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2 09:43:57
序論:在您撰寫統計學分布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Zhang Niankun
(Xi'an Physical Educational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骨骼肌的力學性能是決定力量素質的基礎。本文從骨骼肌的力學特性出發,采用不同的間歇時間,觀察離體骨骼肌的力量變化。結果表明,訓練6周后,骨骼肌的相對力量比對照組增加22.64%;間歇20秒后骨骼肌的相對力量下降7.78%,恢復效果最好。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keletal muscle is the basi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strength. From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keletal muscle, this paper used different intermittent tim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strength of isolated skeletal musc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6 weeks of training,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skeletal muscle was increased by 22.64%;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skeletal muscle declined 7.78% after 20 seconds intermittent, which had the best recovery effects.
關鍵詞:間歇時間 骨骼肌 力學特性
Key words: intermittent time;skeletal muscle;mechanical properties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9-0308-02
0引言
力量素質是各項體育運動的基礎,特別對于力量性項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骨骼肌的力學性能是決定力量素質的基礎。近年來,骨骼肌的力量訓練方案、運動量、運動強度的研究已相當廣泛,但訓練界大多從生理、生化角度探討對整體運動能力影響,而對力量性項目中的主要器官──肌肉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從骨骼肌的力學特性出發,采用不同的間歇時間,觀察骨骼肌的力量變化。此種方法的研究將給該領域的研究開辟新的途徑,注入新的活力。
1研究對象
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0只,體重為200-220g,兩月齡,標準飼料分籠喂養,自由飲食。室內溫度18~20°C,相對濕度50%±10%。
2研究方案
2.1 訓練方案
2.1.1 動物分組將40只大鼠按體重分層,隨機分為2組,正常對照組(NC)20只,力量訓練組(PT―Power training)20只,練6周,每周測量大鼠體重、體長。
2.1.2 訓練安排根據本實驗的特點──力量訓練采用電鼠籠(生理刺激器:波形―方波,頻率―50Hz,電壓―20-50V)刺激大鼠進行跳躍訓練[1]。PT組(20只)動物均先進行1周的預訓練,學習跳躍運動。以后隔天訓練1次,共進行6周。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具體安排見表1。
2.2 實驗儀器與測量方法
2.2.1 主要儀器電鼠龍、MULTI TELEMETER511(日本)4導記錄儀、張力換能器、生理電刺激儀、ACS-ZJ型雙面電子計重秤。
2.2.2 測量方法
2.2.2.1 肌肉試件的制備實驗前先測量大鼠的體重,然后用2%巴比妥鈉(100ml/kg),腹腔皮下注射醉麻大鼠。在生活狀態下,分離出完整的腓腸肌,用斷骨鉗距腓腸肌近側附著點2cm處剪斷股骨,從小腿的中部剪斷脛腓骨[2],將其放入樂氏液中(溫度30℃)。整個過程在5分鐘內完成。
2.2.2.2 腓腸肌最大等長收縮力的測試測試前對記錄儀進行標定,然后將制備好的腓腸肌試件固定好。標本放置在內有30℃的樂氏液肌槽內;標本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細線和張力換能器相接;張力換能器與四導生理記錄儀相連;用生理電刺激儀刺激(頻率60c/s,波寬0.3ms,振幅60v,波型方波,復刺激)腓腸肌,使之發生強直收縮[3],記錄儀在記錄紙上描記出收縮力曲線,根據曲線讀出力值大??;每個間歇時間段選用5個樣本。
2.3 數據處理本研究數理統計采用國際通用的統計軟件SPSS中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相互比較采用LSD法檢驗。
3實驗結果
3.1 大鼠訓練過程中體重變化NC組的體重前5周呈直線上升,第6周后上升速度趨緩但始終是上升的趨勢;PT組在訓練2周后體重增加趨緩,訓練6周后體重有所下降。
3.2 力量訓練對骨骼肌的影響結果
3.2.1 訓練6周后大鼠腓腸肌最大等長收縮力變化大鼠訓練6周后最大等長收縮力/體重值增加22.64%,經LSD檢驗差異非常顯著。具體情況見表2。
3.2.2 不同間歇時間大鼠腓腸肌最大等長收縮力變化
3.2.2.1 正常對照組不同間歇時間大鼠腓腸肌最大等長收縮力變化
3.2.2.2 訓練組不同間歇時間大鼠腓腸肌最大等長收縮力變化4分析與討論
4.1 決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學因素影響力量素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包括:肌肉因素,神經調節因素(大腦的興奮性;突觸的傳遞速度;神經肌肉興奮傳遞;運動單位的募集等),骨杠桿的機械效率(肌肉的協同作用;關節的角度等)等[4],其中最關鍵的是肌肉因素。關于肌肉的收縮機理,肌肉收縮的微絲滑動學說已得到廣泛的承認和應用。ATP是肌肉活動的直接能量來源:首先神經活動需要ATP,Ga2+ 泵、Na+ 、K+泵離不開ATP,ATP水解釋放能量是促使肌絲滑行的直接動力。而人體骨骼肌細胞中ATP儲量少(4.7~7.8mmol/kg濕?。?,運動訓練也不能明顯增加ATP儲量,肌細胞也不能直接吸收血液或臨近細胞的ATP。ATP消耗后的恢復速度是影響運動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骨骼肌細胞內可以提供能量合成ATP的分解代謝途徑主要有三條:①磷酸肌酸(CP)分解釋放能量合成ATP,由ATP和CP分解反應共同構成磷酸原供能系統;②肌糖原和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過程中,釋放能量合成ATP,構成不需要氧的糖酵解系統;③在有氧條件下,糖、脂肪和蛋白質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的過程中,釋放能量合成ATP,構成有氧代謝供能系統。這三種供能系統最大功率輸出的次序是磷酸原>糖酵解>糖有氧氧化>脂肪酸氧化,其下降速率接近50%。在運動中供能系統的最大功率輸出與人體運動的最大輸出功率基本一致[5]??焖倭α恳笕梭w有較大的輸出功率,這就決定了其供能形式只能是以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為主。
4.2 骨骼肌最大等長收縮力變化規律為了研究骨骼肌力量的變化規律,我們測試了大鼠離體腓腸肌的最大等長收縮力,用其相對值(最大等長收縮力/體重)間接反映骨骼肌快速力量的變化。實驗表明:肌肉的相對力量在訓練6周后與對照組相比增長22.64%。間歇10秒后,肌肉的相對力量下降了28.24%,這可能由于離體肌肉在經過強直收縮后,能源物質消耗過多,恢復時間短的原因所制。間歇15秒后,肌肉的相對力量下降了17.99%。間歇20秒后,肌肉的相對力量下降了7.78%,已恢復到所選間歇時間段的最高水平,這可能是由于間歇時間合理,能源物質得到了充分恢復。隨著間歇時間的延長,肌肉的相對力量不在增加而是出現下降趨勢。間歇25秒后,肌肉的相對力量下降了8.44%。本實驗中的肌肉相對力量無論間歇時間多長,均沒有恢復到原有水平,亦未表現出運動生理學中提及的超量恢復現象。原因首先可能由于所選樣本是離體肌肉,盡管將離體肌肉放在30℃的樂氏液肌槽內也不能和在體肌的生理條件相匹配,致使肌肉工作的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導致肌力下降。其次由于間歇時間長,肌肉的活性以及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亦受到影響。第三由于肌肉工作生理條件從機體到樂氏液肌槽內,導致能源物質的恢復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由于動物實驗的局限性我們只能以肌肉的最大等長收縮力的變化來間接的反映不同間歇時間肌肉力量的變化。建議對此應進一步進行人體實驗,以便訓練中合理的安排間歇時間。
5結論
5.1 根據本實驗訓練方案大鼠訓練6周后,肌肉的相對力量(最大等長收縮力/體重值)與對照組相比增加了22.64%。
5.2 依據所選間歇時間段,間歇20秒后肌肉的相對力量與訓練6周后相比下降了7.78%,已恢復到所選時間段的最高水平,恢復效果最為理想。
參考文獻:
[1]李俊平,徐玉明等.常用動物運動模型的方式與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2):1669-1671.
[2]周里.大鼠骨骼肌急性拉傷的生物力學及組織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95級博士畢業論文.1998,12.
[3]侯曼.大白鼠腓腸肌―骨標本被動拉伸時彈性剛度測定[J].體育科學.1997,17(3):67.
【關鍵詞】教學風格;課堂話語;話語分析;話語特征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2-0027-04
一 引言
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個性化的、穩定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個人一貫的、穩定的教學心理品質。大量的研究已經表明,不同的學習者具有不同的教學風格偏好。因此,研究不同教學風格的特征差異,實現教師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對于遠程教育中的個性化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對教師教學風格的測量主要是通過觀察歸納和測量量表兩種方法。觀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師回答大量的問題,而且教師對于許多主觀性的題目自己也很難準確地回答。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教學風格的特征差異,實現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
課堂話語是師生交互的主要工具,對課堂中師生話語行為進行分析就能夠把握課堂的規律和實質。早在1970年,美國學者Flanders就指出,語言行為占據了課堂中所有教學行為的80%左右,并提出了對課堂話語進行定量分析的互動分析系統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為課堂話語分析提供了一種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也為教學風格特征的定量分析提出了一種可能的途徑。但是,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信息技術的引入,FIAS在分析新型課堂教學環境下師生話語交互行為時表現出了一定局限性。
本文試圖利用課堂話語分析方法,發現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方面的個性特征,探索基于課堂話語特征的教學風格建模方法,并嘗試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實現教學風格的自動判定。論文在相關研究分析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了一種面向多媒體課堂的話語分析系統,然后運用該系統分別從話語類別、話輪轉換和話語詞匯三個方面研究了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最后探索了基于機器學習的教學風格自動判定方法。
二 相關研究
1 教學風格相關研究
目前,對教師教學風格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教學風格的理論分類,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以及教學風格對學習的影響。教育學研究者以教師喜好的教學模式、方法、語言為依據,采用觀察歸納的方法研究了教學風格的分類及其特征。其中,李如密在綜合分析國內外16種教學風格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綜合的教學風格分類標準與方法,最終將教學風格分為3個級別共13個三級類型。心理學中對教學風格的研究起源于對個體差異的研究,研究者從認知和社會交互的角度采用測量量表來研究教學風格的分類與測量,并進一步研究了教學風格與學習風格、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系。Sternberg從認知風格這一維度將教師的教學風格分為7種類別:立法型、執行型、評判型、整體型、局部型、激進型和保守型。同時,他還提供了一套在教學情景中測量教師教學風格的評價量表(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TSTI)。Li-fang Zhang等在TSTI的基礎上編制了PTSTI(Preferred Teaching Style in Teaching Inventory),并使用PTSTI來研究香港和美國大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偏好差異。賀雯利用TSTI研究了中學教師的教學風格特征及其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系??梢?,教師的教學風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視,但是,對教學風格的測量卻只能通過觀察和量表的方法。觀察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量表的方法需要教師回答大量的問題,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定量分析方法來研究不同教學風格的特征,實現教學風格的科學測量。
2 課堂話語分析相關研究
對課堂教學中話語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外語教學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已有較長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行為主義語言學家就嘗試對課堂話語按功能進行整理和歸類,以達到指導教學的目的。20世紀70年代,Sinclair和Coulthard發現了課堂話語與自然會話的重大區別,提出了著名的課堂話語互動模式“IRF”。這些研究主要以二語習得理論為基礎,采用自然觀察的方法記錄課堂中師生的話語,然后從語言學的角度對課堂中師生的話語量、會話結構、提問類型和反饋類型等進行統計分析。在課堂話語的量化分析方面,比較成熟的是1970年美國學者Flanders提出的互動分析系統FIAS。FIAS將傳統課堂中師生語言互動的情況分為教師話語、學生話語和沉寂三大類共10個子類。然而,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FIAS在描述多媒體課堂教學環境下師生話語交互行為時表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據此,顧小清等提出了基于信息技術的交互分析系統ITIAS(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共包括四個大類共18個子類。ITIAS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FIAS的不足,補充了學生話語類別并增加了技術話語類別,且進一步將教師的提問細化為封閉性提問和開放性提問。但是,課堂教學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各種教學行為互相交織、彼此滲透,并不是分類越精細越好。分類過于精細不僅會破壞教學活動的整體性,而且在記錄數據時也不易于區分,導致同一課堂不同的人記錄的結果差異較大。
三 研究方法與過程
為了發現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根據Flanders提出的課堂話語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三個步驟:(1)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課堂話語行為編碼系統,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對師生的話語行為進行采樣記錄;(2)選取一種教學風格分類體系,這種教學風格分類體系必須具有配套的教學風格測量工具;(3)從不同的角度對課堂中師生的話語行為進行統計,分析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和多媒體課堂的特點,我們對ITIAS中一些聯系緊密、不易區分的子類進行了必要的合并,提出了一種新的課堂話語分析編碼系統,如下表1所示:
對于教師教學風格的分類,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分類體系。本研究使用Sternberg提出的教師教學風格分類體系,從認知維度上將教師教學風格分為立法型、執行型、評判型、整體型、局部型、激進型和保守型。選擇Sternberg提出的教學風格分類體系的主要原因是:(1)Sternberg的教學風格分類理論比較完整,是目前使用較多、被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可的一種教學風格分類理論;(2)Sternberg還提供了一套在教學情景中測量教師教學風格的評價量表(TSTI)。
在課堂話語分析系統和教師教學風格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本研究選取了四節小學課堂實錄作為分析對象。首先用TSTI量表并結合Sternberg對每種教學風格特點的描述,測得四名教師的教學風格,結果依次為典型的立法型、執行型、局部型和保守型;然后,采用本文提出的多媒體課堂話語分析編碼系統每隔5秒鐘取樣一次,記錄每次取樣的話語類型;最后,統計每節課的話語類型分布、話輪轉換分布、話語詞匯分布,對比觀察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的個性特征。
四 研究結果及分析
1 話語類型分布特征
傳統的課堂話語分析將課堂話語簡單地分為教師話語和學生話語,使用師生話語量的分布來分析課堂中師生的主從關系。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課堂中師生交互的情況,本研究根據前期記錄的11種課堂話語類型,統計了不同教學風格對應的課堂話語類型分布,如下表2所示:
從表2中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四種教學風格對應的課堂話語中,頻次最高的幾種話語類別都不盡相同,話語類別在整體上的分布差異性也較大。立法型的教師在課堂中用于講授知識的話語占據了整個課堂話語的40%,明顯高于其他的教學風格。在執行型的教師的課堂中,學生的回答高達38%,明顯高于其他的教學風格。保守型的教師的課堂話語中,播放媒體和講授知識的話語幾乎占據了整個課堂。局部型的教師的課堂話語行為則分布相對較均勻,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小組討論構成了整個課堂的主體,師生的交互很多。這些統計的結果表明,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類別分布上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
2 話輪轉換分布特征
話輪轉換是話語分析中另一個重要的分析維度,它反映了會話雙方的交互結構和交互模式。在會話過程中的話輪轉換通常是指發話人的變更,或者指當前發話人結束發話并由受話人開始發話。為了發現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師生交互結構上的區別,本研究進一步統計了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的話輪轉換分布,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的統計結果表明: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輪轉換分布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性。立法型和保守型教師在課堂中的連續話語占據了50%以上,這是因為這兩種教師在課堂中主要靠講解來傳授知識,傳授知識的話語分別占據了40%~60%(見表2)。但是,保守型教師的課堂中有32.10%的連續靜默時間,明顯高于其他三種教學風格,長時間的靜默時間主要被用于教師播放媒體(見表2)。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保守型教師主要通過講解和播放媒體等廣播式的方法來傳授知識,在課堂中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相對于立法型教師,局部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輪轉換主要集中在T-T、T-S、S-S和S-T,且分布較為均勻,基本沒有課堂靜默時間。這一結果說明,局部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的交互較多,知識的傳授是通過師生交互實現的,教師和學生都積極參與到了課堂之中,使用了一種課堂效率較高的教學模式。最后,相對于保守型和局部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具有執行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輪分布則較為廣泛和均勻,這說明執行型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較為靈活地使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手段來傳授知識和進行師生交互。
3 話語詞匯分布特征
從語言學的角度講,同樣的思想內容可以用不同的詞匯或不同的語句結構來表達,但是,不同類型的詞語和句式具有各自的語用功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表達者的語言風格和個性特征。據此,為了考察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的語言風格特征,本研究進一步統計了四種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中所使用的詞語類別的分布,如表4。
從表4的結果可以看出,課堂話語中主要的詞語是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代詞、助詞等常見的詞語,且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話語詞匯差異。這一結果說明:雖然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中傳授知識的形式差異較大,但是,在內容表達上他們均沒有進行特意的選擇詞匯,而是以日常對話的習慣方式來講解知識或與學生進行交流。
五 應用探索
課堂話語分析的結果表明,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課堂話語的類型分布和話輪轉換分布方面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而在話語詞匯選擇上并沒有太大的差異。據此,可以利用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話語特征構建一個教師教學風格模型,實現教學風格的量化分析和科學測量。
教學風格的判定是一個典型的分類判定問題。支持向量機(SVM)被認為是當前使用較多、效果最好的一種分類算法,能有效地從大規模、高維度的數據集合中學習到一個較精確的分類模型。SVM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將判別函數定義為高維空間中的一個線性超平面,從大量的樣本中學習得到這個最優超平面被歸結為一個線性最優化的問題。據此,我們以所有的課堂話語類型和話輪轉換類型作為特征維度構建一個20維的向量空間,以每種課堂話語和話輪轉化的分布比例作為特征值,將每個樣本映射為該空間中的一個向量。在課堂話語特征空間的基礎上,通過SVM算法從已知類別的樣本中學習得到一個最優的線性超平面,這個最優超平面就是教師教學風格類別的判定函數。然后,將一個待判定教學風格的樣本輸入判定函數,就能實現教師教學風格的自動判定?;镜倪^程如下圖1所示:
教師教學風格的判定主要包括兩個過程:訓練過程和分類過程。訓練過程首先將每個已標注教學風格類別的樣本映射為話語特征空間中的一個向量,然后運用SVM算法從這些初始小樣本集合中學習得到一個最優的線性超平面,輸出一個初始的教師教學風格判定函數。分類過程是將待分類樣本的課堂話語特征數據輸入訓練過程得到的判定函數,將待分類的樣本分配到一個或多個教學風格類別。為了實現分類模型的自學習更新,本文增加了一個反饋過程,將分類結果作為新的訓練樣本重新訓練得到新的教學風格判定函數,從而不斷地更新、修正分類模型。
六 小結
摘 要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患兒呼吸道標本中流感嗜血桿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藥情況,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素。方法:對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兒咽拭子或痰分泌物經分離培養,菌株鑒定后對分離出的流感嗜血桿菌進行藥敏試驗。結果:3020例標本中分離出205例HI菌株,總檢出率6.79%?;純褐?/p>
關鍵詞 兒童 流感嗜血桿菌 分布 耐藥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08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por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hemophilies influenzae(HI)in the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Nanning maternal&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1.Method:HI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antibiotic resistance was detected.Results:205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3020 samples,the isolating rate was 6.79%.the isolating rate of HI is highest in infants younger than one year old. The proportion of HI was affected by season,the isolating rate of HI was highest from April to June.The isolating rates of HI were 6.68% and 6.84% respectively in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s.The positive rate of β—lactumase was 31.22%.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ampicillin,smz—tmp were high.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the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were low,but they have a increase trend. 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ampicillin/sulbactam,azithromycin,meropenem and quinolones antibiotics maintained at lower level.Conclusions:the infection of HI in childre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season and age.HI wa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s.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smz—tmp and ampicillin were high.The resistant rates of HI to ampicillin/sulbactam 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were low.
key words children;hemophilies influenzae;proportion;resistance
流感嗜血桿菌(HI)是一種可侵犯人體的革蘭陰性菌,在健康兒童鼻咽部有較高的帶菌率,是引起兒童社區獲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F對2010~2011年兒童呼吸道分離出的流感嗜血桿菌標本進行研究,以了解流感嗜血桿菌的分布和耐藥情況,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素。
資料與方法
2010~2011年收治呼吸道感染患兒3020例,年齡1個月~14歲。其中3歲116例(3.84%)。上呼吸道來源標本988例(32.71%),下呼吸道來源標本2032例(67.29%)。
標本的收集分離及鑒定:取標本前禁食2小時,用生理鹽水漱口后,以無菌棉棒取咽分泌物或深咳痰于無菌器皿內?;蛟跓o菌條件下,經口低壓吸引下呼吸道分泌物,標本留置無菌管即送實驗室。細菌分離及鑒定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成長的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現階段每一個學段的學生心理特征和幾年前的學生差異很大,所以教師不能用原來的眼光看學生,這就需要我們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更深層次地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們也知道,不同學段的學生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差異,而同年級的學生心理特征又有很多共同點,如果我們能找到這些差異性和共性,然后抓住教育契機有針對性地采取科學的教育的方式,不但可以預防每個年級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中,而且可以利用每個階段學生積極的心理去有效地喚醒和拓展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學生實現質變的突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通過對高中三個不同學段學生的調查、訪談及咨詢,再根據多年的管理經驗得出以下結論。
一、學生特點
高一是學生從少年走向青年的過渡期,也是從初中進入高中以適應為主的一年。高二是承上啟下的一年,是學生發展的分水嶺。高三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和個性的成熟的時期。
二、學生積極心理及教育契機
(一)高一學生
1.積極心理。由于剛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學生都想給教師和其他同學一個最佳的印象。因此,他們總是盡力展現自己的優點,表現得很規矩。大部分學生在新的階段改變的決心也很大,一開始意志力很堅強。
2.教育契機。教師可以多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鼓勵,建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展示自己優點的時間長久持續;讓每一個學生明確校規校紀、班規班紀,嚴格要求,最難管理的事情,在開學時是最容易解決的。
(二)高二學生
1.積極心理。學生在文理分班后,心理漸漸穩定,自己追求的目標已經越來越清晰,學習的目的性更強。有些學生適應快、學得好、進步大,他們積極、自信的心理不斷得到強化,學習興趣上升,科學的學習方法也漸漸形成。
2.教育契機。教師可以這些進步較大的學生作為榜樣來引導,同時借助理想教育讓他們有更高的目標,并使他們不斷從學習中得到成功的心理體驗,使他們學習自覺性進一步增強。
(三)高三學生
1.積極心理。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調解能力進一步增強,這使高三學生做事的盲目性減少,計劃性增強。學生已步入成人階段,責任感逐步增強,更加關注自身的發展,考慮升學擇業和人生理想問題。因此學生的學習的動力非常強,學習上的覺悟和投入以及知識結構的完整、大量的習題使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質疑,并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時期的學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情感豐富,易被復雜、新奇事物吸引;勇于表現自己,好嘗試,追求高遠目標。
2.教育契機。教師可以分層次教學,和學生多進行朋友式的交流,并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他們一起制訂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共同約定認真完成。
三、學生消極心理及預防性教育
(一)高一學生
1.消極心理。高一學生面對新的環境有陌生感和孤獨感,并且隨著學科知識難度和深度的加大,很多學生在學習上出現不適應現象,學習壓力過大,甚至出現焦慮;有些學生成績沒有以前好,或從班干部變成了普通學生身份,自身無法接受這種心理落差;一些學生經歷了緊張的升學考試后,會產生“歇一歇”的思想,會把自己的課余時間過多地分配在娛樂上。
2.預防性教育。我們就可以召開各種形式的主題班會,如“才藝展示”“團體游戲”“學習方法的介紹”“我是最棒的”“面對挫折”等,來預防這些問題的發生,從而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學習生活,加強人際交往教育,使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友誼觀。更為重要的是,這可以加強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性格教育,優化學生的個性品質。
(二)高二學生
1.消極心理。高二階段學生的新鮮感和熱情似乎已經淡去,既沒有高一時的雄心壯志,也沒有面臨高考的緊迫感,容易出現動蕩和茫然。有的學生則出現倦怠、厭學、焦慮。尤其是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在一年學習中(尤其是在考試中)屢遭挫折,對學習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漸漸固化,漸漸出現興趣轉移、偏科等傾向,完全放棄了取得好成績的愿望,“破罐子破摔”。高二學生已經熟悉了學校的管理措施,容易出現思想和紀律的自由散漫,而且學生異往過密的現象開始增多。
2.預防性教育。教師可以強化自我意識輔導和耐挫折能力教育,使學生的人格更趨完善,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正確的愛情觀,形成社會責任感。
(三)高三學生
1.消極心理。由于高三學生的社會閱歷的局限以及辯證思維能力的有待發展,他們在看問題時往往比較主觀、片面,容易走極端。有些學生基礎較差,雖想好好學,但努力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很難跟上,于是開始放棄。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總復習過程還會出現“高原”現象。同時學生的課業負擔很重,面臨升學抉擇的挑戰,再加上家長的過高期望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高三學生會感到更加迷茫和煩亂,從而情緒波動較大,容易精神不振,郁悶生氣和焦慮煩躁。
2.預防性教育。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升學觀和擇業觀,正確對待高考,掌握科學合理的系統復習和應試技巧,使學生形成較強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 血鉀;庫欣綜合癥:心腦血管并發癥;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 R5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7(b)-0023-02
庫欣綜合癥即皮質醇癥,主要是由于多病因引起以高皮質醇血癥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綜合癥,臨床常表現為多血質外貌、滿月臉、向心性肥胖、紫紋等,并可誘發繼發性糖尿病、骨質疏松等,對于中老年患者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而對于青少年則可對其身體發育及性成熟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由于皮質醇具有潴鈉排鉀的作用,當庫欣綜合癥患者表現為血皮質醇指標異常升高時患者可表現為血鉀指標降低,并且機體鈉總量顯著增加,血容量增大,患者血壓上升并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腫,該組研究整群篩選2013年12月-2015年1月該院收治的庫欣綜合癥患者156例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不同血鉀水平的庫欣綜合癥患者進行分析,探討其臨床特點及并發癥發生趨勢。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整群篩選2013年12月-2015年1月該院收治的庫欣綜合癥患者156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血鉀水平將其分為正常組(血鉀始終未低于3.5mmol/L)與低血鉀組(目前或曾經血鉀低或正在接受補鉀治療),其中正常組62例,低血鉀組94例,見表l。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對本組實驗完全知情同意;年齡在20歲及以上者;確診為庫欣綜合癥患者。排除標準:原發性血鉀水平異常者;原發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這。
1.2 研究方法
比較低血鉀組與正常組患者的臨床一般表現,如性別比例、年齡、病程時間等,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血液進行組血清ACTH、F和24h UFC水平檢測,并進行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取靜脈血5mL,分離血清后保存于一20℃環境中,采用RI A法進行測定,試劑由天津九鼎公司北方研究所提供,儀器為我院FJ-200 8Gγ計數儀。
1.3 統計方法
采用IBM SPSS 19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
正常組男女比例為1:6.75(8:54),低血鉀組男女比例為1:2.13(30:64),性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429,P=0.038
2.2 兩組患者激素水平比較
所有患者血清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質醇(F)都失去正常晝夜節律,低血鉀組不同時點的ACTH和F、24h尿游離皮質醇(24h UFC)均顯著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庫欣綜合征也可以稱為皮質醇增多癥或柯興綜合征,患者體內出現蛋白質、糖、脂肪、電解質代謝紊亂,而造成的體內激素分泌失調,出現體內離子代謝紊亂等癥狀。唐志清在《中華內分泌雜志》中報道,庫欣綜合征中有44.9%發生低血鉀癥,并且存在性別差異,與該研究相仿,該組結果顯示正常組庫欣綜合癥患者男女比例為1:6.75(8:54),低血鉀組男女比例為1:2.13 (30:64),在性別比例比較中存在顯著差異,低血鉀組男性比例明顯高于正常血鉀患者,同時正常組病程時間(38.6±4.2)個月,低血鉀組病程時間(23.6±2.2)個月,低血鉀組患者病程時間更短,但兩組患者的年齡比較無顯著差異:與正常組12.90%比較低血鉀組患者心律失常發生率26.60%則明顯增高,提示低血鉀患者可能存在更高的心血管風險事件發生率,臨床表現上比較可知低血鉀組患者更易發生堿中毒等,同時兩組患者激素水平及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陰性率存在差異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對網絡上MSM聚集的酒吧進行搜索,確定盧灣區、徐匯區、靜安區的5個MSM經常聚集的酒吧,以此作為調查場所,這些酒吧分布在商業區、公園、住宅區。在知情、自愿的情況下對MSM 141人進行問卷調查。本文MSM所指的是男男者,包括男性同性戀者和其他不認同自己具備同性戀取向,但與男性發生的男性。
1.2 方法及內容
調查由寶山區紅十字會組織,調查人員由衛生專業人員、在校大學生志愿者組成,經統一培訓后,征得酒吧業主同意,對在酒吧內的MSM進行現場一對一的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一般社會狀況、身體及心理健康狀況、、艾滋病知識、安全套使用及接受HIV檢測情況。調查過程遵循尊重、自愿、保密的原則,并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對被調查者的回答情況進行分析。部分被調查者對部分問題未予回答。
艾滋病知識題每答對1題得1分,答錯或不知道不得分,滿分為18分。將艾滋病知識得分分成4級:9分以下為不及格,10~12分為及格,13~15分為達標,16~18分為優秀。達標和優秀為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
1.3 資料統計
所有調查問卷資料經過復核后,輸入Excel數據表核對后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社會學情況
此次共向MSM發放問卷142份,回收有效問卷141份。MSM的年齡分布、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戶籍、民族、經濟收入等情況見表1。年齡在40歲以下占95%以上;婚姻狀況:未婚115人(81.6%),已婚4人(2.8%),同居6人(4.3%),離婚6人(4.3%),有男友10人(7.1%);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占80%;境外人員占20%;月收入4 000元以上占60%;各酒吧的MSM分布有其地區聚集特征,見表2。
2.2 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及首選咨詢地
本次調查MSM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為87.9%,其中25人(17.7%)全部答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知曉率>70%。相關知識回答正確率及艾滋病知識首選咨詢地見表3。
2.3 學特點
被調查者有36人(25.5%)認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毒的危險,84人(59.6%)承認做過艾滋病檢查。自認為是同性戀者101人(71.6%),自認為是異性戀者9人(6.4%),自認為是雙性戀者21人(14.9%),還有10人(7.1%)拒絕回答。首次發生年齡小于15歲的10人(7.1%),15~18歲的29人(20.6%),19~21歲的52人(36.9%),22~24歲的30人(21.3%),>25歲15人(10.6%),拒絕回答的5人(3.5%)。
有129人(91.5%)的承認最近1年中有過性生活,其中73.0%有2個以上性伴, 58人(41.1%)有1個以上外國性伴。MSM文化程度、性伴數及安全套使用情況見表4。安全套獲取途徑主要是自己到藥店或自動售套機購買,分別占75.7%、10.5%;由計劃生育部門提供的占4.6%,另有9.2%通過其他途徑獲得。
3 討論
隨著對同性戀社會“亞文化”研究進展,近幾年來在MSN中進行艾滋病預防工作的重要性已被人們普遍認識[2]。酒吧是城市中MSM活動聚集較多的交際場所,同時也是預防艾滋病宣傳和干預的重點場所。鑒于以往對于酒吧中MSM研究較少,本調查以此為重點開展調查。
本次調查的酒吧處在上海市鬧市區。在MSM中具有一定知名度,點擊網絡就可查到。某些海外刊物也將同性戀酒吧作為旅游景點介紹。這些酒吧具有同性戀標志和活動的特征。如男性時尚派對、服裝展銷的消息、散發刊物等。這些現象說明城市社會中已形成相對穩定的MSM活動群體。本次調查取得酒吧業主配合,大部分MSM能合作回答問題。對自己的性取向自我認同度高。
調查發現酒吧MSM的社會學特征:年紀輕、文化程度高、收入高。MSM來自全國各地和境外,分布廣泛,人群流動性大。各種人群在各類酒吧里有集聚特征。酒吧中MSM對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較高,達到87.9%。其艾滋病檢測率高于其他地區[3]。這可能和這部分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較高,艾滋病知識來源渠道廣、選擇多有關。
對MSM性取向和性生活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MSM對自己的性取向表示認同,與以往報道一致[4]。大多數有多個,其中部分是雙性戀。其中12.8%MSM來自境外。這表明這些MSM的流動性大,社會人群接觸廣,艾滋病發生和傳播潛在危險性大。
調查發現,MSM每次都帶安全套的有41.1%,安全套的獲取途徑主要是自己到藥店購買。說明MSM對艾滋病的預防措施有一定的認識,但保護率不高。MSM中未保護和多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對MSM高危行為干預尤為重要。
近年來一些機構采用捕獲再捕獲法開展城市中MSM人群規模研究。深圳估計有57 261~89 235人[5]。上海是開放型的移民城市,以此類推上海的MSM群體數量龐大。復旦大學于2003年開設了《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其中部分學者系同性戀者,課程吸引了眾多學生和媒體。說明社會對此現象的關注。
對城市MSM人群開展社會狀況和艾滋病防治研究很重要。本次調查發現酒吧氛圍較為寬松,是MSM之間聚會的場所,大部分MSM之間的不帶有營利性。因此是開展艾滋病同伴教育的重要場所。調查發現部分酒吧中已有香港智行基金會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發放艾滋病宣傳資料、開通電話熱線等)。上海市的艾滋病防治專業機構應利用這些場所開展工作,并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HJ1*3]
4 參考文獻
[1]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2007年艾滋病疫情與防治工作進展[R].2007,4-6.
[2]高燕寧.同性戀健康干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周寧,柳忠泉,柏建蕓,等.2006年天津市部分40歲以下男男性接觸者艾滋病知曉率和行為學調查分析[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8,14(5):480.
[4]鄭建東,吳尊友,龐琳,等.大學在校學生男男性接觸者性取向自我認同與艾滋病相關危險因素定性研究[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8,14(3):258.
目的研究貴州兩個不同種植基地的細葉桉精油的化學成分變化特征。方法通過水蒸氣蒸餾,利用GC-MS進行分析,采用相對保留指數對化合物進行定性,用峰面積歸一化法進行定量。結果56個化合物被鑒定,主要成分為蒎烯、樟腦萜、百里香素、檸檬烯、松香芹醇、松油醇、龍腦、藍桉醇。結論兩個基地細葉桉的化學成分基本一致;這些化合物的含量有差異。
【關鍵詞】 細葉桉; 精油; 化學成分; 貴州; 代謝特征;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variational properties of chemical compound in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oil from two growing bases in Guizhou province.MethodsBy steam distillation and GC-MS analysis methods, chemical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using relative reservation index, and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by area normalization.Results56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nd beta.-Pinene, camphene, beta.-Cymene, D-Limonene, L-pinocarveol, Borneol, alpha.-Terpineol and Globulol were predominant.Conclusion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wo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are consistent, although the contents of each compound are different.
Key words: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 Essential oil; Chemical composition; Guizhou; Metabolic property; GCMS analysis
桉樹原產于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速生常綠闊葉樹硬質材中最有價值的樹種之一。它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杯果木屬(Angophora)、傘房屬(Corymbra)和桉樹屬(Eucalyptus) 3個屬樹木的總稱[1,2]。桉樹屬Eucalyptus植物作為重要的人工林樹種,在我國常將桉葉油用于中草藥。桉葉油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殺蟲促滲和局部麻醉等作用,可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咳嗽及皮膚疾?。?,4]。對桉葉油性質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5~7],但對于國內種植桉樹葉油的化學成分的研究還較欠缺[8]。細葉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是種植于廣西、貴州等地的速生豐產桉樹品種。 在我們的文獻調研中,尚未見相關的文獻報道貴州種植地區的細葉桉精油化學成分。本研究通過相對保留指數值,報道貴州兩個不同種植地區的細葉桉精油的揮發性化學成分的代謝特征,為種植地的生產者提供科學的實驗數據。
1 器材
1.1 藥材與試劑 樣品1號源于從江縣一個實驗基地,20070810采收,海拔200~300 m;樣品2號,采自六盤水市的一個種植基地, 20070725采收,海拔1 600~2 000 m。經鑒定為細葉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C8-C17的直鏈完烴內標,乙醚,正己烷,無水硫酸鈉均為分析純。
1.2 儀器 GCMS - QP2010(日本島津),揮發油提取裝置,旋轉蒸發儀。
2 方法
2.1 揮發油提取與分析
2.1.1 揮發油的提?。?,7]將樣品1號和樣品2號各精確稱量粉末50 g,分別置1 000 ml圓底燒瓶中,加水適量,連接揮發油測定器,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滿揮發油測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燒瓶時為止。再加適量乙醚浮于水上層。置電熱套上緩緩加熱至沸,并保持微沸約5 h,至測定器中的油量不再增加。蒸餾完畢后,在冷凝管上端加少量乙醚沖洗冷凝管,待充分分層后,打開活塞放出刻度管的水,收取乙醚層,無水硫酸鈉干燥后,用旋轉蒸發儀在40℃蒸干,精密稱定。
2.1.2 GC/MS分析
氣相色譜條件:氦氣(99.999%),恒流0.5 ml·min-1;色譜柱為FactorFourTM:Capillary column, VF-5ms -30 mm×0.25 mm×0.25 μm;進樣口溫度230℃。柱溫采取程序升溫,60℃保持4 min,10 ℃/min升至100 ℃,2 ℃/min再升至140 ℃,保持5 min,8 ℃/min升至230 ℃,保持15 min; 進樣量1 μl,分流比20∶1。
質譜條件:電離方式為EI,電子能量為70 eV,電子源溫度230℃,接口溫度280℃,檢測定量為1.2 kV,質量掃描范圍為10~500 amu,掃描速度1 000 amu s-1,掃描周期為0.5 s,分辨率為2500。
2.1.3 實驗步驟 取揮發油1 μl,正己烷溶解。用氣相色譜-質譜-計算機聯用儀進行分析鑒定,通過檢索Nist147標準質譜圖庫,并結合有關文獻人工譜圖解析以及相對保留指數,確證揮發油中的各個化學成分[8,9]采用峰面積歸一化法對揮發油中的各成分進行定量。
相對保留指數的計算:
IR=100Z+100tr(i)-tr(z)tr(z+1)-tr(z)
IR表示相對保留指數;Z和Z+1表示被測組分前后兩個正構烷烴的碳數; tr(z), tr(z+1) 和tr(i)分別表示被測組分前后兩個正構烷烴的碳數和被測組分的保留時間。見圖1,表1。
表1 樣品精葉油的成分及含量比較(略)
圖1 兩基地樣品精油化學成分的總離子流圖(略)
3 結果
3.1 含量測定樣品1號與樣品2號精油的含量分別為4.27%和4.85%(鮮重),結果表明精油的含量變化不大。
3.2 揮發油化學成分細葉桉揮發油組分中,主要是萜類化合物。樣品1號桉葉油的主要成分是蒎烯(26.24%),樟腦萜(2.16%),百里香素 (4.54%),檸檬烯 (8.23%),小茴香醇(3.43%),松香芹醇(7.72%),龍腦(6.25%),α-松油醇(13.34%),藍桉醇(5.47%)等。樣品2號桉葉油的主要成分是蒎烯(13.4%),樟腦萜(6.21%), 百里香素(2.54%),檸檬烯(10.53%),小茴香醇(4.57%),松香芹醇(10.50%),龍腦(5.25%), α-松油醇(18.28%),藍桉醇(7.93%)等。樣品桉葉油的成分及含量的比較見表1和圖2。根據相對保留指數的計算公式計算個成分的相對保留指數見表1。
圖2 兩基地樣品精油化學成分的相對含量比較(略)
由此表1和圖2中可見,樣品1號桉葉油和樣品2號桉葉油的化學成分相差不多,主要是萜類化合物,分別占總桉葉油的95.81%和98.46%,其中,單萜類化合物占總精油含量的84.02%和84.87%,倍半萜分別占11.79%和13.61%。從圖1中可見,兩個樣品精油中化學成分基本一致,但各化學成分之間的含量相差很大。
4 討論
根據上述實驗數據,我們可以推斷①同種基因型的桉樹揮發油組成大致相同;②生長期的氣候條件對次生代謝產物的積累影響較大;③桉樹葉揮發油中松油醇的含量很高,而松油醇是種用途廣泛的物質,考慮到藥效與含量的關系,要想獲得盡可能多的松油醇,應該考慮桉樹的種植季節;④八強峰是制定中藥指紋圖譜的重要依據,蒎烯、樟腦萜、百里香素、檸檬烯、小茴香醇、松香芹醇、龍腦、α-松油醇、藍桉醇在桉葉油中的含量較高,建議作為桉葉油指紋圖譜的標志性化合物;⑤細葉桉揮發性次生代謝產物的累積與外界環境脅迫有關,為進一步研究次生代謝產物生源合成途徑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K Cimanga, K Kambu, L Tona,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 of some aromatic medicinal plants growing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J].J Ethnophamacol. 2002. 79:213.
[2] 劉玉明,李素芳,吳玉田.藍桉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3,26(6):461.
[3] 吳青業,王 巖,周莉玲.不同來源桉油成分的GC-MS分析[J].中藥材,2003,26(10):724.
[4] 羅嘉良,宋永芳. 3種桉葉油化學成分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1991,3(3):79.
[5] 孫漢董,丁靖塏,丁立生,等.桉葉油的化學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1985,7(3):351.
[6] Li H, Madden JL.Analysis of leaf oils from a Eucalyptus species trial[J].Biochemical Systematicsand Ecology, 1995,23(2):167.
[7] Li H, Madden JL, POTTS B M. Variation in volatile leaf oils of the Tasmanian Eucalyptus SpeciesII. Subgenus Symphyomyrtus[J].Biochemical Systematicsand Ecology, 1996, 24(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