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農業發展新格局范文

      時間:2024-01-09 09:51:39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發展新格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農業發展新格局

      第1篇

      1.發展節水灌溉技術

      近年來,針對干旱發生頻率高、水資源匱乏的實際,白城市掀起了以打井抗旱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建設,同時,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目前,全市抗旱井總數達到10萬多眼,解決了800萬畝易旱耕地春季播種水源問題,作物全程灌溉能力達到420萬畝。全市已有大、中、小型噴灌設備10382臺(套),節水灌溉能力達到359.76萬畝,其中噴灌、微滴灌138.22萬畝,地面管道(小白龍)和地埋輸水管道灌溉面積達到216.74萬畝,渠道防滲4.8萬畝。同時建成了14處高標準節水增效示范區。溫室、大棚滴灌、果樹微噴也正在有計劃地發展。

      2.推廣旱作農業技術

      2.1推廣機械抗旱技術 通過推廣機械深翻(深松)、機械化節水保墑、抗旱機械播種、苗帶重鎮壓和保護性耕作等機械抗旱節水技術,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增加入滲深度,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貯水量,減少水分流失和蒸發。2011年,全市春翻地面積174萬畝,機械化節水保墑技術120萬畝,抗旱機械播種面積365萬畝,苗帶重鎮壓面積50萬畝。

      2.2推廣農藝抗旱技術 加強以根茬粉碎還田和增施農肥為重點的有機肥投入,注重傳統施肥向節水高效施肥制度改革和施肥結構、施肥技術調整,突出以肥調水和水肥耦合技術措施的應用,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供肥性能。2011年,全市實行機械滅茬面積68萬畝,施用農肥2030萬立方米。

      2.3推廣化學抗旱技術 在生產上大力推廣應用抗旱種衣劑、抗旱蒸騰劑和土壤保水劑等,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2011年,全市推廣化學抗旱技術180多萬畝。

      2.4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 保護性耕作是傳統耕作技術的一次革命,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區未來農業耕作的根本出路。它特別適合白城的條件,通過秸稈覆蓋和減少耕作次數,不但極大限度地增加蓄水保墑,培肥地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也把農民真正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而實現節本增效,提高經濟效益。2006年,白城市開始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當年試驗、示范和推廣面積達到12190畝。通過大力宣傳、技術培訓和機具研改等措施,2011年全市保護性耕作試驗、示范、推廣面積達到了10萬畝,比2006年增加了9倍。目前主要推廣兩種模式,一是秋季玉米收獲時對秸稈不做處理,秸稈直立在地里進行的免耕播種;二是秋季玉米收獲時留高茬的免耕播種。

      3.推廣抗旱、耐旱作物品種

      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大力引進、推廣抗旱、耐旱作物品種,擴大高效低耗水農作物的種植面積。2011年,全市推廣高粱、谷子、雜豆、葵花、花生、芝麻、棉花、打瓜等抗旱、耐旱作物面積411.2萬畝,占旱田播種面積的43.5%;推廣玉米抗旱、耐旱品種(四單19、白單13等)260多萬畝,占玉米播種面積的77.8%。

      第2篇

      一、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

      1.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不明確

      傳統的農村職業教育是以“在農村”“為農村”為發展方向,面向廣大農民,以服務農民發展為主要目標。城鄉一體化推進后,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出現了轉變。第一,城鄉一體化下農村職業教育正在加速發展,但是城市教育發展的腳步優先于農村;第二,農村依附于城市,甚至取消農村職業教育。城鄉一體化要求的是協調的發展和動態的均衡,而不是其中某一方面的突出。在城鄉一體化格局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目標不明確,造成城鄉一體化進程緩慢。

      2.農村職業教育結構體系不規范

      我國農村現有的教育結構體系中,主要包涵兩方面內容――農業培訓和職業技術培訓,由政府投入、教育部門經辦,實施全日制教學。農村職業教育管理主要是分區、分條進行,缺乏條理性,不能夠進行合理、統一的規范。例如,農村職業教育的管理部門,就有教育部、農業部、人事部等10多個部門,造成農村職業教育管理重復等現象。正是由于農村職業教育結構體系的不規范,造成農村職業教育不能夠統籌發展,從而影響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進程。

      3.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模式適應性差

      目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主要有“以城帶鄉”“三段培養”“縣域統籌”等,由于發展模式都是以單一的“離農”或“為農”的方向開展的,導致我國農村職業發展模式只能應用于局部城鄉建設,不能夠在全國大范圍開展應用。在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下,農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雖然已經開展,但適應性差,不能滿足中國社會主義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式

      1.明確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

      為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村職業教育應明確培養目標。國務院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業教育要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以培養出高素質勞動者和高級能專門人才?!爆F階段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可以建立優勢學科和優勢專業,開展職業教育講堂,通過教育局和政府部門進行統一講解,樹立正確、清晰的發展方向;將城市資源與農村資源結合發展,實行資源共享;對城市人民和農村人民進行思想宣傳,鼓勵大學生回村開展工作,以帶動鄉鎮教育發展。

      2.發展多元化農村職業教育結構體系

      為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應發展多元化農村職業教育結構體系。首先,政府應明確自己的職責,通過各級政府相互協調整合,設立農村職業教育管理部門,改變原有的零散化管理。其次,將農村職業教育進行系統化規范,明確辦學地點、辦學數量等基本要求,積極建立重點學校,完善教育機構。管理部門設立具體的行為規范和獎勵措施,以調動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積極性。學校設立規范性學科,通過專業細化,從整體上改善原有的教育模式,節約教育資源。最后,農村職業教育應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趨勢,以城市教育體系為基礎,結合鄉鎮地方特色進行新教育體系的構建,以滿足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要求,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

      3.開展具有普適性的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模式

      第3篇

      一、控風縮流,小微貸款增長關鍵

      繁瑣的授信材料讓小微客戶望而卻步;粗放的流程讓小微客戶逐漸流失。小微企業具有自己的特色,資金需求急,時間短,金額小,而我們的信貸流程很難滿足需求。風險要控,但業務更要發展。

      關注小微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定期、不定期走訪客戶,參與到客戶的生產經營中去,為客戶的困難提供合理化建議和改善措施,以朋友的姿態和客戶交往,融入到企業中去;注重防范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關注各類型小微的風險點和發展周期,關注國家政策調整對行業的整體影響,提前做好小微的準入和退出工作;根據小微行業特點向總行提出合理化建議,縮短材料收集和審批流程,真正貫徹“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提升小微企業整體貢獻度。

      二、針鋒相對,農區新興產業利刃

      農村旅游業的如火如荼,農家樂的崛起,農村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逐漸讓農村這片銀行空白地熱了起來,其他銀行已捷足先登,比如農家樂商戶的POS機大部分為興業銀行或第三方支付,且利率相對較低。

      作為支農服務的主要金融力量,比如某支行內的臺創園,谷里支行的肉聯廠、大塘金薰衣草園、世凹桃源,陸郎支行的黃龍硯目前與銀行合作相對較淺,需充分調動支行員工的人脈資源,建立有效的客戶檔案,定期上門服務與宣傳,解決客戶遇到的金融難題,關注客戶的信貸需求,從而進一步提升對客戶的熟知度,創新信貸產品和增值服務融合,猶如利刃出鞘,做出特色化營銷模式,提升客戶黏度,讓客戶去推介客戶,實現良性循環,逐步讓農區零售業務充分滲入。

      三、居安思危,突破存款發展瓶頸

      利率市場化的加速推進,理財產品的高息誘惑,民間金融借貸機構的快速崛起,讓農區網點的存款面臨進一步流失的風險;傳統的吸儲方式和手段已逐漸失去競爭力和活力,不溫不火的存款增長降低整體抗風險能力。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首先,強化與街道、社區和園區的聯系密度,通過銀政企聯誼會或者座談會之模式深化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程度和深度,保證政府存款、企業存款穩步增長;其次,儲蓄存款宣傳常態化、持續化,柜臺營銷日?;?、目標化,不局限于“開門紅”等專項營銷活動;增加離行式和在行式柜員機數量(CDM和ATM),增加代扣發卡量,通過提升銀行卡的使用頻率,進而提升卡活期存款和中間業務收入。

      四、讓利于民,增值服務營銷手段

      無論電子銀行業務的推廣,抑或住房公積金業務的營銷,還是代扣業務的拓展,傳統的營銷方式已逐漸失去價值?!耙钥蛻魹橹行摹痹谠鲋捣諣I銷中彰顯其重要價值理念,無論信貸產品還是綜合服務,要么客戶可以直接獲得利益,要么給與客戶方便。

      利用銀行目前收費較低的優惠政策,大量引進客戶,通過數據庫篩選、客戶甄別等流程,針對性、定向化的向部分優質客戶推薦本行產品(不限于理財、支付密碼器等),有特殊需求的客戶提供特色化的產品(貸記卡等),定期清理貢獻度較小的客戶,提升客戶的整體產品適應度;強化內外聯動,挖掘有潛力的客戶,變被動營銷為主動營銷,通過上門服務、電話服務等形式提供多樣化的營銷和服務渠道,制定本行產品宣傳方案和計劃,確??蛻舫浞种獣援a品和服務;深化捆綁銷售增值產品,以高附加值產品推動其他產品低附加值產品,以優質產品帶動收費產品,提高增值產品的附加使用頻率,提升客戶使用黏度,提升客戶的忠實度,促進其他相關產品的推介工作。

      五、以人為本,零售團隊注重綜合

      第4篇

      關鍵詞:特色農業;生產;發展

      農業生產進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新階段,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霸谔岣呒Z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的重要思想。適應農業新常態,必須謀劃新思路、拿出新舉措“轉方式、調結構、突特色”。

      1 當前農業呈現的新常態特點

      一是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高層次,由“吃得飽”向“吃得好”“ 吃得健康”“ 吃得有口感”轉變,僅是數量的保障已滿足不了需要,人們更加追求質量的提高和品種的改善。二是在滿足國家糧食安全前提下,農民增收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日益關注的重點,盡管我省農民收入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并進入前10位,城鄉差距比例逐步縮小,但絕對值差距仍在加大,一部分農民生活還很困難。三是農業生產與國際市場接軌步伐加快,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日益增大。四是農業資源趨緊和生態環境制約日益突出,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難以為繼。

      2 勃利縣特色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發展特色農業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重要舉措。全縣以烤煙、萬壽菊、甜葉菊、紅松堅果、小毛蔥、高蛋白大豆等作物為主的特色種植初具規模。全縣實現年農業生產總值2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261.7元。以烤煙、萬壽菊、小毛蔥、馬鈴薯、西甜瓜等為主的特色支柱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5%以上,充分顯示了特色農業在推進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發展農村經濟中的巨大作用。

      3 特色農業生產中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縣特色農業的發展是健康的,產業化經營水平得到了穩步提升,在農民增收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們也看到,我縣在特色農業發展方面仍存在一些明顯的薄弱環節。一是特色品牌尚未形成;二是產業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特色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和深加工企業較少;四是特色農業組織化程度偏低,沒有與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大多數農民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較弱。

      4 特色農業發展措施

      發展特色農業,是我縣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此,要把增長點放在加快科技進步上,把著力點放在推進產業化經營上,把落腳點放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堅持“突出特色、強化綠色、增加投入、和諧發展”的思路,加快綠色特色農業的發展。

      4.1 制定政策措施,鼓勵特色產業發展

      把發展特色產業、加快專業村建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加強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力度,大力營造有利于特色經濟發展的環境。利用國家實施“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有利契機,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思路,發揮優勢,因地制宜,深入實施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推進一鄉一業或一鄉多業,一村一品或幾村一品,大力發展專業生產,建設特色產業群。同時,根據實際不斷制定出臺新的優惠政策,從資金、信息、技術、市場等方面鼓勵和扶持特色產業發展。

      4.2 做好營銷文章,加大市場開拓力度

      以營銷市場建設為重點,促進商品流通。在培育和發展現有農特產品交易市場的基礎上,根據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和地理、交通優勢,在大四站、小五站、搶墾等鄉鎮規劃建設一批交易市場,搞活農特產品流通。組建銷售服務網絡,組建專門機構、落實專門人員加強與外地商家的聯系,力爭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營銷網點,擴大營銷領域。積極參與全國各省市組織的農特產品展銷會、產品推介會等促銷活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推出勃利農特產品,實現產品銷售向大市場轉變。

      4.3 加大科技服務力度,提升發展動力

      與有關院所聯姻,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開發與轉化,以市場的需求引進優良品種,改進種植模式。定期聘請專家開展技術指導,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打響綠色無公害品牌。

      4.4 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水平

      要從稅收、政策、科技、服務等方面支持龍頭企業的發展,著力引導、扶持、培育一批影響力強的龍頭企業,使之逐步發展成產供銷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引導公司與農戶結成緊密型的經濟技術共同體,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發展機制,通過龍頭企業的輻射拉動,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問題,減少生產盲目性,降低技術、市場風險。進一步鼓勵本地農村有能力的人大膽領辦、創辦特色農產品基地或加工企業,使他們盡快成為特色農業的生力軍。

      第5篇

      201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全省農業系統上下戮力同心,狠抓落實,強化問題導向,突出改革創新,各項工作扎實推進,全年目標任務基本完成,有些指標有望超額完成,有些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糧食生產實現抗災奪豐收,總產量達到706.56億斤,超出年初預期的650億斤目標

      2014年,全省糧食生產有效抵御了春季低溫冷害、夏秋局地干旱等自然災害,在連年增產的基礎上高點爬坡、高位護盤,再獲好收成實屬不易。糧食總產達到706.56億斤,占全國總量的5.82%,繼續位居全國第4位。糧食單產達到941.96斤/畝,比全國平均水平的718斤/畝高出223.96斤/畝,繼續保持全國第一的領先位置。糧食播種面積達到7501.10萬畝,比上年增加316.2萬畝,同比增長4.4%,由上年的全國第10位晉升為第9位。

      農林牧漁各業平穩較快發展,全年一產增加值增幅有望達到4.5%,高出上年0.5個百分點,一產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預計達到45%

      前三季度一產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4.5%和45.1%,四季度農業產業進入變現和“翹尾”高峰期,支撐全年一產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4.5%和45%的增速是很有把握的。初步預計,全年園藝特產業總產值達到1300億元,同比增長5%以上,人參業產值實現40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有望達到4500億元,同比增長10%左右。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500戶。

      農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好勢頭,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常有希望突破10000元,超額完成年初預期目標

      從前三個季度看,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514.12元、5279元和6800元,同比分別增長16.1%、12.5%和11.5%,平均增幅達到13.37%。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96.3萬人,同比增長0.5%。農民勞務總收入446.7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3115元,同比增長17.0%。進入四季度,是農民收入回籠的高峰期和大頭,全年突破萬元大關是很有希望的,也就是說,我省農民收入從此跨入了“萬元俱樂部”。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實現良好開局,各項重點任務按時間表路線圖扎實推進,有些改革正在破題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省委、省政府主管領導親自研究、協調、調度,抓得很緊,推得很快,省委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涉農改革年度任務都能如期完成。一是擴大農村土地確權試點。全省試點和梅河口、公主嶺兩個整體推進縣工作好于預期;二是探索“兩權”分離試點。以省政府名義出臺農村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兩證”管理辦法和抵押貸款辦法,啟動延邊、梅河口、公主嶺“一州兩縣”經營權貸款試點,目前省農行在延邊發放貸款2000萬元;三是加快推進規模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合作社分別突破2萬、5萬和5萬戶,土地流轉面積提高5個百分點;四是探索設立農業發展基金。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整合財政支持農業產業化、現代種業發展資金1.2億元,拉動金融機構4.8億元投入,形成每年6億元資金規模,滾動投入5年總規??蛇_到30億元。這項工作,近期就可啟動,這對于改革創新財政支農投入方式,破解農業產業化經營資金難題,將起到四兩撥千斤般的撬動、滾動和帶動作用;五是改革創新農機購置補貼方式。從年初開始,我們就積極探索和改革創新農機購置補貼方式,重點圍繞產糧大縣、新型主體、薄弱環節敞開補貼,2014年僅大型收割機就新增了9000多臺,比上年翻了一番,國家支持補貼資金13億元,增長20%,資金總量排在全國第3位;六是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搭建綜合服務平臺,啟動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電子商務營銷實現重要突破,測土施肥手機信息服務擴大到13個縣;七是啟動實施黑土地保護治理試點。啟動綜合保護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兩個試點片,探索保護性耕作、水土流失、提升有機質、農田防護林、污染防治等8種保護治理模式,建設8個重點項目,投資30888萬元。目前,省農委承擔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和土壤有機質提升2個項目建設明顯快于預期,由其他部門承擔的另外6個項目也在深入推進;八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及時將主攻方向轉移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上來,全力打造新農村建設升級版。以省委、省政府名義研究制定出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意見。啟動實施農村環境整治等6大工程、村屯道路等32項建設,選定410個試點村重點推進,現已落實各類項目868個。省投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1.8億元,帶動各方面投入15億元。

      第6篇

      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

      正視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實踐和群眾反映看,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急”。對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工作上操之過急,缺乏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二是“偏”。對目標的全面性、完整性認識不夠,把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新村建設”,偏重于新村規劃和村莊整治,對發展生產、農民增收、深化改革等任務重視不夠。三是“冒”。脫離當地實際,超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盲目攀比發達地區,把標準定得過高。四是“同”。不突出鄉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區分輕重緩急,一種模式,一個步調。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干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認識建設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和科學內涵,自覺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重大決策和部署上來。

      抓住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一是抓好農業生產,切實讓農民得實惠。重點抓好生產發展,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多下功夫。為此,應繼續推進結構調整,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二是突破資金投入瓶頸制約。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大對農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定向實行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三是加強制度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體制保障。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充分尊重農民土地承包權和生產經營自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適應取消農業稅的新形勢,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四是真正把決策權交給農民,充分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向和物資運用都應讓農民知情,接受農民監督。五是搞好分類指導,突出特色、注重實效。進一步細分地域類型、工作措施,提高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

      正確理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內涵和總體要求。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內涵,就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的多元化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產業體系?;诂F階段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應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在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推動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不斷滿足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穩定完善強農惠農政策,著力構建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保障國內產業和供給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積極探索建設現代農業的多元模式。

      拓寬農業發展思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穩定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不斷增強綜合生產能力;開發農業在特色產業、生物質產業、生態產業、旅游休閑產業、農業文化產業等方面新的產業形態,構建現代大農業產業體系,把農業基礎建設好、發展好、鞏固好、維護好;立足產業特色和地域條件,發揮產業優勢,重點培育主導產業,推進規模擴張,形成產業群;大力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或集團,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加強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立健全農業科技體系,不斷加強農業物質裝備建設,實現農業科研與推廣應用的有效對接;用現代科學文化、科學技術武裝農民,著力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

      第7篇

      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

      正視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實踐和群眾反映看,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急”。對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工作上操之過急,缺乏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二是“偏”。對目標的全面性、完整性認識不夠,把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新村建設”,偏重于新村規劃和村莊整治,對發展生產、農民增收、深化改革等任務重視不夠。三是“冒”。脫離當地實際,超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盲目攀比發達地區,把標準定得過高。四是“同”。不突出鄉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區分輕重緩急,一種模式,一個步調。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干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認識建設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和科學內涵,自覺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重大決策和部署上來。

      抓住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一是抓好農業生產,切實讓農民得實惠。重點抓好生產發展,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多下功夫。為此,應繼續推進結構調整,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二是突破資金投入瓶頸制約。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大對農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定向實行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三是加強制度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體制保障。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充分尊重農民土地承包權和生產經營自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和縣鄉財政體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適應取消農業稅的新形勢,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四是真正把決策權交給農民,充分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向和物資運用都應讓農民知情,接受農民監督。五是搞好分類指導,突出特色、注重實效。進一步細分地域類型、工作措施,提高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

      正確理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內涵和總體要求。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內涵,就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的多元化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產業體系?;诂F階段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應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在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推動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不斷滿足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穩定完善強農惠農政策,著力構建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保障國內產業和供給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積極探索建設現代農業的多元模式。

      拓寬農業發展思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穩定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不斷增強綜合生產能力;開發農業在特色產業、生物質產業、生態產業、旅游休閑產業、農業文化產業等方面新的產業形態,構建現代大農業產業體系,把農業基礎建設好、發展好、鞏固好、維護好;立足產業特色和地域條件,發揮產業優勢,重點培育主導產業,推進規模擴張,形成產業群;大力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或集團,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加強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立健全農業科技體系,不斷加強農業物質裝備建設,實現農業科研與推廣應用的有效對接;用現代科學文化、科學技術武裝農民,著力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