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42:13
序論:在您撰寫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移動通信 電磁輻射 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TN929.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067-02
1 調查方法
1.1 調查對象和時間
本次調查選擇了烏魯木齊市市區40個正常運行移動通信基站進行電磁輻射水平監測。以上基站分布在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沙依巴克區、高新(新市區)、水磨溝區、米東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等主要城區。調查時間為2014年2月。
1.2 典型基站的選取原則
典型基站的選取遵循以下兩個原則:(1)基站所處環境的不同狀況,如住宅區、商業區、學校、醫院等;(2)基站不同的架設方式,如樓頂抱桿、樓頂支架、鐵塔、美化塔等。
1.3 監測儀器
本次監測使用的儀器為德國Narda Safety Test Solutions公司生產的NBM-550電磁分析儀,該儀器為綜合場強儀,儀器在檢定有效期內。儀器參數見(表1)。
1.4 監測方法及布點
依據HJ/T10.2-1996《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1]和《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試行)》[2]等相關標準規范的要求進行監測。監測點位分為地面測點(按不同距離)和敏感建筑物室內測點(按不同層高),以基站發射天線為中心,沿其主輻射方向,按照間隔10 m布設監測點,依次監測至50 m處,測量距地1.7 m處的功率密度;當主輻射方向50 m內有敏感建筑物時,在建筑物室內布點。
1.5 數據處理
每個監測點連續測量5次,每次測量時間不小于15 s,讀取穩定狀態的最大值。取5個測量數據的平均值作為該點的監測結果。
1.6 評價標準
《電磁輻射防護規定》[3](GB8702- 88)中要求,電磁輻射公眾照射導出限值應不超過40 μw?cm-2,同時要滿足《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和標準》[4](HJ/T10.3-1996)中規定的:單個項目電磁輻射管理限值應不超過8 μw?cm-2要求,本次調查執行8 μw?cm-2的評價標準。
2 調查結果
監測結果統計見表2和表3。
3 數據分析
從監測數據看,烏魯木齊市市區移動通信基站地面電磁輻射水平最大值為0.005~3.474 μw?cm-2;敏感建筑物室內電磁輻射水平為0.059~1.224 μw?cm-2。所有監測點位的功率密度均低于《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和標準》(HJ/T10.3-1996)中單個項目電磁輻射管理值8 μw?cm-2的評價標準。
4 結語
目前,烏魯木齊市市區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水平符合國家規定的限值標準,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電磁輻射污染,也不會對人們產生電磁輻射危害。
參考文獻
[1] HJ/T10.2-1996,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S].
[2]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試行),環發[2007]114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S].
關鍵詞:電磁輻射.防治措施,建議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general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monitoring and specific environmental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e proposal
中圖分類號:O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我國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通信工具、計算機和家用電器等都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在享受現代化帶來的方便舒適的同時,也受到惡化的電磁環境給健康帶來的威脅,經研究證實,電磁輻射污染已成為廢氣、廢水、固體廢物、噪聲污染后的又一新型污染源,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1 電磁輻射概述
1.1 電磁輻射背景及研究現狀
一直以來,我國電磁技術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因而廣泛應用于節能、通訊、制造、醫藥、科研、農業、軍事等多個領域,而且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作為一種新技術、新資源,電磁技術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諸多領域的革新與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電磁輻射污染,其影響和危害日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1.2 電磁輻射污染的主要危害
隨著電磁技術的廣泛應用,環境中的電磁輻射越來越強,高強度的電磁輻射已經達到直接威脅健康的程度,由此引發的矛盾和糾紛也時有發生。電磁輻射污染產生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體健康。電磁輻射可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造血系統產生影響;二是電磁干擾。電磁輻射會對電子設備、儀器儀表產生干擾,導致設備性能降低,嚴重時還會引發事故;三是燃爆隱患。電磁輻射能造成易燃易爆物品的燃燒、爆炸。
1.3 電磁輻射環境狀況
目前人們所處的電磁環境狀況主要表現在4 個方面:一是通信基站所使用的大功率電磁波發射系統對周圍電磁環境的影響;二是廣播電視發射系統對周圍區域的電磁環境影響;三是高壓電力系統的布設造成的電磁污染;四是日常電子設備的接觸、利用帶來的電磁環境污染。
2 一般電磁輻射環境的監測
一般電磁輻射環境是指在較大范圍內由各種電磁輻射源,通過各種傳播途徑造成的電磁輻射背景值。一般電磁輻射環境的監測可以參照《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與方法》(HJ/T10.21996),將某一區域按一定的標準劃分為網格,監測點取網格的中心位置,再考慮建筑物、樹木等屏蔽影響,對部分網格監測點作適當調整。具體的監測工作按照《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與方法》(HJ/T10.21996)進行。由于環境中輻射體頻率主要在超短波頻段,采用電場強度為評價指標,依據《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選取評價標準。一般環境的電磁輻射污染狀況反映了一個區域在某個時間段電磁輻射環境的背景水平,可以從電磁輻射環境質量、電磁輻射分布規律、污染區域電磁輻射環境特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研究,以此評價一個區域一般電磁輻射環境狀況。
3 特定電磁輻射環境的監測
特定電磁輻射環境是指在特定范圍內由相對固定的電磁輻射源造成的電磁輻射背景值。電磁輻射源是引起電磁輻射污染的源頭,分析、研究特定電磁輻射環境,對電磁輻射源進行調查統計是環境監測工作的前提。采取污染源普查的方式,對國家規定的規模以上的電磁輻射源進行基礎性的全面調查,初步掌握電磁輻射源的種類、數量、規模等基本信息,為環境監測工作提供有效依據。
3.1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
3.1.1 移動通信基站工作原理
移動通信是利用射頻發射設備和控制器通過收發臺與網內移動用戶進行無線通信的。無線通信是由基站接收及發射一定頻率范圍內的電磁波實現的。基站主要通過發射天線改變周圍電磁輻射環境。
3.1.2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的監測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監測工作主要包括監測儀器、監測點位、監測時間、監測技術要點等內容,按照《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與方法》(HJ/T10.21996),以《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和標準》(HJ/T10.31996)的規范要求為質量標準。主要對基站機房、地面塔、樓上塔、增高架等處進行監測,依據國家《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的標準,所監測的電磁強度值應滿足<5.4 V/m 的要求。
3.2 廣播電視系統電磁輻射環境監測
3.2.1 廣播電視系統工作原理
廣播電視發送設備主要組成部分是發射機和發射天線,基本原理是用將傳送的信號經調制器去控制由高頻振蕩器產生的高頻電流,然后將已調制的高頻電流放大到一定電頻并送到天線上,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出去。
3.2.2 廣播電視系統電磁輻射環境監測
廣播電視發射設備的電磁輻射監測條件及監測方法參照《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和標準》(HJ/T10.31996)和《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與方法》(HJ/T10.21996),對周圍地面點、塔上工作環境、周圍敏感點三個方面布點進行電磁輻射環境監測。依據國家標準《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所監測的電磁強度值應滿足<5.4 V/m 的要求。
3.3 高壓電力系統電磁環境監測
3.3.1 高壓電力系統工作原理
高壓電力系統主要通過高壓輸變電工程影響環境,主要包括高壓架空送電線路和高壓變電站,具有電場、磁場和電暈三種電磁場特性。高壓電力系統的電磁污染主要表現在由電暈放電和絕緣子放電引起的無線電干擾和熱效應、非熱效應兩種生物學效應。
3.3.2 高壓電力系統電磁環境監測
高壓電力系統的電磁輻射監測工作參照《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與方法》(HJ / T10.21996)。同時,根據不同的電壓等級,選取不同的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為標準。高壓電力系統電磁環境監測指標分別為綜合工頻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所監測的值應滿足技術規范的要求。
4 電磁輻射污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 由于人們對電磁輻射污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或環保意識不強, 對環保部門的管理不予配合。
(2) 無完備的監測儀器對電磁輻射污染源和環境中的電磁污染水平進行監督監測, 不能及時為環保管理部門提供科學的管理依據; 同時也不能對產生電磁輻射的產品進行監督性檢測。
(3) 通訊臺站布局無科學規劃, 僅考慮覆蓋使用范圍而不考慮環保要求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并且只在無線電管理委員會備案申請, 而不到環保部門申報登記。
5 電磁輻射污染的防治對策及建議
為加強電磁輻射污染的監督、管理和控制, 提出下列防治建議:
(1) 加強環境管理。
嚴格執行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18 號令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GB8702- 88 電磁輻射環境防護規定等相關的法規, 除加強對現有電磁輻射污染源的管理外, 對新建、擴建的電磁設備嚴格按環境管理程序進行申報、登記、環境評價和驗收。
(2) 開展電磁輻射污染環境監測。
盡快購置監測儀器, 在我省電磁輻射污染源調查的基礎上, 開展電磁輻射污染源及城市區域電磁輻射環境的監測, 確定重點電磁輻射污染源, 掌握環境電磁輻射容量, 為環境管理提供依據。
(3) 科學布局、減少污染。
由于城市中各有關行業都建有專用的通訊、廣播電視發射設備, 不少處于人口稠密區, 產生的電磁輻射對周圍人群健康具潛在危害, 也易造成電迅障礙, 尤其是機場通訊干擾將給飛行安全帶來極大影響。因此應在環境電磁輻射監測的基礎上, 科學合理規劃通訊、廣播電視發射臺站布局, 防止電磁輻射污染; 對重點污染源要有計劃地搬遷, 不能搬遷的應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如安裝屏蔽裝置等。
(4) 制定產品電磁輻射限值標準加強產品檢測。
制定有關產品電磁輻射污染限值標準, 如頻率高的手機、微波爐等產品, 并對產生電磁輻射的產品和用品進行檢測, 防止超標產品的生產、進口及使用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5)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防范能力。
【關鍵詞】移動通信基站;環境影響;電磁輻射強度;話務量
【分類號】:TN929.5;X591
移動電話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溝通便利和辦公高效率,為滿足人們的通信需求,必須大量的建設基站,增加覆蓋面積,而基站運行時其發射天線向周圍空間發射電磁波,使周圍電磁輻射場強度增高,會對周圍環境造成電磁輻射影響。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移動電話基站的電磁輻射成為人們越來越關心的問題。
1 電磁環境與電磁輻射
電磁環境EME是指存在于給定場所的所有電磁現象的總和,它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有源的(直射波)和無源的(反射波),靜態的和動態的,它是由不同頻率(f)的電場(E)、磁場(H)組成。變化的電場與磁場交替在空間傳播,這種通過空間傳播的、有用的或不希望有的電磁能量稱為電磁輻射。電磁輻射可能引起裝置、設備或系統性能降低或對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質產生損害作用,這種現象稱為電磁輻射污染。
2 移動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
基站天線按照方向性可以分為全向天線和定向天線。全向天線在水平方向圖上表現為360°,都均勻輻射。全向天線在移動通信系統中一般應用于郊縣大區制的站型,覆蓋范圍較大。定向天線在水平方向圖上表現為一定角度范圍輻射,一般應用于城區小區制的站型,覆蓋范圍小,用戶密度大,頻率利用率高。天線的發射能力通常用天線增益來表示,相同輸入功率的條件下,天線在某方向某點產生的功率密度與理想點源同一點產生的功率密度的比值,通常用dBi表示。
3 基站天線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影響
為了解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影響,我們通過現場監測的方法對此進行研究。本次我們選取的GSM網定向移動基站均位于山東省某城市中心區域,運行狀況正常且話務量較大。
3.1 監測布點
按照《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HJ/T10.2-1996)[1]、《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試行)[2]的布設原則,在天線主瓣方向距離天線樓頂投影點5m、10m、15m、20m、30m、50m的水平及垂直距離上布設點位。
3.2 監測方法
依據《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HJ/T10.2-1996)[1]、《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試行)[2]的要求進行,監測儀器距離地面高度1.7m。在基站正常工作時間內進行測量,監測頻率為每個監測點位1次/h。每個監測點每次連續測5次,每次測量時間不小于15秒,并讀取穩定狀態下的最大值,若測量讀數起伏較大時,則適當延長測量時間。
3.3 標準
《電磁輻射防護規定》 ( GB8702- 88) 中公眾總的受照射劑量限值規定。在每天24h 內, 電磁輻射場的場量參數在任意連續6min 內的平均值應滿足下列要求。頻率范圍: 30~3000 MHz, 電場強度: 12v/m, 功率密度: 0.4W/m2。
《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和標準》(HJ/T10.3-1996)中規定,為使公眾受到的總照射劑量小于GB8702-88的規定值,對單個項目的影響必須限制在GB8702-88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評價時,對于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負責審批的大型項目可取GB8702-88中場強限值的1/ ,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他項目則取場強限值的1/ ,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為評價標準。因此本次單個GSM/TD-SCDMA基站電磁輻射功率密度評價標準為0.08W/m2,電場強度評價標準值為5.4V/m。
3.4 監測儀器
EMR-300電磁輻射分析儀,測量頻率范圍100kHz~3GHz。
3.5 監測時段 8:00~20:00。
3.6 監測結果
定向GSM基站采用三扇區,每個扇區天線夾角多為120度,我們將正北扇區標記為A扇區,順時針方向,依次標記為B扇區和C扇區。監測結果見表1。
表1 某市移動通信基站現場監測結果
序號 基站名稱 高度(m) 扇區 測量位置(m) 測量結果(×10-4W/m2) 測點說明
1 1號站 18 A 5 7 地面測點
A 10 11 地面測點
A 15 9 地面測點
A 20 21 地面測點
A 20 80 居民樓302室
A 20 531 居民樓502室
A 20 1295 居民樓602室
A 30
A 50
2 2號站 20 C 5 11 地面測點
C 10 12 地面測點
C 15 47 地面測點
C 20 46 地面測點
C 20 45 居民樓202室
C 20 143 居民樓502室
C 30 39 地面測點
C 50 18 地面測點
3 3號站 25 B 5 5 地面測點
B 10 5 地面測點
B 15 23 地面測點
B 20 26 地面測點
B 30 61 地面測點
關鍵詞:4G移動通信基站;輻射環境;環境現狀監測與評價
隨著人們對移動通信技術要求的提高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通信技術已進入4G時代。所謂4G,是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英文縮寫,是集3G和WLAN與一體,能夠快速傳輸數據、高質量音頻、視頻和圖像等的技術。其擁有以往技術無法比擬的優勢:通信速度更快、網絡頻譜更寬、通信更加靈活、智能性能更高、兼容性能更平滑、實現更高質量的多媒體通信、頻率使用效率更高等。因此,為滿足人們對4G服務覆蓋的要求,4G移動通信基站建設也如火如荼地進行。然而,4G移動通信基站的建設無疑會帶來輻射環境的變化,公眾對輻射環境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4G移動通信基站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以及處理基站的投訴日漸增加。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環節,貫穿環境影響評價整個過程,其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運用科學的監測手段對移動基站周圍電磁輻射水平進行監測,通過對電磁輻射環境現狀定量和系統的分析與評價,為環境影響評價或相關的技術問題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因此,正確的監測方法和科學、客觀的評價是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結論是否正確的重要保障。
一、電磁輻射環境監測
1監測目的
了解基站周圍電磁環境現狀,為基站選址的環境合理性及環境影響預測提供數據支撐。
(1)對于擬建基站站址,現場監測基站周圍電磁環境現狀值,確定該站址是否具有電磁環境容量;
(2)對于已運行基站,現場監測基站周圍電磁環境現狀值,確定基站周圍公眾活動區域的電磁輻射環境是否滿足國家標準。
2監測依據
根據《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HJ/T 10.2-1996)、《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試行)制定本項目現場監測實施細則。
3監測對象的選取原則
監測中選取以人口集中區域為重點的環境敏感程度高、與周圍公眾活動區域水平距離小、與其他運營商共站址、架設形式對環境影響較大的美化天線和桅桿等典型基站,且各抽測基站監測點位的布設應涵蓋發射天線所在天面、周圍環境敏感點等公眾活動區域。所選基站應具有代表性和包絡性。
4監測條件
4.1 監測天氣情況
無雪、無雨的良好天氣。
4.2監測設備
電磁輻射監測儀器設備有:射頻電磁輻射分析儀、電磁輻射選頻分析儀等。各種測量儀器均應經過國家計量認證部門檢定、校準合格,并都在合格證的有效期內,性能滿足工作要求。
5質量保證
(1)測量儀器和裝置每年經國家計量認證部門檢定/校準,檢定/校準合格后方可使用;每次測量前、后均檢查儀器的工作狀態是否正常;幾臺儀器間進行比對測試。
(2)監測所用儀器與所測對象在頻率、量程、響應時間等方面相符合,并保證獲得真實的測量結果。
(3)監測布點和監測方法均嚴格按照《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試行)的要求進行。監測點位置的選取考慮使監測結果具有代表性,合理布設監測點位,保證各監測點位布設的科學性和可比性。
(4)監測中異常數據的取舍以及監測結果的數據按照統計學原理處理。
(5)建立完整的文件資料。儀器的校準證書、監測布點圖、測量原始數據等全部保留,以備復查。
(6)嚴格實行三級審核制度,經過校對、校核,最后由質量負責人審定。
6 測量方法
6.1基本要求
(1)工作開始前,收集被測基站的基本信息,包括:基站名稱、編號、地理位置、基站各項基礎參數、天線架設方式、天線架設高度、天線方向角、天線下傾角、半功率角等參數。
(2)測量儀器與所測基站頻率、量程、響應時間等方面相符合,以保證監測的準確。
(3)探頭(天線)尖端與操作人員之間距離不少于0.5m。
6.2測量點位的選擇
測量布點參照《電磁環境控制限值》與《輻射環境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并根據《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試行)的要求進行。
監測點位布設在以發射天線為中心半徑50m的范圍內可能受到影響的環境敏感區域公眾可到達的距離天線最近處,環境敏感區主要包括:居民區、學校、幼兒園、醫院和黨政機關等,根據現場環境情況可對點位進行適當調整。
監測點位的布設原則上設在定向天線在輻射主瓣的半功率角內。
對于發射天線架設在樓頂的基站,在樓頂公眾可活動范圍內布設監測點位。
測量室內電磁輻射環境時,一般選取房間中央位置,點位與家用電器等設備之間距離不少于1m。在窗口或陽臺等位置監測時,探頭(天線)尖端在窗框或陽臺界面以內。
6.3測量時間和讀數
測量時間:根據《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試行)“4.4監測時間 在移動通信基站正常工作時間內進行監測,建議在8:00-20:00時段進行”,本項目取每日8:00~20:00為測量時段。
測量讀數:測量過程中,每個測量點連續讀數5次,每次測量時間不小于15s,并讀取穩定狀態下的最大值。若讀數起伏較大時,適當延長測量時間。
結果記錄:根據儀器靈敏度的不同和有效數字的選取原則,射頻電磁輻射分析儀測量值均取小數點后兩位記錄。
6.4測量高度
測量儀器探頭距或立足點1.5m。根據不同目的,可調整測量高度。
6.5記錄
監測記錄中包括基站的位置信息記錄、基本參數記錄、測量時的天氣狀況記錄、監測儀器記錄以及測量結果的記錄(以基站發射天線為中心,50m范圍內的四至圖以及測點布置示意圖、測量點位具體名稱和測量數據、測量點位與基站發射天線的水平距離和高差)。
二、電磁輻射環境評價
根據《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在30MHz-3000MHz頻率范圍,公眾總的受照射劑量不超過功率密度40μW/cm2,電場強度12V/m。
關鍵詞:輸電線路;工頻電磁場;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TM726 文獻標識碼:A
架空輸電線路是城市中最為常見的電力傳輸方式之一,但隨著群眾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涉及架空輸電線路的電磁輻射投訴事件也越來越多,加之架空輸電電路對城市景觀環境也產生不良影響,在《城市電力規劃規范》(GB50293-1999)中也有相應規定“在市中心地區、高層建筑群區、市區主干道、繁華街道等新建35kV以上電力線路,應采用地下電纜”,因此比較在相同工況下架空輸電線路和地埋式輸電線路的工頻電磁場大小,分析其對電磁環境的影響程度,將電力建設部門做好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工作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1 監測對象的選取
城市中最常見的高壓輸電線路的電壓等級一般為110kV,因此選取某市一條已運行的110kV輸電線路為監測對象,該線路采用LGJ-240/40導線,全長30km,其中28km采用架空方式,進入市區的2km部分采用地埋式。架空線路主導桿型為φ300鋼筋混凝土等徑桿,呼稱高為15m;地埋線路為2.0m×2.1m鋼筋混凝土電纜隧道,鋼筋混凝土厚度為200mm。該線路運行工況為116kV、170A,溫度21℃、濕度20%。
2 監測儀器及方法
監測儀器
使用意大利PMM8053B電磁輻射分析儀,配EHP-50C探頭,頻率響應范圍5Hz~100kHz,量程0.01V/m~ 100kV/m,測量精度為0.05V/m;按照《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HJ/T10.2-1996)和《交流輸變電工程電磁環境監測方法》(試行)(HJ681―2013)進行監測。
3 監測因子及布點
監測因子為工頻電場、工頻磁場(磁感應強度),監測架空線路時,自兩桿中央導線弧垂對地投影點起,至10m止的垂直斷面上間隔2m布設1個點,共6個點位;監測地埋線路時,自電纜隧道正上方地面中心線起,至10m止的垂直斷面上間隔2m布設1個點,共6個點位。以上監測,儀器探頭與地面距離均為1.5m。
4 監測結果及分析
4.1 監測結果
分別對架空線路和地埋線路進行工頻電磁場監測,監測結果見表1和表2。
4.2 對比分析
從監測結果來看,在0~10m的距離范圍內,架空輸電線路內產生的工頻電場為“792.7~890”V?m-1,處在“百位”量級,而地埋輸電線路產生的工頻電場為“0.67~0.91”V?m-1,小于“個位”量級,如圖1所示。相同工況下,地埋輸電線路的工頻電場減小為架空輸電線路的0.85‰~1.03‰,可見電纜隧道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對工頻電場具有良好的屏蔽作用。
架空輸電線路內產生的磁感應強度為“0.060~0.091”μT,而地埋輸電線路產生的工頻電場為“0.013~0.023”μT,如圖2所示。相同工況下,地埋輸電線路的磁感應強度減小為架空輸電線路的21.7%~30.8%。
結語
通過實例分析,在相同工況下,地埋式輸電線路相比架空輸電線路產生的工頻電磁場大大減小,其對城市電磁環境的影響程度最低,因此從電磁輻射環境保護角度出發,今后在城市中心地區、高層建筑群區、市區主干道、繁華街道等新建110kV輸電線路時,宜優先采用地埋方式建設。
參考文獻
[1]GB50293-1999,城市電力規劃規范[S].
關鍵詞: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調查
中圖分類號:X5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0059-02
1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通訊技術已經完全融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動通信基站是移動通信設備信息的交換中心,在其交換信息的同時存在著電磁輻射。人們在使用通信設備的同時也在擔心著電磁輻射的污染。近幾年來,南充市市民對移動通信基站的投訴逐年增加,市民要求通信公司拆除自己生活環境周圍的移動通信基站,因此經常與通信公司產生各種糾紛。對南充市移動通信基站周圍電磁環境現狀的調查是開展南充市電磁輻射管理的基礎工作,有助于環境管理部門對南充電磁輻射環境區域形勢的正確判斷,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市民對移動通信基站所產生的電磁輻射的正確認識。
2 調查方法
2.1 調查對象
南充現有9個縣、市、區,分別是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營山縣、蓬安縣、西充縣、儀隴縣、南部縣、閬中市,本次調查選擇了9個縣市區中82個移動通信基站,主要選定城區基站,并兼顧鄉村基站。為更好的反應移動通信基站周圍電磁環境現狀,本次調查監測主要覆蓋移動通信頻段(700~3000 MHz)。
2.2 監測儀器
監測使用的儀器為PMM公司的PMM8053B型電磁輻射分析儀,采樣EP33M型探頭。儀器在檢定有校期內。相關參數見表1所示。
2.3 監測布點及數據處理
監測時間選擇在8:00~18:00通話最繁忙的時段,天氣條件為無雪、無雨、無霧、無冰雹,環境溫度為20.3~31.7℃,環境濕度為34.1%~75.1%,監測布點選擇在以基站天線為中心半徑50 m[1]的圓形區域內,主要考慮天線的主射方向與區域內敏感點的室內、室外進行布點。儀器探頭距離監測平面1.7m,離操作人員大于0.5 m,每個測點連續測5次,每次測量時間應不小于15 s,并讀取穩定狀態的最大值。若測量讀數起伏較大時,應適當延長測量時間。由于所用監測儀器只能讀出電場強度,所以需要利用功率密度與電場強度換算的關系式[2]為:
P=E2η,
式中:P為功率密度,單位為W/cm2; E為電場強度,單位為V/m; η為電磁波在空氣中的阻抗,η為377 Ω。
2.3 評價方法
《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對在30~3000 MHz頻段內任意連續6 min內功率密度限值為0.4 W/m2。
《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HJ/T 10.3-1996)對單個基站的環境管理限值執行功率密度的1/5,即0.08 W/m2。
3 移油ㄐ嘔站周圍電磁環境監測結果分析
本次監測82個移動通信基站,共383個監測點位,基站周圍電磁輻射環境監測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在383個監測點位中,最大值是0.0792 W/m2,平均值是0.0101 W/m2,所有點位均低于0.08 W/m2的環境管理限值。
圖1是對南充市移動通信基站監測結果的分段統計,小于0.05 W/m2的監測值占總監測點的66.6%,而小于0.04 W/m2的監測值占到了91.4%,大于0.04 W/m2只占8.6%。可見,南充市移動通信基站周圍電磁輻射均小于0.08 W/m2的環境管理限值,且電磁輻射水平較低。
4 結語
本次監測南充82個移動通信基站周圍電磁輻射均符合《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與《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HJ/T 10.3-1996)的規定和要求。南充市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總體水平較低,因此沒有必要對基站產生的電磁輻射過分擔憂。
參考文獻:
關鍵詞:變電站 電磁輻射 現狀監測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近年來輸變電工程建設迅猛。本文通過對廣東省內110kV變電站電磁輻射現狀監測數據的匯總,歸納總結出變電站電磁輻射影響的相關規律,從而為110kV、220kV變電站輻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
1 廣東省內不同類型110kV變電站電磁輻射現狀監測數據
1.1 監測方法
本文變電站電磁輻射現狀監測數據主要為工頻電場強度和工頻磁場強度,監測方法主要按照《交流輸變電工程電磁環境監測方法(試行)》(HJ681-2013)、《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DL/T988-2005)、《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HJ/T10.2-1996)等執行。
1.2 監測儀器
本文變電站電磁輻射現狀監測使用的測量儀器主要信息參數如表1-1所示。
1.3 監測結果
1.3.1 全戶外變電站
110kV鳳江變電站采取全戶外布設方式,110kV出線采取架空出線的形式。110kV鳳江變電站電磁環境監測結果見表1-2。
1.3.2全戶內變電站
110kV馬牙變電站采取全戶內布設方式,110kV出線采取電纜出線的形式。110kV馬牙變電站電磁環境監測結果見表1-3所示。
1.3.3 全地下變電站
110kV太古變電站采取全地下布設方式,110kV出線采取電纜出線的形式。110kV太古變電站電磁環境監測結果見表1-4。
2 110kV變電站電磁環境輻射影響分析
從表1-2~表1-4可知,全戶外布設的變電站(鳳江站)站界電場強度為2~53V/m,磁場強度為0.033~0.114μT;全戶內布設的變電站(馬牙站)站界電場強度為
三種布設方式的變電站中,站界外電場強度監測結果由高到低分別為全戶外、全戶內、全地下布設,站界外磁場強度監測結果則沒有明顯偏差。根據國內清華大學、國網武漢高壓院、陜西電力科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的有關學者[1-4]以及國外King、Paul Nielsen等學者對建筑物對輸變電工程的電磁場屏蔽效能的分析和研究表明,建筑物對工頻電場有較好的屏蔽效果,而對于工頻磁場的屏蔽效果較為一般,本文監測數據也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以上觀點。
3.結語
綜上所述,110kV變電站只要按照目前技術規范的要求落實相關措施,對周圍環境電磁輻射影響可以滿足國家標準的要求,而對于采用了全戶內和地下形式布設的變電站,監測結果更是遠低于國家標準的要求。這對于消除人們對高壓輸變電工程電磁環境的恐懼,緩和日益加劇的輸變電工程環境糾紛具有重要意義,也為110kV變電站輻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梅 貞,陳水平,馬鋒等,高壓輸電線附近室內電磁環境與屏蔽效果[J].高電壓技術,2008.34(1):60-63.
[2] 吳 健 等,建筑物對高壓輸電線路工頻電磁場屏蔽效果分析[J].華東電力,2010.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