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物燃料科技范文

      時間:2023-10-26 09:59:25

      序論:在您撰寫生物燃料科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生物燃料科技

      第1篇

      生物燃料的技術革新能否克服環境污染的缺憾?革新的突破口在哪里?答案似乎已經找到。根據業界的預測,未來第四代生物燃料可以“完美”解決“綠色”燃料帶來的污染問題。

      說到第四代技術,還得先從最基本的概念說起。 生物燃料泛指由生物資源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過程而獲得的燃料乙醇、燃料丁醇、生物柴油等可再生燃料。它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由于受傳統能源價格提高、環保意識加強和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美國、巴西、歐盟以及中國等成為積極發展這一技術的主角。

      生物燃料依據其使用的原料和技術可分為四代。第一代的代表產品為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第二代的代表產品是纖維素乙醇,它由以麥稈等農林廢棄物為主的生物質原料經過預處理、酶降解和糖化、發酵等步驟制成;第三代是指以微藻為原料生產的各種生物燃料,也稱為微藻燃料;第四代主要利用代謝工程技術改造藻類的代謝途徑,使其直接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乙醇、柴油或其他高碳醇等,這是當前最新技術。雖然該技術尚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但在環保、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已經可以預期:

      首先是燃料的生產途徑。傳統技術要分解生物質生產乙醇,而第四代技術則采用微藻,直接通過光合作用,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變成乙醇。

      其次是工藝對環境的影響。傳統技術在生產生物燃料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固體廢棄物,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第四代技術不僅不會產生任何廢棄物,而且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助于碳減排。

      再次是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第一、二代技術會消耗大量的糧食,且占用大面積耕地,進而在世界范圍內引發對糧食安全的擔憂,而第四代技術根本不需要農作物和農場,建廠靈活性高,生產環節很少,與傳統技術多達20個環節相比,第四代技術只需要簡單的三四個環節。

      第2篇

      [關鍵詞] 生物質 顆粒燃料 清潔燃燒

      正文

      1、概述

      生物質顆粒燃料是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利用木質素充當粘合劑,將松散的秸稈、樹枝和木屑等農林生物質壓縮成棒狀、 塊狀或顆粒狀等成型燃料。中質煙煤相當;基本實現 CO2零排放,NOx和 SO2的排放量遠小于煤,顆粒物排放量降低;燃燒特性明顯得到改善,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因此,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技術是實現生物質高效、 清潔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主要分為顆粒、塊狀和棒狀 3 種形式,其中顆粒燃料具有流動性強、燃燒效率高等優點,因此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隨著我國的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技術及其清潔燃燒設備的研究開發提高了秸稈運輸和貯存能力,燃燒特性明顯得到了改善,可為農村居民提供炊事、取暖用能,具有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低、操作簡單等特點,是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自2006年1月1日我國頒布實施了再生能源法。使我國生物質能源發展走上了快速規范化的道路。生物質能在我國主要是以農作物秸稈為主體的資源。秸稈長期被作為農村傳統的用能,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特別是新一代的農民難以接受傳統的、直燒秸稈生活用能的落后方式。但又苦于缺乏先進廉價的使用。也只能花高價用液化氣、電、型煤等現代能源。由于現代能源的緊張和價格的日趨上漲,長期花高價用現代能源,農民又難以承受。特別是城鎮及城市接壤區域居民采暖,800-900元每噸的煤,一個冬天要用上1-2噸滿足采暖需要,農民甘愿受凍也不愿花如此大的費用,而城鎮及城市接壤區域居民采暖受到環境要求的嚴格限制。目前,居民冬季用煤采暖的已越來越少。從這一點看,在現代社會有相當多的農民沒有得到,也很難得到良好的能源服務,他們的現代生活水平還較低。國家早就重視如此重要的民生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農業部和科技部就開始投資進行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的研究、開發、試點示范和技術推廣工作。近幾年,中國農作物秸稈的清潔、方便能源利用的技術研究和開發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些技術已趨于成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廣?,F在,中國主要的農作物秸稈能源利用技術有秸稈氣化集中供氣技術、秸稈壓塊成型及炭化技術、利用秸稈制取沼氣技術和秸稈直接燃燒技術。由于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及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加上這些秸稈能源利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秸稈能源利用將逐漸由傳統的、低效不衛生的直接燃燒方式向優質化和高效化方向發展。

      國外關于生物質成型燃料與燃燒技術設備的應用以趨于成熟化和普遍化,我國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發展還剛開始,與之相適應的燃燒技術設備處于一種滯后狀態。目前一些成型燃料的應用,主要是在現有燃燒設備的基礎上,直接應用或改造應用,既使河南省科學院研制具有較高水平的家用顆粒燃料爐灶,也存在著技術不到位的情況,難以產業化發展,沒有做到商品化應用。

      有些單位在取得了生物質顆粒燃料炊暖爐灶的基礎上,立足于建立一個秸稈成型顆粒燃料與高效清潔燃燒設備系統技術產品的有機統一,協調發展的機制。在進行“生物質冷成型燃料加工設備系統”和生物質顆粒燃料炊暖爐灶的研制過程中,重點解決了目前百姓采暖困難問題,創造了“生物質顆粒燃料供熱鍋爐”的成果。采用了生物質顆粒燃料炊暖爐灶的核心技術,實現了生物質高效、清潔燃燒、節能排放的目標。應用廣泛,可滿足城鎮及城市接壤區域居民采暖需求。

      2、物質顆粒燃料成型和清潔燃燒技術及設備

      2.1傳統成型方法。

      它與現有的飼料制粒方式相同,即原料從環模內部加入,經由壓輥碾壓擠出環模而成粒狀。

      包括原料烘干、壓制、冷卻、包裝等。該工藝流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首先在顆粒壓制成型過程中,壓強達到50~100MPa,原料在高壓下發生變形、升溫,溫度可達100℃~120℃,電動機的驅動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其次,原料的濕度要求在12%左右,濕度太高和太低都不能很好成粒,為了達到這個濕度,很多原料要烘干以后才能用于制粒;第三,壓制出來的熱顆粒(顆粒溫度可達95℃~110℃)要冷卻才能進行包裝。后2項工藝消耗的能量在制粒全過程中占25%~35%,加之成型過程中對機器的磨損比較大,所以傳統顆粒成型機的產品制造成本較高。

      2.2冷成型技術。

      新型冷成型技術通過顆粒成型機直接壓制,把秸稈、木料殘渣等轉化成大小一致的生物顆粒,其燃燒效率超過80%以上(超過普通煤燃燒約60%的效率);燃燒效率高,產生的二氧化硫、氨氮化合物和灰塵少等優點。

      2.3清潔燃燒設備

      目前燃燒設備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還較少,國內也引進一些以生物質顆粒為燃料的燃燒器, 但這些燃燒器的燃料適應范圍很窄,只適用于木質顆粒,改燃秸稈類顆粒時易出現結渣、堿金屬及氯腐蝕、設備內飛灰嚴重等問題,而且這些燃燒器結構復雜、能耗高、價格昂貴,不適合我國國情,因此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

      哈爾濱工業大學較早地進行了生物質燃料的流化床燃燒技術研究,并先后與無錫鍋

      爐廠、杭州鍋爐廠合作開發了不同規模、不同爐型的生物質燃燒鍋爐。 此外,河南農業大學研制出雙層爐排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浙江大學研制出燃用生物質秸稈顆粒燃料的雙膽反燒鍋爐等。

      3、發展前景分析

      我國生物質能資源非常豐富,農作物秸稈資源量超過7.2億噸,其中6.04億噸可作能源使用。國家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嫁接商品化、集約化、規?;墓芾斫涷?,結合中國國情,在農村推廣實施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在節省不可再生資源、緩解電力供應緊張等方面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秸稈綜合利用不但減少了秸稈焚燒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減少了溫室氣體和有害氣體排放,而且對帶動新農村建設無疑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從秸稈資源總量看,廣大農村、鄉鎮的各種秸稈產量大、范圍廣。生物質固體燃料是繼煤炭、石油、天然氣之后的第四大能源,是可取代礦產能源的可再生資源,是未來一個重點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劉延春,張英楠,劉明,等.生物質固化成型技術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2008,21(4):41-47.

      [2]趙迎芳,梁曉輝,徐桂轉,等.生物質成型燃料熱水鍋爐的設計與試驗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42(1):108-111.

      第3篇

      本刊訊(記者 逯文娟)10月16日全球實驗室領域專家IKA艾卡攜50種新產品(其中包含兩種全球首創新品)在2012上海慕尼黑生化分析儀器展上向中國市場隆重展示了新一代的實驗室設備。

      這是IKA首次將今年推出的50種新產品正式在中國展出,中國的客戶從而有機會與IKA最先進的實驗室技術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和了解,通過這次展會他們將對IKA創新技術所帶來的實驗室革命深有體會。此次展會IKA所展出的新產品包含:IKA的兩個全球首創產品——高度自動化緊湊精巧的C1量熱儀和控制型試管研磨機。此外,還包括采用專利稱重技術的新型磁力攪拌器,技術先進的頂置式攪拌器,新型RV8觸摸靈動旋轉蒸發儀,新型真空泵,新型分散機,新型反應器,mini離心機,以及IKA產品線的全新成員——設計和技術先進的移液器和16款恒溫循環系統等等。

      丹麥推出可生產更多生物燃料的酶制劑

      本刊訊(記者 衛士姣)據報道,丹麥工業用酶制劑公司諾維信(Novozymes)日前推出1種新的酶制劑,可讓玉米產出更多乙醇,提高利用效率。

      丹麥諾維信公司稱,新酶制劑Avantec能夠從玉米中多提煉出2.5%的乙醇。諾維信執行副總裁尼爾森說,它可以幫助人們省下許多玉米,但產出的乙醇數量不變。玉米是美國生產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尼爾森說,如果全美的乙醇工廠都用Avantec,就可節省300萬公噸玉米。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生物質和生物能源教授費爾比(Claus Felby)說,從技術層面上看這種酶制劑并不是革命性產品,但它利用資源更有效率。

      荷蘭發明3D食品“打印機”據預存造型噴射食材

      本刊訊(記者 逯文娟)荷蘭國家應用科學研究院日前研發出一臺3D食品“打印機”,人們可借助這一機器以巧克力或其他食材為原料“打印”出各種造型奇特的食品。

      第4篇

      【關鍵詞】生物質顆粒;燃燒特性;排放

      0.前言

      人類利用生物質能源已有幾十萬年之久,其應用之早,是最直接的一種燃料能源。然而卻因為生物質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而不能得到廣泛的利用。例如:生物質的熱值比較低、缺少專用的燃燒設備、運輸及存儲不便等。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以能源的消耗作為重要前提的,經濟發展的越快,能源減少的越多。這樣我們所面臨的兩個顯著問題是:環境污染趨于嚴重化;另一個是能源燃料的緊缺。因此,研究燃用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的機理,探究其燃燒及排放特性,妥善處理能源燃料緊缺問題,對提升環境質量,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燃用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簡介

      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主要采用三室的燃燒結構:即氣相燃燒室、固相燃燒室和燃燼除塵室。固相燃燒室的主要作用是為生物質顆粒燃料供應大量熱解的氣化熱量,從而產生大量的生物質燃氣。這部分生物質燃氣通過底部的吸式結構過濾凈化,并最終被導入氣相燃燒室中從而實現均相的動力燃燒。氣相燃燒室的尾部主要采用旋流結構制造,這樣可以讓燃氣的火焰進行充分的擾流,進而促進燃氣的完全燃燒。而燃燼除塵室一般采用降塵、燃燼、凝渣以及輻射傳熱等組合結構,從而可以實現潔凈燃燒和輻射換熱等多重效果。下面我們給出了一個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的簡化圖。

      圖1 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簡化圖

      2.生物質燃料鍋爐的燃燒及排放特性

      2.1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的燃燒特性

      生物質顆粒燃料一般都是經過超高壓壓縮形成的微粒狀燃料,密度較原生物質要大的多,這樣的結構和組織特征使其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的逸出速度和傳熱速度。該種燃料的點火溫度也比較高,但是點火性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不過仍然要好于煤的點火性能。

      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在燃燒開始階段會慢慢進行分解,此時的燃燒主要處于動力區,但是隨著燃燒進入過渡區和擴散區,燃燒的速度降低,就可以將大部分的熱量揮發傳遞到受熱面,從而使排煙的熱損失大大降低。同時,揮發燃燒需要的氧氣和外界擴散的氧氣比例適中,從而實現充分的燃燒,并進一步減少了氣體不完全燃燒造成的損失和排煙造成的熱損失。

      燃燒充分完成以后,留下的焦炭骨架的結構非常緊密,流動的氣流無法分解骨架,從而使得骨架炭仍然能夠保持完好的層狀燃燒,并形成層狀的燃燒核心。此時炭的燃燒比較穩定,爐溫也相對較高,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固體和排煙的熱損失。

      2.2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的排放特性

      2.2.1清灰裝置設置

      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排放過程中的清灰裝置主要采用機械刮除式以及機械振動式兩種主要方式。并且,在有些燃燒鍋爐中配備相應的灰分壓縮機,這樣就可以滿足進行長時間自動運行的要求。如果設計工藝良好,那么該鍋爐的維護保養都會很有限,不需要進行特殊的清理。

      2.2.2相關污染物排放

      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排放的煙氣中包含有多種不同的物質。其中,主要的污染物有沒有完全燃燒的顆粒CxHy和有害的氣體CO,這些都是由于燃料的未充分燃燒而形成的,同時,也可能和生物質顆粒燃料的組成成分有關系。不過,鍋爐的污染物氣排放量相當低,并且由于生物質燃料中N、S等元素較少,所以最終排放的有毒氣體,如NOx、SOx較燃煤排放的要低的多。

      3.生物質顆粒燃燒鍋爐的環境影響分析

      生物質顆粒燃燒鍋爐排放的污染物很少,只包括少量的大氣污染物以及固體廢棄物。

      3.1大氣污染物

      生物質顆粒燃料的纖維素含量比較高,而硫的含量則比較低,因此,燃燒所長盛的大氣污染物較燃煤而言要少得多。另外,生物質顆粒燃料的密度比較大,非常便于運輸和儲存,而熱值也基本和燃煤相當,燃燒鍋爐的燃燒速度要比煤快,燃燒充分且黑煙較少、形成的灰分也比較低,尤其是在采取相配套的脫硫除塵設備之后,大氣的污染物排放就會大幅度減少。根據大量的數據分析可以認為,使用生物質燃料鍋爐進行燃燒后所釋放的大氣污染物濃度要遠遠低于相應的國家標準。

      3.2固體廢棄物

      生物質燃料鍋爐燃燒后形成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是燃燒完后形成的灰分,這部分廢棄物可以被充分的回收利用。最主要的應用就是將灰分進行回收用作農田鉀肥,這樣可以達到資源充分進行綜合利用的目的。

      生物質顆粒燃燒鍋爐排放的污染物很少,對環境的污染影響極低。不僅如此,該種工藝在很多方面還有及其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例如代替煤炭資源,不經可以減少環境的污染,還解決了日益嚴峻的能源問題。另外,就是將燃燒后形成的固體廢物回收用做鉀肥,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效循環,實現我國環境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到了變廢為寶,節約資源又保護環境的目的。

      4.結論

      生物質顆粒燃燒鍋爐主要利用廢棄的農作物資源作為燃料,因此燃料資源豐富,經濟環保,不僅降低了我國農業廢棄物的運輸成本問題和運輸過程中的污染問題,還具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的作用。生物質顆粒燃燒鍋爐的推廣和使用符合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基本要求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國策,具有十分突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為緩解我國以及世界范圍內的能源緊張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思路和方法,對于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翠蘋,李定凱等.生物質成型顆粒燃料燃燒特性的試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6(10).

      [2]岳峰,雷霆宙,朱金陵等.家用生物質顆粒燃料爐的研制[J].可再生能源,2005(6).

      第5篇

      關鍵詞:生物質燃料 小型火力發電機組 改造技術 可行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TK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7(c)-0117-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同時能源使用生態化理念也應運而生,節能減耗清潔生產已經成為企業生產與政府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國家生態經濟戰略推進落實過程中,眾多的小型燃煤火電因耗能與污染生產而關停,電力企業也在不斷開展能源研發與資源利用技術創新工作,以求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這種情況下,眾多火電企業將目光投向了生物質改造利用,因此小型燃煤火電機組轉換生物質燃料技術的可行性研究提上日程。筆者在本文中著重分析了小火電生物質改造轉化技術的必要性與系統性,并就其應用風險進行了闡述。

      1 小火電機組進行生物質改造的意義分析

      近年來,一些小型火電電力生產運營過程中存在著污染嚴重、耗能過多等弊端,這與當今生態和諧社會建設要求嚴重不符,因此小型燃煤火電發電機組進行生物質燃料改造具有必要性。此外,生物質改造能夠降低生產成本,還能提升企業生產生態效益,具有明顯的推廣優勢。

      1.1 小火電進行生物質改造的緊迫性

      與大型發電機組生產運營情況相比,小火電具有高耗煤、低產量、高污染、低經濟效益的“兩高兩低”特征,因而被冠以“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大戶”的專稱。隨著近年來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措施的落實,小型火電已經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整頓對象,并對一批嚴重耗能與污染的小火電實施了關停政策,迫于形勢壓力,小火電必須進行生產結構調整,并著重進行能源改造,加大新能源創新與應用研發。

      生物質燃料具體表現為柴薪等有形物質,區別于太陽能與風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生物質燃料的情節性主要取決于燃料改造技術,但是生物質具有一項明顯的能源優勢便是可再生并且可運輸,這就為生物質開發應用提供了便利,也為小型火電進行生物質氣燃料改造提供了條件。

      1.2 小火電生物質改造技術及其應用意義

      現階段,國家不斷提倡進行能源改造與清潔能源研發,這為生物質能源轉化應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國家還對生物質能源轉化應用進行經濟政策規定,為生物質能源轉化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小型火電進行生物質能源轉化主要是進行就地取材,既節省了煤耗,還降低了污染,而且企業發展還享有國家基金與經濟傾斜,能為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提供保證。

      2 小型燃煤火電發電機組生物質改造的可行性與風險性分析

      2.1 小火電生物質改造技術可行性分析

      小型燃煤發電機組進行生物質燃料轉換具有明顯的可能性。進行生物質能源改造需要資金少,而且還可以進行生物質燃料混燃,其中的各種改造方案都具有明顯的可能性。小型燃煤發電機組改造活動集合理化設計、整合技術、試驗驗證等各環節于一體,因而生物質能源改造具有系統性。生物質能源改造技術的可能性與系統性決定了該技術具有可行性。

      2.1.1 生物質能源改造的可能性

      現階段,我國小型火電發電機組進行生物質能源改造主要有三類設計,每種方案設計都具有可能性。

      小型火電生物質燃燒利用主要分為生物質純燃與生物質混燃兩種,這兩種應用技術都具有可能性。所謂生物質純燃即指生物質直燃,該種技術應用不存在難點,但是具有一定的應用弊端。生物質直燃技術的應用首先要進行燃料機改進,以使燃料設備能應用于生物質燃燒,還要在生物質燃燒過程中進行純燃弊端克服。生物質混燃技術在現階段應用比較廣泛,主要是將生物質與煤等碳化燃料進行混合燃燒應用,該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而且在混燃過程中還能有效降低生物質的活性指數,有效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小型燃煤發電機組生物質燃料改造還包含流化床燃燒技術設計與層燃爐燃燒技術設計,這兩方面技術主要是根據生物質燃燒進行的技術設計。其中流化床燃燒技術主要是進行生物質的流態化燃燒,該技術能夠保證生物質的充分燃燒,而且能滿足生物質多元燃料混合燃燒需求,燃料普適性較高。流化床燃燒技術因為這些優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而生物質層燃爐燃燒技術主要是應用層燃爐排進行生物質燃燒,該種燃燒技術應用時間較長,流化床燃燒技術便是基于該種燃燒技術進行的燃燒技術創新,相比于層燃技術,流化床技術能夠有效降低火電運行成本,且操作設備簡單,易于推廣。

      小型火電生物質改造主要是針對生物質燃燒進行設備改造,基于此小型電廠進行了燃燒設備與系統改造處理,還進行了發電機組鍋爐低成本設計改良。此間的設計與改造主要根據企業經濟條件、設備運行情況實際情況進行的改良,具有明顯的可行性。

      2.1.2 小火電生物質改造系統性分析

      小型火電生物質改造作為一項系統化的技術,其技術要點從設計環節到技術可行性預測再到技術方案的確定都經過科學論證,有效提升了改造技術的可行性。

      在生物質改造技術中著重進行了燃料供應量設計與工藝系統改良,并基于小型火電設備運行與需求情況進行了鍋爐參數設計。小型火電生物質改造轉化中還進行了燃料可供性與入爐形式預測分析。生物質供應是影響企業生產運營成本的重要因素,確定合理化的生物質供應也能影響項目成??;而生物質入爐形式是影響生物質能否全面燃燒的關鍵因素,還能影響到燃燒設備的使用性能,不科學的入爐形式會縮短設備的使用壽命,還能影響企業生產運營的安全可靠性。

      2.2 小火電生物質改造轉換技術風險性分析

      小型火電生物質轉換改造技術在應用中尚存在一定風險,主要表現為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實施與投資風險等,這些風險的存在主要影響技術管理水平,需要進行有效的技術管理措施加強。小型火電生物質技術的技術風險主要表現為鍋爐改造與生物質燃燒技術。我國的生物質改造技術尚未發展成熟,也并未形成與國際技術的接軌,因此技術設計與應用中管理措施的不到位引發風險不由必然性。此外,生物質改良轉換技術還具有一定的市場風險與投資風險。該種風險主要是由于生物質的供應與生產回報具有眾多的不確定因素,以致風險指數較高。

      3 結語

      小型火電生物質燃料改造與轉換技術具有十分明顯的可行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雖然風險的存在并不會影響技術的實施與應用,但是我們仍應該加大技術的風險管理,以全面提升轉換技術的科學化與可行性水平。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肺部真菌感染;呼吸內科;原因;藥物治療

      近年來,我國的肺部真菌感染率呈快速增長趨勢。本次研究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10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發生感染的原因,并對其進行藥物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10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齡為45~75歲,患者年齡的平均值為(60.67±2.37)歲;24例患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患者為肺炎,6例患者為慢性支氣管炎,5例患者為哮喘,2例患者為肺癌。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齡為44~76歲,患者年齡的平均值為(60.71±2.41)歲;23例患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患者為肺炎,7例患者為慢性支氣管炎,5例患者為哮喘,3例患者為肺癌。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可進行對比研究。

      1.2方法 對這1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其發生感染的原因和引發感染的真菌的類型。

      所有患者均針對其基礎疾病進行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加用伊曲康唑進行藥物治療,服用2次/d,藥物劑量為200mg/次。觀察組患者加用氟康唑進行藥物治療,服用1次/d,首次藥物劑量為400mg,之后劑量為200mg/次。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均進行為期6w的治療。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3療效判定 臨床治療效果可分為有效、顯效以及無效。顯效,即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各項生命體征均基本消失或明顯得到改善,痰液培養的結果連續3次為陰性,肺部X線拍片無陰影;有效,即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各項生命體征均有所改善,痰液培養的結果連續3次為陰性,肺部X線拍片中的陰影面積縮??;無效,即患者臨床癥狀和生命體征均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現惡化,痰液培養結果為陽性,肺部X線拍片中的陰影面積擴大。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將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患者的基本資料和各項研究數據錄入到SPSS17.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統計學處理,性別比例、病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等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使用[n(%)]表示,平均年齡等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使用(x±s)表示。當P值0.05時,則可以認為對照組和觀察組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2 結果

      2.1基礎疾病情況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中,47例患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占比例為47%;25例患者為肺炎,所占比例為25%;13例患者為慢性支氣管炎,所占比例為13%;10例患者為哮喘,所占比例為10%;5例患者為肺癌,所占比例為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占比例最大,這說明,引發呼吸內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疾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2真菌感染誘因 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100例患者中,62例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所占比例為62%;33例患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所占比例為33%;5例患者長期進行放療和化療治療,所占比例為5%。這說明,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誘因為抗生素的長期使用。

      2.3致病真菌 67例患者感染真菌為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為67%;14例患者為曲霉菌,所占比例為14%;10例患者為光滑念珠菌,所占比例為10%;其他類真菌感染的患者共有9例,所占比例為9%。這說明,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真菌為白色念珠菌。

      2.4臨床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8%,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加顯著(P

      3 討論

      肺部真菌感染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理現象,其發生率所占比例超過全部真菌感染發生率的總和[1]。真菌往往在人體的黏膜層和皮膚內潛藏,是主要機體菌群之一[2]。當人的免疫力下降,潛藏的真菌可能會使人體出現局部炎癥感染[3]。呼吸內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長期使用的情況下,真菌菌群的活性被抑制,對人體內的微循環造成影響,從而降低人體免疫力[4]。

      研究結果顯示,引發呼吸內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疾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誘因為抗生素的長期使用,主要致病真菌為白色念珠菌。與使用伊曲康唑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相比,使用氟康唑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加顯著(P

      綜上所述,呼吸內科患者預防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方法為,有效治療可能引發真菌感染的肺疾病,科學使用抗生素。在發生肺部真菌感染后,使用氟康唑進行治療,能夠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改善。

      參考文獻:

      [1]陶健釗.呼吸內科患者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及進行藥物治療的對比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4,10(5):82-83.

      [2]李小蘭,楊雅林.呼吸內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及臨床要點分析[J].醫學信息,2014,28(25):558.

      第7篇

      美國休斯頓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科學家發現,空氣污染竟然和心跳驟停的發病存在關聯。該研究結果即將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上。

      鑒于美國肺臟協會把休斯頓列為第臭氧污染的地區,萊斯大學的科學家把在該地區生活的人們作為研究樣本,以期找到空氣污染和心臟驟停疾病是否存在關聯。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分析了八年來從休斯頓地區收集的樣本。結果表明:心臟驟停疾病與暴露在臭氧濃度較高和精細顆粒物濃度較高的空氣中存在很強的關聯性。

      他們發現,每天吸入6微克的顆粒物,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4.6%,尤其是對于那些患有先天心臟疾病的人??諝庵谐粞鯘舛鹊脑黾油瑯右矔黾宇净夹呐K疾病的風險,臭氧濃度增加千萬分之一,患病風險就會提高4.4%,尤其是對于男性更加明顯。

      吃魚可降低致盲風險

      《眼科文獻》雜志刊登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周吃魚1-2次可以使最常見致盲疾病老年黃斑變性(AMD)危險降低近一半。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完成的這項新研究表明,來自三文魚和金槍魚等深海肥魚的Ω-3脂肪酸有助于防止老年黃斑變性。該病會導致視力逐漸喪失,最終致盲。新研究發現,每周吃一兩次魚就可以使女性失明危險降低42%。這一研究再次佐證了早期有關男性研究得出的類似結論。

      另據報道,老年黃斑變性主要發生于在40歲以上人群,僅在英國就有患者50多萬。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未來25年老年黃斑變性患者還將會增加三倍,因此,加強老年黃斑變性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蘋果連皮吃降血脂

      文/袁博

      英國《食品化學》雜志刊登加拿大一項新研究發現,蘋果連皮吃調脂降壓的效果更好。

      加拿大新斯科舍農學院研究人員對蘋果皮和蘋果肉分別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蘋果的調脂降壓功效比綠茶和藍莓等“超級食物”更好,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多種抗氧化劑和類黃酮復合物。此外蘋果皮抑制ACE(導致高血壓的一種酶)降低高血壓的功效比蘋果肉高6倍。蘋果皮中的黃酮類物質蕓香苷是一種最有效的天然抗血栓物質,蘋果連皮吃還有助于預防致命血栓,降低心臟病和中風危險。因此,蘋果皮棄之不用,確實是一種浪費。

      基因療法讓骨骼再生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