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0 03:11:02
序論:在您撰寫歷史文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 論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度”的把握 歷史的真實與虛構 歷史劇的虛構與真實 非虛構文學與虛構文學真實性散談 《刺殺肯尼迪》虛構的歷史與真實的情感 虛構的文學 真實的自由 試論歷史文學中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 徜徉在真實與虛構之間 紀錄片之于真實與虛構 攝影的表面與虛構的真實 真實與虛構間的個體觀照 虛構歷史 真實的虛構 虛構中的真實 來自真實,適當虛構 《泰坦尼克號》的真實與虛構 新《課程標準》下作文的“真實”與“虛構” 《印度之行》中真實與虛構的印度 虛構與真實:中國遠征軍的心靈史 張經緯紀錄片中的真實與虛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Jan.23,2011.
[5]E.H.Carr. What is history? [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1.
[6]保羅?利科.歷史與真理.姜志輝,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7] Hayden White. The Burden of Historical Studies: A Reply to Dirk Moses[J]. History and Theory 44 , October 2005.
[8] Keith Jenkins. Re-thinking History[M]. Routledge Press, 2003.
[9]謝少波,王逢振.文化研究訪談錄[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0]L?赫爾舍爾.新編年史:一種史學理論的綱要[J].陳新,譯.世界哲學,2003,(4).
[11]本雅明.啟迪:本雅明文選[M].張旭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12] R.Gcollingwood. The Idea of History[M].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56:231-249.
[13]海登?懷特.后現代歷史敘事學[M].陳永國,張萬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當代文學史;靠近歷史;左翼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4-0012-01
一、“史”的研究和文學史寫作
(一)歷史的真實性與敘事性
面對當代文學的困境,洪子誠針對當代文學史的寫作和研究問題探討了不同立場和方法的可能性。就文學史的寫作而言,他堅持信仰歷史的非虛構性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基,而且十分關注“歷史的真實性”這一問題。
但是,文學史又是一種“敘述”,而所有的敘述有一種隱蔽的目的在引導。在文學史研究中,總會發生一部分“事實”被不斷發掘,另一部分被不斷掩埋的情形??梢?,文學史寫作的“敘事性”為文學研究的“真實性”提出了難題。同樣,歷史記憶的“重構”性質對史料可靠性的動搖也為“真實性”設置了障礙。
對于歷史,人們往往認為那些有時間和情感距離的“記憶”才是其真實的構成。洪子誠在這樣的壓抑下,看到了當代人研究當代歷史不可取代的價值:當代人的親身參與的“記憶”以及他個人和同時代人的情感、心理反應,不是后來人通過想象和猜測所能把握的;而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這些可能成為固執和褊狹的屏障轉化為洞見的優勢。
(二)“靠近歷史”的方法
80年代以來,中國的當代文學寫作中“啟蒙主義”的視角由于過分信任一種普遍性的理論和法則的力量,而忽視了對象的具體性、個別性。進入90年代,為避免這種將對象和敘述方法“本質化”“實體化”的傾向,洪子誠對當代文學史的研究采取了一種“靠近歷史”的方法,即努力把問題、作家作品等放回到“歷史情境”之中觀察,來看某一部作品、某一種體裁、某一類題材、某一個概念,與歷史相關聯的形態特征,以及這種特征的演化情況,并關注這種形態產生和演化的環境與條件。這種“歷史主義”的“內部研究”的方法通過這種深入對象內部的“清理”來達到否定它的目的。
對于當代文學史的研究,作者指出我們應當把“文學史敘述”包含在研究范圍內。這樣,我們便不得不考慮當代文學研究的特殊性,即歷史事實與歷史的敘述這兩者在這一時期密不可分,因為這種敘述參與了歷史的構成,本身就是研究對象的內在構成部分??梢哉f在當代,“歷史”是一邊發生,一邊被記錄下來的,這為探求過去文學史中“那些被作為事實陳述的事情是如何成為事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當代文學的生成:從左翼文學到當代文學的演化
洪子誠將文學現象、作家作品放置于“歷史情境”中進行考察,對當代文學的分期、概念等問題進行了反思。他認為,當代文學的許多概念和敘述都是在40年代后期就開始確立,而這種確立也正是為著“當代文學”的生成。
40年代后期實際上只有左翼文學有力量去“規范”、控制文學界。50年代之后,左翼文學成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文學存在。在四五十年代,左翼文學通過推動文學實現“轉折”,來確立他的絕對支配地位。通過把階級斗爭的方式引入文學領域來推動文學的一體化和整體性,不容許“多元”的情況存在。他們對當時文學界進行了類型劃分,也就是一個不斷對自己進行“剝離”的過程。作者認為左翼文學界的這一文學規范工作,也就是“當代文學”的發生過程,并由此構造了當代文學的基本特征。
“所謂50-70年代的‘當代文學’,其實就是中國的‘左翼文學’(廣義上的使用),或者說中國的‘革命文學’的一種‘當代形態’?!彼氖甏膶W的一體化,很大程度上左右了50-70年代文學的整體格局,同時這一時期的文學又有其特殊性,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學形態。作者十分重視和“”初期中國文藝界所進行的“革命文學”“大眾文藝”的實驗,認為這是一種有目的的美學實驗,自覺開展的“先鋒”性的文藝運動。然而,具有“先鋒”特質的左翼文學,確立了在文壇的支配統治地位之后,通過不斷對自身的“體制化”“規范化”,把自己逼近了死胡同,最終在“自我馴化”的過程中,革命性和批判性也消失殆盡,走向了自我毀滅。作者將左翼文學的這一演化過程看作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是一切“先鋒”的命運。
洪子誠通過橫向比較和縱向梳理的方式,清晰地向我們講述了當代文學的生成過程,即從左翼文學到當代文學的演化。新時期以來,由于“一體化”和“體制化”的傾向,左翼文學一直處于被批判和否定的地位。他將左翼文學放回當時的“歷史情境”當中,從新的角度看到了左翼文學在當代的先鋒性質從縱向歷史發展的視角去考察左翼文學在當代的演化,采取“內部研究”的方法來辯證的解讀左翼文學,為我們研究當代文學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方法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歷史文學;敘事性;歷史性
中圖分類號:I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5-174-01
一、敘事性
對于“歷史文學”,最傳統的理解就是“歷史”+“敘事”。姚雪垠說:“歷史小說是歷史科學與小說藝術的有機結合,作家所努力追求的不是歷史著作,而是藝術成果,即歷史小說?!睔v史文學所要求的歷史內容,實際上,既是“人的歷史”,也是“歷史的人”。
(一)對歷史記載中的未知通過敘事來傳神的表達出來
一些優秀的歷史文學家往往于此做出最漂亮的文章。姚雪垠將李白成到谷城會見張獻忠的傳說采入《李白成》第一卷,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據姚雪垠介紹,這件事,吳偉業是作為一個未必可信的傳說,用雙行小字夾注在《綏寇紀略》的正文里邊,從來不為史學家所重視。但姚雪垠通過精心營造,寫出了表現明末農民戰爭波瀾壯闊、錯綜復雜,極富傳奇色彩,極富藝術魅力的“雙雄會”,作者的藝術想象獲得了廣泛馳騁的天地。
(二)對于魚龍混雜的歷史問題進行敘事性整理,使其合乎邏輯與科學
李白成被圍于魚腹大山,窮蹙凍餓,十分困難,久而久之,軍心動搖,無計可施。這時李白成就把一切付諸上蒼,同他的將士們到一座野廟中求簽問卦,約定,吉,則破釜沉舟再干;不吉,則請將士們割下他的頭顱去投降官軍,從此解甲歸農。連求二簽,簽簽大吉。于是將士們決心重整旗鼓,沖出魚腹大山,進軍河南。為了解除后顧之憂,將士們紛紛將白己的妻子兒女殺了,情形十分悲壯。
(三)敘事性由淺入深,包含簡單敘事與深入刻畫
史冊記載歷史人物的事功,往往有聲有色,但對歷史人物建立事功過程中的苦樂憂思,對人生的體味,對歷史的感悟,卻常常付予闕如,這就需要歷史文學家去精心建構一個幽深隱秘的感情王國。只有寫出了特定歷史時期的人,才能最充分地表現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真實。
(四)敘事性是歷史文學得以表現的重要特性
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舉凡政治、經濟、軍旅、天文、地理、民情風俗、醫藥卜卦、猜枚博戲、棋琴書畫、詩詞歌賦,無一不通,無一不曉,而且對于世道人心的體驗,更要比常人深切。這是還骨架以血肉。骨架是歷史,血肉是文學。凡優秀的歷史文學無一不是一幅鮮明、生動、形象的當時社會生活的圖畫。
(五)敘事性將生硬的歷史進行形象化加工
如“春去冬來”,十分干癟,換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不獨形象宛然在目,有如圖畫,而且情思韻味無窮。又如,“舞到月落,歌到人困”,此種記述,情趣索然,若換成“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韻味就大不相同。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文學家的藝術創造。
二、歷史性
歷史文學是借具體、特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來顯示人類的歷史創造活動及其思想的形成,并表達作者對歷史人物、事件的認知、闡釋和價值評判。它必須反映歷史生活的真實,具有歷史性,這是沒有分歧的。
(一)國外關于歷史的解釋
西方史學之父、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隊為:歷史是人類的功業,寫歷史“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遺忘,為了使希臘人和異邦人的那些值得贊嘆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它們的光彩,特別是為了把他們發生紛爭的原因給記載下來?!?/p>
西方近代史學之父、德國實證主義歷史學家蘭克反對傳統史學中的傳奇因素,強調搜集和考訂史料,如實記述,“不折不扣地描繪出這些事件是怎樣發生的”,完全真實地再現歷史。
(二)國內關于歷史的解釋
我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說他寫《史記》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即研究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以及歷史的演變和發展,而他研究歷史的方法是“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注意歷史事實的因果關系。
意大利歷史學家維科認為,歷史的過程是人類由以建立起語言、習俗、法律、政府等等體系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歷史是人類社會和他們的制度的發生和發展的歷史。歷史決不重演它白身,而是用一種有別于己成為過去事情的形式而出現于每個新階段,呈螺旋運動。歷史學家能夠在自己的頭腦里重新構造出人們在過去所借之以創造這些事物的那個過程。歷史學家必須神游于古代的精神世界,重現古人的精神,但不應該把今人的思想認識強加于古人。
三、結語
大致可以論定,歷史性、文學性、當代性是歷史文學的二大要素。它們構成歷史與文學、歷史與現實兩組對立統一的矛盾。按照的觀點: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己,人是歷史創造的主體,而文學是人學,以人為白己的表現對象。正如恩格斯所說:“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p>
參考文獻:
[1]陳雪虎.理解歷史文學:敘事塑形與歷史意識[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53-58
在歷史文學基本規律與規范的探索方面,吳秀明的研究顯示出一種理論體系建構的特色,具體成果主要表現在《文學中的歷史世界》《歷史的詩學》和《真實的構造》三部專著之中?!段膶W中的歷史世界》屬于文學本位立場的理論體系建構。作者將歷史文學界定為“以一定歷史事實為基礎加工創造的”“與一定史實具有異質同構聯系的文學”,以題材的自然屬性與審美超越這種雙重性為出發點,展開了對歷史文學本體的探索。作者首先以六章的篇幅,從真實性的內外在層次及其結合方式、歷史感與現實感的關系及作家的自主調節功能、作家對歷史題材進行藝術轉化的特征與條件、創作方法的差異性和藝術表現的多元取向必然性等方面,論述了存在于歷史文學創作中的基本理論問題,并對其讀者接受和語言媒介層面的獨特性進行了分析。然后,作者又深入探討了歷史文學當代實踐中所表現出的各種重大理論問題,對于社會主義新型歷史文學的獨特內涵、歷史文學的“翻案”與“影射”問題、歷史文學的“現代化”問題等,都進行了史論結合的理論闡釋與實踐引導。最后,作者扼要地論述了“深入歷史”這一歷史文學作家獨特的創作功力,并從歷史文學產生與發展的高度,揭示了歷史文學作為文學大家族一員的認識論基礎和實踐依據。通觀全書,作者所展示的實際上就是一部邏輯周密、規范初具的“歷史文學原理”或“歷史文學概論”?!稓v史的詩學》實為《文學中的歷史世界》的邏輯呼應和內容補充之作。該書分為“理論篇”“發展篇”和“實踐篇”三個部分。其中“理論篇”從哲學的高度,闡述了“歷史”轉化為“歷史文學”的詩學基礎與詩化路徑,“本體論”“創造論”“形式論”則是其中具體展開的三個側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以“歷史”為本位,與《文學中的歷史世界》第一至六章從文學本位角度論述歷史文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形成了一種思維邏輯上的映襯與呼應?!稓v史的詩學》的“發展篇”與“實踐篇”則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表現出一種將自我理論建構貫徹到闡釋中外歷史文學實踐之中、并從得到驗證與豐富的學術意圖。這些內容又與《文學中的歷史世界》中有關創作現實中的理論問題的探討,形成了一種內容上的相互聯系與補充。這樣縱橫交通的相互呼應,使得吳秀明的歷史文學理論體系顯示出視角多維、層次豐富、邏輯貫通的學術特征。在《文學中的歷史世界》和《歷史的詩學》搭建起歷史文學理論體系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吳秀明又以《真實的構造》一書著力探討了“真實性”這一歷史文學的核心問題與“斯克芬司之謎”。在上編“對歷史文學真實論的系統考察”中,作者運用在1980年代后期處于中國知識界學術前沿的系統論原理,從歷史事實轉化為藝術內容、作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古為今用的需要和讀者的認同接受這樣四個方面,將“真實性”的系統構成分化為“映象性真實”“主體性真實”“當代性真實”和“認同性真實”四個要素。對每一個真實性要素,則先用一章的篇幅以學術界慣有的理論術語和思維邏輯進行闡述,緊接著再用一章的內容以學界前沿的理論知識和作者本人獨特的思辨邏輯進行論辯。全書共分成八章,交叉運用經典理論思維和前沿知識思維,將歷史文學的“真實性”作為一個立體多維的系統進行了逐層剖析。下編“對歷史文學真實論的專題研究”,則分別探討了藝術類型、虛構手段、審美關系、現代意識和形式規范對歷史真實的藝術轉化所可能起到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實際上是以“歷史真實”為意義基點和邏輯樞紐,重構了歷史文學的理論體系。上、下編之間,共同形成一種“整體系統分析和靜態專題分析相結合”的邏輯結構??梢哉f,《文學中的歷史世界》和《歷史的詩學》是從不同側面建構起了歷史文學理論的基本框架,成功地勾勒出了歷史文學作為一個領域或學科的“學術地圖”;《真實的構造》則是聳立于這塊學術地盤核心位置的“地標性建筑”,屬于對歷史文學最基本、最核心問題的系統化闡述。這三部著作合起來,就以點面結合的研究成果,層次豐富而體系相對完整地體現了吳秀明“將歷史文學當作一種獨特的學科形態”來對待的宏大學術構想。
二、當代歷史文學審美格局的學理化考辨
在當代中國的文化環境中闡釋歷史文學創作,存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從當代文學的全局出發,應該如何判斷和闡述歷史文學在整個文學格局中的獨特價值,二是在當代歷史文學內部,應該如何理解不同審美和觀念形態的作品。對前一方面的問題,吳秀明的專著《中國當代長篇歷史小說的文化闡釋》建構起了一條有理有據的闡釋思路,對后一方面的問題,吳秀明則在他主編的《當代歷史文學生產體制與歷史觀問題研究》和《中國當代歷史文學的創造與重構》兩部著作中,顯示了一個能形成學術新空間、生發研究新論題的視野與框架?!吨袊敶L篇歷史小說的文化闡釋》主要以采用傳統現實主義方法創作的、古代歷史題材的長篇小說為研究對象,其學術思路的基本特征,是將歷史文學的意蘊探究與文化溯源融為一體。作者走出純粹的“審美場”,借鑒文化批評的理念,將歷史小說置于一定的“文化場”中來解讀,通過揭示文本的意識形態及其所隱藏的文化權力關系,視點高遠地展現出了當代歷史文學的生態特征與意義格局。作者首先勾勒了歷史文學在文化轉型語境中的演變軌跡與創作群體,并從文化立場、現代意識、題材熱點、主體精神、文體形態和另類寫作現象六個方面,系統地分析了歷史文學的審美生態;然后,作者以姚雪垠、凌力、唐浩明、劉斯奮、二月河、楊書案等歷史文學名家的創作為代表,分別對思想立場層面的歷史主義典型化、女性現實主義、歷史守成主義傾向和審美境界層面的文化意味、大眾化、散文化傾向等方面,探討了歷史文學審美境界建構的文化路徑及其價值底蘊。貫穿于全書的基本線索,則是對當代歷史文學現代性內涵的豐富發掘與充分肯定。這種從思想文化高度、以現代性為線索審視歷史文學創作的邏輯思路,既隱含著對當代歷史文學內涵特征的深刻認知,也是對歷史文學在整個當代文學格局中的意義和分量予以學術強化的具體表現,其中鮮明地體現出一種以當代文學為本位來探討和判斷歷史文學價值的學術邏輯?!懂敶鷼v史文學生產體制與歷史觀研究》和《中國當代歷史文學的創造與重構》最為重要的主編思路,則是從當代文化整體格局的高度著眼,來體察各類歷史題材創作的合理性、建構學術考察的視野與框架?!霸谥袊敶膶W中,客觀上存在古代歷史題材和現代革命歷史題材兩類社會背景、價值基礎都截然不同的創作。而且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歷史題材,在史實‘演義’的基礎上,都帶有思潮性質地出現了純虛構形態的‘新歷史文學’。而影像和網絡的出現,更給文學創作提供了包含著審美與文化新質的新型內容載體?!庇谑?,這兩部學術著作也就將其全部納入學術考察的范圍,并以“歷史題材創作”名之,以期“在更大的視野范圍內對當代文學尤其是近30年來客觀存在的多元復雜的歷史題材創作作出回應”。在《當代歷史文學生產體制與歷史觀研究》一書中,研究者致力于“對當代歷史文學的生產體制、在該體制下派生的創作實踐及表現形態,存在于創作實踐中的歷史觀問題進行全面考察”?!吨袊敶鷼v史文學的創造與重構》一書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首先從文藝論爭中探討當代“歷史題材寫作規范的確立”,然后勾勒了傳統形態歷史小說、新歷史小說和革命歷史小說發展概況,剖析了其中的認知境界特征與世俗化、史詩化等審美文化傾向;后半部分則通過對歷史文學經典作品的文本解讀,具體闡述了當代歷史文學的審美建構與文學成就。相對于僅僅著眼于傳統形態創作的歷史文學研究,這兩部著作的學術視野既有對歷史文學研究框架與學術外延的拓展,又體現出一種排除歷史與文學觀念高下之分、以“歷史”為本位的思想邏輯與文化氣概,對于在相互比較中理解各類歷史題材的復雜情形與審美得失,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吳秀明對當代歷史文學從兩個基本方面所展開的學術考辨,實際上是從學理化的層面,既為將歷史文學納入當代文學意義格局“開辟了一條道”,又為全方位地審視當代文化格局中歷史文學的復雜情形“打開了一扇門”,其中所體現的,確實是一片“將文化研究和文學研究有機融合起來”的“學術研究的新天地”。
三、學術思維與學理境界的探求
總體看來,吳秀明歷史文學研究的學術思維與學理境界,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特征。首先,在思想視野和學術重心的選擇方面,吳秀明的研究表現出一種全局性視野與問題意識相結合的特征。吳秀明將“歷史文學”界定為與歷史具有“異質同構”關系的一種文學藝術形態,并以此作為全部研究的邏輯起點,這本身就是建立在對歷史世界與文學世界全面而透徹地理解的基礎之上。他建構歷史文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探討歷史文學理論范疇的核心問題,研究課題的選擇也是基于對歷史文學創作與研究狀況的全局性把握。在選擇和分析各種具體論題的過程中,吳秀明同樣表現出一種以諳熟現實狀況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論述社會主義新型歷史文學時,吳秀明著重分析了人民群眾描寫與歷史記載中民眾生活內容匱乏之間的矛盾;分析歷史文學的語言時,他又對“非常態歷史文學”的語言媒介特征進行了專門考察,這些都是發現和剖析歷史文學“真問題”所獲得的獨特學術內容。吳秀明還特別注意到“找到了‘根據地’之后如何防止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實現理性的超越”,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在深入探討具體論題的過程中如何繼續保持全局性視野的問題。正是立足于全局性視野的問題意識,為吳秀明研究的學術分量與學科意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在學術資源和理論依據的尋找方面,吳秀明的研究表現出一種知識體系前沿性與人文意識真切性相結合的特征。吳秀明的歷史文學研究,存在著1980年代后期的理論新思潮與1990年代后的文化多元化兩個重要的時代背景。吳秀明進行歷史文學理論研究正值20世紀1980年代中后期那“觀念論”“方法論”風起云涌的年代,他“在操持傳統的社會學、美學、哲學、史學批評方法的同時,也廣泛地借鑒了心理學、文化學、符號學、結構主義、發生認識論、闡釋學、接受美學、系統論等文藝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輯訛輥,來作為論證的邏輯和體系的基礎,從而充分表現出跨學科的知識視野和多角度的思維邏輯。但饒有意味的是,吳秀明也高度重視文學作為人類精神生命形態的人文性、創造性特征。當代歷史文學研究本就以審美創造為研究對象,關注文本的人文內涵和作家的創造性特征自在情理之中。在歷史文學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吳秀明也時時表現出對于文學作為人類生命形式的高度敏感。在《歷史的詩學》一書中,吳秀明對歷史文學審美創造的邏輯歸結點,就是“藝術創造與作家的人格理想”;而對歷史文學審美形式的辨析,作者也將“文體形式與生命形式的構造”聯系起來進行思考。真切地揭示出學術問題中所包含的人文意味,并以之為闡釋規律和指導實踐的本源性依據,使得吳秀明的研究增添了哲學層面本體論的思想維度。再次,在學術內涵與意義指向的探求方面,吳秀明的研究表現出規律論與方法論、理論體系建構與實踐指導訴求的統一。建構歷史文學理論體系、探究歷史文學規律與規范的學術意圖,在吳秀明的相關論著中顯而易見。他同時又認為:“學術研究當然不能太功利,對‘有用’作片面狹隘的理解,但它確實也有個價值論和當代性的問題”,因而注重“所提出的問題,來自實踐而又反作用于實踐”“對中國文學文化建設是有現實意義的”輰訛輥。因此,他既堅持用前沿學術理論來推演歷史文學個性、探究歷史文學規律,又注重將研究思路切入歷史文學的內在肌理與操作規程之中,甚至注重為創作與批評提供切實可行的運作套路?!墩鎸嵉臉嬙臁芬粫那八恼?,分別存在以“超歷史性的深層規約”“文藝創作對歷史事實的正確取向”“主體自我顯現的方式與途徑”“前在經驗對創造心理的影響”為標題的小節,實踐指導意義在其中就顯得一目了然。
許多學生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能以講故事的方工來講述歷史。據我們課題組對初一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50%的學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講故事。誠然,老師講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詩歌化
在古文學中,詩歌是高度凝縮的文學。優秀的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并迅速產生共鳴。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從而迅速切入主題。在講樂府詩時著重講十五從軍征一詩,通過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和講解,使學生體會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總結出樂府詩的特點。
我讀李鳴生的《發射將軍》的時候,感覺是在讀一部好的小說、好的電影劇本、好的人物戲、好的歷史劇。雖是小說的感覺,但靜靜一想,它還是報告文學。如果說《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散文式的報告文學,我覺得《發射將軍》就是小說式的報告文學。李鳴生把發射將軍這個生活中的典型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有獨特人格魅力的文學典型。這部作品把報告和文學、紀錄性和文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歷史認知價值和審美價值、政治分寸感和藝術的準確性、以及新聞的五個“W”和藝術的“這一個”,都比較好的統一了起來。這種新的審美感受來自哪里呢?來自作品新的美和新的探索。
改革開放30年,科學出現了邊緣化,文學呢?如何看待報告文學的報告和文學、記錄性和藝術性?我為什么就提報告文學的報告功能,而不說真實性和紀實性?真實性是一切文學藝術的美學的根本問題,是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要解決的問題,不應該是報告文學的特性。而紀實性是一種藝術風格,風格沒有高低對錯之分。所以我說紀實性不是報告文學的專有特性。報告文學是報告和文學、紀錄性和藝術性的化合物。小說和報告文學的關系有點像我們故事片和紀錄片,我在拍某些紀錄片的時候,有時候感覺紀錄片也是假的。所以任何真實都是相對的。電影的真實通過膠片、攝影機,文學的真實通過線性的文字來激發人們想象。生活有時也是不真實的,不可靠的,而藝術可以更真實,可以反映出生活的本質。我覺得《發射將軍》確實做到了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的統一,二者結合得非常好。這是我的第一個感受。
第二個感受是《發射將軍》帶給我一種新的審美感受。這個新的審美感受一個是來自藝術上。比如李福澤將軍摳腳丫這個細節,這是生活中真實的一個細節,但在作品里卻變成了一個藝術細節。我認為報告文學不能虛構,但是可以想象,必須有想象力?!栋l射將軍》充滿了藝術想象,李鳴生在生活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藝術想象、藝術升華,作品反映的生活已經不是生活本身了。電影是這樣,文學也是這樣。
第三個感受就是作品在思想上有新的發現,有作家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理性追求。比如寫中國和前蘇聯專家之間的故事,有新思考,有真知灼見,寫得非常動人。另外寫一個好作品需要體力、耐力和堅韌。李鳴生付出的耐力和毅力,可以說是驚人的。
歷史為文學而生之,但文學非歷史而生之,在我們這56個民族里,哪一個民族沒有自己民族的歷史,哪個祖國沒有這個時代的縮影?曾幾何時,人類會想到文學和歷史是息息相關的?難道這不值我們去深思領悟嗎?
在這個高科技發展的時代,一個個偉績將會記錄在歷史的手冊里,一個個驚天動地的歷史將會鐫刻在人們的心中……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成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成功,“神舟”載人飛船的……這些豐功業績都是因為——文學。
因為有了文學,人們才有了形象的表達和豐富的詮釋;因為有了文學,才會給世界添上這這神州大地“福滿人間”,因為文學,人類才會傾聽到遠處成功在彼岸對他發出的真正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