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5 14:50:02
序論:在您撰寫中西醫治療的區別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內科;臨床實踐
臨床的實踐經驗表明,雖然中西醫治療手法和體系有所不同,但是中醫和西醫都有各自的優勢,也各有缺點。隨著時展,很多醫學人才為了更好的為患者服務,經過長時間的探究,總結出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但中西醫結合的發展總體比較緩慢。目前,中西醫結合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且這個體系所研究的病癥范圍在逐步擴大,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在內科方面針對如腸胃炎等諸多疾病的治療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對中醫與西醫的區別和聯系進行分析,再對中西醫結合應用于內科臨床治療的發展狀況做一概述,列舉其部分治療優勢,最后對中西醫結合在內科臨床上的應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1 中醫和西醫的區別和聯系
說起中醫,大家經常用“老”來形容,是在說中醫越老經驗越豐富;西醫是從國外引進的,與時俱進。中醫和西醫最大的區別是思維方式的不同,中醫強調整體思維,系統診治,西醫的特點是局部思維,但具有較強分析的能力。很多人喜歡用是否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作為區別中西醫的重要手段,但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現在對科學手段的運用已經不能作為區分兩者的方法,因為現在中醫也已經可以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來發揮自己更大的作用。中醫和西醫各有特點,互有聯系,而能夠讓中西醫之間產生聯系的橋梁就是人體。它們都以人體作為最基本的研究對象,并且都以人類的健康與疾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另外,它們之間還存在的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讓人們讓人們遠離疾病,身體健康。正是由于他們的不同之處,才使得中西醫得以實現良好的結合,在思維和醫學方法上各自取長補短,互相汲取精華,也是由于他們的相同之處,讓中西醫的結合更加緊密且不可分割。
2 中西醫結合在內科臨床治療中的發展
2.1中西醫結合在內科臨床治療中的當展趨勢 目前,中西醫相結合的發展,已經得到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醫學工作者的認可。在中西醫結合方面,我們不斷的進行研究和實踐。而且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經驗知識和理論基礎,表示中西醫結合在未來將會有很好的發展。除此之外,由于中醫的博大精深得到很多外來醫學人士的喜愛與研究,再加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外醫學人士對中西醫結合的認可,在未來中西醫結合一定可以形成一個醫學分支。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新興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會有很多的中醫藥品來實現西式化的制作,將中藥也制成針劑、口服藥劑等等的形式,這樣不僅讓湯藥的用途變得更加廣泛,同時也讓更多的人去接受中醫的治療。
2.2中西醫結合在內科臨床治療中的優勢 在多數人的觀念中,認為中醫治本,西醫治標;中醫治內,西醫治外。這種觀點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中醫和西醫各自具備的優勢和劣勢??偟脕碇v,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它們的目的都是通過醫療手段來為患者治療疾病。所以,中西醫結合也許可以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2.2.1中西醫結合在內科疾病診斷中的優勢 中醫檢查主要包括望、聞、問、切,然后將四字診斷出來的結果結合起來,來獲取下一步的治療所需要的資料。這樣檢查在最終下結論時會存在一定的客觀片面性,缺少對患者身體內部具體情況的了解。西醫檢查主要包括通過聲、光等科學技術,可以通過CT、核磁共振、超聲波檢測等一系列檢查將患者體內的詳細情況直觀的表現出來,而血、尿常規檢測能夠清楚的反映人體病變情況,很好的補充了中醫檢查的不足。中西醫結合可以通過各自的優勢對患者身體內部和外部都有一個詳細的判定,可以更加全面準確的檢查出患者的病情、病因,利于醫生對癥下藥,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2.2.2中西醫結合在內科疾病治療中的優勢 中藥一般氣味濃厚難聞、味道苦澀難喝,雜質還伴有一定的毒性,患者在服用中藥時常常產生排斥,甚至很多人服用不進去,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影響中藥的治療效果,雖然在一些特定疾病方面經過幾劑中藥的堅持治療之后,能夠實現根治,但有些人還是較為排斥。西醫用藥常常以針劑或者口服的形式出現,服藥容易,患者較少排斥,一般見效很快,可以更好的完成治療,如在治療一些炎癥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中西醫結合在治療疾病時的運用,可以針對不同的癥狀運用不同的治療手段,中西醫結合治療集中了中醫和西醫兩門醫學手段的優勢,可以更快更準確的治療患者,使患者早日康復。
2.2.3中西醫結合在消化內科疾病中的應用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感覺自己肚子或是胃不舒服,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消化不良。消化內科疾病的種類很多,治療手段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診治難度也比較大,這種疾病常伴有吐血,咳血,腹痛和腹瀉的癥狀出現,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身體痛苦。中醫在治療消化性潰瘍類疾病時往往選擇幾種適合的中藥材進行,西醫選擇藥劑來抑制胃酸以幫助患者減輕病痛。中西醫結合是將兩種治療方法中和,采取整體調理的方法,針對病因和臨床癥狀的消除展開治療,從而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讓患者及早藥到病除。
3 結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的臨床思路將不再是我們的一種幻想。不管是從中醫方面來說,還是從西醫方面來說,醫療事業對于每一個國家來說都很重要,它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只有保證人民的身體健康,才會讓國家的發展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方向,向著更加光明的未來發展。根據中西醫的優勢和特點,實現中西醫結合,兩者取長補短,不僅能夠減小醫療技術以及學術上的不足,還可以使醫學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高穎,曹克剛,孫塑倫.中醫藥防治中風病研究30年的回顧與分析[A]//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重點研究室建設研討會暨中風病科研成果推廣交流會論文匯編.2010.
這個話題的內容最初受教于我的恩師王再謨先生,而我執業以來,三天兩頭都會和患者談及,這是因為在門診上,經常有患者會發表對中西醫的看法,經常會聽到“中醫治本,西醫治標”、“中醫見效慢,西醫來得快”之類的話。但實際上既有“中醫來得快,西醫不見效”,也有“中醫整不好,西醫斷其根”的情況。應該說,這些表面現象的背后,根本原因是中西醫治療疾病基本思路的差異。
要說中西醫在治療思路方面的區別,在于基本主流策略不同,這種不同就跟我們平時教養孩子很相似。夸張點說,有的人,娃娃沒錢了就給他一大筆錢,誰惹到了娃娃就替娃娃出頭。西醫應對疾病的主導策略與此類似,日常我們說西醫主要是“三素一刀”,即營養維生素、內分泌激素、抗生素、手術刀。通常是缺生命營養素、內分泌激素就補充支持,這是缺錢給錢;微生物侵襲就抗生素殺滅,局部異物形成就手術修整,這是替娃娃出頭。而有的人,則是娃娃沒錢了,引導他自力更生,要是被別人欺負了,引導他自強以抗爭。中醫的傳統主導思想則是如此,“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運脾即是補脾”、“滋腎莫如溫腎”……總之都是為了要提高機體自身應對能力。兩種方式也類同于“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出現的結果往往也就不同。
很多時候,溺愛扶持導致依賴成性,難以自力更生。所以我們看到,補再多鈣還缺鈣,補充糖皮質激素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抗生素換代跟不上微生物變異,做了膽結石手術,膽管長結石,做了膽管結石手術,肝內膽管有長結石……以中醫“自強”的思路來看,不強大脾胃轉輸功能,補充再多也是穿腸而過;不改善內分泌腺體自身的功能,“扶貧”補充只會“越扶越貧”……“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的說法或即來源于此。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醫就比西醫厲害,比西醫優越。試想面臨的是很糟糕的情況,例如破壞力極強的瘟疫類致病菌已經侵入機體,機體內的結石、腫瘤已經壓迫主要臟器、阻塞通道之類,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去除,短時間內就會有惡性的結果,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讓其自身功能恢復來消除病患。這個時候,恐怕還是現代的治療手段具備優勢。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 教學 誤區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090-02
中醫歷史悠久,講究望聞問切。它以研究人體易產生疾病的病理,并進行預防、診斷和治療為主。19世紀開始,西醫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并在醫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給中醫帶來沖擊的同時也促進了中西醫結合。在現代醫學教學中,中醫與西醫的結合課程成為教學重點。中醫傷害小,西醫見效快等特點也使其結合成為必然。但是受到中國傳統思想以及一些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在醫學課程教學上,對中西醫治療效果認識不清的問題。過分強調中醫或過分強調西醫的作用,這使得醫療機構在治療方法選擇上存在誤區。因此,對于現代醫學教學來說,明確中西醫之間的關系,將兩者合理的結合才是關鍵。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一問題,文章對面現代中西醫教學中存在的誤區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1 中西醫結合中的誤區
1.1 主從之爭嚴重
醫學教學在確定醫學起源上,過分強調主從問題。一些人認為中醫發展時間較長,因此西醫應作為其從屬部分。而一些人則認為西醫在治療時效及發達程度上均高于中醫,因此中醫應從屬于西醫。這樣忽視了中西醫本身的特點和療效。實際上,中西醫屬于不同的發展體系,其發展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并不具備從屬關系,在治療不同疾病時也應正確選用和區別對待,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首先,中醫強調宏觀調養,而西醫強調微觀治療;中醫強調辯證,西醫則強調辨病;因此,我們在進行醫學教學的過程中,應將中西醫看作同等地位的兩部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將中醫與西醫緊密的結合起來,才能提高醫學教學的效果,從而在臨床上合理運用中西醫治療,提高醫療效果。中醫與西醫的結合并不是討論誰是主流的問題,中西醫有各自的優勢,醫護人員在進行結合時應以對病患的治療效果為主。
1.2 理論知識混淆
中醫是與西醫分別強調不同的理論體現,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中醫講究五行、陰陽,強調精、氣、血的辯證唯物主義論。通過觀察人體的精、氣、血判斷病理,主張由表及里。一些學生甚至教師本身將中醫學的指導思想看作是唯心的、不科學甚至是玄幻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希望套用西醫標準理論來解釋中西思想。實際上,中醫與西醫不同,如中西的五臟觀察強調人的氣色、飲食調理等方面。而西醫則以解剖實驗為主要手段,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造成學生中西醫理論混淆,使中西醫的特點均無法表現出來,也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無法正確選擇中西醫手段。中醫與西醫知識混淆還體現在醫學研究上,對于一些醫學研究者來說,在進行某項醫學科研時,往往將中醫思想和西醫思想強加進去,或者將兩種理論牽強的結合在一起,導致醫學研究成果不具有實際意義。
1.3 理論與實踐不符
在現代中醫教學中,明顯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教學課程的安排上,理論教授的實踐遠遠超過實踐的時間,并且對于很多高校來說,醫學實踐基地不發達或設備較少,缺乏實踐準備和實踐經驗。這是中醫與西醫之間的差距,一些中醫教學者為了提高中醫教學實踐水平,將中醫教學理論與西醫實踐生搬硬套,不但沒有達到理論結合實踐的目的,反而是中醫理論更加晦澀難懂,實踐也無法驗證中醫理論。在教材方面,中醫與西醫的結合只停留在表面上,高校在教學時也往往是中西醫教學分開,不能時學生同時感受中西醫的差距和差別。而在課時安排上,為了追求西醫的專業性和先進性,西醫課程的安排明顯過多??傊?,在現代醫學教學中,中西醫并沒有真正實現結合,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技能,更無法滿足臨床需要。
1.4 盲目進行結合
中醫與西醫從屬于不同的體系,因此其具有自身的特點,具有相通之處但又存在很大的差別,這就要求現代醫學教學時不能盲目的將二者進行結合,而是應該尊重其個性和特色,使其優勢充分表現出來,這也正是現代醫學教學存在的最大矛盾和誤區。將中西醫理論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理論和思想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可取的,中西醫之間的差異要求醫生在不同疾病面前要區別對待,而不是將某一種理論強加給另一種。同時,并不是所有的中醫理論都能找到相應的西醫實踐,我們將中西醫相結合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促進臨床治療,而不是過分強調二者之間的聯系。如望聞問切是中醫獨有的特點,不能盲目的與西醫的聽診等混淆?,F代醫學教學習慣性的將中西醫之間進行一一對應,這使得醫學教學的實際作用大大降低。如何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使中西醫教學的結合發揮實際作用,就成為現代醫學研究的重點。首先,醫學研究者和教學者應平衡中醫與西醫之間的關系,平等對待兩者,善于發現中醫與西醫之間不同的優勢,這樣才能為其正確的結合提供前提;其次,從教材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改革,實現中醫理論與西醫實踐的真正結合,提高現代醫學教學效率。
2 如何解決中西醫結合中存在的誤區
中西醫結合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在二者結合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其各自的優勢。但是在當今社會,中西醫結合只是從表面上得到重視,因此必須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中西醫之間的結合更加密切,提高現代醫學的治療效率。其具體措施如下所示。
2.1 適當提高西醫的主動權
在中西醫結合過程中,由于受傳統中醫思想的影響,西醫往往作為跟從,即使是在某種疾病治療上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僅僅被作為輔助手段。結合面不夠廣,結合存在漏洞。因此應改善這一點,加大對西醫的正確宣傳,控制傳統醫學對西醫的排擠,通過培訓使其能夠了解和接受西醫中的先進思想和治療手段。在醫學科研上,應將西醫和中醫區別對待,而不是一味的將中醫理論強加給西醫,中西醫之間的結合并不是理論上的一對一,也不是誰占主導地位的問題,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應以提高醫學治療效率為前提,才能夠更好的實現中西醫結合。
2.2 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
隨著中西醫結合的提倡,一些醫院引進了西醫技術。在技術方面實現了結合,但是在人才培養方面,高校教育往往將中西醫分開,導致能夠具有中西醫兩個方面專業知識的人才偏少。實際上,醫學人才是中西醫結合的重要體現,也是二者結合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應結合中西醫各自的特點,在高校教學課程的設置上,增加中西醫結合的內容,并在臨床實踐上提倡兩者之間互相交換實習場地,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中西醫結合人才。
2.3 建立中西醫結合醫院
這一點得到了廣大醫院和醫學工作者的認可,目前,很多醫學已經實現了中醫治療和西醫治療相結合的治療方式。但是在具體病癥治療上,選擇西醫還是中醫問題上,往往并沒有根據病情。而是根據醫生個人的思想。這樣不但沒有將中西醫完美結合,還使得醫院的辦院宗旨不明確,缺乏特色。因此在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建立上,還應充分考慮各個疾病的病理,加強醫護人員的培訓,使其正確理解中西和西醫的治療手段以及結合要點。
2.4 加強中西醫結合的實踐
目前,中西醫的結合大部分停留在理論層面,導致在臨床治療上效率低下。要實現中西醫的真正結合,首先應加大培訓力度,要求醫生掌握中醫治療技巧和西醫治療手段,并且能夠靈活運用。醫學實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實踐的結合毫無意義。醫院應建立中西醫結合的實踐基地,逐步縮小中西醫之間的差距,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2.5 加大政策干預能力
雖然中西醫結合屬于醫學層面,與政治無關。但實際上,中西醫結合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就是由于政策不明確和干預能力不強導致相關人員對中西醫結合重要性的認識不深刻。因此應加大相關管理部門的干預力度,要求衛生管理部門將中西醫的結合看成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制定相關政策推動中西醫的結合,并且加大宣傳力度,建立醫療事故的懲治措施,并建立合理的醫護人員考核制度,要求其嚴格執行,這樣有助于醫護人員提升自身意識,做好中西醫結合工作。
3 結語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達,中醫與西醫之間的結合就成為必然。中醫屬于中國傳統醫學,其在預防某些疾病方面存在著優勢,并且能夠降低對患者的傷害,從根本上清除疾病。而西醫的出現則提高了醫學技術和治療水平,是進步的體現。因此我們在堅持中醫理論的同時,必須將其與西醫技術結合起來,才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當然中西醫教學之間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需要及時發現和解決。
參考文獻
【關鍵詞】粘連性腸梗阻;中西醫結合;臨床特征;臨床療效
Analysis of the Clinic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herapy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Adhesive Ileus
HE Xiu-bin.The 3rd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People Hospital of Luzhou,Sichuan Province,Sichuan Luzhou 64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herapy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adhesive ileus.Methods Review the information of 257 patients suffered from adhesive ileus between 2005 to 2009,analysis the clinic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herapy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作者單位:646000四川省瀘州市人民醫院內三科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adhesive ileus.Results The clinic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herapy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adhesive ileus is better than the western medicine,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P
【Key words】Adhesive ileus/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linic character/clinic curative effect
腸梗阻(ileus)指腸內容物在腸道中通過受阻,為一種常見急腹癥。起病初,梗阻腸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變,繼則發生體液和電解質的丟失、腸壁循環障礙、壞死和繼發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癥、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死亡。在眾多腸梗阻患者中,粘連性腸梗阻(adhesive ileus)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有文獻報道占腸梗阻60%,甚至更高[1,2]。本研究通過對本院就醫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及部分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并對其臨床療效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以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對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為腸梗阻的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本研究對象為我院普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病史完整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257例,男169例,女88例;年齡19~75歲,平均42.7歲;發病時間最長為15 d。其中98例保守治療1 d無效采用手術治療除外,其余159例采用保守治療的患者納入本研究,按照隨機原則及結合實際情況,將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對照組,69例)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實驗組,90例)。
1.2 粘連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3,4] 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癥狀和輔助檢查。
病史是診斷粘連性腸梗阻的重要指征,因粘連性腸梗阻多由腹腔內手術、炎癥、創傷、出血、異物等引起。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嘔吐、腹脹、排便排氣停止,嚴重者出現休克。輔助檢查有常規檢查包括:血常規、血生化、尿常規、嘔吐物及糞便。粘連性腸梗阻主要確診依據為病史結合X線平片、鋇劑灌腸X線檢查、CT平掃等輔助檢查,出現典型梗阻表現。
1.3 臨床治療
1.3.1 西醫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患者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可給予患者半臥位,禁食不禁藥,持續胃腸減壓,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給予抗生素控制和預防腹腔感染。并輔助給予奧曲肽,泛影葡胺,莪術油,高壓氧艙等治療方法[5,6]。
1.3.2 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 實驗組: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根據辨證施治,采取中醫中藥治療。
粘連性腸梗阻的病情比較復雜,沒有統一的中醫證型標準。目前主要以通里攻下、活血清熱、松解粘連攻補兼施為原則,根據主要癥狀的不同區別運用。常采用的方劑及中藥有如下:氣結型主要用藥為玄明粉15 g、萊菔子20 g、烏藥15 g、香附15 g、枳殼15 g、桃仁20 g。熱結型主要用藥為生大黃15 g、芒硝15 g、厚樸20 g、枳實20 g、番瀉葉10 g、赤芍15 g、烏藥15 g。自擬腸粘連緩解湯方:生大黃10 g、川樸15 g、枳實15 g、芒硝15 g、炒菜菔子20 g、火麻仁15 g、赤芍20 g、桃仁20 g、木香10 g、烏藥15 g、延胡索15 g、甘草15 g,年老體弱者,加生黃芪15 g、黨參15 g、當歸15 g,梗阻時間較長,考慮有腸道細菌移位者,加金銀花20 g、蒲公英15 g[4,7]。
1.4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文獻報道及實際情況制定療效判斷標準如下。
痊愈:①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消失;②排氣排便;③腹部氣液平消失;無效:經保守治療未能治愈,甚至癥狀進一步加重而轉手術治療。
1.5 統計學檢驗 采用SPSS 10.0軟件,對資料中療效統計結果進行χ2檢驗,P
2 結果
療效統計結果顯示(表1),在痊愈患者中,實驗組比例高于對照組,實驗組高達91.11%,高于總體痊愈率86.79%和對照組痊愈率81.16%。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統計學檢驗結果顯示,有統計學差異(χ2=41.53;P
表1
兩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療效統計(例,%)
組別例數痊愈無效
對照組6956(81.16)13(18.84)
實驗組9082(91.11)8(8.89)
合計159138(86.79)21(13.21)
注:對照組與實驗組之間比較,P
3 討論
粘連性腸梗阻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粘連性腸梗阻是因腹腔內手術、腹腔內炎癥、創傷、出血、異物等導致腹腔粘連所致,一般起病急、癥狀重,后果較為嚴重。
在臨床上,對于非絞窄性的單純性粘連性腸梗阻,一般應以保守治療為主。因為手術治療容易產生新的粘連,給患者帶來新的痛苦。另外,特別是廣泛性的粘連,手術一般難以處理的患者,一般都給予禁食禁水、胃腸減壓、抗生素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等基本治療[4,6]。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近幾年,又較成功地運用了文所采用的奧曲肽,泛影葡胺、莪術油、高壓氧艙等治療方法治療該病,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
在本研究中,筆者采用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方法,結合西醫治療,統計結果顯示,效果更佳。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可顯著縮短腸梗阻時間及康復時間,對粘連性腸梗阻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其主要機制是對腸道運動可實現雙向調節,通過神經反射調節和神經體液調節,激活調整了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調動了體內積極因素,從而增加腸道蠕動,改善腸管血運狀態,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起到松解粘連,使炎癥水腫消退的作用。
文獻報道顯示,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正向著多學科綜合的方向發展。對于手術治療,雖然腹腔鏡、超聲刀等微創手術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術后引起新粘連的情況,手術中預防出現術后粘連性腸梗阻、加入抗粘連藥物等方法也在研究與實驗之中。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很多疾病方面有獨到的效果。就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而言,中西醫結合治療與單純中醫或西醫治療相比,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有效率。但對于部分特定的復雜性粘連與急性完全性粘連效果仍不理想[2,5]。因此,粘連性腸梗阻治療仍存在許多尚待解決的難題,有待今后進一步的探討與發現。
參考文獻
[1] 劉東波.粘連性腸梗阻的中西醫治療進展.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2):1558-1560.
[2] 梁俊麗.泛影葡胺加中藥大承氣湯治療粘連性腸梗阻.中國實用醫藥,2010,5:147-148.
[3] 袁美榮.中西醫結合治療結核性腹膜炎所致腸梗阻療效觀察.臨床醫藥實踐,2010,9(3):201-202.
[4] 李興忠.粘連性腸梗阻的綜合性防治.基層醫學論壇,2010,14(4):137-138.
[5] 李偉漢,曹青.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分析.河南醫藥信息,2002,10(3):35-36.
出診時間:每周星期二、四上午出診。
在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癌癥患者有著越來越多的渠道在網上問診, 可以獲得更多的幫助。作為醫生,我們也很愿意通過這一方法幫助更多的患者。通過一段時間接受咨詢,我發現患者對于中醫治療癌癥需求很強烈,但由于不了解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特點,導致詢問時抓不住重點,得不到有價值的幫助。
患者求診時的特點:大多數是“患了……癌,放化療不能進行,或放化療后再次復發,希望中藥能延長生命”,然后附上幾張報告單。其實,這樣的咨詢對于中醫醫生來說,真的很難給出具體答復。
中醫治療的特點
中醫治療是迥異于現代西醫方法的,中藥治療方案的制定,除了要知道癌癥病情、病史之外,更需要知道患者有哪里不舒服,也就是具體的癥狀,比如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結等。
中醫診療是個高度個體化的過程,同樣是肝癌,一個面色發白乏力的患者和一個面色發紅發熱的患者,在中醫看來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病人,會開出完全不同的方劑。比如對于乏力沒胃口的患者,一般多用黨參、黃芪等益氣健脾的中藥,而對于黃疸發熱舌苔厚膩的患者,則以梔子、黃連、黃芩、郁金等藥物。因此,再請中醫醫生看病時,最好見到患者本人,或者至少要知道患者的具體癥狀。
關于檢查報告
腫瘤的治療要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檢查和檢驗結果對于中醫醫生制定長期的治療方案有著很大作用。因此患者需要把CT、MR等的片子拍照或掃描上傳,而不是僅僅提供一個報告。這是因為片子對于醫生把握病情范圍、制定合適的中西醫結合方案很重要。
另外,化驗單也很重要,比如肝癌的患者必須提供肝功能、血常規等,以利于醫生判斷。
兩點告誡
不要被騙 患者總是希望能得到最有效的治療,能延長生存時間,這是很正常的要求。但對于晚期腫瘤,這一要求并不容易滿足,千萬不要相信所謂的偏方等。
正如前一段時間網絡上流傳的段子所說:區別真醫生和假醫生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假醫生會提供給你看似美好的保證,會告訴你中藥的奇跡;而真醫生則更多的是強調治療的局限性,無法給你提供所謂保證。
[關鍵詞] 山羊 急性腸炎 中西醫結合 治療
[中圖分類號] S858.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274-01
引言
對山羊養殖而言,急性腸胃炎是十分常見的問題之一,屬于山羊的多發病,通常情況下,會導致山羊的體質下降和體弱多病等情況,嚴重的還會造成其產量的下降或者死亡等,使山羊養殖戶的經濟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損害。造成山羊出現急性腸胃炎的原因主要是飼養不當,例如經常給山羊飼喂冰凍的飼料或者發霉的飼料等都會引發山羊的急性腸胃炎,而且還會伴隨著一定的傳染病,例如寄生蟲病和大腸桿菌病等,對此,我們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和廣泛的關注,分析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其的治療效果,為做好其防治工作做鋪墊。
1 臨床癥狀
當山羊患上急性腸胃炎時,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早期癥狀,然后便會轉變成急性胃腸炎,伴隨一些腹痛癥狀和食欲減退的癥狀等,嚴重時山羊出現水瀉脫水的癥狀與稀糞惡臭的癥狀等,這些都將使山羊的精神萎靡,體型也迅速地消瘦,如果對其的治療不當,山羊將會全身衰竭致死。所以,一旦確診山羊患有急性腸炎,我們必須立即加強對其的治療與觀察,做好其病情的控制工作。
2 診斷
當山羊患上急性腸胃炎時,它們會出現消化不良這一早期癥狀,然后便會迅速地轉變成腸炎癥狀,當山羊出現口腔發臭的癥狀、體型消瘦的癥狀以及食欲減退的癥狀的時候時,我們便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并且結合其糞便的組織片對其病情進行M一步的診斷,還要區分急性腸胃炎與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區別。一般在夏即和秋季的時候,即7-9月份左右,急性細菌性痢疾這一類疾病較為多見,通常情況下,急性細菌性痢疾發病前的一周時間內,山羊曾經接觸過患有痢疾的其它山羊或者曾經飲食不潔等。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發作時,會導致山羊出現腹瀉的情況,會連續拉兩天以上的大便而且每天三次以上,糞便沒有膿血,左下腹位置的壓痛比較明顯。對以上的糞便進行連續兩次鏡檢,每個高倍鏡視野中的白細胞數量為5個以上,通過糞便來培養其生長或者熒光抗體,進而達到其抗原陽性檢測的目的。
3 治療方法
3.1 中醫治療
通過中醫對其進行治療,要選擇溫養脾胃療效的湯劑,對其進行止痛與散寒。在不同的發病時期,要選擇不同的湯劑來對其進行治療,在發病的早期,應該選用黃岑3 g、白頭翁12 g、山枝3 g、黃連2 g、玉金8 g、茯苓5 g和山楂5 g這一藥方,用500 m L水來煎煮灌服,連續灌服2~3 d,1次/d,當其癥狀緩解時,再選用粳米100 g、赤石脂35 g和干姜20 g這一藥方,用500 m L水來煎煮灌服,連續灌服2~4 d,1次/d。最后,選擇石榴皮散這一中成藥進行治療,在飼料中投入藥劑喂食,以達到活血的功效,連續拌食2~4 d,2次/d。
3.2 西醫治療
西醫治療是結合以上中醫治療進行的,這樣可以促進病羊癥狀的有效改善。常用的藥物主要有維生素C、鹽酸左氧氟沙星和磺胺脒等,要嚴格地遵循說明書的指示控制好這些藥物的使用方法與具體劑量。當病羊的脫水情況比較嚴重時,要對其進行輸液,促進脫水癥狀的緩解,藥液的組成是:葡萄糖溶液(5%)200m L~300 m L+樟腦磺酸鈉(10%)5 m L,并且對其進行靜脈輸注,2次/d,脫水癥狀得到明顯的緩解以后,停止對其的輸液。
4 效果評價
為了對以上提到的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的及其療效果進行評價,本次試驗主要隨機地抽選了在某一養殖基地養殖的、急性腸炎病的山羊,總共26只,根據所采用的不同治療方法將其隨機地分為實驗組(13只)與對照組(13只),對照組病羊采用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即上文所述的治療方法,試驗組病羊則是在進行西醫治療時配合中醫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治療2周以后,對兩組病羊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與隨訪,其結果表明,經過治療以后,兩組病羊的腹瀉癥狀、腹痛癥狀以及脫水癥狀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緩解,然而,對照組的病羊仍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舌面苔黃的癥狀和食欲不振的癥狀,其糞便中有少量的血液,死亡的病羊有3例,對其進行剖檢,我們發現,其腸系膜的淋巴結出現大量充血的癥狀,胃腸道存在的出血斑較為明顯。實驗組病羊的腹瀉癥狀、腹痛癥狀以及脫水癥狀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在此基礎上,其喂食量增加了許多,并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微循環障礙癥狀或者肝腎功能異常的癥狀。由此可見,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對山羊的急性腸炎進行治療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采用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法,它不僅可以促進山羊各種發病癥狀的有效改善,還能提高山羊的食欲以及消除炎癥等,最終實現標本兼治的治療目標。
結束語
從山羊發生急性腸炎原因這一角度來看,對其的飼養不恰當或者是對其的管理不恰當時都將會導致山羊患上急性腸炎這一疾病。因此,在對山羊進行養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好對其的飼養工作與管理工作,盡可能地做好勤觀察與早發現這兩個方面,對于已經患病的羊只,我們要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對其進行及時的治療,避免其病情的惡化,使山羊的健康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最終實現對山羊養殖戶經濟效益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郭曉峰.中西醫結合治療山羊急性腸炎[J].中國動物保健,2016,18(3):51-52.
[2]姚振宙.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腸炎分析[J].哈爾濱醫藥,2015,35(1):69-70.
[關鍵詞] 山羊 急性腸炎 中西醫結合 治療
[中圖分類號] S858.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275-01
引言
急性腸胃炎是山羊養殖過程中十分常見的問題之一,會導致山羊的體質下降和體弱多病等情況,嚴重的還會造成其產量的下降或者死亡等,使山羊養殖戶的經濟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損害。造成山羊出現急性腸胃炎的原因主要是飼養不當,例如經常給山羊飼喂冰凍的飼料或者發霉的飼料等都會引發山羊的急性腸胃炎,而且還會伴隨著一定的傳染病,例如寄生蟲病和大腸桿菌病等,對此,我們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和廣泛的關注,分析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其的治療效果,為做好其防治工作做鋪墊。
1 臨床癥狀
當山羊患上急性腸胃炎時,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早期癥狀,然后便會轉變成急性胃腸炎,伴隨一些腹痛癥狀和食欲減退的癥狀等,嚴重時山羊出現水瀉脫水的癥狀與稀糞惡臭的癥狀等,這些都將使山羊的精神萎靡,體型也迅速地消瘦,如果對其的治療不當,山羊將會全身衰竭致死。所以,一旦確診山羊患有急性腸炎,我們必須立即加強對其的治療、觀察與控制。
2 疾病診斷
當山羊患上急性腸胃炎時,它們會出現消化不良這一早期癥狀,然后便會迅速地轉變成腸炎癥狀,當山羊出現口腔發臭的癥狀、體型消瘦的癥狀以及食欲減退的癥狀的時候時,我們便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并且結合其糞便的組織片對其病情進行進一步的診斷,還要區分急性腸胃炎與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區別。一般在夏即和秋季的時候,即7-9月份左右,急性細菌性痢疾這一類疾病較為多見,通常情況下,急性細菌性痢疾發病前的一周時間內,山羊曾經接觸過患有痢疾的其它山羊或者曾經飲食不潔等。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發作時,會導致山羊出現腹瀉的情況,會連續拉兩天以上的大便而且每天三次以上,糞便沒有膿血,左下腹位置的壓痛比較明顯。對以上的糞便進行連續兩次鏡檢,每個高倍鏡視野中的白細胞數量為5個以上,通過糞便來培養其生長或者熒光抗體,進而達到其抗原陽性檢測的目的。
3 治療方法
3.1 中醫治療
通過中醫對其進行治療,要選擇溫養脾胃療效的湯劑,對其進行止痛與散寒。在不同的發病時期,要選擇不同的湯劑來對其進行治療,在發病的早期,應該選用黃岑3 g、白頭翁12 g、山枝3 g、黃連2 g、玉金8 g、茯苓5 g和山楂5 g這一藥方,用500 m L水來煎煮灌服,連續灌服2~3 d,1次/d,當其癥狀緩解時,再選用粳米100 g、赤石脂35 g和干姜20 g這一藥方,用500 m L水來煎煮灌服,連續灌服2~4 d,1次/d。最后,選擇石榴皮散這一中成藥進行治療,在飼料中投入藥劑喂食,以達到活血的功效,連續拌食2~4 d,2次/d。
3.2 西醫治療
西醫治療是結合以上中醫治療進行的,可以促進病羊癥狀的有效改善。常用的藥物主要有維生素C、鹽酸左氧氟沙星和磺胺脒等,要嚴格地遵循說明書的指示控制好這些藥物的使用方法與具體劑量。當病羊的脫水情況比較嚴重時,要對其進行輸液,促進脫水癥狀的緩解,藥液的組成是:葡萄糖溶液(5%)200m L~300 m L+樟腦磺酸鈉(10%)5 m L,并且對其進行靜脈輸注,2次/d,脫水癥狀得到明顯的緩解以后,停止對其的輸液。
4 效果評價
本次試驗主要隨機地抽選了在某一養殖基地養殖的、急性腸炎病的山羊,總共26只,根據所采用的不同治療方法將其隨機地分為實驗組(13只)與對照組(13只),對照組病羊采用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即上文所述的治療方法,試驗組病羊則是在進行西醫治療時配合中醫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治療2周以后,對兩組病羊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與隨訪,其結果表明,經過治療以后,兩組病羊的腹瀉癥狀、腹痛癥狀以及脫水癥狀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緩解,然而,對照組的病羊仍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舌面苔黃的癥狀和食欲不振的癥狀,其糞便中有少量的血液,死亡的病羊有3例,對其進行剖檢,我們發現,其腸系膜的淋巴結出現大量充血的癥狀,胃腸道存在的出血斑較為明顯。實驗組病羊的腹瀉癥狀、腹痛癥狀以及脫水癥狀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山羊的喂食量增加了許多,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微循環障礙癥狀或者肝腎功能異常的癥狀。由此可見,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對山羊的急性腸炎進行治療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采用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法,它不僅可以促進山羊各種發病癥狀的有效改善,還能提高山羊的食欲以及消除炎癥等。
結束語
從山羊發生急性腸炎原因這一角度來看,對其的飼養不恰當或者是對其的管理不恰當時都將會導致山羊患上急性腸炎這一疾病。因此,在對山羊進行養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好對其的飼養工作與管理工作,盡可能地做好勤觀察與早發現這兩個方面,對于已經患病的羊只,我們要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對其進行及時的治療,避免其病情的惡化,使山羊的健康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最終實現對山羊養殖戶經濟效益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郭曉峰.中西醫結合治療山羊急性腸炎[J].中國動物保健,2016,18(3):51-52.
[2]姚振宙.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腸炎分析[J].哈爾濱醫藥,2015,35(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