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31 08:11:14
序論:在您撰寫顱腦外科醫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記醫院外科主任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葉主任,請即到手術室搶救……”,隨著醫院傳達室的一聲急呼,葉**主任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奔向手術室。原來手術臺上正在搶救的是一位被刀剌傷下腹部,探查發現是下腔靜脈破裂大出血的傷者。只見葉主任迅速找到還在不停出血的損傷部位,控制住出血,熟練地修補好靜脈破口,保住了傷者生命。這樣的急呼,如此手術搶救的埸面,在**醫院手術室,是經常見到的。
“葉主任”,多數人稱他“葉Sir”。這就是**醫院外科主任、主任醫師葉**。提起這個名字,在醫院、在黃岐甚至在兄弟鎮區以及周邊群眾的心目中享有盛譽,那是因為他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宗旨,遵章守法、克己奉公,以仁心、施仁術,為患者解除病痛手中,那是因為他的手術刀揮灑自如,出神入化,常常在死神面前奪回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醫院外科的建立、發展、壯大,無不傾注著葉**主任的心血。1993年,他受命組建**醫院外科。從那時起,**醫院外科開始了搏擊的旅程。
記得1993年9月,一位外來女工因被汽車撞傷頭部,昏迷不醒住進了**醫院綜合科,在當時醫院尚未有CT的情況下,葉主任通過體查,初步診斷患者為外傷性顱內血腫。家屬無法聯系,病人昏迷不醒,命懸一線,如何處理?這時,葉**主任當機立斷:一切以搶救病人生命為重。經院領導同意,他親自將傷送往大瀝醫院做頭顱CT檢查,結果證實是外傷性顱內血腫,顱內積血40多ml?;卦汉?,葉主任立即組織人員準備實施開顱手術。由于當時設備還很簡陋,就連麻醉呼吸機也沒有,靠手抓呼吸氣囊和手搖開顱鉆施行首例開顱血腫清除術,這在當時同級醫院也屬首例。手術非常成功,傷者得救了!
此后,葉**主任用他的精湛醫術開創了**醫院外科多個第一,使**醫院外科的技術水平迅速提高。
1995年6月的一個凌晨,醫院收治一酒后撞車病人,當時傷者顱腦、胸部、腹部嚴重復雜性損傷,腹腔內大量出血及雙下肢開放性骨折,入院時已是失血性休克。葉主任接到通知后,立即組織了5名外科醫生,分三組連夜為患者同時施行顱腦、胸部、腹部手術,一切都有條不紊而又急張的進行著,經過一夜的奮戰,患者終于得救了。葉主任和他的同事們又渡過了一個不眠之夜。手術后,家屬邀請到省人民醫院顱腦、胸外、普外和骨科四位專家到院會診,專家們認為,如此復雜、復合性損傷的病例,就算是在省醫院也未必能成功救治。如此復雜的多臟器損傷的病人搶救成功,標志著我院應急急救已達到較高水平。
1996年夏天的一個上午,一頸部外傷大出血的病人被緊急送進了手術室。葉主任意識到這是頸部大血管損傷所至,他立即用手壓迫頸總動脈起始段,控制住出血,同時指揮迅速建立呼吸**、及兩條靜脈**,為搶救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經探查發現,傷者右側頸總動靜脈同時被割裂約2cm裂口。進行了頸動靜脈修補,傷者成功獲救。病人所在工廠領導為表謝意,送來了錦旗和5000元大紅包,葉主任反復拒絕未果,只好將大紅包投入了醫院慈善捐款箱。
2006年11月的深夜,又有一被刀剌傷左胸和左側腹部,失血性休克和呼吸困難,呈頻死狀態的病人送進了手術室,又是葉主任,經過通宵手術,為傷者修補了心臟和胃的穿通傷,輸血12000ml,使傷者轉危為安,康復出院。
十多年來,葉**主任接診急救類似的病危病人實在是太多了!他已經記不清,在手術室渡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用他精湛的技術擊敗死神,挽救了多少生命!
葉**主任樂于學習,善于學習。他始終認為,學無止境,特別是醫療技術,正所謂“健康所系、生死所托”,沒有過硬的技術,沒有不斷追求進步的精神,那是難以成為一名合格的外科醫生的。2002年,當他解到腔內泌尿外科微創技術的飛速發展,可使患者不用“開刀”就能解決問題,他就不辭勞苦,放下外科主任的架子,毅然到**醫學院微創外科中心參加全國第三期“腔內泌尿外科研修班”。學成回來,積極開展我院腔內泌尿外科新業務。使99%尿石癥,前列腺增生癥,膀胱腫瘤等泌尿系統疾病的患者,避免了開刀之苦。2002年11月他又參加第二十五期“全國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臨床應用培訓班”,引進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剌針,開展微創顱內血腫引流術,治療各種原因腦出血引起的顱內血腫,尤其是在救治高齡的高血壓性腦出血病例方面,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使以往因年老體弱,不能耐受開顱手術的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病例,經微創引流治療獲得康復。
他努力開展臨床科研工作,不斷積累和總結自己經驗和成果。多年來,他主持了多項市級科研科題,撰寫了多篇論文:課題“等離子體雙極切割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應用研究”2003年度獲**市衛生局批準立項,項目按計劃完成,已結題。
在他的領導下,經過17年的艱苦奮斗,**醫院外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目前**醫院外科擁有一支業務精,講團結,求進步,能力強的醫療專業隊伍(其中高級職稱醫生5名,中級職稱醫生5名,初級職稱醫生6人)?,F外科業務含蓋了顱腦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和燒傷科等專業。從傳統的開放手術,發展到腹腔鏡、泌尿系統內窺鏡、顱內血腫微創手術。2004年9月,經顱內血腫微創穿剌粉碎清除術全國研究與推廣協作組審查、確定,授予我院“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全國《協作醫院》標志。近3年來,每年完成大中型手術1600多例,療效良好,深受黃岐及周邊地區患者和家屬的歡迊,許多患者慕名求診。
他的成績,得到了業屆人士的認可:2004年6月他被騁任為顱內血腫微創穿剌粉碎清除術全國研究協作組廣東省協作分組委員; 2007年7月被聘為**市**區中華醫學會顱腦外科專業第一屆委員會委員,2008年6月被聘為**市**區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專業第五屆委員會委員,2008年8月被聘為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燒傷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2009年10月被聘為**市醫學會燒傷整形傷口學分會第三屆委員會常委。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但葉主任追求的是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在技術上精益求精,更好的服務群眾。為了患者,他透支體力;為了事業,他顧全大局。既沒有豐功偉績,也沒有豪言壯語,十幾年如一日,始終心服務好身邊的每一位患者。
她,就是北京腫瘤醫院超聲科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陳敏華教授。
為9歲女孩頭顱開“小窗”
20世紀80年代,北大醫院顱腦外科教授找到陳敏華:一位9歲女孩在右腦運動中樞有一處微小腫瘤,但腦膜血管無異常,這就意味著開顱后腫瘤定位是個問題。當時,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沒有任何可參考的資料,領導提醒她:“這個,還無人敢闖??!”
陳敏華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多次騎車去北醫看腦解剖,一天重溫病理,兩天討論設計操作方案……手術開始了,病人的顱骨被打開一個“小窗”。當時用的超聲探頭如磚頭大小,按陳敏華的設計用一個水囊作為聲窗探查小腫瘤,但腫瘤是什么回聲?形態如何?從未有過報道,一切均是未知數。而難度最大之處還在于,從一個不規則的掃查切面、在復雜的腦組織結構內尋找微小腫瘤,能否找到?
在場的醫生都捏了把汗,都把關切的目光投向了陳敏華。顧不上緊張,陳敏華用“對稱結構排除法”找到小瘤灶,并在腦膜外進行縱徑、橫徑相交拉線定位,報告了精確位置深度;在顯微鏡下切口大小僅1cm,繼續向深部發現了腫瘤。
手術室內一片歡騰。此時,陳敏華才發現,自己的手術衣早以被汗水濕透。
術后患者很快恢復,幾天后肢體、語言運動正常。
開創新的止癌痛方法
腹腔臟器晚期癌止痛研究是20世紀我國臨床尚未解決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陳敏華在核醫學科張梅穎教授(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內科金懋林教授支持下,首先開展了超聲引導下,用多種抗癌藥物及釔90注射控制晚期胰腺癌、胃癌、肝癌的生長,緩解了后腹膜壓迫性疼痛,取得一定的效果。由于未解決輻射防護,陳敏華在數月內發生兩次帶狀皰疹、脫發。
1995年,在外科黃信孚教授的支持下,陳敏華開展經皮經腹乙醇局部注射腹腔神經叢(NCP)阻滯止痛的研究。腹腔神經叢是一層薄薄的纖維結締組織,網狀撒鋪在胃、胰后方、脊柱前方的大血管周圍;以往多用開腹手術在直視下進行酒精注射止痛。超聲引導經皮治療難度大、風險高,可能損傷脊神經根造成尿失禁或下肢癱瘓。在沒有參考資料的前提下,陳敏華利用參加尸體解剖和外科手術的機會,確認腹腔神經叢的分布、相鄰解剖,首次報道了NCP的聲像圖表現,為闖入“生命”打下基礎。經反復研究,陳敏華設計了避開大血管穿刺注藥的途徑、方法,摸索總結有效的給藥劑量,隨后又用兩年時間完善規范,首創超聲引導經皮腹腔神經叢阻滯止痛獲得成功。
陳敏華開創的止痛新方法,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在中國開辦止痛學習班的教材和授課內容,引起諸多參會腫瘤醫生的興趣。論文在國內外相關專題會和中華醫學雜志發表,受到權威專家高度評價,多位歐美醫生來信索稿。
填補肺胸領域超聲診斷空白
在陳敏華探索的“醫學”中,包括一個重點項目――“對肺胸疾病的診斷及介入診斷技術”。
以往超聲對胸腔僅用于胸水定位和引導引流,而陳敏華發現,高頻超聲對肺外周腫瘤可獲得清晰的顯示,繼而完成了肺癌浸潤程度、良惡性鑒別診斷、中心型肺癌穿刺活檢等系列研究。這些項目填補了我國的空白,在放射影像、支氣管鏡檢診斷困難時可成為一項有效的補充診斷方法。
一位疑似肺癌的女患者經兩次痛苦的支氣管鏡檢,仍未能獲得確診,北大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找她會診,陳敏華精心掃查后發現,左肺下緣有幾個微小結節,行超聲引導穿刺活檢,明確肺泡癌診斷,為患者贏得了治療時間和依據?;颊吡髦友蹨I說:“早用這么快速有效又不遭罪的診斷方法多好?!?/p>
陳敏華應邀在中華超聲學、腫瘤學等多本醫學專著上撰寫胸肺診斷和介入穿刺活檢章節,大大提高胸肺疾病診斷率,其安全性和有效率得到臨床的認可已逐漸普及。
探索肝膽掃查新技術
我國膽系腫瘤多發,嚴重危害患者生命。由于下段膽管易受胃腸氣體影響,因此國內外醫學界公認超聲顯示率及診斷率低。然而,陳敏華創建了顯示膽管下段的輔助方法及掃查技巧,測量了正常值,為提高膽管疾病診斷率打下基礎。
隨后,陳敏華把研究重點放在膽管輕度擴張的無癥狀人群。在電話尚未普及的上世紀80年代,她利用周末騎車到患者家走訪,推薦并幫助患者做進一步檢查,最終明確定義出膽管輕度擴張的病理意義及診斷標準;在此基礎上陳敏華又在上世紀90年代完成了臨床未解決的膽管癌早期診斷研究,使我國在該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她首創的“對膽管生理運動變化研究”以及“下段膽管掃查方法”被國際上稱為“陳氏法”;外科權威黃萃莛、黃志強等院士高度贊揚,并稱之為“診斷膽管疾病的新理念,代表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水平”。
肝癌早診是我國的一個重要臨床課題。20余年間,從聲像圖研究到超聲造影研究,陳敏華緊緊抓住此課題,通過對病例的仔細分析和研究,發現國際權威診斷指南不適宜中國國情,并確立了我國的肝癌早期診斷標準。
陳敏華親自治療肝腫瘤患者千余例次,其中約80%為非手術適應證患者。
2004年,當國際權威機構制定的“歐超聯指南”正式進入中國臨床時,陳敏華和她的團隊憑著無數日夜反復討論總結的結果,率先撰寫論文提出“該指南不適宜中國乙肝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早診”,繼而提出了早期肝癌及癌前病變的超聲造影灌注模式及中國診斷標準,引起國際學術界高度重視。
2008年,歐洲超聲聯合會肝癌診斷指南修改版正式宣布,“原指南不宜用于肝硬化背景下早癌診斷”,并首次引用陳敏華的論文作為參考文獻,從而修改了國際標準。
“陳現象”使她獲得“放射同門會獎”
在對食管的超聲研究方面陳教授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通常,食管疾病采用鋇餐造影和內鏡進行檢查,因為食管被前方氣管、肺內氣體阻擋,所以屬于超聲檢查盲區。在日本留學期間,陳敏華通過參加尸體解剖發現,食管上段偏向氣管左側,通過左側甲狀腺超聲窗行15~20°夾角的縱、橫切面掃查,可以使食管上1/3段得以良好顯示,從而開辟了一個新領地。
陳敏華首先在國際會議以及日本JMU、美國Radiology雜志報道了測量方法及正常值。在實際測量中,她又敏銳地發現,食管壁在不同生理運動下會發生不同程度增厚改變。經查閱國內外文獻均無相關報道,她通過向鐘南山教授請教,認為“可能為肌肉收縮所致”。為了取得證據,陳敏華克服重重困難,測量了幾百例食管黏膜肌層和肌層在不同運動狀態的厚度及食管腔體積變化;為力求數據準確,她用放大鏡,對幾千張比豆腐塊還小的照片中毫米級至微米級的肌層結構,進行兩次重復測量,獲得了重要測量數據。為此,陳敏華付出了沉重代價,眼肌痙攣眼球疼痛。
陳敏華的該項研究結果首次在影像領域提出食管生理運動變化的現象,被國際權威稱為“陳現象”。在此基礎上,她又完成食管硬化癥、管壁內轉移的診斷研究。一系列的創新性研究在美國Radiology、英國BJR、日本放射醫學等雜志陸續刊出引起轟動,陳敏華成為北海道地區首位獲得“放射同門會獎”及十萬日元獎金的外國學者。
用生命書寫奇跡
一位來自滿洲里的男青年,因肝腫瘤在多家醫院穿刺活檢“未見癌組織”,就在他高興地準備回家時,陳敏華卻感覺這個質地復雜的腫瘤不能排除惡性,她再三說服患者并一直追到院外,要求在超聲造影下親自給他再取一次活檢,病理報告顯示這是一例罕見的脂肪瘤合并部分膽管癌?,F在,已治愈的患者每年都來探望她,稱她為救命恩人,而她也成了滿洲里人心中的名醫,每年有不少疑難病例專程來求醫。
來求治的肝癌患者中70%是被各大醫院轉來的疑難病例,以中晚期和復發癌為主,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接治疑難病例或突破治療需要勇氣和技術,每治一例如履薄冰。憑借著對患者生命的熱愛,親人般的關愛,對治療技術的刻苦鉆研,十數年來陳敏華和助手一起,勇闖醫學,治療疑難病例,創下一個個醫學奇跡!而她對自己卻不顧身患心肌病的危險(嚴重時夜間心率僅為27次/分),為了能繼續射頻消融治療事業放棄了安裝心臟起博器,常常吸著氧氣甚至在兩次小腿骨折下仍夜以繼日地操勞。
她憑借全身投入的激情、刻苦鉆研的精神、迥異常人的勤奮,練就一身過硬的診治技術;多家大醫院外科醫生評價“參照她的超聲診斷可放心上手術”;北京十數家三甲醫院請她會診或治療肝癌難治病例。她從中國國情出發,用廉價易推廣的超聲開拓數個新領域,創建了十余項新技術,突破多項前人視為的領域,解決臨床診斷以及肝癌局部治療難題。
[摘要]盡管我省神經外科發展起步較慢,但是經過50多年努力,我省神經外科發展歷史經歷了起步、創業和發展以及全面提高的階段,目前在臨床、科研、教學、學術交流、學科學會建設等各方面事業全面發展。
[關鍵詞]神經外科 學科建設 學科發展
回顧世界神經外科的起源,有證據顯示大約在1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學者對顱骨進行嘗試性的操作,中國神經外科發展的傳說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AD 222~280),神醫華佗曾試圖為魏王曹操行開顱手術以治療頭疾。神經外科學在醫學中是最年輕、最復雜而又是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隨著解剖學、麻醉學的發展,手術顯微鏡的應用,國際間的技術交流,我國神經外科發展日漸成熟。但也很不平衡。我省神經外科發展起步較慢, 1956年,福州神經精神病院在謝子康主任的主持下,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腫瘤的切除術,宣告我省神經外科的發展拉開了序幕。
1 福建省神經外科發展史
回顧過去50多年來,我省神經外科發展史經歷了起步、創業和發展以及全面提高的階段,主要表現如下:
1.1 神經外科萌芽起步階段
我省神經外科技術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福州神經精神病醫院謝子康主任于1956年主持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腫瘤的切除術,不久福州市第二醫院鄭遒光主任做了一例臨床上診斷為小腦腫瘤的顱后窩減壓術,這兩例中樞神經系統手術宣告我省神經外科事業拉開了序幕。50年代末,鄭遒光主任與福州中國協和醫院程法平主任合作開展了一些腦腫瘤和脊髓腫瘤的摘除術,盡管當時由于病例少,缺乏經驗,設備簡陋,所以手術死亡率較高,這些萌芽階段的手術仍為我省神經外科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1.2 神經外科創業階段
在黨和政府的重視關懷下,從50年代末開始各單位陸續選送人員外出培訓。福建醫學院附屬合組醫院送劉俊翰到上海華山醫院進修,福州市神經精神病院選送黃克清到北京宣武醫院(即現在的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進修,后又送陳錦峰到南京工人醫院進修,廈門市立醫院梁燕瑜和龍溪地區醫院馮兆森也先后到北京宣武醫院進修,以上人員均在學習期滿后回原單位開展了神經外科工作,并在他們的帶領下逐步形成了各所在單位的神經外科專業組。1959年底福建醫學院附屬合組醫院率先開展了以腦外傷為主的一般手術。1960年,福建省神經精神病醫院(原福州精神病院)正式成立了神經外科,有獨立病房和專職醫師7名,開展了腦腫瘤和腦外傷手術,廈門市立醫院和龍溪地區醫院也先后開展了神經外科的診療工作。由于受到“”的沖擊,我省神經外科工作幾乎處于癱瘓狀態。
70年代初,黃克清、陳金雄到福建省立醫院后立即開始組建神經外科,劉俊琛、陳錦峰先后調回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組建神經外科,全省各地也都增添了一些神經外科人員,使我省神經外科事業恢復了生機;從1972年起,省立醫院先后為部隊和地方舉辦了幾期顱腦外科培訓班,為全省各地市培訓了大批的神經外科專業人員,使神經外科隊伍逐步擴大。此時省內能夠開展以腦外傷和腦腫瘤為主的一般手術,以及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和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顱內外血管搭橋術。全省地市級醫院也開展了腦外傷的救治手術。許多地、市縣醫院都有了開顱器械并配有神經外科的專職或兼職醫生,能處理神經外科的常見疾病。
1.3 神經外科全面發展階段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我省神經外科事業有了全面的發展。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省立醫院和協和醫院先后購進了顱腦CT掃描機,九十年代初協和醫院進口了西門子的DSA,為診斷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了神經外科的發展和提高。全省各地市醫院全面開展了神經外科手術,許多地市醫院成立了神經外科或神經外科專業組,許多醫院實行“走出去、請進來”方式推動本地神經外科的發展,一方面選派優秀外科骨干到北京天壇醫院、上海華山醫院等地學習進修;一方面引進人才,擔任學科帶頭人,廈門中山醫院引進了張俊卿、莆田市立醫院引進了林秋泉、莆田縣醫院引進了林光疇后,使這幾所醫院的神經外科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省內不少單位和國內重點神經外科單位合作,邀請國內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到我省講課、技術指導和專業人員互派學習等,有力地推進我省神經外科診療水平與學術水平的提高。部分的縣市級醫院也在此階段開展了顱腦外傷手術工作,這些基層單位的開展神經外科為早期搶救危重病人擔任重要角色,這些是我省神經外科全面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
1985年,福建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成立了神經病學研究室,開展了血腫內注入尿激酶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新療法,并對腦血管畸形注塑模型做了觀察,為腦血管畸形立體結構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福州總醫院開展了立體定向臨床與基礎研究,并獨立設計制作了立體定向儀規劃方案;八十年代末,楊衛忠由省立醫院調往福建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后重新組建神經外科,并完成了許多高難度的顱腦手術。該科在短短的十年時間里,醫療、科研、教學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發展,隨后還成立了福建醫科大學神經外科研究室和福建省神經外科研究所,承擔了十多項省、部、廳級科研攻關項目,先后獲得福建省或衛生廳10項科技成果獎。
2 我省神經外科發展現狀
近十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涌現,尤其是進入信息時代以來,由計算機輔助的先進儀器日新月異,以及在福建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三屆委員會楊衛忠主任委員帶領下,完成了地市級分會的建立和健全,加強國內外和全省神經外科學術交流,推動了我省神經外科走向成熟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
2.1臨床治療工作全面開展和提高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省地市級醫院全面開展神經外科,許多單位都積累了大量臨床資料和豐富的經驗;所有的縣級醫院也都成立了神經外科或神經外科專業組,成為全省各地開展神經外科工作的前沿陣地,我省神經外科已經形成了系統的三級治療網,全面開展中樞神經外科系統疾病的防治。
新技術、新業務的開展成為近二十年來的新亮點,尤其是伽瑪刀、神經導航、多功能高精密度的顯微鏡、神經內鏡以及神經電生理監護系統等新設備在臨床上的應用,推動神經外科事業的全面發展。
2.1.1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
顯微鏡有良好的照明, 清晰度高,術野內病變組織和鄰近結構放大,加上配合使用雙極電凝器、顯微手術器械、激光刀、超聲吸引等,使手術精確度和準確性更好,損傷鄰近重要結構的機會減少,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提高,手術并發癥和手術死、殘率明顯降低。由于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具有上述優越性,很快受到神經外科醫生重視,神經外科手術由肉眼下、眼鏡式放大鏡下手術,進入顯微神經外科時代。上世紀90年代初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附屬第一醫院和福州總醫院等單位神經外科引進了手術顯微鏡,有力地推動了我省神經外科顯微手術工作。目前顯微外科手術已經普及到我省、地市級乃到縣級醫院,應用范圍也逐步擴大到幾乎所有神經外科手術,如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血管重建手術、腦室內腫瘤、鞍區腫瘤、顱底腫瘤、以及過去認為屬于手術的腦干腫瘤和脊髓內腫瘤等。目前,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已成為治療神經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開展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范圍和比例,已是衡量神經外科技術水平的主要條件之一。
2.1.2 神經導航輔助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手術治療
復雜的神經系統三維解剖結構及病灶精確定位一直是困擾神經外科手術的一大問題。神經導航系統把病人術前的影像資料與術中病人手術部位的實際位置通過高性能計算機緊密聯系起來,由于它準確地顯示了中樞神經系統三維解剖結構及病灶的空間位置及其毗鄰,因此,神經導航系統不但可應用于包括活檢在內的所有手術,而且還能夠幫助手術者完成許多復雜而精細的操作,將正常神經、血管等重要結構的不必要損傷減少到最低限度。廈門市中山醫院、協和醫院和福州總醫院先后引進了神經導航系統,并開展了導航輔助下神經外科手術,據查新,截至2006年6月,協和醫院楊衛忠教授已經開展了389例神經導航輔助下手術,報道例數全省最多,病種包括腦膜瘤、膠質瘤、神經鞘瘤、垂體腺瘤、轉移瘤、顱咽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血管網織細胞瘤、生殖細胞瘤、顱內動靜脈畸形和顱內動脈瘤等。299例腦腫瘤全切除279 例,占93.3 %;46例動脈瘤全部夾閉成功;44例腦AVM中全切除40例, 4例次全切除,無手術死亡。
2.1.3 腦血管疾病的綜合治療取得全面發展
腦血管病病情復雜,其破裂出血后危害甚大,再出血及腦血管痙攣是病人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腦血管病以高血壓腦出血、腦動靜畸形和顱內動脈瘤以及缺血性腦病為主。目前全省各地縣醫院基本開展了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根據病人情況、出血量多少和部位等情況采取不同手術治療策略。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和手術設備的不斷改進,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治療方案也從早期單純擴大骨瓣血腫清除術和錐顱血腫清除術發展到現在小骨瓣開顱血腫清除、立體定向血腫清除、神經導航血腫清除、顯微鏡和內窺鏡輔助手術清除血腫等多種手術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腦神經、血管以及重要結構的損傷,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目前省立醫院、協和、附一、福州總醫院和廈門、泉州和漳州等地市級醫院已經全面開展了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楊衛忠教授在90年代中期就率先獨立開展動脈瘤夾閉術,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德智教授應用了“鎖孔”入路夾閉動脈瘤手術,目前我省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動脈瘤手術治療經驗。同時,對于動脈瘤介入治療也取得較好的開展,各省級醫院神經外科也相應成立了神經外科介入治療組,這對于治療顱內動脈瘤提供更多的選擇。
2.1.4 新設備應用,豐富了神經外科的治療手段
1998年開始,協和醫院在省內率先開展了腦腫瘤的伽瑪刀治療,截至2006年12月,已經積累了4352例顱內疾患伽瑪刀治療病例,病種涵蓋腦腫瘤、腦血管病、腦功能性疾病等,其中2880例獲得了較長時間的隨訪,療效滿意;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省立醫院先后開展了腦細胞刀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預期效果;福州總醫院開展了X刀治療顱內腫瘤,積累不少成功病例。這些新設備應用,為治療顱內疾病提供有效的補充。
2.2 全省各地神經外科隊伍不斷擴大,技術力量不斷增強
截至2005年10月,全省現有神經外科醫師近400人,現有高級職稱者達80余人。許多三級醫院引進了學科帶頭人,如泉州市第一醫院引進了神經外科專業田進軍主任,廈門中山醫院引進田新華主任、廈門市醫院引進了王占祥主任和福建省人民醫院引進李會忠主任和任新海主任,這些人才的引進為發展本地區神經外科事業提供了人才保證。許多青年醫師也走出去,前往國內著名神經外科中心學習進修,回到原來單位成為神經外科技術骨干。近些年來有條件的單位還引進一些博士,為福建神經外科隊伍注人了新鮮的血液。
協和、附一、總院、廈門市醫院、廈門中山醫院、莆田市醫院等單位先后被列為福建醫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的授予點,目前擁有碩士生導師15位,近10年已經培養并畢業碩士研究生50余名;協和醫院也是神經外科博士授予點和博士后流動站,作為唯一一名博士生導師,協和醫院楊衛忠教授自行培養畢業博士研究生6名。這些人才培養,為我省神經外科事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2.3 全省學術交流的開展和各地市學會的成立
經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批準,福建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于1991年12月正式成立,并召開第一次學術交流會,之后分別召開了第二次學術交流會(1993年,南平)、第三次學術交流會(1995年,莆田)和第四次學術交流會(1998年,廈門),同期還舉行了華東六省一市神經外科學術會議,這些學術活動為我省神經外科同仁提供了基礎理論、臨床、科研、新技術、新進展以及護理等方面的經驗交流。
2000年10月,福建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順利進行第二屆委員會換屆選舉,新一屆委員會在楊衛忠主任委員帶領下,團結全省神經外科同仁,開拓進取、全面開展我神經外科事業,并取得豐碩的成果。從2000年開始,每一年舉行福建省神經外科高級研討班,每二年舉辦福建省神經外科學術交流會和福建省神經外科新進展學習班,每個季度在福州地區舉行神經外科病例討論交流會,這些學術活動為全省神經外科大夫提供較好的交流平臺,有力推動全省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
2.4 海峽兩岸學術交流蓬勃發展
2005年10月10日―15日,福建省第八次神經外科學術會議暨首屆閩臺神經外科學術交流會于在美麗的漳州花博園勝利召開,由臺灣醫事聯盟理事長高明見教授和臺灣神經外科聯盟理事長黃棣棟教授組成的臺灣醫師代表團應邀參加本次首屆閩臺神經外科交流會,來自全省各地265名神經外科醫師與臺灣寶島的21名醫學專家歡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討當前國際神經外科發展趨勢和海峽兩岸神經外科發展狀況。大會共收到373篇海峽兩岸高質量醫學論文, 內容涵蓋顯微神經外科、導航、內鏡、血管內、鎖孔、放射、分子神經外科、神經影像以及神經外科護理等,大會設專題講座及討論、大會發言、大會交流,以及新技術、新產品的介紹與展覽等。16位臺灣醫學專家和56位我省醫學專家在大會作了精彩的發言。本次大會有力地推動我省神經外科學術的發展,促進閩臺神經外科的學術交流,促進和加強全省及海峽兩岸神經外科工作者之間的友誼和團結。會議期間,為了進一步加強與發展相互間的良好互動關系,海峽兩岸同道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相互學習、共同發展的原則,福建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與臺灣醫事聯盟協會簽訂海峽兩岸雙方互訪、互相交流協議書。這次大會還進行福建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換屆選舉并成立了第三屆委員會,楊衛忠教授連任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
2007年10月11日~15日,福建省第九次神經外科學術會議暨第二屆閩臺神經外科學術交流會在泰寧大金湖畔勝利召開,臺灣醫事聯盟理事長高明見教授再次率團參加本次第二屆閩臺神經外科交流會,來自全省各地275名神經外科醫師與臺灣寶島的10名醫學專家歡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討當前國際神經外科發展趨勢和海峽兩岸神經外科發展狀況。臺灣專家帶來的當今世界神經外科最新理論,引起我省神經外科大夫高度重視,尤其高明見教授提出“性胞免疫法”,是目前治療腫瘤的最新免疫療法,而高振興教授介紹的“神經脊柱外科新進展”,代表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新成果。會議期間,海峽兩岸專家還對“鎖孔”神經外科、微創神經外科等前沿學術研究進行廣泛的交流。大會還決定第三屆閩臺神經外科交流會將于2008年10月在寶島臺灣舉行。
2.5 神經外科基礎研究取得突破
近十幾年來,我省大力開展神經外科基礎與臨床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協和醫院楊衛忠教授承擔的福建省科技廳和福建省教育廳共同資助的課題《第10號染色體上抑癌基因功能喪失與膠質瘤增殖、侵襲、血管形成及預后關系的研究》,在國內首次發現第10號染色體上抑癌基因PTEN和DMBT1基因功能喪失與膠質瘤增殖、侵襲、血管形成及預后關系密切,為今后膠質瘤基因診斷及基因治療提供了翔實的理論依據。該系列研究達到國內領先的水平,已經陸續在全國性刊物發表系列論文14篇,并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楊衛忠教授課題組還在欖香烯抗腫瘤和腦缺血細胞凋亡機制中也取得可喜成果,在國內外15篇。附屬第一醫院康德智教授承擔了省、部、廳級科研課題,在膠質瘤免疫治療基礎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林志雄主任的《人腦膠質瘤血瘤屏障與侵襲特征及其相關機制的系列研究》于2005年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是我省神經外科的驕傲。福州總醫院王如密教授和王守森教授課題組在經蝶入路解剖學研究提出許多新理論,并出版了專著,為臨床手術入路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