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標準農田信息化范文

      時間:2023-11-03 11:08:47

      序論:在您撰寫高標準農田信息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高標準農田信息化

      第1篇

      信息進農家力度

      據《法制晚報》1月29日消息,2012年農業部將加大農業監測預警等信息進農家的力度,提升信息化服務“三農”的水平,將在全國開展“12316信息進農家”活動。

      農業部將在今年的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中,組織各級農業部門的市場信息系統,依托“金農工程”、“三電合一”項目的建設成果,利用12316三農熱線、農業信息網站、廣播電視節目、手機短彩信服務平臺等方式,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結合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應用,在全國開展“12316,信息進農家”活動,促進農業監測預警、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等信息進村入戶,指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滿足農民群眾的個性化信息需求。

      據悉,今年3月,農業部還將舉辦“12316,信息進農家”主題活動,全國統一的12316標識,動員號召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大信息進農家的力度,提升信息化服務“三農”的水平。

      衛生部稱將

      清理1900項食品國標中強制執行的內容

      據《北京晨報》1月31日消息,衛生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規劃擬定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的污染物、生物毒素、致病性微生物等危害人體健康物質限量、農藥和獸藥殘留限量等食品安全基礎標準制定、修訂。

      規劃指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以及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內容的清理整合,解決現行標準交叉、重復、矛盾的問題。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對現行1900項食品國家標準和3000余項食品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內容的清理。

      國土部稱我國今年將建億畝

      高標基本農田

      據《法制日報》1月31日消息,今年我國將建設1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根據國土資源部印發《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試行)》規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成后,應根據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開展耕地質量評定。

      所謂高標準基本農田即在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主要是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按照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5年我國將建成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2020年力爭建成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

      保監會稱農業險賠款

      第2篇

      一、進一步突出扶持重點

      立足于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采取有力措施,把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和項目布局突出向糧食主產區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聚集。一是要求各省區農發機構將土地治理項目的財政資金,進一步向糧食主產縣特別是谷物主產縣集中,繼續向《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確定的800個產糧大縣傾斜。二是要求除河北、內蒙古、、青海等生態保護任務較重以外的省份,安排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財政資金不得低于土地治理項目財政資金的90%。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下撥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資金172.43億元,其中用于13個糧食主產區119.49億元。

      二、優化建設區域布局

      圍繞貫徹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進一步調整和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布局。根據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以合理利用水資源為重點,統籌考慮土地、氣候和生物資源分布狀況,將全國農業綜合開發區域劃分為重點開發區、保護性開發區、限制性開發區,把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向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重點開發區聚焦,兼顧生態資源環境有一定恢復能力的保護性開發區,嚴禁在生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差的限制性開發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三、繼續提高投入標準

      為強化公共財政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支持力度,根據地方實際需要,從2014年起,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項目與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實現并軌,統稱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并適當提高了畝財政資金投入標準。各?。ㄗ灾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以下簡稱“各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提高到以省為單位加權平均為1100―1300元,比2013年提高了近10%。同時,允許將2003年(含)以前年度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區納入高標準農田項目范圍予以提質建設,其中1988―1998年(含)建成的項目區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不超過1000元;1999―2003年(含)建成的項目區畝均財政資金投入標準不超過800元。

      四、積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加強機制創新,積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從事糧食種植的農民合作組織、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及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獨申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02億元,在14個?。▍^、市)支持169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資產交由農民股份合作社持有和管護的試點,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五、不斷加強資金和項目管理

      第3篇

      [關鍵詞]GIS;RIA;AE;Flex;Silverlight;高標準基本農田

      中圖分類號:TF3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8-0218-03

      1 引言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簡稱“高標農田建設”)是國土資源部、財政部重點推出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國土資源部、財政部關于加快編制和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但目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開展與監管仍采用手工方式,實時性不高且效率低下,無法實現分級審批和監管,也不利于存檔、匯總和報備。針對目前高標農田建設工作量大、任務重、人員少的情況,如何實現建設任務、項目進展、資金去向的實時動態掌握?如何解決省級人員在立項、驗收等工作下放后對全省高標農田建設的全程實時監管?如何解決市縣項目范圍重疊、實施項目進度監控與上報?基于以上問題,應用信息化和網絡化手段構建基于GIS和RIA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管理系統,引入Flex的可視化工作流引擎模型,以及Silverlight的“一張圖”監管,制訂規范的數據共享接口,實現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集中統一、全程全面、實時動態的信息化管理,實現一次填報、分級管理、多級共享的對下監管和對上報備,提高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信息。

      2 系統設計與功能特點

      2.1 系統設計

      系統體系采用B/S(瀏覽器/服務器)架構,依據項目建設目標、任務和思路,系統在統一的身份認證、訪問控制、安全審計、數據備份等安全體系下,結合統一的數據規范與標準,構建統一的土地開發電子政務與空間基礎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分層建立系統的設施層、數據層、地圖服務層、業務邏輯層和應用表現層,系統總體框架設計如下圖所示。

      (1)設施層

      網絡體系、硬件設備、系統軟件等設施是系統運行的基礎。系統建設按照最大限度節省投資的原則,盡量考慮運用各類現有的設施與設備,只對部分確實不能滿足現有需求的少部分設施進行升級。

      (2)數據層

      根據數據存儲結構的不同,將數據分成關系型數據源、非關系型數據源。關系型數據源包括系統元數據庫、字典表、系統表、各類業務專題數據庫表等。非關系型數據源包括各類文檔、圖片等。業務表包括年度計劃、項目、規劃編制、中介、用戶等專題數據庫表。

      地圖服務層

      在數據層上進行地圖服務的,供系統業務邏輯和應用層功能調用。的地圖服務包括行政區劃、土地利用現狀、項目范圍等。

      業務邏輯層

      處在數據之上、應用表現之下的系統業務層,主要用來實現系統的核心業務邏輯與服務,包括數據服務、目錄服務、工作流引擎、安全驗證、權限控制、日志管理等。

      應用表現層

      處在最上層的應用表現層是業務功能的最終交互終端,包括年度計劃管理、項目進度管理、規劃編制進度管理、月報管理、中介管理、項目范圍管理、接口開發與集成、系統后臺管理等。

      2.2 系統功能特點

      本系統功能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于Flex的可視化工作流引擎

      采用Flex技術的工作流引擎,可以根據項目進行靈活的個性化定制,并且具有執行效率高、易用性等優點。

      2、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張圖”

      系統利用GIS成熟的數據共享及互操作技術,實現項目區在“一張圖”上的各種空間分析功能。

      3、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監管水平。

      通過信息的逐層填報、審核、匯總,系統自動實現歸檔檢索、統計分析,達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集中統一、全程全面、實時動態的信息化管理。

      4、圖形化管理,解決數據規范與統一問題。

      通過統計報表與圖表的聯動、項目范圍自動生成與重疊檢查,解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數據的規范與統一問題。

      3 系統關鍵技術的實現方法

      3.1 基于Flex的可視化工作流引擎與定制應用

      為實現對高標農田項目的逐層填報、審核、匯總,實現業務流程的規范化、自動化,本系統采用了工作流(WorkFlow)技術和模型。

      工作流(Workflow)是一類能夠完全或者部分自動執行的經營過程,根據一系列過程規則,文檔、信息或任務能夠在不同的執行者之間傳遞、執行。簡單地說,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銜接、自動進行的任務。實施工作流管理可以規范業務流程、跟蹤業務處理過程、優化并合理利用資源、減少人為差錯和延誤,減少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

      流程設計器是工作流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人員通過流程設計器對業務流程進行建模從而產生一系列可以在流程引擎中運行的業務流程模型。本系統采用基于Flex技術的可視化工作流引擎,Flex是一種很輕便的客戶端技術,只要客戶端安裝了FlashPlayer就可以使用Flex技術,而目前世界上95%的機器上都安裝了Flash播放器。Flex項目最終編譯成的Swf文件在FlashPlayer中是以字節碼形式運行的,其執行效率遠遠高于瀏覽器解析執行的JavaScript,而且Flash技術可以給用戶帶來很好的用戶體驗。對比其他技術實現的流程設計器,可以根據項目進行靈活的個性化定制,并且在效率和易用性上具有優勢,如下圖所示。

      用戶可以通過右側的操作導航來進行流程各個組件的創建,如拖動縮放工具條,可以縮放整個流程查看界面,點擊“選擇”按鈕則可以選中節點或連線,點擊“節點”按鈕則可以在左邊的畫布中增加一個活動節點,點擊“連線”則可以增加一條遷移線,如果用戶需要刪除流程的節點時,則點擊選中需要刪除的組件,然后利用鍵盤上面的Delete鍵就可以刪除組件,如果用戶無意做了錯誤操作,則點擊“撤銷”按鈕撤銷前一操作,或者“重做”按鈕返回上一操作,整個流程設計完成后,點擊“保存”按鈕,進行流程保存。整個過程基于可視化操作,簡單明了,用戶可以很容易上手。

      通過可視化工具對流程進行定制,流程定制完成之后,將會生成相應的xml文件,通過調用Web Service接口將流程配置保存到數據庫,從而實現整個工作流的配置操作。

      3.2 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張圖”監管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一張圖”監管是以空間數據庫引擎與GIS空間分析、Web Service、Silverlight等技術為基礎,結合項目建設地塊信息、空間分析服務等云服務資源,開發對地塊坐標等空間信息全過程管理的應用接口,與可視化工作流、定制應用等共同構建統一的綜合監管平臺。它不僅實現項目地塊在地圖上的瀏覽、查詢、定位等操作,同時具備地塊空間信息的屬性信息檢查、邏輯檢查、空間拓撲檢查,實現空間數據導入導出的數據接口和與其他模塊交互操作的應用接口,強化空間數據挖掘與統計分析,從而實現了項目建設的全覆蓋、全流程的動態監測與監管?!耙粡垐D”監管在實現中解決了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統一坐標系統的確定

      坐標系統是GIS圖形顯示、數據組織分析的基礎,所以建立完善的坐標投影系統對于GIS應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項目的空間數據由各縣級單位生產提供,其采用高斯克呂格3度帶投影坐標系統,且廣東省包含37、38、39共3個投影帶號,為了保持數據的一致性,本系統中的空間數據均采用西安80地理坐標系統來存儲和顯示數據。系統開發了ProjectXian80ToGaussKruger()和ProjectGaussKrugerToXian80()方法實現了高斯克呂格投影坐標系統與西安80地理坐標系統的坐標正算與反算。

      2、天地圖服務資源的共享使用

      “天地圖”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主導建設的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它是“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系統利用編程接口將“天地圖”的服務資源嵌入到已有的各類應用系統中,并以“天地圖”的服務為支撐開展項目管理的地圖服務與應用,從而有效緩解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中技術難度大、建設成本高、動態更新難等突出問題。編程接口通過繼承ArcGIS API for Silverlight中的TiledMapServiceLayer類,重寫該類的Initialize()與GetTileUrl()等方法實現了對天地圖服務資源的嵌入式調用。

      3、空間數據的檢查與提交入庫

      用戶在客戶端導入項目空間數據之后,客戶端負責對數據進行邏輯檢查并提交至服務端的Web Services接口,服務端將數據檢查后分類存放入空間數據庫中。采用Web Services + Arc Engine的方式對數據進行檢查和提交,可以使該工作在服務器后臺運行,減少客戶端壓力與節約用戶時間,并且實現較為全面的空間數據檢查。

      4、圖形應用接口與交互

      地圖管理模塊設計應用接口供項目管理模塊調用,從而實現項目管理模塊對于圖形的多種操作。在地圖管理模塊中對其他模塊開放RunOperation(string OperatorArgs)方法,傳入參數OperatorArgs中指定地圖操作類型、操作對象及其他必須與可選參數,在RunOperation方法中實現對參數的解析與操作的實現。

      4 系統實現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管理系統從總體功能結構上分為基礎框架、五大業務功能、后臺管理、接口開發、項目范圍檢查工具等模塊。

      1、基礎框架平臺是支撐整個系統平臺的基礎,根據統一數據庫、地圖服務、工作流引擎、權限控制、接口集成、標準機制、網站服務等7個統一的原則進行設計,實現系統平臺各個子系統模塊的數據及資源共享。

      2、五大業務功能。年度計劃管理、高標農田項目進度管理、 土地整治規劃編制進度管理、高標農田項目月報管理、土地整治中介管理等組成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業務功能。

      3、后臺管理功能。包括行政區劃管理、系統日志管理等系統基礎數據管理,以及業務賬號管理、用戶管理等業務數據管理。

      4、接口開發。系統接口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與部報備系統對接接口,實現與國土資源部新版農村土地整治監測監管系統(報備系統)的無縫對接。二是項目報備數據批量導入導出功能,將本系統涉及的報備數據按條件、批量導入、導出為如excel、word、jpg等通用中間格式,方便與其他系統對接或撰寫整理文字報告。

      5、項目范圍檢查工具。對各類高標農田項目的空間范圍是否重疊進行檢查,主要功能包括:坐標導入:讀取、導入固定格式的txt或excel坐標文件,自動生成圖形。當坐標系統不一致時,自動進行坐標系統的轉換。范圍審核:對導入的項目空間范圍進行疊加檢查,包括與已有高標農田項目的空間范圍、基本農田范圍、行政區劃范圍進行疊加,檢查是否有重疊。截圖打?。寒斢兄丿B發生時,對當前項目范圍進行截圖、打印。

      5 結語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管理系統是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及相關業務管理提供全程的信息化服務及管理支持。該系統解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面臨的工作量大、任務多、人員少的情況下,在立項、驗收等工作下放后如何實現任務進展、資金去向的全程有效監管的問題,為高標農田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平臺。為職能部門大幅節省了勞動力投入和項目經費,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 伍育鵬, 鄖文聚, 李武艷. 用標準樣地進行耕地質量動態監測與預警探討[J]. 中國土地科學, 2006(04).

      [2] 胡存智. 中國農用土地分等定級理論與方法研究――兼論《農用地分等規程》總體思路及技術方案設計[J]. 中國土地科學, 2012(03).

      [3] 張鳳榮, 鄖文聚, 胡存志. 《農用地分等規程》的幾個理論問題及應用方向[J]. 資源科學, 2005(02).

      [4] 王加恩, 胡艷華, 宋明義, 等. 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與農用地分等成果整合方法――以浙江省嘉善縣為例[J]. 廣東土地科學, 2012(02).

      [5] 陳柏松, 游娟, 潘瑜春, 等. 農用地等級質量監測指標體系與方法[J]. 農業工程學報.

      [6] 蘭小機, 劉德兒. ArcObjects GIS 應用開發-基于C#.NET[J]. 江西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6.

      [7] 朱仕杰, 南卓銅. 基于ArcEngine的GIS軟件框架建設[J].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06(04).

      [8] Nagel Karli Watson Christian, Others. C#入門經典[J].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9] 馬建輝, 吳克寧, 趙華甫, 等. 我國耕地質量監測指標體系的構建[J]. 廣東農業科學, 2012(21).

      [10] 顏國強, 楊洋. 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初探[J]. 國土資源情報, 2005(03).

      [11] 彭強勇, 周衛, 張彥彥, 等. 基于ArcEngine的地圖整飾功能的實現[J]. 現代測繪, 2007(04).

      第4篇

      關鍵詞:高標準;工程建設;農田水利

      中圖分類號:K82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基本原則

      基本原則:堅持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對于選定的建設區域,需考慮農田水利工程與其他相應的農田、路、林及電力設施的配套問題,需兼顧相關部門規劃,統籌安排,規模整治。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不同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的選取適合當地實際條件和實際需要的灌排技術和設備。堅持數量、質量和生態并重的原則。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既要推動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規?;ㄔO,也必須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兼顧生態環境良性可持續發展。堅持農田主體地位,依法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鼓勵農民采用多種形式參與工程建設的原則。堅持建管并重的原則。高質量的完成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后,需要完備的運行管護機制來保證工程可持續的發揮效益。

      2、工程建設標準

      2.1輸配水工程

      1)渠道輸配水工程

      選用灌溉保證率,渠道水利用系數,渠道設計使用年限,渠道建筑物配套率,渠道襯砌率,田間渠道畝均長度等指標對高標準渠道輸配水工程進行評價。

      不同水文氣象、水土資源、作物組成等條件不同,灌溉設計保證率也不同。以旱作為主的豐水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于85%;以水稻為主的豐水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于95%;以旱作為主的缺水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于75%;以水稻為主的缺水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于80%。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斗渠和農渠各級渠道水利用系數不宜低于0.80;其中,支渠不宜低于0.95、斗渠不宜低于0.95,農渠不低于0.90。襯砌渠道的設計使用年限不宜低于30a。渠道建筑物設計應符合《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等有關規范的要求,對于斗門、農門、涵洞(管)、量水堰等固定設施,宜采用工廠化生產或現場預制的裝配式結構,渠道建筑物配套率不宜低于95%。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和斗渠的襯砌率不宜低于100%,農渠的襯砌率不宜低于75%。渠道畝均長度與地面灌水質量(節水要求)、田塊規格、機械作業要求密切相關,平原區農渠畝均渠道長度宜不低于2m,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和斗渠畝均渠道長度不低于1m;丘陵區可適當增加。

      2)管道輸配水工程

      選用灌溉保證率,管道水利用系數,管道設計使用年限,管道量控及安全設施配套率,支管間距,單口給水栓的控制面積,固定管道畝均長度等指標對高標準管道輸配水工程進行評價。

      以旱作為主的豐水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于85%;以水稻為主的豐水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于95%;以旱作為主的缺水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于75%;以水稻為主的缺水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于80%。井灌區管道水利用系數不宜低于0.98,渠灌區不宜低于0.95。管道設計使用年限不宜低于30a。管道量控及安全設施的布置應符合相關技術規范,使用方便安全,滿足運行管理要求,配套率宜到達100%。支管間距不宜超過100m。田間給水栓的布置應符合《農田低壓管道輸水工程技術規范》的要求,同時考慮農戶操作方便,給水栓單口灌溉面積不宜低于0.16hm2。田間固定管道的畝均長度宜不低于10m。

      2.2排水工程

      選用排澇標準,排澇模數,排水溝建筑物配套率,明溝間距,明溝深度,明溝畝均長度,管道畝均長度(暗管排水情況) 等指標對高標準農田排水工程進行評價。

      排澇設計標準應符合有關規定,設計暴雨重現期為5 a~10a,建議易澇區為10a,非易澇區為5a。設計暴雨歷時和排出時間應達到:旱作區1d~3d暴雨1d~3d排除;稻作區1d~3d暴雨3d~5d排至耐淹水深。旱田設計排漬深度不宜低于0.8m,水稻田設計排漬深度不宜低于0.4m;旱作物耐漬深度不宜低于0.3m,耐漬時間不大于4d。排澇模數與設計暴雨歷時,強度和頻率、排澇面積、排水區形狀、地面坡度、植被條件和農作物組成、土壤性質、地下水埋深、河網和湖泊的調蓄能力、排水溝網分布情況和排水溝底比降等因素有關,不同地區高標準排水工程的排澇模式應符合《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中的相關規定。排水溝上必需的橋、涵、閘等建筑物應該配備完善,配套率不宜低于95%。明溝間距和明溝畝均長度與田間布局密切相關, 需考慮與渠道、路和田塊的布局相協調。明溝間距平原區一般為30m~40m,山丘區一般為50m;明溝畝均長度不少于6m。明溝深度需考慮農作物對地下水位的要求和當地自然經濟條件,可參照《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進行設計。平原區一般為1.2m;山丘區一般為1.0m。暗管排水系統的管道埋深、間距以及畝均長度等設計標準應符合《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的相關規定。畝均管道長度不小于80m。

      2.3田間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1)噴灌工程

      選用噴灌設計保證率,噴灌均勻系數,噴灑水利用系數等指標對噴灌工程建設標準進行評價,同時,對于管道式噴灌還需要選用固定管道畝均長度;對于輕小型移動式噴灌機組還需要選用單位功率的機組控制面積;對于大型噴灌機還需要選用單臺噴灌機的控制面積等指標。

      噴灌設計保證率與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都有關,對于經濟價值高的作物不宜低于95%,對于大田作物不宜低于85%。噴灌均勻系數與風速、管網的設計和噴頭的布局等都有關,不宜低于0.8。噴灑水利用系數與氣候條件和作物等密切相關,對于風速小的地區不宜低于0.9,對于風速稍大的地區不宜低于0.8。管道式噴灌工程的固定管道畝均長度不宜低于3m。輕小型移動式噴灌機組的單位功率機組控制面積不宜低于6.67hm2。大型噴灌機單臺噴灌機的控制面積不宜低于13.34hm2。

      2)微灌工程

      選用微灌設計保證率,微灌均勻系數,微灌水利用系數,固定管道畝均長度等指標對微灌工程建設標準進行評價。

      微灌設計保證率與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都有關,對于經濟價值高的作物不宜低于95%,對于大田作物不宜低于85%。滴灌工程的灌溉均勻系數不宜低于0.8;微噴工程的灌溉均勻系數不宜低于0.85。滴灌工程的灌溉水利系數不宜低于0.9;微噴工程的灌溉水利用系數不宜低于0.85。微灌工程的田間干、支固定管道畝均長度不宜低于6m。

      3、管理措施

      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要可持續發揮工程效益,除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外,必須建立切實可行的運行管護機制。堅決杜絕重建設、輕管理,工程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責任不落實,造成工程有人建,無人管,損壞后無人修的現象。

      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技術與水平要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短缺,在經濟發達有條件的地區可逐步實施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設,實現工程運行管理自動化。堅決杜絕樣板工程,在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達不到信息化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地區,不建議盲目開展信息化建設。

      4、結語

      這一成果有助于規范全國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程序和評價依據,推動全國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工作,提高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質量,為將來進一步制定有關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標準的行業或國家標準提供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趙琦,陳曙光,葉新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做法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5):18-21.

      [2]國土資源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試行版) [S].國土資發[2011] 144號,2011.

      第5篇

      (一)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搞好高標準農田規劃,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地塊因地制宜、科學編制。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的思路,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重點落實好節水增糧行動項目、落實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稍加整治)項目,重點建設102沿線兩側鄉鎮。到2020年,全市每個鄉(鎮)至少打造一片20公頃以上高標準農田,102沿線鄉鎮打造萬頃高標準農田。全市高標準農田達到300萬畝。

      (二)加強黑土地保護。一是合理利用有機肥資源增肥。農作物秸稈是重要的有機肥資源,重點推廣機械粉粹還田、覆蓋還田和秸稈堆漚還田等技術。同時鼓勵農民利用畜禽糞便積造和使用有機肥。二是應用新技術節肥。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緩釋肥料、水溶肥、生物有機肥等新型肥料,推進病蟲害防治和綠色防控,實施化肥、農藥減量施用。三是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有效推廣玉米寬窄行等保護性耕作技術,逐步擴大種植面積,實現鄉(鎮)整體推進。

      二、著力提高物質裝備水平

      (一)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著力推進農機裝備和作業能力快速提升。到2020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25萬千瓦,主要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5%以上,爭取在全省率先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

      (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制定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投入,加強灌區防汛抗旱能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推進智能農業高端信息平臺項目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快構建監測預警、應變防災、災后恢復等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好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增強災害預警預防能力。加強種子、飼草料等應急救災物資儲備調運條件建設,推廣相應的生產技術和防災減災措施,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和重大突發事件能力。

      (四)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笆濉逼陂g重點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為廣大農民提供專業的信息服務平臺。一是建立“三農”綜合信息服務中心;二是開展手機客戶端應用;三是建設農業物聯網。抓好3個基站,逐步在全市鋪開。

      (五)設立現代農業發展基金。市財政決定每年拿出1000萬元作為現代農業發展基金,用于農田水利項目建設、農業防災減災應急儲備,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三、著力提高農業技術應用水平

      (一)打造玉米種子硅谷?!笆濉睍r期,發揮公主嶺市特有的玉米種子資源優勢,打造玉米種子硅谷,促進玉米種子科技研發,推動玉米種業向高精尖方向發展。一是建立種子產業園。規模達到100公頃以上,引進大的種業集團10戶以上,科研院所5個以上。二是引進和選育100個左右新品種(系)。其中成為主導品種的20個以上,具有良好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達到5個。三是建成千畝優良品種展示中心。打造3~4戶注冊資金1億元,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集團。建成2戶以上玉米育種工程中心。四是建設吉林航天育種工程研究中心。到2020年,建成現代農業裝備博覽園,建設生物育種研究中心和博士工作站。五是建立職責明確、設施先進、監管有力的種子管理體系。

      (二)加強各類試驗示范項目推廣應用。一是開展糧食高產攻關田示范。在每個鄉(鎮)落實一塊10公頃以上畝產噸糧的高產攻關田,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田間指導,推廣高產技術。二是落實中墨高產栽培模式試驗任務。利用墨西哥先進技術和設備,采取全程機械化作業,逐步擴大試驗面積,促進糧食增產。三是建設千畝玉米良種展示基地。建立新品種展示區,面積100畝,展示國內各大種業玉米新品種300個??蒲杏N區,面積100畝,種植自交系1萬份以上??蒲需b定區,面積300畝,種植中國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豐田種業、利禾種業、登海種業、敦煌種業等科研院校和知名種業玉米新組合3萬份以上。新技術新模式實驗區,面積500畝,進行玉米直收脫粒實驗,應用大壟雙行免耕、一壟雙行、穴播等技術。

      第6篇

      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是集新興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依托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環境溫濕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圖像等)和無線通信網絡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

      西平:高標準糧田建設越來越好

      來到西平縣的麥田里,會發現田野里豎著一塊塊白底紅字的牌子,標注著麥種名稱、管理方法;在糧田一角的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中,風向、濕度、光照度等監測儀各司其職;開闊地上的高清彩色大屏幕,及時更新的農情信息一目了然;大田里行走的專家,間或停下用儀器監測小麥生長情況。

      據當地技術人員介紹,這套系統叫作小麥苗情數字化遠程監控系統。簡言之,就是利用安裝在大田里的攝像頭,將大田實景實時傳送到平臺,并自行建立起數據庫。無論專家身在何處,只要登錄物聯網平臺,進入系統,就能清晰地“看”到大田,“對癥下藥”了。

      據了解,西平縣今后將加大投入該系統,盡早讓西平縣全縣高標準糧田都“上網”。另外,當地將更新一批大馬力農機,將高標準糧田集中連片并打算購買無人機飛防病蟲害,再試購幾臺無人駕駛的收割機、播種機,西平縣的高標準糧田建設將越來越好。

      商水:千百里外監測小麥

      金黃的麥浪隨風起伏,大型收割機轟鳴前行……想目睹這喜人的中原豐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間地頭,只需輕點鼠標,或者點擊聯網的智能手機,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實時畫面。

      該系統不僅能對麥收情況“直播”,農田里的溫度、濕度、墑情等數據也能實現遠程監測,物聯網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正給廣袤農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農業實現新的騰飛。

      這是河南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正在建立的作物生長遠程感知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在農田里設置各種感知終端,裝配攝像頭,可實現對農田作物的遠程實時監控。2014年,河南省農科院就在商水縣舒莊鄉的高標準糧田里設立了一處監控點。

      一個攝像頭就可以監控農田的情況,離得較近的農田,拉近鏡頭,成熟的麥穗清晰可見。遠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莊鄉百姓,只要在電腦或手機上下載相關軟件,家鄉農田里的麥收情況可隨時查看。

      鄧州:“智慧大棚”果兒甜

      智能監控種地,觸屏配方施肥,地下管網機電化……眼下,在鄧州湍河街道“智慧大棚”控制室里,一系列先進科學技術正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從“望天收”到種“智慧地”,鄧州農民也越來越多地嘗到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甜頭。

      第7篇

      過去一年來,我們實現了――

      規劃落地。制訂2016年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實施意見,督導14個縣制定本地《規劃》和5年任務清單,打造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重點培育發展5至8個標志性典型。

      督導落實。組織14個重點縣與省政府簽訂2016年率先工作責任狀,制定下發《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督查指導工作方案》《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14個縣(市、區)考核辦法》等政策文件,督促各地抓好落實。

      建設高標準農田。將33億元涉農資金集中投向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省項目開工建設面積64.57萬畝,已下達項目資金約20.58億元。

      一言以蔽之,總體上項目建設進展良好,主體工程大部分完工。

      “從全國看,吉林處于實F農業現代化的第一方隊,要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币荒昵?,在我省考察時提出了殷切期望。

      2016年春,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提出的“建設三大體系”指示要求,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現代化,扎實做好農業農村工作。

      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使命是光榮的,同時,壓力也是巨大的。特別是白山松水間這片“疲憊”的黑土地,更是難堪重任――

      農田灌排基礎設施薄弱。全省8個大型灌區有40%的工程不配套或老化破損。125個萬畝以上中型灌區有近80%的建設任務無法完成。6處大型泵站無法全部完成更新改造建設任務。全省54片重點澇區,通過驗收達到10年一遇治澇標準的只有1片。中西部旱區僅有23.1萬眼機電井和部分噴滴灌設備。我省僅有1161萬畝旱田耕地具備作物生育期全程灌溉能力,占旱田耕地面積的15.9%,旱區農業仍然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黑土地退化現象比較嚴重。一是黑土層變薄。據監測資料表明,我省黑土區每年流失表層土壤平均為0.3~0.7厘米。二是土壤養分失衡,有機質數量和質量下降。三是土壤生物學特征退化。土壤微生物的總量減少,原有土壤的微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土壤持續供肥能力下降,作物病害發生頻率提高。四是黑土生產功能退化。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環境變壞,土壤對養分的轉化和調控能力下降;土壤結構和土體構型的惡化,對水分的貯藏和調節能力降低,加重了干旱的危害。五是西部風沙、鹽堿、漬澇等中低產田仍有3500萬畝,數量大,單產低,嚴重制約糧食產量的進一步提高。

      農田配套設施不完備。田間道路不配套,機耕道“窄、差、無”、農機“下地難”問題突出。部分現有機耕道建設設計不規范、標準不高、養護跟不上、損毀嚴重,難以滿足大型化、專業化現代農機作業的需要。全省1/3以上農田機耕道需修繕或重建。農田輸配電設施建設滯后,農田灌溉排澇成本高、效率低。農田防護林網體系仍不完善,存在樹種單一、林網殘缺、結構簡單等問題,整體防護效能不高。

      資金渠道分散且建設標準不統一。長期以來,我省農田建設由各部門分別編制規劃,分頭組織實施,缺乏統一的指導性規劃和規范的建設標準,造成項目安排銜接困難,建設標準參差不齊,難以統一考核評價。同時,由于建設資金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許多項目建設標準偏低,多數農田建設項目難以同步實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耕作節水技術等措施,工程建設效益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工程管護長效機制未建立。農田建設中“重建設、輕管護”的現象較為普遍,田間工程設施產權不清晰,耕地質量監測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管護責任和措施不到位,管護資金不落實等問題突出。有的項目竣工移交后設備和設施損毀,得不到及時、有效修復;有的項目建成后沒有劃入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對已建成農田的用途和效益統計監測工作不到位。

      面對諸多問題,怎么辦?

      出路:在“五個原則”引領下,以“五個集中”的模式,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

      走進敦化市沙河沿鎮和青溝子鄉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雖然工程尚未完工,但路、渠、橋、涵、井配套齊全,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通”。此外,還新建了曬場、庫房及物聯網信息中心。用項目負責人的話說,就是著力完善水利設施配套,著力加強道路設施建設,著力打造高產穩產農田,著力鞏固生態環境建設,同時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工程配套。而這正是他們認真實施省里確定的“五個原則”取得的結果。

      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確定之后,如何提高黑土地的承載能力,是實現既定目標的關鍵。副省長隋忠誠帶領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精心調研、反復探討,針對我省農田建設的現狀,總結多年來農田建設的經驗教訓,最終確定了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的“五個原則”。

      ――突出率先,合理布局。綜合考慮區域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糧食生產基礎,以長春市及其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重點,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在資金投入和項目安排上實行“五個集中”原則,即向長春市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集中、向水田(旱改水)集中、向土地流轉連片地塊集中、部門資金向同一區域集中、“十三五”規劃資金向前兩年集中。

      ――整體推進,集中連片。實現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農藝農機技術先進適用,使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相適應。堅持按灌區、流域和區域整體規劃,采取分年實施,集中投入、連片治理、整體推進的建設方式,確?!敖ㄒ黄?,成一片”。

      ――節約資源,保護生態。切實加強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減少水土流失,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發揮農田在生產、生態、景觀方面的綜合功能,實現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相協調。

      ――政府主導,廣泛參與。調動和發揮地方縣市政府項目建設積極性,積極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參與;鼓勵和引導項目區廣大農民群眾積極籌資投勞;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

      ――部門聯動,合力推進。明確部門職責,建立部門協調機制,促進信息共享。以縣市為單元,編制實施方案,明確任務分工,落實技術標準,規范驗收程序,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各類項目建設按標準化要求建成后要及時確權登記,健全管護機制,強化信息管理,確保工程規范、良性運行,長久發揮效益。

      雖然秋實的美景已隨風遠去,但永吉萬昌現代農業先導區那1萬畝規?;邩藴仕锶匀徽宫F在我們面前。據介紹,這里的水稻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信息化。坐在信息中心,就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掌控水稻的生L情況、土壤的溫度、濕度等。如果不是統籌整合了方方面面的農業資金,建設這樣先進的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簡直不敢想象。

      過去多頭投入造成資金分散、配套困難、管理缺失,結果事倍功半。在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必須出新招,那就是引導各類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統籌使用和規模投入,做到“多條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整合落實中,主要體現在“五個集中”上――

      向長春市各縣(市)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集中。2016年,省發改委千億斤糧食工程計劃投資10億元,投入14個縣高標準農田建設6.22億元,占總投資的62%;省國土廳土地整治項目計劃投資20億元,投入14個縣高標準農田建設9.30億元,占總投資的46.5%;省農發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投資12億元,投入14個縣高標準農田建設9.22億元,占總投資的76.7%;省水利廳投入農業水利建設資金10.15億元,投入14個縣資金4.87億元(不含灌區改造),占總投資的48%。

      向水田(旱改水)集中。經過項目整合協調,2016年14個縣市集中建設水田96.55萬畝,集中打造6大片區,占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的55%。一是榆樹市東北部、南部以及黑林鎮、保壽鎮、新立鎮、環城鄉的3個高標準水田示范區共30萬畝。二是永吉縣萬昌先導區高標準水田示范區12萬畝。三是前郭縣高標準水田示范區,主要集中在紅旗農場、紅光農場高標準水田片區8萬畝。四是德惠市岔路口鎮、朝陽鄉高標準水田片區10萬畝。五是梅河口市高標準水田示范區,主要集中在紅梅鎮、中和鎮高標準水田區7.48萬畝。六是九臺市高標準水田示范區,集中在其塔木鎮和上河灣鎮水田大方,建設面積6.6萬畝。

      向集中連片耕地集中。這次高標準農田項目集中整合落實到集中連片地塊,最小的片區不低于1萬畝(667公頃),大的片區在10萬畝以上,低于萬畝的項目不作安排。

      部門資金向同一片區集中。各個縣(市、區)按照統一片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驗收、集中實施的要求,將各部門資金項目落實到同一片區、同一地塊,各部門共同實施、共同推進。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