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法制現代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2-03-17 00:18:12

      序論:在您撰寫法制現代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法制現代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法制現代化;法律文化;法律傳統

      一、法制傳統與現代法治關系的思路把握

      (一)法律傳統的內涵

      法律傳統作為一種社會事實,存在其客觀的歷史必然性,它與傳統法律既相區別又相聯系。法律傳統體現了從過去沿襲傳承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的某種法律精神與法律文化,作為具有深遠影響的精神性因素,它經久不衰,成為現代人們法律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傳統法律卻是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所建構的法律制度及所形成的法律規范,是過去特定時間限度內客觀存在的法律文化,而在現代條件下它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復存在。

      (二)法律傳統的深遠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演進變化,法律傳統逐漸形成為一種歷史文化力量,深深地扎根于普通民眾的法律意識、心理、觀念習慣和行為方式之中,成為社會成員信仰和認同的載體。所以,法律傳統不僅構成了新社會法律發展的歷史起點,影響著當下社會法律發展的各個領域,而且制約著一個社會法律文化的長期發展進程,有形或無形地左右著該社會法律的未來走向。

      (三)對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共通性的探究

      從法律的可移植性來看,在法律文明包含著一些一般性和具有普遍意義的要素,從法律文明的共通性來看,法律制度作為人類文化的形式之一,彼此間進行相互交流、融合和移植是可能的。因此,既不應忽視不同法律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要關注它們基于人類共性的相通性,并努力在人類文化的差異中尋求各種可能的互補,最終經由理解和化解而達于會通。法制現代化是以現代法治社會為價值取向的過程,反映了現代法治價值不斷擴展的趨勢。

      二、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制的融合

      (一)和諧價值取向下的糾紛調解機制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上,在傳統中國人的世界觀中,人的領域和自然界領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古人對自然的總認識便是和諧。中國現行法律體系中。對于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實踐,均傾向于調解解決。由于調解機制可以為當事人節約糾紛解決的成本,減輕當事人以及司法部門的訟累,又可以防止矛盾激化,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關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能夠產生出對商業交易尤為重要的信任感和減少風險的作用,因而成為在經濟發展中起著積極作用的“社會資本”的寶貴部分。當代中國所獨創的人民調解制度甚至還在世界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甚至在1980年9月擬定了《調解規則》草案,中國人獨創的人民調解方式已被聯合國法律組織接受為綜合治理的指導原則之一。

      (二)通過加強人權的保障。實現現代法治與傳統法律文化的融合

      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先秦時期文化仍可以成為指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人權包括人道精神、大同精神和法治精神。人道精神、大同精神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并不缺乏,而且相當豐富,中國缺少的法治精神。有待于從傳統法律文化的人道主義、大同精神催生。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雖然沒有法律權利的概念和法治精神,沒有形成人權的概念,但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寓含著豐富的道德主義和和諧觀念,相信人的理性和判斷,尊重人的價值。儒家思想中的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道教中的“道”為天地入主宰的思想,佛家呼吁“泛愛眾”普渡眾生,這些不僅對推進人權。推行守法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統一和提升人權思想。傳統法律文化主張通過道德教化提高人們的人權意識。儒家主張道德教化。尤其是對掌權者的道德教化,“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說明道德教化的對象首先是統治階級,然后推及普通老百姓,才會形成推己及人、上行下效的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叭省?、“禮”、“道”等傳統文化中的合理內核與新的時代精神結合,良好的思想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結合必將能使人權理念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現代法治中建立切實保障人權的法律制度,擇其要者必須體現出對人的關懷,對人的尊重。當前,在刑事立法上,采取了罪刑法定原則、疑罪從無原則,改善監獄環境,提高刑事罪犯的服刑改造條件。在民商事立法上,切實保護弱勢群體的訴訟權利,增加可執行性和操作性強的法律條款,加大對不法商家的打擊和處罰力度,弱化弱勢群體的舉證責任。在訴訟程序上,則強調程序的公正性。在刑事證據立法上,立法對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權的關注,加大律師查閱、介入案件的權利等等。

      第2篇

      關鍵詞DSS;智能化;知識獲取

      一、引言

      隨著Internet和多媒體技術等的飛速發展,制造業也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集成化、柔性化的方向發展,并由此涌現了各種先進制造概念與模式,如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綠色制造、虛擬樣機、動態聯盟、企業重組等等。它們的共同之處是其整個過程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不僅與設計制造技術有關,也與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經營管理與決策系統技術、現代管理技術等相融合,是新興的多學科交叉領域。

      因此,必須采用跨越式發展的方式,融合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制造技術,從系統管理、產品開發設計方法/技術與技術裝備等諸方面采取綜合措施,為了支持現代制造業的整個組織管理決策過程,迫切需要研究和開發新一代的DSS。

      本文就是在介紹當前DSS發展概況的基礎上,根據現代制造模式的特點,研究了面向現代制造領域的DSS應具備的功能、結構、協調機制、系統層次與實現方式,最后展望了其發展方向。

      二、DSS發展現狀

      DSS從其產生以來,其發展已從最初僅通過交互技術輔助管理者對半結構化問題進行管理一直到運算學、決策學及各種AI技術滲透到其中的各種實用DSS出現,其應用涉及到多個領域,并成為信息系統領域內的熱點之一。但是傳統DSS投入應用的成功實例并不多,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基于傳統DBMS的DSS只能提供輔助決策過程中的數據級支持,而現實決策所需的數據卻往往是分布、異構的;另一方面是實際中大多DSS的應用對決策者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有專業領域知識也要有較高的DSS構模知識;因此針對不同的社會需求,提出了多種類型的DSS,有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分布式決策支持系統、群體決策支持系統、組織決策支持系統、自適應決策支持系統、戰略決策支持系統等等,這些系統的提出與實現,各自適用于不同的場合,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新的決策形勢的需求。以下將對當前最主要的幾種DSS發展加以概括論述。

      2.1分布與群體決策支持系統

      分布決策支持系統(DistributedDecisionSupportSystem,DDSS)與群體決策支持系統GroupDecisionSupportSystem,GDSS)均是八十年代來DSS研究與應用的熱門方向,滿足在制造業發展虛擬企業、網絡化制造的需求。其中DDSS是對傳統集中式DSS的擴展,是分布決策、分布系統、分布支持三位一體的結晶。GDSS則是面向群體活動的,它為群體活動提供溝通支持、模型支持及機器誘導的溝通模式3個層次的支持。GDSS與DDSS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前者是對個體決策支持系統的擴展,后者則是相對于集中式DSS而言的,兩者研究的重點和關注的焦點有所不同。GDSS對群體決策的支持既可是集中式決策,又可是分布式決策。但通常情況下,群體決策是在分布環境下實施的,這就決定了GDSS與DDSS有著非同尋常的聯系。GDSS大多采用分布式和分散式結構,系統支持“水平方向”分布式處理,即支持對數據對象的遠距離操作;系統還支持“垂直方向”的分散式處理,即通過在用戶和各應用層之間的接口,來實現各個應用領域的功能。

      DDSS與GDSS的這種特性使其在企業動態聯盟、網絡化制造、CSCW、醫療等領域得到了充分的應用。有學者就針對企業動態聯盟開發了一個決策支持系統,該群體決策支持系統采用開放式體系結構,既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與AVE組織建立輔助工具聯合使用。整個系統可根據具體AVE問題建立不同類型的決策模型與決策知識,并通過決策支持系統通用開發工具定義各類決策功能對象,從而添加進系統,形成針對某類制造企業的部分通用AVE組織管理群體智能決策支持系統。而且系統的決策模型、知識與參考模型庫亦將隨著時間的增加不斷擴充,適合基于Internet的計算機協同工作環境進行群體決策,為建立動態聯盟的動態組織管理全過程提供問題求解與決策支持。

      2.2組織決策支持系統ODSS

      組織決策支持系統(OrganizationalDecisionSupportSystem,ODSS)是針對目前的多人規模管理決策活動已不可能或不便于用集中方式進行而產生的,它要求在更高的決策層和更復雜的決策環境下得到計算機的支持。對ODSS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但可通過其規模與其它類型的DSS區別開來,并且在要求上也與其它形式的DSS不同,它支持一個組織中多個不同功能領域和不同層次的決策任務,而非關注于針對一個決策問題的單個決策者或一個決策組。ODSS主要是在分布式環境中,用戶可以通過系統從不同區域獨立、并行對其他用戶進行訪問、交流。

      一般說來,ODSS應具有如下特征:1同時涉及公共數據和私有數據,同時涉及公共模型和私有模型;2一個ODSS可以跨越多個組織部門;3注重對決策者的內容支持(即提供分析工具幫助決策者進行問題分析),也注重對決策者的過程支持(即創建決策分析環境,支持決策者完成其決策過程中的各種活動);4打破功能領域;5打破遞階層次;6有一組支持信息/過程任務的工具包,依賴計算機技術。

      ODSS的上述特征使其在制造領域及CSCW領域中的得到了重視與應用。目前面向機械制造領域的ODSS的研究重點在于,根據當前網絡協同設計特性,將Agent技術的分布式智能控制方法與ODSS的分布特性結合起來,利用多智能體系統適于求解功能或地理上分布的復雜問題和問題求解及推理中出現的有爭議的問題特點,來完成異地協同設計與制造的協作策略、知識共享和沖突消解等問題,提高整個ODSS的智能化程度,以適應于當前網絡化、分布式的計算環境。如通過采用Agent封裝、改造和擴展原有決策支持系統的問題部件、數據部件和模型部件,使整個系統具有更高的柔性。

      2.3自適應決策支持系統

      自適應決策支持系統(AdaptiveDecisionSupportSystem,ADSS)是針對信息時代多變、動態的決策環境而產生的,它將傳統面向靜態、線性和漸變市場環境的DSS擴展為面向動態、非線性和突變的決策環境的支持系統,用戶可根據動態環境的變化按自己的需求自動或半自動地調整系統的結構、功能或接口。對ADSS研究主要從自適應用戶接口設計、自適應模型或領域知識庫的設計、在線幫助系統與DSS的自適應設計四個方面進行,其中問題領域知識庫的建立是ADSS成功與否的關鍵,它使整個系統具有了自學習功能,可以自動獲取或提練決策所需的知識。對此,必須給問題處理模塊配備一種學習方法或在現有DSS模型上再增加一個自學習構件。歸納學習策略是其中最有希望的一種學習方法,可以通過它從大量實例、模擬結果或歷史事例中歸納得到所需知識。此外,神經網絡、基于事例的推理等多種知識獲取方法的采用也將使系統更具適應性。

      市場環境變化及產品開發過程是混沌的,因此有學者提出一種支持先進制造模式的基于自組織的決策模式及決策支持系統,系統以協同論和分形理論等自組織理論為基礎,具有自學習、自適應、自身動態重組、適應混沌環境的能力。從而使企業在湍流、混沌的復雜非平衡環境下,適時、快速地設計新產品、重構制造系統,再造經營過程。

      2.4基于數據倉庫的DSS

      在制造領域中,產品開發需要全面的、大量的信息,包括需求信息、競爭情報、管理信息、產品數據等等,并且很多信息要從分布、異構的海量數據中挖掘而得,傳統的DBMS難以滿足這一需求。因此基于數據倉庫(DataWarehouse,DW)的DSS應運而生。數據倉庫系統作為面向主題的、集成的、在一定周期內保持穩定的、隨時間變化的,用以支持企業或組織決策分析的數據的集合,可將來自各個數據庫的信息進行集成,從事物的歷史和發展的角度來組織和存儲數據,供用戶進行數據分析,并輔助決策支持,為決策者提供有用的決策支持信息與知識。數據倉庫技術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術或軟件,它融合了數據庫理論、統計學、數據可視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多項研究領域,在大量數據中發現有價值的知識,用于決策支持和預測未來。因此基于這一技術的決策支持系統為決策支持系統提供了可取的數據組織方式、為決策人員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工具,能有力地推動決策的現代化進程。

      基于數據倉庫理論與技術的DSS的研究與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已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重視,其主要研究課題包括:①DW技術在DSS系統建立中的應用以及基于DW的DSS的結構框架;②采用何種數據挖掘技術或知識發現方法來增強DSS的知識源;③DSS中的DW的數據組織與設計及DW管理系統的設計??偟恼f來,基于DW的DSS的研究重點是如何利用DW及相關技術來發現知識以及如何向用戶解釋和表達知識,為決策支持提供更有力的數據支持,有效地克服傳統DSS數據管理難與忽視歷史數據等問題。

      2.5其它類型的DSS

      DSS還有多種其它的形式,但它們均是從某個方面或某個過程出發對傳統DSS進行改進而得到的,較出名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IDSS),另外還有支持高層決策的戰略決策支持系統(SDSS)、決策支持中心(DSC)、執行信息系統(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EIS)、強調激發決策者靈感與創造力的積極型決策支持系統(ActiveDSS)等等;而從技術方面則注重引入Agent技術或群件、組件技術將各種形式的決策支持系統擴展為面向Intranet/Internet的DSS。

      三、進一步研究方向

      綜上所述,DSS研究走過二十幾年的歷程,目前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結合現代制造業與當前DSS的發展概況,筆者認為DSS及其相關領域將結合計算機網絡、AI等領域的新發展,向著以下方向發展:

      1)在Inter/Intranet環境下,體系結構朝著分布、分層、并行的三層結構方向發展。為了滿足虛擬企業敏捷度要求并符合合作企業高度自治的特點,系統應具有較強的模型重組能力,并且各個決策單元可以獨立工作,也可在求解過程中動態組合。系統的知識子系統可對整個系統進行協調、管理、控制和沖突消解,整個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擴充性、可修改性。

      2)隨著決策環境的越趨復雜,一方面需進一步提高DSS本身的智能,另一方面人機合作和人人交流將是進行系統開發的重點;并且在一定時期內,重點應將DSS的基于邏輯和符號處理的理性決策能力與人類的直覺決策能力相融合,充分發揮人機各自優勢來解決復雜決策問題;

      3)鑒于充足的數據源是DSS有效發揮作用的基礎,各地分布、異構知識源的獲取、表達、管理與應用將成為研究重點。整個系統應支持多種知識表達方法和推理方法,支持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共存,將目前基于模型和數據庫的DSS從過去僅將“數據”視為數值轉移到支持建立基本文檔的DSS。需要集成DW、DM與OLAP及其它KDD知識獲取方法,將各類分布、異構的知識源集成起來,為決策者提供各種類型的、有效的數據分析,起到決策支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肖人彬,羅云峰,費奇.決策支持系統發展的新階段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1:47~49

      2.G.R.RaoandM.Turoff.Ahypermedia-basedgroupdecisionsupportsystemtosupportcollaborativemedicaldecision-making.

      3.徐曉飛,戰德臣,葉丹等.動態聯盟的建立及其集成支撐環境.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1998,1:9~12

      4.T.K.Sen,L.J.Moore,T.J.Hess.AnorganizationaldecisionsupportsystemformanagingtheDOEhazardouswastecleanupprogram.

      5.董志斌,吳啟迪,嚴雋薇.一種基于多智能體的ODSS的設計與實現.微型電腦應用,2000,16(6):5~8

      6.Ta-TaoChuangandS.B.Yadav.Thedevelopmentofanadaptivedecisionsupportsystem

      7.任守榘,張蕾,劉祖照.基于自組織的決策模式及決策支持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2000,6(3):60~66

      8.謝榕.基于數據倉庫的決策支持系統框架.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4:27~30

      9.胡彥.基于數據倉庫的決策支持工具的比較研究.計算機應用,2000,20(6):20~23

      第3篇

      關鍵詞:茄子種植;概況;發展趨勢;效益

      一、我國茄子種植的概況

      茄子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在亞洲、非洲、地中海沿岸、歐洲中南部、中美洲均廣泛種植。因在歐美等地,只有在較低緯度栽培,品種不多,故世界各國中以中國茄子栽培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據FAO年鑒的統計資料,2004年全球茄子收獲面積為170.1萬公頃,總產量為2984萬噸;我國收獲面積為81.7萬公頃,總產量為1653萬噸,分別占世界收獲面積和總產量的一半左右。2005年我國茄子種植面積為70.26萬公頃,產量32.2t/hm2,總產量2263.4萬噸。我國茄子種植面積最大的6個省依次是山東、河南、河北、四川、湖北、江蘇。

      茄子是我國南北方主要的蔬菜種類之一,在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國各地栽培普遍,尤其是在廣大農村,茄子的栽培面積遠比番茄大。東北、華東、華南地區以栽培長茄為主,華北、西北地區以栽培圓茄為主。茄子適應范圍廣泛,容易栽培,生長期長,產量較高,是夏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

      在自然條件下,我國長江以南無霜地區可以一年四季生產,北方地區只能在無霜期季節栽培,每年7月、8月、9月采收供應市場。過去,在漫長的冬春季節,北方吃不到新鮮的茄子。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中后期,塑料中、小棚開始應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把茄子生產時間提前或延后1個多月,經濟效益明顯高于露地。同時,用塑料薄膜替代玻璃作為溫室透明覆蓋物,促進了我國塑料溫室的發展,加蓋外保溫設施(草苫、紙被),可使茄子生產再提前1~2個月。這樣在北緯40°左右的地區可在2~3月份吃到新鮮茄子,經濟效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隨著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和功能性塑料薄膜的發展,加之內外保溫設施和先進栽培技術的應用,使北緯40°左右的地區,冬季在不加溫的情況下能生產出茄子,并在春節前后上市,創產值達30萬元/hm2。

      目前我國的茄子生產已經實現了周年供應。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形成了塑料棚、地膜、遮陽網三元覆蓋型周年系列化保護栽培體系;黃淮海平原地區形成了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塑料棚、地膜、遮陽網四元覆蓋型周年系列化保護栽培體系;東北、西北、內蒙古及山西的大部分地區,形成了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塑料棚、地膜三元覆蓋型周年系列化保護栽培體系,使這一地區在不加溫的情況下,茄子能夠全年生產和周年供應。由于茄子較耐貯運,它已成為由蔬菜生產基地運往城鎮、南方運往北方的大宗蔬菜之一。茄子的產量高,市場廣闊,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在生產規模上已由農村的一家一戶零散栽培發展到大規模的商品化生產,成為菜農致富的項目之一。在山東壽光,十幾年來,利用日光溫室保護,對茄子反季實施秋冬茬、越冬茬、冬春茬大面積栽培,使其成為冬春季也能大量外銷的主要鮮嫩漿果商品蔬菜之一,因反季節價格高,一般每茬茄子產鮮果150~225t/hm2,純收入30~45萬元/hm2。

      二、我國茄子種植的發展趨勢

      2.1栽培品種專用化

      茄子不同栽培方式及生產目的對品種有不同的要求,特別是今后隨著茄子標準化生產的發展,要求茄子的各種栽培方式都將有與其相配套的專用優良品種。

      2.2設施栽培規模將不斷擴大

      溫室、大棚茄子生產的規模將不斷擴大,露地茄子的生產規模將日益減少,茄子的生產和市場供應將日趨均衡。設施栽培具有栽培環境易于控制、產品質量好、受自然條件影響小、栽培期長、產量高、效益高,特別是設施栽培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節生產時間、安排栽培茬口、避免產品的上市時間過于集中等一些優點,是蔬菜高產高效栽培的發展方向。同其他蔬菜一樣,作為主要的設施蔬菜,茄子設施栽培的規模也將呈不斷擴大的趨勢。

      2.3栽培管理措施更加科學

      茄子的生產技術日趨完善,栽培技術將配套化,各種栽培方式都將有與其相適應的科技含量較高的配套栽培管理措施。

      2.4管理技術現代化

      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現代管理技術被普遍推廣應用,其中諸如嫁接栽培技術、新法整枝技術、化控技術、再生栽培技術、微灌溉技術等科技含量較高的先進技術將受到重視。

      2.5茄子生產已向質量、安全、效益、標準化方向發展

      現在人們對蔬菜的品質,尤其是蔬菜的安全衛生特別重視,國內不少市場已實行蔬菜市場準入制,而國際市場綠色壁壘更加嚴峻,因此菜農必須生產無公害蔬菜。在無工廠廢氣、廢水、廢渣污染的基地種菜;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對癥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嚴格控制濃度、用量、安全間隔期;盡量使用腐熟農家肥,控制使用化學氮肥,避免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超標,在此基礎上生產的有機蔬菜(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激素),才能以高價在國內外市場暢銷。

      茄子實行標準化生產是大勢所趨。標準化生產是按照一定的生產流程和操作規范對蔬菜進行生產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控制茄子的生產環境,減少化肥、農藥和其他有害物質的使用量,確保蔬菜生產過程無公害,生產出符合有關質量標準要求的茄子產品。

      三、當前制約茄子種植效益提高的關鍵問題

      3.1缺乏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

      目前大多數茄子品種在結果能力和果實的品質方面表現得比較好,但在抗病性方面,特別是在抗土傳病害方面表現得較差。雖然也有一些茄子品種對常見病害具有比較強的抗病性,但在結果能力、果實品質等方面卻表現得比較差。另外,在保護地栽培方面,也還缺乏溫室和大棚專用的茄子品種。

      3.2栽培方式單調、落后

      目前,我國茄子栽培主要采取的是露地栽培和簡易小拱棚栽培2種形式,高產高效的塑料大棚、溫室等大型保護地栽培方式的應用程度還比較差,遠遠落后于黃瓜、番茄等蔬菜。

      3.3茬口安排過于集中

      目前我國茄子栽培茬口主要是早春茬與晚春茬,而栽培效益更高的秋冬茬與越冬茬卻安排得比較少。茄子的上市時間主要集中在6~9月份,造成茄子季節性局部過剩,不僅不能保證茄子全年均衡上市供應的要求,而且由于茄子盛產期價格偏低,也影響了栽培效益。

      3.4病蟲害危害嚴重

      隨著茄子種植面積的擴大,茄子病蟲害呈逐漸加重的趨勢。由于受品種的抗病能力限制以及茄子嚴重重茬的影響,加上茄子害蟲和病原菌抗藥性的不斷增強,目前茄子生產上的病蟲危害普遍較重。不僅莖葉發病厲害,而且如黃萎病、線蟲病等一些土壤傳播病害的發生程度也較嚴重,一些發病嚴重的地方,特別是重茬嚴重的保護地里,已到了無法繼續種茄子的地步。

      3.5種子質量參差不齊

      目前,市場上茄子品種很多,來源復雜,種子質量參差不齊。農民選種時應慎重,以免給自己造成損失。

      3.6高新技術推廣普及的程度還比較差

      目前,多數地方仍沿用傳統的、落后的茄子栽培技術,特別是在保護地栽培中,與保護地栽培相配套的新法整枝技術、微灌溉澆水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煙劑防治技術、二氧化碳氣體施肥技術、化控技術、再生技術等應用得更差,相反更多的是把露地茄子栽培的一套做法搬進了溫室、大棚內,從而限制了保護地茄子的生產潛力發揮。

      我國茄子的供應主要是通過增加種植面積來取得的,茄子的單位面積產量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3.7無公害生產程度偏低

      由于盲目追求高產,以及受落后的栽培方式和設備的限制,目前茄子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現象比較普遍,特別是氮素化肥和劇毒農藥的使用量在一些地方長期居高不下,導致茄子產品中的硝酸鹽和農藥殘留嚴重超標。

      參考文獻

      [1]李錫香,蔚.茄子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吳場鎧.早熟茄子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6):47.

      [3]張建國,李永輝,申愛民.茄子春大棚早熟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10):27-28.

      第4篇

      高等職業教育,如果希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占據有利地位,最為重要的就是把質量作為辦學中最為重要的。質量管理屬于高職院校當中最為重要的層面,所以,構建質量管理體系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質量管理需要從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的諸多細節加以深入。想要保證質量管理的有效實施,需要從整個教學活動當中加以控制,每個環節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效果,只有從多個因素加以控制,從招生到畢業的整個流程都進行控制,才能保證整個教學活動的順利。全面質量管理,需要有對應的質量標準,這樣才能達到對應的評價。教學質量標準,就是從教學的目的出發,為了達到具體的效果的優劣,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高職院校需要從整個教學活動當中進行質量評價,教學的全部內容都在范疇之中。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當中,具體內容、整個過程、具體環節都應該有對應的質量標準,并把這個當做評價的具體尺度,想要質量管理有效執行,需要有科學有效的質量標準,有明確的評價體系,以保證最終執行效果。

      二、大力實施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

      教育管理的現代化進程,并不僅僅存在于表面,而是需要向著深層次不斷深入。教育管理體制如何,直接決定了最終教育管理現代化的進程能否實現。希望教育現代化進程更為快速,需要堅持教育管理民主化的方針,不斷深入教育體制改革,讓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建設更為順暢。對于教育管理來說,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越多,那么人力的治理在整個管理過程當中往往中超過法律治理的效果,如果人力治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么情感層面的判斷會超過理性的整體決策,最終造成判斷的偏差,讓整個教育決策出現失誤,對于新時代的教育管理者來說,需要更為理性地評價事物,不能夠僅僅從情感加以判斷,這樣無法獲得科學的決策。所有的高等職業院校,都應該堅持“精簡、高效、科學、民主”的原則,將學校內部的各種制度逐漸健全。傳統的教學管理,都是把管理者放在主導層面,教職工往往屬于被動狀態,只是服從命令的狀態,日常教學缺乏主動性?,F代化的高等院校的管理,需要從理論層面而言,讓教職工積極參與到管理當中,強化民主管理的作用。具體實踐,不應該形式單一,而是需要采取多個方式、手段。不管是教代會還是學術委員會,都是基本的組織形式,讓教職工積極性提升,融入院校的日常管理,讓整個民主決策的渠道保證一定的順暢。教師流動制度需要與人才市場有效銜接,讓學校能夠自主選擇教師,教師也可以在學校當中流動。讓分配和獎勵制度不斷改革變化,采取各種方式不斷提高教師的積極性。

      三、提高管理者素質

      教育管理與一般的企業管理是不一樣的,教育管理面向人展開,整個對象和活動的過程都是圍繞人的發展而開展。教育過程當中,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熱情怎么樣,教育能力如何,院校的辦學質量好不好,各種因素都會受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影響,管理者素質的高低在整個過程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樣狀態的出現,現代化的管理者,其堅持的管理的理念,不僅僅是整個學校進行管理的思想,也會成為學院人員行為開展的指引。不管以怎么樣的形式出現,無論是現代技術裝備還是規范條文,都與管理者的思維模式息息相關。如果學校的管理者無法有效改變較為傳統的思想,無法確定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如果還是用封閉的思維去進行管理,去開展日常的決策,那么再先進的設備也不能夠達到效果,無法促進日常管理工作的開展,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會影響師生之間的積極性,讓興趣全無。所以,教育管理當中的主體就是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改變自身的思維模式,讓知識的架構更為完善,讓整體的素質不斷提升,最終達到整個教育管理的需要。(本文來自于《職業教育》雜志?!堵殬I教育》雜志簡介詳見.)

      四、強化現代化技術手段

      第5篇

      (一)師資隊伍整體法律素質不高原來,高校法制教育課程主要是《法律基礎》課程,經過改革,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合為一門課程,形成新的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課”)。新的課程方案出臺以后,對擔任該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的素質要求提高了,該課程要求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法學專業知識。但在現實中,擔任該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往往仍然是原來的德育教師,他們中大部分人主要專修思想道德修養,受過專業法學教育的為數不多,他們的法制教育教學水平在總體上可能遜色于其他專業教師,導致法制教育工作的開展受到制約。法律知識無法講透,法律專業術語解釋得不夠精準,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如果學生提出與法律相關的問題,部分教師往往無法給予學生準確的答復。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受到制約,限制了法制教育工作的發展。

      (二)重視法律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法治觀念的培養,影響了法制教育的實效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所謂“法律素質”,是指人們認識上、行為上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的素養和能力。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用法能力構成了法律素質的三項基本要素??梢?,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除了要傳授大學生法律知識,還要幫助大學生培養法治觀念,樹立法律信仰,從而使大學生將法律知識和法律信仰外化為守法、用法、護法的行為。然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傳授法律知識,而不注重學生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的培養,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因為畏懼法律而學法、守法,而不是出于對法律的信仰而學法、守法。

      (三)傳統的教學方式較單一,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由于教材篇幅和課時的限制,目前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仍采取傳統的方式,即在課堂上只注重灌輸課本知識,而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忽視了課外的實踐教學,這種單一的教育教學方式,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對基礎課缺乏熱情和興趣,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影響了法制教育的實效。

      二、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往往只關注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課程,如專業課、英語課。對基礎課則不夠重視,有些大學生認為基礎課不是主課,學不學無所謂,只要考試過關就行。正是由于這種偏見,所以在基礎課課堂上,經常能見到學生做與課程無關的事情,如復習其它課程、做課外作業、閱讀課外雜志、甚至是補足睡眠時間,認真聽課的學生很少。很多學生往往到了考試前幾天才開始復習,只求平安過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是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的。所以,大學生對法制教育不夠重視是影響法制教育實效的重要原因。

      (二)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來完成。從教材內容含量來看,法制教育在形式上有弱化趨向,這為法制教育目標的實現增加了難度,也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課程內容多而課時有限,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有時只能對重要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而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往往因課時限制而無法進行。其效果是大學生只了解了法律的基本概貌,能夠知法,卻不懂法,更不知道如何用法,至于培養法治觀念,樹立法律信仰更是難上加難。

      (三)社會環境方面的原因隨著幾十年的法制建設,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執法工作不斷加強,司法狀況有所改善。然而,國家機構的執法力度仍然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司法腐敗現象。在信息時代,大學生可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和知識,一些執法不公、司法腐敗的現象也被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報道和轉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的看法,大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有時不能理智地看待某些事情,這些負面報道使大學生對法律產生了不信任,甚至對法律失去了信心。所以,當前社會中的行敗現象、司法腐敗現象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沖擊也是影響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的原因之一。

      三、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模式

      (一)提高授課教師的專業素質,優化師資隊伍前面已述,有些高校的基礎課教師往往是由德育教師擔任,而沒有專職的法制教師授課。若沒有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法制教育工作難以取得成效,進展緩慢。因此,高校應當優化法制教育師資隊伍。建立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法律知識以及法律精神,從而保障法制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作為一名高校法制教育專職教師,要了解法制教育的目標,要注重知識的積累和教學方法的完善,以及注重自身法律素質的提高,這樣才能夠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改變目前單一的法制教育形式,實現教育形式的多樣化目前,大多數高校都是主要依托“基礎課”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但由于“基礎課”內容的深度、課時等方面的局限性,所以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開拓其它的教育形式,來彌補基礎課的不足。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法制宣傳片、開設法律選修課、組織法律咨詢、設置法制教育宣傳欄,通過校園廣播、校報、講座等多渠道宣傳法律知識,營造濃厚的法制文化環境。

      (三)完善教學模式和方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目前,高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仍然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授課老師應該注重完善教學模式和方法,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除了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外,教師還應注重對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

      1.將課堂教學方式從單向灌輸方式轉變為灌輸方式和啟發方式相結合。所謂啟發式教學,就是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幫助學生開拓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中增加互動環節,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活躍課堂氣氛。

      3.將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相結合。案例教學法由案例、問題、分析、結論四個部分組成,最大的特點是理論聯系實際,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因此,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利用案例向學生講解相關的法律知識,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這樣,學生就不會感覺到法律課的枯燥和難懂了。

      第6篇

      關鍵詞: 現代體育文化 發展 價值意蘊

      一、體育文化釋義

      (一)體育文化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1]從文化和體育的概念我們可以得到體育文化的概念,大而言之,指體育運動本身所蘊含的圍繞體育運動所形成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小而言之,又可指體育運動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因此,所謂體育文化,是一切體育現象和體育生活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就是說,人們在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過程中,為謀求身心健康發展,通過競技性、娛樂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體形態變化和動作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運動屬性的文化。體育文化是人類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類在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并通過有形的身體形態、動作技能、運動器材、物質,以及無形的與社會屬性相關的意志、觀念、時代精神反映出來,顯現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體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規范著人們的體育行為,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從體育文化的概念中可以看出體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其一,體育文化總是與人的體育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其二,反映本民族的、傳統的體育特征,這些傳統的體育文化規范著本民族的體育行為,也影響著人們不同的體育價值觀念;其三,體育文化又總是和一個地域或民族的社會文明、物質文明,以及自身的發展產生具有互動發展的關系;其四,從科學分類看,體育文化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綜合性科學,從文化學角度看,體育文化既是人類整體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分支,又有著特有的個性,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自身的變化規律,因此它具有獨立性的一面。

      (二)體育文化的產生

      體育的歷史與人類歷史一樣悠久,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體育文化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是人類整個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然而人類在與自然的斗爭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體育文化的認識處在不知不覺之中。

      歷史資料表明,真正感受到體育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直接影響,是在19世紀中葉的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世界整體科學的發展,體育科技工作者得到不少新的啟示。從此,許多學者更多地從體育哲學、人文社會學角度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并逐步由感性認識向理性方面發展。

      原始體育都產生于人類生產和勞動過程中,是有著相對獨立發展軌跡的社會文化現象。例如從出土文物和出土文獻中可知人類的舞蹈、音樂、戲曲、雜技等諸多文化自古就與體育活動相融合而不可分,它們在形式、內容和目的上都有許多相同之處,且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原始舞蹈作為人類原始文化的一種基本形態,包含著武術、雜技和原始體育的成分,在體育活動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我國古代體育活動往往是以“舞”、“戲”、“藝”等形式出現,如“消腫舞”、“角抵戲”、“百戲”、“射藝”、“舞藝”等,原始的“舞”就是體育活動,是通過身體語言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以感染和渲染欣賞者,從而豐富體育活動的內容,滿足自身的美感要求,在體育運動中發揮著奇妙的作用,影響著我國古代體育的發展和繁榮。

      (三)現代體育發展趨向

      魯迅先生說:“越是民族的東西,越屬于世界?!盵2]新時期我國體育文化與世界接軌,重新審視中國體育思想的價值所在,在保存好傳統體育項目的同時,弘揚其優秀的精華,把傳統體育中的互助友愛、包容和諧、自強不息、誠信禮讓等思想光大,做到古為今用。同時通過多種途徑,努力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華融入到奧林匹克運動中,并逐漸將條件成熟的體育項目推向奧運會和職業化。參與構建多元一體的世界體育文化新體系,補充與豐富現代體育的內容,從而發展中國體育文化,為未來世界體育文化的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新時期體育文化的多樣性是全球化時代世界體育文化發展的標志和表現,是世界各國民族體育文化形式維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現;文化帝國主義使世界各國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與存在面臨嚴峻的挑戰;先進體育文化符合社會發展的未來方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因而是體育文化發展共同追求的目標。

      (四)現代體育文化的價值取向

      現代體育文化生成的復雜背景,決定了體育文化價值取向上的復雜性和多元化。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蕩的現代社會,現代體育文化的價值取向呈現出以人文體育觀為主導價值觀、多元體育價值觀并存的趨勢。體育文化價值觀念的更新,主要體現為要自覺樹立以下四種文明觀念:1.獨立個性意識。個性意識傾向性是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也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表現在對認識和活動對象的趨勢和選擇性上,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獨立的個性是人全面發展的前提,要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必須充分彰顯個體的自我意識,盡可能形成豐富、全面的自由人格和個性價值;2.公平競爭理念。在古希臘,“公平的競爭”理念體現在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古希臘偉大的詩人荷馬不斷地教導希臘人,要“永遠處于最佳狀態并超越其他人”。公平是運動競賽的靈魂和體育實踐的準則,也是和諧社會人的最基本的訴求;3.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法律是政治上的正義,是世所公認的公正不偏的權衡標準,是理性的體現,又是一個合同式的契約;4.文化開放視野。在全球范圍內不同文化的融合和沖突中,一國體育文化輻射力的強弱關系到這個國家能否以平等的地位、主動的姿態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因此我們需要敞開胸懷,以兼收并蓄的心態廣泛吸取對自身有益的外來文化。

      二、現代體育文化發展的價值意蘊

      (一)現代體育文化在人全面發展中的價值

      馬克思曾經說:“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盵3]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我畢生熱愛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或許更多熱愛體力勞動,當手腦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感到特別愉快,我衷心希望青年們能沿著這條唯一能保證人類幸福的道路繼續前進?!卑透β宸蛩岢龅摹暗缆贰?正是體力與智力結合,手腦結合,全面發展的成才之路。體育運動作為一種實踐活動的文化價值就在于人自身的價值,即人全面、自由、和諧地發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開和全面實現,是個體人格和社會人格的和諧與統一。大量實踐證明,校園體育文化的實施,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強有力地體現了現代體育文化在人全面發展中的價值。

      (二)現代體育文化的娛樂價值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開始有大量的空暇時間,這時人們不再滿足物質需要,開始轉向精神需要。在現代媒體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新興的網絡傳媒,體育文化開始全方位包圍在人們的生活之中。體育文化業逐步形成了以娛樂性、觀賞性、互動性為主要內容的氛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的人們聚集在同一個地方以最簡單、最直觀易懂的身體運動進行著相互理解、相互溝通,它比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文化來說更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場上運動員向觀眾呈現他們最完美的動作,觀眾對運動員報以熱烈的掌聲,這種不需要語言、文字的互動交流是其它交流方式無法比擬的。

      (三)現代體育文化的競爭價值

      體育與人類的生存、發展緊密相連,人類創造了體育,也創造了體育文化。體育文化是一種競技運動文化。正是人類對這一種競技運動文化進行了改造,經濟、文化才不斷地獲得創新與發展。體育的魅力在于健與美的協調發展、激動人心的比賽、“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深藏于現代體育文化的底蘊之中,充實了人們的生活,滿足了人們的需要,實現了自我價值和開拓自我空間。競賽是體育的“杠桿”,是培養協作和團隊精神的最積極因素。通過競賽人們可以檢驗和證明自身能力、水平和價值,培養勇敢果斷、頑強拼搏、勇于挑戰的意志品質和工作作風,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四)現代體育文化大眾化的價值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人類出于共同需要,對自身生存、發展、享受的追求和關注一刻也沒有停止過?,F代體育文化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的推動力最大,影響最為廣泛,也最為深刻。這是因為現代體育文化給人類帶來和美感,并給社會帶來健康和活力。

      (五)現代體育文化的經濟價值

      體育的發展大大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并且作為一個經濟增長點極大地提高了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體育已經逐步成為第三產業的主要增長點。體育文化雖然是在現實中不存在的,但卻擁有可觀的無形資產,如冠名權、電視轉播權、徽記、會歌等的專有權和使用權。體育文化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企業愿意出資收購無形資產,以獲得更大的廣告和銷售收益。在獲得物質利益的同時,體育文化也為宣傳國家形象,提高國家在國際中地位、升華國家凝聚力獲得了巨大的無形資產??梢哉f,在體育文化中,它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三、結語

      現代體育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為了更科學、更準確地了解現代體育文化發展的價值意蘊,從體育文化的內涵及特征、體育文化的產生、現代體育發展趨向、現代體育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現代體育文化的價值意蘊五個方面探討是非常必要的,并對推動世界體育的發展,以及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鮑冠文主編.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第7篇

      摘要:文章闡述了機械制造發展的精密化、自動化、信息化、柔性化、清潔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趨勢,介紹了先進制造模式,并提出了我國目前存在的差距及發展策略。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將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入到先進的制造技術和先進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實施策略之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科學技術有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與先進的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為了迎接新的挑戰,必須認清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使我國的產品上質量、上效率、上品種和上水平,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因此,對制造技術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實施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以實現我國機械制造業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一、機械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先進的制造業是將物料、能源、設備、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制造資源通過先進的制造技術、先進的管理技術和先進的制造過程轉變成人類需求產品的行業。行業追求的目標是:高質量、高效率、高柔性、低成本、低勞動力、低消耗、品種多和規格全的產品,因此,21世紀的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精密化

      精密加工、特種加工、超精密加工技術、微型機械是現代化機械制造技術發展的方向之一。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術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研磨加工以及特種加工和復合加工(如機械化學研磨、超聲磨削和電解拋光等)三大領域。超精密加工技術己向納米(lnm=10-3μm)技術發展。納米技術己在納米機械學、納米電子學和納米材料技術得到了應用。因此,它促進了機械科學、光學科學、測量科學和電子科學的發展。

      (二)自動化

      自動化技術自20世紀初出現以后,經歷了由剛性自動化向柔性自動化的發展過程,自動化技術的成功應用,不但提高了效率,保證了產品質量,還可以代替人去完成危險場合的工作。對于批量較大的生產自動化,可通過機床自動化改裝、應用自動機床、專用組合機床、自動生產線來完成。小批量生產自動化可通過NC、MC、CAM、FMS、CIM、IMS等來完成。在未來的自動化技術實施過程中,將更加重視人在自動化系統中的作用。

      (三)信息化

      信息、物質和能量是制造系統的三要素。產品制造過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為決定產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過程的實質是對制造過程中各種信息資源的采集、輸入、加工和處理過程,最終形成的產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質表現,因此可以把信息看作是一種產業,包括在制造之中。為此一些企業開始利用網絡技術、計算機聯網、信息高速公路、衛星傳遞數據等實現異地生產。使生產分散網絡化,以適應高柔性生產的需要。

      (四)柔性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促使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加快,這就要求現代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柔性來滿足市場多變的需要。所謂柔性,是指一個制造系統適應各種生產條件變化的能力,它與系統方案、人員和設備有關。系統方案的柔性是指加工不同零件的自由度。人員柔性是指操作人員能保證加工任務,完成數量和時間要求的適應能力。設備柔性是指機床能在短期內適應新零件的加工能力。

      (五)集成化

      集成是綜合自動化的一個重要特征。集成的作用是將原來獨立運行的多個單元系統集成一個能協調工作的和功能更強的新系統。集成不是簡單的連接,是經過統一規劃設計,分析原單元系統的作用和相互關系并進行優化重組而實現的。集成化的目的是實現制造企業的功能集成,功能集成要借助現代管理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實現技術集成,同時還要強調人的集成,由于系統中不可能沒有人,系統運行的效果與企業經營思想、運行機制、管理模式都與人有關,因此在技術上集成的同時,還應強調管理與人的集成。

      (六)智能化

      智能化是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之一。智能制造技術(IMT)是將人工智能融入制造過程的各個環節,在整個制造過程中貫徹智力活動,使系統柔性的方式集成起來,通過模擬人類專家的智能活動,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統中的部分腦力勞動,在制造過程中系統能自動監測其運行狀態,在受到外界干擾或內部激勵能自動調整其參數,以達到最佳狀態和具備自組織能力。

      二、先進的制造模式

      機械制造業發展趨勢表明,只有采用先進的制造技術并能實施在相匹配的制造模式中才能符合上述的趨勢。制造模式是指企業體制、經營、管理、生產組織和技術系統的形態和運作模式。

      (一)精良生產(LP)與獨立制造島(AMI)

      20世紀9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提出精良生產(LP)概念。它的特征是:(1)重視客戶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和適宜的價格提供質量優良的適銷新產品去占領市場,并向客戶提供優質服務。(2)重視人的作用,強調一專多能,推行小組自治工作制,賦予每個工段有一定的獨立自,運行企業文化。(3)精簡一切生產中不創造價值的工作,減少管理層次,精簡組織結構,簡化產品開發過程和生產過程,減少非生產費用,強調一體化質量保證。(4)精益求精、持續不斷的改進生產、降低成本、零廢品、零庫存和產品品種多樣化。

      獨立制造島是教授根據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必須改革生產組織的角度提出新的生產模式。獨立制造島的技術構思是:以GT為基礎,以NC機床為核心,強調信息流的自動化和以人為中心的生產模式,它的特征是:組織、人員和技術三者的有機集成,面向車間、權力下放、綜合治理,并以獲取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AMI是發展中國家走向工廠自動化的重要途徑,它的推廣對中國機械制造業轉向市場機制,參與國際競爭意義重大。

      (二)敏捷制造與虛擬制造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與里海大學于1988年提出了敏捷制造(AM),AM是在不可預測的持續變化的競爭環境中取得繁榮成長,并具有能對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驅動市場做出迅速響應的生產模式。AM的特征是:(1)制造資源的集成性,企業間聯作集成。充分發揮各企業的長處,針對限定市場的目標要求共同合作完成任務。(2)具有需求響應的快捷性和高度的制造柔性。制造柔性是指制造企業對市場要求迅速轉產和能實現產品多品種變批量的快速制造。(3)充分發揮人的作用,不斷提高企業職工素質和教育水平,優化人機功能分配。

      虛擬制造(VM)是國際上提出的新概念。VM與AM聯系密切。VM的特征是:當市場新的機遇出現時,組織幾個有關公司聯作,把不同的公司,不同地點的工廠或車間重新組織協調工作。在運行之前必須分析組合是否最優,能否協調運行,以及投產后的效益和風險進行評估,這種聯作公司稱虛擬公司。虛擬公司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通過虛擬制造系統運行,包括物理基礎、法律保障、社會環境和信息技術。因此研究開發虛擬制造技術(VMT)和虛擬制造系統(VMS)意義重大,美國稱AM為21世紀制造業發展戰略。

      (三)集成制造與智能制造

      美國哈林頓博士在“計算機和集成制造”一書中提出計算機和集成制造(CIM)的概念。集成制造的核心內容是:制造企業從市場預測、產品設計、加工制造、經營管理直至售后服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需要統籌考慮。整個制造過程的實質是信息采集、傳遞和加工過程,最終生產的產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質表現。集成是CIM的核心,這種集成不僅是物的集成,更主要的是以信息集成為特征的技術集成和功能集成,計算機是集成的工具,計算機和輔助各單元技術是集成的基礎,信息交換是橋梁,信息共享是關鍵。集成的目的在于制造企業組織結構和運行方式的合理化和最優化,以提高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動態響應速度,并追求最高整體效益和長期效益。

      智能制造(IM)是美國出版研究IM和IMS書籍中首先提出的。它的特征是:在制造工業的各個環節的高度柔性與高度集成的方式,通過計算機和模擬人類專家的智能活動,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構思和決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環境中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并對人類專家的制造智能進行收集、存儲、完善、共享、繼承與發展。

      三、存在差距和實施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技術改造和引進國外先進制造技術,使我國的制造工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和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表現在:技改投入相對不足,原有技術基礎和研究開發能力薄弱,制造業產品落后,技術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換代慢,以及市場營銷、經營管理、人才素質相對落后,缺乏國際競爭能力。面對這樣形勢,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實施先進的制造模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為了使我國的制造業站在世界先進行列,必須采取相適應的措施和策略。

      (一)人才是關鍵。發展和推廣先進的制造技術、實施先進的制造模式人才是關鍵。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研究先進制造技術和先進的生產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制造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去占領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科技人員必須強化市場意識,因此人才的培養要注意市場導向。要有產業觀念、企業觀念、信息觀念、競爭觀念和效益觀念??萍既藛T要懂得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和經濟法。要拓寬學科領域,更新教育內容與方法,培養一支了解和掌握機械工程科學的前沿技術人才,加速先進制造技術的推廣和實施,為市場經濟服務。

      (二)加強政策與法規建設,建立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機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國家仍應制訂科學的制造產業規劃和制造技術進步的總體規劃,以及相應的法規政策。避免重復建設、重復生產和重復引進的事情發生,要盡可能減少和避免市場盲目競爭造成的損失。

      (三)發展適應我國國情的生產模式。對于一些先進的制造技術和先進的制造模式,要根據我國現實存在的技術水平和能力向前發展,避免盲目的追求目前實施有一定困難的理想的先進科學制造技術。目前要積極發展適應我國國情的制造模式。

      (四)建立與發展我國自主的NC、MC、CAD、CAM、FMS、CAT、CIM、IMS等制造自動化單元技術,結合實際情況實現與現有成熟技術的有效結合。同時要有組織有計劃的引進先進制造技術進行消化和吸收。對于引進的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精良生產(LP)、智能制造(IM)等先進制造模式要根據它們的技術構思和特征開發創新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生產模式,(如獨立制造島)以使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五)提高制造業現代化管理水平?,F代管理核心是信息管理、物質管理、質量管理、生產過程管理和市場信息管理、加強企業人才的培養同時與國際接軌,開展ISO9000系列管理體系認證,加快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為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