激帛的價格上漲。①國家可以利用價格上漲的機會,出售布、帛,增加國家的收入。
(4)壟斷貨幣
國家以此增加經濟收入?!豆茏印ぽp重篇》的貨幣思想是很光輝的,發人所未發,提出了一系列的貨幣金融方面的新問題,其中一些是錯誤的。正是由于對貨幣功能、功能有獨到的熟悉,所以主張國家壟斷貨幣,利用貨幣和其他物品輕重關系的變化,來增加國家的收入.
貨幣是流通手段,《管子·輕重篇》已有明確熟悉.《管子·國蓄篇》摘要:“黃金刀幣,民之通施(貨)也?!薄遁p重乙篇》;“黃金刀幣者,民之通貨也?!薄掇穸绕氛骸暗稁耪?,溝瀆也?!薄豆茏印钒沿泿趴醋隽魍ㄊ侄?,流通中的通貨,并進而認為是流通中的溝道。商品在社會上流通的溝道就是貨幣,離開了商品流通的溝道(貨幣),商品就無法流通。
另外,《管子·輕重篇》主張國家對貨幣實行壟斷和嚴格控制。
①《管子·輕重乙篇》說摘要:“君守布,則籍于麻,十倍其價,布五倍其價,此數也。君以織,籍于系(絲),籍系撫織,再十倍其價?!?
《管子·國蓄篇》載“人君鑄錢立市,民庶之通施也?!边@就是說鑄錢的權利是把握在國君手里的,“民庶”只是使用貨幣.噬管子‘輕重篇》講到的貨幣還有黃金、珠玉,①不過這兩種貨幣不是一般民眾可以隨意得到的,二者有的出產于國外特定地方,易于為封建國家控制。
這種為國家所控制的又是商品流通溝道的貨幣和其他物品的輕重關系是怎樣一種關系呢?《管子。山至數篇》摘要:“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薄豆茏印ど絿壠氛骸皣鴰胖旁谏?,一在下,幣重而萬物輕。斂萬物而應之以幣。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十倍?!边@里指出了在特定條件下,貨幣和萬物的輕重關系可以成反比。此處的所謂“上”是指貨幣由封建國家收藏而退出流通的現象;所謂“下”是指貨幣在民間流通。假如貨幣由封建國家收回9/工o,在民間流通的只有1/10,則幣值上升而萬物價格下跌。這時封建國家大量出籠貨幣收購萬物。當萬物由國家收藏,貨幣大量在民間流通時,流通中的萬物大為減少,由于供求關系的影響,這時萬物價格上漲,貨幣價值下跌。這時,封建國家又大量拋售萬物收回貨幣。輕重理論主張利用貨幣數量增減和物價漲落,國家適時拋出貨幣或萬物來增加國家的經濟收入.
《管子》上述理論錯誤在于不了解金屬貨幣的幣值是在貨幣進入流通之前就存在的。因此,它才能作為價值尺度,而決不是商品價格決定于流通中的貨幣數量的多寡。然而,從貨物的供求關系可以引起物價的漲落來說,《管子》所說的上述現象仍然是有其適用性的。只要封建國家運用適當,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而達到增加經濟收入的目的的。
(5)實行專賣
主張實行鹽鐵的局部專買和專賣,增加國家收入?!豆茏印ぽp重篇》主張對鹽、鐵和其他山澤產品都以適當方式去經營。鹽不是由
① 《地數》、《輕重乙》、《揆度》諸篇均有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幣為下幣等有關論斷。.
國家全部經營,也不是由國家全部專賣,而是由國家局部專賣。據《地數篇》和《輕重甲篇》記載在冬十月至次年正月冬閑時,國家讓若干勞動力煮鹽,積3萬多鐘之后,至次年正月借口農忙不許民人“聚庸而煮鹽”,在此情況下鹽價大漲。封建國家在此時趁機向國內外銷售鹽即可取得厚利.《管子.輕重篇》的作者是這樣算賬的。人人都必需食鹽,10口之家,10人食鹽;100口之家,i00人食鹽。萬乘之國的大國人口約為千萬,如按成人征人頭稅,應納稅者約一百萬人,每人每月征30錢,則為3 000萬。若實行鹽的局部專賣,適當提高鹽價,每月就能得到6 000萬。不僅如此,國家還可以鹽出口獲重利,這就等于是煮海水為鹽而向天下征稅了。
對于鐵礦,《管子·輕重乙篇》雖主張國有,但不主張國營,原因是國營“發徒隸而作之,則逃亡而不守。發民,則下疾怨上,邊境有兵,則懷宿怨而不戰。未見山鐵之利而內敗矣”。因此主張民營“和民量其重,計其贏,民得其七,君得其三”。這就是說國家用抽十分之三稅的辦法向冶鐵業者征稅。至于鐵器的買賣則可能是由國家統一收購后而制定適當價格銷售的,也就是說鐵器是由國家專賣的。
《管子》大力宣傳鹽鐵專賣的好處,《輕重甲篇》說摘要:“為人君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痹谒麄兛磥?,鹽鐵的局部專買和專賣可以大大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使利歸國家;可以減免賦稅,使農民負擔減輕;可以抑制富商大賈謀取暴利,減少其對民人兼并之資。
(6)對外貿易
開展對外貿易,富國強國?!豆茏樱p重篇》主張以輕重之術開展對外貿易,富國強國.《山至數篇》說這是“以輕重御天下之道”?!遁p重丁篇》則說“可因者因之,乘者乘之,此因天下以制天下”。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辦法摘要:其一,在商品價格上要采取合理策略,總的目的是使“天下之寶一為我用”。在一般情況下,國內價格應和別的諸侯國的價格相適應,《地數篇》說摘要:“天下高則高,天下下則下”。這樣才能防止物資外???齙健笆毓?疲??闥辦短煜隆薄O嚳矗?員鴯???謀竟??枰?奈鎰剩?蛉紜肚嶂匾移?匪?擋扇 疤煜孿攣腋擼?煜慮崳抑兀?煜露轡夜選保?餼褪撬狄?Ц嘸鄹瘢?顏庵治鎰蝕⒉仄鵠矗?睦?淙??!渡街潦??吩卣??骸氨酥詈鈧?仁??刮峁?榷???蛑詈罟裙槲嵋印保?粗??霸蛭峁?裙橛謚詈睢??!掇穸繞?匪怠拔鎦卦蛑粒?嵩蛉ァ薄6員竟?枰?隹詰牟?吩蠆扇 疤煜賂叨?蟻隆保?拐廡┥唐返募鄹竦陀謚詈罟??遠醞馇閬??誥赫?腥∈ぃ?鵲取
尤其值得注重的是,《管子·輕重篇》還宣揚商戰,施展謀略,出奇制勝,制服對方。
《管子·輕重戊篇》載,齊和魯、梁兩國常發生沖突,齊桓公請教對付兩國的辦法,管仲回答說摘要:“魯、梁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服之,公因令齊勿敢為,必仰於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被腹珣?,隨即“為服于泰山之陽(南),十日而服之”,讓魯、梁兩國迅速知道?;腹指骠?、梁兩國商人,“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金……”在厚利的引誘下,魯、梁之君“教其民為綈”,而棄置農耕。13個月后,齊國“率民去綈,閉關,毋和魯、梁通使”,“魯、梁之民,餓餒相及”,.兩國國君急忙令民“去綈修農”,然而,“谷不可三月而得”,糧價大漲,“糴十百(千錢)”.而這時“齊糶十錢”,只供國內,不許輸出,“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不久,兩國國君只好請服。
另一個事例是萊、莒之謀,萊、莒產茈(紫草,作染料)。管仲建議齊國提高“茈”價,輸入“茈”,于是萊、莒“釋其農耕而治茈”.第二年齊國下令禁止輸入“茈”。兩國失去了輸出“茈”的收入,又放棄了農業,缺糧,糧價漲至370,而“齊糶十錢”,“萊、莒之民降齊者十分之七”,不久,“萊、莒之君請服”.①
此外,還有白鹿之謀.齊國以高價買楚國出產的鹿,使“楚人即釋其耕農而田鹿”。而這時齊國卻“閉關,不和楚通使”,楚缺糧“糴四百”,齊國令載粟於齊、楚邊境,“楚人降齊者十分之四,三年
①《管子·輕重戊篇》。
而楚服”。齊國還高價收購代國的“狐白之皮”,使其民“去其本而居山林之中”,離枝國聞之,而侵其北,代王無法,歸服于齊,等等。這些都是施展謀略,通過經濟手段,搞垮別國的設想。
《管子·輕重篇》所闡發的以輕重之術治國的方略,主張通過經濟手段調控治理國家,這和商鞅、韓非主張通過封建專制國家法令治理國家顯著不同?!豆茏印ぽp重篇》的主張在漢、唐、宋的經濟生活中曾發生過重要功能,在我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其重要意義和可資借鑒之處也是不言而喻的。
《管子·輕重篇》諸篇原19篇,今存16篇,是我國古代經濟思想的瑰寶?!遁p重篇%26gt;%26gt;在重視農業、穩定個體農民經濟基礎上,主張通過商品經濟來富國、強國,提出了國家通過貨幣、商品的“輕重”關系來調控經濟的理論。這在先秦經濟思想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至今仍然可資借鑒。
一、《管子·輕重篇》的輕重理論. 在中國歷史上“輕重”概念經常是和管仲聯系在一起的?!妒酚洠R太公世家》說摘要:管仲“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悅?!薄妒酚洝す荜塘袀鳌分姓f摘要:“管仲既任政齊相……貴輕重,慎權衡?!薄妒酚洝て綔蕰氛f摘要:“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薄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姓f摘要:“管子……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這些記載都是把“輕重”和管仲聯系在一起的。由于管仲通輕重之變,使齊國富強,所以齊國人緬懷其遺教,不斷地根據管仲的言行和有關檔案及現實的需要探索輕重理論,至戰國時形成了《管子·輕重》各篇?!豆茏樱p重》諸篇雖非管仲所作,但它從輕重理論出發提出國家從宏觀上管理和調節經濟的主張卻值得注重和重視。
那么《管子·輕重》諸篇闡發的輕重理論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呢?“輕重”是一個矛盾的對立面,作為一種治國之術,主要用于經濟方面’如同孫子兵法中“正奇”這一概念主要用于軍事方面一樣。在經濟領域中,輕重理論就是通過權衡貨幣、谷物、百物的供需、貴賤’采取辦法使國家富強,并平抑物價、安寧民眾生活。在對外方面,就是要權衡輕重,在經濟上通過對外貿易和商戰制服、搞垮別
國。從以下方面可看出輕重的運用摘要:其一,輕重理論用之于萬物方面,則任何商品都如《管子.揆度篇》所說是“重則至,輕則去……物臧則重,發則輕”?!豆茏印ぽp重甲篇》則說摘要:“章(障)之以物則物重,不章以物則物輕;守之以物則物重,不守以物則物輕?!边@里所說的“重”主要表現在商品缺乏、供給不足,引起漲價和人們的重視。這里所說的“輕”,主要表現在物品供給充分和很多,價格下跌。物品“重”就會引起遠地同類商品輸入?!拜p”則本地商品就會運銷到他方。其二,輕重理論用在谷物方面,《管子·輕重篇》認為谷物和萬物的輕重關系成反比?!豆茏印ぽp重乙篇》摘要:“粟重而萬物輕,粟輕而萬物重?!薄豆茏樱笋R數》載摘要:“谷獨貴獨賤?;腹徽骸沃^獨貴獨賤’?管子對曰摘要:‘谷重而萬物輕,谷輕而萬物重?!边@就是說,谷和萬物的關系是,谷重萬物相對輕,谷輕萬物相對重。其三,輕重理論用之于貨幣方面,貨幣和萬物成反比?!豆茏印ど街翑灯氛f“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薄豆茏?。山國軌篇》說摘要:“國幣之九在上,一在下,幣重而萬物輕。斂萬物而應之以幣。幣在下,萬物皆在上,萬物重十倍?!薄豆茏樱畤钇穭t說摘要:“谷賤則以幣予食,布帛賤則以幣予衣。視物之輕重而御之以準,故貴賤可調,而君得其利?!逼渌?,貨幣和谷物的關系,又是所謂“幣重則谷輕,幣輕則谷重”,二者成反比。為了把握輕重關系的規律,了解各種商品(萬物)和谷物、貨幣和萬物、谷物和貨幣彼此間輕重關系的比例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各種商品形成的輕重之勢,《管子·輕重》諸篇中都曾談到。如《國蓄篇》摘要:聚則重,散則輕?!遁p重甲篇》摘要:守則重,不守則輕;章(障)則重,不章則輕?!秶钇氛荷倩虿蛔銊t重,有余或多則輕?!遁p重乙篇》和《地數篇》則云摘要:令疾則重,令徐則輕等等。
了解各種物品之間的輕重比例關系和各種情況下物品所出現的輕重之勢,是為了采取相應的辦法而達治國安民之目的。所以《管子·國蓄篇》說摘要: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決定民眾生死)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通貨)也。故善者執(把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盡也。
夫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敗之擴(萬物之價)可得而平也。上面所引述的兩段話,是國家通輕重之變所要達到的目的。第一段話是說國家把握著貨幣以控制能決定民眾生死的谷物的價格,因此就能使民眾盡到自己的力量.第二段話的意思是說,民眾有余的東西就“輕”,因此人君就在東西輕時加以收藏.民眾缺乏的東西就“重”,所以人君就在東西“重”時加以賣出發散。這樣一斂一散,國君必然得到10倍之利,而財物的價格又可得到平抑。
《管子·輕重篇》諸篇的作者認為輕重之術是治國的根本方法?!豆茏印ま穸绕氛f摘要:“燧人以來,未有不以輕重為天下也?!薄豆茏樱p重戍篇》載摘要:“桓公問于管子曰摘要:‘輕重安施?’管子對曰摘要:‘自理國?戲(伏羲)以來,未有不以輕重而能成其王者也?!痹谶@位作者看來伏羲的“迎陰陽”,神農的“樹五谷”,燧人的“鉆燧取火”,直到夏代的“疏三江,鑿五湖”等等都是以輕重之術治國的體現。這樣,古代統治者所推行的一切經濟辦法和治國良法,都被概括在輕重理論的范圍之中了。這樣,輕重理論就被說成是一種無所不包的廣義的治國理論了。
摘要:鄧小平的宏觀經濟管理思想為建立我國宏觀調控體系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確立了我國宏觀調控體系建設與改革的大框架。我國在宏觀調控方面所實施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等方面的重大舉措,都是以鄧小平宏觀經濟管思想為指導,以此建立的宏觀調控體系對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經濟思想;宏觀調控體系;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鄧小平的宏觀經濟管理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自1978年到1992年期間,對我國宏觀經濟管理進行深入思考,并進行宏觀調控體系的總體設計。鄧小平在宏觀經濟管理方面最重大的貢獻是:提出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鄧小平在理論與實踐中的大膽探索,為建立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觀調控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確立了我國宏觀調控體系建設與改革的大框架。
一、確立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
鄧小平指出:“現在中央說話,中央行使權力,是在大的問題上,在方向問題上?!焙暧^調控就是大方向問題,解決好大方向問題關系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的實現。鄧小平提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第一,保持經濟總量平衡。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時特別強調說:“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钡诙?,經濟結構比較合理,保持國民經濟重大比例的協調。為保持總量平衡,必然要求結構合理,只有經濟結構合理的總量平衡才是真正的平衡。經濟結構合理化,最重要的是產業結構合理化,它決定生產結構、產品結構同消費結構相適應。只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才能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從而實現鄧小平提出的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即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樣的大方向問題必然要求在中央的層面上來整體推進?,F代市場經濟無論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都是有控制的經濟。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共同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不能沒有宏觀控制。為保持宏觀調控的有效性,作為調控主體的中央,必須有權威。因為宏觀調控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職能,只有中央有權威,才能控制住局面,引導地方、企業和居民的經濟行為向宏觀目標靠攏,取得宏觀調控的預期效果。鄧小平還指出:“可能我們經濟發展規律還是波浪式前進。過幾年有一個飛躍,跳一個臺階,跳了以后,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一下,再前進?!薄安ɡ耸角斑M”實際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市場經濟特殊的運行規律,強調中央的統一調控,“黨中央、國務院沒有權威,局勢就控制不住?!?
二、推進財政體制改革,發揮財政的宏觀調控作用
早在1954年1月,鄧小平在總結財政工作時就強調指出,“財政部門是集中體現國家政策的一個綜合部門”。所以“財政部提意見,是從全局出發,考慮有錢沒有錢,是否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財政部門要看到大事,要有戰略觀念”,鄧小平的這一宏觀經濟管理思想,正確概括了財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準確理解國家財政的職能作用,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建立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觀調控體系,正常發揮財政政策的調控作用,必須對財政體制進行改革。在鄧小平經濟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對財政體制改革較早。1978年至今的財政體制改革過程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1994年,基本特征是通過放權讓利,也就是通過對企業、地方進行放權讓利,支持經濟改革與社會事業改革。通過這些改革,中央財政收入在全國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第二階段是1994年至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央對財政稅收體制進行重要的改革,基本特征是建立規范的財稅體制,逐步建立公共財政。同時財政實力在不斷強大,中央財力不斷增強。
從表1可看出,改革開放30年來,為保證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大力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各種財政政策都實施過。1988—1997年實施緊縮財政政策。1998~2004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這一時期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增加赤字,增發長期建設國債。通過這一舉措,解決了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導致的進出口下降及內需不足問題。這一時期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約9 100億元。二是增加工資,加強社會保障。目的是增加居民收入,擴大社會消費。1998-2004年工資調整了四次,建立了三條社會保障線:即建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生活困難補助、失業補貼和城鎮最低生活補助。三是大力提高出口退稅率,支持出口發展。到2004年,出口退稅率由1998年的9%增加到15%。
三、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場
1991年,鄧小平在視察上海時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编囆∑缴羁痰刂赋隽私鹑谠谖覈洕l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以及金融與經濟的本質聯系。一方面,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金融信用創造功能不僅直接影響社會貨幣供應量和幣值本身的穩定,而且影響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及社會再生產的全過程,影響投資、利率、就業、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和價格水平,乃至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經濟生活??梢哉f,經濟活動如果離開金融,就無法運轉。根據鄧小平“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得大一些”的指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明顯加快了步伐,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較大的改革措施。如,銀行體制改革、建立全國性和區域性資金市場,等等?,F在看,盡管在具體操作中存在一些失誤,但從戰略角度看是成功的。
1978年,鄧小平指出:“銀行應該抓經濟,現在僅僅是當會計,沒有真正起到銀行的作用;要把銀行作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1986年12月,鄧小平指出:“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我們過去的銀行是貨幣發行公司,是金庫,不是真正的銀行”。鄧小平“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的思想指明我國金融改革的重點。按照鄧小平“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的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指導思想,我國開始了艱難的銀行業的改革歷程。從1985年開始,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已取得巨大成就,初步建成了由中央銀行調控和監管、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金融和商業經營相分離、多種金融機構、多種融資渠道組成的新的金融體制。新的銀行體系也初具規模,包括國有獨資銀行、國家政策銀行、地方性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合作銀行、城市信用社及農村信用社等。我國銀行業逐步由“財政出納”的角色,轉變成為國民經濟的命脈部門,銀行信貸資金成為推動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時肯定了證券、股票市場的試驗,主張要堅決地試。他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磳α?,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编囆∑降倪@次講話,徹底決定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命運。此后,我國的資本市場開始了從無到有的迅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實踐已經證明,鄧小平同志的這些思想完全正確。
四、在宏觀調控中注重運用法律和行政的調節手段
政府在市場經濟中進行宏觀調控,必須以間接手段為主,但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也不可缺少。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實施,可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的效果。在加強宏觀調控中,鄧小平非常重視法律手段的作用,并把它看作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兩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手”。他認為,“我們國家缺少執法和守法的傳統,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就開始抓法制,沒有法制不行”。這就要求政府在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依法行事。職能的轉變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改革任務。要政府職能的轉變,必須改革臃腫重疊的政府機構,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機構。政府職能轉變,實質上是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曾多次強調指出:“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
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逐步走上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地位有極大提高,人民生活由溫飽型步入小康型社會,這些成果的取得與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及以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為指導的宏觀調控是分不開的?;仡櫸覈?0年改革的歷史,重溫鄧小平同志關于宏觀經濟管理的一系列思想,對指導我們深化改革、完善宏觀調控仍有重要意義。同志講:“鄧小平同志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但是今后的路具體怎么走,要靠我們自己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開拓,總結新的經驗,形成新的認識”。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七M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這是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宏觀經濟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在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經濟管理類專業是一個統稱,其中主要包括:財務、統計、經貿等學科,而在每一學科的具體教學中統計學都是學生要學習的基礎知識之一。與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相比,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具有專業性強、系統性強、實用性強等特點。從學科設置的角度進行分析,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統計學是一門關于統計信息獲取、顯示、描述,以及綜合分析的專業學科。目前,國內經濟管理專業在統計學教學方法方面仍然存在較多的弊端和問題,多數教師往往把統計學課程單純地看作是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熱衷于基礎知識的講授和繁瑣公式的推導嚴重忽略了統計學的工具性和應用性,削弱了學生思想方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教學流于空洞、枯燥、乏味,進而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學偏離了課程培養目標,教學效果和質量也不理想。要扭轉目前統計學的教學現狀,教師要認真的對教學方法問題進行反思,并且不斷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以擺脫和改變現階段的統計學教學“困境”。
1.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中教學方法的實際應用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各行業、各領域在管理工作中對于統計學的重視,需要大量具有較高素質的統計學專業人才。目前,在國內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教學中,已經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為推動統計學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國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
1.1討論教學方法
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教學中應用的討論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中心問題相互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情緒,活躍學生的思想,便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表達能力。例如在講解統計的概念時,向學生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什么是統計?“統計”一詞有幾種涵義?為什么說統計是認識社會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標志和指標?它們有何聯系和區別?什么是統計總體、什么是個體?它們之間有何聯系?統計學與其他學科有什么關系?層層設置疑問,讓學生展開討論,表述自己的看法,討論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概括各種意見及其分歧,為學生梳理出了解答問題的不同路徑,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辯論和思考,幫助其得出自己的結論。
1.2對比分析教學方法
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教學中應用的對比教學方法是將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含義進行直接對比,找出兩者之間的差別與內存關系,然后進行分析。例如在講解時間數列的計算時,通過時點數列與時期數列的比較,得出兩者之間的三點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與時間的長短有無關系、是否是連續登記取得,以此作為時點數列與時期數列的基本判斷方法。
1.3總體框架結構教學方法
為了使學生更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難懂的名詞、概念,框架結構法的應用通過框圖將各知識點的內在關系聯結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然后逐層展開加以剖析,提綱挈領地板書框圖中名詞的特點與作用,用形象生動的比喻語言說明各概念之間的聯系和異同。采用這樣直觀清晰、凝練簡潔的框圖教學,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
1.4實踐式教學方法
實踐式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如專題研究、社會調查、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在實踐教學中學生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去指導實踐活動,通過對實踐過程的討論和實踐總結的書寫,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統計調查和統計整理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根據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設計一套調查方案,通過調查方案、調查方法的設計讓學生理解了統計調查的內容,通過對搜集來的材料的整理讓學生加深了統計分組、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計算方法。
2.提高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教學方法應用效果的途徑
2.1注重現代先進教學技術的應用
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先進教學技術的合理應用,并且加強對于教學效果的科學評價??萍嫉陌l展為統計學的教學和應用帶來了快捷和方便,主要體現在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統計軟件的應用,在統計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數字變得直觀生動,可以在課堂上使用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資料,可以展示復雜的圖表,將圖表的制作過程演示給學生,加深了學生的感官認識,也節省了板書時間;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使用圖表、聲音、文字、色彩、動畫等形式傳輸教學內容,不但可以創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每一節課的時間,合理編排講課內容,做到嚴肅活潑、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動,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2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
在傳統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教”與“學”中,學生掌握的知識只局限于應付考試,并沒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學的課程之間缺乏銜接,往往在實際問題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統計教學的改革應立足于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應考慮其專業特點,把握社會經濟動態及實際應用組織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合理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時俱進,緊跟時代脈搏,培養具備一定統計理論知識、技能,能在社會發展變化中活學活用、不斷創新的高素質人才。
2.3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統計學的實際應用背景
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而言,開設統計學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種正確地認識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規律的理論、方法,解決的是經濟、管理方面的問題。因此,要求教師明確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專業及應用背景組織教學,要時刻關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熱點問題,善于使用統計方法分析這些問題。對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強調理解和應用,有的放矢,學以致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專業的適應性和應用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教學中,廣大教學一定要注重教學方法的不斷革新和完善,進而才能有效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全面提升,并且提高學生對于統計學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國有經濟作為和國家所有權相聯系的經濟范疇,并非為社會主義制度所獨有,而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探究市場經濟條件下,西方發達國家國有經濟產生的客觀基礎及其發展演變的歷史,總結各國政府管理和調控國有企業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目前正在深入進行的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的改革,無疑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發達國家國有經濟的地位和發展目前狀況
眾所周知,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的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岸稹币院?,出于醫治戰爭創傷、振興經濟、維持穩定的需要,許多發達國家非凡是英國、法國、意大利等西歐國家積極推進“國有化”運動,通過直接投資興辦、購買或沒收以及國家持股參和等形式建立國有企業,從而形成了各個國家規模大小不等、管理方式各異的國有經濟體系。據世界銀行統計,到80年代初,國有企業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已達10%,占全球總資本的份額則為35%(注摘要:引自世界銀行摘要:《1986年世界發展報告》。)。
國有經濟在西方各國中的規模和比重雖然并不占優勢,但發揮著其它經濟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1)提供基礎設施和服務。能源、鋼鐵等基礎工業和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這些產業和部門所具有的投資規模大、資金回收期長以及較大的投資風險等特征,因而要求國家承擔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責任。在這些領域中,國有經濟通常具有相當高的集中度。以鐵路、電力和郵政三個部門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為例,美國分別為25%、25%、75%;德國和意大利為100%、75%、100%;英國和法國則全部為100%(注摘要:引自《中外管理》1997.10,第41頁。)。(2)維持對戰略部門的控制,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戰略產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或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先導部門,為了更好地體現政府的戰略意圖,對于一些“自然壟斷”性戰略部門,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國有企業壟斷體制,以限制外國資本的進入;而在一些競爭特性較強的戰略部門,當其受到外資控制和壟斷的威脅時,國家又會通過對該領域中某些處于不利競爭地位的私營企業進行國有化改造,以增強其和外國企業競爭的能力。如面對美、日兩國電子產品的大舉進攻,法國政府曾于80年代初對電子產業實行了大規模的國有化,并在5年內籌集了200億美元用于開發新的電子技術,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本國電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3)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經濟運行。緩解社會矛盾是西方發達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國有企業必須執行并體現國家的政策導向,它不僅不能像私人企業那樣隨意解雇工人,而且還要不斷增加工人的工資,吸收工人參股和管理企業,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資關系,穩定了社會局勢。此外,西方發達國家還通過國有化的方式,購買由于經濟危機或產業結構升級而陷入生存困難的私營企業,并對其進行整頓和改造;或者通過國有金融機構對其進行“輸血”,幫助其擺脫困境恢復正常運營。(4)調節國民經濟,承擔非凡社會職能。如國有金融企業、主導性工業企業、環保工業和國防工業企業等。這部分企業經常擔負著宏觀調節、推行國家經濟和社會政策、保證國家平安以及實現發展目標的職能。
值得注重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一股“非國有化”的潮流。非國有化的主要方式是出售國有企業,它包括國有企業資產的全部出售和部分出售,其結果是“國有企業私有化”;另一種方式是出讓國有企業的經營權,即“國有企業民營化”。據統計,從1979年10月到80年代末,英國共有27家國有企業全部或部分實行了非國有化,其中重要的企業有18家,美國政府得到近200億英鎊的變賣收入。法國在1986~1988年第一次大規模私有化運動中,對12個國有集團共29家國有企業進行了非國有化改造,總資產達1200億法郎(注摘要:引自徐茂魁等摘要:《國有經濟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第123~125頁。)。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有經濟占gdp的比重已分別由80年代初的8%和13%下降到90年代中期的5%和10%左右,前計劃經濟國家國有經濟的比重更是急劇下降(注摘要:引自王金存摘要:“從國有企業發展的世界趨向看我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途徑”,《世界經濟》(2000.2)。)。
發達國家政府推行“非國有化”的最直接原因,是由于體制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有企業運營效率普遍低下,虧損嚴重。如日本國有鐵路自1964年第一次出現虧損后,70年代平均每年虧損8000億日元,1984年更達23.59萬億日元(注摘要:引自馮啟德摘要:“國外國企改革策略探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管理現代化》(1998.4),第60頁。)。國有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造成國家補貼支出過大,財政不堪重負,從而促使這些國家對國有經濟的規模和結構進行必要的調整。除此而外,發達國家“非國有化”還和客觀基礎和環境的變化有關。(1)資本社會化程度的提高。隨著經濟的成長和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民間資本的實力和投融資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非凡是資本市場的發育和股份公司的發展,大大加速了資本社會化的過程?,F在,西方國家的一些大股份公司中,由銀行、保險公司和各種基金會投資形成的法人資本持股率已達60~70%,這種社會化的資本集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經濟發展對國家技資的依靠性。(2)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及其在經濟領域的運用,一些傳統的工業部門失去了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將這些領域的國有企業私有化,不僅能減輕國家的負擔,吸引私人資本加速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而且還能使國家籌集更多的資金,投入科研、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國有資本投入重點的轉移,既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也推動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3)國家經濟職能和調節方式的轉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制的成熟,不少西方國家放松了對市場的管制,一些原來由政府壟斷的行業,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也答應私人資本經營,依靠政府直接投資辦企業來提供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已降至相對次要地位,國家更多采用的是通過財政、貨幣政策等間接手段引導民間資本的投向和調節經濟的運行。
國有經濟的比重雖然呈現全球下降趨向,但在西方發達國家,作為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國有企業也不會完全消失。這不僅是由于在某些特定領域國家資本天然具有私人資本無法替代的功能,而且還因為國有經濟歷來是各國政府實現其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托。近些年出現的“非國有化”浪潮,并非意味著對國有經濟的根本否定,而是對國有經濟的規模、結構和管理方式主動做出的適應性調整。
二、發達國家國有企業的組織形式和政府調控機制
發達國家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管理和調控主要是在現代公司制度框架下進行的。以產權結構為標準,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摘要:一類是國家獨資的、通過委托——關系進行管理的獨立的法人企業,另一類是國家控股的以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存在的股份制企業。此外,國家控股公司作為一種非凡的公司組織形式,在西方國家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它通過母子公司間產權紐帶的聯結,實現層層控股。采用這種現代公司制度,可以較輕易地處理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的關系,使這兩種經濟在企業一級組織層次上相互融合,形成多元投資主體并存的國有企業經營格局,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
目前發達國家的國有企業在管理體制普遍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制。具體分為單一委員會制和雙重委員會制兩類。其根本區別,在于企業內部戰略經營決策權和日常經營決策權的權力分配不同。單一委員會制把二者都集中于董事會;雙重委員會制則把戰略經營決策權交給監事會,把日常經營決策權交給董事會。比較而言,雙重委員會制似乎能更好地起到弱化股東即政府干預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功能。
近年來,發達國家國有企業領導體制的變動表現出三個趨向摘要:一是更加重視發揮專家的功能。例如,德國規定,國有企業從董事會成員到下屬公司的經理人員都不能來自政府機關,而必須是工商界人士,一般要在經營績效較好的企業中有較長時期的工作經驗。二是更加重視將企業的經營職能和決策職能分開,以減少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干預。三是注重吸收工人代表參加企業董事會和監事會。例如,法國國有企業董事會所實行的“三方代表制”,即國家代表、職工代表和和企業有關的專家及知名人士代表各占1/3,體現了民主管理的原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調節和引導國有企業,既保持自主經營的獨立性,又使其行為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是各個國家政府國有企業管理都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1.法國的分類管理和計劃合同方式
法國政府根據企業是否具有競爭性、行業是否存在規模效益、是否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投資等三個標準,將國有企業劃分為壟斷性國有企業和競爭性國有企業兩種類型。壟斷性國有企業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郵電通訊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部門。對于這類企業,法國政府的管理比較嚴格,控制的程度也比較高,企業的自主權相對較少。而對于競爭性國有企業,政府很少干預,它們同私人企業以相同的身份進行平等競爭,擁有完全的經營自主權。政府對這類企業的管理,僅限于任命企業主要領導人以及對資產的流入或流出進行監督。
法國政府還采取了計劃合同的方式對企業進行調控。計劃合同的主要內容是確定企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此外,合同也同時規定了國家在財政投資、補貼和外部環境等方面對企業承擔的義務。計劃合同簽訂之后,政府根據計劃合同對企業進行監督和控制,企業則可以在計劃合同的約束下選擇最優的經營管理方式。計劃合同的期限通常為3~5年。通過計劃合同的簽訂,有利于實現企業發展和國家計劃、企業目標和國家目標之間的結合和協調。
2.意大利的國家參和制方式
國家參和制是意大利政府管理國有企業的一大特色。它在國有經濟系統中形成了一個從政府到母公司、子公司、孫公司多層次的產權組織結構體系。國有企業的股份由國家組建的控股公司逐級控制,政府對參和制國有企業的管理是通過各個控股公司進行的。國家控股公司內部又分為三個層次摘要:
第一層是跨行業、跨部門的巨型綜合性國有控股公司。這類控股公司屬于大型財團性質,是從事資本經營活動的投資公司。公司的任務是摘要:負責經營管理國家擁有的股份;指導、協調各子公司的投資、經營和生產活動;向子公司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和信息、技術、人才服務;選拔子公司的高級領導等。
第二層是若干次級專業控股公司。這類公司按行業或部門組成,專業性較強,可發行股票,是金融性和生產經營性結合型的公司。它所控制的三級公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不等。
第三層是基層參和制企業,它們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可以發行股票。
國家控股公司是自主經營管理的機構,接受內閣委員會和國家參和部的管理和指導。實行國家參和制的優點,一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二是便于國家對企業進行間接調控;三是組織形式嚴密,有利于真正實現政企分開。
3.瑞典的分權管理方式
瑞典的分權管理主要內容包括對國有企業實行規范化、法制化管理和運用經濟手段對國有企業進行間接調控。瑞典政府明文規定,不得隨意直接干預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政府專門成立了“規范化領導小組”,清理和簡化各種法規和條例,并出臺了一些新的法規和條例來規范企業的行為,使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法制化和規范化,為國有企業自主經營鋪平了道路。
瑞典政府主要采取三種手段對國有企業進行間接管理摘要:(1)稅收調節。政府運用稅收手段調節企業的生產方向,以提高和降低稅率以及免征所得稅等辦法,減少消費刺激和鼓勵利潤用于投資,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順利發展。(2)投資基金調節。設立專門基金資助經濟效益好、產品有市場而又缺乏擴大再生產能力的企業。(3)工資調節。政府規定工資增長幅度不能超過受外國競爭威脅的產業生產效率增長和國際市場價格上漲之和,即所謂的“斯堪的那維亞模式”。對工資上漲幅度的控制是通過談判形式進行的。
4.美國的出租經營方式
美國政府在國有企業的管理上,主要采取把國有企業的大部分出租給私人壟斷組織的方式。政府和承租者協商確定條件,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形式強化國有資產的權利和責任,政府通過向出租企業訂貨的方式為其提供資金,承租者既要有投資又要有銷售產品的保證。經營者必須按協議交納租金,通常由折舊費和一部分利潤構成。非凡情況下,國家只向承租人收取一部分利潤,而不收折舊費,以補償國有企業部分不動產和設備的損耗。
還有一部分國有企業是由一些非凡機構直接管理的。如國家宇航委員會管轄的武器研制和生產空間技術的企業、聯邦自然開拓局、農業電氣化管理處、田納西盆地管理處管轄的國家動力建設項目等。美國對直接管理的國有企業,也給予很大的自主權。如在生產銷售上,企業可以自行制定計劃和商業政策;在人員管理上,企業有權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在機構設立上,企業有權依據法律設立董事會和其它管理機構。
三、借鑒和啟示
1.調整國有經濟的比重,優化國有資本布局
從世界各國國有經濟發展演變的歷程可以看出,作為一種社會化的經營組織形式,國有企業的非凡職能所提供的潛在效益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必要基礎,它的非凡功能也是其它經濟形式無法替代的。一般說來,除了政治體制、意識形態、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等因素的影響外,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隨經濟發展成熟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同樣也會隨民間資本積累和投入水平的提高而縮小,但這些變化都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性質和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的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伴隨著其它經濟成份的迅速發展,二十年中國有經濟的比重下降了30個百分點。實踐表明,經濟結構的這種增量調整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國有經濟比重的下降,其它經濟成份投資的大幅度增加,保持了經濟較高的增長率。但這種增量調整也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不需要國有經濟大量存在和進入的領域,國有經濟比重過高;另一方面,一些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部門,國有經濟的進入又嚴重不足。其結果不僅影響了國有經濟主導功能的發揮,而且也降低了國有資本的配置效率。因此,應該借鑒市場經濟國家國有企業的行業分布,根據我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國有企業擔負的經濟職能,對我國國有經濟的部門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
2.加強檢查監督,對國有企業實行分類管理
從市場經濟各國的情況看,雖然在現代企業制度的框架下,很多發達國家通過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都基本上實現了“政企分開”和“兩權分離”,從而增強了國有企業的活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出資者所有權”和“法人財產權”之間不存在任何制約關系。為防止“內部人控制”,各個國家的政府作為國有企業的出資者,都力圖通過各種辦法加強國有企業經營者行使法人財產權的行為或效果的監督。這種管理和監督,主要是通過議會系統、政府系統及社會監督系統進行的。其中,注重發揮審計機關監督功能的經驗值得借鑒。國家審計機關是獨立于政府行政機構之外的專司財政監督和財務監督職能的半立法、半行政機關。正是這種獨立性,在很大程度上為審計監督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權威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在大企業內部設立審核所、政府派經濟檢查員對國有企業進行年終檢查和專門檢查,以及要求國有企業向社會公眾公布經營狀況等做法,也為實踐所證實是行之有效的。
對國有企業的運營績效進行考核和評價,需要以一定的目標為準則。從整體上講,國有企業不僅具有一般企業的盈利性目標,而且還應具有多重的社會目標,兩種目標間的矛盾在很多情況下往往難以兼顧。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政府都將國有企業按競爭性部門和非競爭性部門分開,實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對于非競爭性部門的國有企業,國家一般采取控制程度極強的獨資經營方式,其目標函數是多重的,而盈利往往是次要的目的。這一部分國有企業和生命力和生存空間并不在于它自身的高經濟效益,而在于它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技術、環境基礎,對長期、穩定、持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至于競爭性部門的國有企業,其經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贏利,因而這一類企業必須把競爭能力、經營效率放在第一位,而不承擔其它社會目標。國家在這些企業中的角色類似于一個普通的股東,主要采取控股方式進行間接控制。借鑒國外的經驗,我國也應按照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不同性質和地位,對其實行分類管理和監督。對于非競爭性領域的公益、公共和服務性國有企業,政府可較多采取直接管理的辦法;而對于競爭性的國有企業,總的原則應以市場為基礎,主要實行間接控制,對這類企業的所有權管理應具體體現為股權管理。
3.理順產權關系,完善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
理順產權關系,應以股權結構的合理化為前提。從國外的情況看,國有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是政府獨資企業日益減少,官民混合企業日益增多;在混合企業中,以國有資本為主即政府控股企業日益減少,而以民有資本為主即政府參和企業相應增多。這種官民混合企業之所以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僅因為通過官民資本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職能,增強國有資本的控制力,而且還因為由官民資本融合而形成的多元出資者所有權結構有助于塑造企業獨立的法人財產權,實現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在我國今后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中,也應當以改善股權結構,實現股權多元化為重點,積極鼓勵境內外法人及個人向國有企業投資入股,不斷調整企業的投資格局及股權結構,逐步使之趨于合理化。在國有股份制企業的治理結構中,目前市場經濟國家普遍推行董事會管理體制,其組成通常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所有者代表、企業經營管理者,并注重吸收有關專家和工人代表參加董事會,以提高企業戰略決策的科學性,實現企業管理的民主化。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我國國有企業改造之后,也應建立董事會專家化的集體決策制度,弱化政府行政行為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梢钥紤]將和企業有關的專家列為董事會成員,充分尊重并采納他們提出的建議,借助專家學者有效地把握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經營方向。同時,在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過程中還應強化工人董事制度。普通職工通過職代會選舉工人董事,通過工人董事傳遞工人的“聲音”,從而有利于提高職工在企業中的地位,克服原來的職代會流于形式的敝端。
4.改善外部環境,促進國有企業參和公平競爭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國有企業的管理和改革同樣需要法律的支持和規范。從國外的經驗看,西方國家國有企業的設立、管理和經營一般需依議會頒發的非凡法進行,將國有企業民營私有化也須議會通過專門法案。不僅如此,市場經濟轉軌國家以及東亞發展中國家,也都普遍重視法律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運用。我國當前相關立法滯后,資產重組和產權交易顯得無序而低效,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從已經頒布實施的“企業法”、“企業破產法”、“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看,也存在著未完全落到實處的新問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必須加強我國國有企業的法制化管理,努力將國有企業改革納入法制化軌道,這不僅有利于國有企業的發展和主導功能的發揮,而且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由傳統體制造成的國有企業冗員多、離退休人員多、社會負擔沉重的新問題日益突出。采取積極辦法,化解國有企業的冗員負擔和社會負擔,為國有企業輕裝上陣、平等參和市場競爭創造條件,已成為國有企業改革和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國外的情況看,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國有企業改組的善后處理工作,從而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和社會運行的穩定提供了必要的保證。我國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也必須加速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下崗職工的職業培訓,大力增加就業機會,同時在較短的時間內分離國有企業內部承擔的社會職能,以提高改制后國有企業的競爭力。
國有企業發展的實踐證實,提高效率的決定因素是競爭性的市場結構,國有企業必須像私營企業一樣面對競爭性市場環境,才能產生活力,提高經營效益。各國為改善國有企業的競爭環境,主要采取減少進入市場限制,引進新的競爭主體;對原有壟斷企業實行切塊分割,加大行業內部競爭;對國有企業貫徹商業化原則等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也應該優先引入競爭機制,尤其是要促進那些壟斷性的基礎設施產業,諸如電信、電力、供水、鐵路等行業的內部競爭。 發達國家對國有經濟管理的經驗借鑒
國有經濟作為和國家所有權相聯系的經濟范疇,并非為社會主義制度所獨有,而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探究市場經濟條件下,西方發達國家國有經濟產生的客觀基礎及其發展演變的歷史,總結各國政府管理和調控國有企業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目前正在深入進行的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的改革,無疑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發達國家國有經濟的地位和發展目前狀況
眾所周知,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的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岸稹币院?,出于醫治戰爭創傷、振興經濟、維持穩定的需要,許多發達國家非凡是英國、法國、意大利等西歐國家積極推進“國有化”運動,通過直接投資興辦、購買或沒收以及國家持股參和等形式建立國有企業,從而形成了各個國家規模大小不等、管理方式各異的國有經濟體系。據世界銀行統計,到80年代初,國有企業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已達10%,占全球總資本的份額則為35%(注摘要:引自世界銀行摘要:《1986年世界發展報告》。)。
國有經濟在西方各國中的規模和比重雖然并不占優勢,但發揮著其它經濟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1)提供基礎設施和服務。能源、鋼鐵等基礎工業和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這些產業和部門所具有的投資規模大、資金回收期長以及較大的投資風險等特征,因而要求國家承擔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責任。在這些領域中,國有經濟通常具有相當高的集中度。以鐵路、電力和郵政三個部門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為例,美國分別為25%、25%、75%;德國和意大利為100%、75%、100%;英國和法國則全部為100%(注摘要:引自《中外管理》1997.10,第41頁。)。(2)維持對戰略部門的控制,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戰略產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或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先導部門,為了更好地體現政府的戰略意圖,對于一些“自然壟斷”性戰略部門,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國有企業壟斷體制,以限制外國資本的進入;而在一些競爭特性較強的戰略部門,當其受到外資控制和壟斷的威脅時,國家又會通過對該領域中某些處于不利競爭地位的私營企業進行國有化改造,以增強其和外國企業競爭的能力。如面對美、日兩國電子產品的大舉進攻,法國政府曾于80年代初對電子產業實行了大規模的國有化,并在5年內籌集了200億美元用于開發新的電子技術,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本國電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3)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經濟運行。緩解社會矛盾是西方發達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國有企業必須執行并體現國家的政策導向,它不僅不能像私人企業那樣隨意解雇工人,而且還要不斷增加工人的工資,吸收工人參股和管理企業,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資關系,穩定了社會局勢。此外,西方發達國家還通過國有化的方式,購買由于經濟危機或產業結構升級而陷入生存困難的私營企業,并對其進行整頓和改造;或者通過國有金融機構對其進行“輸血”,幫助其擺脫困境恢復正常運營。(4)調節國民經濟,承擔非凡社會職能。如國有金融企業、主導性工業企業、環保工業和國防工業企業等。這部分企業經常擔負著宏觀調節、推行國家經濟和社會政策、保證國家平安以及實現發展目標的職能。
值得注重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一股“非國有化”的潮流。非國有化的主要方式是出售國有企業,它包括國有企業資產的全部出售和部分出售,其結果是“國有企業私有化”;另一種方式是出讓國有企業的經營權,即“國有企業民營化”。據統計,從1979年10月到80年代末,英國共有27家國有企業全部或部分實行了非國有化,其中重要的企業有18家,美國政府得到近200億英鎊的變賣收入。法國在1986~1988年第一次大規模私有化運動中,對12個國有集團共29家國有企業進行了非國有化改造,總資產達1200億法郎(注摘要:引自徐茂魁等摘要:《國有經濟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第123~125頁。)。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有經濟占gdp的比重已分別由80年代初的8%和13%下降到90年代中期的5%和10%左右,前計劃經濟國家國有經濟的比重更是急劇下降(注摘要:引自王金存摘要:“從國有企業發展的世界趨向看我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途徑”,《世界經濟》(2000.2)。)。
發達國家政府推行“非國有化”的最直接原因,是由于體制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國有企業運營效率普遍低下,虧損嚴重。如日本國有鐵路自1964年第一次出現虧損后,70年代平均每年虧損8000億日元,1984年更達23.59萬億日元(注摘要:引自馮啟德摘要:“國外國企改革策略探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管理現代化》(1998.4),第60頁。)。國有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造成國家補貼支出過大,財政不堪重負,從而促使這些國家對國有經濟的規模和結構進行必要的調整。除此而外,發達國家“非國有化”還和客觀基礎和環境的變化有關。(1)資本社會化程度的提高。隨著經濟的成長和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民間資本的實力和投融資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非凡是資本市場的發育和股份公司的發展,大大加速了資本社會化的過程?,F在,西方國家的一些大股份公司中,由銀行、保險公司和各種基金會投資形成的法人資本持股率已達60~70%,這種社會化的資本集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經濟發展對國家技資的依靠性。(2)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及其在經濟領域的運用,一些傳統的工業部門失去了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將這些領域的國有企業私有化,不僅能減輕國家的負擔,吸引私人資本加速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而且還能使國家籌集更多的資金,投入科研、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國有資本投入重點的轉移,既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也推動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3)國家經濟職能和調節方式的轉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制的成熟,不少西方國家放松了對市場的管制,一些原來由政府壟斷的行業,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也答應私人資本經營,依靠政府直接投資辦企業來提供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已降至相對次要地位,國家更多采用的是通過財政、貨幣政策等間接手段引導民間資本的投向和調節經濟的運行。
國有經濟的比重雖然呈現全球下降趨向,但在西方發達國家,作為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國有企業也不會完全消失。這不僅是由于在某些特定領域國家資本天然具有私人資本無法替代的功能,而且還因為國有經濟歷來是各國政府實現其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托。近些年出現的“非國有化”浪潮,并非意味著對國有經濟的根本否定,而是對國有經濟的規模、結構和管理方式主動做出的適應性調整。
二、發達國家國有企業的組織形式和政府調控機制
發達國家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管理和調控主要是在現代公司制度框架下進行的。以產權結構為標準,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摘要:一類是國家獨資的、通過委托——關系進行管理的獨立的法人企業,另一類是國家控股的以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存在的股份制企業。此外,國家控股公司作為一種非凡的公司組織形式,在西方國家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它通過母子公司間產權紐帶的聯結,實現層層控股。采用這種現代公司制度,可以較輕易地處理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的關系,使這兩種經濟在企業一級組織層次上相互融合,形成多元投資主體并存的國有企業經營格局,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
目前發達國家的國有企業在管理體制普遍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制。具體分為單一委員會制和雙重委員會制兩類。其根本區別,在于企業內部戰略經營決策權和日常經營決策權的權力。
[內容提要本文從一般背景和特定背景闡述政府經濟管理和經濟法的內在關系,分析政府對國民經濟實施規范化管理的法律前提,提出政府在國民經濟管理領域中的作為和不作為,最后論述政府違法或者不當的經濟管理行為的法律責任及補救辦法。文章力圖說明,在發展市場經濟和參和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政府管理經濟的觀念、體制和方法都要和時俱進,這也就是經濟法制度創新所諜求的目標。
[關 鍵 詞政府經濟管理;經濟法;規范化;政府經濟管理規范化
一、政府經濟管理和經濟法的關系
(一)經濟法已成為規范政府經濟管理之法和政府實施經濟管理之法
1.改革開放和法律形態的創新
經濟法是20世紀世界法制史上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在中國,經濟法作為法律部門的名稱,以及經濟法學作為法學學科的名稱,是在1978年下半年之后才開始形成的。改革開放逐步突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要求政府轉變職能、企業依法自主經營,要求適應時展、和國際經濟規則接軌;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任務,國家始終把經濟立法放在整個立法工作的首位,并且加強了經濟執法,于是經濟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法律形態應運而生。早在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就提出摘要:“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們還需要有各種經濟法?!边@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現“經濟法”的專門術語。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把“經濟法”列為哲學社會科學探究的主要課題之一。非凡要指出的是,在2001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摘要:“有關法律部門,法學界有不同的劃分方法,常委會根據立法工作的實際需要,初步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劃分為七個法律部門,即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和非訴訟程序法?!币宰罡吡⒎C關的名義對國家的法律體系予以劃分,表明中國立法的思路更為科學化、規范化了。
經濟法新問題基于三個出發點摘要:第一是國家(政府)和經濟的關系,第二是市場經濟和法的關系,第三是管理和法的關系。而這些因素,都必須擺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梢哉f,沒有改革開放這種第二次革命,就不可能興起中國的經濟法。改革開放使傳統的法律形態得到創新。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制度創新。
2,經濟法規范國民經濟運行關系,體現發展、公平、平安三位一體的價值取向。
什么是經濟法,或者說,經濟法是做什么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指出摘要:“經濟法是調整因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管理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我國已經制定了一批有關創造平等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的法律,還制定了一批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行業管理、促進對外開放、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等方面的法律”。中國經濟法的概念及范圍,大致如此。
經濟法的實質在于,立足于社會整體利益,以法律的形式反映國家因素對市場經濟關系的影響。換言之,經濟法是國家(主要以政府名義出面)管理和協調國民經濟運行之法,管理為手段,協調為目的。政府經濟管理是經濟法的現實基礎,經濟法是政府經濟管理的基本法律準則和手段,兩者之間相互依存,有著不解之緣。
經濟法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可以概括為發展、公平、平安三位一體摘要:首先是發展權?!鞍l展才是硬道理?!盵1講“發展”還應涵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經濟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其次是分配權。這里所用的“分配”一詞是廣義的,即社會資源的配置和社會收人的分配。它包括摘要:公平競爭、公平交易、公平分配。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應合理布置,統籌兼顧。,再次是平安權。經濟平安包括宏觀的和微觀的,這是針對市場經濟的風險和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所作出的必然選擇。發展、公平、平安,既反映權力(權利),又反映利益,是權力(權利)和利益的統一。發展、公平、平安三者的有機結合,構成經濟法謀求的價值目標,這也就是政府經濟管理期待的社會效果。
(二)當前政府經濟管理面臨的挑戰
1.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要求
作為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根本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因此,領導、管理和組織經濟建設,就成為各級政府的基本職責。
由于復雜的經濟、社會和思想原因,當前市場經濟秩序存在某些混亂現象。主要表現在摘要:(1)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2)偷稅、漏稅、騙匯和走私活動屢禁不止;(3)商業欺詐、逃廢債務現象嚴重;(4)財務失真、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比較普遍;(5)工程建設領域招標投標弄虛作假、工程質量低劣的新問題相當突出;(6)文化市場混亂;(7)生產經營中的重大特大平安事故時有發生;(8)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新問題不少。
面對這種嚴重的目前狀況,政府應當怎么辦?國務院于2001年4月作出《有關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決定》,認為“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敝行陌颜D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作為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務,而在頭一年務必取得階段性的成果。確實應當深入反思一下摘要:我們的觀念、體制和作風能否充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政府行為本身存在哪些不規范的情況?對市場經濟秩序,如何在規范中整頓、在整頓中規范?
經濟法具有市場性(經濟性)、社會性和管理性特征,其思路是從國家、市場和法的關系人手來解決現實經濟新問題的,既要克服“市場失靈”,又要克服“政府失靈”,使政府、企業、市場三者達到協調。政府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要依法進行,其中主要指運用經濟法,加強經濟監督管理,處理經濟違法新問題,保障和促進國民經濟良性運行;當然還要運用刑法,通過審判程序處理經濟犯罪新問題。
2.適應加入wto、參和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經過15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現已正式加人最有影響的多邊貿易體系——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是中國參和經濟全球化的重大舉措。應當清醒地熟悉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美國一位大學教授講得坦率摘要:wto規則“不僅理念是美國式的,連措詞都是美國式的”。加入wto將給中國事業許多寶貴機遇,但也會產生某些負面影響。wto協議確定了非歧視、市場開放、公平競爭三大基本原則,既賦予參加成員許多權利,同時也規定了參加成員的許多義務?!督⑹澜缳Q易組織協定》規定摘要:“每一成員應保證其法律、法規和行政程序和所附各協定對其規定的義務相一致?!边@就給我們提出了尖銳的新問題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趨向下,如何適應潮流,趨利避害,立于主動地位?關鍵是,如何提高政府和企業駕馭國際競爭的能力?
“加入wto后,我國對外開放將出現三個重要轉變摘要:由目前有限范圍和有限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征的政策主導下的開放,轉變為法律框架下可預見的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轉變為和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開放?!盵2wto本身是一個以帶有強制性的規則為基礎的政府間的國際經濟組織。wto一系列規則和機制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國際經濟行政法典
”。因此,這種“法律框架下”的開放,對現行的政府經濟管理的觀念、體制和方法必將產生重大的影響,要求進行深刻的改革。我們無可回避地要迎接這種挑戰。
(三)在新的形勢下要進一步運用經濟法來規范政府的經濟管理行為
1.和時俱進,首先要規范政府行為
國務院《有關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決定》指出摘要:“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首先要規范政府行為?!边@是切中要害的意見。為什么某些地方、部門假冒偽劣、騙稅、騙匯等老是整不下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作怪。為什么招標投標市場混亂?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企不分,政府部門既是監管機構,又成了招標者,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諸如此類的現象表明,政府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規范自己的行為。
在某種意義上說,入世首先是政府人世。因為,加入wtd之后,政府的決策行為及決策執行行為要受wt0規則的規范和約束,貿易政策及和外國的經濟爭端也要受wt0有關貿易政策審議機制和爭端解決機制的監督和約束。中心政府、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下屬部門的行為是不是規范、政府會不會成為被告,取決于摘要:能不能嚴格遵守wt0規則,有沒有認真履行中國政府所作的承諾?假如地方政府或者政府部門在處理對外經濟事務方面出了新問題(地方、部門的規章、規定、辦法不符合wto規則或者中國政府加入wto所作出的承諾,損害了wto其他成員的個人、企業的利益),外國人可能告到中國的中心政府,也可以通過它本國的政府提交給世界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此時中心政府成了被告)。因此,適應加入wto之后的新情況,政府管理國民經濟的觀念、體制和方法都要創新。具體地說,要注重以下幾點摘要:
第一,要樹立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新觀念,改變憑權力、憑關系、憑感情辦事的舊格局。
第二,要實行全國法制統一,非凡經濟區(包括經濟特區等)也不能例外。在非凡經濟區實行的非凡政策要由中心規定。中國政府負有保證有關wto的法律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實施的責任。任何地方、任何部門都不能自定和wto規則不一致、和中國政府作出的承諾不一致的文件或規定。
第三,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要嚴格遵守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
第四,法律、政策要公開、透明,不能搞“暗箱操作”。內部文件以及領導人寫條子、打電話不能作為處理對外經濟事務的依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加入wto的國際背景下,政府管理國民經濟的權力將會縮小,但其發揮的功能卻更為有效。表面上是‘退’,實質上是‘進’?!盵3進是和時懼進,退也是合乎潮流。
非凡要提出的是,政府機關應當做好當被告的思想預備,而且有可能敗訴。例如,1995一1998年間,由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作一審、最高人民法院作二審的一起經濟行政案件,兩審法院都否認了行政機關的處理決定。這是值得吸取教訓的。我們要力求減少政府敗訴的情況,非凡是要力求防止出現中心政府被外國人起訴而最終敗訴的情況。
2.經濟法向國民經濟管理領域長驅直入
經濟法是國家管理和協調國民經濟運行關系的一系列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中,構成經濟法體系的主體部分的,為一系列專門的經濟法律、法規。以經濟法律為例摘要:
(1)在加強宏觀調控方面,已制定了《預算法》、《稅收征收管理法》、《個人所得稅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審計法》、《價格法》等等;
(2)在規范市場秩序方面,已制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拍賣法》、《煙草專賣法》、《藥品管理法》、《招標投標法》、《證券法》、《保險法》等等;
(3)在規范市場主體方面,已制定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公司法》、《鄉鎮企業法》、《商業銀行法》等等;
(4)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已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對外貿易法》、《海關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等等;
(5)在促進產業發展和完善行業管理方面,已制定了《農業法》、《種子法》、《漁業法》、《電力法》、《煤炭法》、《民用航空法》、《海上交通平安法》、《郵’政法》、《建筑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等;
(6)在加強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方面,已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水土保護法》、《防沙治沙法》、《防洪法》、《礦產資源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等;
(7)在奠定國民經濟發展和管理的基礎制度方面,已制定了《計量法》、《標準化法》、《統計法》、《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城市規劃法》等等;
(8)在發展和推廣運用科學技術和保護知識產權方面,已制定了《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等。
至于今后的立法任務,國家立法部門提出,“在經濟法方面,要重點制定反壟斷法、反傾銷法,完善財政稅收方面的法律”。
經濟法規范的內容,大體可歸納為實行宏觀調控、維護市場秩序、促進企業發展等三大方面。而每一部經濟法律,又包括主體、行為、責任等三大制度。這樣,就基本形成為經濟法的體系。
由此可見,經濟法已進入國民經濟管理領域的方方面面。經濟法的功能,經濟法發揮功能的范圍,首先是政府,政府運用經濟法管理國民經濟、協調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管理市場,必須執行《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等等;管理企業,必須執行《公司法》、 《會計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等等。80%以上的經濟法律、法規要靠政府執法,或者由政府實施執法監督。政府及下屬有關部門,既是經濟管理機關,又是經濟執法機關。曾經有一種議論摘要:經濟法是管政府的,還是管企業的?我們認為,經濟法首先是賦予政府經濟管理的權力、規范政府經濟管理行為的;然后政府運用經濟法來調控國民經濟運行、規范企業的市場經濟行為。
二、政府經濟管理行為規范化的法律基礎
(一)、政府法律角色的多重性
1.作為國家機關
政府是國家機關之一,行使社會經濟管理職能。例如,企業、公司設立登記,審批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和章程,發放許可證,征稅,金融監督管理,審計監督,產品質量監督,勞動監督,環境監督。
2.作為所有者或者投資者
政府同時又是國有資產所有權的代表,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政府投資于企業、公司,即成為國家股東。按照資本決定(股東)權力、資本決定(股東)利益的市場經濟規則,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國家股東和其他股東同處于投資者的地位,根據它們投入企業、公司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的資本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實行同股同權、同股同利。管理國有資產和監督國有資產經營應當通過行使資產所有者職能這樣的法律形式體現出來。
3.作為一般法
人
政府也是法人之一,屬于機關法人。例如,政府委托收購農產品,政府機關采購辦公用品,在這類一般性商品交換關系中,同樣應當實行平等、自愿、公平、老實信用的原則。其中,政府采購,也應以平等主體身份和供給商簽訂合同。
這就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法律身份多重性之一般熟悉。第一種法律地位和第三種法律地位是輕易分清的;新問題在于,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這雙重角色往往發生混同。政、。資不分,管、辦不分,導致政、企難分。要使政府行為規范化,必須首先擺正政府自己的位置。
(二)政府經濟管理行為規范的法定要求
1.法定的依據、職權和程序
政府管理國民經濟,按其法律性質來說,屬于公法行為。公法行為,主要奉行法定原則。首先,國民經濟管理的依據是法定的。例如,對一般的行政審批事項,要明確審批的內容、條件、程序和時限,建立行政審批規范運作機制;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行政審批,應果斷予以廢止。再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經濟行為,只有法律上明確規定給予處罰的,才受處罰。還須注重,法定的依據也有可能改變。例如,過去要求外資企業承擔出口義務,現在根據wto規則,刪除了《外資企業法》有關產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的內容。
我們經常講要加大執法的力度,不等于說加大直接管理的程度,加大處罰的程度。相反,直接管理應當逐步減少,凡是用市場機制可以代替的行政審批,應果斷予以廢止。處罰,既要有力度,又要有限度,不能將“執法必嚴”簡單理解為“執罰必嚴”。沒有法定依據的,行政處罰無效。
其次,國民經濟管理的職權是法定的。政府機構改革旨在通過合理設置政府部門,科學確定職責分工,達到管理規范、辦事高效的目標。針對目前的目前狀況,需要注重兩點摘要:第一,政府及下屬部門對經濟的管理,尤其是對企業、對市場的必要管理,其權限都應由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規定。行政處罰也是如此,應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第二,政府部門之間要明確職責分工,避免因職能交叉而造成管理上的重復或者疏漏。還要避免本應由職能部門處理的事情,卻最終由政府或政府負責人出面來解決。
有一種意見,認為公法的實質就是要限制政府權力。從國家適度干預經濟的“度”來說,政府權力的確需要限制,目前行政審批權、發證權、收費權、處罰權等四大權力總體上說還是過大;各地區、各部門制定的帶有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內容的規章也有待徹底清理。然而,籠統地主張限制政府權力可能引起誤解,比如宏觀調控、整頓市場這些必要的職權必須切實保障。出路在于,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經濟管理權和企業自主權應當處在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況上。
再次,國民經濟管理的程序也是法定的。國民經濟管理既要各司其職,還應公開辦事程序,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從法律的角度考察,按照法定程序辦事,既是為著保障管理工作的質量,將行政執法置于社會監督之下,也是為著保障管理工作的效力,使行政執法符合法律行為的形式要件。程序欠缺,有時會造成管理行為不能成立,程序不當,有時會造成管理行為無效,最終影響實體權利的實現。
國民經濟管理程序不可沒有,但不可太繁。從經濟效率的角度考察,程序越簡單越好,只要能夠真正解決實際新問題就行。行政機關應當提高辦事效率,減少管理層次,簡化審批程序,做到管理制度統一、公開、簡明。
2.法定主義和非法定主義的結合
如前所述,國民經濟管理實行法定原則。但是,貫徹原則性,有時還需要一定的靈活性。具體有三點摘要:一是自由裁量權。由于社會經濟生活復雜多樣,完全采取同一模式處理各種新問題并不恰當,法律經常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列出一個幅度,行政機關可在法定的幅度內享有自由裁量權,但不能顯失公正。二是法定主義為主,非法定主義為輔。例如,對企業形態——公司、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采取法定原則,而對改革中興起的企業形態——城鄉股份合作制企業則采取答應探索的態度。三是非法定主義。例如,對市場行為,主要貫徹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即要求市場行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法律、行政法規未明示禁止的市場行為,應屬答應;而不要反過來提“法律上有沒有規定可以這樣做”?依法辦事和制度創新是并行不悖的。
三、政府在國民經濟管理領域中的作為和不作為
(一)國民經濟管理中作為、不作為的是和非
1.該作為的不能“缺位”
一個取信于民的政府,應該是有作為的政府。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政府職能要切實轉變到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該由政府機關管的事情,要管住、管好,不能“缺位”。例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符合法定條件,向行政機關申請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或者向行政機關申請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而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等等。這些就屬于“不作為”,而這類“不作為”是失職的行為。在經濟行政訴訟案件中,告政府職能部門“不作為”的案件日漸增多,這應該看作是對政府工作的有力促進。
2.不該作為的不能“越位”、“錯位”
所謂“越位”,就是超越行政機關的職責范圍,管了一些不該管的事情。所謂“錯位”,就是政企職責不分,既開辦企業,又管理企業?!霸轿弧?、“錯位”導致濫用職權,而濫用職權屬于亂作為。例如,違法,作出罰款決定;又如,侵犯企業合法的經營自主權,或者擅自變更、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農民合法權益;“再如,違法集資、征收財物、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再如,挪用扶貧資金。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政府要把企業的生產經營權、投資決策權真正交回給企業,把可以由社會中介組織管理和辦理的事項交給社會中介組織,把群眾自治范圍內的事項交回給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自主組織去依法辦理。各級政府要和各類生產經營活動和中介機構徹底脫鉤;行政權力要和商業利益徹底脫鉤。官辦官事,商辦商事。政府管理國民經濟,是吃“皇糧”的。依法收取的稅款、規費和罰款應該全部納入財政范疇,落實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決不答應利用行政權力“尋租”,權錢交易,滋生腐敗。
(二)政府的作為
1.實行宏觀調控
1993年3月,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修改《憲法》,將計劃經濟正式改為市場經濟,并增設規定摘要:“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边@是憲法中首次使用“宏觀調控”一詞。此后,在《公司法》、 《預算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價格法》等經濟法律中相繼作出了有關實施宏觀調控的法律規定?,F在學術界正在醞釀起草《宏觀調控(基本)法》,并于2001年3月通過人大代表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當然,這部法律的難度很大,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但也并非沒有可能。西德1967年的《經濟穩定和增長促進法》,一共只有32條,提供了對國民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大致的法律框架,可供我們借鑒。應當樹立這樣一種觀念摘要: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管理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是高屋建瓴的,而不是拾遺補缺的。
2.維護市場秩序
維護市場秩序,首先要把好市場準入這一關。市場準入實際上就是資格認定,先由市場活動主體提出申請,再經國家有關主管機構批準或者核準,發放相關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無證經營,無照經營,不僅得不到法律保護,還應予以取締?,F在有的發證、發照不顧基本條件,放得太松,以至于有的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出臺不久就產生新問題。
政府要監管產品質量。2000年7月修改《產品質量法》,增加一條規定摘要:“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提高產品質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對產品質量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組織領導,引導、督促生產者、銷售者加強產品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組織各有關部門依
法采取辦法,制止產品生產、銷售中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保障本法的施行?!备骷壵a品質量監督部門及有關部門要依照職責分工負責產品監督工作。
政府要監管市場價格。經過多年的改革,現在中國的價格體系分為市場調節價、政府指導價和政府定價三種。其中,90%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但政府要依法實行監管,例如群眾對居高不下的醫療消費不滿足,政府部門應該做些什么?應當依據《價格法》等有關規定,加大監督力度。
政府的基本任務是要創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的經濟、法律環境,包括信用環境。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摘要:“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辦法,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狈磯艛?、反不正當競爭,是企業的責任,更是政府的責任。尤其是壟斷、不正當競爭影響面較大而受侵害者處于相對弱小地位的情況下;政府及下屬有關部門應當挺身而出,采取及時的、果斷的辦法進行處理。不僅如此,基于經濟法的社會公益和公共管理功能,政府對壟斷、不正當競爭等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除依法直接予以處理、處罰之外,還可以考慮以公訴人的名義出面進行經濟公益訴訟,突破現行的民事、行政訴訟體制中不合理的束縛(這就是擴大政府的權力)。經濟公益訴訟的原告不僅可以是政府,而且可以是任何公民和社會組織。這一新問題涉及到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必須配套才行。毫無疑義,公益訴訟應當發展,并納入法制軌道。
3.促進企業發展
政企分開之后,政府對企業不是不管,而是要把注重力放在促進企業發展上。首先要保護企業的財產權,維護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其次要采取有效辦法,鼓勵和支持企業提高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摘要:最后還要為某些失敗的企業退出市場提供一種合適的途徑?!度袼兄乒I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鄉鎮企業法》是很起功能的;目前正在加緊擬訂《中小企業促進法》。企業法的全部精神就是“增強企業活力,健全必要的約束機制”。
促進不等于代替。政府官員為企業、為農民的產品做宣傳,政府官員直接分管、扶持某一經濟單位,其主觀愿意可能良好,但從長遠來看,若將企業的信譽建立在政府甚至某個官員的信譽上,仍然沒有擺脫政企不分的弊端。
落實社會保障,也是政府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傊?,政府在國民經濟管理方面是有許多可為的,再以信息化新問題為例。同志提出摘要:“對信息網絡化新問題,我們的基本方針是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中占據主動地位?!盵5運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進信息網絡健康發展,不僅對維護市場秩序,而且對實施宏觀調控,都有重要的功能。
經濟法的功能就是要保障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維護市場秩序、促進企業發展。因而可以說,經濟法和政府經濟管理基本上是對應的。經濟法提供規范,政府組織實施。
(三)政府的不作為
1.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
過去實行計劃經濟,國家干預過多。改革開放之后,非凡是正式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干預”一詞在中國經濟法律中用得很少,并且往往作狹義的理解。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有關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新問題的決制指出摘要:“政府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國民經濟,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報告再次指出摘要:“政府不能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企業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約束,損害所有者權益?!?997年制定的《價格法》提出摘要:“當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顯著上漲或者有可能顯著上漲,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部分價格采取限定差價率或者利潤率、規定限價、實行提價申報制度等干預辦法?!笨梢?,“干預”一詞用得相當謹慎。在今天的新形勢下,政府更應當堅持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2.逐步淡出一般性的市場競爭領域
國有資產中的經營性資產部分,過去遍布各行各業。在前幾年的改制過程中,人們對國有資產淡出一般競爭范圍的新問題議論紛紛。有人主張“讓大中企業淡出國有經濟”。相反的意見是摘要:“讓大中企業淡出國有經濟’的提法,不符合黨的十五大有關堅持公有制主體和國有企業改革的精神?!敝袊鴮㈤L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有經濟應當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摘要:涉及國家平安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6國有經濟還可以參加上述所列控制范圍之外的其他行業和領域,但這種比重將會減少。因此,能否這樣提出新問題摘要:讓國有大中企業逐步淡出一般性市場競爭領域?假如達成這種共識,經濟立法必須跟上去。
西方學者說過摘要:“何時干預——為何干預——如何干預——干預多少,取決于各自國情和文化傳統的差異?!盵7這個觀點很道理。我們對國民經濟管理的模式不要看作是—成不變的,而應該是和時俱進的。
四、政府違法或者不當經濟管理行為的責任及其補救
(一)違法或者不當經濟管理行為導致的責任
1.權力和責任的關系
2000年制定的《立法法》規定摘要:“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和責任?!闭芾韲窠洕臋嗔拓熑蜗嗷ヂ撓?、應該統一。權力即責任。政府行為規范的標準是“合法和適當”。具體一些說,行政機關的經濟管理行為,包括作出的處理和處罰規定,必須符合以下五個條件摘要:(1)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2)適用法律正確;(3)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4)程序合法;(5)內容適當,沒有明顯偏差。權力行使正確,管理取得政績,應當得到肯定和激勵;相反,在管理工作中由于越權、失職以及其他不當行使權力的行為,造成失誤、損失,應當受到否定并追求相應責任。各種經濟法律一般都設有“法律責任”專門一章,其中包括對政府及下屬部門、工作人員違法的或不當的行為如何追求法律責任。承擔法律責任的界限就定在“違法或不當”上;至于管理水平新問題,不宜和法律責任直接聯系。
2,傳統的行政、民事、刑事責任和新型的經濟責任制
經濟法中的法律責任的適用,可分為兩大類情況摘要:第一,傳統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在經濟領域的具體適用,如罰款、賠償損失、瀆職罪等。
第二,由經濟法的社會公共性引起的、不同于傳統責任模式的經濟責任制。這里又包括摘要:(1)各種形式的經濟管理、經濟活動責任制,如政府及政府機關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國有企業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責任制,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等等。(2)適合于經濟法目的的非凡經濟制裁,如市場禁入,取消稅收優惠,停止貸款,懲罰性賠償,等等。
誠如西方學者所言摘要:“除行政、刑事、民事等幾類傳統的但又都具有經濟法特有色彩的制裁外,經濟法也采用了適合組織經濟目的的非凡制裁。此外,經濟法還使民事責任原則有了新的色彩?!盵8即是說,在“責任”方面,經濟法也有許多制度創新。二)對違法的或者不當的經濟管理行為的法律補救
1.國民經濟管理中的復議和訴訟
在國民經濟管理中廣泛運用到行政復議程序。行政復議是指摘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照行政復議法向行政機關申請重新審議和裁決。復議的結果,可能是肯定,也可能是否定或者變更原來的處理或處罰決定。這是行政機關內部自我糾正錯誤的一種法律制度,是行政相對人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一種法律補救制度。說到底,是調整政府和群眾關系的法律制度。
在國民經濟管理中也廣泛運用到行政訴訟程序。其基本精神和行政復議相同。最大的區別在于,它是由法院來作出最后決定的,即以司法終審權制衡行政處理權。例如,1999年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曾判決撤銷國務院某部門一個經濟行政決定。
解決國民經濟管理糾紛的法律方式,一為行政復議,一為行政訴訟。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可以一先一后,也可能是兩者擇一。國民經濟領域中的復議和訴訟,是經濟法和行政法交叉的表現。
2.國民經濟管理中的賠償
自1994年《國家賠償法》出臺后,在國民經濟管理中已開始運用國家賠償制度。所謂國家賠償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使之受到損害的而受害人有依照國家賠償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在操作程序上,先由某個賠償義務機關按照法律的規定給予賠償;其后,可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受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承擔部分或全部賠償費用。
從中國目前的實際出發,國家賠償的范圍和標準定得窄一點、低一點,待將來有條件時(主要指國家財力增強)可再逐步放寬一些。賠償總比不賠償的社會效果要好。重要的是把這個制度建立起來,再進一步加以改進和完善。
3.其他法制化方式的補救
立法層面的補救,是指通過立法直接規定有利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一種救濟辦法。例如,對技術引進合同,審批機關在60日內沒有作出決定的,即視同獲得許可;對集體合同,勞動行政部門在15日內未提出異議的,即行生效。
行政層面的補救,可能適用于發生糾紛之前,如作出較重的行政處罰之前實行的聽證制度;也可能適用于發生糾紛之后,如對侵犯企業自主權的,該企業可以行使拒絕權和舉報權。另外,因政府管理失誤而導致的給損害的企業予以財政和經濟補救,也屬于行政層面的補救,但應納入法制軌道,不可隨意行事。
司法層面的補救,主要指探索經濟公益訴訟。這應該成為經濟執法的一個閃光點。
總之,經濟法制度創新所謀求的目標是摘要:“政府依法管理國民經濟,協調市場經濟正常運行”。
摘要: 由于高校在組織管理和運行的過程方面與企業類同,一些企業管理的先進理念和方法也同樣適合高等院校。本文試就bpr在高校經濟管理中運用的理論和實踐設計進行探討,兼論jit等管理方法在高校經濟管理中的運用。
關鍵詞: bpr; 高校; 經濟管理
一、研究背景
高校是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事業單位,其生存和發展所需的資金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屬于公共財政支持的財政性資金,如財政撥款(或稱財政補助收入)和納入非稅資金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二是學校自籌經費,如科研收入、接受捐贈和其他收入等。據相關研究統計,近年來單位學生的財政補助金額與生均培養成本之間的差距呈擴大的趨勢,因此自籌經費對高校的發展尤為重要。就高校組織收入的性質而言,它既有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性資金收入,又具有企業單位組織收入的特征。目前我國高校的管理正處于計劃與市場并存和交錯期,如高校的招生計劃(相當于企業的原材料資源)是政府分配的,而高校畢業生(相當于企業生產的產品)則需通過市場配置自找出路來就業,完全按市場經濟規律運行;高校的行政部門(相當于企業的管理部門)還基本上按與政府相對應的機構設置,高校后勤部門還似一個小社會,大而全,小而全(單位承擔了社會的功能);高校生產的產品(畢業生)還不夠精致,不能及時提供社會急需緊缺的專業人才和設置相應的課程,舊有的專業不論是否有效益,只要有教師,就要招生;隨著高校兼并重組,多校區(生產場地)辦學成本優化也是當前國內眾多高校運行中面臨的現實問題。正是由于高校的運營和管理過程與企業類同,一些企業經濟管理中的先進理念和方法也同樣適用于高等院校。本文試就bpr理論在高校經濟管理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兼論其他一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在高校的運用。
二、bpr理論及研究文獻
企業流程再造(bpr)由邁可·哈默于1990年最先提出,是對企業的業務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徹底翻新,目的是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取得顯著的改善,能使企業最大限度地適應以顧客(customer)、競爭(competition)和改變(change)(簡稱3c)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經營環境。bpr徹底擺脫了基于亞當·斯密勞動分工理論建立起來的以職能為導向的管理模式,特別是在當今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支撐下,bpr已成為企業提高績效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在相關研究中,杜棟 等提出大學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則及配套措施,黃蕾等提出以顧客滿意為導向的高校流程再造來滿足人才培養需求的多樣化,兩者都著重于理論研究。黃秀文 等提出bpr在高校內部管理體制中的應用,張敏 等提出bpr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應用,齊紹瓊提出bpr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等,都是側重于高校管理的某一方面。本文著重論述高校突破傳統組織分工理論的束縛,提倡以學生(產品)為導向、機構變通與并行運作、適當授權,并給出實施案例,同時輔以其他先進管理方法以達到快速適應環境變化、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目標。
三、bpr的具體應用
隨著高等院校體制改革和社會的發展,高等院校應在注重社會效益(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通過服務社會提高經濟效益來生存和發展,精簡、融合那些沒有附加值或附加值不高的人員或部門,建立以招生、教學管理和就業為核心的管理團隊,通過運用先進管理理論和方法,對內部分工、內設機構和辦學場地等進行流程再造,從而節約成本,提高辦學質量和層次。
(一)機構設置的改造
1. 以學生(產品)為導向的機構重組
按組織和形成收入的職能來設置高校的內設部門,即按產(教學)供(招生)銷(就業)這樣的機構模式,將招生部門和就業部門從學生工作機構或其他機構中獨立出來,成立招生工作機構,學生工作部門的其余科室全部歸并入教務部門,以加強對招生的宣傳力度,“采購優質的原材料”,同時招生規模直接影響到高校獲取財政撥款補助金額。成立就業工作機構,由其全面負責學校畢業生(產品)的推銷工作,加強對畢業生就業的指導工作,要使高校生產的產品有市場需求,并建立用人單位和高校的供需聯系渠道,提供需求信息,舉辦多種形式的專場招聘會等。還要做用人單位的后續服務(售后服務)工作,對畢業生作跟蹤調查,收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信息反饋,并及時反饋給高校的教學部門(生產部門),教學部門可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以期不斷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畢業生,這也是符合當前教育管理部門對高校提出的加強內涵建設和服務社會的思路。教務部門主要負責在校生各種教學任務的安排和學籍管理、組織學生生產實踐和實習等與培養其成才的各種教學活動等。成立人力資源管理機構與財
務管理機構,負責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及財務運作。其他處級機關單位可精簡成一個綜合辦,負責各項黨務、宣傳、工會、共青團員管理及內審監督部門,以期大幅削減高校人力資源成本,變革高校以人員成本為主的預算分配模式,由吃飯型財政向事業型財政過渡。各教學組團(學院、系、部)不變。
2. 財務管理機構的重組
隨著財政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等重大改革的深入,財務管理應由支出導向管理轉向預算管理和績效管理,高校財務管理也必須與此相適應,高校的理財觀念也應由節流型向開源型轉變。會計機構內部設置也應順應這種改革,遵循以預算—核算—績效評估為理論主線的設計思想進行流程再造,具體設計方案如圖1所示。
(二) 校區(生產場地)優化整合
高校經過多年擴招和兼并重組后,已經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但隨著多種辦學形式的發展和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高校各種用房增多,從而導致學校用地規模和建設規模仍不斷加大,再加上由于高校合并而形成多校區辦學的格局,大大增加了校園管理的成本。(1) 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分散的校區布置使教育設施小而全地自成一統,各校區資源無法彼此共享,一些設施不能充分利用,資源的集成效應不明顯,造成資源的浪費。(2) 不便于教學管理,分散的校區不利于教學的統一管理,也不便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作跨學科的發展。(3) 增大了校區的運營管理成本,學校辦學分散,難以達到規模效應,學校運營管理成本增大。(4) 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需求,現代社會注重信息的交換和流通,強調學科與學科間、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與交流,而分散的布局無法做到。(5)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學環境,由于分散而缺乏整體與長遠規劃,學校建設易與其他用地建設相互摻雜,相互干擾,矛盾突出。
因此高校辦學場地的優化整合勢在必行,通過老校區土地置換和其他方式籌集資金來建設一個新校區達到資源集中和規模效應是當前高校主流實施方案。根據流程再造理論,通過在優化和布局各教學組團上使得相關教學活動所涉及的公共實驗室、圖書資料、公共設施相對集中,專業實驗室緊隨相關教學組團,同時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后勤服務體系,減少辦學場地的運營管理成本,以相對集中和相關性資源共享的方式來達到資源的優化整合,消除不利影響。
(三) 信息化平臺建設
高校內部分工、內設機構和辦學場地等優化組合和提高效益的關鍵手段是信息化平臺建設,只有通過對信息的有效加工和數據挖掘,建立決策支持系統,才能充分發揮機構重組和流程再造的價值。當前各高校都普遍建立了校園內部網絡,部分高校還實施了校園一卡通工程,這為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jit的運用
當前各高校辦學呈現出某種相對固定的形態,即專業固定、教師固定、學生招生計劃固定。而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層次和結構變化極快,按這種模式要調整或增設一個新專業是非常困難的,在硬件條件上其建成速度與資金的供給幾乎是成正比的,既要增加對新專業教學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投入,還要爭取增加招生計劃。當然這還不是最關鍵的問題,最主要的是引進新專業所需師資隊伍,不但成本高昂,還不一定就能在有限的時間找到這么多優秀且勝任的專業人才。運用jit生產管理理論,改變過去這種“三固定”的思維方式,按純經濟模式(暫不考慮教育部教學評估對師資人數的要求)來運營和培養人才。具有固定資產性質的教學設備可由學校投入,而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則可采取跨學?;虻貐^的多種外聘形式。同時建立一整套對外聘教師的考核評價機制,以保障對教學質量的控制和監督。這種做法的優點:一是對外聘教師完全按市場經濟模式運作,學校不承擔人員的相關固定費用;二是通過經濟杠桿調節,可以選聘到一些本校無法引進的名師名教;三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地生產出市場所需求的產品(學生)。
五、結論
bpr在高校的應用主要涉及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本文的立足點是bpr在高校管理體系中的應用,教學組態順應學校布局而調整,側重點是從高校經濟管理角度來闡述bpr的應用與設計方法,并給出具體案例設計,兼論jit等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在高校應用的可行性及前景。
一、中國政府經濟管理制度變遷的歷史考察
自有史以來,中央和地方關系就成為中國政府管理中難以理清的重大問題.
東周時期,中央政權衰落,諸侯縱橫凌駕。公元前221年,秦王掃六合一天下后,建立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朝制度,這種政府制度為歷代所采用。秦以后的中國古代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央和地方矛盾與協調、分裂與統一的演變史.
中央和地方的緊張關系在中國近現代社會繼續保存。孫中山明確提出創立美國式的聯邦政府。但直至上臺后一直沒有實現真正的國家統一.
新中國建立后,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實行了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制度,中央政權集中統一的問題解決了,但地方政府的活力卻沒有很好地發揮,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依然困擾著政府管理體制。解放后,雖然一度在中央和省區之間設立了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區,除華北外,其他各區設有行政機構,形成了相對分散的管理體制。但這很快就被高度統一的管理體制所替代:1950年開始建立全國統一的財政金融經濟行政體制;1954年大行政區正式被撤,同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認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統一.
不過,中央集中的管理體制也很快暴露出固有的弊端: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的《論十大關系》講話,其中一大關系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至于重工業與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也或多或少牽涉到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問題;1957年制定了《關于改進工業管理體制的規定》、《關于改進商業管理體制的規定》和《關于改進財政管理體制和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管理權限的規定》;1958年在浪潮中中央權力全面下放。自1959年,中央下放的權力漸次收回;1962年以后,集權與分權之爭再起。十年,整個國家形成無數獨立或相對獨立的政治經濟中心,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極度混亂。鄧小平1975一1976年復出后,進行了整頓與集中工作;1977一1978年,權力繼續趨于集中。實現改革開放政策后,市場化、分權化雖然是體制改革的主旋律,而集中勢頭也曾幾度出現.
在機構上,1953年,中國政務院(后來的國務院)所屬部門中主管經濟活動的部門有24個,1959年上升到35個,1965年為52個,十年中政府經濟主管部門曾有所減少,國務院行政人員從前的6萬人減為1970年的1萬人,1981年政府經濟主管部門又高達60多個,其中僅工業主管部門就有冶金、電力、煤炭、石油、第一至第七機械工業部、電子計算機、化學、輕工、紡織等30多個,這還不包括各種非常設機構。1982年,五屆人大進行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機構改革,將國務院各部委局辦從100個減為61個,工作人員從51000人減為30000人。1988年,七屆人大將國務院部委從45個減為41個,直屬機構從22個減為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為44個,減員9700人。1993年,八屆人大將國務院部委局辦從86個減為59個,非常設機構減為26個,減員20%.
目前,中國財政供養的人員共有3300萬人,其中800萬是各級黨政機關干部,2500萬是各類社會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行業分割、部門林立、職責交叉、效率低下的政府組織機構顯然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1998年,九屆人大再次將國務院部委機構由40個減為29個,其中經濟主管機構約占一半.
2003年,設立國資委、銀監會,組建商務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監總局,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組成部門變為28個。2008年3月巧日,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經過表決,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次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巧個,正部級機構減少了4個,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7個.
財政體制方面,建國之后,大的變換至少四次。從建國初期實行的統收統支體制到1953一1979年實行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體制,從1980--1993年實行的分級包干體制,到1994年開始實行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①從上述較為粗糙的歷史脈絡中我們不難發現,自古以來、尤其是共和國建國以來,以“央地關系”為核心的政府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從來沒有間斷,也始終“促進一阻礙一促進”著大國經濟的前進與發展,其中的經驗教訓值得思考.
二、一個簡要的理論分析
全面地總結分權式改革的收益與代價是極為重要的,這將有利于思考中國是否可能成功地走出一條可借鑒的“大國發展道路”。對于中國可能形成的“大國發展道路”,經濟學家的任務是建立一個一以貫之的理論邏輯來理解中國獲得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在這里我們將提出:中國前期改革的卓然成效和近期改革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與分權式改革有關系.
中國是一個在疆域和人口雙重意義上的“大國”,這意味著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監督面臨著極高的成本,因此,經濟分權是大國治理必須采取的模式。迄今為止,中國經濟轉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分權式改革。從這種分權式改革中得到的更一般的經驗是:對經濟轉型而言,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做對價格”(gettingpric。sright),因為在市場不完備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正確的價格;更重要的可能是“做對激勵”(gettingin。entivesright),因為激勵機制是經濟發展中更為深刻的主題,價格機制不過是激勵機制的一種方式而己.
與俄羅斯等轉型經濟相比,中國的分權是在大的政治架構不變、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斷地調整它們的財政關系的過程中實現的。但經濟分權還不足以構成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全部激勵,其實中國還有著特殊的政治激勵.
之所以出現財政分權的趨勢是因為財政分權能夠帶來了福利收益。這首先是因為與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具有了解管轄區內選民偏好和當地公共產品提供成本的信息優勢;其次,憲制約束和政治壓力限制中央政府向一些地區提供比其他地區更高水平的公共產品,從而只能向所有地區提供同一水平的公共產品,考慮不到地區間的差異。最后,財政分權條件下管轄區之間的財政競爭有利于地區公共產品的提供達到有效水平,而不會出現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下降的現象。經濟計量研究表明,地方性公共產品的需求典型地不具有價格彈性。因此,財政分權所潛在的福利收益可能很高.
傳統財政分權理論對財政分權的合理性、必要性給出了一定的解釋和說明,其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將各項財政職能及相應的財政工具在各級政府之間進行適當的分配,核心觀點認為:如果將資源配置的權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傾斜,那么通過地方政府間的競爭,能夠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納稅人的偏好,從而加強對政府行為的預算約束,相當程度上改變中央政府在財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傾聽地方公民意見的狀態.
蒂布特(1956)首先從公共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動,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會自動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圍,居民的流動性會帶來政府間的競爭,一旦政府不能滿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腳投票”遷移到自己滿意的地區,結果地方政府要吸引選民,就必須按選民的要求供給公共品,從而可以達到帕累托效率,奧茨及布魯克納(brueckner)等人的實證研究結果也表明,理性的居民的確要比較享受居住地公共服務的收益與履行納稅義務的成本,在居民的約束下,地方政府有最有效提供公共品的動力.
馬斯格雷夫(1959)從考察財政的三大職能出發,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認為:宏觀經濟穩定與收入再分配職能應由中央負責,因為地方政府對宏觀經濟穩定實施控制缺乏充足的財力,另外經濟主體的流動性也嚴重束縛了地方政府進行收入再分配的嘗試;而資源配置政策則應根據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別,在這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適合,更有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改進。他還指出在公共品供給效率和分配的公正性實現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必要的分權是可行的,這種分權可以通過稅種在各級政府間的分配固定下來,從而賦予地方政府相對獨立的權力.
奧茨(0ates)在《財政聯邦主義》(1972)一書中,通過一系列假定提出了分散化提供公共品的比較優勢,即奧茨“分權定理”:對某種公共品來說,如果對其消費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關于該公共品的單位供給成本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讓地方政府將一個帕累托有效的產出量提供給他們各自的選民則總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體選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的產出量有效率得多。因為與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眾,更了解其所管轄區選民的效用與需求。也就是說,如果下級政府能夠和上級政府提供同樣的公共品,那么由下級政府提供則效率會更高.
由于奧茨分權定理的證明是建立在偏好差異和中央政府等份供給公共品的假定上,這些限制性條件似乎有點強加于人,很難使人信服,后續的研究對此作出了進一步的說明。oates(1999)指出在完全信息條件下,中央政府就很可能根據各地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產出,以使社會福利最大化,此時也就無財政分權存在的必要性,但現實是,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存在,地方政府對其轄區內居民的偏好、公共品提供的成本比中央政府了解的多,更具有信息優勢;迫于一些政治壓力也限制了中央政府對某地提供相對于其他地方來說更高的公共品和服務,這些因素使得中央政府等份提供公共品的假定可以成立。另外,分權與地方政府之間對公共品的需求差異以及供給成本的差異有關,即使政府供給公共品的成本相同,只要需求不同,中央政府統一供給帶來的福利損失將隨著公共品需求價格彈性的下降而增加,而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公共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恰恰很低.
新一代財政分權理論,在分權框架上引入了激勵相容與機制設計學說,是當代微觀經濟學的最新進展在財政學中的運用,這種新的分權理論是以錢穎一和羅蘭(qianandroland)、溫格斯特(b.weingast,)與懷爾德森(d.e.wildasin)近年來所發表的論文為代表,他們在財政分權問題上更關注的是如何設計出一套機制以實現對公共政策制定者的激勵.
錢穎一等人(1997)借助新廠商理論打開了政府這個“黑箱”,從而構建了第二代財政分權理論。他們認為傳統分權理論只從地方政府的信息優勢說明了分權的好處,但沒有充分說明分權的機制,特別是對政府官員忠于職守的假設存在問題。事實上,政府和政府官員都有自己的物質利益,和企業經理人相類似,政府官員只要缺乏約束就會有尋租行為,所以一個有效的政府結構應該實現官員和地方居民福利之間的激勵相容.
在市場化問題上,政府應該用某種承諾來提供“正的”和“負的”激勵,前者用來防止政府的掠奪性行為,后者用來懲罰預算軟約束。在分權狀態下,放棄事后的信息使用權,減少底層決策者與高層領導者過渡的信息傳遞,以及對上層權威的限制,將對地方政府產生正的激勵,另一方面,權力的分散也有助于地方政府的預算約束的硬化。在“保持市場化的聯邦主義”下,銀行控制著信貸,地方政府卻無權干預,因此政府不能通過無限度地借錢來保護落后企業,從而帶來預算約束的硬化。另外,政府間的競爭還對地方政府隨意干預市場構成約束,區域政府間的競爭限制了官員的掠奪性行為,因為要素(特別是外資)是可以用流動的方式來躲避地方政府的過渡管轄,要素的流動還增大了地方政府補助落后企業的成本.
新一代財政分權理論還對財政聯邦主義的可持續性問題作出了進一步的研究,并成為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錢穎一等人指出,財政分權有助于政府可靠的維護市場,但要達到這種效果,聯邦主義政策的實行必須是可持續的,這種可持續性的產生需要政府具有自我強制機制予以保證,政府官員必須有遵守聯邦主義規則的激勵。并指出,若要使財政聯邦主義持續、穩定的發揮作用,必須具備兩點:即必須給中央監督下級政府逃避責任的充分資源;同時地方政府必須具有通過一致反對中央政府濫用權力的監督手段.
奧茨(oates)、錢穎一等人的財政聯邦主義理論可以較好地解釋中國分權式改革迄今為止取得的成就,但是這個理論更多地強調了中國分權式改革的好處,卻沒有分析分權式改革的代價。一個完整的分權理論應該既能夠分析分權式改革的收益,也能夠分析分權式改革的代價。這些代價集中在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大擴大、地區市場分割、公共服務不均等。在缺乏充分統計量的政績考核體系下,相對的gdp增長可能是一種次優的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具有信息量的指標。但是,這種財政分權加相對績效評估的體制正在日益顯現它的弊端.
從世界范圍來看,分權已成為了一種大趨勢,當然對分權理論的研究已超出了財政領域,越來越關注其對其他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如地方政府對于環境、收入差距、教育和醫療服務質量這些問題的忽視.
三、一個簡要的政策分析
如果說中國的前期改革正是充分利用了分權式改革的好處的話,那么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則是如何減少目前的分權體制的弊端。未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進一步理順政府職能,科學劃分各級政府事權、財權、課稅權的邊界,減少直到消除財政“缺位”、“越位”和“錯位”的現象;中央政府應逐步建立各級政府間的有效協調機制,也就是建立政府間合理規模的公平補償機制;確保中央政府具有提供純公共品和進行宏觀調控所需充足資源前提下,應不斷弱化上級政府行政命令干預,逐步做到各級政府決策的經濟結果內部化,同時,逐步增大地方政府在中央的代表性,不僅允許下級政府有充分表達意見的權利,更有下級政府抵制上級政府掠奪能力的機制.
制定《國家宏觀調控法》,規范中央政府對經濟的調節行為,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調節權限,在地方層面,放松管制。同時,減少地方政府所掌握的社會經濟資源,削弱地方政府官員的“政治企業家”地位,從而降低它們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籌融資權限的同時,限制地方政府的流動性創造功能.
據王紹光估計,“在財政統一方面,比如2004年全國的非稅收入有1萬多個億,相當于同期財政收入的近40%。省及省以下各級政府非稅收入相當于本級財政收入的74.8%,比重非常高?!雹俚胤礁骷壵畮缀醵加小靶″X柜”,有的甚至是天文數字的“小錢柜”。這種現象當然要盡快制止.
由于地方政府目前基本上完成了地方層面的市場化、民營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如果現在限制地方政府的流動性創造功能,對經濟造成的扭曲就會比較小。一些學者提出,限制流動性創造功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l)限制地方政府對銀行的干預行為;(2)對政府的土地批租行為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包括對其進行立法;(3)加強各級政府的預算過程管理和監控,對預算外各種收入進行嚴格打擊;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才’給予地方政府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和其他財政工具的權利。②改進地方政府的治理和績效評估機制。由于中央政府的信息劣勢,分權的公共品提供模式需要保持,但需要加以改進才能解決地方層面“軟件性”公共品提供的質量和數量問題。用赫希曼(hirschman,1970)的話來說,如果說前期的改革主要運用了“退出”(exit)和“用腳投票”機制,使得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和吸引內外資而展開了tiebout意義上的競爭的話,下一步的改革應該適當引入“呼吁”(voi。。)的機制來改進地方政府和基層政府的治理。如果不能適時地推進這兩個方面的改革,地方政府的行為很有可能從前期的“援助之手”變成“攫取之手”,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方政府會更容易與地方性的有勢力的利益集團合謀或者被他們收買。改進政府治理的一個題中應有之義是,改進對地方政府以gdp為基礎的相對績效評估體系,更多地引入其他目標的權重,如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等,這樣就可以降低前期相對績效評估帶來的負面效果.
提要:質量作為產品或服務的重要 評價方面,是所有現代企業和政府部門都 必須重視的因素。本文論述質量控制對提 高企業和部門經濟管理水平所起的重要 作用,認為質量控制是現代企業和政府部 門需要重視的工作之一.
關鍵詞:質量控制;經濟管理;經濟效益
在我國現階段經濟建設中,各行各業 的工程建設、產品制造、社會服務等方面 都提出了“質量”含義,進行以質量為根本 的經濟建設活動。無論產品質量、工程質 量、服務質量都具有相類似的內涵評價標 準,我們需要提供一種能滿足一定檢驗標 準的有價值的有形或無形產品或服務。為 了達到預先設定的質量目標,我們必須在 實際工作中施以質量控制和監督,最終達 到保證質量和提升經濟效益的目的.
一、質量控制的內涵 國際標準化組織在iso9000:2000 《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中給出 了一個定義,質量是指“一組固有特性滿 足要求的程度?!彼鼪]有將質量限定于產 品或服務,而是泛指一切可單獨描述和研 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動或過程,可以是 產品或服務,也可以是組織、體系或人以 及以上各項的組合。質量的含義,一是能 夠滿足客戶的需要,并符合一定的預設質 量標準;二是質量也意味著合格或者沒有 缺陷.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讓產品或服務達 到質量的內涵標準,我們必須進行全過程 的質量控制。質量控制是指把實際測得的 質量特性與相關標準進行比較,并對出現 的差異或異?,F象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 糾正,從而使工序處于控制狀態。具體是 為了監督質量形成過程,消除質量各環節 上引起不合格或不滿意效果的因素,使產 品或服務達到質量要求、獲取經濟效益而 采用的各種質量作業技術和活動。在企業 領域,質量控制主要是企業內部的生產現 場管理,是指為達到和保持質量而進行控 制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的活動。在服務 和管理領域,質量控制是指針對服務現場 的措施和狀態予以的現場檢測和糾正,以 達到服務對象感覺滿意的程度.
從本質上說,質量是我們提供的產品 或服務的外在展現評價,而質量控制則是 為了達到質量目標的內部控制活動。質量 是企業和部門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素,這 已得到國內外大多數企業認同,質量目標 是企業和部門追求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 而質量控制則是確保達到質量目標的有 力措施,目前質量管理已經逐步發展到統 計質量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二、質量控制對經濟管理工作的意義 經濟管理的含義包含兩層:一是宏觀 概念,統指政府在履行宏觀調控上所進行 的各種活動;二是微觀概念,指在企業和 部門中凡是有關生產、經營等各方面的管 理工作。宏觀經濟管理與微觀經濟管理的 目的都在于保證產品或服務質量,提高經 濟效益。這些工作的開展需要依靠統籌規 劃、工作實施以及質量控制,因此作為經 濟管理工作范圍內的組成部分,質量控制 對經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質量控制可以促使經濟管理工作 更有效率。只有實施質量控制工作,企業 和部門的經濟管理工作才會更有效率。隨 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企業和 部門的領導早已感到市場競爭的壓力,他 們也清楚地認識到產品或服務質量的重 要性。缺乏質量保證的產品或服務,會讓 企業和部門遇到很多問題,如產品的返修、服務的投訴、甚至對顧客進行的賠償.
如果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讓產品或服務 帶給顧客的是放心使用和滿意的評價,那 么我們就能更專注于企業發展或部門的 建設,從而給整體經濟管理工作帶來更高 效率。因此,作為企業和部門領導,他們就 要選擇一種管理模式來加強企業的質量 管理。從工程角度看,多數企業為規范質 量控制選擇了運用國際iso9001等標準 進行管理;從檢測實驗室看,多數單位選 擇了質量管理資質認定體系和實驗室認 可體系,相應的其他各類質量管理體系認 證證書幾乎覆蓋了所有大中型企事業單 位。而對政府部門,由于提供的是無形社 會服務,因此更多依靠制定更加完善的業 務操作流程與考核規定來進行質量控制.
2、質量控制是評價經濟管理工作好 壞的必要因素。質量控制通過監控與調整 預設質量目標的過程,達到提供符合質量 要求的產品或服務,從而為企業和社會帶 來經濟效益。經濟管理工作的好壞,需要 有質量控制的標準來參與評價。實際工作 中,不進行質量控制或者形同虛設的質量 控制很難對經濟效益和健康管理帶來促 進作用,這也反映了經濟管理工作離不開 嚴格的質量控制。將質量經濟效益分析作 為評價企業和社會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 手段之一,具有重要意義。質量管理和質 量控制是否有效,一定會在企業和部門經 濟效益是否提高上做出反映。企業和部門 在開展質量管理活動時,如果經濟效益都 提高了,那么質量控制就是有效的。反過 來,良好的經濟管理工作也必須擁有完善 的質量控制體系,否則評價經濟管理工作 的效果將會片面,整個經濟管理工作也缺 乏進步的推動力.
3、質量控制可推動經濟管理工作更 上新臺階。在質量控制工作的推動下,企 業和部門提供的產品更完善,政府部門提 供的服務更滿意。從社會的角度看,我們 的經濟管理工作會越做越好,實際工作將 更上新臺階。依照市場營銷理論,消費者 需要的是滿意的產品,同時隨著更多滿意 產品的出現,消費者的期望也不斷提高, 這反過來會促使企業和部門更加注重質 量控制,于是企業和部門相互之間自發的 競爭在質量控制的作用下,會推動整個社 會產品質量的不斷進步。經濟管理工作的 目的就是提升效益包括經濟效益與社會 效益,因此經濟管理工作也獲得了進步, 表現在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秩序的完 善、經濟狀況變得更好等方面。由此可見, 經濟管理與質量控制是既相互制約,又相 互促進的兩個方面.
三、質量控制在經濟管理中的運用 1、從經濟管理的戰略層面樹立正確 的質量控制觀念。質量控制是一項工作, 也是一種觀念,它在幫助企業和部門提供 更高比率的合格產品的同時無疑也會增 加企業和政府的運營成本與管理難度。因 此,要想把質量工作真正做到實處,我們 必須在經濟管理的戰略層面樹立正確的 質量控制觀念。首先是領導的認識問題, 要對質量控制有正確的認識和端正的態 度。正確的認識,就是說企業和部門的質 量控制是關系每個企業和部門生存發展 的重要因素,其產品或服務的好壞將影響 到廣大的顧客群體。因此,開展質量控制 工作,是為了規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還 是只為了拿張認證證書裝點門面的形象 工程,這是一項原則問題。質量控制本身 就是為了提升管理水平服務社會的,這個 觀念是開展質量控制工作的前提.
有了正確的質量控制觀念,就是說既 然企業和部門選擇了這樣的管理模式,就 要有踏實接受的態度。作為企業和部門的 管理者,要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和權限, 制定出具體的質量目標和完成質量目標 的實施計劃,通過質量目標的分層次展 開,以實現企業和部門的質量控制。因此, 質量控制是一個“全員參與”的工作,而出 發點必須是企業管理層對質量控制的正 確認識.
2、依據經濟管理總體情況制定適當 的質量規范標準。適當的質量規范標準, 是企業和部門實施質量控制的依據。要在 工作中制定適當的質量規范標準是極為 重要的,為了提升經濟管理的效益,我們 制定的質量規范標準必須要適當,過高的 標準不容易執行,過低的質量標準又不利 于管理工作的整體進步。在推行質量管理 工作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要走捷 徑照搬照抄,以此來建立質量控制體系文 件。目前,國際通行的質量標準iso9001 已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必要的質 量監控模板,而針對各行業情況,企業和 部門也需要增加一些附加的質量控制標 準,以滿足自身的需要.
適當的質量規范標準應將質量控制 貫穿于質量形成的全過程(即質量環的所 有環節),并且以質量形成存在的問題預 防為主,通過采取預防措施來排除質量環 節各個階段產生問題的原因,以獲得期望 的經濟效益.
3、提高經濟管理效率,建立閉環的質 量控制系統。為了有效地提高經濟管理的 效率,我們針對質量控制方面需要建立一 套閉環的質量控制系統。這套閉環的質量 控制系統進行質量過程監控,同時出現問 題要能及時和自動提醒,以減輕質量控制 的工作壓力。閉環的質量控制系統不僅應 具有發現問題的能力,還要具有靈活性, 即如果出現批量的質量問題,質量控制系 統將提醒企業和部門管理者問題也許不 在于某個產品出現質量問題,而是系統流 程上存在問題,從而促進企業修改完善質 量標準.
四、總結 質量控制對提高企業和社會的經濟 管理水平有著重要作用,質量控制是現代 企業和政府部門需要重視的工作之一。認 清質量控制與經濟管理的關系,督促企業 和部門領導樹立正確的質量控制觀念,設 定適當的質量目標和規范標準,并建立有 效的閉環質量監控體系,保證企業和部門 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達到顧客滿意,以最大 化地實現企業和部門的經濟效益.
摘要:經濟管理類課程對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經濟管理能力十分重要。但目前對學生經濟管理能力的培養仍有欠缺,針對這一現狀,提出進行經濟管理類知識的合理配置,調整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強化經濟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經濟管理能力;教學方法;綜合能力
0引言
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應用技術型學科,培養目標為培養符合社會需要,滿足市場需求,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經濟管理等科學素養,具備從事土木工程建造及工程項目管理的復合型高級技術與管理人才。從培養目標可以看出,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在掌握土木工程專業技術知識的同時,還必須具備相應的經濟、管理類知識,要通曉經濟、精于管理。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經濟管理類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經濟管理能力十分必要。
1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置
經濟管理類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專業課程模塊,起到培養學生經濟管理能力的作用。西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經濟管理類課程有工程經濟與項目管理、施工組織與概預算、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建設法規與工程監理等,它們共同構筑一個課程平臺,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工程項目全過程管理、招投標管理、合同管理和工程監理能力。
2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
資料顯示,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除少部分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階段,其余大部分畢業生均走向與工程實際相關的工作崗位,如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從事房地產開發、施工管理、工程監理等工作。參與市場競爭,就需要具備較強的技術實力和工程項目管理水平,懂施工會管理,即具備工程項目可行性分析與效果評價能力,能參與工程招投標,掌握概預算的編制,精通法律法規及合同等。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應在掌握土木工程技術知識的同時,具備必要的經濟管理類知識。
3經濟管理類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3.1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
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部分學生認為,土木工程專業主要應以學習技術為主,經濟管理類課程的開設只是點綴。與大部分專業課程相比,經濟管理類課程的重要性未被普遍認可,學生認為經濟管理類知識對將來的就業起不到多大作用。對待經濟管理類課程的態度為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足夠的興趣,被動學習。
3.2缺少必要的實踐環節
經濟管理類課程對實踐性要求較強,要在相應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具體的工程實際進行理論分析。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缺少實踐環節,部分學生對工程實際情況了解不深,在結合案例教學時,相應的理論分析就比較困難。
4強化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經濟管理能力的措施
4.1經濟管理類知識的合理配置
在土木工程的專業課程設置中,經濟管理類課程的數量很少,這對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和實際應用遠遠不夠。一名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掌握相應的經濟管理類知識,才能使所完成的項目達到三大目標的相對較優。根據工程建設的性質及社會對學生的要求,還可開設工程項目可行性分析、招標與投標、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課程,以適應這一需求。同時還需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視程度。對經濟管理類課程的重要性和實際應用以案例形式加以講解,在授課過程中不斷強化,使其從根本上認識到開設經濟管理類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調整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教學方法上,可適當改變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采取各種開發潛能的有效措施,改進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動思考能力。將經濟管理類知識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需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緊密配合。如精心準備與工程實際相聯系的有影響的成功管理的實例作為案例,這能引起學生興趣,有益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對課程的整體知識結構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培養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問題求解策略,并使學生形成對這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態度。還可將講座環節引入課堂,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及企業的管理人員作報告,以切身的經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3綜合能力的提高
當今時代對人才的創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具備在社會活動中把握自己、發掘創新思維的能力。經濟管理類知識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具有特別的優勢。學生通過學習經濟、管理、法律等各方面知識,可以開拓眼界,培養創造性思維。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判斷、決策,更為科學、準確,能更順利地解決實際問題。經濟管理類知識還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如論文撰寫,查閱資料,市場調研等,這些對學生今后的實際工作有直接的幫助。
5結語
經濟管理類知識是土木工程專業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未來的工程技術人員,掌握必備的經濟管理知識并付諸實踐,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學生對經濟管理類課程的重視程度,強化經濟管理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文艷芳 張磊 單位: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
摘要: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能夠順應時展,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企業應當將重點放在企業的經濟管理中,而財務會計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從事的是經濟管理的終端工作。財務會計在經濟管理實施過程中,不僅能夠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而且還能夠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因此,本文針對經濟管理中財務會計作用的發揮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經濟管理;財務會計;作用;發揮
在現代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以及發展過程中,財務管理在其中占據重要位置,能夠直接對企業的一系列經營活動產生影響。財務管理是在針對企業財務管理關系進行處理時,一項具有經濟管理型特征的職業,同時也是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如果企業是從事經營項目或者是商品生產時,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另外,當企業在商品經營管理時,在銷售之后可以獲取到相應的經濟效益,將其根據比例要求分配給企業的其他工作人員。這兩種是當前在現代企業財務上比較常見的活動類型,但是實際上企業財務并不只是這兩種類型,財務還涉及很多方面和領域。由此可以看出,財務會計在企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企業要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和完善財務系統的管理,為其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在我國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在企業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已經逐漸形成以管理制度作為基本核心的財務會計制度。政府作為我國國有資產的持有者,其自身已經逐漸從傳統管理模式轉向國有資產管理,對現有市場經濟主體而言,也同樣具有為國家資產進行保值的責任和義務。與之前相比,一些國有企業在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已經將財務自主權有效落實,在這種狀態下,就會促使財務管理職能逐漸回歸到企業內部,為財務管理職能的發揮打下良好基礎。與此同時,在現階段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很多企業為了在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會不斷擴大規模。雖然能夠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定機遇,但同時也帶來越來越多的風險,因此,針對這一現狀,企業更加重視財務會計管理工作,這樣才能夠保證其自身的競爭能力有所提升。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企業要與時俱進,同時還要提高對財務的重視,將企業的管理中心逐漸轉向財務管理,這樣才能夠保證企業財務管理緊跟時展趨勢。當前很多企業在實施財務管理時,將其與會計工作劃等號,很多企業認為財務管理只是單純的對企業內部一些瑣碎的內容進行帳面記錄,但是卻忽視了財務管理的其他職能,這樣就會導致財務管理各項職能發揮造成嚴重的阻礙性影響。通過實踐可以看出,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之間有非常明顯的差異性,同時兩者之間的區別也很明顯,會計工作可以看作是財務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財務管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不只是對企業內部資金流動進行管理,而是要通過企業資金流動的具體情況,對企業開展的一系列活動進行分析和管理,為企業的各項活動落實提供有效的依據支持。
二、經濟管理中財務會計信息提供的作用發揮
1.財務會計為企業提供預測信息。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應當對現階段市場的實際運作情況進行深入了解,根據市場具體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營銷發展方案。在保證能夠滿足當前社會、市場整體需求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積極開拓市場。與此同時,企業要對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性考量,其中包括市場環境因素、企業在市場當中的占有率因素、產品質量與價值因素等,這些都是在實際操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只有對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才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控制,有利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方案,對企業營銷信息進行有針對性預測。2.進一步提升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質量問題能夠直接對財務管理作用的發揮情況產生影響,會計信息的準確性是保證企業經營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前提條件。當前能夠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幾個方面,其中包括原始憑證、會計信息體系、企業管理部門等,針對這些因素,要對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并且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首先,應當加強對發票等一些原始數據的管理,特別是要嚴格執行管理措施,其次,對《會計法》等一些法律規章制度要保證落實到實處。與此同時,在實踐中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加強對會計人員合法權益的保護,對會計人員的工作開展提供有效支持。另外,要加強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優化相關制度,保證制度的有效性。最后,企業要積極邀請社會各界監督力量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和控制,這樣才能夠有利于會計信息質量的有效提升。3.注重人才培養。無論是任何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和應用,企業要想使經濟管理中會計工作可以有效發揮其作用,就需要大批量引進專業型技術人才,對企業未來發展而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國已經逐漸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各個領域對人才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人力資源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通過實踐可以看出,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在企業中的地位同等,甚至人力資源要比物力資源的作用和價值更加凸顯。因此,針對這一現狀,企業應當重視經濟管理中財務人員綜合素質、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實現人力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資源保障。
三、經濟管理中財務會計的謀劃與監管作用分析
1.財務會計為企業發展推波助瀾。在財務管理實施過程中,其科學性、合理性能夠為企業提供準確、有效的經濟信息,與此同時,還能夠為企業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和支持。與此同時,還可以將企業財務現狀有效反饋,為企業日后發展、戰略思想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有效支持。在我國加入WTO之后,經濟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以這種大環境為背景,企業必然要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要對當前的會計環境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盡可能在事前就將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采取對應措施進行控制,避免會計信息出現不真實現象。2.從內部會計控制出發,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主要是指企業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有效提升而采取的一種有針對性措施。通過相關調查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一旦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比較完善,就能夠為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提供有效保障。因此,從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角度出發,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升而言,具有現實意義。
四、結語
在現階段企業發展過程中,財務管理在其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會計信息更是能夠直接對企業經營者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對企業的經營以及發展而言,都具有現實意義。因此,針對這一現狀,企業要加強財務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作用,從各個角度出發,全面發揮財務會計的作用,為企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代宇 單位:貴州久聯民爆器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