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業產業調研范文

      時間:2023-09-27 16:09:08

      序論:在您撰寫工業產業調研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工業產業調研

      第1篇

      (一)產業集聚基本情況

      目前,在柳江縣行政區域內,已經形成2個特征較為明顯的產業集聚群,主要分布在第一、二、三工業開發區、基隆綜合開發區、新興工業園,穿山、進德、都龍工業片區。

      汽車及零部件業產業。依托柳州市擁有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柳汽、一汽柳特等中國三大汽車整車廠的城市的優勢,加快汽車及零部件業發展,已集聚了廣西柳州運力專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乘龍專用車有限公司、柳州綽豐柳機內燃機有限公司、柳州柳新汽車沖壓件有限公司、柳州金鍛方盛工業有限公司、柳州市雙飛汽車電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業,形成了以專用車、發動機、沖壓件、鍛件、傳動軸、彈簧、線束等為主,擁有近千種產品,產能超過50億元以上的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主要配套柳州市三大整車廠及柳工,同時也為北汽福田、海南馬自達、云南一汽紅塔等廠家配套。2007年汽車及零部件發展到10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0家,產值超億元企業7家。全行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0億元,增長49.7%,占全縣工業總產值29.2%;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64億元,增長33.1%;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4.9%;上繳稅金1.1億元,增長37.5%;2007年12月,由柳州市魚峰橡塑料廠與清華大學核能院、廣西北航工程技術研究院共同研制的“氟氯醚高性能復合纏繞燃油膠管”通過鑒定,填補了廣西汽車配套產品的一項空白。柳州乘龍專用車生產的福獅牌車廂、福獅牌攪拌車,金鴻橡塑公司生產的jh牌發電機橡膠懸掛,柳州市雙飛汽車電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雙飛牌汽車線束總成等4個產品獲廣西名牌產品。2008年1-4月,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總產值9.74億元,增長61%。全行業預計全年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0億元左右,增長33%。

      機械制造業產業。依托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重點發展以柳州柳工挖掘機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工程機械及配件。2007年機械制造業發展到6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產值超10億元1家。全行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7億元,增長41.6%,占全縣工業總產值16.5%;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2.1億元,增長72.1%;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7.9%;上繳稅金0.6億元,增長3.4倍。柳州柳工挖掘機有限公司實現工業產值10.24億元,結束了柳江縣沒有超10億元企業的歷史,標志著柳江中小企業正在朝大型企業目標發展。2008年1-4月,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總產值6.48億元,增長74.1%。全行業預計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3億元左右,增長35%。

      二、產業集聚存在主要問題。

      1、產業規模和企業規模偏小。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106家企業中,規模以上(年產值500萬元)企業40家,僅占37.7%;年產值億元以上的優勢企業僅有7家,占6.6%;93.4%的企業規模偏小。2007年汽車零部件工業產值30億元,僅占柳州市汽車產業總量的7.8%,產業規模偏小。

      2、產品結構不合理且技術含量、附加值、配套量低。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現有產品近千種,產能超過50億元,但結構不合理,重復生產現象嚴重;產品多數集中在沖壓件、內飾件、線束、橡塑件等大類上,這些產品均為附加值、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少有的轎車制動產品也僅僅是供應制動系統中的執行機構,未能實現系統供應;雖然也為不少整車企業配套,但配套量較少,僅占柳州三大整車廠所需配套量的7%左右,占其余整車企業的配套量就更少。

      3、企業技術水平偏低,缺少科技人才。生產設備及生產工藝達到了國內較先進水平的企業少,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明顯落后;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7.39%,40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僅有15家建有技術部或技術科,2家建有技術創新中心,普遍缺少科技人才;僅有7家企業引進技術或對外開展技術合作,其中4家有一定自主研發能力;轎車配套能力低;出口企業少,出口量低。這些都說明,企業的技術水平偏低,自主研發能力更弱。

      4、企業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企業觀念陳舊。企業普遍管理水平偏低,生產經營效率不高;僅有10多家創建品牌,且品牌運作能力較差;企業資本運作的層次較低,目前仍沒有一戶企業上市;由于缺少與外界交流的有效渠道,部分企業對行業發展狀況不夠了解,對自身在行業所處位置不清楚,小富則安的思想嚴重;多數本地企業沒有制定“十一五”規劃,對汽車產業和自身產品發展方向不明,依然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開放初期狀態。

      5、相關產業發展滯后。目前在汽車零部件產業和機械制造產業的帶動能力還沒有充分展現出來,特別是為總成零部件服務的二、三層次的企業發展不足,如模具、原輔材料供應等,相關服務體系建設不足。

      6、缺少公共服務平臺。缺少行業組織,缺少第三方研發、試驗認證、貿易性實體機構。根據wto規則,政府不能再參與競爭性領域經濟活動,政府的職能只能是宏觀調控,行業的自律、規劃、協調等只能由行業組織來完成。

      7、地方融資能力不足。在現階段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和機械制造產業梯度轉移中,接受轉移地區除了要在土地價格、勞動力、區位等方面占有優勢之外,地方融資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而柳江的企業普遍反映融資能力不足,部分企業受資金制約嚴重。

      三、建議對策

      在促進產業集聚工作中,必須繼續解放思想,以創新的理念抓好項目、龍頭企業、品牌戰略、園區建設。

      (一)創新項目機制,增強產業集聚。

      加強產業鏈的研究,高度重視汽車零部件和機械制造等產業項目的儲備,積極做好項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全球、全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促進一批綜合效益好、對區域經濟帶動性強的項目落地,引導現有企業按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帶動一批配套項目,拓展產業集聚的空間。結合我縣實際,重點圍繞汽車零部件和機械制造產業,建立科學的行業準入制度,規范行業的環保、安全、技術、質量標準,建立投資風險預警和防范體系,加強投資運行的監測分析,及時向社會投資調控政策、投資信息和產業發展趨勢,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投資浪費。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落實企業投資自,規范政府投資行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著眼于提升產業發展的整體競爭力,把招商引資政策和促進產業集聚政策有機結合起來,集聚政府的工業性投入資金,集中扶持產業發展的關鍵項目。廣泛利用民間資本,形成民間投資穩定增長的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以發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籌集資金,促進產業集聚。

      (二)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聚。

      積極引進和培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汽車零部件和機械制造產業大企業,發揮其輻射、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的產業龍頭作用。引導社會資源向龍頭企業集聚,推動龍頭企業建立產品標準、質量檢測、財務結算等中心,提高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鼓勵龍頭企業不斷將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來,形成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幫助協作配套企業做好與龍頭企業相銜接的質量、標準、管理等工作,積極支持中小企業進入龍頭企業的供應網絡,建立最終產品與零部件廠商的戰略聯盟,努力提高龍頭企業的省內配套率。鼓勵龍頭企業采用多種方式,對其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發揮龍頭企業的集聚帶動效應,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通過企業之間的集聚效應降低綜合成本,增強競爭優勢。

      (三)創造區域品牌,引導產業集聚。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重點扶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高、有市場潛力的名牌產品企業。鼓勵企業建立綜合品牌,引導企業開展企業形象和品牌標識的策劃與宣傳活動。積極培育國家名牌產品,對評選為“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據財力給予獎勵。鼓勵名牌產品企業迅速擴大品牌經營規模,促進名牌產品企業多層次、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業、名牌產品為依托,著力提升企業、產品的國內外知名度、美譽度,打造一批產業區域品牌。以政府引導、中介促進、企業自主結盟為原則,推動企業建立營銷聯盟,共享營銷資源。整合和利用各類會展資源,創立會展品牌,鼓勵行業協會統一有序地組織企業參加各類交易會。積極推行現代營銷管理,加大市場營銷力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第2篇

      一、產業發展現狀 全縣食品行業涉及酒類、糧油加工、玉米淀粉、小食品生產、茶葉加工、調味品、魔芋精粉生產等方面。共有企業460個,從業人員1611人,年產值 22870萬元,銷售收入20410.6萬元,上繳稅金595.6萬元萬元。其中:酒類企業5戶(2戶規模以上企業,3戶作坊式企業),有職工363人,年產值2220.6萬元,營業收入4180萬元,上繳稅金446.6萬元;糧油加工企業440戶,有職工1140人,年產值17800萬元;1戶玉米淀粉加工企業;小食品加工企業5戶,有職工30人,年產值200萬元;2戶茶葉加工企業,有黃金峽茶場和張趙茶廠,規模較小,年加工茶葉30噸;魔芋精粉生產企業1戶;醬油、醋、調味品企業2戶,大咸德調味品有限公司生產能力較大。

      二、龍頭企業情況 1、XX縣秦洋長生酒業有限公司:建廠時間久,專業生產白酒企業,20xx年兼并收購XX縣謝村黃酒廠,為XX縣第一納稅大戶。20xx年企業有職工330人,生產白酒799千升、黃酒829千升,實現銷售收入1530萬元、工業總產值3427.8萬元,上繳稅金432.5萬元。企業在全市酒類企業中排名第一,其秦洋牌系列白酒占居全市白酒市場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安康、榆林、銅川等地為其傳統市場;其謝村橋牌黃酒,憑借謝村黃酒3000年歷史,被專家譽為西北第一黃酒品牌,堪與紹興黃酒蓖美,后發優勢明顯。

      3、洋州葡萄糖廠:建于1984年,主產品為漢洋牌玉米淀粉,副產品有玉米胚芽油、蛋白粉、玉米胚芽餅、玉米皮等。玉米淀粉主要銷往陜西、云南、四川、重慶、廣州、武漢、長沙等地。蛋白粉、玉米胚芽餅、玉米皮是飼料的主要原料,主要銷往正大集團和希望集團。企業現有固定資產4505萬元。20xx年有職工306人,生產玉米淀粉24865噸,實現銷售收入5524.1萬元、產值6176.5萬元,繳稅金76萬元。

      6、XX縣宏瑋蘑芋制品有限公司:位于貫溪鎮周家店,企業占地6675平方米,是在原貫溪紙廠基礎上興辦的一戶民營企業,企業的主導產品魔芋精粉暢銷本省及四川市場,銷售前景廣闊。企業現有固定資產1070萬元。20xx年加工鮮魔芋3800噸,生產魔芋精粉310噸,實現工業產值1200萬元,創利稅 110萬元。 7、XX縣大咸德調味品有限公司:是一個具有150多年釀造歷史的企業,其前身大咸德醬園,始創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企業主要生產黑米食醋、醬油、饞嘴醬、豆腐乳、料酒等五大系列30多個品種,年產量達6000噸,屬XX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xx年企業有職工人68人,實現銷售收入606 萬元、工業產值776萬元,產品主要銷往本縣及鄰縣市場。

      三、產業特點和實施目標 (一)這些企業在不同的行業領域圍繞為三農服務的目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其主要特點:。一是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種植、加工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步伐。20xx年,轉化各類農產品資源13.8萬噸,總產值約1.8億元;實施訂單農業面積22萬畝,惠及農戶11.8萬戶;調動并激勵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推動糧、油、藥、薯種植業協調發展。 二是推進了縣域經濟由傳統農業向農村工業化發展的進程。工業產值位居全縣工業行業首位。 三是龍頭企業發揮了領頭雁作用 實踐證明,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產業需要龍頭企業作載體,市場需要龍頭企業來拉動,發展經濟更需要龍頭企業的有力支撐?,F在,全縣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有4個,其中市級以上3個,縣級1個,規模最大的是洋州葡萄糖廠,年產值已超過6000萬元。20xx年,龍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1.18億元,占總量的52%,帶動農戶數11.8萬戶,實施訂單農業面積22萬畝,收購、轉化本縣農產品資源5.37萬噸。龍頭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回報農民。洋州葡萄糖廠在本縣率先實施農業訂單三年來,支農、建農成績顯著,訂單面積內收購價比市場收購價高出5%8%,受益農民普遍歡迎。 20xx年稻谷市場收購價為0.8元/斤時,雙亞糧油公司訂單面積收購價為1.0元1.05元/斤,平均每市斤高出市場價0.2元,每畝可為農民多受益150元左右。利達油脂廠菜籽優先優價敞開收購。龍頭企業以各自優勢穩步共拉農產品加工發展車,成為農產品加工產業的領頭雁。洋州葡萄糖廠、雙亞糧油公司服務三農成效顯著,得到省、市高度評價,雙雙跨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行列。 四是顯現了農民增收和轉移農村勞動力雙贏的效果 農民增收主要反映在直接(工資)和間接(農產品變現)二個方面。工資方面:20xx年,全縣從事農產品加工業人數為6620人,其中本縣農民工6487 人,年發放工資總額3800萬元,人均5740元;農產品變現方面:20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業轉化本縣農產品資源7.8萬噸,支付農民現金0.87億元。農產品加工業惠及眾多農民,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買難、賣難的歷史問題。

      (二)實施目標:

      20xx年全縣食品行業產值要達到3億元; 20xx年產值達到5億元。

      四、存在問題 農產品加工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客觀地存在著制約其發展的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們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討、去解決。

      1、原料基地建設滯后。

      如XX縣宏瑋蘑芋制品有限公司的原料魔芋,是本縣的鄉土物種,產量大,種植效益高,由于對魔芋種植的最大克星-軟腐病沒有特效藥可治,魔芋產業在這些鄉鎮就是發展不起來,企業原料供應緊張,對農民增收和企業發展十分不利。

      2、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3、整個產業潛能尚未充分發揮。

      糧、油加工業發展形勢平穩,薯、果、菜、藥加工相對滯后,具體表現在薯、藥年加工體現為工業產值的總額為1100萬元(不含黃姜),只占總量的5%,而果、菜加工能夠體現為工業產值甚微。面對我縣10萬畝薯類,16萬畝中藥材,10萬畝果品,15萬畝蔬菜的優勢資源,薯、果、菜、藥四大農業支柱產業可轉換為工業產值的潛能尚未充分發揮出來。

      4、產品結構優化不明顯。

      我縣農產品當前有18個品種,其中科技含量較低的傳統產品16種,占個數總額的87%,占產值總額的73%??萍己枯^高的產品只有2種,占個數總額的13%,占產值總額的27%,這一高一低折射出了市場銷路窄,企業效益差,產品附加值低,工業產值增速緩慢的客觀現實。

      5、資源與加工對接出現矛盾。

      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從根本上解決了廣大農民農產品賣難問題,另一方面,資源與加工對接有矛盾,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原料供應上存在著吃不飽現象,最為突出的是洋州葡萄糖廠所用玉米,本縣年缺口達3.5萬噸。

      6、農業訂單缺乏約束力。

      訂單農業主要由洋州葡萄糖廠(20xx年訂單面積12.8萬畝)、雙亞糧油公司(20xx年訂單面積6萬畝)實施。合同是簽訂了,但具體操作基本上是松散型,種植方隨行就市,追求高價格,誰的收購價高就賣給誰;加工方雖然訂單內高于行情價敞開收購,但履約有難度,因本縣糧源不足,因此訂單內外都收,由于彼此之間缺乏監督機制,嚴格執行訂單農業還有一定差距。

      7、科技創新投入不足。

      據調查,我縣所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基本無研發機構,20xx年,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用于科技創新方面的資金不足300萬元,特別是職工技術培訓、專利購買、新產品研發三個方面的投入更是與企業發展不協調,制約著企業跨越發展。

      8、融資難度大。

      金融部門流資貸款渠道越來越窄、難度越來越大、門檻越來越高是制約部分農產品骨干企業達產達效的主要瓶頸。如利達油脂廠經濟實力都很強,但一直缺乏流資而吃不飽。因流資緊缺,利達油脂廠達產達效率僅35%左右。

      五、做大做強XX縣食品工業產業的對策和辦法 1、堅定不移地穩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大量的數據和不爭的事實說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工業突破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更是農業、工業雙跨越的基礎。因此,作為經濟發展重中之重堅定信心;抓好產業持續向前發展堅持不懈;推動整個產業再上新臺階艱苦努力。

      2、加快農產品加工產業戰略調整。

      3、食品工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4、發展壯大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的發展代表產業的整體水平,是整個產業的火車頭。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應抓好以下幾點:一是扶,貫徹好、落實好縣上已出臺的關于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決定,培育、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力爭在十一五末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群體。二是促,政府主要從政策資金、稅收、技術、資源等方面給予大力傾斜,促進龍頭企業生產經營健康運行。三是提,引導龍頭企業全面提高生產經營質量,提高管理創新水平,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在創新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四是建,在20xx年前,爭取再新建年生產規模5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4個,龍頭企業總個數由現在的4個增加到8個,年總產值能力由現在的1.2億元上升到2億元。

      5、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農產品加工、種植的主要推動力。積極推介、申報企業科技成果,爭取省、市科技??罘龀?,宣傳組織新工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勱科研院所、農業學校(院)、技術推廣單位的科技人員以技術開發、入股和轉讓等形式與企業協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加快高、頂、尖產品的開發步子。企業要提取不低于總收入的1.5%科研經費,作為科技工作保障,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實力。

      6、引入扶持和激勱機制。

      爭取各級財政扶持,扶貧資金、以工代賑、科技投入等要向農產品加工業給予傾斜。

      7、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政府:每年組織12次農產品加工業政銀企推介會,積極向金融部門推介好的加工項目,以爭取資金支持。金融部門:農發行、農行、信用聯社等涉農貸款主要金融部門,對發展前景好,生產經營有效益的企業尤其是縣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能夠給予貸款扶持。企業:入股、參股、經濟合作(協作)、吸納民間資金、申請金融部門貸款等多管齊下,緩解資金困難。

      第3篇

      關鍵詞:設計產業;設計思想;產業形態;工業設計

      一、調研背景

      德國作為一個大的制造業國家,將設計運用到企業中,不僅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和價值觀念。設計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改變,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而且為人們的精神生活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人們觀念也從以往只注重產品性能、質量轉變為重視產品的外觀、審美價值。精致的外觀和耐用的性能相結合,加之理性和文化相融合的內涵,賦予了商品長久的生命力,設計的理念就在于此。

      德國重視設計的觀念,給產品注入靈魂,打造品牌意識,充分彰顯了民族特色,不僅為德國的制造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且使得德國的產品得以走向全世界。最具典型的就是德國的汽車產業和電子產業,世界知名的汽車品牌有寶馬、奧迪、保時捷、大眾,電子產品如西門子等,他們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工藝水平在世界生產制造產業中獨樹一幟。

      今天的中國,處在一個全面開放的時代,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的經濟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如何改變我們生產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如何轉變我們的產業理念,這將是我們值得思索的問題。德國設計產業的成果給中國指出了一條發展的方向,我們應該在學習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找出一條適合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可持續道路,讓中國的品牌也能走在世界的前沿。

      二、德國工業設計的發展

      “工業設計”是十九世紀中葉,德國著名建筑學家歌德弗萊德?謝姆別爾在其撰寫的《科學工藝美術》和《工藝與工藝美術的式樣》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機械文明和物質文明過度繁榮下,現代社會矛盾的產物,“設計”本真的還原了人們對藝術的感知,不僅滋潤的人們的心靈,而且讓人們感受到一種超越浮華的美感。1880年到1910年德國“新藝術”將藝術和設計融入工業大生產中,為德國工業設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德國工業設計的探索時期

      德國工業設計的探索時期是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這個時期正是工I革命的啟蒙時期,這為設計和工業相結合提供了實踐上的意義,一批設計的先驅者們開始探索和發掘這一時期工業時代的設計標準和人們的審美觀點。

      1907年在德國成立的“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為德國的第一個設計組織,其創始人:穆特修斯、貝倫斯、維爾德等人,在實踐和理論上豐富了工業設計的發展,為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興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希望將藝術、工業和手工藝相結合,運用設計,制作出優秀的產品,產品本身不僅僅具有使用價值,而賦予了產品以設計的美感,在肯定了機械化大生產的前提下,積極推廣和鼓勵發展工業產品,為推動德國經濟和民族文化做出了貢獻。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國著名建筑師彼得?貝倫斯,他是工業產品設計的倡導者之一,他同時也擔任了“德意志制造同盟”首席建筑師,1907年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聘請他當設計師,從此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公司的工業設計師。此后,他在工業產品、建筑和企業形象的設計等方面面開創了先河,創造并設計出了許多形式簡單、性能良好的工業產品,并將這些工業產品進行了大批量的生產,同時,他為其所在的公司設計了一整套企業形象,為企業形象的發展和創立開辟了深遠的影響。

      這一時期德國工業產品的典型風格是“青春風格”, [1]奧托 ??寺屠聿榈?里默施密德等人是其主要的代表人物,他們以《青年》雜志發表對藝術的看法,??寺饕菑娬{流暢的線條性并具有裝飾性,它的設計線條變化多端,自然流暢,并采用書法的特征進行創作。

      (二)德國工業設計的成型時期

      德國工業設計的成型期是在20世紀20-40年代,這一時期,工業設計初具規模,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發展也為設計的成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德國工業設計經歷了工藝美術運動、芝加哥學派、新藝術運動、德意志制造聯盟等流派的發展,逐步走向現代主義設計,這一階段正是工業設計的雛形階段,是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其發展和不斷的完善,為工業設計奠定了基礎?,F代設計崇尚理性,在一些優秀的建筑等設計師格羅佩斯、米斯等人的積極推動下,逐步完善起來。

      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的現代建筑師格羅佩斯,他創建的包豪斯設計學校,成為現代工業設計教學體系中基礎而且是最具影響力的建筑,這就為推動工業設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二戰后的重建時期

      這一時期是在20世紀50年代下半期到50年代末,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德國的社會和經濟受到重創,而就在這一時期,德國人發揚了他們的“德意志精神”懷著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1953年相繼成立烏爾姆高等造型學校和德國設計協會,自上而下的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改革,在恢復的基礎上在技術和分析方面進行深入挖掘,為現代設計的重建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烏爾姆的學校辦學理念承襲了包豪斯的理論,并且強調技術與藝術的統一。烏爾姆還倡導“藝術史生活的最高體現”和“促進將生活本身轉化為藝術品”[2]的觀點,把科學和技術提高到了空前的地位,闡釋了新的現代設計理念,為后來的德國工業設計的復興提供了理論上的準備。

      (四)多元化和信息時代

      20世界50-70年代,經歷過二戰的復興的時期,德國的工業設計進入了繁榮的時期,新的材料和工藝的大量涌現,新的審美和消費觀念的多元化發展,也給德國的工業設計增添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現在設計方面:人們的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產生不斷的變化,設計領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巨大的市場潛力激發了設計師們的創作熱情,工業的繁榮也為設計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各國之間的聯系加強,美國等國家的設計產業發展起來,德國面臨著來自不同國家和各種流派的挑戰,而當時社會出現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石油危機、經濟危機、通貨膨脹、政局不穩、戰爭爆發,這些都為使得人們對工業化產生了抵觸的情緒。

      而到了80年代以后,德國的設計明顯轉變為信息化的時代,計算機的發展不僅改變了傳播方式而且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和思維方式,經濟出現了多元化,交流變得日益密切,1980年的“孟菲斯”迅速征服了設計界,德國受到重創,也是因為這一危機,德國人開始擺脫原有的桎梏,開始放眼全球,進入全球化的國際設計浪潮中。德國艾斯林哥創辦的“青蛙”集團就是在這種危機中建立起來的,公司適時提出了實施全球化戰略,適應時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德國設計產業形態

      德國比較有名的產業是汽車、電子、建筑等產業,下面以德國的汽車產業來分析一下德國的設計產業形態。

      德國是汽車產業大國,汽車產業也是德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世界著名的汽車品牌中,德國知名品牌有Audi, Daimler, Mercedes, BMW, Volkswagen 以及Porsch等,“根據德國機動車輛管理局KBA公布的數據,2014年上半年德國市場共售出153.8萬輛汽車,同比增長2.4%,6月份,總共售出27.76萬輛,同比下降1.9%。在銷量前十榜單中,大眾集團旗下車型壟斷性地位有些松動,多款小型車的銷量排名均大幅上漲,其中排名前十的汽車品牌有:大眾高爾夫,銷售量19826輛,大眾帕薩特銷量:6049輛,奧迪A3銷量:5806輛,寶馬3系銷量:5706輛大眾Polo銷量:5591輛,歐寶可賽銷量:5565輛,福特??怂逛N量:5480輛,寶馬1系銷量:5263輛,大眾途觀銷量:5248輛,歐寶雅特銷量:5219輛。海外市場中,德國的汽車產業銷售量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德國的汽車占歐洲汽車市場占有率的將近一半,其中大眾公司在歐洲的銷量仍然位居首位。(數據來源:中國情報網2014年6月份德國汽車銷量排行榜)。

      德國的汽車產業中注重產品的設計,例如,大眾Tiguan汽車的暢銷不僅取決于這款汽車的性能,主要體現在它的設計方面:這款車長4.457米,寬1.809米,高(不包括行李架)1.686米,整體車身線條流暢,比例勻稱,外形上總體有種工藝的質感,正面簡單大方,前燈的設置注重美感,突出線條的柔美,在性能更加越的基礎上,強調設計的精致,尾燈方面設計比較圓潤,燈型成橢圓形,時尚大方,從整體上看,這款車造型更加輕巧靈活,在“黃金比例”中使車身更加完美協調,不管是從外形的設計還是內部的設計,都體現出一種強烈的現代感和一種視覺的沖擊。

      德國的設計產業為中國的設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德國設計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隨著經濟的發展始終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著,而創新是他們得以發展的最重要的前提,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二戰經濟受到重創之后崛起,他們才能始終保持設計領域里的“德國制造”的旗幟不倒,我國經濟的發展也經歷了很多變化,改革開放為我們提供了發展的巨大空間,經濟也迅速發展,“中國制造”產業也異軍突起,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缺乏設計型的人才,我們國家的品牌觀念意識薄弱,這正是我們要從德國的設計產業中學習和借鑒的東西。產業和設計相結合的道路是順勢而為的道路,我們應該對設計給予足夠的重視,打造自己國家的品牌,創造出更具民族特色和充滿文化內涵的產業品牌,在重視質量的同時,追求一種對審美需求的肯定,在全球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鄔烈炎, 袁熙D. 外國藝術設計史. 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9: 59 .

      [2]孫景平.情感化工業設計, industry desing@online.

      [3]葉霞,千年甲骨文淺探.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刊:81下轉84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徐曉庚.設計藝術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5]朱孝岳.工業設計簡史.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6]尹定邦.設計學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

      [7]雅克?德比奇.西方藝術史.(徐慶平).海南出版社,2003.9.

      [8][法]馬克?第尼亞.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藝術.(滕守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第4篇

      一、年工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年,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64.7億元。其中四大重點行業:電子信息業占總產值的11.2%,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占2.8%,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3.3%,裝備業占51.3%。從行業小類看,通用、專用、運輸設備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6億元;金屬制品業完成產值38.2億元;電氣機械、通信設備、計算機、儀器儀表等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9.6億元,比上年增長78.5%,其中電子信息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2.9億元,同比增長155.0%。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7.2億元,占全區工業的7.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7億元;通用、專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6億元,比上年增長38.0%,其中汽車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業完成172.4億元,比上年增長1倍多;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完成18.3億元,比上年增長34.6%。全區工業實現利潤41.0億元,電子信息業占4.1%,醫藥及醫療制造業占3.0%,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9.4%,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占22.3%。從主營業務收入看,四大重點產業共實現49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總數的74.2%。其中電子信息業占11.1%,醫藥及醫療制造業占0.2%,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2.1%,裝備業占50.9%。

      (一)總體發展現狀

      總體來看,我區4大重點產業發展狀況良好,呈出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從產業規???,4大產業創造的經濟總量在全區工業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匯總數據顯示,年,我區工業4個重點產業共有582戶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的51.0%;就業人數8577人,占規模以上工業就業人數的5.2%;資產合計406.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資產的69.7%;主營業務收入49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74.2%;利潤總額30.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的74.3%。

      二是從經濟效益看,重點產業各項經濟效益指標普遍好于全區工業平均水平。數據顯示,年我區工業重點產業的資產周轉率為2.14次,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5%;勞動生產率為11.7萬元/人,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2萬元;重點產業產品銷售率為98.7%,高出全區工業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負債率為53.5%。

      (二)各產業發展現狀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區產業的發展現狀,下面對各產業逐一進行分析:

      1、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49家,從業人員1020人,資產56.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8.8億元,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三。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延鋒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億元)、納鐵福傳動軸有限公司(17.6億元)、申龍客車有限公司(5.2億元)。

      2、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21家,從業人員339人,資產16.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8.4億元,實現利潤1.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個百分點,有2家企業的產值超過4億元,分別是揚子江藥業集團海尼藥業有限公司(5.5億元)和迪賽諾化學制藥有限公司(4.7億元)。

      3、電子信息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52家,從業人員1190人,資產61.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74.1億元,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5家,超30億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昌碩科技()有限公司(35.0億元)、勝華電纜廠(12.8億元)、堂福電子有限公司(3.4億元)。

      4、裝備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460家,從業人員6028人,資產272.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338.3億元,實現利潤21.2億元。其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一。資產周轉率為2.1次,產品銷售率為99.9%,資產負債率為55.9%。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有法人單位102家,從業人員1393人,資產63.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3.0億元,實現利潤9億元。其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二。資產周轉率為2.3次,勞動生產率為14.8萬元/人,產品銷售率為97.8%,資產負債率為52.9%。

      二、加快工業產業發展的思考

      雖然目前重點產業還很弱小,但已經有一批正處強勁發展的產業,還有一批具有較明顯發展潛力的產業,經濟崛起的步伐在明顯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提速,我們認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徑應是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以區域經濟的一體化來加速改變經濟發展的固有狀態,不斷激發發展活力。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上看,加快工業產業集群建設應著力抓好六個方面。

      (一)實施好“十一五”產業發展規劃

      在實際的發展中,應結合國際產業發展和轉移規律、我國產業發展狀況,制定出推進工業產業發展具體可行的措施。要從工業整體發展出發,立足于產業發展和產業集群狀況,著眼于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強勢發展產業--潛在優勢產業,圍繞產業聯動,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集群,合理布局生產力,形成產業聚集,要與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想結合,與產業園的特色相匹配,與人力資源相適應,發展以現代裝備業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同時與浦東聯動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

      (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促進產業升級

      堅持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的產業發展方針,在發展中完成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調整中實現產業創新提升,逐步構筑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先導、現代裝備工業為支柱,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體現臨港經濟特征的多元產業體系,努力構筑“現代裝備工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信息產業基地”。要做好工業產業集群,其根本點就是要以產業中心發展區域的產業為基礎,特別是利用其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整合同類產業和產品資源,發揮產業集群的引領導作用,帶動經濟圈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有利時機,努力創造條件,改善軟硬環境,大力引進外資,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特別是要吸引外資在我區建立研發中心和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提升加工產品檔次和開發能力。

      (三)以產品為核心,加強產業集群分析研究

      從產業競爭力上看,我們要對重點行業進行細化研究,從中類行業細化到小類行業、細化到產品。從小類行業上研究,以龍頭產品為紐帶,進行產業集群,進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競爭,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和贏利水平。同時充分重視國內外市場,做好兩個市場大文章。比如電子信息行業,它的發展與國際IT產業的發展休戚相關,但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仍有巨大的潛力,對電子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時,也要眼睛向內,加大技術投入,集中攻關,尋求核心技術突破,不但可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業的產品附加值,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以質取勝戰略,法力培育優秀品牌,使之成為的產品新亮點。

      (四)“開源節流”并舉,應對能源緊張局面。

      工業的快速發展,用能需求急劇增加,能源供需趨緊。短期來說,強化節能意識,組織協調好能源供給,最大限度地舒緩用能緊張的局面。長遠來看,關鍵是加強節能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開發可替代新能源,特別是可循環使用的新能源,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應用,還是從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成本壓力增大的最佳途徑。

      (五)統籌協調好招商引資工作,促進工業園區良性有序發展。招商引資是加快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工業園區則是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戰場。要把園區的工業做大做強,招商引資,引進項目和資金仍然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把加快工業發展、壯大工業規模、培育工業經濟增長點作為重大措施來抓,各部門要積極配合,為園區建設創造寬松環境。提升工業園區的能級,加快培育臨港綜合經濟開發區、臨港物流產業區、國際醫學園區和信息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功能培育。通過園區建設,拓寬我區工業發展空間,吸納新的工業項目,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增強發展后勁。從經濟一體化、空間布局擴容和功能提升出發,把工業園區整合成產業功能區,加快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群化、市場專業化的發展。

      第5篇

       培育發展工業大產業專題調研組

       【內容摘要】本文就培育和發展工業大產業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對珠三角地區、湖南郴州、江西贛州和本市產業現狀對比,提出本市工業大產業的發展選擇,同時對培育和發展工業大產業的優勢和不足進行了分析,介紹湖南郴州、江西贛州發展工業大產業的經驗,提出了我市發展工業大產業的對策和建議:一是強勢領導,規劃統籌,“拉綱張目”;二是繼續加大產業園區建設力度,搭建工業大產業發展載體;三是狠抓工業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大產業發展;四是加快培育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大產業規模;五是優化發展環境,營造大產業發展氛圍 。

      【關鍵詞】工業  大產業  發展建議

       

      為貫徹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關于“振興工業經濟”、實施“工業強市”的戰略部署,按照局的統一安排,本調研組圍繞“培育發展工業大產業”專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報告涉及的數據取于2010年):

      一、***工業大產業的發展方向

      總結我市“十一五”以來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我市經濟發展與發達地區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產業的規模小且分散。結合分析鄰近地區工業大產業的發展特點,明晰我市工業大產業的發展方向。

      (一)珠江三角洲、湖南郴州、江西贛州和我市工業大產業的特點。

      1.珠江三角洲地區:珠三角生產制造業中心的特點是產業規模大且集聚度高、產品范圍廣且技術含量高,產業特征明顯且關聯度高,集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傳統產業和生產服務業為一體,成為全省經濟發展中心。主要有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用電器、汽車、高端成套設備、紡織服裝、家具制造、食品飲料等工業產業。

      2.江西贛州地區:以地方資源性產業發展為主,重點發展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業、非金屬礦和新材料業、機械制造業、食品工業、輕紡工業和電子電器工業六大產業為主導產業,其比重超過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80%。

      3.湖南郴州地區:突出發展優勢礦產資源精深加工,將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60%以上的礦產業以總部經濟模式發展,并將郴州卷煙廠、宇騰有色、華磊光電等一批“十二五”期間產值有望超過100億元的企業作為標志性企業培養發展。

      4.***地區:目前我市工業大產業是具特色的含有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鋼鐵、有色、電力、機械、煙草、制藥、玩具等優勢傳統產業,總量較大的水泥產業,發展中的化工涂料產業,但總體分散、產品技術含量低、產業鏈短。

      通過對珠江三角洲、湖南郴州、江西贛州和我市工業大產業的特點分析,我們認為:工業大產業應該是在區域經濟中具有總量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效應強、經濟效益好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應體現出支柱性、優勢性、集群性、貢獻性的特點。

      (二)我市工業大產業的發展方向。

      通過表一、表二對部分行業在全市工業所占比重中分析發現,目前,我市工業產業有以下四種形態:一是規模大影響大,如鋼鐵、有色、電力、煙草、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材;二是規模大影響小,如輕工造紙;三是規模小影響小,如家具、玩具、家用電器;四是規模不大潛力大,如醫藥、化工涂料;五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地方有充分資源,如稀土產業。

      表一:2010年部分工業行業與全市工業行業比較一覽表(規上)

       

       

       

       

       

       

       

       

       

      單位:萬元

      項目

      企業單位數(個)

      比例(%)

      增加值    (收入法)

      比例(%)

      資產總計

      比例(%)

      利潤總額

      比例(%)

      利稅總額

      比例(%)

      全市規上工業

      551

      100.00

      2021000

      100.00

      8399700

      100.00

      265800

      100.00

      735400

      100.00

      部分規上工業

      422

      76.59

      1447504

      71.62

      7317897

      87.12

      124709

      46.97

      527120

      71.67

      紡織服裝

      38

      6.89

      53874

      2.66

      145334

      1.72

      4907

      1.84

      11841

      1.60

      食品飲料

      14

      2.54

      48193

      2.38

      100327

      1.19

      17977

      6.77

      23958

      3.26

      建筑材料

      52

      9.44

      49851

      2.46

      162574

      1.94

      7720

      2.89

      22039

      2.99

      其中:水泥

      33

      5.89

      29603

      1.46

      80622

      0.95

      3340

      1.24

      12283

      1.67

      家具

      12

      2.18

      5320

      0.26

      11718

      0.14

      1195

      0.45

      2015

      0.27

      家用電器

      2

      0.36

      468

      0.02

      798

      0.01

      59

      0.02

      95

      0.01

      輕工造紙

      43

      7.80

      134823

      6.67

      331872

      3.95

      5997

      2.21

      10134

      1.37

      醫藥工業

      6

      1.09

      22061

      1.01

      47474

      0.57

      12900

      4.85

      16536

      2.24

      其中:中成藥

      4

      0.73

      20050

      0.99

      37782

      0.45

      12417

      4.68

      15439

      2.09

      金屬制品

      14

      2.54

      27619

      1.37

      212552

      2.53

      10726

      4.03

      14293

      1.94

      鋼鐵工業

      14

      2.54

      294236

      14.56

      2658859

      31.65

      19292

      7.26

      79871

      10.86

      有色金屬工業

      23

      4.17

      31006

      1.54

      828625

      9.86

      -66299

      -60203

      電力工業

      42

      7.62

      146376

      7.23

      1288290

      15.34

      6990

      2.51

      39937

      5.43

      煙草工業

      4

      0.73

      337937

      16.72

      412571

      4.91

      61921

      26.04

      301471

      40.98

      機械工業

      144

      26.13

      192274

      9.52

      947874

      11.29

      38301

      14.41

      61686

      9.09

      玩具工業

      14

      2.54

      103466

      5.11

      169029

      2.00

      3023

      1.14

      3447

      0.47

      化工涂料

      8

      1.45

      16952

      0.84

      28280

      0.34

      6628

      2.49

      8838

      1.20

       

       

       

      表二:我市稀土產業“十二五”期間擬建項目調查表

      單位:萬元

      序號

      申報單位

      項目名稱和建設內容

      建設時間

      總投資

      項目核準單位及文號

      是否取得環評批復及土地預審文件

      1

      新豐縣廣晟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稀土分離廠

      正在籌建

      3000

      國家發改委

      環評正在報批已取得建設用地許可證

      2

      新豐縣廣晟稀土開發有限公司

      探、采稀土礦

      正在籌建

      600

      國土資源部

      已辦理探礦證

      3

      中色南方稀土(新豐)有限公司

      稀土分離廠

      正在籌建

      6000

      國家發改委

      環評正在報批

       

      因此,我市“大產業”發展方向應選擇規模大影響大或規模不大潛力大的產業,特別是對地方GDP指標影響大、財政稅收貢獻大、符合生態環保發展、具有地方資源特色和有發展潛力的工業產業,即鋼鐵、有色、電力、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材、煙草、醫藥、化工涂料、稀土產業。

          二、我市發展工業大產業的優勢

      (一)產業基礎較好,產品競爭優勢較強。

      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工業強市、扶優扶強戰略,加大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突出做強做大優勢企業,強化了***工業在冶金、電力、煙草、機械等行業的優勢地位,進一步鞏固了***作為廣東省重要的工業原材料生產基地的地位,全市形成了以采掘、有色金屬冶煉、鋼鐵工業、鑄鍛件、建筑材料等資源型行業組成的重點產業;以機械制造、輕工、紡織、化工、電力等五大行業為主的加工工業;以電子信息技術、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行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這為我市發展大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的冶金、電力、煙草、鋁箔、機械等行業在全省乃至全國均有一定的優勢。***鋼集團鋼材產能已達到500萬噸,躋身世界鋼鐵企業100強之列,在國內冶金鋼鐵行業中排行第21位。***冶產能位列全國鉛鋅冶煉行業的第三。***鑄集團是全國最大的鑄鍛件專業生產企業之一。***卷煙廠產能達到近50萬大箱。***的鋼材、鉛鋅、卷煙在國內、省內有較高的知名度。在裝備制造業方面,***生產的大型建筑機械、高空作業車、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發配電成套設備、工程機械、鑄鍛件、汽車零配件、農業機械、液壓油缸和鋁箔等在省內乃至國內都有較強的競爭力。

      (二)自然資源豐富,人力資源充裕。

      一是***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品種多,分布廣,儲量大。已發現的礦產近百種,在不可再生資源逐年減少的未來,***的礦產開采、加工潛力巨大,特別是稀土資源更是市場寵兒,有廣闊的應用空間。二是豐富的林產品資源可為家俱、造紙、人造板、竹木工藝等制造業發展提供原材料保障。三是豐富的電力資源優勢,可滿足今后一段時間發展需要。電力價格與珠三角和緊鄰珠三角的城市相比有一定優勢。四是***曾經是華南的重工業基地,目前仍儲備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擁有眾多的各級各類職業(技工)學校和培訓機構,可為地方工業發展提供優質勞動力;目前***戶籍人口在珠三角從業約有35萬人,其中相當部分是擁有一定技能的產業工人,在***工業化進程中,可吸引一部分返鄉。

      (三)交通區位優越。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地處粵湘贛三省交界之地,是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和珠三角連接長三角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廣東服務全國的“橋頭堡”, 容易獲得相應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便于快捷地獲得有關市場信息。隨著武廣高鐵的建成,***正式融入了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具備大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

      三、我市發展工業大產業的不足

      (一)環境容量有限,土地儲備不足。

      我市傳統的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大,產業結構建立在資源開發的基礎上,以采掘原材料為主體,呈現簡單化、初級化和重型化特征,主要表現為資源消耗型、勞動密集型、環境污染型。大多數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知識密集產業比重小,新型主導產業群成長緩慢,規模經濟水平低,致使全市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以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為特征。加之我市被列入生態發展區,環境容量更小,與工業大產業發展的矛盾非常突出。同時,我市土地儲備不足,工業發展用地指標缺口很大,制約大產業發展。

      (二)產業配套能力不強。

      我市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企業在空間布局上處于離散狀態。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協作不明顯,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強,產業聯系偏松,企業間無法做到資源和利益共享,造成部分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的情況。企業間產業鏈不完善,產業發展缺乏上下游產業和相關產業配套。大多數產業群的產業鏈較短。因產業配套能力相對不足,造成了龍頭企業要轉移到我市,因當地沒有較為完善的配套企業而不敢來;做配套的小企業想來,因缺乏龍頭企業作依托而不敢來。

      另外,我市位處粵北山區,缺乏連片開發的工業用地,制約了產業的集聚發展,由于產業集群建設與省認定標準差距較大(產業集聚數量少、連片開發的工業園區面積不足),難以享受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的政策。

      (三)工業園區建設相對滯后。

      ***工業園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先后形成了***民族工業開發區、翁源官渡開發區等6個省級工業開發區;******產業轉移園(三個片區)、東***石龍(始興)產業轉移園、東***東坑(樂昌)產業轉移園、東***大嶺山(南雄)產業轉移園4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等。但產業園區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指導,現有園區普遍存在小、散、雜的缺點,產業園區規劃配套不完善,產業發展定位模糊,園區內土地利用效率低。與贛州、郴州等地大手筆、大氣魄規劃建設工業園區相比,***在這方面相對落后。

      (四)縣域工業經濟基礎薄弱。

      無論是從經濟總量、工業經濟實力,還是重點支柱產業和綜合競爭力上,***縣域工業經濟基礎都比較薄弱。2011年,***7縣(市)規上工業增加值107.91億元,占全市的44.49%;各縣(市)工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始興、翁源、新豐、南雄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尚處于工業發展的起步階段,發展難度較大;各縣(市)特色產業的表現也不突出。

      四、贛州、郴州兩地發展大產業的經驗借鑒

      根據調研,我們將贛州市、郴州市發展工業大產業的經驗做法歸納整理如表四所示,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借鑒。

       

      表四:贛州市、郴州市“大產業”發展思路措施對比

       

      贛州市

      郴州市

      產業選擇

      重點發展比重超過全市規上工業GDP80%以上的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業、非金屬礦和新材料業、機械制造業、食品工業、輕紡工業和電子電器工業六大產業。

      突出發展優勢礦產資源精深加工,將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60%以上的礦產業以總部經濟模式發展,并將郴州卷煙廠、宇騰有色、華磊光電等一批“十二五”期間產值有望超過100億元的企業作為標志性企業培養發展。

      特點

      產業結構依然以地方資源性產業發展為主。

      突出發展礦產資源產業,輔以培育超百億元標志性企業。

      發展思路

      以“五個十百億工程” 為總抓手,實施新型工業化核心戰略。以擴大工業總量為目標,進一步提高工業占GDP的比重。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提高產業的發展層次和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培育一批優勢產業和優強企業,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進一步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

      一是強化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二是強調要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富民強市和“兩城”建設的“第一推動力”;三是強調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四是以“五個一”計劃為產業轉型發展的具體路徑;五是強調加快建立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構想是“大干三年,實現再翻番”。

      發展路徑

      引進一批大產業;抓一批大項目;扶一批優勢產業;壯一批龍頭企業;推一批企業上市;建一批產業園區;拓一批工業強縣;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

      落實“五個一”計劃,實現“6千3百”工程

      做法措施

      在組織實施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市直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贛州市三年強攻工業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指導、部署和協調全市三年強攻工業的各項工作。二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強力推進產業招商和項目實施。三是引導促進產業集群,創建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四是深化企業改革創新,加快培育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五是強化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六是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工業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七是大力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在保障措施方面:強調要素保障、政策保障和建立督察機制。一是要素保障:信貸支持、用地保障、人力資源保證、礦產資源配置、電力運輸協調。二是政策保障:稅收政策、獎勵政策。三是督查機制:目標分解、監測分析、督查通報、考核機制。

       

      一是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力度,著力引進先進制造業大項目、高新技術項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項目和生產業項目。二是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爭取銀行支持和加快企業上市步伐增加工業投入。三是鼓勵創新創業,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和獎勵。四是統一思想,突出培大育強工作加大對標志性企業的支持。五是強化人才支撐,對企業引進的高級人才予以落實相關的政策和經濟待遇。六是建立考核獎懲機制,組織部門要配強推進工業的領導班子;對推進工業工作作出重大成績的領導優先提拔;對陸續兩年考核不合格的各級領導不能評先評優,不能提拔重用,甚至調離工作崗位。

      (詳見附件)

      五、我市發展工業大產業的對策及建議

      贛州、郴州兩市發展大產業的經驗啟示我們,只要從實際出發,確立“大產業”發展方向,在政府的強力領導和政策推動下,充分發揮本地區的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大產業”將成為區域工業經濟的強大支柱。

      (一)發展思路。

      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錯位發展、集聚發展”的思路,優化產業布局,大力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特色基地建設,為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提供良好載體;狠抓工業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大產業發展;以產業集聚為著力點,延長產業鏈,打造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增強工業經濟與區域整體競爭力,將***打造成為珠三角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配套基地、粵北工業強市。

      (二)主要措施。

      1、強勢領導,統籌規劃,“拉綱張目”。

      贛州、郴州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大產業”必須有政府強有力的領導牽頭,制定可行的發展規劃,確立一條發展的總綱,各級政府和部門狠抓落實。為此,我們建議,成立由市主要領導牽頭,由各縣(市、區)政府、市直經濟部門參加的專門工作機構,統一部署和強勢推進“大產業”工作;同時,結合《***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市工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整理出我市“大產業”的發展規劃,以及相應的實施細則,做到 “拉綱張目”。

      2、繼續加大產業園區建設力度,搭建工業大產業發展載體。

      產業園區是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加快全市特別******產業園等省級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壯大,是做強我市工業大產業的重要舉措。一是科學實施《廣東省產業轉移區域布局指導意見》和《***市承接產業轉移區域布局指導意見》。集中力量把我市4個省級產業轉移園、6個省級工業開發區建設好,加快形成有實力、有影響、有特色的產業集群、產業體系。二是加快完善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千方百計采取多種形式籌集資金,完善園區道路、水電、通訊、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投資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園區對大產業的承載作用。

      3、狠抓工業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大產業發展。

      項目建設是構成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作為支撐,產業發展就沒有競爭力、沒有成長性。因此,必須千方百計加快項目建設,依托大項目,推動大投入,促進大產業發展。要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造珠三角先進制造業配套基地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全局,根據全市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等實際情況,謀劃和推進重點項目的建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雙贏”。

      ⑴全力推進***鋼節能減排項目實施。通過淘汰落后產能、進行技術改造和填平補齊,實現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發揮船板鋼、建材鋼生產優勢的同時開發薄板、工具鋼棒材等產品,滿足與我省船舶制造、石化裝備、汽車制造相關產業進行合作與配套的需要,力爭***鋼到“十二五”期末年銷售產值達400億元左右。以***鋼為龍頭發展鋼鐵產業集群,力爭鋼鐵產業群“十二五”期末年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

      ⑵打造有色金屬材料特色產業基地。落實省火炬計劃,積極推進丹霞冶煉廠二期、三期項目建設,完成丹霞冶煉廠鋅氧壓浸出新工藝綜合回收鎵鍺技改的二期工程,為我國鉛鋅行業起到示范作用。支持仁化周田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建設全國有影響的有色金屬特色產業基地。利用大寶山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盡快完成330萬噸/年銅硫采選工程,建成我省有色金屬礦產供應基地。支持曲江金億公司發展鋅鋁合金加工項目,支持銀海等企業發展有色金屬回收產業。力爭“十二五”期末我市建成100萬噸規模鉛鋅冶煉生產基地,有色冶金產業群“十二五”期末年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

      ⑶以節能環保為切入點發展電力產業。圍繞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要求,重點發展環保生態工程與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支持***煤矸石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加快***發電廠“上大壓小”項目、華電熱電冷聯供項目等一批電源項目建設。推進***核電項目,建設***核電基地。積極開發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為以電力能源為主、多種能源并舉的廣東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⑷加快機械裝備生產基地建設。

      一是利用省市共建(***)裝備基礎零部件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機會,支持***鑄集團、中機重工、***液、***瑞重工、眾力發電、新宇建機等機械制造業骨干企業,開展大型高端鑄鍛件(***)生產基地技術改造、高端液壓油缸制造基地技改、廣東大型攪拌站系列產品研發生產基地、大型低水頭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技術開發和生產等項目的建設,發展大型鑄鍛件、液壓油缸、發配電裝備、工程和礦山機械等產業,提升協作配套和整機生產能力,填補國家空白替代進口,力爭機械裝備產業群“十二五”期末年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二是加快汽車產業的對接及比亞迪汽車零配件***基地建設。依托宏大齒輪、東南軸承、***鑄集團、正星車輪等機械制造業骨干企業,推動汽車零配件制造業加快對接、配套廣州汽車產業,進一步完善齒輪、汽車變速器總成、輪轂軸承、軸瓦、鋼圈、剎車片、密封圈、鋼板彈簧、粉末冶金件等零配件產品生產的基礎上,引導鋁合金車輪制造加工工藝升級,增強競爭力;支持開發或引進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系統,研發自動變速箱、重型汽車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引進無內胎車輪生產線關鍵工藝設備,開發氣門閥座、氣門導管等零配件生產,將***建設成汽車零部件重要生產基地。全力支持比亞迪汽車零配件基地和新能源汽車項目的建設,以***比亞迪項目為龍頭,促進我市吸引汽車產業高端人才、完善配套產品設計生產、引進消化吸收高新技術、帶動產業鏈條中的中小企業發展,形成以汽車零部件為主導的產業集聚效應和產業鏈延伸,并為整車裝配生產打下基礎。

      三是積極發展船舶配套產業。引導***鑄集團、宏大齒輪、中機重工、眾力發電、***配動力等優勢企業開展船舶配套生產,推進廣州中船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機特大型軸瓦技術改造項目,為廣州中船船用柴油機有限公司配套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機特大型軸瓦,實現該產品的國產化,填補國內空白。

      四是做大做強鋁箔產業。鋁箔是省市共建(***)裝備基礎零部件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第六板塊,加快建設省火炬計劃******鋁箔特色產業基地,支持光箔、精箔、鋁電解電容器用電極箔腐蝕生產線技術改造、汽車用高焊接性新型釬焊鋁箔生產線技術改造等項目,促進生產技術向高端轉化,使產品從現有的汽車釬焊箔、空調親水箔、化成箔、微型馬達、電解電容器等延伸到裝備制造業的低壓電器、微電子和電力電子器件、儀器儀表及自動化控制系統方面。力爭該產業基地年產值“十二五”期末達到100億元以上。

      ⑸改造提升紡織服裝業。積極承接珠三角和國內外的紡織業轉移,促成廣州市紡織企業向樂昌、曲江轉移。在“十二五”期間,投資33.4億元,實施紡織服裝產業升級項目10個。以異型紗線、牛仔布系列新型面料和出口羽絨服裝為主導產品,以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為支撐,促進產業升級,推進生產線技術改造、染整污水中水回用技術改造、紡織設備電控化技術改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全省紡織工業基地。

      ⑹積極發展食品飲料產業。支持曲江娃哈哈公司、新豐珠江啤酒分裝廠等骨干企業擴大產能和調整產品結構,推進青島啤酒收購***啤酒廠后的復產工作,發展飲料酒、軟飲料、乳制品、罐頭等產品及農副食品的深加工。

      ⑺大力發展建材產業。一是推進新型干法水泥項目建設。積極配合省產業結構調整,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推動建設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生產項目,促進曲江臺泥、翁源、新豐和南雄等地新型干法水泥項目建設,實現我市水泥工業現代化、環?;陌l展。二是推進新豐建陶、南雄樂華陶瓷高檔節水型衛生潔具的生產研發和推廣應用。

      ⑻爭取中煙公司支持促進***煙擴量提質和做大煙草薄片項目,力爭煙草產業產值“十二五”期末年達80億元以上。

      ⑼大力發展新型中藥和生物醫藥產業。以生物制藥為制高點,利用麗珠利民藥廠、雷霆國藥、東陽光藥業、丹霞生物藥業等的中藥研發和生物制藥開發優勢,加快發展現代中藥與中藥種植,建立以生物制藥、現代中藥、中藥種植三大領域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支持開展基因工程等技術的產業化研究,加快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血液制品的研發、技改及產業化。重點發展白蛋白、球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特異性免疫球蛋白等新型疫苗及抗癌藥物、心血管類藥物以及基因工程創新藥物,加快發展生物醫學材料、臨床診斷治療設備等重點的新型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

      ⑽大力扶持發展化工涂料產業?;ね苛袭a業是我市近年來發展比較快的產業之一,并且逐漸顯示其潛力。南雄化工涂料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并起到示范作用,新豐、翁源、武江、******園區等都規劃了化工涂料產業的發展。我們可以因勢利導,產業招商、錯位發展,將其培育發展為我市的支柱產業。

      ⑾培育發展稀土產業。國家近期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為貫徹落實文件的精神,國家將設立稀土產業調整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稀土各生產及應用領域的兼并重組、調整升級及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因此可充分利用國家的產業政策、充分利用本地的礦產資源、充分利用廣晟公司、中色公司在新豐投資投資稀土產業(詳見表二)的機會,將發展稀土產業作為我市工業大產業未來發展一個方向。

      4、加快培育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大產業規模。

      加快培育產業集群是做強我市工業大產業的重要途徑。一是科學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根據我市資源特點、產業布局、企業關聯度等情況,在“十二五”甚至更長時間,圍繞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大力培育產業集群。在先進制造業方面:主要培育發展液壓油缸產業集群、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發配電設備產業集群、工程礦山機械產業集群、鑄鍛件產業集群、鋁箔產業集群等。在資源加工型產業集群方面:主要培育發展鋼鐵產業集群、有色金屬產業集群、稀土新材料產業集群。對于這類資源加工型產業集群主要是延長上下游產業鏈。在優勢傳統產業集群方面:主要培育發展玩具產業集群、紡織產業集群、建材產業集群等;在戰備性新興產業方面:主要培育發展新材料(含精細化工)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等。二是圍繞產業集群開展產業招商,大力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加快產業向園區集聚,形成配套完備的產業集群。招商引資工作要創新工作思路,從單純引進企業、引進項目向形成產業鏈、做大做強產業轉變。要盡快尋找與省內、國內產業龍頭、世界500強企業對接途徑,引進產業龍頭,帶動產業集聚。組織協調區內相關企業進入重點產業園區集聚發展,鼓勵有實力的大項目業主帶動配套企業整體轉移,加速形成產業集群。三是圍繞重大產業項目、龍頭企業和名優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綜合配套能力,調整產品結構,加強品牌培育,加快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加快形成特色鮮明、支撐有力的產業集群。四是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構建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支持產業集群發展的中介服務體系和人才培訓體系,加快建立企業投融資服務平臺和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環境。

      5.優化發展環境,營造大產業發展氛圍。

      為營造良好的大產業發展環境,建議由市政府牽頭制定支持我市大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敢于用資源換產業,用存量換增量。如財政部門可參照產業轉移相關的利益分配機制出臺保護招商引資各方利益的扶持政策,按照“特色發展、集聚發展、錯位發展”的原則,對推薦產業集聚發展和入園發展項目所產生的財政收入制定分配辦法給予推薦方財政補貼,消除推薦方出錢出力而不享受成果,并影響本身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環保、規劃、國土等部門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有選擇、有重點的科學承接產業轉移,而不是盲目的承接,要與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市招商辦要重點主攻大企業、龍頭企業,招引大項目,引進大客商,建立大市場。宣傳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產業發展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大產業、支持大產業、共謀大產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相關部門要提高行政績效,推進依法行政,構建完善的投資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形成零障礙、高效率的投資服務環境。

      第6篇

      1、產品結構思考。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本上是以模仿和消化成熟技術、生產定型和常規產品為主,多數企業仍在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方面尋找有限的競爭優勢,缺乏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萍佳邪l力量薄弱,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大部分集中在低端,行業內產品結構趨同,導致惡性競爭較為嚴重。

      2、資源要素緊缺思考。資金方面,當前盡管國家出臺了企業融資的,國有商業銀行放貸向大項目、大企業傾斜,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較大。人才方面,我縣中小企業大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企業經營者文化程度偏低,技術、管理、財務的專業人員不多。

      3、企業管理問題。主要是家庭式企業管理的現象比較普遍,企業經營決策依靠經營者的經驗和常識,非理性判斷傾向強,容易出現經營管理危機。用人機制不夠科學,企業的重要部門,大都由自家人擔任,任人唯親,難以吸引和發揮外來人才的作用。

      4、發展軟環境思考。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基礎功能配套不完善,各種生產性、生活性設施有待完善,一些相關政策未能及時到位,對企業發展不利。少數政府部門存在服務意識淡薄,審批繁、辦事難等現象,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企業項目的順利實施。

      二、工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工作壓力。

      壓力來自一方面是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國家、省運用環境保護、用地指標、政策傾斜等杠桿加快經濟增長的轉型升級,逐步淘汰粗加工產業。比如環境保護三項指標納入政府考核范圍,因此我縣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10%以上)的同時,必須逐年降低單位產值能耗與污染物排放的絕對值(4-5個百分點),這就要求我們的發展必須擺脫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粗加工階段。另一方面,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需求也在加大。尤其是20*年的玩具質量風波,以及當前正在不斷擴散的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使我縣企業的利潤空間被擠壓,傳統市場萎縮。企業迫切需要通過重組生產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值來增強競爭能力。從一季度的工業運營指標來看,我縣幾大支柱性工業產業均出本文由21世紀寫作秘書網首發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現象,但各個產業中企業間的區別也是十分明顯的:擁有自主品牌的、擁有精加工技術的、科技含量高的或者市場地位強勢的企業,其運營指標普遍好于貼牌生產的、粗加工的企業;規模以上企業經營狀況明顯好于規模以下企業。

      三、工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和差距。

      政府出臺《關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工業產業升級的目標: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實現工業發展動力從資源消耗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產業結構從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業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轉變,企業經營方式從粗放經營為主向集約經營為主轉變,產業組織形態從傳統塊狀經濟為主向現代產業集群為主轉變。到2012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達1.5%左右,新產品產值率達18%以上,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26%和32%。

      對照上述目標,我縣還有很大的差距。從產業現狀來看,兩大支柱性工業產業中,木制玩具產業:擁有相當的企業數量、完整的產業鏈條和近30年的發展積淀,穩固的市場、龐大的技術工人群體、豐富經驗的企業家團體,但缺乏行業龍頭企業,市場嚴重依賴國外,銷售網絡的拓展處在初級階段,企業產品仿制多、自主開發少,自主品牌少;金屬加工產業:企業大都是新引進企業,規模程度相對高,現代化經營管理程度相對高,但由于該類企業大都是受政策洼地吸引和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壓力而來的,產品的初級加工特征明顯,產業配套還比較有限。從工業科技指標來看,20*年我縣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0%,離省里提出的2012年的目標值還有15個百分點的距離;規模以上企業的研發經費支出僅占其銷售收入的0.35%,不到目標值1.5%的1/4;新產品產值率為11.68%,距離目標值18%還有6個多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782.5萬元,比重為0.97%,僅為目標值26%的1/26,顯示我縣高新技術產業的薄弱。

      20*年我縣工業科技情況:全縣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2228.4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60.5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項目經費總支出為909.9萬元。但是,在我縣的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中,還包含了部分基建和技術改造支出,嚴格意義上的R&D經費支出實際上還要少很多。

      全縣9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科技活動的只有10家,其中設立科技機構的2家,占總數比例2.1%。全縣從事科技活動人員458人,其中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211人,占41.6%(木制玩具制造業77人,軸承制造27人,鑄造制造21人,電力行業60人,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4人,其它2人)。

      四、工作建議。

      1、大力改善產業結構。一是繼續做大做強現有的支柱性產業。對于木制玩具產業,鼓勵企業進行市場開拓,實現嚴重依賴國外市場——國內外市場并重(發達國家市場與新興國家市場平衡)的市場結構;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鼓勵自主品牌創建——形成1-2個具有全球知名品牌的行業龍頭企業;加快行業內部的專業化經營程度,扶持有實力的企業逐步脫離生產加工環節——轉向目標市場需求研究,拓展銷售網絡。對于金屬加工企業,利用政策吸引,鼓勵企業盡快上馬精加工生產線——抹平與沿海地區的產品洼地現象;鼓勵金屬加工企業的配套服務發展,改善產業物流、生產生活設施等。二是發展生產業。通過推動工業企業主輔分離進程,出臺相關的優惠性政策,鼓勵本地生產業的發展,加快工業產業的物流(工業園區物流服務企業)、融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技術支持(尤其是研發與設計中介)等生產服務中介機構的發展與壯大。本文來自

      第7篇

      一、2015年工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一)總體發展現狀

      總體來看,我區4大重點產業發展狀況良好,呈出現以下幾個特點:

      (二)各產業發展現狀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區產業的發展現狀,下面對各產業逐一進行分析:

      二、加快工業產業發展的思考

      雖然目前重點產業還很弱小,但已經有一批正處強勁發展的產業,還有一批具有較明顯發展潛力的產業,經濟崛起的步伐在明顯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提速,我們認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徑應是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以區域經濟的一體化來加速改變經濟發展的固有狀態,不斷激發發展活力。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上看,加快工業產業集群建設應著力抓好六個方面。

      (一)實施好十一五產業發展規劃

      在實際的發展中,應結合國際產業發展和轉移規律、我國產業發展狀況,制定出推進工業產業發展具體可行的措施。要從工業整體發展出發,立足于產業發展和產業集群狀況,著眼于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強勢發展產業--潛在優勢產業,圍繞產業聯動,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集群,合理布局生產力,形成產業聚集,要與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想結合,與產業園的特色相匹配,與人力資源相適應,發展以現代裝備業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同時與浦東聯動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

      (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促進產業升級

      堅持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的產業發展方針,在發展中完成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調整中實現產業創新提升,逐步構筑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先導、現代裝備工業為支柱,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體現臨港經濟特征的多元產業體系,努力構筑現代裝備工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信息產業基地。 要做好工業產業集群,其根本點就是要以產業中心發展區域的產業為基礎,特別是利用其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整合同類產業和產品資源,發揮產業集群的引領導作用,帶動經濟圈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有利時機,努力創造條件,改善軟硬環境,大力引進外資,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特別是要吸引外資在我區建立研發中心和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提升加工產品檔次和開發能力。

      (三)以產品為核心,加強產業集群分析研究

      從產業競爭力上看,我們要對重點行業進行細化研究,從中類行業細化到小類行業、細化到產品。從小類行業上研究,以龍頭產品為紐帶,進行產業集群,進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競爭,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和贏利水平。同時充分重視國內外市場,做好兩個市場大文章。比如電子信息行業,它的發展與國際IT產業的發展休戚相關,但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仍有巨大的潛力,對電子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時,也要眼睛向內,加大技術投入,集中攻關,尋求核心技術突破,不但可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業的產品附加值,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以質取勝戰略,法力培育優秀品牌,使之成為的產品新亮點。

      (四)開源節流并舉,應對能源緊張局面。

      工業的快速發展,用能需求急劇增加,能源供需趨緊。短期來說,強化節能意識,組織協調好能源供給,最大限度地舒緩用能緊張的局面。長遠來看,關鍵是加強節能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開發可替代新能源,特別是可循環使用的新能源,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應用,還是從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成本壓力增大的最佳途徑。

      (五)統籌協調好招商引資工作,促進工業園區良性有序發展。

      招商引資是加快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工業園區則是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戰場。要把園區的工業做大做強,招商引資,引進項目和資金仍然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把加快工業發展、壯大工業規模、培育工業經濟增長點作為重大措施來抓,各部門要積極配合,為園區建設創造寬松環境。提升工業園區的能級,加快培育臨港綜合經濟開發區、臨港物流產業區、國際醫學園區和信息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功能培育。通過園區建設,拓寬我區工業發展空間,吸納新的工業項目,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增強發展后勁。從經濟一體化、空間布局擴容和功能提升出發,把工業園區整合成產業功能區,加快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群化、市場專業化的發展。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