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產業發展論文范文

      時間:2022-07-08 02:54:21

      序論:在您撰寫文化產業發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文化產業發展論文

      第1篇

      一個國家或民族強大與否,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僅取決于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同時更取決于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亟須通過先進文化建設,將億萬群眾的創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種強大的合力,為其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種巨大的精神需求為文化產業的勃興,提供了無比廣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先進文化是文化產業之魂,而文化產業是先進文化的實踐基地和傳播途徑,是它的血肉之軀,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關。面對國際社會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民族、國家也紛紛依據新的特點改變自己的文化發展策略。由于我們多年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人為地把文化產業和意識形態對立起來的傾向,成為了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黨的十六大報告根據當前的特點,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統一到社會效益的原則下。文化事業與產業分立,通過提高文化事業的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雄厚文化事業基礎,重視經濟效益,文化產業又成為經濟基礎的組成部分。這種改變,是根據意識形態新的特點和規律做出的與時俱進的重大理論創新,也為文化產業的勃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迅猛發展,提供了以前人們難以想象的變革世界、開拓世界的嶄新手段和無窮力量,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生產、生活、消費等諸多方面,也為文化的開發、傳播、消費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積累深厚,文化類型極其豐富,文化資源難以估價。但由于地域、交通、傳播等多方局限,價值大多沒有完全體現出來,甚至有的瀕于消亡。而以數字技術革命為代表的高科技進步,為激活文化資源實現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了條件?,F在許多發達國家在完成了通信、傳媒、信息產業的第一次制度創新后,正在進行第,文化內容的填充,發展與信息產業相關的文化產業,正在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制定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及進行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在這方面,我國匯入世界潮流也正當其時。我國在“十五”期間擬投入40億元開發軟件產業,傳媒業正在成為我國第四大產業,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對接更有了現實可能性。

      據有關統計,我國每年文化市場消費可達4800億元,而現在我們的文化產品市場實際份額只有1800億元,國際文化資本看好我國的廣闊市場。2002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500億美元,成為世界引資第一大國。這些資本雖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電信和農業,但隨著資本形式在新時期發生的重大變化,有的已從單一的貨幣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今年我國將在市場經濟和旅游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允許美日德三國投資旅游業,上海將和美國某公司合作,共同設計興建和經營國內首家世界級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等。這些當然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機遇,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通過合資、參股方式大量注入國際文化資本,甚至徹底購買、兼并國內較有實力或前景的文化產業,我們的版權經市場轉換可能為外國所有。另外,他們通過雄厚財力和優越條件,吸引國人為其打工,按照好萊塢等國外模式“包裝”中國題材文化產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國市場,贏得巨額收入的同時,也勢必將國外文化價值觀滲入國內。面對國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驗,我們應在啟動“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工程”的基礎上,盡快制定中國文化資源保護法。而這些只有通過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來完成。從國內民間投資來看,其份額已接近國有經濟投資。如果將這部分資本吸引轉移到文化產業中來,必將使其能量得以釋放??梢娢幕a業的確立,也為國內外資本增值開辟了新的渠道,也從根本上消除了文化產業的資本瓶頸制約。

      文化資源一旦與科技等產業融合嫁接,就會顯露出巨大經濟意義,成為一種新經濟資源進入經濟開發中心地帶,實現關聯度極高的拉動效應。文化產業在美國已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在英國的平均發展是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在日本已達到其汽車工業的產值。這種新經濟資源的轉化和實現過程,就是通過文化作為要素在其它產業的滲入融合,或發生漸變,實現優化升級,或發生質變,成為新的產業形態和產業分支,使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打破行業界限完成重組。以新的內容和賣點進入以網絡業為主的科技產業市場,誕生了信息文化產業;以新的產品和服務進入旅游市場,形成了旅游文化產業;將游戲與娛樂注入到教育中,改變舊的知識傳播方式,創造了新型的教育娛樂產業;加大體育健身的娛樂開發力度,實現體育娛樂產業質變;以文化品位、設計、策劃進入城市規劃、建筑、裝潢、廣告、環衛環保、標志制作、汽車美容、美容美發、形體塑造、大眾攝影、環藝、工業設計等為主的形象領域,甚至餐飲、花卉等服務業,完成文化與物質的互動。從更深層次說,經濟制度的變更,經濟戰略的提出,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方向和方式的選擇,都有文化因素在發揮著驅動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文化產業是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因此,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2篇

      如果說1995-2001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的準備醞釀探索的階段的話,那么,隨著我國加入WTO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進入小康社會,當代中國文化產業已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新階段。1994-2001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的醞釀探索的起步階段,在這七、八年中,我國文化產業界逐步轉變了觀念,初步探索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道路。從歷史看,我國文化產業的理論研討的起步與歐洲、日本、韓國相比并不晚,但在觀念上卻徘徊多年,造成實踐上長期猶豫不決的局面。歐洲、日本和韓國90年代中期先后致力于發展文化產業,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進會議在其重要報告《新文化立國:關于振興文化的幾個重要策略》中,確立了日本在未來21世紀的文化立國方略。其后,韓國也提出,知識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是最適合韓國的產業。政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將文化產業培育成21世紀在韓國經濟中起先導作用的國家基干產業。方針政策確定之后,日韓兩國的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游戲軟件、動漫畫、日劇韓劇等文化產業迅速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振興本國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和討論是較早的,《中國文化報》早在1994年就率先舉辦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征文和討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做了理論上的探索。但總體發展階段的限制、計劃經濟框架下的文化體制和觀念的陳舊滯后,嚴重束縛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使我國文化產業在總體上呈現為徘徊不前的局面。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巨大的機遇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的機遇與挑戰,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從世界來看,近年西方文化產業正醞釀著更大的發展,當代信息產業正在向創意產業(創造性產業)快速邁進,在美國,新經濟中的文化要素構成了創造性經濟的重要戰略目標,歐洲、日本和韓國等國正在迅速崛起,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商機。

      從我國來看,經濟全球化與加入WTO,為我們參與世界文化產業競爭創造了條件,也逼迫我國文化產業不得不進入國際大循環。從現實條件來看,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迅速進入小康社會的現實態勢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內在的需求;特別是高新技術如IT業的高速發展,奠定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科學基礎與技術保障。文化產業需要高新技術,高新技術也迫切需要文化產業(內容產業、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持。而文化創新則和技術創新一起,構成了我國未來社會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不竭動力。

      同時,作為成長中的經濟大國,中國面對未來世界,需要也必須規劃和大力建設發展中的文化大國和文化產業大國,重建“中國形象”和中國產業形象。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必須輔之以新的文化形象與文化策略。中國需要全面重建文化。而在文化建設中,首先推進國內文化經濟與文化產業改革并準備外向的產業發展姿態。

      那么,中國成長為未來世界文化產業大國是否具有可能呢?在當代世界文化產業發展中,美國實際上是一國獨大?,F在能夠與美國抗爭的只有歐洲法、德,未來可能在文化上具有發展潛力的是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在要素組合中目前中國處于相對有力的位置。這包括1.中國作為發展中經濟大國的綜合國力的提升;2.中國作為文化資源大國具有巨大潛力;3.中國在經濟領域改革的成功范例和經驗;4.中國近年網絡等高科技發展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5.中國文化產業具有巨大的待開發人力資源;6.中國自身具有的巨大文化市場,等等。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首先是觀念上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文化無關國計民生的“形象”,全面調整對文化在社會轉型與總體結構中位置及意義的認識。文化作為發展的手段盡管很重要,但它最終不能降到只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或促進者這樣一個次要的地位?!鞍l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薄拔幕膭撛煨允侨祟愡M步的源泉。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對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币虼?,“文化政策是發展政策的基本組成部分”,“未來世紀的文化政策必須面向和更加適應新的飛速發展的需要”。未來世界的競爭,是文化和文化力的競爭。

      其次,我們必須把文化作為生產力來重新認識,探索發展先進文化生產力的道路。文化生產力觀念表明,今天的文化作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生產,它就天然地具有社會生產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換、消費等基本環節,具有市場條件下經濟運作的全部過程。而第三代生產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經濟化、科技化”和“經濟、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之產生的當代文化經濟科技的一體化趨勢。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文化的經濟功能和經濟、科技的文化含量。同時,文化作為先進生產力,文化產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當代世界興起的先進生產力是以高科技為基礎的文化生產力。先進的社會生產力總是在先進文化的開啟和引導下向前發展的。當代經濟、科技與文化的一體化包含的兩大趨勢——經濟的產業下游化與公民需求上游化、高級化,就是以人的不斷變化提升的需求為根本的。所以,當代以體驗經濟,心理產業,精神經濟、眼球經濟(注意力經濟)為趨勢的文化經濟或新經濟

      但是,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仍面臨著嚴峻的問題與困境。這主要表現為我國現有的文化產業基礎十分薄弱,體制上延續計劃經濟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著的四大壁壘:所有制壁壘、部門壁壘、行業壁壘、地域壁壘;市場化程度很低;并且,毋庸諱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還存在著文化產業發展與主導意識形態的協調等眾多問題。

      運用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開展文化體制創新

      面對挑戰和機遇,我們必須在三個代表的指引下,全面貫徹16大精神,落實16大提出的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決策。堅決沖破一切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做法與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運用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開展文化體制創新。

      制度決定長期的社會經濟績效。目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文化體制改革出現不對稱或不平衡,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文化體制改革滯后或嚴重滯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與文化產業之間不平衡,要求對文化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而文化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必然要求文化體制改革。

      文化體制的首要問題是計劃體制與市場方式的矛盾,文化的市場改革將成為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體制改革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體系內思考和規劃。穩步有序地向國內外各種所有制的經濟實體放開文化市場準入限制;努力鍛造在內外兩個市場上具有強大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文化企業。政企分開、管辦分開、現代企業制度等在經濟改革中行之有效的改革實踐應在文化領域積極推行和實踐,經濟、管理領域各個環節的成功經驗和大量人才應全方位進入文化創新領域??傊?,應借鑒世界各國文化管理上的經驗,逐步消除壁壘,在市場經濟的主導框架內推動體制改革。

      內容產業的歷史性登場

      當代中國文化產業已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這一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內容產業的歷史性登場。

      近年來,現代傳播媒介的高速發展,寬帶技術、多媒體傳播、數字化與互聯網的興起,對傳統的經濟與文化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這種飛速發展的電子、數字通訊、信息技術給當代社會產業結構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文化市場發生了急劇變化。不僅文化藝術領域內部發生了行業內的大調整、大改組,新的藝術傳播媒介如電視、衛星電視及網絡文化的發展,使得像電影這樣一些昔日文化藝術界的“龍頭老大”風光不再,轉而成為電視業、音像業的補充,而且網絡文化從根本上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數字化生存的新方式。法國學者阿曼德.麥特拉在其《國際圖象市場》一文中指出的:“文化部門的不斷的商品化以及相應的新傳播技術的發展,已將文化置于產業結構與政治結構的中心。對于歐洲大部分國家來說,這是一種十分新近的情形。文化與產業之間的關系已經逐漸進入原先只集中于文化與國家關系的論爭之中,并且已產生與現存文化定義的決裂?!边@就是說,現代傳媒高新技術革命對人類當代文化的發展和藝術文化生態格局正在產生著以往所無可比擬的巨大影響:當代科技的發展引起當代社會主導傳媒形式的變化,而主導傳媒形式的變化則引起了原有文化生態格局的全面變化。高新技術的產生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不僅導致所有傳統文化形態的“升級換代”和現代更新,而且創造了大量嶄新的文化形式。

      知識經濟與數字化曾使世界欣喜若狂,巨量的資金投入了網絡業,全世界各行各業都爭相到網絡業來“燒錢”。在知識經濟的泡沫吹破之后,人們痛定思痛,深刻地認識到,在新一輪新技術革命的經濟環境中,文化發展如果不與這種高新技術與經濟的革命性突破相結合,就會被飛速發展的現實世界淘汰出局。反之,在基礎設施和技術手段達成之后,在傳播或發送的方式解決之后,傳播或發送什么就顯得極為重要。作為“上帝”的消費者他們需要什么消費什么,成了發展的關鍵。沒有千百萬人需要或喜愛的文化的內容或節目,高新技術與新經濟就沒有了市場,沒有了市場也就失去了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事實證明,正是缺乏文化產業的有力支持,知識經濟才落入低谷,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無疑,當代新一階段的技術革命迫切地需要文化產業的支持。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說,網絡等媒介產業的生存能力取決于“內容”的創造和消費。從發展的環節看,內容產業成了文化經濟傳播交流的“基礎的基礎”。

      因此,建設與未來世界新的經濟形態和技術形態相協調的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內容產業與創意產業,就成了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文化產業需要高新技術,高新技術也需要文化產業——內容產業。于是內容產業便歷史地、合乎邏輯地登場了。

      什么叫內容產業(或譯節目產業)?簡言之,內容(content)即流過那條“粗管子”——光纖寬帶電纜的所有節目。歐盟“Info2000計劃”中把內容產業的主體定義為“那些制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其服務的產業?!眱热莓a業的范圍包括各種媒介上所傳播的印刷品內容(報紙、書籍、雜志等),音響電子出版物內容(聯機數據庫、音響制品服務、電子游戲等)、音像傳播內容(電視、錄象、廣播和影院)、用作消費的各種數字化軟件等。所以主導的內容產業就是視聽傳媒業。這些產業是經濟價值的生產者,不管是通過票房收入、轉播權等的產值的直接增長,還是以不同的方式出售媒體產品獲得收益。

      第3篇

      打造文化產業中的高端形態,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大格局下,應用技術系統成熟不斷進步,網絡信息化完備,各種高新技術可以一夜之間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充分發掘和利用傳統文化與新興的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等方面創意群體的聯系和融合,通過網絡與世界接軌,生產出具有獨特文化氣質的國際級文化產品,這才是產業轉型中真正的目標形態。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凌源皮影為例,傳統的皮影戲受到影視、網絡、娛樂等消費方式的沖擊,演出市場日漸萎縮,雖經政府和相關社會人士保護和推廣,但仍然不能擺脫后繼乏人的現狀,在這種情況下,相關文化公司推出了皮影雕刻藝術品的這種衍生品,用皮影的造型藝術開拓新的市場,也有把傳統皮影連本戲錄制成音像制品發售,近期又創編制作了以紅山文化為題材皮影戲數字電影,這些都使皮影戲傳統單一的舞臺表現形式得到了多方位的擴展,試想如果設計制作皮影動畫片,皮影故事書,皮影裝潢,在皮影戲表演中引入場景投影,加入聲光電新元素,使皮影藝術變得豐滿而立體,這樣的創意不但會使古老的傳統文化項目以嶄新的面貌呈現給受眾,而且豐富了產品種類,延伸了產業鏈。文化遺產需要保護,但以文化創意作為形式的發展才是更好的保護。

      二、集聚或集群化發展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空間形式和組織形態

      在產業集聚發展的路徑上不同國家或地區具有各自的特色,一種是由市場機制作用下各類經濟主體自發集聚形成的產業群落,另外一種是以地方政府主導下通過園區建設形成的文化創意類產業園區,這也是當今中國各地包括朝陽在內,應該大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要模式。朝陽地區由于地理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發展體制等多種因素作用,長期以來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雖然歷史積淀的文化資源深厚,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卻相對落后,對地區文化缺乏系統而深入地梳理和認識,對文化創意的理解也比較膚淺,大型資本在文化創意產業上的投資力度不夠,所以難以形成氣候。以化石和“戰國紅”瑪瑙為例,遼寧朝陽被譽為“古生物化石資源寶庫”,因為稀缺和獨特,多數化石資源禁止發掘和交易,但仍有部分魚類、昆蟲類動物化石和大量木化石可以在市場上流通。從目前市場上化石相關產品來看,動物類化石一般以盒式或鏡式裝裱,作為禮物或禮品出現,這些商品大多形式比較單一,包裝也簡單;木化石和“戰國紅”瑪瑙品質出色,除打磨拋光陳設外,多雕刻成玉石類擺件、吊墜、手鐲等,但因為朝陽地區本地的做工手法粗獷,不精致細膩,在生產環節又多為一人到幾人組成的小作坊式生產,對原材料缺乏前期的設計,導致產品制作簡陋粗糙,不但產品附加值低,還浪費了石料資源?;幕a業發展的瓶頸其實主要是缺少高端產品的帶動,雖然政府也設立了慕容古街等化石產品交易集散地,但總的看多是小門戶的制作和經營,生產和制作、銷售各環節都缺乏層次,缺少龍頭企業的帶動。用龍頭帶動,集聚或集群化發展,促進化石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勢在必行,2013年11月論證通過的《朝陽市化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總體規劃方案》為朝陽化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后續建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可以設想,化石文化創意產業園可以為化石類創意文化發展向上邁一大步。另外,這類資源的開發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實物的深加工和包裝設計上,還可以依托本地的其它文化基礎和資源,進行整合和重新創意,在影視、動漫等的文化產業品種里發掘和創新。

      第4篇

      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迅猛發展,提供了以前人們難以想象的變革世界、開拓世界的嶄新手段和無窮力量,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生產、生活、消費等諸多方面,也為文化的開發、傳播、消費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積累深厚,文化類型極其豐富,文化資源難以估價。但由于地域、交通、傳播等多方局限,價值大多沒有完全體現出來,甚至有的瀕于消亡。而以數字技術革命為代表的高科技進步,為激活文化資源實現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了條件?,F在許多發達國家在完成了通信、傳媒、信息產業的第一次制度創新后,正在進行第,文化內容的填充,發展與信息產業相關的文化產業,正在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制定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及進行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在這方面,我國匯入世界潮流也正當其時。我國在“十五”期間擬投入40億元開發軟件產業,傳媒業正在成為我國第四大產業,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對接更有了現實可能性。

      據有關統計,我國每年文化市場消費可達4800億元,而現在我們的文化產品市場實際份額只有1800億元,國際文化資本看好我國的廣闊市場。2002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500億美元,成為世界引資第一大國。這些資本雖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電信和農業,但隨著資本形式在新時期發生的重大變化,有的已從單一的貨幣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今年我國將在市場經濟和旅游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允許美日德三國投資旅游業,上海將和美國某公司合作,共同設計興建和經營國內首家世界級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等。這些當然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機遇,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通過合資、參股方式大量注入國際文化資本,甚至徹底購買、兼并國內較有實力或前景的文化產業,我們的版權經市場轉換可能為外國所有。另外,他們通過雄厚財力和優越條件,吸引國人為其打工,按照好萊塢等國外模式“包裝”中國題材文化產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國市場,贏得巨額收入的同時,也勢必將國外文化價值觀滲入國內。面對國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驗,我們應在啟動“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工程”的基礎上,盡快制定中國文化資源保護法。而這些只有通過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來完成。從國內民間投資來看,其份額已接近國有經濟投資。如果將這部分資本吸引轉移到文化產業中來,必將使其能量得以釋放??梢娢幕a業的確立,也為國內外資本增值開辟了新的渠道,也從根本上消除了文化產業的資本瓶頸制約。

      文化資源一旦與科技等產業融合嫁接,就會顯露出巨大經濟意義,成為一種新經濟資源進入經濟開發中心地帶,實現關聯度極高的拉動效應。文化產業在美國已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在英國的平均發展是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在日本已達到其汽車工業的產值。這種新經濟資源的轉化和實現過程,就是通過文化作為要素在其它產業的滲入融合,或發生漸變,實現優化升級,或發生質變,成為新的產業形態和產業分支,使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打破行業界限完成重組。以新的內容和賣點進入以網絡業為主的科技產業市場,誕生了信息文化產業;以新的產品和服務進入旅游市場,形成了旅游文化產業;將游戲與娛樂注入到教育中,改變舊的知識傳播方式,創造了新型的教育娛樂產業;加大體育健身的娛樂開發力度,實現體育娛樂產業質變;以文化品位、設計、策劃進入城市規劃、建筑、裝潢、廣告、環衛環保、標志制作、汽車美容、美容美發、形體塑造、大眾攝影、環藝、工業設計等為主的形象領域,甚至餐飲、花卉等服務業,完成文化與物質的互動。從更深層次說,經濟制度的變更,經濟戰略的提出,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方向和方式的選擇,都有文化因素在發揮著驅動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文化產業是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因此,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5篇

      一、目前現狀的評判

      (一)觀念上的滯后

      思想決定我們的行動,而觀念決定我們的命運,在江蘇、上海、湖南等多個廣電媒體紛紛及時地調整思路,各自利用自身的平臺資源優勢與內容生產優勢,在迅速地進行著產業拓展的時節,我國大部分地方的廣播電視文化產業仍然受傳統思維上的制約,沒有將財力、物力、人力等有效地應用在產業的發展上。對于產業重視上的不足,以及缺乏發展思路與切實可行的方法,導致了文化產業的落后。

      (二)缺乏人才

      文化產業有著其獨特的發展與經營的規律,這需要有能與之相匹配的經營管理型人才、產業技術型人才與文化創意型人才。在當今互聯網的語境下,發展廣電文化產業對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的新興技術上的要求非常之高,只有詳細地了解了這些技術,并且能夠較為嫻熟地應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統領整個文化產品的生產、策劃、營銷和研發,才能夠在社會激烈的角逐中取得勝利。

      (三)機制上的障礙

      完全發揮人才的作用,是需要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生態。在當今三網融合的背景之下,廣電媒體的發展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一方面,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用戶都在迅速地增長,這使得廣電媒體整體上的受眾的規模在逐漸減少,廣告增速也在持續地減慢,媒體支撐也是后繼乏力。另外一方面,樂視、優酷、百度、騰訊等正在發展成為“一體共生”。他們從內容生產、傳播渠道等多個方面對整個廣電媒體進行蠶食。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機制與體制的障礙就顯得尤為突出。在近些年來,像馬東、王利芬等一大批業界內的精英都選擇辭職并且轉投到新的媒體,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傳統的媒體在機制與體制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障礙。

      二、亟需思維模式的創新和變革

      文化也是一個國家在軟實力上的重點組成部分,一種文化的力量,是熔鑄在整個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與生命力之中。大力發展整個文化產業,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早已成為了我國一項基本的國策。為了推進文化產業的進步發展,我國已經先后出臺了多種措施、政策,也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展,但這相對于我國的整體經濟發展的速度、文化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凝聚力還顯得遠遠不夠。

      在當今互聯網的語境之下,文化消費的基本內容與形式都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都希望能享受到更多豐富多彩的多樣化、高品質、個性化、高品位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作為現今最為重要的文化產業與傳播媒體的主體,廣電媒體應當在思維模式方面進行創新和變革,以達到人們的需要、社會的需要相互呼應,而這種變革的內容涉及到生產方式、終端產品以及產業的主體三個層面。在這里我們將它概括為三個關系:商品與作品的關系,生產與創作的關系,企業與事業的關系。

      (一)商品與作品的關系

      互聯網的思維主要原則是“用戶至上”。在創作者的心中,能否以用戶為中心,將用戶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這關乎到產品的屬性問題,也是商品與作品的分水嶺。對于作品來說,是否有人會購買,可不可以傳播都不重要,而商品則是相反,商品具有能夠應用的功能,是文化產品的外在應用形態。例如:電視節目的播出首先是作品,是許多電視人努力創作的、適合在電視上播放的作品,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轉化為商品,只有那些能夠滿足大眾的需要,且能夠完成產業鏈的延伸開發的一些作品才能夠變成商品。作品要強調思想和感情上的表達,但商品卻必須要考慮到消費者的具體需求。作品只有在具備了商品的屬性時,才能夠發生買賣,進而形成利潤。

      (二)生產與創作的關系

      創作是整個產業發展進步的基礎,但是只有能夠批量化的一些創作才能形成足夠的生產規模,不能形成生產規模的一些創作,也就不能產業化。創作的發生往往追求個性,而生產卻更重視其共性。綜藝節目在創作中的一些“模式”,或者說“流程”,就是這些節目能夠完成批量生產的主要元素。

      (三)企業與事業的關系

      電視臺、電臺等作為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新聞媒體的陣地,必須堅持住事業體制,堅持以新聞的宣傳為主體,堅持其公益性。其次,電視臺或電臺中經營的部分,又必須要遵循市場發展的規律,完善產業化經營。廣電傳媒文化產業的發展,不但需要進行內容創新、平臺拓展、技術升級,也需要對其組織結構、管理體制和傳播體系做出較為深刻的完善和調整。

      三、在新時代互聯網語境下的創新模式

      (一)在傳播渠道上的創新

      一云多屏,這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匯,卻是2014年在廣電行業中的一個熱門詞匯。伴隨著智能終端的愈發普及,我們看電視的方法也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由于受到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個人電腦的沖擊,電視機開機率已經大為降低。而客廳作為傳統的電視媒體核心的區域,正在受到PC、PAD、手機等多種智能終端瘋狂的蠶食。即使電視節目再怎么好看,也難以扭轉當代年輕人放下手中的遙控器轉身按下鼠標或者捧起觸摸屏的趨勢。坐觀自己的影響力在逐漸收縮,傳統的廣電媒體除了反擊沒有其他的選擇,其服務范圍必須由電視機逐步延伸到手機、PAD、電腦等終端,從而實現一云多屏。

      (二)在經營板塊上的創新

      在互聯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跨界競爭與融合的立體多元化已是必然之勢,不同行業之間的各種業務經營互相滲透,而終端客戶的爭奪之戰成為了當下競爭的焦點。2014年,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3家國內的互聯網絡巨頭都不約而同地在整個文化產業方面發起了一系列投資和并購,觸角涉及到了視頻、手游、數字音樂、網絡文學、電影電視領域等相關文化產業衍生的方方面面。而面對各大互聯網巨頭強力的“跨界打劫”行為,廣電文化產業自然也要借勢而動,運用互聯網的思維來武裝自己,并重新去思考整個文化產品的業務形態、服務模式和生產流程。

      (三)在運營機制上的創新

      機制與人才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當新興媒體都以傲人的業績與全新的運營方式展現在世人的面前的時刻,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廣電人的瓶頸終于有了突破口。在互聯網的語境中,數據往往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在它的面前,所有的經驗、程式、習慣以及傳統都變得如此不堪一擊?;ヂ摼W的思維模式正在通過對產品、用戶、市場乃至產業價值鏈的重組,將文化產業帶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第6篇

      >> 從網絡推廣討論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議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淺談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探究 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探析 縣域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淺談獨山玉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工業遺產上的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關于江西省文化產業園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非遺傳承融入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西部地區民間音樂文化與旅游文化產業雙重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性因素 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背景下的傳統手工技藝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技術”融合視角下我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西安節慶文化及節慶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西南地區與內蒙古地區音樂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比較探究 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的中國文化產業問題淺探 武漢市文化產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調查報告 文化產業促進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 綏化市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涼山州旅游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探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天津市計劃投資256億元新推40個文化重點項目”,新華網天津頻道, 。

      ⑥ 英國于1997年成立以文化大臣為首的“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分析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而提出創意產業的發展戰略和目標措施?!皠撘猱a業特別工作小組”成員包括英國藝術委員會、外交部、財政部、貿易工業部、教育就業部、科學技術部、環境交通區域部、蘇格蘭事務部、威爾士事務部、北愛爾蘭事務部、婦女部、唐寧街10號政策研究室等部門的首長、政府高級宮員以及與創意產業相關的大公司負責人和社會知名人士。

      ⑦ 世界上大部分文化產業低稅率國家,基本減免幅度可達10%-25%不等。如法國大眾產品增值稅常稅率為19.6%,但大部分文化產品的稅率只有5.5%。美國已有27個州通過減免電影及相關產業所得稅立法,30個州為高科技企業提供了研發稅收抵免,夏威夷州對高科技商業企業投資稅收全免。據歐洲文化研究所統計,歐洲有11國實行增值稅免征制度,16國按低于標準稅率征納,如比利時增值稅標準稅率為21%,但對劇作家、表演藝術家的銷售作品和提供勞務卻為6%。

      ⑧ 依據《辭?!方忉?,“文化”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同時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是物質和精神一體化的表現形式。

      ⑨ 美國的文化政策模式秉承自由主義傳統,強調文化產品生產、銷售的高度市場化和政府干預的最小化;而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則強調文化產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文化”屬性,強調政府對本國文化產業的理性規劃、宏觀調控和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調控作用。日本、韓國的文化政策模式則強調政府干預和市場調控并舉。

      ⑩ 韓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的國家。韓國的《文化產業促進法》強調 “促進措施”,以促進創業、促進制作、促進流通、促進文化產業基礎形成等幾個板塊,按文化產業的“運營流程”來設計結構。日本的《關于促進創造、保護及應用文化產業的法律案》則從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角度來設計結構,包括界定文化產業和要求國家、社會、文化企業共同遵守該法、合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總則,國家為貫徹該法應采取的基本措施,為振興文化產業所應采取的投資、流通、知識產權保護等必要措施,國家、社會各方面為促進文化產業而采取的政府行政管理、提供文化產業素材等必要的措施等四個板塊,著重解決和規范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輥?輯?訛例如韓國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多種專項基金,主要用來扶持相關文化產業不同領域的發展,如韓國有文藝振興基金、文化產業振興基金、信息化促進基金、廣播發展基金、出版基金等。

      ?輥?輰?訛歐美各國稅收優惠措施按其惠及對象和優惠基礎的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文化產業人員的優惠(基于人的優惠)、文化區域的優惠(基于地的優惠)、文化行業的優惠(基于產業的優惠)。參見郭玉軍、李華成《歐美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法律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武漢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輥?輱?訛如,英國給予一些大學以“慈善機構”的地位,對一些學術著作出版機構免稅?!堵摪疃惙ā芬幎▽Ψ菭I利性文化團體和機構免征所得稅,并減免資助者的稅額,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州、各企業對文化產業和事業進行贊助和支持。

      ?輥?輲?訛為鼓勵企業與個人在文化產業領域進行創業,韓國政府于2004年重新修改了《稅收特例限制法》,將在韓國制作的電影、廣播電視、市場演出等產業納入減免稅收的行業之列,可減免應納稅額中所得稅和法人稅的5%-30%。

      ?輥?輳?訛這方面可以美國經驗為借鑒,美國建立了完善的國內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成為科技成果高轉化率的有力保障。1787年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規定了版權和專利權,隨后制定了《版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成為美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的主干法?!敦惗酄柗ā?、《聯邦技術轉移法》等旨在界定國家投資所產生的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等問題?!秾@|量提高法》和《專利改革法》等進一步加強了專利市場的規范?!稊底只臧鏅喾ā穭t為適應網絡時代版權市場發展變化作出積極應對。

      參考文獻:

      [1]趙陽,徐寶祥.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36.

      [2]天津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快天津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報告[J].求知,2011,(4).

      [3] 張文龍,侯妍妍.論當前影響天津文化產業發展的制約性因素及解決對策[J].求知,2011,(9).

      [4]王琳.2011-2012天津市文化事業發展狀況分析與預測[R].李錦坤主編:《2012經濟社會藍皮書 天津市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卷)》,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29-36.

      [5]王琳.天津城市文化產業的結構創新與文化金融創新[J].城市,2010,(6).

      [6]張世君.論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法律保護體系之構建[J].法學雜志,2011,(1).

      [7]歐陽友權.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四個拐點與兩大趨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8).

      [8]李果仁.破解我國文化產業立法的主要障礙與路徑選擇[J].福建理論學習,2012,(9).

      [9]張軍.文化產業法律制度的困惑與思考[J].理論月刊,2011,(12).

      [10]王憲明.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機制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6).

      [11]張玉峰.我國文化產業稅收政策研究[J].商業經濟,2011,(4).

      [12]從立先.我國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戰略選擇[J].政法論叢,2011,(3).

      [13]楊雪.文化產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淺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1,(6).

      [14]王安琪.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綜述與展望[J].商業時代,2011,(8).

      [15]王玉娟.后危機時代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環境的構建與完善[J].群文天地,2011,(11).

      [16]江凌.中外文化產業政策基本特征比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

      [17]程永明.日本文化產業戰略及其實施路徑[J].日本研究,2011,(12).

      [18]華鷹.重慶市文化創意產業立法研究[J].公共論壇,2011,(4).

      [19]程雁雷,宋宏.文化體制改革情境下的文化產業立法構想[J].學術界,2012,(2).

      [20]李慶本,吳慧勇.中國文化傳播對象國的文化產業政策研究報告[J].中國文化研究,2010.秋之卷.

      [21]詹浩勇,劉明星.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問題及策略研究[J].大眾科技,2011,(11).

      [22]梁君,鄭興波.文化產業知識產權融資模式探究[J].改革與戰略,2012,( 4).

      [23]王德高,盧方.當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路徑探究[J].財政監督,2011,(19).

      [24]郭玉軍,李華成.歐美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法律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武漢大學學報,2012,(1).

      [25]鄭維煒.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12.3.

      [26]王錫鋅.文化的法治與法治的文化[J].現代人才,2011,(6).

      On the Legislative Guarante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Tianjin

      Wang Zhejie Zhang Lili

      第7篇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摘要】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聯動發展符合產業融合理論與產業鏈理論,高度的耦合性使得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聯動成為必要。從湖南省兩大產業的發展實際著眼,二者的聯動可以適用的模式主要有產業融合型、旅游產業價值鏈延伸型、文化產業價值鏈延伸型、文化產業場區景點化模式以及營銷環節的聯動型等五種。為了確保兩大產業實現聯動發展,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做好相關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做好服務,創造有利于創意人才培養和社會資本進入的政策環境與市場環境。

      關鍵詞 文化產業;旅游業;聯動發展;模式

      文化部與國家旅游局在2009年聯合了《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提出了加強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結合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經過五年的探索,湖南省在加強文化與旅游的深度結合,實現兩大產業聯動發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中,大湘西地區以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為依托的文化旅游更是獲得了極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相互結合已經成為大湘西地區文化發展的核心模式[1]。但總體而言,湖南省的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深度結合和廣泛聯動仍然有待推進。不少有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尚未向旅游產業延伸其產業鏈,許多旅游資源也未充分地展現其文化內涵。這種狀況制約了湖南省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與旅游業的轉型升級。本文試結合湖南省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產業發展現狀探索湖南省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聯動發展可資利用的幾種基本模式并分析相關的制約因素及對策。

      一、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聯動發展的理論依據

      (一)產業融合理論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聯動發展問題,實際上就是產業融合的問題。所謂產業融合,是指原本獨立的產業由于技術創新而打破產業間的技術邊界,通過產業間的技術滲透,推動整個產業邊界的融合;或者在管理創新的推動下通過產業經濟活動的延伸或重組實現產業間的融合[2]。當然,產業的聯動發展與產業融合并非完全等同。產業融合是聯動發展的最高形態,它往往形成了獨立發展的產業形態,而產業聯動的一般形態是在承認各自產業獨立性的前提下,產業間的互補互利,協同發展。

      (二)產業鏈理論

      產業鏈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不同企業以產品、技術和資本等為紐帶結成的一種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戰略關系鏈[3]。產業鏈內涵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產業鏈是一種相關資源的組合;其次,這種組合要求圍繞著某種核心價值或技術來加以優化和提升;第三,產業鏈是否優化的判別標準是能否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的全部價值。產業鏈的構建包括接通產業鏈和延伸產業鏈兩個層面的內涵。接通產業鏈是指將一定地域空間范圍內的斷續的產業部門借助某種產業合作形式串聯起來;延伸產業鏈則是將一條已經存在的產業鏈盡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構建產業鏈的最終目的是在產業鏈拓展和延伸的過程中,通過接通產業鏈環使得各企業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故而從產業鏈理論的視角下,研究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聯動發展問題,很大程度上講就是要努力實現文化產業鏈與旅游產業鏈端的對接,或者是產業鏈在技術信息及創新管理體制下的實現跨產業延伸。

      二、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的必要性

      文化產業與旅游業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及服務的活動集合。傳統的旅游業也是為社會公眾提供精神娛樂產品及服務。這使得二者的聯動發展具有可行性。同時,二者之間的不同特點又使得相互之間存在著很大程度的依賴性。這使得兩大產業的聯動發展顯得尤為必要。這種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文化產業能夠促進旅游業的優化和升級。在文化經濟背景下,文化成為引領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人們對于旅游產品的需求呈現出重文化、重質量的傾向。傳統旅游業那種資源稟賦型發展模式不僅使得旅游資源被過度地消耗,而且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地減弱。旅游業要想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必須進行優化和升級。其中最為有效的途徑就是應竭力發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或通過嫁接引來其他文化資源的活水,用文化去支撐旅游、包裝旅游、促銷旅游產品。

      第二,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聯動發展可以降低文化產業的投資風險。文化產業是一個投入大,風險性極高且回報周期較長的產業。該產業的風險主要來自于文化產品的精神屬性。在審美價值趨向多元化的當下,文化產品能否實現價值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為此,許多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往往通過后產品的開發等方式延伸產業鏈以降低風險。而旅游業在降低文化產業的風險性,確保投資成本有效回收上具有很好的作用。一方面,作為無形文化的載體,旅游與文化的互動或結合將使得文化產品形態化,具備可消費的現實價值。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業具有文化滲透力強、宣傳輻射面大和社會關聯廣的特點,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結合,將能更有效地實現文化產品的品牌化,從而提高文化產品的商品轉化率。

      三、湖南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聯動發展的可采取的模式

      學界對于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聯動發展模式的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ńㄏ壬诳疾靽H上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了“從創意設計到時尚體驗”、“從空間再造到創意社區”、“從遺產傳承到創意旅游”、“從影視演藝到體驗消費”、“從美食產業到創意之都”等五大聯動模式。這五種模式基本涵蓋了目前所能看到的城市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聯動的類型,具有較強的借鑒參考意義[4]。此外,袁俊、劉建徽在《文化產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模式研究》一文中也歸納出了三種產業互動的基本模式:產業融合的旅游新產品模式、產業聯動的新型旅游營銷模式、產業鏈延伸的文化產業景點化模式[5]??梢?,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聯動發展貫穿了從產品制作到產品營銷的全過程。本文僅結合湖南省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發展現狀,針對不同產業門類與不同區域,探索可資利用的五種聯動發展模式。

      (一)產業融合型:發展旅游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產業是以內容的創意開發為核心的產業。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主要體現為文化創意作用于特定旅游資源,即通過對資源的文化元素進行提取與再生產,創造出新的以創意為特征的文化旅游產品。這些產品可以是自然旅游資源的人文化產品,也可以是對人文旅游區域內的文化資源進行創意開發而打造出的文化創意產品:景點項目與旅游紀念品。但是由于文化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唯一性及不可復制的特點,所以開發的潛力與價值相對要大一些。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國文化創意旅游業發展得比較好的也多出現在歷史文化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如西安曲江、河南開封。就湖南省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的大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此種模式具有得較大優勢。大湘西地區“‘非遺’中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民俗等類項目,??可同旅游緊密結合,打造出“非遺”型旅游主導式文化產業的精品、名品,探索‘非遺’型旅游主導式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之路。[6]”一些有實力的文化景區將文化景觀、民俗風情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商品之中,設計制作出了文化品位較高的文創產品。湘西的民族織錦包、織錦袋、風光壁掛及各種織錦工藝品,集山水風光與民族風情于一體,就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風味。

      當然,此種模式由于需要對文化元素進行有效提取并將之符號化,這決定了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品生成轉換的較大難度。如果缺少文化元素識別能力或者缺少符號化能力,這種融合型的發展模式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旅游文化創意產業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最高形態。

      (二)旅游產業價值鏈延伸型:旅游與演藝業融通

      旅游與演藝業的聯動模式是以旅游業為核心,借助旅游區域文化消費較為旺盛的優勢,通過與文化企業合作而開發出的文化內容產品。它是以旅游產業價值鏈延伸實現旅游高附加值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的價值在于,旅游演藝可以增加旅游區域內吃、喝、玩、購、住等旅游消費的支出,經濟帶動效應較大。同時,由于旅游演藝的品牌化及季節性不明顯特點,客觀上可以緩沖旅游景區淡旺季的差距。

      自中國第一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項目《印象·劉三姐》獲得成功之后,全國各地興起了以實景山水為背景的旅游演藝熱。如今,旅游演藝已在湖南開花結果。張家界天門山推出的《天門狐仙》,就是將張家界的山水與湖湘文化進行融合而誕生的一個不可復制的文化創意產品。湖南省湘西鳳凰景區的《我的湘西》、《尋夢鳳凰》和《山風鼓韻》等大型原生態文藝晚會雖非實景演出,但是因創意地展示出了鳳凰獨特的民族風情和陽戲、儺堂戲、茶燈戲等民間文化藝術風采,凸現鳳凰獨特的民俗文化魅力,每天都吸引著數以千計的游客前往觀看。

      從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旅游演藝應能夠讓游客形象、直觀地了解當地民俗、典故和風土人情等演藝文化之魂。所以,要讓演藝與旅游產生聯動,就必須實現演藝文化產品的本地化。只有這樣,演藝節目才具備不可復制性,也才具有長久的吸引力。因此,采用此種模式實現旅游及演藝產業的聯動,關鍵是要對當地的民俗文化或現代風情進行合理的文化資源評估,并通過創意人員進行特質文化資源的深挖,然后才有可能打造出一臺富有吸引力的演藝節目。

      作為此種模式的另一種形式,旅游與娛樂消閑業的聯動發展在城市文化產業升級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其中,長沙在選取此種模式上具有很大的優勢。長沙的演出市場非?;钴S,本土化特征非常明顯,電視娛樂節目特別發達,加上長沙人民已經形成的夜生活習慣,這都是發展旅游消閑業的良好環境與條件。通過全力打造,形成國家性品牌,長沙娛樂消閑業必將對外地游客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從而促進長沙旅游觀光業的發展。

      (三)文化產業價值鏈延伸型:后產品的旅游化開發

      該模式主要是以文化企業為核心,通過內容產品的品牌化,開發旅游后產品。文化產業的內容產品普遍具有“火車頭”效應:一個成功的文化內容產品往往能夠帶動衍生品或后產品的系列開發,從而實現文化內容產品的高附加值。就目前國際上對于文化產品的后產品開發模式來看,成功的文化內容產品的價值鏈大多會延伸至旅游業。例如美國的迪斯尼公司開發的迪斯尼樂園就是一個典型。在國內,也出現了像杭州宋城的網絡游戲主題公園,它成為國內網絡游戲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經典案例。以內容驅動的旅游后產品開發形態主要包含兩種類型:主題公園及影視節日。影視傳媒、動漫是湖南文化產業的優勢品牌,故而這兩種形態在湖南均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

      湖南省目前的動漫主題公園主要有長沙的喜樂地動漫歡樂城、張家界的卡通樂園。后者是宏夢公司以《虹貓藍兔七俠傳》為依托而開發的動漫主題公園。這些動漫主題公園的出現,一方面實現了較為可觀的旅游收入,另一方面也為湖南“動漫湘軍”提供了一個個展示自我形象的大舞臺,為動漫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尋找到了絕佳的突破口。不過由于這一聯動模式屬于前端內容產品驅動型,需要依賴于不斷地開發出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內容產品,所以必須大力發展前端的內容產業,并使之品牌化。近幾年,湖南動漫業受到國內其他動漫產業大省的沖擊,進入了一個相對低谷的發展階段。動漫主題公園的開發幾乎陷于停滯,既有的主題公園也因為缺少新的動漫形象致使盈利能力持續下降。當然,困境雖然存在,但突圍并非毫無希望:一方面應繼續加大動漫產品的創意開發力度,不斷推出優秀的動漫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應突破思維限制,利用優勢發展其他合適的主題公園。金鷹卡通利用自身的傳播優勢開發出的系列麥咭形象,現已初具規模,并開始向卡通主題公園延伸。這一生產“動漫明星”進而進軍旅游業的思路就值得借鑒與推廣。

      在實現湖南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聯動發展戰略舉措中,也不應忽視影視節日與旅游業的聯動潛力。中國(長沙)金鷹電視藝術節對于長沙觀光旅游的拉動效應就已經得到了經濟數據的支持。該藝術節在每年舉行期間都為長沙的旅游業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在每一屆金鷹節舉辦期間,各省市代表、嘉賓、演藝人員、記者幾千人匯聚長沙。同時,藝術節因具備強大的時尚性、明星效應及文化藝術魅力,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各地年輕人前來參加藝術節的各種活動,由此也帶動了長沙的旅游觀光及休閑產業。據統計,在每年的藝術節期間,長沙市所有四、五星級酒店入住率高達90%以上。每屆金鷹節給長沙增加旅游會展經濟將近6億元[7]。當然,由于金鷹藝術節節目外的附加內容及相關衍生品開發的力度不夠,所以藝術節對旅游產業的帶動效果及整體效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四)文化產業場區景點化模式

      文化產業的景點化是指文化產業基地、園區通過產業鏈延伸方式,主動擴展其旅游功能,實現二者的聯動發展。這屬于文化產業的外延產品的開發。這種開發之所以可行,主要是因為作為原創型的文化產業基地,產品所具有的突出的創意性與藝術性及高科技性,往往也因此而成為大量文化產業愛好者心目中的旅游目的地。這一模式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原創藝術集聚區或文化產業園區的旅游目的地化。二是影視基地的景點(區)化。

      湖南省內目前在文化產業景點化方面的實踐已經邁開了步伐。作為首批入選國家智慧城市的長沙梅溪湖片區,長沙市政府投入巨資竭力打造成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的聚居地。與此同時,梅溪湖的旅游功能也在迅速地提升。此外,作為文化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三的長沙市,城區內文化產業園林立,呈現出產業集群的格局。針對這種態勢,未來我們可以考慮將長沙城區的幾大文化產業集群(園區)按照功能進行整合,分為岳麓藝術品產業集群,雨花區出版產業集群、體育產業集群,天心區文化娛樂集群,芙蓉區報業產業集群,星沙影視產業集群,并通過完善各種配套設施而賦予其旅游功能,帶動各區域內的經濟發展。

      在影視城的開發方面,全國影視基地建設的熱潮也開始席卷湖南。長沙市《2013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顯示,望城區將修建“東方影城·封神榜文化創意產業園”。根據湖南東方影城置業有限公司的規劃,東方影城將投資125億元人民幣建成幾大旗艦項目。其中五部《封神榜》拍完,將留下五個“人間仙境”般的實景場景,從而構成封神榜影視主題園區。這些主題園區均可用作旅游體驗。根據開發投資方的初步預計,園區年接待量為300萬人次,以200元的人均消費額度計算,此項旅游體驗將為影視城帶來6億元的收益[8]。此外,湖南還有幾個影視基地正在規劃中——長株潭國際影視文化產業城、 瀏陽河影視文化園、張家界生態影視文化基地。這些影視基地的規劃也明確地提出了基地旅游景點化的目標。

      (五)文化產業與旅游業在營銷環節的聯動發展模式

      對于旅游業這種資源低耗型產業而言,營銷成本決定著旅游業盈利的狀態。在旅游產業營銷中,成本最高的是尋找新客戶。故而,有效地尋找客戶并最大程度地節約營銷成本,就成為了每個旅游企業所竭力追求的境界。文化產業中的影視傳媒及圖書出版具備良好的信息傳播功能,在幫助旅游企業尋找客戶,實現產品順利營銷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所以旅游業在營銷環節上謀求與文化產業的聯動幾乎是理所當然的。目前,旅游業與文化產業在營銷環節的聯動發展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一是影視對旅游目的地的宣傳推介。影視業與旅游的結合模式主要是以影視內容產品為先行,通過影片中所體現出的旅游地的風景、民俗及其他旅游文化元素以藝術的方式進行宣傳推介,從而促使觀眾去消費旅游產品。不管是旅游景區提供拍攝場地,還是以投資贊助的方式將旅游產品植入影視節目中,均能達到宣傳旅游產品的目的。影視業與旅游業的聯動目前被公認為是影視業降低投資風險與旅游業擴大宣傳,提升產品知名度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湖南省內的案例來看,湘西永順縣王村就是因為被選為影片《芙蓉鎮》的外景地之后才為世人知曉而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據統計,當地的旅游業收入在2001年就達到3300萬元[9]。此外,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拍攝地也因節目的播出而為廣大觀眾所知曉,諸如靈水村、沙坡頭、普者黑、岳陽平江等地立刻成為了旅游者熱衷的旅游目的地[10]。正是由于這種強大的宣傳效應,《爸爸去哪兒》第二季拍攝開始之際,節目組即收到了國內外3000多個景區的拍攝邀請[11]。

      二是旅游產品營銷渠道的網絡化。此種模式是利用網絡新技術為旅游營銷提供新的渠道與平臺。攜程旅行網通過網絡數字技術與傳統旅游業的結合,開創了“網絡技術+旅游”的運營模式,成為了盈利規模超前、穩定性最好的互聯網公司。在創立后短短四年時間內便逼近傳統旅行社幾十年的發展規模[12]。湖南省旅游品牌雖具有絕對性優勢,但是同樣也需要良好的營銷平臺與渠道。所以,隨著湖南省做大做強旅游業的戰略實施,旅游與數字網絡媒體的結合將會向縱深發展。目前來看,湖南省的各大景區基本上都與國內較大的旅游網絡營銷平臺,如攜程、同程及驢媽媽、途牛等旅游網進行合作。這使得旅游產品的營銷渠道更為暢通。不過,也應該看到,省內網絡旅游銷售平臺的建設盡管在快速推進,但是市場認可度并不高。面對既有的發展成熟、競爭力強的外省旅游營銷網絡平臺,湖南省應走差異化發展之路,極力探索出新的價值實現模式。

      四、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文化創意人才培養

      實現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聯動發展,不管是以旅游業為核心鏈向文化產業靠攏,還是以文化產業為核心,將產業鏈向旅游業延伸,都需要相關政策的保障及人力技術等方面的支持。這就要求政府在促進旅游業與文化產業聯動發展中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并創造良好的政策、服務環境。這里僅提出以下四點思路供決策者參考。

      一是應該出臺相應政策,保護旅游資源及扶持旅游文化產業發展。一方面,只有對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才能保證旅游創意開發的可持續性。盡管從理論上來看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有效聯動有利于資源的延續,但是受資本的逐利性質決定,企業在進行文化創意開發時,往往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對旅游資源進行過度開發或破壞性開發。故而保護旅游資源的責任應該落在政府相關部門的肩上,通過出臺政策,對旅游資源的開發預先畫好紅線,讓開發者有法可依,清楚可為與不可為的界線。另一方面,應該明確重點與特色,做好區域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聯動發展的統籌規劃。在規劃中,應將湖南省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察,盡可能地實行差異化的發展定位。例如湘西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民俗旅游;長株潭中心城區重點打造現代創意設計旅游;衡陽炎陵以衡炎高速為紐帶打造赤帝文化旅游圈,等等。各區域的發展應該相互依托、相互拉動,實現互利共贏。

      二是應建立省內跨區域的產業聯動發展機制。湖南省各市州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發展很不平衡,同時也各具特色。面對這種狀況,主管部門必須用國際化視野謀劃和整合區域文化產業及旅游業,實行跨區域聯手打造精品文化產業項目與特色旅游產品。各市州應該進一步拓展文化產業與旅游業協作領域,相互開放區域文化旅游市場,使文化產業的各要素能夠在各市州進行自由的流通,與旅游資源進行最優化的配置。

      三是應注重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聯動發展是一項技術與經濟融合的文化經濟模式的創新,不僅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文化產業創意人才。因為這二者的聯動,很多情況下都依賴于文化創意能力,以此實現旅游產品的文化個性凸顯及旅游營銷模式的創新。對于人才的培養,湖南省已經初步形成了高職院校培養為主,社會培訓為輔的人才培養格局,但是具體到培養的內容及方式來看,目前的創意人才培養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出臺切實的引導政策,促進高校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促進高校與文化企業合力打造協同創新平臺,使創意人才的培養與創意實踐形成零距離接觸。

      五、結束語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具有強烈的互動關系,文化產業需要旅游業作為載體,而旅游業則需要文化的靈魂并借助文化產業的平臺。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聯動將有利于二者的共同發展。湖南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同時也面臨著發展的系列瓶頸問題,客觀上需要取長補短,實現二者的聯動發展。依據產業融合和產業鏈理論,結合當前國際及國內文化產業與旅游業互動融合發展的成功經驗,我們將湖南省可資利用的聯動發展模式歸納為五種類型:產業融合型、旅游產業價值鏈延伸型、文化產業價值鏈延伸型、文化產業場區景點化模式以及營銷環節的聯動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雙方企業實體的管理特點與技術特點的制約,二者聯動發展的具體形式及細節將會是多樣化的。同時,實現兩大產業的聯動發展也需要做好相關的頂層設計,提供配套的服務,尤其是需要在創意人才的培養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辦法。

      因為說到底,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聯動,依賴的仍然是內容為王及創意制勝。本文在如何有效發揮政府職能,做好具體的頂層設計以及如何為兩大產業的聯動發展提供足夠的創意人才方面雖有所論及,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尚難以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希望廣大關注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發展及關注湖南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聯動發展的專家學者能夠對此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求得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1].論大湘西地區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聯動發展[J].湖南社會科學,2009,(6):114-116.

      [2]鄭高明.產業融合:產業經濟發展的新趨勢[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23.

      [3]張琰.生產業創新問題研究:基于產業鏈協同創新的視角[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2.

      [4]花建.論文化產業與旅游聯動發展的五大模式[J].東岳論叢,2011,(4) :98-102.

      [5]袁俊,劉建徽.文化產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模式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1, (5) :123-126.

      [6]王淑貞等. 大湘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方式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4,(3) :20-23.

      [7]王玉玲.基于旅游偏好分析的影視旅游產品開發[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8]譚錦屏.湖南望城擬投125億 建中國首個4D影城[N].文匯報,2013-05-23(B07).

      [9]尹媛媛.湘西題材影視劇與湘西旅游業發展相關性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6.

      [10]宋任智.從《爸爸去哪兒》看電視節目本土化[J].新聞世界, 2014,(2):87-88.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